车间岗位职责201(精选15篇)
1.车间岗位职责201 篇一
镇201x年行政村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镇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全会和全县干部大会精神,更好地发挥考核的目标引导和工作激励作用,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经镇党政班子会议研究,特制定201x年度行政村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全镇12个行政村。
二、考核内容和分值
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分三大块:共性考核、加分项目、扣分项目。奖励分上不封顶,倒扣分下不保底。
(一)共性考核(100分)。主要考核除加分项目、扣分项目外的常规工作和日常管理,分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基层组织与民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对行政村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具体考核内容见附件《石练镇201x年行政村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表》,考核分工如下:
1.经济发展方面,由镇经济发展中心、农技推广中心负责考核;
2.社会事业方面,由镇社会管理中心负责考核;
3.人口与计划生育,由镇计生办负责考核;
4.综治、信访维稳,由镇综治办负责考核;
5.安全生产,由镇经济发展中心、安监站负责考核;
6.基层党建与民主建设,由镇党务办负责考核;
7.党风廉政建设,由镇纪委负责考核;
8.精神文明建设,由宣传办、文化站负责考核。
(二)加分项目
1.“六边三化三美”行动。完成“六边三化三美”行动工作任务的公路沿线重点村加2分,美丽乡村精品村加5分;
2.“五水共治”工作。“五水共治”完成村内沟、水渠、山塘的清淤及长效保洁工作任务的加2分;
建立健全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制度,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分管污水治理工作,落实一名农村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管理员,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加3分;
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按时通过验收的加3分;
3.“三改一拆”工作。完成“三改一拆”工作任务,且年内无违法占地、违法建房等出现的加2分;
4.土地开发工作。完成土地开发任务加2分,超完成量化目标任务每增加10%增幅,加1分;
5.洁净乡村工作,根据各行政村全年洁净乡村督查考核总分进行年度排名,前一、二、三名的村分别加3分、2分、1分;
创建完成垃圾分类示范村和“洁净家庭”样板村,并有明显成效的分别加1分。
6.计划生育工作,根据全年计生工作考核排名,前一、二、三名的村分别加3分、2分、1分;
对往年遗留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成效显著的每例加1分。
7.成功创建县、市、省、国家级各类文明村、文化示范村、环境卫生村等的,分别加2分、3分、4分、5分。
8.成功创建县、市级党建示范点的,分别加2分、3分。
9.g20信访维稳工作,成功化解县、市、省级信访积案的,每起分别加2分、3分、5分。
10.村集体获县、市、省级(包括国家部委)党委政府的各类先进(表彰),或被党政主职领导批示的,分别加3分、5分、10分。
11.行政村特色工作被媒体宣传报道的,酌情加1-3分。
12.按时保质完成镇党委政府部署的阶段性、突击性、局部性重点任务,且年度工作富有创造性的村,经党政班子会议讨论酌情加1-5分。
(三)扣分项目
1.“六边三化三美”行动。未完成“六边三化三美”行动工作任务的公路沿线重点村扣2分,美丽乡村精品村扣5分。
2.“五水共治”工作。长效保洁工作不力,环境污染整治等任务未完成的,视情扣1-3分,被媒体曝光的加倍扣分;
未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扣3分;
未完成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的扣3分。
3.“三改一拆”工作。“四违”管理不力,未及时制止及上报相关信息的,每起扣1-5分;
被上级部门查实或造成较大影响的,加倍扣分。
4.土地开发工作。未完成土地开发任务扣3分,未完成量化目标任务每减少10%,扣1分;
5.洁净乡村工作。根据各行政村全年洁净乡村督查考核总分进行年度排名,后三名的村分别扣3分、2分、1分;
未完成垃圾分类示范村和“洁净家庭”样板村的分别扣1分。
6.安全生产工作。发生公共安全事故的,每例视情况扣2-4分;
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每起扣3分;
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每起扣2分。
7.出现违反“三资”管理、村级工程监管、村级公务零招待的,每起扣2分。
8.因工作不力,受到镇、县、市、省级党委政府或部门通报批评的,每起分别扣1分、2分、5分、10分;
对监督报道反映的问题,不及时落实整改的,每起再扣3分。
9.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未实现规范化运行(未落实村代办员或代办员未认真开展代办服务)的,每查实一起扣1分,被上级查实的加倍扣分。
10.村级事务或村域范围内发生的民生事件被各类媒体曝光并造成重大影响的,视情节轻重扣2-10分。
11.重点时段出现去市、到省、进京上访的,每例分别扣2分、5分、10分;村内发生群体性事件的,视情节轻重扣3-5分。
12.村干部因违法违纪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治安处罚的,每人次扣2分;
被判处刑罚的每人次扣3分;
村主职干部加倍扣分。
13.违反殡葬管理政策,丧户乱葬乱埋的,死者骨灰未葬到公墓的,每发现一起扣2分、整改未到位的再扣3分。
14.其他经班子会议讨论应扣分的。
上述项目可以累计扣分,下不包底,扣完为止。
(四)否优项目
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被“一票否决”村的评比全面先进资格和村支书、主任的评比个人先进资格。
三、考核办法
(一)计分办法。行政村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得分=共性考核分+加分项目得分-扣分项目分。
(二)考核奖励。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按行政村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得分从高到低排列确定。奖金发放与考核结果(分值)挂钩。
四、结果运用
(一)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年终考核奖挂钩
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得分与主职干部年终实绩考核报酬挂钩。
(二)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
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得分末三位的,原则上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2.车间岗位职责201 篇二
先锋气质 强劲配置
ASUSPRO华硕BU201商务笔记本采用碳纤维复合材质和一体式设计,线条流畅,契合高端商务人群的先锋气质。机身可180°开合,并搭载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背光键盘 (亮度可调节), 该键盘具 备符合人 体手感的2.3mm长键程,触感更舒适。该机还搭载Sensepoint TM" 指点杆定 位系统 " 与16:9智能手势触摸板两套系统,并均提供左右按键方便使用。用户可通过Fn+F9快捷键可 选择禁用 两套系统 /运行其中一 套 / 同时运行两 套系统 ,带来工作效率提升的卓越体验。
硬件参数方面,该机搭载英特尔R酷睿 TM i7-4510U处理器 ,4GB DDR3L1600MHz内存,以及1TB的海量存储硬盘,可为用户带来强劲的处理能力。机身接口 齐全 ,3×USB3.0接口、1×VGA接口、1×Mini Display Port接口、1×耳机 / 麦克风二 合一接口 、1×RJ45(网络接口)、1×4合1读卡器接口、1×电源接口。与此同时,该机还支持新一代B系列扩展坞,提供4个USB3.0、HDMI、DP、VGA、音频输入 输出、RJ45网络接口的扩展,并支持两种机器姿态放置,轻松满足商务办公需求。
极致军标 完善防护
ASUSPRO华硕BU201商务笔记本历经各种严苛测试考验,通过了美军MIL-STD 810G军用标准测试,该标准由抗冲击、防潮、防尘、抗震、耐高温、耐低温等12项严苛测试组成。在耐低温测试(超严)中,华硕BU201在零下33摄氏度环 境关机状 态下进行7x24小时的暴露试验,测试过后机器依然可以正常运行。此外,该本在泼溅测试、铰链测试和面板压力测试中均展现出绝佳耐用性。
该本配备的防震硬盘按照产业标准代理测试法进行严格冲击和震动试验,以作为对使用者的保证。与此同时,更搭载重力传感器和硬盘软件作为辅助的防御措施,以预先防范即将来临的冲击,确保数据的安全与稳当。与此同时,该机还采用第三代射频指纹识别装置,直接读取真皮层数据;将个人的数据存取认证与保护提升至更高的层级。省时省力、人体指纹识别,密码偷不走,忘不掉,安全易用。
高效易用 完善售后
ASUSPRO华硕BU201商务笔记本搭载Intel小型企业 优势技术(IntelSBA)可在一个简易应用中,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他们的计算机。三屏同时ASUSPRO华硕BU201商务笔记 本输出、Intel双频7260无线网卡、USB3.0、蓝牙4.0满足用户一切需求。该机内建控制芯片能为多种移动设备 (包括智能手机等)提供快速充电;并且支持在外接电话和电池状态下多种运行模式(包括关机、待机、休眠等)充电。
3.车间主任岗位职责 篇三
一、职务名称:车间主任
二、直接上级:生产副总
三、直接下级:各班长、各机组长
四、本职工作:组织本车间人员保证完成公司各部下达的产、质、消指标。
五、直接责任:
1、车间主任为车间第一责任人,负责合理的组织、安排本车间人力、物力、设备等,按时完成生产调度下达的作业计划。及时准确填报生产报表。
2、负责组织、督促本车间各班、组、机长按规定对各工序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做好工序自检、巡检、送检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3、负责对生产现场基础工作(定额管理、原始记录、班组教育等)进行督促、检查并按公司规定进行改进和完善确保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4、负责督促、检查本车间人员对设备正常使用和维护、维修、保养,确保设备的完好。根据设备状态需要,编制机配件采购计划。
5、负责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节能降耗、质量第一、安全生产、敬业爱岗等思想教育。及时传达贯彻公司例会及领导指示,并组织落实。
6、服从配合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不断提高车间管理的条理性,科学性。
7、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临时工作并对上级负责。
六、领导责任:
1、对按时完成生产计划,质量达标入库负责。
2、对设备状态完好及安全生产负责。
2、对本车间下属工作质量及工作失职、失误、失控造成的后果负责。
七、主要权力
1、对主任以下人员有工作分配、检查、考核、奖罚权。
2、对正在危害生产设备、设施安全的行为临机处置权。
4.车间主管岗位职责 篇四
具体任务:
1,计划安排工厂车间的生产任务,监督各组长合理安排生产,明确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执行标准,要认识到产前会的重要性,不能光注重在形式上,要把产前会上的内容切切实实地落实到生产中去.2,根据车间的生产计划,主动提前了解各项准备工作(面,辅料,工艺,设备,仓库, 等)的情况,确保车间生产时流水的畅通.3,随时跟踪车间的生产进度,每天必须要有详细的生产报表交生产部.4,及时解决车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杜绝因把问题悬着 而造成成品大批量的返工,针对出现的问题事后要主动组织相关人员开会分析,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5,要协调车间与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互相配合,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6,审核车间流水工序工价的合理性,协助人资行政部做好车间的各项考核和组织员工的培训工作.责任:
5.装配车间岗位职责 篇五
1、生产现场的提升和改进-生产效率/质量/交货周期/安全/环境相关;
2、装配工艺流程的设计与规划;
3、负责装配涂装测试质量、交付、成本和人员管理;
4、负责涂装质量、设备维修维护、技术工艺提升、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装配车间岗位职责2
___组织实施车间生产计划。
2.生产过程管理:主持车间例会,全面协调车间工作;
3.生产现场管理:指导培训现场管理知识;推进5S现场管理制度,实现生产车间标准化管理
___车间生产安全管理:负责落实企业各项生产安全制度
___车间生产成本控制,提高生产效率;统计分析车间的成本消耗,制定可操作性成本控制措施。
装配车间岗位职责3
1.按照相关说明书对部件进行组装装配;
2.认真检查每道工序的生产过程,确保产品的实用性;
3.严格质量把关,不合格的产品及时替换掉;
4.规范生产操作,保证生产流水线上的安全有序,不堆放其它杂物。
装配车间岗位职责41、负责制定和落实公司的生产目标;
2、负责生产部所有制度拟订、检查、控制及改进;
3、指导生产车间生产计划的安排调度;
4、负责组织生产现场和过程管理工作;
5、负责建立安全生产体系,确保安全生产;
6、负责生产部对外、对内的协调;
7、督促做好5S、质量/环境管理体系;
装配车间岗位职责5
1.根据公司下达的生产计划,制定装配车间作业计划,保证完成任务;
2.对装配现场作业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3.及时解决装配现场发生的质量问题;
4.负责装配车间人员、设备和5S管理;
5.及时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装配车间岗位职责6
依据电机厂发展规划与工作计划,制定车间工作计划;
负责装配车间每天的日常管理,监督执行车间生产管理作业标准,落实精益改善;
现场解答和解决员工在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同技术沟通;
合理安排人员,控制生产进度,确保生产质量,按时完成生产计划;
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调度和配置,确保生产计划的达成,实现品质、成本、效率、交期、安全等各项指标的持续提升;
负责生产计划的编制并按计划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现场,促进准时交货率的提高;
完成上级交代的其他工作。
装配车间岗位职责7
1.根据公司业务目标和预算,制定和实施生产部门成本和质量控制目标。
2.生产部门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行和实施。
3.制定、实施和达成生产计划,满足客户交货要求。
4.推进生产标准化、可视化管理。
5.优化机器设备、人员和工艺等生产资源,持续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6.生产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生产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
7.生产员工的安全作业培训和管理
8.生产车间绩效考评的制定、执行、监督、考评及绩效审查工作
9.参与公司内外部审核及内外部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10.配合人事行政部做好车间员工考勤及工资核算等事宜。
6.201例脐带绕颈临床分析 篇六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3年12月至2007年10月住院分娩、产后证实胎儿脐带绕颈, 并排除其它高危因素的201例单胎、头位、足月妊娠产妇。产妇年龄22~36岁, 平均 (27.53±2.85) 岁。产妇分娩孕周37~42周, 平均 (39.51±2.32) 周。初产妇187例, 经产妇14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凸阵探头B型超声仪、胎心监护仪、超声血流分析仪, 电子胎心监护 (CI'G) 以外监护为主。产前行B型超声检查1~3次, 取近期检查结果为最后诊断。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x-±s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脐带绕颈的产前B型超声诊断
作B型超声检查167例, B型超声诊断为脐带绕颈121例, 其中绕颈1周100例, 绕颈≥2周21例, 另有46例B型超声检查正常。而此167例产后证实胎儿脐带绕颈, 其中绕颈1周135例, 绕颈≥2周32例。则B型超声诊断脐带绕颈准确率72.46% (121/167) , 绕颈1周准确率为74.07% (100/135) , 绕颈≥2周准确率为65.53% (21/32) , 绕颈1周与绕颈2周准确率比较, 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χ2=0.15, P>0.05) 。
2.2 脐带绕颈在CTG中的表现
产前接受无应激试验 (NST) 产妇168例, 产时接受宫缩应激试验 (CST) 150例。结果显示NST反应型147例, 无反应型21例, NST的异常发生率为12.50%。CST阴性118例, 阳性及可疑32例。CST的异常发生率21.33%。胎心监护异常类型中, 发生早期减速型9例, 变异减速型27例;晚期减速型6例。
2.3 脐带绕颈的脐动脉S/D值
在NST基础上、37~40周无宫缩状态时测定脐动脉血流S/D值136例, 其值为2.33±0.24。不同绕颈周数的S/D值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t=1.06, P>0.05) , 见表1。
2.4 脐带长度、分娩方式与围产儿结局
94例脐带长度35~110cm, 平均 (56.09±11.21) cm;脐带长度≥70cm者23例 (11.86%) 。自然分娩129例, 剖宫产51例, 产钳助产14例。分娩过程中发生胎儿窘迫41例。其中因胎儿窘迫而行急诊剖宫产或产钳助产者31例, 占手术干预病例总数的47.70%。分娩新生儿共194名。出生1minApgar评分:8~10分185例, 4~7分7例, ≤3分2例。9例低评分新生儿经抢救和治疗, 预后良好8例, 死亡1例 (产前未行胎心监护, 自然分娩, 绕颈3周, 出生1minApgar评分3分)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产前诊断与胎儿检测技术的提高, 脐带绕颈的产前发现率显著提高。有报道孕20周时脐带绕颈的检出率为5.80%, 孕42周时上升为29.00%。Morgan等报道临近分娩时B型超声诊断脐带绕颈的灵敏度为80.00%, 特异性96.00%, 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00%和94.00%, 诊断准确率为92.00%。本文足月妊娠脐带绕颈的B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2.46%, 与国内报道接近[1]。不同绕颈周数的诊断准确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所以, B型超声检查脐带绕颈对产前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胎儿脐带绕颈者脐带过长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临床上对于产前B型超声检查提示胎儿脐带绕颈者, 应加强产前、产时的胎心监护, 分娩时胎心监护出现各种异常波型, 尤其是出现变异减速、晚期减速者, 可采用剖宫产、产钳助产等手术干预手段, 尽早结束妊娠, 以改善新生儿结局, 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本文资料显示, 虽然脐带绕颈者分娩过程中胎儿窘迫发生率显著增加, 但由于是进行有效的监护, 发现及时, 处理及时, 新生儿结局仍大多良好[2]。
目前, 脐动脉血流S/D值与脐带绕颈的关系尚有争论。有认为脐带绕颈的S/D值与围产儿预后密切相关[3]。当无宫缩时, 脐带绕颈并非表现为S/D值增高, 而是波动于正常偏低范围。本文脐血流S/D值均在无宫缩时测定, 波动于正常范围内, 不同绕颈周数患者问S/D差别无显著性意义。资料显示多数胎儿窘迫病例临产前S/D值并未增高, 因而认为脐带绕颈在无宫缩时S/D的测定并无重要预测价值。脐带绕颈在分娩过程中是否引起S/D的显著改变尚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脐带绕颈的B型超声产前诊断准确性, 产前、产时胎儿监护及胎儿脐动脉血流速率渡收缩期/舒张期比率 (S/D) 测定的临床实用性。方法对我院2003年12月至2007年10月住院分娩、产后证实胎儿脐带绕颈, 并排除其它高危因素的201例妊娠产妇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有效的监护, 发现及时, 处理及时, 新生儿结局仍大多良好。结论脐带绕颈在分娩过程中是否引起S/D的显著改变尚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脐带绕颈,诊断,监护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翠兰, 陈挂芹, 杨淑坤.彩色超声多普勒脐动脉血流测定诊断脐带绕颈198斜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8, 14 (2) :107.
[2]余亚莉, 艾林英.脐带缠绕3162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9, 15 (3) :131.
7.车间工人岗位职责 篇七
1、严格按照工艺的要求完成生产工作
2、严格遵守生产作业流程,不得违反,确保安全
3、整理所在工作区域,保持清洁,保证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4、积极主动,任劳任怨,服从安排
车间工人岗位职责2
1.负责车间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检测工作。
2.根据生产工艺、质量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生产装配任务。
3.服从领导安排的工作,做事耐心细致,为人正直诚实。
车间工人岗位职责31、服从分配、听从指挥,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使生产规范化;
2、负责随时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做好日保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保证生产安全操作;
3、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有问题时,应停止生产,及时处理或上报;
4、节约能源、爱惜材料,对落地的材料、产品废弃物及时捡起,杜绝浪费因素;
5、对产品的操作,员工应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人人都应具有提高企业形象的意识;
6、负责清理工作台面和机器设备清洁,台面卫生,做好卫生值日工作,日常负责打扫车间清洁卫生。
7、对生产产品的质量及不认真作业,造成浪费或完不成指定生产任务负责。
车间工人岗位职责41、按照车间主管要求,按时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完成当日当月生产任务;
2、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操作;
3、服从领导安排,完成本岗以外的技术学习任务;
4、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工作。
车间工人岗位职责5
1.体系生产相关记录;
2.现场的维护;
3.相关产品的生产操作;
4.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
车间工人岗位职责61、按照车间工作的要求,按时按量完成生产任务;
2、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操作;
车间工人岗位职责71、负责车间的正常工作,吃苦耐劳者优先;
8.车间管理岗位职责 篇八
3、严把质量关,从源头做起,培养提高职工技能、素养。按技术文件、图纸等指导生产;提倡精心、细心、有责任心的工作,制作出优质产品。4、5、6、7、8、9、车间要按要求清洁生产;物品定制管理。完善消耗定额考核,具体考核到班组。按时交货率要达到80﹪以上。严格执行三级检验制度,配合好质量部做好产品终检。负责设备日常使用、保养,不得出现重大设备事故。负责本部门的消防安全管理,不得出现事故。
10、不得出现工伤事故,出现直接费用超出1000元的事故的将处罚(为事故责任人的另行处罚).重大事故由政府部门处理。
10、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产品报废率。出现问题的按规定处罚。
11、负责质量体系、安全体系等在本部门有效实施。
12、督促本部门职工执行禁烟规定。
1、按照技术部下发的工艺文件指导班组生产,监督工艺执行情况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必须及时纠正,解决不了的立即通知相关人员。
2、根据相关技术文件、检验标准及时对产品进行复检,发现问题立即安排人员处理。对复检负责。
3、及时整理相关检验文件,认真填写并及时上交到相关部门,配合做好产成品入库手续。
4、5、负责相关的质量体系在本部门有效运行。根据相关技术文件配合其他部门做好产成品发货工作。材料仓库管理员
1、根据送货单或采购合同清点并核对材料数量,确认无误后卸货到指定地点并摆放整齐。
2、3、根据质量管理要求对所接收材料及时送检。对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根据技术文件和当天用量发放材料并送到指定使用班组。
4、严格按照先进先出原则发放原材料,对即将到保质期的原材料要通报到技术部和生产部门。
5、6、每天对库存材料进行统计并报到生产、采购部门。根据材料发货单或部门通知准备发货材料,协助装车发货。
7、按照有关规定发放辅材、工具及劳保用品。
1、按照技术部下发的工艺文件指导班组生产,监督工艺执行
情况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必须及时纠正,解决不了的立即通知相关人员。
2、根据相关技术文件、图纸、检验标准等及时对产品进行复
检,发现问题立即安排人员处理。对复检负责。
3、及时整理相关检验文件,认真填写并及时上交到相关部门,并配合终检做好产成品检验及入库工作。
4、负责相关的质量体系在本部门有效运行。
5、根据相关技术文件配合其他部门做好产成品发货工作。
安全管理员(设备管理员)1、2、3、4、5、6、根据HSE要求对车间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必须做好记录。根据设备的性能及保养要求检查使用情况并作好记录。参与到设备的突发性抢修中。制定设备检修计划并实施。做好HSE的相关管理工作。及时对特种设备进行年检。
成本核算员1、2、根据技术文件及时通知及领取相应材料。根据技术文件核查生产班组使用原材料情况,出现异常必须立即通知到相关工艺员、车间主任等人员。
3、检查落实班组计量工作,对生产线使用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发现异常或损坏追查责任。损坏器具送相关人员修理。
4、检查监督班组原材料、辅材的使用情况是否账物相符并控制辅材用量,发现问题追查原因并处理纠正。尤其是树脂按次序及逐个包装使用,杜绝浪费。如实填写生产日报表。
5、每日如实做好产成品消耗核算,每月消耗、成本要做到准确、及时。
6、对特殊树脂或材料如生产线使用完毕有剩余要做退库处理,以备采购人员查验。
7、堆放在工作现场的材料由其管理,对整齐堆放及防潮防火、库存盘点等工作负责。
8、9、如实核算成本,并分工程、项目进行汇总。协助内勤做好成品入库管理。
9.车间岗位职责201 篇九
1 基本情况
1.1 开发简况
源201区块于2012年7月采用450×150m菱形反九点面积井网方式同步注水开发。经过两次扩边井和局部加密井投产,目前区块共有40口油井,17口水井,日产液160.4 t,日产油94.9 t,综合含水36.6%。
1.2 存在问题
(1)单向连通比例高。2013年经过三维地震解释后,该区新增小断层38条,断层线密度达到3.81条/km2,导致单向连通比例增至67%。
(2)含水上升速度快。由含水与时间关系曲线可以看出,投产相同时间源201区块含水明显高于源13东块,且源201区块无水采油期远远短于源13东块。投产至今,共有11口井含水上升。初期以基质见水为主,表现为含水上升后,液量上升幅度不大,水井压力变化不明显,油水间出,含水上下波动。
1.3 原因分析
(1)断层的影响。一方面断层的遮挡作用导致沿断层方向形成高渗透带,沿断层方向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另一方面断层主动盘附近微裂缝发育[2],导致油井含水上升。
(2)井距及注水强度的影响。受井网类型不同影响,平均井距、排距小于源13东块,但源201区块河道砂体内部注水井初期平均注水强度4.1 m3/m.d,远高于源13东块河道砂体注水井的2.0 m3/m.d。
(3)注采井网与地应力适应性的影响。其中主断层走向为近北西45°方向,与永乐油田其它区块主断层走向近南北向存在差异。而最初布井方式是按照最大主应力方向近东西向布井,东西向井距较大。而随着开发的进行,多口近北东45度方向油井受效明显,含水上升速度快。
2 调整对策及效果
2.1 注采系统调整
2013年以来已经累计针对新增水驱方向多的注采不完善井组转注了5口井,并计划在2016年转注2口井,以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完善注采关系。预计在2016年转注工作完成后,水驱控制程度将达到80.8%。以2014年转注的源65-斜117井为例,转注后井组产量上升并保持稳定
2.2 注水调整
(1)控水不宜超过2个月。14年针对含水上升,主要采取控制水井注水强度的做法,14年上半年调整5井次,主力层注水强度由5.1 m3/m.d下降至2 m3/m.d。调整后2个月内产量上升,但超过2个月日产液递减较大。
(2)提水时间不宜过长。14年下半年为保证合理注采比,针对6个注采比<1的井组,进行水量调整,注水强度由2.6 m3/m.d提高至4.5 m3/m.d。但长期高强度注水导致“差层”微裂缝开启、“好层”指进严重,油井含水大幅上升。
(3)“提控结合、分类治理”可有效减缓递减。2015年以控制注采比为前提,针对不同问题,分类治理,精细注水调整。一是加大砂体边部井注水强度,促进砂体内油井受效;二是以液量上升为契机,提前进行注水调整;三是周期注水治理裂缝水淹井。
3 目前仍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
3.1 存在问题
(1)采油速度高。区块投产3年来,平均年采油速度3.0%,远大于源13东块投产前3年平均年采油速度的1.2%。
(2)含水上升速度快。区块投产3年以来共有11口油井含水上升,占总油井数的28%,目前含水上升率达6.5%。
(3)水淹类型复杂,调整难度大。2015年针对3个高含水井组进行示踪剂监测试验,由于3个井组距离较近,为避免相互干扰,在3口水井2个层位分别采用6种不同示踪剂,在6口高含水油井进行取样监测。
监测结果显示,水淹类型由初期的以基质水淹为主转化为目前的裂缝水淹与基质水淹共存。其中葡I3层多口油井见示踪剂较快,水推速度达到100 m/d,表明该层除基质水淹外,还伴随着大量裂缝水淹,甚至沟通断层两侧;而葡I4层,除源59-斜121井水推速度较快外,其余井均在20 m/d以下,表明该层存在微裂缝但以基质水淹为主。
3.2 下步工作及潜力
(1)针对新增转注井的高含水井组,控制老井主力层注水强度,通过新增水驱方向实现注水量转移。
(2)针对注采比较高的含水上升井组,控制水井主力层注水强度。
(3)针对高含水井裂缝水淹层位实施周期注水。
(4)优选单层裂缝水淹特征明显、全井液量大于5 t、接替层厚度大于2 m与水井连通情况好的油井进行堵水。
摘要:永乐油田源201区块平均渗透率25.9 m D,属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两年半时间,受储层发育单一、断层分布复杂等因素影响,递减大、含水上升速度快。为改善区块开发效果,2014年以来,通过注采关系及注水调整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了分类治理,区块开发形势得到了改善。本文通过对源201区块的开发中存在问题、治理对策以及调整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其他低渗透性油藏的开采提供借鉴。
关键词:低渗透性油藏,注水开发,调整对策,周期注水
参考文献
[1]李道品.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0.车间主任岗位职责 篇十
1、坚决服从总经理的指挥,认真执行其工作指令,一切管理行为向主管领导负责;
2、严格执行公司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
3、组织生产、设备、安全、环保等制度拟订、检查、监督、控制及执行;
4、确保生产部以流程卡形式下达的日生产任务的完成。
5、根据流程卡开出领料单领取原、辅助材料并发放。
6、合理编排班组,安排人员工作。
7、负责组编制年、季、月度和平时作业、设备维修,及时组织实施、检查、协调、考核;
8、负责设计工厂的半成品布局和工序间的协调;
9、密切配合营销部门,确保产品合同的履行;
10、负责拟定车间生产的目标、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及控制;
11、及时编制上报年、季、月度生产统计报表。认真做好生产统计核算基础管理工作,重视原始记录、台账、统计报表管理工作,确保统计核算规范化、统计数据的正确性;
12、抓好生产统计分析报告,定期进行生产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专题分析报告或综合分析资料;
13、负责做好生产设备、计量器具维护检修工作。结合生产任务,合理的安排生产设备、检测器具使用计划,确保设备维护保修所须的正常时间;
14、抓好各工序组长、主管的专业培训工作。负责组织各工序组长、仓库管理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并对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定期检查、考核、评比;
15、组织、安排员工思想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11.车间主任岗位职责 篇十一
总则:
1、坚决服从厂长的统一指挥,认真执行其工作指令,一切管理行为向厂长负责;
2、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 具体职责:
1、保证本车间的一切生产行为完全按照生产管理文件规定进行。
2、根据生产部门下达的生产计划,负责组织编制车间生产作业计划指令单,并保证计划按期完成。
3、负责本车间各个岗位人员的合理调配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4、负责组织本车间有关人员研究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工艺技术和质量问题,安排布置车间生产。
5、制订及编写生产工艺规程、原始记录用于记录的各种表式交有关部门审核,经企业负责人批准实施。并确保有关生产操作的指令能严格执行。
6、负责本部门各级人员的培训。
7、负责建立自查制度,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
8、参与验证及再验证工作,并负责制订该工作计划及实施细则。
9、检查厂房和维护设备,制止不符合要求的生产行为,并立即报告企业负责人和通知有关部门。
10、负责本车间安全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障车间生产安全。
11、负责对本车间人员的检查、监督和考核。按每月考核结果,负责对本车间人员的薪酬进行分配和发放工作。
12.车间岗位职责201 篇十二
随着直接转矩控制、无速度传感器控制、基于智能化的系统控制(如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等)的应用,使交流伺服驱动的控制算法越来越复杂[1]。
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器由于计算能力、实时多任务存储及处理等能力有限,并且软件编程复杂,开发周期长,难以满足高性能交流伺服驱动器的要求。国际整流器件公司(IR公司)针对高性能交流伺服驱动的需求,设计出了基于硬件实现的完整的伺服驱动控制芯片IRMCK201[2],其内部集成速度环和电流环控制器,FOC算法(field oriented control)和速度控制算法通过硬件实现,从而省略了编程任务,达到实时控制的目的。
本文设计了一种以PIC18F4520和IRMCK201为核心的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运动控制性能较好。
1 伺服驱动系统的硬件结构
该系统主要由主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外围接口电路组成[3]。IRMCK201内部形成速度闭环和电流闭环,PIC18F4520形成位置闭环。外围电路有与PIC的I/O口相连的4个按键,与EPLD相接的6个LED显示。
1.1 PIC单片机核心控制单元的设计
PIC18F4520是Microchip公司推出的一种新型处理器,有高达2 MB的程序存储器、4 KB的数据存储器、10 MIPS的执行速度、10 MHz带锁相有源晶振时钟输入。芯片外接10 MHz的晶振,经内部锁相环倍频,最高时钟频率可达40 MHz(25 ns)。
PIC18F4520单片机运算能力虽然不如DSP,但因其主要是做位置运算和IRMCK201的初始化的配置,运算量不太大,PIC单片机完全能满足要求。况且,PIC18F4520单片机相比DSP价格便宜得多,所以选择PIC单片机作核心单元。以PIC18F4520和IRMCK201为核心的全数字控制器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1.2 IRMCK201芯片简介
IRMCK201是美国国际整流公司(IR公司)开发的运动控制芯片,是专门针对伺服驱动系统而设计的。作为运动控制芯片,在硬件上具备了伺服控制所必需的控制单元,如带死区时间设置的空间矢量PWM、Clark变换和Park变换、电流环PI调节器、速度环PI调节器、速度测量单元等,这样用户就省去了编写代码的任务,简化了复杂的设计过程。此外它还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永磁电机或感应电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IRMCK201内部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有PWM波、编码器接口、电流传感器接口和A/D转换接口等,而且也包含通过硬件实现的FOC算法和速度控制算法。q轴从速度环给定的电流与从电流传感器反馈回的电流Iq相比较,差值经电流PI后得到电压Vq,Vq和Vd经Park逆变换得到定子坐标系的两相电压Va和Vb,然后再经过Clark逆变换得到三相电压U/V/W,进而得到六路PWM波输出,这就是矢量控制算法的硬件实现。从电流传感器接口(IR2175)得到电流Iv和Iw经计算变成三路电流,三路电流经Clark变换转换成定子坐标系下的两相电流Ia和Ib,然后再经Park变换转换成转子坐标系的两相电流Id和Iq,分别到电流的PI调节器进行运算。一般d轴的参考输入电流id*=0,使交流控制等同于直流控制。
IRMCK201采用标准的100管脚封装形式,其主要电气特点如下:
(1)IRMCK201具有完整的电流闭环控制和速度闭环控制;(2)使用P W M载波频率可以配置速度和电流更新率;(3)可以配置感应电机或者永磁电机的控制系统;(4)带死区的空间矢量PWM;(5)最大时钟输入33.3 MHz,最大载波频率83.3 kHz,电流闭环带宽5.5 kHz,速度闭环更新率5/10 kHz;(6)具有高压线性电流传感器IR2175、高压驱动芯片I R213X、霍尔信号A/B/C等接口;(7)可配置光电码盘的线数范围从200~10 000 PPR(pulse per round);(8)具有4路采样保持的A/D转换接口,可以配置模拟参考输入;(9)可以监视直流母线电压,智能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保护封锁控制;(10)通过主机寄存器接口,PIC18F4520可对内部参数寄存器进行初始化。
IRMCK201是通过硬件逻辑实现伺服控制功能的,所以只要知道各个寄存器的功能,通过单片机给相应寄存器设置不同的数值,即可实现所需求的功能。例如,要为逆变器设置一个开关频率为10 kHz的驱动信号,用户不需要编写程序代码来实现,只需要对Pwm Config写寄存器组中的Pwm Period寄存器写相应数值即可。
1.3 EPM3128A(EPLD)芯片扩展接口设计
EPM3128A灵活的可编程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硬件空间,为系统的开放性设计带来了便利。系统利用EPM3128A来完成显示电路、串行外设的分时管理、位置指令脉冲信号的处理以及故障信号的处理。其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
(1)显示电路与串行外设的分时管理。驱动器面板上有6个LED数码管显示器,用来显示系统各种状态值及参数。对输入脉冲的计数、IRMCK201内部寄存器的配置、数据显示位及所显示的数据,它们复用SPI控制及数据总路线端口,由EPM3128A译码完成分时控制。
(2)位置指令脉冲信号的处理。在该伺服驱动系统中,位置脉冲输入采用两种形式:(a)脉冲+方向;(b)正、负脉冲计数。根据位置指令脉冲输入的形式,经EPM3128A快速的增减计数后(能采样到的最高脉冲频率可达500 kHz),送给PIC单片机完成可逆计数。为了能准确地传送脉冲量数据,采用差分驱动输入[4,5],差分输入电路如图3所示。
(3)故障处理。电压检测保护电路:由于存在频率波动太大、负载过重和传动受阻等产生过压的原因(电压过大势必会烧毁管子或者电机定子绕组),所以为使系统连续稳定运行,设计了电压保护电路。当电压超过允许的范围时,应立即关闭输出信号,并同时报警。系统实时采样控制母线电压值,经过比例换算后的信号与参考信号作比较,产生高电平信号,进入到EPM3128A芯片进行编码,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CPU一旦检测到EPM3128A的相应端口电平为高时,立即封锁相关的控制信号输出。
2 IRMCK201内部寄存器配置
本伺服系统的电流调节器、速度调节器是由IRMCK201实现的。实现伺服系统电流调节器、速度调节器功能,不需要对复杂的算法编写程序,只需理解其内部电流环配置寄存器、速度控制寄存器的作用,通过PIC18F4520(下位机)对各寄存器进行配置,就可以实现电流环、速度环控制功能。
系统控制写寄存器(System Control)是一个8位的寄存器,其地址为0x17,每一位的含义如表1所示。若第0位(PwmEnb)置1,则产生PWM波;第1位(FocEnb)置1使能磁场定向控制,置0使输出电压为0;当IfbOffsEnb为1时,电流反馈补偿值应用于电流PI控制器。
IqRef为来自速度环的16位带符号交轴(q为交轴)电流参考输入值。Kp Irg为16位带符号电流环控制器比例增益值。KxIrg为16位带符号电流环控制器积分增益值。IdRef为电流环调节器的16位带符号直轴(d为直轴)励磁电流值(一般为0)。Spd Lp Enb为速度环使能位,将其设为1时,使能速度环PI调节器;将其设为0时,复位速度环PI调节器。Spd Lp Rate为速度环更新率,将其设为0时,禁止更新速度环;将其设为1时,每当第N次更新电流环前更新速度环。Kp Sreg为16位速度环比例增益,Kx Sreg为16位速度环积分增益。TargetSpd为速度环的设定速度值,只要给此寄存器设置相应的值,驱动系统将会以给定的速度进行运转,数值为正时,则正转;为负时则反转。Spd Acc Rate和Spd Dec Rate为加速和减速寄存器,速度环每更新一次,速度就会以此给定值进行加减速,直到速度达到所要求的值。图4为通过单片机对IRMCK201进行配置的流程图,先传寄存器地址,后传数据。
3 伺服驱动系统的工作过程
此伺服系统有位置控制和模拟量控制两种方式,其工作方式及参数调整原理图如图5所示。
当PA=1时,进行位置控制,从外部读脉冲数,在PIC18F4520内部作运算,经位置调节器输出到IRMCK201进行速度环和位置环运算,产生PWM波,控制电机运动,经编码器把现在运动到位置反馈回单片机作位置运算,直到运动到所要求的位置,电机停止。当PA=0时,进行模拟量控制,由于PIC允许的电压为0~3 V,所以输入电压必须经电路转换成0~3 V的电压,转换后的电压进行A/D转换,把转换的二进制数值送入IRMCK201的速度寄存器。其它性能参数可通过更改相应的寄存器进行调整。
4 结语
该新型系统采用IRMCK201构成电流环和速度环,PIC单片机实现位置环,EPM3128A(EPLD)实现一些其它辅助功能处理。较传统的单片机、DSP方案减少了编程量,缩短了开发周期,并且具有较好的低速平稳性。具有设计简单、运行可靠、开发周期短等优点。实验表明,该伺服系统响应速度快,具有较好的位置控制精度、鲁棒性和抗干扰性。
参考文献
[1]李波,安群涛,孙兵成.一种交流位置伺服系统[J].机械与电子,2006(3):54-56.
[2]IR Corporation.IRMCK201 Data Sheet[EB/OL](2006-06-01)[2008-05-08].http://www.irf.com.
[3]暨绵浩,曾岳南,曾建安.DSP在交流伺服控制器IRMCK201中的应用[J].机械制造,2005,43(8)38-40.
[4]李正中,温希东,李益民.基于IRMCK201的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设计[J].微特电机,2004(4)22-25.
13.车间主任岗位职责 篇十三
至少提前1天完成打芯工作,不影响第二天的铸造生产;
2、公平下达作业任务,做到轻重搭配合理,两班易难分配公正,发现问
题,要不等、不靠、不推诿、不拖延立即解决处理。
3、组织人员加班加点按时完成生产计划及订单需求。诚实守信,不找任
何理由或借口必须按照即定时间交付仓库生产计划数量及订单数量。
4、积极配合精加工车间及质检部,对铸造毛坯出现的质量问题应及时组
织各班组长或整个班组进行探讨工艺改进及提高。确保毛坯质量;
5、负责出壳、清壳、喷砂、打磨、电焊等各个工序的人员协调及产品先
后、轻重缓急顺序进行协调生产。确保每一道工序的产品跟踪卡一条线清点开票完成,带领下属人员及时完成成品毛坯入库。
6、负责指导或协调处理解决喷砂机故障及其它工序设备故障。
7、负责整个铸造至毛坯入库所有工序的协调安排,后续的杂物清理运出等。
8、负责通知、协调及接收铸造车间使用的如:气儿、砂、铁等物料;
9、维护铸造至毛坯入库等工序生产线良好的纪律和工作状态。为生产线输
送物料,控制半成品的存量。严格按照质检部标准,监督控制每道工序产品质量。如有异常需及时查找原因并做出调整。
10、对主料(例如铁块、铁沫、毛坯)和辅料(例如模具、工具,其它辅
助工具等)进行管理。控制、杜绝遗失、损坏或浪费。同时注意节
约各种资源。如水、电等,减少公司成本。
14.电力车间岗位职责 篇十四
1、车间主任在生产主管的领导下,负责车间全面行政管理工作,是本车间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
2、认真贯彻落实《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认真执行各项安全生产指标,组织领导本车间职工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和经济技术指标。
3、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领导组织本车间技术措施编制、经常性安全检查,搞好安全目标管理,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4、组织制定本车间每年设备大中小修计划和备件备品计划,检查执行情况,加强管理,杜绝浪费,做好更换配品配件的回收再利用工作。
5、发生人生伤亡事故时,第一时间奔赴事故现场处理;同时上报相关部门,事故后主持事故分析会,按“三不放过”的原则,对本车间发生严重设备事故的事件分析,查明原因,吸取教训,采取对策,杜绝责任事故再次发生,并及时上报事故处理报告。
6、坚持“质量第一”,抓好设备大小修和安装质量,督促审查车间技术施工措施,安全措施及事故措施等,并组织实施。
7、加强经济核算和节支降耗工作,组织开展指标竞赛、考核工作。
8、强化劳动纪律,合理分配车间内部劳动力;主持车间安全活动并参加各班组安全活动和安全大检查。
9、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安全应急救援预案等各项管理制度,领导组织职工队伍技术培训和班组建设,明确岗位职责,维护计划生产秩序的严肃性。
10、坚持联合巡检制度,检查技术措施、劳动纪律,文明生产执行情况,及时领导、组织解决现场生产存在的问题。
11、主持车间生产行政会议,检查布置工作,组织车间技术革新项目,实现管理、技术、工人三结合,提高设备经济运行质量。
12、认真贯彻执行经济责任制,充分发挥民主管理。
13、认真组织员工的安全、技术学习培训工作,调动职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坚持安全与操作合格考核。杜绝无证上岗。
电力车间副主任岗位职责
1.协助车间主任做好分管车间的各项工作,行使车间主任职责。2.负责或参与制定、修改分管车间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应急救援预案等各项管理制度,并检查车间执行情况及组织应急演练等。
3.负责制定分管车间员工生产考核方案,并负责分管车间员工的生产考核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台帐。
4.负责分管车间设备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设备台帐,每年设备大中小修计划和备件备品计划,并督促车间员工按有关规定做好设备日常保养与维护。
6.负责分管车间员工的劳动纪律考核和文明生产考核工作,并建立相应考核台帐。
7.负责分管车间质量管理工作,健全车间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8.协助车间主任解决生产过程中关键重点技术问题,保证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9.协助车间主任做好与其它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工作。10.定期参加生产调度会,汇报本部门工作,反映基层意见,并及时准确地向下传达会议精神,按时完成会议布置的各项工作。11.主持分管车间班组长会议,总结车间各方面工作,指出缺点和不足,提出改进计划,安排下步工作。
12.参加车间各类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工作,负责统计、分析,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电气工段长岗位责任
1、协助分管领导做好部门的电气工段的安全工作,确保工作顺利完成;
2、负责电气工段日常工作安排,组织电气人员及时完成特殊操作和事故处理;
3、认真执行交接班、设备巡检、维护与保养等,抓好本工段的基础管理工作;
4、负责完成月的工作总结和做好月备件计划;
5、及时传达分管领导的会议精神,分解与安排布置的任务;
6、负责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并进行考核;
7、负责组织电工学好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8、负责组织调整更换电气方面的特殊元件或大型电气设备;
9、负责监督检查加装的临时临检线路,对电气设备进行改造,完成上级交给的其它任务。
10、搞好高低压供电用电管理及维修保养工作,做到计划用电、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
11、协助分管领导搞好用电安全协调工作,严格执行供电部门调度指令,搞好用电核算工作等。
12、协助完成各种电器设备的大小修理和日常电器设备的检修、保养工作
13、对本工段所属员工的晋级与解聘,有提议权,对直接下级的工作有调整建议权;
14、责任和权利
对电气工段所属员工有临时调配权、对本工段工作有全面指挥权;对本工段违反规章制度或玩忽职守造成的事故,有权提出处理意见;对违章作业有制止权,对屡教不改者有停止其工作并进行教育和处理的权力;对本工段行政、生产、检修有全面的指挥权;对本工段的日常管理事务有直接指挥、处置、决策权;对本工段所属员工的工作绩效,有考核权;对本工段分管范围外车间重大管理活动的知情权。
对在职责履行中因处置失当而导致的损失负责;对本工段发生生产事故、安全事故、质量事故,负直接领导责任;对本工段设备的日常维护不当,负直接领导责任;对部门对本工段的各项考核成果,负领导责任;对工段内所有员工的人身安全担负责任; 对本工段的人为事故负责;对上级下达任务的完成情况负责
仪表工段长岗位职责
1.负责全厂仪表设备的管理、维护保养工作
2、组织召开班前会和安全例会,传达公司的政策厂规以及会议精神。3.组织本工段人员进行设备维护、巡查保养及抢修工作及工作场地卫生。
4.组织本工段人员配合分管领导下达的各项工作。
5.组织召开设备事故分析会,分析、总结设备事故原因,提交事故分析报告给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
6.根据生产需求,合理安排人员,分配维修任务。
7.负责编制设备大中小维修计划,并做好备品备件计划,并监督设备维修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8.负责本工段当班的生产、设备、维修质量、安全等工作;有权调动当班所属人员参加其他临时性任务,其所属人员应予以坚决执行。
9.负责检查当班的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有权对违章违纪行为给予考核。
10.负责本工段人员知识和岗位技术培训工作和培训后人员的考核工作。
11、.参与设备的技术攻关、更新改造工作。
12、参与设备、安全等大检查工作,并提出整改意见。参与维修质量事故、安全事故分析会,调查事故设备,提出设备分析报告。13.负责设备维护记录的发放、检查、整理工作。
14.负责组织员工对全厂设备的巡检工作,处理各类突发问题。协助配合各个工序生产工作和电器维修工作
15.编写本部门的工作总结,汇报工作计划完成情况。16.组织召开本工段周生产例会及工作总结。
17.分析和改进生产现场设备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总结设备使用维护情况。
班长岗位职责
1、负责对全厂电气设备运动、维护保养工作,协助各相关部门做好生产工作。
2、负责本班新员工的岗位操作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工作。
3、负责和管理员工维护电气设备,保管好和正确使用工具和量具。
4、负责向员工宣传安全生产教育,质量意识教育,实行“三按”原则生产并监督其做好自检记录。
5、负责(工段)组内“6S”管理,要求保持现场整洁,产品摆放整齐并加以标识。
6、负责并严格执行班前班后会制度,对班内员工考勤情况严格执行考勤制度。
7、按计划单或生产任务单组织进行安全工作,要求各员工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随时掌握本班工作开展情况。
15.车间岗位职责201 篇十五
一、研究趋势、方法和内容的缓慢嬗变
1. 研究趋势的变化。
笔者以“高校+科技 (科研) 成果转化”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 (CNKI) 上搜索了2003—2012年间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共两千余篇, 历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走势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 2006年是发表论文数量的“转折点”:2003—2005年论文发表数量走势呈现“一升一降”, 年均论文数低于2006年之后的年均数;2006—2012年论文发表数量快速增长, 并随着时序变化呈现波浪式变化, 但总体态势趋于平稳。2006年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出现了热潮, 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密切相关, 而《规划纲要》已是我国技术创新领域的新“风向标”, 这印证了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已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同时也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引导在该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
2. 研究方法的变化。
按照文献[1]、[2]的研究方法和分类标准, 笔者从两千余篇论文中选取了符合研究要求的136篇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如下:理论分析型论文占14.29%, 观点陈述型论文占26.53%, 调查研究型论文占8.67%, 经验总结型论文占33.67%, 案例剖析型论文占16.84%。与文献[1]、[2]研究比较 (见图2) , 不难看出案例剖析型论文所占比重有较大增幅, 理论分析型论文、经验总结型论文、调查研究型论文所占比重微有增幅, 观点陈述型论文所占比重降幅近半。
笔者认为, 陈述型与经验总结型研究的比重减半, 理论分析、调查研究、案例剖析型研究比重不大, 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体系仍不成熟, 系统的理论架构尚未形成。另一方面, 案例剖析型研究有大幅增加, 从侧面说明了我国部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涌现出一批转化成效的典型案例。
3. 研究内容的变化。
按照文献[1]、[2]分类标准, 笔者对136篇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 结果见图3。将8类研究内容按照百分比高低排序, 原长宏等人的研究所得是: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阻碍因素→管理机制→转化模式→作用与优势→概念与理论;而笔者的研究所得是: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阻碍因素→管理体制→转化模式→概念与理论→运行机制→作用与优势。笔者发现, 10年间, (1) 研究更加集中于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同时, 研究内容涉及最多的依然是对策建议, 并且比例有进一步增加。 (2) 关于概念与理论、阻碍因素、管理体制的研究有所增长, 其中管理体制的增幅最大;而关于作用与优势、运行机制的研究大幅下降, 降幅近半, 见图4。
通过研读文献, 笔者发现“成因—对策”依然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同时, 关于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出现了重复研究, 部分研究论文有“新瓶装旧酒”之嫌;关于管理体制的研究显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其中运用相关理论就管理体制中某一环节 (点) 进行理论剖析或建构、深入挖掘研究已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关于国外相关研究, 依然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 对诸如三螺旋理论、信息论、博弈论等相关基础理论鲜有深入研究或做理论探讨。上述情况说明, 一方面我国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处于疲软与突破两者并存的境地;另一方面, 缺乏理论体系仍是阻碍该领域研究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主要研究的缓慢嬗变
1.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与阻碍因素的研究。
10年间, 涉及现状与问题、阻碍因素的论文分别占40.44%和23.53%, 核心研究点仍是关于阻碍因素的探究。也就是说, 阻碍因素仍然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热点。按照文献[1]、[2]的研究方法, 笔者将136篇论文中涉及到的阻碍因素进行归类统计, 共计30余个, 其主要因素有21个, 见表1。
对比文献[1]、[2]的研究, 笔者发现, 10年间学者们关于阻碍因素的研究又出现了新变化: (1) 诸如“资金”、“成果成熟度”、“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及吸收能力”、“观念”、“评价体系”、“激励机制”、“人才问题”、“中试条件”、“信息流通”、“知识产权的保护”等依旧是阻碍因素, 但排名均有所变化;与文献[1]、[2]相比, 排在前5名的阻碍因素变化较大, 其中“资金投入不足”是排序上升最快的因素, 成为新突破的研究点。 (2) 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再次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点, “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政府有力支持, 缺乏整套具体办法”等再次成为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3) 出现一些新的阻碍因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职称评定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校-企-政合作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 (4) 关于企业自身的阻碍因素, 诸如“企业科技意识有待提高”、“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企业科技体制不完善”等, 笔者将它们归于“企业有效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弱”因素中。上述排序格局的变化至少说明了四点:第一, 高校科技成果应符合市场需求, 成果转化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 但同时学者们对市场调控作用的乐观观点也趋于理智, 再次强调了政府在转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第二, 高校自身体制与机制因素成为新的研究点, 强调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独立性与参与性。第三, 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政府、企业、中介与高校的合作, 离不开“两只手” (政府与市场) 的合力调控, 强调了高校与市场、企业的耦合。第四, 人才成为转化的重要因素。关于研发人员的职称评定、薪酬分配、流动机制及专门人才培养等因素的研究, 说明了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2. 关于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策建议的研究。
多数学者在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问题、阻碍因素后,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按照文献[1]、[2]的研究, 笔者将136篇论文中对策建议分类统计, 共40余条, 主要的有31条, 见表2。
对比文献[1]、[2]研究, 发现: (1) 对策建议的排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排名前5位的对策建议中, “改革、完善现有的激励机制”;“ (官) 产学研联合开发”;“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增加高校科技投入”;“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但“加强中试”的排名由第3名下降至第13名, 这并不是因为中试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缓和, 而是由于学者们发现解决中试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资金投入;“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增加高校科技投入”、“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排序由第9名分别上升至第4、第5名也印证了此点。 (2) 对策建议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首先, 重新提出了多条关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建议, 如“完善法律法规”、“深化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打造服务型政府”;其次, 关于企业本身改革的建议减少, 而转向关注高校自身及高校—企业双方互动关系;再次, 更加关注中介 (转化) 机构的发展, 例如, “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大学科技园、工业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建立或完善高校科技推广机构”等均是新增建议。通过仔细研读论文, 发现学者们虽从不同角度提出上述对策建议, 排序上有所变化, 但具有共性的建议和主流看法, 与原长弘等人研究一致。同时, 也出现了重复研究。由科技成果转化阻碍因素分析和对策建议提出不难发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 高校、政府、企业是该系统中的主体, 中介机构是纽带、桥梁, 是科技转化的媒介。资金、市场、人才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条件, 三者缺一不可。这既是成果转化的宏观、微观环境变化的要求, 也是该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的发展与进步的表现。
3.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亮点。
10年来, 学者们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受到国家、省市、高校的重视, 在对原有研究点深入探讨的基础上, 运用新的理论工具, 挖掘了新的研究点, 并取得了一批有水准的研究成果。 (1)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估的研究。据中国知网, 1989—2002年间,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估研究的文献只有一篇[3]。目前, 多位学者对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做了深入研究。涂小东利用系统论观点, 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陈腾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进行评价, 并提出了DEA方法中指标体系确定的一般原则与步骤;阎为民依据高校科技成果构成, 选取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了综合模糊评判模型;白利娟则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刘威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 (ANP)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并与层次分析法 (AHP) 进行比较, 使得指标权重更加科学合理;王桂月、孟力分别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和模拟退火神经网络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体系, 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其适用性。 (2)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权属与转化收益的研究。王晔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权属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与界定;范晓波通过对中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比较, 得到一些较为有益的启示。 (3) 关于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作用的研究。李平在对比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王洛忠侧重新阐述了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与功能定位。 (4)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环节的研究。例如, 信息系统、风险识别、项目甄别、知识管理等环节, 学者们运用了相关理论工具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完善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基本框架。
三、研究结论
2003—2012年学者们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发表了一批有水准的研究成果, 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校科技成果研究仍然是技术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在茁壮成长。与前14年相比,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发生缓慢嬗变, 研究更加趋于理性, 方法更加注重实证, 同时出现新的研究点。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虽取得长足的进步, 但还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 譬如, 如何创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怎样从市场结构的视角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构建高校—政府—企业—中介“四位一体”转化模式, 提高转化效率等等。
摘要:基于大量文献, 评述了2003—2012年国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研究变化。对比郭晓川、原长弘等人的研究, 发现自2003年开始,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多方面发生了缓慢的嬗变。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嬗变
参考文献
[1]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6, 8 (3) :25-29.
[2]原长弘, 杨鹏, 惠龙, 陆震宇.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3, 15 (6) :94-101.
【车间岗位职责201】推荐阅读:
总装车间岗位职责07-18
冲压车间岗位职责08-05
模具车间岗位职责01-05
车间人员岗位职责01-23
车间员工岗位手册08-26
包装车间主任岗位职责07-15
生产车间文员岗位职责07-18
注塑车间领班岗位职责08-14
生产车间员工岗位职责10-16
工厂车间主任岗位职责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