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精选11篇)
1.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 篇一
洪堡在地理学发展中 的地位及作用
作者:刘博 专业:人文地理 学号:2013010447
2013-11-28
洪堡在地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摘要:洪堡是古典地理学集大成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地理科学大师。本文介绍了他毕生对地理学的研究经历和对地理学发展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从多方面总结了洪堡在地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洪堡,地理学,贡献,作用
正文: 1.洪堡简介
1.1 洪堡基本资料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是19世纪的科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走遍了西欧、北亚和南、北美洲,所涉猎的科目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矿石等,并且对每个所涉猎的领域都有所贡献,所以他常被称为气象学、地貌学、火山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1.2 洪堡的研究经历
他的游历经历概括如下:1795年,他去意大利和瑞士作植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同年,随乃兄进了以歌德和席勒为首的韦迈地方的文学团体。1796年,他母亲去世,洪堡欲遂其漫游世界的志愿。从 1799年开始到南北美洲搜集标本和资料,于1804年回到欧洲。从1808年起留居巴黎整理资料,先后计达21年。
1799年3月,洪堡觐见西班牙国王,请求赴美洲考察。那时,南美大部、中美全部以及北美的部分仍受西班牙辖制,严禁与他国通商往来。由于洪堡深谙地质学,又熟通采矿事务(他曾任普鲁士高级矿务巡察),得以说服国王相信此行对西班牙大有好处,譬如探明新矿源。于是,洪堡和他的旅伴、法国植物学家邦普兰,持皇家特许护照,同年6月5日于西班牙北部科鲁纳港起锚,开始美洲之旅。随船物品中,有象限仪、六分仪、磁力计、比重计、气压计、温度计、天蓝仪、空气纯度计、计时仪、莱顿瓶等等,凡是当时科学所能提供的精良仪器应有尽有。而所有这些,包括船资运费和日常开支,都由洪堡自费支付。行前他制订了最乐观的计划,甚至与船商谈妥几年后将标本运回欧洲的途径,并预付了费用。但他也估计到最坏的结局,因此立下了遗嘱。
7月16日,洪堡一行抵达位于南美东北角的库马纳(今属哥伦比亚);年底驻于加拉加斯。次年初春至七月,沿奥里诺科河南下,深入南美内陆;返回库马纳休整数月后,于同年11月穿越加勒比海,航行至哈瓦那。1801年3月至1802年秋,完成从卡塔赫那至利马的长途跋涉,直抵亚马逊河源头。1802年5月中,在地震频繁的基多,洪堡曾三度攀上皮钦查火山,观察到脚下600米深处吞吐不息的蓝色火苗,并在36分钟内精确记录下15次明显的余震。而在当地居民中,则传闻有一个不怕死的德国人把火药投进火山口,结果引发了地动。两周后,他又登上海拔6300余米的钦博拉索山。当时既没有登山运动,也没有“记录”一说;在洪堡之前,也许曾有人比他爬得更高,但似乎没有过翔实的记载和精确的测高,所以洪堡的这次攀登便成为人类登山史上的首次纪录。若干年后,当他得知喜玛拉雅山远远高过钦博拉索山的时候,非常沮丧,因为他一直以为自己登上的钦博拉索山是世界最高峰。
1802年10月,洪堡一行走出安第斯山区,准备经太平洋沿美洲西岸北上。1803年3月到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途中,洪堡注意到一股沿南美西岸向北流动的洋流,测出了流速和水温。他把它叫做“秘鲁寒流”,但后来很多地图上都标作“洪堡寒流”。
在墨西哥逗留一年后,1804年4月洪堡再赴古巴;继而前往美国,取道费城,于6月初来到华盛顿,被待为国宾,一路由国务卿麦迪逊、财政部长盖拉丁、科学家桑顿等人陪同。总统杰斐逊设家宴款待洪堡,并留他住宿总统府。杰斐逊是科学迷,与洪堡有共同的话题,但杰斐逊最感兴趣的还是洪堡穿行美洲的经历,他的大量地图、记录、数据,他对美墨边境一带的详细描述,等等。因为上一年,美国刚从拿破仑手中购得中部大片区域,使国土面积猛增一倍,而杰斐逊此时正拟派员考察新区,并且雄心勃勃,最终要让美国领土贯通东西两大洋,所以洪堡来得正是时候。洪堡喜爱这个新兴的国家,但他也看到,种族歧视特别是畜奴制阻挡了美国继续前进,临行前在给桑顿的致谢信中提到:自由必须以公正为前提,没有公正就不会有持久的繁荣。
1804年6月30日,洪堡与邦普兰登上“幸运号”,告别美国返 回欧洲。
他的旅行既包括探险:他沿奥里诺科河航行,证实了它同亚马孙水系相连;又包括科学调查:他收集了六万种植物,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前所未闻的物种)。他研究了沿南美洲西岸的洋流(为了纪念他,那里的洋流目前仍名为洪堡流)。他还研究了美洲的火山并且注意到了它们直线型的分布,其走向似乎是沿着一条深埋在地壳中的裂缝。他测量了从地极向赫道移动时磁强的下降,以及随着高度增加时温度的下降。他观察了一次密集的流星雨,他的报告促进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科学兴趣,为克拉尼*和比奥*的成就了道路。他还写了善于印度古迹的调查报告,又使欧洲了解了秘鲁海鸟粪的肥效。他第一个看到了横切巴拿马开凿运河的可行性---一个世纪以后由于戈嘎斯*的努力终于变成现实,在厄爪多尔,他甚至登上了一万九千英惊同的钦博拉索火山,这一记录保持了一代人的时间没有被打破。返回欧洲的中途,他在新生的国家美国暂作停留并且访问了杰弗*总统。回到巴黎后,洪堡用扣人心弦的生花妙笔撰写了旅美纪游(他是一个杰出的作家,也有艺术 的天赋),并且创办了国际地磁研究学会。他同盖吕萨克*合作进行了大气组成的实验。有些人把他看作是欧洲仅次于拿破仑的最令瞩目的人物。他建议在世界地图上,使用等温线(标志相等的温度水平的线)来作为理解我们行星的地理以及行星上生命的一种方法。1829年他接受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邀请,对他统治下的广阔无垠的亚洲缰土进行考察,洪堡在一次旋风般的旅行中完成了这项工作。最后,年逾七旬的洪堡开始整理他在一生中收集到的知识,并撰写《宇宙》一书,顾名思义,这是一部意在包罗万象地描绘地球的书,并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描绘的书。确实,在洪堡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具备他那样迅捷的头脑的人,曾经这样充分地认识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具备如此丰富的知识来撰写这样一部巨著。幸运得很,尽管他动手写书时已经很晚,他的异乎寻常的高龄,仍使他完成了全书的写作,虽然最后一卷―—第五卷在他死后才出版。
这是一部文体绚烂的作品,有些渲染过分,但仍不失为科学史上的卓越著作,是第一部分相当准确的地理学和地质学的百科全书。几乎可以说,洪堡在这部书里奠定了地球物理科学的基础。
他在九十岁时去世,受到了国葬的优待,全欧学术界为他的逝世深感悲痛。
2.洪堡的成就及贡献
2.1 地理方面成就总结
洪堡早年在普鲁士矿产部从事植学、地质学、气象学研究。1793年任高级矿务师。后从事野外考察、著书和讲学。曾考察过西欧、南北美洲、北亚和中亚等地。参与建立柏林地理学会,1828年组织了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其科学活动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和生物学等。主要贡献有: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指出气候不仅受纬度影响,而与海拔高度、离海远近、6 风向等因素有关;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论述气候同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的关系,得出植物形态随高度而变化的结论;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又名洪堡寒流)。此外,还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
他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有关自然或物质世界的知识可分为3类:①按形态和内容作分类研究的现象,即根据相似的特点而分类的现象(例如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它们是系统的科学,是描述自然史或自然现象志。②讨论现存的各现象组合的历史科学——动物、植物和岩石的发展史。它们研究的是地球的历史。③地球科学。研究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或排列。洪堡对这一类曾下过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地理学、地球理论、自然地理学等。他称地理学为“地球描述”,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相互依存。洪堡注重野外观察和现象的描述,其科学研究方法是经验的和归纳的。2.2 洪堡的主要著作
他在巴黎出版不少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1799~1804年新大陆热带区域旅行记》30卷,《新西班牙王国地理图集》(1810年),《植物地理论文集》(1805年)等。1827年,他回到柏林,1829年,受帝俄政府的邀请,和爱兰堡格及骆司二人去西伯利亚旅行。从5月至11月共25个星期,行程达15480公里。从这次旅行所得著有《中央亚细亚》3卷。在1830~1848年间,洪堡常受外交使命奔走于普法两国之间,有暇则致力于他毕生大著《宇宙》一书。《宇宙》共计5卷,第5卷于洪氏逝世后始出版。洪堡积26年之努力完成的《宇宙》这部巨著,该书以优美的文字、厚实的内容和富有启发性的论点吸引了广大读者。
洪堡的科学成就和著作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纪念洪堡,德国建有洪堡基金会,资助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研究。五卷本的《宇宙》(德文: Kosmos),是他描述地球自然地理的尝试。
《宇宙》(全名为《字宙:物质世界概要》)是洪堡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反映了他追求自然界统一的思想,汇集了洪堡一生的研究和发现,全书共5卷,分别于1845、1847、1850、1858、1862年出版。第1卷是关于宇宙全貌的概述;第2卷是历代对自然风光的论说和人类致力于发现及描述地球的历史过程;第3卷论述天体空间的法则,第4卷讲地球,第5卷是根据他死后遗留下的大量笔记付印。此书总结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原理和区城地理研究的法则,是近代地理学最 为重要的著作。此书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几乎包括所有欧洲语言。
在《宇宙》一书中,洪堡用大统一的自然观描绘整个“宇宙”——自然界。1833年7月14日,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它是我一生的著作,应该反映我所强调的已经揭示和尚未揭示的各种各样现象之间的联系这样一种现象。”1834年10月在另一封信里他又写道:“我产生了一种疯狂的想法,在一部著作中描述整个物质世界——即我们所已了解的天空和陆地里各种各样现象的整体。”洪堡在追求自然界大统一的时候,并不固执保守,相反却极具开拓精神。通过他的努力,在自然地理学领域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2.3 洪堡的地理学研究方法
没有谁曾经有过明白的见解,自然的各个要素之间,自然与人类之间究竟相互怎样依存又互为因果的。有之,实自洪堡。他始创地理学各种研究的方法:
一、综合的方法
将无数个别事实集合在一起编排之,然后用归纳法求得其普遍的法则。
二、比较的方法
比较相异地方相异的自然状况,发现相异之特性,实为近代地理学之指导原则。
三、探求因果法则的方法
一地自然现象之形成,不外是个单一自然现象因果之相互联系 结果,而人类生活也由于自然与人类因果相互之作用。这个近代地理学的通则,始创于洪堡。
洪堡是一个时代的顶峰,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他之后科学进入了大分化的时代、专门化的时代。洪堡从直接观察事实出发,运用比较法,揭示了自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对僵化的自然观在自然地理方面打开了缺口,创立了自然地理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科学未来的开拓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2.4洪堡其他方面的贡献
洪堡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具有创造性的。他的活动不仅限于科学考察成果方面,对于科学理论方面也颇有贡献。其他方面主要贡献还有以下几点:
(1)研究东方科学文献
洪堡对于东方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有极高的评价。在《宇宙》中他啧啧称道了中国重大的发现——指南针和活字版印刷。他赞美中国古代天文工作者的勤劳和细心,并以古代所记的日蚀、流星、彗星以为例。他比较中国和希腊、罗马关于陨石的记载,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333年在中国历史上有16个记载,而希腊和罗马同时期却只有4个。(2)推广科学知识
洪堡之可纪念的另一方面是,他推动了近代科学前进的力量。他 的旅行和书籍引起欧洲各国组织其他类似的考察和旅行的要求。1831年,英国派遣了贝格尔船去南美洲测量秘鲁、智利的沿海,即直接受了洪堡的影响,而查尔斯·达尔文就是这只船上的博物学者。1828年,在柏林科学会议时,他曾提议世界各国应广泛建设气象台和地磁台,这一建议不久即为帝俄和英美诸国所采纳。他和友人卡尔·高司在高丁根城所组织的一个地磁学会,不久便成为国际性的学术机构。当时在各国所得之地磁报告使洪堡能了解地磁变动的性能,因此创造了“磁暴”这个新名词。有人认为“像这样的科学合作,是近代文化中最可珍贵的果实”,而这一合作直接引起了1882年第一个极年观测,间接引起了1958年和1959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观测。(3)提倡人人平等
同时,洪堡也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他认为各类人种无论黄种、白种和黑种人同属于一科,而且不分轩轾的,有力地驳斥了和他的《宇宙》同时出版的一部当时极其风行的书《人种的不平等》,该书倡导白种人为优等民族的邪说。
3.洪堡对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性
洪堡治学涉及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磁学、气候学、生物地理学等各个方面,对地理学、生物学贡献尤大。(1)他确立了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
用著作证明一切自然事物现象的联系性,并进而阐明自然现象由其内在作用的活动所形成的统一性,提出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诸自然要 素相互关系,综合统一体的观点。
(2)他近代人文地理学上地理唯物论始祖。
他认识到地球表面种种不同的形态对于其所在地居民的社会状况都有特殊的作用与影响,并由此推论到一地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基于地理条件的不但居民文化及安宁秩序基因于自然因素,就是国家政治也是自然的产物。他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只看重自然对人类的影响,而忽略了人的主动性。
(3)沟通地理通论与地理专论的联系
即由个别的事实,归纳求得普遍的法则;再用这个普遍法则,演绎和解释个别现象。将此原则应用于地理学的通论与专论,把两者有机地统一的起来。
自此以后,通论并非完全之理论,而必须以事实相引证;专论也非仅仅为事像之记载,必须以原则相解释。通论与专论相合而完成地理学之体系,于是乎近代地理学成立。(4)究明各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地理原因
洪堡无论研究任何一种自然现象,并非从个别现象去研究,如地质学、气象学、植物学者所研究的那样。他的哲学见识,是由此更进一步,使他立即去观察别的现象,去探求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甚至于涉及政治与历史上的事实。
由于洪堡、李特尔的巨大影响,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地理学是西方地理学的中心,英语圈、法语圈的地理思想很多也源自德国。对世界范围的近代地理学发展,德国地理学也起了重要作用。继洪堡、李特尔之后出现很多地理学家和地理学思想的理论流派。
结束语:洪堡是一个时代的顶峰,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他之后科学进入了大分化的时代、专门化的时代。洪堡从直接观察事实出发,运用比较法等,揭示了自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对僵化的自然观在自然地理方面打开了缺口,创立了自然地理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科学未来的开拓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作者:刘博 专业:人文地理 学号:2013010447
2013-11-28 13
2.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 篇二
1 在生理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学,体现在尊生、爱人、重义轻利等人文精神上,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借鉴和继承。尊生就是珍视人的生命,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医者,当有仁爱、同情之心,才可以担当治病救人的重任。医学生应具有仁爱精神,时刻践行救死扶伤、不辞艰辛的医学誓言。献身医疗事业、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不是头脑发热的一时冲动,不是看似简单的一句口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与熏陶过程。因此,在生理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仁爱精神及献身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认清丑恶,养成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样在对待患者尤其是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时,学生才不会逃避、不会歧视,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伸出关爱之手,竭力解除患者病痛[1]。在生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医德培养,如在讲解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时,可以讲解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炎、胃溃疡的关系,从而讲述沃伦和马歇尔为证明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引起胃炎、胃溃疡,马歇尔吞食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故事。正是这种奉献精神、钻研精神改变了世人对胃炎等疾病的认识,才使医生认识到可以使用抗生素和有机酸抑制剂来治愈胃炎及胃溃疡,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尊重生命、尊重动物。在实验带教时应有意识地使学生明白,一项合理的动物实验必然是有益于人类和动物的。另外,要强调在进行实验时,只要科学意义上允许,应尽量采用体外实验法以减少实验动物用量;采取正确的方式拿取动物并进行手术操作,对动物要给予人道主义管理和处理,使动物的痛觉和不适感降到最低。在生理学教学中注重渗透儒家思想,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热情,为日后成为有责任心与仁心的医务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2]。
2 在生理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进”就是创造的开始;“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由此可以看出质疑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是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学生只有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质疑是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在生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正是由于质疑蛙腿挂在铁栅栏上引起的收缩,意大利医师兼动物学家伽尔瓦尼发现了“动物电”,进而使人们认识了“生物电”;正是由于质疑“胃内没有细菌”这一定论,病理学家沃伦和年轻住院医师马歇尔才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炎、胃溃疡的关系;正是由于质疑胰液分泌的调节,英国两位生理学家贝利斯和斯塔林才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促胰液素。生理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水通道、烟碱受体、胰岛素的发现等无一不是质疑与探索的结果。质疑是探索的起点和创新的前提,只有质疑,才会有新发现,才会有新思想,才会有所创新。在生理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3]。我校每年进行的大学生创新课题申请就是一个很好的鼓励质疑与促进创新的途径。
3 在生理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曹交曾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回答:“然。”这些古之圣贤告诉我们,学习与做事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唯书”不是不读书,或者轻视理论,而是在学习书本知识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避免读死书、照本宣科的教条主义;“不唯上”就是不崇拜迷信权威;“只唯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在生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通过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能力。
4 在生理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立志的作用,始终把立志作为自强不息、自我进取的先决条件。孔子要求其弟子“志于道”、“志于仁”,并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也有“尚志”、“持志”之说,他认为人不仅要使自己志向高尚,而且要历经磨炼、矢志不渝。因此,每年学生入学要进行宣誓活动,庄严的宣誓能让学生树立为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此外,在生理学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医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相当多,学习是医学生的主要任务,因为它能促进知识的发展,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据有关资料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大中专时代只能获得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90%以上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也就是说,即使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仍需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医学科学而言,随着学科技术时间和空间的延长和拓展,世界医学技术高速发展,亲子鉴定、器官移植等已不再神秘,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对遗传密码的破译、人体器官的人工培育等多项新技术的出现,表明医学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知识创新仍有很大空间。因此,一名新时代的医学人才应意识到,在校期间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在生理学教学中注意体现儒家思想,以“君子”作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强调仁爱精神、质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精神和终身学习信念的培养,从而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毕明生.儒家自我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69-71.
[2]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思想教育,2005(12):4-5.
3.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 篇三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理教学;地理思想
0前言
中学地理教学当中对地理思想与方法进行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科学的认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与实物,并且能够对地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地理思想主要是指人们对于地理当中诸多理论内容的深入分析,地理方法则主要是指进行某一种地理活动的手段与途径。对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探讨中学地理教学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而更深层次的挖掘地理教育存在的价值。
1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
1.1研究意识比较薄弱
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当中,主要存在着研究意识薄弱的问题。在此方面,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调查发现,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现有的成果研究内容基本集中在教育方法以及地理科学方法两个方面。有些教师主要从地理学的“整体性”出发,对地理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的内容基本为地理教学当中应该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认知[1]。由此可见,虽然当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一定的地理方法,但是却并不能够将其主动转为教法和学法。主要原因是当前地理教育学的方法仍旧受到现有的地理科学方法制约,难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而诸多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意识亦比较薄弱。
1.2研究力度严重不足
所谓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力度严重不足,主要通过当前的研究成果分类有所体现。当前,我国诸多中学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方向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第一,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的体现;第二,地理教材中学习逻辑与学科逻辑的关系;第三,地理教材中研究方法的统计。据此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存在的诸多研究成果当中,大多将地理教材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未重视地理思想与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众学者必须对中学地理教材当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以此促使地理教材发挥其教学、育人的积极作用与功能。
2进一步研究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对策
2.1树立地理思想与方法教学观念
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当中,若要树立地理思想与方法教学观念,首先必须要加强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意识,对地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进行了解与掌握,争取使其成为新世纪中学生学习地理必备的素养之一。对地理思想与方法进行分析,将能够有效保证对中学生学习地理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为此,必须重视对地理课标当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进行挖掘,加强该方面的研究意识。使人们认识到地理课改的必要性,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与改革是地理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在加大研究力度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以地理思想与方法为主的教学理念,促使地理教学发挥其应有教育价值。
2.2深入研究地理思想与方法
进一步研究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方面,亦需要深入研究地理思想与方法。据此,将能够更加良好的促使中学地理教材发挥其重要的教育功能。中学地理教材若要融入地理思想与方法,首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并且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某些专家在此方面进行了不惜的努力,为了达到能够与地理思想与方法进行良好结合的程度,所有中学的地理教育人员与教师均需要对教材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的体现进行研究[3]。由此方能够更加良好的掌握中学地理教材当中的内容,提高地理教学水平,促使地理教材得到更好的建设与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学当中,必须令学生通过地理教学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地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在学习、考试当中适用,更在其日常生活中起到一定帮助作用。当前我国现有的相关研究当中主要均针对中学地理教材方面进行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并未将视角放在地理思想与方法上。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当中必须要加强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意识,加大研究力量,促使中学地理教学当中恰当的融入地理思想与方法进行私立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立峰,王向东.基于地理学“整体性”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08):101-106.
[2]赵黎新.浅谈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4,08(07):196.
4.地理教学思想 学习心得 篇四
读《教海求索50年—王树生》学习心得
还记得大学即将毕业的前夕,和我们敬爱的老师依依惜别之时,老师给我们这些即将走上地理教学第一线,即将成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的学子们提出了一个即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如何解释“地理”这个名词,顿时无语,对于我们这些天之骄子,整整四年,都在和地理打交道,但是一直也没有真正的想过,地理究竟是什么?而我们即将面对的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我们要教给他们什么?
转眼间,我已经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年,每当我迎接一批批的新学生时,我就会想起老师离别前提的问题,并把这个问题提给我的学生,让他们自由的发挥,然后我再给与总结,把我对于这个学科的理解,告诉我的学生。十年,相对于王树生老先生的五十年来说,时间短暂的多,对于地理的理解,我还远远不够。因此,暑假期间,认认真真地拜读了王老先生的著作,颇受启发,原本以为自己快要爬到山顶上了,但是放眼看去,山外还有更加雄伟壮丽的山川!
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中学的地理教学究竟要教什么?王先生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即地理教育观。如果一名地理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清,就会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在地理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善于使教材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对中学地理教学过程,要进行整体优化,重视师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积极作用的发挥,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而不是仅局限与具体方法的运用。地理课堂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教师而言,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指导,都应该称为一名地理教师的努力方向。“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会想”,这是王老先生几十年教学经验的高度概况,培养能力与学法指导最能反映一名教师的教育观念、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自古以来,我们会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那些知识渊博的人。而我认为,地理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外,还要让社会了解地理学科在育人等方面的作用,承认其科学价值,地理教师自身要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深刻理解地理教育的价值,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进一步从全球视野、人类未来的角度,与环境质量、公民素质相联系,放眼世界前进趋势,立足中国的 1 持续发展,从中找准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体现生命价值的作用点。
地理教育在中学学习阶段乃至人类发展中究竟有什么作用?早在90年代初期,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向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公布了一份国际性专业教育文件——《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宪章的内容提到:“„„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要解决我们世界面对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需要全人类世世代代的全心投入。下列问题具有很强的地理成分:人口增长、粮食与饥荒、城市化、社会经济差异„„生物灭绝、砍伐森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的有限性与增长的极限„„上述困难和问题向有志于给人类的希望、信心和能力,以建设一个美好世界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挑战。”宪章中还提到:“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关注地理教育在世界一些地方受到忽视而在另一些地方则缺乏组织和连贯性的现象„„”联系到我们中学的地理教育,虽然《宪章》公布将近二十年了,但是仍然处于“忽视”和“缺乏组织和连贯性”的状况,地理学科被认为是“副科”、“小科”,我的学生曾经在课堂上大胆的向我质疑,“学地理有什么用?”对于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我非常钦佩这个学生的勇气与直率,但是我也从他的语言与神态中读出了另一层含义——学地理没有什么用处!多么可怕的想法,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他的头脑中形成的“有用”与“无用”标准又是什么?我想,任何一个在中国成长起来的人都知道这个“标准”是什么!
5.刘师培伦理学思想研究 篇五
刘师培伦理学思想研究
刘师培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坛人物、国学大师.他在伦理学领域有其独特的见解,其伦理学显现出新旧伦理学过渡转型时期的特点.
作 者:戴斌武 作者单位:武警贵阳指挥学校训练部,贵州,贵阳,550005刊 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年,卷(期):200420(4)分类号:B82-06关键词:刘师培 伦理学 思想
6.物理学中十大著名的思想实验 篇六
在物理学中,有一类特殊的实验:它们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的只是有逻辑的大脑;而这种实验却可以挑战前人的结论,建立新的理论,甚至引发人们对世界认识的重新思考。这种实验就是传说中的思想实验。历史上的许多伟大物理学家,都曾设计过发人深思的思想实验,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思想实验不仅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更是颠覆了人们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这篇文章将从易到难地介绍一下物理学历史上的几个著名思想实验。
1.惯性原理
自从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力是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都会静止。直到伽利略提出了下面这一个家喻户晓的思想实验,人们才知道了惯性原理——一个不受任何外力(或者合外力为0)的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设想一个一个竖直放置的V字形光滑导轨,一个小球可以在上面无摩擦的滚动。让小球从左端往下滚动,小球将滚到右边的同样高度。如果降低右侧导轨的斜率,小球仍然将滚动到同样高度,此时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将滚得更远。斜率越小,则小球为了滚到相同高度就必须滚得越远。此时再设想右侧导轨斜率不断降低以至于降为水平,则根据前面的经验,如果无摩擦力阻碍,小球将会一直滚动下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在任何实际的实验当中,因为摩擦力总是无法忽略,所以任何真实的实验都无法严格地证明惯性原理,这也正是古人没有得出惯性原理的原因。然而思想实验就可以做到,仅仅通过日常经验的延伸就可以让任何一个理性的人相信惯性原理的正确性,这一最简单的思想实验足以体现出思想实验的锋芒!
2.两个小球同时落地
仍是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伽利略之前的人们以为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而越轻的物体下落越慢。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著名实验人尽皆知,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这之前伽利略已经通过一个思想实验证明了两个小球必须同时落地: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对的话,那么不妨设想把一个重球和一个轻球绑在一起下落。由于重的落得快而轻的落得慢,轻球会拖拽住重球给它一个阻力让它减速,因此俩球的下落速度应该会介于重球和轻球下落速度之间。然而,如果把两个球看成一个整体,则总重量大于重球,它应当下落得比重球单独下落时更快的。于是这两个推论之间自相矛盾,亚里士多德的论断错误,两个小球必须同时落地。有了上述思想实验,实际上两个小球同时落地就已经不仅是一个物理上成立的定律了,而是在逻辑上就必须如此。在这个例子中,思想实验起到了真实实验无法达到的作用:即便在我们高中所学的牛顿引力理论不适用的情形,两个小球同时落地依然是成立的!后面我会讲到广义相对论中的等效原理,这个思想实验在逻辑上的必然成立是爱因斯坦总结出等效原理的关键因素。
3.牛顿的大炮
如图,一门架在高山上的大炮以很高的速度向外水平地发射炮弹,炮弹速度越快,就会落到越远的地方。一旦速度足够快,则炮弹就永远也不会落地,而是会绕着地球作周期性的运动。
牛顿的这一简单的思想实验,第一次让人们认识到,原来月球不会掉到地上来(也不会飞走)的原因,正是导致苹果落地的引力!牛顿的引力理论促成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天上的东西并不“神圣”,他们遵循的规律和地上的普通物体完全一致。
4.水桶实验
用长绳吊一水桶,让它旋转至绳扭紧,然后将水注入,水与桶暂时都处于静止中,这时显然液面水平。再突然使桶反方向旋转,刚开始的时候水面并未跟随着运动,此时水面仍然水平。但是后来,桶逐渐把运动传递给水,使水也开始旋转,就可以看到水渐渐离开其中心而沿桶壁上升形成凹面。运动越快,水升的越高。倘若此时突然让桶静止,水由于惯性仍将旋转,此时的液面仍为凹面。牛顿认为,水面的下凹,不是由水对周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而是由水的绝对的、真正的圆周运动造成的,因此由水面的下凹就可以判断绝对运动的存在。
这一思想实验,是牛顿为了论证绝对空间的存在而设计出来的。然而,众所周知,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其实是错误的,也就是说这一思想实验其实是个失败的例子。这一谬误,在100多年之后才被哲学家兼物理学家马赫所指出。马赫认为,水面的凹陷,并不是由于水相对于“绝对空间”的运动,而是由于相对宇宙间的所有其他物体的运动,这些其他所有物体通过引力对水施加了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物体则是遥远的天体,正是遥远的天体的“参考系拖拽”作用使得相对于它们旋转的液面发生了凹陷。马赫认为并不存在绝对空间,所有参考系等价。倘若能够使水面保持静止,而让所有遥远天体一同旋转,按照马赫的观点,静止水面将产生凹液面。我们显然无法做这样的实验,但是如果用几公里厚的水桶做上面的水桶实验,则人们便不能肯定牛顿对液面的平凹的判断了。后来,马赫的观点对爱因斯坦发明广义相对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马赫原理本身也随着广义相对论的逐渐证实而得到了广泛认可。
5.奥伯斯佯谬
在20世纪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提出之前,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是朴素的:宇宙无限大、存在的时间无限长、宇宙处于稳恒态、宇宙中的星体分布在大尺度上均匀。然而那时的人们不知道的是,从这四条基本假设却可以逻辑地推出与事实明显相悖的结论——奥伯斯佯谬:
如果宇宙是稳恒,无限大,时空平直的,其中均匀分布着同样的发光体,由于发光体的照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一定距离上球壳内的发光体数目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这样就使得对全部发光体的照度的积分不收敛,黑夜的天空应当是无限亮的。
然而每天的黑夜总是如期降临,天空并不是一直无限亮着。这就说明以前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存在问题。奥伯斯本人给出了一个解释,他认为宇宙中存在的尘埃、不发光的星体吸收了一部分光线。然而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必定守恒,故此中间的阻隔物会变热而开始放出辐射,结果导致天上有均匀的辐射,温度应当等于发光体表面的温度,也即天空和星体一样亮,然而事实上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直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奥伯斯佯谬才迎刃而解。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150亿年前的一个大爆炸,到现在宇宙仍处在膨胀的过程当中,因此,宇宙的存在时间便是有限的,并且并非处在稳恒态。四条基本假设的两条已经不再成立,因此奥伯斯佯谬也自然被瓦解。
6.拉普拉斯妖
牛顿之后的时代,经典力学在描述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成功,人们逐渐的相信世界是可以用物理定律机械地描述的。比较极端地,拉普拉斯就相信机械决定论,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逃不过确定的物理定律的掌控。
“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果以及未来的因。如果一个智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运动的力和所有自然构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粒子的运动都会包含在一条简单公式中。对于这智者来说没有事物会是含糊的,而未来只会像过去般出现在他面前。”——拉普拉斯
拉普拉斯提到的“智能”,便是后人所称的“拉普拉斯妖”。倘若拉普拉斯妖是存在的,那这个世界也太可怕了:你我的行为全部都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我们的命运也全都被物理定律+初始条件严格的定出了,没有什么会是计算之外的,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幸运的是,混沌理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让拉普拉斯妖永远也不可能存在了。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物理量都是有不确定性的,不可能无误差地精确测量。而混沌理论则表明,只要涉及3个及更多的物体,初始条件的极其微小的差别将导致最后结果的千差万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拉普拉斯妖是基于经典力学可逆过程的,然而真实的系统确实满足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的不可逆过程。因此世界仍是充满不确定性充满了惊喜的,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7.麦克斯韦妖
中学时我们都曾学过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孤立系统的不可逆过程熵总是在增加。“落叶永离,覆水难收;欲死灰之复燃,艰乎其力;愿破镜之重圆,冀也无端;人生易老,返老还童只是幻想;生米煮成熟饭,无可挽回...”这些都是熵增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反应,它现在也已经成为了物理学中最牢不可破的原理之一。然而当年麦克斯韦却曾提出过一个对熵增原理的诘难,非常令人困惑:
一个绝热容器被分成相等的两格,中间是由“麦克斯韦妖”控制的一扇小“门”,容器中的空气分子作无规则热运动时会向门上撞击,“门”可以选择性的将速度较快的分子放入一格,而较慢的分子放入另一格,这样,其中的一格就会比另外一格温度高,系统的熵降低了。可以利用此温差,驱动热机做功,而这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矛盾的。
对于这个诘难的反驳,可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人可能以为麦克斯韦妖在打开、关闭门的时候需要消耗能量,这里产生的熵增会抵消掉系统熵的降低。然而开关门消耗的能量却不是本质的,它可以任意降低到足够小。对于麦克斯韦妖的真正解释,直到20世纪才被揭开。关于熵的问题向来比较难懂,因此我直接引用赵凯华先生在《新概念力学·热学》中的话:“麦克斯韦妖有获得和存储分子运动信息的能力,它靠信息来干预系统,使它逆着自然界的方向进行。按现代的观点,信息就是负熵,麦克斯韦妖将负熵输入给系统,降低了它的熵。那么,麦克斯韦妖怎样才能获得所需的信息呢?它必须有一个温度与环境不同的微型光源去照亮分子,这就需要耗费一定的能量,产生额外的熵。麦克斯韦妖正是以此为代价才获得了所需的信息(即负熵)的,这额外熵的产生补偿了系统里熵的减少。总起来说,即使真有麦克斯韦妖存在,它的工作方式也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8.双生子佯谬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建立了全新的时空观,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难以接受。因此自从提出以来,狭义相对论就受到了各种诘难,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双生子佯谬。但是无论如何诘难,狭义相对论都可以很完美的给出解释,所有的佯谬都被一一化解,研究这些佯谬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在狭义相对论中,运动的参考系时间会变缓,即所谓的动钟变慢效应。现在设想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对双胞胎A和B,A留在地球上,B乘坐接近光速的飞船向宇宙深处飞去。飞船在飞出一段距离之后掉头往回飞,最终降落回地球,两兄弟见面。现在问题来了:A认为B在运动的时候时间变慢,B应当比A年轻;而同样地,在B看来,是A一直在运动,是A的时间变慢了,A应当比B年轻才是。那么兄弟俩究竟谁更年轻呢?狭义相对论是否自相矛盾了?
事实上,理解双生子佯谬的关键,是要清楚A和B的地位并不对等:两人中只有B经历了加速过程,B在飞船掉头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次加速。因此,只有A才是处在狭义相对论成立的惯性系当中,只有A的看法是正确的:当兄弟俩见面时,B比A更年轻。类似的效应已经被精密实验所证实了。其实
只要用狭义相对论做详尽的计算,也能够从B的角度理解为什么B比A更年轻,但是这不得不做繁琐的计算,这里就不给出了。至此我们可以放心地说,狭义相对论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包含矛盾的。但是出去旅游一圈的双胞胎兄弟居然回来就比较年轻了,这一点可是颠覆了大多数人的世界观的...可是这是事实,不信也得信呀!
9.等效原理
在中学里大家都学了质量的概念,然而事实上是有两种不同的质量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惯性质量是F=ma中的m,它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引力质量是F=GMm/r^2中的m,它是引力大小的量度。之所以中学里并不对这二者进行区分,是因为这二者精确地相等。这一事实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而爱因斯坦正是通过这一神奇的事实,归纳出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基本假设:等效原理。
设想一个处于自由空间(没有引力作用)中的宇宙飞船,它以a=9.8m/s^2的加速度做加速直线运动。倘若里面的人扔出一个小球,小球由于惯性,将以9.8m/s^2的加速度落地;而这正如一个处于引力场中的惯性系所表现的那样。非惯性系中的惯性力正比于惯性质量,而引力则正比于引力质量。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这一事实,导致了惯性力与引力这两种效应无法区分,这就是弱等效原理。爱因斯坦进一步推广,对于一切物理过程(不仅仅是力学过程),自由空间中的加速运动参考系,与引力作用下的惯性系,这二者在原则上完全不可区分,这就是强等效原理。
“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的加速度,这条定律也可表述为惯性质量同引力质量相等,它当时就使我认识到它的全部重要性。我为它的存在感到极为惊奇,并且猜想其中必有一把可以更深入了解惯性和引力的钥匙。”——爱因斯坦。
10.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的猫恐怕是物理界最著名的一只虚构小动物了,它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薛定谔为了说明量子力学并不完备而提出的:
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个包含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和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容器的实验装置。设想这个放射性原子核在一个小时内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学,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猫则处在死和活的叠加态,即“既死又活”(而不是很多人误解的“半死不活”、“要么死要么活”)。但是,如果在一个小时后把盒子打开,实验者只能看到“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两种情况。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系统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处于两种不同状态的叠加态而成为其中的一种?在打开盒子观察以前,这只猫是死了还是活着抑或既死又活?这个实验的原意是想说明,如果不能对波函数塌缩以及对这只猫所处的状态给出一个合理解释的话,量子力学本身是不完备的。
薛定谔的猫是物理学家的一个噩梦,它把微观的量子力学效应放大到了宏观的日常生活,使得一切都变得十分诡异。对于薛定谔的猫的解释,涉及到了多种对量子力学的深刻哲学理解,本文就不详述了,如果你想搞清楚这只神奇的猫的命运,那么请到物理学院来学习吧!
后记:
7.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 篇七
关键词:高中地区区域教学,思想,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讲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地理要素, 出现事物罗列, 堆砌地名的现象, 教师要重视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 并认识到原理和规律的教学, 重视地理教学中人地教学的思想吻合, 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 要重视主导的特征, 揭示地理要素的联系, 建立富有思想的地理关系结构网络方法和模式。
一、《地理》教学思想和依据原理
人的记忆通过知识信息加以组织和编码, 储存在大脑中, 通过信息的排序实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线索, 便于知识的存储和提取。教师要注重区域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地理现象的联系, 建立知识结构和网络,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逐渐摸索出地理认识过程和思维规律。事物的矛盾中含有主要的矛盾, 要抓住主要的矛盾, 解决矛盾。尽管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 但总有代表性的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等特征, 教师要抓住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 提纲挈领地掌握思想方法, 让教学更加简练, 得到教学过程的优化。任何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要素的联系, 制约和渗透, 构成地理环境的整合效果。地区又存在着区域差异性, 教师要将地理分散的内容贯穿起来, 找到鲜明的或者隐含的内在联系。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看, 区域教学不仅仅是重视传授地理知识, 更要用地理的原理分析解决地理区域问题, 教师要按照条件、问题、发展方向和策略这些视角重新构组教学内容的框架和联系, 建立人地关系的知识结构。
二、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注意点
1. 重视主导的因素, 突出区域的特征。
教学中区域特征是以区域环境作为基础的, 教师要按照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按照区域特征, 找出最具有本质的和最具有特色的主要区域特点, 并寻找出主导的因素。例如, 西北内陆地区, 按照“气候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特征, 深居内陆是形成区域的主导因素。教学要理清知识的联系, 形成知识体系。教师要按照地理的综合性, 找出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 经济地理和生产部门之间接近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内在联系, 形成相关的知识系列。例如, 教学汇总可将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 实现有机的联系和融合。教学要贯彻人和地的关系, 优化知识结构。任何区域都离不开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类活动的结构体系。教师要重视教材教学的原则, 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 贯彻地理教学原则, 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 重视地理教学的主要核心。教师要围绕人和地的关系的主题, 实现知识系列归类的连网, 找出知识间的联系, 建立环境———资源———人类活动的教学结构。
2. 教法选择和教学过程要求。
教师要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充分积累地理事实材料, 重视知识理性认识建立在足够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上, 要用文字、数据、表格等资料, 并运用投影、录象、动画的教学手段。教师要设置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区域地理重视知识点、线、网的建立, 掌握教学内容, 控制学生思路, 训练思维, 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要实现教学内容的串联, 环境的联系, 分析深入解决问题, 也推出相关知识, 实现知识结构的丰富和完善, 找到知识的源头。教师通过材料和设问, 实现前后呼应和相辅相成的联系, 重视学生在地理基础上的感知和理解, 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过程式学习。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重视地理活动的形式, 重视动脑, 动手, 动口的能力训练和培训,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重视地理位置分布, 教会学生读图填图, 分析地理特征和成因, 进行分析讨论, 探讨学习方向, 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取知识, 增长能力, 树立观念。
4. 教会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整理归类的方法, 并形成新的知识系统, 掌握科学的原理和规律, 重视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的传授能建立起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 并运用知识结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5. 教师要运用简洁的板书。
教师可以运用文字的板书或者图象符号的板书, 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边讲解边画, 高度概括, 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6. 重视素质教育。
教师不仅教会学生区域知识, 更培养学生资源观, 环境观, 人口观, 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重视人地关系的线索, 用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来理解地理特征, 分析人口、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关系, 重视环境的协调, 评价人类活动是否合理, 并运用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重视区域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此外, 教师还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能力, 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陶冶,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并促进形成更有效果, 更理想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艳伟.浅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思想[J].新课程 (上) , 2011, (5) .
[2]丁海.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对教师的要求[J].新课程 (上) , 2011, (07) .
[3].彭俊.浅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2) .
8.“治未病”护理学思想初探 篇八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特色护理;护理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23—0094—01
“不治已病,治未病”,21世纪我国的卫生事业重在预防保健,中医“治未病”将引领人类向健康方向发展。中医护理是中医传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未病思想以其独特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理念指导着中医护理,正所谓“三分治,七分护”。随着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广大民众的预防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这些都对广大医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中医“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又先进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特色护理的内涵。现就“治未病”思想如何指导中医特色护理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1 预防医学中的护理学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预防理论,是古代医家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它是以健康文化为基础,为预防保健及维护人类的健康发挥特色和优势。中国古代医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是建立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所以一向把保健(未病先防)放在第一位,而药物治疗次之。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谋略,它可理解为三个层面: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调护;使无病者防病,有病者速愈,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治未病之第一要义。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正如《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同时《内经》还从整体观念出发,把保健和营养放在首要地位。东汉末年杰出医家华佗就很重视七情、饮食、起居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防患于未然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最高原则,其中《内经》对心身疾病的预防,尤其突出地反映了这一思想。
晋·葛洪提出了运动、饮食与精神、房事养生的护理方法。他在《神仙传》中指出:“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虑。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事。”认为经常适当的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合理安排饮食,不暴饮暴食;精神应愉悦,勿大喜大悲;并注意避免房事太过。而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要注重情志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也对中医护理的病情观察有很大的发展和补充,它还发展了养生的护理技术,如对虚劳的护理技术有呼吸法、健身法、搂肚法等。
2 “既病早治(护),已病防变”的护理学思想
中医学具有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主的系统理论。整体观念一方面体现在“天人合一”的理论上,认为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人体应顺应季节变化,保持人与自然的同步规律,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也是治未病的一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是被动的举措,主张有病早治:“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这种观点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代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大医家,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已病早治着眼,他特别重视养生和护理,其《千金方》对按摩、起居、衣着、饮食、口腔卫生、幼儿护理等方面阐述得非常精辟,强调有病就得早治(护),已病防变。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史记》中记载的著名医家扁鹊治齐恒公为其典型病案。汉代医家张仲景将治未病的脏腑作为既病防变的重要措施,如《金匮要略》谓:“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未脾,当先实脾。”
3 “瘥后防复”的护理学思想
中医学认为“久病体虚,正气不足”,告诫人们除邪务尽,病后应将养调息,愈后防复。要针对病人气血、津液亏虚,脾肾相对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的治疗护理措施,使患者组织、脏腑功能尽快恢复,从而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9.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 篇九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急需改革。吸收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便是一项重要举措。在各门学科中,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首先被引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出路,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 基础科学
1.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还必须建立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基础之上。
1.1从研究内容上看。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一切社会实践领域都是必须的,因为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人参加的,而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调节下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人的思想现象,思想现象与心理现象密切相关,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心理过程由认识、情感和意志构成;个性分为两方面,一是由气质、性格、能力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是由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和需要等组成的个性意识倾向性。思想现象就是个体通过思维得到的认识、个人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态度、信念等内容。从广义上说,人的思想只是心理现象的一个部分,属于心理现象的高层次。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与心理过程是同步的,同样经历着知、情、意、行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心理过程的规律性为依据,只有研究把握好人的心理,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2从方法论上看。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了解人的思想产生及变化规律的钥匙。提供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心理学方法。心理学在国外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方面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在实践中总结建立起来的学科,由于以往革命工作的需要,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方面,即大的原则、规律方面研究较多;而微观方面,怎样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的思想症结,怎样根据某个人的某种性格特性进行教育等方面研究较少,而心理学有相当多的原理、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补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2.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基地,增强了心理学的实用性
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检验,通过实践,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心理学的良好试验基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心理学的运用是大量的。现在在许多高校普遍开展的心理咨询也是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重要体现。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在学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工作、恋爱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心理咨询工作已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特征,才能看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虽然有关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并不能等同,它们的区别在于:
3.1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学以生物学、心理解剖学、精神病学、物理学等为理论基础,它本身无明显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其根本任务是按党的方针、政策,用真理武装人们的头脑,转变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从认识上,行动上都能自觉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因此它具有鲜明的党性,阶级性。
3.2起源不同。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后来随着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发展,十九世纪开始正式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形成一门科学。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二者的起源截然不同。
3.3范围和层次不同。就空间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大些,广泛些,它从总体上、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研究人,了解人,而心理学范围要小些,狭窄些,它从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人。但它们在研究人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从广义上说,人的思想只是心理现象的一个部分,属于心理现象的高层次,其中政治思想在各种意识形成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心理现象还包括感觉、知觉等较低的层次和部分。
10.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学视野 篇十
在当前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现实状况,积极开拓新视野、探讨新途径,努力推动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明晰意义:以包容之态感受虎翼之乐
作为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无法避开学生心理活动,无法避开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如果以包容之态,融入心理学视野,可使思想品德教育如虎添翼,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应有先见之明。中小学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压力相对较大。很多时候他们无暇、也无法排解内心压力,常常将不良情绪淤积于心。一旦积满,就会犹如火山爆发般造成意想不到的问题。倘若教育者仅从思想品德的角度进行教育,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如果教育者有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动向,及时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平衡心理,将问题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教育讲究科学性。思想品德教育亦是如此。随着年级的递增以及学科本身的科学化、系统化,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缜密,更为讲究做事、做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在学生的思想品德转化工作中更应融入心理学的视野,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教育的实际效率。要知道,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其严谨的研究范式、科学的研究方法、精准的研究数据、可信的研究结论都可以充实到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中。
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呆板、乏味的。中小学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千差万别。教育者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了解并掌握这些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目标。心理学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行为、环境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成果可以为思想品德教育所吸收、借鉴及运用。因此,融入心理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二、剥落问题:以刮骨之为获取疗毒之效
当前,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倘若我们与心理学结合,及时地剥落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刮骨疗毒”的功效。
问题之一:忽视了与受教育者的交流。受价值观、知识结构、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极为不平等。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和交流。受教育者处于弱势,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育者给予的观点。从表面上来看,教育者的说教目的似乎实现了,但从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来看,由于得不到教育者平等话语权的给予,得不到个体生命的尊重,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断加深,他们与教育者的之间的心理距离南辕北辙,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
问题之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需要。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如下教育规律:一方面适应社会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的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这条规律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循。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偏重于把学生看成是社会人、工具人,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人、自然人的一面。教育者总是习惯性地把受教育者往学校、社会、国家等层面去引导,而把受教育者很多正当的个人需要置若罔闻。教育的天平出现明显偏颇,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之三: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虽然思想品德教育久已有之,但直到目前为止,教育者仍倾向于自上而下地给予受教育者既定的、正面的观念和理论等,而对于尖锐的思想言论、社会矛盾等问题避而不谈,将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严重割裂开来,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等观点渐行渐远。这种“偏一点而废全局”的教育缺乏足够的活力,是无生命的教育,难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问题之四:忽视了教育者需具备的素质。教育活动的双方都是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开展有效的对话、交流,就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然而,正视眼下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者只顾着对别人说道理、提要求,却忽视了研究自己的态度、能力、气质及性格等,忽视了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果教育者素质不高,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呈现方法:以脚下之路通往教育之梦
融入了心理学视野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变得更为多元化,教育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我们可以把心理学中的需要理论、逆反心理理论等迁移到思想品德教育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脚下之路开始,朝着教育之梦走去。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一,运用心理学的需要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中小学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渴望拥有归属感。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冲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把他人对学生的需要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将学生的个体内驱力演变为群体内驱力,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
其二,运用心理学的逆反心理理论。逆反心理是学生与教育者的意志和愿望相反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会使教育双方情绪对立、矛盾加深。如何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为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教育者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性特征,关注他们的心理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三,运用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如果某一事情发生,有的人喜欢从自身找原因,反省“我哪错了”;而有的人喜欢从外在找原因,琢磨“他(她)哪错了”。也就是说,每个人的问题归因模式各不相同。教育者应努力学习归因理论,认真分析受教育者的归因特点,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其四,运用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只有心中充满阳光的教育者才会以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工作,才会以真诚豁达、满腔热忱的心境去关爱每一位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作用实效不言而喻。有人格魅力的教育者在刚开始进行教育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而没有人格魅力的教育者常常会受到受教育者的抵触,教育过程难以维持,教育效果难以巩固。因此,教育者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影响思想品德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努力克服自己在情绪、态度、意志等方面的不足,塑造良好的教育者形象。当然,教育者还应加强各种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将这些理论内化为个人的经验结构,逐渐形成科学而富有特色的问题解决模式。
2.双育结合,珠联璧合
其一,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方法。学生心理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效果。对此,教育者可以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点及发展趋势,可以采用认知疗法、角色扮演法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服务于思想品德教育。不过,教育者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地移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否则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
其二,加强心理咨询对学生的攻心效果。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引人心理咨询的方法,就是要运用心理咨询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解决角色混乱、心理失衡等问题,以弥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不足,最终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调整认知、调节情绪、恢复心理健康、促进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消除他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逆反心理,缩短他们与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其三,加大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教育是生命体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如果教育者的素质低下,教育的效果就无从谈起。为此,应加大对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有关心理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在培训过程中,把科学素质的提升和人文素质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影响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1.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 篇十一
关键词:教育恩想;创新精神;生活即教育;乡村地区;教学做合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对生活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地理课程》要求达到“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的教育目的,即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倡导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可是许多初级中学对地理科不够重视。究其原因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地位低、学生学习态度差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地理教师上课积极性和激情严重受伤,故而无心创新教学方法。而且乡村地区,专业教师少,在知识理解深度和联系生活实际能力上欠缺。等等……这些现状都严重影响乡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所以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理念,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创新精神”、“教学做合一”和“民主教育”等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前哨学校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实录为例,尝试在乡村地区地理课堂如何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一、教学设计力求“创造精神”
乡村地区,学生和家长一直以来认为地理科是“副科”,学与不学都一样,对小孩发展没什么影响,所以在地理课堂上学生无所谓的态度和行为举不胜数,如:做其他科作业、讲话、睡觉、不拿课本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该如何让学生认真听课呢?兴趣是关键。要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上要创新。如:在六年级上册《地理景观》一节内容教学设计上,笔者将自己打扮成一名导游,以导游身份带领学生了解我国部分地区地理景观。
刚走进教室,学生看到笔者新形象,都兴致勃勃,一下子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您去旅游啊?”笔者说“NO,不是我,是我们,今天我带大家一起去游览我国大好河山。”此时,学生更兴奋了,不加思索地说“好,现在出发。”大部分孩子集中了注意力。于是,笔者顺势点开准备好的PPT,展示中国政区图和事先设计好的两条旅游线路,说“今天我们通过这幅图来为我们旅游做准备,我先选取其中一条线路,来讲解其中的旅游景观。还有一条线路,让同学来解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感觉新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知识。
二、教学过程践行“民主教育”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显著特点之一,但现实操作往往与新课程相背离。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仍处于“师道尊严”、“一言堂”和“教师绝对权威”等居高临下的现状,给学生创造空间和探究时间就很少,严重遏制学生的发展和创新。为改变这一弊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力求师生平等,多些师生角色互换,采用幽默风趣和亲切的语言,面带笑容,经常转辗在学生群体中。比如:在讲完一条旅游线路时,笔者将导游角色让位给学生时会说:孩子们,刚才我冒牌“到”了一番“油”,接下来再让同学当一回“山寨版”的导游,体验“盗版”的痛苦。学生听后,既感觉语言风趣,又愿意接受这次导游体验。同时,拉近了师生间距离,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三、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俗语日“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谋划三十年”。因此无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从未来发展着想,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觉所学内容熟悉,而倍感亲切,更能让学生将枯燥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更好体验和理解。比如:在講到“地理景观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时,笔者分别选择了崇明前哨学校、东滩渡假区和在建裕鸿佳苑小区等旧样新貌的照片,让学生从欣赏自己身边熟悉的地理景观中感知其发展变化。再如:在学习到“多姿多彩的地理景观”时,笔者还向学生选取自己家乡,谈谈家乡的地理景观有哪些?通过各个学生举例,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我国地理景观的多姿多彩。且增强学生乡土情感。
四、作业布置符合“教学做合一”
做,其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中强调最多的也是“做”。学生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亲自实践环节获得真知和真本领,而教师的做只是起示范和引导作用,不能替代学生去做。例如:沪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册“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一节内容,笔者以歌曲《小苹果》改变成《中国地形地势歌》,以此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后,笔者布置了一个拓展练习:如果让您来将歌曲《小苹果》改编为《地形地势歌》,您会怎么改呢?
课后发现:在教师改编的《中国地形地势歌》和现有《小苹果》歌词的启发下,孩子们通过再次改编熟悉歌曲,不仅能进一步掌握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同时激发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见,学生亲身“做”的作用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实践证明,一个教师,怎样让人生精彩,就必须让课堂精彩,这也是教师最基本的追求。初中地理教师要在农村地区学科教学中跳出十面埋伏,要多学习,多研究。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典型教育理念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堂转变为生机勃勃、激情四射的生动课堂;才能更好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推荐阅读: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09-12
广东文化地理读后感08-11
交通运输地理读后感08-04
《美国国家地理》读后感10-11
《趣味地理小百科》读后感11-12
城市地理学11-04
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08-29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09-01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09-17
旅游地理学概述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