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024-06-18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12篇)

1.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一

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参加英语培训会心得体会

听了谢庆祥主任的报告之后我才逐渐领悟到核心素养其实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21世纪技能可以包括3方面,即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另外,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等等,也都属于今后培养核心素养中应包括的内容。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说,现在英语教学界和普通中小学常常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做的大部分事情是在抹煞学生的创造性品格。国际上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创造性品格,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按照美国学者的分析,具有创造性品格的人有以下特征,他精力充沛又很安静,既聪明又有点天真,既玩世不恭又非常有责任感,他非常有想象力同时又扎根现实。那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呢?现在英语教学界并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对英语教学进行围攻,很多人说英语无非就是一种工具,事实上,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英语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常常是模拟英语国家的环境和人物身份,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往,谈论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话题,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规范,设计所谓的真实性任务。所以交际语言教学开始时,很多人认为掌握英语就是为了跟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往,我们所设计的真实任务都是以这个理念为基础,但是这里存在很多问题。我认为现在教材内容多为想象中的外国中产阶级的美好生活,并据此设计练习和活动,事实上,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另外,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缺乏认知思维挑战,学生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一些缺乏思想内容的东西,比如:你想吃点什么?你会爬树吗?你们家有几口人?诸如此类。这种英语表达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得上。

我们让学生学习英语并不仅仅为了让他能够与别人交流,而是要从各个方面改变他的生活,改变他的心智,这才是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而这些必须和他们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而不是与他们生疏的外国社区环境相联系。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调整呢?我觉得我们的英语教学应有三个目标,即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这三个目标在真正的教学中可以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例如,中小学教师经常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开门、关门,如果此时我们同时教给学生在开门时要看一下门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需要为他扶着门,这时就把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都能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不用再刻意地去找情感目标,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再比如,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首先提问学生平常生气时会怎么做,然后讲做这些事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可能会对你自己、他人及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就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学生可能会想到去跑步、踢球等,这时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生活的东西、品格的东西,行为的东西全都融合到了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这才是真正素养的培养。其实每一种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不过现在学校没有这样一种系统设计,没有整体考虑,所以很多教师觉得非常困难。

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非常陈旧,所以整个国内中小学英语教学思路基本上没有改变。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然后改变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2.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二

那么,学科课程领导力的现状又怎么样呢?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刚性课程计划使教师游离于课程之外,误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科目、教科书和教材”,实施学科课程就是把学科教科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课程专业意识、课程批判意识与课程资源意识都较为薄弱。目前,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求以新课程理念实施课程,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服从与新课程理念并不协调甚至相背离的行政管理,用升学考试成绩代替课程学习有达标测评成绩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成绩和质量,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被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的评比和奖惩所代替,这又加剧了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专业自主能力和课程领导力的丧失。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谈论课程改革的高频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肯定会成为教育官员、教育专家、教育实践者以及社会人士谈教育、干教育、评教育都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学科课程改革工作是否有内涵、有深度、有成效,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课程领导力。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就成了必选策略。基于此,笔者就以学校为单位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提出如下“三度”策略,供参考。

一、认识有高度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实质则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只要认识到位了,即使有困难也是可以想办法战胜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的认识,改变学校教研组内的单个人作战为组内人员合作统一作战,在认识上要强化如下“三化”。

1. 国际化

眼界决定境界,视野要从本土拓展到全球。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每所学校的办学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本校、本区域、本县、本省,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让课程改革成为国际视野下的本土自觉行动。

2. 育德化

思路决定出路,重心应从重智育到重德育。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课改重心应从重智育到重德育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改革思路,突出学科德育功能。

3. 数字化

布局决定格局,载体应从重纸质到重电子。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据此,学校开发的课程资源,应从纸质化呈现为主变成数字化呈现为主,从空间呈现到网络共享。

二、目标有准度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送给毕业生如下五句话:“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笔者对“方向比努力重要”情有独钟。试想,如果你方向选错了,越努力离正确的方向越远。这个“方向”具体到做某一件事,就是做事的目标,目标的确定一定要“精准”。就学校的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来说,其目标主要是如下“六优”。

1. 优立德树人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进一步提高学科育德、活动育德、环境育德的有效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并进一步完善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初中、高中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优课程功能

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优质教育,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 优课程结构

根据区域发展现状与学校办学中长期规划,整体设计学校语文学科课程规划编制,正确处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4. 优课程内容

纠正偏于经验、网络、教材的设计现状,能基于课程标准、师生实际、未来所需,有效进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建构,注重学科内、学科间的衔接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施,纠正自主合作学习中的“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状,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不断深化和实践“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分类指导”,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内容与形式,互动与调控,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广泛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优质教育资源,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优课程评价

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的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出促进本校特色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评价方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科学、及时、有效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引导教师不断改进、优化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促进教师教得科学、智慧,学生学得主动、有效,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功能。

6. 优课程管理

切实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占总课时数的80%~84%、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占16%~20%的规定;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纠正校本课程仅仅是校长课程、校外专家课程与校本教材的现状;尽力减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层层做加法的现象,在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上与特色活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增强课程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行动有效度

认识上去了,目标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集中力量沿着目标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行。学科组内所有成员,都应该将力量投向“靶心”,至少应该投到“靶上”,努力争取不“脱靶”。在具体操作上,就需要较强的前瞻预测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实施推进能力、反思改进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作保障。这五种能力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提高,即提高前瞻预测能力的抓学习、抓认同,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抓顶层设计、抓保障机制,提高实施推进能力的抓队伍建设、抓用教材教,提高反思改进能力的抓行动研究、抓课堂培训,提高总结提升能力的抓提炼推广。

1. 抓学习

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效度,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首先要抓学习。要围绕学科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愿景,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哲学,还要精学学科课程标准,学相关的教育政策、教育法规,诸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

2. 抓认同

让全校教师认同并内化学校的学科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认同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师生实际、基于未来所需的教学设计取向。

3. 抓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学科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研发科学、有效的课程规划,并形成学校的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4. 抓保障机制

实施课程方案的人、财、物、事的保障,组织保障、人力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公平、科学。

5. 抓队伍建设

有效提升校级领导的课程规划力、中层的执行力、全体教师的实践力、治理的评价保障力。

6. 抓用教材教

至少重视3个点,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适度探索学科内与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基于学情、基于课标、基于未来需求的教学设计常规督导到位。

7. 抓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的螺旋式的进程,要根据研究实际,微调实施方案,以期更有效、更科学。

8. 抓课堂培训

一要强化常规课,让教学落到实处,每月开展一次教学明星评比,从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潜能生等方面评价。二要做精教研课,让教学更加有效。三要创新竞赛课,让教学更有内涵。四要重视反思大讲坛,让教学更有底蕴。五要开办课堂节,让教学更有艺术。六要重视师徒制,让教学更加低碳。

9. 抓提炼推广

将思考的、实践的、经历的事件与案例,提升为经验,将经历、将体验变为经验,在提炼中出经验;如果能更进一步,将经验上升为理论,那就更具价值了。

摘要: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选策略。有效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要树立国际化、德育化、数字化的理念。在内容上要优化立德树人、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其路径上可通过抓学习、抓认同、抓顶层设计、抓保障机制、抓队伍建设、抓教材教学、抓行动研究、抓课堂培训、抓提炼推广来提高前瞻预测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实施推进能力、反思改进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

关键词: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程先国.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着力点[J].中国民族教育,2016(4):68-70.

[2]王云生.推进课程改革需要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J].基础教育课程,2014(4上):28-3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Z].

[6]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

3.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三

【关键词】英语学科 核心素养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65-02

要想基于高中英语学科素养的要求,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本的就是在学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教师的指导水平,创新英语的教学途径,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学生的英语素养。

一、关于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科学理解

目前高中学校的教育指南是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对英语教学的基础目的设定为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其相对国家的文化,科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发展观念。高中学生应有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对众多方面的相关能力的要求,例如人生态度、情感、科学知识等,打好学生适应未来世界、做好全面发挥的基础。

具体到高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和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分别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英语的学习能力、思维的推展能力、文化的品格;三个层次是英语的听说和读写,课程中获得的素养和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观念[1]。总体来讲就是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在提升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同时,要获得对优秀文化的赏析能力,拓宽学生的交流渠道和逻辑思维水平,最终培养成为一名适合未来大发展要求的人才。

二、在高中的英语课程中要重视学科的素养要求

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我国高中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过于传统、理念有些落后,课堂的教学模式仍有模式化的现象存在[2]。这样就导致高中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尚未重视对课堂情境的建设,去缺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重视不够高。

在整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更重视对知识点的硬式传授,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对英语课堂文本的理解浅化,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传送,仍然是为了高考而进行的教学,未有科学的教学观念。整体来讲,很多的高中学校未能做到从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不够强,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科求四个方面和三个层次的核心要,不斷的进行教学手段和方式创新与调整,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人才。

三、创新英语课堂的结构,拓宽语言运用形式

1.强化高中英语教师对课堂的构建能力

在整个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课堂的构建形式对英语教学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枯燥的、水平不合格的英语课堂的构建形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小,学习的参与度低。相反,如果一趟英语课程构建很合理、很有创新性,那么在这一堂英语课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昂,教师索要讲授的知识点会被学生很好的吸收,这样会让学生期待下一堂英语课程的开展。例如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时下最热门的话题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如,“现在年味为何越来越淡?”“韩流明星我们应不应该抵制?”“你怎么看待明星高片酬现象?”每个人对这些现象的观点都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到讨论,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提升学生们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的提升。

2.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引导,拓宽语言运用形式

在上述讲到引用时下热点话题在学生间开展讨论的同时,教师还应该设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们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形式实现对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踊跃发言,最终实现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语言的多种形式的运用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实现。在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对媒体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体力内容后,在屏幕上出现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回答。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设计内涵丰富的PPT,提升他们的兴趣,进行更好的英语口语交流。

3.教师应该关注整体英语课堂的活力

在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整体课堂的活力,课堂具有了活力,学生的参与度才会更高。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多开展有关教学的语言交流,让学生们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语言的表达能力的训练。只有足够的语言交流,学生的语言能力才会得到提升,英语词汇的运用才会更加合理。

教师可以在“Music”单元的教授中,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美足学生讨论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欢音乐以及喜欢的原因[3]。这样学生们就有了讨论时间和交流时间,在分享喜欢音乐的同时加大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慢慢体会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在学生进行音乐分享时候,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个体的表达能力进行指导,提出意见,纠正学生们使用错误的词汇,使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论

在整个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要求,不断创新英语教学的整体思维和教学方式,重视对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根据现有的问题,高中学校和教师可以强化高中英语教师对课堂的构建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引导,拓宽语言运用形式,强化学生的口语练习。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对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英语的学习能力、思维的推展能力、文化的品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6-7.

[2]曹晓玉.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J].学周刊,2014,12:189.

4.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四

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中学 杨耿波

【摘 要】 随着“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的出现,英语学科确定了四项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因而普通高中将迎来新一轮课程改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将发生以学生发展为视角的根本性变化。我就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对核心素养对以后教学的启示作一些简单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学科核心素养 启示

2016年9月 随着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颁布,“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已经从专家学者的权威传播和解读,逐渐走进了一线教师的视野。我有幸于2016年12月参加了在泉州五中举办的“泉州市高中英语学科教研工作会议”。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作了题为《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的主题报告,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做了形式多样的阐释,提供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我就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对以后教学的启示作一些简单的分析论述。

一、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需要一个基本环节,即需要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可能,因为只有可以落实为课堂教学实践,方可能真正成为英语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正在研制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英语学科确定了四项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或将成为各个学段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成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修订的基础。

经过专家的解读,我们明白了英语学科各核心素养要素的内涵: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其恰当表达意义的手段;有效使用英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2、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3、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4、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引导着每一位教师重新审视学科内涵。它既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做之事,也是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要留下的、对人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一种交流工具,新课标的修订将重新确立其社会重要性和全民普及性,以适应我国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四个维度如何“落地”。依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多样化主题意义的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深入思考。

1、英语语言不只具有工具性,同时具有人文性。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多一些文化渗透,让学生把英语课堂作为了解西方历史文化的窗口。如鼓励学生多读一些适合自己的原著,如书虫系列,阅读一些简短的英文诗歌等。其次,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学,如学习动物,要引导学生爱护动物,并为野生动物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等等。

2、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积极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形成自主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要满堂灌,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一定的空间。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亲和力和感染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与老师以及同学积极互动。再次,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不断摸索,总结并改进方法。

3、英语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领会英语教学育人的本质,只是单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上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优秀品质。

4、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越来越多。而教师的教学不能只靠课本和练习册,而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如恰当使用手机软件“一起作业”,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等。

5、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只靠课本上的知识。而要注意发掘其广度和深度。教学生赏析课文,并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现象或渊源,也可以自主开发课程,如诗歌欣赏,故事课堂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拓宽学生视野。

总之,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次有目的的旅行。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对学生发展的全面重视,是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教育要走向服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英语教学最大的意义,并非简单带领学生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理解了文本的意义后,是否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同时对文本保持批判、开放的学习态度,是否能够在不断反思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参考文献:

5.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五

核心素养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思想政治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魂魄;‘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主体性)要求; ‘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

政治认同

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应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展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 导;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想信念。

理性精神

注重培养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理性精神要求我们思考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避免单纯自我思考的片面性、狭隘性,要在考虑全面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还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做到深刻而不感性,要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彰显理性特质。经过这样的过程所形成的自己思想也一定是思辨的、理性的,而拥有这种思辨理性素养的公民才是一个真正具备理性精神的智性公民。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这一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学习哲学与培养理性是一致的,或者说学哲学就是一个培养理性意识、理性精神的过程。如在哲学的方法论教学中,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系统优化的方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等,无不是在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的培育与熏陶,也是在致力培养有思辨理智的智性公民。

法治意识

注重培养有规则制约的守法公民。“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主要内容,一是要对学生加强规则意识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凡事要按规则行事,不能为了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所谓的自由,而忘却规则的约束去任性处事;二是要对学生加强权利义务意识教育。要让学生知道,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

对“法治”思想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的分析,这样也就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方面的素养。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从纵向角度通过历史的回顾,挖掘法治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变迁与发展,也可以从横向的角度对比目前我国在法治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所呈现出的长处与不足,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法治与民主、平等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运用哲学矛盾观分析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还可以运用发展观以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分析我们当前提倡的法治与我国古代法家提出的法治、我国当前提倡的德治与我国古代儒家提出的德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等。

公共参与

注重培养有责任担当的负责公民。公众参与,主要指的是政府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到政府公共决策中,它包括公众在公共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直接施加影响的各种行为的总和。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作一个整体来阐述,其中就包括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完整建设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里的公众参与就是广大公民的社会参与,是指公众在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参与性权利,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见和建议,能够合法地采取旨在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而具体参与的形式包括政治参与、立法参与、行政参与、司法参与等多种参与形式。

公民公共参与的素养现状显然将直接关系到公民社会参与的效果以及整个社会的社会建设的能级水平。把公共参与作为核心素养尤其是作为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是由不断推进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推进相对滞后的社会建设的紧迫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由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以及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所决定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素养培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显然更为丰富。

6.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篇六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

在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数学运算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能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获得结论。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拓展资料:

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理解

近些年来我国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常常会提到数学核心素养等词汇,比如有的教授会说,数学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对于周围环境的情况处理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教授认为数学素养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很多实际问题都需要数学知识做出判断;另外有教授的观点表明了数学素养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学习能力,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期自身的努力学习所形成的某种状态。

综合来讲,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掌握了充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加以熟练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能够以数学的角度来思考转化问题,然后通过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这种积极处理问题的习惯和品质。

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理解,可以说是指在学习数学之后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种素养,具体来说指的并非某些知识或者技巧。更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数学能力,而是一种反应了数学思想的、基于数学知识却高于知识的综合、持久和阶段的能力。我们可以将数学核心素养理解为和数学教学课程具有相关性,对于理解数学本质、更深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进行数学评价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三方面,下面具体说明一下这三方面。

1.综合性

指的是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基础学习能力和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会了基本的运算方法、推理计算等基本能力之外还需要学习思考使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是这一能力实现的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也能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学习。

2.阶段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方面也会出现不同水平、阶段的差异,就好比同一个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会的方法不同,解决起来也会有难有易,有快有慢,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会出现不同层次的人形成不同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的现象,这种情况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持久性

持久性不仅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值得关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会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到的思考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说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会的,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才能获得知识,而且还会长久的拥有并运用学习到的能力,成为学生的财富。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理解和记忆,因为数学知识能够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通过逻辑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思维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加深记忆,更好的学习知识。

数学核心素养还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有助于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一定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比如说学生在掌握建模过程中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并利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掉,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考分析联想的能力。

7.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七

1. 音乐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音乐要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教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的表现形式以及透过音乐表现出的情感。在课程中,教师不应该还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音乐,这不能起到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而音乐在小学生的心里也会变得枯燥、乏味,就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审美的愉悦。因此,小学生音乐教育课堂需要把小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邀请他们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激发起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对音乐产生好感,并且和音乐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2. 音乐需要理解

教师的职能不仅是将音乐的常识教给学生,更要带领学生去感受音乐内在的韵律、节奏以及情感。不光要让学生的听觉活动起来,更要让学生的心灵也跟着音乐扭动起来,这才是音乐教育根本的目的。教师要带着学生们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再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表现音乐,这才是一个音乐教学完整的过程,才是培养小学生审美的价值和关键所在。

3. 音乐需要生动

单调枯燥的音符是没有办法吸引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的,因此必须让音符生动起来,才能激发小学生的美感。如可以借助演唱、合唱甚至是将音符转化成图像的形式来让小学生和音乐产生共鸣。同时要教会小学生利用音乐去诉诸情感,让学生在表演音乐的过程中,体验到情感表达的愉悦,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这又涉及一个问题:音乐是有具体的表现形式的,如演唱或是弹奏。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去给学生努力创造一个好的表现情境,引导和带动学生主动投身音乐的表现和欣赏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音乐的表现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陶冶自己的情操。

4. 音乐无国界

各国各地的人们用自己的语言、乐器和舞蹈来表现音乐,这本身就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优渥土壤。利用这些资源,能够带给学生丰富的、多样的、来自不同风土人情的音乐体验和感受,使得学生的音乐经验得到增加,对情感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娴熟,从音乐中获得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审美情趣。

二、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1. 塑造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虽说音乐是需要用耳朵听的,但是音乐也能够用眼睛“看”。教师可以把音乐变成图像,变成优美的舞蹈动作,或者是和其他的声音产生类比。比如让学生跟着舞曲进行舞步的排演,或者是让学生观看瀑布的激荡来感受进行曲旋律的澎湃。

2. 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对音乐的欣赏和领悟会使学生感受到审美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当他们享受审美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会开始活动起来。每一次的思维活动,都会使得学生步入更高一阶的音乐审美中。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想象能力,就需要在课堂中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感受音乐。比如,在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就可以放出草原、牛羊、天空的图片,引导学生在配乐的情况下,闭上眼睛去想象天空下牛羊在草原上成群结队的场景,那么歌曲的情感也就能够被理解了,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自然亲近,就会对这首音乐印象深刻,而且课堂气氛也能活跃起来。

3. 给予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应该放过任何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审美想象能力的时机,也不应该错过任何一个能让学生表现的机会。音乐是用来表达和表现情感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培养学生审美表现能力时,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到表现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教师要明确肯定学生们在表现方面的进步,给学生以鼓励和赞扬,这样学生们才会更加乐于表现。比如说教学《摇篮曲》,其歌词直接明朗,可以让学生对歌曲中的母亲进行模仿再现,想象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自己要怎么哄他睡觉。对于学生们的演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表现好与不好没有关系,主要是表扬他们勇于表现的勇气。

4. 引导带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和传承能力

创造和传承相辅相成,传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传承的延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又想要将音乐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以鼓励、支持和帮助。比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其歌词表现了茉莉花花开时节,满园飘香,少女们热爱自然、热爱茉莉,又不忍心摘采的美好心愿。学生们对歌词有着自己的理解,因此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演绎这首《茉莉花》。对舞蹈进行学跳,对歌曲进行学唱甚至改编,这都是他们对《茉莉花》的传承和创造。这一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这首歌,欣赏这首歌。

三、突出审美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应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那么,应当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呢?这得从音乐艺术审美体验的两个方面说起:一是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二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人和作品作为审美体验的两个主体,其内涵相互融合,其复杂的特征对审美教育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和“情感渗连”来突出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让学生们欣赏音乐,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的美妙,并且让音乐带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音乐的旋律起伏多变、抑扬顿挫,有着独特的魅力,会带给学生们关于美的思考和追求音乐美的动力。而同一首曲子的不同曲调节奏会让学生更加直白地感受到音乐百变的魅力。情感意境是音乐课教学中达到“情感渗连”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师根据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和学生们的心理特征架构一个音乐场景,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中所包含的深情,从而使学生触景生情,更好地体会音乐的目的。

音乐是载体,教育是方式。在提倡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当成为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通过音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海云.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0).

[2]钱艳.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审美趣味[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1).

[3]张礼.浅谈音乐教育中的美育[J].神州,2013,(33).

8.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研究 篇八

1.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只有关注学生们多方面的培养,才能更加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但是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在课堂当中导入有效的思维引导环节,让学生们在思维碰撞当中体会人生哲理。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第五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解一下在大跃进时期,很多领导为了表明本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种粮产粮的过程中收获很大,谎报真实情况,最后饿死很多人的历史。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这些话语在当时看起来一切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是让学生们如今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到这句话的滑稽可笑之处,这样学生们就会很好地体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理。在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这样的思维引导,一个人吃三个馒头可以吃饱,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他都是吃完第三个馒头就不吃了,可是,有一天,这个人想只吃第三个馒头,请问这个人能吃饱吗?经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们的思考,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人是很明显不能吃饱的,如此一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明白只有做好量变的准备才能促进质变的道理。

2.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引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们创造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首先说深度,有深度就是对知识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知识,使得知识问题能够更具有挑战性,挑战学生们的思维,能够挑战学生们的智慧。这样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思考与挑战当中能够活跃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有温度就是对情感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们创设一些和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要是在为学生们引入这些教学情境的时候要触动学生们的心灵使这些问题能够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让学生们能够分析问题以及分析情感素材,引发学生们积极思考和探求。并且在课堂当中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做人道理在情感体验当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当中关于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为学生们设置这样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你有哪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或者陋习,学生们就会很容易回答出粗心马虎不认真听讲等,教师在课堂当中继续和学生们互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们当中非常常见的小问题,但是正因为这些小问题的不断累积,导致学生们平时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能够不断做到量变的积累,这样才能促成质变。

3.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练习引领

课堂练习是对教材知识补充与延伸。课外练习指的是一些练习册,在练习册当中既有一般的基础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同时又有一些开放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觉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也要精心准备。把思想道德素养融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领域。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解题能力,又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比如在学习经济与生活当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参与家庭理财的任务。让学生们能够和家长一起记好每天家庭消费的内容情况,在最后的时候能够进行总结,对于自己家的家庭消费能够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可以让学生们很好地体会到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的道理。在平时的练习当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两道政治核心素养内容的题目,先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这样的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评,这样可以很好提高学生们的思想素质,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能够在练习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9.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篇九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自OECD2006提出关键能力以来,世界很多国家;2015年3月30日,我国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也提;素养,就是关注“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这一;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面对崭新的更富挑战性的国际格局,各国教育改革都无法规避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使他们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逐渐由表层的生产力水平竞争转换为深层的以人才为核心的竞争。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儿童青少年核心素养的提升,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主题,很多国家甚至把培养21世纪核心素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教师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哪些核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将是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自OECD2006提出关键能力以来,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自己的关键能力体系,大多都是与我国未来发展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与合作可能的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形成一定的倒逼机制,而我国不管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合作,以及“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都需要我们培养真正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仅具有关键能力的人,同时需要具有必备品格的人。

2015年3月30日,我国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 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强“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新一轮课改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本质上来讲,关注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就是关注“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那么,我国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呢?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作为一名基层英语教师及小学英语的学科带头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及个人品格?

过去十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过去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向了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对情境创设不充分,对语篇意义关注不够,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未能落到实处,以及很少引导学生发展运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英语课程是基于语言的综合课程,内容具有百科全书特性,活动可以以语言为基础发展各项能力与品格,从而可以很好地培养每一项核心素养。

一、关注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逐渐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获得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口语和书面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其恰当表意的语言手段,有效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比如,我们在单词教学时,一定强调“词不离句”的原则,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几个单词,要能在合适的语境中进行运用交流;在对话、阅读、故事教学中,更要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获得文化体验,汲取文化精华,提升思维品质,运用学习策略,实现创新迁移。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分析学生需要获取什么信息?我们要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可能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在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英语学科素养。

二、关注学习能力的发展

学习能力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对实现英语学习目标、全人发展和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其中适性学习最为关键,比如适合不同学习需求的单词记忆词典、适合不同风格的读物等。学生通过学习,具有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效监控和管理学习过程,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

1、重视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语言学习,靠的就是交际。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另一方面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英语交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轻轻松松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压缩“讲”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懂得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2、重视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合作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超前的意识和科学的方法,对我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开拓了教学改革的新领域。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种学习方法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勤奋思考以及主动构建是十分值得关注的。这种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顺应了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小组学习继承了传统学习的一些优势,同时又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它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相互交流,一起探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主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大量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3、重视探究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全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大胆采用任务教学法,鼓励学生勇于探究,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寻找不同的解决办法,解决英语学习问题。比如:探究英语语言、探究英语学习方法、探究语篇逻辑关系和句子理解等,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的语言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形成深刻印象。

三、关注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指辨析语言和文化表现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的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证券各种思想观点,更改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多元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是我们思考的质量,如我们思考是否全面、清晰、快捷、具有批判性等等,思维品质内容丰富,各种思维方式有着各自的思维品质,基础性的品质包括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每个人都有思维,但思维品质各不相同,由此导致我们的思维成果不同、看到的问题不同、对问题的看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人与人的思维不在思维什么,而在思维品质。有质量的思维是我们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然而,思维素养长期以来都被忽视,我们应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学习的都是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我们应重点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尊重学生活泼开朗的天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小学高年级阶段,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也于质疑,关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更改分析,做出独立判断,教师要积极鼓励,不可抹杀。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提问,比如在形成性评价活动中,我们也要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合理质疑。在故事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意表达,比如制作英语阅读绘本、中国故事绘本等活动,可以是小组完成,也可以是全班同学一起完成,它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四、关注文化品格的培养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驿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英语课程应促使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的价值观和自信、自尊、自强的品格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判断能力,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具有国家意识和全球视野。

同时,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恰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如能自我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比如:我们在讲swim一词时,就可适时培养学生安全意识,须在家长陪同时下河游泳。又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习交通规则时,我们通过英语游戏活动、歌曲歌谣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交通规则有所不同,敬畏法律,遵守规则,具有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信法行事,形成相应的安全法制意识。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至关重要。英语教育应该、也可以发展每一项核心素养。英语教育要焣焦发展核心素养,适时发展其他素养。小学英语课程应全面发展必备品格,广泛发展关键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可能基础。同时,英语教师自身的素养,将决定英语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成效。因此,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英语教育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内涵与可能》 作者:鲁子问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专家,发表于《英语教育》2016年第五期

10.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篇十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11.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科素养;知识与技能;跨文化意识;运用英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传授英语知识,还要让学生接受人文教育,使其真正学会运用英语。自新课改以来,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老师依然将“教”作为重点,英语内容不够连贯,无法让学生掌握英语能力,依然以高考为教学方向。这些问题都导致高中生无法在英语课堂中了解英语的实际用处,无法真正培养他们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面,本文从帮助高中生掌握英语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高中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三个方面,讨论在英语教学中提高高中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

一、帮助高中生掌握英语基本知识与技能

英语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每个高中生都必须具备的英语素养,包括单词、语法等。首先,教师要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他们真正学会学英语。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其接受自身所需的英语教育。最后,教师要激发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真正的喜欢,才能使其愿意主动参与英语教学,真正做到“快乐学习”。在“A Garden of Poems”一课中,所用到的英语语法为“过去分词作状语”。我让学生总结過去分词与现在分词的相关知识点,还对过去分词作状语、定语、宾补、表语进行了分析,学生通过对比与总结,能够切实掌握“过去分词作状语”的基本用法,且不易混淆。

二、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

高中生生活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中,已经形成了汉语思维,我们常说的“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就是典型的“汉译英”,这就为他们真正理解英语原文增加了难度。如,红色在我国代表吉祥,但是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red”却并非吉祥色。为了使高中生达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老师就必须在英语课堂中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能够真正了解英语文化。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可以使其具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还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首先,学校要加强英语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全体师生都能意识到英语文化的重要性。其次,老师要增加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体验与感受,潜移默化地受到英语文化的影响。最后,学生要多阅读英语文化作品或者观看英语原文电影,这不仅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在“玩中学”。“AGarden of Poems”的教学难点是高中生需要跨越中西语言与文化的障碍,了解英语诗歌的写作手法,并且学会欣赏。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我将西方诗歌的写作特点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西方几种经典的诗歌代表,讲述每段时期诗歌的写作特点。我还在教学中引入了诗仙李白的诗,让学生通过对比中西方诗歌的差异,学习西方文化。学生在这堂课中,切实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初步明白不可以用汉语思维来思考英语。

三、提高高中生運用英语的能力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目的都是为了应用这门语言,英语亦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除了要传授英语词汇及语法等知识外,还要综合提高学生利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要想提高高中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增加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在“A Garden of Poems”一课结束之后,我让学生按照他们的喜好自主收集西方经典诗歌,并在课堂上表述读后感。一位学生朗读诗歌时,其余学生要学会聆听与感受,并指出这位学生的发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要提高高中生的英语知识与技能,这是英语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帮助高中生树立跨文化意识,了解西方文化,学会用英语思维来思考问题,提高高中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也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十二

英语阅读作为信息输入的一种主要手段, 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 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也是英语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明确了方向, 即在“素养”的层面上重新定义阅读教学。笔者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一、核心素养的缺失: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的实然囧境

阅读的重要地位, 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然而笔者却意外地发现, 大部分学生的书包里竟然找不到一本英语课外读物。 即使是英语课本, 除了在英语课上使用外, 很少有学生会真正去阅读、体会与品味。

误区一:教学内容偏离核心素养

在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方面, 在没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政策的支持下, 英语教师们很少去真正实践, 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 养成阅读习惯。从家长、学生、教师到社会都只是关注英语学习的书面成绩, 英语阅读意识淡薄,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误区二:教学方法偏离核心素养

教师在进行文本教学实践时, 注重阅读的结果, 淡化语篇的整体理解、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以致许多学生阅读速度慢, 在阅读中养成逐字逐句翻译的习惯, 没有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 影响了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不强, 使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中遇到障碍, 对英语阅读产生畏难情绪, 恶性循环, 让学生们对英语课外读物失去了兴趣。

误区三:教学环境偏离核心素养

在我国书店、图书馆中适合小学生看的英语课外读物很少, 可选择范围小, 即使有一些, 也是中英文对照, 甚至都是纯中文的, 很少有纯英文版本的课外读物。小学生的阅读材料渐渐被淡忘, 专家们更多的只是关注初中生至成人的课外读物, 没有在实践中调查小学生的英语阅读的需求和现状。小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 缺乏社会阅读氛围和阅读保障机制。

二、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然归旨

英语阅读素养是以形成个人英语知识、 潜能和参与社会活动为目的, 对英语阅读材料或文本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 是发展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需要课内课外配合并互相促进, 笔者从课内外这两方面进行了策略的构建思考。

(一) 立足核心素养, 构建英语阅读课程

英语教材是核心的课程资源, 新版小学英语教材的修订立足于文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基本的英语素质。教材文本是最好的阅读材料, 作为教师, 要多维度地研读教材, 教材的文本内涵及背后存在的人文价值和情感教育因素, 需要我们去挖掘、提取, 转化为学生语言发展能力提升的驱动力。

1.嫁接阅读前知, 开发想象力

在每单元的Story time板块中, 增编了20篇包括故事、剧本、寓言等在内的短文。 其中包括学生们喜欢的, 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设计有效的分层阅读任务, 通过“感知—理解—应用” 来增长语言知识, 发展阅读能力。 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运用已知经验对文本进行预测、假设和推理, 捕捉有用的信息, 利用上下文和图片情境让学生猜测词义, 开发想象力, 预测阅读内容, 使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而非语言形式。 建构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 让语言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从而提升英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引领阅读任务, 发展思维力

教师在完成阅读前知的嫁接后, 通过完成不同的语言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深化对教材文本的理解, 以问引学, 创设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习文本, 阅读出示的任务, 一般分为整体与细节问题, 先是整体感知, 理解大意, 再突破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出示细节问题。让学生学会阅读文本自己提出问题,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引发学生情感的升华,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寓意及结构进行观察, 让学生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 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二) 紧扣核心素养, 构建阅读教学法

受所学语言环境的影响, 中国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主要来自课堂, 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导策略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阅读教学中教授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 采取不同的阅读训练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1. 整体领悟, 跨越阅读障碍

小学英语阅读材料多以故事、寓言、童话和短文为主, 文章难度较小。教师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阅读领悟的技巧和方法, 克服畏难情绪, 跨越生词、难词的障碍, 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情况下, 引导学生往下读, 难点的解答很有可能就在文章后面的叙述中。

在开展阅读训练时, 可以采取反攻的训练法, 如让学生根据故事发展的过程, 整理一篇次序混乱的短文,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领会文章的组织与结构, 有较强的语感和阅读能力。从侧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整体领悟, 通读全篇, 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持之以恒, 阅读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2. 借助KWL , 多维度提升阅读能力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未知的信息。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在阅读前启动、激发或建立背景知识的图式。 KWL就是以此为目的的一种指导阅读的策略, K是Know, 代表What I know, 是学生已掌握的背景知识, 了解自己对某个话题的熟悉程度。 W代表What I want to know, 是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自己渴望获得的新知识, 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L代表What I have learned, 是学生阅读材料后尝试找出问题的答案, 通过阅读总结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使用KWL策略进行阅读教学能够通过激活背景知识的环节, 完成对相关背景知识的输入来减少阅读材料的难度。 借助KWL阅读教学法, 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可以增加适度的真实语言输入和文化背景, 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 三) 凸显核心素养, 构建 “ 第二课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倡导教师积极利用音像资源、报刊等,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丰富、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让学生以不同形式来学习真实、鲜活、实用的英语, 直接体验语言及运用语言。英语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 有限的课堂教学已经满足不了小学生英语阅读的要求。第二课堂就是以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为突破口, 建立英语文化学习的多种方式, 是对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

1.开发隐性课程, 营造英语阅读氛围

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指出“隐性课程”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风气施加给学生影响, 起到教育作用的课程, 它的特点是利用周围环境中各个方面的教育因素去影响学生”。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外语, 缺乏学习的环境。营造阅读氛围是英语阅读素养养成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设立儿童英文读物的阅读室, 利用我校多位英语教师出国考察学习的有利条件, 引入大量原版的英文儿童文学读物, 并按主题和阅读难易程度分类摆放, 提供给不同年级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借阅。

设立英语生活馆, 创设语言交际的场所, 例如超市、书店、快餐店等, 把西方国家的自然、历史、风土人情及社会习俗等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英语的学习提供真实的场景, 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 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设立各种激励方式, 激励学生购买和订阅课外英文读物, 积累家庭图书资源, 分年级举办英文读物的 “跳蚤”市场, 交换学生拥有的英语阅读材料。开展英语文化节, 让学生动手、动脑制作连环画读本, 也是英语阅读的反馈:语言的输出。小组、班级、年级范围内进行交流阅读,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不断提升英语阅读素养。

2.探索适读书目, 建构英语阅读世界

新课标在学习策略二级目标中提出, 要“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 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促进英语学习。课外读物的选取要以教材中的话题和主要词汇为基准, 所选的语言材料要尽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 不能有太多的生词量, 也不宜有过多陌生、难懂的语句和语法现象, 以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失去阅读兴趣。笔者在此推荐两类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绘本故事和中英文对照读物。通过精读原汁原味的英语课外读物, 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结构。

一类是绘本故事。纯英语文本的绘本故事是深受小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课外阅读书籍, 也是图文结合, 内容具有一定情节、想象或创作等特性的书籍。英文绘本多样的构图和丰富的色彩可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绘本以图画为媒介的独特表达形式契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英文绘本不仅能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 还可以增加其对英美文化的了解, 与语言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拓展知识, 丰富情感体验,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类是中英文对照读物。中英文对照阅读对词汇的积累, 语感的形成很有帮助。 因为小学生的词汇量有限, 阅读能力较弱, 通过中英文的对照阅读, 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掌握更多新词。 阅读时可以先阅读英文内容, 大体了解之后, 对照中文看看自己理解的对不对, 对于不懂的单词, 通过中英文对照可以理解单词的意思。

上一篇:女性微信征婚个性签名下一篇:成功的滋味话题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