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上7单元教案(9篇)
1.二数上7单元教案 篇一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7)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7) 主备教师:赵满合作教师:李智、李媛、刘霞复备教师: 课题 (1)圆锥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 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 方法 指导探究。 教学 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复 备 复习导入 探究 新知 合作 交流 拓展 练习一、复习导入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授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2、小结: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四的第1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板书 设计 圆锥的认识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教学 反思
2.二数上7单元教案 篇二
【学习内容】课本p72页,例1 【课标描述】
1.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习目标】
1.通过七巧板拼摆喜欢的图形,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通过编写7的乘法口诀,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学习重点】
1.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学习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学习准备】课件、每小组准备7套七巧板。【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玩七巧板编口诀,来评价目标1.2.通过编写使用口诀活动来评价目标2.【学习活动方案】
一 动手实践,激发兴趣。(评价目标1)1. 玩七巧板
师:出示一副七巧板“一副七巧板有几块板组成?” 生:“七块。”
师:出示自己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你们想不想拼?”
生:“想。” 师:“你们每人都有一副七巧板,下面请你来拼一拼,要把七块板都用上,你能拼出什么?” 生:动手拼一拼。2.展示七巧 师:“谁愿意把自己拼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展示台前。(选择七个学生的作品。)
先指着一个同学的作品。让大家来评一评他拼得好不好,用了几块板。用算式怎样表示? 7×7=7 1×7=7 师:指着两个学生的作品。“他们两个一共用了多少块板?”
生:说出算式。
7×2=14 2×7=14 7+7=14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说一说自己的问题,其他人解决。
(有的学生会像老师那样,依次提问三个作品用多少块板?四个作品用多少块板?等等。也有的学生会提出其他与七的乘法口诀无关的问题。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在这里,教师可以选择前一类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还列出了算式。要计算着写算式的得数,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口诀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口诀。那我们就来根据今天这些问题的需要,研究一下7的乘法口诀。” 二 分组合作,编制口诀。(评价目标2)1. 编口诀。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看着自己的七巧板,分别算出三幅图用几块板?四幅图用几块板?……七幅图用几块板?在表格中填一填,然后试着编出口诀。”
生:分组说一说自己编出的口诀,教师帮助记录在黑板上。学生之间互动提问,如“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等。2. 汇报。
充分说一说自己背口诀有什么好办法。好的办法现场试一试。背得好的给大家表演一下,以激起其他人背口诀的信心。3. 背诵口诀。
(1)说一说下面的算式分别用那一句口诀: 7×4 7×3 6×7 4×7 2×7 7×5(2)编题。
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编一个用七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学生一时想不起来,可以布置成课外作业,让学生把自己编的题画出来,或写出来,下一节课全班一起解决。)三 总评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口算:
7×3 7×6 7×7(这句用了那句乘法口诀)2×7 7×4 2.冰激凌和棒棒糖分别代表几?
3.二数上7单元教案 篇三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给他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两封家信。此设计按照其人一其文一其家的思路推进,中间适时穿插一些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步骤:
一、傅雷其人——多角度评说人物
1.反复阅读课文,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读傅雷,用一句话说说你对傅雷的评价。
\、2.学生发言,小结。一个----的父亲;一个----的朋友;一个----的学者;一个----的中国人;一个----的教育家;一个----的知己„
3.穿插辅助资料——傅雷简介。
二、傅雷其文——多方位品读文采
1.有感情地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比喻说理的句子、蕴涵哲理的句子、直抒胸臆的句子、整齐划一的句子、启迪心智的句子......
2.品读你积累的句子,交流,共同鉴赏傅雷的文采。
3.竞背积累的句子。
三、傅雷其家——深层次感悟父爱
1.声情并茂读课文,说说你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藏着的深深的父爱么?
2讨论交流。
开头就用“聪,亲爱的孩子”这样的称谓,“亲爱”一词给人亲切感,似有万般柔情;当儿子精神消沉的时候,及时给予儿子鼓励,鼓励儿子坚强面对;当儿子在艺术上取得成就,拥有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时,他则赞美儿子的谦卑和不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理智与坚强。关心儿子成长的每一个脚印,为儿子的成就而欣喜,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信中没有一句说教式的语言,把儿子当朋友,同情儿子,理解儿子,愿意听儿子诉说,愿意帮助儿子„„
3.穿插辅助材料——《重读<傅雷家书)》,感受傅雷这份父爱的伟大。
4.一句话感悟:父爱是什么?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书是学生自己读懂的。立足于这样的想法,设计“探究主旨”的活动,开展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概括两则书信的内容。2.简介傅雷以及傅聪。3.再读课文,感受文中情感。
二、质疑解难
1.就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2.讨论解疑。
三、探究主旨
1.话题: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们读了这篇文章,会想到什么?要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淡谈你的体会。
2.学生回答。
“父爱”——《傅雷家书两则》表现了傅雷对儿子深沉的父爱。他时刻关注儿子点滴的成长,儿子消沉,他循循善诱,化解儿子心头的迷雾;儿子演出成功,他为其骄傲,赞赏儿子的谦卑与理智。开头那声亲切的呼唤更是柔情万丈。
“朋友”——朋友应该是精神上的互相慰藉、互相理解、互相关怀。从文中可以感受到傅雷父子在艺术上的志同道合,他们有共同的语言,他们在进行艺术和心灵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的、亲切的。
“激励”——父母对孩子的激励永远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
“家庭环境与成长”——傅雷给了傅聪以爱。既是慈爱,也是严爱。面对鲜花和掌声,他赞赏孩子的同时,也鼓励孩子做一个坚强的人,保留一颗赤子之心,“做新中国的钟声”,终生地追求,苦练。正是这样严格的要求、崇高的目标,才塑造了一位优秀的钢琴家。
3.就自己的话题说—句话。
.教师示例:父爱是你做错事时重重的一巴掌。
4.教师小结,肯定学生探究成果,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说说写写——从朋友的角度延伸话题,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书信体的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话题导人
话题1:朋友是什么?用或精练或优美或含蓄的语言表述。
话题2:读课文,说说傅雷和傅聪是朋友吗?
二、说话活动
1.这两则书信里,傅雷对儿子傅聪到底说了些什么?分别概括两则书信的内容。(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第二封信,写在儿子音乐会上成功演出后,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2.傅雷和儿子的关系。
3.阅读作家白桦给儿子的书信,感受书信中透露的人间亲情和心灵的交流。
4.说说你和父母的关系。
三、写作活动
1.了解书信格式。①称呼。②问候语。③正文。④祝颂语。“此致”“敬礼”的写法和一般的“祝身体健康”等的写法
⑤具名和日期。
2.书信写作: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把父母当作自己的朋友知己,诉说自己的烦恼或快乐。
4.二数上7单元教案 篇四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授课
内容
分物游戏(小数目物品平均分)
主背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分物体的情景,知道把物体分成几份的方法。
设
计
理
念
创设“分物游戏”的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活动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具体意义。
教
学
目
标
、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能用图示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2、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3、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体验平均分。
难点
体验平均分。
教法
学法
启发谈话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
学具
教
学
流
程
二
次
备
课
课前谈话,激发情感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今天我们就跟小猴子一起来做分物的游戏,有兴趣吗?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分桃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1)
认真看图。
(2)
讲一讲小猴是怎样分桃子的?结果怎样?
2.分萝卜。
(1)几根萝卜?几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怎样分?
(2)学生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3.分骨头。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狗,每只狗分到几根?
(1)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展示画图方法。
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全课总结,提出希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作业布置: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分物游戏
分得同样多
分得一样多
授课
内容
分苹果(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授课时间
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经初步体会了平均分的意义。
设
计
理
念
创设“分苹果”的情境,经历“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教
学
目
标、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2、经历“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重点
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难点
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教法
学法
启发谈话法,操作法。
教具
学具。
教
学
流
程
二
次
备
课
课前谈话,激发情感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分苹果好吗?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出示情境图
.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1)学生动手操作。
(2)汇报。每堆都有4个苹果。
3.每袋装4个,需要几个袋子?
学生动手操作。
(2)交流汇报。需要3个袋子。
4.比较。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全课总结,提出希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分成3堆
每堆4个
分得结果相同
每袋装4个
需要3个袋子
授课
内容
分糖果(大数目物品平均分)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授课时间
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平均分的意义。能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设
计
理
念
创设分糖果的情境,设计3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最终用表格记录大数目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并体会用表格记录大数目平均分的必要性。
教
学
目
标、学会用表格记录大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大数目的平均分用表格取代画圈记录平均分的必要性,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有剩余的平均分及奋发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
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
难点
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教法
学法
启发谈活法,操作法
教具
学具
教
学
流
程
二
次
备
课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以前学习的分一分都是数目比较小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尝试对较大的数目进行分一分呢?你们有信心吗?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认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轻情境图)
2.同桌讨论:可以怎样分?
3.汇报交流。
4.下面是笑笑和淘气做的记录,你能看懂他们是怎样分的吗?(出示表格)
(1)汇报。
(2)小组合作。我们可以把每次分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现在就请每组同学分工合作:用4个小圆片分别代表4个人,用50根小棒代表50块糖果,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3)学生交流展示表格,重点说一说从表格中看是怎样分的。
(4)小结:用表格记录能清楚明白的看出分的过程,结果也能显示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5)做记录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全课总结,提出希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分
糖
果
表格记录
生1
生2
生3
生4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授课
内容
分香蕉(认识除法意义和除法算式)
主备人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4课时
授课时间
学
情
分
析
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设
计
理
念
创设分香蕉的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学
目
标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2、经历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难点
除法的意义。
教法
学法
启发谈活法,讲解法。
教具
学具
教
学
流
程
二
次
备
课
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小猴子带着12根香蕉请大家帮忙来了。你看!(出示情境图)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你帮小猴子分一分。
自主探究:
.认识除法。
(1)
汇报分法。上面这样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2)
写出除法算式。
(3)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4)
将自己的分法写成算式,读一读,并说出除号和各数表示的意思。
2.小练习。
把60页和61页的问题用除法算式表示。和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巩固训练:
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授课
内容
练习五
主备人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第5课时
授课时间
学
情
分
析
除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可能一些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能够用口诀计算,但应会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因此,教学时,只要求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获得结果,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加以指导。
设
计
理
念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练习是为了学习表内除法奠定基础,是让学生感受到除法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不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更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教
学
目
标
.巩固除法算式的的读法、写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正确列式计算
难点
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教法
学法
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学具
小棒或圆片等物品、教
学
流
程
二
次
备
课
一、课前谈话
激发情感
.同学们,最近在分一分的游戏活动中,你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把本单元知识点板书)
2.同学们在分一分的游戏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还真不少呢,你都掌握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你们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三、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
书
设
计
分一分与除法
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0
÷
=
授课
内容
练习五
主备人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第6课时
授课时间
学
情
分
析
除法对于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上节课的练习学生对除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除法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我们身边时常会遇到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但由于二年级孩子还小,因此个别孩子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困难,教师加以指导。
设
计
理
念
练习课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为了使计算课“活”起来,把情境给孩子,让孩子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究问题,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提升,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教
学
目
标
.熟练掌握除法算式的的读法、写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
除法意义的理解
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
学法
讲练结合 教具
学具、动物图片磁力块
教
学
流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开门见山
直接进入
昨天我们复习了分一分与除法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完成相关的习题。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老师准备把这些爱心奖励给助人为乐的4个小朋友,你能帮老师分一份吗?每个小朋友分到几颗爱心?怎样列式?
8÷4=2(颗)
2.说一说算式的含义几个部分名称。
三、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1)一共有()个笑脸。列式:()
(2)每2个笑脸编成1组,可以编()组。
列式:()
(3)每4个笑脸编成1组,可以编()组。
列式:()
(4)平均编成6组,每组有()个笑脸。
列式:()
2.圈一圈,填一填,并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3.讲故事,并列算式算一算。
4.和同伴一起看算式讲故事。
四、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授课
内容
小熊开店(用乘法口诀求商)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7课时
授课时间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起始课。“小熊开店”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就像同学们去超市买东西一样,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境,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于生活。在上节练习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感受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教学时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设
计
理
念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是数学课程的共识。教学时,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动手操作、思考等过程加深除法与乘法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设计应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参与学习过程,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从而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教
学
目
标
.结合解决购物问题,经历探索、交流除法运算方法的过程,理解除法与减法、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掌握除法的运算本质。
2.体验除法运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简便性,能用学过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提出并解决购物情境中一些简单除法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于生活。
重点
能用学过的乘法口诀熟练求商。
难点
能提出并解决购物情境中一些简单的除法问题。
教法
学法
启发式、引导式、动手操作和演示实验法
教具
学具,小熊、小车玩具等
教
学
流
程
二
次
备
课
一、课前谈话
激发情感
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并配有音乐,这时戴小熊饰戴的一名同学走进教室,向学生问好:嗨!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小熊姐姐的小商店开张了,欢迎你们到我的店来参观,好吗?(把商店里的物品以实物的形式一件一件摆在桌面上)今天,小熊姐姐想要考考小朋友:你们能根据自己最喜欢的商品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引出:买四辆小汽需要多少钱?
板书列式:5+5+5+5=20(元)和5×4=20(元)
二、抓旧引新
迁移引入
老师有20元钱,能买几辆车呢?(学生列式20÷5,有的学生可能快速说出答案,由此引入。)你是怎样迅速得到答案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看题引问
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过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
四、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学生探究计算结果。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或摆一摆,或者画一画,总之用你想到的方法求出20÷5的结果。
(2)学生展示计算方法。
(3)优化算法。比较各种方法,选出最简捷的计算方法。
(4)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乘除法的联系”和“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
2.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小熊姐姐看大家爱学习、肯思考,很快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个知识玩得很好。
五、尝试练习强化重点
.对口令游戏。游戏规则是:由老师读除法算式,学生乘法口诀,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先把卡片举起为胜。
2.小鸟回家游戏。(教科书69页第3题)
游戏规则是:我出除法算式,同学们快速找到口诀卡,贴到相应的小房子下,哪个小组找到的多越准,哪个小组就获胜。
六、看书质疑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68页,如有不懂之处请举手发问。然后完成教材68页的 部分。
七、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八、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同学们,在小熊朋友的店里,我们不但购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而且还学到了很多数学知识,你能把学到的告诉到家吗?(学生回答)小同学们,小熊姐姐可高兴认识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真希望下次你们再来光临我的商店。谢谢你们,再见!
板
书
设
计
小熊开店
(1)
20元钱可以买几辆车?
20÷5=4(辆)
口诀:四五二十
(2)36元钱可以买几个娃娃?
36÷9=4(个)
口诀:四九三十六
教
学
反
思
授课
内容
快乐的动物(倍的认识)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8课时
授课时间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第一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却非常重要。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易掌握,学生对倍的概念比较模糊,“倍”是生活用语,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发展观察、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设
计
理
念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个认识,并结合对“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等基本理念的理解,力求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数学课。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本节课以趣引入,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步体会、感知,让学生寓学于情,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创设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
学
目
标
.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除法算式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难点
倍的意义
教法
学法
启发式讲解
教具
学具、动物图片磁力块
教
学
流
程
二
次
备
课
一、课前谈话
激发情感
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参加聚会,真是热闹。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请学生去认真观察,数一数,并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来介绍图中的小动物。
汇报结果板书:
二、抓旧引新
迁移引入
下面同学们用“o”代表小猴的只数,每3只圈一起视同1份,那6只小鸭也把每3只圈在一起,有这样的几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倍的认识”。(板书)
三、看题引问
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过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
四、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刚才我们把6只小鸭每3只圈在一起,有2份,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为6÷3=2,就是说6是3的2倍。即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五、尝试练习强化重点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图中哪两种动物的只数存在这样的倍数关系。(完成下表)
学生汇报结果。
六、看书质疑拓展延伸
以上学习的内容就是教材第70页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是否有不明白之处?
七、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2.圈一圈,填一填。
3.画一画,填一填。
八、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
书
设
计
倍的认识
授课
内容
倍的认识练习课
主备人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第9课时
授课时间
学
情
分
析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对倍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应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练习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会有混淆。
设
计
理
念
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课精讲是基础,还需要精练,只有精讲精炼相结合,才能达到最有效果。同时再加上科学的指导,有效地订正,使练习课人人都有所收获。
教
学
目
标
.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结合具体情境,求出几倍数和倍数。
2.能应用倍的基本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体会“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
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难点
能选择信息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法
学法
讲练结合
教具
学具、动物图片磁力块
教
学
流
程
二
次
备
课
一、课前谈话
激发情感
.昨天小动物们在河边聚会,来了许多小动物,小猴余兴未了,看还有几只小猴子在河边玩耍。出示:河边2只,树上5只。
2.根据画面谁能提出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3.看,远处又来了一只小猴子跳到了树上,你又能提出与前面不一样的问题?“树上的猴子是河边猴子的几倍?”
这就是我们今天继续利用“倍”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1)画一画,填一填。
(2)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画一画,填一填。
(2)画一画,算一算。
(3)
三、综合练习提升能力
请选择合适的数填在()里。2、3、4、6、8、9、12、16、18
(1)()是()的2倍
(2)()的3倍是()。
四、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
学
反
思
授课
内容
花园(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0课时
授课时间
学
情
分
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倍“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用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容易混淆,在分析问题是重点强调方法,知道什么时候用乘法计算,什么时候用除法计算。
设
计
理
念
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含数学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收获。在具体的学习中获得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经验。
教
学
目
标
.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借助几何直观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的重要性。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体会“倍”的含义
难点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法
学法
故事引入,自主探究,启发巩固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学具、花图片磁力块
教
学
流
程
二
次
备
课
一、课前谈话
激发情感
.同学们,你们看雕塑公园美丽的花都开了,引来了许多蜜蜂和蝴蝶,公园里可真热闹。(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自己在表格中画一画。
3.展示学生的作品。
4.从上面的表格中你能提出一个和“倍”有关数学问题吗?
二、抓旧引新
迁移引入
这节课我们我们就来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板书)
三、看题引问
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过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
四、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探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要求“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怎样列式?说一说每个数字和算式的含义。
(2)要求“蜻蜓的只数是鲜花的几倍?”又怎样列式?
(3)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4)小练:
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的身高是我的几倍?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1)有多少只蜜蜂?画一画,算一算。
(2)展示学生作品。
(3)你对“3倍”怎么理解的?画一画并举例说明。
(4)小花有6朵,蜻蜓的只数是小花的2倍。蜻蜓有多少只?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看书质疑拓展延伸
以上学习的内容就是教材第73页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是否有不明白之处?
六、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七、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12÷4=3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有多少只蜜蜂?
9×3=27(只)
授课
内容
练习六
主备人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第11课时
授课时间
学
情
分
析
设
计
理
念
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触角”向生活延伸,通过一系列相关习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在解决问题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表达所获信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
学
目
标
.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和倍的含义。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
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
学法
讲练结合 教具
学具
教
学
流
程
二
次
备
课
一、课前谈话
激发情感
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
这些知识点掌握的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一些问题。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小结:求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分成若干份,求这个数,都用除法计算。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三、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有提高吗?
测试内容
分一分与除法单元测试
课时
第12课时
测试时间
具
体
内
容
一、填一填..一共有辆小汽车,平均编成4个车队,每个车队分辆.列式是(),根据口诀来计算.2.把这些南瓜平均放在2个筐里,每筐放个.列式□○□=□,在这个算式里,是
除数,是被除数,商是,读作.3.在○里填上“>”“<”或“=”.35○4×8 21÷3○14÷2 5×6○17+18 16○4×4
4.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20 5×<38 4×<35 5×<46
二、选一选..把12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枝。
A.3
B.4
c.2.除数是4的算式是.A.4×2 B.2×4 c.4÷2 D.8÷4
3.计算“36÷4=9”时,要用帮助我们求商.A.乘法
B.加法
c.乘法口诀
4.根据一道乘法算式,至少能写出除法算式.A.一道
B.两道
c.四道
5.笑笑平均每天看4页书、5天可以看书页.A.20
B.24
c.28
三、连一连.10÷2=5 16个苹果,每4个分一份,可分成4份
16÷4=4 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
20÷4=5 32除以8等于4
32÷8=4 被除数是20,除数是4,商是5
5×7 三五十五
6×4
24÷6 三四十二
12÷3
15÷5 四六二十四
35÷7
4×3 五七三十五
3×5
四、画一画..○○○○,画△使△的个数是o的倍.______________.2.根据算式画一画,圈一圈.2÷3=4
○○○○○○○○○○○○
五、做一做..直接写得数。
2÷4=
0÷5=
30÷5=
8÷3=
20÷5=
6÷4=
42÷6=
2÷3=
24÷6=
45÷9=
21÷3=2
8÷4=
2.2.画一画,算一算。
3.4.二年一班组织跳绳比赛.如果每组5个小朋友,可以分成7组还剩1人,二年一班共有多少人?
5.二数上7单元教案 篇五
执教:清城区桥北小学 汤丽欢
教材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70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使学生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3、通过学习,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教学难点: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一)理解“比”的意义。1.观察探究。(1)提出问题。
师:你认为哪几张与原来那张比较像?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 这些照片的像与不像与照片的什么有关呢?(2)小组探究。
师:我们来对比一下,把照片放在方格纸上再作研究。同桌合作完成,仔细观察,认真填写。
(3)汇报交流。完成表格。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图形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后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
2.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 ——“比”(板书课题)3.引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1)“比”的概念。(2)理解“比”的意义。
(二)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三)生活中的比。1.说一说生活中的比。2.说一说下面各比的含义。3.出示情境图:
(1)提出问题:要比谁快,比什么呢?(2)汇报交流。4.出示情境图。师:你建议我去哪个摊位买呢?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反馈交流。
(四)师生探究——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互相交流。3.集体反馈。归纳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2.判断。
3.填一填。4.写一个比值为的比。
四、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4 写作6 :4;读作:6比4。: 4 = 6÷4 = 3
| |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6.二数上7单元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学习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查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
浩淼()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
谆谆教导()绚丽()...
读一读: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想一想:
探寻写作思路:
①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动一动:
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归结到作者少年时代所读的文学作品对她后来人生的深远影响,即作者所说“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请同学加以认真点评。
练一练: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欣赏语言,品味描写;情感熏陶
品一品: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悟一悟:
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明确:
相同: 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
不
同
④ “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
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品味、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联系?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提示:可以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一本书、一部电影。)
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反复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
练一练: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
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看读品听登选材精当
↓山水千国北语言优美
回忆往事===>水浒家文固======>前后照应
↓画传诗 课楼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7.二数上7单元教案 篇七
——高中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教学目标:
1、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
2、认识和了解本课所列举外国美术作品的画种、题材、作品内涵、造型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体验并评述外国美术作品的基本形式美感。
3、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欣赏美术作品的学习方法;
4、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习的潜力,探讨并交流自身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形式; 教学重点:
1、了解从中世纪以来国外绘画风格、创作思想的变化;
2、人间生活题材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举例,师生互动;
在美术创作中,艺术家们是如何表现的,他们的创作思路主要放在哪些层面上?
2、欣赏历史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以及《韩熙载夜宴图》和《捣练图》,让学生简略的回顾不同的历史时代,画家在画中表现的内容及其创作背景。
3、看图设问:西方艺术家的笔下是如何表现人间生活的?他们所描绘的对象有没有受到当时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感受体验、比较欣赏
1、将美术创作的发展大致圈定为三个阶段(作为遗留问题分析比较后解决):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以后的创作 设问:找出这几组作品所反映的共同的题材——母爱。
2、中世纪美术作品的表现特点;(1)欣赏作品《圣母子》
(2)设问:学生分析画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从人物的表情、眼神、母子之间的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为后段人物形象的描绘作比较图使用。
小结:中世纪美术又称基督教美术,是非现实主义的,不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抽象、变形、超人性,使用表现神灵和信徒的符号化的处理方式;
3、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潮
(1)欣赏拉斐尔作品《西斯廷圣母》中的母子造型,比较人物形象、表情与中世纪绘画作品的不同,并进一步分析其它人物形象的创作来源;
(2)分析尼德兰画派作品《逃亡埃及途中休息》
先出现画面,学生尝试讨论画中人物和情节,教师小结,分析创作题材和背景;
小结:画面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中世纪绘画中的人物形象比较生动了许多,更加贴近生活,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美术领域出现的一种趋势,即宗教题材的世俗化。
(3)达芬奇的创作一:
分析作品《最后的晚餐》,分析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所呈现出的造型、表情和神态,选择其中一组人物,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在那样的环境中你将会怎样的动作、神情来表现?
运用网络上图片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现今世界流行的网络文化。小结:艺术家们用一种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形象来诠释宗教的题材,《最后的晚餐》更生动的反映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从外表上体现有血有肉的人。
(4)达芬奇的创作二:分析作品《岩间圣母》前后两幅,学生从图画中寻找不同点,教师设问:分析画家前后作品更改原因?
小结:画家由于自身受到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能彻底摆脱宗教对作品的约束,从而人间生活没有最本质的反映出来。
4、《维吉·勒·布兰夫人和她的女儿》,作者维吉·勒·布兰,表现了人间崇高的母爱,作品手法简洁,人物神态自然流露。
小结:文艺复兴以后的创作中,人们逐渐摆脱宗教神性的影响,开始客观真实的反映身边的生活细节。
阶段小结:宗教神权下的基督教美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所表现的内容生动而自然。
三、生活呈现
1、画家笔下的人间生活,分析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的细节表现;(1)分析《窗前读信的少女》,学生畅谈画中人物特点,从人物形象、心理世界、信件内容谈看法;
设问:如果让你来描述你会对画面作怎样的更改?
(2)《厨妇》,分析人物特点,考虑与圣母像的区别,教师陈述维米尔的系列作品的特点及创作背景,并指明维米尔的作品通过比较具体、生动的处理手法,塑造了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的形象,给人一种质朴感人的感觉。
小结:画家无意于情节上的引人入胜,而是着力从平凡、普通的生活场面中发掘诗意。反映了在17世纪的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出现的市民阶级对美术的需求。
四、课程活动:
设问:你会怎样表达你的生活圈,或你的朋友、你周围的环境。尝试表现,题材、工具、形式不限。
1、素描习作:
学生分析讨论画中人物(两位同学的肖像速写)特点,学生分析绘画作品和照片的不同,讨论“形似”的问题。
展示一位老师的肖像画,与照片比照,学生讨论,教师指明:说明表现人物不仅仅从五官的形似着手(基本造型);
设问:你会如何表现教师形象?以老师本人为例
2、漫画作品:
列举《爱因斯坦》的漫画,分析他的人物外形、内在的特点,漫画形象突出了爱因斯坦的外形特点,从他的学识、成就造就了一个老年智者的形象,从而导致某些动画片中将他的形象作为一代学者的代表形象。
影星的漫画,五官特征的夸张表现充分体现他们异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反映出内在与外形的特点;
说明把握人物(人物特点)需要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3、绘画及摄影作品:
反映老师的作品《一个教师的讲台》、反映当代中国学生的作品《书山题海》、以及关注贫困儿童的希望工程的代表作《大眼睛》。说明,创作出优秀的人间生活题材的作品,艺术家除了具备精湛的技艺,超凡的热情,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美好事物不断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延伸
1、陈列法国罗可可时代画家布歇的作品《蓬巴杜夫人》和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说明:17世纪以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很多艺术家都在尝试多种创作风格,有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的巴洛克、罗可可风格样式,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等。从中都难以再看到曾经左右欧洲艺术长达数世纪之久的宗教神性了。
8.长春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单元教案 篇八
中国大学网
-
喜洋洋的博客
让快乐成为习惯,享受我们的人生。 主备人 刘丽辉 备课时间 单 元 分 析 编 排 特 点 《桂林山水》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中着重体现以下几个要点:
1、激发学生情感
2、关注写作方法
3、注重读写结合。 单 元 梳 理 本板块围绕主题选了三篇文章,突出“山水风情”这一主题。分别是《桂林山水》《威尼斯小艇》和《田园诗情》。三篇文章选取了不同角度,或描写自然景观的奇幻美景,或展示世界名城的独特风情,或描绘静谧和谐的异域风光,是引领学生感受山水风情的佳作。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单 元 目 标 1、认识35个生字,会写33个生字。掌握“云雾迷蒙”“连绵不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练习背诵《桂林山水》。
3、了解桂林山水、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感受荷兰这个著名的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风情,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喜欢写景的文章,但是对本单元描写的地方还是比较陌生的,只能通过课文描写让学生去感悟这些地方的美丽。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热爱大自然。这些课文的写作方法具有独特之处,教学中要发挥课文工具性的特点,借鉴课文中的出色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仿写。 知识点 认识35个生字,会写33个生字。掌握“云雾迷蒙”“连绵不断”等词语。 能 力 训练点 学习每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仿写,注重读写结合。 课时安排 桂林山水2课时、威尼斯的小艇2课时、田园诗情2课时。 课 时 教 案 课 题 桂林山水 备课时间 10 月 6日 课 时 共 2 课时 课 型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执教教师 刘丽辉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云雾迷蒙”“连绵不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 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的独特的美。 难 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情分析 自会 运用各种方法识字, 易错 峰、锋、蜂的区别,载、栽区别、驮、驼字形区别。阑、峦、赏、栽、障字音注意。 质疑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预 设 流 程 复案、补案 一、谈话导入:你们想知道老师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吗?老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花钱,有一次,我花钱买东西的时候,有一个意外的发现,我发现面值二十元钱的背面印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你们知道这是哪些的景色吗?想不想再去桂林游览一番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桂林山水》这篇课文。
二、老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层次。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1)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2)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
(3)第三段写了桂林的山。
(4)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3、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生字。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4、再读课文,达到熟练。
5、这篇课文先总写了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分――总)
6质疑:提出拟不明白的地方。在文中用“?”标记。
四、布置作业:书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看那里的山和水。素有“甲天下”美称的桂林山水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请打开书。
二、探究交流:
(一)整体感知:快快来打开书,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思考:读完了之后,你认为桂林的风景怎样?请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问:这里的“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出自学问题:为什么就说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呢?请你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标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合作交流:出示桂林山水的风景图,问:你认为什么景色最吸引你?你标出了它的哪些特点?
1、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A:我标出了漓江水静的特点。生读句子。师点拨:出示句子问:这句话里有一个“真”字,是什么意思?如果换作“很、非常”可不可以?怎样能读出水的静来?(静字要读得慢一些,句子要读得平缓一些。)
B:我标出了漓江水的.清的特点。读句子。师指导:请观察图片,从哪些地方还能看出水清?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清字要读得重一些,要清脆一点。
C:我标出了漓江水的绿的特点。读句子。师点拨:这里有一个修辞手法找一找,见过“翡翠”吗?出示手链,解释“翡翠”,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了,水都是无色无味的,为什么说漓江的水是绿色的呢?
请观察图片,找到答案。怎样能读好这句话。
2、总结:这漓江的水真美呀!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这三句话。问:这三个句子组成了一个什么句式?运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足以把水的特点写具体了,但这一段的开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假如你乘船来到水面上,你想做些什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啊,――得――!
过渡:孩子们,请回想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观赏漓江的水的呢?出示学法:看――读――品――想――创。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游览桂林的山? (三)自学自悟:出示图片,你认为这山怎样?你标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桂林的山):A:我标出了桂林的山的奇的特点。读句子。师点拨:看图片,你怎样理解“拔地而起”这个词?师做动作演示,桂林的山像什么?还像什么?这真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怎样读出山的奇来?
B:我标出了桂林的秀的特点。读句子。师点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解释“屏障”,你认为哪座山像屏障?哪座山像竹笋?怎样理解“色彩明丽”,你怎样把山秀的特点读出来。
C:我标出了桂林的山的险的特点。读句子。师指导:观察图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山的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是什么意思?指导书写“栽”。“一不小心就要栽倒下来”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好这句话。
2、总结拓展:假如你站在山脚下,看见一座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出示语言训练:桂林的山――――,好像――――!
过渡:孩子们,我们欣赏完桂林的山水,我不禁想起一句读,这真是江作青云带,水如碧玉簪啊!那么,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生读最后一段。师边板画边问: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指什么样的水?再加上――――。
三、总结全文:孩子们,我们来看黑板,开课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现在你找到答案没有?这里,我要把问号擦去了,如果再加一个标点符号,你认为应加什么号?那就请读出我们对桂林山水的赞叹吧。全文运用的一种什么写作结构?
五:板书: 桂林山水
甲天下
静 奇
清 简笔画 秀
绿 险
课 后 反 思: 课 时 教 案
课 题 威尼斯的小艇 备课时间 20 10月 6日 课 时 共 2 课时 课 型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执教教师 刘丽辉 课时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学会10个生字,积累好的词语。
2、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9.二数上7单元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
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翠鸟的教学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
3、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投影翠鸟,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2、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
3、四人小组自学。、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句:写了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外形特点:“红色的小爪子”。
(2)第二——五句:写翠鸟的颜色。用一个词概括(“鲜艳”)。
重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
头上: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
背上: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赤褐色的衬衫
联系上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形容颜色又鲜明又美丽)。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第六句
学生自读句子,找出能概括本句的词语(小巧玲珑)。
“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小巧玲珑?
眼:透亮灵活
嘴:又尖又长
联系上文理解“小巧玲珑”(形容又小又灵巧精致)。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指导训练朗读。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哪些活动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体会翠鸟活动的特点。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文第三自然段。第1、2 句:锐利的眼睛
3、学习课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
第3、4 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4、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
1、朗读第1 ——3 自然段
2、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2、学生概括已学内容。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 ——6 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1、将学生引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2、学生理解词语。
3、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三、识字、写字
1、出示字卡,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羽”“禾”的部件,但书写时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1、学生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字形。
3、教师范写。
4、教师巡视指导。教后札记:
燕子专列
教学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风险爱心的关系,感受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深情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师:还记得《燕子》一课吗?每年春天,燕子都会给我们带来欣喜。它们春来秋去,在这一来一回的跋涉中,会发生多少事,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燕子》这篇课文,它一定会让你产生很多感慨!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语,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汇报交流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棍据实际进一步指导读流利。
2、认读生字。
3、交流思考的问题。
①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提示:可从两方面想:A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呈人们、燕子专列)B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②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四、围绕“爱”,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人们帮助燕子:救助燕子,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动物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
2、读书圈画,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人对燕子的爱。
政府作出决定真了不起。(人力、物力、财力)
人们救助燕子竭尽全力。(大人孩子、山间岩缝、不顾自己)
3、重点指导读好第3、4段。
(1)你觉得该怎么读?
(2)生练习后指名读。
(3)评议,再读。
4、看图,引导想象,对课文做思维上补充,丰富课文内容。
★小贝蒂在哪儿发现燕子?她怎么做的?会说什么?
A 自己练习讲一讲。
说话举例:
小贝蒂一边走一边低头仔细寻找,连树下草丛里也下放过。她仿佛听见有燕子微弱的叫声,赶紧蹲下来,在雪里用手拨动着,果然,在树下雪窝里,一对燕子依偎在一起,已经快冻僵了。
“爸爸,妈妈,我又找到两只!”她兴奋地喊着,把燕子捧在手里,用嘴里的热气温暖它们冰凉的身体。
5、总结,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出示图,创设情境,进行小练笔。
1、师:燕子专列开走了,燕子平安了,救助燕子的事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那个可爱的小姑娘贝蒂,她简直成了新闻人物。人们纷纷给她打电话或写信,把自己心里话告诉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什么呢。
2、学生自主说。
3、指名说,评价。
4、动手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拓展交流学生生活积累的资料。
1、听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出示歌词。知道歌曲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吗?(师简要讲述一个姑娘救助丹顶鹤的故事)
2、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3、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希望,同学们都能象故事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教后札记: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小村庄消失的过程和原因。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小组合作。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山谷中,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的图片。(课件一)
你觉得这个小村庄及周围的环境怎么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二 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这个小村庄的?引出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画出并体会优美的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读出小村庄的美丽。(花样读)
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绿茵茵的草坪上雪白的羊群撒欢地玩耍、嬉戏;牧羊人吹着笛子,悠扬的乐曲声在碧蓝的空中回荡。不远处有所小学校,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人们都在辛勤地建造着自己的家园。整个山村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勃勃的生机。可是最后却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引出第五自然段:
(二)齐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二:一片荒芜的场景)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小村庄到底是被什么毁灭的?
(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是被村民,有的说是被斧头„„借此引出第2---4自然段。)
(三)请同学们默读第2---4自然段。思考: 这个小村庄到底是被什么毁灭的?
把你读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并作简单批注。不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可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到班上解决。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质疑
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因为村里人砍树,山坡上才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师:你从哪些句子知道是村里人砍树的?
(课件三)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相机指导理解用词:
A “谁”
B 理解“拎”(换词方法)
C 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3)句子训练
(课件四)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做家具),谁家(想烧饭)„„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4)小结(板书:随意砍树)
学习第三自然段[小精灵儿童网站] 师: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人们在拥有了这些东西后并没有停止砍树。课文中说: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课件五)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2)理解“不断砍树”(板书:不断砍树)
(3)理解“柴烟”
柴烟是指木柴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
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来后干什么了?这里指树木被人们砍下来,用来生火做饭、取暖。
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4)指导朗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我们虽然生气、我们虽然难过,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可是最后,那个小村庄却被一场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1)理解“不错”是真正的不错吗?
(2)情境再现美丽的村庄,想象: 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3)谈感受:
生:我知道这样不错的日子不会太长,因为在他们随意砍伐树木的同时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生:我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
生:我仿佛听到了经过这里的人们的叹息道:目光短浅也!罪有应得也!
生:他们在慢性自杀。当洪水来临时,他们来不及呼救,就已经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总结全文
齐读全文,说说你学习了这一课懂得了什么?
生:我懂得了我们不能随意砍伐树木。
生:我懂得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树木。
生:我懂得了不爱护大自然,就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学习了这一课,我们知道了由于村民的无知与自私,他们过度砍伐树木,忽略了树能防风、固沙,不让水土流失的作用,造成了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环境在不断地恶化,最终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我们要吸取这个沉痛的教训,就让我们一起爱护森林。爱护大自然!共同来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吧!(课件六: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四 延伸作业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面对如此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我们小学生能做什么呢?就请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吧!
五 板书设计:
随意砍树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什么都没有了 保护环境
︳ 不断砍树
教后札记:
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教具准备 课件: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图片。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课件出示)
公路 宽阔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文章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3)其他同学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别人的故事诱发自己保护环境的行为。
3.现在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4.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结合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
联系第七课《小村庄的故事》,假想有三人逃生到此,看到这棵路旁的橡树,他们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写在练笔本上。
教后札记:
可贵的沉默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迅速、蕴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4、体会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体会沉默的可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吗?
2、师认真板书课题。(你看老师写字多认真哪!我们写字是要给别人看的,一定要认真哪!绝不要给别人的眼睛找麻烦啊!)
3、读课题。(可贵的什么?怎样的沉默?)看着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同桌互相检查字词的认读情况。
(1)生字:迅 蕴 霎 寂 恰 犯 稚 拙 烦
(2)词语:
迅速 蕴藏 霎时 寂然无声 恰好 犯错 稚拙 烦恼
三、按要求进行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刚才认读的词语,难读的词语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遇到难读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不好读的可以向同桌和身边的同学请教。
3、集体交流难读的句子和段落。
2、指读课文。思考:哪些段落是写沉默的?
四、学习课文1—9自然段,感受场面的热闹。
1、出示第一幅图。这幅图体现的是沉默吗?(不)那时怎样的一种场景?(快乐)
2、出示学习提示: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找看哪几段是讲这幅图的?
2、请在1—9自然段中,用“——”画出体现同学快乐的句子,同桌练习读一读。
3、仔细读读这些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孩子们的高兴和喜悦与场面的热闹。
{同学们刚刚学习的非常认真,下面就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画了哪些句子,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孩子们的语言中:
“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孩子们回答很肯定,而且是不假思索的)
“当然祝贺了!”“祝贺的!”(孩子们的自豪,为得到父母的关爱而兴奋)
师:你能试着读出孩子们的激动、兴奋的心情吗?
(2)、从孩子们的神情和行动中: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体会到当时孩子们的自豪心情。
师:同学们自豪感,神气十足的劲头谁能读出来?
„„他们随着我一起点起数来,“15、16、17„„”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亮„„(孩子们都激动,满是喜悦,抑制不住自己的快乐,教室里因此而热闹)
„„ 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孩子们的种种表现,让教室里充满了欢乐,教室里的气氛变得活跃,热闹。)
师:读出欢乐、自信、热闹的气氛。
(3)、从画面中: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一张张的笑脸、神气十足的神情中体会到教室里的活跃、热闹。
①教室里为什么这么热闹,孩子们为什么能这样兴奋?
(因为父母为我们过生日,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爱)
②现在就让我们置身于当时的课堂,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同学们的兴奋和快乐。想和老师一起把这一幕演出来的举手。
师:那好,自己读读,读流利,待会儿我们一起让热热闹闹的场景在我们班里上演。注意读好学生应该读的话,不过可千万不能忽视旁白呀!旁白能帮助你读好课文的!开始
生自读课文。
师:咱们一起合作演一演吧!
师:叮铃铃,上课了,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生:知道,知道
师:读得好。我发现咱们同学们的声音是那么的整齐呀!这叫做——
(异口同声)
师:你们很会利用旁白来读书。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
生:当然祝贺了!祝贺的!
师:我发现你们在说这俩个句子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老师一样发现特点的同学请说一说。
(快,干脆。)
师:为什么这么干脆?
(感叹号,表示非常肯定)
师:真了不起,都能读出标点符号了。比老师还厉害。咱们继续: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师:我看得到,你们很会读书。瞧这表情,多神气——
师:那咱们先停一下。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生日的时候收到什么礼物,怎么过生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
(师对几个同学都在追问,当时的感觉,对爸爸妈妈想说什么?启发学生说出来。)
4、你们可真幸福啊!你能把你收到礼物时心里想的什么写出来吗?
写下自己的想法并交流。
1、写下自己的想法。
2、同桌交流。
交流要求:(1)同桌交换想法默读。(2)读同桌感受时,要多学习别人的优点。(3)如果看完同桌的感受,可以看看前后桌同学的感受,一定要保持安静。
3、全班交流。
1、写下自己的想法。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可贵的沉默》。
(出示第一幅插图)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什么?(这部分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和巩固,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机会。)
二、体会“沉默”的“可贵”
1、(出示第二幅插图)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找看哪几段是讲这幅图的?
2、请在10—16自然段中,用“—”体现沉默的句子,同桌练习读一读。
3、仔细读读这些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霎时„„
师:霎时就是表示时间——极短。在这里可以用哪个词来替换?
生:顿时、瞬间、一刹那(读)
师;同学们的词汇真丰富。教室了为什么会突然安静下来?
3.(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了是因为孩子们都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他们被老师的问题难住了。)接着汇报。
(当老师问他们第二问题“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时,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说明教室里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是因为没有一个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所以才会这么沉默的。)
(孩子们沉默了,正是因为内心充满了愧疚、羞愧、内疚、后悔、不好意思„„)
出示:
师:我们来看这一段。寂然无声是什么意思?(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一点声音都没有)联系下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不错。那你能换个词语来形容此刻的寂然无声吗?
(鸦雀无声)让我们在这样寂然无声的情境中试着读出这份安静和沉默吧。
师: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读到这里,你能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吗?
4.孩子们沉默了,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可是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来说说?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在沉默的这一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沉默是可贵的。
5、再研究了第二幅沉默图。(课件出示图二)你看到了什么?(从这些动作和表情中我们也看懂了,他们知道错了。所以说沉默是可贵的。)师:假如,此时你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你会想什么呢?
6.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瞧。此时的他们是多么可爱呀,正是因为这一片沉默他们才知道自己的错误,可见这一片沉默是----可贵的!那你还从哪里知道沉默是可贵的?
生: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道道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躲躲闪闪的目光”,我知道了他们刚才因为知道自己错了不敢看老师,而现在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说明他们又敢看老师了,他们想回答老师的问题。从这里我们也体会到沉默是可贵的。
师:赦免是什么意思?(赦免了就不再追究以前的责任了。在这里就是说老师原谅了他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啊!从这句中体会到沉默是——可贵的。)
师:这一段当中,写的都是爸爸、妈妈对孩子们的称赞。那么孩子们都做了什么受到称赞的呢?
(帮妈妈干活了。(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祝爸爸、妈妈生日快乐。(送上生日祝福)给爸爸、妈妈买礼物了。(可能买什么了?)给爸爸、妈妈写信叫爸爸、妈妈不要烦恼 „„)
7.正是在沉默之后孩子们有补救错误的办法,有改正错误的行动,受到妈妈爸爸的表扬,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这个沉默是多么可贵!而这也正是这位老师想要寻找的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8.课件出示: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她找到了吗?“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孩子们回报父母的心。孩子对父母的爱。)
9.孩子们长大了,会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老师找到了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此时,老师的心情也是(开心、快乐)。请大家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3.这一片沉默,仅仅给老师带来享受吗?
师:咱们来做个练习,请看屏幕。(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请把句子补充完整。
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享受啊,使孩子们懂得________________。
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享受啊,使爸爸妈妈感受________________。
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使我感到了________________。
师小结:请大家看着屏幕读一读。(引读)这片沉默使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体贴父母,使爸爸妈妈感受到了孩子的爱,使老师感受到了快乐、幸福。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刚才的那一片沉默。
同学们,这一分钟沉默的价值很大很大,所以课题叫—— 生:可贵的沉默。
师:这一分钟沉默的份量很重很重,所以课题叫—— 生:可贵的沉默。
师:这一分钟沉默的感情很浓很浓,所以课题叫—— 生:可贵的沉默。
师:请同学们再把课题带进自己的感情大声读一遍。
生:——可贵的沉默!
三、写字 教后札记:
给予树
教学目标
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理解“给予、援助、如愿以偿”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3、以“给予”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2、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
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给予”,谁能读好这个词?这个词什么意思?
2、板书“树”,齐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
金吉娅 给予 圣诞节 分享 沉默 棒棒糖 到处逛 援助中心 仁爱 如愿以偿
(1)上面这些生字哪些你早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把第一次见面的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带读生字词、齐读。
(3)单独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予 圣 诞 享 默 糖 逛 援 仁 偿
(4)哪个词语你还不太理解,请大家帮助你。
知道“圣诞节“吗?谁来说说?
出示课后“资料袋“内容,读一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给予”
1、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用“——”画出来,看看他们之间谁给予了谁什么?
2、交流。
(1、妈妈给予孩子们20美元;
2、孩子们相互买礼物;
3、金吉娅给哥哥姐姐买棒棒糖;
4、金吉娅给陌生的女孩一个洋娃娃;哥哥姐姐给予家人礼物。)
3、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能从文中找到这么多的给予。那么在这些给予当中,谁对谁的给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四、深入研读,感悟金吉娅的“给予”
1、请认真读一读第四自然段金吉雅对妈妈说的话,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看看你会有什么感悟?
2、这段话真的好感人,只读一遍是不可能理解金吉娅的内心世界的。你们要反复地读,细细地读,不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这样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有那么一个词突然就跳入你的眼帘,抓住这个词,用“△”把它画下来,好好想想你能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3、出示金吉娅说的话。学生交流。我们来看一看那个词跳入了你的眼帘,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重点指导以下几个词。
(1)什么都没有。
出示句子: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小精灵儿童网站] 这个小女孩可能没有什么?你觉得这个小女孩怎样?
师:你和金吉娅一样富有同情心,把你的这份感受带到句子中,读出你的小女孩的同情来。指名读、齐读。
(2)援助中心。
出示句子: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援助”是什么意思?(帮助的意思。)援助中心是一个怎样的机构?(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慈善机构。)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人最需要别人的帮助?文中的小女孩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再读这个句子,用“○”画出句子中的动词,看看你从中金吉娅的做法中体会到什么?
此时,你就是金吉娅,我很想问问你,你给小女孩买洋娃娃时怎么想的啊?可是,你和家人买完礼物回来的途中,哥哥姐姐们都兴高采烈,你为什么沉默不语呢?
师:金吉娅毅然决然地买了洋娃娃送到了援助中心,读出金吉娅的这份坚决来。指导朗读。
(3)一直盼望。
出示句子: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一直盼望”是什么意思?她都是什么时候盼望?盼望的什么?(早晨、中午夜里、梦中„„)
师:从早晨到晚上、从梦中到醒来,小女孩每时每刻都在盼望有一个洋娃娃,这就是——一直盼望。读出小女孩一直盼望的心情来。指导朗读。
假如这个小女孩就在你的身边,你会怎么做?
师:你和金吉娅一样也是一个善良又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4)省略号
你从这个标点读出了什么?
指导朗读:“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
四、学习最后一段,1、看着如此懂事的可爱女儿,妈妈紧紧拥抱着她,此时,妈妈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呢?
2、师:所有的语言都显得很苍白,妈妈深情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同学们再想一想,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她送给家人的仅仅是一把棒棒糖吗?
板书: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
3、此时,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骄傲、自豪„„)请再次回到课文,看看之前妈妈的心情都是怎样的?为什么?
4、妈妈所有的担忧和生气在金吉娅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举动面前变成了高兴和自豪!此时的哥哥姐姐也来到了她们的身边,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
5、此时此刻,我想每你们都对“给予树”有了深刻的理解,你现在可以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
6、这样一棵充满了爱心的给予树应该种植在我们每一个的心里!
五、拓展写话
1、同学们,当那个小女孩从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自己期待已久的洋娃娃的时候,她会说什么?请你们替这个女孩写一写感谢的话。
2、交流写话。
板书:
给予树
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教后札记:
七颗钻石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二、感受“缺水”。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
3、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次旱灾之大,画出这些词语。
根据回答,理解:“干涸、干枯、焦渴”。
4、师述:这三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却不可以混淆,干涸是形容河流和水井的„„这三个词充分说明了当时人、动物、植物都已严重缺水,他们对水是多么的渴望!此时的水就是希望之水、生命之水呀!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要读出旱灾的严重程度,读出地球上万物对水的渴望。
三、体会“变化”。
1、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发生了,请大家自由读2—5自然段。
2、读了这部分,觉得最为神奇的是什么?(空木罐的变化)空木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
请学生把自己的答案依次写在黑板上的方框里,形成板书(见最下面)。
3、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再次读2—5自然段,从书中找出
答案。
4、体会第一次“变化”。
(1)谁来说说第一次“变化”的原因。
先从书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再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简答。[小精灵儿童网站](2)这么漆黑的夜晚,一个小姑娘竟走出家门找水,水好找吗?从那儿可以看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小姑娘为了找水,一定走了很多——(生答),摔了——(生答),吃尽了——(生答),最后终于累得——(生答)。指名读这部分内容,要读出寻水的艰难。
(3)想象小姑娘睡着了他会做些什么梦。(魂牵梦萦的仍然是水和她的妈妈)(4)正是因为小姑娘这份深深的孝心感动了上帝,给了她一灌水。小姑娘意外得到了水,自然是——(生答:喜出望外)什么叫“喜出望外”呢?指导用“喜出望外”说话。
(5)得到了水后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
自由读。读了这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细细体会带点字“抱”。(说明两点:对水的珍爱;心情的急切)
(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要读出小姑娘寻水的艰难、寻到水的惊喜和送水的急切。
5、体会第二次“变化”。
(1)谁来说说这一次“变化”的原因。
(2)【课件出示】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银的啦。
(3)读读这段话,有什么感想?
(4)师述:这么宝贵的水,小姑娘自己都舍不得喝一滴,却舍得给小狗喝。她关心他人,甚至是动物,却唯独把自己给忘了。多么富有同情心的小姑娘!她的美好品质又一次感动了上帝,因此水罐竟变成银的啦。指名读这段话。
(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还有没有让你感到疑惑的地方。(水为什么没有洒一滴?)
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看法。(她的孝心使上帝给了她又一个奇迹)
(6)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名给这个自然段的朗读提提建议。)
6、体会第三次“变化”。
(1)说说这一次变化又是什么原因?
(2)妈妈为什么不喝水?
师述:是因为母爱,是母爱让她本能地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保护女儿的生命,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起来体会一下这深深
伟大的母爱。
7、体会第四次“变化”
(1)这次变化因为什么呢?
(2)“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说明了什么?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师述: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被小姑娘的精神给深深感动,她不仅
关心自己的亲人母亲,而且也关心毫不相关过路人,甚至关心一只动物小狗
她的心里装的全是别人,却独独没有自己,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小姑娘!
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讲呢?
(4)上帝又一次被他深深地感动,所以——(学生齐读大屏幕上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
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a、你认为跳出的为什么是钻石?
b、想象:此时罐子里的水不断的涌出,小姑娘会怎么做呢?(人类、动物和植物都得救了,是谁拯救他们?)
8、小结:指名看着黑板说出四次变化的原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师述:其实所有的原因总结起来只是一个词——(生答:爱心)(板书:爱心,并画出心的图案)正是因为爱心才使得空木罐装满了水,正是因为爱心„„此时,对于“爱心”,你有什么话要说。
【课件出示】
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雨果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会变成黑夜。——罗曼?罗兰
四、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老师有一个疑问:七颗钻石是因为小姑娘的善良而产生的,应该奖给她才对,可作者为什么要让她升向天空变成大熊星座呢?
在理解作者的用意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大熊星座
【课件出示】当我们夜晚仰望天空,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像七颗钻石,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普照着大地,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北斗七星是光明的象征,是爱的化身,给人温暖,给人力量。
读完后,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作者希望爱心象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让世界万物都
沐浴在爱的柔光里;同时也希望人人都能拥有一颗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
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4、带着作者的这份美好的愿望,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拓展深化。
1、朗读全文,再次感悟、品味作者表达的感情,表达我们对小姑娘的敬
仰之情。
2、出示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1)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都像童话故事中的小姑娘,有着一颗钻石般闪亮的心。能举出一些人、一些例子吗?课后把这些例子写下来。
(2)将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掌声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课前准备
①展示屏。
②搜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②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③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④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①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指导认字和写字
①屏显本课的生字。
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③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④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①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人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①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②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学了,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抄写词语
先读、记,再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交流搜集的名言,背诵积累
①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呢?
②组织学生交流。
③让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名言和谚语。
实践活动
【二数上7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一数上复习计划09-24
二年级数学上册7单元08-27
2023年高考真题分类7(政治与生活部分)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09-03
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06-15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数》教案06-23
二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08-18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09-01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09-12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08-23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