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

2024-12-09

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精选2篇)

1.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 篇一

关键词:春节,民俗,传说

春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民俗节日,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很多传承至今的风俗习惯, 其中一些带有神话传说的习俗更是耐人寻味, 本文在此将对它们略加探析。

一、传说之一:“祭灶”

我国的春节民谣中有“二十三, 糖瓜粘”, 就是指人们在旧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那天, 在灶房里祭祀灶神爷。旧社会的家庭, 大多都有在灶间设立灶王爷神位的习俗。传说他是玉皇大帝亲封的司命灶王府君, 在民间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供奉。

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 有兄弟两个。老大善于盘锅台, 老二善于书画。老大因为技艺超群被尊为张灶王。且他不仅手艺好, 还爱帮邻里调解纠纷, 得到乡邻的敬爱。

张灶王活了七十岁, 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他去世后张家乱了套, 几房儿媳都吵着要分家。画师弟很犯愁, 后来想出个好办法。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 弟在厨房的灶墙上事先画出极其逼真的张灶王和夫人的肖像。深夜, 弟突然喊醒全家人, 带他们去看二人的肖像。然后谎称自己梦见大哥和大嫂已经在天上做了神仙, 玉帝亲封大哥为灶王府君。他知道张家不睦闹分家之事后很气恼, 准备去玉帝那里告状, 然后在三十夜下界惩罚全家。儿女侄媳听后吓坏了, 立刻跪下磕头赔罪, 还取来张灶王生前喜欢吃的甜食供在灶台上。

从此以后, 张家经常争吵的妯娌们和睦起来, 全家太平度日。街坊邻里知道了都当真以为灶王爷显了灵, 纷纷来张家求灶王像, 回家贴在自家灶房供起来。久而久之, 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从周朝起, 皇室也将它列入祭典, 设定为固定仪式。

二、传说之二:“守岁”

守岁, 就是在除夕夜不睡觉。一些地方的习俗称, 这夜谁熬夜熬得最久, 来年就会祛病消灾鸿运迎头。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 深山中居住着一种凶猛的怪兽, 叫“年”。它嗜血成性, 每隔三百六十五天, 就趁着夜色闯入村庄吃人, 破晓又返回深山中去。百姓们谈“年”色变, 把它出没的这一夜视为关口来熬, 称作“年关”。后来, 摸清“年”出没规律后, 他们想出了一套应对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 百姓们都提前做好饭, 熄灯闭户, 躲在家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饭凶吉未卜, 所以各家都尽其所能把它置办得美味丰盛。饭前还要祭拜祖先, 祈求自家祖辈在天仙灵的庇佑。饭后, 谁都不敢睡觉, 围坐在一起聊天壮胆。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所谓“守岁”的习俗。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守岁的习俗。它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 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三、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贴春联的习俗, 最早可以追溯到后蜀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让学士章逊在桃木板上题字, “以其非工, 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大概就算得上是中国第一幅春联了。据记载, 春联起源于“桃符”。

中国国代神话中, 相传有个鬼蜮。它的中心长着一颗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住着一只司晨金鸡。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冤魂野鬼们可以出外游荡。次日清晨, 当大桃树上的金鸡报晓时, 它们必须赶回来。鬼魂们进出的鬼蜮大门在桃树的东北方, 有两位专门看管它们的天神屹立在门的两侧, 他们的名字分别叫神荼、郁垒。这两个天神威严神武又法力高强。一旦有鬼魂夜间出去游荡时做了伤天害理的事, 他们就会感知到, 并立刻抓住它捆绑后, 扔去喂虎。因此所有的鬼魂都害怕他俩。于是, 民间相传都用桃木板刻出他们的模样, 挂在自家门边辟邪。后来图简便将神茶、郁垒的名字刻画在桃木板上, 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到了宋朝, 民间又逐渐出现了在桃木板上写对联的现象。它将前朝的两个习俗完美融合起来, 既保留了人们对桃木辟邪的崇拜, 又将对家庭和睦安康的心愿文字化。再后来, 对联的载体进一步演化成象征红火吉祥的大红纸。更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氛围。

唐朝以后, 除了神荼、郁垒两神之外, 人们又把太宗时期的两位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当做门神。相传, 一次太宗皇帝生病, 总听见门外鬼魂哭号怎么也睡不着。后来, 他招来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将军, 让他们手持兵器立在门侧守卫, 鬼魂声就再也没有了。事后, 太宗命人将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民间效仿, 秦叔宝和尉迟恭也就渐渐演化成了门神。

2.健康解读春节民俗 篇二

民俗1 腊八喝粥

健康理念: 冬日喝粥,暖胃暖身

农历十二月初八,很多地方都有喝腊八粥的风俗,从此揭开了过春节的序幕。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寒冬腊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为了御寒和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抵抗力,进食营养丰富、热量较高又易于吸收的食品,是最好的养生选择。腊八粥中大多是偏于温补的食材,白米、糯米、小米、黄米、紫米等谷类可补养五脏、补益脾胃,红豆、黄豆、黑豆等豆类可健脾润燥、补血益气,核桃仁、花生、红枣、莲子、榛仁等干果可滋养肝肾、益智安神,慢火煮食则易于消化、吸收,熬好后再放入瓜子仁、松子、葡萄干、白糖等,香甜糯软,热气腾腾,喝一碗身上暖洋洋、心里甜滋滋的,正是寒冷季节的补益佳品,尤其适合身体瘦弱、肠胃娇嫩、惧怕寒冷的老人和小孩。

要注意什么?

寒凉谷物少放或不放

偏于寒凉的五谷杂粮如绿豆、薏米等要少放或不放,因为寒凉食物不适合在寒冬腊月大量进食。但对那些身体强健、素有内热的年轻人或火娃娃们来说,少放一点寒凉的食材,配合大量的温补食材,又有清除内热的辅助功效。

糯米不宜多放

糯米过于黏稠,不利于脾胃虚弱的人消化、吸收。

甜度不宜过高

容易胃酸的人,可配吃些爽口的小咸菜。

坚果需控制量

坚果补肾健脑,适合生长旺盛的孩子食用,但细水长流才好,不宜一次吃得太多,以免引发内火。

民俗2 二十四,扫房子

健康理念: 洒扫除尘可防病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腊月三十除夕,洒扫庭院、居室,做个彻底的大扫除,是迎春日的惯常节目。洒扫除尘的习俗来自远古的尧舜时代。

其实,洒扫除尘就是大搞环境卫生。古人不清楚很多瘟疫、疾病是由身边滋生的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发的,有时荒唐地用疫鬼、邪祟来解释,而生活经验却告诉大家,洒扫除尘是预防瘟疫、疾病的有效方法。今天,人们难得古人的冬季农闲,但在春节来临之际,抽出时间做个彻底的大扫除,仍是明智之举。

要注意什么?

扫除时尽量减少灰尘飞扬

不要让孩子身处扬灰中,免得沾染有害物质。因为孩子活动多、出汗多,衣服上、皮肤上更容易吸附灰尘。

不便清洗的物品拿出来透透气

一些平时不便清洗的物品如孩子的床褥、图书等,可以拿出来吹吹风,或者放在阳台上晒晒太阳,尽量不要留下清理的死角。

民俗3 挂福贴联

健康理念: 驱逐害虫

节日里户户张灯结彩,要在住宅的大门贴上红纸黄字的喜庆春联,剪出精巧的红纸窗花贴在窗户中央,或者干脆在黄纸上写个大大的红色福字,倒挂在门楣、房脊、橱柜上,显示福气到家,更添喜气。

古时候,流行黄纸朱书,富贵家庭会用贵重的朱砂研墨来书写、画图,因为朱砂颜色鲜明持久,还有安神定志、驱杀害虫、发汗解痘毒的药用功效,期望使瘟疫邪气逃遁、家人百病不侵。此外,民间还有插柳枝、佩桃符的习俗,也与驱逐害虫、病菌的意图有关。

要注意什么?

不要盲目照搬

古人推崇朱砂,视其为“药中神圣”。但朱砂内含阴汞,火炼则有毒,必须谨慎使用,尤其要远离孩子,不可盲目照搬。

回归自然最好

为了孩子的安全,不妨回归到自然生态的桃符、柳枝更好,因为桃木可辟邪气,称为仙木、“五木之精”,柳枝可祛风热,禀春生之气甚厚,二者无毒而具驱邪保健功效。另外,有些花哨的印刷装饰品并不环保,不要让孩子接触太密切。

民俗4 燃鞭焚香

健康理念: 硝烟药香可驱散病菌

早年间,除夕之夜,全家除了放鞭炮,人们还集中在房间里,点燃皂角、苍术,或焚烧家中剩余的陈年草药,让烟气熏一熏,打几个喷嚏或流几滴眼泪,号称可以躲避来年的疫气。

爆竹的硝烟或药物的烟气都有杀灭、驱散空气中病菌的功效,尤其在冬季低温环境中,效果更好。当然,现代生活中,有了消毒水、空气净化剂、紫外线消毒灯等便捷高效的新方法,不必再用烟熏的土办法了,但适当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洁仍然不可忘怀。

要注意什么?

放鞭炮以安全为上

购买正规的产品,在指定的地方燃放,而且一定要让孩子保持安全的距离。

最好使用环保、自然的清洁用品

这样的用品在屋里使用比较安全。另外,最好在孩子外出时做房间的空气清洁,避免残留浓重刺鼻的清洁剂味道,伤害孩子娇嫩的呼吸道。

民俗5 逛街玩耍

健康理念: 让身体动起来

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春过后,万物开始萌动,但生发之力不足,所以要适当增加运动,动则生阳气,是很好的调节方法。民间传统的各项春节活动,如大拜年、祭祀祖先、走亲访友、游花市、逛庙会、闹元宵等,就是调动大家外出活动,正应了春阳发动。

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更是闲不住了,放鞭炮,抖空竹,抽陀螺,骑竹马,放风筝,掷沙包,弹弹球,学打仗,个个跑得满头大汗、小脸通红。还有一个立春日打春牛的习俗,用黄土和泥,塑成耕地老牛的形状,让孩子们拿着柳枝使劲鞭打至稀烂,将春牛泥撒在屋檐下,寓意新年丰收、害虫不侵现在的孩子们电子游戏多了,户外活动少了,宅在家的多了,结伴游戏的少了。想想春阳的含义,想办法做些调整吧。

nlc202309021528

要注意什么?

衣着要上薄下厚

初春时节,乍寒乍暖,衣服应该上薄下厚,以养阳收阴。天气暖和后,要渐渐减衣,遇到春寒料峭,要及时加厚衣服。

户外活动注意安全

春季要多做户外运动,但要注意外出活动的安全保护,让孩子平平安安。

民俗6 吃五辛发物

健康理念: 发一发可助春气生发

春气初至时,万物随阳气萌动的力量还不足,需要借助五辛发物的力量来生发。同时,经历了一冬的棉衣厚服、肥甘温补,体内难免会蕴积热气,也需要借力生发。因此,正月初一至十五,适宜吃些辛散发物来引导气机发散。

传统上,成年人有春食五辛的习俗,进食蒜、葱、韭、薤、姜等五辛发物,以助春气生发,还可以呼朋唤友相邀喝点屠苏酒、椒柏酒,畅行春气,号称:“春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脏。”孩子不能饮酒,也不太能接受辛辣的气味,可以给他吃些生菜、芽菜或者喝些清淡的粥类来达到保生发的目的。立春日有吃春饼的习俗,薄薄的面饼,卷上些清炒的豆芽、豌豆苗、韭菜、韭黄、春笋丝、鸡蛋饼、瘦肉丝等,荤素搭配,既取了诸芽的升发之力,又有迎新之意,能让孩子胃口大开。

要注意什么?

选择发物有讲究

春月所吃的发物,不是平常所说的鱼虾、牛羊肉等荤腥食品,这些虽有发散之力,但温热动火,反而容易导致积热难泄,必须选择清淡的菜芽、菜丝,才能发散、清火两全。

不同体质有不同讲究

有食积、内热的孩子,通常口唇红、手心热、小便黄、大便干等,要注意消导食积,让大小便通畅。有些孩子汗孔紧闭,身上无汗,往往会加重体内的蕴热,最好做碗香菜葱白汤,让他趁热喝下,让身上微微汗出才好。

民俗7 沐浴净身

健康理念: 远离疾病

干干净净迎新春,当然还包括沐浴净身的习俗。现在,城镇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沐浴已成家常便饭,不再成为过春节的重要环节了。

细细回味古人的生活习俗,沐浴不仅是净身的简单事情,还有很多讲究在其中。除夕之夜,士族乡绅要用枸杞叶煮水洗浴,令人皮肤光泽、百病不生,取意延年长寿。正月初一或立春日,要用青木香、兰香、荆花、零陵香、白檀、白芷、橘皮等,煮成五香汤,给上学的孩子洗浴,舒发春气,寓意学业有成、快乐成长。还有用葫芦藤煎汤给孩子洗浴的,期盼他远离痘疮、麻疹等出疹性疾病。

中医的经验,用辛香发散的汤水洗浴,有助春气舒畅,确实可以减少或减轻一些病患。有条件的家庭,不妨依照古人的做法试一试,给孩子来个香浴泡洗几次,为节日增加点别样的新鲜感。

要注意什么?

药液不要太浓

给孩子洗浴准备的香汤,可选些辛香发散的药物煮汤,也可选用一些流行的儿童香浴产品,浴水宜稍温些,能发挥香散功效即可。另外,药液不能太浓太烈,以免刺激宝宝娇嫩的肌肤。

沐浴后按摩全身

香浴后还可再给孩子捏捏脊,做一做全身放松按摩,有利于他的身体健康。

避免着凉

洗澡的时候,最好在中午气温比较高的时候洗,注意避风,小心着凉。

上一篇:真情流露作文下一篇:医院学习班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