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调研报告

2024-09-22

小学教师调研报告(共9篇)(共9篇)

1.小学教师调研报告 篇一

小学教师备课情况调研报告

一、备课中存在的现象。

1、“克隆”。“克隆”一词,原是英文clone的音译,意为生物体通过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简称为“无性繁殖”。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我们教师队伍中不乏思想简单者,依赖性太强,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字不漏地抄下来,美其名曰“拷贝”。如此年复一年,社会在悄然变化,教材也在不断改变,这种“克隆”版却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备课直接导致的后果自然是课堂效率的低下。

2、“拿来”。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电脑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有关备课的词条上网随便点一下,会找到很多。于是,借助网络资源,教师真是轻松了不少。可是也会出现不一般的现象,轻轻点击“下载”,一个个与自己备课相关的教案、课件,便被原封不动地搬下来,成了自己的“成果”。这种“拿来主义”,适合教材、适合学生、适合自己吗?我看未必。这种不切实际的“抄袭”,最终只有一种结局——失败。

3、“拼盘”。在我所参加过的优质课、创新课等教研活动中,我曾注意到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的新颖、独特的效果,在备课时,着实动了一番脑筋,这种资料“借”一点,那样刊物“摘”一点,出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教案。其实,这样的教案,全然没有考虑教材与学生,这种“四不像”的备课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纯粹是个“拼盘”,注定行不通。

4、“空手道”。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棒舞春秋。”这是对在应试教育艰苦年代里教师清贫、劳碌的赞美。在那个年代,即使资源匮乏、手段落后,老师们依旧认真备课、上课,孜孜不倦。可是现在,我们周围却有一些教师,从来不备课,他们的备课本第一页永远都是崭新的。他们上课时也就仅凭一张嘴,可以“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可是保不准会不会出现将“乌龟”念成“鸟电”的笑话呢?

二、存在的原因分析。

1、教师认识不足、学习少。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对目标的理解、对学生的熟悉,成竹在胸,就没有课堂上的行云流水。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有足够的智慧去发现,为学生的展示搭建广阔的舞台,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能有心灵的启迪、健康人格的铸造。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有些人不愿意学习,也就不可能深刻领会新课程对教师备课提出的新要求。

2、教师任务重、压力大。

随着农村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的不断深入,教师编制逐步紧缩,教师任务越来越繁重。我们不少教师每周人均授课量在20节,每天只有一两节的空堂时间,包班教师甚至全天候工作,作业、作文、基础训练等的批改都成了问题,哪还有许多时间再去精心备课呢?

此外,教研活动、继续教育流于形式,难以起到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发展需求的目的,不能达到应有的促进提高的效果;教育教学资源只管添置,缺乏维护、缺少培训,损坏及浪费现象严重;社会中轻视小学教育的不良风气或多或少影响了教师,使得身处农村小学的教师好好备课的意识越来越淡漠,越发忽略备课的重要性。

1、照抄照搬

不少教师是通过购买《优秀教案选》之类的书籍,对着教材按图索骥,比照参考资料依葫芦画瓢。这样的教案很“规范”,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安排、教学过程等样样齐全,语言流畅,文字数量也多,在各级领导教学检查过程中往往还能侥幸得到好评,把这类备课称之为详细教案。还有少数教师,挑灯熬夜补抄备课。

2、古为今用

有的教师在新学期备课时,重新“温习”起了自己往年的备课本,认为反正教材内容也没有多大的变动,当年花了很多心思备的课,现在可以省力了,于是一本老教案抄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有人索性将往年的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作新学期的备课。

3、备课于书

有的教师是凭自己钻研,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以此作为自己讲课的教案。但为了应付领导检查不得不另写一份教案,但教案往往只写个简单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课本上。

4、备课于册

学校推行一种统一模式的教学设计手册,表面看其内容设置挺全面,蛮科学。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教学反思条条框框样样俱全。可惜就是没有教师自我发挥、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空间,还是“照抄照搬”,更为简便。

5、集体备课

这种教师算是农村小学教师中的教学骨干,但不免也有这样的教师,往往对教师间的竞争认识不到位,将日常教学与研究视为竞争,各自为战,忽视了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在集体备课中还是“守口如瓶”,致使集体备课形同虚设;

6、电子备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写教案提供了新的方式,电子化备课确实在提高备课效率、质量,减轻教师过重负担等方面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不免有少数教师名为在电脑上备课,实为“百度”里搜索,找到所需教案,复制,粘贴。一学期繁重的备课任务可在短时间内轻松搞定。而走进课堂还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顺应新课改的潮流,驶向了另一种极端。

7、有效备课

这样的教师人数不多,但他们是农村小学教师中新课改的先行者,教学的骨干,他们受领导重视,让领导放心,他们在备课中拥有自我支配、主动工作的空间。他们的教案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教师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一份优秀教案为参考,去其糟粕存其精华,修改完善;有的教师喜欢修改自己的老教案,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在自己原有备课基础上不断完善、升华;有的教师喜欢在书上圈圈画画;有的教师喜欢在电脑上写教案,因为修改很方便„„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备课现状非常严峻,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共同努力,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坚持不懈地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一)正确认识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备课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做好的功课,是师德的具体表现之一。”这是得到大家充分肯定和认可的。但是备课≠写教案,我们应该树立“大备课”理念。备课就是为上课作准备,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是备课,与同行研究教材、探讨教法是备课,与学生一起交谈、活动、游戏,了解学生是备课。那么,教师的读书学习,开会研讨、写教育教学论文随笔、参加社会实践、看电影电视、听音乐戏曲、访名人、游山川也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经验、体悟和生活,做个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健全的人,从而上好课。这样的备课,应该是上好课更重要的条

件,也应该是成长为有风格的名教师的必备条件。如果我们这样和认识备课的话,我们就可以说:“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备课”。有位很受学生欢迎的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后对听课的老师们说:这是一节我备了一辈子的课。

备课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全方位辐射,包容师生的全部阅历。它既是备课本上的有形教案,更是融入教师身心的无形教案。备课是教师一生的事!

(二)改革备课管理制度。教师为什么要抄教案?教师为什么把备课当成“例行公事”的“苦差事”?用教师的话说是“管理使之然”。因此,要使备课出现根本性的变革,管理必须革新、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讲,对于学校的评价都应该从实效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要与时俱进,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相适应。特别是教师最为关注的职称评审工作,不能再以教师的备课笔记是否齐全、认真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态度和水平的重要依据,应让我们的老师放心大胆地进行备课改革。

从教育业务管理部门来讲,更应该成为基层教师进行适应时代、新课程实验要求的备课的引领者、帮助者。教师们不再需要僵化了的备课要求细则,但是需要一般的、有指向的规范,如备课要把备学生放在第一位,要作学情分析„„更需要一般的、有价值的备课流程,如“个人备课――集体交流――个人反思、调整――个人上课――个人反思――集体交流――个人备课„„”使备课成为一个个人独立思考与集体互动、交流的系统,从而改变以往教师把备课当作一种完全的个体工作的做法。教育业务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新形势下教师备课的指导意见,并将备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技能进行有关的培训。

从学校来讲,也要积极响应教师的呼声,并作出积极的应答。学校应不断改进对教师备课要求,不要太多的、绝对的统一,删除多余的、重复的、低效的,增加体现教师个性风格的、形式多样的、分层次的要求,以增添备课工作的生机与趣味;不断改变对教师备课的检查和评价的方法,从简单的唯教案看备课中解脱出来,把备课检查看作一个过程;更多地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从上课看备课、从质量看备课,引导教师在备课时,作更多的、更深刻的恩考,带着自己的思考与思想去上课,使生成的课堂同样成为备课的过程,使备课真正成为教师的一项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充满智慧的工作。

(三)完善和推广电子备课。从调查情况来看,电子备课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认识和接受。一位已经使用了一个多学期电子教案的村完小教师说:电子备课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的写教案肘间。电子教案可以反复修改使用、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它的共享性、即时性、广泛性、丰富性、交互性、开放性都是传统备课所无法比拟的。借助网络还可以缩小城乡校、中心校与村完小的差距,实现学校、教师的均衡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然而,采用电子备课作为新的备课手段,教师们抱怨:电脑不够、网络资源不丰富、经常断电„„学校领导抱怨:专业力量薄弱,有些学科任教教师少,很难交流、互动„„

因此,在我们现有的教育行政办公系统的基础上,信息中心与教研室应该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发教师备课办公系统,以相当丰富的、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源库,以更为广阔的交互平台为教师开展电子备课服务。

同时,要为电子备课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如电脑的配备。学校的教师电子备课室不是很方便和实用,最理想的是教师人手一台与教育网相联的、最好是链接 NETER网的电脑。这项缺口相当大。也使学校感到举步艰难,而要推行电子备课,人手一台电脑是必要的,理应得到政府的文特,给予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

(四)形成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新备课方式。如果采用电子备课,那么备课的方式必须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如果不是这样,那所谓电子备课就可能仅仅是“写字变成了打字、有纸变成了无纸”,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与传统备课相比是“换汤不换药”,还可能滋长起一些教师的“惰性”。

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集体备课使教师之间既分工又协作;既独立钻研,又共同探讨;既减轻了备课的负担,又捉高了备课的质量。各中心小学正在推行电子备课的同时实行了每周二次的集体备课,并在时间、内容、人员上给予充分的保证,他们的做法值得推广。集体备课实际上就是“校本教研”,备课前要教研、备课时要教研、教案形成后要教研、上完课后要教研,这种教研应突出研究之风,强调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

集体备课形式应灵活多样,除了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还可以不同年级同学科的大组备课,或者是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年级组备课,应该特别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村完小开展集体备课也是有独特的和有利条件的。当然,集体备课不能代替个人的研究学习,课堂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劳动,没有固定模式与方法,学习他人的经验必需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特点,创造性地加以发挥。而且,如果没有教师个人的备课作基础,集体备课很可能流于形式;如果没有教师个人的恩考,集体备课也可能阻碍有个性风格教师的成长。因此,要正确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唯有此,一批批优秀教师才可以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五)把备学生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备课中,学习的主体――学生,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使得教案要么仅仅成为教师“讲、演稿”、要么仅仅是应付学校检查的“教师的作业”。由于没有了对富有生命活力的、千变万化的学生的关照,于是“教什么”、“怎么教”可以基本固定、可以不用变化,也使“抄老教案”成为可能。

备课要备学生,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却是一件长期以来没能真正做好的事。因为“备学生”很不容易,首先教材和教法相对来说是固定的,而学生是“人”,是最复杂、最难把握的。其次,要改变教师已长期形成的观念、习惯会很难也会很痛苦,但“备学生”却是使备课有实质性变革的核心,因为,“备学生”将使备课不再是静止的文字和固定化的程序,而是一种师与生的交流、教与学活动的“生成”。

当电子备课、集体备课等新型手段与方法的产生后,为“备学生”、甚至是学生参与备课创造了条件,使之成为了可能。

我们应该把备学生当成备课的关键,当成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展开,研究学生的学习是如何进行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与目标达成的联系;学习策略――依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相应的教学方式,面向全体又尽量满足个别需要;时间分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与思考;反馈调整――及时响应学生对教学内容、方式、效果的反馈,并作出恰当的调整„„总之,教师要努力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基础与差异、了解学生的情感与需要„„以此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预置教学环节,确立课堂组织方式,形成“最佳发展区”。我们可以把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如果真正把“备学生”当成备课的第一要务的话,那么,备课将由此变得鲜活而充满生机、更具价值,学生的潜能与创选力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课堂的空间将得到更深更广 的拓展,课堂教学将一定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不断生成、不断生长的,是焕然

2.小学教师调研报告 篇二

松滋市目前共有农村村级小学30所, 在校学生6884人, 村级小学占面积324591平方米, 房屋建筑物82961平方米, 资产总额6944.7万元, 负债总额908.4万元。2007年校财局管前共有村级小学90所,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农村村小生源逐年递减, 加之调点布局力度的加大, 农村村级小学不断减少, 2010年全市仅剩村小46所, 被撤并的原村级小学的土地及房屋建筑物由于是村级所有资产, 没有移交到教育部门, 由原村级小学所在的村民委员会处置和管理, 教学仪器设备调入了学生并入的小学。教育部门负责就近安排撤并村小的学生就读以及教学仪器设备的接收调配, 被撤并村小的债务, 按照负债随资产走的原则, 由当地乡镇政府牵头, 学校与村民委员会协商, 学校建设性债务随资产留所在了被撤并学校所在的村, 并由村负责偿还, 目前基本上已清偿, 学校运行所形成的债务划转到了学生并入的学校。

松滋市目前有村级小学30所, 其房屋建筑物、教学仪器设备划归教育部门所有及管理, 土地属国有的15所165638平方米, 土地属村集体所有的15所158953平方米, 30所农村村级小学共有债务908.4万元, 其中运行性债务35.6万元, 基本建设债务819万元, 撤并村小划入债务53.8万元。已由学校增收节支偿还债务36.9万元, 目前农村村级小学债务余额871.5万元。

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问题。一是法定的资产所有者与土地所有者不统一, 带来了学校基本建设立项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时有政策障碍, 特别是一旦出现资产争议, 难于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所有者的权益。二是农村村级小学办学规模小 (生源少) , 按现行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分配原则, 不足100人的学校, 按100人安排学生公用经费, 即使按200人安排学生公用经费, 也很难满足学校运行的基本需求, 村小不得负债运行。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 学校的布局又不能过度集中, 特别是丘陵及山区, 村级小学的运行十分艰难。三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更, 人口出生率将会逐年递增, 现行的办学规模, 难于满足递增人口的就学需求, 到时再新建学校的投资额度大, 县级政府的压力大。

3.小学教师调研报告 篇三

2003年4月~5月,我们对成都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调研。本文拟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初步概括出成都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与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建议。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座谈会、访谈、教学现场的观察等形式。问卷调查主要在成都市6个城区中按重点、一般两类学校等量选取中小学校各2所的在岗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320份,收回106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16份。

一、成都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现状调查

1.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程度的统计

从表1看出,只有不到6%的教师不太了解计算机知识。这表明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了各种途径的学习后,已经对计算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中学和小学教师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2.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情况的统计

从表2看出,中小学教师能较好和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比例都在80%左右。这表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能够较好地操作电脑,完全意义上的“电脑盲”只占不足2%。

3.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汉字输入水平情况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能熟练或较熟练地输入汉字的比例都在83%左右。通过调查,我们还得知大多数教师是采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的。注意到在“熟练”水平上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要多出16个百分点,表明了在汉语拼音方面小学教师高于中学教师。

4.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常用软件的使用水平情况统计

表4统计结果表明,约90%的中小学教师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会使用最常用的应用软件,其中有约70%的教师能熟练或较熟练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约65%的教师会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有效处理,约57%的教师能够较好地掌握和使用电子幻灯片和电子报表。

5.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课件制作与应用水平情况统计

从表5的统计结果看,约80%的中小学教师在课件制作与应用上都进行过尝试和努力,但效果很好的不多。注意在达到“能制作课件并能简单应用”水平以上的统计上,中小学教师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中学约占80%,而小学只有该比例的一半。

6. 中小学教师关于网页及网站的制作与应用的水平情况统计

从表6看出,中小学教师在网页及网站制作应用方面整体水平不高,有近一半的教师没有制作过网页,大多数教师尚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效应用,只有4%左右的教师(其中主要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能够比较熟练的创建和管理网站,这一方面反映出成都市中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的利用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网络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调查

1.关于中小学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情况统计

表7是中小学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统计,从中我们得知,超过半数的中小学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约占30%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超过1小时,大约15%的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超过3小时,表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进一步分析得知,中小学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的多少与他们上网的时间频率略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

中小学教师使用计算机主要做些什么呢?从表8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课堂辅助教学、写教研论文、写备课教案等方面。

2.关于中小学教师使用因特网的情况统计

表9是中小学教师使用因特网的时间频率统计。其数据告诉我们,没有上过网或很少上网的教师与经常上网的教师人数差不多各占一半。这表明中小学教师使用因特网已经比较普遍,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学习和使用因特网的队伍中来。

中小学教师在因特网上主要都干些什么呢?表10告诉我们,中小学教师上网最常见的用途分别是:查找信息和下载资料,其次是网上阅读、浏览网页和收发邮件。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应用情况非常相似。这表明了中小学教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是一致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3.关于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统计

表11告诉我们,约75%的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或很少应用信息技术。除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外,经常应用的教师只有不到20%,并且中学与小学教师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在中小学各个学科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远未普及。

我们设计了两个方面的调查统计。第一方面是关于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设备利用形式的统计。从统计表12得知,目前中小学教师对设备的利用主要是采用“电脑+投影仪”的方式(约占70%),由于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班级集中讲授和演示,正反映出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授课模式的现状。注意到部分中小学教师也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其他设备组合形式,开展了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探索。

第二方面是关于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统计(见表13)。从统计情况看,“播放幻灯片、展示教学内容”是使用最多的形式,约有88%左右的中小学教师都采用过,其次是“播放录像资料”,约占60%。或许是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差异,小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欣赏音乐、画面”上的比例差不多是中学教师的两倍。

4.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学中难以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因

从前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得知,尽管80%左右的教师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录入汉字,近66%的教师也能够较为熟练使用常用软件,但真正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只有25%左右。这客观地反映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上面仍然存在着困难。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对这些困难原因的看法,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见表14)。

5.中小学教师认为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或途径。

要使信息技术能够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必须首先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什么样的途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问卷,统计的结果如表15所示。

三、调查结论

通过前面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初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的掌握已经相当普及,约有80%左右的教师能够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大多数教师基本上掌握了汉字输入。

成都市多数中小学教师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但应用范围相对比较窄小。例如,用Word文档写教案、写论文;用PowerPoint电子文稿制作教学幻灯片;用Excel电子报表管理学生成绩等。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在课件制作与应用上水平参差不齐,网页、网站的制作与应用处于较低的水平层次。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不仅许多教师会操作,而且50%以上的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超过半小时。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却不到25%,且应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教学软件和素材”、“升学率负担、工作压力大”等被认为是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原因。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对因特网的使用已经较为普及。有一半的教师经常上网查找信息、下载资料、浏览网页等。然而,教师们普遍反映网上适用的资源并不多,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尚存在较大的困难。

四、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认识与建议

1.开展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整合的研究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也要让学生体验和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变化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在课堂教学主战场外,学校教育的许多活动也都直接或间接对信息技术提出了需求。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都可能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2.重视校本培训、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校本培训以校为本,集中学校现有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能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校本培训的重点是抓好骨干,可以考虑将各学科中具有较高教学研究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热衷于教学改革的中青年教师组织起来,进行高层次的研讨和培训,形成骨干队伍,来带动和影响全体教职工。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点已经不在于怎样“学”信息技术,而在于怎样“用”信息技术。因此评价校本培训的质量是看教师们能否有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而不是只看他们掌握了什么样的信息技术。

3.重视对教学软件和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4.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1、目前,我校现有2名教师个人自行借调到了**县进修学校,三名教师因病不在岗。我们对下一步清理整顿占编不在岗的教师的问题建议为:尽快归岗。对畅通教师“出口”问题建议为:一是尽快补齐学校编制,二是严把借调关口。

2.在编专任教师中,没有人是由原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

3.现在教学岗临时聘用人员为29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比例40%;临聘人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缺编,对于彻底解决临聘人员问题有何建议为:一是压缩招生,二是县里统一配备教师,三是现在借调出的教师尽快归还原单位本岗位。

4.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是97%;现在编教师中有81人取得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职称)人数,小学高级、中学高级职称存在比较严重的已评待聘情况;目前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体制机制存在不合理因素:一是入口多,评上的多,聘任的少,二是鱼龙混杂,不具备相应职称级别的资格能力。现执行的评审条件、办法和程序科学合理。有效评价每一位教师的水平、能力和业绩成果建议为:一是提高评价教师能力标准,二是给每一位教师创造机会,三是上级部门不能乱干预。

5.没有设立农村牧区教师岗位津贴、生活补贴、交通补助或专项奖金。对于吸引和引进优秀教师到农村牧区学校任教的建议为:一是提高生活方面的待遇,二是提高政治方面的待遇,三是提高职称方面的待遇。

6.目前,本校主要是通过政府统招,统一开支为主渠道补充新教师。对于今后规范新教师招聘工作建议为:如果由学校招聘,由学校来解决新教师的工资开支,学校压力极大,还是采取政府统招,统一开支的渠道补充新教师的方式效果好。也可以返聘退休老教师回校任教。

7.目前,本地区中小学校长是由组织考核任命选拔任用的。实现了归口管理。现行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体制下产生的校长能力差,管理水平低,个人素质较差。对于下一步校长交流工作的建议为:民主推荐,竞聘上岗。

8.地方财政未设有教师培训专项经费,而是由学校出资校总经费的3%给进修校作为本校老师的培训经费。对自治区组织的各类教师、校长培训工作建议为:求实务实,不能通过虚拟的网络形式培训,应该以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培训方式为主要的培训方式。

5.小学教师调研报告 篇五

常丰中心小学王存斌

常丰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在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努力将在我校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特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调研,结果如下:

一、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我校是一所近百年历史老校,学校占地面积11339平方米,现有教学班级7个(含学前班一个),学生221人,在职教师29人(含外出交流2人,借调2人),其中中小学一级教师9人,二级教师18人,县级教学能手3人,县级教学新秀1人。40岁以下的20人,占总数的69%,50岁以上教师9人,占总数的31%,中师学历的教师9人,大专、本科学历的教师20人,总体来看教师学历层次达标,年龄结构合理。学校按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并开设有地方课程《欧体书法》,语、数教师单轨教学,英语、体育教师三班教学,英语、音乐、美术无专职教师任教。

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县政府、县教体局及常丰镇镇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撤校并点工程的实施,优化了育人环境,集中投资改善了办学条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举行各类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工程等,使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我校教师办公条件,新建1591平米的综合楼即将交付使用。学校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目前我校绝大部分教师能做到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安教乐教,乐于奉献。

通过全体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校处于全县最东面,受到地理位置的制约,目前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对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一些教师专业思想不牢固,缺乏扎根常丰教育,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师的工作状态与职业理想的不平衡,极个别教师责任心、事业心不强、工作不思进取,工作平平。

2、部分教师素质偏低。相当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信息学习得不够,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不能自觉地把教育的新理念、新教法和现代教育手段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难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3、质量意识待增强。个别教师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不强,职业倦怠,教学上应付,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出勤不出力,教学成绩始终较差。影响了整体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受社会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学校中的确有个别教师表现出的工作状态与较高的职业理想,有些不平衡。表现为部份教师把“教师”只当作一种职业,而非一项“事业”,一种追求,他们往往表现出厌教情绪、教育教学工作低效、凭良心去按部就班地工作,缺乏主动性;二是有的教师虽然能保证正常的工作,但不能以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为己任,不负责,不太关心学校的民主建设、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有的教师以自我享乐为中心,没有使命感,没有社会责任感;四是有的教师由于缺少内在动力,上进心不强,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缓慢,教研能力不强,其业务水平、专业水平总跟不上教育改革发展和课改的需要。使教师的发展与追求、与教育的发展追求、与学校的发展追求不平衡。

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首先应深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一是加强学习教育,树立教师的事业感。从思想上树立起教师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的事业,而不是谋生的手段。从思想上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加强热爱事业的教育,用典型引路,对于那些思想觉悟不高,是非观念模糊,上进心不强,教育思想不端正,不关心热爱学生,教书不育人,得过且过,纪律松弛,自由散漫的人应给予严厉的有效遏止。三是在修订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中,建立一套激励方面的措施,正确地诱导学校教师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学校下设的工作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提高自身价值,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予以喷发进而保持和发扬下去。

总之,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和教师的培养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每个学校教育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学校要在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中,做到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管理机制,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为我校教育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常丰镇中心小学王存斌

6.小学教师调研报告 篇六

《关于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选题思路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关键所在。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通过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认真研判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州委、州政府推动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调研方式

成立了以冯德远副主席为组长,部分政协委员和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全州部分县市中小学实地考察,并召开教育部门和学校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对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还赴X州、X州、XX等地考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先进经验。

三、调研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全州中小学的分布,骨干教师队伍,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以及男女、民族、城乡教师比例等情况。

第二部分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从健全长效机制,夯实队伍师德根基;突出专业培养,提升教师队伍能力;强化待遇激励,提高教师队伍活力;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取得的成效。

第三部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教师队伍结构,教师招聘工作,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职称评聘、专业对口、朝鲜族学校师资力量等方面查找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部分是“意见和建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二是稳步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三是探索建立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四是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待遇。

以上说明,请审议。

关于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审议稿)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关键所在。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为进一步推动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州政协常委会2021年工作部署,州政协成立了以XX副主席为组长,部分州政协委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从7月初开始,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踏查等方式,对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赴XXX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综合调研和考察情况,形成此报告。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

我州现有各类中小学X所,其中普通高中X所,初中X所,小学X所。在岗教职工X人,其中小学教职工X人,初中教职工X人,高中教职工X人。

骨干教师队伍情况。全州各级别骨干教师共有X人,其中县(市)级骨干教师X人,州级骨干教师X人,省级骨干教师X人;州级学科带头人X人,省级学科带头人X人;县(市)级名师X人,州级名师X人。

年龄结构情况。30岁以下教师X人,占X%;30-39岁教师X人,占X%;40-49岁教师X人,占X%;50岁以上教师X人,占X%。

学历结构情况。研究生以上学历X人,本科学历X人,本科以下学历X人。

职称结构情况。正高级教师X人,副高级教师X人,中级教师X人,初级教师X人,未定级X人。

男女结构情况。男教师X人,其中小学X人、初中X人、高中X人;女教师X人,其中小学X人、初中X人、高中X人。男女教师比例为X。

民族结构情况。汉族教师X人,朝鲜族教师X人,其他民族教师X人,朝鲜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教师占比X%。

城乡结构情况。城区教师X人,占全州教师总数X%,乡镇教师X人,占全州教师总数X%。

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统筹推动全州教师队伍建设。

(一)健全长效机制,夯实队伍师德根基

贯彻落实国家、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部署,严格执行各类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州本级和各县市教育部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师德主题教育和师德研讨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师德交流会、师德师风宣讲、演讲比赛、“新时代教师风采”微故事征集等主题教育,发掘师德典型,传递教育正能量。每年教师节期间选树一批“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定期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规定,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党纪法规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二)突出专业培养,提升教师队伍能力

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县市相继建立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新任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科专题培训等培训活动。大力推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名师工程”等培优项目,组织名优级骨干教师开展“送培下乡”“送教下乡”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农村中小学校级管理干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教师赴宁波参加培训,邀请X市名优校长到延边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高级中学校长讲学交流活动。坚持开展校级领导干部培训,选派我州国家领航校长、X省杰出校长、专家型校长以及延边州名(骨干)校长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高端研修。通过开展一系列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强化待遇激励,提高教师队伍活力

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各县(市)科学制定和完善补助方案,为农村中小学在编在岗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和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积极落实“农村一线从教30年可直接认定高级教师职务,实行特设岗位聘任”政策。推动州本级和县(市)按省定要求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按规定标准执行。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教师队伍管理

严格执行教师编制标准,加强教师聘用合同管理。在编制标准内,尽量多招优秀教师,不断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根据各学校的编制、减员、配备、需要情况,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特岗教师招聘、接受公费师范生等形式,进一步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补充力度,有效缓解教师队伍老龄化、结构性缺编的问题。落实中小学领导、教师交流工作制度,选派城区学校名优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选派乡村学校领导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通过实施城区和乡村的交流工作,推动优质师资力量向乡村薄弱学校流动,促进教师队伍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方面,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出现青年教师断层现象。全州现有30岁以下教师X人,占比X%,而50岁以上教师X人,占比X%。自20XX年中组部出台《高级职称女教师延长退休年龄的通知》后,女性高级教师可申请延长到60岁退休,教师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由于延退教师受体力、精力和知识老化等原因,无法胜任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任务,因岗位编制指标限制,使得年轻教师无法及时补录,职称评聘机会也被压缩,进一步打击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科结构方面,专业课教师紧缺,存在跨学年兼课、跨文理兼课现象。性别结构方面,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中小学共有女教师X人,占比X%。女教师比例过高,加之产假的延长和二胎生育政策的实施,“四期”保护期间在岗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少教师跨年级、跨学科任教,导致教师备课压力大、工作负担重。

(二)教师招聘不理想。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情况看,一方面,申报公开招聘计划多在年底,第二年退休人员无法计入空编总数,而公开招聘一年只有一次,新聘教师多在第二学期上岗,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安排在上半年,而公开招聘时间多在下半年,由于时间滞后致使一些优秀人才流失,教育急需人才无法及时得以补充。目前,各类招聘上岗的教师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够强,能力不足等现象,有的新招聘教师甚至难以胜任本专业学科的教学。部分学科招聘新任教师存在困难,尤其是政治、历史、生物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专任教师严重不足,任课教师大多数是非专业教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乐观。由于教育布局调整的需要和学生数的逐年减少,我州大部分乡村学校都有过合并的历史。因此,我州乡村学校出现了中老年教辅人员过剩,年轻专任教师紧缺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偏远乡镇招聘教师困难,在事业编教师招聘、特岗教师招聘时存在“招不够”“招不好”的问题。目前,乡镇教师享受乡镇工作岗位津补贴,但是与城区教师津补贴差距不大,不具有岗位吸引力。甚至出现有部分考生已经录取,发现分配到偏远乡镇时放弃录取资格的现象。近几年通过加大特岗教师的招聘工作,专任教师紧缺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同时又出现了教师队伍年龄两极分化的问题,学校的很多重要工作都压在了年轻特岗教师的身上,影响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存在队伍不稳定隐患。

(四)其他问题。一是职称评聘不乐观。不少学校为了开足开齐课程只能拔高使用教师,或者不得不跨年级、跨学科任教,或者从事非本专业的紧缺学科教学。这种现象在朝鲜族学校和农村学校表现尤为突出。二是专业对口率不高。虽然我州教师学历合格率较高,但是多为通过在职教育获得的第二学历,专业不对口的居多,存在学历高、水平低的问题。三是持证上岗率不高。由于编制的局限,加之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在朝鲜族学校和农村学校中拔高使用教师的情况较为普遍,幼儿园教师调到中心校任教,小学教师补充到初中任教,初中教师调入高中任教,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朝鲜族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存在总体超编与结构性缺编现象。当前,国家全面推行民族学校统编教材教学改革,朝鲜族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尤为突出,由于新补充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不足,加之全州统一招聘,分配到有些县(市)的教师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短时间内无法马上胜任教学及管理工作。特别是音乐、美术、计算机、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更为严重,招聘符合朝鲜族学校教育教学的教师时经常出现无人应聘的现象,空岗率较高。

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扎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师德问题零容忍,严肃查处有偿家教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职前、新任、职后培训及管理过程中,树立一批师德典型,形成爱岗敬业的师风教风,巩固和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二是加强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师范分院教师教育优势,强化紧缺学科师资培训和师资源头培养。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竞赛、教坛新秀评选等活动,磨炼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技能,在教师队伍中形成“拼技能、讲师德、促提升”的良好氛围。不断完善后备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要求,让真正有思想、有活力、有能力、有上进心的年轻教师进入到后备干部的行列。三是积极协调组织、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统筹制定干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争取更多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培养及经费保障等机制,进一步加大干部教师培训考核和奖惩管理力度,全面增强教育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稳步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一是按照国家、省里的部署,加快“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促进教师校长校际交流。实行编办管总量、教育部门管结构的办法,缓解师资配备失衡、学科教师结构性矛盾。编办以县域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教育部门加强对中小学编制分类管理,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教育系统自主调配教师,实现教师资源自主化配置。二是进一步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和聘后管理,坚持“以德为先、教学为主、注重实效、以岗定薪”考核原则,以教学实绩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健全教师评价和考核体系。三是取消空编限招政策,实行“满编运行、退一补一”原则的基础上,追加一定比例的机动编制,为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及时填补离岗、退休、病休、孕期和产期教师空缺,确保教师队伍“后继有人”。

(三)探索建立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一是拓展招聘渠道。继续加大新任教师招聘力度,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特岗教师招聘和接收免费师范生、招才引智、“三支一扶大学生”等途径,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补充力度。拓宽偏远乡镇学校新任教师招聘渠道,增加偏远乡镇学校委培师范生名额,解决偏远乡镇学校“招人难”的问题。二是加大高校毕业生招聘力度。人社和教育部门联合到国内重点师范院校现场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现场面试,符合条件者直接签订聘用合同,对于具有研究生学历及985院校毕业生免笔试环节,直接进行面试招聘。特别是公开招聘一年分两次进行,便于每个学期前补充新教师,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是逐步下放教师招聘工作权限。教师招聘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根据教育规律开展招聘。招聘时允许调整招聘环节顺序,对于报名的考生先进行面试,再进行笔试,优先选拔具备教师基本素养的考生,面试合格后进行下一步笔试选拔。一些实践操作强的专业性教师或紧缺学科教师招聘适当放宽政策,给予用人单位更多招聘自主权,注重实践经验的考察。

7.小学教师调研报告 篇七

3.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原因调查 (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对于城区教师来说,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常采用的措施是认真备课、及时进行反思、课中精讲多练、贯彻良好的课堂常规等;对于农村教师来说,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主要是认真备课。从城区与农村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看法中可以看出, 在有效性的把握上, 城区教师明显比农村教师要好。在“在备课时, 对教学有效性的预设通常采取的方式”的调查中, 笔者发现, 城区和农村教师对备课虽然采取的主要方式都是借助各种教参资料和反复阅读教材, 但城区的教师明显比农村的教师涉及的面要宽、程度要深;在“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的调查中, 农村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 而城区教师除了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外, 他们还考虑了学生的兴趣、运动基础、现有的教学条件、运动项目的内容体系等。从这一侧面笔者认为, 城区与农村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

另外在与体育教师的座谈中, 笔者了解到造成目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原因还有:课时重 (尤其是城区教师, 他们周课时为18节, 有的教师甚至达到了22节, 此外还要组织大课间与课外体育锻炼) , 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心不够强, 无目的教学、放羊式教学现象较为严重;教学过于形式化, 教师对教学的目的性不明, 组织不够严谨;课中讲解过多, 练习密度与强度过小;学校的场地小, 分工不明确, 器材少, 合理利用率不高;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规范, 设计的练习没有层次, 没有针对性;情景创设不符合学情, 与所教内容不符;教师的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不准确;评价机制不健全, 绩效工资分配不合理, 打消教师的积极性等因素。

(三) 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认识调查

关于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笔者主要从学生对体育课的整体感受、体育教师上课的方式、体育教师示范动作的优美、课后体育作业的布置、体育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等情况以及自己课外锻炼的时间安排、课堂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80%以上的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课, 不管是城区的还是农村的体育教师目前普遍采取的上课方式都没有固定, 有时是教师讲学生听, 有时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有时是学生做练习与竞赛, 有时这几种方式也有机地协调使用;教师的示范不是每节课都做, 很少做与不做的现象也有, 但只是极个别;教师提问的方式注意了面向全体与兼顾个别, 关注了差异;从学生每天的课外锻炼时间可以看出, 70%的学生能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但也有将近30%的人一天的锻炼时间不足一小时, 还有近10%的人没有进行锻炼。这说明教师一些不当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 在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同时, 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养成。对于学生而言, 使他们找到体育学习乐趣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与寻找, 让他们充分地进行体育动作学习, 也就是说相对于教师的教, 学生更愿意三五个同伴自己玩, 因为他们觉得体育教师的课存在随意性, 有时运动量大, 有时又小, 安排有些不科学;他们觉得在体育课上不是每节课都有发言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交流时两人交流的机会比较多, 大组与全班的交流与展示的机会比较少, 这一点在“对于自己不会的动作”的调查中得以证实, 有20%左右的人对自己不会的动作不闻不问, 任其自然, 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未形成制度或者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

另外,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 学生希望教师要有幽默感, 寓教于乐, 多做示范, 练习手段丰富;以游戏、比赛的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多鼓励多奖励, 不批评不体罚, 课上讲述一些体育名人的故事;骨干带领学习, 多安排学生喜欢的项目等。

(四) 家长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认识调查 (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 对于体育, 不管是城区还是农村的学生都喜欢, 这是无可置疑的。对于家长来说, 也不管是城区的还是农村的家长, 他们了解孩子的体育情况主要是通过和孩子交流, 和孩子进行家庭体育锻炼来实现。从调查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家长们都积极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都知道通过培养体育学习习惯来提高孩子学习体育的效率, 也都懂得体育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和抗表4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原因调查捉迷藏、做游戏, 锻炼缺乏科学的指导。家长还是希望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多成立些兴趣小组, 经常开展竞赛活动, 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 适当布置体育作业, 改善体育活动硬件;希望体育教师多引导鼓励学生, 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 少讲多练进行游戏教学, 规范教学过程, 加强事业心与责任感等。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目前体育教学依然存在着无效与低效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来自社会宏观层面上的, 也有来自学校、家庭、教师及学生自身的微观层面上的, 其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方式是造成当前课堂教学无效与低效的直接因素。为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变革, 逐渐完善有效性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促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观念上, 必须彻底摒弃唯“智力论”的人才观, 真正认识到当代社会对全面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认识到健康的体魄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此,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 都必须以新的视角来审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把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十分迫切、十分重要的事情来认识, 学校和教师要把它作为必须完成的份内工作来实施。

(二)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全面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健康第一”的思想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同时也是制订体育课程和课时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在课程安排上,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都必须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指导, 作为评价的基础, 必须从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 切实优化体育课堂, 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 家长也应该站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以及孩子未来发展需要的层面来看待与认识这个问题, 领导要给教师搭建合理的平台, 教师、家长要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 为体育课堂的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 夯实基础, 落实体制, 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保驾护航

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是简单的说说, 停留在口头上就能行, 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和体制、政策的支撑, 为此, 笔者认为, 夯实基础, 落实体制, 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保驾护航。

1. 建立和健全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体系

管理出效益。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管理是重要保障, 没有科学的、高效的管理, 就没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组织建设:学校要建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管理机构, 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实施监控、指导、评价、奖惩等等。可以建立由分管校长或教导主任牵头, 由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与的“体育课堂有效性领导小组”, 具体实施管理工作。要防止形式主义, 责任要落实, 工作要具体, 运作要高效。

(2) 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制度促改革, 以制度促发展, 以制度保障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面落实, 是保障体制落实的重要环节。包括建立对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考核制度, 建立以备课、说课、上课、评价、考核为重点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建构动态式的教研机制, 开展行动解剖的制度, 建立让教师研究自己, 在反思中成长的措施以及必要的奖惩制度等等。

从体育学科的实际出发, 还要建立与健全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一体化制度、两操一活动的实施制度、体育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制度、校本体育教研制度、体育课题研究制度、体育奖励晋升制度、体育课堂教学检测细则、场地使用制度等。

(3) 构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建立既是制度建设的核心, 也是科学性很强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操作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而如何界定和评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这必须进行科学评估。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对评估的内容、指标参数、权重等进行研究, 制订出切合实际的, 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估体系。

2. 硬件基础

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必须有相应的物质设施作为保障。首先主管部门及学校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规划体育场地, 配备适合小学生使用的体育器材, 确保体育教学有足够的运动场所和器材;其次在每年定额增长的基础之上, 要对场地器材进行维护、维修与更新, 以保持其安全性。

3. 软件基础

软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或者说它的核心就是管理体系。除此之外, 学校还应针对体育课堂有效性建设完善其他软件。包括:教学数据库、教研组档案、教师档案、学生档案、教学资源档案、教学个案、教学范例档案、问题档案等等。软件建设的目的, 就是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 对体育课堂有效性实施全方位的科学管理, 以实现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4.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是关键。没有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功底扎实、教学观念先进、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队伍,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是一句空话。

(1) 师资配备:必须想尽办法, 配齐配足体育师资。对于师资配备有困难的地区, 也要设法从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和体育专业素养的人员中遴选人才, 并促使其取得体育教师资格后方能从教。

(2) 加强培训: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 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要不断扩大教师的视野, 加强多种形式的交流, 领会课改精神, 使其不断深化对教学有效性的实质与内涵的理解, 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5. 构建学校、教师、家长“三结合”的体育网络

8.小学教师调研报告 篇八

调研情况概述

在本次调研工作中,主要工具有:沙坪坝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资源现状调查统计表、沙坪坝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队伍现状调查统计表和沙坪坝区中小学校本研修情况调查问卷。在调研中重视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通过数据,分析本校在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和校本研修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调研情况分析

根据调研工具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师资配置情况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队伍现状调查表从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管理队伍和学校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统计,结合研究前期和后期进行对比,进行了如下分析:

1.学校学科教师队伍更加专业。

从教师的基本配置上看:大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人数有所提高。学科专职教师人数增加,兼职教师人数减少,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

沙坪坝小学学科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表(研究前期)沙坪坝小学学科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表(研究后期)

从教师的学历结构上来看,各学科教师的学历结构有所提高,我校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进一步加强。

2.学校管理队伍能力强。目前我校管理队伍共14人,其中校级4人,中层干部10人,本科学历占92%;中高1人,小高9人,中高级职称占92%;1人是国培对象,5人是市级骨干,1人是区级骨干。

可以看出,我校的管理队伍综合素质较高,是各学科中的骨干力量,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科研中,都起着良好的带头和指导作用。

3.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自从进行课题研究以来,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数据上能看出,我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师的配置上,从原来的大多数教师兼职其它学科到无一人兼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性;在教师的引进上注重了学历层次,第一次出现了硕士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大大增加,教师的学历结构得到提高;在职称上来看,中高职称由1个增加到3个;在骨干教师的培养上,注重了校级骨干的培养。整体上来看,教师更加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1.严格按照规定开设课程。我校按照规定开设了相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各个课程的课时都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确保课程的执行,用科学管理扎实推进课程的开展。

2.坚持开发特色课程。我校长期坚持有特色校本课程,每周开展活动,课时为2课时,约80个组,分为校级组和年级组,其中铜管乐团、古筝队、艺术体操、民乐队等多个校级组外聘了优秀的指导教师,年级组由具有特长的校内教师悉心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课程,充分激了兴趣,培养了特长,获得了发展。多个活动组代表学校参加了各级比赛和活动,得到广泛好评和肯定,特别是钢管乐团远赴奥地利,参加“相约维也纳一奥地利中國艺术节”大型国际交流活动,并在著名的金色大厅进行了精彩的表演。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生能在其中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展示自我,这正是特色课程的目的和成功之处。

(三)校本研修情况分析

本次校本研修情况调查问卷,共发出40份,回收40份,其中领导问卷5份,教师问卷35份(含5份教研组长问卷),教师问卷的调查注重了老、中、青的比例和各学科教师的参与,充分注重了调的全面性。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教师眼中的校本研修。35%的教师对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持“满意”的态度,60%的教师“比较满意”,5%的教师认为“能够接受”。

57.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很有特色和成效,完全满意”;40%的教师认为“有一点特色,比较满意”;2.5%的教师认为“多是形式主义”。

8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氛围浓厚,7.5%的教师认为缺乏教研氛围,7.5%的教师认为除了组织的听、评课,较少走进别人课堂。

综上看出:大部分教师对校本研修的组织和效果持肯定态度,校本研修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也存在部分教师没能参与其中,对校本研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校本研修中教师的需求。在“您认为现在教师专业成长最缺乏的是什么?”调查中,有40%的教师选择“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构建”,45%的教师选择“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掌握和运用”,42.5%的教师选择“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培训因素的调查中,95%的教师看重培训的实用程度。

在“您最希望参加的培训类别是什么?”调查中,95%的教师希望“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

在“您觉得参加什么样的教研活动更有效果?”的调查中,四种活动:

“同事之间的随时交流”、“研究课与集体研讨”、“有专家指导的研讨”和“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们对四种活动的看重程度基本一样,认为都有价值。

从这几个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在研修活动中,更倾向于研修的实用性,倾向于对教学有直接帮助的内容。

3.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自我选择。在“您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调查中,80%的教师选择了“与同事讨论”,还有部分选择了“翻阅书籍或上网查找”。

在“你经常采取什么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查中,有87.5%的教师选择“和同事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有50%的教师选择了“在脑中回顾一下”。

在“你阅读教育类书籍的情况”调查中,32.5%的教师“经常阅读”,67.5%的教师“有时阅读”。

在“你是否愿意承担各项工作,是否愿意自我加压”调查中,25%的教师“非常愿意”,52.5%的教师“比较愿意”,22.5%的教师“不太愿意”。

从调查结果中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教学的反思,与同事进行交流方便又及时,自然成为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当问题需要得到更专业的帮助时,查阅资料和请教专家成为更佳的选择。从对自主发展和加压的态度上看,一部分教师主动性较高,大部分教师愿意发展但主动性不高,少部分教师持排斥的态度。

调研对策及建议

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对师资配置、优化课程设置和深化校本研修的对策:

(一)优化师资配置的建议

1.深入推行学科教师专职化。学科教师专职化,有利于教师对本学科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能更好地傳授知识和技能。虽然目前我校教师都是学科专职的,但由于实际需要,有些教师实际是才开始接触到某一新的学科,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得到学校的关注和帮助,促进他们尽快地熟悉本学科的教学。所以,我们要继续维持学科教师专职的师资配置,同时要加强学科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培训,让专职教师更专业。

2.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校的学历结构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应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继续学习的引导,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

推出优秀教师,提高职称结构。我校的职称结构中,小学高级职称以上的比例不高,应着力提升。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推行科学的评价机制,给优秀教师提高职称的机会。

3.发挥骨干的带头作用,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引导中青年教师不断成长,形成有良好竞争机制和学习氛围的团队,共同进步。市、区级骨干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给予中青年教师更多的观摩和学习机会,促进教师队伍整体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课程设置的建议

1.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有好的课程设置,必须要有好的教师去实施。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培训学习,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从而达到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2.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颇具特色,尤其是校级组,无论师资还是生源都有良好的保证,这一点应继续保持。而年级组课程的开发,对于一部分并不专业的普通教师而言,显得有点勉为其难。我校在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开发,但这个特长精通到什么程度,如何去教学给学生,学生有无基础等因素,都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呢?学校可以精选几个课程,自主开发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对课程实施教师进行的培训,从而让校本课程更规范、落实。

(三)深化校本研修的建议

1.营造良好研修氛围。研修活动要关注教师的需求和心理,如果一味地让教师觉得是负担,被动地学习,取得的效果会减弱,久而久之对研修活动会产生厌烦情绪。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让教师主动参与研修是校本研修的重中之重。为了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应注重业务领导与教师的平等关系,这是沟通的前提;注重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注重实事求是的研讨风格;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等。

2.改良校本研修模式,提高校本研修实效。坚持我校以往优秀的教研模式,同时,更多地将专家请到课堂中、活动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研修活动中,忌形式化,要注重对教学有实际作用、便于操作实践的内容,将校本研修更加落在实处。

3.形成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文化。通过学校的有效管理和实施,在校本研修中重视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学习、教学的研讨和自我的反思,形成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文化。

9.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篇九

一、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

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背景,进修学校在顺利了通过“省级标准化办学机构”验收基础上,配备了适用于各学科教师培训的各类专用教室,使之成为集学术报告、教学展示、教师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互动等多功能的“学术交流中心”。20xx年县委县政府投资1400余万元,占地1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新科研中心大楼已动工建设,完全符合省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创建标准。20xx年5月投入使用,为区域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环境支持。

进修学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活动,组织教师赴邻县学校学习交流,汲取经验;支持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学办的培训学习班,开拓教研视野;开展学科教研活动集体观摩活动,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交流,提升教师专业能力。20xx年,进修学校组织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教师英语口语培训、小学校长(含后备)任职培训校园安全知识培训、电子白板及课件制作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参训教师2300余人次。

二、座谈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共有130名校长及教育管理者(含民办)参加了调查,其中完成答卷并成功提交的122人,有效答卷率为93.8%。调查问卷为我们自行设计的《广宗县教育管理干部远程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属结构型问卷。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继续教育需求问题,共设计了三个方面共18个问题,其中16个问题为选择题,2个问题为开放式问答题。座谈内容涵盖参加培训的动因、期望、类别、形式、培训中的问题、校本培训、培训教师的需求等。座谈会以问答发言的形式进行,共有70人参加。涵盖基层校长和一线教师及部分教育行政管理干部。

三、座谈调查结果说明

1.目前最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结果显示,同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教师的首选,关注度达76.2%。提高“文化知识”,排在了第二位,关注度最低的是“选择课程”项,在27%以下。可见,多数校长教师都十分重视基本的教学技能的提升与交流借鉴,因为这是最现实的,也是最容易见效果的。而一些“高大上”的“专家讲座报告”,教师反映“听不懂”“用不上”,不接地气,表现为效果差而不受欢迎。

2.希望参加的培训形式。“实地考察观摩与观看、网络远程培训”成为大家高关注的两种培训形式,排在了前两位,关注度均在90%以上。教学展示研讨、专家讲座仍是大家一般关注的形式,自学反思、小团体体验等形式未被大家所关注。可见,开放性、参与性的培训方式更受到大家的喜欢。

3.目前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通过座谈和问卷,大家对培训方式单一的专家讲座理论普遍反映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不实用、缺少案例分析、培训理念过。二是对培训时间,大多不希望在周末和假期。而对于工学矛盾,大家几乎不十分在意。三是大家普遍视人员紧教学任务重不好安排、经费短缺是制约培训的瓶颈。

四、座谈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1.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当前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使教师普遍认识到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摆在了每个教师的面前,成为广大教师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培训动机、培训期望的调查结果上。当前教师在职培训的关注热点都集中在了个人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和实效性方面。

2.教师对于培训的期望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于教师培训的类别来看,教师在这方面的需求是集中与分散并存,一方面教师对于提高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有较大的关注,同时教师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前沿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注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也有一定的关注度。在日益紧张,社会压力增大的环境中,教师在逐步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

3.传统形式培训影响力减少,互动、参与式培训受到欢迎,基于网络的培训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传统的讲座式培训不再受老师的欢迎。而对于实地考察、观摩的教学培训受到了教师的追捧,关注度最高,达到了97.6%。同时,同行的展示,共同研讨受到了教师认可,这体现出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的问题不能靠专家和理论解决。主动的参与和交流借鉴是解决自身发展的核心。同时,被一些专家所推崇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培训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综合分析,一方面教师还不能适应这种教、学分离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师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应该是今后培训的重点之一。

五、建议与对策

1.创新培训模式,实现个性化引领是教师对培训的最大期望。“会议式”培训一直是我们采用的主要培训形式,从调查来看,随着教师培训需求多样化发展,大班额培训报告会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引领式培训需求,因此,培训尽量减少大班额,多增加小班额培训形式。强化参与式、对话式、展示式、观摩式等形式的培训。

2.围绕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设置培训内容,突出干部教师普遍关注的教育教学热点,切实满足培训者的需求。首先,培训目标定位要以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生成培训问题,变理念培训为主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主的培训。其次,培训专题零散、不系统是当前培训内容设置中普遍存在的,今后应由重零散性知识专题设置为强化系统性文化素养知识专题设置。

3.网络远程培训仍是今后培训形式的发展方向之一。调查中,大家对网络培训关注不高,但恰恰是应该受到关注却成为教师所忽视的一个问题和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电脑技术及应用水平受到许多限制,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比重。

上一篇:辞职报告信5则范文下一篇:乌丢丢奇遇记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