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精选8篇)
1.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一
摘要:校本课程是当今中学体育教学非常流行的教学新视角,对于推动中学体育教育的深入变革具有重大意义。体育校本课程是“以生为本”理念在体育领域的重要诠释,以特色化为根本,以实践性为动力,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本文探讨了校本课程的内涵及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论述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促进校本课程和中学体育的良性融合发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特色
自体育教学大纲在我国中学体育中广泛推行以来,在取得一定实效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千篇 一律的问题,对中学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大阻碍。每一所学校在地域地理、学校发展、学生特点、管理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特色,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并不利于中学体育在各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贯彻教育大纲的同时,中学体育也应在自身的特色发展上做好文章,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构建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体育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即在贯彻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设置课程的条件下,通过科学和全面评估本校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在有效利用学校和当地社区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而开发的具有特色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上,必须坚持2个重要落脚点:(1)以学校为本、凸显学校特色;(2)重视课程开发,凸显实践性。在内容开发上,必须在校本课程建设上涵盖新的教育理念,在贯彻中央和地方基本教育精神的前提下,能够客观地分析和利用自身办学特点、优势和资源,在学校成员独立、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联合校外团体或个人共同进行教学改革。也就是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可以学校自身优势为基础打造独特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体育教材进行“校本化”改造,通过两条腿走路打造丰富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2.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二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重庆市城口县、秀山县、石柱县、江北区、黔江区、涪陵区等27所农村中学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专著、论文。 (2) 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城口县、秀山县、石柱县、江北区、黔江区、涪陵区等27所农村中学进行调研, 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92份, 其中有效问卷88份, 有效率为88%。 (3) 统计对比研究法。运用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重庆市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分析。
重庆市是一个年轻的直辖市和老工业基地, 拥有近3100万人口, 其中城镇人口1073万, 农村人口2022万, 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面对着这一特殊的地理、人口结构, 教育事业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教育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 农民孩子读不起书的现象更是普遍。其次, 在教师方面, 教师数量不足, 城乡分配不平衡, 师资结构不合理是重庆市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重庆市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展情况。在对重庆市农村中学体育能有效合理开展校本课程的学校调查中, 被调查的27所中学只占26%。同时开展形式上, 呈现出不同种类。 (见表1、表2)
通过对表1、表2的数据分析可知, 重庆市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存在着巨大的可利用资源, 但是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的以当地体育资源为主的游戏类中, 这说明体育教师在开发中缺少灵活多变。其实通过调查, 我们也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 (如石柱、黔江) 有着更好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 “摆手舞”、“高脚马”、“足铃球”等民族传统活动逐渐融于体育课程和民间体育活动中。
2、影响重庆市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因素
(1) 体育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的主导因素。校本课程实施就是把权利交给教师, 而体育教师成了阻碍我市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时, 发现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让我们的体育教师, 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 而不探讨教什么, 大多数教师已形成了这样的心理定式。 (2) 教师的职业知识与课程知识有着重要的关系。一名合格的教师职业知识, 应由三个方面的知识构成:主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结构组成。但是, 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 我国的体育教学观仍然受前苏联的“体育教学以传授技术为本”的理论思想影响, 教育界长期对体育师资的培养只注重体育技术, 轻视理论知识, 造成大多数体育教师主体性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欠缺, 教师知识结构不平衡, 直接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2) 管理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己的教育产物, 它只有在学校自愿的基础上, 通过横向交流发挥作用。教育实践证明, 一所学校的领导要引导学校进行变革和创新, 就必须具备个性化的管理风格和人格特征。然而, 在我市农村中学抽样调查中发现:60%的领导对校本开发并不重视, 这就导致体育教师工作起来也就“本本分分”。所以学校领导必须与体育教师进行不断地沟通、鼓励和支持, 才能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董翠香, 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
3.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三
【关 键 词】甘肃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1-0118-02
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进行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开发应运而生。
校本课程开发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2]它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策略和活动。甘肃省于2009年秋季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也随之走进甘肃省普通高中,探讨这些学校当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两个方面做一初步的回答。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表现出校舍不足,实验设备及药品残缺不全,图书资料缺乏,教育教学活动设施不完全等。另一方面,农村有优于虽然城市的许多素材性资源,但这些“俯拾即来”的素材的开发由于物力、财力保等保障措施的不到位导致不能有效的开发,以上两个方面决定了农村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资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教师专业知识滞后
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高师历来以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这三门课的开设作为其“师范性”的特点,关于课程的知识在这三门中仅占极小的一部分,造成教师职前教育“营养不良”。另外,由于我国课程管理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研究-开发-推广”的模式,教师无需知道“教什么”,只考虑“怎样教”。农村中学在追求升学率的质量观驱使下,长期以来奉行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形成了对国家课程的依赖性,忠实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同时,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广大农村中学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进修的机会,其科研水准差,科研能力低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这一切使得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淡薄。
(三)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
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仍然单一,主要以中考、高考成绩排名论质量,这一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在“应试教育”的藩篱中苦苦挣扎,几乎是“千人一面”,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理念的支持。
(四)评价基础薄弱
校本课程评价是以学校为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3]即主要以校内评价为主,要求学校建立能够反映内在质量和使用成效的比较科学而又合理的评价指标和体系。而农村学校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普遍重视外部评价,内部评价几乎被忽略。同时,广大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的滞后,评价能力缺乏。这几方面的因素使学校很难建立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导致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缺乏有效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等功能。
(五)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参与意识缺乏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研究,即学生和家长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而农村中学学生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且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形成一个固守的观点,即“教什么”是国家和学校的事,家长负责的是学生的衣食起居。同时,学生关注的焦点是“学些什么”才能“跳出农门”,对自己的成长需求并无明确的认识,很少有意识向教师、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他们的建议,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是社区、家长、学生的需求,这一现状使校本课程开发存在一定的主体缺失。
(六)学校缺乏开放的民主管理机制
虽然国家早已推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农村学校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教育行政机关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的任免是上级行政机关全权决定,学校校长、教师大多是照章执行,整个学校的运行机制是从上到下,从政府到学校封闭运行。缺乏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从学校到政府的反馈机制也很薄弱。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民主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学校以民主、开放的机制随时的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和促进课程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于是形成了教师民主参与课程管理与开发与学校民主开放机制的缺失之间的矛盾。从教育管理的机制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
虽然上述一系列因素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的等待条件成熟时再去开发,更不能逃避,应正视现实,寻找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积极而有创造性地促进校本课程在本地区生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积极推行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的在职培训,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4]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这种培训可以是长期的,如一年或一学期,也可以是短期的,如几周或几天;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性的,如课程编制、实施、评价,教学设计等等;可以是集体培训,也可以是自学总结;指导人员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专家学者。这对于农村中学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而又经济的培训方式,可以大大地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开阔视野,促进自身由“工匠型”向“研究型”转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同时,在学校管理层面上应努力倡导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增加学校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 明确学校教育哲学,凸现学校特色
教育哲学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教师共同的追求,是课程开发的路标。农村中学应寻找自身的社会定位,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教育哲学,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方向性的理念支持。
(三)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要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在学校全面实施,必须有一定硬件条件支撑,特别要加强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切实解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场地、设备、材料与药品等严重不足的问题,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提升课程的内在质量和使用成效,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评价理念,为切实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必须将校本课程开发纳入上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中并建立学校内部评价机制。当前由于体制原因,学校教育质量主要由外部评价,特别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决定。学校的生存,校长的任免以及教师的聘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评价。若上级部门的评价仍沿用原有标准,只注重统一考试的成绩,甚至以分数、升学率排名,那么学校就不得不进行“应试教育”,取得上级的“好”评价,当然就无心思和精力顾及校本课程开发,即使有时间,也不会重视这个与自身利益毫不相关的“校本课程”。因此,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条件。上级的评价体系应有此方面的评价项目,学校应有完善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促使教师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五)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
一方面,校长应充分发挥领导才能,从“课程管理者”向“课程领导者”角色转变,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权力上和经费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应积极搭建学校与社区、家长、学生等的对话平台,形成融社会需求,学生、教师、家长等积极参与为一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氛围。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虽然在农村中学举步维艰,但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或变相或流于形式,而应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让校本课程在农村中小学生成,这对于全面推进农村素质教育不言而喻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6.
[2]崔永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3]刘旭东等.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47.
[4]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18-219.
4.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四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中小学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演出一个新的剧本,教师将进入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教师将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为了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通过校本培训,尽快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莘口中学为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年年教师调动变化大,抓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三年来对农村中学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笔者认为:
一、抓好校本培训,突出校本最关键。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教师培训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然而由于教师培训面广量大,仅靠各级教育部门的培训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功的经验证明,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最为关键。为此,学校在进入新课程实验中,按照“边实验,边培训,边研究,边开发,边提高”的原则,充分并努力抓好校本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新课程教育理念,改革目标,以及各科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实验建议等。培训的方式可以是骨干教师、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校领导组织的开展学习文件、讲座、座谈、研讨、交流等方式。要切实加强校本培训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对校本培训进行评估和跟踪指导,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形式,逐步形成“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良好运行机制。
二、抓好校本培训,结合实际最有效。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除了派员参加省、市、区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各种培训,但考虑到大多数教师这种机会较少,关键还是抓好校本培训,结合实际最有效。因此我们侧重在校本培训方面下大力气,一方面,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通识培训、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文件、听、看专家讲座光盘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等共性的校本培训;另一方面,根据我们学校实际,没专家,没有钱请外地高手,怎么办?组织人员编写符合“校情”“校特”的校本培训教材。笔者身为分管教学、校本培训工作的副校长、学校唯一的高级教师,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校本培训任务。笔者认真学习了有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各种文件,还参阅了《人民教育》、《福建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与管理》、《21世纪教育》、《新世纪教育 》、《教育报》、《教育艺术》、《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班主任之友》、《福建教学研究》等有关报刊,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二十多年来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年段长、教导主任、副校长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联系学校实际,编写了《莘口中学校本培训》讲座教材一册。培训内容涉及:师德教育培训;职能工作培训;教学工作培训和评价工作培训。具体说明如下:
(一)师德教育培训
1、《师德的四种内涵》从“正己是师德的基础,敬业是师德的核心,爱生是师德的灵魂和奉献是师德的体现”四方面入手进行培训,让教师明白自己职责的神圣。
2、《教师的四种类型》从“以教谋生者,以教为业者,以教求乐者,以教探索者”等四方面讲述,目的在于唤醒教师职业责任。
3、《新班主任要注意首因效应》针对新班主任提出要求必须具备有“一口合格的普通话,一手较好的三笔字,一项基本技能,一篇好教案,一堂优质课”而作的专题讲座。
4、《教师之职要做到无可替代》一文是就暑假举办的教师师德培训的个人体会在全体教师大会上作交流发言。目的在于与全校老师谈有关教师的尚德精教,奉献精神问题。
(二)职能工作培训
考虑到近几年来我校教师调动频繁,职能负责人大都是新手,为了让他们工作尽快上手,写了5、《谈年段长的定位和职责》,6、《在教研组长会议上的`讲话》,7、《谈教研组的功能及教研组长的职责》分别在各职能会议上讲座。
现代管理的线条日趋复杂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写了8、《常规表格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视点》对全校教师开课,教师按照要求上交材料,利用一系列表格进行常规管理,使管理优化。
(三)教学工作培训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实验研究课、汇报课、优质课、学科带头人评选课等活动的开展,“说、上、听、评”课越来越多,笔者收集了许多资料,写出9、《谈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一文并就四个专题分别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全体教师的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考虑到以往的教研活动都是集体活动较多,其实教研可以是集体研讨也可以是个人研究,为此给全体教师开设10、《谈如何进行教研活动》这个讲座。让教师懂得如何进行教研活动。
课程实验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备课、教学、学生课堂表现、教后反思等方面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笔者给老师开设了11、《备课的四个层次》,12、《教学的四种境界》,13、《学生在课堂的四种表现》,14、《教后记怎样写,写什么》等四堂讲座,目的是使教师更明白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把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和经验写下来,不管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是让他人借鉴自己的经验都很有必要,但有些老师不知如何下手,所以给教师开了15、《谈教学论文的撰写》讲座。让教师明白教学论文撰写的基本方式、方法。
(四)评价工作培训
课程实验改革后,以往对教师的评价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我学习了有关课程改革文件和《走进新课程》一书,写出16、《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教育评价》,并征求老师意见,修改后形成本校教师评价依据。
单一的以成绩评价学生已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笔者写出了17、《学生形成性评价研究》,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校发展的改进计划,供老师参考。
“成长记录袋”是课程改革实验后出现的新事物,但许多老师不懂怎样用,所以笔者给教师作了18、《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讲座。
因为我们区是省级23个课改实验区之一,选用多种版本的教材。如何教教材,用教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为全校教师开设19、《解读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走进新课程>学习体会》讲座,此文收入了三元区课改实验与探索系列文选第二辑。
三、抓好校本培训,教师发展大促进。
我区启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三年来,本校也开展了三年的校本培训,全体教师学理论、谈课改、重实践、找差距、多研究,善总结,大大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成绩。三年来,我校的教学质量居三元区三所农村中学之首,1人被评上区学科带头人,10人被评上市级课改优质课,2人被评上区级课改实验先进工作者;举办四年校级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全体教师认真总结课改实验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市、区级发表论文70多篇,汇编校级论文集三册;98%青年教师就读专升本,20人通过自考、函授、网络教育等形式取得了本科文凭;三年来,农村教师进城考试,我校进城教师约占50%,进城后,多数教师都很快成为该校的骨干教师。我校校本培训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多次受到区教育局领导的好评。
四、抓好校本培训,发现问题待解决。
随着实验的步步深入,新课程的全面铺开,校本培训工作如何继续开展,笔者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急须解决。
1、没有教材,培训什么全靠培训者自己去编写,工作量大,时间紧,资料短缺,培训者又非专职人员,理论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困难很多。
2、没有模式,目标难确立,目的不明确,随意性较大,怎样培训把握不好。
3、农村中学骨干教师,高级教师数量有限,各学科的培训者寥寥无几,各学科的业务培训存在许多困难,上级教育部门的业务培训如何与校本培训有效衔接,校际之间校本培训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也是值得研究。
4、由于认识的问题,对于校本培训部分教师还有走过场,不重视的思想存在,导致校本培训有可能流于形式,收效本培训有可能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5、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结合,以研代训,以训代研,多种形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6、对校本培训进行评估和跟踪指导的良好运行机制还没有很好的落实。
五、抓好校本培训,后续培训更重要。
20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课程改革从启动、实验到全面进入,教师将全部进入新课程,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后续培训更为重要,任务更为突出,学校的人力、财力将遇到一定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利用“教育信息网”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开展培训,以不断提高师资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通过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进修机会。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与意识,使其能够自己主动地寻找学习机会,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造就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是没有终点的,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改革工作。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立足校本培训,加强校本培训工作。通过开展校本培训,继续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学科课程标准,阅读教育报刊,加深对新课程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让全体教师明确,尽管教材不同,但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创造性的用教材,教教材。并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尽快成长为课程改革中的优秀教师,为基础教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姓名:李宗木
工作单位:三明市三元区莘口中学
通讯地址: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莘口中学
邮政编码:365002 联系电话:0598-8371603
5.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五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就是对我们思品课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用于思想政治课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同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就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而言,有很多内容并不适应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要,如在教材编写上没有处理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同时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用于教学,但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资源极度缺乏,就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所以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重要的途径,是落实新课标的内在要求,是有效推进新课程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以往认为农村校本课程资源贫乏的认识和目前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及当地文化传统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在研究中紧密结合地方及学校实际,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和科技创新
2、研究的意义: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思想品德教学理念、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保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开发与利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农村学校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贯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建立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有利于推动农村学校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思品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加深农村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激发农村中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德育新途径,达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内化作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发展的理论: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每一所学校为之奋斗的目标,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应为学生发展尽可能地提供必要的条件。解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在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开发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创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课程最优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条件,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生力军,课程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促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往,教师仅仅是课程忠实的实践者。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思考、合作、探究、创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还成为课程的创建者。在开发资源、创建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经过理论的学习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开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技术,在合作实践的同时,转变了教学行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课程的创建加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满足了教师的成就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校本课程理论:校本课程是以“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创建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得到了广泛开发利用,教师的个性得到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队伍得到了锻炼,学校的特色更加鲜明,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更加显著,因此,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创建校本课程是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需要。
4、构建有效课堂的理论:有效课堂的构建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材”出发,即教学始终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在课堂活动中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真正做到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合作交流。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推动教师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校本课程是指国家规定设置的以校为本,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教师按照一定的课程编制程序而开发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所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内容;
2、讨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3、探索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研究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与制度建设;
4、探索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并编写具有本地及本校特色的思想品德校本教材《让我们荡起双桨》。
五、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各个地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有的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其关注点仍然集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层面,而对于如何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制度建设关注的却比较少,对城市学校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农村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却比较少。
本课题的研究预计有以下两点突破:
1、根据农村教育教学实际,探索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地域特色与校本特色,初步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探索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与制度建设。
2、探索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并实际编写具有望江县及本校特色的思想品德校本教材《让我们荡起双桨》。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组成人员全部是我校教育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科研能力及学术成就,且年富力强,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研究探索的热情。学校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有利于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学校政史地教研组组长及各备课组长的参与将有助于促进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课题研究建立在坚实的教育教学基础之上。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将在资料的收集打印、电子设备的提供、会议研究的开展及实际调查研究等方面予以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活动、各种材料及研究进程会在“周文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网站(zhouwenhua.7ta.cn)上公布。
七、课题组分工
徐国应:组长,负责课题规划,组织领导及协调,经费的保障。
周文华:执行组长,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课题研究校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何文华、余巧霞: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校本教材的编写。
胡庆梅、徐洁冰: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课题相关论文及案例的撰写。
徐林恒: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课题研究分析报告的撰写。
八、课题研究计划
(一)主要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课题设计,实地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具体内容是学校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选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申报课题;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制定实施方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学习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对本课题进行全面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具体内容是探索校本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方法与模式,教师写出研究论文;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思想品德校本资源,将本校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论文、心得体会及教学案例存档。学校对课题研究进行中期评估。
3、总结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整理汇总相关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编写校本教材,对课题进行终结性评估。
(二)最终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分析报告
2、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及教学案例
3、课题研究校本制度
6.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现状与对策 篇六
历
史
类
农村普通中学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丰城市某农村普通中学历史组为例
江西省丰城二中:李少南 电话号码:***
农村普通中学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丰城市某农村普通中学历史组为例
【内容摘要】:新课改以来,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普通中学在加强校本教研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冀能为农村普通中学的校本教研建设起抛砖引玉之作用。【关键词】:农村普通中学 校本教研 现状 对策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加强校本教研工作也在各地中学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普通中学,校本教研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进江西省丰城市某农村普通中学,重点调查了该校历史组的校本教研现状。
一 校本教研开展状况
1、教师结构及承担的教学任务:
该校历史教师总共18位,其中高级职称4位,中级职称9位,初级职称5位,承担54个班的教学任务。2、2009—2010年上学期承担公开课状况:
共有10位教师承担了本学期的公开课,其中初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0人。3、2009—2010年上学期听课状况(该校规定不同学科之间可以互相听课):
四位高级教师分别为22节、18节、20节、15节,平均18.75节;
九位中级教师分别为8节、17节、14节、13节、17节、17节、12节、14节、17节,平均14.33;
五位初级教师分别为12节、12节、12节、16节、12节,平均12.8节。4、2009—2010上学期论文立项、获奖情况:
省级立项1人(初级教师),论文获奖2人(初级与中级教师各1人),获奖课件2人(初级与中级教师各1人),辅导学生获奖1人(初级教师),总共6人。
二 校本教研现状分析
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及笔者访谈得出,该校历史组开展的校本教研呈现良好态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意识、校本教研的质量都比以往有了显著提高,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校本教研时间不充足
调查发现,教师平时用于校本教研的时间严重不足。目前,虽然实行了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考试的压力下,大多数教师仍然秉承着应试教育方针,一心一意抓分数,埋头苦干为成绩。有教师直言不讳地说,高考政策不改,新课改就很难真正推广,素质教育也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位。所以,教师的日常工作基本上是授新课、讲试题、抓考试,循环往复,很少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校本教研。另外,沉重的教学任务也导致教师缺少时间进行校本教研。该校历史教师18人,其中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有4人,班主任11人,承担54个教学班的任务。因此,教师基本上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再加上学校硬性的坐班制度,大多数教师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连休息的时间都不够,根本无充足时间进行校本教研。虽然该校规定各学科以年级为单位每周召开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时间为45分钟,但基本上都流于形式,无实质性效果,因此谈不上达到以教研促进教学的目的。校本教研动机不合理
有些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的动机,一是为了应付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二是为了教师个人职称评定的需要。比如关于集体听课、评课,学校规定每人每学期应达到多少次。然而大多数教师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听课,因此出现了一堂公开课中,签名听课教师的数量竟然超过了学生数量的怪事(不同科目之间也可以互听),有些教师签完名就走人,而坐下来认认真真听完一堂课的人并不多见。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听无目的、议无中心、评无深度,不愿或不能触及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备课,学校明确规定必须是集体备课,且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将此作为评定教研组的一个标准。但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备课渐渐演变成了搞花架、做样子给领导看。教研活动的上交参评教研论文一项,更能体现部分教师教研动机的不合理性。有些教师撰写教研论文,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纯粹是为了评定职称的需要。只要评到和聘到了
高级职称,撰写教研论文就成了多余之事。如前文中提到的该校在本学期教研论文立项和获奖者中竟无一位是高级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这一点。校本教研质量不达标
由于校本教研动机的不合理性,导致了校本教研质量的不达标。如集体备课,原本是大家坐在一起共同研讨如何备课。而事实上有些教研组长干脆将备课的任务分段下达到每个教师,由教师单独去完成。教师们也往往是利用网络下载教案,打印分发就算是完成了集体备课的任务。至于交流、讨论,激起灵感的火花,产生思想的共鸣,更是无从谈起。又如撰写的教研论文,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自己的原创。有些教师认为撰写论文就是“复制”加“剪切”,教研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复制”和“剪切”的过程。因此,通过此方式撰写出的论文脱离自身教学实际,缺乏现实材料支撑,既不能解决教学问题,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故参考价值不大。而那种原创性的、新颖性的、有真实材料支撑的且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论文则很难产出。论文的发表,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某些报刊代理商发表。“我订你的学习报,你帮我发论文”,从而形成了利益链;二是通过某些杂志代理商发表。“一篇文章400元”,是否剽窃,无关紧要。正是因为教研质量的不达标,从而导致能在权威性的杂志报刊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文章则是寥寥无几。校本教研体制不健全
校本教研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为重形式、轻实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教研活动,虽然领导重视,但是执行力度不够,往往是有计划无落实,仅是纸上写写、墙上挂挂,至于达到什么效果,并无具体标准。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指导人员由于人手不够,精力有限(教研室人员常常被抽做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事),他们很少走进农村普通中学指导教研活动,因此无法实现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环节,从而使农村普通中学的校本教研活动逐渐边缘化。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会举办教学论文、课件和教案的评比活动,但是,正如前文所述,许多参评作品的质量值得怀疑。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教师参评的论文、课件、教案,既不是自己的教学反思,也不是自己的研究获得,既不能反映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不能提高自己的教研
水平,纯粹是借他人之成果,充自家之门面。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必须是自创的,但是在评选的过程中,这些“伪作品”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使评比活动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三 校本教研对策建议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履行校长“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同时保证校本教研经费的落实到位。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和深入推进,校长肩负着主要责任。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山东省茌平县杜朗口中学把课堂教学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板块,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三所学校都是校长为校本教研把脉播种,举旗引领。
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主管领导,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明确办学理念,形成教研愿景,制定教学改进计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在这方面,校长心中要有通盘考虑,不能做“即兴之作”、做“应景性的花样文章”和“官样文章”,要求真务实。第二,统筹学校各项资源,协调校外的有关资源,促进教研管理与教研实施。为此,学校可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收集信息和资料、进行绩效评估、提出相应对策,从而在组织上为校本教研提供保证。第三,重视制度建设,建立业务学习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研激励机制、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专业引领制度。第四,通过“主动引发”的人性化组织管理模式,营造优质的校本教研氛围,做到研究问题出自课堂、来自教师,研究成果返回课堂,服务教学。
另外,校长要保证校本教研经费的落实到位:一是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划拨教研经费,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带领全校教师积极开发课题,申请立项,获得立项经费补助;三是争取企业赞助和政府支持,设立“教研基金”,并专款专用。贴近实际,追求实效,积极有效地将校本教研活动转变为教师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
在我国,由于校本教研活动还没有转变成教师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导致教师参与教研的动力明显不足,教研动
机也不尽合理。所以,应从以下三方面解决教师的动力和动机问题。
首先,改变当前校本教研活动边缘化的现状,将校本教研活动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教师便会将这种负担转化成一项感兴趣的工作,久之会内化为教师个人的自然需求。新一轮的课改向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与过去相比,它赋予了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权。在课程支配和开发等问题上,教师比过去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的知识储备,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的解放,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解放须有一个过程,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它需要教师对教育对象、教育教学的特定条件等多种不可控制的因素进行研究,以追求最大的教育效果,这正是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所以说,做校本教研对中学教师来讲,不是脱离教学实际另搞一套,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立足于社区、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将校本教研活动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助力器,做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从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使教师从中获得成就感、荣誉感。
其次,减少教师的行政负担,增加用于教和学的时间。早在1983年,美国的教育改革就提出了应以教师工作的改革和教师质量的提高为重点,提出了减轻教师的行政负担,增加用于教学的时间等措施。我国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也向教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新的挑战,学校和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给教师创造相应的条件。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做教研最大的困难是时间和精力问题,教师的工作,琐碎而又缠身。农村普通中学生独立性弱,纪律性差,班主任教师一整天都和学生在一起,在学校里几乎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八小时之外,还要备课,处理学校里的其它事务,很少再有时间看书、做研究。如果不改变教师的这一工作现状,而一味地要求教师做教研,实际上是在增加教师的负担。为此,建议在中学,增设专职班主任或管理人员,逐渐把教师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教研活动。
最后,通过合理的考核和奖励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在新课改中,我们的教育管理也需要转变观念,确立新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只有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作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才能将校本教研活
动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将校本教研活动的考核作为日常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考核和奖励制度,将教师的日常工作与校本教研活动统一起来,使之由外部需要转变成教师个人的内在需求,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充分发挥领导及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着力创建校本教研活动的良好氛围。
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领导应大力提倡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努力在农村普通中学形成开展教研活动的良好氛围,这是抓好农村普通中学教研工作的关键。要真正把农村普通中学教研工作列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并要切实做到有布臵、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要在农村普通中学大力宣传开展教研的重要意义,积极倡导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教研活动。在这方面,倘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能率先垂范,亲自主持或参与某一方面的研究,并能出一些教研成果,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教研方面的文章,那将比口头倡导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要有力得多,也有效的多。另外,培养一批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教研骨干分子,形成一支教研骨干队伍,是推动农村普通中学教研工作尽快开展起来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开拓进取、大胆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来发现、扶持、培养教研骨干,充分发挥教研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校内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校本教研活动氛围。正确定位,精心组织,大力促进各级专门教研机构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农村普通中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特别是市、县两级教研室,更应该正确定位、精心组织,努力解决好人员少、事务多的矛盾,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普通中学,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要和农村普通中学的实际相结合。开展教研活动旨在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不是从数量上和花样上做文章。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学校基础薄弱,设施不全,所以应该将教研活动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适合农村普通中学的教研活动。除了自身要紧密结合农村普通中学实际,确定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外,还应该深入农村,加强对农村普通中学教学和教研、教改
工作的调查和指导,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动和组织农村普通中学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尤其要注意筛选、确定事关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资水平、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等多方面的重大课题。组织力量进行重点研究或选择试点学校进行实验,努力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为教育领导机关决策和指导农村教育工作提供范例和正确的依据。与此同时,还应逐步加强对农村普通中学教研工作的计划管理、过程管理、制度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普通中学教研课题的规划、理想、监督检查、经费资助、成果处理、表彰奖励等制度,以促进农村普通中学教研工作尽快走上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总之,解决农村普通中学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普通中学校本教研建设是推进农村普通中学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协调推进城乡学科建设和城乡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在规划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校本教研建设这根主线,做到规划当前,谋划未来,坚持走以校本兴学校、以教研促发展的道路;在实施中,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的建设和管理政策机制,突出重点,着眼事实,追求实效,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建设、管理好校本教研,从而为农村普通中学的内涵式提升和跨越式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7.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七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 国家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上公布一系列文件。2000年公布《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试行) 》, 2001年、2003年公布《九年义务制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试行)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试行) 》, 2002年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这些文件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策略。反观五年制高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 国家至今未发布相关指导性纲要或课程标准, 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建设和实施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平衡, 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统一性, 教学方法缺乏实效性, 学生学习评价缺乏针对性等。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总的在校人数近20万人, 年龄处于高中至大学二年级阶段。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和年龄结构下, 学生有着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兴趣爱好。实施课程校本化开发, 不仅可以使课程建设明确主攻方向, 形成有利抓手, 提高实施成效, 同时对于推动五年制高职学校体育各项工作, 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 对相关理论专著和文献进行研读, 了解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的一般规律和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现实基础, 对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进行思辨。
运用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对常州建设高职校、常州铁道高职校、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等7所五年制高职校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问卷调查, 加深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探讨。对常州刘国钧高职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建设进行“回头看”, 为了掌握课程校本化开发实践的第一手资料, 对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系统设计和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和结构。
3 结果与分析
3.1 常州市五年制高职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
常州市目前有7所五年制高职校, 其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安排见表1、2。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如表1) , 基本以整班教学为主, 只有2所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采取男女分班选项教学。在教学内容上 (如表2) , 由主到次依次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羽毛球、武术、乒乓球、体操、网球。此外, 在校本教材建设上面, 有2所学校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 开设了体育选修课, 并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通过对常州市五年制高职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缓慢, 教学组织形式比较落后, 教学内容以传统项目为主。
3.2 常州刘国钧高职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开发
常州刘国钧高职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始于2007年9月, 结合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和要求, 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系统收集、阅读、比较基础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的基础之上, 广泛调研、研讨, 逐步确立了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体系、框架和结构, 细化了课程内容、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等要素。
3.2.1 完善课程体系
在课程建设中, 引入“大课程”的思路, 课程体系涵盖了国家课程即必修课, 另开设体育类任选课程, 如《小型竞赛组织与裁判》、《体育竞赛赏析》等, 以及体育俱乐部等多种类项, 加深了课程内涵, 拓宽了课程外延。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 任选课面向部分有需求的学生, 俱乐部面向部分有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
3.2.2 构建课程框架
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须修满16学分, 共计8个学期288学时。根据课程目标, 构建符合学校现实基础和学生需求的“3+1”的课程框架, 即前3年以发展学生基本体育实践能力为主导 (基础学段) , 第4年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方向 (发展学段) , 构建出渐进的课程框架 (表3) 。
3.2.3 优化模块组合
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 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则是以“模块”的概念呈现教学内容的。引入模块的概念, 对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 作用重大, 意义深远。首先, 模块与选项教学密不可分, 使得整个课程教学的理念与层次有了较大提升;其次, 模块明确了课程的内容结构, 使得教学和管理有章可循;最后, 模块能够合理地进行教学场地、资源的分配与协调。根据五年制高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又将模块分为三类:必选模块、限选模块和任选模块。通过将三种性质的模块优化组合, 构建学生四年学习的整体教学内容。
3.3 师生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开发的调查
教师普遍认为课程校本化开发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 尤其在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作用明显。从学生反馈看, 课程校本化开发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影响尚未达到很高的预期, 但选择影响较大或影响大的学生总量还是明显高于选择影响较小或无影响的学生总量 (表4、5) 。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和学生对课程认识及适应性的提高, 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将体现出更大的优势, 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相对缓慢, 既有来自上位指导的缺失, 也有自身的特殊性。统一思想, 理清思路, 进行符合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和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校本化开发, 不仅可以使课程建设明确主攻方向, 形成有利抓手, 提高实施成效, 同时对于推动五年制高职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模块为基本单元, 以必选、限选和任选为主要形式, 面向每一位学生, 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终身体育意识习惯的形成, 认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不仅仅定位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 而更加关注课程在健康性、实用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价值体现。
课程校本化开发推进过程中, 课程的内涵建设有了明显提升, 整体教学质量得到长足进步, 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新景象。同时, 应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对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与校本化开发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通过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及推动五年制高职校学校体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校本,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普通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国家教育部制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8.
[3]陈家颐.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8.
[4]曲宗湖.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5]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编.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冯小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与实施[J].2008, 6:63-65.
[7]郑金洲.教育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0.
8.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篇八
摘 要 由于体育课程不断深入地改革,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已提出与应用新的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方式,以及生活经验,与学生实际生活更贴近,非常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资源开发。
关键词 中学体育 校本课程 开发
在开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时,应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有效资源,以及实际的情况,合理的、适宜的定制,使其与教育资源整合、教育改革、教育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通过研究中学体育的资源配置,以及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
从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合理分配教育的受益者、家庭、及社会投入到中学体育事业中的人、财、物力等,即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第一,结合各区域和学校的调控,以及学校布局等多方面,配置中学体育资源;第二,对于已经配备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学校,可以借助于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管理,提高设备、场馆、以及设施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中学体育校本资源的利用率,是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最终目的,即最大程度上发挥投入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产的优势及利用率。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科学组织管理
在开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包括校外专家、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专家、以及校领导等,同时,需要学生处、教学处和学校领导等相关部门结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模式,合理调动各方面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有序地开展工作,并协调和组织管理整体运作过程,这样才能将校内与校外的体育课程资源有效得整合起来,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及社区的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对于体育课程的开发的模式,应以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基础,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也应结合学校办学目标,以及学校的资源条件。
(二)完善科学管理
作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和推广的领导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时,应从各个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使校本课程能与国家课程衔接适当。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应支持与提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一定资金,同时,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学校领导、其他科任教师、家长、学生、社區其他人士等,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调动各方力量。
(三)立足本土化
在中学体育校本教材开发中,其重要的特点就是本土化。在完善体育课程过程中,要充分与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学校自身的特色相结合。体育课程开发除了要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还包括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整合校园硬件资源、重复利用现有体育器材、对体育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利用校园周边社区等办法,即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校本资源的使用率。体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最终目的是将现代气息完美的融入到民族的与乡土的课程素材中,从而建立既有本土特色又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
(四)积极开展体育校本师资培训
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即是老师参与的主动性,因此,需加强培训中学体育教师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体育课程理论知识的培训,使体育老师深入了解“三级课程管理”的内涵,以及《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对体育教师的课程理论和知识进行一系列措施和培训,从而增强实践技能。
第二,提高体育老师的专业素质,以及主体意识,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对成功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同时,按照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更新原来的课程体系、自主意识、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
第三,加强体育老师创新与科研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体育老师都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因此需加强体育老师的科研意识,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与课程研究能力,以适应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现状。在培训过程中,为调动老师的热情,使其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可采取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激发体育老师积极研究新的教学大纲和体育课程标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应用。
(五)健全评估机制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在评估体育校本课程时,其方法除了采用考试或测验等基本方法外,还要结和使用实效性强、科学性高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从而灵活的从多方面评估体育校本课程。在评价一个老师课程质量、教学方法、以及校本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应从教学态度、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业进程等各方面对老师进行评价。为全面准确地适应体育校本课程多样化的需要,评估方式应采取灵活运用课程评分的理论和模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中介机构等,都可以开放的展开评估。
三、结语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需要我们精心准备、合理实施、优化内容,强化管理。要坚决克服简单的教程编写的现象,一定要在本土体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去粗取精,充分吸收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走向正规化、多元化,使其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适应学校体育传统和地方的体育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 林小燕,蒋学进.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体育课程资源的教材化[J].体育教学.2011(5):4-5.
[2] 陶涛.浅析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J].福建体育科技.2011(10):51-52.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09-16
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10-26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10-08
拓展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资源的教学策略10-23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07-08
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06-19
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探索与反思07-22
农村中学自信心教育实践研究11-19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09-24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