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2024-08-03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13篇)

1.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篇一

一、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研工作的方法

1.培养高素质的数学教研队伍

初中数学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研队伍的建设,高素质的教研队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数学教研队伍,首先需要培养教研队伍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明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教研目的,并做好充足的教研前期准备工作,使教研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教研队伍要结合新课改的内容和思想,把握课改的内容和方向,积极接受再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数学人才奠定基础。

2.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教研队伍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定期开举行教研会议,交流教学的心得。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都会有所差异,因此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结合新课改的内容,积极探讨合理安排教研工作的计划,促进教研工作的顺利展开。

3.将教研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师课堂的教学时间远超过教研工作的实践,课堂中的经验总结对于开展教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需要教研活动进行研究。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当地设置教学情境,借助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将教研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应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创新初中数学教研路径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教师的教研目的不明确

教研活动所选择的讨论主题过于盲目空泛,没有针对性,很难落实到实处,导致教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参与的热情不高,对于研讨内容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和方法,甚至绝大部分的教师根本无话可谈,严重影响了教研活动开展的效率。教师的成长源自于“经验”和“反思”的结合,因此教研活动的顺利展开离不开教师之间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反馈。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教师之间的感情,还能帮助教师吸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不高

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性不强,仅仅将教研活动当作“选修课”,态度不够端正,一提起要开展教研活动就会抱怨“又搞教研活动啊,我批改作业的时间都不够用了”。从这些抱怨声中能够看出来,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误区。其实教师对教研活动缺乏兴趣的实质性原因,在于传统教研活动的内容没有实用性。因此想要提高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首先需要明确教研活动的目的性,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并且能够解决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教师不会拒绝有助于自身成长的活动,这才是从根本上促进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的方法。

3.对教研的主题研究不够深入

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讨论某一个问题时,个别教师为了体现自身的存在感,插入一句题外话或者用诙谐幽默的话语使讨论的主题有所偏离,或者上一个主题还没讨论完毕就跳转到下一主题,严重影响了教研活动主题的深入性研究。而且没有严格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教研活动,导致学术讨论不具备专业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并且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研”与“教”严重脱节

以往的教研活动探讨的问题比较浅显,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听课、评课、教学总结等,没有将教研活动中学习到的教学方法等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导致“研”与“教”严重脱节。真正有效的教研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做到教研与教学相互促进。

2.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篇二

教材是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初中数学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不断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注重数学知识训练的多样性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数学知识日常训练的多样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发散思维能力。即,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基础训练、技能训练、拓展训练等。其中基础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对一些理论、概念知识进行训练,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技能训练是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教师可适当提高数学训练难度。例如,教师可进行归类训练,在训练中要求学生掌握题目规律,争取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拓展训练中,可设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逐步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勾股定理,笔者举了下面的例子:有三组三角形其三边长分别为:(1)5、6、7;(2)6、7、10;(3)7、24、25;而后提问学生们:“请问第几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最后经过计算学生会回答:“第三组为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判断的”。而后数学教师可结合直角三角形图形,对勾股定理进行推理证明,不但使学生明白所以然,更要使其知道所以然。这样以来,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不仅运用了勾股定理,而且通过推理证明对勾股定理有个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部分初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因此不少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为此,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中,应注重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其明白生活之中蕴含很多数学知识,从而更加自动自发地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完二次函数知识后,为使学生灵活地运用二次函数知识,加深对二次函数的进一步理解。笔者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工程队想在公路隧道上搭建一个矩形支撑架,经测量发现该隧道横截面刚好为抛物线,隧道最顶端到路面的距离为8m,底部宽度为14m,现在地面上选择C、D两点,在抛物线上选择E、F两点,则该支架的最大总长度为多少呢?

学生通过解答该例题,充分认识到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效地避免了单纯解答数学知识枯燥感的出现,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数学知识。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实践中,非常注重数学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举了大量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并在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知识概念、定理、推论等内容非常之多,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方法,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快乐地沉浸在学习之中。经过总结可知,提高初中数学知识趣味性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采取讨论教学法、分组竞赛教学法以及故事引入法等,其中故事引入法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圆”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圆是对称图形以及生活中圆的优点。笔者在课堂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森林王国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要求各种小动物发明一种运输工具,将挡在森林出路的泥土运走,看谁运走的泥土最多。结果小猴子发明的运输工具轮子是圆形的,小熊发面的运输工具轮子是四方形的,小象发明的运输工具却是六边形的,结果小猴子在比赛中获胜,引得了其他小动物的敬仰和尊重。笔者询问学生们:“这是为什么呢?”结果部分学生回答说:“因为小猴子发明的运输工具轮子是圆形的。”笔者又紧接着问:“为什么圆形的运输工具就能获胜呢?”,经过笔者这样的追问,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圆是对称图形且是中心对称图形,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滚动时不会忽高忽低。

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其注意力不够集中,为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故事引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解对称图形圆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就采取了这种方法,通过追问引导学生不停地思考,对圆有了充分认识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数学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为此,教师应立足初中数学教材,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尤其应通过实施多样性训练、教材联系生活,以及采取故事引入法等,巩固学生所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课本教材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重要的蓝本,课标背景下的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了课改的重要思想,本文中笔者以初中数学教材资源为探究的立足点,侧重于阐述如何挖掘教材的内涵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3.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篇三

一、分层式教学模式

分层式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对所教授的班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质量,实现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佳学习效果.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由于智力发展不平衡和心理状态不同等因素,导致教学中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分层式教学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教学平台,发掘学生的潜能.分层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因素,结合教学教材把学生分为三种层次:优等生(A)、中等生(B)和学困生(C).A类学生能消化教师教授知识并能独立完成作业;B类学生能够理解知识但需要在教师点拨下才能完成作业;C类学生需要教师指导才能完成作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授的同时,也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授“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时,A类学生的目标是能掌握推理过程并能逆向思维发现新问题;B类学生的目标是理解掌握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C类学生目标是了解性质并能使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教师安排小组讨论时,可以把两个A类学生、一个B类和一个C类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方便学生讨论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应该分层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考虑到整个班级学生,使得学生更有信心地学习数学.如,教授“因式分解”时,教师给出题目“分解多项式16(a-b)2-9(a+b)2” ,教师要求A、B类学生掌握该种题目的解题思路.对于C类学生该题目有些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先引导给出(1)x2-9y2,(2)16x2-9y2两个题目,这时C类学生通过解题思路就可实现多项式16(a-b)2-9(a+b)2因式分解的解答.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人的发展为主要目标,采用多种现代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开放式教学可以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从中不仅理解掌握课本知识而且学会基本地尊重他人.开放式教学模式既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又考虑学生心理需求,让学生有参与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开放式教学应用到初中数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直观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教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并要求学生讨论后展示,教师可以从学生中挑选一些画得正确的图形,并让学生总结观察之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最后总结学生的见解,如,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和对边相等,之后顺利地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开放式教学也可以拓宽知识面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讲解“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然后给每个学生发条绳子,让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固定绳子一端,另一端取一定长度,画出半径不同的圆,然后引出圆形的性质.

三、转化式教学模式

转化思想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思想方法中,包括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分类思想等.转化式教学能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加深知识整体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变迁能力;转化式教学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思维,领会数学精神和研究方法.转化式学习在初中数学中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改变旧观念、引导新理念,有效地转化知识点.如,教授不等式1/x>x,教师可以利用数形结合转化思想,首先转化为两个函数y=1/x和y=x,之后画出两个函数的图形,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不等式1/x>x.再如,教授“二次函数的图形和性质”时,对于函数y=x2+3的图形,学生可能会用逐一描点法对函数进行画图,这样比较费事.教师可让学生首先画出函数y=x2的图形,然后用平移的方法来理解数学中抽象的函数性质.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初中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真正的学习快乐,从而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

4.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篇四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结合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想、创新方法等几方面进行简略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教育 创造力 方法 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自己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略述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教师导入新课时要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等。例如;在引入“点的轨迹”时,教师先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轨迹”,比如,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运动着的点,沿着某一特定方向前进,它喷出的气体所构成的图形实际上就是飞机运动时留下的痕迹,这就给了我们轨迹的形象。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实践举一些事例。同学们发言踊跃,把生活中所见的有关“轨迹”问题举出了很多例子:“钟摆下端往复摆动时形成的弧行”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赛。如“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都可以组织竞赛,要求做到准确,迅速。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又如八年级数学第三册(北师大版)上的习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四个点A(-6,3),B(-2,5),C(0,m),D(n,0)。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短时,m,n的值分别是什么? A(5,-3)或(-5,-3),B(-3,5)或(-3,-5),C(-3,5),D(-3,-5)”解答本例题的思维方法可以是:(1)排异法,或(2)演绎推理法,或(3)分析归纳法都可以。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传授知识是我们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不能算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自我再学习、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进行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是学生创新能力凸现的保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平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应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5.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篇五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肥城市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

邵运超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自己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略述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教师导入新课时要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等。例如;在引入“点的轨迹”时,教师先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轨迹”,比如,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运动着的点,沿着某一特定方向前进,它喷出的气体所构成的图形实际上就是飞机运动时留下的痕迹,这就给了我们轨迹的形象。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实践举一些事例。同学们发言踊跃,把生活中所见的有关“轨迹”问题举出了很多例子:“钟摆下端往复摆动时形成的弧行”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赛。如“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都可以组织竞赛,要求做到准确,迅速。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又如在习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四个点A(-6,3),B(-2,5),C(0,m),D(n,0)。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短时,m、n的值分别是什么? A(5,-3)或(-5,-3),B(-3,5)或(-3,-5),C(-3,5),D(-3,-5)”解答本例题的思维方法可以是:(1)排异法,或(2)演绎推理法,或(3)分析归纳法都可以。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传授知识是我们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不能算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自我再学习、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进行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是学生创新能力凸现的保证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平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应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6.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篇六

【摘要】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数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践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94-01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素质教育和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核心内容之所在。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数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培育者。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初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会对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起着非常正面的影响。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在实施新课改标准后学校都开始注重和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过度追求新奇的方式而忽略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过度追求全面而忽略培养的重点,过度追求质量而缺乏熟练性。也有一些教师为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过度重视一题多解的数学模式,但并不重视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1.教师方面,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法

大多数老师重知识传授,重机械训练,课堂教学严重忽视学生自主思维创新;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仍没有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趋向单一性,为了保证中考升学率,多数教师不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法,从教学各个方面制约着学生独立思考的发展,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败笔。

2.学生方面,处在机械的思维界域内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就是多做题,沉浸在题海里,就像大多数的参考书也就是取名叫“题海”,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背公式、背定律、定理,对同一种计算题反复打磨,最终来达到考试高分的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有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的思维界域内,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僵化了,日久天长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初中数学教师还需要先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初中数学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

1.要强化数学思想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翅膀,拥有它才能在数学的天空里翱翔。学生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数学思想的强化。初中阶段的数学思想一般包括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数学思想的渗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

数学能够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和抽象能力等。数学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而数学的应用又促进了实践使实践实现最优化。如数学定理和公式都是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而来的结晶。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应用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有目的性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前提,没有情境,数学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所以,要重视教学情境,教师要以鼓励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创新和实践,以问题为突破口,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教师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将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与知识的探索者。在教学中,突出数学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感觉和实际的数学应用能力。主要的训练方法包括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逻辑思想,判断数学公式和定理是否应用合理在证明推理的过程中,要做到每步都有理有据。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严谨性也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综合与渗透提倡学生进行反向思考、换位思考,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时尽量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正确、阐述完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四、结论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积极引导,更要致力于长期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思维,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何祖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32

[2]刘艳伟.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J].学周刊,2015.27

[3]刘德君.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7.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篇七

一、联系生活, 让学生体验数学生活之味, 引起情感认同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运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之所以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 我们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 将数学知识寓于实际情境之中, 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数学、感知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时, 我将其与学校旗杆高度的测量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 借助数学知识可以轻松克服原本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而让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再如, 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时, 我结合世界杯比赛中计算净胜球问题,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生也在此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让数学学习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二、巧妙引导, 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方法, 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是抽象的, 也是富含美感的。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巧妙引导, 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 吸引他们自觉主动地观察、实验、探究, 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 从而让学生走进数学学习, 不断感知数学学科的深层之美。如我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 先给学生展示了下面的情境:小红先画出一个三角形, 如何才能再画出另一个三角形与前面的三角形全等?我们大家知道两个三角形全等, 必须三条边和三个角都对应相等, 如果这六个元素都分别对应相等, 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必然全等。但是, 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是否一定需要满足这六个方面的条件呢?条件可以尽量少一些吗?教师针对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 经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归纳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 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绝非是简单枯燥乏味的数字、符号、公式的堆砌, 它是富有生命的, 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数学学科的内在情感。

三、动手实践,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会主体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参与学习, 走进数学内在, 而一些数学问题, 如果仅仅让学生去分析、思考, 学生往往并不能生成深刻的印象, 而假若我们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 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学生就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实践活动中, 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 实现高效学习。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很多教师习惯运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获取新知, 教师讲得多, 动得多, 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很少。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大胆创新, 先让学生画一个长25厘米, 宽15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用剪刀将其剪下。然后问学生, 能否将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进而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开展小组合作, 动手操作。很多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实践, 得出了不一样的方法。这样的教学, 教师只是适时在关键之处点拨、引导, 没有越俎代庖, 而是让学生充分活动, 将课堂还给学生。可见,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教师应转变角色, 充分让学生思考、动手和交流, 从而让学生在平等、愉悦、宽松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开启智慧、树立信心。

四、鼓励创新, 捕获数学课堂上智慧火花, 享受成功乐趣

由于多种因素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认知方式与思维能力的不同是正常的, 我们要认可并且尊重这一差异。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 我们要把握他们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契合各类学生, 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问题, 对每一个学生的良好表现要不遗余力地给予表扬激励, 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尤其是学生中表现出的一些智慧火花,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表彰, 从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例如:解方程组: (1) 3x+2y=7 (2) 5x+2y=17, 在解答时, 很多学生习惯于将两个方程相减从而消去y, 而有一位学生却先将第二个方程变为2x+ (3x+2y) =17, 再将第一个方程3+2y=7代入第二个方程中, 得出2x+7=17。这样的解法, 相对于传统的直接消元更具创新意识, 教师要及时将其与自己以及大家习惯沿用的方法进行对比, 从中突显学生的智慧, 从而鼓励其他学生敢于突破自己, 实现能力与水平的超越。

8.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篇八

一、首先是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以及“学会合作”入手,真正做到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1、正确认识创新思维。

思想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因此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有创新活动才会有创新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五新”,即学习新思想、掌握新知识、认清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教材和教学的研究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更好、更新的课型,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真正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型教师。

2、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创建民主、平等、友好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才能使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才能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温室,是使学生智慧闪光、想像翱翔的基石,是学生开展交流、集思广益的保障。在拥有真诚充满温馨的课堂里,学生能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并随时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突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新的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也一改往日繁、难、偏、旧的现状,加强了与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鉴此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亲身体验,更多的借助计划、测量、操作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猜想,自己发现结论揭示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自主探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其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

1、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尽可能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引导学生观察并联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几何图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牢固地掌握新概念。或制作一些简单的学具,设计一些能提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图表,举行一些小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嘴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问题-解决-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使课堂教学起始于兴趣、发展于思维、高潮于创新。

2、鼓励学生参与,表扬学生创新。

教师随时的鼓励和赞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鼓励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认识进行小组讨论,在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欢快与激情四射的交流中暴露思维过程。揭示事物本质,从而体会数学带来的喜悦和成功。表扬学生独立探索的优秀品质、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赞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期待学生每一次进步和每一个超越,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身心得以发展。

3、感受数学的内在美,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蕴含着独特的魅力。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图形衍变而来,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尽量把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中,再把数学中的图形运用到创作和设计中,使知识得以运用,理论得以实践,使学生内心涌起创造美的激情,迸溅出创新的灵感,产生长久浓厚的创新兴趣。

三、不断培养创新思维,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哲学家哥德曾风趣的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面的话。”“纸背面的话”就是指思维,指要多思多想。而思和想,需要载体,我们可以利用数学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题”,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1、“一题多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一题多变”即是将经典题型或删除部分已知或结论,采用引申启发转化组合的形式,调动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创新能力。

2、“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一题多解”是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切入问题,并能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得到最佳的解题方法,从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得到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一法多题”深化学生思维

“一法多题”是指用一种方法去解决形式不一但实质相同的一类题目,它能提示思维规律,突出通性通法以达到融汇贯通深化思维的目的。

9.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篇九

一、激发学生想象力

正如罗斯坦所说“思想像爱和死一样,别人不能代替。”思想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所以要想有独特的创造想法就要有区别于他人的思想。因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提高学生的创早能力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减少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使学生取得数学发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应注意的是,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基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数学想象中,要摆脱表面想象对自己的影响,不要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另外学生还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因此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时候,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除此以外,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前学习的知识和新学的有什么共通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

二、鼓励求异

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多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不要将学生局限于一隅。在数学中,求异思维主要是要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解法,尽量使自己的想法独特,要想到别人无法想到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不要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和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通过具体而有效地例子,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锻炼,从而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以提高。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给学生出这样的一道题:某蔬菜销售商场经销一种蔬菜,如果每公斤盈利2元,则一天可卖出400公斤。通过试销售发现,提价会使销量减少,每提价一元,会使销量减少10公斤,试问如何提价可以使每天的盈利为5000元?根据题目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等量关系:销售量乘以单件盈利等于日盈利。由题可以看出,日销量和单件盈利与每公斤的涨价有关。故只要设应涨价为x元,就可以解决该问题。解:设每公斤涨价x元,则日盈利为(2+x),日销量为(400-10x),可列方程为:(2+x)(400-10x)=5000解之得:x=8.9,x=-46.9(舍去)12所以每公斤应涨8.9元。在解答本题时,可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扩展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提出其他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可以发现很多简便快捷的解决方案,可以使各个城极端的同学都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课题积极性,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诱发灵感

灵感是创造的基础,没有灵感是无法创造出新事物的,而灵感的产生来自于平时生活与学习的经验,是由一点一滴不断积聚而成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及时的发现学生所产生的任何有创造力的、新颖的东西,即使这种想法是不符合常理,是与常规解答相悖的,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因为鼓励可以诱导学生产生更过的灵感。如果发现学生的灵感中含有错误的地方,也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可能与另一想法产生碰撞,从而形成新的、正确的、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鼓励是引导学生成功的最好的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强的自信心,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创造,继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10.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篇十

内容提要: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逐步形成世界性热潮。本人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了如下探索: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自己示范引导。

四、从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激发、注重、优化、培养。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认真观察、大胆想象、合理的猜想,通过实践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规律,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以其亲身的感受向中国留学生畅谈成功之道时说,对科研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因此,教师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我能行”,并激发自己的自信心。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至关重要。

3、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理论产生的,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他们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视觉感受,体会数学图形对生活的作用。杨辉三角、赵爽弦图能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将数学设计重点放在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水平上。

1、采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思维意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尝试教学法精髓在于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练习,已逐步形成探索精神。赞科夫曾举了这样的事例:教师出了一个加法题,7+7+7+4+7+7+7=?要求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不少学生用7×6+4的方法解,而有一个学生用7×7-3的方法解。赞科夫赞扬这个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够看到题中的另外的一个7,我认为,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就是尝试活动中获得的。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都有一种要求自己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渴望。为此,新教材改变了以往那种“给出定理(公式)——证明定理(公式)——讲解要点——巩固定理(公式)”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的启发式模式。创设思维情境,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受到应有的思维训练。

课堂上,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首先展示问题、未知、困难,激发学生思考

探索。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尽可能多的参与思考的过程。

3、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把“教学结果”直接交给学生,这样似乎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实际上却忽略了数学思维过程的暴露,以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到的是僵死的知识,禁锢了思维的发展。我在教授《勾股定理》的证明一节中,要求学生用两个不同的正方形剪切后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使学生在拼图中体会到拼图过程中的常量——面积,变量为不同的面积的表示法。从而得到了基本图形——赵爽弦图,并进一步探索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三、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自己示范引导。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丰富的经验,发挥我们的才智与我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参与数学活动,进行数学探索。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主动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许多数学教师讲课时很少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喜欢自己“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使学生思维僵化,对教师产生依赖感,缺乏主动的学习热情。数学课堂适当的要求学生阅读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习动力。

笔者做法是:

⑴、因教材内容而异,灵活的安排学生阅读。

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有利于精思是必然的道理。在数学新授课中,应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通过阅读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关键词句要细细的品味。这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通过阅读例题,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思考方法和准确地做题格式。

⑵、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⑶、阅读数学内容时要手、脑、眼并用。

2、充分挖掘教材,展示思维过程。

新教材的每一节都设置了“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这些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的空间,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活动主要为课堂思维活动。

首先,要充分展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有具体事实概括出新概念,二是利用旧知识推出新概念。学生只有亲自参与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这一生动的过程才能熟悉概念,掌握和应用概念。

其次,充分展示数学规律的总结过程。数学的法则、性质、公式等思想方法都是数学规律。它们来源于生活实践,学生要掌握好这些规律,就要进行一定的思维,就要在一定的思维情境中发展创新意识。

3、课堂教学中应降低思维跨度,重视变式训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例题,给学生铺设思维台阶,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教师要善于变式课本中的例题,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技巧。使学生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变式训练题的编写要注意两点:①变化题中运算符号,代换题中的变量。②变式训练要分为基础题、基本问题、提高题、拔尖题。

四、从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鼓励竞争,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能作;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解放儿童,尽量多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机会,充分发展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的创造意识。”在进行数学教学中,通过提问、小测、数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发展思维能力。

2、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正确的认识。

创新不是借助数学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的离奇。实际上,每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教师应该通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能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3、重视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培养。

发明创造是从“异想天开”开始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是从“求异”开始的。传统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要求“求同”,而放松或忽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中深入思考,独立提出与课本例题不同的解法、一个简化步骤、一个新的解题策略,不人云亦云。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几何证明无不体现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火花。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包含了等量转化、不等量转化、平移转化、对称转化、旋转转化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的极好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求异,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要引导求异思维,就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要他们敢于打破旧框框去想问题,让他们多问自己:“真是这样吗?”“是不是与此正相反呢?”“本本上的结论对吗?”同时要向学生宣传哥白尼、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既尊重科学,又敢于向名家错误挑战、坚持真理的好品质,使学生认识求异与创造的关系。

为此,要鼓励学生勇于争辩,既不去附和现成的结论,又不是钻牛角尖,而且信守真理。还要使学生懂得,自己的结论应该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雌黄,无理诡辩。在学习过程中要思

想活跃,避免思想僵化。

4、鼓励思维,享受数学的美

数学历来被看成是“思维的体操”,这是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肯定。同时,也因众口一词,把数学教育推向了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模式,认为数学教育的功能就是促进智力发展,忽视了数学交易的其他功能。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以美引真、以美启真的教学思想,通过数学中美妙的问题、思想、方法,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变抽象、枯燥的数学为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数学。

例如,采用生动活泼的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形象有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实践参与探索,用教材上学到的有关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从中来感受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学习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真切地感受生活的美。

实践证明,要实现以创新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我们当代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念。通过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唤起其创新意识,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数学教师》

《数学课标解读》

11.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 理论基础 基本原则 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71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学习能力和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并不只是智力发展层次的结果,还受到学生学习意志、习惯、态度、主动性等方面的制约。初中数学一般采取大班教学,教师要想实现学生整体的发展就离不开要关注个体的进步,那么采取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分层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层次采取多层次的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启发,同时又会遇到适当的挑战,为其深入发展创造机遇,分层教学是符合我国新课改趋势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推进分层教学实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分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每个层次学生的数学素质。

首先,把握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该教学模式的内涵。分层教学是在新课程标准教学追求的启发下最新引进的教学模式,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质量的必要教学模式。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学者依据学习的金字塔理论对学生进行学习实验,对每个小组依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发现学生在半个月之后对所学习的内容掌握程度不一致,以教师讲述的方式展开学习的小组成员记忆只剩余百分之五;以图文的形式展开学习的小组成员记忆剩余百分之二十;以合作学习形式展开的小组是百分之五十;而以实践操作展开的小组是百分之七十五。由此教师发现只有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方式才最能产生高质量的记忆效果,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以此提高学习的效率,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凸显优等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中等学生的数学素养,完善后进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增强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把握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指导分层教学的具体步骤和行为制定、实施。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总的纲领,是具体教学行为的总指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在实践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这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学理念,也是新时期分层教学要步步落实的教学准则。因为分层教学需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个体都来自不同教育背景和家庭教育环境,在理解能力和学习习惯以及潜力挖掘方面存在很多不同,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这些方面之后再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分层教学的步骤和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符合个体接受能力的学习目标。例如,在给学生讲平行四边形的时候,要求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对基础填空和选择做到全面把握;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对一些应用题型要能够独立思考解决;而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就需要教师为其提供更深奥的学习内容,使其能力得到发挥的同时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提高数学应用与创新素质。可见,因材施教是分层角度基本准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符合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当前很多教师教学的功利心理提出来的,很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压力,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考试成绩,课堂追求高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达标,导致课堂只提高了进度和效率却难以出成效。因此,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放慢教学速度,关注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自主参与性和渐进性,这样学生才能自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记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时候注意知识讲解的层次性,教师对于基础的简单知识更要重视起来,如果教师因为过于简单而忽略它,那么会有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就落队。例如,在学习概率的时候,概率的基本定义实际上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但是这里教师必须从头开始对学生进行授课,甚至可以鼓励知道概念的后进生起来给大家讲解,不仅能够建立学生的信心,又能保证知识结构的有序完成。

第二,教师在启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扎实每一步脚印,慢慢推进,循循诱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逐渐完成难度逐步提升的学习任务,从而建立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高度自信,推进教学顺利开展。分层教学就是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所学,只要具有能力都能发挥出来。例如,在学习二元因式分解的时候,教师先启发学生对X2+y2和X2-y2进行分解学习,之后让所有学生进行基础习题演练,在基础夯实之后,确保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出现错误前提下,进入下一阶段拔高,遵循学习层次性和渐进性,帮助学生建立紧密有序的知识系统。

最后,分层教学模式的策略创新是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手段。授课分层,挖掘学习潜力;练习分层,激发学习热情。分层教学的策略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分层,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深入贯彻落实知识、教学环节、教学难度、教学步骤的分层,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深度学习潜质,使学生在既定学习基础和能力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在习题练习的时候对学生也采取分层练习,让学生都在确证自己能力的基础上面临新的符合潜在能力的新挑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建立持久的学习热情。这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和步骤以及练习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学案的书面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对自身的学习水平有客观定位,在进行分层授课的时候更加顺利,效果更好。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要在学案里面至少设计四个板块:第一是平面图形概念板块和几何图形的日常生活表现,让学生在回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掌握几何图形的外观;第二是几何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板块,在对生活中几何图形了解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推理几何图形的性质,比较与平面图形的不同;第三是几何图形基本性质的应用;第四是几何图形题的解析和创新,使授课内容清晰可见,学生的学习有序化,激发创新需求。

12.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十二

一创新教学呼唤数学教师思想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应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转变观念,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1. 正确认识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有创新活动才会有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五新”:学习新思想、掌握新知识、认清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此才能在教材研究和教学的活动中, 发挥自己的才智, 创造更新、更好的课型。

2. 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创建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3. 突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新的教学改革推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也一改繁、难、偏、旧的现状, 加强了与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鉴于此, 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亲身体验, 更多地借助计划、操作等方式, 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猜想, 自己发现结论揭示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自主探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

作为教师, 首先要摆正位置, 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 以良好的心态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 创建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

在尊师重道的传统理念下, 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法挑战的主角和权威, 这种僵硬、严肃的课堂氛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谐友好的氛围里才更容易得到开发。

2. 兼收并蓄, 容纳差异

教师要改掉以前“绝对化”的评价心态, 要看到学生的长处, 也看到学生的短处, 需要老师兼收并蓄, 容纳差异, 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包容孩子。即使答案有误, 面对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 教师也要多表扬、少批评, 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创新中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赏识学生, 培养自信

放大学生的优点就是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的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每一朵智慧的火花。

三巧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大胆创新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更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1. 加强教学中的学生引导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 初中的数学教学其实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偏离了这一轨道, 显然与目前实行的新课程理念不相符, 学生只是知之甚微, 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因此, 教师积极的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2. 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创新

学贵有疑, 由疑而问是一个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数学的疑问尤为重要, 因为数学的答案虽然一般是客观的, 但是客观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式。在课堂上,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努力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难问题, 同时教师也要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的联想等, 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 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总结, 重难点要总结, 也要让学生做总结, 总结是对所学知识巩固吸收的过程, 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13.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篇十三

[背景]:课改理念指出: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目标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指导、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体现主动和能动作用,最终学会学习。研究内容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方法为目的,设计指导学生体验发现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细化与拓展。研究意义是意在以初中数学教材为载体,尝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最终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景描述]:

圆的内接四边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并初步学会应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命题的证明和计算;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方法;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1)在⊙O上,任取三个点A、B、C,然后顺次连结、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与⊙O有什么关系?

(2)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类比)?

二、概念学习与探究

1、概念学习

(1)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2)如图1,说明四边形ABCD与⊙O的关系。

2、探究

(1)前面我们己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从角、边、对角线入手)

(2)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及其外角(教师适当指导)

(3)量出可度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对角线),计算对角之和、对边之和、对角线之和、周长、面积。

(4)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5)在圆上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移动三个顶点呢?

(6)通过以上试验得到对角是互补的,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由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让学生口答)

 结论: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7)证明猜想

 已知:如图2,四边形ABCD内接于⊙O.求证:

∠BAD+∠BCD=180°,∠ABC+∠ADC=180°,∠ECD=∠A。

三、知识运用

1、尝试解疑

问题1:已知:如图3,AD是△ABC的外角∠EAC的平分线,与△ABC的外接圆交于点D。

求证:DB=DC。

问题2:如图4,⊙O1和⊙O2都经过A,B两点,经过点A的直线CD与⊙O1交于点C, 与⊙O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F和⊙O1交于点E, 与⊙O2交于点F。

证明:CE∥DF

图4

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用那些定理?

②本题中我们要让CE∥DF需要什么?

③在无法证明时,你能在图形中找到圆

内接四边形吗?怎样找?(连接AB)

2、练习

①已知: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已知∠A=50°,∠D-∠B=40°,求∠B、∠C、∠D的度数。

②如图5,AD是△ABC外角∠EAC的平分线,AD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交于点D,AC、BD相交于点P,问:你根据已知条件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思考]:

这一教学案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其中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其真实地反映了一堂数学课教学的一些情况。

1.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本教学案例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

2.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通过使用《几何画板》,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当然,本教学案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3.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在学生作业中不定期增加了开放题(作业2),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我们可以把它改造为“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4.学生的学习方式被确定为“发现学习”

上一篇:年度教学见习报告下一篇:工作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