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

2024-10-08

冷链物流(12篇)

1.冷链物流 篇一

冷链物流合作协议

甲方: 荥经县神州买卖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乙方:

为保障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积极建立荥经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方遵照荥经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相关规定精神,就乙方为甲方向荥经县农产品企业提供食品冷藏、冷冻及荥经县行政区域内冷链服务,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关于冷库

1.1 乙方提供食品冷藏/冷冻的仓库位于

1.2 乙方冷库因设备等非可控因素不能正常提供服务时,应及时告知甲方并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处理。第二条:合作期限

2.1 乙方为甲方提供食品冷藏、冷冻及荥经县行政区域内冷链服务时间期限为三年,即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2.2 合同期限届满前2个月,甲乙双方协商相关事宜,重新签订合作协议;在同等合作条件下,甲方享有优先权。第三条:服务费用

3.1 甲方按货物重量每吨 元/月向乙方支付冷库使用补助费用,不足一吨部分按一吨计算.3.2 如甲方因货物量需求,需租赁整库(面积平方),甲方应友好与乙方进行协商,并另行签订合作协议。

3.3 冷库服务费用及双方认可的其他费用,由乙方在本月结束前向甲方开具发票,甲方收到发票后于次月20日前向乙方支付所有已发生的费用。

第四条:冷库管理、冷库相关设施及人员安全

4.1 冷库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乙方管理。

4.2 冷库的相关设施设备由乙方提供且由乙方自行检修维护。4.3冷库的相关管理人员安全由乙方负责与承担。第五条:关于货物

5.1 货物在乙方冷库存放期间,乙方应确保货物的安全。5.2 存放于乙方的食品货物甲方应明确告知乙方货物的品类、数量及注意事项等情况,否则乙方有权利拒绝存放服务。

5.3 甲方应确保货物非国家禁止疏通、有毒有害等货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否则乙方有权利拒绝存放服务,并由此造成的一切责任由甲方承担。

第六条:协议终止

双方任一方有意提前终止协议的,需由双方友好协商后做出决定。

第七条:适用法律

本协议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管辖,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解释。

第八条:其他条款

8.1 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一致后,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8.2 本协议一式贰份,双方各执壹份。

第九条:协议生效

本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

法人或授权代表:

甲方(盖章):

法人或授权代表:

签订时间 年

月 日

2.冷链物流 篇二

进入这个领域,我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边是自建,一边则是整合。选择自建,我们会发现资产过重、投入过高,能不能管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一种选择就是采用外包,但外包承运商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每家企业的经营方略都与这家企业的创始人理念有很大关系。

另一个要讲的是医药冷链的透明化。在整个医药冷链里面,信息化强度是非常强的,可以说要求非常严格。从订单流转到派单结束,整个流程中的每个节点都是有要求的。并且我们现在能做到在药品出库的第一时间销售人员就能收到短信,线路上的每一单药品从一出库有没有缺少、有没有问题,销售人员都能够实时掌握。所以,我们现在可视化程度相对来讲已经很高了。我们的冷库、恒温库、阴凉库是不同的库群。只做一个普通的仓库是没有前途的。不做具有技术壁垒的仓储,业务是很容易被复制,被抢走的。毕竟现在有钱就能买地,买地就能建库,这是很现实的事情。另外,在监控的时候,如果对方收不到信号,就容易导致人车退回,这对于成本的浪费是巨大的。不要以为我们是国企,有资源支持就没关系,我们的日子也很难过,既是甲方也是乙方,我面对很多客户的时候有时也很无奈。再有就是应急保障,对于企业来说,有没有保障的预案,有没有遇到问题可以实时处理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可控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可操作的预案,而不是只有一个夸夸其谈的,很难落地的方案。整个在途监控对技术水平的要求很高。国药有很强的信息化系统,目前致力于打造两个池,一个运力池,一个资源池。资源池就是我们遍布全国的400多个仓,进入国药的系统你不仅可以看到不同仓的实时温度,还可以看到不同的仓内分别存放着多少品类的药品,这是实现供应链优化的前提。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就是为了管理与串联。现在这些措施已经得以完全推广,特别是在管控承包商人分包给下面的承运商的时候,一定要通过智能系统注册账号才能观察到药品的配送过程。

总之,现在想做医药物流,一定要做到可视、可及、可控、蓝牙化,也就是构建一个实时化大平台。温湿度控制+技术+不断持续的优化才是我们行业要做的,如果行业还是停留在以前,没有运用先进的技术,那我们将会永远停留在以前的脏乱差阶段。如果我们无法进步,那么社会的进步也会大大受到影响。

主持人点评

3.冷链物流瓶颈 篇三

目前我国生鲜流通市场上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B2B物流服务提供商服务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渠道,这一类物流服务商除了食品生产商自营和渠道商自营之外,主要是众多的、规模大小不一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有航空货运、铁路货运等大块头,也有众多的个体卡车司机。B2C物流服务于电商渠道,主要包括各快递物流公司、仓储企业,快递物流企业能够提供门到门配送服务,将生鲜食品为消费者配送到户。

冷链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冷链物流”即有温控能力的物流服务,服务对象为对环境温度、湿度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冷链物流服务面向的对象主要包括生鲜食品、特殊医药制剂等需要特定保存环境的商品。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产品的上游预冷、低温包装、低温仓储、低温运输、低温分拣、低温配送等低温条件下的物流活动。提供冷链物流服务需要配备:预冷设备、冷库、冷藏运输车等带有温控能力的物流设施设备。相比常规物流,搭建冷链物流体系的成本更高,推进冷链物流流通难度更大。

目前我国冷链远不够完善,线下生鲜品流通中冷链覆盖的比例较低。对于生鲜电商,冷链物流在多个环节都存在瓶颈,包括传统冷库不能满足精细化、小批量运作,标准冷藏保温车不足、终端寄放场所缺失等。不少生鲜电商以泡沫箱为保温材料进行运输。

目前国内提供全程冷链配送的快递公司仅有日本的黑猫宅急便、顺丰,以及快行线、众萃物流等少数几家,而且覆盖范围有限。

生鲜流通方式落后是制约冷链发展的原因

由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尚处起步阶段,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多而杂,在传统生鲜渠道中,进行冷链物流服务的主要有食品生产商自营冷链物流、渠道商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

生鲜生产端地区分工专业化低

以我国猪肉生产为例,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猪肉主产区。全国各地基本呈现猪肉自给自足的态势,因而导致我国猪肉产品大范围流通少、运输距离短、冷链物流需求不及预期。这种分工专业化水平低、区域内流通的产销格局对冷链物流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运输时间短,商家购买冷链物流设备意愿低。由于生鲜食品产地的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各区域生鲜食品的流通格局主要呈现自给自足的态势。这种模式使得大部分生鲜食品在区域内流通,运输距离和时间短。以周边地区食品供应城市的模式下,大部分生鲜食品可以在一天内实现流转甚至被消费掉,在这种情况下,商家更倾向于选择接受常温物流造成的少量损失,而不是投入大量资本购买冷链物流设备,搭建冷链物流的意愿低。

区域内流通,冷链物流企业难以发展壮大。相比美国大范围的生鲜食品运输需求,我国生鲜食品由于大部分是在区域内流通、运输距离小,因而导致冷链物流运输需求少、冷链物流业务量较低的情况下,业务平均成本无法降低,设备设施投资回收期长,购置冷链物流设备的风险大。此外,由于物流企业往往作为产业链中主导企业的合作伙伴发展,在超市、餐饮倾向于区域内采购的情况下,物流企业跨区域发展业务、扩大规模很难,不利于物流企业发展壮大。

我国生鲜食品标准化水平极低

目前我国部分通过超市渠道流通的产品实现了包装的标准化,方便物流企业业务的开展。然而约75%的生鲜食品通过批发市场、菜市场渠道流通。在菜市场渠道中,生鲜食品以现场称重的方式进行售卖,标准化程度极低。这种包装不统一的流通方式,给物流服务提供商扩大业务规模制造了极大的壁垒,非常不利于物流业务的整合和物流企业的壮大。

生鲜电商与冷链物流共成长

生鲜产品的特殊性使其对配送时间要求严格,比如下午配送的商品集中在2点到5点间配送完成,配送时间窗口短,对设备利用率不足,且生鲜产品配送的特殊要求使其难以与传统商品共享资源,导致订单密度不足。

不同的生鲜产品对冷链物流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冷鲜肉类、海产品要求最高;生鲜水果对配送速度的要求较高,对冷链的要求相对低;蔬菜等日常生鲜对冷链的要求也较低,对时效性要求高。

在末端配送环节,不同的生鲜产品也有完全不同的包装和配送需求。其中,冷鲜肉类对末端配送设备保温效果要求较高,而生鲜水果对防止磕碰的要求较高。

冷链物流是生鲜食品运输、销售的基础,冷链流通率低使得冷鲜产品腐损率难以得到控制。生鲜电商的发展与冷链物流相辅相成,一方面,冷链物流帮助生鲜电商实现商品的配送,良好的冷链配送为电商服务质量提供保证。另一方面,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通过电商自建,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接业务等方式共同分享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

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难题

生鲜电商中最后一公里物流的难点依然在冷链,冷链宅配是生鲜电商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商品质量,宅配过程要保持全程冷链:从最初的分捡中心的低温库储藏、分捡中心到配送站的移动冷库转移,再到商品交付过程的低温冷藏车配送,整个过程对温度控制的要求很高。

最后一公里物流方式大致可分为自提和宅配两种,自提又有小区自提柜、社区服务站、线下商超自提等方式;宅配有物流公司宅配、商家宅配、线下商超宅配、社区服务站宅配、众包宅配、集中宅配等方式。

自提模式是消费者上门购买和配送到家两种模式的折衷。将多点物流变为单点物流,降低了物流成本。除此之外,自提模式的便利之处还在于一方面不打扰个人隐私,另一方面时间比较灵活,回避了配送人员与用户之间协调宅配上门时间的问题。

自提柜是自提模式的一种,优点是无人值守、运营成本低;缺点在于建设成本较高、许多社区缺乏建设条件,而且生鲜品的冷链自提柜维护成本也较高。

nlc202309011632

自营Vs.第三方冷链宅配

除了干线冷链物流之外,目前生鲜电商物流成本支出最大的地方是最后一公里的冷链宅配。现有的冷链宅配模式主要有两种:自营冷链宅配和第三方冷链配送。

自营冷链宅配

从产品质量可控性、规模化发展、稳定提供服务等方面来说,生鲜电商自营冷链宅配是最佳选择,但这同时意味着巨大的前期资金投入,物流车、冷库、人力资源等所形成的成本过高问题可能使得生鲜电商过早夭折。

第三方冷链配送

对电商而言,从农产品的采购到配送,链条已经足够长。因此把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另一种选择。其他市场化的第三方冷链公司如果能提供相对专业的供货、仓储和物流操作,生鲜电商的前期操作困难就会小很多。但其缺点是满足配送条件的第三方物流价格高,生鲜电商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需要大量的磨合时间,难以保障生鲜产品的配送质量。

目前市场上能提供合适服务的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公司并不多,而服务价格、配送范围、冷链操作能够符合要求的更少。此外,目前已有的独立冷链物流网络多为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或是在特定区域内自给自足,而全国性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型。而且,好的第三方物流价格高,价格低的难以保证质量,确定合作关系后电商还需要与第三方物流进行大量磨合,并花成本对他们进行改造。

其他选择

生鲜宅配的物流之所以贵,主要贵在最后一公里,集中配送、自提柜和社区商店是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的可能解决方式。

集中配送

一家企业的会员分布在全城的各个角落,送上门了还不一定有人。如果有专门的企业去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把各家企业在同一个小区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整合起来,成本就能降到极低。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无法树立电商独特的物流体验。

自提柜

生鲜产品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必须由快递员亲自交付给客户,往往出现等待时间过长的现象。通过设立自提柜,快递员只需要将商品放在具备冷藏功能的自提柜中,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取走,既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又能大大缩短生鲜商品的交付时间,提高快递员的派件效率,增加订单密度。

社区商店

靠近社区的零售设施如超市、便利店、杂货店等可以成为最后一公里物流的解决途径之一,为一定区域内的居民提供零售O2O、自提、配送等服务。

海外经验

日本的冷链产业在20世纪50-70年代经历了高速增长,冷链需求主要是来自于冷冻食品。进入成熟期之后,食品行业的整合成为日本冷链行业发展的促进因素,食品行业巨头成为冷链投资的主体。美国的冷链市场的发展轨迹同日本非常类似,也在20世纪50~70年代经历了高速增长,冷冻食品也是促进冷链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成熟期之后,消费需求的升级对食品温控要求的提高,成为美国冷链市场的发展动力。

与中国的人口密度相似,日本因其完善的冷链物流和发达的便利店体系,使得宅配更加经济和高效,极大推动了生鲜电商的发展。早在生鲜电商发展之前,宅配技术的发展和便利店分布的扩大,解决了生鲜电商最难攻克的物流环节。因此,日本的生鲜电商发展难度不大,除了一些垂直型电商之外,大型的综合类电商均设有生鲜品类。

4.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篇四

为进一步提高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强化责任落实、工作落地,有效防控疫情风险,加快建立与新形势、新挑战相适应的冷链“物防”体系,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XX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冬季疫情防控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应对新冠疫情工作的安排,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以冷链食品特别是进口冷链食品为重点,全力抓好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冷链食品本地和输入性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基本原则

(一)全面预防,管控风险。

坚持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开展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工作,关口前移、强化监测,抓早抓小、防患未然,最大程度降低新冠通过冷链物流输入和传播风险。

(二)人物并重,全程布防。

坚持冷链食品风险防范与从业人员健康防护并重,围绕物流链和产业链从进口、运输、贮存、加工、销售、餐饮等环节逐次加强防控,落实落细防控措施,织紧织密防控网络。

(三)科学防控,注重效能。

坚持运用XX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检验检测技术等丰富防控手段,提高防控的实效性。同时,在确保冷链物流安全的基础上,避免货物积压滞留,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四)属地负责,多方联动。

坚持全面落实地方属地责任,压紧压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联动落实部门主管和监管责任,推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三、工作目标

以“力争防得住、不传播,确保找得到、不扩散”为目标,全面摸清业态底数、深入排查风险隐患、严格开展监管执法、强化精准追溯管理、高效科学应急处置,全力防范冷链物流成为疫情源点,一旦发现新冠污染情况后,确保能够快速精准溯源定位,有效管控风险。

四、组织领导

成立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略

职责分工

1.市监:负责组织现场监督检查,督促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做好进货查验、索票索证、索取消毒证明等工作;牵头推进“X冷链”建设应用;依法查处进入市场来源不明的进口冷链食品,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追究刑事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单位),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做好环境消毒、核酸检测、改进卫生条件等工作。

2.卫健:会同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共同推进对环境、从业人员及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工作;汇总分析进口冷链食品新冠核酸检测结果,对进口冷链食品新冠传播风险进行研判,开展对预防性全面消毒措施的指导评估和检查。

3.交通:负责督促指导冷链物流运输企业、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等单位加强一线从业人员个人防护,落实运输工具和进口冷链食品倒箱过车过程中的消毒处理措施;严格执行信息登记制度,在国内运输段严格查验进口冷链食品各项单证,查验承运冷链食品在“X冷链”平台追溯信息;配合做好冷链食品运输环节的环境和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工作。

4.商务:负责配合做好政府储备冷链食品的冷库环境和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工作;监督政府储备冷链食品的冷库落实直接从事装卸运输作业人员新冠健康管理、冷库环境、储存设施设备、运输工具、装卸作业、外包装清洁消毒等措施;督促储备肉承储企业在“X冷链”平台提交购进和下游企业主体数据、入出库数据。

5.农业:负责加强对屠宰场所及屠宰场所生产自存用冷库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督促具有生产自存用冷库的生猪屠宰企业在“X冷链”平台提交生产销售有关数据。

6.海关:负责按规定开展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监测检测,组织指导进口冷链食品进口商、海关查验场所经营单位,做好口岸环节被抽中的进口冷链食品集装箱内壁和货物外包装的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工作,对未抽中的进口冷链食品出具提示单,督促进口商在后续环节完成预防性消毒;督促冷链食品进口商办理通关后当日在“X冷链”平台提交冷链食品品种、数量、流向等信息;依法严厉打击走私冷链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7.发改:对建立进口冷链食品从口岸至销售环节全链条追溯体系、同步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管理平台等工作予以支持。

8.经济:门负责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改进环境卫生条件,配合市场监管部门督促企业落实好进货查验、追溯管理、人员管理、索取核酸检测报告和消毒证明等主体责任,严禁采购、使用来源不明的进口冷链食品。

9.公安: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加强对冷链运输物流车辆通行的监督管理;对不执行和本省冷链食品疫情防控相关规定或抗相关监管部门执法、明知其经营的冷链食品来源不明或未经检验检疫而不采取防控措施,仍予以进口或销售,引起病毒传播或者有传播危险等行为,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加强行刑衔接,严厉打击危害冷链食品安全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处散播涉及食品安全特别是冷链食品不实信息或谣言的违法行为。

10.大数据:负责对冷链信息平台开发、数据对接等有关信息化工作予以指导支持。

11.邮政:负责督促邮政、快递企业落实运输工具和冷链食品快件预防性消毒工作;对冷链食品邮件实施独立操作,与其他环节严格隔离;加强快递人员个人防护,配合做好快递人员的核酸检测。

12.口岸:负责督促指导机场、铁路、港口口岸管理单位重点抓好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防控技术指南贯彻落实。

五、重点任务

(一)加强入市关口防控。

加强从XX口岸报关入境的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做好口岸环节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监测检测和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加强非从XX口岸报关入境的进口冷链食品入X管控。在高速公路、国道等入X主要交通要道设检查点开展排查,严查进口冷链食品是否具有“两证明一报告”(即:海关检疫证明、消毒证明和核酸检测报告)和追溯信息,对无法提供检疫证明,来源不明的进行拦截,由当地联防联控机制调查处理;对无法提供消毒证明、核酸检测报告和追溯信息的,予以贴封、通报,移交货物计划抵达首站属地联防联控机制处理,不得直接进入冷库、市场。

(二)加强运输物流防控。

督促指导冷链食品与货物运输企业、冷链运输承运人、快递企业等按照冷链物流疫情防控要求,严格信息登记、货物查验和车辆器具清洗消毒,不得承运无法提供“两证明一报告”和追溯信息、来源不明的进口冷链食品、货物。

(三)加强生产经营防控。

强化入X首站主体责任(冷链食品进入XX后首个抵达的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两证明一报告”和追溯信息。强化冷库责任,接受进口冷链食品时,严格查验“两证明一报告”和追溯信息,实施专用通道入库,不得与其他食品混放贮存和销售,做好货物的出入库记录等工作;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储运、餐饮单位监督检查力度,督促指导业主严格落实冷链食品疫情防控要求,在进货关口严格查验“两证明一报告”和追溯信息,并对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环节冷链食品及外包装等开展采样和核酸检测,排查新冠污染风险,科学确定检测范围、抽样比例和检查频次,结合实际情况按规定开展预防性消毒。妥善处置冷链食品废弃外包装。

(四)加强从业人员防护。

对所有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含口岸、冷链运输和出入库、流通、市场环节)每周完成一次全覆盖抽样检测,一旦发现问题,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及时处置;督促冷链物流各环节责任主体强化物资保障,做好从业人员的个人防护,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核酸检测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对直接接触进口冷链的物流人员,推动优先开展新冠疫苗紧急使用。

(五)科学开展应急处置。

在核酸检测中如发现呈阳结果,立即组织专家开展疫情风险研判,提出防控工作建议,同步溯源定位,迅速采取冷链食品下架封存、流行病学调查、冷链食品追溯、人员排查、密切接触者隔离、疫点卫生学处理等防控措施,妥善有效应对处置。

六、专项执法

2021年1月X日至2021年3月X日,重点聚焦冷库风险隐患、防控责任落实、物流运输消毒、追溯制度执行、场所环境卫生、违法违规行为,集中开展冷链物流疫情防控联合专项检查执法行动。

(一)冷库风险隐患。

重点检查冷库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质,第三方冷库是否备案,是否落实消毒等疫情防控措施,是否具备温度监测设备,是否定期测定并记录冷冻冷藏食品温度;是否接受无“两证明一报告”和追溯信息的货物,是否按照相关标准或标签标识要求贮存货物,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二)防控责任落实。

重点检查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是否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防控措施,是否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预防性全面消毒,是否具有“两证明一报告”和追溯信息;对没有消毒证明的是否由入X首站组织或委托有资质的消毒单位实施有效消毒,是否有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存放、专区售卖。

(三)物流运输消毒。

重点检查冷链物流特别是冷链食品运输车辆、场站的消毒及从业人员防护工作情况,进口冷链货物承运单位是否落实运输环节主体责任并实施相应消毒处理措施,承运的进口冷链食品是否具备“两证明一报告”和追溯信息。

(四)追溯制度执行

重点检查入X首站、批发企业、连锁经营企业总部、冷链运输企业是否在“X冷链”平台注册,上传冷链食品追溯数据是否真实、有效、完整、准确;检查自建自备冷库食品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执行情况,是否索取并保存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是否建立食品贮存管理制度和食品进出库台账;第三方冷库是否留存委托方的食品生产经营合法资质文件,是否如实记录委托方以及委托贮存的产品信息,是否建立食品进出库台账。

(五)场所环境卫生。

以肉品集中交易市场、冷库、商场超市和大型餐饮服务单位等为重点地区,检查是否制定疫情防控指南,冷库及从业人员是否落实清洁、消毒、通风、个人防护等卫生防疫措施,是否存在卫生死角,是否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物资储备,是否有加强冷链环节疫情防控的措施。

(六)违法违规行为。

对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不严格落实进口冷链食品防控责任,不落实进货查验、消毒等主体责任,无“两证明一报告”和追溯信息而进入冷库或上市销售的;采购、使用来源不明、票据不全冷链食品的;不落实追溯措施,发现问题产品无法精准定位和溯源倒查,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等后果的;不服从、不配合实施有关防控措施和监督检查的,依据有关规定从严处罚。对走私冷链食品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明确责任

(一)地方属地责任。

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内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工作负总责,要贯彻落实XX联防联控机制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强化组织领导,有力承担起冷链物流疫情防控的属地责任。各市(州)、县(市、区)参照省上做法,结合实际,成立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明确一名政府领导直接负责,市场监管部门为组长单位,卫生健康、交通运输、商务、农业农村、海关、发展改、经济和信息化、公安、大数据管理、邮政管理、口岸物流管理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并设立专班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冷链物流市场主体(包括从事涉及冷链食品进口贸易、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仓储运输、餐饮服务及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冷链物流园区等单位和个人)承担冷链物流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严格按照XX联防联控机制、交通运输部和我省规定的相关程序、方法及要求,健全内部疫情防控责任体系,认真履行冷链食品信息化追溯责任,全面自查整改各类隐患;严格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毒措施,强化全员培训和健康监测,定期组织和配合开展核酸检测;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有效处置。

(三)部门主管监管责任。

各有关部门在本级应急指挥部统领导下,根据职能职责,按照本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落实主管责任和监管责任。坚持各司其职,围绕本业领域,严格监管执法,主动强化责任落实。坚持互为补充,主动作为,强化职责边界衔接,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形成全链条防控闭环。

(四)行业组织自律责任。

各类冷链物流和食品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督促指导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根据行业业务范围、特点制定细化操作指南,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规范行业生产经营行为。通过自我承诺、倡议书、责任书、宣传册等形式,引导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主动参与到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宣传普及冷链物流安全风险防控知识,提高防护能力。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深刻认识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按照本方案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加大人员经费保障力度,为做好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加强督查督办,对防控不力的及时开展警示约谈、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肃问责

(二)完善工作机制。

工作专班要加强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强化信息通报、联合执法、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及时通报情况、研判形势,因时因势研究调整完善防控措施,构建起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协作配合、有力有序的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工作格局。对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隐患和疫情传播风险,要及时向委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妥善应对处置。

(三)强化宣传引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精心策划,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将冷链物流疫情防控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及时宣传到位,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全面了解、落实防控规范和相关要求;统信息发布口径,规范信息发布要求,正面发声,破除谣言,为群防群控营造有利舆论环境;加大冷链物流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四)加强工作保障。

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对参与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严格落实好口罩、消毒液、手套等必备物资,确保一线工作需要。特别是对在监督检查、执法办案中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等感染风险高的一线工作人员,要突出加强防护措施,有效避免工作人员被新冠污染的食品、包装或环境感染的情况发生。

冷冻冷藏肉品风险排查实施方案

为防范冷冻冷藏肉品(含水产品,下同)和冷链物流环节新冠污染风险,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促进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按照XX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开展排查冷冻冷藏肉品风险排查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210号)、《X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转发XX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冷冻冷藏肉品风险排查的紧急通知>的紧急通知》精神,县局决定从即日起组织开展冷冻冷藏肉品专项检查工作,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即日起至X月XX日,以食品冷库为重点节点,全面排查全县肉品生产经营场所和冷链物流环节被新冠污染风险,检查冷冻冷藏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和质量安全,进一步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和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二、重点对象

以冷冻冷藏肉品特别是进口肉品为重点品种,以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环节冷库为重点场所,以肉品集中交易市场、冷冻冷藏库房、商场超市和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的从业人员为重点对象,全面排查冷冻冷藏肉品被新冠污染风险。

三、工作内容

(一)普查建档,摸清底数。

各单位要对本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餐饮服务单位及销售冷冻冷藏肉品经营者自建自备冷库和提供冷冻冷藏贮存服务业务的第三方冷库进行全面摸底建档,重点检查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质文件,第三方冷库是否按照规定向所在辖区市场监督管理所备案登记。

(二)配足设备、规范运行。

各单位要对冷库温控检测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食品冷冻冷藏符合温控标准,防止脱冷和食品变质等问题,重点检查冷库是否具有温度检测设备,是否定期测定并记录冷冻冷藏食品温度,是否按照相关标准或标签标识要求贮存冷冻冷藏食品。

(三)落实制度、全程追溯。

各单位要重点检查自建自备冷库食品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落实情况,是否索取并在规定期限内保存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非洲猪瘟检测合格报告,是否建立食品贮存管理制度和食品进出库台账;重点检查第三方冷库是否留存委托方的食品生产经营合法资质文件,是否如实记录委托方以及委托方贮存的产品信息,是否建立食品进出库台账。

(四)靠实责任,狠抓卫生。

各单位加大并督促肉品集中交易市场、冷冻冷藏库房、商场超市和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等冷链物流环节做好经营场所的环境卫生。检查相关场所是否制定疫情防控指南,冷库及从业人员是否落实清洁、消毒、通风、个人防护等卫生防疫措施,是否存在卫生死角,是否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物资储备,是否加强冷链环节疫情防控措施。

(五)严格查验、确保质量。

各单位要对冷库等重点场所开展冷冻冷藏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检查。重点查看是否存在腐败变质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肉品,是否存在贮存和经营来源不明的肉品,是否存在无“两证两章一报告”的生猪产品,是否存在标签或标签标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预包装食品,是否存在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肉品,对排查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冷冻冷藏肉品,及时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对抽检结果表明不合格的,依法依规从严查处。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协调联动。

各单位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对开展排查工作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上报县局,县局将及时报告相关部门,确保排查工作全方位、全链条、无死角。

(二)做好自身防护。

各单位要切实加强排查人员的防护指导,严格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排查人员被新冠污染的食品、包装或环境感染的情况发生。

(三)狠抓即行即改。

各单位对排查中发现存在不符合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和质量安全标准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存储政府储备商品的冷库冷链物流追溯管理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上报县局,县局将通报相关部门做好督促整改,指导其加快完善肉品追溯制度,保证追溯信息链条完整。

5.浅析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05 篇五

一、发展现状

冷链物流商机显露,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冷藏冷冻食品每年增产约10%。然而,我国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只有15%左右,而发达国家却达到80%~90%。还有数据显示,由于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达25%至30%,造成约有1200万吨水果、1.3亿吨蔬菜浪费,损失高达1000亿元;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冷链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也说明我国冷链物流有待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冷链物流市场商机也逐渐显露。各地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冷链物流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有冷库约9.85万座,冷藏总量首度超过2500万吨,同比增长11.3%,其中新增冷库容量约 260万吨。2007至2012年六年间,我国冷库行业以14%以上的年均增速发展。

二、中央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扶持

中央一号文件涉及冷链物流政策: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等7项政策。针对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情况,今年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建议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技术创新,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地方政府的对冷链物流的发展也大力扶持。如:天津为了提高渔业冷链物流的发展,天津市财政局对29个现代服务业项目提供财政补助,涉及农产品、果蔬、水产品、肉类的配送和电子商务。海口市在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共建成29个肉类蔬菜冷藏库,总库容4.6万吨。

6.冷链物流市场大热 篇六

200亩的基地里,40000斤杨梅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内下树,湖南杨梅种植大户张绪高近日为此专门组织了采摘队伍。杨梅下树后,马上按照品质分类进行冷冻储藏运输,十几个小时后,就出现在北京、上海的超市货架上,价格高达60至80元每斤。“杨梅这种水果由于没有果壳只有果肉,常温下的保质期只有几个小时。要想在千里之外品尝新鲜杨梅,就必须采用全程冷链配送。物以稀为贵,所以价格也高。不过,能卖出这样的价钱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张绪高表示,杨梅保质期短,由于过去运输条件差果实熟了运不出去多烂在地里,因此当地人把杨梅叫做“烂在地里的赔钱货”。现在通过与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合作,杨梅下树后立刻预冷,再进行全程冷链运输,不仅延长了杨梅的有效保质期,也给当地的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冷链物流最近两年发展得非常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下文简称“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告诉本刊记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和需求都在快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罗兰贝格咨询管理公司也预测,受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未来将保持年均25%的高速增长,至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4700亿元。

争先布局

随着民众对食品、医药等领域安全的日益关注,涉及民生的冷链物流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各界对于冷链物流行业的关注和投入逐步加大。

6月17日,菜鸟网络宣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推出生鲜仓储配送中心,全球各地的新鲜水果、水产海鲜及肉类,将在24小时内通过冷链配送到达消费者手中。截至6月底,全国有18个城市实现该服务,今年内计划覆盖50个城市。菜鸟网络生鲜物流负责人萧湄表示,生鲜配送目前最大的难点是电商缺乏专业生鲜仓,且很多城市没有冷链配送资源。菜鸟网络在全国重要城市设立生鲜仓储中心,整合菜鸟网络上的订单、仓储、配送资源,通过将商家订单分仓来缩短物流线路、降低成本,为生鲜电商搭建社会化的冷链仓配后台。在一个核心城市设立仓储服务可以辐射周边几十个市。菜鸟网络公关部的鲍颖表示,菜鸟网络从去年开始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由各环节的服务商来提供服务。比如在选定仓库位置后,直接租用或通过仓储租赁公司租用仓库,由恒孚和天图负责仓内运营,提供仓内设备,再将配送端交给万象、晟邦等普货配送企业。“菜鸟网络平台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电商做生鲜,消费者对生鲜的需求也在增加,但冷链物流一直是制约商家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国内具有冷链运输资质并且设备充足的企业不多,但因为缺乏持续的订单来源,运营效率不高,菜鸟网络希望加大整合力度,打通整个冷链环节。”

6月14日,海南中铁保税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的中铁国际海南食品冷链中心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海口综合保税区园区内举行,将投资1 . 3 5亿元建设“中铁国际( 海南) 食品冷链中心”,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1374.2平方米,规划建设两座大型冷库,计容面积32481.2平方米,位于海口综合保税区内, 以保税区为中心,建成后能为农产品、鲜活水产品、海产品等提供储存,分装及冷链运输,致力服务海南全岛。海口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向东表示,冷链物流作为园区内重要配套功能,投入使用后为园区内的多家企业省去了自建冷库的投入。

5月26日,亚马逊中国宣布其“生鲜馆”正式上线,这也是电商巨头亚马逊首度涉足国内生鲜冷链网购市场。亚马逊中国“生鲜馆”涵盖水果、蔬菜、生肉禽蛋、海鲜水产及蛋糕5大主流生鲜品类,精选共计超过600款产品。消费者可以在亚马逊中国“生鲜馆”选购到200多种水果、160款海鲜、近百款生肉禽蛋及新鲜蛋糕。与此同时,为了保障产品的质量,亚马逊将与冷链物流企业合作,通过分区冷链管理系统,以不同的低温保存不同品类的产品,确保食品的新鲜度,对上海外环以内的客户,部分商品将提供“一小时速达”生鲜配送服务。

实际上,在我国冷链政策环境和市场前景的利好、互联网崛起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电商和快递企业把目光投向冷链物流领域。目前,除了阿里、京东、一号店等电商巨头外,传统物流领域像顺丰已经布局“顺丰冷运”,海航、东航则通过不同方式打造航空冷链物流体系,普洛斯、宇培等物流地产巨头也各自开始冷链物流网络的打造。

发展快速

中物联冷链委6月发布的《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15)指出,从2014年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来看,冷链发展空间巨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重视,也给冷链发展增加了动力。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冷链物流的总额在3.74万亿元,冷链需求在10488万吨,冷链物流增长率为1 8 % 。很明显,在政府和消费者对冷链物流理念的认识日益加深,市场对冷链产品和物流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冷链市场的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冷链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促进了我国冷链物流的成长速度加快,尤其在最近两年的时间里。”秦玉鸣在谈及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取得进步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首先,冷链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冷库与冷藏车等设施的标准在逐步提高。比如像太古、普菲斯、美冷等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在中国也陆续执行全球统一标准,这有助于提升国内冷链设施的水平,包括相关建筑、运营等方面标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第二,冷链物流的信息化运用正在逐步升级,范围更广。比如很多冷藏车现在已经实现实时跟踪和温湿度监控,冷库里也配置有温湿度监测和报警系统。

第三,冷链物流人才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专业化的人才越来越多。中物联冷链委从2014年开始,已经通过冷链物流“校园行”等方式,与全国各大知名院校合作,加强冷链知识传播,并着手冷链物流教材的编订。此外,中物联冷链委组织起草的《冷链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资质》行业标准也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第四,相关甲方企业(即生产、加工、餐饮、零售等企业)对于冷链物流的要求在提高,比如联合利华、麦当劳、沃尔玛、思念等企业都提高了冷链仓配、收卸货等标准。

第五,资本和大型企业对于冷链物流行业更加关注,比如红杉、联想、中信、凯辉等机构都进入了该领域,这都有助于行业的发展。

第六,生鲜电商崛起。比如除了京东、淘宝、1号店、亚马逊等平台类电商外,还有沱沱工社、本来生活网、顺丰优选、中粮我买网等垂直类电商。这些企业都把生鲜电商发展的关键放在了冷链物流,这也促进了冷链物流的发展,成为行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应该说,随着生鲜电商的兴起,电商冷链物流已经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第七,政府部门也在重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不仅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在财政上也进行了扶持。比如无论是最近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和《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还是商务部和国标委牵头开展的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都对冷链物流发展提出明确支持。

尚需突破

“冷链物流行业虽然发展快速,但整个行业的‘小、散、乱’现状还是没有改变。比如从‘小’来看,现有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营业额大都只有几千万元,龙头企业较少,从中物联冷链委发布的2014中国冷链物流企业百强名单来看,百强总收入仅为150亿元,这可以看出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化水平和集中度仍比较低。”秦玉鸣同时表示,从冷链的流通率来看也比较低,果蔬类的冷链流通率不足10%,肉禽类不足15%,水产类在3 0 % 左右,而国外基本能达到90%。此外,国内冷链物流的发展尚不均衡,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由于我国冷链 物流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依旧还存在不少问题。以涉及食品安全的冷藏保温技术为例,当前我国很多冷链物流企业不仅没有建立起全程冷藏控温的运行管理制度,还缺乏训练有素的冷藏物流供应链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冷链物流各个环节信息出现阻塞,冷冻类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无谓的耽搁,风险增多。显然,这些情况都将严重地制约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导致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降低。此外,我国很多冷链物流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服务产品不合格、市场定位不准确、运作经营不规范、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利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15)在分析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时则具体指出,当前我国冷链物流还存在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冷链物流市场不成熟,供求不平衡,外包程度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冷链物流标准不完善,基础设施和技术相对落后,装备条件不足等问题。比如,当前我国大约9 0 % 肉类、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都在没有冷链保障的情况下运输、销售,冷链物流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发展。我国也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监控保障食品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从田园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状况管理体系,缺乏相关的温度立法。目前国内专业化冷链物流服务的方式有限,缺乏竞争力,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能够提供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现代冷链物流专业企业不多。多数从事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冷链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同时,尽管我国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已经超过200项,但所有的标准都是推荐性的,可操作和执行性不强,标准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存在重复和交叉现象,未能覆盖冷链物流全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获取、冷冻加工、冷藏、运输、配送和销售等众多环节。

7.我国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篇七

关键词:冷链物流;人才;举措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88-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和视角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质量化。因此,可以更快更好满足人们需求的冷链物流迎来一个新纪元。应运而生的物流企业尤其是冷链物流企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强化该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是值得每个冷链物流企业都深思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做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的冷链物流最早应用于食品出口,发展于《食品卫生法》。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冷链物流企业尤其是速冻食品物流、生鲜类食品物流、医药等物流企业持续加温,并逐步致力于改善粗放、小规模的发展模式,朝着精细化、专业化、集约化、节约型、环保型、智能型的方向发展,尤其随着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升,冷链物流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布局,冷链物流市场不断升温的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国内著名的冷链物流企业。可以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面临的是百年不遇的好时机。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我国冷链物流虽处于大好发展阶段,但总的来说与国际上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缺乏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保证

虽然物流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一大“利润源”,冷链物流也成为物流中一个成功开发出的细分市场,但是冷链物流在我国毕竟还处于“发展阶段”,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在保障冷链物流发展的制度方面,还存在着缺乏一系列保障制度,现存冷链物流政策不够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不够清晰、不够统一等诸多问题。

(二)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不完善

我国冷链物流原有的设施设备相比国外相对落后。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冷库、冷藏车的配置及冷藏冷运的能力远远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冷链产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仅就保温车而言,我国的保温车还不足4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日本也达到了12万辆左右,我国的冷藏运输率只有10%左右,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80%,导致我国易腐的水果、蔬菜等产品在运输及储存等环节的年损耗率高达25%~30%,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关注冷链物流相关设施设备的配备及功能提升,美国同类产品的损耗率仅为2%~3%。

(三)缺乏冷链物流行业的代表企业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市场潜力巨大,相应的冷链物流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是我国冷链物流的从业主体依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小作坊”现象,该种企业以简单粗放的理念及经营方式从事着简单、小规模的冷链物流业务。从规模角度来说,很难产生规模效应,抗大型物流尤其是冷链企业打击的能力比较低。虽然这类小规模企业意识到并且逐步改善自身问题,但是想要短期内与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比肩还很不切实际。当然还存在一部分正在逐渐壮大的冷链物流企业,但是与国际领先冷链企业相比,无论从相关企业硬件、规模还是市场占有率角度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可以说在我国冷链物流企业中还缺少卓越的“领头羊”。

(四)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相对于冷链物流的蓬勃发展,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却出现了严重不足的情况。这里所说的人才短缺既包括一线工作人员,又包括中高层的工作人员。目前,我国各类大中院校大多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专门开设冷链物流专业的院校却少之又少。而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很多,但是也有相当的人因为怕苦怕累而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而社会上又几乎没有专业的冷链物流的培训。同时,目前从事冷链物流的相关工作的在岗人员,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从其他非冷链物流岗位转到现在的岗位,他们的成长,一方面在“老人”的带领下熟悉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前行。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冷链物流的稳健发展。

三、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举措

(一)发挥政府职能,尽快完善相关保障制度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国际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各项法律制度。比如美国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对于物流法律法规而言,美国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但是却有形式多样的与实际运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冷链物流健康发展。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的作用可见一斑。我国应吸取发达国家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经验,尽快细化、完善现有冷链物流相关法律政策。

2.尽快制定冷链物流标准

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物流接轨的问题成了大问题,尤其是我国的冷链物流在这方面的需求很大。由于冷链物流是一个连续运作的系统,应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各环节相互衔接的操作规程,比如:交接标准;追溯责任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并被冷链及相关企业严格遵守。我国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尽快完善、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从而更好地满足冷链物流的国际化的需求。

3.发挥政府宏观规划的功能

冷链物流的发展不仅仅涉及物流企业,还涉及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冷链物流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是在相关政策的制定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身影。我国政府对于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布局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统筹规划,比如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主要基地的设立等方面,政府应做好协调规划。

(二)多途径建设或改善相关冷链设施设备

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给力”的冷链设施设备。除了基础设施的构建,我们还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的力度,适当引入或建造相关的冷链设施设备,推进冷藏链设备的完善和提高。比如:我们可以在生产环节,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检测食品是否有有害成分;在存储和运输等环节利用先进的冷藏技术,延长生鲜食品的保鲜期;在运输仓储等环节中利用先进的追踪技术对产品进行实时监控等。当然,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利用POS、EDI、GPS等技术,一方面,既可以监测冷链产品和物流方向正确,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冷链设施,最大限度降低冷链食品成本。同时,还可以实现相关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实时共享,确保冷链物流信息快速可靠的传递,从而更好地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

(三)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领军企业

本文所说的领军企业,不特指规模化的大型企业,也指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提供综合化、专业化服务的“精品”企业。我国冷链物流企业中,已经有一部分企业意识到了这个行业普遍存在“散、弱、差”的现象,并且致力于逐步改善这样的局面,已经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比如:双汇物流、中外运冷链物流、招商美冷、金字冷冻食品城、国药物流等。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国的冷链物流相对滞后于国际发达冷链物流公司,因此我们要向诸如普菲斯这样具行业代表性的物流企业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求同存异,摸索出一条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冷链发展之路,成就出更多和国际接轨甚至是领先国际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四)加快培养相关冷链人才

人才是和冷链物流发展相关程度最高的一个因素,而冷链专业人才的教育则是冷链物流管理的基础,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和企业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从专业及课程设置方面考虑

我国自1994年首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可以说达到了“泛滥”的地步,但是开设细分学科,比如冷链物流专业的却很少。目前我国只有不到10家高校开设了冷链物流专业,还不能满足冷链市场的巨大需求。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细分市场,不断调研,及时调整,开设冷链物流专业或者在物流管理专业下开设冷链特色这类“较强时代性”的课程。

同时,对于非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科,也应根据社会需要开设诸如冷链物流方面的课程。比如我们可以在商科类的专业中开设此类课程。冷链物流中、高级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掌握冷链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商科知识。据美国一项针对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冷链物流人才专业背景以商科为主,越高层次的冷链物流管理人员越要求具有商科和物流专业背景。这说明,既要在冷链物流专业开设相关的商科课程,同时也要在相关专业中开设冷链物流方面的相关课程。

2.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考虑

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可以分拨分批的委派专业教师定期进修,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并提高专业水平。其次,在让学生顶岗实习前,先让专业教师下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就同时强化了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最后可以邀请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成为本校的客座讲师,使更多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

3.从校企合作方面考虑

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中,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只是其中的基础部分,关键是实际技能的培养,而实际技能培养的最理想的场所就是企业。因此,高校无论是从思想还是从政策方面都应进行改革,寻求合作企业,使所培养的学生可以从事与冷链物流经营业务活动紧密相关的工作,这样做,既可以解决冷链物流企业人才缺失的局面,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毋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

[2]匡勇,张晨.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比较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8).

[3]胡天石.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张京卫.日本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分析及启示[J].农村经济,2008,(1).

8.冷链物流公司广告词 篇八

2. 厚朴冷链,一路领“鲜”。

3. 品质为“鲜”,诚信为本。

4. 厚朴冷链,顾客为“鲜”。

5. 厚朴冷链,掌握鲜机。

6. 冷链·时间凝固,全程·鲜美如初。

7. 厚道经营,朴实做事。

8. 厚朴冷链 ,新鲜一夏。

9. 一品厚朴,一路领鲜。

10. 一直在保鲜,从未掉过链。

11. 冷链服务平台,服务无处不在。

12. 厚朴冷链,天下我“鲜”。

13. 冷链服务,用心服务。

14. 托付冷链,让您一路领“鲜”。

9.冷链物流 篇九

在1月15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六十余家冷链物流及相关企业发起组织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冷专委)筹备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冷标委)是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办[]160号文件成立的,受命负责我国冷链物流领域技术、管理、服务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冷标委和冷专委合署办公,将有利于促进冷链行业的整合与合作。冷链物流的服务对象涉及农产品、食品、医药等众多与百姓生活甚至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领域,冷链物流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着百姓安全与行业发展,全面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业水平是现阶段促进我国农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城乡统筹的一个紧迫任务,

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关系到国家农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关系到统筹城乡重要战略的落实工作。

之前中国现在没有一个专职的部门来管理冷链市场。作为替代,这个市场由交通部、商务部和农业部各部门分别监督。国家在冷藏标准制定上的滞后也是阻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目前冷藏监管依靠的法规依然是1988年颁布的两页纸的《速冻食品技术规程》。因此专家建议,中国必须从现在开始投资开发和加紧建设国内冷藏运营基础设施,不断普及卓有成效的全国性冷藏供应链配送网络系统,把全国各地冷藏箱运输车队、仓储和配送中心紧密连接起来,促使食品制造商、供应商、零售批发商、配送中心,甚至饭店和大卖场等合伙人密切合作,大家遵循同一个法律法规,按照食品安全标准操作,促使中国冷藏食品供应链安全运作。

,《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申报项目已经得到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冷藏设备标准、冷库标准等几个重要标准也开始全面修订。20 10月1日,上海市地方标准《食品冷藏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正式实施,这是国内公布的第一个食品冷藏物流的地方标准。上海市食品冷藏物流标准,参照了国际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并结合我国冷藏链运行的实际情况。由于食品冷藏物流涉及运输、储存、装卸、配送、销售等多个环节,新标准不仅明确了各个环节的温度控制指标,还增加了质量卫生管理要求,使标准的可操作性更强。然而,中国至今仍无一个严格监管其物流全过程的系统,因而这个标准是否被严格执行也未可知。

一些发达国家已为中国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一月,新加坡颁布了蔬菜冷链管理的技术参考规范。这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区域内第一个相关标准,也是新加坡颁布的第三个在冷链管理方面的标准。20,新加坡颁布了其第一个为牛奶和奶制品所设立的冷链标准。,第二个冻猪肉相关标准颁布。所有这些标准均为相关货物在整个冷链过程储藏和操作中的温度和湿度设立了指导规范。

10.中国冷链物流爆发“洪荒之力” 篇十

“一带一路”带来新机遇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政府、行业协会以及龙头企业的积极推动,水平开始提升、市场环境有了一定改善。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当中指出,2010年,中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23%,而到2015年,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统计,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已分别达到10%、26%、38%,这些数字虽与5年前相比有所提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他们的冷链流通率基本都在95%以上。

谈及中国的冷链水平得到改观的原因,崔忠付表示,消费需求升级和市场环境的改善是主要原因之一。他介绍,2015年,中国人均GDP接近7600美元,中产阶级人数达到1亿人,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人。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消费升级直接助推了高端进口食品、生鲜电商等市场的爆发,也带动了冷链物流产业的升级。另外随着中澳、中韩自贸协定的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四大自贸区的开放运营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市场环境的变化,都给冷链物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此外,冷链物流的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崔忠付谈到,中物联冷链委和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6第四届中国(镜泊湖)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峰会”,是双方连续4年合作召开此活动。通过活动的连续举办,有力推动了牡丹江市乃至黑龙江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产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流通企业、电商企业、零售企业的合作对接,当地很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去”,会议成果非常显著。今年的峰会主题是“解决冷链物流软肋,突破农产品贸易难题”。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马磊表示,近年来,牡丹江市根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龙江陆海丝路经济带”重大决策,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尤其是外向型农业成绩显著,与俄罗斯等国家贸易额屡创新高。这种情况下,冷链物流对农业贸易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就尤为突出,牡丹江市政府同中物联冷链委连续合作以来,已推动全市建设7个冷链物流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产业基础和规模。

“黑龙江省处在东北亚核心区域,对俄边界长2981公里,占全国对俄边境线的74%,拥有25个国家级口岸,向北、向西陆路可经俄罗斯通往欧洲抵达波罗的海沿岸,向东可通过俄方港口经海路抵达日本和韩国,具有东西双向开放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二是经济优势突出。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经满洲里出境通往欧洲的东部铁路通道,比经阿拉山口出境的西部通道和经二连浩特出境的中部通道更节约时间和成本,与西部通道相比,运期可以缩短25%至30%,运费可以节省30%至50%,只需经过俄罗斯一国就可到达波罗的海沿岸多国,更符合现代物流要求。三是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阶段。”马磊说,“作为绿色农业大省的龙江越来越离不开冷链,亟需我们大张旗鼓地去认知、宣传、推进和发展农产品冷链。”

冷链“最初一公里”基础建设仍需加强

虽然经过几年发展,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落后的现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同样一组对比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很多痛点和难题需要改善和解决。与美国相比,中国人均冷库保有量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人均冷藏车保有量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在冷链物流的建设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中国相关部门对冷链物流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梳理政策发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也在不断推动冷链物流发展。今年6月份,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冷链物流发展的工作通知》,其中将山东、河南、重庆、宁波、新疆、河北、广东、四川、青海、宁夏等10个地区列为示范省市,对相关冷链项目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国务院日前出台的《“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中,也明确鼓励建设低耗节能型冷库,切实解决好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配送难题。此外,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前段时间在进行冷链行业的调研,正在制定“十三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不久将出台。

不仅如此,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冷链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国际化的标准、管理和技术,提升了整个行业的竞争水平。很多生产加工和零售餐饮巨头企业,对于冷链物流愈发重视,不仅对冷链物流服务商提出严苛的要求,而且花费巨额资金打造自己的冷链体系。

“虽然中国的冷链物流在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是仍有很多痛点和难题需要改善和解决,每年仅农产品因冷链物流不完善造成的损失就高达3000亿元。”崔忠付以农产品为例指出,农产品“最初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地冷库和批发市场缺乏,农产品采摘后无法在第一时间预冷、分级、包装、标准化,导致农产品损耗高、附加值比较低、卖不上价,而且无法远销。

除此之外,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做到彻底通畅。各地高速部门对政策执行不统一,存在对绿色通道范围规定不明确、对车辆不放行,乱收费现象。“这都导致了农产品冷链车辆运输效率低、成本高,影响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崔忠付说。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日益频繁,2015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875.6亿美元。但是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不高,标准化水平低,造成中国很多优质农产品“走不出去”,无法卖出高价格,在出口方面更是处于被动地位,竞争力和话语权不强。

崔忠付最后表示,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冷链基础设施落后;二是冷链观念落后,西餐冷食多,因此其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较高,而中国饮食以热食为主,百姓对农产品冷链的客观要求不强烈;三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冷链前期投入高、运营成本高,导致冷链农产品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在目前的收入状况下,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低价产品。

11.冷链物流何日引领“鲜”时代? 篇十一

缺乏完善的冷链, 还造成某些食品零售价格高居不下, 一些易腐食品的售价中有七成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货损的支出。而按照国际标准, 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应超过其总成本的50%。

如何提高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水平, 解决设备设施滞后问题、食品物流标准化体系缺失问题、物流人才缺乏问题、高科技手段应用低水平问题、物流配送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 真正让冷链物流引领社会生产及百姓生活消费的“鲜”时代?

7月17日, 相关政府部门领导、行业协会领导、冷链物流及有关生产装备企业、学者、专家齐聚北京, 召开2009全国冷链物流行业年中会暨食品物流安全与农副产品冷链系统建设研讨会, 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低水平现状不可回避

会上, 有专家指出, 虽然, 近年来我国以速冻食品企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激淋和奶制品企业、大型快餐连锁企业及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等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 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 但更多的易腐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却还远未认识到冷链工业所带来的益处, 食品冷链工业仍然是一片待发掘的“冻土”。

而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 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 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 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 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蔬菜水果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 有一些还停滞在棉被保鲜的尴尬阶段。而冷冻食品由于流入集贸市场后往往零拆散卖, 冷链存在中断现象, 严重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另外, 我国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低, 缺乏有影响力、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 市场规模还不大, 区域特性比较强, 除外贸出口的部门外, 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不足总体需求的5%, 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

冷链物流的硬性设施陈旧落后, 与国际标准落差甚大。内地货车约七成是敞篷式设计, 只有约三成为密封式或厢式设计, 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连一成都不到。统计显示, 公路运输中, 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 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菜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

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两个后果, 一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较高, 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二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技术+系统:两手都要硬

北京物资学院教授王之泰提出, 冷链物流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冷”, 这是科技手段的问题, 灵魂在于“链”, 是系统的问题, 所以, 冷链物流是科技手段、信息和管理的综合产物。

“如果认为, 系统化是现代所有物流系统的共性, 那么冷链的个性特征或者说是核心竞争力在于一连串的‘冷’, 也就是温度控制这种技术和技术的系统化。”王之泰表示, 冷链物流企业只有通过技术、信息和管理, 让“冷”成为一条“链”式系统才能真正取得长足发展。

而对于冷链的构筑和可行方式, 他主要提出了两种:一种是, 生产者、销售者、用户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完整的冷链系统, 纵向构筑, 满足自身的或社会的冷链服务需求。

“这种构筑方式, 首先需要大量投入资源, 必然具有较大的规模。而且, 冷链如果是一个企业主体, 它就会对冷链的掌控、运行、管理和优化实现集中、统一、有效。在市场稳定且有足够资本保证的情况下, 可以选择这种发展模式。”王之泰建议道。

另外一种构筑的可行方式是, 生产者、销售者、用户、冷链资源性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采取合作方式,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起冷链系统, 满足自身的或社会的冷链服务需求。

“资源整合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的发展模式。冷链领域有许多局部的、专业化资源, 例如, 分属不同企业和不同领域的冷库、冷藏车辆, 都是在各自领域进行独立运行。在信息化时代, 有条件将这些独立资源组合成紧密衔接的系统, 提供有效的冷链服务。当然, 最关键还在于整合和整合之后的运行和管理。”王之泰讲道。

同时, 他也重点强调说, “这种构筑方式的关键在于, 社会上必须有能够进行有效整合的现代管理力量和满足冷链各个环节需求的专业资源。所以, 冷链各个构成部分的专业化资源建立的重要性不亚于建立完整冷链系统的重要性。将冷链内部的各个环节、各种设备专业细分, 专注于提高某个局部的专业化水平, 走专业化的道路, 应该是我们特别重视的事情。”

信用+标准:缩减国内外差距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签名在会上表示, 我国食品冷链体系的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要尽快缩小差距, 一方面, 建立和完善冷链运作的信用体系, 另一方面, 完善我国食品冷链的标准和法规。

“信用体系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突出的薄弱环节, 要促进食品冷链体系的快速发展, 加快培育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张签名讲道。

目前, 由于冷链运输和冷冻储藏成本在冷链物流中所占比例较高, 很多商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低价恶性竞争。他们常常不讲信用, 中途关闭制冷机组或采用伪装的冷藏车, 或中途换常温车运送, 或在仓储、运输设备等其他环节进行不规范操作, 或租用廉价冷库贮存食品, 不正当地节约成本, 导致食品质量严重受损, 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因此, 张签名认为, 我国应加快发展和健全冷链运作的信用制度, 培育和形成“诚信为本”的理念, 要以冷链业务流程为视角, 注重信用体系建设, 增强流程透明度, 强势打造诚信品牌经营战略, 推动我国冷链升级和运营效率全面提高。

就我国食品冷链的标准和法规, 张签名表示, 尽管国家针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 但是尚没有专门针对冷链管理的法律法规, 使得食品物流环节缺乏监控体系, 食品冷链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特别是因为目前冷冻食品业和食品加工业分属多个部门, 包括商业系统、轻工系统、外贸系统、水产系统等, 食品冷链发展中饱受各自为政的困扰。上海等少数地方政府虽然推出了地方标准, 但这些标准仅仅涉及冷链物流中的某一环节, 不是规范整个行业的标准, 全国性冷链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缺位。”张签名介绍说。

12.冷链物流 篇十二

日期: 2010-05-04 09:50:25

苏食药监通(2010)102号

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做好2010年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卫发明电〔2010〕2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药品冷链物流的操作行为,省局制定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药品冷链是指需冷藏保管的药品在贮藏、运输等流通过程中应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以保证药品质量的特殊供应链管理系统。加强药品冷链管理是保证冷藏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如贮藏、运输不当,极易影响药品安全,进而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药品冷链问题,切实加强对冷藏、阴凉等特殊条件保管药品流通、使用等过程的监管。

二、《规范》下发后,各冷藏药品涉药单位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自查整改,并于2010年6月30日之前将自查整改结果报当地药品监管部门。凡不符合《规范》冷藏条件要求的单位,不得从事冷藏药品的销售、使用、储存、运输等活动。

三、根据相关单位的整改情况,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于今年7月底前组织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辖区内冷藏药品涉药单位冷链物流操作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凡检查发现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应责令其限期予以整改;逾期不改或经过整改仍不能达到规定要求的,应及时核减其冷藏药品的经营范围或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四、各地在加强对冷藏药品检查的同时,还应加强对阴凉保管药品的监督检查;凡不符合阴凉药品储运条件要求的,应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省局将于今年下半年对各地《规范》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将通报批评。

六、本《规范》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省局药品流通监管处联系。

附件: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附件:

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

(暂行)

1、范围

本规范制定了冷藏药品在发货、运输、收货、贮藏等物流环节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标准,规定了有关温湿度控制、温湿度监测、设施设备配备、冷链验证、人员培训、系统管理等技术方面的管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冷藏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以及承担冷藏药品物流运输的企业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下列文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相关条款,被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的相关条款。

2.1 《QC/T 450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 2.2 《GB50072 冷库设计规范》; 2.3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3.1 冷藏药品

指对贮藏、运输条件有冷处或冷冻等温度要求的药品。3.2 冷处

指温度符合2~10℃的贮藏、运输条件。除另有规定外,生物制品应在2~8℃避光贮藏、运输。

3.3 冷冻

指温度符合-2℃及以下的贮藏、运输条件。3.4 冷链

指冷藏药品等温度敏感性药品,从生产企业成品库到使用前的整个储存、流通过程都必须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下,以保证药品质量的特殊供应链管理系统。

3.5 控温系统

控温系统包括主动控温系统和被动控温系统。主动控温系统是指带有机电仪表元器件控制温度的设施设备,通过程序运行来调节、控制药品的贮藏、运输温度在设定的范围内。被动控温系统是指通过非机电式方法控制温度的设备,如冷藏(保温)箱等。

3.6 冷链验证主计划

指冷链系统中各单位制定的对冷藏药品(含脱包装或再包装处理)贮藏、运输过程、设施设备和计算机系统等的状态、职责、效果进行验证的计划。包括确认计 2

划可行性和按计划实施验证,必要时可进行再验证等。

3.7 验证

指冷链系统中各单位制定的对药品贮藏、运输过程涉及的设施设备、公用工程、仪器仪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性能状态、效果和人员职责进行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验证主计划、验证方案、验证原始记录、验证报告、验证总结及实施验证过程中形成的其它文档或材料。

4、基本要求

4.1 冷藏药品生产企业应具有并能出具支持冷藏药品在贮藏、运输过程的温湿度稳定性数据;经营企业、承担物流运输的企业应向收货单位提供冷藏药品生产企业出具的温湿度稳定性数据。

4.2 冷藏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以及承担冷藏药品物流运输的企业需要配置可靠的设施设备和运输条件来保证冷藏药品从生产出厂到使用前的贮藏、运输温度始终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4.3 冷链系统涉及的设施设备及运输途径等均须经过验证、确认和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设施设备及运输途径需要进行变更的,则须再次进行验证、确认和批准后方可使用。

4.4 涉及冷藏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以及承担冷藏药品物流运输的企业须建立完善的冷藏药品冷链管理制度,包括温度异常应急处理预案等。

5、验证的总体要求

5.1 冷链的相关环节,库房、设施、设备、车辆、保温包装和监控仪器等应经过验证和确认,并形成书面文件。

5.2 应制定冷链验证主计划,根据风险和影响程度确定需要进行的确认和验证工作,以证明其特定操作的关键部分可控,并保证维持在良好状态。

5.3 应根据验证对象制定验证方案,并经过审核、批准。验证方案应明确实施验证的职责。

5.4 验证应按照预先确定和批准的方案实施;验证工作完成后,应写出验证报告,并对验证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评估,再进行审核、批准。验证结果和结论(包括评价和建议)应有记录并存档。

5.5 验证和确认应考虑环境温度变化、冷藏药品稳定性数据、运输或配送的相关信息、包装部件的设计等。

5.6 应根据验证的结果修订运输规程、标准操作规程、装箱标准及发运流程等。5.7 如使用电子记录作为数据的存储形式,应满足数据不可更改、可导出等要求,并进行必要的验证。对于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应进行相关验证。

5.8 任何产品特性、内外包装、运输路径、气候条件等的改变,均需通过变更 3

控制进行再验证。

5.9 冷库、冷链设施设备、最差运输路径等应定期进行再评估和再验证,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结果。

5.10 所有的验证每5年至少要评估一次。

6、控温系统的验证 6.1 库房的验证

6.1.1 安装、运行的确认,应包括:各种关键报警点的确认;除霜、除湿过程的确认;故障安全模式的确认;主用和备用机组轮流工作的确认。

6.1.2 温(湿)度分布的验证,应包括:空载、最大负载温(湿)度分布验证;应急计划(如断电保温时间等)的验证;开关门温(湿)度分布验证等。冬夏极端条件下应各做一次。

6.2 冰箱、冷柜的验证,应包括:根据药品储存的温度要求作温度分布验证,测出温度最高和最低点;正常运行状态下连续24小时的温(湿)度自动记录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超过10 分钟);应急计划(如断电保温时间等)的验证等。冬夏极端条件下应各做一次。

6.3 冷藏车的验证,应包括:根据药品运输的温度和时间要求,对每台冷藏车作温度分布验证,测出车内的温度最高、最低点;长距离运输的全过程模拟试验;开门装卸货时间对车内温度的影响验证;控温设备关闭情况下车内保温时间的验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和相关报警验证等。冬夏极端条件下应各做一次。

6.4 控温包装系统的验证

6.4.1 验证控温包装系统的运输应考虑运输路径、沿途气候条件、运输方式(陆运、海运、空运)和运输时间等因素。

6.4.2 验证应包括包装系统的模拟环境验证和实际运输路径验证。

6.4.3 模拟环境验证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模拟在不同季节条件的实际运输温度下,用最终确认的包装方案在最少装量情况下的反复测试。对于跨省24小时以上运输的情况,一般应进行模拟环境验证。

6.4.4 实际线路验证指在实际运输路径中进行性能测试,确定控温包装的可靠和有效。

6.4.5 验证过程中,包装系统内应至少放置2只校验过的温度记录仪,同时也要有2只校验过的温度记录仪放在箱外测试环境温度,箱外的记录仪放置应同冷藏(保温)箱间隔20cm以上。

6.4.6 应建立控温包材的质量标准,购进时需进行来料检查。一般作抽样称重计量,同验证合格的冷藏(保温)箱作比较,批间误差不得超过10%。

7、冷藏药品的发货

7.1 冷藏药品发货方在向物流企业(包括运输承运商)或收货方移交冷藏药品前,应对该物流企业(包括运输承运商)或收货方的冷链资质和运输计划进行严格审核,如审核不合格,应暂停移交冷藏药品。严禁不经审核就移交冷藏药品。委托运输、配送冷藏药品时,应签订冷藏药品运输质量保证协议。

7.2 冷藏药品生产、经营和承担冷藏药品物流运输的企业应指定经专门上岗培训的人员负责冷藏药品的发货、拼箱、装车工作,并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

7.3 拆零拼箱应在冷藏药品规定的贮藏温度下进行。采用冷藏(保温)箱运输的,冷藏(保温)箱应经过验证,确认符合运输过程中的保温要求后方可使用;使用冷藏(保温)箱时应确保包装材料经过预冷或预热到规定温度后,才能进行打包操作。

7.4 冷藏药品由库区转移到符合配送要求的运输设备内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通常冷处药品应在30 分钟内,冷冻药品应在15 分钟内完成。

7.5 冷藏药品的发货、装载区应设置在阴凉处,严禁置于阳光直射和其它可能改变周围环境温度的位置。

7.6 采用冷藏车发运的,性能应符合《QC/T 450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规定,并经验证后方可使用。在发运药品之前,应确认冷藏车内清洁、无污染、无异味。冷藏车制冷设备应先行启动,待车厢内达到规定温度后方可装车。在装(卸)货时必须关闭制冷机组,装货高度应不高于出风口的平面高度。货物必须放置在双面托板上,保证车厢内六面与货物间均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保持车内循环空气的流动。

7.7 应根据不同的季节、运输方式等选择经过验证和确认的运输条件。采用冷藏车运输时,应至少有一个温度记录仪随货发运;采用冷藏(保温)箱运输时,每种规格的冷藏箱中应至少放置一个温度记录仪随货发运。温度记录仪应摆放在所记录的温度数据具有代表性的位置。

7.8 放置冷藏药品不得直接接触控温物质,防止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

8、冷藏药品的运输

8.1 冷藏药品生产、经营、物流企业及使用单位应制定符合冷藏药品运输管理的规章制度,设施、设备和运输工具等应符合冷链管理要求。

8.2 运输药品的冷藏车应符合如下要求: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在控温机组出现故障后,车厢内温度仍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设定范围内;装配的控温设备应性能可靠,宜配套外接电源的装置;应配备温度自动控制、自动记录及自动报警系统。

8.3 采用冷藏(保温)箱运输冷藏药品时,冷藏(保温)箱上应注明贮藏条件、特殊注意事项或运输警告等文字标识。

8.4 采用冷藏车运输冷藏药品时,应根据冷藏车验证装载量装载药品。

8.5 冷藏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以及承担冷藏药品物流运输的企业应制定冷藏药品发运操作程序。发运操作程序内容包括发运前通知、发运方式、线路、联系人、异 5

常处理方案等。

8.6 运输人员应经过上岗前培训。出行前应对冷藏车及冷藏车的制冷设备、温度记录或温度显示仪进行检查,要确保所有的设施设备正常并符合温度要求。在运输过程中,要及时查看温度记录显示仪,如出现温度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并处置。

8.7 冷藏车内温度自动监测(记录)布点应经过验证,监测(记录)的温度应具有代表性。

8.8 冷藏车在运输途中要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使用温度自动控制、自动记录及自动报警装置,记录时间间隔设置通常不超过10 分钟,数据应可导出且不可更改。

8.9 冷藏药品运输过程中自动记录的温度数据应至少保存到产品有效期后1年,但不得少于3 年。

8.10 温度报警装置应能在设定的温度下报警,报警时应有专人及时处置,做好温度超标报警情况的记录,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8.11 制冷设备的启停温度设置应经过验证。

8.12 采用冷藏(保温)箱运输时,应根据冷藏(保温)箱性能的验证结果,在符合药品贮藏条件的保温时间内送达。冷藏(保温)箱内应放置温湿度自动记录仪。

8.13 应按规定定期对温度自动记录、自动监控及自动报警装置等设备进行校验或确认,保持准确完好。

9、冷藏药品的收货、验收

9.1 冷藏药品收货区应在阴凉或冷藏环境中,不得置于露天、阳光直射和其它可能改变周围环境温度的位置。

9.2 收货前,如能当场导出随行的温度记录仪记录数据, 应查看并确认运输全程温度符合规定的要求后,方可接收货物;如不能当场导出随行的温度记录仪数据,应暂移入规定温度的待检区,待获得运输全程温度数据并确认符合规定后,才能移入合格品区。

9.3 冷藏药品收货时,应向承运人索取冷藏药品运输交接单,做好实时温度记录,并签字确认。有多个交接环节的,每个交接环节的收货方都要签收交接单。

9.4 冷处药品的收货、入库通常应在30 分钟内完成,冷冻药品通常应在15 分钟内完成。

9.5 对于收货时发现温度超过规定的冷藏药品,应立即将药品转入规定温度的待验区,待与发货方沟通确认后,由质量管理部门裁定,必要时送检验部门检验。

9.6 冷藏药品验收记录应记载供货单位、数量、到货日期、品名、剂型、规格、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质量状况、验收结论和验收人员等项内容,同时包括发货方温度记录仪编号、收货时间、入库的时间等。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应作为验收记录保存,验收记录应保存至有效期后一年,但不得少于三年。

9.7 对于售后退回的冷藏药品,收货方应视为收到供货方的发货,按收货的有关程 6

序和规定处理。

10、冷藏药品的贮藏

10.1 冷库的选址、设计、建造、改造和维护必须符合药品贮藏的要求。冷库通常设在室内。设在室外时则需考虑外部环境(高温或低温)对库温的影响。

10.2 冷库应具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空间,并经验证。库内应划分待验区、合格品区、发货区、退货区等,并设有明显标志。

10.3 库区地面平整,库房内墙壁、顶棚和地面光洁、平整,门窗结构严密。库区周围无积水和杂草,无污染源。库区附近有符合规定要求的消防、安全设施。符合安全用电的照明设备,有防虫、防鼠、防鸟等设备。

10.4 设置2个独立冷库的单位,应配备应急发电系统或二路供电的切换装置,保证系统的连续供电。设置1个独立冷库的单位,应设2套独立的制冷系统,一用一备,自行切换,每套设备的能力均可独立满足库房的控温要求。

10.5 冷库应安装对温度进行自动调控、监测、记录及报警的系统。自动监测、记录和报警系统应配套UPS不间断电源,保证记录的连续性及报警的及时性。温度报警装置应能在设定的温度下报警,报警时应有专人及时处置,做好温度超标报警情况的记录,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10.6 冷藏药品按品种、批号分类堆垛,药品堆垛应留有一定距离。药品与墙、屋顶(房梁)的间距不小于30厘米,与库房内控温设备的间距不小于30厘米,与地面的间距不小于10厘米。应按规定进行养护检查,如发现质量异常,应先行隔离,暂停发货,做好记录,及时送检验部门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处理。

10.7 冰箱和冰柜应放置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之处;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配套连续温度记录系统。

10.8 冷库运行期间,温度的控制和实时监测,应进行连续、自动的温度记录和监控,每次温度记录、数据采集的间隔时间通常不超过10分钟。

10.9 冷库温度自动监测布点应经过验证,确认符合药品冷处、冷冻要求,要求至少能监测到冷库最低温度点和最高温度点。

10.10 自动温度记录设备的温度监测数据可导出且不可更改,记录保存至有效期后一年,但不得少于三年。

10.11 冷库温度的设定应符合所储存药品说明书标识的贮藏要求。制冷设备的启停温度和化霜温度等应经验证。

10.12 冷库报警系统设计应性能可靠,符合温度超限报警、关键设备故障报警、数据传输失败报警等要求。应定期对报警系统进行测试并保存测试记录,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转。

10.13 冷库除配套温度自动记录系统外,还应安排专人管理、定时巡视。

10.14 应按规定对自动温度记录设备,温度自动监控及报警装置等设备进行校验,保持准确完好。

10.15 冷链设备应有专人保管,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记录至少保存三年。10.16 冷链设备应建立档案和清单,详细记录设备名称、生产厂家、购买日期、使用状况、设备来源、设备保管人、维修服务商等内容,长期保存设备使用说明书。

11、人员及培训

11.1 冷藏药品的收货、验收、贮藏、养护、装箱、发运、使用中各环节所涉及的操作人员都应经过相关的质量管理部门和物流管理部门的培训,熟悉冷链基础知识、所经营冷藏药品的温(湿)度敏感性特点、产品分销特点等冷链管理内容。

11.2 冷藏(保温)箱体的操作、使用、维护等人员必须经过产品温(湿)度敏感性特点、箱体适用条件、蓄冷剂预冷条件等专业知识的培训。

11.3 冷链管理中所涉及的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温度记录仪的使用等,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操作人员应具有相应资质。

11.4 应建立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定期进行培训有效性和充分性的评估。

11.5 应建立对供应商、分销商、运输承运商、使用单位等的培训制度。11.6 参与冷链验证的人员应经过有关验证培训。

12、冷链系统的质量管理

12.1 应建立对承运商、经销商、包材供应商、设施设备服务商的审计制度。12.2 应定期对冷藏药品的储运条件进行分析,对于不良趋势及时预警。12.3 对冷链环节发生温度超标的冷藏药品,应根据稳定性数据确认后,再决定放行或报废,并对超标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

12.4 对冷库、冷藏药品包装系统、运输系统中的任何变化都应纳入变更控制体系进行跟踪和管理。一般应提前进行评估,并得到质量管理部门的批准方能执行。

12.5 应建立应急预案,确保按照验证的结果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全面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各系统可能发生的问题、应急的措施、紧急联系人员的姓名、职责、联系方式等。

12.6 应建立冷链系统的测试方式,根据测试清单,定期检查报警系统、安全系统等的运行状况。

上一篇:核能发电调研报告下一篇:致观众运动会加油稿(运动会加油稿致观众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