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精选12篇)
1.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一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江泽民同志在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建国开始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同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是不同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条件下的并存,而过渡时期则是以私有制占绝对优势条件下的并存。
(3)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本质上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与之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本身的发展也是不成熟的,这也要求我们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
(1)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不同形式,不存在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之分。无论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既联系又区别: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有制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租赁经营或承包经营等方式。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3)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其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股份合作制是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特点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它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使劳动者与企业利益结为一体。要支持和鼓励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第一,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第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公有制经济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有充分的经济实力引导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第三,公有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四,公有制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是我们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来实现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这是个体经济的显著特点。在个体经济中,劳动者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劳动产品归自己所有,不具有剥削性质。
个体经济存在于各个社会形态之中。个体经济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个体经济是以简单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第二,个体经济具有分散性、经营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是其他经济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其他经济成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积极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它的管理和引导,使其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3)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在性质上属于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
私营经济的出现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现阶段我国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增加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活经济,发展生产等。在私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和引导,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使之健康发展。
(4)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商投资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是指我国同外商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般是指由外商出资金、设备,我方出土地、劳力合作经营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是指外商经我国批准,在我国境内租赁土地、独自投资、独自管理、自负盈亏的企业。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所吸收的外资,绝大多数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这些企业有资本主义经济的成分,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和调节下,它们已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外资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第二,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第三,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第四,有利于开辟我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进外贸发展;第五,有利于增加国内就业人口,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外资经济,既要为外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也要加强对外资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资经济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地限制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初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内涵: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成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1)所有制结构是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所有制结构,都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3)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由于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社会化程度不平衡、经济发展多层次决定的。(4)与这种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相适应,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它们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等。
4.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1)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2)没有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3)没有其它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高一些是理所当然的。公有制经济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我们的国有经济不能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反而日益减弱甚至给搞没有了,那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中,就会失去我们的竞争优势,就没有我们的有利地位。对此,全党同志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公有制为主体,既要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更要增强素质和活力。要继续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使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很好结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一些共同基金如养老基金,职工持股会等,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要支持其健康发展。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要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引导下,我国个体经济从小到大,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上个世纪从80年代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目前已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生力军。
随着我国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在国有经济继续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同时,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继续缩减,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今后,要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人才招聘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防止某些私营企业主因对政策的误解而把资金抽走到国外境外。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的实践充分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重大发展。一般认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回收较慢、规模效益比较显著的基础设施、某些高精尖领域有优势,而非公有制经济则在市场进入门槛低、竞争比较充分、生产经营灵活性强的一般竞争性领域有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有自己用武和大显身手之地。这几年像浙江、江苏、广东等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并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国有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整个社会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说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互动性。这些经验对今年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二
关于什么是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相信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但无论这一具体内涵怎么变,其核心———保障“最弱势、最广大群体得到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比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这一核心不能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阶段所能看到的失业、疾病、年老、贫穷、残疾等现象都应当在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中有所体现。
二、亚洲国家的经济现状
(一)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09年度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及发达国家标准(人类发展指数超过0.9就可以认为是发达国家),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全球的发达国家已经增加到37个,准发达国家已经增加到16个。在亚洲的48个国家中,只有4个是发达国家,1个是准发达国家[1],余者要么是发展中国家,要么是落后国家。最近几年,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的速度,其功劳主要归结于两个亚洲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的高速发展。2005~2008年间,中国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1%,印度为8.9%。亚洲的其他许多国家也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如2005~2008年间,柬埔寨平均增长速度为10%,印尼为6%,马来西亚为5.5%,菲律宾为5.3%,更有亚美尼亚为12%,阿塞拜疆为22.5%,但仍有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比较缓慢的阶段,如同期泰国为4.3%,尼泊尔为3.7%[2]。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亚洲基本上是一个发展中或有待开发的大陆,其经济总量和其人口数量在世界中的比例不相称。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社会发展分为必须依次经过的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的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传统社会为牛顿之前的科学和技术水平为主导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农耕为主的社会;起飞准备阶段的特征为先进的技术开始在农业和工业中加以运用,并且先进的思想开始进入到某些头脑活跃的人中来;起飞阶段的的特征为促进经济进步,引起现代活动的时隐时现的力量壮大起来,并且成为控制社会的力量,成长为社会的正常情况,复利增长规律似乎成为适合习惯和组织机构的一部分……[3] (P10~13) 。根据这些特征,结合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发现,除却少数几个国家,亚洲国家的大多数正处于经济的前起飞阶段或经济起飞准备阶段,少数几个进入了起飞阶段。在这样的发展阶段的国家,政府用于公共开支的财力均十分有限,这注定其社会保障水平处于较低阶段,不可避免的情况即是各国的贫富差距非常巨大,如中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韩国都是国内贫富两极分化的典型。
(二)亚洲国家的人口现状
在几个大洲中,亚洲是国家数量和人口数量最多的大陆,但也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大陆。亚洲拥有37亿人口,其中数亿人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即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25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世界贫困人口的近三分之二都生活在亚洲,尤其是两个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2010年2月17日联合国机构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发布的地区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以前,亚太地区“极度贫困”人口数量达到9亿,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国际金融危机至少导致亚洲每天生活在1.25美元贫困线以下的赤贫人口增加1700万,每天生活在2美元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增加2100万[4]。
(三)亚洲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亚洲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来讲是片面且脆弱的。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初期阶段一样,亚洲的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是首先在城镇和正规部门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又将社会保障体系延伸至农村。但是,由于传统经济阶段城镇工业经济和农村农业经济的边际收益率的巨大差距的客观存在,这些国家城镇和农村的贫富差距本就较大,而城镇和正规部门相对而言是优先发展工业经济的利益既得者,对它们首先进行保障无异于又加大了这种差距,中国、韩国、印度都存在对富有者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财力投入上均过度保障,而贫困人口则无论制度还是财力上都保障不足的局面。亚洲大约20%的人口无法享受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这些人在金融危机肆虐时可能陷入贫困,亚洲部分国家主要依靠家庭的传统社会保障的观念和机制必须改变[4]。
三、亚洲国家建立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一)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群体
从各国的社会保障实践来看,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的目标群体均是最贫穷及陷入困境的各种弱势群体。在亚洲各国,有大量的穷人和因各种原因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急需获得社会和政府的有效帮助,而能稳定实现这一职能的制度只有社会保障制度。他们若能获得稳定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庇护,则就能较快地摆脱困境,重新投入社会,而不是被边缘化甚至遗弃,造成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的不稳定。
(二)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制度
对亚洲大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社会保障体系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财力的约束,但是实践表明只要制度设计适当,财力不是制约所有问题的瓶颈,良好的制度能够很大程度上抵消财力的困乏,而这对于亚洲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重要和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上做得比较好的现实实践有来自印度和中国解决医疗保障问题的经验。印度实行对公民的基本医疗完全免费的办法。1949年印度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所有国民都享受免费医疗,这一举措使得国民的预期寿命自1947年以来提高一倍,婴儿死亡率下降了70%,农村有健全的医疗卫生网络,农村的贫苦居民得到了较好的医疗服务,而印度政府2005~2006年度用于农村公共健康事业的总资金投入为1028亿卢比(约合24亿美元),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并不算多。一位经济学家说,“印度政府把有限的投入公平地配置到最需要医疗服务的地方”。也就是说,在配置有限的医疗资源上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这一点至关重要。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评估排行榜显示,印度在全世界居第43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5]。而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建立的合作医疗制度也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无论是本世纪的印度还是上世纪的中国,政府财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它们的医疗保障之所以成功,就是将有限的公共资源低水平地覆盖了最需要的人群,而这正是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三)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对某些亚洲国家的制度启发作用
在亚洲各国普遍建立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某些国家还有一个制度的引鉴作用。就像罗斯托在《经济发展阶段》一书中所写到的:成长的第二个阶段包括正在过渡中的社会,那就是发动的前提条件发展的时期……但是,现代史较为普遍的情况却是,创造前提条件阶段不是从内部引起的,而是较为先进的社会的外来侵略所引起的。这种侵略……使传统社会受到震动并且开始加速它们的崩溃;但是,外来侵略力量也推动了一些思想和感情,这些思想和感情引起了在旧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现代社会以代替传统社会的过程[3] (P12~13) 。而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这些国家而言不是侵略,但绝对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亚洲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片面而脆弱的,甚至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的。科学统一的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多数亚洲国家而言具有制度引鉴的意义,对于政府决策而言,我们可以套用我国职业外交官沙祖康的一句话,“不缺财富,不缺技术,缺的是政治意愿和相应对策”。我们希望借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亚洲统一标准能给这些国家这样一些政治意愿的动力和对策的可选方案。
(四)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亚洲国家的经济起飞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制度设计良好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它为亚洲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提供了经济起飞后较好的社会制度基础———良好的社会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基础。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迈进,落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迈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多数亚洲国家正处在经济的前起飞阶段,或经济起飞的第一阶段即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发展时期;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起飞就意味着经济产业结构、社会财富分配的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人由富人阶层更加崛起或沦为穷人,而某些穷人沦为更穷的人或有幸成为富人。这种社会和经济的剧烈变更需要政府有相应的社会政策为这些不幸的人构筑生存底线。根据现代社会制度的特征,这一底线可以综合为社会保障制度。而落后或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也注定了只能发展覆盖最广的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将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在了贫穷和最需要的人身上。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抑或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过程无不表明,让政府在压力集团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必定不符合其“劫富济贫”的本质反而是“劫贫济富”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初衷,它加剧了城乡割裂和贫富分化,就像现在的中国。中国的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前的0.2左右一路攀升至2009年的0.47,已经远远超出基尼系数的警戒线,而社会保障体系在中国的建设不仅没有起到平抑贫富差距的作用,反倒助长了这一差距的扩大。韩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社会两极化发展严重阻碍着韩国建立“全民保险”的目标。韩国金融危机当时的基尼系数为0.283, 1998年上升到0.316, 2004年仍然维持在0.313。1997年后日益扩大的收入两极化显示了劳动力市场中企业间和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间的两极化趋势。随着金融危机后临时雇员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大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短期雇佣、临时雇佣方式。企业雇佣制度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加剧了失业问题,从而加重社会保障在雇佣与失业保障方面的负担:另一方面又降低了企业建立企业内部生活、健康等保障项目的积极性,而把大量的保障负担推向社会。2003年临时雇员的平均工资只占正式员工的51%,96.6%的正式雇员参加了国民年金,97.6%参加了医疗保险,79.5%参加了失业保险;但对于临时雇员来说,相应的比例只有26.4%、24.8%和26%。收入间的较大差距将导致低收入者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压力不缴纳保费而最终被排斥在社会保险范围之外,而往往这部分人群最缺少保障,最需要保障[6]。中国和韩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固然有其规律性,但其保护弱势群体和面临风险的人的初衷不能变;一旦变了,对于经济体长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不能“均贫富”或有效保护弱者的社会保障机制会拉大财富分配差距,降低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影响经济发展后劲。而对于许多现在社会保障体制仍然不完善而经济又不甚发达的亚洲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建立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比等到经济发展后重新设计或修正已有社会保障体制,其中的收益、代价和阻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要避免以后改制冲破既得利益者的巨大压力的局面,就必须现在建立符合社会保障本质功能的社会保障体系,即建立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让最需要帮助的人受到援助,而不是相反。而从亚洲各国现在的基尼系数来看,多数在0.33~0.45之间[7],而其他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基尼系数往往要变大一些,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带来不平衡和不平等, 而0.4即是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一旦突破这一限制,则经济发展要受制于巨大的贫富差距。因此,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再分配机制和实施相关政策,创建良好的社会安全保障网,以保护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因此,在经济起飞前或起飞阶段未雨绸缪地建立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寻求未来长期发展的必要铺垫。
(五)亚洲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需要各国建立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别间的经济联动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动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薛敬孝、张兵 (2001) 认为20世纪70年以来,除1991~1994年外,大部分东亚国家 (地区) 的经济周期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同步性,而且东亚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升,大大拓展了东亚区域间的贸易额度,增强了东亚经济发展的自律性[8];王立勇、韩金华、赵峥(2009)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和日本经济周期有显著的同步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程度逐渐加深[9]。经济的联动性使得每个国家的市场和技术需要同区域国家的支持,而一个强大而广阔的市场离不开财富的均衡分配。只有财富均衡分配,才有可能培养最广阔的市场。像现在的中国一样,任由市场的力量去主导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必然会培育出一个“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经济分配格局,而这是不符合经济做大做强的本质需要的。我们寄希望于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可以扶持社会财富分配均衡,从而可以培育一个更加健康和广阔的亚洲区域市场,实现亚洲区域联动发展的最优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亚洲国家的经济现状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使得亚洲各国建立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一种必须和可行选择。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人群、功能、投入产出比都符合当前亚洲国家发展阶段的利益诉求;同时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的稳定和促进作用也符合亚洲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利益,故有必要在亚洲国家普遍建立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09版发达国家指标和数量[EB/OL].http://www.xsqzx.cn/article/view4403.aspx.
[2]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际统计数据[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09/t20100407_402632612.htm.
[3][美]罗斯托.经济的成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
[4]广州日报.亚洲约20%人无社保, 金融危机新增2100万穷人[N].2010-02-18.
[5]搜狐网.国际观察:印度百姓看病免费http://news.sohu.com/20060228/n242065625.shtml2, 006-02-28.
[6]周鹏飞.韩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其政策选择初探[J].西北人口, 2007, (4) .
[7]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研究报告亚洲的分配不均[EB/OL].http://www.yadian.cc/blog/27120/.
[8]薛敬孝, 张兵.论东亚地区经济的周期性与非周期性[J].南开经济研究, 2001, (4) .
3.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三
关键词: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基本经济制度
0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判断,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现了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一页,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从本质上看,我国目前仍属于不发达国家,仍然带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尚未完成工业化目标,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要实现工业化,就要达到以下标准:既要推进常规的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而我国目前在基础工业和规模上取得了较大成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但是在高新技术和高端技术产业领域仍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占有很大比例。
第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收入仍然差距较大,而且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水平上来看,农村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农民不但收入增长趋缓,而且生活成本也在相对增加了,东、西部的情况也大体类似。政府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使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第三,城乡二元经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据专家估计,2020年可望达到60%左右。而农村经济仍以典型的小农模式为主,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落后,人均消费水平与城市差距明显,这种现状既是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我国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第四,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升至世界第四,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00美元,仍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与整体收入相比,人均收入才能真正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
2如何界定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主体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我们党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正确认识是~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四条要求:一是在社会总资产中要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三是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四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3如何更好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3.1全面正确认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重要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这种优势不单指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革命一个世纪的经验和教训得来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不可否认的真理。而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公有制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才能走向共同富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2转变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的工作思路我国的国有经济的数量底线既不能以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的“国际经验”为依据,也不能凭主观好恶为尺度。而应该扎扎实实的做好理论研究工作,以我国的国情和为基础,以严密的理论研究为指导,必须严防凭借某些领导人的主观臆断作为国企改革的依据,而应该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制度。
慎重对待垄断国有企业的改革。从近代市场经济兴起来的经验来看,垄断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经济的畸形产物,对健康良性市场的形成产生严重危害,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手段,尽量避免国家企业垄断局面的形成,但由于国家垄断的行业都是经济命脉,所以要慎重,既要避免垄断,又要将这些行业掌握在政府手中。
对于现有国有资产的管理,也应该进行改革,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隶属从中央到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机构,应该归属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样可以加强广大职工在国有企业中的管理与监督作用,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
4深化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4.1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发达的社会主义要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只是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公有制。我们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当前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着眼于中国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大胆地对截们原有的公有制结构进行改革,允许多种所有制同时存在和共同发展,同时着力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2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面对单一的公有制并不能迅速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多层次而且分布极不平衡,应建立多种所有制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但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化的程度和范围也非越大越好,应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4.3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在当代中国,不仅要继续发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势作用,而且也要调动非公有制的积极性,才能在竞争中共赢,在共赢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
5结语
4.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篇四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含义】
5.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五
2013年初级经济师考试《财政税收》辅导:财政补贴制度的实践与改革
2013年初级经济师考试将在11月2日举行,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报名,广大考生也应该进入系统的复习阶段了,小编在这里为大家准备了2013经济师考试《初级财政税收》辅导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
(二)我国财政补贴制度的实践与改革
这个知识点今年的考试大纲没有要求,要求学员熟悉、了解。
1.我国财政补贴的实践
我国财政补贴的实践,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53-1960年,财政补贴的萌芽阶段。
(2)1961-1978年,财政补贴的显现阶段。
(3)1979-1984年,财政补贴的增长阶段。
(4)1985-1990年,财政补贴的膨胀阶段。
(5)1990年以后,财政补贴的调整阶段。
2.改革财政补贴的对策思考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财政补贴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具体设想有:
(1)改变农业补贴方式
(2)取消绝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
(3)改革公用事业补贴
(4)增加财政对科研费用的补贴
(5)运用财政补贴,加强环境保护
6.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六
1、起点差距。人是三六九等的,从出生,就打上户口的烙印。
2、教育差距。不同的受教育程序直接影响人的收入。
3、制度差距。政府的政策、投资倾向影响收入差异。
4、政府、官员腐败。肯定影响收入。
5、按劳分配、按知分配、按资分配、按权分配的多样分配影响收入。
6、按劳分配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7、其它原因。
这个问题他们已经有了答案了,我的回答还有什么意义.无非就是现在的差距并不代表以后的差距,现在的不公平并不代表以后的不公平,这些都是在高道德标准下的必要牺牲.(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实践证明:我国的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
7.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阶段研究 篇七
1 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平衡发展,因此为了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出东部工业体系的作用,快速的实现中西部的工业发展,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英国自工业革命走向强国,在中国领导人的心里,在中国国民的强国梦中,一个强大的国家等于一个强大的工业。因此重工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是最高的。建国初期,中国经济是不合理的发展状况,还处于落后的农业发展阶段,也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内地和沿海的经济比例也是极度的不合理。毛泽东对中国区域经济做出的看法中,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实现跨越的转变,就必须重视新中国的经济布局。在这个平衡发展阶段,有几个重要的过度时期,分别是“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三五”计划、“五五”计划。“一五”计划集中在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起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二五”计划为巩固期,并且进行三大改造,进一步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推动了中国各区域的经济平衡发展,间接的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三五”计划发生可质的变化,由发展重工业转变为重点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加强工业基础建设。在“五五”计划时期,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开始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基础体系。而对外关系的新变化,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建国初期制定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也在某些程度上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做出了改变。我国前期以工业为主导,沿海和内地的工业平衡发展,因此建立起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由平衡发展过渡到非均衡发展战略。
2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阶段
从197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主张对外开放,逐渐深入人心,建立起了开放型的经济体系。邓小平理论对区域经济的重新审视,区域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发展现象。东西部的经济差距拉大,城乡的不平衡发展。这就需要缩小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差距,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为此邓小平提出解决两大难题的思想。我国地域辽阔,有着960万平方米的辽阔土地,各地的差异也是越来越明显,有各地经济、文化、民族之间的差异。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不平衡现象。国家对于沿海的投资加大,设立经济特区,开发沿海城市,使东部的部分条件优于中西部地区,这样是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力量。江泽民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协调发展,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协调发展,在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时,国家加大对中西部经济开发的支持,重视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此外城乡和谐的发展,使各区域经济达到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以要素改革为主的又一关键时期,许多地方正在积极要求成为各种改革的试点地区。二是地方正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各种有效途径和模式。三是地方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途径,寻求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的思路正在形成共识。科技创新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推动力,各地都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力度,为稳定和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创造条件。
3 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阶段
从21世纪到“十二五”规划这期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要实现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好我国的经济资源、地域资源、人口资源。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但是面对资源、人口、就业、环境的压力下,多重矛盾突出。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统筹国土开发,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合理利用好土地资源是尤为重要的,统筹城乡,节约土地。按照科学发展观思想,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指出,对于不同地区更是要做好统筹规划,细化政策,而对于偏远地区以及不发达地区做出政策扶持。拉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区域内的资源、功能、环境得到合理的整合,促进各区域的城市化发展,工业化进程,市场化结构,促进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得到统筹发展。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城乡二元结构是需要调整的最大结构,因此扩大内需、促进城镇化发展,就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的重大举措。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逐步完善户籍制度,促进公民自由迁徙 ;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高科技化发展,提高农业效率,改变农业弱质产业地位。
4 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无论是理论探索阶段,还是创新探索阶段,以及战略创新实践阶段,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为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自1949年新中国开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经历着不同历史发展的战略阶段,从理论探索到实践起步阶段,从改革发展到创新探索阶段,再到区域经济的战略创新阶段。
8.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八
【关键词】分阶段 分类别 谈心谈话 育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82-02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为将谈心育人渗透到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一个都不能少,积极参与学生的谈心谈话活动。因农科类大学生的生源有其特殊性,实施了分阶段分层次的谈心布局。在分阶段上,大一谈“适应与目标”,大二谈“学业与规划”,大三谈“能力与发展”,大四谈“职业与超越”;在分层次上,对学生群体按照孤儿、单亲、父母离异、重大疾病、学业困难、情感危机等进行分类谈心。
一、重视谈心的特殊背景
农科类大学生呈现“一非三困”的特点,其中的“一非”是指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三困”是指经济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学习上有困扰。具体问题有:一是专业思想不牢,学习兴趣不浓,成长动力不足;二是高中基础差,在大一学习后,以较高的挂科率进入大二,学业上出现严重困难;三是农村生源比例大,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好,贫困生多;四是综合素质不尽人意,人际交往能力和耐挫能力差,性格内向,自卑心强。
二、开展谈心的特殊布局
(一)明确谈心对象
1.100%的学生成为普谈对象,班主任每学期对所属班级的每位学生至少谈心1次,在新生入学后普谈促进适应,在学生毕业时普谈留下记忆。
2.30%的学生作为常年重点谈心对象,涵盖所有经济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学习上有困扰的重点对象。
3.孤儿、单亲、父母离异、亲人突然去世的学生必须当孩子一样谈,尽全力为他们弥补亲情上的缺失。
(二)把握谈心时间
1.从季节上安排:寒暑假期间、开学前后、各种节假日期间是抑郁症、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学院对重点学生进行关注;在炎热的夏季,通过谈心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
2.从学年阶段安排:大一阶段,引导他们较快适应大学生活;大二阶段,引导他们应对专业课学习、人际交往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大三阶段:学生被派往全国各地参加毕业论文实习,引入QQ、微信等新媒体开展谈心教育;大四阶段:需要在毕业之际送关怀。
3.其他特殊时间点:贫困生认定前后必谈、学生挂科或重修后被学业警示时必谈、学生受表彰后必谈、学生各种违纪时必谈、学生与他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必谈、学生干部变动时必谈、后进学生有明显进步时必谈、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列为发展对象和入党后必谈。
(三)细化谈心要求
1.谈心原则:将普遍关注和深度引领相结合,实施分层谈心;坚持谈心教育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了解生活状况与给予精神鼓励及物质关怀相结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帮助学生成才相结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与帮助学生完善人格相结合。
2.谈心方式:本着倾听学生心声、关心学生进步、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原则,谈心方式因时、因人、因事而异,常年采取个别交谈、座谈会、交流会、讨论会、老师“走出去”或把学生“请进来”等方式。
3.谈心目的:通过谈心,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纪律状况、身心状态和家庭情况,准确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纪律教育、学习方法指导、身心状态调适,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落实谈心的主要做法
(一)形式多样广泛沟通
学院要求老师采取一对一、一对几和一对多的方式,争取全面覆盖。本着倾听学生心声、关心学生进步、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原则,谈心方式可因时、因人、因事而异,采取个别交谈、座谈会、交流会、讨论会、老师“走出去”或把学生“请进来”等方式。
(二)分门别类因生制宜
在每年的谈心安排中,学院一直将孤儿、单亲、父母离异、本人或家人有重大疾病、欠学分非常多、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法见面的学生作为关注重点,并在班级的贫困生认定、 助学金发放中给予重点关注。
(三)主题分明贴近实际
学院结合学生实际,分很多主题进行谈心,如“开学适应谈心”、“专业思想谈心”、“学业警示谈心”、“放假前后谈心”、“毕业离别谈心”、“孤儿单亲谈心”、“资助育人谈心”和“情感危机谈心”,拟定不同的主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解决不同的问题,分门别类开展谈心谈话工作。
(四)找准时机全面覆盖
谈心的最佳时机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谈心。面对所有学生,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分轻重缓急,做到在学生需要关怀的时候及时谈,重点关注和重点帮助的对象要选择时机进行重点谈心。
四、谈心育人的初步成效
(一)谈心氛围温馨浓厚
在院内营造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强化了“教书育人”在所有老师心中的地位。与学生谈心是学院的优良传统,谈心活动贯穿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每年老师参与学生的比例超过95%。
(二)谈心平台完整丰富
“班主任谈心记录本”是谈心工作的官方平台。该记录本涵盖了班主任谈心制度、学生情况、重点对象谈心记录、一般对象谈心记录、重点事件处理记录、和家长通电话记录、班级学生周末晚点名记录、年度谈心工作总结等信息。除此之外,学院还开辟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如入寝谈心、进餐谈心、品桔谈心等。
(三)谈心人群全面深入
通过谈心活动,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特殊情况。连续几年,对单亲、孤儿、挂科2门以上、经济极度贫困、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学生进行了特别关注,班主任和辅导员从学习、生活、家庭、情感、贫困程度、人际交往、性格特点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了交流。
(四)谈心技能逐步提高
不是所有的老师都适合谈心,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谈心,为了提升老师与学生谈心的效率,学院多次邀请学生事务处的领导和专家对教职工开展谈心工作技能培训;院内经常开展“谈心谈话工作经验交流”,辅导员和班主任一起分享谈心工作的心得和体会,总结谈心活动的收获和经验,对刚担任班主任的老师进行有效指导。
五、小结
通过谈心活动,学生的专业思想更加牢固,解决了学生学农的顾虑,增强了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让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温暖,切实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化解了学生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使学生的喜怒哀乐有了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心理压力得到疏导和缓解,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为学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有效桥梁,引领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业观,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妩祎,马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论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
[2]刘佳昕,张涛.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高校“谈心屋”对大学生的作用——以南通大学“谈心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1).
[3]温哲,田霖霞.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有效开展谈心工作的原则策略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4]陈怡.谈心——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0(02).
[5]韩争艳.论心理咨询技巧在辅导员谈心工作中的启发和作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6]魏宁.“谈心工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作者简介:
谭亮魁(1982-),男,土家族,湖北巴东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9.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九
非制度化教育是一些西方学者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岽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
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如果离开了这个教育体系,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非制度化教育相对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非制度化教育阶段
1、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2)心理起源说。孟禄
(3)劳动起源说。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2、教育的概念: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
7、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8、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9、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1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12、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中国古代的《学记》。
13、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4、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原则体现在《爱弥儿》上。
15、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
16、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17、美国的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他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
18、60年代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9、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0.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十
第一课时
【生活观察】
●生活现象:
电视剧《宝贝》中的剧情:下班之后,陈静波与老公孙哲来到一家医院检查身体,由于医院排队的人非常多,事后陈静波与老公孙哲从医院走出来,当场表态以后生孩子绝对不来先前的医院。
●问题探究:结合教材思考案例中提出的问题
1.剧情反映了我国当前存在什么问题?
2.为什么会存在这一系列问题?
3.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经历多长时间?
5.我国为什么要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了解这一基本国情有何意义?
●学习要求:
1.学习方式:学生先独立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然后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就自己不懂的问题向同组同学请教,或讨论完成。
2.学习内容:学习教材第P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学习重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含义、意义、时间。
【课堂体验】 ●知识体验:
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有()
①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 ②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够 ③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④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那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C.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D.我们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这样几层含义()
①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就基本政策而言,我国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④就宏伟目标而言,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4.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排在世界百名之后。由此可见()
①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 ②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③我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力量 ④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六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因为()
①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②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 ③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 ④社会主义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应用体验:
6.2012年是激动人心的一年。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 二;世界上最长的高铁京广高铁建成通车 ;“神九”与“天宫一号” 手控交会对接成功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成功。
对此,有人认为:“中国强大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已不再是初级阶段。”
(1)请结合教材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第二课时
【生活观察】
●生活现象:
小李感冒发高烧,在去医院的路上因交通拥挤发生路阻,好不容易到了医院,又得排长队等候看病,昂贵的药费更令他大吃一惊。回到家又见爸爸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眉头紧锁,因为家里房子太小,自己想住校学习却因高昂的费用望而却步。
●问题探究:
1.小李遇到了哪些烦恼事?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烦恼?
2.小李这些烦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解决这些烦恼?
●学习要求:
1.学习方式:学生先独立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然后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就自己不懂的问题向同组同学请教,或讨论完成。
2.学习内容:学习教材第7页“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3.学习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解决上图中反映的问题根本的途径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C.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D.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下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内容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根本任务—基本国情—主要矛盾 B.基本国情—根本任务—主要矛盾 C.主要矛盾—基本国情—根本任务 D.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根本任务
4.“物价上涨慢一点;收入增长快一点:就业机会多一点;资源消费少一点;孩子学费降一点;医疗费用低一点……”这一民谣从根本上反映了
()A.经济发展与人口众多的矛盾
B.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矛盾
D.城市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5.(多选)下列选项能够直接反映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是()
A.我国猪肉供应紧张,猪肉价格上涨 B.我国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C.春运期间交通运输紧张,人们出行不方便 D.中俄互办国家文化年
●应用体验:
(1)漫画反映了我国什么样的最基本国情?(2)从漫画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分别是什么?(3)近年来,我国政府为解决上述问题做了哪些努力?
第三课时
【生活观察】
●生活现象
材料一:今年春节,小敏和父母一起回老家过年,小敏发现老家变化真不小:以前回家的羊肠小道不见了,一条柏油马路通到了家门口;舅舅家的砖瓦房也变成了带花园的两层小洋房;村里有了图书室,电影院,人们的脸上充满的笑意。
材料二:春联作为国粹,它融人了百姓的真情实感。小敏觉得今年老家的春联很有意思,下面是部分春联的内容: 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感谢邓小平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富国强民小康社会开盛世,指路导航党的路线照中华
●问题探究
(1).材料二的春联 “富国强民小康社会开盛世,指路导航党的路线照中华”中“党的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2).材料一中小敏老家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3).请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成就(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分别举例)?
●学习要求:
1.学习方式:学生先独立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然后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就自己不懂的问题向同组同学请教,或讨论完成。
2.学习内容:教材p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9“主题调查” 3.学习重点: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课堂体验】 ●知识体验:
(单选)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①各项工作都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 ②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以解决“三农问题” 为最大目标 ④以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为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单选)
2、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这表明()
A、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B、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C、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 D、我们应该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单选)3.共和国走过60年风风雨雨,实现了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这证明了()①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已经实现 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③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 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 ①③
(多选)4.歌曲《走进新时代》的歌词唱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表明()A.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B.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C.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多选)
5、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要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关于党的基本路线表述正确的是()
A.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当前的中心工作
●应用体验:
6.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比例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12年的9%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12年的约9%。中国的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中国。(1)上述材料表明我国正在实施哪项基本国策?
(2)材料中划线部分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1.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将会更开放 篇十一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先后去了韩国、欧洲和拉丁美洲,所到之处,人们都与我谈起三中全会,关心中国会作出一些什么样的决定。我在北京也会见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人士,他们也在打听三中全会对中国今后走向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举行一次中央全会,竟然在世界上引起如此大的关注,这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
首先,是因为中国经过30多年的大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来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发生的大事,必将影响世界。
其次,这种现象也与当前世界经济的状况密切相关。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完全过去,欧洲还在低谷中徘徊。2013年欧元区可能还是负增长,2014年增长率为1%;美国经济虽在复苏,但复苏势头不理想,预计2013年增长率为1.6%,2014年为2.6%;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014年会达到3.5%。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高,全球有两亿人失业。这种状况只能靠经济增长来改变,而今天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在东亚,特别是中国。中国的经济状况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在增大。
再次,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化的过程中,中国是拉动世界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间,绝大部分时间,中国是被动的、处于接受世界变化影响的地位。而今天则不然,我们既接受世界影响,我们又影响世界,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在上升,这是前所未有的。
总之,世界关注三中全会,是世界大变化,中国大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
世界关注三中全会的结果,中国民众也对三中全会有着很高的期待,观察家们认为,这次会议堪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媲美。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那次会议调整了中国这条大船的航向,决定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个战略性的决策,给中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变化。今天,人们之所以把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是因为中国经过30多年的大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担起了引领中国这条大船继续前进的重任。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会影响到今后整整十年中国的发展,老百姓当然有很大的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果然不负中国和世界的期望,开得很成功,规划出了中国今后十年前进的蓝图。
这张蓝图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而非局部改革的蓝图,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和执政党建设等领域。之所以是全面的,是因为中国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领域的改革必定涉及其他领域,如果只在某一个领域进行,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改革要推进下去,必定会打破现存的利益格局,必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障碍,包括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只有全面的改革,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势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冲破各种阻扰,得以前进。
此次推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的。自1978年以来,我们党的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靠经济领域的改革拉动全局。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了我们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随后强调,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提法对于推动中国后来的经济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的作用从“基础性”改为决定性,这个变化非同小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回顾我们过去30多年改革的历程,进步是巨大的。但是也毋庸讳言,政府做了许多政府不该做、而应当由市场来做的事情,这种状况,本质上是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在强调,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那就意味着该由市场做的事情,就应当让市场去做,政府不要干扰。同时,对政府该作的事情做了明确的界定,政府也不能越权。2013年3月新的一届政府成立以来,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简政放权,不需要政府审批的,统统交给市场。这次三中全会突出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我们今后在经济体制的一系列重要改革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加符合市场的规律。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其核心是要解放生产力。我们过去30多年的大发展就是解放生产力的结果。此次全会强调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社会的活力,这是非常及时的。只有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中国的经济今后才能发展得更好。
生产力有三要素:人、产品和工具,这三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过去我们对人的认识是有片面性的,认为所谓人就是劳动者。其实,这个人主要是指企业家、发明家。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和发明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就业机会。
1978年,中国的民营经济是零,现在,中国的民营经济占到经济总量的65%,创造了接近80%的就业机会,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干预太多,企业家的积极性受到束缚。而这一次,三中全会强调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社会的活力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定会让中国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带来中国经济的新发展和新进步。
这次三中全会特别强调开放,这是至关重要的。2013年11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二十一世纪理事会代表时明确指出:“中国越发展,越要开放。”中国30多年的大发展,是在开放中发展的,是在实现国际合作中发展的,而不是关起门来发展的。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这四个字字字千钧。中国曾经是在人类历史上领先了一千多年的国家,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打中国的时候,中国的GDP总量还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总量大有什么用?技术落后照样挨打。我们是怎么落后的?是封闭导致的。我们30多年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没有开放,没有改革,我们就根本发展不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三中全会召开前42天,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这是向全世界发出明确的信息,进入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将会更加开放。因为只有开放,我们才能更好地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因为只有开放,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因为只有开放,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12.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十二
关键词:劳动工资,协商制度
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作为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工资决定方式, 主要是通过协商谈判达成共识, 弥补了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和欠缺, 形成了符合企业、行业、各区域不同特点的集体协议, 体现了劳动双方依法自治, 可以避免和缓解矛盾的激化。
一、当前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如何实现企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缓解当前由“民工荒”带来的加工资、体面劳动等一系列问题, 已迫在眉睫。不断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可以改善“劳资”双方紧张的局面, 构筑良好的劳资关系。目前, 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社会上尚未形成工资集体协商的氛围
一些部门和单位领导过于强调保护投资环境, 忽视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 有的担心职工要求加工资会吓跑经营者。部分企业经营者片面地认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就是提高工资, 不愿开展工资协商, 还有一些企业以生产经营困难为由, 随意降低职工工资, 导致劳资纠纷增多。有的职工代表缺乏自身维权意识, 缺乏相应的协商能力和必要知识, 存在“不敢谈、不会谈”现象。
(二) 主体双方不平等, 体制问题难以跨越
在法律上, 工会代表职工与经营者协商是平等的两个主体, 但在实际操作中, 工会的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差距却很大。工会主席作为职工方的首席代表, 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会方代表往往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与经营方对等的局面远未形成。
(三) 三方机制不完善, 工资集体协商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虽然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行已有些时日, 也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机构, 但大部分乡镇 (街道) 处于有机构无机制的状态, 没有建立起日常的沟通协调制度、议事制度和决策机制, 无法形成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合力。已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企业, 重签约轻协商, 工资集体协商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 行业协会缺失, 没有到位
行业协会虽然作为行业自律性的中介组织, 但由于其熟悉行业政策及标准, 有能力协商、引导和管理同行业企业的行为, 因此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而目前行业协会的发展很不平衡, 组织不健全、会员单位少、经费不够用等问题困扰着行业协会的发展。
二、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了“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要求。我们应借此为契机, 把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努力实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和谐发展。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一) 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作
首先, 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 企业是主体、职工是根本、工会是代表、政府是主导, 因此, 政府必须关注工资集体协商问题, 并发挥积极作用。其次, 在舆论上要加以监督。引导各级、各部门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宣传先进典型的同时对不开展工资协商、侵害职工利益的事件加大媒体曝光力度, 严查违反工资协商制度的行为。
(二) 完善三方协调机制, 增强推进工资协商整体合力
利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组织平台, 加强部门联动, 增进与各行业协会的联系, 有意识地吸收各协会等多股力量, 不断完善组织。切实加强对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管理和监督, 保证集体协商公开、公正, 集体合同公平、合理, 及时处理协商和履行合同中产生的争议, 使三方协调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三) 加大培训力度, 建设一支高素质工资协商代表队伍
建立高素质的工资集体协商骨干队伍是提高工资集体协商质量的基础。加强协商代表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工资协商指导员队伍。工资协商指导员由懂政策法律、精通业务、善于协商的专业人士担任, 负责对辖区内工资协商工作。二是建立企业、行业协商代表队伍。通过灵活培训的方式, 培养一批工资协商专家, 使之掌握工资协商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协商技巧, 提高工资协商的质量。
(四) 大力开展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 扩大覆盖面
对规模较小、不能单独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 开展以覆盖小企业为重点的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同时大力加强行业、产业工会组织建设, 提高工会代表职工集体协商的意识和能力。以区域、行业的劳动定额标准、本区域、本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及工资支付等问题作为重点突破,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Z].2000-11-08.
[2]、许晓军.论当前我国工会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J].工会理论与探索, 2003 (4) .
【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推荐阅读:
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08-16
经济增长的阶段09-13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习题12-09
初级《经济法基础》试题07-09
经济师初级历年真题10-26
经济法基础教案初级11-18
初级经济师章节练习题01-03
初级经济法 2012会计继续教育07-28
会计职称考试《初级经济法基础》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