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得与失(共17篇)
1.我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篇一
我的得与失
我当了老师,我便丢掉我爱的所以饰品;我当了老师,所有的我便丢掉我爱的所有美丽的华衣;我当了老师,我便丢掉我所有我可爱的小女孩的心态;我当了老师,我便丢掉我爱的所有的梦。
丢掉饰品,是因为孩子们正在上学,这个期间的模仿能力是最大的,会造成饰品在他们身上泛滥,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丢掉华衣,是因为我又回到了我的家乡——农村,这些质朴的孩子的心灵与外表是一致的,我不要他们被美丽的华衣所迷惑他们的心灵。丢掉我一切我小女孩的心态,是因为在家父母使他们的“主心骨”,只要有家人的陪伴他们就是快乐的,在学校,我——老师则成为他们的“主心骨”,只要有我在,他们便有了学习的引路者。丢掉我所有的梦,是因为梦太飘渺,目前来说更无法实现,而那些我的梦就从那时不再做了,我要扎扎实实的付出,要真实的“优质果”。
虽然我现在选择的不知是否正确,只要我现在选择了,那我会走到底,一直一直…..
2.我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篇二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 没有哪一门学科的学习能够背离语文。另外, 语文学科也与其他学科整合, 运用其他学科的认识来丰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特别是现在在语文公开课中我们更加目睹了多媒体带来的风采。
人类的学习行 为是受外 部刺激的, 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 动静结合、色彩的图像文字, 使丰富多彩的故事在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 对生活的认识也由单一的看书或聆听教师的讲述后去理解想象更直观, 如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无疑会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兴趣, 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内驱力”, 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取得最佳的效果。它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渠道完成教师所不能达到的 理想境界, 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特定的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绪或情趣。比如, 商业街的热闹、繁华、缤纷的色彩等, 可以引发人们购物的欲望;博物馆肃穆凝重的气氛, 可以使参观者更加聚精会神投入到参观中……那么, 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手段,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出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 也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
例如苏教版《鼎湖山听泉》, 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声音、视频、音乐等, 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 让外部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前教师可先出示几幅泉水响叮咚的多媒体画面 (唤起学生的视觉、听觉) , 通过声音的聆听, 图片的欣赏, 语言的讲述, 来渲染泉水的美, 泉水的悦耳。再与课文结合, 展现鼎湖山的水, 学生仿佛被带入其中, 亲自与它零距离接触, 体验也就更深了。
再如, 书本上的内容都是静态的, 不能唤起学生的直接欲望, 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变静为动。因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最根本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思维的培养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多媒体独特的动画效果, 它能使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生生人物, 在头脑中活起来, 甚至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时, 才能触景生情, 浮想联翩。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 逐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带来课堂不同凡响的效果, 但是多媒体的频频出现, 代替了“录音机、投影仪”, 成了“独”媒体课件。多媒体形象、直观, 解说词生动、清楚。但仔细透析一下, 不难发现多媒体使用的时机存在合理性、科学性问题。生动形象的图像取代了课本, 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削弱了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 解说词的应用, 把本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 再经过积极思维, 概括所得到的知识, 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
例如, 在苏教版《海底世界》中。
师:海底到底什么样呢? 让我们穿上潜水服一起去看看吧。
(生一边观看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 一边听解说:海底是个……里面有……有……还有……)
师: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 看看海底到底什么样?
学生根本就不是从文本中去寻求知识, 而是教师已把他们思维空间限定, 于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 学习语文的方法也不能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加以领悟。
通过上面简单的案例, 不难发现, 在各层次的公开课教学中, 运用课件成了一节成功公开课的必要条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哪怕你的课堂组织得再好, 也不可能获得好评。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大教师认识并接受。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为教学服务, 关键在于对其本身作用的定位。多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 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认知工具, 而不是教师为完成其教学任务而向学生灌输的手段和工具。多媒体也并非限于计算机辅助 教学一种, 应是广泛的, 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和教材特点的各种认知工具。
首先明确媒体作用是为学生知识的认知服务的, 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阶段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选用对应的教学媒体。并非每节课都要用到课件, 并非人人要用课件。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原则是: 不到不得已不用, 没必要不用, 不能起到最优化作用的不用, 可有可无之处不用。只有让多媒体技术真正用到点子上, 用到传统教育所不能、无力达到的地方, 才能真正为教学所用, 发挥体现它的价值, 体现出优越性。
其次熟练掌握教案, 然后熟悉课件的使用。要安排好课件演示与教师讲解的次序与搭配。 因为再好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讲课, 将两者配合好, 教学过程才能流畅,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再次, 注重课件与真实体验的统一性, 真实体验是教学必须的手段, 体验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取信息与感官真实, 认同现象与过程的客观性, 结果的多变性使学生感性认识的活动更加活跃, 再加上课件对体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 更有利于学生认知过程及规律的理解与把握, 增进学生的理性认识。
另外, 课件的制作尽量以小型课件为主, 多种教学媒体并重。小型课件的制作对大部分教师来讲并不困难, 不需要花很多的精力, 也不需要考虑整个课件的系统性, 只需着重于某个知识点 (重点与难点) 进行分析、说明。同时, 随着自己小型课件、课件片段的建立,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用这些小型课件组成自己的系统教学课件, 减少大型课件制作的繁琐与精力投入。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 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 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但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 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片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 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 让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配合, “和平共处”, 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
3.语文工具性的得与失 篇三
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在于语文作为学科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个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准确理解别人,表达自己。呈现在语文学科中的言语,即文本上的课文在形态上与其他学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立足点却有根本不同。具体表现在:语文以言语形式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则以言语内容作为各自的教学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选入课本,并不是为了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适当练习学会写说明文。
我国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言语形式,用以理解和表达,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之所在。国外对母语课程的价值也持基本相同的认识,例如英国认为母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以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能力,以达到表达和理解上的自治”是法国90年代母语教学改革的宗旨;在《俄罗斯联邦法·普通基础教育国家教育标准》中,也把母语教学目的定位为“发展和完善学生各种形式(读、写、听、说)的言语活动”。
语文的工具性遭到质疑,源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对于当时令人沮丧的语文教育进行的反思。经过旷日持久的讨论,最后许多人将账悉数算在了语文工具性的头上。其罪责,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语文的工具性导致了过多的语言知识教学,二是工具性导致了技术化训练。
事实上,第一个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在于当时人们的两个误解。第一个误解是误解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认为只要有足够知识的灌输,能力就会自然形成。第二个误解认为语言知识等于语文知识。既然知识的灌输就意味着能力的形成,而语文知识就是语言知识,那么出现大量以语言知识灌输取代言语训练的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语文知识并不等同于语言知识。只有有助于形成语文能力的部分语言知识才是语文知识。即使是语文知识,也不能和语文能力画等号。知识向能力转化,需要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即语言实践。这个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知识仍然是知识,无法变成能力。由此可见,正是错误的知识观带来了不适当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的工具性本身并没有强调语文知识的灌输,相反,它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维度指明了方向。由此看来,出现以知识灌输取代能力训练局面的原因不在于语文的工具性本身,反而在于未能把握语文工具性的实质。
再看第二个罪责,什么是技术化训练?在指责语文工具性的众多声音中,并没有人作出过明确的说明,但我们可以大体上认为所谓的“技术化训练”指的是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以脱离社会生活的、封闭的、孤立的方式来传授。比如,无视语文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苛求答案的唯一性,大搞题海战术,等等。其实,这种教学方式出现的根源,在于违背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而一味迎合应试教育的考评体系。当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逐级甄别、淘汰和选拔的现实存在时,一分之差可能就意味着学习者前途和命运的天壤之别。那么,理所当然,分数就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当国人无一例外红着眼睛盯着分数时,追求分数的客观可信,也就成了全社会殚精竭虑的事情。这样,将所有学科的考评都不分青红皂白地推上了“量化”的巅峰成为必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可以量化的学科不必说,不该且本来不具量化条件的学科也被强行量化。而语文学科就会由于蒙受削足适履式的考试及应试语文教育的切割而变得面目全非。因此,准确地说,这种局面是现行考评体系对语文教育教学扭曲的结果,而且深受其害的也不仅仅是语文一科。
当我们切实把语文当作重要的交际工具来学习时,这意味着在实际情景中的扎扎实实的训练。比如学习汽车驾驶,让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交通规则和书本上的驾驶方法,远离汽车,远离道路,是万难达到预期目的的。事实上,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不会导致脱离生活的所谓“技术化训练”,其恰恰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工具性回答的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属教学内容层面的内容;而技术化训练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属教学方法层面的内容。说对语文工具性的追求导致技术化训练是没有依据的。事实上,要避免技术化训练,就更应该准确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所揭示的规律并身体力行地实施它。
由此可见,对语文工具性的追求与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重新强调并在实践中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对于解决问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现在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明确语文学习的着力点在于言语形式而不是言语内容。语文学科教学一向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给予语文以过多的使命,从而冲淡乃至遮蔽了语文教学的主旨。其次,语文并不排斥言语内容,即人文内容的学习,而且离开广泛的文化知识的吸纳和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但是,言语内容的学习应该尽量限定在“形式——内容——形式”这个框架内进行,因为这种对内容的学习是为学习语言形式服务的,因而是有度的,而不是无限的。语文课上,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4.英语听说教学的得与失 篇四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语言,要求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比较注重学生的听说训练。让他们真正能把英语学以致用。
在我刚接手我这两个班没几天,我就发现在我班上大多数的学生是男生,他们好动,缺乏耐心,而且基础都比较差,我想如果按照书上的内容和他们读完练,练完讲,这样他们对英语肯定没兴趣指挥越来越差。所以刚开始在课堂上,我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给他们讲一些书本外有意思的事,可是很多学生听不懂,后来我讲课语速适当再放慢,而且采用边讲边解释的方法,并加上夸张的动作配合,慢慢的越来越多学生对我用英语发出的指令性动作能做出响应,部分学生还能试着用英语和我交流交流。这让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原想这样的安排真是很完美的,听力得到锻炼了,口语也兼顾到了。就算要我每次备课都辛苦点,要多想些有意思的话题,要多创设更多不同的情境,但是只要能看到他们的进步,我也觉得这样就很值得。可是我发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样一来,我原本一节课能完成的内容,由于在课上要不断重复以及解释各种指令,我要用一节半甚至两节课才能上完。每次备课组活动时,我一般都是进度最慢的一个。加上我还要让尽量多的学生能在课上回答问题,课上给他们多些机会开口说英语,没想到到期中考试时,紧赶慢赶终于把新授课结束却没来得及复习,很多学生都比开学初退步了,这个残酷的事实逼得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原先我的预感是对的,只是我一直得意着我那微不足道的成果,心存侥幸一直没有去正视它,痛定思痛之后,我又尝试了新的方法,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一定确保先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还是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英语,但是现在我不要求每位学生都开口,而且允许一本分学生先“富”起来,让愿意说的这部分学生经常开口说,而对于他们我是极其看重的,别的学生看在眼里,我相信对他们也是有鼓励作用的。
5.《分数的意义》教学的得与失 篇五
一、情境教学,唤起激情。
上课一开始,我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汇报学生上网收集“分数的产生”的有关资料,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在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的时,我又让学生根据本班的学生人数为素材,说分数,又激起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热情,当老师问到前一排的5名学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时,一名学生说是5/55,而有一名学生十分肯定的说:“是1/11。”这个答案让师生十分惊讶。这说明有些孩子的思维已能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从抽象到“升华”。对于这样的答案老师给予肯定,很多学生也表示认同,道理虽说不清,但直觉告诉我们答案准确无误,为以后学习约分埋下渴望的种子。
二、动手实践,感悟分数。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亲自创造分数,对学生提出要求,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得到不同的分数。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用手中的材料表示出不同的分数,他们再次感受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着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比如:学生把24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6个小正方体,占这堆小正方体的1/4;还可以把24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4个小正方体,占这堆小正方体的/6;还可以把24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
三、不应忽视“话外之音”。
教学中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导”的过急,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
6.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六
摘要:俗话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育的质量永远无法超越教师的质量,而教师的质量体现在课堂教学上[1]。课堂教学中,认真备课非常重要,常进行教学反思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的过程,俗话说,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再精彩的课也有欠缺、处理不当的地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完善和提升自我,设计出更适应学生的教案,以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下面是笔者对《指数函数》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数形结合;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76-0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中重点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式,并根据形式判断出哪些函数是指数函数,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及辨析能力;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并通过观察图像总结得出指数函数的性质;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是通过图像总结性质,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能力。情感目标是通过指数函数的有关内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一、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本授课班级的学生是五年制大专一年级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和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但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动手能力较强,敢于接受新知识。大专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些相关函数的初步知识,对学习本节课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幂函数》,学习了幂函数的概念,画简单的幂函数的图像,通过分析图像总结出幂函数的性质,并利用性质比较了两个幂函数的大小。《指数函数》以同样的顺序给出了相应的内容,先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再学习图像和性质,最后是应用。对比着上《幂函数》来学习指数函数,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
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诱导,教学方式是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得出结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两个问题,类比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出不同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二、本节课的教学地位及作用
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形式特殊,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指数函数又是对数函数的反函数,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中画出图像,利用图像总结性质,在利用性质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的数学思想。
三、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难点是探讨底数的不同取值对函数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我将授课内容分为两次大课,一次大课是两节课,第一次课主要是初步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利用图像探究性质,并进一步熟悉图像和性质;第二次课是指数函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
1.以实际问题为情景,引入新课。本节课以两个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显然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所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可以表示为y=0.84x。[2]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两个函数表达式:两个函数的表达式中都有如下的特点:是幂函数的形式,底数都是常数,指数是变量x。结合这些特点总结出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ax(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底数有两种情况:01。判断是不是指数函数必须和定义的形式一模一样才行。在本节课的开始,以生活中的两个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虽然抽象,但同样来源于我们熟悉的实际生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是把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加以抽象、提取,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表示出来。这样的引入自然而亲切,消除数学的神秘和枯燥,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画图、利用图像总结性质。为了准确的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等步骤,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指数函数的图像y=2x,y=()x,y=3x,y=()x。画图时,教师也在黑板上和学生一块画出图像,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像和教师画的图像加以对比,起到模式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画图有困难的同学起到了提示的作用。画出图像后,和学生一同找出每个图像的特点,得出这些特殊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再引导学生得出一般的指数函数y=ax的图像性质。让学生自己画图像,通过动脑、动手,加深了印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3]。对于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由于底数a的不同取值所引起的函数变化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好把握。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情况下的图像特点,分析随着不同的底数a的取值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找出规律,继而得出不同情况下的图像特点。然后再给出不同的底数的特殊数值,画出相应函数的图像,以加深印象。
3.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索新知。在指数函数定义中,规定了“a>0,且a≠1”,这个规定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作这样的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补充,在一系列生疑、质疑和解疑中达成共识。为了节约学生讨论的时间,防止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教师可将问题设计为这样的形式,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1)若a0且a≠1。学生通过自己探讨,彻底弄清了底数a的这一特殊规定,并明确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无论x取任何数值,ax都有意义。通过一步步探讨下列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豁然开朗,解除疑惑,这样能够得出结论所取得的效果,印象深刻,比教师直接呈现结论要强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
五、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可取之处。指数函数本身非常抽象,不好理解,本节课由同学们熟悉的两个实际问题引入,一个细胞分裂问题,一个是放射性问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数学不突兀、不枯燥,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息息相关,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化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画一些特殊指数函数的图像,分析总结出一般指数函数的图像,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本堂课从开始就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得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教师的引导下探讨了底数a的不同取值对函数的影响,从而明确了底数的特殊规定;通过观察图像总结出性质,一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都在生疑、质疑、解疑,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收获,比教师“满堂讲”效率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的目的。
2.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在设计学生讨论的问题时,由于事先设计好了题目,虽节约了学生讨论的时间,看似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实际上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限定在小框框里,教师的主导性还是太强,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讨论问题时,有一部分同学在讨论,另有一部分同学只是附和,并没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教师也没把全体学生调动起来,没能体现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学生在画图时,虽然教师和学生一块画,但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画不出,教师也没时间等,分层教学体现不理想。因为我们现在的教学是班级教学,一个班级大越45人左右,而基础参差不行,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常常顾此失彼,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反思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意味着教师必须对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自我反馈,对学生对接受知识内容及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反思,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对出现的问题和有知识欠缺的地方及时进行补救[4]。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思与总结,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收获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增强自己的数学意识。
参考文献:
7.我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篇七
一、新课程教改中的经验与收获
(1)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观念。
物理课程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过去相比,不再单纯从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向学生介绍物理的主要知识和规律,而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在内容的安排上教材力求生动活泼,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与图片,适应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人格。
(2)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内容规律的提出方式大多都从社会生活的实例中引入,使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本章或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练习又大多与生活题材为主,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3)更加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
新教材对很多的物理规律,都要求学生亲身实验体会如:探究浮力大小;探究串、并连电路电压、电流的特点等。将科学探究提到了与基础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了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课堂更多地增加了学生动手参与的比重,教学方式更显多样化。
(4)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新教材加重了STS的内容,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体会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环境,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5)构建了新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不在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
二、新课程教改中存在的不足
(1)师生教学理念还未发生根本转变。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国家虽花了大量的经费对我们的很多教师进行了具体的培训,但由于个别教师教学时间太长,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始终不能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一度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却忽略了知识传递与素质教育相互衔接的关键环节,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一边是教师只布置学生的探究任务,而不加以引导,使课堂过于散漫,无目的性。另一边却是教师加以了提示却不能教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学生不能正确思考,教师又只能一讲到底。
(2)教学中仍然向“精”、“深”方面下功夫。
新课程标准规定应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要求学生学懂书中的所有字句,但我们的个别老师仍然会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功夫。
(3)教材的个别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在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剔除了个别繁、难、偏的内容,但有些内容在课标中却仍有要求。如:串联、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等。原因是学生可通过所学的基础知识演绎归纳得到,个人觉得可通过想想议议或实例探讨的方式提出,以便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4)旧的评价体系还在沿用。
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还未能普及高中教育,考试仍然是选拔学生的重要手段,各地的初中教学也围绕考试成绩开展评价,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篇八
[关键词]教学;计算机
也许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有“看头”了;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增强了……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除了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多媒体教学的灵活运用。
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作为一名当代化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人类长期记忆结构相似,减少了记忆信息和加工转换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9.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九
内容摘要: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之一,它和“信息高速公路”一起,改变着当今的世界。教育要赶上时代潮流,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正如陈至立部长所说:“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多媒体、激趣、优化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之一,它和“信息高速公路”一起,改变着当今的世界。教育要赶上时代潮流,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正如陈至立部长所说:“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并积极投入到这一新生事物中来。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以浅谈,以引起语文界同行的关注,希望共谋良策,趋利避害,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大大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场景,用文字来诠释意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贯通古今中外,跨越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与虚实相结合,联想与想象争生辉,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例如,在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基础上,可以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以《月光奏鸣曲》配合《荷塘月色》
重点段落的讲解,以清新明快的音乐来教授《绿》;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乐曲配合《聊斋志异》的有关诗文,用古朴凝重的古筝独奏曲引出《论语》中的有关课文,用欢快的圆舞曲插入《项链》的高潮部分。优美的各具风格的音乐使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他们的情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乏术的语文教育者带来了福音,给了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如在教学《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时,可用潘长江的《过河》片断来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从画面中找出哪些是虚,哪些是实,这样既加深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项链》一文“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三个教学目标可在一堂课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并使人回味无穷。同时它还可以把那些大容量的信息,诸如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准确、及时、稳定的传达给学生。
五、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直接体现,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可以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行洗礼,完成感染——打动——共鸣的情感历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情态的荷花图片,并配以轻柔舒缓的乐曲,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情韵,进而回忆品味自己以往有关荷花的所见所闻所感,完成第一个层次的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层面:如果在一个月光淡淡的夜晚,看到的荷花会是什么样子呢?再进一步拓展: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此层层联想与想象,就超越了眼前、生活和作品的界限,达到不借说教而自知自觉的境界。在这里多媒体提供了引发想象的触点,提供了想象的方向,避免了盲目和无限发散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加强了情感教育,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有些教育者夸大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手段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盲目地认为优质课少不了多媒体,用多媒体才能体现出教师的现代性,这势必使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在此提出几点不恰当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可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
(一)牵强地选取材料来制作课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运用多媒体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制作课件的质量。有时,在制作课件时,有些材料并不理想,但又不想使整个课件半途而废,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正是这些内容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甚至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以前看过一个课件《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里面涉及厅、堂、楼、阁、亭、轩多种古代建筑,但由于课件制作过程中“厅”的图片没有找到,但又不想放弃整个课件的制作,只好找来现代建筑中一间装修豪华的“厅”的图片来充数,这就影响了整个效果,甚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还有一个《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课件,整体上还是不错的,但课件里的录音范读却不如同学们的朗读,我想这就是因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的效果。
(二)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使教师的作用向不良的方向转变。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如此滥用多媒体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老师忽视了教学密度,课后学生的脑子里也还是空荡荡的。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者,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所以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也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三)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
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一颦一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
(四)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一些学生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都事先设计好了分析课文的内容、板书、问题及其答案,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如同样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有人觉得温柔异常,有人感到莫名辛酸,如果各人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描绘一幅言外之画的话,前者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静谧的夜空,莲花般皎洁的云朵,调皮的眨着眼睛的星星,周围夏蝉贴心的“知了知了 ”;后者想到的却可能是孤寂的窗前,凄清的冷风,断肠的枯柳。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将这段文字用一幅幅确定的图片展示出来,将抹煞学生各异的生活体验所带来的丰富想象,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更何况人们的情感本身就极其复杂。再如《再别康桥》,同样描写对康河边美好生活的怀念,第二节着眼于深情,第三节着眼于温柔,第四节着眼于沉醉,第五节着眼于欢欣,这样细腻曲折的感情变化,岂是确定的图片所能表现的?因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先天的,不可轻易取代的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多媒体的直观性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力避对形式多样的插图、动画等
因素的一味追求,自觉对所选素材、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最大限度的克服多媒体运用不当对学生的误导。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必须明确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不可能代替粉笔和黑板等其他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同时它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能搞得费时劳神,机械死板,禁锢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增加传统教学的魅力,而不是要取代它或者消灭它。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样,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摸索、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它日趋完善,从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服务。
10.人生的得与失 篇十
人生的得与失,成与败,繁华与落寞不过是过眼烟云。而永远陪伴我们一生,如影随形、不离不弃的只有心情;如同呼吸,伴你一生的心情是你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人活一辈子不容易,忧伤是活,开心也是活,既然都是活,为什么不开开心地生活呢?爱人即使分手了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留下一脸的憔悴,留下满心斑驳的创始,等待自己的是郁郁寡欢和散落一片的无奈。到了一定的氛围,后遗症就会疯狂发作,发作起来就疼痛难忍,难忍的时候就会苦不堪言,就象刚刚愈合的伤口被一刀豁开,再愈合、再豁开,周而复始,流血的心,滴滴答答,生命多远就会滴答多远。深爱你的人是最珍贵的,全世界的金银财宝比起爱人那颗滚烫的心,也会粪土不如!亲了,爱了,伤了,疼了,他会笑中带泪,泪中含情!伤害了深爱你的人,那颗忧郁而又热情似火的心就会跌入冰冷的万丈深渊,遭受漫无边际的寒冷,也将会一去不复返,你也就丢失了无价的珍宝,不要!千万不要!温暖的胸怀才是深爱你的人栖息的地方。
心灵相融了,身体相融了,相爱着的人们啊,亲了就笑笑,哭了就擦擦,苦了就咽咽,累了就歇歇,伤了就舔舔。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和爱,可他们迟早会衰老;孩子给我们满足和喜悦,可他们终究会长大;爱情给我们幸福和甜蜜,可我们必须付出一生的代价去呵护;金钱是水中的浮萍,时聚时散;美丽的容貌是绿树上芬芳的花朵,适时绽放、无奈凋谢;健康是魔术大师,能变睛也能变阴;繁华更像是梦一场,曲终人散,觥筹交错的热闹犹如水中影镜中花,没等看清,记住梦的内容,就醒了。原来,能伴随我们一生的是自己的心情哦!当你拥有一份好心情时,看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山是青的,人是善良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拥有一份好心情,唱唱快乐的歌,跳跳动感的舞,身体充满无限的激情;拥有一份好心情,有实现自己伟大事业的自信力量源泉;拥有一份好心情,任何年龄的容颜,都会被好心情照亮,美丽动人而魅力无穷;拥有一份好心情,能帮你获得学识,交结良师益友,把握机遇,缔造和谐,成就事业„„
要使我们天天都拥有一份好心情,必须心胸开阔,宽以待人。一个人有了宽广、豁达的心境,遇事就能拿得起,放得下,精神也会轻松而愉快,心境自然会美好而宽广,就能大度处世,平和待人,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千万别小看心情,它能让天地为之动容,自然为之变色。同样走进大观园,刘姥姥开心,林妹妹伤心;同样的江水,李后主低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东坡豪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湛蓝夜空,一轮明月,有人举杯邀约,对影浅酌;有人黯然泪下,思乡情浓,总是故乡月最明。景无异,异的是心情。
“人可能没有爱情,可能没有自由,没有健康,没有金钱,但我们必须有心情。”如果你渴望拥有健康和美丽,如果你想珍惜生命中每一寸光阴,如果你愿意为这个世界增添欢乐与晴朗,如果你即使你跌倒也要面向太阳,就请锻造心情,让我们沉稳宁静广博透明的心,覆盖生命的每一个黎明和夜晚,我们可能无法逃避厄运或人生包含的棘手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容豁达的去面对。
心情,是一种感情状态,是一个人对外界各种因素作用于内心的一种感知,心情的历练,是一种自我的超越;心情的锻造,是一种完美的追求。好的心情,来源于一个人能否守住一颗沉稳宁静广博透明的心。世间百态,物欲横流,不为诱惑所动,不为攀比所烦。自然心情就会好。让好心情相伴一生,这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拥有了好心情,也就拥有了自信,继而拥有了年轻和健康。就拥有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充满期待,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心情吧,因为生活着就是幸运和快乐。给自己一份好心情,让世界对着你微笑:给别人一份好心情,让生活对我们微笑。
好心情不是先天的造就,也不是上苍的赐予,它是人格、品德、教养、才能综合指数酿造,它由渐悟而顿悟,由领悟到觉悟,它是修炼成正果。母育的是身躯,修炼的是心情。心情它需要不断呵护、调理、滋润和丰盈。
后来,一些想法不一致了,有了分歧就会吵架,人在生气冲动的时候最容易说出绝情、伤人的话,尽管说的那些话都不是真的,但爱人听了,心就会淌血,那些话就会象钉子一样扎在心上拔不出来,那是怎样的一些个夜晚啊!两个人在一起时甜蜜的细节会一幕一幕不可阻挡地簇拥着闯入脑海,两个人窃窃私语时的情话就会一句句反复在耳边响起。醉心的、苦涩的、甜蜜的、疼痛的、屈辱的、缠绵的、愤恨的„„这些感觉会疯狂地袭来,把流血的心摧残的支离破碎。漫漫长夜象黑色的魔鬼能将人无情吞噬,好不容易昏昏睡去,第二天醒来一睁眼,骤然又有无尽的痛苦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心中会闪出一个念头:永远地睡去多好啊!
11.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篇十一
一 、可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12.一堂公开课的得与失 篇十二
1教学设计紧扣考纲, 教学推进由浅入深
在此过程中, 笔者希望通过教学达到一些师生的共同反思。
反思一:抓住学生“会而不对”的原因,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若指数函数f (x) =ax, 且f (2) =4, 则a=___。
又由指数函数的定义可知a>0, 且a≠1所以a=2
出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牢记底数的限制条件, 这是学生在考试中最容易错的地方。本案例所反映出的会而不对和对而不全这两种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 在这里教会学生学会在学习中总结的重要性。
反思二:反思基础知识, 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练习的目的是复习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体会不等式与函数的内在联系, 学会把所学的知识串在一起, 便于记忆和运用。
反思三:利用2010年的高考题激发学生的激情, 促进解题策略的逐步优化。
(1) 求a的值。
这道题是2010年的高考题, 是一道提升练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问题本质进行一定的探究, 有节奏地拓展试题所涉及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既能达到做一题通一片的效果, 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可培养他们参加高考的信心。
2课堂气氛浓烈, 学生情绪高昂
因为教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情绪、心理、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如何“拨响思维的琴弦, 激起思维的浪花”, 这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 同时也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 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 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理解。整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突出了数学的研究课题。例如完成引入指数函数的性质时, 板演这个环节中, 我用描点法把图描了出来, 让学生自己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 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营造浓烈的课堂风味, 调动学生的情绪, 对高三 (毕业班) 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是很难把握的, 在紧张的升学备考阶段, 接受了这样的一节公开课, 为了让学生由于紧张的备考而绷得很紧的思维之弦得以缓解放松, 课前是需要颇费一番心思的。
3新课程理念凸显, 引领作用突出
目前, 正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此, 课堂上要多渗透学生的参与, 并做到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 让学生真正从老师的评价中体会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成就感, 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下一次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 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活力, 让课堂绽放异彩。我在此次公开课中尽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 多动脑筋勤于思考, 多参与活动表达交流, 让我的数学课堂由老师一讲到底变成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解决问题, 从而在课堂中,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尽量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例如小组间进行竞赛, 分任务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公开课是面向大家展示的、供大家研究的课, 这种课尽管是面向大家的, 但不代表它就是标准的课。因此虽然这节课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需要提高注意的地方。
1) 教学设计没有体现集体智慧, 把它完全看成是个人的任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个人特色, 也要体现集体智慧。本来这是进校以来我的第二次公开课了, 和上一次公开课相比, 并未出现较大的进步, 原有的问题依然存在, 也暴露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原因有很多, 但第一次上课后没与同事交换意见, 而这次上课前也没有听取同行的意见, 匆匆上课, 这是本次公开课的一个缺陷。
2) 45分钟的公开课是短暂的, 但它所涉及的课本知识往往较多, 这就要求教师能适当的处理好教材, 突出重点, 不能面面俱到。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讲课的内容要让大多数学生能接受, 并不是内容越多, 讲的越难效果就越好。本节课在内容安排上多了一点。当时只想到是高考班, 时间比较紧, 没想到学生的基础差, 接收较慢, 所以上课当中感觉时间不够, 更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
13.称赞中的得与失 篇十三
在学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执教了《称赞》这一课,这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在小獾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了他,使他有了自信;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可见,“称赞”的效果是多么神奇啊!整篇文章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一堂课下来后,回想起和孩子们一起渡过的短短的40分钟,品味着和孩子们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诚碰撞,我享受到了快乐,尝到了收获的喜悦。现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教学中的得与失:
一、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生字认写分开后,认的多,写的少,如何让学生轻松地识记生字呢?我尝试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和生字多次见面,并教给一定的识字方法。我首先设计了“小刺猬”和“小獾”的名片,通过看图片,既让学生认识了这两种小动物,又复现了本课的生字。紧接着,让学生寻找生字的规律识记生字,如“猬”“獾”都是“反犬旁”,这类字往往形容四只脚的带皮毛的小兽。这样,学生就触类旁通了。
二、真诚称赞,微笑教学。
课堂上,我努力面带微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在复习生字环节时表现出的认真,利用自己的真诚的语言称赞他们,并奖励他们“搭乘小火车”(课件实现);课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均给予及时鼓励和评价。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暖人的情谊。
三、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为此,我引导学生从课文找重点词句,采用自由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通过抓重点词“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等指导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加上表情读、动作示意读、同桌对读。老师在评价中不时地称赞和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好心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身临其境地朗读,体验人物的心情,我组织学生在文本上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并随机采访小演员受到称赞后的感受。
课文中,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情趣,我采用了分角色配乐读的形式。音乐营造出一种童话般的氛围,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主人公的情感,通过情感内化,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回想上课的过程,我发现还有许多不足。如在讲到小刺猬的称赞带给小獾自信这个难点时,如果更深入挖掘一下,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当你有点泄气的时候,你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和称赞吗?那时你心情怎样?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理解“泄气”、“自信”的具体含义。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别人做得好,需要称赞,别人做得不好,更需要鼓励”的道理。
14.集中办学的得与失 篇十四
奈曼旗某小学教师
正文:这是2005年发表在通辽日报上的一篇关于奈曼旗集中办学的文章: 治安镇是一个蒙古族较为集中的地方,过去在村村办学的格局下,该镇的九个嘎查都相应地建起了蒙古族小学。由于校点布局分散,生源少,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学生流失严重。针对这种情况,今年,镇政府投资万元,新建了一处占地面积平方米,校舍平方米的花园式蒙古族小学。还建起了高标准的学生宿舍,修建了可同时容纳人就餐的多功能餐厅及勤工俭学基地。还择优录用了名教师。使全镇的九所民族小学的名学生全部到该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年以前,奈曼旗共有学校所,随着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出现了班额严重不足的情况,造成了教育资源闲置和办学效益低下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全旗教育事业的发展。奈曼旗本着精简效能、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市率先实施集中办学。探索出了苏木乡镇集中、分片集中、高年级集中三种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集中办学模式。全旗先后撤并规模小、效益低、危房严重的中小学所,使学校总数减至现在的所,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布局框架。目前全旗中小学危房比例由年的%下降到%,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
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并避免了因布局分散造成的高耗低效运作,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文周俊玲 巴特尔)
个人认为集中办学的有点很多,像文中提到的可以改变教育资源闲置和办学效益低下的局面、降低危房比例、优化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地方财政支出、满足社会对优质资源的需要等诸多方面。但是随之带来的困难也值得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困难一:入学后的食宿问题。
入学后大规模学生的食宿问题,尤其是食宿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校要放在重点的工作。
如学生的自理能力也受到关注,一些孩子太小或者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都会给学校生活老师带来不小的压力。
困难二:住宿后学生自理能力差
困难三:贫困地区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问题。
困难四:离开父母后孩子的心理变化的不定向性及缺少家庭教育、关爱的问题
双休日学生集体回家,为节约成本很多家长选择雇佣小客车接送,所以出事就是几十个家庭的灾难,值得我们重视。学习方面:课上老师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但是一些家庭作业由于缺少父母的督促指导就会成为部分学生的负担,甚至还会造成部分学生抄袭的现象发生。
一个孩子能否顺利成长,离不开两种基本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两者比起来,我以为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孩子从出生到上学之前,都在是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父母是给他们最重要影响的人。上学之后,家庭影响仍然非常重要。俗话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话虽然说的有些绝对,但却不无道理。试想:如果父母好吃懒做,而非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很困难的。大人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学,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正所谓的身教胜于言教。
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或者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照看孩子的行为
上,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缺失对孩子成长会造成消极影响,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抚慰。爷爷奶奶是“隔代亲”;另一方面,老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落伍。据报道:由爷爷奶奶一手溺爱带大的孩子,三分之二出现人格健全问题。“养不教,父之过”,是我们传统的古训,父母给
了孩子的生命,就应该负起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并且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在分享着孩子成长的快乐。
心理方面:离开父母的孩子,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后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产生紧张、烦躁、忧伤、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适应期的最大障碍,又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老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同时,学生长大的过程是一个心理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父母的介入,对一些新事物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孩子的心里极有可能发生扭曲,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所以说我们教师除了在学校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的家庭教育。就要使得学生留在父母的身边成长,这就与集中办学相排斥了。
多年的学校工作,我接触了大量的学生,当然也和各种各样的家长打过交道。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从家里做起,从自身做起,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孩子上了学之后,再加上学校的教育,绝大多数孩子能顺利成长,直到升入上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当然,也存在着个别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把一切推给学校或推给社会。虽然学校里也有思想教育,但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孩子
们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是读书,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学校里的思想教育是很难完成的。
15.太阳能、风电发展的得与失 篇十五
1 关于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争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新能源发电的表述和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展的争论。最初的报告可以理解为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已经盲目扩张,需要制止盲目扩张,正式发布的报告可以理解为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有盲目扩张的可能,需要注意防止。从媒体报导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最初提出要“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对于主张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业界领导和专家有些意料之外,他们认为“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本意应指相关制造业,而不是指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这两个产业。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其实很不够,去年风电发电量700多亿千瓦时,等于节省3000多万吨煤炭。应当引导太阳能、风电科学发展,而不是限制。有的专家甚至说:“太阳能发电2015年的目标是1500万千瓦。业内不断呼吁目标过低,按照业内的期望,可能再翻几倍都难以满足,因为我国光伏电池的产能已超过了全世界市场需求。从业界的立场来说,目标是越大越好。”这些意见说明,我国确实存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产业盲目扩张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其实关于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产业盲目扩张的问题前几年也曾经提出过。那时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发展光伏发电和风电,当时业界认为现在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是面对全球市场的,不能只拿本国的消纳能力来衡量其是否过剩,应当从全世界市场的需求来考虑,这样既否定了中国太阳发电、风力发电及其设备制造产业的盲目扩张,也不承认其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结果是当我们的生产能力超过全球市场需求时,我们对世界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市场需求预测不准,在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双反”调查、产能过剩、行业混乱等内忧外患的多重打击下,市场萎缩,产品价格直线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不承认太阳能发电、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盲目扩张,只勉强承认未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产能有可能盲目扩张,所以只是说要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
其实太阳能发电、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与太阳能、风电产生的盲目扩张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是为太阳能、风电产业发展服务的,没有太阳能、风电的盲目扩张,就不会有太阳能发电、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
2 对太阳能、风电的认识
这几年我们对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的认识在提高,如最近提出的集中和分散问题;针对其存在的随机性、间断性和不稳定性提出的发展储能问题;认识到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关键在于消纳。这个认识是逐步提高的,从只重视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到要发展智能电网;从只考虑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配套电网到关键是要发展消纳。还有一点认识是,风电大跃进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搞太阳能发电大跃进会比风电的问题更多。光伏发电并网比风电更棘手。光伏发电需要有灵活的调峰电源配合,需要有更强的并网技术,造成脱网事故对电网影响会更大。这些认识是非常宝贵的,但是要真正解决新能源发电的科学发展,需要解决好两大问题。
首先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去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对电力工业来说是一场重大革命。过去一百多年的化石能源发电是让电力工业围着用户转,用户怎么用电,电力工业就怎么供电,电力工业以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去满足电力用户的需要。电力工业部的老部长刘澜波形象地把电力工业比作“舞伴”,用户是主角,电力工业是服从主角需要的“舞伴”。现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则不同,有太阳光可以发电,有风可以发电,阴天、雨天、夜晚光伏发电就发不了,没有风,风电也发不了电。而且有功不能调,无功不能供,调频调峰不承担。风电还有反调峰的特性。这就要对传统的电力工业和电力用户进行彻底改造。
太阳能发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大多数存在随机性、间断性和不稳定性,而大多数用户的用电特性要求电源是连续的、不间断的、稳定的,这使得新能源发出的电力很难适应用户的需求,需要对电力工业和电力用户进行改造。办法之一是将电力用户改造成为适应新能源发电来用电,从发电随着用户转,改为用户随着发电转。将过去用户是“上帝”,改变为新能源发电是“上帝”。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前几年有科研单位提出让电解铝工业利用风电,至今没有看到研究成果。电解铝一直要求连续供电,如果发生长时间停电,电解槽里的电解液凝结后会造成设备损坏,利用间断性、随机性的风电是很困难的。即使这个问题能解决,风电全年供电时间不过2000小时,与正常生产7000小时比较,一个100万吨年产量的铝厂只能生产30万吨电解铝,如果要达到原产量必须把电解铝厂扩大3.5倍,这就存在一个经济性问题。再一个办法是利用光伏发电、风电电解水制氢,把电能转换成氢能。制氢利用随机性、间断性电能问题不大,关键在于大规模储氢、运输氢能不易解决。办法之二是储能,将随机性、间断性、不稳定的新能源发电的电力通过储能转变成连续的、不间断的、稳定的电力。在电力工业历史上,蓄电池的发明要比发电厂早,但由于化石能源发电方便地解决了电力供应问题,对大规模的蓄电、储能没有需要,因而大规模的蓄电、储能没有发展起来。但是现在要大规模发展太阳能、风电等随机性、间断性、不稳定的电源,就有必要发展大规模蓄电、储能装置。为了保证新能源发电的经济性,要求这种蓄电储能装置具有“足够大的储能容量、足够快的功率响应速度、足够大的交换功率、足够高的储能效率、足够短的充放电周期、足够长的使用寿命、足够小的运行费用、尽量小的二次污染、足够低的工程造价。”到目前为止,比较现实的蓄电、储能装置还只有抽水蓄能电站,但看来不大可能完全依靠抽水蓄能电站一种办法来解决,缺少经济合理的蓄电、储能技术和蓄电、储能装置是当前发展新能源的障碍。办法之三是依靠化石能源发电来协同供电,即太阳能发电、风电能够发电时,让新能源发电,化石能源发电少发或不发,当光伏发电、风电不能发电时,由化石能源发电顶上。在用户不能改造,蓄电、储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目前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只能靠这种办法来解决。采取这种办法消纳新能源发电,搞多少新能源电源,就要相应搞一定数量的化石能源电源。新能源发电不可能成为替代电源,反而使电力系统内增加了相当数量的重复容量,严重影响电力工业的经济性。要用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去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必须解决新能源电力的消纳问题,而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要解决新能源电力消纳存在许多实际困难,这是太阳能、风电大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大问题是忽视了电能成本特性。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是有密切关联的。由于光伏发电和风电的随机性、间断性和不稳定性,它们只能提供劣质电能,不能提供可以保证随时供电的容量,这与火电厂既能提供优质电能又可提供可靠容量是不可比拟的。现在我们往往抛开电能质量,认为只要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上网电价低于火电上网电价,就比火电经济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1972年,联合国秘书处经济与社会部编著了《电力成本和电价概论》一书,该书第一章开宗明义专门讲“电能成本的特性”。书中说:“电力供应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一个供应电力的企业要为每个用户提供两种服务,即甲,用户实际消耗的电能;乙,为了做到用户随时需要都可以及时提供电能所做的准备。后者应是昼夜持续不断地对用户的一种服务,即使在用户实际上并不耗电时,供电企业也要为此耗费一定的资金。”显然光伏发电和风电只能提供第一种服务中的部分电能,不可能提供第二种服务。光伏发电和风电不能拿每发一千瓦时电的成本与能够提供两种服务的火电发一千瓦时电的成本比较,因为这两种质量不同的电能是无法比较的。书中还说:“因此,电力企业向用户供电的全部成本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变动费用表示实际提供电能的成本;固定费用表示为用户随时需用可及时提供电能所做的各项准备所耗费的成本。对于某些电力企业来说,为了随时提供用户所需电能做好准备所耗费的成本,可能比实际提供电能的成本更大。根据变动费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与供电度数成正比,固定费用则与供电的数量没有这种严格的正比关系。但是,固定费用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用户最大需量的千瓦数。因为固定费用中的大部分是用于发、送、配电所必需的设备的投资建造和运行费用,这些费用的大小又决定于这些设备的千瓦容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电能不同于一般的能源,作为能源的电量仅仅是电力成本的一部分。风电的上网电价只相当于变动部分的一部分,要拿风电与常规火电比较,必须是风电+储能装置+抽水蓄能,使其能与常规火电一样能提供两种服务,或者是风电+常规火电+抽水蓄能,同样做到能提供两种服务,如果按这样的标准,那么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经济性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是难以解决的。
我们对于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认识还应当进一步提高。从目前情况来看,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间断性、随机性和不稳定性是很难解决的,新能源发电要替代化石能源,并最终实现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转变,进入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新时代,大家把希望寄托在储能上,但是储能问题的解决要比太阳能发电、风电的难度大得多,于是储能(指经济合理的储能)便成为新能源走向替代化石能源的拦路虎,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经济性问题是,靠大量补贴来发展代替能源是不可持续的。要实现大规模开发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必须下决心解决好储能和经济性问题。
3 防止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盲目扩张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新能源发展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区别,关键在于要防止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盲目扩张。中国在能源结构上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完成两次能源大转换,在化石能源利用上还是以煤炭为主,在煤炭利用上以原煤为主,气体能源比重很小,核电和水电开发还有很大的潜力。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气体能源开发”是中国能源发展的主攻方向。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能源已利用很多,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已基本解决,他们正在去核化不打算大力发展核电,水电已经开发完成,在能源上的主攻方向只能是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我国与欧美国家发展能源的任务不同,不能与欧美国家比拼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我们的能耗高,能效低,污染重,生态环境保护差,除了能源结构问题外,还有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等问题,不是靠发展新能源所能解决的,即使是能源结构问题,也不可能靠大力发展新能源来解决。加快两次能源大转换,加快气体能源、核电、水电的开发利用,比搞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要好得多。我国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一定要防止盲目扩张,办法是要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前面加上核电、水力发电发展中类似的前置词:确保消纳能力和做好电网建设的基础上,经济合理地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
(1)对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期望不要太高。要想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来替代化石能源发电,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至少到目前为止是不现实的。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加快发展来替代核电、水电也是不现实的。目前技术比较成熟、经济性较好的风电,连资源都不清楚。最初说陆上风能资源2.5亿千瓦,海上为陆上的3倍,合计10亿千瓦,推算到50m高度的风能资源为20亿千瓦,陆上5亿千瓦,海上15亿千瓦;2011年初又发布新的风能资源,陆上23亿千瓦,海上2亿千瓦,合计25亿千瓦。最近有专家说,陆上3级及以上风能技术开发量(70m高度)在26亿千瓦以上,现有技术条件下实际可装机容量达到10亿千瓦以上,此外,水深不超过50m的近海海域,风电实际可装机容量5亿千瓦。从风能资源潜力和可利用土地、海域面积等角度看,在现有风电技术条件下,我国风能资源足够支撑10亿千瓦以上风电机组(中国中长期风电发展路线图;《中国能源》2012年第3期)。这3组数字,第一组海上是陆上的3倍,第二组陆上是海上的11.5倍,第三组实际可装机容量陆上是海上2倍,陆上和海上风能资源有如此不同的差距,谁能相信这些数据是可信的?这3组数字,没有说清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以及经济可再发量。如果按第三组数字,全国陆海合计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10亿千瓦,即使全部开发,风电的装机容量比水电大一倍,但发电量大致和水电相当,连发电容量和发电量都替代不了,更谈不上成为替代能源。太阳能的资源量远比风能资源大,但太阳能发电的占地和开发利用难度要比风电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说:“我们的现状是能源利用率极低,如果在传统能源的转化、储运、终端利用等每一个环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将节约大量能源。特别是终端节能,对前端节能有放大作用。据测算,终端节约1%,可节约前端的4%~5%……就目前而言,最需要重点对待的是传统能源的改进和合理利用。如果忽视了这点而盲目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将会造成时间上的错位,实际上是舍近求远。”所以对太阳能、风电的期望不要太高,任务不要压得太重,不要盲目扩张。
(2)确保消纳能力和做好电网建设的基础发展。有专家说,我国风电大规模发展并不是上网问题,而是消纳问题。风电并网后不是电网在消纳风电,而是靠用户消纳风电:一是直接消纳;二是通过储能后消纳;三是常规电源配合后消纳。由于用户直接消纳有困难,储存设备尚缺乏大规模的储存能力,目前是靠常规电源配合来消纳。电网作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输送通道,只消耗部分线损电能,电网的作用是扩大风电消纳市场的作用。集中开发或者分散开发的差别是可以节省电网建设,节省长距离输变电设施,消纳问题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在开发太阳能发电和风电之前要确保消纳能力建设,在不具备消纳能力的情况下,大规模开发太阳能发电和风电就是盲目扩张,其后果是不能及时并网,并网之后还有可能因无法消纳而弃电。中国“十一五”期间,2006至2009年的4年里每年风电装机容量翻番,使中国拥有的风电装机容量成为世界第一,但是随着风电装机的大跃进,风电弃电和风电未并网装机的损失电量之和,粗略估计2005年损失2亿千瓦时,到2011年已增加到304亿千瓦时,增加了150多倍,占风电年发电量的比重由12.5%增加到41%,特别是2011年并网风电的年设备利用小时数与2008、2009和2010年比较,突然下降150小时左右,弃风电量突然上升,这些数字都粗略地说明,消纳问题和电网建设问题非常突出。不注意确保消纳能力和做好电网建设,风电损失电量会越来越多。
关于风电消纳能力,许多人往往拿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比,在太阳能发电和风电消纳能力上中国的条件比他们差。我国常规电源中燃油、燃气发电比重小,煤电通过“以大带小”调节灵活的中小机组淘汰了,新建的超临界、超超临界大机组配合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运行能源损失大,“三北”地区热电联产机组多,在采暖季节往往与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顶牛;我国水电调节能力差,不少大中型水电和小水电都是径流式水电站,难以配合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运行。这就是说,当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发展到一定规模,靠常规电站配合运行的潜力挖尽之后,要加快开发新能源就必须开发大容量储能技术,技术经济可行的储能技术不仅是我国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大规模开发的关键,也是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从补充能源转变成主力电源的关键。现在有一种意见,不想在确保消纳能力上花功夫,而采取由电网全额消纳,甚至实行“配额制”来解决。如果电力系统不具备消纳能力,硬要把消纳任务压给电网和其他电力企业,这个任务是很难完成的。
(3)切实掌握新能源发电的核心技术,防止“三边”,科学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水电、火电的争论与现在发展新能源发电相类似。当时认为火电造价低,工期短,便于扩建,容易靠近负荷中心,年利用小时较高,但需要燃料耗煤多,运转人员多,成本费用高,厂用电多,起动慢。对于水电认为造价高,主要是初期投资较大,淹地移民较多,不易靠近负荷中心,还必须建设长距离送电线路,年利用小时较低,重复容量多,但是水电不用燃料,成本一般是火电的1/5~1/10,运行人员也少,是火电的1/10左右,厂用电少80%,容易起动,水电设备制造和基建不用优质钢材。除了这些比较外,当时主要不放心的问题,一是水电遇到枯水年怎么办?二是水电装机多,容量和电量的平衡问题。因此,从长远看大家承认水电优越,但从年度计划安排及受投资限制,为了急于取得电源,又被迫挤了水电(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略)。中国从1912年建成云南石龙坝水电站到现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水电建设,到现在只利用了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的40%。当时也想加快水电建设,“一五”新塘水电装机容量80万千瓦,到1957年末水电装机总容量为101万千瓦,当时水电在建规模为170万千瓦;1958年“大跃进”开始时,曾提出“水主火辅”的电力建设方针,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大上”,大搞“三边”(即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结果被迫“大上大下”,“大跃进”中水电开工规模达到1070万千瓦,到调整时期,约20%的开工规模保留下来继续施工,约35%缓建,约45%停建,造成了巨大损失。“大跃进”时水电大搞“三边”,盲目扩张的教训是深刻的。
水电和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一样,都是可再生能源,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污染物和二氧化碳,但是水电既有一定的有效容量又能提供电量,而目前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不能提供有效容量,只能提供电量,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投资比水电大,发电成本也比水电高,从优化可再生能源开发来讲,当一个国家还有水能资源可以开发的时候应当大力开发水电,开发水电应当摆在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之前。这就是为什么美、欧全力开发太阳能、风电,而我国不这么做的原因。水电搞“三边”造成巨大损失,现在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正在搞新的“三边”(边研究、边试制、边建设),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条件下,从国外引进技术、图纸、零件搞研究,搞试制,然后将不成熟的设备大规模开发建设,由于技术不成熟,出现事故多。
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开发要吸取水电盲目发展的教训,不搞“三边”,要抓紧主机研制,同时抓好配套的无功补偿装置、储能装置的研制;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建设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对于不能满足要求的,不准生产,不准安装使用;对于已经安装使用的要限期更新改造。
(4)要加强新能源发电的配套工程建设,按照用户的承受能力来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要促进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把新能源发电转化成符合要求的电力;二是要使新能源发电与用户的电力需求相平衡。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储能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完成前,要加强调峰、调频电源的建设,例如发展燃气电厂、水电和抽水蓄能电源,要加强与新能源发电配合运行的电源建设,提高电源和电网的备用率。我国过去在发展常规电源时,电力系统备用容量为30%,加快能源电源发展后,由于只能实现能量替代,不能做到容量替代,必须相应增加相当于新能源电源的备用容量,例如“十二五”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15亿千瓦,那么应当额外增加装机容量1.15亿千瓦。
新能源发电成本比传统能源发电成本要高,除了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的每千瓦时8厘钱,以及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上网电价高于常规电源部分,还有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调峰、调频电源,配合电源的电源建设等所增加的成本都要由用户来负担,用户能否承受得起?所以我国要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应当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
16.“首席员工”的得与失 篇十六
学而优则进
有这样一种工作,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有这样一群人,远离城市,远离亲人,常年奔赴在施工前线、战斗在环境最恶劣的地方。陈发亚就是其中一员。
“测量是工程的眼睛,只有擦亮这双眼睛,我们才能确保施工质量。”陈发亚始终牢记师傅王维的教诲,每天跟着师傅到现场测量。夏天的工地上高温折磨、蚊虫叮咬,对于这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犹如一场职业洗礼。有时为了得到精确数据,需要来回反复测量,他仔细观察师傅的操作方法、记录方式,碰到不懂的就默默记在心里,在回驻地的路上向师傅讨教;没听明白的,回去加班加点查阅书籍、资料。晚上师傅处理数据、计算的时候,陈发亚是脸皮子最厚的,只要看到师傅在处理数据计算时,他就会搬个凳子坐在旁边,静静地看,默默地记下来,看不明白的地方就问个不停,直到搞懂为止。
2015年7月,公司举办首届工程测量青年技能大赛,陈发亚积极报名参与。比赛前期,他几乎每晚都在认真复习理论知识,次日上工地也在不断练习实际操作,甚至连跟爱人散步聊天的话题都是当天测量的事情。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以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并荣获公司2015年首席员工殊荣。
管而精则优
陈发亚不但钻研测量技术工作,而且在安排现场施工、质量管控、安全监督等管理方面也不断提高完善。梁山隧道是织纳线重难点控制工程,安全质量管控十分关键。在一次质量检查中,陈发亚发现隧道一个避车洞在未作防水板处理的情况下就准备隐蔽,他赶紧向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反映了该情况,但现场人员以施工进度紧张、后期不一定漏水等侥幸理由拒绝了他的要求。但陈发亚始终坚持原则,并多次与现场班组长沟通,告诉他们在后期隧道一旦出现漏水就很难治理的道理,在他多次讲解下,现场终于同意进行整改,化解了这次施工隐患。还有一次,在全断面钻孔中陈发亚发现钻孔里不断有股状的黄泥水涌出,且有顶钻现象,根据他掌握的相关知识判断可能有突水突泥的风险,于是当即要求停钻,并拟定出三条处理措施:第一,在开挖轮廓线范围内安装小导管并注水泥浆;第二,现场准备型钢等加固材料,为改变施工工法作准备;第三,安排现场在做好安全防范的前提下超前水平钻,并联系相关设备对掌子面进行探测。这一举措有效防止了事故发生,获得了项目领导好评。
有舍才有得
陈发亚是个助人为乐的“90后”青年。2014年8月,大坪地大桥桩基班民工肖正祥孩子考上大学,但由于经济困难正为四处筹备学费犯难。陈发亚知道后,主动借给了这位民工2 000元钱,要知道这是他进入公司组织上发给的一笔一直没舍得用的安家费呀!他的善良感动了桩基班的每一位民工。
他热爱生活,更热爱工作。2013年7月,他带着从西南交大毕业的女友一起投入织纳铁路施工建设,女友被安排在织纳铁路中心试验室工作,两人工作地点相距不到3千米,但几乎一个月还见不上两次面,因为他们各自既要忙工作,还要忙业务学习、能力提高。在织纳铁路工作两年多来,陈发亚总共就只回过三次家,一次是回家过年,一次是回家办理房贷,还有一次就是带着女友回家办领结婚证。对父母,他内疚,因为在父母生病时他没能在其身边尽到自己的孝道。而对新婚的妻子,他内疚,因为令他不安的是没能给她一个固定的家;尤其令他遗憾的是2014年情人节本来约定到县城拍婚纱照,但由于工地突然有事不能脱身,只好放弃了摄影,以至于他领了结婚证半年多还欠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内疚之余他似乎也不后悔,因为通过他的一系列奋斗,他既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更收获了事业的荣誉!
(责任编辑:李万全)
17.教导主任工作的得与失 篇十七
虽说我只有2年多的教务管理工作经历,但我深知教务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份量,也真正体会了教务工作的繁重与复杂,在工作中有苦有乐,有得有失,我觉得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官管,累泪,繁烦,生升,容荣”。
一、官与管。
教务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工作,教导主任又是教务工作的主导者,在学校中层行政领导中处于重要位置,老师和学生都把你看成是个“官”,但这个官是没有任何权力的,他实际上就是一个校长教育思想的实施者,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者,教学工作的协调者,教师学习的组织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家”。因此,教导主任自己千万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官”,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做校长工作的忠实支持者,严格执行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密切联系群众,向教师解释好学校工作的思路,为教学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
二、累与泪。
教务工作是繁重的,教导主任的工作强度很高,并且还要战斗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做好教师的榜样,因此,大多数教导主任都感到工作压力大,每天从早上到晚上,真正以校为家,十分疲惫。累是教务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每学期的开学和结束,教导主任都要写大量的计划与总结,还要撰写学期活动的各种方案,组织各类考试、整理各种材料、汇编各种资料,因此教导主任多数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我经常处于十分疲惫的状态。使我感染上胃病,为治病我花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债务。家人为我悲伤,每念于此,我都不禁流泪,在工作中,累伴着泪。
三、繁与烦。
教务工作十分繁杂,涉及较广,既要领会上级的意图,又要反映群众的要求,既要管理,又要引导,既要制度化,又要人性化,因此,每天的工作都十分繁琐。在管理中,你要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确立方案,检查督促,汇总材料,分配课程,协调教师的工作安排,在复杂的矛盾中,寻找解决的中间方案;在教学中,你要认真备课,知难而进,各项工作都要为教师树立榜样;在学习中,你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接受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处处做老师的模范。有时繁重的工作也会使自己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教师在课程分配时,有的挑三捡四,拈轻怕重;学生在分班时,家长让你左右为难;面对荣誉时,你争我夺,让你权衡难决。这些人为的矛盾是最让人心烦的,但作为教导主任,你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再烦的事,你也要耐着性子,想尽方法去解决。因此,教导主任的工作让人有耐力、有耐性。
四、生与升。教务工作在新课程改革中,是处于最前沿的工作,不管你干了多长时间,有多少经验,每天总会遇到新问题,因此,你会常常觉得自己是个新手,对一些问题感到生疏。特别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诸多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产生的新问题、新现象,让你时时觉得自己会落伍。因此,它逼迫着你每天都要去学习新知识,这样,你会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实现教学相长,快速提升自己。这是我作为教导主任最大的收获。
五、容与荣。
教导主任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是冲当“恶人”的形象。不管是管理教师,还是管理学生,都要坚定的贯彻学校的规章制度,因此,教导主任常常是严厉的或严肃的。但教导主任又必需是宽容的,他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能容纳一切矛盾,能包容师生的一切个性。俗话说:“有容乃大”。正是因为教导主任工作的繁重和艰巨,正是因为教导主任从事着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正是因为教导主任有一颗包容万象之心,所以,教导主任的工作才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才能获得师生的赞誉,这是教导主任最大的光荣。
【我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得与失】推荐阅读: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心得06-28
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叙事10-20
我的研修日志(小学语文)10-19
我的小学语文研修总结12-28
我的语文老师小学叙事作文07-04
我的小学语文学习方法08-17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08-10
我的语文老师小学四年级作文450字06-21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我的影子》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