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表现要素(共9篇)
1.音乐的表现要素 篇一
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探析论文
一、音乐要素包含的内容
和声包含调性和调式两个重要的因素。以调性来说,其主要分为主调和从属调。主调主导主和弦,其位置相对稳定,是音乐的核心结构;从属调起到铺垫曲式发展的作用。调性的确定可以帮助音乐发展决定好布局和和声的特点。和声与旋律的关系密不可分,因为主调音乐的织体层次就是由旋律、衬托声部和低音构成的。每一首音乐的和声特色都是对主体旋律的表现,因而也需要通过对主体旋律结构的剖析来分析和声的特点,使得两者之间能够相互支撑和表现,让和声更适合主旋律的结构。
二、在音乐欣赏中融入音乐要素
(一)音乐要素的变化要与音乐情感的变化相融合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它是一门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可以说,音乐的旋律或内容就是对情感的一种宣泄与表达。而情绪与情感密切相关,却又有心里形式上的区别,情绪比情感的范围更宽泛。当我们体验到某种情感时,总会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其并不像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深度和强度之分,也有高层次和低层次之别。情绪和情感是音乐审美的最基本特征,鉴赏音乐的过程是不由自主的感情投入,也会是自主支配的感情投入,而自主支配的感情投入是建立在准确认知音乐创造的画面和情感的基础上的,否则,鉴赏活动只能处于浅表层次。要准确地鉴赏每一首音乐传达给我们的审美信息,就不能够单纯停留在音乐的表面,而要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和体验,从而探求出音乐要素在音乐不同阶段的变化,借而感受到音乐情绪和情感的变化,体会音乐中纯美的艺术境界。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音乐的进行,其外在依托是音乐要素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其内在实质是情感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从艺术形式上来看,音乐是生动的心理语言,其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远远高于其它艺术门类。而音乐的特性就是表现情感、宣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进行审美熏陶。可见,赏析音乐需要的.是感情的投入,但感情投入的前提是音乐要能够感染人的情感,将人的情感牵引进音乐所创设的意境中。只有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才能加深对音乐情绪和情感特质的体悟,从而丰富个体的情感体验,使个体情绪和情感能够与音乐的情绪和情感相沟通。在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的时候,还要探究音乐要素的变化,音乐的情绪和情感会随着音乐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二)音乐要素的变化是音乐意境变化的结果
当非专业音乐欣赏者倾听音乐时,先入为主的听觉会是音乐的旋律怎样,是欢快的还是忧郁的,是热烈的还是消沉的,是慷慨激昂的还是缠绵悱恻的,也就是说主旋律首先会让人感受到和捕捉到;在对主旋律有了认知后才会品味音乐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在随后会判断演奏这首音乐的乐器。这样的情形说明,音乐要素会最初也会最快的给人以映像,因为有了这样的映像才使得欣赏者进入到音乐要素导向的音乐意境中,也就是音乐所要表达的画面和生活的故事和经验。因此,欣赏音乐不能只浮于音乐表面,而忽视音乐要素的存在和对音乐要素的细细体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要感受到旋律、节奏、和声以及乐器的变化,也要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来感受音乐意境的客观存在,对音乐已经的体味和深刻体味则是音乐审美的深层次体验。比如,对《泰坦尼克号》背景音乐的欣赏,其中有时是用欢快的竖笛进行演奏,有时是用哀婉的小提琴进行伴奏,这就是音乐场景的变化。当主人公杰克和露丝在船中高兴舞蹈的时候,音乐是用明快的竖笛伴奏以显示欢悦之情;而当航船遇冰山撞击将要沉没的时候,音乐是用哀婉的小提琴演奏以显示险情的悲剧结局来临之时人们的绝望哀伤。
2.音乐的表现要素 篇二
什么是音乐特征, 用简单的话来说, 就是音乐内容情绪、形象、意境等等所决定的音乐细部特质和总体风貌。
音乐特征是音乐的实质, 它决定着我们用什么方式, 什么手法和什么情感去表现音乐, 是领会音乐和表现音乐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所以, 我们讲表现音乐, 首先要讲把握乐曲的音乐特征。
将不同的音乐按不同的特征分类, 把音乐特征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可以方便学生领会把握。
人的情感丰富细腻, 体现于音乐特征亦千差万别, 因此, 事实上难以细分, 但大致可分为四类:抒情类、活泼类、精神类、激情类。
1.1 抒情类。
这类特征的音乐一般是歌唱性的, 速度较慢, 它大多以优美如歌的旋律来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情绪上它既是可以亲切妩媚的, 也可以是简单质朴;既可以是愉悦动人、平静安宁的, 也可以是虔诚神圣的、悲伤哀愁的。我们对这类音乐特征的乐曲在表现上要抓住特征是抒情性, 歌唱性, 声音柔和优美。
1.2 活泼类。
这类特征的音乐大多数生动跳跃, 速度较快, 节奏鲜明, 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快乐的天性。对于学生而言, 这是他们情感最敏感, 最易接受和体会的一类音乐。它经常表现为轻巧、活跃、幽默风趣, 诙谐生动。在表现上我们要抓住的特征是轻快活泼, 节奏性强、声音明亮轻巧。
1.3 精神类。
这类特征的音乐表现人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音乐挺拔有力, 坚定果敢, 雄壮庄严, 气势宏大, 在表现上我们要抓住的特征是:速度中庸, 节奏有力, 声音深厚, 有朝气, 有活力, 有气势。
1.4 激情类。
这类特征的音乐, 由于人的情感因素, 最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它除了独立存在与某些篇章外, 亦常常在作品作为音乐的高潮出现, 展示出音乐的灿烂辉煌和磅礴气势。表现上的特征是力度较大, 手法较复杂, 尤其要注重倾注情感, 投入其中。
需要说明一点, 音乐特征的体现可以在整首曲子, 可以在整个段落, 也可以在音乐细部。我们学生演奏的那些短小的初级钢琴曲, 音乐特征往往比较单一, 许多时候一个曲子只有一种特征, 如格尔曼的《睡吧!宝贝》, 汤普森的《印第安鼓舞》等。但也有不少小曲, 短短的篇幅里包括了不同特征的变化和对比, 如李重光的《玩具》、丁善德的《芦花公鸡》等。当然, 随着程度提高, 曲子扩大, 运用音乐特征的变化来丰富音乐表现力就成了相当普遍的手法。
在总体上了解音乐特征的分类之后, 需要我们能进一步针对具体音乐作品分辨它的音乐特征, 必须落实到这一点, 才谈得上对我们学习的作品进行艺术处理的具体操作。
2 对力度处理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
首先, 理解分析作曲家为作品所作的各种力度标记。
力度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 每个作曲家都会对自己作品的音响充满想象, 当它还是纸面上的东西的时候, 他们心中的音响效果已犹然在耳。因此, 他们都会把这种效果的想象变成各种记号标记在音符上面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意图和效果。这些力度记号和有关力度知识方面的音乐术语就是我们进行力度处理的依据。
其次, 音乐的自然倾向, 能够成为我们用作音乐力度处理的一定依据。
乐谱的记谱由于时代的差别, 或由于记谱法在不同作曲家的概念的不同而在标记上表现差异。并不是所有的乐谱都把所有的力度表现意图标示得很详尽, 最典型的如巴赫, 他的作品根本没有任何力度标记。之后的海顿、莫扎特不如贝多芬标明详尽。到了德彪西、拉威尔以至现代作曲家才有了特别致力于对创作意图的精细标记。
那么, 对于许多未有标记, 或未作精细标记, 或已做精细标记, 但也并非能够包罗全部的作品, 我们应如何来做力度处理呢?依据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可以简单的用“音的自然倾向”和“音乐发展的自然趋势”来回答。
比如一个自然音阶, 它的一个音一级一级向上推动, 趋向前面高点的音, 便形成了一个自然向上的趋势。反过来, 音流的下行往往带有收缩的趋势, 因而可以自然的处理渐弱。
乐句的起句和结尾一般较弱;乐句的高点一般较强, 乐句的推动一般渐强, 乐句的收缩一般渐弱。音的上行模进一般是渐强的向上趋势;音的下行模进一般为收缩的减弱趋势;音乐向高潮推进之后则一般趋向平和和渐弱;音乐在高潮处将展示热烈、热情、宽广、气势与辉煌……这些都是音乐本身的一种自然发展趋势。高潮处相反的情形也有。但这种情况, 一般曲作者都会作出标记对他的特殊表现意图予以提示。
3 运用对比是一切艺术表现的重要原则
对比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表演要遵循的美学原则, 音乐表现亦然, 从表演的角度上看, 可以把音乐简单的归属分为两类:一类叫音乐特征对比, 一类叫力度层次对比。这两个方面虽然作为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我们已在前面分别讨论过了。但作为对比的应用和表现还有新一层含义。
音乐中的对比形式多种多样。一方面说, 可以整曲、整段作为一种音乐特征来作整体性的对比, 如组曲、套曲、奏鸣曲、变奏曲、回旋曲、二段式、三段式乐曲中, 曲与曲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的对比;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对比手法运用在很小的, 如在一个乐句内部, 或一个乐句与乐句之间以两种音乐特征来进行对比。比如, 坚定有力的音乐与柔和歌唱的音乐对比。也可以更细腻的从奏法、调性、调式、和声色彩等来影响音乐特征内部的对比。比如, 一首音乐特征表现为快乐活跃的曲子, 它既可以以鲜明的节奏, 明亮的跳音来表现欢快活泼, 也可以用抒情性的旋律来表现欢愉的歌唱, 大的特征是上一致的, 但表现手法上要形成对比。在表现手法的对比上, 我们可以列出如快慢、长短、、强弱、断连、刚柔、明暗、高低、旋律性与节奏性等等。我们也无须以概念来记忆这些东西。需要辅导学生们真正掌握的是对音乐对比性的体验和对音乐对比性的表现。当然, 理性上必须明确对比是表现音乐的又一最重要的基本要素, 是音乐表现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没有对比的变化, 音乐会变得平庸无味, 毫无生气。
4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表现音乐得从乐句做起
有句通俗的话叫做“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当我们从字体把握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以后, 就需要落脚到组成音乐结构的最基本单位———动机、乐汇、乐句上, 寻求服务于音乐总体情绪特征的具体处理。必须明确, 这也是表现音乐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
文章的理解讲字、词、句、段意、中心思想, 音乐同样, 我们不是把音乐叫做音乐语言吗?事实上, 音乐表现也就像说话一样。要让别人把你的意思听懂, 你就得把字、词、句读对, 把话讲明白, 表达出语句中的语气和意思来。
在教材的记谱中, 为了方便学生们掌握, 作曲家常用连线来进行乐曲划分, 这可以帮助我们一目了然的看清它的结构。但另一方面, 也有的曲谱不用连线来分句, 或者连线还有其它丰富的用途, 许多连线并不都表示分句, 所以不能把所有连线作为分句的依据。我们要在这里归纳的第一点是:通过对乐句结构的了解, 必须学会用头脑划分乐句, 无论乐谱是否用连线来标示分句, 只要我们开始学习弹琴, 就要学会这一点。第二, 必须要在演奏中进行分句。表现音乐, 把音乐的结构讲清楚非常重要。要做到句与句、段与段既清晰分明又统一于整体。一般地说, 乐句的划分用手腕的协调来做, 乐句收尾的地方力度收缩, 把手腕轻轻提起来, 留一口气, 像说话时的呼吸一样, 呼了气再进行第二句。
我们帮助学生们用琴声表达音乐的时候, 应经常告诉他们:表现音乐就像说话一样, 把话语中的语调、语气、抑扬顿挫, 像表达自己说话的意思那样自然地融入音乐, 就能赋予音乐生动性, 音乐就离开了平庸和死板。于是, 我们应认为表现音乐并不难, “就像说话一样”。
钢琴演奏中为了更好的表现音乐, 不仅要掌握钢琴演奏专业技术和对音乐的理解, 更应上升为提高整体艺术修养, 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和文艺修养的总和。钢琴演奏者必须坚持从生活出发, 从生活中发现美, 时时刻刻积累生活感受和艺术感受;必须多欣赏文学作品, 提高演奏者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艺术感受能力。总之, 我们只有把技术手段和艺术修养完美的结合起来, 我们才会有完美的音乐表现。
3.音乐的表现要素 篇三
[关键词] 高中语文;理解能力;表现内涵;现代文阅读
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抑或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都不能缺少理解能力的存在。如果将教育进行具体化模拟,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时,便是不断地在对知识体系进行理解。
一、理解能力表现内涵
1.理解的表现内涵以及教学价值
对于高中语文的现代文,学生通过对文字的阅读进行理解,可以对现代文有一个较为形象的认识,通过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内心。这是一种交流模式,学生在阅读现代文的同时,和作者对面而坐,侃侃而谈。理解的表现内涵在新的时期,便表现为事实和意义的相关统一。
2.理解的教学价值
当学生阅读现代文时,能从言语之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吸收,教师往往可以称学生理解了。所以说理解同样兼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的,是教学价值和结果的统一化,就是过程和目的统一。
而且在高中教学中,语文往往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教学的,所以高中生在学习时,需要较为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就是需要理解能力。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良好理解,可以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进而达到将知识转换成智慧的目的。使用文字交流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学生锻炼自己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日后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学生的生活中,可以通过良好的语文学习,学会和他人更好地沟通。
二、理解能力构成要素
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理念中,对于理解能力的相关讨论已经较为成熟,理解能力构成要素主要如下:
1.对文本内容获取和阐述的能力
获取和阐述能力就是信息收集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对文中信息进行收集,通过对文本所含信息的总结归纳,将文本所展现的中心思想整理提出。获取信息应该包括对文中浅显的意思和隐含的意思进行共同获取。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学生进行全面收集,如果收集不全面,学生便不能对作者的感情充分认识。阐述信息不仅仅是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基本阐述,同样要对文中所隐藏的情感进行了解,也就是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同样应该了解作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上产生的共鸣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信息阐述时,有着较为正确的认识,而且思想的共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现代文阅读。
2.对文字比较和评价的能力
当对文本信息进行了基本的内容获取和阐述后,理解能力还应该包括对于文字进行比较和评价的能力,也就是说获取相关信息并不是理解能力的全部,还应该包括对文中不同部分所展现的事实观点等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这种分析形成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对比可以局限在同一文本之中,也可以应用于不同文本。
对文字的评价能力,需要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评价基于理解,源于比较,评价的优劣能充分表现学生理解能力的强弱。
3.对文字进行反思和应用的能力
教材文本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还包涵着作者的世界观和情感。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复杂信息。而落实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就包括对文字的反思和应用能力。反思能力便是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对文中所展现的文化内容进行反思。同样,这种反思可以落实到学生身上,检视自身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检视自身的信仰是否坚定,检视自身的心态是否积极。所以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这种反思能力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提升。
而对文字的应用能力便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学生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在实际写作过程之中使用文字的能力。
学生对文字进行反思和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超过了文字本身,是通过文字进行自我思考,然后将知识进行自我提升的过程。如果说阐述能力属于对文字的基本了解,那么应用能力已经落实到实际使用了。反思和应用能力是较为重要的能力,教师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不仅欣赏作者的优美文字,还能将体会理解构成自身的知识。
三、理解能力的评价指标
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具体教学过程中,理解能力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在现代语文教学中,针对理解能力有着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
学生具有的低级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在获取阐述阶段能够根据较为具体的线索进行信息搜索,阅读完成可以基本了解并复述文章,熟悉文本中的作者情感,有着拟定标题的能力,阅读完成后可以独立完成阅读报告,对不同种类的文本有能力进行分辨,能够对文章内作者的情感表达认可或者反对并说明理由,能够将文中的经历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联系,可以根据原本主题提出相似主题等,这些便是学生低级理解能力的体现。
学生高级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可以归纳总结出文中较多线索,对于文中所体现的基本环境和基本情节可以进行有效联系,能够熟练运用标题,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准确复述,能够在讨论文本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可以针对问题提出自身的相关见解,能分类不同文本,能对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客观评价,可以将作者的笔法进行反思利用,能够在自己的文字中体现文本包含的信息,能在阅读完成后发表相应的阅读体验且文字清晰明了。在学生理解能力评价指标中,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便代表有着高级理解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进步,知识的灌输已经不是教育的全部概念了,对于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对于现代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非常重要,所以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认识评价也非常重要,需要教师加强学习,以便科学设计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伍远岳,刘彩姣.理解能力:结构、表现标准及评价——以现代文阅读为例[J].语文建设,2015,(1):51-55.
[2]伊钟,礼铃.阅读理解的“藏”与“露”——以湖南高考语文卷的现代文阅读为例[J].湖南教育(B),2014,(05):22-23.
[3]汪仕起.浅谈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3):97-98.
[4]吴红艳.注重人文内涵 提高语文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02):34-35.
责任编辑 范宏芳
永新县教师进修学校,江西 吉安 343400
4.从音乐剧四大要素分析音乐剧 篇四
音乐剧是一门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等表演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以其令人陶醉的流行音乐元素,扣人心弦的戏剧故事,吸引众人眼球的舞台艺术效果,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征服了和征服着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美国著名音乐剧作家奥斯卡.小哈默斯坦曾给音乐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它是你能想象到的任何一种形式。”从音乐剧的四大要素来看,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讲舞台美术融为一体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
改编自法国文学巨匠雨果同名小说的音乐剧《悲惨世界》诞生于1978年的法国,首演于1980年。1985年被改成英文版登上伦敦舞台。1987年亮相美国百老汇。乃当今音乐剧界“四大名剧”之一。
提起法国著名文学大师维克托·雨果的名字,中国人并不陌生。用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改编的同名影视及芭蕾舞剧,就有几种版本在我国放映或公演过。他这两部小说的中译本,以及戏剧《欧那尼》、《笑面人》,诗集《惩罚集》,也为我国文学、戏剧爱好者所熟悉。但是谈到雨果一生费时最长,耗去精力最多的作品,当数《悲惨世界》了。《悲惨世界》是雨果1828年在巴黎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后而创作的。从他搜集资料、构思情节,到1848年小说正式出版,前后整整经历了34年时间。也可以说,《悲惨世界》耗费了雨果一生大部分心血。是他创作的伟大结晶。从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取材,使音乐剧的作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使音乐剧的剧本有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和艺术基础。自一九八五年上演《悲惨世界》以来,世界各地的《悲惨世界》剧迷们如滚雪球般不断地快速成长,超过《猫》、越过《歌剧魅影》,从来没有一出音乐剧可以十二种语言,同时在世界一百多个城市上演。《悲惨世界》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其剧本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而提起剧诗,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但是一提起音乐剧中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中令人难忘的歌词,人们会侃侃而谈。比如剧中拉马克将军的死讯传开后,学生领袖恩佐拉带领众人唱的“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充满着昂扬的斗志,激荡人心,让人听后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且旋律朗朗上口,过耳难忘。而后面的一首“只待明天”也是一首很有气势的大合唱,与前一首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剧本和剧诗是“一剧之核”。
但在我个人看来,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其音乐创作的成功,而声乐在该剧音乐中又占有主要位置,从观众在欣赏完后对剧中的多首歌曲的久久难忘也可见该剧歌曲创作的成功。毫无疑问,音乐定义了音乐剧的存在,是音乐剧的灵魂。小哈默斯坦在解释音乐剧的定义时还说过另一句话:“其中,只有一个元素是音乐剧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音乐!”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其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曲目,比如《I dreamed a dream》、《Who Am I》等。《Who AM I》这首曲子是在悲惨世界的故事中,沙威暗示冉阿
让自己发现了冉阿让就是24601之后,冉阿让反复问自己是否要坦白的过程中,冉阿让的内心独白。冉阿让在内心反复思量,是否应该让被沙威抓住的那个人当自己的替罪羊,自己是应该坦白还是苟活下去,多次发问自己是谁,即《Who Am I》。这段唱段包含深思的感觉,是冉阿让对自己的发问,唱段的情绪由开始的疑惑,迷茫,渐渐变成挣扎,最后的时候情绪明朗,冉阿让的善良战胜了胆怯,于是在最后,长短的情绪转为激昂,强硬,全部管弦乐一起再次推出《Who Am I》的主题时,表明他的光明一面已经战胜了怯懦的一面,完成了精神上的升华。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全新的音乐并不很多,而且旋律很简单。而正是因此,才更显出作曲家超凡的创作才能,用很少的素材就能将雨果笔下的鸿篇巨著诠释地如此细腻深刻。旋律简单是为了好唱、好听,让观众容易理解和记忆。有人不屑一顾地说这远不如歌剧的音乐语言丰富。的确,我承认这点,但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比如芳汀在临终前唱响的曲子的旋律在最后快闭幕时又出现了,尽管歌词内容不同,但观众却能跟着哼唱了。这就是为什么随着情节的发展,观众对某些旋律已经开始耳熟能详,产生一种亲切感了。《悲惨世界》中的部分音乐旋律感不是很强,但这些旋律感不太强的音乐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起到的作用却不小。观众也许听后忘了这些旋律,但是却记住了旋律衬托出的人物。
再来谈谈《悲惨世界》中的舞蹈表演。《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中体现出来的舞蹈的部分真的不是太多,它是通过演员对剧情的了解然后以神态动作等一系列展现出来的。比如德纳第的表演把德纳第的势力,狡诈,阴险表现的恰到好处。他醉醺醺的神态,阿谀奉承的动作以及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让人一看便知他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样一个人。芳汀在唱起“我曾有梦”时先是充满笑意与希望,随后因现实的残酷与无情使得她的希望破灭了,她的嗓音越唱越沙哑,脸上带着无奈与忧伤,扮演者在情感的转变上把握的很好。芳汀在沦为妓女之后,表面上看来变得沉沦放荡不羁,实则内心充满怨愤,扮演者通过表情和嗓音的转变把这些都表现出来了。总之,音乐剧《悲惨世界》里舞蹈成分不多,但这些也足以考验表演者的舞蹈功底,而且能把剧本的核心思想表演出来,更是这部音乐剧的成功。
话说音乐剧的舞美设计是一剧之美。这部剧在舞台背景,服装,音响,舞台灯光上也构思巧妙。剧中运用了许多如打字幕来转換时空背景的电影手法。舞台的设计十分巧妙,在中间有个大的旋转圆盘。人物在剧中利用圆盘在制造走路,远近上的效果上很有真实感。舞台上有一可个以组合、变化的大型场景道具。可以一瞬间从一座贫民窟的陆桥变成大学生的咖啡店,再成变成路障的,再变回去。歌曲不论是平靜、活泼或雄壮都透露著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未來的期望。很完整的描绘出当时法国人民的心境。而剧中那个行径恶劣的店老板和他的老婆,都是穿着肥大的衣服,大大的垫肩,夸张的裤子臀围,这些服装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不是好人。最重要的是在美国第49届音响协会奖上,《悲惨世界》夺得最佳音响效果奖。由这几点上看来,《悲惨世界》的舞美设计绝对是无可挑剔的。
我认为《悲惨世界》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他对人性的描写如此真实如此深刻又如此亲切。他的沙威,那种绝对的不宽容,相信自己就是正义的偏执,难道不是我们人类千百年来多少悲剧的根源吗?他的那些小市民,他们自私,贪婪,嫉妒,没有廉耻,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得道德阴暗面?他里面的爱情,有那么痛苦那么绝望的爱情也有那么快乐那么自私的爱情。他包括了这么多人,好的坏的,却并没有太多的夸奖或者谴责,倒是有深深的理解和悲悯。而当他把人性看得如此透彻时,却没有悲观,反而,用冉阿让,来热烈的赞美爱的美丽,宽容的温暖,人性的高贵。音乐剧《悲惨世界》无论从剧本还是音乐,舞蹈还是舞美设计,都无可挑剔,还有比这更精美更宏大更深邃的作品吗?
参考文献:
1.《悲惨世界》,作者:维克多·雨果,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2.《综合音乐艺术赏析》,作者:刘星,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3.《音乐欣赏教程》,作者:张丽民编著,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4.《音乐剧魅影》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初中音乐表现 篇五
一、器乐教学的意义、性质及任务的提出
谈器乐教学,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器乐教学的意义、性质和任务。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中,不仅将器乐“演奏”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演奏的教学因素。《音乐新课程标准 2011 版》中,不但将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定为推荐使用的课堂乐器,还对演奏教学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如:【7-9 年级】能够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能够选择某种乐器,运用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力求用优美的音色进行演奏;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作简单评价;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 2-3 首等。器乐演奏教学的这一发展态势,既反映了音乐教育本体属性的全面回归,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充分发挥器乐演奏教学在音乐审美教育中作用的重要课题。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器乐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愉悦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器乐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学生学习演奏时,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这就使这些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出来,处于“兴奋”状态。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既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从生理上分析,学生在演奏器乐时,美妙音乐影响其情绪,情绪又影响着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影响其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由此可见,通过器乐演奏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正是器乐教学的意义所在。
由于我们今天所谈的器乐教学隶属于音乐基础教育的大范畴之内,因此器乐教学的性质是由音乐基础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我国,小学与初中阶段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器乐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音乐的体验,在学习器乐的进程中学习音乐,提高素养,乃至受益终生,这正是课堂器乐教学的性质所在。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个音乐学习领域,器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以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形式,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奏课堂乐器;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能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并以音乐的形式与他人进行情感的沟通。
谈器乐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还应该明确器乐教学内容及关注乐器的选择。
二、器乐教学内容及乐器的选择
中学阶段器乐教学的内容主要有: 1.继续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在各项演奏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继续发展演奏乐器的技能; 2.发展学生合奏、独奏、伴奏能力。应至少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能积累独奏或与他人合作演奏一定数量的作品的经验。3.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进行评价。
在课堂乐器的选择上,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用适当的乐器,充分运用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并发挥其功能,实现启迪学生智慧,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斟酌的问题。
乐器的选择,有这样几个原则我们需要注意: 1.必须要选择音色个性不强的乐器以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 2.选择音准好、音色美的乐器; 3.还应根据学校和师资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目前,口琴、竖笛、口风琴、电子琴、电钢琴等已成了广大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乐器,在音乐课堂中广泛使用。
三、器乐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
了解器乐教学的性质、任务、内容,是我们实践器乐教学的基础。而实际操作中,教师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器乐教学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掌握并有针对性的选择一定的器乐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器乐教学实效性。
(一)学习准确演奏
首先,我们认为,学生能准确演奏是实现器乐教学的目标,上好器乐教学的第一步。准确演奏,指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演奏方法,完成乐谱中对音准、速度、节拍、节奏、力度、音色等各方面的要求。这就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于学生在音准、速度、节拍、节奏、力度、音色等各方面的教学策略选择与实施。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学生们在没有稳定拍感、没有音准感念、没有力度对比的情况下,怎样主动感受、体验和合作表现音乐的美。
针对这些问题,下面就重点讲讲器乐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教学策略。1.甄选优秀教材 2.优选教法、学法
① “趣”字当头的演奏法训练
② 借鉴先进教学法训练稳定拍感和节奏感 ③ 借鉴柯尔文手势训练音准及多声部合作能力 1.甄选优秀教材
(二)体验合奏的乐趣
因此,在器乐教学伊始,教师们就应该关注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多引导学生进行合奏的音乐实践,让学生在器乐合奏中体验合作表现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这里也有一个教学原则要遵循,即:因材施教。
器乐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点,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各种不同措施,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一节课上完全弹会老师布置的乐曲,一些学生在弹奏上就会有一定困难,而另一些有基础的学生就会出现在知识、技能学习上“吃不饱”,如果教师只顾及某一群体,势必会造成另一群体对知识学习上的厌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可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多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例如:一位老师的器乐教学中,全年级学习同首作品《玛莉有只小羊羔》,进度慢些的班,就吹奏由三个音组成的改编版:
更灵气一些的学生(有一定的键盘基础),就分为主旋、伴奏两声部,按老师设计好的伴奏旋律(主
三、属三和旋分解),进行小合奏,效果极佳。这样,既让学得快的学生有发挥优势的场所,又不会使学得慢的同学感到灰心。课堂上的气氛活跃,学习兴趣高涨。
这样的分层合作教学,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有助于学生们在音乐活动中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合奏是一种器乐演奏形式。由于合奏时各声部乐器按统一的节拍、速度、力度,在指挥的要求下演奏,所以必须要求学生们充分认识自己在合奏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整体和谐、统一协调、与人合作的能力与素质。合奏训练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演奏技能,提高了演奏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合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得到提高。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电子琴教学中学生合作演奏的曲目。< 雪绒花、八月桂花、故乡的亲人 >
通过这几段视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器乐合奏教学中学生的识读乐谱能力、器乐演奏能力、聆听能力、声部配合协调能力等均得以有效训练。这应该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器乐教学的努力方向。尤其对第一段课例和第三段课例想多说几句。第一段《雪绒花》。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器乐教学目标中有一点很重要,即: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奏课堂乐器。可以说,学生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学习并掌握一些演奏技法,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更加自信地表现音乐。这个片段课中,教师是一个有心人,她和学生一起创设了一个表演音乐的良好氛围。学生是在这个情境中完成合奏。不仅会对音乐及其表现情感有更深刻、直接的体验,也会在情境演奏中主动、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演奏技巧,包括对音色、音量的控制——这些器乐教学中的难题。第三段视频《故乡的亲人》。我们前面也已经提到,《音乐课程标准》中对 7-9 年级学生的器乐教学,明确要求:“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作简单评价。”这位教师践行了这一要求。没有正确评价就不能继续提高。对于被评价学生来说,同学、老师的中肯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不易发现的问题;对于评价者来说,要评价的有水平,首先要认真聆听,这本身就是对音乐聆听能力的很好的培养;还要从音乐表现出发,运用音乐术语,进行评价。这当然是对知识知识、技能的一个很好的学以致用的过程。评价者、演奏者在这个教学环节都得到了音乐审美能力方面的锻炼和条。当然,完成这样的器乐合作教学,老师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学生们在演奏速度上不能统一,声部配合上不够协调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但出现这些问题是正常的,也只有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音乐表现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才能得以不断提高。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找准、用对教学策略。
比如演奏速度不统一,我们除了可以在学生齐奏、独奏时多增加稳定拍感、内心歌唱的训练,还可以用各种不同的速度演奏同一个节奏型,这样学生易于体会到速度快、节奏紧凑,速度慢、节奏宽松的关系;在训练中力求做到慢速时能稳得住,快速时防止越奏越快,变化程度时重点放在渐慢与渐快的过程上,突然变速时要掌握新速度进行的准确性。另外乐器的演奏法也会影响速度,比如在较快速度中吹奏乐器(竖笛、口风琴等)的快吐演奏法,这样的技术问题可以单独抽出练习,若仍然达不到要求,就应该适当地简化一下乐谱的节奏难度,切忌为了几个复杂的小节,无休止地练习,而引起学生的烦躁,使他们失去信心。
再比如合奏时各声部间不能互相倾听,协调合奏能力弱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们分声部进行击打节奏卡农的练习,训练学生相互倾听、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当然,要真正提高器乐合作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们还应有以下相应的教学策略做保障:(1)合奏的规模、类型要根据各地和各个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来组织。(2)选择曲目要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曲目的选择还要注意趣味性、艺术性。(3)教师要有详细的训练计划和目标要求,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
(4)教师的指挥应线条清晰,动作大方,节拍准确,乐曲情绪处理适当,学生能清楚的理解教师的指挥意图。
(5)重视学生的视奏训练。新作品练习前要指导学生先进行视唱、视奏,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识谱问题、指法、呼吸等技巧的统一问题,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更好的把握作品情绪,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引导学生参与对乐曲的处理,允许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内容与风格的处理意见。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不难发现,要提高器乐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发挥器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关键还在于授课教师们的教学专业素养,我把它们归纳起来,共有以下四点:
1.教师应有较强的范奏能力,这可以最直接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应有精准的听辨能力,以保证最快速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3.教师应具备分析归纳问题和对规律性知识提炼总结的能力,以期找到最有效的教学对策;
4.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以期最大限度的提高器乐教学的实效性。
本讲内容说明:初中音乐表现领域的器乐演奏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是培养与发展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课程。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我们器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个人演奏家或者少数几个艺术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一种器乐感知和简单的演奏技能,让学生多一条获得审美的途径。然而在器乐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演奏,没有真正地乐在其中,所以本课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器乐演奏的兴趣方面进行一些说明。只有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有了兴趣,懂得了主动学习,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詹家姆士·莫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这一席话,道出了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大意义。而兴趣又是促进各项音乐活动的巨大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也就是说,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对于学生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有意义的活动有着一种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音乐的效果,而且还影响到学生潜在的素质和智力、能力的发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喜欢乐器演奏,有学习的兴趣,才能让我们的器乐课堂生动起来,发挥器乐教学的功效。由此可见,学生学好音乐的关键是兴趣的培养。一般说来,学生都有着一定的爱好音乐的天性,如果家长和教师做耐心的、长期有效的培养和诱导,他们的音乐兴趣也容易被激发出来。然而,学生先天产生的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器乐本身及其发出音响的直接兴趣是并不十分专一,这就需要后天进行指导、培养,将学生对器乐的先天的好奇进一步发展为学生对乐器的演奏的浓厚兴趣。这时的兴趣就从“有趣”水平发展为“乐趣”,也就比较专
一、稳定化了。
一、注重初次接触乐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着一定的爱好音乐的天性,对音乐的兴趣也容易激发出来。初中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很多行为习惯还停留在小学生的层面上,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着好奇。
1.“兴趣”是初中生学习器乐的原动力。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演奏的教学乐器给学生认识,如葫芦丝、口琴、口风琴、竖笛等,让学生观察乐器外形、讨论一下结构,听听乐器的音色 , 老师自己最好能够比较专业化地演(吹)奏一支乐曲,不行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乐器演奏的片段进行欣赏,通过视听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乐器音色的美。
比如及时引导学生理解竖笛的一些常识,并做一些必要的示范讲解:(1)乐器名字:竖笛
(2)结构:有笛头、笛身、笛尾、吹口、六个按音孔组成。
(3)吹奏姿势和方法:上身直,头略低,斜拿笛,肩放松,孔按严,悄悄吹。开门见山,用乐器与学生说话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竖笛原来是那么好玩的,激发了学生学竖笛、吹竖笛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等等。),把对竖笛的兴趣巩固下来并形成以后学习的良好习惯。
2.“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器乐的续动力,教师可选简单的乐器(如口风琴)作为演奏乐器,挑选班级表现欲较强的同学,让这几位同学上台尝试怎么“玩”,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发现乐器演奏的方式。学生通过自己吹奏,既感受了音色,也“玩”了乐器 , 其他学生会认为原来这么简单 , 我也想“玩”,每位同学都有跃跃欲试的想法。
3.“知趣”是初中生学习器乐的内动力,教师专业化的示范与专业化的传授是学习器乐中很重要的一点,比如吹奏的气息、口风、舌位,弹奏的手型、指法、技法等,只有一开始就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规范化的学习过程,才能有以后持续学习的可能,如果一开始就学习的不够规范,以后要更上一个台阶就很困难。教师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将自己表演的与老师表演的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激发出学生进一步提高演(吹)奏技术的愿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的思想从一时无意识的感性好奇转变到要进行比较长时间的理性学习的准备中来。
有位音乐家曾说过:“创造音乐美感的愿望实际上是器乐教学中的惟一有效的动机,假如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学习的意志。”在器乐教学中,我们要以音乐本身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对音乐的感受力作为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感受力,让音乐的魅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每次演奏带来的美感和内心的喜悦,从而使学生获得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动去克服学习困难。
二、继续学习时把握教学节奏,保护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在器乐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学习半途而废者比比皆是。
1.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灵活掌握教学进度
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对乐器的形状、结构、音色、演奏方法等处处感觉新鲜,学习兴趣很高,但这种兴趣随着时日增加、难度加大,慢慢变成昙花一现,不能持久。不管是哪种乐器,在演奏技巧的学习时都会有很多困难摆在学生面前,若学生意志薄弱,而教师不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就会使学生对这种乐器产生厌倦感。
因此我们要有一个完整的器乐教学计划,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解决技术难点,整体上把握好器乐学习的进度与节奏,让学生吃得好、够得着。而其中演奏技巧的学习则可看成是一种“顺带”解决的问题,不要用专业的水平去要求学生。
器乐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有不同的侧重,才能使学生逐步内化吸收各种演奏技巧。在教学中,不能一次给学生提出许多要求,这样急于求成,他们记不住、做不到,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烦躁、惧怕和反感等不良情绪。
2.适当把握教学难度,运用多种手段化解难度 在器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①如竖笛吹奏中吸气如闻花香,呼气如吹蜡烛,使火焰摇而不灭;
②如 在口琴教学中更应注重充分利用直观手段 —— 如板图、板画,形象地指导学生学习改变口型、含六盖四等吹奏技巧;
新式单音奏法:
张大口,把口琴含得深一些(含 5 个孔),用舌头盖住左面主音以下的 4 个孔(流出右面一个空)(见图),由右唇边奏出单音来,无论在上行或下行,舌尖总在左边,并始终不脱离琴格(舌尖要在琴格上拖动,不能离开)。
后加和弦伴奏(简称“后加伴奏”)
后加伴奏含法与新式单音相同,当右唇边奏出清晰的单音时,把盖在左边琴格上的舌头很快地开放一次,又立即盖回原处。在舌头开闭动作的同时,右唇边的单音须连续奏出,不可中断,舌头开放时所出的“锵”声,就是“后加伴奏”。伴奏记号“∧”,“ 0 ”为单音记号(即不加伴奏)。
北京顺义仁和中学辛艳玲老师,特点图文并茂,手势辅助,概念清楚,遍顺口溜。③在口风琴教学中,穿指、跨指、缩指、同音换指等 指法的运用要有比较形象化的图示帮助解决。
通过这些学生便于接受、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展示形式,将抽象的演奏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把复杂的动作简单化,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才能始终保持住,学习的兴趣才会得以保护。
在每节课中,只能确定一个练习的重点和难点,最好先让学生唱熟需要演奏的乐曲,这样就适当降低了难度,然后再进行器乐教学及练习,学习器乐的时间最好也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使他们觉得难度适宜,增加了学习自信心,学起来较为轻松容易而意犹未尽,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将练习延伸到课后,从而轻松、自然、稳步扎实地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3.坚持课堂随机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器乐学习都是通过乐曲练习进行的,要掌握一支曲子需要坚持不懈的练习,这不仅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毅力,更要有一定的耐力。很多学生往往因为坚持不下去而自己淘汰了自己。因此,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并随时表扬鼓励,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以上这些问题,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切实地保护、巩固、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器乐教学并非是一种终结化、专业化的活动,而是普及化、大众化的教学活动,应为学生终生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通过我们有限时空下的教学与引导,能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还能保持对器乐的热爱,这无疑是最成功的教学!
三、精选乐器及练习曲目,巩固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合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学乐器到了一定水平之后,可以找一些合奏曲目练习,形式也可以多样,例如重奏、齐奏、打击乐伴奏等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一起体验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使学生在合奏中理解对乐曲的感受,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在音乐教学中,常见的教学乐器可分两大类:学生节奏打击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作为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合适的乐器。一般来说低年级以学习打击乐器为主,如木鱼、碰铃、双响筒、铃鼓、三角铁等。让学生通过敲击、拍打、摇动等方法,使乐器发出声音,指导他们为课本歌曲配上打击乐,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相互协调的能力;到了中高年级和初中,可逐步加入有固定音高的竖笛、口琴等简易乐器,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
在有些老师教学中有这样的配合,有的学生拿电子琴、电子合成器在演奏二胡声部,这是很好的一个教学策略。如果缺少某个声部,可以利用电子琴具有多种模拟音色的特点,让某些学生用电子琴来代替演奏一个声部、两个声部甚至几个声部,老师在这里边也可以代替演奏,使得缺失的声部可以得到补充。
器乐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习演奏的方法和技巧,而是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所以器乐教学一开始就要尽快与演奏乐曲、表现音乐结合起来。对于少年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教材应该以他们熟悉的题材为基本前提,我们要结合课本但不能拘泥于课本,精选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练习曲目,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亲切、真实、有吸引力。如一首日本名曲《 伴随着你 》,因被日本动画片《天空之城》作为片中插曲后而为学生熟悉与喜爱,它旋律简单明快,事实证明将它作为口琴、口风琴或竖笛的学习曲目都非常成功。挑选它拿来作为练习曲,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例如 清华附中胡军老师的课,这节课具有如下特点:①用音乐的方法学习音乐,在器乐教学中没有忘记音乐基本技能——学生听力的培养。②难点集中解决,无论通过唱还是奏。③先唱后奏,降低了学习单位时间的密度和难度。
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插曲《我心永恒》也被师生们广泛喜爱。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乐曲的练习,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技巧的演奏,更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巩固了他们学习器乐的兴趣。
如果在农村中小学,更应重视课堂乐器的学习。没有能力买乐器,可以自制和土造,同样能达到传承音乐文化知识和艺术的目的。就课程安排来说,应当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而对于技术水平及演奏能力不作太高的要求。通过演奏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音乐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加热爱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为学生日后能在乐器演奏方面继续发展打下基础。还可成立乐器制作小组,了解笛子的历史及其构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动手能力,制作自己想象中的笛子,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最后还可以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对学习乐器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搭建表现平台,发展巩固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培养一项兴趣不易,巩固一项兴趣,使之长久,更不易。孩子的注意力短暂,兴趣容易转移,“朝三暮四”是常有的现象。这时,老师就要开动脑筋,不断变换方式,创造多种环境,以巩固延续这种兴趣。如何让兴趣转变成爱好?如何让动机产生?这些其实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音乐的实践活动是由创作、表演、欣赏这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其中演奏在表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后,他们就会非常重视音乐的表现,在注重音乐情绪体验积累的同时,更加注重音乐想象力的发展。比如对音色的关注,风格的把握,情绪的处理,新音响的探索,新音乐形象的创造等。这就是所说的对音乐的二度创作,是人运用音乐想象力的行为和结果,是学生创造能力的体现。
学习器乐的演奏是对音乐最好的感受与体验,因为所有的音乐活动都需要人的参与。学生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表现音乐,总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与演奏实践,同时器乐的学习又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通过演奏实践,既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视奏、视唱、识谱能力,培养了学生音乐的听觉感、音准感。
“学生都有适应集体意志的愿望,有与集体合作的愿望,有优于别人的愿望,也有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激发、培养学生器乐学习兴趣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适时引入竞争与合作的机制,将器乐训练与歌曲演唱、律动、唱游、歌表演相结合,给学生表现、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听、唱、奏、动中感受乐曲旋律的强弱规律;还可采用齐奏、轮奏、重奏、领奏、伴奏等多种形式,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及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在班队活动以及校内校外的各种形式的文娱表演与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6.音乐的表现要素 篇六
摘要:音乐表现力对于器乐演奏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演奏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对于高师院校的钢琴专业教学来说,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的训练,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显然,音乐表现力无论从钢琴演奏的内涵还是外延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而钢琴专业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培养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高师院校钢琴专业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给更多教学工作者的钢琴教学开展带来些许启示。
关键词:高师;钢琴;音乐表现力;内涵;外延
对于钢琴演奏而言,专业的钢琴演奏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就现在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开展现状来看,针对钢琴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视的,而对于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塑造较为欠缺。因而,针对这一重点内容,笔者结合本人的钢琴教学开展,就钢琴专业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高师院校钢琴专业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塑造和拓展。
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是钢琴教学的内在动力
音乐表现力对于钢琴专业学生来说,非常的关键,这也关乎学生个人的专业能力与演奏水平。具体而言,钢琴专业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主要是指学生对于钢琴作品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以及通过具体的演奏实践对钢琴作品进行二度艺术创作所产生的美的体现。所以,可以看出音乐表现力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钢琴专业学生钢琴演奏的水平和效果。钢琴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钢琴丰富的表现力。这样一件具有塑造性的乐器,在无形之中要求演奏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音乐表达能力,才能完美的诠释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钢琴优美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使其在音乐表达中展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营造宏大而美妙的音响效果。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判断其演奏水平的.高低并非只是单纯从其演奏技巧和手段来评断的,而是要结合其所展现出来的音响效果进行综合的考量的。所以,想要成功的诠释一首钢琴作品,我们既要把控好演奏能力,同时也要展现丰富的音乐内涵。在日常的钢琴教学开展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专业技巧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训练,最终的目的是体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传达音乐的情感内涵,展现作品深刻的思想。以此不难看出,我们课堂教学的本质其实是帮助学生掌握表达音乐的方式和技巧。所以,钢琴专业学生所掌握的钢琴演奏技巧只是进行音乐表现的手段之一,是为了更充实和丰富的表现钢琴作品而服务的。基于这一点,在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开展中,作为钢琴教学工作开展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要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在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结合具体的演奏实践不断的汇总和积累经验,重视钢琴演奏的音乐表达,展现钢琴音乐丰富的感染力。
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是钢琴教学的外在表现
7.音乐的表现要素 篇七
一、调整思维方式
1.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众所周知,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但是语言只是一个媒介和载体, 它承载的是人类的思想。所谓“言由心生”,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思维能力都不会太差。另一方面, 再丰富的思想、再有逻辑的思维也需要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而且一些抽象的思维活动也需要借助语言才能完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内核。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 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 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所以, 要想提升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水平, 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就必须提高其思维的能力。
2. 形象思维的运用
面对幼儿这一特殊的受教育群体, 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思维方式特点, 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教学活动。幼儿阶段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的脑海中一直有“泛灵”观念存在, 他们认为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因此, 幼儿教师的教学口语必须具有形象性。然而, 幼儿教师都是成年人, 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所以, 如何转换思维以适应的幼儿形象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地运用“有声有色”的语言, 让幼儿感知生活中鲜明、生动的形象, 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增强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举例来说:幼:“老师, 叶子掉下来的时候, 树妈妈会疼, 会死么?”师:“不会的, 树妈妈的心脏在根部, 只要根是健康的, 大树就不会死。树掉叶子, 就像我们人掉头发一样, 是不痛不痒的, 一段时间后它还会生长出好多的新叶子。”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 幼儿教师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为幼儿讲解了树叶脱落这一自然现象, 把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简易生动, 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幼儿的注意、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活动。
二、增强心理素质
1. 克服紧张心理
一般情况下, 人的语言表达会伴随着思维连续不断, 尤其是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话语的连续性会保持得更好。但是, 一旦准备不充分、心理素质不够, 即便是平常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人在公开场合发言时也一样会出现语塞、不自然、忘词等情况。经过观察, 一些年轻教师在前面发言时会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 目光游离型。一些教师讲话的时候经常是看天、看地、看窗外, 抑或是眼珠滴溜乱转, 不能目视前方。第二, 手足无措型。教师讲课时会呈现出各种体态。有的弯腰驼背, 有的双手背后, 双脚的站姿也是什么样的都有。这些现象表面上反映出教师的肢体表现力, 其实是他们紧张、不自信的佐证。第三, 横眉冷对型。一些教师面无表情、眉头紧锁、目光严肃、不苟言笑, 好像当众讲话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到讲台前讲课更像是要去“慷慨就义”。第四, 绵绵细语型。有的教师说话声音极小, 需要非常认真地听才能听见, 使下面的同学有的一点声音都听不清楚。有的教师发音的时候口腔没有完全打开, 以致声音含在嘴里发不出来。
造成心理紧张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胆怯、自卑、畏难、自傲等。所以, 容易紧张的幼儿教师应该多进行心理障碍的克服训练, 如稳定心理法、自我暗示法等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这个训练过程需要长期坚持, 不能一蹴而就, 有心理紧张的幼儿教师一定要坚持。否则, 如果连话都说不好, 又何谈口语的表现力呢?
2. 防止语言失控
语言表达往往受情绪的影响, 情绪往往受心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因此, 要想保持良好的口语表达状态, 就必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要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必须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多年研究表明:如果教师的情绪不够稳定, 那么他所教的班级里出现心理缺陷和行为障碍的学生人数就会比较多。近几年, 关于幼儿教师打骂甚至虐待幼儿的报道屡见不鲜。教师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 会小题大做、无故迁怒幼儿。不仅在言语上失控, 还会有很多过激的行为,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一个不能自制、脾气暴躁, 严重抑郁、极度偏见、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谩骂的教师, 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 如同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因此, 作为幼儿教师在工作场合, 不管身体有多么不适, 心情有多么不好, 都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否则, 不佳的情绪状态会使你的语言表达失去控制。幼儿的心灵是十分敏感和脆弱的, 如果由于你一时的语言失控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那将是用多少言语也无法挽回的。
三、培养职业热情
1. 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对于刚进入幼教行业的教师而言, 需要身兼多种角色。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自由转换, 是新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反思和学习的。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家长、同事、领导的时候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也会很不一样, 要想充分地适应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并做到游刃有余还需要一个过程。当他们需要独立面对一群幼儿, 失去其他人的帮助时, 经常会显得手足无措, 甚至连基本工作都无法胜任。当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 可能会因为家长的强势、蛮横、极端或是不讲道理而无法继续开展工作。对于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新教师往往会被弄得筋疲力尽, 力不从心了。也许刚入职时的冲劲和美好愿景会被现实击碎, 职业热情一减再减。进入幼教行业十几年的教师依然会产生职业倦怠感。一是多年重复而单调的生活。幼儿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较为单一, 家里家外做的事情雷同, 个别教师回到家会失去耐性, 对自己的孩子教育反而显得简单粗暴。二是这些一线教师通过多年的打拼, 精力、体力消耗甚大, 觉得自己不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那样有活力, 又不如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那样有一种被人认同的社会地位, 他们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工作信念也被动摇了, 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便产生了。
2. 克服职业倦怠, 激发职业热情
幼儿教师口语的魔力皆是源于爱。幼教行业需要每一位教师有吃苦耐劳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师每天从早到晚跟幼儿待在一起, 除了教学活动的准备和实施外, 还要协助保育员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 这对于任何一位幼儿教师而言都是体力、耐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所以, 如果教师对幼教事业没有自己的一份坚持, 对幼儿没有爱和包容, 是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的。一旦教师的职业热情褪去, 教师的语言就会变得乏味、枯燥, 缺少童真童趣, 这不仅不利于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教学工作, 更无助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教师口语表现力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素养和锻炼思维。提高自身素养不仅有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水平和层次, 更能够帮助幼儿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因为教师在不断反思和学习的过程中会持续发现很多新知识, 这会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同时, 教师也会认识到自身很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个锻炼思维, 不断修正已有经验、持续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教师会发现工作中的乐趣和挑战性, 职业倦怠感会大大降低。而在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 亦可收到“腹有诗书‘言’自华”之效。
四、提升普通话水平
1. 学为人师, 言为示范
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目前, 幼儿园教师普通话水平相对其他职业的人群要高一些, 但仍然会受到方音语调的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教师, 说话时带有一定的“东北腔”。一般而言, 3 岁~6 岁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期。这一阶段的幼儿会以教师作为榜样和模仿对象,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幼儿。因此,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可以为幼儿树立一个值得学习的标杆, 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具体来说, 在运用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通过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辨正训练, 找到自身发音上的不足之处并加以纠正。一些常见的发音问题如平翘舌不分、女国音、前后鼻音不分等都应该被及时克服。第二, 不用社会方言。网络的兴起和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为一些社会方言的产生和流通提供了途径。幼儿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使用网络流行语、火星文以及一些中英夹杂的词语, 以免影响幼儿对普通话的理解和认知。第三, 不用反语和讽刺性的话语跟幼儿对话。幼儿的思维直观具象, 听不懂大人的反讽表达。如一位幼儿把早饭洒在了地上, 教师说:“你可真行啊!”幼儿会误以为这是表扬之词抑或是弄不清楚老师的意思。
2. 多听勤记, 日积月累
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反复的听、练、记。因为好多字音和声调都被生活的语言环境“约定俗成”了, 以至于幼儿一直认为自己所读的音、调是正确的。如三条奇怪的鱼 (鲫鱼、鳗鱼、鲑鱼) 、晕血、舍利、蔗糖、压轴、量体裁衣、口角、友谊、脾胃、按捺、夹子等。对于这一类的字词, 需要幼儿不断地强化记忆。因为如果只是记一次两次, 很难改变以前的错误印象, 导致把正确的音和错误的音记混淆了, 记来记去记住的还是错误的字音字调。所以, 教师必须让幼儿反复记忆、有意识地强化记忆, 直到可以很熟练地掌握某些字词的发音为止。
如何正音呢?有两个基本的途径和一个必备的法宝可供参考。第一种渠道就是“新闻联播”, 第二种渠道是“国宝档案”。这两档电视栏目是当代中国发音最标准的参考。二者不但可以为幼儿提供最为标准的发音, 更能够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信息, 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 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在听和看的过程中, 幼儿可以记录下来那些跟自己的已有经验不太相符的字音、字调, 然后用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查找。确定正确的发音以后, 把它们记录下来, 经常性地拿出来识记一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必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赵丹青.幼儿教师口语交际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 2015 (22) .
[2]王颖.幼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3]陈芳.幼师生职业语文口语素养的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 2014.
[4]李雪虹, 张华.谈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6) .
[5]邓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8.论音乐课程组织的要素 篇八
关键词:音乐;课程组织;要素
目前,“课程组织”理论的运用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甚少,只有一些音乐教育论文涉及到了“课程组织”的研究范围,但没有明确运用“课程组织”的理论。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倡学科综合”,即音乐学科内部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都体现了目前“课程组织”领域的重要议题——课程统整(课程综合)。另外,在其实施建议和课程资源利用中均涉及到了课程组织的研究议题。
一、课程组织的概念
“课程组织”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23麦克默里(C.A.McMurry)出版的《怎样组织课程》一书中。从此,“课程组织”便成为了西方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后来泰勒(R.W.Tyler)在其“八年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课程研制理论,于1949年提出了课程的四个基本问题,即著名的“泰勒原理”。其中第三个问题,即教育经验如何组织的问题,便属于“课程组织”的研究范围,后来国外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动,如塔巴(H.Taba)指出:课程组织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塞勒(J.G.Saylor)、亚历山大(W.M.Alexander)和刘易斯(A.J.Lewis)亦认为如何组织课程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一个重要阶段,等等。
2009年张蓉和李方元指出:组织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即是《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史北克对课程组织的定义,此定义适用于学校、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
目前,国内外比较认可的释义见牛津大学出版的《课程百科全书》,该书“课程组织“词条由史北克(M.Skilbeck)撰写。史北克认为,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学计划与方案,学习材料,学校器材与学校设备,教学力量的专业知识及评价与检查体系的要求等。
二、课程组织的要素
课程组织的要素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课程的外部要素、课程的内部要素(课程活动的参与因素)、课程知识的组织要素。
(一)课程的外部要素
课程的外部要素是指影响课程决策和实施的各个层面。这些层面分别为上述提到的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国家层面、专家层面、学校层面和教学的层面,其中每一个层面都有其独特性,而各层面之间的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第一,从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来看,课程随着社会的取向和价值而有所倾向,其课程组织也有特定的安排。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意识形态亦会随之而改变,并深深地影响学校课程的取向,而各种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就体现了一时一地的社會意识形态的发展。
第二,国家层面的课程组织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规划课程,制定课程的人包括社会上各利益的相关者,以课程的决策者为主,并颁布有关的课程目标、指引、教学用书给学校使用。
第三,从专家层面来看,他们是国家层面课程组织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教材内容的决策者,他们对课程观和国家层面课程理念的理解差异,自身知识结构与积累的不同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学习经验的来源。
第四,从学校层面来看,音乐课程组织所顾及的是校内对音乐课的管理安排,如学校对音乐课的管理政策,音乐课开课年级、学期、师资分配与课室设施等问题。《音乐新课标》,对学校一级的课程组织作出了相应描述:“学校应配备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第五,从教学层面来看,课程组织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有关课堂的实施中,也体现在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上。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层面的课程组织会受到中央课程规范的影响,如颁布各种教育决策文件、经审批的教科书等。
(二)课程的内部要素
课程的内部要素是指参与课程互动的要素,即教师、学习者、学科内容和环境,这是施瓦布(J. J. Schwab)提出的课程的四个共同要素。课程活动在进行中与这四个要素直接发生联系,相互之间产生互动。
(三)课程知识的组织要素
9.音乐的表现要素 篇九
我这样表现--课题生成: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节奏:声音的节奏、建筑的节奏……中班幼儿节奏感的发展较之小班已有了一定提高。但在音乐表现时,仍出现形式单一,甚至节奏不准究其原因是经验的缺乏和音乐节奏的敏感性较差。引导能们生活中已有的节奏与他们接触到的音乐节奏联系起来,用生活中的动作表现这些节奏,可以较好地提高他们音乐敏感性及表现力。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知识在幼儿学习经验的状态存在的,是幼儿主动建构的。这也正如皮亚茶理论:幼儿在活动中发展,在与客观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经验。因此,我试图提供较为丰富的材料,创设一个适宜幼儿现在的环境,从而提高他们创造性地表现节奏、表现自我。
我这样表现--活动目标:
1、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和提供的材料,积极探索,尝词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身对节奏的感知。
2、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并在观察、模仿同学方式中丰富自身经验。
3.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表现兴趣和表现自己的欲望。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我这样表现--活动准备:
1、行过“找一找有节奏的声音和现象”的活动。几种常见二、四拍节奏型有初步的认识,熟悉《杨柳青》
2、录音机、《杨柳青》等音乐磁带。
3、创设供幼儿表现节奏用的环境。提供材料:扣若干,锅、碗、盆、筷若干、雪碧瓶、易拉罐若干,搓衣板,彩带装等。
我这样表现--活动过程:
1、由谈话导人音乐游戏。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美丽的春天快要过去了,自己的舞蹈来表现春天吧!”播放ABA段式音乐,师幼随着音乐做游戏,老师告诉幼儿:
“一粒一粒的种子,静静地躺在泥土中。春风吹,慢慢地慢慢地发芽了,长出叶子了,长成小苗了,开出一朵一朵的小花。”(A段)“小花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呀!这个世界好美它们高兴地跳起舞来。”(B段)“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小花们有些累了。它们慢慢地闭起了花叶,在温柔的月光中静静地休息了。”(A段)2、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有节奏的声音、现象。
(1)师幼讨论: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好听吗?为什么幼儿认识到声音有节奏才好听。
(2)引导幼儿回忆: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现象是有节奏的。
教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节奏,谁能告诉: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现象是有节奏的?”3、教师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多种方式去表现节奏。
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学习之余,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乐意用不怕寒冷、坚持锻炼的精神鼓励自己。很多孩子到了天气冷的时候就不爱做早操,通过这个歌曲的学习,让孩子们乐意运动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活动也初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中班下学期音乐教案《我这样表现》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279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吃西瓜》含反思》:中班教案《吃西瓜》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现吃西瓜的经过,认识休止符“0”,知道休止符“0”的出现表示停止,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吃西瓜》含反思教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