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03财政报告

2024-06-20

广州市2003财政报告(9篇)

1.广州市2003财政报告 篇一

0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3月21日在广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广州市代市长 张广宁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从1998年6月起,至今任期届满。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五年来,在中共广州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本届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开拓进取,稳中求快,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的发展思路,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推进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城市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顺利完成了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城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五年间,广州经济实现新的跨越。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001.6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85.3%和71.1%,年均分别增长13.1%和11.3%。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4:41.01:55.59。农业总产值175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29.5%和30%,效益型、都市型农业结构基本形成。工业总产值3786.08亿元,增加值1067.71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95.3%和84.2%。电子、汽车、石油化工三大支柱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062亿元,比1997年增长23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1997年的152.9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795.91亿元,年均增长44.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68.6亿元,比1997年增长93.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0.7亿元,比1997年增长70.8%。旅游业总收入达504.9亿元,比1997年增长73.1%。广州港完成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5亿吨。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45.87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支出326.67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69%和135%。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提高,200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498.35亿元和5257.21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14.4%和142.7%。

(二)现代化大都市面貌初步显现

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大力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五年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52.12亿元,共建成180多项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空港、海港和信息港三大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白云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广州港新沙港区一期和出海航道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南沙港区建设正在推进,信息港已具雏形。到2002年底,市政道路总长度达4446.69公里,基本形成由高速路、快速路、主干道和次干道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路网体系。继地铁一号线建成后,地铁二号线已部分投入运营,地铁三号线、四号线的建设全面展开。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五年共完成投资额达1732.06亿元,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2722.47万平方米。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番禺、花都撤市设区奠定了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新格局,编制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明确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新战略,努力构建“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山水生态城市。全面开展“治山、治水、治村、治小区”工作,加大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力度,着力整治脏乱现象和治理环境污染,推进“城中村”改造,城市净化、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效。市区珠江堤岸景观焕然一新,白云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先后动工兴建四大污水处理系统和一批河涌整治、截污工程,着力改善珠江水质,城市水环境不断改善。城区空气质量逐年提高,区域噪声连年下降,环境保护实现“一控双达标”。广州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和“‘迎九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坚持在发展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成中央提出的国企改革和脱困“三年两大目标”,解决了比较突出的困扰广州经济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对国有资产经营和管理进行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组建汽车、轻工工贸、钢铁、广百等十一个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或授权经营集团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和发展了珠江钢琴、珠江啤酒、广州本田等一批名扬国内外的知名品牌,为广州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2年实现利润79.27亿元,比1997年增长63.6%。

不断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四成。各种类型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有形土地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和中介服务市场体系有新的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成效,从根本上遏制了对农民的乱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

(四)对外开放实现新的飞跃

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外经贸工作取得新进展。2002年全市海关出口总值达137.84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30.1%。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培育和形成了一批出口拳头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值在各类出口商品中居首位,体现出口竞争力的一般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大幅增长。具有出口实绩的市属企业达2767家,其中民营企业155家,出口市场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发挥各开发区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年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50亿美元。目前,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108家在广州落户,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广州设立了8700多家外资企业和5400多个常驻机构。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全市累计批准成立213家从事外经贸活动的境外企业,分布在近40个国家和地区,总资产近30亿美元。对外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绩,广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目前,外国政府驻广州领事机构达19个,我市国际友好城市总数达14个。与国内各地经贸合作进一步拓展。对口扶持广西百色地区脱困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对口帮扶梅州的工作已经展开。

(五)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取得重大进展

按照“优化创业环境,构建创新链条,完善运行机制,健全服务网络”的总体思路,推动科技创新,我市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去年获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推动科技进步实绩考核第一名。全市现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192家,专业技术人员66.5万人。2002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达到115亿元,是1997年的1.4倍,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6%,比1997年提高5.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迈出新步伐,天河软件园被列入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稳步推进市属独立科研所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得到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市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达959家。科技企业孵化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有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市级、区级和行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建设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不断完善,2002年经认定的技术合同交易额达45.42亿元,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2002年,广州信息化指数达75%,信息产业增加值达300亿元,分别比1997年提高34个百分点和增长4倍多。我市被国家经贸委定为全国推进企业信息化示范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加强,2002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比1997年增长190.7%和217.6%,有效注册商标量比1997年增长177%,专利申请量和有效注册商标量均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五年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增长117.25%。“普九”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巩固提高,“普高”目标提前完成,各级各类教育有新的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2.6%,高考学生录取率达87%。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扎实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基本完成,“用地特困学校”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按计划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合并组建新的广州大学,大学城建设正在抓紧实施。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到102万人,人才资源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每年一届的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深入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市民公德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当好九运东道主、创建文明广州城”、“创造美好家园、倡导文明新风”以及“家庭美德建设”等活动,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我市先后荣膺“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文艺舞台呈现繁荣景象,群众文化活动扎实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显著,文化市场有序发展,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一批理论专著和文艺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成功承办了“九运会”广州主赛区的各项赛事以及多项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扎实开展,广州体育代表团在第十一届省运会上囊括了运动会所设的八个奖项第一。体育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人民健康水平和公共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平均期望寿命从73.06岁提高至75.46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出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社会福利、救灾救济、慈善公益、优抚安置、妇女儿童工作与老年人及残疾人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有新的进步,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团结。大力开展双拥共建工作,促进军政军民团结,连续4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完成了首届地方志编纂工作。人防、档案、统计、参事及文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加强财政金融管理,推进市与区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了各级政府培植财源、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促进了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积极开源节流,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在全省率先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全市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津贴由财政统一发放。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有新的提高。切实加强监管,有效治理了地方金融机构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保证了金融的稳健运行。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经济违法活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总体要求,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条保证,社会监督,依法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新路子,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依法治市,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有所增强。

(八)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通报情况的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意见,自觉接受监督,不断完善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3319件。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成效。政府法制工作不断加强,五年来共制定市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130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清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共18000多件。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广电子政务,在重要的服务性部门开设“一站式”服务等便民措施,政府行政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切实加强政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乱纪案件。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推进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政府机关中层领导职务竞争上岗、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及培训工作,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九)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迈向初步富裕阶段。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原口径计算为15117元,按新口径计算为13380元,比1997年增长4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857元,比1997年增长23.6%。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8.1%。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并逐步健全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工伤、生育保险共同发展的社会保险体系,构建起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最低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金、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保障“五道防线”,实施了城镇特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并做好就业工作,五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76%以下。困难群众的基础生活得到保障。基本解决了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户的居住问题,2002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5.57平方米。

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而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一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全球城市竞争的大格局中,探求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新路子。我们把建设高效舒适的城市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城市总体战略规划,通过番禺、花都撤市设区,拉开城市发展布局,扩大中心城市区域,整合城市资源,依靠老城区重点发展商贸旅游、广大农村加快城市化进程、东部地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带、加快推进南沙开发建设这“四个轮子”一齐驱动,协调发展,实现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为广州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广州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在发展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增创发展新优势。我们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推进广州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成功解决了标致汽车、乙烯工程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地方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问题,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我们积极筹措资金,连续高强度进行以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以及对经济发展有后续支撑作用的南沙开发和新机场建设,并妥善处理老城区城市拆迁和房地产的规范发展等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发展,加快发展,才能破解矛盾,不断前进,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三是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依靠体制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依靠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把汽车、房地产、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近期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在城市建设中一手抓“适应”,解除道路交通问题对生活、生产的“瓶颈”制约,一手抓“提高”,按照国际一流城市目标,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四是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着力抓好中小学改造工作,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同时,突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件产业,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增强了广州的文化底蕴和大都市魅力。

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汇聚民智,仰仗民力,维持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构筑社会保障“五道防线”,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凝聚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六是必须坚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我们对区和县级市经济发展实施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进各地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七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市,大力建设政治文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现代化管理促进现代化建设。我们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加强对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口管理,促进了城市面貌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通过规范政府行为,推动依法行政和政府信息公开,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城市运行成本,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是必须坚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我们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努力做政治坚定的表率、团结实干的表率、开拓创新的表率、勤学善思的表率、艰苦奋斗的表率和廉洁为民的表率,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过去的五年,是广州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进步的五年,也是广州综合竞争力提升较快、城市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受惠较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方面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穗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广州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广州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可支配财政资源和总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物质文明建设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解决就业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与人民群众要求还有差距。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仍须加强。政府转变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还要进一步努力。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存在问题,积极改进工作。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2003年工作建议

新一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全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和山水之都,进一步把我市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城市综合实力要有较大提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85%。

―――城市建设和管理再上新水平。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体系,航空港、海港和信息港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道路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等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广州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

―――经济结构要进一步优化。到2007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41:5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东部产业带、南沙开发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壮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好转。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要有新局面。经济管理体制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积极效果,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初步形成。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利用外资质量稳定提高,金融、电信、贸易和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科教事业要快速发展。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格局,完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掌握一批科技发展前沿的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从满足型向优质型方向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业环境更趋优越,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依法治市要提高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更加完善,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明显增强,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城市的文明法治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要取得新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深入人心,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广州人精神得到弘扬,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要有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就业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市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尊重的保障,市民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人居环境改善,恩格尔系数降到35%以下。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广州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三大任务,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切实抓好生产力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优化文明法治环境,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新发展。今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以内。今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

(一)全力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今年,要在产业空间布局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保持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化,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钢铁、造船、电子信息制造、医药及轻纺等八大类工业。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带动战略、培育大企业战略和名牌战略,增创广州工业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园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把我市工业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产业服务功能和经济辐射力。重点建设黄埔、南沙、广州国际空港等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和芳村、白云、番禺、花都、增城等区域性物流园区,建设好一批能形成广州价格的重点专业批发市场。实施信息化大交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智能交通平台和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加快实现交通现代化。发挥新建成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作用,积极筹办综合性和专业会展项目,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会展品牌,做大会展经济。充分利用广州率先向外资开放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重要契机,加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广州。促进中介机构的整合和统一管理,优化中介行业的创业和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功能作用。

紧紧抓住当前民营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努力营造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规划、产业政策和信息等手段,加强服务和指导,促进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良性发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层次和不同发展特点,对民营企业给予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引导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相当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千方百计培育与广州历史文化、城市现状相适应的民营企业品牌和民营企业家。

加快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推动中心城区、南部、东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四个轮子”一起转,促进共同发展。突出抓好东部产业带建设,依托“四区合一”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有效整合东部各经济功能区的资源,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综合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南沙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政、公用、通信、供电、环卫等设施。加快广州港南沙港区建设,进一步做好重要产业基地规划,加大功能园区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区域内临港工业、资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快中心城区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壮大城区经济实力。发挥白云、番禺、花都、从化、增城等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快区县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步伐,促进特色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发挥广州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合作,加快广佛地铁建设,开拓广州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30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企业更新改造力度,保持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促进投资增长的新机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积极开拓市场,保护和培育消费需求。抓好市场建设,引导现代流通企业整合资源,发展连锁经营企业,完善配送网络,促进商贸产业升级。对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较强的批发市场进行示范性改造,使它们从传统的交易和管理模式向现代营销方式和现代化管理转变。加快特色商业街建设,开展培育“放心市场”和商贸流通企业信用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信用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营商和消费环境。构建电子商务网络体系,推动网络营销的发展,提升物流自动化水平。鼓励办好各类节庆和交易展览活动,争取更多的国际性、区域性交易活动、重要的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在穗举办。大力促进教育、体育、信息、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把扩展旅游消费作为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工作,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推动旅游市场的开放,加速旅游商品开发工作,落实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努力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三)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

按照国际一流城市的标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今年,要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大力推进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加快南部地区快速路等重点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建设步伐,抓好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建设,确保一期工程在今年底前建成。尽快形成轨道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地铁二、三、四号线建设。继续搞好广州交通枢纽站场建设和停车场建设。抓好人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推进人防事业的发展。

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推进自然保护区和帽峰山、石门、流溪河等森林公园以及以城市进出口主干道景观林带为示范的绿色通道的建设,落实“万亩果林”保护措施,逐步形成“森林围城、城在林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力争2005年跨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加大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大坦沙、猎德、西朗、沥�さ任鬯�处理设施建设,番禺、花都、从化、增城及全市万人以上城镇也要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2004年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奠定基础。强化对珠江广州河段、流溪河和市区河涌的综合治理,加强对工业污水处理、排放的监控,总体改善珠江水质,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源。突出生态优先的原则,高标准做好南沙开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对工业企业和饮食服务业的污染治理,加大对机动车排气和噪声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事权下放,充分发挥区、街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加强对社会秩序、出租屋、环境卫生、违章建筑以及安全生产与防火等方面的治理和监控,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促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以加强社区服务为重点,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区居委会,做好社区居委会的建章立制工作,不断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能力。整顿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制度,清理和盘活闲置土地。继续抓好“城中村”改造,规划和建设好新型的现代化农民公寓。

(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人事、劳动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鼓励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吸收社会资本,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要坚持体制创新和加强管理相结合,努力控制城市运作成本,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在生产、建设、流通和城市管理等领域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继续控制地价、电价和劳动力工资成本,清理各种乱收费,放宽对城市供水、供气、路桥、地铁等公共产品的投资政策,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投资补偿机制,进一步降低投资者创业发展的成本。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和经营行为的监管,继续开展对集贸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建设市场信用体系,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开透明、高效诚信和低成本的经营环境,努力塑造“诚信广州”的良好形象。

大力推进财政改革。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转变财政工作重点,不断提高财政公共支出的比重。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一视同仁地支持各种经济成分的健康发展。加快部门预算的改革步伐,增强部门预算刚性,扩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坚持依法理财,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财政监督,严格财政支出监管,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对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切实提高我市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的综合保障能力。

(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完善外贸发展体系,不断提高出口竞争力。以一般贸易出口为重点,强化外贸发展支持体系,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经营主体结构多元化。加大品牌带动力度,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商品品牌,使之成为新一轮出口产品的新亮点。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外贸企业诚信经营,规范经营秩序,为跨国公司在广州扩大采购份额创造有利条件。继续推进外贸企业的战略性重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继续完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外商投资经营提供更方便的条件。创新招商方法,开展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工作,扎实做好汽车、钢铁、石化、造船、机械、电子等骨干行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城市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力度,积极拓展境外业务。抓紧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督体系,促进境外外经贸“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境外加工装配,健全营销网络,参与境外投资,逐步发展和形成一批有实力和品牌的境外企业。大力开拓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市场。加大对国家有关对外投资政策和鼓励措施的宣传力度,为我市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有效服务。

(六)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市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必须切实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壮大优势产业,创立农产品名牌。建设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出口外销型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抓好名优特农产品的开发、繁育工作,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发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搞好以农田标准化为重点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林网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底全市各行政村都要实现村村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水泥路和通有线电视,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创造条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北部山区扶贫开发力度,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尽快脱贫奔康。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中心镇村建设。从今年起每年集中资金重点建设5个中心镇,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中心镇村务工经商,逐步把镇村建成广大市民向往的、具有田园风光的现代化新型城区。积极推进“城中村”转制,使农民向居民转变。把农村城市化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经济新的发展。

(七)加快完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发人才资源

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必须要有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我们要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的结合和互动,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培育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抓好高新技术园区的聚集发展,尽快形成以软件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为主要特色的高新技术创新、中试、孵化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一批原创性重大攻关项目,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开发基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源发展我市科技产业,大力引进留学人员及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尤其要在光电子、集成电路、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加大引进和创新力度。优化科技发展与创业环境,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和担保体系,完善科技计划管理运行机制,深化市属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的融合。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全面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带动普通高中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集中力量推进大学城建设,努力提高市属高等院校办学水平。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心老年教育和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扶持和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继续推进教育强区(市)建设,提高我市教育的整体水平。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交流机制,继续办好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层次、高新技术领域和紧缺专业人才。

(八)切实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想方设法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抓好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工作。要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重要职责,实施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下岗分流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认真落实扶持再就业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再就业援助。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就业服务,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帮助下岗和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加快建立资金多元化、制度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保基金实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险水平。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完善和落实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升学难、就业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加强低收入家庭的社会救济和救助,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救助制度。以发展老年福利服务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公益事业,努力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政府资助社会申办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抓紧出台补充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补助等医疗保险制度配套政策。完善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维护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营造人人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城乡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更大的利益。

(九)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深入进行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综合素质,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继续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深入开展“讲诚信、树新风、创文明”主题教育。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把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到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上来。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努力在全市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社会风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巩固和发展文化公益事业,搞好文化设施建设。实施精品战略,推动文化创新,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保证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大力推进基层和社区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州文化发展水平。

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农村卫生工作。加大重大疾病防治和卫生监督力度,做好对重大疫情的预警和应变防范工作。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行风建设,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食品和药品质量监督管理,落实生产和消防安全的各项措施,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围绕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全面实施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同时,注重发展体育产业。加强国防动员和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抓好民兵、预备役建设,巩固双拥工作成果,搞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争取连续第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少数民族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依法护侨,扩大交流,发挥侨力资源优势,促进海外华商和新一代华侨华人来穗投资创业。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强化计划生育齐抓共管机制,改革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维护妇女儿童利益,实现妇女儿童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十)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执行人大和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办好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政府参事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完善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机制。扩大基层民主,依法健全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中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加大依法治市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做好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严密防范“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活动,搞好隐蔽战线的斗争,加大反恐工作的力度,稳妥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努力构建“打、防、管、控”一体化的治安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严打整治斗争成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大力开展群防群治活动,抓好外来暂住人员和特种行业以及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妥善处理和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广泛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强化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完善基层司法所和法律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司法公正。深入推进“四五”普法工作,增强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努力建设文明法治环境。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积极开展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加强政风建设,精简会议和文件,注重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厉行节约,勤俭办事。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挥行政监察职能,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纠风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加强审计工作,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建立和完善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公务员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各位代表!广州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过去曾经创造过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还将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创造新的成绩、新的辉煌。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对广州的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共广州市委的领导下,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创造广州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2.广州市2003财政报告 篇二

况的审计工作报告

温州市审计局 陈应许(2012年6月25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温州市本级2011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以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浙江省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办法》的规定,市审计局组织实施了2011温州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审计机关高度关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重点把握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加大了对国有企业、重大政府投资项目、民生资金等方面的审计力度,注重反映预算执行中出现的突出性、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和政策层面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深化国家审计职能与国家治理目标的有机结合,促进制度完善、强化管理和深化改革,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温州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总体情况

2011年,在温州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市政府及其财税部门和有关预算执行单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中心工作,按照“优化环境、强化投入、统筹城乡、保障民生”的总体要求,努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理财、管财”等文章,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平稳发展。当年,市级财政总收入95.9亿元,增长17.7%;其中市级地方财政收入64.1亿元,增长16%,完成预算的104.5%。市级财政支出66.4亿元,增长10.9%,完成预算的101.8%,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预算收支任务和其他各项财税工作任务。

——加大重点项目投资力度,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宏观调控,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以大项目促大投入,加快推进金温铁路扩能改造、诸永高速公路延伸线等工程,投资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努力发挥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我市民生工程,认真制定和落实厉行节约各项政策,努力控制“三公”经费、会议费及其他计划外经费支出,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改造农村薄弱学校;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 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坚持依法理财治税,力求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市财税部门加大对财政政策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强化税源信息化、社会化、科学化管理,建立健全综合治税体系,依法组织各项收入,多渠道增强政府财力,维护财政收支平衡。同时,积极清理整合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加强对财政资金监管,开展市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和“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切实规范财经秩序。

——积极打造阳光财税,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市财税部门按照“科学、规范、公平、透明、有效”的预算管理目标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认真落实市区财政体制和土地收入分配办法,完善市对区财政奖励政策、转移支付制度及其他配套措施,健全市与区共同发展的收入增长与财力分配机制。同时,进一步深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为重点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促进我市财税事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切实加强审计整改,部门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逐步规范。市委主要领导对2010的审计工作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积极研究问责机制,切实抓好问题整改;市审计等部门建立健全了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联动机制、跟踪检查和责任追究措施,市 纪检、司法等部门认真落实问责机制,及时处理了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进一步推动了审计整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据统计,已催收税费31399万元,追回违规资金4490万元,核减工程价款11543万元,及时拨付使用专项资金3448万元,移送纪检、司法部门案件3件,已被法院判刑5人,9位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上审计整改工作成效明显。

从审计情况看,2011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总体情况是好的,但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及时纠正并加以完善。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温州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情况 1.部分单位预算执行不到位。

2011年,温州市本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指标支付结余较大、预算执行率较低和资金多年未安排使用等情况。如温州市交通局因项目未安排或未建设而导致资金未拨付1721万元。温州市规划局生态园区分局预算指标693.04万元,实际支付87.68万元,预算执行率为12.65%。温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业务用房建设项目核定指标1770万元(单位申请为3000万元),当年支付300万元,指标结余1470万元。温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20个行 4 政事业单位2010年及以前结转的指标共计6631.91万元,至2011年仍然没有使用。

审计还发现,个别单位申请的项目经费使用时效有待完善。如温州市献血办公室2011年5月申请的无偿献血表彰项目会议费与奖励经费51.58万元,原温州市园林局绿化养护大队2011年4月申请购置挖掘机项目经费51.6万元,当年均未使用。

2.部分财政资金未及时清理或转拨。

2011年末,温州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暂存款部分项目已沉积多年未清理。如温州市土地储备中心5265万元、绿城家景房地产开发公司3462万元、拨入国有与集体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资金3139.28万元、二期城市供水工程3000万元、温州三桥建设开发公司2031.89万元等专项资金未及时清理。2011年1月,市财政局出借社会保障风险专项基金19642万元给鹿城区解决土地出让等用途,已到期未及时收回。

审计还发现,温州市本级有50家行政事业单位已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但温州市财政资金会计核算中心仍管理其银行存款余额合计13559.99万元,未及时办理资金划转,不利于资金管理及其使用效益的发挥。

2010年及以前上级下拨给温州市级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的专项资金分别为2423.30万元和2302.62 万元,温州市财政局直至2011年初才批复转拨,存在专项资金转拨不够及时,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部分财政资金安排使用不规范。

2011年温州市本级部门项目经费合计191039万元。但审计发现部分项目经费支出应属于公用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较多的大型项目其经费却在5万元以下,不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和项目经费绩效评估,同时,部分非经常性项目未严格实行零基预算。

2011年末,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将上级补助收入尚未及时安排使用的资金余额235.21万元转入其他应付款;温州体育运动学校经费结余767.32万元,温州市九山学校结余资金155.47万元,未及时安排使用。

2009年至2010年,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4个项目预算经费合计256万元,连续两年未被安排使用;有6个项目预算经费合计38万元,连续两年经费实际支出不足预算指标的30%。

4.个别单位未按规定对专项资金进行跟踪监管。2008年至2010年,温州市旅游局未对市拨旅游专项资金实施监督检查,导致部分旅游专项资金闲置、挤占项目经费等问题,涉及金额162.73万元。如瓯海风景旅游管理局2011年1月收到“旅游标识牌”补助资金100万元并拨付给瓯海区茶山街道40万元(结余79376元留茶山街道),其 余60万元至2011年12月尚留在瓯海风景旅游管理局;2009年9月安排文成县百丈漈公厕建设资金30万元,至2011年12月该笔资金尚滞留在文成县财政局等。

(二)市级企业集团及所属单位审计发现的情况 1.部分改制企业存在资产流失现象。

审计发现,温州市供销社所属企业原温州市日用杂品总公司2000年实施改制,成立温州市日用杂品有限公司(其中供销社法人股占10.53%,自然人股占89.47%)。2001年7月,温州市日用杂品有限公司违反有关协议规定与市江滨西段拆迁安置办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及《补充协议书》,将不在改制范围内的社有资产房屋建筑面积559.97平方米及拆迁补偿费计59.07万元据为己有。现坐落于望江路朔门大厦的4套安置房(建筑面积合计663.30平方米)产权均被温州市日用杂品有限公司侵占。目前温州市审计局已按有关程序将上述事项移送市纪委进一步查处。

2.部分单位存在私设“小金库”等违规情况。2004年至2011年,浙江温州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州医药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有限公司通过虚开运输和印刷发票、截留房租收入、收取厂家返利款等方式私设“小金库”138.93万元,期间支出131.99万元,部分支出依据不明,至审计日“小金库”结余6.94万元存出纳私人账户。审计还发现,2006年11月至2012年 3月,该单位以四个业务员名义在农行等五家银行开立18本私人账户收取公司销货款,涉及金额371.72万元。

2008年至2010年,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实物抵顶广告收入的营业额共计267.19万元,未纳入单位财务账核算,其实物主要用于员工福利、客户接待等;单位福利费超支合计688.64万元。

3.个别单位管理混乱存在诸多问题。

审计发现,温州医药集团应收未收已被拆除的生产及办公用房拆迁过渡补偿款等396.86万元;已拆迁公房和无产权房产(面积1406.06平方米)未进行登记管理;房屋产权证未及时更改(476.76平方米);六虹桥路地块约11.80亩续租及转租无协议或合同。温州医药集团一方面因仓库被拆迁一直租用仓库使用,另一方面其坐落于龙湾区状元镇的房屋(建筑面积6414.48平方米、土地面积10270.97平方米)一直空置未利用。

审计还发现,温州医药集团未按规定认储省市储备药品数量和种类,获取财政贴息资金142.50万元,温州医药集团实际储存数量达到认储数量规定的(70%及以上)只有59种占9.34%;认储数量为70%以下的有138种占21.83%;没有储存的达435种占68.83%。期间温州医药集团违规拨付省、市医药储备贴息资金45万元给开发区医药公司用于弥补亏损。4.部分单位存在对外投资损失。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投资设立汇通投资有限公司、户外传媒有限公司等12个公司,投资额合计3043万元。2008年至2010年,12个公司亏损额合计503.10万元,投资收益不理想,其中温州发展传媒有限公司等2家公司三年均亏损;温州晚报广告实业公司等3家公司三年实际没有运作。

2001年8月,华侨饭店与香港胜辉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现名为“温州辉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华侨饭店以1961.11平方米土地作价1285.24万元入股占42%。目前该合资公司一直处于经营亏损,至2011年末,该项目华侨饭店对外投资亏损额累计达105.86万元。

(三)市本级投资及部分基本建设管理单位审计发现的情况

1.市本级政府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2011市级建设项目172个,财政计划安排资金1024213万元,实际筹集资金641500万元,完成计划62.63%;当年实际拨付资金563708万元。

2.部分工程项目存在送审价偏高。

审计发现市本级部分工程项目因多计或重复计算工程量、材料价格签证虚高、定额高套错套或定额换算不合理等情况,从而导致送审价偏高。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温州市审计局共对温州大剧院等13个工程项目的85个单项 工程进行审价定案,总送审金额138097.49万元,审定金额130408.77万元,核减工程价款7688.72万元。

3.温州市西向排洪工程延期严重。

截至2011年6月末该工程已累计投资69299万元,完成概算总投资的92.4%,其中一些已完工的单体工程均未办理工程竣工结算。该工程项目概算的增加、调整及变更,目前评估确定其总投资额为98216万元(不含安置房工程费14656万元),超过原工程概算37872万元。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土地审批滞后,影响实际开工时间,项目增加、调整也影响工程建设期,现整个西向排洪工程工期已较原施工计划推迟46个月。

4.温州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存在的问题。

温州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部分支出不规范:一是未经评估支付渔池老村办公楼拆迁安置补助费300万元;二是在未签订协议的情况下支付永兴街道附着物处理费用100万元;三是截至2011年11月底,政策处理尚未完成,但已全额支付永兴街道工作经费,以及支付海滨街道工作经费547.76万元(全额为558.76万元);四是管理费超支231.33万元、列支与本工程无关的费用89.01万元、列支概算外项目费用2797.22万元。

同时,该扩建工程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受征地政策处理和施工材料宕渣供应紧张的影响,原计划应于2012年1月 底完工的土方及地基处理工程现尚在施工,工程进度滞后,影响工程项目及时竣工并投入使用。

5.温州市本级体育基建项目管理不到位。

2011年末温州市体育局基建办挂账的待摊投资项目12个,挂账资金2414.55万元;其中已停止项目3个;暂缓实施项目2个;在建尚未审批立项项目1个;未及时结算6个。

(四)民生项目(资金)审计发现的情况

1.温州市区土地出让金和转而未供土地专项审计调查情况。

2009年7月,海尚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体通过挂牌竞投,最终以12988万元价格受让瓯海行政中心区(新城商务区)D06-5地块,比出让底价12612万元高出376万元。但审计调查发现,相关部门对参加挂牌竞投主体的资格审查不到位,海尚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体存在操控围标行为,并由此违规获取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目前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和瓯海区人民政府已着手进行整改。

温州市区2011年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实际清理数为1724亩,未完成2011年末市区用而未尽土地全部启动建设的目标要求。截至2011年末,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供土地项目中有47宗(面积1771.31亩)未按约定时间进场开工,最终仅1宗土地(面积2.48亩)作收回处置。造成 11 上述情况既有企业前期工作未完成、自身资金困难原因,也有因政策处理不到位原因。

2.温州市本级社会保障资金审计。

2011年温州市区有5人重复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涉及金额分别为8.19万元和0.28万元。同时发现14名不符合保障条件的人员违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涉及金额5.97万元;14名已死亡人员的保险待遇被冒名享受,涉及金额18.72万元。目前已追回9名已死亡人员被冒领金额12.76万元。

同时,温州市本级社会保障部门的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尚未建立与公安、民政、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也未与省、县联网,不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监管。

3.温州市本级保障性住房专项审计调查。

我市部分已立项多年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如德政廉租房项目、南白象经济适用房项目、瑶溪经济适用房4组团项目、聚英家园Ⅲ标段等,由于征地拆迁、设计变更等原因,推进缓慢。审计还发现,2011年温州市房产管理局预算安排廉租住房支出16652万元,当年支出4228万元,指标支付结余12424万元。

温州市房产管理局购置黄龙六区商住楼100套作为2011年新增廉租房使用,因套型超过廉租房规定面积,该局采取封闭一个房间,将套型面积改小后用于廉租房出租,修改后 由原总面积8533.17平方米变为5494.17平方米,利用率下降至64.39%。

目前我市保障性住房联合审查机制还不完善,廉租房补贴、实物配租和经济适用房审批管理还未实现联动和信息共享,保障性住房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完善,影响其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利于管理。

针对审计发现的上述问题,市审计局已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处理处罚,对重大违规违法的问题,已移送有关部门进一步处理。市政府对各项审计结果高度重视,要求市财政局等主管部门认真研究措施,抓好督促整改。具体整改落实情况,下半年市政府还将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三、加强财政预算和其他财政收支管理的意见

(一)以公共服务为取向推进政府转型,大力推进公共政策创新。要把加强机关文化、工作制度和机关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公共管理服务部门存在的办事不公、效率不高、监管不力、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

(二)继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等相关制度。要做到早编细编预算,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对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和重点资金的监督,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加强预算执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问责机制,加强部门绩效跟踪。要加大绩效问责力度,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有效推进政府预算绩效管理。

(四)加快建立健全新型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国有企业奖惩机制。要真正将现代企业制度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做好国有资产评估、确认、管理的基本工作,解决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状况不清、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等问题。

3.广州市2003财政报告 篇三

------------------画一个圆,然后再在周围画上许多射线,这就是太阳,旭旭是学画的。

旭旭每个周末都要到离家很远的老师家去学画。两年来,每周都是如此,爸爸骑一辆自行车把旭旭放在后座上,旭旭的脸就靠在爸爸的后背上,他觉得很温暖。他最幸福的时光往往就是在爸爸每个周末载他到老师家去的那条小路上,记得有一次冬天,天气冷得厉害,爸爸依旧把旭旭放在车后载着旭旭到老师家去。一路上,旭旭冷得发抖,拼命地叫着嚷着喊冷,可爸爸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旭旭很奇怪爸爸为什么没有责怪他没有用,也没有安慰他,而是一句话也不说。

旭旭一直都想问爸爸关于这个问题,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旭旭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明天爸爸就要带着小保姆也就是现在的未婚妻离开这个家了。旭旭很难过,一个劲地在画纸上画着太阳,绿太阳,因为妈妈说太阳是绿色的,虽然小云阿姨也就是他的“后妈”说太阳是红色的,但是旭旭讨厌小云阿姨。他认为妈妈说的才是对的。画着画着,抬头看看日历,发现今天是礼拜六,也就是旭旭学画的日子,看来今天是去不了了,旭旭闷闷的想。

不知不觉爸爸走到旭旭身边,对他说:“旭,今天是你学画的日子吧,爸爸送你去吧?”旭旭心里想,哼,难道他想对我做最后一次的感情施舍吗,我才不稀罕呢!但是旭旭又是多么渴望和爸爸再走一次那条小路啊。“施舍就施舍吧,我接受了。”旭旭心里想着也就随爸爸出了门。

路上,月光照着两个人,投射出两个长长的影子,仿佛四个不认识的灵魂。爸爸开口问道:“你恨爸爸吗?”

“……”一阵沉默。

“我知道你恨我,但是……你还记得吗,去年冬天我送你去学画的路上,你冷,闹得厉害,可我一句话也没说。你知道为什么吗?”爸爸问,旭旭猛地一抬头,他当然想知道。

“我当时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你冷,但爸爸也冷,我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我不开心的时候向谁说呢?你妈妈,她不会听,她只关心她的麻将,她的穿着……而我,和她根本无法沟通……我现在已经找到了能够和我分担一切的人了,我知道爸爸怎么对不起你,可是……”

第二天早上起来,爸爸已经走了,旭旭看着窗外刚刚升起的太阳,仿佛明白了什么。他走到桌前,把红笔拿了出来,慢慢的把绿太阳改成了红太阳,红太阳,真好看,就象旭旭脸上的笑容。

满分理由发展等级:“绿太阳”“红太阳”具象征意义,太阳的颜色是父母的婚姻变故在幼小的儿子心灵上的投影。旭旭画画对太阳颜色的改变,反映出他对父亲的理解和对小保姆转换角色而成的后妈的内心的接纳。文章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形象地诠释了“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旭旭很奇怪爸爸为什么没有责怪他没有用,也没有安慰他,而是一句话也不说”一句,为后文父亲道出原委埋下伏笔,全文因此而既有悬念感而又文气贯通。

考生个性特点:情感丰富而细腻。

文化背景分析:有家庭生活方面素材的积累,也不排除有第一手材料。

4.广州市2003财政报告 篇四

湘财综[2003]37号

各市州财政局:

今年是我省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第二年,规范和加强涉农收费管理,是确保农村税费改革顺利推进、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改革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涉农收费管理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财综[2003]40号)规定,现就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涉农收费管理,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当前加强涉农收费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认真履行涉农收费管理职责,在清理整顿涉农收费项目、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建立健全涉农收费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规范涉农收费管理,治理农村“三乱”,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三乱”问题在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相当突出。这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引起广大农民不满,而且抵消和侵蚀了农村税费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减负成果,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各级财政部门要从农村税费改革的大局出发,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切实加强涉农收费管理,规范涉农收费行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全面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

各地要严格执行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农民负担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后有关涉农收费管理问题的通知》(湘财综[2002]19号)规定,在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面清理本行政区域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在清理过程中,要从严掌握政策界限,做到“四个一律取消”,即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未经省人民政府及其财政、物价部门批准的,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

1或未经省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批准的,涉及农民负担的政府性基金项目一律取消;除国家法律和法规规定之外,1997年以来地方出台的专门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一律取消;农村的各种集资、摊派以及要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项目一律取消。各市州财政部门要在9月20日前将清理有关情况和结果报省财政厅。

三、深入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

各级财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继续做好农业生产性费用、农民建房收费、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和农民进城务工收费等四项治理工作。农业生产性费用专项治理的重点是农业供水、供电、农机管理和服务中的不合理收费及搭车收费;向农民收取水费、电费要坚持“受益缴费,计量收费”的原则,不得按人头、田亩摊派,严禁在向农民收取水费、电费过程中乱加价和搭车收费;农机服务收费要按自愿有偿原则收取,不得强制服务、强行收费。农民建房收费要严格执行《湖南省物价局、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建设厅、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纠风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建房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湘价费[2001]289号)规定,对农民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自用住房,除依法颁发证照可按规定收取工本费外,一律不得再向农民收取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村义务教育收费要严格按照湖南省物价局、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教育厅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不得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农民进城务工收费要严格按照湖南省物价局、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湘价费[2001]323号)规定执行,除按规定收取证书工本费外,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

四、切实落实涉农收费公示制度

为提高涉农收费透明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全面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取消、保留、降低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同时,要对农业生产性费用、农民建房收费、农村中小学收费、农民进城务工收费进行重点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收费项目、对象、范围、标准及文件依据等。县、乡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涉农收费公示制度的落实工作,采取设立公示牌、公示栏、公示墙等方式,向农民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对象、批准机关等内容,使涉农收费政策家喻户晓。同时,要加强对公示内容的审核,根据收

费政策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公示内容,确保收费的合法性。

五、从严审批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

在“十五”期间继续停止审批新的专门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过去已经按规定批准并经清理后保留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也不得提高征收标准。严禁越权出台政府性基金项目。任何地方和部门均不得出台涉及农民负担的集资、摊派项目,也不得在农村进行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各种验收评比和达标升级活动。

六、加强涉农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涉农收费票据管理,收费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向农民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必须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票据。否则,一律视为乱收费处理。要全面实行涉农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向农民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必须按照财政部门规定全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财政预算安排。要从制度上切断涉农收费支出与收入的联系,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引发的向农民乱收费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七、强化涉农收费监督检查

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涉农收费监督检查制度,将日常监督管理、随机抽查、定期执法检查与监督稽查结合起来。对农民反映的乱收费问题,要认真对待、及时查处。对违反规定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除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外,要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同时,要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办发[2002]19号)和国务院《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的规定,提请纪检监察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5.广州市2003财政报告 篇五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发《福州市城市危险住房改造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福州市城市危险住房改造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予颁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州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危险住房改造工作的管理,保障房屋居住和使用安全,改善居住条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福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和《福州市土地储备实施暂行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规划区范围内拆除危险住房进行改建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危险住房,是指根据国家建设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的有关规定,经福州市危房鉴定站鉴定危险等级属C级或D级,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住房。

危房改造地块是指经鉴定属危险住房,规划功能为住宅建设用地的地块。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危险住房改造,是指拆除经市危险住房认定小组认定的危险住房和附属物以及与之相毗连的其他房屋和附属物,并进行改造的行为。

第五条

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为本市危险住房改造的行政主管部门,市计委、建设局、财政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协同做好危险住房改造工作,当地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危险住房改造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危险住房改造认定

第六条

成立市危险住房认定小组。认定小组由市房管局牵头,市计委、建设局、财政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派员组成,负责危险住房的认定工作。

第七条

危险住房改造必须由产权单位(已房改的由业主管理委员会)委托市危险住房鉴定站鉴定,之后向市危房认定小组提出认定申请。市危险住房认定小组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个月内,应当作出认定或不予认定的批复(如属特殊情况时限另定)。市危险住房认定小组对提交的技术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指定其他有资质的鉴定机构重新鉴定。

第八条

经认定为危险住房的,产权单位或业主管理委员会应编制改造规划方案,报市规划局审定并确定规划指标;应委托有资质的房屋拆迁实施单位进行拆迁安置费用的摸底测算;应委托有资质的地价评估机构进行地价评估,之后将上述材料送市土地发展中心进行土地收购储备评估。

市土地发展中心应在收到上述材料后一周内对该地块土地收购储备提出意见。对列入收购储备的危房地块,改造责任转由市土地发展中心负责。

第九条

市危房鉴定站和市土地发展中心的危房鉴定和收购评估应实事求是。危房鉴定报告应如实反映房屋状况;土地收购评估报告应客观反映危房地块改造成本、税费构成、地块收购的评估以及预期盈亏分析等,并提出是否收购储备的意见。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十条

经市危险住房认定小组认定属成片危险住房改造的地块,由市土地发展中心优先收购或由区政府组织进行旧屋区成片改造。

第十一条

规划中属于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用地的危险住房地块,应统一实行货币补偿或易地安置,安置房成本中土地费用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实后,可按该地块的规划用途,从其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十二条

危房户自行集资改造,由危房产权单位或业主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经市危房认定小组认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自行集资改造项目,原面积部分,可按土地基准地价经综合修正后的楼面地价10%补交土地出让金,新增面积部分按增加面积10%以内、10%~20%、20%以上分别按上述楼面地价10%、20%、30%缴交土地出让金。

第十四条

自行集资改造项目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并符合规划用地性质和规划技术规定。

危房的户建筑面积未达职工住房控制面积标准且未房改的,或已房改但未达标面积部分未领取货币补贴的,可按职工房改控制面积标准确定危改房的户建筑面积,同时,取消该职工住房改革货币补贴。

危房的户建筑面积已达职工住房控制面积标准的,危改房的总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原房总建筑面积的20%。

第十五条

对于资金难以平衡等原因确需改变原规划指标的集资改造项目,由改造实施单位提出申请,经规划部门同意,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确定规划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第十六条

已经房改的危险住房,其集资改造可提取使用本幢公用部位维修基金,待改造后再按有关规定标准由产权人直接建立房屋共用维修基金。集资改造时未提取使用本幢房屋共用维修基金,直接转为集资改造后的房屋共用维修基金。

第十七条

危房改造地块由产权单位引进房地产企业合作改造的,应经市危房认定小组认定,明确地块四至范围、规划指标、建设时限等,报市政府审核批准,由产权单位委托市国土资源局挂牌。

第十八条

危房改造地块引进房地产企业合作改造,以缴交的土地出让金为标的进行挂牌出让,挂牌底价按土地评估价与经市房管局核定的拆迁安置成本之间的差额确定。差额低于市政府规定的地段差、配套费的,挂牌底价按该规定的地段差、配套费确定。

第十九条

经挂牌竞得危房改造地块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在限期内实施改造,拆迁安置按照《福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旧屋区改造范围内的危险住房和由政府指定开发单位进行成片改造危险住房,按照《福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和《福州市棚屋区拆迁安置优惠政策》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对直管公房和私房中的危险住房进行改造,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近期无法实施改造的危险住房,由产权人(或业主委员会)向市危险房屋鉴定站申请危房鉴定,市危险房屋鉴定站提出加固意见,产权人应采取措施加强房屋的维修加固,确保房屋使用安全。

第二十三条

对经鉴定为房屋整体出现险情(危险等级为D级)的危险住房,产权人和各责任单位应积极组织搬迁,确保住户生命财产安全,并将情况及时报告当地政府。

第四章

配套措施

第二十四条

危险住房拆迁地块中的公房住户申请购买安置房产权的,经产权人同意后可以购买。

第二十五条

危险住房拆迁户购买经济适用房安置,享受经济适用房购房户待遇。

第二十六条

危险住房拆迁户购买安置房,可按规定申请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和金融机构应予积极支持。

第二十七条

属于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无力购买安置房,且城区范围内无其他住房的危险住房拆迁户,可申请承租廉租房。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由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6.广州市2003财政报告 篇六

【发布文号】穗府〔2003〕61号 【发布日期】2003-10-18 【生效日期】2003-10-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净空保护区整治通告

(穗府〔2003〕61号)

为保护新白云国际机场(以下简称新机场)的净空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机场净空保护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现通告如下:

一、整治范围和对象:在依法划定的新机场净空保护区内修建、种植或者设置的影响飞行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灯光和其他障碍物体。

二、按属地管辖原则,白云区人民政府和花都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统一实施本辖区整治工作。

三、在新机场净空保护区内的各项建设工程,不得高于规定的高度,并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许可后方准建设。

四、禁止在新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修建可能在空中排放大量烟雾、粉尘、火焰、废气而影响飞行安全的建(构)筑物或者设施;

(二)修建靶场、强烈爆炸物仓库等影响安全的建(构)筑物或者设施;

(三)修建不符合机场净空要求的建(构)筑物或者设施;

(四)设置机场目视助航设施使用的灯光、标志或者物体;

(五)种植影响飞行安全或者影响机场助航设施使用的植物;

(六)饲养、放飞影响飞行安全的鸟类动物和其他物体;

(七)修建影响机场电磁环境的建(构)筑物或者设施。

五、在新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修建、种植或者设置影响飞行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灯光和其他障碍物的,应当在10月25日前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所在辖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报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强制清除。

六、任何单位、个人刁难、围攻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者造谣惑众、煽动闹事、结伙斗殴、寻衅滋事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本通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月十八日

7.广州市2003财政报告 篇七

2003年,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年。一年来,**县委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县人大、政府、政协班子,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实事求是干实事,万众一心谋发展,创新争先图振兴,在前几年工作基础上,一举实现了**发展的历史性大突破。可

以说,2003年不仅是我们抗非典、战内涝,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更是干大事、创大业,全面开创新局面的一年。和前几年相比,全县整体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已步入居弱图强、后来居上、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全县(预计,下同)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24亿元,同比增长8.4;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3亿元,同比增长13.6,高出市定目标3.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23万元,同比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4亿元,同比增长18.5,高出市定目标8.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亿元,同比增长12.1,高出市定目标4.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677元,同比增长5.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1元,同比增长6.6。我们不仅圆满或超额完成了市定各项目标任务,而且还荣获了全省抗击非典先进县、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县、驻村工作科技服务先进县,全市公路建设先进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先进县、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县等一系列荣誉,全省林业生产现场会、全市对外开放现场会、农田水利暨林业生产机制创新现场会等先后在我县召开,“村村通”工程顺利通过省验收组验收。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干群紧密团结的良好局面。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谋全局,树导向,唱响创优争先主旋律

我们一贯倡导实事求是,苦拼实干,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对此我们认为,如果面对机遇不抢抓,条件具备不敢闯,工作仅仅定位于低标准,发展永远满足于“保肚子”,**很难实现大跨越。强调实事求是但决不能畏首畏尾,坚持苦拼实干而决不能蛮干死干,所以我们把解放思想创大业、创新争先干大事作为坚持实事求是,打造务实品牌的更高层次、响亮地提了出来,切实在全县唱响解放思想、创新争先、加快发展这个主旋律。

为此,我们先后组织党员干部1000多人次到“长三角”等地考察学习,并在全县反复播放考察纪行专题片,全方位宣传外地崭新的发展理念和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2003年是我县组织外出考察最多、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一年。仅利用招商引资机会,组织科级干部外出就达300多人次。同时,通过召开报告会、讨论会、聘请专家教授讲课等多种形式,引导干群破除陈旧思想、树立崭新观念。特别是我们把建功杯竞赛活动延伸到科局级班子,采取竞争激励机制,促使各乡镇、各单位解放思想拓路子,创新机制促发展。今年以来,正是由于广大干群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方法大创新,使项目建设、特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制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大突破。目前全县上下,人心思进,干群思想空前解放,苦干、实干、加巧干、解放思想促发展的氛围已初步形成。

二、理思路,作决策,推动**大发展

8.项目办主任2003年述职报告 篇八

项目办主任

XX

各位领导:

按照我局的职责分工,我重点负责项目开发、资源、交通等项工作。过去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局长的直接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我局的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果,下面我就去年一年的工作作述职报告。

一、2003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持之以恒,努力学习

我主管的两科室,业务范围广,接触面大,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如何正确指导企业开发项目、调查研究项目,如何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掌握大量的国家政策、方针以及较多的专业知识,极为主要,所以,我一直认真学习国家及各部委下发的各种文件,掌握精神,指导工作,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项目,深入企业或专业部门,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同时也要求科室人员参加学习,精通业务。目前已经达到可以自行完成项目建议书的编制,熟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方法的程度,掌握了为企业服务的本领,为全县项目开发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认真做好全县项目开发工作

项目办是全县项目开发工作综合、指导部门,同时也肩负着为 领导决策当好参谋的责任。项目开发工作关系到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手的前途,是梨树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我们深知责任重大,必须努力工作,真抓实干,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一年来我与项目办同志一起,克服了人员少、工作量大、资金紧缺等困难,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业项目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2004年我们共开发建设工业加工项目64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570万元,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73845万元,利税9300万元。其中:续建项目4项,完成投资16700万元,分别为松辽水泥有限公司扩建到80万吨水泥项目、四平市依明制药厂GMP改造项目、天意水泥有限公司扩建到90万吨水泥项目和孟家岭镇孟建小区矿业深加工项目。上述四个项目除四平市依明制药厂GMP改造项目结转下年外,其余3个项目均已于今年竣工投产;新开工项目60项,总投资41870万元,主要有吉林省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扩建到15万吨酒精项目、十家堡镇年产3000吨糠醛项目、梨树县宏泰换热器元件厂换热器元件加工项目、梨树县天丰化肥有限公司扩建项目、松辽水泥有限公司年产5000万条塑料包装袋项目、小城子镇年产2000吨糠醛项目、梨树县提花织物厂农机配件服装加工项目、小城子镇年产50万件喷雾器项目、公主岭萃丰高新农业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有机肥、郭家店奥雪钙业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重钙和1万吨轻钙项目等。上述项目中,除公主岭萃丰公司年产2万吨有机肥项目、郭家店奥雪钙业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重钙和1万吨轻钙和小城子镇年产2000吨糠醛项目预计明年上半年竣工投产外,其余项目均已竣工投产或预计年内竣工投产。

同时,飞跃淀粉有限公司扩建到年产5万吨淀粉、飞跃淀粉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变性淀粉、吉林省梨树三环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年产800万件汽车支架盖板总成系列产品、广东中科天元再生资源工程有限公司杂醇油深加工生产光学戊醇、四平九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酒业废液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保、四平市高达鹅业有限公司从6000吨鹅血中提取生产血肽素等生化制品项目、梨树县鑫恒电线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复混肥、梨树县制药厂GMP改造8项目正在前期运作,计划2005年开工建设。

全年完成项目立项4项,其中省经贸委立项1项,是天成油脂有限公司4.5万吨/年大豆预处理、浸出车间技术改造项目;市级立项2项,分别是梨树县百个万头生态示范养猪场建设项目和梨树县鑫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糠醛废水治理项目,县级立项1项,是四平海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浓缩蛋白项目。

上述项目的建成,对我县经济建设将起到关键作用,不但加快了我县工业立县的步伐,促进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而且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

(三)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及新产品开发工作

2003年实施的技改项目有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扩建到15万吨酒精、四平市依明制药厂GMP改造、天源酿酒厂酒精生产线改造、鑫源化工有限公司糠醛废水处理技术改造、梨树县制药厂制钉生产线建设、奥雪钙业公司年产3000吨白灰、提花织物厂服装和机械生 产线改造、松辽水泥有限公司扩建到80万吨水泥、大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糠醛、梨树县东佳饲料公司饲料生产线建设、华泰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糠醛、天意水泥有限公司扩建到90万吨水泥、天丰化肥有限公司扩建到年产8万吨化肥、宏峰机械厂年产400台玉米脱粒机、民政球墨铸铁厂扩建、大顶山橡塑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高科技环保涂料、孟家岭华祥建材厂建设项目等17项,完成技改投资14483万元。预计全年可完成技改投资1.5亿元。

完成招商引资项目有吉林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扩建到15万吨酒精、县乡公路建设项目、自来水公司供水工程、县医院传染病区改造、太平镇中心校危房改造、小宽镇中心校危房改造、叶赫镇新元小学危房改造项目7项,引资额21764万元,并已报到县招商局确认,预计全年可完成招商引资7675万元,完成年计划的256%。

在加强项目开发、技术改造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全年开发新产品19种,实现产值16000万元,利税1100万元。

(四)认真做好全县项目库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王克成市长在全市发展计划会议上的工作部署,完善我县项目库建设工作,推进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对全县重点项目进行科学的动态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我们结合梨树县的实际情况和产业优势,认真开展了全县项目库建设工作。同时,我们多次深入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对接、洽谈,建立 联系,搜集项目信息,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先后与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等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对接十余次,搜集项目信息700余条。目前,全县项目库建设工作已经初步完成,共开发、建设及储备项目85项,这些项目的项目简介都已通过了四平市政府网站的审核,发布在四平市项目库的主页上。这些项目的开发和逐步实施,将对我县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了道口安全管理工作

一是加大了道口安全检查力度和宣传力度,加强了道口监护人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和防护知识培训,认真开展了道口安全月活动,在铁路部门和县道口办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下,积极落实预防措施,制定监护员奖罚制度,使我县道口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杜绝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我县长大线道口改造工作由于资金不足,遗留问题较多,存在较大的事故隐患,我带领资源交通科多次向市计委协调请示,到省计委汇报协调,积极争取道口改造省专项补助资金,完善了601Km、623Km、610Km三处公铁立交桥,偿还了601Km立交桥原引道工程拖久工程款,解决了前期遗留问题。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做到了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操作,实施了招投标,并签定了施工合同,严把工程质量关,现工程已全部结束,省计委交通处到现场检查对工程质量表示满意。

(六)乙醇汽油推广工作 多次召开加油站长会议,安排部署乙醇汽油推广工作,开展了百人百日检查活动,配合省、市经贸委对全县各加油站进行了全面检查,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县乙醇汽油推广工作。

(七)加强了成品油和煤炭零售经营资格管理工作

我县经省经贸委发证的社会加油站32户、煤炭经营企业20户,在年检中,我们严格按省经贸委规定的条件进行初审,积极配合市经贸委对加油站和煤炭经营业户的经营资格进行审查,并按省经委规定的换发成品油和煤炭经营资格证书条件,积极组织加油站和煤炭经营业户申报材料,共换发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证书25个、煤炭经营批准证书12个,还有7个加油站和8个煤炭经营业户按条件不能换证。

(八)加强了废金属回收和报废汽车市场管理

换发四平市再生资源经营加工许可证32个,严格废金属收购站点审批,全年共审批废金属收购站点2个。配合市经贸委、市工商局对蔡家敬友村非法拆解报废汽车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没收非法报废汽车6辆。

(九)与有关部门共同完成了我县加油站布局规划,报四平经贸委,统一绘制了电子规划图。

(十)积极协调解决交通运输重大事项

由于今年铁路车皮紧张,我县较大企业和供热单位生产、生活运煤多为汽运,10月中旬,省政府为减少企业运煤成本,为部分企业运煤车发放特别通行证,免除过高速、道、桥的一切费用,我和 资源交通科在时间较紧的情况下,积极通知企业申报运煤车辆,并积极协调市经贸委,共为我县办理运煤车辆免费通行证109个(四平市一共办了290个)。为企业节省运煤成本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二、2005年工作规划

(一)工作目标

开发新项目20项、完成技改投资1.8亿元,开发新产品20种,完成省市立项5项,实现全局招商引资6000万元。

(二)工作任务

按照上述目标,我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集中精力抓好项目开发建设工作。一是重点抓好飞跃淀粉有限公司扩建到年产5万吨淀粉、飞跃淀粉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变性淀粉、吉林省梨树三环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年产800万件汽车支架盖板总成系列产品、广东中科天元再生资源工程有限公司杂醇油深加工生产光学戊醇、四平九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酒业废液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保、四平市高达鹅业有限公司从6000吨鹅血中提取生产血肽素等生化制品项目、梨树县鑫恒电线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复混肥、梨树县县制药厂GMP改造项目的资金筹措和开工建设的协调工作。二是抓好工业立县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开发,要围绕现有资源和闲置企业资产,主动出击,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工业企业闲置的1.4亿元资产、10万平方米厂房和38万平方米工业用地,开发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项目。三是努力抓好高科技项目的 引进和开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联系,搜集信息,寻找合作伙伴,利用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谋划开发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立县大项目,并利用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效应。同时,要研究以商招商,利用现有的商家,宣传我县的良好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以“老板招老板”的方式,联系他们的朋友、同行等来我县扩大投资

2、抓好企业的技术改造。一是抓好2004年实施技改项目的达产达效。二是抓好依明制药厂GMP改造和小城子镇年产2000吨糠醛等结转项目,确保2005年竣工投产。三是抓好梨树县制药厂GMP改造、飞跃淀粉有限公司启动生产等项目的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力争2005年开工建设。四是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指标任务。

3、继续做好项目调度综合工作。切实强化调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实行月调度、季总结、半年考核、年终评比制度。重点做好飞跃淀粉有限公司扩建到年产5万吨淀粉、飞跃淀粉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变性淀粉、吉林省梨树三环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年产800万件汽车支架盖板总成系列产品、广东中科天元再生资源工程有限公司杂醇油深加工生产光学戊醇、喇嘛甸镇年产3000吨糠醛等项目的调度综合工作,及时通报项目进展情况,促进项目顺利进行。

4、抓好春运和道口安全管理,坚决杜绝重特大交通和道口事故发生,并协调解决交通运输出现的重大事项。

5、抓好道口改造,重点解决长大线立交桥引道维修和桥下积水 问题,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省专项补助资金发挥作用。

6、抓好资源管理工作

一是成品油经营许可证的年检和乙醇汽油推广工作。二是煤炭经营许可证的年检和煤炭市场整顿工作。三是再生资源的收购审批工作和报废汽车市场管理工作。四是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节能环保项目的报批工作。

7、做好局里安排的临时工作。

(三)工作措施

2005年技术改造工作继续以扩大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以扩充工业总量、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坚持加长农副产品产业化链条,扩大矿产品加工规模,并向精细加工迈进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切实加快项目开发建设,积极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梨树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各级领导干部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和各部门开发项目责任制。按照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完善的项目开发体系,落实责任,落实人员,把项目开发工作具体化。要把工作量明确的分到人头上,在规定时间内保证完成任务。(2)加强调度检查,对项目开发工作,要继续实行月调度,季检查,半年总结,年终评比制度,每月调度一次,并及时县领导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要深入到项目开发工作中去,了解掌握情况,帮助 项目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每半年搞一次检查验收,年终进行全面考核。

(3)集中精力,全方位抓项目开发建设,调动各部门、各乡镇开发项目的积极性,督促部门和乡镇抓项目,上项目。做好项目开发工作的汇总调度情况,及时通报县领导及有关部门。

(4)抓好与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的协作工作,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

9.2003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九

1.更大力度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力推动利用外资的高速增长。在引进重大项目上求突破,加快沿江开发步伐,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较强的条件,加强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新材料等产业的主题招商,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能够形成产业链和生产基地的项目,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采购、销售中心,新批超亿美元项目20个以上、超5亿美元项目2~3个。在园区开发建设上求突破,着力创新机制、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培育特色,增强综合竞争力,年内开发区和重点开放园区协议、到位注册外资分别超过全市总量的90%。在构筑“日资”高地上求突破,全力强化对日招商,把利用日资的优势做强。继续抓好对台湾地区和欧美国家的招商。在拓宽利用外资领域上求突破,吸引外商投资蠡湖新城和大学城,参与沿江开发,进入现代农业、物流业领域,加强基础设施、住宅开发和旅游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吸引境外金融和中介服务机构进入无锡。在提高招商活动的组织程度和实效上求突破,精心举办好太湖博览会,搞好境内外招商活动。

全力推动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壮大出口队伍,培育100家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和1000家外贸获权企业,培训10000名国际经贸人员。培育出口大户,实施50强企业出口倍增计划,推动希捷等企业扩大出口,发挥小天鹅、国联等集团与外贸企业重组整合的优势,新增出口超亿美元企业2~3家。培植出口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加强与国际大销售商的合作,积极加入跨国公司销售网络。推进出口加工区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办好私营外贸企业创业园。全力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加快实施。发展境外投资,提高经营效益,逐步在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形成相对集中的境外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鼓励和支持企业拓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扩大外经领域,积极向农业、交通、水利及服务业领域开拓,加强外经企业与科研、设计等行业的合作。

全力推动扩大开放的环境建设。抓好各项鼓励外商投资、扩大外贸出口措施的全面落实,搞好退税及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服务,年内安排财政贴息资金1000万元。简化外资项目审批手续,规范并降低规费征缴,实施鼓励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口岸工作,创新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实施无锡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大江阴港口建设力度,完善对外开放的交通环境。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努力提升各类服务的标准、质量和效率,营造适宜国内外人士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环境,提升我市的国际化水平。

2.更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20万亩,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经济作物,粮经比例达到4.5∶5.5。实施农业“四大工程”:建设10个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优势农产品的示范园;开发水蜜桃、优质水产、花卉苗木等6个特色经济区;新增20

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120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向农业。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乡镇企业改革,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

实践新型工业化路子,提高工业整体素质。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技术进步,突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和软件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抓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重点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电子信息及软件、机电一体化及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高档纺织及服装等五大产业基地,发展支柱产业。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强化对优势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帮助小天鹅、阳光、威孚、庆丰等集团以及纺织、机械等行业的资产重组,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促进大企业大集团跨越式扩张,新增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2~3家、超百亿元企业1家。推进工业布局调整,努力实现工业布局调整与企业改革、资产重组、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通过调整提升发展水平,重点推动纺织、化工、机械、医药产业的调整。推进名牌战略实施,坚持质量兴市,引导企业做好认证、采标工作,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提升我市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着力增加工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工业投入总量达到340亿元以上。全力开拓市场,抢抓我国筹办奥运会、世博会及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带来的商机。积极平衡资金、电力等生产要素,抓好锡东南和宜兴民南50万伏变电所、利港电厂三期等一批电力项目建设;加强银企合作,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重点企业的资金需求;提高担保基金的运作规模和质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深度开发旅游业,精心编制并实施旅游业发展规划,整合市域旅游资源,打好环太湖休闲度假旅游品牌,抓好灵山文化广场建设和惠山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推进江阴龙涛国际乡村俱乐部和宜兴竹海景区等项目的建设。全年接待境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海外旅游者超过50万人次。加快发展物流业,抓好无锡综合物流园区等项目的建设,扩大物流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大力提升商贸流通业,整合商贸流通资源,以电子商务带动流通业态创新,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推进崇安寺商贸旅游街区等工程的建设,加快健康路等特色商业街发展。加快现有市场的资源整合和功能完善,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加大住宅建设力度,扩大住房信贷规模,规范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建设“数字城市”,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提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继续发展金融、保险和中介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年内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3.更大力度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创新优化体制机制

切实抓好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工业系统50家和非工业系统20家未改制企业的改革任务,提前完成国企改革三年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推进“大而盈”、“大而亏”企业的改革和资产重组,加快国有资本退出,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抓好已改制企业的二次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产权和劳动关系。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大力开拓资本经营,抓好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年内3~5家企业上市发股,证券市场募集资金20亿元以上。

努力促进私营个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大力扶持骨干私营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增加投入,在资本经营、发行债券、兼并重组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帮助争取新品开发资金和国家创新基金,积极促成民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推动私营企业走外向型发展的路子,扩大出口获权企业队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抓好30个示范园区、10个科技园区和10个特色园区的建设,强化综合服务功能,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全面落实扶持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清理取消各种歧视性限制,切实做到税收政策平等、规费标准平等、金融政策平等、市场准入平等、政府服务平等。年内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万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实现增加值530亿元。

抓好事业单位改革和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加快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步伐,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逐步转制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制面达到70%以上。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市场中介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职能,加强监管,强化自律,优化服务,年内选择一批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4.更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加快城市化步伐。在继续实施老城区改造的同时,精心规划,集中力量,加快蠡湖新城建设,实施青祁路以西、太湖大道以南区域的路网及基础设施建设,启动2平方公里的地块开发;推进大学城建设,实施江南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工程,加快构建以大学教育产业为主的现代知识园区。继续加强江阴、宜兴的城市建设,建成澄南大道、(氵九)滨路等重点工程。选择3~4个镇进行现代化示范镇建设,做大规模,集聚优势。加强对40个重点镇的扶持促进,尽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强镇和产业特色镇。继续推进镇、村合并工作,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减少农民、致富农民。

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建成锡宜高速公路,加快宁杭、沿江高速公路和环太湖大道建设,力争东干线工程开工。继续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和农村公路网,实施兴源路、清扬路、金城路、锡澄路等一批主干道和蓉湖大桥、蠡湖大桥等重点桥梁的建设和改造,贯通城市二环线,建成一批包括镇、村道路在内的次干道和支路。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仙蠡桥、江尖防洪工程,增强城市防洪抗灾能力。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重点实施蠡湖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蠡湖水域面积恢复到8.6平方公里。认真落实市人大《关于加强无锡贡湖供水水源保护的决定》,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建成芦村污水处理厂三期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启动中心商务区清洁能源建设,继续削减摩托车、燃油助力车总量,严格限区行驶和

限期淘汰制度。抓好古运河沿河绿带、江尖公园等绿化工程和蠡湖路、高浪路、青祁路两侧绿带建设;继续推进沿湖、沿河、沿路绿色通道建设;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增加林业用地,发展现代林业。新增城市绿地25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完成后宅等11个镇的区域供水工程,超采区全面禁采地下水。继续削减矿山开采宕口,加强山体保护和复绿工作。

大力强化城市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工作,提高规划管理的权威性,确保城市总体规划有效实施。积极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加快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支持各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发挥各区搞好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建管并举”,加强城市管理,开展城管创优竞赛活动,巩固环境专项整治成果,继续实施“市民文明交通工程”。创新城市管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采用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努力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

提高经营城市水平。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经营城市机制,积极推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提高投资综合效益。放开城建市场,加强城市资源综合开发,进一步经营好城市资产和资源。培育和发展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步伐。

5.更大力度为民办好实事,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提高服务业领域的就业比重,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积极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完善市场就业机制,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强化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重点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特困人员搞好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力中介服务,强化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全年实现就业8万人次以上,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万人以上。健全完善保障体系。继续强化“扩面、规范用工、强化基金征缴”等工作,建立市、区两级社会保险责任共担机制,全年养老保险扩面8万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95%以上。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补充医疗保险门诊补助办法。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应保对象保障率和保障经费到位率、保障补助金兑付率三个100%。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

努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培育经济强镇、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强对经济薄弱镇村的扶持等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关心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妥善解决生活困难家庭在住房、就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及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等方面的支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快低洼地区危旧房改造和老新村整治,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提高水电气供应质量,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发展公共交通,推进“镇镇通”工程,新辟、延伸公交线路10条以上。

6.更大力度建设“三个文明”,进一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加快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创新,提升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强化教育服务经济、文明社会的功能。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快市一中、市北高中和国际学校等重点学校的扩建新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德育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重点建设好江南大学。提高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抓好重点文化产品的生产,努力多出新品、精品。繁荣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和广电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创新和发展基层文化事业,推动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组织好重大文化活动。做好史志、档案工作。加大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力度,恢复薛福成故居西花园,启动秦邦宪、顾毓(王秀)、阿炳故居修复工程,实施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构筑科技与人才高地。推进大学科技园和集成电路、新材料、非金属材料等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强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开发,实施好纳米材料应用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机制的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专利事业。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富集人才的城市形象和社会氛围。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分配激励机制。

协调发展卫生体育等事业。继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优化整合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抓好市中心血站综合业务楼等项目建设。实施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和棒球场建设,加强竞技体育工作,积极推动“环太湖体育圈”的构建。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开展争创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县(市)区活动。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提高残疾人就业、康复和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营造发展、创新、团结的社会氛围。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居民、村民自治。继续抓好普法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加强信用道德建设,开展“诚信无锡”活动,加快建立面向个人和企业、覆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信用体系。加强科普宣传,倡导科学精神。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继续抓好人防工作,再创双拥模范城。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局面。认真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信访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推进科技强警;抓好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市政府将切实加强自身的改革和建设,不断提高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行为。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和各种审批前置条件,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

环节,减少行政性收费,加快建立符合法治原则、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的行政审批制度和服务体系。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政府工作方式。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贯彻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着力理顺政府部门工作职能,努力解决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推进事业单位的转制脱钩、企业单位的属地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从微观层面的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活动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心转到做环境、抓服务上来。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务公开。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开发电子政府服务,提高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行政效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行政务公开,增强行政透明度,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拓宽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向政府建言献策的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改革财政工作,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强化收支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落实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集中支付等制度,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行为法定化,完善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抓好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抓好教育培训,严格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行政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干部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身心、全方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教育干部要思想更加解放、大局意识更加强烈、工作思路更加明确、各项服务更加到位,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建立行政效能监察制度,实施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切实加强廉政建设,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政府组成人员要深入基层群众,重视实践提高,不断增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把握形势发展变化、抢抓发展机遇的能力,抓重点、抓落实、抓突破的能力,发挥基层创造力、调动群众积极性的能力,不断提高组织领导水平。

市人民政府将一如既往,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议案决议,办理好人民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案,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上一篇:执法实践下基层调研报告下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