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型职教集团

2024-06-17

行业型职教集团(精选11篇)

1.行业型职教集团 篇一

积极探索 开拓创新

深入推进江苏交通运输职教集团建设工作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5月,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6家高职院校、16家中职学校、50家企业单位、7家科研院所、协会单位,组建了江苏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加强校校、校企和校行合作,充分发挥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促进资源

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创办具有教学、科研、开发、服务、信息咨询等功能的职业教育集团,打造江苏交通职业技术教育品牌。

目前,集团成员单位已增至104家。在近三年的工作中,集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之路,合作途径不断拓展、合作内涵不断深化、合作氛围不断浓郁,集团化办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加强组织建设,巩固集团运行能力

集团实行理事会负责制,理事会下设常务理事会、秘书处、专门委员会和专业分会等机构。理事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秘书处设在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业与就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等四个专门委员会,对专业建设、创业与就业等集团专项工作开展研究与指导。

为进一步完善集团的组织架构,提高集团工作的针对性、务实性。2011年,筹备成立了以汽车工程、路桥工程、轮机工程技术、港航机械工程、现代物流、航海技术、筑路机械工程、船舶工程等8个以交通运输主干专业群为基础的专业分会,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评价等集团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了以‚常务理事会为中心,专门委员会为指导,专业分会为基础‛的集团组织运行机制。

同时,为密切集团成员单位的联系,保证集团工作顺利开展,集团在各理事单位配备了一名联络员,建立了集团联络员队伍。联络员队伍的建设以及联络沟通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成员单位之间及时加强联系、沟通信息,更好地服务理事会决策,促进各项工作协调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二、突出重点工作,推进校政行企融合

(1)成立“南京交通高职教育联合体”,校政企联合培养“大交通”复合型人才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以及《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重

点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26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高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重要任务,扎实有效地推进高职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和办学效益,依托江苏交通运输职教集团平台,在江苏省教育厅、交通运输厅的统筹指导下,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南京地区交通运输类高职院和苏州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外运有限公司、南京航姆船舶代理有限公司等成员企业单位,联合组建成立了‚南京交通高职教育联合体‛,由交通运输厅、各成员学校、成员企业单位领导共同组成教育联合体理事会,初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为主的办学体制。联合体以交通物流、交通运营管理等专业为试点,创新实施公铁水‚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江苏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快速发展对‚大交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成立“江苏省道路交通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促进科研资源融合

2011年5月,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主申报单位,联合了职教集团多家成员单位,向江苏省教育厅申报的‚江苏省道路交通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获准 立项。‚中心‛促进了院校、企业、科研院所在科研资源上的共享,发挥了集团内高职院校在交通节能减排领域的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及技术培训方面的作用,为集团内高职院校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优化科技研究体系提供了创新路径。

(3)开展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专项调研,引导职业教育与交通运输行业协调发展

为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江苏省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找准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做 3

好江苏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职教集团协助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开展了面向全省交通运输职业院校、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专项调研工作,并开展全省交通职业院校专业设 置与行业发展契合度的调研工作。

由职教集团秘书处完成《江苏交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契合度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为进一步引导交通职业院校科学设定人才培养标准,优化专业设置,深化课程改革,加快交通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一体化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凸显了职教集团服务行业的功能。

(4)巩固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校企联动 集团各成员学校依托职教集团平台,继续深化‚柳工班‛、‚地铁学院‛等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内容改革与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校企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集团各企业成员单位积极接纳学生开展认识实习、专业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配备专业人员加强指导与管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由集团理事长单位主办的‚江苏交通运输职教集团2010、2011年秋季人才供需招聘会‛,为集团企业和院校搭建人才才供需桥梁,促进企业与学校互利共赢。

(5)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实现校企互利双赢

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目标,在集团现有双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制定校企置换的师资培训和交流机制,实现教师、工程师或能工巧匠的双向兼职,优化学校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优化企业技术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南

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指导,及时提供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在30多家集团企业成员单位的相关领域聘请30多名专家作为学院校外教学质量督导员,对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实习实训、人才培养等提供全方位的监控和指导,有效推进了校企各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

三、抓好四项工作,加强集团能力建设

(1)积极吸纳集团新成员

当前,江苏交通行业急需铁路、航空、港口、城市客运、交通物流、船舶检验、节能减排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紧缺人才。为增强集团化办学服务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的能力,打造江苏交通运输职教集团品牌,促进路桥建设与养护、港口航道建设与养护、运载工具、航海、城市客运、轨道交通、民航服务、交通物流等交通主干专业群建设,集团积极吸纳对上述专业建设至关重要的企业、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加入职教集团。三年来,集团新发展了雅高巴士有限责任公司、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等25家成员单位,使集团的成员单位由79家增加到104家。

(2)组织开展面向交通运输行业的技术服务工作

集团成员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师资、设备、技能鉴定、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社会、行业的广泛联系,积极开展各类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集团成员学校面向社会开展交通工

程基桩检测人员培训、船员培训、汽车驾驶、汽车维修、交通执法等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达7万人次;协助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举办了‚汽车节能驾驶技术全民体验活动‛、‚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机动车检测维修职业技能竞赛‛、‚江苏省交通运输职工‚安康杯‛安全文化知识竞赛‛等多项大型活动,有效提升了集团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3)开展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的试点研究工作

为推动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衔接沟通,集团理事长单位组织召开了江苏省职业教育交通运输类专业教科研中心组工作会议,全省14家交通运输类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24位中心组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并修订了江苏中等职业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目录,讨论并初步制订了交通运输类专业新课程及汽车专业技能竞赛培训方案,落实了教育部新颁交通运输类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制订工作安排,落实了中高职在教育资源共享、专业建设优化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措施。

(4)组织开展职教集团建设的课题研究工作

围绕职教集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绩效评价等内容,集团成员单位积极开展了各类课题的系统研究工作。由理事长单位牵头、相关成员学校联合申报的‚建立服务‘大交通’的高职教育联合体实施方案研究‛获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重点课题(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专项)立项,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南京交通高职教育联合体‛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推广应用价值。

四、总结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明确提出: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若干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组成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企业和学校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推进行业岗位标准、就业准入的融通,增强学生在区域内就业的能力。同时,‚十二五‛时期 6

也是我省交通运输发展率先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因此,无论是国家战略、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还是交通行业的发展,都为江苏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

但在集团实践工作中,我们仍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阻力,主要表现在:职教集团组织比较松散,缺乏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积聚多方优势的内部运行机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机制不够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集团化办学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职教集团机制、体制创新等深层次方面的问题有待突破。在集团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通过加强专业分会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集团成员单位的优势,探索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工作思路,创新集团运行机制,深化集团内涵,不断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推动职教集团的良性发展。

2.行业型职教集团 篇二

目前, 浙江省的职教集团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仍有不少的职教集团存在着网站建设少、组织机构松散、执行力度低等问题, 且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浮于表面,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职教集团体制障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 构建合理健康有效的行业主导型职教集团治理模式, 是职教集团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集约化作用的前提。

一、政策与制度的保障支持

职教集团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在职教集团健康管理和运行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 政府需出台针对职教集团组建后运行和管理的专门性政策。近些年, 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集团的专门性政策文件, 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性质与职能、组建原则、组建形式、组建程序等问题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对职教集团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目前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只是规范了职教集团组建的程序、原则和形式, 对职教集团组建后运行、管理和奖惩机制尚没有细致的规定。

其次, 积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目前, 浙江省大多的行业主导型职教集团是非赢利性的非法人产学联合体, 导致职教集团内部的执行力低和凝聚力低, 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应落实职教集团独立的法人地位, 使职教集团成为剧透独立的法人机构的组织, 承担法律责任。

最后, 建立专项评估审核制度。职教集团是在志愿平等的原则下建立的, 且是非盈利机构, 因此在项目的合作和运行方面缺少动力机制。通过政府建立的专项评估审核制度, 对 “不作为”的职教集团给予警告, 促使其不断的改进组织机构, 给予其外部压力, 推其向前发展, 发挥职教集团的效应。

二、完善组织结构和配套机制

1.组织架构的完善

( 1) 职教集团的管理架构

以实现 “分层监管、全员参与、素质培养”为理念, 通过精简的管理架构、高效的运行程序、有效的制衡机制及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来达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职教集团管理系统中, 可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下分为五个层面, 理事大会由全体利益相关者组成, 是职教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 常务理事会由协议相关者组成, 是职教集团的执行机构, 秘书处是职教集团的工作机构。秘书处下设 “教务委员会”和 “教学管理委员会”。

在改善管理架构的同时, “学生素质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把教学素质保证的程序制度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 职教集团设立相关平台, 让教学人员和学生能够以活动为载体, 进行灵活、多样的学生素质教育。

职教集团各项机制虽然是独立运作并由不同部门监管, 但是集团组织中透过不同委员会定期会商, 使不同的部门互相配合, 以确保评价或审议结果能提高集团组织之间的合作, 在集团组织内部, 可提供讨论平台, 如举办专题的交流会, 让教学人员互相交流教学心得。 ( 见图1)

( 2) 确立职业教育集团组织的独立法人身份

目前除个别职业教育集团外, 浙江省建立的职教集团大多是非赢利性的非法人产学联合体, 无独立法人, 是非法人组织。这就使职教集团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是, 集团成员之间的合作均靠协议维持, 成员之间形成契约关系, 但该类契约的甲乙关系不是成员与集团的关系, 导致集团成员之间的紧密度受到局限; 二是, 集团的一切操作规范的法律有效性都只能通过某个成员单位 ( 大多是牵头单位) 的法人地位来实现的, 在集团对外开展各项活动例如联合招生与企业缔结校企合作协议时, 只能以某个成员单位的身份而不是集团的身份来行使权力, 导致权利的局限; 三是, 由于集团没有法人身份, 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就难于界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导致了运作的随意性。

因此, 要加强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 强化其管理与运行, 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快确立职业教育集团组织的独立法人身份。可以考虑通过在民政部门注册, 授予职业教育集团社团法人身份, 将职业教育集团纳入社团法人的管理框架之中。也可以将职业教育集团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 使其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和义务的独立法人单位。

( 3) 强化职业教育集团制度建设

职教集团的建立是在各参与单位自愿、互惠、平等的原则下组建的, 其组织方式一般是院校、政府或行业牵头, 与其他参与成员通过订立章程, 签订协议, 形成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众多成员的非营利联合体。各集团成员在这个平台上开展多方面的合作, 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合作授课等等。而集团成员之间的合作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这个制度保障就是完善的集团章程配合一系列专门性的具体化的规章制度。浙江省大部门的职教集团都制定了章程, 但在保障章程实施的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还尚未成熟。因此, 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集团理事会会议制度、集团信息沟通制度、集团财务公开制度、集团成员资源共享成本补偿制度、协调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质量考评制度等。

( 4) 整合职教集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职教集团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各成员之间需达到利益一致和均衡才能形成统一的行动。如若不然, 则无法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要整合职教集团中利益相关者们的利益, 在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同时满足各方利益诉求, 需要职教集团在管理和运行方面的调整, 更需要职教集团的利益相关者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兼顾其他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承担起自身相应的责任。

首先, 在职教集团组织机构方面, 保证职教集团的利益相关方拥有畅通的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 促进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理事大会作为集团中的最高权力机构, 必须由全体利益相关者组成, 集团的重大决策必须由集团中的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决定, 比如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职教集团中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 企业可以在此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也可以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集团需设置监管部门, 负责对集团的运作进行监督管理, 确保工作机构的各项决议及运作能够兼顾各方利益; 集团设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素质委员会、校企合作中心、实训管理中心等机构, 机构成员由各方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 各机构就集团运行中的问题定期协商, 以使不同部门能够相互配合, 促进集团各方之间相互合作。

其次, 强化集团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意识和负责的精神。马克思指出: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利益诉求的满足, 必须以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前提。职教集团中的利益相关者们应当意识到, 当每个参与者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积极承担各自的职教集团中的责任, 虽然短时间内意味着承担一定的负面后果, 但是长远来看, 各方的团结协作会促进集团的发展壮大。集团产生最大的利益, 各方利益相关者们的利益诉求就能够得到保障, 才能够产生各方共赢的局面。因此, 作为职教集团中的利益相关者, 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关心、扶持职教集团办学, 并给予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以及相应的指导和督促; 职教集团中的学校要重点提升师资、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质量, 增强自身的吸

引力, 职教集团中核心学校应当适当关心在职教集团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其他院校, 并积极配合企业、行业方的合作; 企业需要关注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 让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学到扎实的技术; 行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内容、方式等予以及时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章建新.行业主导型职教集团组建模式研究——基于公司集团与职教集团组建模式的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6) .

[2]赵善庆.职教集团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5 (1) .

3.皖南机电职教集团成立 篇三

大会讨论并通过了《皖南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章程》,选举产生了集团第一届理事会。皖南机电职教集团由宣城市工业学校牵头组建,皖南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宣城市工业学校校长王永生表示,学校作为牵头组建单位,将全面总结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按照“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以集团成立为载体,以科技交流为平台,通过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探索集团发展新模式,加强校地、校企、校际间的全方位合作。

据悉,集团是以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为纽带,由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设置机电类专业的职业院校按平等互利原则组建而成的职业教育联合体,成员单位之间以互利互惠为前提,实行设备、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金辉在讲话中指出,组建职教集团,整合职教资源,是学校和企业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存、荣辱与共、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和企业做到服务和发展行业与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和企业做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宣标对集团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他要求集团在运行过程中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办法和措施,保证职教集团的健康运行。他指出,组建职教集团,关键是各成员单位要进行实质性合作,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最后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强化合作意识;二是充分利用好理事会平台,做好合作项目;三是切实加强职教集团自身建设。

4.职教集团运行绩效自评报告体例 篇四

自评报告名称

“xx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绩效自评报告”

自评报告撰写提纲

引言

一、绩效评价工作概述

二、自评对象基本概况

三、自评依据和结果

四、主要改进建议

五、结论

附:职教集团运行绩效自测评分表

自评报告撰写要求

1.自评报告是职教集团绩效的综合评述文件。自评报告的撰写应包括:绩效评价工作概述、自评对象基本概况、自评结果和依据、主要改进建议、结论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2.自评报告内容在述及“自评结果和依据”部分时,应包括职教集团在“领导作用与发展目标”、“运行机制与日常管理”、“

资源整合与集团成果”、“

社会评价与社会声誉”等4个一级指标评价情况的文字描述。

3.自评报告应明确评价年限、工作范围及所采用的评价标准,评价结论要有充分的说服力。

4.语言应简洁、规范,字数在3000字左右。

5.评语表达应含义明确,尽量避免产生歧义。

6.对影响职教集团运行绩效评价结果的有关重要事项应进行充分披露。

5.行业型职教集团 篇五

一、职教集团视角下校企“四融合”内涵及主要举措

(一)校企“四融合”的基本内涵

“四融合”是指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集团化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具体主要是指围绕“理念、平台、模式、文化”四个维度,从人才培养方案拟订、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实习就业创业等多个方面着力实现校企双方的融合与发展。

(二)校企“四融合”的主要举措

2014年9月,滨湖集团加盟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成为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校企双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随之开启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之路。期间,安徽国际商务职教集团牵头,在理念、平台、模式、文化上下功夫,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和措施,保障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和深度融合。1.校企理念的融合深度融合,理念先行。安商院(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立足商务、注重实务、精准服务”与滨湖集团“事前勇于担责,事中敢于问责,全程善于尽责,事后严于问责”为内容的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不谋而合,企业经营业务和人才需求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高度吻合,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石。在合作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双方自觉找准自身和市场定位,在多个项目上保持了理念的统一。2.校企平台的融合职教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双方第一期合作项目为“罍街早餐街”和“罍街茶馆”,在取得突出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为学校酒店管理等专业提供了丰富的实习资源。校企双方第二期合作项目为“AS1980-安徽国际商务创客梦工场”。按照“企业主导、创客自发聚集、大学生创客就业孵化”模式进行打造,其项目定位与我校人才培养高度一致,为我校参与型创客、创意型创客、自主型创客、指导型创客等四类学生创客和名师(大师)工作室提供了保障。[4]目前入驻创新创业的法人108家,其中包括来自学校的一批学生创业团队,校企双方共同为创业团队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帮助创业团队成长。双方正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安徽省体量最大“双创”基地,安徽省体量最大、最具实力、最具特色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及创意“集市”。3.校企模式的融合安商院和滨湖集团校企双方充分领会国家、安徽省相关文件精神,在《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和《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的具体指导下,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的运行机制。在明确创客项目定位基础上,成立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合作共管,探索以混合所有制模式成立公司,运营和管理校企合作各项工作,试点校企双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安商AS1980股份制模式成立公司:安商院提供场地、校舍、办学设备、师资力量、人才资源、30多年校园文化资源等要素;滨湖集团提供政府资源、项目资金、运营、市场和管理等方面资源要素。校企双方整合各方资源要素,共同组建股份制有限公司,创新校企共生发展的体制机制。4.校企文化的融合合作共建合肥“罍街文化创意小镇”和“三商文化”研究中心,成为校企合作一张新名片。通过合作,不断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如2016年3月30日,“合肥罍街茶馆携手天津名流茶馆走进安商院公益巡演”走进安商院校园,为我校400多名师生献上了集视听于一体的文化大餐。同时,“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也是安商院大学生校外文化教育基地。目前,“罍街文创小镇”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先后获得“中国特色美食名街”“安徽省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安徽省首批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等多个荣誉称号。

二、职教集团视角下校企“四融合”的主要成效

(一)校企合力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安商院按照“保持优势专业、发展特色专业、扶持新兴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校企共建“特色班”为切入口,重点遴选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文秘三个专业,率先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规划、教材课件设计、实习实训等开展创新改革,将各特色专业面向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调整了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创造性地提炼出了“1+1.5+0.5”三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安商院和滨湖集团双方根据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现代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实务、旅游法规、旅游概论等多门课程已进入共建实施阶段,教材、课件等配套教学素材也已投入使用。2015年以来,滨湖集团重点加强了安商院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建成的实训室累计接待校外来访及参观考察1600多人次,面向社会企业提供集中培训业务20多期,实现了实训资源的校企共建共享。同时,共建的“AS1980安商创客梦工场”成为安徽省内体量最大、最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基地,为安商院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众多岗位和成长空间。

(二)校企合作培育了一批创业之星

安商院不断探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针对创业学院的建设,安商院实施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安商院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和创业模拟实训中去,让学校学会“做”;第二步,将创业孵化融入到创业实践中,依托学校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统筹社会资源,引进福年来早餐亭、好书吧等创业项目,鼓励学生进一步达到“创”的层次;第三步,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校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将入驻与滨湖集团共建的AS1980创业园,由校企双方共同培育、共同建设。

(三)校企合作研究了产学研横向课题

由安商院创业学院牵头申报的“罍街商务学院创客梦工场”成功获批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由安商院校企合作办和滨湖集团联合牵头申报的“职教集团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为例”成功获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16年职教集团秘书处撰写的《集聚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合力、深化两区两企产教深度融合》一文被收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写的《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汇编(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共建安商跨境电商、安商院“商信”设计工作室、“三商”文创中心、安商院“商海翻译社”四大名师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服务社会。

(四)校企合作获得了社会多方面的肯定

滨湖集团与安商院自2013年合作以来,就备受社会高度关注和好评。近年来先后有多家政府机构和国内知名的院校以及企业前来“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实地参观考察学习;校企双方也在省部级校企合作等大型研讨会上交流发言,介绍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现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和经典案例,有很强示范性。“罍街文创小镇”校企合作项目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2016年5月,“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校企合作项目入选安徽省第七届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对接会,校企双方代表在会上做主题发言和经验交流。2016年12月,“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再次入选第十二届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交流研讨会会议典型案例。集团代表以“深化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为主题在论坛上发言,校方代表与近300名职教集团和院校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开展交流。2016—2017年,由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分别报送的《集聚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合力、深化两区两企产教深度融合》和《深化校企“四融合”、突显集团化办学特色》校企合作案例经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专家组评审后收录在《全国职业教育集体化办学典型案例汇编(2016)和(2017)》(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促进了职教集团等相关团体的经验交流。2015—2016,滨湖集团荣获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优秀企业”荣誉称号。2017年5月,安商院与滨湖集团校企合作项目获得“安徽省首批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称号。

三、职教集团视角下校企融合的体会和建议

四年来,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推动下,我校与滨湖集团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顶层设计是核心。职教集团的成立和运行为校企双方的信息沟通搭建了桥梁,提供了互通交流的平台。校企双方领导高瞻远瞩,务实求新,在合作过程中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并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与操作中,校企双方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成为合作良性运作的关键。二是互惠共赢抱团发展是根本。在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和措施利好大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求同存异,众人拾柴,将互惠共赢放在首位,多渠道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发展。[5]三是兼容并蓄创新融合是关键。滨湖集团与安商院的合作,充分体现在“理念、平台、模式、文化”“四个方面”的融合,是校企合作实质性成果和特色。双方在经营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资源等方面产生了很多互补特性,也为彼此今后深度合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和发展动力。但不可否认,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制约因素,有待解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需要出台配套政策法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有关混合所有制等方面配套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尤其没有相应校企合作促进管理办法和具体政策措施,影响了校企合作深度,目前还在试点阶段,建议我省能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为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保障。二是需要求同存异融合发展。校企双方在理念和目标上,尚有一定偏差。学校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而企业更多关注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为主。[6]在今后合作深化中,要多加强沟通与交流,形成共识,统一思想,合作双方需要签订一份详细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合同,以此约束双方行为,实现共赢。三是需要加强调研和理论研究。目前开展深度的学习调研还不多,对职业集团化办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待深入,今后要多学习借鉴国外和全国兄弟职教集团及学校好的做法和经验,努力推动我校校企合作深度,提炼办学特色,力争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一张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名片.参考文献:

6.行业型职教集团 篇六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巴彦淖尔市理工职教集团(以下简称集团)运行管理工作,促进集团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巴彦淖尔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和《巴彦淖尔市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制定本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巴彦淖尔市理工职教集团是以巴彦淖尔市职业技术学校为牵头学校,巴彦淖尔市主要工矿企业为依托,以理工类专业为纽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指导思想,遵循“自愿参加、优势互补、权责对等”的原则,联合巴彦淖尔市相关类型的职业学校、行业协会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围绕巴彦淖尔市理工类产业,组建的新型集团化办学模式。

第二条 理工职教集团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使理工职业教育由传统的政府举办为主逐步向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同举办过渡。

第三条 集团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优化理工职业教育资源,发挥理工职业教育整体优势,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城乡联合,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赢;充分发挥理工职业教育的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理工职业教育的综合能力,努力打造理工职业教育品牌,为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培养更多的理工类技能型人才。

第四条 理工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原有的性质、隶属关系、管理体制、人事关系、经济核算方式等不变。各成员学校有办学自主权。

行业协会、有关企业联合组成,市职业技术学校为牵头单位,市职业技术学校办公室为联席会议常设办事机构。联席会议由市教育局和理事长单位共同组织,理工职教集团理事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各常务理事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根据需要可召集临时会议;其他工作通过理工职教集团秘书处贯彻落实。

第十一条 理工职教集团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

(一)统筹协调理工职教集团工作,研究集团化办学运行过程中重大问题并制定相关决策。

(二)加强理工职教集团运行管理,负责制定理工职教集团的考核评估办法并组织实施,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三)及时上报集团的重大事项,并通报给相关职责部 门。

第十二条 理工职教集团设在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集团实行理事会制。集团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理事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秘书处是集团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事务。

第十三条 由理工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分别推荐一名代表,担任集团理事。理事原则上由成员单位的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担任。理事代表其所在单位参加集团的工作及有关活动。理事须具备下列基本资格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二)热心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和关心企业发展;

(三)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工作经历或企业工作经验;

(四)身体健康。

第十四条 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首任理事长由牵头学校---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霍培新担任。任期结束后,新任理事长由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会设副理事长、常务理事若干名,由相关企业、行业、学校的领导担任。秘书处设

报告;

(四)集中各成员单位间的利益和要求,对招生就业、实习实训、培训鉴定、教学研究与改革、师资培训、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等问题向集团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收集发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信息、人才供求信息,协调成员单位的就业工作。

秘书处应于理事会召开三十日前,将会议时间、地点、议程、会议事项等书面通知各成员单位,广泛征求成员单位对讨论决定事项的意见和建议;各理事单位要将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书面材料,以便会议交流。会前须将有关会议材料报市教育局审核后,方可提交理事会审议、批准。会后须将经理事会批准的有关事项报市教育局备案。

第二十条 根据理工职教集团发展需要,可设置若干个分支机构,由常务理事会指定或集团成员单位申请,经常务理事会同意,设在相关单位开展活动。

第四章 权利与义务

第二十一条 集团成员共同的权利与义务

(一)集团成员享有以下权利

1.集团成员地位一律平等,有参与集团重大问题决策的权利;

2.发展中遇到困难,有要求协调支援的权利;

3.各集团成员有优先享受人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教学咨询、科研成果转让、实验实训设施及实习基地使用的权利;

4.入团志愿,退团自由。

(二)集团成员必须履行以下义务:

1.承认职教集团章程,参加理事会议及集团组织的各种活动;

2.集团成员中,企业有提供用工信息和接纳集团内学生实习实训的义务,学校有提供师资、毕业生和设备信息的义务;

(二)成员企业的义务:

1.提供旨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能力的信息,如专业调整、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新信息;

2.在企业生产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学校的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提供方便;

3.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信息,进行就业指导;

4.向学校推荐教学所需聘请的专业人员和指导教师; 5.集团章程规定的其它义务。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二十四条 联席会议负责对集团运行管理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将年度考核结果报送相关部门。考核结果与成员单位的评先树优、财力支持及干部任用等直接挂钩。

第二十五条 评估的程序是:

(一)各常务理事单位根据考核标准,组织自查自评,形成自评报告,并报集团秘书处备案,便于集团进行年终考核;

(二)联席会议组织人员对理工职教集团运行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报有关部门审核,确定评估结果。

第二十六条 建立激励机制,对被评估为“优秀”的成员单位,将加大政策、资金、设备等的扶持力度;对被评估为“不合格”的成员单位,限期整改。连续两年被评为“不合格”的成员单位,经理事会审议给予除名。

第六章 附则

7.行业型职教集团 篇七

1 主要目标

通过组建重庆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 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全方位合作, 使市内相关专业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促进相关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使院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 以此提升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 促进重庆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2 主要任务

1) 实现集团成员之间的资源整合, 通过资源共享, 提高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2) 探索学分互认, 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培训人才的新模式。

3) 沟通人才供求信息和教育改革信息, 开展联合办学, 共同打造高素质装备制造专业人才。

4) 探索工学交替的弹性学习制度与管理制度, 建立企业职工培训积分卡, 为企业职工培训与学历教育的对接创造便利条件。

5) 实现地域和空间的优势互补,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机制, 探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本运作新模式。

6) 实现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 集团内部成立教学研究中心组, 组织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训的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 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

7) 实现职业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校报校刊等短缺资源的共享, 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实训及专业课教师培训提供支持, 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8) 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相互共享, 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引企入校”等方式, 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双向需求。

9) 开展集团成员内部的交流活动, 积极举办装备制造职业教育论坛, 进行集团化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趋势和发展走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0) 定期开展与市内外其他兄弟行业职教集团的交流活动。

11) 在遵循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以集团名义, 开展各类国际交流活动, 与国 (境) 外职教机构进行交流合作。

12) 拓展领域, 开展并加快发展和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相关的其它业务。

3 主要成效

3.1 凸显“四个基地”功能

一是教学模式创新基地。在市教科院职成教所的指导和帮助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需求为导向、能力为本位, 深入开展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为推进重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

二是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根据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标准, 制定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师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 积极开展师资培训, 在普遍培训的基础上, 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兼职结合、学历结构合理, 具有较高的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热爱职业教育的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是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积极开展农民工、尤其是三峡农村移民培训转移工作, 为全市扶贫工作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是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充分利用集团内各学校的国家级、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和开放式实训基地, 以及设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站) , 为在校学生、集团内企业和社会开展职工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 构建重庆装备制造行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发挥“四个中心”作用

一是课程、教材研发中心。通过校企、校所 (会) 、校校合作, 开发和实施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现产业发展水平、符合企业标准和行业主导性产品技术标准、具有行业特色及企业特色的权威性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 创建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特色实训实习基地, 打造集团特色品牌。

二是教研活动中心。由集团组织, 开展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研究, 探索实践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新路。

三是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中心。依托集团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与信息服务, 加快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步伐, 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四是就业服务中心。由集团牵头, 组建重庆装备制造类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 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

4 保障条件

4.1 组织保障

成立集团理事会。理事长由牵头单位负责人担任, 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由理事大会等额选举产生。理事会下设秘书处, 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3名、执行秘书1名。秘书长、副秘书长由理事长提名、理事大会等额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的职责是:执行集团理事会决议;实施集团年度工作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向理事会提交装备制造职业教育发展议案;审议和接受新的成员单位;决定理事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审议的主要内容。

4.2 制度保障

集团把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主要包括集团会议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所有制度的制定,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

4.3 经费保障

重庆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经费主要从三个渠道进行筹集。一是各理事单位缴纳;二是实行项目运作, 利用相关项目筹集经费;三是寻求社会捐赠与赞助。经费纳入理事长单位统一管理, 单独列账, 接受理事会审计。经费主要用于行业联系、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及秘书处日常工作。

重庆市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时间虽然不久, 但运行机制却与众不同。多数活动采取联合企业进行项目运作, 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没有参与市场活动的法人资格的问题, 也解决了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技术与策略问题, 值得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才华.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基本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8.集团化办学破解职教发展难题 篇八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可破解“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难题。职业教育长期“不景气”,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存在“歧视”职业教育的现象,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愿望强烈,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子女上普通高中并且考上大学才有出息,上职业院校就低人一等;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孤军作战,办学水平低下,管理模式陈旧,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职业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组成生命联合体,建“利益链”,打“组合拳”,能助推职业教育走出“吸引力不强”的阴影。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可破解“办学同质化”的难题。由于办学主体不同,加上生源“僧多粥少”,职业院校之间壁垒森严,各自为政。同时,受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制约,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跟风”的情况,普遍存在专业小而全、小而简的现象,同一区域职业院校出现专业设置重复、办学同质化、抗风险能力小等问题。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校际间结合的紧密度,实现职教集团成员学校之间设备、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筹集团内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和培养结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能解决办学同质化问题,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市场和抗风险能力。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可破解“办学体制不健全”的难题。中高职院校之间、教育机构与培训机构之间条块分割,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貌合神离,诸多不健全的体制机制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种体制性、制度化的变革。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是一种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职业教育集团能实现中高职院校之间、教育机构与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结和沟通,实现职业教育体制从一元到多元,从分散到集成的转变,增强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的应变能力。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可破解“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难题。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没有建立实质性的“共建共享共赢”关系,校企合作往往成为学校的“单相思”。企业接收学生实训实习被动应付,学生的理论学习、技能技术的提高全由职业院校“独家经营”,人才的培养几乎成了职业院校自导自演。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就是在坚持“共享共赢”原则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转变过去人才单一培养为系统培养,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建设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9.行业型职教集团 篇九

前言:2014年我有幸参加了乌鲁木齐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十天的职教集团培训学习班,感触很深,聆听了专家的精彩讲座,参观了广东中山沙溪理工学校、顺德梁銶锯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在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等方面做的比较有特色的学校。其中,中山沙溪理工学校,在广东省服装职教集团成员学校中逐渐开展工作室教学,引进知名企业专家、教授、聘为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保持专业紧跟行业前沿,以工作室对接产业链项目教学,实现产品生产、实训、教学三位一体,学生作品即为产品,其产、训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对于中职学校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职教集团是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社会、学校、企业都迫切需要职教集团发挥其重要作用,在职教集团下成立若干专业名师工作室,能让集团成员共享资源,互利共赢,通过完成具体的生产项目、课题研究项目等,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

一、名师工作室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有工作职责也有工作章程,我校也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期间,深化校企合作,吸引2名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创建了“张元松名师工作室”、“张故新名师工作室”,建立烹饪菜品研发中心,张故新大师与我校老师共同研发的新菜品“泡油糕”、“馓子花”荣获“创新奖”。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在我校的教科研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要对未来名师选拔培养与管理、成长评价进行新的思考,形成一套管理制度,更要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教育教学技术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活动方式,形成一套新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校企深度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点,名师工作室的过渡衔接作用。在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中,学校教师都有下企业实践的制度,据多方统计了解,教师下企业,往往只做了表面,没有学到实际的内容,接触不到企业核心工作内容,因为教师本身对企业了解很少,不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仅仅通过几周的下企业实践,想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尽快上手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先从名师工作室入手走进企业,会容易一些。

第二点,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作为名师成长的平台,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组织教育教学相关等活动对名师及工作室成员进行培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地缩短名师成长周期,通过名师的引领作用,实现职业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的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大力支持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重点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依托当地职教集团优势,使工作室充分发挥其产学研的功能,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更强的企业加入职教集团。

第三点,名师工作室的资源集中优势。名师工作室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定期在学校举办系列活动,例如产品展示活动等,并结合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开展技能大赛及发展研究,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对优秀学生的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应企业,为创业打下基础。

第四点,名师工作室的创新选拔作用。职业教育名師工作室可以充分加强对学生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分层教学要求,为学有余力、有技能提升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选拔真正优秀的、有潜力的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学习更多的知识,将工作室作为老师和学生进入优秀企业的通道。

二、 名师工作室在职教集团中的作用

职教集团中,有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聘请集团中的行业企业专家在学校创建名师工作师,将企业项目通过名师工作室来完成,这将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使职教集团的功能落到实处。如果没有项目,没有成果,职教集团的强大作用则不能很好体现。

一方面,名师领航,促使教科研工作更加有序开展。建立名师工作室后,企业专家在行业企业中掌握的项目资源丰富,每年须完成规定的项目数,实现技术骨干相互交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老师和一个企业的专家,而应当是几所学校同专业的老师均可加入该工作室,共同完成项目,共享成果,企业则可以优先录用这几所学校的优秀学生,这样学校之间的发展就会均衡;学校也可借助该平台进行多校联合的项目课程开发,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协调实验,及时总结,适时推广。

另一方面,资源集中,可以借力平台优势更好的发挥影响力。名师工作室要紧紧依托乌鲁木齐市职教集团及其他优秀企业,搭建一个校企合作的平台,集聚更多的行业、企业专家资源,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惠及更多专业的在校学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乌鲁木齐的职业教育提升尽一份力。

三、一点思考

职教集团、名师工作室在乌鲁木齐市也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成立职教集团后,可以在每所学校根据专业结构成立不同的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工作项目来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其工作内容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等,最重要的是借助企业名师带动学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成为企业的骨干。工作室发展成熟后,可以逐渐引进企业生产线。对于某些专业如计算机、烹饪、汽修等,完全可以引企入校,而对于有些专业,如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等专业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将工作项目在企业中完成。也就是说,名师工作室可以建立在学校,其工作内容由校企共同确定,但完成工作的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企业。

所以,对于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选拔、培养就相当重要,建议负责人由企业专家担任,同时校内的专业带头人作为第二负责人,全面对接企业与学校。职教集团通过对名师工作室的管理来加强对企业、学校的管理,通过完成的项目来衡量名师工作室的业绩。

现代职教集团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和发展。我校将以乌鲁木齐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校内外名师领航,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构建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互利共赢,加快发展态势,为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韦华(1974-),女,江苏常州人,新疆乌鲁木齐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平面设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10.职教集团建设新模式的探索 篇十

各地方政府纷纷以实施职教集团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为切入点, 整合职教资源、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实行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多元办学资源整合, 引导职业教育走社会化、产业化、集团化的道路。

但在职教集团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着职教集团的发展。

(1) 观念认识问题。

目前, 在职教集团建设上, 社会舆论以及部分人员关键是政府部门思想认识有差距, 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仍然需要进一步营造。在职教集团外部, 认为职教集团是一种形式, 只是把一些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牵强的拉在一起, 职教集团没有实质功能。在职教集团内部, 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一边倒现象。

(2) 管理体制问题。

(1) 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职教集团是以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为原则的非营利性、松散型联合体。集团的实际工作由龙头学校组织开展, 龙头学校与理事学校在体制上的平行性, 使集团对理事学校的监督管理必须由上级主管部门承担。而学校与企业体制的不同, 使集团对理事企业彻底丧失了约束能力。职教集团对理事成员约束力的缺失, 不利于集团工作的开展, 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2) 办学的盲目无序。各职业学校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缺乏前瞻性的考虑和统筹协调。特别是农业类的职业学校办学举步维艰, 多数涉农类专业为了生存已“农转非”。一些学校未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 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管理理念套用于职业教育, 造成职业教育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训练, 内容陈旧, 缺乏特色, 教学与实践脱离、专业与就业脱节。

(3) 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学校行政主管有些由教育行政部门直管, 有些由行业代管, 职业学校行政、业务管理比较分散。如高等职业学院划归省教育厅高教处管, 中等职业学校划归省教育厅职成处管, 技工学校则划归劳动与保障部门管, 职业培训与鉴定则由教育行政、行业及劳动分别或同时管理, 没有统一的职业教育管理部门, 政策不一、标准不一、经费不一, 比较混乱。高等职业教育也一样, 往往成为压缩型本科教育, 同样没有摆脱理论教育的模式。同时, 省内一些地方历来重视正规学历教育而忽视技术、技能的培训, 普遍师资缺乏, 特别是“双师型”师资的欠缺尤为明显, 实训设备、基地严重不足, 始终坚持与普通教育或者本科教育同一路径使得职业教育办学路子越走越窄, 招生不足、经费不足、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日渐严重。

(3) 办学机制问题。

从总体看, 目前河南职业教育的体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开展不平衡。大多数学校的职业教育都过于校园化, 缺乏社会性;过于规范化, 缺乏职业性;过于学历化, 缺乏实用性。即使发展形势比较好的地方, 相当一部分还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 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有一定的鸿沟,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学历、轻技能等痼疾。

(4) 外部环境问题。

建设职教集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极为重要的是外部环境建设, 没有重点项目的支撑, 就无法实现职教集团办学能力提升。目前, 各地应该根据中原经济区未来发展需求, 创新筹资机制, 探索职教集团多元投资融资体制, 打牢职教集团建设的根基, 保障职教集团建设的资金来源, 职教集团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否则就举步维艰, 甚至寸步难行。

那么, 如何建设职教集团才能使这一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发挥它在发展职业教育, 推动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呢?笔者试图对职教集团建设新模式进行如下探索。

(1) 建立职教集团新型管理体制。

职教集团的建设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 建立一个由政府负责, 相关部门、企业、职业学校负责人参加的管理委员会, 对职教集团建设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建设, 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分离、城乡脱节的旧格局, 建立一个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教育与其他部门, 以及区域之间联结互动的新型管理体制。

在新型管理体制中, 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和职业教育集团的关系及集团内部各成员的关系, 赋予各主体应有的地位和功能, 使各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这是促进职教集团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外部, 需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限调节、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在内部, 需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构, 通过制度设计, 建立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利益协调规则,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集团主体办学的多元化效益。

(2) 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无缝对接。

在当前各地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的情况下, 积极规划, 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无缝对接可以说是一种可行的发展思路。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对接”不仅是职教集团建设的需要, 也是为中职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 对于为当地岗位人才的培养、发展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无缝对接, 对于帮助职业学校毕业生找到实现理想的就业岗位, 企业招到合格的技能工人,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校企合作、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对接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 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具体表现, 也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走工学结合之路,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重要举措。顾名思义, “校企合作, 与产业集聚区对接”就是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调整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改变育人者与用人者之间的脱钩状况, 通过对接, 构建由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直接上岗能力, 使学生在就学阶段完成学业, 掌握技能, 成功就业。

“坚持校企合作, 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对接”是开放办学的一种思想。一是它丰富了“工学结合”这种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涵, 把学生融入企业, 可以达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教学效果;二是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是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三是确立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可使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 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

“坚持校企合作, 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对接”是育人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深化, 都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技能的有机结合。以上无论何种形式都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 重视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 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最主要的思想是加强“工”与“学”的关联度, 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 与产业集聚区对接”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 是半工半读的育人方法, 是订单式培养人才的途径, 是校企结合的表现形式。

“坚持校企合作, 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对接”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种探索。在职教集团内通过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 为学生找到了实习与就业的切入点, 也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人才培养之路。我们可以在校企合作、与产业集聚区对接的过程中, 逐步探索建立适应与产业集聚区对接的招生、学籍、教学等学校管理制度, 探索与建立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 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探索与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担当的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内容, 形式、场地、纪律、安全、效益、考核、评价等管理机制和学生勤工俭学, 实现免费就学的半工半读帮学措施。

(3) 推进职教集团重点项目建设。

要建设特色职教集团, 需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形成一批省级、国家级亮点工程。一是积极支持中职学校的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建, 办成一批综合性的职业院校, 并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职业教育集团。二是积极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建设等重点工程, 努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提升办学能力。

(4) 探索园区多元投资融资机制。

职业教育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工程。在各类教育中没有任何一类像职业教育这样, 与经济社会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也没有任何一项工作像职业教育这样实施的内外环境如此复杂。

要建设职教集团亮点项目, 需多方筹措资金, 探索多元投资融资机制。要创新筹资机制, 探索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 为职教集团顺利建设提供可靠资金保证。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的机制。提高城市教育附加费在职业教育上的比例, 设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专项经费, 增加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 逐步实现以在校生和生均培养成本为主要指标的新型财政拨款机制。二是制定企业制度化投资机制, 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设施资源, 建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科研基地。三是探索社会投资融资机制, 用市场的办法吸引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资, 引导社会各方面投资入股, 共建共享, 扩大职业学校融资渠道。四是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职业教育项目、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及其他中央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等方面的经费支持等。

(5) 实现多元办学模式。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切实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重点探索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制度性文件, 形成全新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鼓励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 切实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新格局。

总之, 职业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 是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民心工程。要办好职业教育, 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实现集团化办学, 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好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目前, 建设职教集团已成为助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 建设职教集团过程中, 存在着认识模糊、管理无序、缺乏机制约束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的无缝对接、重点项目带动、多元投资、多元办学等方式来创新职教集团建设模式。

关键词:职教集团,建设,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崔炳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M].大象出版社, 2008, 3.

[2]华北庄.中国产学合作教育探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傅维利.教育问题安全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6, 7.

[5]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2.

11.浅析职教集团实训基地的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职教集团,实训基地

自20世纪90年代职教集团出现以来,我国职教集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职教集团通过横向联结纵向衔接能够吸收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具有实现资源共享、盘活现有资源、拓展融资渠道等优势,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组建职教集团则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各省市也应职教发展之需要纷纷组建适合地区特点的职教集团,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然而职教集团组建之后,各方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改变,相应的产权、人事、拨款渠道及管理体制等都随之需要一定的重新整合。而作为职业教育之核心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则是职教集团组建之后发挥其优势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在集团培养优秀人才、教育教学、打造职教品牌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重要作用。鉴于我国对职教集团的研究多处于宏观层面管理体制的研究,本文则尝试从微观层面入手,对职教集团组建之后集团实训基地以何种形式以及如何维持集团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转做了初步探索。

1 职教集团实训基地的特征

职教集团的组建模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根据主导关系划分,可以分为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股东主导型;根据组成的成分划分,可以分为校际联合型和校企联合型。虽然不同组建模式组建的职教集团,其实训基地的运作优势以及建设重点有所差异,但职教集团实训基地都存在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不仅要求基地采取灵活的建设模式,也对集团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资金充足

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建设之初需要投入高额资金,维持实训基地的运转仍需要大笔的费用,中小型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很容易因资金不足陷入瘫痪的境地。而职教集团最大的优势即在于吸收了多方力量,能够积聚大量资金,优化原有实训基地场地与配套设施,为集团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

1.2 共享畅通

当前,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这种独立建设、独立适用的建设运行模式缺乏共享性,导致在同一区域内同类专业实训基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而组建职教集团使得成员院校共享实训基地成为可能,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3 规模较大

无论是区域性职教集团还是行业性职教集团,组建后的职教集团实训基地经过重新配置优化以后为满足较多成员的需求规模都将变大,功能也将变得更为完善。但由于大型的实训基地通常建在中心校,虽然其他成员仍然能够共享,但增加了一定的交通费用,同时庞大的集团成员也将增加实训基地管理难度。

2 职教集团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原则是指导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与准则。职教集团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涉及集团成员产权、人事等变动,职教集团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坚持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2.1 结构精简

在职教集团实训基地建设中,结构精简不仅是指资源重组后,对原有设备设施的及时更新淘汰,满足相应的教学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更为重要的是坚持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精简,避免组建集团后出现实训基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等弊端。集团应根据基地的功能及特点,设置相应的部门,每个部门配备必要的在编工作人员,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运行成本。

2.2 点面结合

每个院校或企业都有精品专业或主打产品,通过校际结合组建的职教集团通常具有综合性,具有一批优势专业.可以采取交叉联建,资源互补共享的方式;通过校企结合组建的职教集团具有坚硬的企业后盾,易于形成特色专业。因此,集团基地的建设应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对成员基础专业实训进行全面建设,重点发展精品专业与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突出电力牵引、数控技术与先进电气技术等重点,形成自己的实训品牌和特色。

2.3 开放有序

职教集团实训基地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仅仅只对集团成员开放,还可吸引区域内非成员院校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培训,或面向社会开放,进行劳动力培训、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基地后续运转注入资金,使之成为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对外交流窗口和对外服务基地。

2.4 和谐协作

由于职教集团实训基地投资的多元化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在基地的管理体制中和谐合作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和谐是集团实训基地有效运转的关键。因此,在基地的管理体制和实际管理活动中,要努力实现合作共建各方的团结、和谐与协调,在分工合作方面发挥各方的长处和优势,在利益分配方面体现大体公平或互相谦让,真正做到合作共建集团成员各方的“双赢”或“多赢”。

3 职教集团实训基地的建设

3.1 职教集团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与职业院校有合作关系的校外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建设,主要承担学生生产性实习和岗位见习的任务;校内实训基地是建设在职业院校内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为主要功能的实践性训练所。

对于校际联合型职教集团,实训基地可以依托集团中心校建设大型实训园区,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引进设备,对于巨型设备在实训基地整体规划时应把大型设备的安装与放置考虑进去,对于利用率较低的昂贵设备,可以选择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其他成员校可适度建设小型实验室,满足一般的实践教学操作,也可考虑1+1+1模式,即1年本校学习,1年中心校学习,以及1年企业实习。

对于校企联合型职教集团,学校与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对于成员学校的实训支持力度较大,因此这类职教集团的实训基地可借鉴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培训模式,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规划建设校内与校外互补的实训基地,即一般专业通用性强和关键能力形成的的设备,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而专用性强,尤其是巨型设备,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

3.2 职教集团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根据主导关系划分,虽然职教集团可以分为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股东主导型,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有政府主导、学校主导、校企共建、企业主导等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建设模式,但无论哪种投资主体和建设模式,要建设并保证集团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行,都应建立健全涵盖情感机制、激励机制、利益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等在内的长效机制。

成员较多的职教集团可借鉴公共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成立集团实训基地领导小组或理事会,以章程形式确定理事会的主要任务:加强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在保障集团成员单位正常的教学、生产、科研等工作的前提下,资源共享,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不断促进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学院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设施面向集团成员开放,为理事单位进行新产品试制、新产品试验、产品性能检测等提供技术服务。

3.3 职教集团实训基地的师资建设

目前实训基地的师资主要有两种来源:校内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职教集团的师资队伍建设,集团可以成立“人才资源库”,广纳贤才,实现集团内师资共享,并对成员院校教师进行统一引进和管理,确保双师型教师数量上要能够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在结构上(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缘)上也能达到基本合理。尤其是对于校企型职教集团,可以将实训教师送到企业中去学习新技术、新经验、新方法,掌握新工艺、新设备、新规程,促进教师在专业领域和技术水平上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吸收企业中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雄厚理论基础的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训师资队伍中来,采取各种激励机制,提供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上一篇:优秀员工年终奖申请书格式下一篇:网站推广的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