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

2024-09-26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精选10篇)

1.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 篇一

世界金融危机的启示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三年有余,人们对危机的根源与成因的探究仍在进行,对于教训和启示的总结也从未停歇。在几百年的金融史上,此次危机是否真的不同寻常?繁荣和萧条因循着怎样的规律?制度设计能否战胜人性的弱点,进而避免危机的发生?

2008年是动荡不安的一年,对投资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已经演变成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导致美国股市暴跌、经济衰退,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全球金融体系蔓延,并开始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对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对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和正在开放的中国金融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来说,这场金融危机所蕴含的机遇要大于挑战。我们必须也有责任系统、全面地研究这场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形成过程。金融危机正在改变世界,很多理论结论需要重新审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创新理论、寻找启迪。

虽然花旗、美林、贝尔斯登、雷曼等名字似乎有些遥远,但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来说,它们的巨亏或破产已经在我们的内心产生了不小的震撼。而把人力作为一种资源看待的今天,同样纳入市场供需关系的范畴,在供需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使得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迷茫。很多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会选择回国就业,这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毕业和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却是工作岗位减少。不少企业停工歇业,大量员工被“裁”等现状凸显在我们面前。不少急于就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往往采取“自降薪酬”来博取优势,而更多的是自己仍有较高期许的人陷入“供求两难”的尴尬境地。

此次危机使中国很多企业订单下降,甚至倒闭。各个产业发展不景气,给企业带来了不良效应,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难题。我国各企业面对危机,调整战略,整合重组,优化队伍的过程中也将大量裁员。很多招聘单位的门槛提高,出于人力成本等原因的考虑,纷纷在提高招聘要求、降低薪资水平的基础上接受应届大学生。这自然也加大了大学生的求职难度。

面对这严峻仍至残酷的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对于环境的骤变,大学生应该有所准备和思考,然后再准确出击,盲目是在不乐观的现实情况下的最糟糕的心态。虽然整体就业环境比往年有所恶化,但应届毕业生如果能够在找准定位、应聘部门、应聘地区三个方面深思熟虑,还是可以在竞争激烈、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脱颖而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完美的第一笔。首先,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多充实、提升竞争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其次,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危机才是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在危机意识中了解现状,慢慢摸索,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当然自主创业,考研及公务员也是就业的一途径,但是这毕竟是少数。路何去何从,都得靠自己把握,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

总体的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美国金融危机使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欧美的全球金融经济核心角色淡化,新兴经济加快崛起,东亚的金融经济地位将会日益重要,这将给中国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随着我国产业机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我国将顺利渡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能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真才实干努力捍卫属于自己的工作阵地,那么在危机过后,他们的职业生涯就可以迎来更大的曙光。谁能经得住考验,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2.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 篇二

海洋是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和政治等各种问题的交汇点,它因此成为人类活动的新边界,集体行为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互动的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在2008 年的经济危机中,海洋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受到了严重影响。后金融危机时期,蓝色经济理念与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世界海洋产业的恢复与创新发展方式层出不穷,海洋产业经历着转型升级的挑战。本文从金融危机后海洋产业的恢复情况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和总结了当前世界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新特点,展望了海洋产业未来转型发展的趋势与潜力。

1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 1 传统海洋产业

传统产业主要指劳动密集型和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四大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水产品贸易受挫,油气价格下降,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世界贸易量下降导致各航线运量大跌和运费下降,航运企业经营困难,船舶企业面临大批退单,传统海洋产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四大传统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各异。

全世界12% 的人口依靠渔业维生,人类从鱼类和水产品中摄取的蛋白质占动物蛋白摄取总量的17% ,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为数以10 亿计的地球人群提供食物和生计。世界海产品产量占水产品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3% ~ 70% 之间[1]。2009 年主要市场的经济整体收缩影响了消费者信心,由于价格下跌及加价空间缩小,水产品贸易额与2008 年相比下降6% ,2010 年出现强劲反弹( 增长13% ) ; 2011—2013 年,水产品贸易量和贸易额都保持平稳增长( 见表1) ,其中2013 年水产品贸易量和贸易额分别为5 780 万t和1 322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 3% 和2. 2%[2]。虽然贸易形势趋好,但资源情况并不乐观,据估计,目前被认为已充分利用、过度利用或已枯竭的海洋鱼类占全球渔业资源的85% ,最重要的10 种海洋鱼类大多在这一名单里,海洋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根据2014 年6 月全球海洋委员会正式发布的 《从恶化到恢复———全球海洋救助方案报告》,每年非法、不报告和无监管捕捞产值可达100 亿~ 230 亿美元,大约80% 的海洋污染,包括塑料、化肥、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质,来自基于陆地的人类活动。资源不足、非法捕捞和环境恶化是目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ood Outlook》数据整理

海洋油气业产量逐年增加,逐步走向深海开发。全球70% 以上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底。2009 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降,海上钻井、海上工程建设市场的投资增速虽有所下降,但全球海洋油气总投资8 年复合增速仍高达10. 4% 。2013 年全球海洋油气总投资3 580 亿美元,其中勘探开发投资支出与运营支出分别占比55% 、45% 。海上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5% 和30% ,其中,深海油气的产量由2000 年的2% 上升至2010 年的9% 。从区域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了 “三湾、两海、两湖” 的格局。三湾指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 两海是北海和南海; 两湖是里海和马拉开波湖[3]。未来5 年,全球及中国海洋油气开发将处于高景气周期,国际油价处于70~ 00 美元投资景气区间,油气需求绝对量持续增长,陆地增产困难,海洋成为油气增产的主战场。根据 “全球深海市场前景”报告,未来10 年深海油气开发将成为全球投资热点,预计到2022 年,该领域年吸纳投资额将从2012 年的430 亿美元增至1140 亿美元,每年勘探、评估并开发的深海油气井数量将从2012 年的500 口增至1 250 口。

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和世界贸易紧密相连。海运是国际贸易的支柱和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全球贸易量的80% 左右和全球贸易价值的70%以上是经海路运输并在世界各地的港口装卸的。2008 年国际海运贸易随全球经济衰退而减速, 由2007 年增长4. 5% 降至2008 年的2. 4% ,2009 年甚至负增长4. 5% ,2011—2013 年增速回稳,一直在4% 左右( 见表2 ) 。其中,2012 年全球货物装载总量超过90 亿t,增长率为4. 3% ; 2013 年总量为96亿t,增速为4. 7%[4]。金融危机发生3 年多之后的2011 年,世界船队持续扩大,世界海运贸易增长了4% ,而世界船队吨位数增长近10% ,因为船东接收了经济危机之前订购的船舶,2012 年1 月超过15 亿载重吨,比4 年之前增加37%[5]。新造船舶的陆续交付,加上经济危机之后新订单的大幅减少,导致全世界造船订单在同期减少了1 /3。重要造船厂仍然主要处理经济危机之前的订单,它们不愿取消或者推迟交付,中国、日本和韩国合计占2011 年所交付吨位数的93% ,因此保持了它们造船厂的就业率。由此产生的船舶供过于求的状况使船东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供给大于需求,运费甚至进一步下降,降至让大多数航运公司无利可图的程度,但对进口商和出口商而言,运费走低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这对全球贸易复苏很重要。

注: 根据历年联合国贸发委发布的 《海运述评》报告计算整理

1. 2 新兴海洋产业

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海洋经济也逐步由以资源为核心的传统产业向以技术和服务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转变。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从目前来看,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水利用、深海资源开发利用和邮轮经济等。新兴产业在研究、开发、投入生产和推广过程中一般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需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但金融风暴导致全球股市暴跌,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下降,造成融资渠道变窄,融资难度加大。海上风电、海工装备等产业受政策、市场、经济转型等多种利好因素影响,近年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海工装备和邮轮经济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以及海上风电产业的新市场。

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等特点,近几年欧美国家均把风电开发的重点转向海上,许多大型风电开发企业、设备制造企业正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发展之路。2013—2014 年,全球新增海上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增长趋势,2013 年底全球累计装机容量约为7 100 兆瓦[6]。欧洲是世界海上风电的领导者,2014 年1—6 月,欧洲16 个商业海上风电场和1 个试验性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并网新增风电机组224 台,新增装机容量达到781MW,另外还有310 台风电机组待并网,一旦这些风电机组实现并网,则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 200MW,在建的风电场装机总量超过4 900MW。总体来说,截至2014 年7月1 日,欧洲11 个国家73 个风电场的总装机容量达到7 343MW,2 304 台海上风电机组实现全并网[7]。美国目前开发最快的项目是468MW的Cape Wind风电项目和Deepwater开发的30MWBlock岛项目,这两个项目都已经充分完成了前期工作,已可以获得PTC的税额抵免。日本目前有49. 6MW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其中包括4MW漂浮式风电,2014 年3 月日本政府确定海上风电的固定电价为36日元/k Wh[8]。按照我国 “十二五” 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5 吉瓦的海上风电项目,但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海上风电装机仅为428 兆瓦,离该目标还有4 572 兆瓦的空缺。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 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 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在油价走高、石油勘探技术获取长足进步的背景下,海洋油气开发都将保持活跃。2013 年全球海洋油气钻采设备市场新签订单为524 亿美元,连续3 年保持在500 亿美元以上的高位[9]。根据IHS Petrodata的统计,截至2014 年7 月初,全球范围内共有853 座海洋钻机,其中738 座已有合约安排,工作状态利用率为87% ,较一年前提高了约4 个百分点。此外,老旧平台加速淘汰也将给行业带来更多替换需求。国际海工装备业从设计到生产过程已经高度分工,曾出现从欧美向日、韩、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扩展的趋势,现在制造产能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以钻井装备为例,韩国企业基本垄断了深海钻井船市场,并在深水FP-SO、高端半潜式钻井平台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而新加坡主攻半潜式钻井平台、中高端自升式钻井平台; 我国企业以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主,少数企业在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领域建立了交付记录。2013 年,我国企业承接海工装备订单126 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达到24% ,仅次于韩国。2014 年上半年,我国企业承接海工装备订单79 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提高到32% ,居全球首位。

虽然地球有71% 面积充满海水,淡水不及总水量的3% ,扣除南北极冰盖、深地下水等,人类可利用的淡水不及0. 37% ,海水淡化已经成为提供水资源增量和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世界上已有120 多个国家在运用海水淡化技术获取淡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厂1. 3 万多座,海水淡化日产量约5560 万t,相当于0. 5% 的全球用水量,可以解决1亿人的用水问题。沙特海水淡化工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沙特人均用水量为全球第三,达到280 升/人/ 天,每天70 亿立方米的用水中的60% 来自海水淡化。沙特人口以每年2. 5% 的速度增长,而水需求的增速则达到8. 8% ,这迫使沙特政府对海水淡化工业投入大量资金,海水淡化工业也因此达到6% 的年增速,成为全球最高的增速。沙特水电部已经签署了数十亿美元的合同建立新的海水淡化设施和更新旧有设施,目前国有的海水淡化公司在红海沿岸运营着36 个海水淡化设施。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工程成本在5 ~ 8 元/t,已接近国际水平。根据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到2015 年,国内海水淡化产业产值将达到300 亿元以上,海水淡化产能达到220 万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 以上,海水淡化成本不断降低,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从区域来看,未来20 年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增长最快的仍然是以沙特、以色列、阿联酋、也门等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西班牙、新加坡、印度和中国。至2018 年,全球海水淡化设备市场的市值将有望达到152. 74 亿美元,预计2013—2018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 1% 。

深海资源勘探开发竞争日益激烈。深海石油、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 “可燃冰” 和深海生物基因等都是世界各国激烈争夺的高价值深海自然资源。以可燃冰为例,自前苏联1969 年开发麦索亚哈油气田时实现可燃冰开采以来,国内外探索可燃冰资源开发利用已有近50 年的历史。美国、日本、印度等国陆续圈定了可供商业性开发的可燃冰矿藏地并成功实施了可燃冰试采工程。美国2012 年在阿拉斯加北部陆坡利用二氧化碳置换甲烷进行可燃冰试开采取得成功,采气时间为30 天,累计产气量约2. 8 万立方米,最高日产量达5 000 立方米。日本2013 年成功实现海底可燃冰试采,并在6 天内试采出12 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初步具备了在近海海底开采可燃冰的关键技术,计划在2018 年前后将海底可燃冰试采技术投入实际应用,届时日本将商业开采可燃冰资源,预计可供其消费100 年( 2013 年日本天然气消费量约1 250 亿立方米) 。这些成果的取得推动了全球新一轮的可燃冰勘查开采热潮。近年来,欧盟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海底矿产开发活动,2013 年5 月,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签署 《关于大西洋合作的戈尔韦声明》的协议,要求三方加强对大西洋的探测,共享探测数据,协调使用探测设施,开展可持续的海洋资源管理,绘制海洋生物栖息地地图,促进海洋研究人才流动,推荐重点研究领域。2014年,美国海军开发出利用海水合成燃油技术并成功让一架模型飞机依靠这种燃油起飞升空,有可能在未来7 ~ 10 年内实现商业化利用。据估算,这种新型燃油的生产成本为每加仑( 美制1 加仑约合3. 785 升) 3 ~ 6 美元。

邮轮经济是指以邮轮旅游为核心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产生的总体经济效应。自20 世纪末以来,邮轮旅游一直保持年均8% 的增速,2020 年全球邮轮游客数量可达3 000 万人次。世界上主要邮轮母港大都分布在北美和欧洲,欧美邮轮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91% ,包括澳大利亚、东南亚和中国、日本等在内的市场则占据剩下的9% 。但WTO预计,亚太地区将是未来发展最快的区域,预计每年至少可以创下100 万的搭乘人数。自从2006 年美国的哥斯达号邮轮在中国开通航线,邮轮作为一种新的旅行方式在我国快速发展。据国家交通运输部预计,2020 年中国邮轮旅客数量将达到450 万人次,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邮轮市场。2008 年国家发改委下发 《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 年6 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实施亚洲第一个邮轮专业行业标准——— 《国际邮轮口岸旅游服务规范》;2012 年9 月,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上海成为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 2013 年2 月,国务院明确提出支持邮轮游艇码头等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2013 年7 月1 日开始施行的国家 《出境入境管理法》规定外国人24 小时内过境免签证的范围包含海港和陆地港。国家旅游局也将邮轮旅游列入重点培育的旅游新业态。目前,全国已经有上海、天津、厦门、三亚4 个国际邮轮中心投入使用,此外,广州、深圳、秦皇岛、青岛、宁波等沿海城市都开始关注邮轮码头的建设,未来5 年将是中国邮轮经济的快速发展期。邮轮经济尽管 “看起来很美”,但要真正在国内市场得到健康持久发展,还有许多短板需要及时弥补。

2 新时代背景下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2. 1 新一轮海洋政策助推经济发展

在全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海洋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战场,海洋战略在这场竞争中尤为重要,国家海洋战略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奥巴马政府注重制定高层次的海洋综合管理政策,英国政府发布了海洋新能源政策,日本通过 《海洋基本法》推进海洋资源开发,越南制定了 《越南海洋法》,我国国务院和涉海部门及11 个沿海地区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或海洋产业指导目录。

2010 年奥巴马签署 《关于海洋、海岸带与五大湖管理的总统行政令》[11],协调促进海岸带及五大湖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 2013 年4 月美国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12]正式发布 《国家海洋政策执行计划》;2013 年7 月海洋政策委员会[13]又发布了 《海洋规划手册》促进落实美国 《国家海洋政策》及其 《国家海洋政策执行计划》,也是指导和规范美国区域海洋规划工作的重要手段。英国2010 年3 月发布 《海洋能源行动计划》,提出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新兴的海洋能源的发展[14]; 2011 年9 月,商业、创新和技术部发布了英国 《海洋产业增长战略》,战略的实施有望带动英国海洋产业总增加值从现在的170 亿英镑增长到2020 年的250 亿英镑[15];2013 年8 月,该部又发布了英国最新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战略 《海上风电产业战略———产业和政府行动》[16]。2012 年9 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17]、国家海洋局发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18]; 2013 年山东省发展改革委[19]研究制定了 《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试行) 》。此外,中国正在研究制定海洋基本法、海洋经济法和国家海洋产业指导目录。韩国则通过实施四大国政课题( 扩大全球海洋经济领土、实现传统海洋水产业的未来产业化目标、创造以海洋科技为基础的未来发展动力、营造国民健康海洋空间)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

2. 2 海洋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全球海洋产业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格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伴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新技术新领域的开拓,领域更全面的海洋产业体系已初步构成。现已形成了既包括海洋渔业、航运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盐业,又包括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深海矿产勘探和开发、海洋工程装备、海上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如邮轮经济、海底探险、极地旅游)等新型产业业态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二是从世界海洋产业区域布局来看,各洲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特色海洋产业,形成了全球四大海洋产业集群基地。亚洲形成了以中、日、韩3国为中心的海洋造船基地和海洋工程装备生产基地;中国还是全球最适合的水产品加工业基地和欧洲、美国重要的水产品加工中心。欧洲形成了以北欧为中心的海上风电和可再生能源基地,2013年全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567MW,比2012年增长34%,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 562MW;欧洲还是世界邮轮经济的次中心。北美洲形成了以美加为核心的世界邮轮经济中心,2013年全球范围约有2 097万人次参加邮轮旅游,包括84%的游客(1 760万人次)来自于北美,而北美游客中有1 179万人次(占67%)预计来自美国和加拿大,580万人次(33%)为国际游客[21]。

2. 3 海洋经济的增长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平均水平

2008 年成为全球经济的转折年。以2008 年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陆续陷入衰退为标志,全球经济告别了长达20 年的超级增长周期。2009—2012 年,世界经济缓慢增长,甚至呈现负增长。根据2013 年12月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 《2014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发布会,世界经济增长在2013 年继续保持低迷,预计全年仅增长2. 1% ,相比之下,世界经济形势在未来两年会有所改善,预计2014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 0% ,2015年预计增长3. 3% 。总体而言,世界经济呈现出缓慢增长复苏的迹象。

目前,许多沿海国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统计数据和公报。这些数据客观地反映了海洋经济的增长趋势。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的数据连续性和权威性较好,由官方定期发布。2008—2013 年我国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接近10%[22],2013 年虽然海洋经济增速放缓,仍比2012 年增长7. 6%, “十二五”期间预计年均增长8% 左右,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速; 我国从事海洋职业的人员已经超过3 400 万人。在美国,2005—2009 年,美国就业人数下降了2. 3% ,实际GDP只增长了1. 7% ,但同期,海洋产业就业人数上升了1. 4% ,实际GDP增长了64. 9%[23]。从中美两个大国官方发布的数据看,海洋经济的增速明显要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海洋产业对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贡献不断加大,产业发展拥有更大的空间。

2. 4 海洋健康和发展状况得到全球的高度重视

海洋是广阔的,有1. 4 亿km2,约占地球表面的72% 。海洋吸收了大气中40% 的二氧化碳,世界上75% 的大城市、70% 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km的海岸带地区。一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没有顾忌地污染海洋环境,留下了很多后遗症。专家和决策者需要一个衡量海洋健康的通用标准。

2012年,全球出现了第一个衡量海洋健康的方法,即海洋健康指数。海洋健康指数是一个评估海洋为人类提供福祉的能力及其可持续性的综合指标[24]。它揭示了海洋健康的变化及趋势,从而促使公众、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来改善海洋健康的薄弱环节。它是一种兼顾人类利益和海洋及自身生物需求的新方法,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通过整合和收集研究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建立了一套多角度的、全面的评估和监测海洋健康的体系,从10个方面来评估海洋生产力:食物供给、非商业性捕捞、天然产品、碳汇、生计、旅游与度假、清洁的水、生物多样性、地区归属感、安全海岸线等。科研人员研究了171个专属经济区的整体情况,结果发现,非洲国家塞舌尔(Seychelles)和德国海域是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中最健康的,另一非洲国家塞拉利昂(Sierra Leone)海域状况最糟糕。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局长Jane Lubchenco表示,这一指数是“学术界朝着尝试理解什么是管理决策的权衡迈出的一大步”。基于海洋健康指数、海洋空间规划和大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和划分全球大海洋经济区,明确各区功能定位将更有利于海洋的健康、引导投资走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2.5国际组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

海洋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国土、交通运输通道、物资供给基地和气候调节器,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无法估量,在各沿海国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世界海洋正面临种种威胁,包括污染、渔业资源耗竭、气候变化影响、海洋环境恶化造成的威胁,人类必须为保护海洋作出更大的努力。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通过发布报告、倡议建议、启动蓝色经济项目、政策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1 年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机构[25]联合发布了 《海洋及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蓝图》报告。2012 年1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等[26]联合发布了 《蓝色世界里的绿色经济》,通过对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滨海旅游业、深海矿业等以海洋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为实例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发挥其经济和环境潜能的建议。2012 年2 月,世界银行[27]发起 “拯救海洋全球联合行动”,目标包括未来10 年内使目前被认为已枯竭的渔业资源有至少一半得到恢复; 使全球渔业经济效益由目前的每年亏损50 亿美元转变为200 亿至300 亿美元的收益等。2013 年,世界银行又成立了全球海洋合作机制 “蓝丝带小组”,该小组成员由16 个国家的专家组成,将确定各项海洋合作投资的优先顺序,这些投资将促进全球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粮食安全,保持全球海洋健康。此外,欧盟[28]于2012 年9 月通过了 《蓝色增长倡议》,提出发展明智、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蓝色经济。经合组织[29]于2012 年12 月提出了 “海洋经济的未来———2030 年海洋新兴产业的探索与展望”项目提案,致力于发展和投资海洋新兴产业。

2. 6 极地成为全球海洋经济开发的新热点领域

极地地区蕴藏着极具经济和战略价值的丰富资源,油气储量丰富,航线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据俄罗斯和挪威等国的估算,北极地区的原油储量大概为2 500 亿桶,相当于目前被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1 /4; 北极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估计为80 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5%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保守估计,北极拥有的世界未开发传统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约占世界全部未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2% ,其中天然气约占30%[3]。

主要沿海国家都在积极参与两极的开发。日本外务省称日本政府将新设 “北极担当大使”,努力提高日本在北极问题上的 “存在感”,并力争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成员。韩国拟建南极科考站,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玄旿锡表示,韩国将着手制定 “北极综合政策”,以积极开拓北极地区,2013 年8 月开始试航北极航线。英国要求获得南极大片海床所有权。2013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发布了 《美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布 《北极研究5 年计划( 2013—2017 年) 》,确定了未来5 年的北极研究路线图,年底美国国防部又公布了 《美国国防部北极战略》。2014 年8 月,加拿大总理宣布了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新的北极项目,集中在4 个方面,包括资源开发、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航海安全技术和北方社区的基础设施。2013 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将在核动力破冰船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发展高科技造船业,为开发北极油气资源提供保障,2 月普京签署 《俄罗斯在2020 年前北极地带发展战略》 对此进行了强化。

3 小结及展望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 《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经过5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经济体的增长率终于逐渐走出谷底,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强,全球GDP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2. 4% 提高到3. 2% ,并在2015 年和2016 年分别达到3. 4% 和3. 5% 。如果采用2005 年购买力平价加权,2014—2016 年的全球增长率将分别为3. 7% 、3. 9% 和4. 0%[30]。由此可见,金融危机的冲击已经过去,然而这种冲击对于宏观局势、经济增长潜力、国际关系以及全球化治理等方面的后续影响仍将持续多年,世界经济步入拐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正在好转。

海洋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它是一种高度开放的经济。世界海洋理事会执行主席保罗霍尔休斯( Paul Holthus) 在分析海洋资源、服务空间和全球海上贸易量时指出: “海洋经济等于全球经济”。全球经济复苏回暖,将为世界海洋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总体来看,全球经济的改善将刺激海运业的复苏、海洋油气投资的增长、海工装备制造市场和邮轮经济的扩张与发展。从传统产业方面来看,海洋渔业的未来在海水养殖和资源修复,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下降,水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将更明显。海洋船舶产业的主攻方向将是去产能调结构,向海工装备产业迁移。2014 年全球运力和货运需求增加都将在6% 左右,海运业有望开始复苏,2014 年全球海运交易量有望超越100 亿t[31]。国际油价高企,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入将持续增加。从新兴产业来看,新兴产业是世界海洋经济深度调整的方向,新资源高效利用,环保与经济效益并重是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海上风电是核能和火力发电的重要替代资源及清洁能源,欧洲将继续作为世界海上风电产业的领导者和技术研发的重心; 深海资源勘探开发及利用将带动海工装备产业的繁荣和增长[32],2014 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前景适度乐观,参与该领域竞争的企业数量会增多,海工装备成交量短期内将持续高位运行,但从长远来看,竞争力和市场饱和度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市场低迷。深海资源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质,开发前景广阔,但对技术要求较高,前期投入较大,属于高风险行业,可燃冰等部分资源短期内难以实现商业化开发。邮轮经济已成为 “漂浮在水道上的黄金产业”,拥有1∶10 的带动效应[33],国际著名邮轮品牌运营商争相涌入中国市场,2020 年中国邮轮经济的贡献将达到510 亿元。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影响海洋产业的全球布局和结构调整,海洋经济对全球的贡献也不仅局限在就业和直接GDP方面,更多的是在其辐射和间接影响方面。

摘要: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改变,2013年下半年增长趋势加强,2014—2015年继续增长。海洋经济是世界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美国、韩国等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水平。从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两个维度,论述2009—2014年上半年世界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后危机时代世界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6个突出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篇三

金融危机带给全球的噩梦还在持续,虽然各国在此次危机中表现各异,但一个全球共识是,世界经济格局将从此发生改变。全球经济失衡的现状将逐步扭转,金融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而这些,将给中国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在2010年4月中欧商学院北京校区落成典礼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对话中欧商学院教务长兼副院长郭默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各位学者对此发表了观点。

中国,管理界的“新大师”?

许小年:在金融危机之后,如何进行反思,如何避免这样的灾难再一次地发生?首先要找到这一次危机爆发的原因。先请郭理默先生发言。

郭理默:这次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我们对全球金融理解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面临着两个任务。首先,我们要利用已知的理论来避免危机;其次,我们要不断地致力于改善我们的商业教育,提高对危机的理解。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对那次大危机的反思。现在,我们也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框架,来帮助我们去理解、预测,以及管理可能会出现的危机。

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对我们做理论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新的刺激和启发。在管理理论方面,中国以前被认为是一个学生,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新的情况。最近一期的《经济学人》封面文章提到:管理界的新大师们是谁?就是中国。这篇文章里尤其谈到了中国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我来讲一下我所观察到的三个事实:

第一,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的上升,正在进一步减弱世界上长期存在的财富和权利的不平衡现象。

第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商业和金融管理模式,已经失去了可信度,而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可信度。在这次危机中,不管用哪一个指标来看,采取行动最果断、最有效、最成功的国家是中国。大家都希望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能够成为这次经济危机后主要的经济恢复引擎。

第三,全世界的公众对私营企业和政府层面上的商业和金融管理的疑虑都增加了,同时容忍度降低了。银行业失去了他们在公众中的可信度。尤其高奖金的行为,引起了轩然大波。

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是新的稳定增长理论的一个主要构建者,同时也是解决很多重大国际问题的重要参与者。基于这些事实,我也想提出一些命题,尽管其中有些还存在较大争议。

第一,在新的系统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种融合的现象,也就是说在西方世界会有更多的监管,而在中国监管会进一步放松。

第二,美元作为世界性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将逐渐让位于一个三足鼎立的储备货币体系,其中将会包括人民币。

第三,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治理将要让位于一个多级化的框架。

第四,我想讲一下教育。亚当•斯密一直认为财富和稳定——现在我们称它为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三大要素:有效的生产系统、个人的道德和集体。危机当中,商界、财务界或银行家不是能力不够,恰恰相反,他们受到过很好的培训和教育。但在个人道德和国家角色这两个环节出了问题。所以,商校必须向新的方向转变,变成通才教育。要让学生更务实,更具有创业精神,更加具有前瞻性、创造力。

第五,我们需要更新的凯恩斯,需要有一种新的综合理论能够将经济学和金融学融合到一个单一的宏观经济发展观当中,其中包括银行、政治体系,也包括不可持续的、不可更新的能源。这样一个新的综合理论,可能会在中国诞生。

紧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改革”

许小年:郭理默认为美国金融的过度发展,是这次危机的原因,而这次危机说明了美国模式的破灭。中国学者对此怎样认为呢?

吴敬琏:我很同意郭理默教授说的,现在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并能够通过反思形成新的理论。但是,形成这样一个新的理论,我们还有自己的问题。所以我想就“世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两者之间的关系发表观点。

从世界范围来说,大家都关注这次金融危机。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改革需要完善。对中国来说,是经济发展方式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所以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研讨班。这个研讨班开学时,胡锦涛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讲话,其中,他有50次提到“加快”这个词,主要是加快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个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改革问题,一个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对国际这个经济体系来说,这次金融危机表明了它存在很大的缺陷。从现象上看就是国际金融体系中出现一个由不受国际监管的、由一个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它不受黄金约束,是由一个主权国家(美国)的中央银行来监管的。

因为美元的不良发行,美国的信用膨胀和对于衍生工具的监管不到位,使得整个金融体系中充满了虚拟的财富。对于在这样一个金融体系中活动的企业,它的资产负债表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高杠杆化。

于是当某一种冲击出现,它很快就通过连锁反应传达到整个世界,于是就爆发了金融危机。那么这样一个金融体系为什么能够持续存在呢?根本原因首先在于发达国家的结构问题,这在美国表现非常明显,就是极低的储蓄率、极高的消费率。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再平衡。当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储蓄率已经有所上升,但能不能持续?现在还是一个问题,只有在实现再平衡的情况下,对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完善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很难维持运转。

那么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呢?应该说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得益于发达国家的结构失衡,正是因为发达国家像储蓄率过低、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得我们东亚的国家能够采取一种出口导向政策,通过出口的需求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如果西方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再平衡,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就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出口需求不足。

那我们这一年多来是靠的什么呢?是投资,投资拉起了我们的GDP增长,而消费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

怎么才能够真正用消费来支撑起我们的经济增长呢?就要明白主要的生产要素怎样发生变化。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第一,土地等自然资源;第二,资本;第三,劳动;第四,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人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过去的一年靠的是前两个要素,问题是如何提高后两个要素的份额。一个要素就是劳动,即增加就业;另外一个要素是人力资本,就是说要技术进步,要改善管理,要提高效率,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普通劳动者和专业人员的收入增长。他们收入增长了,才能够增加消费。

那么这种降低自然资源和资本要素,而提高生产要素中劳动和人力资本份额的行为是什么?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归根到底一句话,中国要对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贡献,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我们的增长模式,要克服那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而关键,在于改革。

虚拟经济与全球配置,需重新反思

许小年:吴敬琏提出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因为主权国家货币作为世界通货使用,而又因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误,引起了企业、私人部门的高杠杆率,最终导致了这样一场经济危机。吴晓灵是前中国银行副行长,您怎么看待全球失衡的问题呢?

吴晓灵: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危机,其宏观根源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宏观政策不当导致的世界经济失衡,出现了宏观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在微观基础上来说,是某些主要经济体的国家,金融业背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制造了金融泡沫,引发了金融危机。

就经济危机后的国际和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我有三个观点:

第一,未来从宏观经济来说,美国为首的国家要提高储蓄率,而且为了使国内不过多地依赖虚拟经济,应该有一个制造业回归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有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因而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在所难免。

第二,危机爆发以来,传统经济学规则所遭到的挑战,极大地动摇了人们的信心。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将是全球面临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中国来讲与其被动地接受通货膨胀的结果,不如主动地来调整中国的资源价格、环境的治理价格。就是利用这个时间窗口来理顺中国的价格体系,把这个扭曲的信号扭过来,这个过程也会是通货膨胀。虽然结果都是通货膨胀,但是什么都不做带来的通货膨胀是结构的继续扭曲,如果我们主动去做,那么带来的是一个好的未来,在正确的价格信号引导下市场化地调整经济结构。

第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一国经济结构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结构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比较优势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和国家投资的基本原因。但过分的全球配置资源,也会带来全球国家之间的经济结构失衡。在信用货币时代,在保持一国实体经济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可能是危机后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否则会带来货币体系的不平衡。

在过去金本位的时候,国际贸易就是黄金在各个国家之间的移动。国际贸易是要靠黄金这个实物来制衡的,各个国家基本上是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来互通有无。但是如果我们还是坚持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话,那么就是美国为首的国家来生产高技术产品、来搞金融;新兴市场国家就生产制造产品;一些有资源、有能源的国家就提供能源产品,这个格局就永远不会改变。那么就永远是美国发钞票来买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所有制造业国家拿顺差的资金去支持逆差的国家,这样的格局对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并不是有利的。因而我认为:在各个国家基本经济平衡的前提下,互通有无,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应该是未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也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本文由论坛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4.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 篇四

本文主要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新要求进行了一些探讨。首先简要的介绍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对此次金融危机所应负起的责任,接着对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引言

此次发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无异于一场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地震,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失。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在反思:一向自诩拥有世界最健全市场经济制度的美国为何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金融监管的缺失为此次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而美国的监管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无疑为我国金融监管再次敲响了警钟。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所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全球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尚未能够深入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侥幸躲过一劫。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很重视金融监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金融监管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将越来越明显。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导致国有资本为市场主导的局面

市场准入监管是金融业监管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确保金融业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在我国,一个稳健有序的金融体系应是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国有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是在我国,不管是开拓相关金融新业务,还是设计新金融机构等,都必须要经由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批。执政部门担心机构的过度准入会导致无序和失控,从而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垄断地位不断加强。

(二)退出机制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道德风险不断积累

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应是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并重的市场。目前,我国在金融法规方面日趋完善,并且出台了多不的金融法规,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尤其是在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上,还缺乏相应的推出机制。所以,当金融风险暴露的时候,金融监管部门职能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关铝来解除金融风险,而在救助和关闭金融机构过程中的个人债权也通常由政府垫付,这种举措不仅加剧了主要债务人的道德风险,还有可能诱发金融机构的盲目扩张,累积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

(三)监管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在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上的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在监管制度上的可操作性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并且相应的惩罚措施单一;在存款保险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银行评价制度上还存在着明显的缺位现象,并且监管的透明度相对较低;监管的信息化程度低,监管软件开发不足的现象也非常突出。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的完善

(一)加快建立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脚步

(1)建立正确的合规性监管理念和方法。金融监管部门应转变传统的合规性监管的方法与理念,充分发挥监管的导向作用,积极音带和督促中资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建设,促使监管与合规产生有效的互动。首先要明确重点,将监管重点转向外部督促和外部评价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状况,引导银行积极的参与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二是对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及时的向银行提出改建意见,督促银行进行改进。

(2)制定出台“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导手册”。相关监管部门要根据中资银行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导手册》,以进一步明确银行内部的`合规责任,以及相关合规部门的地位、作用、职能结构等等,从根本上保证银行合规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并实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首先是,完善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以便为商业银行的退出奠定相关基础。银监会应该在借鉴国际银行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完善我国银行的风险评预警体系,要确定问题银行和重点的银行监控对象,并且建立这些问题银行的风险管理档案,以强化对整个银行体系的监管。

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过程中的作用,改变现有的行政强制干预。银监会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市场为基础的处理手段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中的作用,逐步减少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直接干预。

(三)完善金融监管方式和多样化监管手段

(1)由合规性监管为主转为合规性监管与风险监管并重。风险监管与风险控制不能适应金融创新发展的要求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风险监管是中国金融体制不断进行市场化和国际化前进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的金融稳定以及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当前中国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此种金融监管转移的过渡,可以从完善金融法规制度,填补法律漏洞,通过行政手段规范金融机构经营着手,并逐步通过市场调节预防,分散或转移风险。

(2)提高银行监管手段技术含量。改变现阶段计算机仅运用在办公自动化和支付清算系统,要加大对监管操作方面运用的投入;重视监管软件在监管工作中的运用,并加强监管软件开发;加大投入,提高跨地区、跨国境共享监管信息的电子化程度。

三、总结

5.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 篇五

乌兹别克斯坦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途径和措施

一 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其影响和后果以及在复杂局势中寻找克服危机的方法.

作 者:伊斯拉姆・卡里莫夫 作者单位:刊 名: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英文刊名:RUSSIAN,CENTRAL ASIAN & EAST EUROPEAN MARKET年,卷(期):2009“”(7)分类号:关键词:

6.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读后感 篇六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一书,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2010年1月“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的精彩演讲与对话,并围绕其中众多主题补充了一些重要的延伸阅读。在书中多位经济学家、政府高层和企业家从宏观大局,中国企业的创业、创新和持续发展,新能源与中国经济,中国汽车业发展展望,走向全球化的中国银行等方面分享了他们对于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思考和见解。

主编张维迎,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书中不仅从宏观的经济背景、中国产业政策阐述金融巨变下的政府经济战略,更从微观经济方面,全方位解析了中国企业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的生存之道。

上篇“宏观大局”以把握中国经济的大局为主题,分别从历史的高度看中国的发展,未来中国社会关注什么,经济结构调整才有商业机会,决定中国经济走向的大事,国企何以提高竞争力,中国经济的消费与储蓄,警惕下一次危机等多个方面探析了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以及关于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反思。

下篇“微观动力”主要以中国企业的创业、创新和持续发展为主题,分别从中国是投资创业者的天堂,创业投资成功四要素,细分市场蕴含巨大商机,打造一个鼓励和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新能源的发展和走向全球化的中国市场等多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最后以对话交流的形式解答了大家的诸多疑问,并通过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反思,展望未来的经济前景和产业趋势,为各界人士防范新的危机形成、顺应产业格局变化、寻找新的市场立足点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号召中国企业家在风暴中集聚力量,与中国经济共同实现新一轮的腾飞。

读后感:

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即使挑战更是机遇

中国作为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还是以制造业为重心的生产基地。因此,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讲,分析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欧美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主要威胁在于,如果危机进一步蔓延,必然导致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在各国的反对声中,美国最新的救市计划依然坚持救市资金必须用来购买美国货的条款。而印度、墨西哥、巴西、中东欧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已经纷纷提出对进口产品,甚至特别指明对中国产品的限制,用各种理由展开贸易保护行为。这些做法会在短期内造成较大的纷扰,如果在外交上处理不当,全球完全有可能陷入一场贸易战。由此可见,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成长之间具有天然的不可调和性。越是保护,经济越是难以成长。反过来,只要经济能够回到繁荣的轨道,贸易保护主义也会不攻自破。

威胁的另一方面则是发生外资的迅速撤离,外债的骤然增加,造成货币迅速贬值,从而引发外汇危机,或者经济风险。中国目前最需要警惕的,正是外资的迅速撤离引发企业资金困难,或者资本市场的动荡。中国要防止坠入经济困境,就必须首先保持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加大投资项目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吸引外资的进入和稳定外资的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

金融危机会在短期内使得中国庞大的出口经济体受到较大的冲击,但是并不会带来伤筋动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不能够恐慌,国家、地方政府必须对经济体注入足够的资源和信心,帮助大家认识到,这是一场外部环境突变造成的困难。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管外部环境变与不变,都要勇敢地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勇敢地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挑战和困难。假如我们原来估计到的困难是八分,现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使得困难增加到了十分,我们也完全有勇气和信心去克服它。但克服它的很重要的一条,在于主动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升级。

对危机的不同理解,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现在看来,这一轮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或许已经过去了,但世界和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

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全球经济复苏与就业增长的基础非常薄弱,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人民币汇率受到来自各方的指责和压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国围绕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展开了复杂的博弈。这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仍然是加快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这不仅是政府和学者所关心的,也是产业界和普通大众关心的事情。而本书中收录的几位演讲嘉宾对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产业重组、国内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论点,对我们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7.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篇七

一、以美元为本位货币的顽疾依然存在

布雷顿森林体系曾对二战结束后的世界经济振兴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自1971年瓦解后一直没有新体系来替代。目前美元尽管已不是唯一的国际货币, 欧元、日元等强势货币也占了国际货币的一席之地, 但美元本位仍是当前美元霸权地位的一种描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2010年12月30日发布报告显示, 第三季度各国官方持有外汇中美元占比为61.3%, 欧元占比仅为26.9%, 可见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 货币价值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 货币的发行就依靠国家信用, 这使得美元的发行更无约束而听任于美联储的操纵。2010年11月美联储公布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 希望以此来维持低利率以刺激贷款和支出, 从而拉动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美联储的做法无异于全力开动了“印钞机”, 意味着将大量流动性投入市场, 势必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 并加大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风险。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其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为深远。美国推出量化宽松必然迫使许多国家“跟风”, 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发达经济体持续实施近零利率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全球流动性过度充盈, 大量“热钱”的快速流动不仅放大了大宗商品波动的风险, 客观上也加大了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压力。目前这种恶果已经显现, 能源、粮食等多种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 全球食品价格在去年年末创历史记录高位, 并远超2008年埃及、喀麦隆与海地等国家爆发骚乱时的物价水平。与金融危机时的低点相比, 大豆、玉米、谷物、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均高达40%之上, 有的甚至高达100%。在此背景下, 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埃及、巴西等多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通胀压力快速攀升。

为应对美国“开闸放水”的局面, 世行行长佐利克曾说过, 应考虑重新实行经过改良的全球“金本位”制, 为汇率变动提供指引, 通过结合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以及人民币等众多货币, 恢复众多货币与黄金挂钩, 来取代目前的美元体制。而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则倡议, 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发展为超国家主权储备货币, 并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即美元。不过这些建议都遭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抵制, 因此货币体系改革并不乐观。货币制度改革是各种力量一个长期、缓慢而曲折的对抗、博弈并寻求理解、共识的过程, 让美元主动放弃通过与英镑角逐、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建立起的霸权地位更是难上加难。

二、汇率改革触及各方利益, 西方国家发难人民币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国际社会为共克时艰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随着刺激政策副作用逐步显现, 各国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汇率摩擦有所增加。近期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在汇率问题上制造紧张, 贬值本币, 施压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美众议院2010年10月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 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其通过征收特别关税法案以实现本币贬值的目的表露无遗, 美元汇率持续走软, 推动欧元以及亚洲货币持续升值。日元是美元贬值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尽管日本政府和央行已对汇市进行了干预, 但日元强势难挡。除了日元, 近期一系列亚洲货币也持续升值。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触及13年来的新高, 韩元、新加坡元兑美元触及历史新高。为遏制本币涨势, 越南、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及新加坡多次对本币进行了干预。美元贬值带来的是其他采用浮动汇率机制的货币“被升值”, 引发多国采取行动干预汇市, 竞相让本币贬值, 以增强竞争力。

各国在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来推动本币贬值的同时, 也将目光聚焦在了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 中国一枝独秀, 成为经济复苏及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进口量不断攀升。发达国家只有借汇率问题想方设法增加对中国的出口, 才能尽快解决其面临的困境。当前, 人民币汇率显然成为欧美西方国家紧咬不放的焦点, 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美国在2011年5月27日公布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中未将中国列为操纵汇率国,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减轻了施压人民币升值的力度。在西方国家针对人民币汇率的逼压下, 自2010年6月中国重启人民币汇改以来, 人民币升值加快, 截至2011年6月8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次创出新高, 已经升破6.48关口。而由于短期内人民币的快速升值, 顺差减少、资产价格攀升、通胀抬头、热钱流入等诸多问题也开始涌现。面对全球危机, 中国经济亦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目前稍有回暖, 但仍较为脆弱, 如果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忽略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迫使中国拉高人民币汇率, 一旦中国经济陷入低谷, 就会重蹈20世纪日本的覆辙, 西方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体势必遭受重大损失。那时受到打击的将不仅是中国经济, 更有可能由于中国内需萎缩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让中国为世界经济恢复而买单的企图, 将不仅严重扭曲中国经济发展轨迹, 更可能造成“多输”的局面。

三、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有所增强

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暴露出国际金融体制的弊端, 也暴露出国际金融多边机构, 特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世界银行 (WB) 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 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背景下, 国际金融多边机构的改革与调整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作为国际金融多边机构最重要的WB和IMF的改革, 是提高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体现IMF和WB投票权和份额分配的公平性。

2010年4月25日WB春季会议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 使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通过了国际金融公司提高基本投票权以及2亿美元规模的特别增资方案, 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公司整体的投票权从33.41%上升到39.48%;此次改革方案使中国在WB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 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与此同时, 10月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达成共识:欧洲方面将从24个IMF执行董事会中欧洲所占的9个席位中“让出”2个席位给新兴市场国家;在IMF配额改革问题方面, 会议商定在2012年之前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6%以上的份额, 预计在份额改革完成后, 中国的份额将由目前的第6位上升至第3位, 持有份额将从现在不足4%升至6.19%, 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 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而印度将由第11位上升至第8位。巴西、俄罗斯等其他新兴经济体将有2-3个位次的提升。新兴经济体在世界主要经济组织中份额的提升与他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相符合的, 话语权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四、二十国集团作为世界金融体系改革的力量正在削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 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 还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 因此1999年9月, 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华盛顿发表声明表示, 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就改革国际金融问题进行磋商。目前已召开了五次峰会, 对国际金融秩序改革提出了具体方案和时间表。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和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G20机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显示出重要影响。

但是三年后, 经济形势稍有好转, 伙伴国间又开始争执不休。2010年11月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五次峰会。峰会前, 与会各方都希望在会上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 美国希望在峰会上联合其他国家, 尤其是欧洲那些同样受困于经济复苏不明显的发达国家, 共同攻击中国的汇率政策, 进一步逼迫人民币升值。美国在与会之前, 提出了一个避免“竞争性货币低估”的表述方法, 其所指向的必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新兴经济体。同时, 美国还打算在会上提出“经常项目设限”设置量化上限, 解决全球贸易失衡。欧洲在本次峰会上的诉求则和美国完全不同, 例如德国的出口已经复苏, 所以德国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所谓的经常项目设限。他们希望美国的定量宽松能够适可而止, 同时希望以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为要挟, 通过政治手段, 和更多的新兴经济体达成贸易协定。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 都是持有美国国债的大户, 因此他们参会的一大诉求是声讨美国不负责任地印钞票, 同时抵制发达国家对自己汇率的指责, 防止因本币升值而导致热钱进一步泛滥。由于各方分歧较大, 因此会议开起来像一锅粥。最后会议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结果, 发布的《首尔宣言》没有一条可以立刻执行的内容。

G20峰会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诞生的应急机制, 在其内部存在盈余国与赤字国、汇率操纵国与被操纵国、财政紧缩国与扩张国等诸多矛盾与冲突, 甚至其本身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成为关注焦点, 更不用说其在纠正世界经济失衡的作用与未来了。因此, 随着国际经济走出危机谷底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 各成员国间凝聚力有所减弱, 矛盾逐步凸显, 作为非正式的对话机制, 其约束力也有限。

参考文献

[1]王凯, 倪建军.从匹兹堡峰会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推进[J].当代世界, 2009, (11)

[2]韩玉军, 赵鹏飞.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国际贸易, 2009, (12)

8.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 篇八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领导人4月15日在巴西利亚参加了“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在会上他们要求尽快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青海省发生地震之后要提前回国,本应于16日开幕的第二次“金砖四国”峰会在15日提前举行。第四次IBAS巴西、印度、南非三国领导人会晤也在同期举行。

在两个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讨论了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形势、伊朗核问题,以及要在全球事务上用共同的声音和增强影响的机制等。

巴西总统卢拉、南非总统祖玛、印度总理辛格参加了IBAS三国领导人峰会。在第四次IBAS峰会结束后,作为IBAS成员的三国总统宣布将共同发射两颗卫星,一颗用于气候研究,另一颗用于地球观测。

亚洲发展中国家复苏态势强劲

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4月13日发布的《2010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指出,今明两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保持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的强劲态势。

报告预测,在全球贸易平稳恢复和各国持续财政货币刺激计划的不断影响下,2010年亚洲经济将保持7.5%的增长率,高于2009年的5.2%。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渐退出,预计2011年的增长率将缓降至7.3%。

“亚洲发展中国家复苏态势稳定,一旦该地区能够应对加强国内需求的挑战,亚洲经济恢复到更强劲和持续增长的势头将指日可待。”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李钟和在发布会上表示。

报告说,这一地区2009年下半年经济发展好过预期,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将继续促进该地区的投资;与此同时,随着收入前景的看好和失业率的下降,居民消费有可能增加。

报告指出,在经济不断复苏的同时,亚洲地区也面临诸多风险,包括私营部门需求还没有取得支撑经济增长的足够功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财政状况的恶化,持续的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等等。

欧元区财长同意出资300亿欧元资金救助希腊

欧元区成员国财政部长4月11日商定希腊救助方案进一步细节,同意在必要情况下第一年拿出300亿欧元资金支持希腊。

当天下午,欧元区财长为希腊救助方案专门举行远程会议。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容克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欧元区所有国家都将参与这套救助机制,一旦希腊需要救助,各国将在双边基础上为希腊提供贷款,第一年的贷款总额为300亿欧元,其后再有需要将另行协商。

容克说,欧元区成员国将根据各自在欧洲中央银行的资本份额承担出资,并适当考虑各国的财政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贷款将为三年期固定利率贷款,利率为5%,比希腊目前从市场上融资的利率要低。

世贸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贸易量增长9.5%

世界贸易组织3月26日表示,在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贸易紧缩之后,2010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9.5%,但仍无法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世贸组织称,2009年,全球贸易量减少了12.2%,创70年来下滑幅度之最。随着经济复苏,2010年,发达经济体贸易量将增加7.5%,发展中经济体和独联体国家将增加11%左右。照此速度发展,全球贸易量要超过2008年高峰时期的水平,仍需两年时间,而发达国家则需要三年。

世贸组织表示,2009年一个积极的动向是,成员国并未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明显增加贸易障碍。事实上,近几个月来,各国采取的限制贸易措施数量在减少。不过,由于全球经济仍很疲弱,2010年,许多国家失业率仍将居高不下。这可能会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世贸组织强调,各国应避免让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损害全球经济复苏。

世贸组织指出,2009年,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约占全球出口额的10%。同时,中国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进口额占全球的8%。

迪拜欲再建高楼或再创世界之最

继“哈利法塔”获得“世界最高建筑”这一头衔仅仅3个月后,阿联酋迪拜欲再建高楼。由代达罗斯建筑公司设计的伊卡洛斯塔,有望取代828米的“哈利法塔”,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建筑。

这座塔楼不仅在外观设计上将与周围环境完美的融合,其内在的环保性也是亮点之一。建成后,大厦将依靠人力来发电——通过由杠杆、滑轮等平衡调整工具构成的复杂系统来收集建筑内人员所产生的能量用以发电,其产生的电能足以为1亿盏LED灯提供照明。整座建筑的表面将会安装一种太阳能高效电池,还将在塔的顶部安装一个雨水采集系统。对位于沙漠之中、阳光普照、却又频繁降雨的地区而言,这些设计环保而方便。

瑞士汇丰银行12.7万个账户被窃 多国将追查逃税

法国检方4月13日表示,瑞士“汇丰”(HSBC)银行被盗数据显示,有7.9万名客户资料遭到泄露,比此前公布的2.4万名客户人数要高出数倍。这就意味着或有更多人因涉嫌偷税漏税,将遭到自己国家的税务局起诉。

汇丰银行瑞士子公司汇丰私人银行一名前信息科技顾问赫尔夫·法尔西亚尼被指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窃取了数万名银行客户的资料。该银行执行董事说,被窃数据中包含2.4万名客户的资料。

但据报道,法国一名检方人员13日称,解密后的文件显示,一共有7.9万名客户的12.7万个账户遭到泄露和曝光。该名检方人士称,目前有8231名账户持有人被证实是法籍客户,另有约7000名意大利籍客户牵涉此事。

法国当局已经就此事立案调查,看是否有嫌犯利用瑞士银行账户逃税,以及是否存在洗钱行为。

意大利当局现在也请求法国司法部门向他们提供有关数据。

瑞士汇丰私人银行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泽勒(Alexandre Zeller)上月说,大约有1.5万名客户仍可能与此事有牵连,不过其中9000人在账户被盗后就取消账户了。

第四届非洲石油会议在金沙萨召开

第四届非洲石油会议3月24日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开幕,讨论非洲石油发展机遇等问题。

非洲石油生产国协会执行秘书长加布里埃尔·丹苏在开幕式上说,希望此次会议有助于非洲石油产业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加强非洲石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非洲石油产量。

此次为期4天的会议主题是“超过1000亿桶石油的蕴藏量:机遇、挑战和发展”,来自非洲各主要石油生产国的代表将就超过50个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为非洲石油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

1987年1月,非洲石油生产国能源部长或代表在尼日利亚拉各斯举行会议,决定成立非洲石油生产国协会。该协会目前共有16个成员国,日产原油超过980万桶,协会宗旨是促进各成员国在石油开采、提炼、石油化工、人力资源、获得和掌握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韓国央行上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测至5.2%

韩国中央银行4月12日宣布,将韩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上调至5.2%,为四年来最高。其中,上半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6.6%,下半年为4%。

韩国央行去年12月曾预测2010年经济将增长4.6%。

韩国央行表示,由于出口旺盛及内需增加,韩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预计将增长7.5%。随着经济复苏速度放缓,第二季度经济增速将降至5.8%,下半年将降至4%。明年韩国经济增长预测值为4.8%左右。

韩国央行预测,今年出口受世界经济复苏带动将会继续保持增加势头,预计出口额将同比增长11.9%。而受信息技术产业复苏、投资增加带动,今年韩国国内设备投资预计增加13.4%。

另外,韩国央行预计今年韩国通货膨胀率将为2.6%。

9.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 篇九

1.企业管理方式较落后

我国企业尚未完成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过渡,因此企业在管理手段上依然明显低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在市场综合表现中企业呈现出竞争力不足、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等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类问题集中体现,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停产、倒闭。

2.企业管理人才缺乏

充足的人才储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其中就包括人才的竞争。企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都要依靠人才竞争来支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普遍暴露出优质人才的缺乏和使用不利现象。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我国经济也将随着发生变化。要想抓住宝贵机遇让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就需要企业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利润方面,但是企业不能为提升利润而忽视对人才的投入。我国很多企业在全球同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管理知识薄弱、管理方法单一等问题,管理水平的发展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是我国企业的共性问题。

3.企业管理创新力度不够

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因此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就要有新的管理运营模式。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经济不景气、企业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缺点日益凸显。经营管理是与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和企业实施的所有项目都相互关联的,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财务、人力、项目开发、生产过程等与企业管理区分的较为明显,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及时交流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大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力度、节约各项管理成本、保障企业稳健运行,是企业渡过经济困难时期需要思索的重要问题。

★ 金融危机旅游管理论文

★ 农村经济金融危机影响研究论文

★ 金融危机发展影响创新思考论文

★ “互联网+”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新发展论文

★ 新经济时代的管理人才培养论文

★ 美国金融危机感想作文800字

★ 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变革论文

★ 文字时代

★ 新媒体时代下有线电视媒体发展策论文

10.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 篇十

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作用,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就业并推动科技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分析,中小企业对我国的GDP、税收、乡镇就业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其贡献率分别为60%、50%、7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就业等方面,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受其自身规模、盈利能力、抗风险等弱点的影响,往往造成其融资难问题。本文研究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即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的经济局势虽然已经有所好转,实体经济对信贷的需求持续上升,但由于通货膨胀现象的加剧导致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信贷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而中小企业处于金融市场的底层,可想而知其融资的难度。因此,本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进行了融资现状分析和融资困境成因分析,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继而为我国政府在处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对策,为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金融政策的改革创新,为中小企业制定战略决策和实施措施,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并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新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融资渠道有两种: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从内源融资讲,我国中小企业资金主要靠自有资本,所以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企业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企业资金需求;从外源融资讲,企业可以从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资金,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很低,只有10%左右,主要以抵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占比中不足20%。由于在证券市场融资手续复杂、审批制度严格、对企业要求高以及滞后的债券市场,我国中小企业很少从中融资。具体如下:

(一)我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现状

债券是企业为了筹集资金,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法定程序向投资者发行债券,并按约定的期限和利率给投资者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这种融资方式对企业有很高的要求,有的还需提供抵押或担保。与股票对比,投资者选择债券的风险低,但与高利息的存储不同,它主要是依靠信用而进行融资的。企业对债券和债息的支付能力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债券发行。中小企业受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和自身情况的限制,在发行债券时受到严重限制,只能进行小规模和非公开化的发行。我国的中小企业较多,对资金的需求多,它们无法通过集资、贷款等方式取得足够的资金,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取得资金,但它们的范围多是在企业内部、关联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间进行,这很容易发生不合法的操作,如果没有对中小企业的放债行为进行严格的监视,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二)我国中小企业股票融资的现状

股票融资是以发行股票来取得资金的一种融资行为。企业通过股票融资,可以快速而广泛地取得资金。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对企业发行股票有条件约束,使中小企业不能进入公开的证券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不利于中小企业筹集资金。我国在《公司法》上对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有所规定,其要求股份公司在发行股票后的股本不能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无疑是难以符合标准的。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行股票时有所约束,只能在小范围内发行,这个小范围内是指在员工内部、发起人以及相关部门之间进行的股票发行,这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受到范围限制。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国家宏观政策因素

1.缺乏公平竞争的融资环境和法律法规保障我国的.信贷政策对于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比较,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一直存有偏见,再加上政府制定的大企业战略,从而使金融机构在选择放贷对象时更加排斥中小企业,并且我国的福利政策大多偏向于大型企业。另外我国并没有设立专门给中小贷款的融资机构,且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数为私营企业,因此中小企业在贷款问题上一直比较困难,更不要说获得国家的贷款贴息以及投资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

2.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乏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技术创新,激发社会竞争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维持社会平衡等。因此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建立专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以此来推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信贷市场的不平衡现象,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我国虽然为中小企业建立了专项发展基金和信用担保机构,但我国的担保机构还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其担保能力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现有金融体系的因素

1.现有银行体系的不完善我国的经济市场和金融体制都在进行着改革,但是,后者改革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前者。银行业间的结构和业务扩展能力,信贷市场的体制,利率管理下的金融压制,都在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1)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程序繁琐,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管理成本高,因此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上有所偏见。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考虑到中小企业贷款不能形成规模化经济的原因,且中小企业存在着贷款金额少、贷款比较频繁、贷款程序复杂(对中小企业信息的调查,对该企业的评估、监督)的特点,这间接会使银行的经营费用和管理成本增加,所以银行从“经济性”角度上考虑,更愿意与大型企业进行合作,与之相比,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就较少了。

(2)金融体系不合理,融资机构缺乏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我国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有民生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但是最近几年,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因为自身存在的风险问题已经停止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还有一些因为自身实力较差的原因,不能给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

2.直接融资渠道的不顺畅企业在融资时不仅需要对其支持的融资机构,更需要成熟完善的直接融资市场。而成熟完善的融资市场是指债券和股票市场。我国的《公司法》要求上市公司其股本总额不能低于5000万元,持有1000元以上股票的股东不能低于1000人,且其必须连续3年盈利等。这些条件中小企业远远不符合,这使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受到限制。

(三)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因素

中小企业存在着管理能力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资信差、竞争意识差、权利集中化、违约破产率高等特点,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安全着想,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有着惜贷现象。没有资金的支持,中小企业无法进行正常运转,不利于企业发展。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一)发挥政府职能,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宏观政策环境

中小企业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在制定企业扶持政策时,应该制定公平的政策;构建有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体系,尤其是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体系;鼓励社会中介公司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加大制定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我国的管理监督体系。政府在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时,应该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途径角度着手,从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在行政法规、财税制度、金融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制定出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

(二)金融深化和制度创新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深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展现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当今,要想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能单单依靠于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或者优惠政策,也需要从利率市场化这条途径着手,让中小企业在融资市场上能够得到与大型企业平等的身份,这样不仅可以使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取得利率歧视下的发展资金,也可以提高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对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从而使资金能够充分利用。

(三)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和担保体系,可以有效促进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帮助中小企业开展间接融资渠道;推进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帮助中小企业获取进入直接融资市场的机会。所以,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评估和担保体系,不仅可以使银行获得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情况,而且还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其自身信用度,使中小企业解决无法进入金融市场的束缚问题。

(四)建立新型互联网融资渠道

建立互联网融资平台可以使中小企业在融资时不再受到信息不对称、抵押物不足等限制,并且在互联网上融资可以随时进行,空间上不受限制,有效减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我国应该鼓励支持互联网融资发展,在网上建立可靠的网络借贷平台,并制定规范,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商机进行自我融资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隐藏着许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商机。中小企业可以利用我国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国外企业进行加工制造。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国外深受喜爱,我国的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商机,大量制造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产品,例如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与服装、中国美食、中药,这些产品不需要高精的技术,很适合中小企业投入。最后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带来收入,给企业带来资金,从而进行自我融资,从自身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总结

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融资问题的研究,本文对相关文献综述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规范研究法提出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不仅丰富了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的研究,同时也在实践方面为中小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欧阳海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3:18-19.

[2]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20-21.

[3]王大华.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因素分析网络财富[J].网络财富,2015(3):28-32.

[4]王召.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13(4):20-24.

[5]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25-27.

[6]林毅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14(7):56-59.

[7]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14(9):36-38.

上一篇: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报告下一篇:网络营销活动策划----以微博营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