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探索

2024-11-30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探索(精选14篇)

1.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探索 篇一

构建小学英语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

“教师教,学生听;教师读,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忽视了师生双向交流、生生交流及学生与家长交流,教师控制较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注重语言知识传授,停留于教材表面,忽视语言实践,致使本来鲜活生动的英语变成一个个机械刻板的知识点,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学停留在机械的模仿阶段。只拘泥于课堂上的“Review──New Lesson──Practice──Class Closing”,忽视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反馈、课外学习和交际的指导。只有突破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关注全体学生,拓展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渠道,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才能培养新时代的英语人才,因此只有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突破现代课堂教学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都能乐学、善学并能学有所获。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1、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我在执教“Ask the way”一内容时,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还有的“Ask the W.C.”,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 “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2、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目标,参加课堂汇报以及参与评价、接受奖励,实现生生互动,使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的旁观者、接受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成倍增长的参与机会中得到英语交际水平的提高。我把每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切割,由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让四人学习小组通过课堂汇报来呈现自己小组学习的内容,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内容及各人的特长承担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借助动作、姿势和表情,利用模型、玩具、图表、简笔画,利用卡片并听录音、猜谜提问或动作演示、利用唱歌、玩游戏等种种方式创设情景,以提高学生参与操练的积极性。

3、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再通过课外自主探索学习,以表演小品、自编英语手抄报、展示英文作品等形式把所学内容在课堂上汇报。我们搜集“生活中的英语”,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英语,如:衣服上的英语;本子上的英语;奥运会上的英语;商店的英文名等,用手中的彩色笔设计到本子上积累起来,并轮流在课前把自己学到的英语知识告诉其他同学,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和词汇量。

4、调整对词汇学习的要求。在词汇总量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四会单词,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给学生平时合作学习带来更大的词汇空间。同时也可以通过评价手段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

5、要贯彻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善于充当“导演”和“观众”,让学生作为自主的角色,按自己的意愿在“导演”的指导下去表演,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还要努力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课堂操练的机会;并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优势、潜能,使他们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认识到学生不是知识的 1 消极的接受器,教师也不可能只用填鸭式的方法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只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从宏观上着眼、微观上入手。

(一)从宏观上着眼提高自身素质。

1.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英语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外语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和体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决策。有些教师教书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工作中却既难以创新,教学水平又上不了更高的层次,关键就在于缺乏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

2.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课标和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其精神,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大纲,只研究教材、教法,便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3.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邻校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过程,学生要以最快速、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知识,就只有依靠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才可能实现。

(二)微观上入手综合提高课堂效率。

一堂课时间虽短,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观教学过程。就提高一堂英语课的教学效率而言,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我觉得下列几点尤需注意。

1.教师充分备课并布置学生预习。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如何结合等必须作出精当的安排。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确定,诸如听录音、看录像、做游戏、搞表演等,采用哪些方式方法,应予以精心安排。总之,只有把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把握好教学节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密度,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节奏。慢条斯理的讲解不可取,但节奏过快也不行,那种连珠炮式的讲解,使学生无暇思考,也来不及消化。因此,确定教学密度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鉴于英语课的特点,教师在精讲必要的语言知识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所花时间应不少于三分之二课时,参加练习的学生最好达到100%,最少不得低于80%。这种面广、量大、质高的练习无疑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因材施教。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因此,要通过研究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采取不同的矫正、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总之,要想把英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必须将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现代小学英语学习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和解决。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在不断创新下走向 2 更美好的明天。

2.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探索 篇二

一、突破现行教学模式

现行的课堂教学观是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观, 即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观和课堂模式下, 学生是学习的机器, 老师是机器的操作者。这种一味追求分数的教学,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 必须对这种现象和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突破。其一, 我们坚持“授人以渔”。俗话说, 教是为了不教,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学会知识, 更要让学生会学知识。比如语文教学中, 要教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快速做笔记的方法和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等。其二, 我们积极“优化教学语言”。我们杜绝“满堂灌”, 为此, 我们认真做好课堂教学中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板书的必要性的推敲和精练性的揣摩。其三, 我们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让学生在情境中形成学习的动机, 引导学生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 特别是用批判性的眼光来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要主动转变, 不断给学生创造机会, 不断变化形式, 不断鼓励学生, 赞赏他, 激励他, 欣赏他最美丽的错误。

二、出台可行的教学模式

(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教育有开发人与窒息人的双重功能。 (2) 问题解决课上, 要善于放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打印问题训练单, 分发到各小组, 自主选择学习任务。 (3) 小组选择任务后,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解答方案。 (4) 针对各小组探究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教师可出示重点句段, 让小组自由表达、补充。

三、开展集体备课

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首先, 由教师写出备课教案;其次, 由同科教师交流教案, 经过讨论统一施教意见, 指定一个教师主笔设计详案;第三, 集中讨论详案, 提出修改意见, 整理后传达给每位备课教师;最后, 由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少量增删后实施教学。这样, 既发挥了集体的优势, 又体现了个人的特长。

四、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先学后导, 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思想

(1)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 让教育充满智慧与挑战;把发展的主动性还给师生, 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2) 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 教学的重点必须转移, 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

五、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小组交流, 合作提高, 即以组为单位交流检查预习情况。该环节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充分发挥小组长指导、检查、督促作用。 (2) 充分发挥优生的小师傅作用, 积极鼓励兵教兵, 兵强兵。 (3) 以小组内活动为主, 一般不要每组分别重复呈现预习结果, 以免浪费时间。 (4) 为保证学生预习效果, 可部分采取小组之间互相抽查的方法使其形成竞争, 但时间不要太长。 (5) 对预习中小组内不能解决的个别疑问, 要鼓励学生提出来, 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集中的问题可由教师统一讲解。

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时候他们将不会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老师再根据反馈情况, 完善导学案,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必将是有针对性的, 而其中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 则完全没有必要再由老师来讲解了。时间完全可以用来辅导学生解决那些不好解决的问题, 从而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把时间用在了“点”上, 从而体现了高效性。

3.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探索 篇三

【关 键 词】 主题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感悟,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的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主张以“生”为“本”,主要依靠儿童自主学,给儿童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空间,鼓励、支持、帮助和引导儿童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和锻炼儿童分析、解决问题。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启示以及生本教育理论主张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了小学语文主题阅读高效课堂模式。

高效主题阅读课堂模式按“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三个基本模块组织教学。课堂结构的模块化,模块的流程化,流程的规范化,构成了“读写并重”的教学行为模式。

“读一读”指一堂课由初读、品读、再读、熟读四种层次的读构成以读为主的课堂。初读环节,以自学导航引领学生批注阅读。再读环节,以思维导图展示文章结构。品读环节,用“以读代(带)讲”品词析句。熟读环节,用“速读速记,限时背诵”策略积累精彩片断。

“说一说”这一模块上,有以下的流程:1. 导说。通过提出话题,创设情境,引导说;2. 互说。互说是指学习小组内,伙伴之间互相交流说,展说要求小组内、小组之间展示分享说;3. 评说。评说是指师生共同评价说。

“写一写”模块上有导写、书写、展写、评写流程。“读写并重”中的中高年段的写的定位:写,是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的小练笔。

实施主题阅读的课堂模式,要突破的首要问题是从教材中找到“写”的起点,破译“写”的密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抓住续写的“延伸点”;找到扩写的“拓展点”;发现仿写的“结合点”;掘改写的“发散点”等。课堂中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积淀,写是运用。读的是他人的话,写的是自己的话;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读是将他人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写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化传播给他人。

运用于主题的阅读课堂模式大单元教学四种核心重点课型,即“以文带文”课型、“单元导读”课型、“读写联动”课型、“展示分享”课型中。

一、“以文带文”课型

“以文带文”课型特点是一篇精读文带一篇或多篇略读文,阅读量大,效率高。该课型以突出重点,优化整合,取舍得当为策略,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其课堂结构,一般为三个基本模块:读的模块(读中认字;读中批注、释词、品句;读中悟理)、说的模块(说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说心得体会;说学习方法……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背诵模块(优美片段背诵)。“读—说—背”都是学生的活动,读中有批注写,读写融合,学生从吸收到倾吐,从理解到表达,从感知到内化,将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

二、“单元导读”课型

“单元导读”课型是“大单元教学法”的第1个课时。此课型主要是单元导读学习加以文带文课型。其课堂结构如下:1. 读《单元导读》。领会编者的编辑思路,找出学习的重点和学习方法。2. 精读一篇。领会单元主题,尝试使用本单元的学习方法。3. 略读一篇文章。

三、“读写联动”课型

“读写联动”课型相当于“以文带文”课型加“写片断”。该课型特点是:读为基础,写为延伸,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读写联动课堂结构模块如下:1. 读一读(同“以文带文”课型);2. 说一说(同“以文带文”课型);3. 写一写:找准读写结合点。或从读联想写作内容,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或从读学习写作方法,解决言之有法的问题。

四、“展示分享”课型

“展示分享”课型在于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深化单元主题;展示学生在本单元积累的诗词、经典片段,为学生提供展示积累的平台。该课型的课堂结构为三个模块。1.整体诵读模块:全班齐诵积累的诗词,巩固记忆;2. 阅读分享模块: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展示个性化的积累,和独特的感受(包含“展写”环节);3. 表情诵读模块:可以是配乐朗诵,学生可以在课前自己排练。这种课型是学生积淀的出口,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转变了老师们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把学习的第一时间还给学生,把学法教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阅读教学指向表达。学生的经典积累及默读能力、批注能力及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主题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抓住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要害,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使阅读教学落到实处,简单而高效。追求高效课堂,抓住语文教学的真谛,以主题阅读为支点,运用“大语文教育”的精髓,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让孩子在广阔的阅读天地中为自己的幸福人生打造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张大杰. 对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探讨[J]. 情感读本,2016(14).

[2] 董阿萍. 基于主题阅读发展学生文化底蕴[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4).

4.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探索 篇四

——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高效率的课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高效率的课,能否运用课前几分钟做出一些相关教学的准备?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下面我将将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从高效课堂的一个小环节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比如我校现在开展的“练评讲赛”模式:老师讲、助教评,小组讨论、小组竞赛。这样的模式使得知识点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学生学起来也很有兴趣,但考试结果却还是不容乐观,学生答题依然掌握不好。经过分析,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及时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知识掌握不牢固。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借助课前小测这一教学环节来解决。别小看它,犹如一场100米的赛跑,一个好的起跑相信对最后取得好成绩意义非凡,所以,它就是一节高效课堂的前提。下面,我将会通过一些理论、图片对这一观点作出阐述。

一、课前小测对教学的现实意义

1.课前小测能有效调整学生的课前状态,使其快速投入课堂学习。

课间十分钟,学生可以从上一节课的紧张的节奏解放出来,利用有限的十分钟对身心进行放松。但由于学生(尤其是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课间十分钟变成了追逐打闹的的时间,如果不加以控制,对 下一节课的影响是很严重的。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有体会:上课铃响了,学生们还处在之前下课的兴奋状态,教师们需要维持纪律、稳定学生,白白又浪费了宝贵的几分钟。如果每次这样,谈何高效课堂。所以,我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课前小测。上课铃响之前,教师就可以进入教室做好课前小测准备,学生见到教师进入教室,也会自觉坐好,等待教师布置任务。小测内容是学生针对教师上一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的有目的的复习和巩固。能增强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意识,促使学生由课间活动的“动态”,迅速转变为课上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的“静态”。同时,学生们也能通过这几分钟调整状态,为接受新课作好准备。小测过后,学生们自然会打开课本、迅速查找相关的内容,甚至相互讨论,在短时间内找出错误原因,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传统考试中即使不会,也无法在第一时间查找原因的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堂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随之有所提升。

2.课前小测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测促学。

课前小测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我们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通过月测或单元测试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但这种方式反映的结果往往存在偏差,如果等到测试完才发现问题,就会错过纠正错误的黄金时间,错过教学的最好时机。而课前小测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比较及时、准确。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小测情况迅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整改、纠正,为学生的下一阶段的学习扫清障碍,教 师的教学也能进行得更加顺利。所以,我认为课前小测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调节措施,使教学日趋完善、有效。

3.课前小测可以适度消除学生在考试中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应试能力。

小测既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一种测试,也是对其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测试。大多数学生在考试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所以,每一次课前小测都能使学生经历双重考验,帮助学生掌握消除焦虑、紧张情绪的方法,从而提高应试能力。所以,学生必须通过反复的小测训练,才能保证在以后的每一次考试中都淡定自如,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4.课前小测具有激励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通过课前小测,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其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特别是一些成绩不太好,通过课小测取得好成绩的机会会更多,这样就会便他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功感,心里想下次我要考得更好,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经常对每课题的基础内容进行课前小测,将结果及时的反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努力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力求大部分学生都能过关,尽量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到学好知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课前小测实施形式和保存

1.课前小测的形式、题型可以多样化。

文科可以用:默写、当堂背诵,口头表述等形式。理科可以出上 一节课的公式、简单计算、填空、作图等。小测可以以小试卷形式,或者课件投影出来。小测题目的难度一定要适中,以简单题为主,通常是巩固前一天学习的内容,或是学生最容易错误的内容。时间控制在4-6分钟,这个时间已经包括学生对答案、教师简单评讲。目的就是要学生轻松完成,且对基础知识有更深的掌握。2.课前小测的保存

教师还注意将课前小测分好章节、课时,内容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备份,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料。将来循环教学时可以重新拿出来进行修改、使用。

三、课前小测实例展示

其实,课前小测这种形式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很多老师包括我在教学中都有采用此种方法,下面我通过一些教学实例将此种形式展示给大家。

首先是黄老师的课前小测:

黄老师的小测内容全部为小试卷形式,有班别、姓名,有的还会有日期,比较规范化。课后教师进行批改,同时有错误的地方还要求学生进行更正。题量控制在五个题内,时间应可以在掌握当中。

我自己在教学过程,由其是初三的物理复习当中,也开始采用这种形式:

我采用的方法和黄老师大致略同,也是电子文档形式,打印出小试卷,不同的地方是,我一般采用当堂对答案,学生用红笔批改,并且直接更正错误。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自己做题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更正,也减少了教师改卷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再看看林老师的课前小测:

林老师的课前小测采用的形式是在纸上书写,课前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小测本上不需要抄题,写清题号再列出答案。这种方法课前准备应比较轻松,但不便于保存、备份,同时会因为个人书写情况而变得不规范。和前面两位老师的方法比较各有利弊。

四、实施课前小测的注意事项

课前小测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怎么样才能使它更有效呢?我认为:教与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针对教学对象,不断地调整课前小测的形式、内容和评价方式,使之更贴近学生需求。因此,教师在课前小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小测的内容要注重实效性。

教师选取的课前小测的内容要适当,所选题目必须是对上一节课主要知识点的考查;难度要适中,既要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树立信心的机会。内容选择上,小测题目可以多选择一些和前一天作业不同类别的内容,这样做,等于对学生学习知 识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反复测试,直到学生弄通弄懂为止。

2.课前小测的批改要有时效性。

上节课所讲授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在下节课进行课前小测,并且小测要当日批改,结果要当日公布。也可以采用当堂对答案,同桌同学交换批改的方法。对于测验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成绩没达标的学生,教师只需要指出问题所在,而不能以小测成绩不合格为由,对学生进行批评、惩罚。这样做的最终目的,让每一次的小测完成后学生都对下一次的小测充满期待。

3.课前小测的时间控制

既然是课前小测,建议在课前就开始进行,且完成时间不要占用太多正课时间,以不超过铃声响起后三分钟为准。因为这样做,既可以体现课前小测的作用,又不会影响到新课的讲授。小测可选择上课前三至五分钟进行。同时要控制好课前小测的题目容量,不要超过五个小题,且控制好学生答题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4.课前小测要形成规范性。

教师要坚持将课前小测作为课堂的一部分进行,使之规范化。除了遇到考试时间,建议每节课都进行。让学生和教师都自觉养成课前小测的习惯,铃声没有响起就已经提前做好小测的准备。教师在做好课前小测资料整理、备份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将自己课前小测错误地方及时订证,并作为学习资料或复习资料进行保存、整理。这样时间一长,课前小测这一教学环节就能形成规范性,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

5.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模式 篇五

小学科学教学高效课堂一般采用“探究发现法”。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意”

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疑”

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探”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议”

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获”

6.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篇六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

设计一个恰当的情景,通过“新、奇、趣”的创设导入,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到新知识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求知欲,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要明确预习时间要求和预习内容范围。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教材自学完成预习导学的题目。(自学的题目可以以小黑板的形式展示)

(要求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预习,针对预习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留待组内解决或教师点拨)

环节2: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解决在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有疑问的对子之间或小组之间交流解决。能小组解决的不再班上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组内做好记录,留待班上解决或老师点拨。环节3:展示交流

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形成文字进行交流展示,有疑问有争议的可采取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形式解决。

环节4:精讲点拨

对于学生合作学习中遇到的有疑义、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教师科学的提示、恰当的点拨,让学生去通过分析、对比、综合、思考解决问题。对于重要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引导、点拨、进行拓展与变化。精讲点拨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由学生讲,是一个归纳与提升的过程。环节5:课堂小结 学完相关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本部分知识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找出知识的联系点。环节6:当堂检测

7.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七

一、背景

以往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的特点是面面俱到。模式就是三部曲:一、知识梳理(复习课),教师差不多把所有的内容重新上一遍,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不管学生记得不记得,现在懂不懂的都要讲。二、学生做练习(作业课),学生花一节课的时间完成相应知识点的练习。三、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再进行评讲(评讲课)。这样的模式持续了很长时间,其优点是保证知识点不被遗漏,而且在以往来说好像也确有成效。但在新课改的情况下此法显然已行不通,1、时间有限,现在的学习时间要比原来最起码少了1/3。这势必要求我们要提高效率,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课堂模式。2、新课程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的精神,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推进高效课堂模式的进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观念的问题。我们大家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对以往的教学方式已成习惯,都比较安于现状,不想去打破它,也害怕打破它。怕改变后会变成四不像,我想这种担忧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不去改变它。所以,对教师要进行统一思想教育,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在推进高效课堂模式时要解决的就是高效问题。如何在有限地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决定让学生先预习,把本来课上完成的知识梳理让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并在每个相应的知识点下设置典型例题,这样通过学生先做的形式,让问题暴露出来,然后课上重点解决,这样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第三,就是如何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前的预习正好可以使学生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有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或者相互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自行解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学习,体会合作探究的精神。有些不能解决的,就可以放到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一下、学生的讨论中一起解决。

三、实践得出的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导学案第一部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依据考试说明写清学习目标和重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主次分明。

第二部分【自主检测】

内容为本导学案的知识点部分,学生课前独立完成。如果能一次写对的就是你的稳固记忆,这块知识可以不用再花时间去记忆了。一次没有写对的可以先校对,纯粹知识点记忆部分可以加强背诵,需要理解并通过看书也不能解决的,可以做好符号,教师在课上根据学生反应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

第三部分【能力检测】

把本节考试说明中涉及的知识点一一罗列,并围绕考点选择相应的例题,题目以中档的能力型为主,题目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数据、图表、曲线或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可以是选择题,能找到简答题的尽量用简答题。这样可让学生在习题的训练过程中暴露问题,对于比较集中的问题也就是学生在课上要重点解决的知识点,解决形式可以多样,尽量要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和动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也可以达到发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

第四部分【达标检测】

1.作业是巩固与深化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作业选择要精、实、活,反对繁、难、怪,杜绝机械训练和体罚性作业,要做到“七个不选”:自己没做过的题不选;不符合新课标与考试说明的题不选;难题怪题不选;近期重复雷同的题目不选;表达不规范、不严密的题不选;没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不选;没有启发性的题不选。

2.题型、题量拟为单选题10~12题、多选题2~3题、简答题2题;

试题应体现分层,以兼顾不同学生,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左右。

8.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篇八

关键词:高效课堂:力学:教学模式改革

一、前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从2231.79万增加到2468.1万,增加了大约10.59%。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使众多适龄青年在享受高等教育福利的同时,也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诸多质量问题。

一方面,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接收各种信息和知识的渠道逐渐增多,诱惑也在增多,这直接导致了课堂吸引力的下降。另—方面,由于课程较多,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再加上实践经验不足,对专业没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以致对课程缺乏认同感,学习一旦跟不上,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笔者经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认识到,只有创建高效课堂,才能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彻底改观。要创建高效课堂,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点,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笔者以台州学院力学课程为试点,进行了探索。

二、创建高效课堂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他们牢牢地掌握和积淀知识。

创建高效课堂,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是提高课堂吸引力的关键,也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核心所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建高效课堂,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心态上的转变,纠正学生“力学与我们无关”的思想。具体做法是将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笔者以工业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为例。

工业工程专业偏重于企业管理,在开学第一课,教师并未急于讲授新课,而是以曲轴设计和生产为例,将班级以产品设计部、工艺设计部、生产管理部、质量管理部和技术管理部为基础进行分组,建立虚拟企业。教师按照企业运作进行讲解,顺理成章地引出力学知识与专业的关联性,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消除了学生心理上对力学的排斥,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讨论课堂。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材料的微观组织,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扩展,穿插讲解应力与组织演变的关系等,以此将力学知识与材料专业有机地融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消除了学生在认识上的误区。

第二,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被尊重。教师要对学生的进步不吝赞美,真心地尊重学生。此外,要多给学生创造可以“得意”的机会,引导学生手多动、多练,脑多动、多思。当人有了思考成果时,自然会产生喻悦的心情。凡此种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还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乐趣,学生“喜欢”上了教师,对教师有了认同感,对这门课也就有了兴趣,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三,掌握好教学节奏,教师要将课程内容分为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和拔高内容。基本内容要详细讲,对于拔高内容,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或简述,或暂时一带而过,等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回过头来再详细讲。这样既兼顾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也避免了部分学生“知难而退”的情况,有利于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教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动态调整,每节课的内容不一定要排满,但是要确保学生都能听懂。

第四,灵活运用讨论课堂,将部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解惑”。国内有些高校实行了“对分课堂”的模式,其形式是将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用于讨论。对分课堂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考核上强调过程性评价,通过讨论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不过“对分课堂”也有其局限性,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较高,且讨论时间过长容易跑题等。

笔者在教学实践以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倡导采用“四分法”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四分法”,即将四分之一课堂时间用于讲授理论概念,四分之一课堂时间用于讲解例题,四分之一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讨论,四分之一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上讲台演算或讲解课程内容。“四分法”在汲取了“对分课堂”的优点的同时,也解决了因课堂讨论时间过长而影响讨论效果的问题。

“四分法”不仅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也注重内涵的发展。—方面教师通过节奏明快、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课堂讲授,既能让学生通过听讲掌握课程主要内容,又为学生的讨论解疑留有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此外,通过增加各组间的辩论环节,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通过讨论解疑,使学生不再依靠死记硬背。教学从单纯的灌输转换成引导,讲授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在学生不易理解的部分,做到了有的放矢。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点评及时纠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教学始终以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为前提,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低年级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初学时,教师要将课程中部分较难的内容简易化、程式化。比如,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是一大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将解题步骤程式化,并编成简单的口诀,学生按部就班就可以轻松地做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此外,课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也有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内力的概念时,将骨骼、肌肉所形成的内劲与内力联系起来,这样就更加清晰明了了。

第六,帮助学生尽快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专业课学习方法,使学生“鱼”和“渔”兼得。学生的眼界有限,但是模仿能力强,教师将自己长期积累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结语

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采取了相应的综合性措施,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回答问题踊跃,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对本专业的课程及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践证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难而退”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9.英语---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篇九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些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东莞市石竹附属学校 杨小荣

新课程强调以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探究性。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恰恰缺乏这些,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课堂训练也是流于形式,缺少实践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目的在于从根本把“老师教”转变为“学生学”,着重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概况

英语学科因为作为外语没有语言环境,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是很难学好的。为了进行具体的研究实践,我们先从课前的导入开始,设计了英语情景导入法、英语电影、动画导入、英文歌曲导入等方式。随后又把情境创设、学习交流、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反馈总结等环节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探究性,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英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有机地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综合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真正体现出综合探究课研究、综合、探究的特点,极大地增加了教学的课堂效果。

二、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兴趣。

当我们把“预习准备”“自主学习”“课堂小结”这些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时,没想到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以前的课前检查都是由老师亲自检查学生作业、练习东莞市高效课堂征集材料 的完成情况,于是有个别学生就会抄袭别人的作业,以应付检查。而现在我们在课前安排了“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由小组长检查并帮助组内的“学困生”完成基础练习,这样以来,基本上能够杜绝抄袭,“学困生”在组长的帮助下主动完成不会的部分,并搞懂了不会的原因,这比起以前的抄袭就要有效得多。

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展示”,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愿的和积极主动的,而且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愿望,而且还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生的学习也就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得较为主动。

其次是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停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在讲完了某一知识点后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如:预习展示、问题讨论、问题探究等。通过学生的汇报,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空间与交流的平台,树立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也检测了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深与浅,便于及时调控课堂,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课后小结”则是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是对自己学习的检验、总结。他们的畅所欲言让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给他们带来了学习的希望,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2.、改进了教学方法,以顺应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也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活动,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1)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变被动为主动。

在课改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执行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参与,丰富了学习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的分工合作讨论式学习方法,要求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讨论或是小组内部三个层次间的研究解疑。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习,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能够最大限度的达到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

(2)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一切皆源于学生自愿的学习与努力。东莞市高效课堂征集材料

首先,教学时,教师设臵课前任务: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课本内容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学生提前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文字材料,上课时让学生展示劳动成果。通过设计任务,有助于学生扩宽英语视野,提升信息的判断能力和信息的运用能力。同时,课前准备由人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理解教材内容也很有帮助。如:对某个单词用法的认识,是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去完成的,他有了学习的愿望,就有兴趣去记忆它,分析它,辨别它。这样通过自己的认知再将自己的所获展示出来就有一种骄傲感和自豪感。诸如对短语的理解也是一样,对课文的朗读以及应用都是通过自愿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的任务,所以说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其次,利用情景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学生学习的英语情景,围绕教学目标,谴用词汇、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所授教学内容和意境进行生动的再现,拓展学生视野。每节课教师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课堂讲解)、对抗质疑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

通过精心编写 “情境营造” 和一个个由浅入深、力度大的问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强化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并建构知识体系。在学生展示后,针对每位学生的表现,作适当的点评;在学生探究问题过程中,及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启发,尤其是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创新性利用教材,设计出较为开放、较为新颖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讨论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组合,自主探究,深入思考,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合作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课。发挥资源优势,英语教学资源丰富:英语传奇故事、英美民间习俗、谚语、影片等等,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巧妙地运用各种资源,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教师的讲述和设计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是一环扣一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从不过问学生的感受,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是十分了解,只是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学习和学生内心的感受。而我们的课题正好填补了这样的空白,是全方位的,是从认知、感悟、东莞市高效课堂征集材料

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的,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有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创新能力的一种培养。从而来提高他们的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二)需要改进之处:

1、注意选择整合各种资料,恰当地加以实际运用。

通过教改我们发现,必须对教材和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才能有效的加以利用,以方便实际操作运用。

2、注意课堂教学的调控,灵活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有时因预设不足,可能会导致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完成,那么在运用“导学案”时就应该酌情将教学内容中的一些训练型问题典型化,将其他的题目留待辅导课时再做处理,不要一味贪多,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拓展和渗透。

尽管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但在教改中,我个人认为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拓展和渗透。在新的教育理念当中,首先应该做做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做事以及学习的教育。这一点至关重要。

4、加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各种优势。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采用的是学案与媒体的配合使用,既运用了媒体的直观性,又利用了学案的自主学习指导,两者相得益彰。

5、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作用,使其认识自己和英语课堂的密切关系。

总之,经过近一年来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研究,我们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东莞市高效课堂征集材料

一定的认识,从中学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当然,一切的革新都是建立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的基础上的,只有不断的反思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10.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探索 篇十

颜文全

词汇句型课教学模式

本课主要是侧重于对词汇和重点句型的学习。要求能熟练朗读本课的单词、理解记住本课词汇的汉意,能复习归纳拓展与本课词汇相联系的词汇,基本能将所学词汇进行造句等运用,掌握重点句型的结构及运用。

1、课前交流,预习新知。

各小组成员课前交流昨晚预习本单元时遇到的问题,由值日小组代表把他们预习时遇到的生词板书到黑板上;如果哪个小组还有黑板上没有板书的生词就上去补充。板书的原则是:生词表上的四会单词一定板书,不会的疑难词汇要板书。

2、激趣热身,导入课题。

激趣热身环节对于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进入课堂,尽快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热身方式很多,比如:Listen and point;Listen and do;Follow me等等,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前提,尽量做到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顺利导入课题。除了经常用到的一些活动之外,一些经典英文儿歌、迪士尼英语、Gogo英语中很多有趣的歌曲和片断都可以成为我们热身的素材。学生到了高年级,可以借鉴攀登英语预热环节的学生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组织进行热身活动,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形式,像课代表组织唱歌、做游戏等。

3、小组合作,学习生词。

1)听录音,把握正确语音语调。

只有正确的输入才会有正确的输出,为保证学生学到正确的语音语调,除了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至少听5遍录音之外,小组合作学习词汇前课文录音一般播放2遍,第一遍是听,整体感知课文,并画出生词;第二遍边听边说出黑板上的生词,个别难词可以反复跟读,掌握正确发音。个别学生读不准的或是较难的词教师要适当领读。

2)小组合作学会黑板上的生词。(包括会读、会翻译、能联想相关词汇,运用技巧初步记忆,运用生词造句等),这个环节主要发挥优生帮教的作用,使个人自学成果转化为全组成员的共同认识的成果。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可以在老师巡视时请老师帮助解决,老师巡回检查指导每组学习情况。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这是课堂上最精彩的地方。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老师主持的形式进行展示汇报,展示完本组学习成果还可以随机检查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从读音、汉意、拼写、或单词的不同时态的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检查,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有很多展示的方式,像用生词造词组或句子,找形近词、同义词或反义词等,各组展示的方式一般不会雷同。

4、小组合作,句型学习。

本环节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新学单词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并进行句型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用所学词汇造句进行运用,找出本课重点句型进行替换、拓展、对话等情景练习。然后小组进行展示。

5、复习归纳,拓展词汇。

本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词汇,进行词汇的复习归纳与拓展。老师可以通过“What words do you think by learning these words?”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整理,可以从发音、词性、词意等方面考虑,如本节课新学习了panda,学生们可以想到原来所学的动物名称,或一些好孩子自己学习的新的动物名称。小组整理出来后,进行小组展示,展示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等,带领同学们朗读学习。

6、目标检测,反馈矫正。

本环节可以由教师统一出题检测,也可以由小组互相出题,一般每个小组出一种题型,进行组内自测、自练和互批互改,教师巡回指导,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可以全班共享。自主出题是孩子觉得最有挑战性的,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由于孩子出题的角度不一,在共享时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练习测试,进一步巩固了本课知识点。

7、课堂小结,综合评价。

11.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探索 篇十一

一、“452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在“4521”语文课堂模式中,自主学习是根,小组合作是蔓,展示交流是魂,练习检测是本。其具体含义如下:

(1)“4”——四种课型。即:预展并行、先预后展、练习展示、讲评展示。

(2)“5”——五个环节。即:点燃激情、独学思考、展示交流(大展示和小展示)、拓展升华、习得检测。

(3)“2”——两个关注。即:关注小组学习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关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状况,丰富评价语言。

(4)“1”——一个核心。即:以教案和学案的设计为核心。

二、课型解读

1.预展并行

“预展并行课”在三种课型中占主导地位,凸显导学案的作用,学生课前根据课前导学案完成有关字词积累、文学常识、初读感知等基础性的学习任务,课上学生将根据课上任务案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探究和学习,极大限度地发挥导学案中梯度性教学的作用,利用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学生一边预习一边展示,以组内小展示为主进行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给予个性化问题点拨。小组展示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作为班级大展示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拔高升华,也可把拓展延伸的小写作作为大展示的内容。此种课型不过分强调课堂容量,而是针对某一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适用于所有学段,但具体操作流程有所区别。我们一般略读课文用这种课型。主体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简单的尝试用。

2.先预后展

“先预后展课”是由“预习课”和“展示课”两种课型组成的,“展示课”是在“预习课”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提升的,根据学生预习课出现的难点及生成点,结合教学重点进行班内展示,展示过程中通过质疑补充、教师点拨,解决本课知识点的同时拓展出更多的相关内容。在此课型中重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通过展示获得成就感,提升自我能力。此种课型一般是占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解决基本知识点,对于预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生成点作为第二课时展示的重点。此种课型全部的学习任务都是在课内完成,即使在预习的过程中都必须体现教师导的作用。

3.练习展示

“练习展示课”是对“学习目标”的进一步巩固,在此课型中,彰显的是教师对习题的设计,要求教师根据目标的要求设计出有梯度的习题,达到巩固反馈的作用。在此种课型中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梳理、方法的总结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种课型主要适用于“语文七色光”等单元练习课。重点课文也可以设计一节练习展示课,主要通过追问和质疑,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认识,从而拓展出更多的相关内容,具体而言,就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能够或对文本的内容加以拓展延伸,或者补全文中的留白,或者体现出学生由教材本身引发的对生活的思考。

4.讲评展示

此种课型是在单元验收或阶段性验收后所进行的试卷讲评课,其主要是起到查找不足,及时补救的作用。需要教师在课前对试卷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错误点和知识盲点。在课上学生通过对学、群学等方式解决一些个性化较为基础的问题,后由教师讲解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进行二次检测。

三、操作流程

1.预展并行

(1)点燃激情: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起到充分点燃学生求知欲的作用。

(2)积极参与:由于一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必须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带领学生学习,在此过程中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拓展升华:对于学生的认识错误问题及认识不到位问题,教师进行纠正或提升。

(4)练习检测:对学生学习的内容练习巩固,检测反馈。

2.先预后展(2课时)

此种课型与预展并行课在操作流程上的不同点是,在展示前所做的预习是大预习,学生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穿插组内小展示,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教师随时巡视,后和学生共同确定展点,同时利用课堂后10分钟时间准备下一课时的展示内容。第二课时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确定的展点进行展示,展示内容不定,随机抽取。

3.练习展示

(1)以知识梳理图的形式归纳某一单元的知识点,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如:归纳字音字形、成语解释、以及一些文体知识。

(2)根据教学内容配以具有层次性和典型性的习题,作为训练检测的内容,学生在指定时间内自主完成。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一系列有梯度性的习题,从基础到阅读,对学生阶段性的知识进行检测。

(3)核对答案,找到错误点组内以帮扶形式解决问题。

(4)总结汇报:汇报小组内错误较多的题目以及错误原因,同时总结出解题思路或者避免错误的方法。

(5)补救检测:对于出现问题的题型进行再次检测。

4.讲评展示

(1)教师进行质量分析,找到共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在组内解决部分问题,并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把试题划分版块,逐一解决问题。)

(3)教师讲解学生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同时,教师根据课前质量分析,对于一些学生未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进一步讲解。

(4)针对共性问题或难点问题进行二次检测,反馈问题的解决情况。

四、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分为三种:课前导学案、课上任务案、课后训练案。

1.课前导学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预习自学,研究教材文本,重在“导”,为课堂探究学习做准备。在课前一般要求学生自主查找文学常识,积累相关字词的读写和部分成语的解释,这样学生在课上就可以更好地学习。

2.课上任务案:是指导学生在课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案。旨在挖掘核心内容,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任务案往往是教师针对文本,结合学生的学情所设计的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并配有学法指导。

12.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探索 篇十二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奠定导学式教学基础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 再加上科普知识的普及和现代化信息传播, 使得现在的初中学生耳闻目睹地积累了相当的与物理学习有关的经验, 潜意识里了解了某些物理的现象、过程和事件, 这些模糊的物理概念正是开展导学式教学的潜在基础。

即使是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言, 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经过七年的学习, 也已经基本学会独立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了解了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初步具备了学习物理学科的思想和物理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 为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就使得导学式学习成为可能。

二、结合物理学科特点, 探索导学式教学可行性

物理学是以物理概念为基石, 以物理学定律为主干, 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中学物理的内容, 从逻辑关系来看, 知识与知识之间多为下位关系和上位关系, 其次是并列关系。这就决定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尝试性学习时, 能够按照一定的思维程序对新问题进行合理的推理、分析和类比, 有助于学生依据原有的认知结构, 通过问题式导学教学, 实现对新问题的同化或顺应, 从而使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够获得成功。

导学式教学法与其说是一种老师的教学方法, 不如说是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把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 转变为学生合理的认知过程, 充分发挥了物理教学的功能。它把传授知识、落实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 且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设计合理教学过程, 有效开展导学式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 开展导学式教学应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即: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巩固练习。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这一步, 因此教师要充分设计好导学的问题, 调控好课堂的进度, 尽可能收集来自学生的多种探究的结果, 为下一步的课堂讲解、讨论提供依据。

1、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不能没有目标。教师应根据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等相关文件, 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实情的学习目标, 不仅要突出学习重点与难点, 也要充分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体现目标的坡度性和层次性, 促进学生从低到高、从点到面的掌握各个知识点。

2、指导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需要, 指导指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等方式进行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和感知,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若是以概念为主的内容, 可先让学生自学课本 (在导学式思考题的引导下, 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其学习) , 后做尝试性的练习;若是以应用为主的内容, 可先练后讲, 练后再自学课本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最后由老师进行指导并规范学生解题的思路和习惯;若是定理定律的学习, 则一般是在导学式问题引导下, 使学生自主进行尝试推导或推理, 归纳出定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3、有效开展学习过程。

对问题的优化设计是开展导学式教学的关键。如果能用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那么导学式教学法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对于学习过程来说, 如果能用一连串的问题把整个过程都紧密串联起来的话, 课堂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堂。首先, 教师可以设计1-2个问题, 突出问题对新旧知识的衔接, 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架桥, 创设物理情境, 或是以旧引新, 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例如:在上杠杆这一节新课引入时,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杠杆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什么是杠杆呢?在下一环节, 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中心, 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讨论和研究, 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物理现象和规律。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安排实验,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 合作探究, 对实验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及时做好记录、分析, 也可以布置课外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设计实验, 分析实验结果, 从而获得知识、增强认识。

4、巩固反馈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 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导学式物理教学模式下,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课中合作探究, 而作业既能巩固课堂所学, 又能纠正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错程, 起到教与学的反馈作用, 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教学实践表明, 在初中物理教学开展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的教学方法, 既符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物理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 导学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仍然处在摸索和尝试阶段,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真正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晓芳.问题式导学模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J].试题与研究, 2012, 8:46.

13.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探索 篇十三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主体性发展,研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主导着教学改革发展的走势。如何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多元智能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英语教师改变过去单一传递、讲授、灌输语言的方式,转为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个性,开发和培育学生智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语言智能(1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能(spatial visu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8项天赋智能。语言智能就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以表达自己想法和了解他人的能力;数学逻辑智能是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空间智能是以三维空间来思考,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内在的空间世界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智能是觉察、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肢体动觉智能是善于运用肢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运用身体的一部分改造事物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是觉察并区分他人情绪、动机、意向和感觉的能力;内省智能是自我觉察的能力,并能以此做出适当的行为、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自然观察者智能是对生物分辨观察的能力。

三、基本特点

传统的教育侧重的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训练、开发和评价,使相当多的学生潜能被忽视,被压抑,而“多元智能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开发潜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的多元智能课程的特征是:从教材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找到发挥每个学生智能优势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智能手段传授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中设计多感官参与学习的活动,譬如视(图画或文字)、听(录音)、唱(英文歌曲)活动相交替,说(口语)与表演活动(角色)相结合,以训练不同的智能;根据学习的内容,创设相关的情景,利用直观教具或实物,把游戏引入课堂,模拟生活,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英语与交流英语;根据学习的阶段,把语言学习与智力开发相联系,通过作业、小组研究项目和讨论,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合作能力、自我认识等各方面智能;运用各种评价工具,评估学生的智力表现,促进他们综合地运用多种智能,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其智能特点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学习。

四、基本要素

“多元智能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有四个教学要素:能力的感知──通过触、嗅、尝和看等多种感官经验激活各种智能,感性认识周围世界事物的多种特征;能力的沟通──通过接触他人、事物或特定的情景体验情感,调节并强化认识活动;能力的传授──在教学中传授学习方法与策略,把智力开发与教学重点相联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程度,发展潜能;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评估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多种智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学习,并有所作为。该教学法根据人的不同智能特点,构建每个人学习英语的最佳智能途径和个性化高效学习方案。使所有学生感到学习英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比如:有人背诵和演讲英语表现出色;有人对数字、运算的内容非常敏感;有人阅读配有图片的文章事半功倍;有人身体语言及表演胜人一筹;有人通过唱歌记歌词过目不忘;有人合作式学习兴趣高涨;有人独立学习专心致志;有人对动物、植物、天文、地理方面的内容情有独钟等。通过发掘每个人8项智能中的优势,激发全脑智能效应,从而突破传统英语教学机械教条、单一僵化、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传统英语教学,从最古老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意念―功能法再到暗示法、全身反应法等,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依靠语言分析及模仿和死记硬背,不可能发挥每个人的最佳潜能和激发每个人的兴趣,因而无法因材施教,难以保证教学效果,难免大面积掉队。而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任务型教学,教会学生发现和运用自己8项智能中的强项或强项组合在运用英语的过程来掌握英语,确保学习的最佳兴奋点和最优学习效果。

14.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探索 篇十四

摘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的研究贯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下,积极吸收与借鉴国内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根据本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初步构建了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的基本步骤,本文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流程出发,重点阐述了计算课,解决问题课,统计课,概率课和探究课基本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育行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自主,更为科学。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与成长。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作出更多地思考和探讨。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面对新一轮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我县教师师资队伍的现实状况,博兴县数学教研室于2007年8月开始进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我县部分教师尤其是乡镇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融入到学习新课改的氛围中,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成了新课改的旁观者。主要表现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而忽视了理念上的更新,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只是新课改的一层外衣。为了全县教师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合拍,用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实施了《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践《课标》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预期突破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英国肯特布雷大学爱伦〃史博教授研究的‚优秀的教与学‛和我们研究的‚高效课堂‛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教学的最高效率,爱伦〃史博教授对高效的理解是从高效享用学习资源,单位时间内高效学习,高效完成个性化学习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效互动与滋养四个方面来研究的。与我们新课标中所提到的三维目标也是吻合的。艾伦〃史博教授的研究对英国小班化的教学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与优化的作用,而与我们国内的大班额集体授课的现状不太适用。

2.全国著名课改专家李炳亭先生近年来专注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素养,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全国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但是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模式‛适用中学生的比重较多,而适用于小学的内容占的比重较少。

(二)预期的突破

我们研究的《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充实、细化同类研究中的争议和遗憾,尤其是在新授课的教学流程中所存在的疑惑,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师生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Glasersfeld)。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观是20世纪末,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美)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3)学生是以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心理来学习的,因此注意以‚同化‛来影响学习过程。(4)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互相接触。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决定怎样学。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目标 具体有以下几点:

1.通过实践与研究创立一套科学民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师生和谐的共同发展。

2.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专家的理论为指导,逐步的探索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的完善。

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4.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加大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促进全县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基本策略和管理制度。

二、研究内容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计算课教学、解决问题课教学、统计课教学、概率课教学、探究课教学等教学模式。

三、研究方法、过程与途径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反思研究法。研究过程: 1.2007.8.10----07.9.10日:分析教学背景,研究选题方向,搜集研究信息,确定研究课题。

2.2007.9.10---07.10.10日:准备阶段,制定实验的总体方案,申报课题,定好实验学校,实验老师,筹集实验经费等。

3.2007.10.10—09.10.10日:实验阶段,课题实验,阶段总结,研讨培训,形成有效教学策略。

4.2009.10.10—09.12.10日:实验总结阶段,整理实验材料,总结和汇编研究成果。研究途径:

1.广泛收集资料,利用各种参观访问等机会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总述,提出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2.走进课堂,广泛听课,搜集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找出改正措施;征求教师意见,搞好落实衔接。

3.理论学习与培训。遵循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特征。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汲取先进理念。

4.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仔细的研究,包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5.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心理方面、态度方面、学情方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高效课堂教学(新授课)的基本流程 1.创设教学情境 2.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3.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 4.解决数学问题 5.随堂练习(巩固新知)6.精选作业

(二)高效课堂教学(新授课)的基本流程解析 1.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洁、易懂,背景丰富,但又不那么直白,与学生已经具备的那些常识性的,不那么严格的数学见解有关,学生已经习得的正规知识能派上用场,能引起思考,能提出问题,容易导向一段发现和活动的过程。如何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中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我们课题组的几点总结:(1)把问题情境故事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一开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中三个小猴子吵着要猴爸爸买甘蔗给他们吃:最小的猴子嚷着要根数多,老大自认为很懂事说:‘我只要一根,但要最长的。’精明的老二说:‘我不要最长的,也不要根数最少的,但根数要比大哥多,比弟弟的长一些。’猴爸爸思考了一下,买来三根同样长的甘蔗,将第一根分了一半给老大,将第二根平均分成6段,取了3段给老三,将剩下的一根平均分成4段,给老二2段。三个猴子高兴极了,都认为爸爸对他最好。同学们,猴爸爸分得公平吗?……公平不公平,学了新课自分明‛,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了新课。(2)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臵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事理中明确算理。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一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超市,货架上陈列着文体类商品,其中篮球标价96元/只,排球42元/只,……一位同学跑上去,营业员连忙说:‚欢迎光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同学说:‚我想买一只篮球。‛(我校是省体育传统学校,小篮球是体育传统特色)营业员:‚96元。‛学生拿出100元,营业员找给学生4元,学生说:‚谢谢。‛营业员:‚欢迎再次光临。‛通过‚买篮球‛,让学生感悟:①96元靠近100元,②多付就要找零(蕴含多减要加)。这样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让学生从生活事理中明白为什么‚多减要加‛,同时让学生通过这一情境,学习社会交往,体验生活数学。(3)把问题情境操作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执教《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一课时,我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并把操作后获取的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中,再观察每排的个数、摆的排数、层数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小正方体木块的个数(即长方体体积),逐步推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操作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引导他们观察——抽象——概括——表述,架起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桥梁。

(4)把问题情境多变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创设争辩情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使他们在‚风口浪尖‛上磨练,在‚实战‛中提高。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3/10,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问题给出后,学生讨论比较热烈,有的说第二根用去的长,(假设钢管10米,10×3/10=3米),有的立即反驳:当钢管长一米时,1×3/10=3/10米,两根用去的一样长,……通过争论、举例验证得出,这道题答案有三种可能性,分三种情况进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在一定范围内,数学问题的不确定性。

(5)把问题情境具备可延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能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5%‛,进行联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想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女生比男生少20%……有的从分数角度考虑得出,女生人数是全班的4/9,全班人数是男生的9/5……。有的与‚比‛联系起来得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为5:4,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5:9,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为1:9……,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此处应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简单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创新、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既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2. 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

只有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是相辅相成的,要想让学生能够准确、全面的找出数学信息,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识图能力的培养

青岛版数学实验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图变多了。许多题目的呈现都以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代替了单纯的文字。特别是越往低年级越明显,这样的改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学生的识图能力就成了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思的关键,是顺利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保证。课题组针对教材中的图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① 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再现生活情景画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相应内容的学习策略,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以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呈现出来。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的第一个例题,教材呈现了学生玩跷跷板的画面。学生叙述图意时,可能抓不住重点,会像讲故事一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全说出来,教师要注意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可以在学生充分看图、交流之后,引导学生看图上主要画的是什么——画得比较大的这个物体或人有几个?一组有几人在玩?有几组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引领学生走进画面。再逐步要求学生将‚数‛和‚物‛连起来说。这样处理,不仅告诉学生看图要看什么,还帮助学生感受如何运用数学语言把看到的说出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方向。

②依据图中文字提示,寻找所需数学素材

书上很多图都配有文字提示,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对这些图的理解能力要比前面谈到的一些主题图更高。例如: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40页第3题、第46页的例题等,这类图配有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文字提示,到图中寻找所需要的数学素材。例如,第46页例题的‚汽车座位‛图,虽然图中告诉我们大客车有45座、中巴车有30座,小汽车有3座,但第一个问题问的只是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如果学生不能根据文字的提示去寻找图中素材,就可能求出‚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多少个座位‛或‚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看图,就直接从文字提示出发,根据要求问题让学生去寻找图中所需素材。这种走过场式的看图,不利于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③结合画面反思答案,不断提高识图能力

青岛版教材在插图的设计上不仅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还注意艺术的加工和生活的真实有机结合。

我们在指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解题之前先看,更要注意解题之后再看。例如,一年级(下册)第50页第3题: 盘子里有12个苹果,明明已经吃了4个苹果,问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盘子里的12个苹果其实是明明吃了4个后剩下的,但由于学生顺向思维占主导,有的学生在审题后,受到‚吃了‛两个字的影响,认为‚吃了‛就要减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经用减法解题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看图并思考:‚盘子里现在还剩多少个苹果?‛‚妈妈买8个苹果,会吃了4个后还剩12个吗?‛学生恍然大悟。这里不仅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培养了检验和反思的意识。

教材中还有一些图,旨在提示学生学习、思考或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题目的难度。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的时候,要注意看、说、想、做的有机结合,并且要视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灵活安排。

(2)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现在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信息窗,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信息窗中的数学信息往往比较繁多,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是有限的。往往不能找出有用、有关联的数学信息。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情景图,找出有用、有关联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3.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渠道,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重点之一。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想象。‛课题组采用板块式结构,昭示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情境图 → 合作探索

→ 自主练习我学会了吗

丰收园→ 回顾整理

(1)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教学展开时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经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或有待于形成的运算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我家买新房子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信息窗2‚合作探索‛红点问题:‚厨房的面积有多大?‛其实质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在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来研究,然后在计算纸片个数的过程中,发现沿着长和宽摆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个数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厘米数的关系,从而推测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的过程。(2)有价值问题的呈现形式

有价值的问题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我们认为问题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新教材在问题的呈现形式上可谓生动活泼,也给我们提供了范例,就几种主要形式简单列举如下。

①表格式。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计算时,可选取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生活素材设计表格式应用题:

品名日记本钢笔圆珠笔三角板单位(元)2.505.002.001.50把12元全买完,怎样买更合算?这类是教师自行设计的,另一类表格式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票据,把这类表格式的票据呈现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得紧密性。

②文字式。并非传统上的纯文本形式,而是带有一定的应用文格式,如通知、借条、广告等。学习了小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新华书店门口贴了一则广告:今天新到以下书籍,欢迎购买。《谈谈新的学习方式》5.35元,《童话大王》3.85元,《脑筋急转弯》11.1元,《新十万个为什么》10.9元,《我们爱科学》8.00元,《趣味数学》6.9元。请问:① 看到这则广告,你首先想到什么?② 你最喜欢的两本书是什么?需要多少钱?③ 哪种书最贵?哪种书最便宜?比一比相差多少。④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漫画和对话式。新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以漫画和对话的形式呈现的,非常生动,小学生很喜欢。

④图形式。这也是新教材中呈现较多的一种形式。图形,既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真实的图片。在教学万以内的减法中,教材就借助于云南之游的情境,一方面,为自然地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机会。如,昆明的标志性旅游景点石林,大理的三塔,丽江的玉龙雪山。

4.解决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能够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从五种课型分别介绍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这一环节的研究和探索:(1)探究课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探究性的数学学习,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和学习数学知识中凝聚的数学智慧,并形成初步的研究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心态,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课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和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专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尝试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即让学生依据自己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经验、方法,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等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方法,合理论证,得出结论。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数学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事实和经验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设,是一种合理推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创造者波利亚曾说,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人的态度。高斯也曾说‚如无某种大胆果断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进展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应该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数学事实的同时,也增长数学活动经验。如我县第一小学的成玉丽老师在执教青岛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大胆运用了‚猜测---验证---结论‛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就是这节课的探究环节的课堂实录: [积极动脑,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个计算公式,如果老师直接告诉你,你就会觉得它非常简单。大家是想让老师直接告诉你呢,还是自己去探究发现呢? 生:我们自己去探究发现!

师:那就请同学们大胆地猜一猜: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并且说一下为什么这么猜?

生1:我猜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邻边‛。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也就是两个邻边相乘,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能是两个邻边相乘,所以我猜‚底×邻边‛。

师:有道理。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板书:底×邻边)生2:我猜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邻边)×2‛。师:你能说一下理由吗?同学们对他的猜想有意见吗? 生3:这是求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而不是求它的面积。

师:刚才那位同学还坚持你的猜想吗?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我猜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我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剪下来,再移到右边,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我就猜‚底×高‛。

师:有头脑。咱们把它记录下来。(板书:底×高)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这些猜想一定正确吗?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生:验证。

师:我们先来验证第一个:底×邻边。大家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并且想一想验证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什么?为了研究方便,老师制作了几个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卡片来代替虾池,卡片就在桌面上。(学生讨论)

[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经过大家的动手验证,相信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哪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1、证伪。

生1:我们小组是用长方形框架来验证的。我们一拉长方形的框架,发现面积变小,而两邻边的长度不变,即乘积不变。所以我们排除‚底×邻边‛。

师:小伙子,你真不简单,虽然这个猜想公式是错误的,但是你们的验证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是很有价值的。

生2:我们小组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卡片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而用猜想公式算出的面积是35平方厘米。所以我们的猜想‚底×邻边‛是错误的。师:你们组的同学真棒,敢于否定自我,这种精神值得表扬。虽然你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但是你们的验证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却是正确的。

2、证真。

师:现在同学们都认为‚底×邻边‛是错误的。现在就剩下‚底×高‛,看来它一定正确啦!还需要我们验证吗? 生:不一定!还需要验证。(学生活动)

师:经过再次动手验证,同学们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哪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随时提出来,当然也可以补充他们小组的说法。

生1:我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把它拼成长方形,求出面积是28平方厘米。

师:你不但做得好,说得也挺棒的。

生2:我也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把它拼成长方形,我还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有疑问吗? 生:没有。

师:不过老师还真有几个问题不明白? 师:第一问题: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呢?

生:这样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长方形就能够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有道理。第二个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不是‚长×宽‛,而是‚底×高‛呢?

生:因为我们求的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没有‚长‛和‚宽‛。……

这样设计,其一,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遵循了他们的认知规律——迁移,借助猜测这个环节,将学生原始的思维状态暴露,引导他们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了推理能力。其二,通过证伪、证真这两个活动,以体验为主线,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有意义的‚做数学‛过程,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构建数学模型、知识动态生成的思维过程中,把数学方法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操作和思维的碰撞,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了探究数学问题的经验,获得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2)计算课

计算是数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一般来说,儿童认识数学也是由认数和计算开始的。由此可见,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同时,计算教学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计算教学却得不到师生的青睐:老师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探索了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具体流程为:列算式---说意义---试做---汇报交流---算法优化。

这里要做到四要:

一、算式要学生独立列出,并要讲清列式理由。

二、算法的探究要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由小组合作完成。

三、交流要提倡算法多样化,要让学生讲清算理、算法。

四、哪种算法更好,要通过评价进行优化。

下面是我县第一小学的孙秋生老师在执教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课的教学片断:

在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参加比赛?‛这一问题后,[积极动脑 自主探究]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生:9+6 师: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跑步的9人,拍球的6人,合起来就是一共多少人。师:还有不同的列法吗? 生:6+9 师:我们先来看9+6=?呢?请小学具来帮忙,用蓝色的学具代表赛跑的9人,红色的代表拍球的6人,摆一摆,看看一共是多少。学生动手操作

师:算出来的先同桌相互说说,看看谁说得清楚、明白。学生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共同研讨] 师:现在谁来说说你怎么算的? 生1:我是先摆上9个,再摆上6个,然后一个个数出来是15。师:同学们看,(板书卡片)他是先摆上9个,再摆上6个,然后数出来是15个。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样? 生:这样很慢,如果数比较大了,像10+90就不好数了。师:你们觉得呢? 生都点头表示同意

师:对呀,我也觉得如果数比较多时,就有些麻烦了。谁有简单的好方法?

生2∶我从6里面拿出1个给9,这里就变成10了,再加上5个就是15。

师:你们看,他想得多巧妙呀!从6里面拿1个给9,就凑成10了,10再加上5就是15。

对这种方法,谁有问题要问他? 生:为什么拿1个给9?

师:你可真会问!平时肯定是个爱思考的好孩子!生:因为拿1个给9,就凑成10了。这样好算。

师:说得真好!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其实这种方法成老师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板书)谁还有不一样的算法?

生3:我先想如果是10+6=16,那9+6就等于15。

师:这个想法很独特!成老师先记下来:10+6=16,16-1=15。你们有问题要问他吗? 生:为什么要减去1?

生:因为我们要算9+6,比10+6少了1个,所以要减去1。师:刚才你问得真好,回答得也很好。成老师想问问:为什么想到先算10+6呢?

生:因为10+6=16,16-1=15,很好算。

师:奥,原来他借用好算的10+6帮助计算9+6,是个好方法!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我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6=15。

在这些方法里面,你最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三种,因为先想10加几好算。

生2:我喜欢第二种,因为先凑成10,10再加几很好算。生3:我喜欢第3种,因为我觉得一个个数很好数。

师:刚才大家都说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了,想知道老师最喜欢哪一种吗? 生:想

师:我最喜欢第2种。像这样把它们先凑成10再计算的方法,还有一个名称呢,叫凑十法。老师觉得用凑十法计算很简便。

刚才我们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以后计算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比比看谁的方法能算的又对又快,好不好? ……

在学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谈谈列式的理由,加深体会加法的意义,之后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借助学具自己想办法摆一摆、算一算,并把自己的做法同桌交流,在此基础上全班反馈交流。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生活经验都存在个体差异,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所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此时,教师首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并不简单的追求算法多样化,而是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为什么‛的问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又把学习的探究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引导学生在交流协商中优化问题解决策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优化算法。这一算法探究活动,实质是一种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算法探究,让学生把学习数学看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记忆程序和按程序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沿着更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获得对数学良好的体验和认识。(3)解决问题课(两步以上应用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解决问题从广义理解是指综合的、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理解是指综合的、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和应用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与以往应用题的教学是有区别的,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教学内容的编排则采用分散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具有开放性,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信息内容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解决问题教学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解决问题的教学与以往应用题的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表现在:

1、更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探究是最能体现人的本性和人的力量的心智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敏锐的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的探究过程。

2、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时,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才能够体现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内容,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主动发展。

3、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基于以上理论支持、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我们构建了‚三环七步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索(整理有效信息--列式--理由--试做)、合作交流(交流--汇报)、总结提升(优化)。

三个环节七个步骤自主探索整理有效信息 列式 理由 试做 合作交流交流 汇报 总结提升优化

自主探索: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有关的信息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①整理有效信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从多个信息中选择必需的信息,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信息选择不准确必然导致算式的错误。选择有效信息的过程可体现出学生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是否真正理解和明晰。

②列式: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各个有效信息的内在关系,列出算式。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③理由:让学生解释自己所列的算式,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信息,算式的前后有哪些联系。解释理由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所解决问题的理解,并有效的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

④试做: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并进行检验。

合作交流: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分享他人的想法,彼此交流、讨论、补充、提示。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⑤交流:通过小组内交流,彼此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完善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

⑥汇报: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的成果,分享彼此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结提升(优化):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和优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成共识并确定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案。下面是我县白宏颖老师在执教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3-34页《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教学片段: 在学生提出了‚6张票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后,(一)自主探索 1.整理有效信息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可以用画图、列表或者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条件和问题列出来,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学生出现的情况:

①2张票30元

30元 6张票?元 ?元

张数2张6张价钱30元?元③ 2张

30元 6张

?元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信息的分析列出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和根据,然后进行解答。

(二)合作交流 1.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说明理由。2.全班汇报

师: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用什么方法整理的?是怎么想的?(本组同学进行补充,其他小组质疑、评价),学生出现的情况有: ①30÷2=15(元)15×6=90(元)②30÷2×6 =15×6 =90(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求6张票需要多少钱,应该先求出一张票多少钱。也就是先求1份是多少。③6÷2=3 30×3=90(元)④30×(6÷2)=30×3 =90(元)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第一步求的是‚6张票里面有几个2张?‛,第二步求的是‚买6张票需要多少钱?‛。

师:同学们,你感觉别的小组的方法怎么样?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提出来?

(三)总结提升(优化)

师:同学们,通过解决这一问题,你感觉哪种方法更简捷、更明白。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列表‛和‚摘录条件问题‛这两种整理信息的方法比较简捷清晰,对于解决问题很有帮助,特别是在信息比较多的题目中,更容易帮我们理清信息,解决问题。张数2张6张价钱30元?元2张

30元 6张 ?元

引导学生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到‚要求几份的,先求一份的‛这一思路是利于理解并比较实用的。在运用‚三环七步式‛教学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在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其中重要一点是使学生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更简便实用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对学生来说,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是建空中楼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策略的认识,在以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已经初步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但并不一定关注到了解决问题时隐藏在‚背后‛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即学生对策略的认识处于潜意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关注具体的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处于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状况,缺乏应有的思考。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认识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先呈现问题,让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的经验;再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回顾性陈述交流,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化隐为显‛。在回顾性陈述时,学生可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提出不同的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炼。学生对某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初步的感受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策略明朗化,把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出来,由‚隐形‛变为‚显性‛。B、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形成。C、关注学生的评价、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的评价学生的想法、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的回顾、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方法和策略。(4)统计课

新课程标准把数学内容分为四大领域,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而有意义的,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或者个人,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都离不开统计。而从统计本身的发展来看,由统计而形成的许多边缘学科:统计质量管理、生物统计、医学统计、心理统计、教育统计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统计方法在许多科学领域的应用。在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重在观念,重在激发孩子们对数据的兴趣,加强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意识。《标准》(2001)指出,‚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不难看出,统计意识、统计过程、统计分析是统计观念的三个方面。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将统计课的流程定为:产生统计欲望(为什么统计)----探索统计方法(怎样统计)----分析统计结果(统计的作用)。

即教学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在数据的整理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统计方法,最后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决策、分析,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下面是我县实验小学的高春霞老师在执教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我换牙了》一课的教学片断:

在进行简单的谈话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知道换牙的每种情况有几人呢?同学们,你们快来帮老师想想办法,如果让你来调查你打算怎么调查?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反馈:

生1:可以让换1颗牙的小朋友围成一圈,换2颗牙的围成一圈,…… 师:就是按照种类分一分,是吗? 生2:可以问问小朋友,用举手的方法。生3:可以让小朋友排成队。

生4:还可以让小朋友用手势表示自己换了几颗牙。……

师:同学们刚才想到了这么多好的方法。到底哪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准、又清楚地表示出每种情况的人数呢? 生:记一记,记在黑板上。

师:好,就用你们说的这种方法。你们每人手里都有一张笑脸,它就代表你,你们用它到黑板上来排排队,好不好? 生:好。

师:那我先问问你,如果你掉了5颗牙,你知道把笑脸贴在哪里吗? 生:贴到5颗的上方。

师:下面请大家排好队,把你的笑脸贴到黑板上来吧!学生有序活动

师:小笑脸贴得可真整齐!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清楚地看出每种换牙情况的人数了吗? 生:能。

师:我们回想一下:开始我们对换牙的情况不了解,后来大家想到了调查的办法,又按照你们想到的办法把全班同学的换牙情况清楚的表示出来,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就叫做统计。(板书:统计)

我们把统计的情况用图表示出来,这样的图就叫统计图(板书:统计图)①

教会学生看图

师:看这个统计图,现在你能知道换4颗牙的有几人吗? 生:3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个笑脸代表一个人,3个笑脸就代表3个人。师:说得真棒!看图,你们还能知道什么? 生:换6颗牙的有5人,…… ②

体会统计图的作用

师:刚才大家用数的方法知道了每种情况的人数,现在不许数,能不能一眼就看出换几颗牙的人数最多? 生:换2颗牙的人最多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2颗牙这一行最高,所以它就是最多的。师:噢!哪一行最高,就表示最多。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多聪明的孩子!不用数,就能看出哪种情况的人数最多。那你们能一眼看出哪种情况的人数最少吗? 生:换1颗牙的最少,因为它最低。

师:你们的发现可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抓住了统计图的特征:最高的一列就表示最多的,最低的一列就表示最少的。这可是统计图最大的优点!

③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 师:知道了每种情况的人数,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换2颗牙的和换1颗牙的一共有几人? 师:谁能解答? ……

这一设计,从‚换了几颗牙‛的谈话自然引入,通过讨论‚怎样才能知道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呢?怎样让人清楚地看到每种情况的人数呢?‛,激发起学生的统计欲望,也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接下来无论是统计方法的得出,还是选择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都是学生亲历亲为,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统计的全过程有了亲身的体验,感受到了统计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之后教师引领学生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学生不仅从中知道了各种情况的人数,而且体会到了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加深了对统计的理解,体现了统计的意义。可以看出,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了很好的培养。(5)概率课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现象,认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做出决策,生活已经先于数学课程将概率推到了学生的面前。概率与统计的初步知识做为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引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进行概率方面的教学和探索,具有以下意义:

A、概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到处都有无法确定甚至不可预测的随机现象存在,它是多彩的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概率就是处理这种随机现象的一门科学。学会从这些随机现象中寻找出某些规律,就能更科学的认识、描述与分析客观世界。同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许多现象是以不同的状态存在的,从什么样的角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描述现状,从而获得客观的认识,就需要采用统计科学中的知识。B、概率的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概率的过程中,常会涉及到许多计算、推理以及整数、分数、比值等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和运用旧知识,提高他们解题的综合能力。

C、概率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概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其设计充满了趣味性。做概率游戏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挑战,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D、概率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场足球赛,巴西队赢的可能性比较大‛、‚今天济南地区的降水概率为60%‛、‚这一期福利彩票卖出多少注,中奖多少注‛等语言,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某些现象的一种描述,其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学生在学习概率的过程中,不仅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得到增强,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作出描述;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从而逐步形成‚随机观念‛,养成尊重事实的态度。基于以上理论支持、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我们构建了‚三步式‛教学模式:猜测—验证—结论。

猜测:在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概率,哪些是一定的、哪些是不可能的、哪些是可能的。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哪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大、哪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小。同时让学生说明自己猜测的理由和根据。验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有关概率的结论,并逐步建立概率模型。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实验结果和通过概率模型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修正自己的错误经验,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下面是我县成玉丽老师在执教青岛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信息窗2的教学片段: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 1.猜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往盛有5个白球的盒子里放入5个黄球,现在盒子里有什么颜色的球了?

师:对,有5个白球和5个黄球。(亮出盒子上的纸条)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再从这个盒里任意摸一个球,会是什么结果呢?(多找几个学生说)2.验证

师:是不是同学们说得这样呢?想不想亲自摸一摸验证一下?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里面装的都是5个白球和5个黄球。摸之前,我要说明几条游戏规则:第一,摸的时候不能偷看;第二,小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轮流摸,每人摸2次,摸出来之前先猜一猜,再展示给大家看一看;第三,摸出的球放回去先摇一摇,再摸第二次。明白吗?请小组长来领盒子。我们看看哪一小组组织的好!3.结论

师:谁来说说刚才你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了?在摸球过程中,你能每次都猜对吗?

师:想一想为什么不能每次都猜对呢?

小结:因为既有白球,又有黄球,任意摸一个,不能确定一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黄球,也许是白球。这时我们就可以说: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老师板书‚可能‛)4.应用

同学们看:如果这个盒子里装有3个白球,5个黄球,(亮出纸条)这时我们任意摸一个球,会摸到什么颜色的?

如果装有1个白球,5个黄球,(亮出纸条)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怎样?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想继续游戏吗? ……

‚等可能性‛是概率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是用‚由部分推断全体‛的统计推断方法从大量数据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是无法验证的。所以‚等可能性‛的教学应在以上‚三步式‛的基础上扩展成‚五步式‛: 猜测—试验—分析—推断—结论。例如六年级教学‚可能性‛时,教学过程可以按此模式设计:

1、合作试验,引导探索 ①.试验前猜想

提问:任意抛一次硬币,猜猜会抛到哪一面?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会怎样呢?

②.学生分组试验,收集并分析数据 试验一:教师抛一次硬币。

体会: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结果的客观存在性。

试验二:等分小组,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每人试抛2次硬币。引发学生质疑,再次体会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并引发认知冲突,我们的猜想正确吗?怎样才能推测我们的猜想正确呢?

试验三:等分小组,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每组试抛40次硬币。收集数据,统计数据,计算比值,制成折线统计图。

指导学生看图,初步体验比值(频率)会比 高或低,但基本在 附近摆动。

2、正确推断,理解概率

①.出示科学家的数据表,进行推断 历史上科学家抛硬币实验结果统计表 试验者总次数正面朝上次数反面朝上次数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相差数布丰40402048199256

费勒

1000049705021

51罗曼***42皮尔逊***

让学生计算比值后,同样制成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比值(频率)就稳定在。②.结合意义,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想一想,任意抛一次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理解:抛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而且这两种结果的可能性相等,那么其中一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

在运用‚三步式‛(五步式)教学模式解决有关概率方面的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性的学习背景

数学即生活,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概率的教学内容同样也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因此在教学中要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情境来呈现,帮助学生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实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如:在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可以这样唤醒学生已有的常识和经验:同学们玩过飞行棋吗?一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的呢?学生有回答用剪刀、石子、布的,有用掷硬币的,有猜手心手背的等。这种可以决定谁先谁后的经验在儿童中是经常用到的游戏规则,也是这节课中‚公平性‛的生活原型。

B、让学生经历试验的活动过程,体验‚可能性‛ 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这在可能性的探究中表现更为明显。可能性研究的是随机事件发生偶然性中的必然规律,所以如果不经历随机的体验过程,学生是很难建立相关观念的。通过随机试验、数据分析和结论推断,可以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现象,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分析这些现象可以找到规律,渗透随机和概率思想。C、正确处理上课时的‚坏‛数据

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实际上要排除‚长序列连续出现正(反)面‛‚正(反)面出现的频率大幅度偏离‛的极端情况,因为这些情况的发生在大量的试验中将是小概率事件。但学生没有系统的概率知识,这无法和他们解释。当他们面对自己手中杂乱的10次或40次的试验结果,找不到规律,思考就会遇到障碍。为了帮助学生跳出困境,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在课堂上对更多的试验结果进行探索,发现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据累积起来看:10次、20次、40次、160次……再联系历史上数学家的试验数据,并启发他们以抛掷的总次数为‚参照物‛,用相对的眼光来观察数据,从而发现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这样组织学生体会可能性,更符合概率的思想。5.随堂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有效,是有效教学管理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们课题组所做的几点总结:(1)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 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2)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平常,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3)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4)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也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5)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题型出发,避免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6)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7)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6.精选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下面就课题组在几个试点学校搞的作业改革总结如下:

(1)变‚乏味‛为‚趣味‛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臵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2)变‚被动‛为‚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业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3)变‚独立‛为‚合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常用的布臵作业的几种类型:

(1)‚超市‛型作业(2)‚编导‛ 型作业(3)‚侦探‛ 型作业(4)亲情型作业(5)友情型作业

二、教师的变化

经过实践,我们的教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县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从理念上得到了提升。通过教师业务基本能力的测试和基本功训练提高了教师的基本能力。通过全县‚立标、学标活动‛提高了教师们对教学模式的再认识。尤其对许多偏远农村的教师,他们也找到了课堂教学的路子,在这种模式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如下:

(一)教育观念的变化

过去教师总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但是经过实践,教师具有了教育民主与平等,以学生为本,终身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重创新,重社会实践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中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们意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认真研究和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也不能等待观望,放任自流。要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方式的变化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合理创设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且能激起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能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活力。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图画情境展现,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际问题,使不同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在创设情境中我们注意情境的生活化、故事化、现实性,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来定。

2、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认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可见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的一个好办法。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都非常有益。

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的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这样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

3、给学生创造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

首先,我们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可以‚先学后教‛、‚先做后说‛,这是因为这些教学策略的实施,更可能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和有效的学习机会。其次,我们还创造人人都有自尊、都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学会宽容和善待‚后进生‛。因为我们知道:一颗健康、好学、进取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改变评价方式,不再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考试也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先学后教‛、‚先做后说‛,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习题,给予有针对评价

三、学生的变化

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改观。我们认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进,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了。他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具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较活跃。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老师不再是简单地灌输,解答疑惑,而是设计一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或话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争论,在碰撞中学会思考和探究,学会科学的思维能力。伴随着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发现学习‛。

(一)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现在,我们的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在课堂上经常提出质疑。

问题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们学生的意识。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起初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题,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指导,学生们慢慢得学会了发问,学会了质疑,使课堂上充满了智慧火花。

俗话说,学问、学问,是‚学‛加‚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我们不围绕问题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活动便成为表面的、盲目的行为。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过去学生学习途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提问传授知识,更谈不上同伴间的合作学习。学习主体获取知识和技能主要甚至唯一依靠教师直接传授,缺乏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手段。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上一篇:《全职高手》经典语录下一篇:构筑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