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方案(精选11篇)
1.数学之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方案 篇一
浅谈图形平移与旋转概念的教学
从生活来看,小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物体、图形的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变换现象。例如,电梯、地铁列车车厢在平行移动,时针、电风扇叶片在旋转,许多动物、建筑物具有对称性。这些现象为学习图形的变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背景。反过来,学习一点图形的变换知识,也有助于更好地观察、认识周围生活中的这些现象。
从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浓厚的阶段,通过图形的变换可以引出无数美妙和图案,使数学更生动地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奥秘,激励他们用图形变换的观点去审视周围的事物。因此,尽管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不要求从比较严格的几何变换定义出发来研究变换的性质,但为了搞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有必要较透彻地理解图形变换的有关概念。
通俗地讲,所谓平移就是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所谓旋转就是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描述,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对教师来说绝对是不够的。请看一个案例。
在一堂教学“平移与旋转”的公开课上,老师创设了一个玩游乐场的情境。当讨论到摩天轮的运动时,起初同学们都认为是旋转。不料一位同学执著地要求发言,他说:我坐过摩天轮,我坐在上面始终是头朝上、脚朝下,所以我认为是平移,不是旋转。大家一时都愣住了,教师的对策是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下热闹了,有的同意,认为人的方向没变;有的反对,理由是人在转圈。直到下课都没有搞清楚是
平移,是旋转,还是两者都不是。课后,前来观摩的教师也都议论纷纷,多数认为坐在摩天轮上的人与坐舱的运动不是平移,也有少数认为是平移。是否是旋转呢?同样也有两种意见。由此可见教师自身搞清楚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把最主要的概念与性质尽可能以浅显的方式描述如下。1,什么是变换?
一般地说,所谓变换是指某个集合中符合一定要求的一种对应规律。就图形的变换来讲,因为几何图形都是点的集合,所以图形变换可以通过点的变换来实现。如果一个平面图形的每一个点都对应于该平面内某个新图形的一个点,且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点只对应于原图形中的一个点,这样的对应就叫做变换。
几何变换中最重要的是全等变换与相似变换。
能够保持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的变换就是全等变换。在全等变换中,原图形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都等于新图形中两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所以又称为保距变换。
能够保持图形的形状不变,而只改变图形大小的变换就是相似变换。在相似变换中,原图形中所有角的大小都保持不变,所以又称为保角变换。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引进了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这三种变换都是全等变换。相似变换只是在第二学段中有所渗透,如学习比例尺时两个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实际上就是一种相似变换。
2,什么是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
先说平移与旋转。如果原图形中任意一个点到新图形中相对应点的连线,方向相同,长度相等,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平移变换,简称平移。也就是说,平移的基本特征是,图形移动前后“每一点与它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平行(或者重合),并且相等”。显然,确定平移变换需要两个要素:一是方向,二是距离。
如果新图形中的每个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一个点绕着一个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相等角度得到的,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旋转变换,简称旋转。也就是说,旋转的基本特征是图形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并且各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都等于旋转的角度”。显然,确定旋转变换需要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前面的摩天轮座舱问题了。摩天轮在旋转,但上面的座舱及里面的人始终头朝上,脚朝下,是不是在平移呢?我们可以依据平移的基本特征,画出运动过程中任意两个位置上座舱上下问中点的连线(如图1),它们平行并且相等,所以是平移。
那么座舱及里面的人是否在旋转呢?依据旋转的基本特征,画出座舱下部中点与摩天轮旋转中心的连线(如图2),它们的长明显不相等。
明明摩天轮在旋转,而座舱与里面的人却不是在旋转,而是在平移,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摩天轮在带动座舱顺时针旋转的同时,地球的引力使得挂在吊钩上的座舱也在逆时针细微地转动,从而使座舱与里面的人始终保持向上的方向,并且座舱与人上的每个点都移动
相同的距离。其实,数学中所说的旋转、平移,主要考察运动开始、终止状态下两个静止图形对应点之间的关系,它与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转动”、“平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再说对称。对称是一个许多学科都在使用的名词,在数学上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对称有关的概念如对称多项式、对称空间、对称原理等等,都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小学数学所讨论的,仅限于图形的对称,而且仅指平面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至于图形的其他形形色色的对称,如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等,都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但是当学生提到这类现象时,如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电扇叶片(旋转对称)等,教师不应断然否定它们的对称性,只要指出它们不是轴对称图形就行了。
如果连接新图形与原图形中每一组对应点的线段都和同一条直线垂直且被该直线平分,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轴对称变换,每组对应点互为对称点,垂直平分对称点所连线段的直线叫做对称轴。也就是说,轴对称的基本特征是,“连接任意一组对应点的线段都被对称轴垂直平分”。显然,确定轴对称变换的关键在于找到对称轴。
构成轴对称的图形可以是一个,通常就叫做轴对称图形(如等腰三角形);也可以是两个,通常叫做这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长方形)。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任何一个都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后得到的。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作以它的一半为基础,经过轴对称变换而成的。
我们也可以用更通俗的语言,对轴对称图形做出直观的描述:将一个图形对折,如果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当然这种描述偏重于图形性质的刻画,运动变换观点的渗透就不那么突出了。
在数学中,为了刻画平移的方向与距离,通常采用有向线段或向量,并放在特定的坐标系内讨论。为了刻画旋转的要素,最简捷的方式就是采用极坐标。因为图形的变换作为点与点之间的一种对应,要精确刻画它是离不开坐标系的。要是把图形的变换看作一种运动,同样需要参照系。事实上,过去把平移与旋转放在解析几何,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在小学数学中,讨论平移和旋转时经常利用方格纸,也是这个道理。
3,平移变换、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有什么联系?
首先这三种变换都能保持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发生变化,这是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点。其次,如果连续进行两次轴对称变换,在一般情况下:
(1)当两条对称轴平等时,那么这两次轴对称变换的最后结果相当于一次平移变换,平移的方向与对称轴垂直,平移的距离为两条对称同之间距离的2倍。简略地说,两次翻折(对称轴互平行)相当于一次平移。
(2)当两条对称轴相交时,那么这两次轴对称变换的最后结果相当于一次旋转变换,旋转中心为对称轴交点,旋转角度为两条对称轴夹角的2倍。简略地说,两次翻折(对称轴相交)相当于一次旋转。
上面两条结论是针对图形的一般情况来说的。有些特殊的图形,也可能只经过一次轴对称变换,就能达到平移或围转的效果。
例如图5中“带烟囱的房子”经过两次轴对称变换(对称轴平行,且相距4格),相当于一次向右平移8格。图6中“没有烟囱的房子”只要经过一次轴对称变换就相当于平移了。
此外,上面两条结论反过来同样成立。即一次平移变换可以由两次轴对称变换(对称轴互相平行)代替;一次旋转变换,也可以由两次轴对称变换(对称轴相交)替换。它们的运动方式不同,但效果相同。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图案可以用不同的变换来生成。例如图7的四叶图案,其中的每一片叶,即可以由相邻的那片叶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也可以由相邻的叶片旋90°得到,或者由同一直线上的那片叶经过平移得到。
认识三种全等变换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在数学中研究图形变换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变换前后图形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对应点的关系。
2.数学之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方案 篇二
例1如图1, l1、l2是一条河的两岸, 且l1∥l2, A、B是两村庄.现欲在河上建一座桥, 桥与河岸垂直, 桥的两端各修一条直路, 直通村庄A和B.试用作图法作出桥的位置, 使村庄A和B之间的路程最短, 并证明你的结论.
这是一道在多种数学资料中均可以见到的题目, 其解题方法也成了众所周知的“定势”.
作法: (如图2)
1. 任作一条与河岸垂直的直线l, 即l⊥l1 (从而确定河宽, 不妨设河宽为d) .
2.过A作线段AA', 使AA'⊥l1, 且AA'=d.
3.连接A'B, 交l2于C.
4.过C作CD⊥l1, 交l1于D, 则CD即为桥的位置.
证明:在l2上除C之外任取一点C1, 建桥C1D1, 连接AD1、BC1、A'C1, 易知四边形AA'C1D1及四边形AA'CD均为平行四边形.
∴AD=CA', AD1=A'C1.
∵C1A'+C1B>A'B,
∴D1A+C1B>A'C+CB.
∴D1A+C1B>AD+CB.
∵C1D1=CD,
∴AD1+D1C1+C1B>AD+DC+CB.
即从C处建桥可使A、B之间的路程最短.
读者或许要问:“为什么会想出这个方法来?”实际上, 图1中河岸l1和l2将整个平面分成三部分, 若将l1的上方及l2下方的这两部分陆地看作可移动的“板块”的话, 则当这两部分“挤”在一起时, 河面就“消失”了, 建桥问题已不复存在.这时, 只需连接线段AB (设此时AB与河岸l1的交点为C, 图1中未画出) , 便可得出一条连接AB两村的“最短”路径来.对于“并”在一起的两个“板块”, 让l2下方的保持不动, 而让l1上方的那块沿垂直于l2或l1 (l2与l1重合) 的方向向上“平移”一个河宽的距离, 已经“消失”了的河又重新恢复到了原来的“面目” (如图2) , C点平移到D点, 其运动轨迹便成了桥CD.
这种将河两岸的陆地“并”在一块后, 再“拉”开成“桥”的思路, 用来解决最短路程问题, 有时是非常奏效的, 再看下面的例子.
例2如图3, A、B两村庄间有两条互相平行的大河, 河岸分别为l1、l2、l3和l4, l1∥l2∥l3∥l4.现分别在两条河上建两座与河岸垂直的桥, 并且两桥之间、桥与村庄之间均用直路相连, 试确定两桥的位置, 使得两村间的路程最短.
分析:两条河将陆地分成三个“板块”.让三个“板块”先“并”在一起, 此时, l1与l2重合, l3与l4重合, 如图4.用线段连接AB, 得到桥与桥、桥与村庄相连的三段直路, 即图4中的AC、CD和DB.
设上、下两条河宽分别为d1和d2, 图4中, 让中间的“板块”保持不动, 将上方的“板块”向上平移d1, 将下方的“板块”向下平移d2, 得到图5 (图5中多出的一些线段, 是为下面的作法用的) .图5中由平移得出的两条线段CE和FD, 便是需要建的两座桥.由该过程不难总结出作法来.
作法: (如图5) 在图3基础上作图.
1.作直线l, 使l⊥l1 (目的是确定两条河的宽度, 设上、下两条河宽分别为d1和d2) .
2. 过A作线段AA", 使AA"⊥l1, 且AA"=d1+d2, 在AA"上截取AA', 使AA'=d1.
3. 连接A"B, 交l4于D, 过D作DF⊥l3, 交l3于F.
4.连接A'F, 交l2于C, 过C作CE⊥l1, 交l1于E.
则CE、DF就是所要建的两座桥.
证明:因为河的两岸相互平行, 且桥与河岸垂直, 所以, 桥不论建在何处, 其长度是不变的.按上述方法建桥, 当将三个“板块”“并”在一起时, 连接桥与村庄、桥与桥的三条线段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 (由作法可以看出来) .而换别的地点建桥时, 桥建成之后, 再将三“板块”合并, 连接桥与村庄、桥与桥的三条线段不可能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否则, 换地点后所建的桥将与原来的桥的位置重合!) ,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可知, 按上述方法建桥, 可使两村间的路程最短.
我们再看看桥与河岸不垂直的情形.
例3如图6, l1、l2是一条河的两岸, 且l1∥l2, A、B是两村庄.现欲在河上建一座桥, 根据需要, 要求桥与一栋已有的跨河建筑物l平行, 桥的两端各修一条直路, 直通村庄A和B.试用作图法作出桥的位置, 使得村庄A和B之间的路程最短.
分析:与例1相比, 除桥的方向不同外, 其余要求完全一样.参照例1的分析方法, 我们只需将“并”在一起的两个“板块”, 一个固定, 另一个沿题目要求的方向平移, 便可得出满足需要的图形来.
作法: (如图7, 设已知跨河建筑物在河中的长度为b)
1.过A作线段AA', 使AA'∥l, 且AA'=b.
2.连接A'B交l2与C.
3.过C作CD∥AA', 交l1与D.
则CD即为所求的桥的位置.
(证明略.与例1的证明过程相同)
以上几例均为通过平移“板块”来确定桥的位置.有时, 当题目条件改变时, 我们也可以通过旋转的方法, 来确定桥的位置.
例4如图8, l1、l2是一条河的两岸, 它们交于O点, A、B是两村庄.为了美观, 现欲在河上建一座以O为圆心的弧形桥, 桥的两端分别用直路与两村相连.试用作图法作出圆弧形桥的位置, 使得两村之间的路程最短 (不计桥长) .
分析:河岸l2所在的直线 (由于河的两岸不平行, 所以, 每条河岸都是射线) 将整个陆地分成上、下两个“板块”, l2下方的“板块”固定不动, 而让l1上方的“板块”绕点O逆时针旋转适当的角度 (即∠O的度数) , 则两河岸l1、l2重合, 用线段连接AB, 便可得出一条A、B两村之间的最短路径来.此时AB连线与l2的交点便是弧形桥一端的位置.然后, 再让l1上方的“板块”顺时针旋转同样的角度, 返回原来的位置, 就可得出满足条件的圆弧形桥.
作法: (如图9) 设两岸l1、l2夹角为α.
1.以OA为一边, 在OA下方作∠AOE, 使∠AOE=α.
2.以O为圆心, OA为半径作弧, 交OE于A'.
3. 连接A'B, 交l2于C.
4. 以O为圆心, OC为半径作弧, 交l1于D.
则圆弧CD即为桥的位置.
证明:在l2上除C之外再任取一点C1, 以O为圆心, OC1为半径作弧, 交l1于D1, 连接AD1、BC1和A'C1.
∵∠AOA'=∠COD,
∴线段A'C绕O按顺时针旋转角度后, 与AD重合, 即A'C=AD.
同理C1A'=D1A.
∵C1A'+C1B>A'B, A'B=A'C+CB,
∴D1A+C1B>DA+CB.
即桥建于C处, A、B两村间的路程最短.
在本例中, 由于河岸不平行, 所以, 桥的位置不同, 桥长亦不相同, 不计桥长, 只是为了使问题简化, 若考虑桥长对路程的影响, 问题要复杂得多.而且, 当河两岸的夹角较大时, 由上述方法作出的圆弧形桥的位置, 已不能保证A、B两村之间的路程最短.
3.《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期末复习题 篇三
1. 考虑以下现象:①直升机的螺旋桨的运动;② 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③ 钟摆的摆动;④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其中属于平移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2. 下列各商标图案中是利用平移来设计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3. 如图1,△ABC是由△A′B′C′绕O点旋转180°得到的.则下列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A. 点A与点A′是对应点B. BO=B′O
C.∠ACB=∠C′A′B′D. AB∥A′B′
图形可以看做是将原图经过得到的.
10. 在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中,其相同的性质是.
11. 图4是同学们玩过的万花筒中的一个图案.图中所有小三角形均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其中的菱形AEFG可以看成是把菱形ABCD经过得到的.
12. 如图5,若线段AB是由线段CD平移得到的,则线段AB与CD的关系是且.
13. 如图6,△ABE、△ACD都是等边三角形,∠BAC=70°.图中△ACE可以看做由△ADB绕A点顺时针旋转得到的,∠BOC=.
14. 小明把自己的左手手印和右手手印按在同一张白纸上,左手手印(填“能”或“不能”)通过平移与右手手印完全重合.
15. 如图7,Rt△ABC中,P是斜边BC上一点,以点P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DFE,两三角形的交点为P、Q、R、S.图中与△CPS全等的三角形有.
16. 如图8,BC是等腰Rt△ABC的斜边,将△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D重合,则△APD是.
三、解答题
17. (10分)观察图9中的两幅图案,分析这两个图案是由什么样的“基本图案”变化而成的.
18. (10分)如图10所示,在一个正方形网格中有△ABC.每个小正方形都是单位正方形.
(1)画出△ABC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的图形△ABC.
(2)画出△ABC绕C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的图形△ABC.
19.(14分)如图11,△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角度是多少?
(3)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4)若连接DE,则△ADE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20.(14分)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有一个公共点A,点G、E分别在AD、AB上.
(1)如图12, 连接DF、BF.若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判断“在旋转的过程中线段DF与BF的长始终相等”是否正确.若正确,请说明理由;若不正确,请举出反例.
(2)若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连接DG.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条线段的长与线段DG的长始终相等?请以图13为例说明理由.
4.数学之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方案 篇四
回想我在教学平移与旋转这部分内容时,先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首先在开课前,让学生来做个小游戏:请几个小朋友上讲台,排成一排,听老师口令:向右一步走,向左一步走;向右转向右转向右转向右转,重复练习两组,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其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看有关平移与旋转的课件,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且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式。课件播放:电动门、电梯、汽车、电扇叶片、风车等物体的运动录像。要求学生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分类(直线、曲线),由此得出平移、旋转。
教师再次把平移和旋转的意义说一说。给学生理清思路。像电动门、电梯、汽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像风扇、风车、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是旋转。(板书:平移、旋转)
而后导出课题。小组交流,生活中有这些现象吗?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平移与旋转的运动以及知道平移与旋转的特点。(沿直线移动、绕定点转动).学生知道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后,进行一个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优点:本节课的设计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新知,力求体现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在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做好知识的铺垫,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缺点:
1、由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受到了限制,所以创新图形,图形的旋转练习上存在问题较多。如跷跷板,荡秋千等,学生不能正确区分是平移还是旋转。今后在教学中我也要增加一些旋转角度非360°的实例,如道闸、钟摆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旋转的含义。
5.三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教案 篇五
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别这两种现象。2.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的格数。3.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探索研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发给学生方格纸及长方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到了,为我们供暖的热电厂的工人叔叔们又要开始忙碌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威海热电厂去参观一下吧。请你仔细观察,在录象中能发现哪些正在运动的物体,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我们比比谁的眼睛最敏锐。
(课件演示:①师解说“瞧!汽车开进了大门”;②传送带“就是传送带上的这些黑黑的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冬天的温暖”;③换气扇“这是用来疏散车间热气的换气扇”;④升降机“这是他们正在兴建的职工家属楼”,最后画面静止)[评析:选取典型性的实例,并制作成动态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学生熟识的物体的运动,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新授
1、模仿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看谁说的最多。(学生自由发言)生:大门,升降机,汽车,传送带,换气扇。(同时师出示5张图片课件)(生每说一个运动的物体,都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运动的。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运动的物体,我们一起再来比划一下它们都是怎样运动的,好吧。(师生一起比划,比划即可不要多说话)
2、分类
师:大家比划的真形象,那老师有个问题考考你——“这些运动中的物体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比如说可以把它们分几类?谁和谁是一类?为什么这样分类?”给你30秒考虑一下。(学生思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总结出一种你们认为最合理的分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指名回答)生:换气扇、转轴、车轮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动的(用手模仿);(师:接着说)把传送带、汽车和大门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左右移动的(表演);升降机自己为一类,因为它是上下移动的。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实际上是把这些物体分成了3类,一类是转动的(指黑板的分类板贴),一类是左右移动的,一类是上下移动的,是吧?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分2类的)生:我们组把换气扇、转轴、车轮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动的(用手模仿)把传送带,大门,升降机,汽车分为一类,但它们都是平平的移动。
师:哦,你们组是分了2类,转动的为一类,平平的、直直的运动为一类,是吗?那大家觉得这两种分法,哪一种更为合理?(学生自由说)师:都有自己的见解,那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好吗?我认为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从整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转动的,一类是平平的、直直的沿直线运动的,这种分法是非常符合老师要求的。(稍停顿)但是第一种分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是把这一类物体(指平移类)根据运动方向的不同又进行了第二次的分类。明白了吗?(明白)师:像大门、汽车、升降机、传送带的运动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像换气扇的运动是——
生:转的。师:怎么转的?(播放换气扇旋转的动画)生1:是这样转的。(用手势)生2:转出来是圆形。生3:是围着一个中心转的。
师:像这样围着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就叫做旋转。(板书:旋转)图中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旋转现象吗? 生1:汽车里方向盘的运动属于旋转。生2:车轮的运动属于旋转。
生3:传送带下面的转轴的运动属于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板书)[评析:借助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分类等活动,使学生对平移、旋转的感知逐渐清晰化,对这两种现象的认识逐步加深。]
三、感悟体验
1、寻找生活中的例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做过、玩过、看过的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属于平移和旋转?看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约30秒)好,睁开眼睛,咱们先来说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都有有哪些吧!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学生举例子)生1:拉窗帘的动作。(动作表示)生2:电梯运行时是平移的。(动作表示)生3:拉抽屉是平移。生4:滑梯是平移。师:什么在平移? 生4:滑梯上的人。……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规范性,有说的不严密的及时订正。时间最多为1分钟)师:那你能用手中的物品做出一个平移动作吗?(学生用手中的物品分别创造出从前向后、从左向右、从上向下等不同方向的平移动作。)师:生活中哪里存在旋转现象? 生1:陀螺转起来的时候。生2:旋转门。
生3:风扇在旋转。……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再一次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用手中的物品作出一个平移的动作,让学生把对平移特征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方式直观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2.自主练习
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出了不少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老师这里出搜集了一些,你知道它们属于哪种现象呢?
3、课间休息,做动作感悟平移与旋转
师: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有请李彤同学为大家表演个舞蹈,想看吗?(生的舞蹈动作为先向左平移3步,再向右平移3步,然后旋转2圈)。师:有什么发现? 生:李彤同学的舞蹈里既有平移也有旋转。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她是先向左平移2步,再向左平移2步,然后旋转了2圈。生:不对,老师是平移了3步。师:平移2步与3步有区别吗? 生:她到的位置就改变了。
师:那你想不想来体验一下运动的感觉?好,轻轻的站起来把凳子放在桌子下,站到桌子两边。(学生放好凳子,做好准备)请你仔细体会一下接下来的,这
两组动作有什么不同? 师:听好口令:两手掐腰,向前平移跳一步,向后平移跳一步,向左平移跳二步,向右平移跳二步。(学生根据口令做动作)。
师:平移动作大家会做了,那旋转呢?(会)听好了,旋转时老师不让停可不准停。预备,开始,转!转!转!(学生根据口令做动作)师:真棒!现在请回到位置上坐好。(学生回位)谁来说说刚才的两组动作有什么不同? 生:旋转之后很晕。师:你有这种感觉吗? 生:有。
师:为什么会发晕呢?做平移的动作时有这种感觉吗?(没有)生:因为头在不停的转。
师:说的多好啊。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学生闭眼,师生一起体会)回想一下,你刚才在做平移运动时,无论是向前平移,向后平移还是向左,向右平移,你脸面对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注意教师语速要慢,个别字眼要有力度)生:没有。
师:那你再回想一下,在旋转的时候,由于在不停的转动,所以你脸面对的方向一直在——? 生:转。师:对啊,一直在转,在不停的变化当中。生:改变,变化。
师:对啦,睁开眼睛。这就是做平移与旋转运动的最大的不同——方向。(板书在副板书部分)做平移运动时,物体的方向一直不变,而做旋转运动时,方向一直在变化。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评析:半节多课的学习可能使学生有些疲惫,学生的舞蹈和全体同学都参与体验的平移与旋转动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稍稍休息一下,而且巩固了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并且亲身体验到了平移与旋转的不同之处,另外,即将学习的数图形平移多少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把人的“移步”与图形的“平移”建立联系,有助于突破难点。]
四、数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格数
1.师:讲的非常好,看来,我们每天都在与平移与旋转现象打交道。舞蹈里还存在数学的学问呢!有一个非常可爱的长方形,也喜欢运动。她要在方格纸上向左平移1格,大家帮帮它!(学生自己用学具移动长方形)师:谁能移给大家看看?(一学生上来在投影上操作,明确移动1格的位置。)2.师:如果长方形想到这来,该怎么办呢? 生1:向左平移2格 生2:向左平移3格
生3:我认为是向左平移4格。
师:实践出真知,我们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同桌两人共同用学具验证。)生:(多数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应该是4格
师:谁能再给大家数一次!(一名学生在投影上移动学具数出4格)师:刚才许多同学都在看长方形的前脚,前脚平移了4格,那你认为长方形的前脚比较辛苦还是后脚比较辛苦,谁走的路多? 生1:前脚在前,它走的路多。生2:应该是后脚走的路多吧。
生3:不对,它们走的一样长,都是走了4格。
师:请你来指指,大家跟着数,看看后脚走到这是平移了几格。
生4:后脚走到这儿是1格,到这儿是2格、3格、4格。(在大屏幕上边指边数)师:看来前脚、后脚平移的格数是相同的,还有哪个点也是平移了4格? 生:头顶上的点是向左平移了4格。生:眼睛也是向左平移了4格。
生:它身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平移了4格。
师:说的真好!看来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它身上的每一个点也就平移了几格。
3、师:长方形要到这儿,应该怎么办呢? 生:向上平移3格。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用学具。
生2:我是找到一个点,数这个点移动的格数。(在大屏幕上指一指)师:这个办法非常好,而且很简单,只要找到一个点作代表去数就可以了。
4、师:如果到这里,应该怎么办呢?请同桌两人一起研究一下。(同桌讨论)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1:让长方形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就是了!生2:也可以先让它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3格。生3:还可以直接让它斜着平移!(学生边说边操作)[评析:明确移格的方法,然后通过对长方形拟人化后“前脚”与“后脚”走路远近的比较中,明白图形平移了几格,图形上任意一点也平移了相同格数,从而学会通过数一个点移动格数来确定图形平移格数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五、欣赏
师:生活中存在大量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艺术家们也常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制作美丽的图案和一些有意义的动画效果,请大家来看一下。(课件播放)[评析:通过欣赏,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了解到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
很神奇是吧,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要你充分的利用你的这儿(脑袋),很多事情只要你想的出,就能做的到。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教学反思:
[总评:作为本次课改增加的内容,平移与旋转有着较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于形成空间观念都不容忽视,而今后需要学习的许多知识也需要从平移与旋转的角度去思考。本课在教学的趣味性、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创造思考条件上都下了一定的功夫。
1、创设具有动态效果的典型实例情境。
首先教师把青岛版教材情境图中选取的实例做成了动态的画面,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参观热电厂”这一情境,观察寻找有哪些正在运动中的物体,接着比划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并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通过一系列的讨论、争论,从而进一步加深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两次思维桥梁的搭建。
本课中使学生会数图形平移格数是个难点,部分学生易把图形本身包含的格数数进去,还有部分学生只数平移前后图形空隙中的格数。为此教师设计了第一个桥梁——“包含旋转及平移步数的舞蹈”,然后全体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平移与旋转的动作,师提出要求让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的区别。使学生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同时,为难点的突破作了孕伏。学生在平移图形时,把图形的移动与学生舞蹈中的“移步”联系在一起,明白图形平移与图形所占的总格数没有关系。第二个“桥梁”——在长方形下面的两个顶点上分别画上前后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点”上,为学生理解平移的特征及掌握根据一个点数格的方法打下基础,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运动的特点。
3、课件欣赏。
最后教师提供的“因平移和旋转而制作出的各种图案”“上海音乐厅的平移”,体现了知识的延伸,给学生提出了努力学习的方向。
6.数学之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方案 篇六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学习阶段全新的学习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这一模块中的一个内容,我认为一个人深刻的学习在于把学习到的理念体现在外化行为中,并及时反馈自己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这一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来反思一下:
创设数学情景。数学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逐步实现对数学概念和方法意义的建构。让学生在情景中,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从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于是我让学生判断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并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属于平移和旋转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2、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平移和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使人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这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而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就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因此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
3、注重动手操作。心动不如行动。通过让学生把制作的纸风筝和玩具车带到教室来直接玩玩,不仅满足了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而且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7.数学之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方案 篇七
教学内容:教材4、5页。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尝试和交流,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
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沟通,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3、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尝试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目标展示 谈话: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已经学过了平移和旋转的有关内容。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内容?你能举出一些这方面的生活实例吗?今天我们就要来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目标感知
1、出示主题图。第4页。
2、问:下面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3、先在小组里讨论可以怎样平移,再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交流:你是怎样平移(2)中的图A的? 方法一: 方法二:
先向下平移3格,先向右平移13格,再向右平移13格。再向下平移3格。
学生可能还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鼓励。
三、目标达成:指导具体的画法:(1)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
(2)将这几个关键的点分别按要求平移到指定的位置,再连成图形。(3)注意:图形的位置平移后,各对应点的连线应该保持平行。(4)巩固平移的方法。完成第五页上问题。
四、目标检测。
1、“练一练”第1题。仔细观察,再交流发现了什么?
2、“练一练”第2题。
仔细观察,再交流发现了什么?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并鼓励学生试一试。
五、目标累积。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目标预览。同学们,你们见过风车吗?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现象。下一课我们将学习图形的旋转,请注意预习。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6—8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尝试和交流,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
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沟通,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3、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尝试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教学过程:
一、目标展示
1、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的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各有不同——平移和旋转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平移做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今天,我们就要来进一步研究另一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图形的旋转。(揭题,板题)
2、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学生举例。
二、目标感知
1、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1)出示水龙头喷水和转椅的情景图。
(2)学生可以自己用两支铅笔演示这两种运动方式,问:从上面的旋转现象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3)它们旋转的方向相同吗?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
(4)指出: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5)同桌或小组同学一起体会顺时针和逆时针。
2、学习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2)明确两点:
①“饶A点旋转”是指将“A点”固定不动。
②把三角形“旋转90°”,既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也可以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指导画法:可以先分别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再连成相应的图形。(4)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5)交流,巩固画法。
三、目标达成。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通过观察、交流,进一步感知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
四、目标累积。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你还想学习什么?
五、目标检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按要求独立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进一步掌握在方格纸上把图形进行旋转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指导具体的画法。
要使学生明白:确定旋转后小旗位置,关键在确定旗杆的位置;确定旋转后的长方形位置,关键在于确定一组相邻的边的位置。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1)讨论图形的特点:它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出图形?(2)根据设想完成你的设计。也可以用纸剪一剪,摆一摆。
六、目标预览
8.数学之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方案 篇八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
(二)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 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该知识的生活价值。教学重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通过谈话呢引入今天的课,让学生做出平移运动的动作。2.课件出示图片:流水线上产品,升旗、缆车、电动门图片。
3.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从而揭示课题:像缆车、电动门等沿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图形的运动─平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的能力。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解决问题。(1)出示例题,组织研讨。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扮演。)
(3)对比辨析,加深理解。(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照相机将结果拍下。)2.教师总结
(1)设疑:图形的构成元素,并引导学生将图形的运动转移到点的移动。(2)讲解对应点的涵义,并解释“一一对应”的关系。(3)根据要求移动各点,并连接起来。
(4)小结平移的基本步骤:选点─移点(对应点)─连点成形
(5)移动图形(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推动副本”功能)引导学生从点的移动回归到图形的移动。【设计意图】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里我利用学生自画图和上台扮演学生画出的图之间的冲突,让学生去发现它们的区别,找出其中的变化,并重点引导学生去表达出其中的不同。关键说明其平移的过程,从而为下面的继续操作提供依据。3.完成例题,巩固知识
(1)根据要求,完成上移5格后的图形,并交流想法。(2)根据平移后的两幅图,完成填空。(备好的方格纸上操作)
(3)根据填空,再次让学生复述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操作方法移动图形。(4)提出问题:平移前后,什么改变,什么没有改变?(位置改变,大小、形状没有改变)
(三)知识应用,拓展提高 1.练习
(1)出示小旗图,先根据图形的位置判断格数,再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指名一名学生演示。
2.引入生活。
(1)出示小船图,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
出小船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2)出示梯形图:按要求移动。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平移的过程和方法。(利用展台)
【设计意图】 第一题是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法,检验学生对于平移方法的表达,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第二题练习的设计进一步教给学生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四)拓展思维,体验价值。
1.出示例4。
(1)提出问题: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2)提出要求,独立解决。(引导学生利用今天学习的平移的知识解决。)(3)反馈评价,及时小结。2.完成88页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联系,既加深了对“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又为后续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面积奠定了基础)
(五)小结全课,提升认识。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或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所以在课的结束环节引导学生说说这节课的看法和感受,并从中提炼出学习的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学习手段。
(六)课后作业:书中88页第5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平移
形状、大小 位置平移
不变 变了
9.《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篇九
今天,我是这样来教学这一节课的:
1、从一两个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2、说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3、利用小黑板上的方格和两个彩纸做成的小房子进行平移。平移几次后,引导学生讨论:向右平移5格时,两座小房子之间是不是空5格?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数方格时要从原来房子的左边到目的地的左边,右边到右边……即要对应。
4、自学课本41页,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平移的方法。
5、完成书上练习十的作业。
无心插柳柳成荫。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亮点:
1、孩子们对平移和旋转感性认识比较丰富。如洗衣机洗衣服是旋转,转笔刀削铅笔是旋转,螃蟹移到是平移,插门这种运动是平移等。
2、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对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较好。
10.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合作的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老师为大家表演一段舞蹈,想看吗?提醒大家:看老师的舞蹈动作是属于哪种运动?(自己录下视频:老师是先向左平移3步,再向右平移3步,然后选转了2圈)
学生思考:移动3步与移动4步有什么区别?(位置变了)
二、学习新知。
师: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三角形,也喜欢舞蹈。
1、它要在方格纸上向左平移1格,你能帮帮它吗?(视频:用学具演示给大家看,明确1格的位置。)
师:如果小三角形想移到这儿(向左平移4格),该怎么办呢?
(1)、用学具验证。
(2)、数格:以三角形的前脚为标准,前脚向左平移了4格,整个图形就向左平移了4格。
问:你认为小三角形的前脚比较辛苦还是后脚比较辛苦,谁走的路多?(数一数都走了4格)你再看头顶上的点怎么运动的?
2、小三角形向上平移3格。
3、小三角形斜着平移3格
(有3种方法:先向右再向下;先向下再向右;斜着平移。)
二、方法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我们已经会数图形平移的格数,即图形平移几格,图形上任意一点(任意一线)也平移相同的格数,所以数一点移动的格数来确定图形移动的格数。
三、学生作业: 移一移,说一说。
小鸟搬家:小鸟怎样平移,才到新家?
11.数学之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方案 篇十一
教材分析:
从大量直观的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几何问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一、走进生活,准确建模。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上面几种物体,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缆车滑行和国旗徐徐上升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平移”,像直升飞机螺旋桨和风车迎风旋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板书课题)。
这样,我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演示课件)
师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通过勾连学生的生活实际判断数学现象,他们对平移和旋转运动准确建模就相对容易了。
3、体验实践,领悟特征。
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只要求学生能紧密联系生活去感知、体验、辨别。因此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的特点。(放录象解说)。
师提问:“同学们,大家一起动起来,用你喜欢的动作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运动吧。”
孩子们在做一做、演一演的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平移是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点或一条轴转动。这也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4、探究生活,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当孩子们对这两种运动特征有了深刻的体验时,我再次引领学生回到生活中。
找出许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在生活中找数学,为生活学数学的基本理念。”
二、创清激趣,自主探究。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的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情境教学活动突破难点。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利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感受船上的小鸟向左平移几格,船就向左平移几格。从而概括出:看一个图形移动几格,只需看图上的某一点移动的格数就行了。
2、观察想象,拓展思路。
通过一道有趣的题目让孩子们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拓宽思路。
3、水到渠成,学会画图。
学生掌握了数图形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能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也就迎韧而解了。
通过交流,学生归纳出合理的画图步骤:先将平行四边行的四个顶点分别向上平移三格,描上点,再将平移后的四点用直尺依次连起来。
三、创造奇迹,应用生活。
【数学之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方案】推荐阅读:
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06-24
初三数学图形的旋转知识点与圆的知识点09-19
七年级数学图形的平移教案08-30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有效教学09-10
《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12-28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1-28
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07-07
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研修日志10-27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策略12-26
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