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学生厌作心理

2024-07-04

消除学生厌作心理(精选13篇)

1.消除学生厌作心理 篇一

消除学生饱和心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消除学生饱和心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江苏 新沂 ●陆红梅

“饱和心理”是指因为长时间地重复做同―件事情,从而产生心理上不耐烦的情绪。心理饱和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历史学科由于记忆量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也常常出现。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这种心理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调适,以消除“饱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力强的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设法克服困难,以顽强和自信的姿态去面对困难。所以,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平时主动和学生多聊聊天,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如果发现问题,最好以建议的方式引导他们。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对紧张刺激生活的应付能力和耐挫力,设法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增强他们的挫折经历,使其逐渐走向成熟。历史学科记忆量大,要努力培养学生记忆的耐心,防止他们心理“饱和”。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思维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这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使未来人才的规格多种多样,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把历史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积极融入到历史学习中来。例如,讲到《抗日战争》时,为让学生亲自体验那段历史,笔者结合目前的中日钓鱼岛之争,特布置了一道自主探究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我眼中的抗日战争”或“我眼中的钓鱼岛”为主题,编制历史小报,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效果很好。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特别提出“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那些对历史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能自主地学习。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实践中,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阐明历史学科的作用。很多学生抱有实用心理,认为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用。鉴于此,教师要向学生指出历史学科的功能,改变学生的“偏见”。事实上,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网网 )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命运。

虽然历史学科的知识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能给人带来直接的物质收益,但对于一个人的文化基础、文明修养来说,正确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历史是生活的教科书。正是这本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可以继承的,什么是应该抛弃的,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这个纷繁复杂、加速变化的世界中,正确、理性地思考。

(2)联系热点问题。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离现实很遥远。如果单就教科书的内容看,历史学科似乎与现实割裂了。事实上,现实是历史的回声,现实社会很多问题都能从历史上找到影子。教师要善于找到热点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触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光辉业绩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这段历史后,可适时向学生介绍目前的钓鱼岛事件,日本右倾分子猖獗,美国重返亚太等现实问题。

四、创设情境,以境促教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将教学置于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浓厚的情绪氛围中有感而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求知和认知的乐趣,促使他们在情境中掌握历史知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情感的交流可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比如在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引入环节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说:“同学们,老师今天写了一首小诗,题目是――《我和你》。”学生很是惊奇,自然想到 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我说:“诗的内容是这样:‘我和你,距离很近,一衣带水;却又相距最远,遥不可及。我和你,同根同宗,血脉相连,但又兵戎相见,生灵涂炭。’”聪明的同学听到这儿,可能猜出来了,诗中的“我和你”是指两个国家,即中国和日本。笔者创设这样的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结合钓鱼岛事件进入新课的学习。

历史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历史产生“心理饱和”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或减少“心理饱和”现象,就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新沂市启明中学)

2.消除学生厌作心理 篇二

为了能让这些孩子尽快融入班级之中, 我千方百计尝试着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也有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我自己的一些做法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要给他们真诚的关心和呵护

十二三岁的孩子远离父母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他们会有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无助, 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 他们都渴望别人的关心、呵护。而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同学, 所以老师不仅要在他们需要帮助时, 真诚地给予他们帮助, 还要发动学生尽自己所能关心他们。如, 在他们生病时给他们送药或带他们就诊, 打电话请家长来看望他们;也可以发动学生带他们到同学家中小住一天, 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或送一些生活必需品等等。但不能让他们觉得大家是在施舍他们, 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尽量让他们感觉到大家的真诚, 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像父母一样呵护着他们, 认识到他们并没有被遗忘, 使他们不会自轻自贱。

二、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

山区的孩子来到条件优越的城区读书, 他们最怕的就是老师、同学看不起他们。尤其是看到城里的老师、孩子各方面都完全不同于山区, 他们心里更没有了底气。老师在对待他们和城区的孩子时一定不能有偏颇, 要做到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 甚至是当山区孩子和城区孩子同时犯错误时, 还应该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有一点袒护他们, 没有一点点嫌弃他们的意思,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真心呵护。这样他们会在心理上接受老师, 惧怕感也会慢慢消失, 对山区和城区的条件差距也就不会过多地在意了。

三、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肯定他们的每一次努力

山区孩子的自卑心理主要来自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 认为自己不如城区的孩子聪明, 学习基础差, 知识面窄, 什么都不行, 就是井底之蛙。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他们的自信心, 由此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而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教师要对症施治, 让他们认识到“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这一道理。虽然山区的孩子没有城区孩子的见多识广, 也没有城区孩子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 但他们却有着大山一样敦厚朴实的美好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正确引导并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 甚至放大他们的优点,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可以把班级中坏了的桌凳交给他们去修;而学习较优秀的孩子, 可以让他们办一期题为《我来自大山》的黑板报, 让他们尽情挥洒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等等。当他们做好了这一切, 老师要及时地肯定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加赞扬。这样, 既能在同学们中间为他们树立威信, 让一些瞧不起他们的孩子明白山区的孩子并不是一无是处, 从而在心中慢慢消除对山区孩子的成见, 同时, 也能让山区孩子感觉到自己在班级中还是很有用的。原来的那种“我不行”的消极心理暗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化为“我能行”的积极心理暗示, 由此自信心也会在他们心中滋生。

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多鼓励, 多微笑

有自卑心理的孩子, 往往自尊心极强, 也很脆弱, 经受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的冷落和刺激, 因此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多方面给予尊重、理解。山区的孩子初次走出大山, 总带着一些地方色彩, 如, 浓重的地方口音, 一些不良的习惯等等, 所以他们在老师、同学面前不敢张嘴说话, 不敢积极地去表现, 生怕老师、同学嘲笑。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 多鼓励, 多给他们一些善意的微笑, 做好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 决不能讥笑讽刺, 更不能去模仿。在课堂上多提问, 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多表扬少责怪;在课下要和他们多交流, 鼓励他们多和同学们交谈, 多交朋友。让城区各方面优秀的孩子与他们结对子,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让他们在互助中进步, 在理解中成长。

3.消除学生厌作心理 篇三

关键词:物理;抵触心理;主动学习

一、从兴趣入手

不管做什么事情,有兴趣和没兴趣的差别是很大的。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兴趣很浓,他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做好这件事,但是如果对某件事没有丝毫兴趣的话,他就不会好好去做,即便是去做那也是应付差事罢了。不是出于主动的学习,效率是不会高的。只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物理,让他们知道学习物理的重要性。物理紧密联系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好物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好多现象。好多生活中的奥秘也许你觉得琢磨不透,但是利用物理知识完全可以解释。所以说物理是一门很奇妙的学科。学习它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还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热爱生活的人才有可能学好物理。”

二、从基础入手

首先,作为物理老师,我们应该从学生刚接触物理的时候就让他们知道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特别紧密的学科。只要用心去观察、去学习,那物理就很容易学会、学好。要做到给他们的第一感觉是物理很简单。其次,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知识要讲解得稍微浅一些,不要太深奥,包括习题之类的都应该以基础为主,不要增加学生对物理的抵触心理,要让他们对物理感兴趣,有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从备课入手

备课充分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老师应该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难理解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变复杂为简单。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不要用繁琐的语言去解释一些问题,那样只能越讲越糊涂,把本来就一知半解的学生搞得更不知所云。这就要求我们备课要备得精,哪个问题该讲,哪个问题不该讲。该讲的要怎么讲,怎么去表达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理解。这些都需要下功夫。在讲授知识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利用一些生活常识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例子、顺口溜之类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与此同时,他们也掌握了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生活常识,不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而不是被迫地去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四、从课堂气氛入手

记得曾经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过:“教师是一位艺术家,而上课也是一门艺术。”上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也应该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现在课堂上。用尽你的十八般武艺也好,浑身解数也罢。总之一句话,让学生的思想紧跟你走,让他们敬佩你,欣赏你,甚至崇拜你。这样的一节课犹如一部好的电影。试想有哪个人面对一部精彩的电影会抵触,会厌烦,会觉得枯燥无味,或是会打瞌睡?可想而知这样的课效果会是什么样的。用你的语言、动作、面部表情去丰富、去武装你的课堂,展现给学生一节无比精彩的课,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你所设计的情景中去。让他们觉得上物理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让学生离不开你的课。让他们都发自内心地想上物理课,渴望学习物理知识。

五、从实验入手

教学中能做实验的要尽可能地做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改为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虽然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然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动手做实验,学生手脑并用,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改进实验方法,解决问题。

要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物理。让他们主动地、愉快地学习物理,学会物理,学懂物理,为他们今后的物理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4.消除学生厌作心理 篇四

摘 要:田径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部分,本文通过对学生逆反心理现象的分析,提出了部分建议和解决方法,希望对体育的田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田径教学;逆反心理;消除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83-01

田径运动作为各种项目训练的基础,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形体塑造和健康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现在的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田径项目的特殊性,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对于田径运动产生冷漠、反抗、拒绝等行逆反心理。

1.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1 教学内容方法方面

中学的田径教学内容更多的围绕技术展开,更多的是将竞技类项目生搬硬套进田径教学中。田径教学内容中的方法多是竞技运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学内容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多年沿用旧教材,内容不够新颖,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田径运动形式单一教学程序化,教学方法单调难以创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对田径项目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性别差异等也是造成对田径不感兴趣的原因,丧失对田径教学学习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2 学生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习的客体,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观点淡薄,造成懒散的精神状态,从而对体育兴趣低落,尤其对自己不喜欢的短跑、跳高等田径项目出现反抗情绪。此外,学生对体育课和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同,不愿参加田径运动。教师自身修养不够,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调,违背了学生求知的心理规律,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了新鲜感和乐趣,产生反感情绪。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素质水平和性格差异等不够了解,不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上课时安排运动量不合理,导致学生产生对立不满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1.3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由于田径教学项目的特殊性大多在室外进行,易受天气干扰,风吹日晒,冬冷夏热。下雪下雨甚至导致停课,很容易使学生情绪低落,长此以往,丧失了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社会环境,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学校硬件设施不够齐全、完善,场地拥挤、各种器材设备缺乏,学生走进操场便感到单调、无趣,产生逆反心理。

2.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2.1教学内容的改变

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求知欲旺盛,崇尚新事物,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增强等。抓住这些特点,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安排具有探知性、模仿性的田径教学内容,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要符合新课改的标准,努力做到简单化,将趣味化、生活化放到首位。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内容上要以游戏为主,游戏结合田径课程目标,这样才可以既满足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双重目的。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性格和身体素质以及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合理利用教学设施,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中学生阶段适合以大肌群为主要运动肌群且有节奏性的有氧运动,保证运动负荷的科学性。

2.2 教学方法的改变

学科交叉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诱发学习积极性。适时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和对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提问等方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让学习成绩好的或者对于爱好田径的同学有表现机会,增加学生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的多样化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单调和枯燥。可以欣赏雕塑图片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在田径教学休息期间穿插励志体育故事。

2.3 加强学校领导重视,加大田径教学成绩考核力度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中学教育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侧重点,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成绩影响不大,田径运动就显得不是很重要。所以作为学校的领导,首先要本着对学生体质负责的态度,认清田径教学的重要性,重视田径的教学,加大田径教学成绩考核力度,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应该明白体育成绩对他们学业上的影响。

2.4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应熟悉学校的环境、场地、器械,提前备课做好准备。在课前与项目相适应的场地上,器械的布置井然有序,合理得当。其次,教师应提高教学能力,提高个人修养和个人魅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平时要注重与学生和谐相处,多鼓励,多关心,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和学生产生正面冲突。此外还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变化。

2.5 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客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在体育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身要认识到田径对自身素质发展和形体塑造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田径自身的枯燥性,并借此锻炼自身的耐心、毅力等优秀的心理素质。学生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合老师的教学,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更好的开展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3.小结

学生的逆反心理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措施来消除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这对于我们进行田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56

[2]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1

[3]索里JM,特尔福德CW.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7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6

[5]曹波.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5.消除学生厌作心理 篇五

论文关键词:游泳教学;心理障碍;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分析探讨了在游泳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和手段。

在高校有游泳池的学校已越来越多,游泳项目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一项使学生受益终生的运动技能。但由于在现实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游泳教学任务,通常只重视学生身体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因而导致了学生在游泳学习中产生胆怯、害怕、焦虑等心理障碍,影响了游泳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人身伤害事故。为此,在游泳教学过程中,防止和消除学生对游泳学习的心理障碍,应引起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只有明确了解学生在学习游泳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才能相应采取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以提高游泳教学的质量。

1游泳课教学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在游泳课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有内因也有外因,综合起来有以下儿方而。

1.1游泳项目的特性所致

因游泳项目是在水中进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部分学生从未下过水,往往产生恐惧心理。

1.2教学方法不当

在游泳教学中,若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语言生硬,教学步骤未循序渐进,动作示范不规范、正确,水中保护不够,均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害怕,而产生厌恶、恐惧心理。

1.3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游泳课的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游泳成绩无所谓,体育成绩只要及格就行,专业课才是自己的本行,从而对游泳课表现出厌烦和冷漠。

1.4意志薄弱

大部分不会游泳的学生,遇到自己不熟悉且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不是去积极的面对,勇于克服困难,而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

2心理障碍的生理表现

在心理障碍的刺激作用下,引起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协同活动,某些与运动有关的神经中枢受到抑制,人体工作机能明显下降。表现出神经紧张,心跳加速,致使肌肉僵硬,协调性下降,产生多余的附加动作。

3消除游泳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3.1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人的身体健康是人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智商再高,身体不好,也不可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英年早逝,均仿国家、家庭受损。要使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既是高智能的社会,又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不仅需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需要有强壮的体魄,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因此,要求当今的大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游泳等体育教学,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心肺机能水平,而且能陶冶情操,一旦掌握该锻炼方法,将使学生终生受益.能在发生意外事件中,学会自救,又可在自救的同时抢救他人生命或财产。只要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激起他们对游泳学习的内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一旦明确,就会产生自信,自觉地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3.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应结合游泳项目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的教育。上游泳课时学生主要是害怕、恐惧水,有部分学生来自北方,北方地区的学生由于江、河、湖少,有的学生从未下过水,担心呛水,喝水,而导致恐惧水,不敢下水去熟悉水性,不与教师合作去学习。教师应针对学生这种害怕、恐惧心理,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教育学生要勇敢、顽强、树立必胜信心。同时教师要结合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恐惧水平的心理,并使之逐渐消除紧张,恐惧,痛苦的心理。

3.3讲解示范要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讲解示范要准确、简明清晰,动作舒展而优美,富有感染力,则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蛙泳技术时,对其腿部技术动作可用“收、翻、蹬、夹”等字来概括,这样既形象又具体清晰,练习时与学生的直观感觉紧密结合,对消除害怕心理、完成动作十分有利。

3.4选择循序渐进的练习手段

当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危险性时,部分学生可能产生消极情感。游泳项目的教学,在学生初学时,部分学生因从未下过水表现缩手缩脚,缺乏学习信心。教学时,可由易到难,熟悉水性,如在浅水中戏水,行走,上、下蹦跳,让学生在水中感受水对人体的浮力,再在水中进行2人一组团身抱腿憋气上浮练习;;2人一组1人站立,1人在水中憋气将头埋人水中的漂浮练习;蹬池壁滑行等等一系列熟悉水性练习,这样使学生经过一段对水的适应练习后,再开始分步骤地对游泳技术进行教学,最后完整教学,待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后,再逐渐过渡到正常考试标准的练习,这样既能消除学生恐惧水的心理,又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5用诱导和表扬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应循循善诱,首先使学生懂得,只要主观努力,练习得当,自己是完全能掌握该技术的。对于少部分身体基础差、协调性、灵敏性不好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注视他们,及时给予表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均要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3.6教师要正确运用保护和帮助措施,创造安全、良好的教学环境

保护和帮助措施是消除学生在游泳练习时心理障碍的直接手段。游泳教学的初期,教师应在水中运用正确的保护方法,并帮助学生克服水对人体的恐惧,这不仅能有效地防止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对那些对水存有恐惧心理的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双边行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保护下完成动作,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这对克服不良的心理是十分有利的。

3.7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传授相关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结合游泳项目进行心理训练,能有效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如自我暗示,当练习遇到困难时,默念:“不能灰心,坚持就是胜利”。“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又如可采用念动训练,每周才一次游泳课(2学时),在没上课时,要求学生对正确的运动技术表象进行回忆,提高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力,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

4结束语

6.体育课上如何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篇六

一、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型到定型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 情绪偏激, 要求进步, 但组织纪律性差, 自控能力也较差, 同时他们也具有创新意识, 接受新生事物快, 善于交往的特征。

1. 体育学习动力不足。

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 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2. 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 导致体育成绩较低, 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 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 体育成绩提高较慢。

3. 意志品质薄弱。

意志品质比较薄弱, 缺乏毅力, 怕苦怕累, 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难以坚持。缺乏勇气, 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 练习时束手束脚。

4. 性格内向, 缺乏自信。

“体育后进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 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 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 缺乏自信心, 往往知难而退。

5. 心理矛盾, 情绪不稳。

“体育后进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 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 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 他们意志薄弱, 自制力较差。

二、预防和矫正自卑心理的几种措施

自卑心理可以破坏学生的动作记忆, 干扰注意状态, 产生消极认识, 使旧有的暂时神经联系难以恢复, 新的暂时联系难以形成, 进而失去精确掌握知识技术的标准刺激, 如若不能得到正确的心理疏导, 更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 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如何信任他, 使用他, 赋予他更多的责任, 往往正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手段。”因此, 我们必须保护和恢复自卑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预防和矫正, 应从认知因素上去改变, 从行为目标上去强化, 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具体措施如下:

1. 以情动情, 真诚相待。

自卑是一种情感损伤, 自卑者失之于情, 即应补之以情。教师应对学生献出一片爱心, 在教学中相信他们, 鼓励他们积极练习, 适度地运用表扬和鼓励等手段。如当他们练习成功时, 应及时给予肯定, 当他们练习失败时, 应及时给予鼓励,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练习积极性。对于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最好不要直接提出批评, 而应采取从侧面提出要求, 使他们能完成学习和练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以诚相待, 在他们身上多花费一些精力, 重新燃起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

2.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 在教学中首先应注意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 肯定自己的成绩, 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应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只要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就能提高自信心, 克服自卑感。

3. 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中注意做到关心爱护学生, 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在班级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 使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感到集体温暖、同学友善、老师信任、活动有趣, 从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 我还注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适当放宽对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 以避免他们再受心理创伤。

4. 利用自卑心理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积极抗争。

自卑感是学生在判断自我价值时, 发现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后萌发的。起初他们不甘落后奋起抗争, 以期追赶上去, 这是自卑心理的积极因素, 只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抗争均告失败时, 才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赶上去, 信心动摇使抗争的力量逐渐减弱, 最终信心尽失, 放弃抗争, 甘为人后。若能抓住抗争意识的存在时机给他们鼓励, 并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让他们体验到只要努力就会有成效, 就能使其积极抗争的心态得以保持下去。

5. 对症下药、耐心指导。

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 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 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 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 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 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6. 提高体育学习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建立在成就需要基础上的人的特有的社会性动机。即一个人对于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必定主动去做, 并具有尽力做好的心理倾向。培养其体育成就动机, 有利于自卑感强的学生热衷于体育学习。要通过多种渠道, 让他们知道体育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具有多种功能和独特的魅力。

7.如何消除大学生的“闭锁心理” 篇七

【关键词】闭锁心理;心理障碍

从马加爵杀害同窗到刘海洋“硫酸泼熊”再到张亮亮的“虐猫”事件,人们把目光瞄准这片富有诗意的象牙塔上,舆论的焦点也在关注着这些天之骄子们。拌随着无形而激烈的竞争,心理障碍越来越青睐于大学生,消极的影响客观上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闭锁心理就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一、闭锁心理及其特征

闭锁心理一般是指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封闭,不轻易外露自己的心理世界和感情等,甚至把自己与别人隔绝开来而形成心理现象,其特征为:

1、封闭性。随着社会知觉、情绪体验、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内心世界秘密的增多,自尊心理的增强,主体会自觉不自觉的采用消极的闭锁心理方式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显露出一种特有的心理封闭性。

2、隐蔽性。所谓隐蔽性,就是没有明显的表现或显著的反应形式,主体的各种心理冲突以及对事物的情绪体验埋葬于主体的心灵深处藏而不露。

3、两面性。一方面个性的逐渐明朗化,主体渴望通过社会交往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认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阅历尚浅,心理承受力低,使得主体又封闭着自己的心灵,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深深隐蔽起来,呈现出心理活动的闭锁性与想对开放性并存的特点。

4、自我中心性。只凭自己的信念,为人处世完全从自己的认识和喜好出发,认为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惟一正确的,一旦发现外部世界对自己认可的这个“自我不予承认,便封闭内心世界。

5、自己我防卫性。心理学研究发表,人有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当主体在实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或阻碍后,为避免再次受伤害,对周围的人会持戒心理,把自我封锁于内心,抑制自己的欲望、思想和情感,只在自我内心寻求安慰和满足。

二、造成心理闭锁的部分成因

1、从生理上看,目前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至二十三岁之间,正处于青年中期,在生理上看有明显的变化。大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身体生理能力,已达到成人水平,个体正向稳定的个性发展。但是生理变化的相对成熟而心理变化的相对迟缓,往往使大学生生存在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非同步性”。

2、从心理上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会随着青春期生理上的发育成熟而急剧发展。

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更关注其内心世界。他们绝大多数能主动地根据社会要求去不断认识和发展自己,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我的位置。但由他们心中的“自我”还不够成熟,没有完全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一旦发现他们心中的这个“自我”得不到外界的承认和理解,便会使他们的心理难以平衡,对社会和他人感到恐惧与不安,甚至对别人的评价耿耿于怀或愤愤不平,拒绝与他人交往,从而逐渐与现实社会产生隔膜,渐渐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3、从思想方法上看,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爱怀疑和争论,对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轻信盲从。但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他们往往固执己见,易走极端,不大容易接受没有经过自己验证的他人的正确观点。如果他们一旦自我认同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便不会轻易放弃,也不会再去理会他人的看法,将自己的思想藏于内心,不愿开启自己的心扉与外界交流。这样长期下去,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闭锁心理。

三、大学生闭锁心理的疏导对策

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理,时期顺利成才呢?

1、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对挫折有正确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才气理智的应付方法。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可续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度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社会竞争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集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再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咧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己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4、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

5、通过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或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现实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要求助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师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8.消除学生厌作心理 篇八

【关键词】障碍;鲜活;教学方法

学生进入七年级开始学习生物,由于初中生所学科目陡然增加,部分学生对传统上所说的“副科”兴趣锐减,成绩也就不如人意。由于这时学生的心理还没定型,可塑性强。因此,对其研究就有特别的意义。

一、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障碍

怕则生难,难则生厌。进入初中学习生物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产生分化,部分学生喜欢生物,部分学生讨厌这门学科,从而出现各种心理:

1.熟视无睹的轻率心理。这样的学生在生物课上,面对树叶、种子、小动物这些鲜活的材料,也表现为态度冷漠、满不在乎,认为这些东西太平常,是司空见惯的事物。

2.顾此失彼的偏爱心理。这些学生关注的重点常常在探究目标以外。如对树叶,很可能关注起什么树种,开什么花,而老师要求的是探究叶脉的分布或养分的运输等。对一个猪的心脏,他们关注的是炒成菜的味道如何?而老师的目的是分析其结构功能。

3.谨小慎微的畏惧心理。这种学生上课时神情严肃、畏首畏尾,认为生物太复杂,即使用功也学不好,常常呆坐在那里等待下课。

4.坐享其成的依赖心理。这种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强烈愿望,在合作探究小组内充当“南郭先生”,人云亦云,从不主动积极地学习。

凡此种种,严重地桎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陷入了“劳而少功”的尴尬境地。因此,我们必须找出导致这些状况发生的原因。

二、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导致这些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是教师因素。

1.教学方法的滞后。目前不少学校都不设专职教师,教师也就懒得去研究教学方法,更談不上指导理念了,他们通常的做法是今天学这个名师,明天学那个学者。然而,“橘生淮南曰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机械模仿的后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2.考查方法的脱节。引入活动单教学后,考查成了每个章节必做的工作,但传统考试方法仍占据着主阵地,许多教师还是满足于一张试卷打遍天下的考查方法。这种检查方法和教材本身脱节,实际上是对教材设计意图的否定。

3.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主观地制定学习目标,以致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方产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动,在情感上更缺乏沟通。

4.教师思想的抵触。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念,因而产生抵触情绪,他们抱怨根据新课程标准所耗费的精力太多,完全是得不偿失的事。

三、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克服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障碍,最主要的还是靠教师,靠他们科学设定教学内容,靠他们不断改进教法。万变不离其宗,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教师要以活动单教学为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1.充分利用鲜活的生物教学材料

类似于一片树叶,一棵小草这些东西,都属于教学中鲜活的材料,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能否成为学生乐于使用的东西,则需要老师的精心引导。

①对存在轻率心理的同学:可提供机会展示已知的知识;提醒他们从新角度关注事物;以同学的热情加以感染;以具体的设问引发关注。

②对偏爱心理的同学:可提出明确的探究目标、任务;指导探究的方法、过程;选好需要探究的鲜活材料,突出重点;做好探究结果的总结交流,以激发探究的热情。

③对畏惧心理的同学:可揭示神秘面纱,给予理性认识,如毛毛虫只是毛稍微有毒性;可指点方法,提供辅助工具,如劈开河蚌时要将小刀劈入河蚌贝壳开口处;有的要用理智战胜情感,学生解剖家鸽时绝大多数不忍心,老师要让他们明白,这项工作是为了将来更好的保护它们。

④对依赖心理的同学:可小组内合理分工,让人人都有任务,谁也不能做“旁观者”;预设一些有趣的感知疑问,激发他们的参与愿望;手把手引导,帮助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获得乐趣,为下次感知活动积蓄欲望。

2.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困难生”多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教师应给他们更多的关心、耐心、宽容心。在教学中,多观察、分析他们的思想情绪,多为他们创造一些锻炼的机会,酌情予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生物的信心。

3.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要在教法上下功夫,如创设情境、比较法、联想法等。通过比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通过一词联想,群体记忆,横向联系、扩展,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生物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对七年级新生来说,兴趣显得比其他诸如短期内的成绩与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只有想方设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一进入中学阶段就开始喜欢这门学科,也为他们以后参加中考、高考,甚至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生命的壮阔》斯蒂芬·古尔德,1996/2001:三联书店

[2]《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卷)》 ([法]卢梭著) 2001年 教育出版社

[3]《初中生物活动单导学练》2010年 江苏人民出版社

9.消除学生厌作心理 篇九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或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发生差异, 产生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 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主要表现有八种类型。

第一, 超限逆反。 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 (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 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 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 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 , 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 “让他东他偏西, 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 情境逆反。 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 (如下课了, 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 班主任却津津乐道, 布置大量作业) , 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 如摆弄东西、 收拾书包等, 以示不满。

第三, 信度逆反。 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 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 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 (或含虚假的成分) ;再则, 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 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 (或不能充分) 说服学生。这样, 都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 (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 产生怀疑, 拒不遵从。

第四, 禁果逆反。 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 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事物, 他们反而越想接触。 如故意违校纪校规、早恋、喝酒、吸烟甚至违法犯罪等, 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 自主逆反。 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 如家长或老师虽动机良好, 却用呵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 等等, 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 引起双方互相呵斥、打骂, 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 归因逆反。 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 而动机不良引的逆反心理。 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 但其动机不良, 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 失衡逆反。 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 失去平衡。 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 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 其说教内容就不可能被学生接受, 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第八, 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 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 如执拗、怪僻、暴躁、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 稍不随意, 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 (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 。 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 而且他们的家长 (特别是父亲) 多有同样的倾向。

而导致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决定了他们特别易于产生“逆反”心理。 这是因为他们处于由少年期到青年期过渡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 在此阶段, 他们的独立意识日益强烈, 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在交流上的不平等。 因此学生态度上有抵触也就不足为奇了。 面对学生态度上的反常, 我们必须冷静。 要分析原因, 一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及时与学生沟通疏导, 切实解决他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 要讲究方法, 切忌冷嘈热讽, 切忌大声呵斥, 切忌体罚或变相体罚。 将心比心, 换位思考, 冷处理都是好方法。 二是现在的青少年都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 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 对中国的昨天他们很少知道甚至不知道。 对先辈们曾经受过的磨难他们认为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 隔膜不可避免, 冷漠也自然而然产生。 同时身处社会转型时期, 他们耳濡目染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 诸如拜金主义现象, 社会黄黑现象, 家庭变异现象, 尔虞我诈现象, 等等, 在幼小的心灵上促成了他们对于人情的淡漠、冷漠。 父母溺爱、父母百依百顺、隔代养育等让他们认为受宠理所当然, 人人为我天经地义, 至于我为人人根本不可能。 因此习惯于我行我素, 至于他人如何教育, 一句也听不进去。 要根治这种贻害无穷的弊端非一日之功, 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教育工作者理当负起自己的责任, 更应当视学生如亲子, 给他们阳光, 给他们雨露, 使他们茁壮成长。 三是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而增强, 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 在有关自我管理上, 在和异性的交往上等, 他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 要知道, 他们这个时期很稚嫩, 对世间的善恶是非很模糊, 有些根本就茫然无知。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他们当亲人看待, 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必不可少, 但也应允许他们犯错误, 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 创设各种情境如参观烈士纪念馆, 走访弱势群体家庭, 让他们体验生活的艰难, 有时甚至可以进行一些挫折教育。 恰当的情境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感化人, 更能淡化逆反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明确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掌握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 这为我们制定调适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1.全面评价学生, 努力挖掘 “闪光点”。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 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学生更是如此, 一旦他们有了进步, 就应该立即表扬。 否则, 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强化, 就会丧失信心。 特别是对待后进生, 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 恳切地提出希望,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 进步得更快。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 就是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当教师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时, 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 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2.加强感情投入, 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时, 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 则要给予他们更多安慰和关怀。 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 要尽量缩小“代沟”, 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 师生感情越深, 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3.优化教育手段, 讲究教育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只按某些公正性的条条办事的审判官。 学生毕竟是孩子, 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的,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 采取不同教育手段, 讲究教育艺术。

4.重视心理辅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 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 “心病还得心药治”, 为此, 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素质的培养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 减轻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有一条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这就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最重要的是, 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受教育的状况, 对学生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使学生明白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样, 他们的“逆反”心理便会大大减轻。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 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对学生应一视同仁, 决不可厚此薄彼;对每个学生, 既要看到他不足之处, 更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积极因素, 进而因势利导;尤其要尊重“差等生”, 使他们放下自卑的包袱, 奋起直追。 只有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与平等感, 才能有效地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一句话, 要使学生的“逆反”心理不除自消, 就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确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摘要:“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 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 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学中发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合拍。

10.消除学生厌作心理 篇十

恐惧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特征, 在体育教学中, 对动作比较复杂, 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的体育项目, 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一旦有了畏难情绪则有碍于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同时还会产生各种错误动作, 甚至出现伤害事故, 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 这种畏难情绪心理上称谓“不安”和“恐惧”。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有效地消除和克服这种心理, 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 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自身的原因, 也有教师教学不当的问题, 而且还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主观因素。

2.1.1 学生心理素质差。

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总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 技术水平低, 而且比较胆小, 怕脏, 怕累, 练习时遇到这方面的动作就害怕, 胆怯, 躲避, 根本没有想到用意志努力去克服, 从而形成恐惧心理。

2.1.2 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

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危险性或学生本身的因素, 造成运动损伤。一些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受了这样的事实或经验, 在教学中, 碰到内容与以前经历相类似时, 伤害事故的情境就会出现, 甚至夸大危险性, 而引发对该内容的恐惧心理。

2.2 客观因素。

2.2.1 学生身体素质差, 运动能力低, 完成不了动作而引起恐惧心理。

有的学生身体矮小, 或过于肥胖, 或体单力薄, 离某些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差距较大而产生了恐惧心理。

2.2.2 教师教学行为不当而引起恐惧心理。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讲清动作要领, 示范失败, 标准过高, 要求过严, 不能从学生身体体能的实际出发, 方法简单, 过于急躁, 动则训斥, 这些行为的出现便会引起学生上课时的恐惧心理。

2.2.3 场地, 器械设备差而引起恐惧心理。

在教学中如跑道凹凸不平, 器械不稳固等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引起恐惧心理。

3. 消除恐惧心理的方法

3.1 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 第一, 要注意培养学生大胆、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 激发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第二, 要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教师应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努力培养体育骨干, 发动他们去帮助有恐惧心理的学生, 这也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意志品质的形成。第三, 激发学生情感, 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 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 使课堂气氛和谐, 生动活泼, 并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对基础差的, 胆小的, 心理恐惧较重的学生, 千万不能嫌弃他们, 而应更加关心体谅, 热情帮助和循序善诱。对他们每点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克服不利因素, 使恐惧心理降到最低限度。

3.2 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第一, 从语言激励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第二, 从教学行为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教师成功优美的示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组织课堂教学, 降低教学要求、适当的保护帮助, 相互比较以及用富有激情和强烈感染力的言语, 热情亲切的态度去减轻他们心理压力从而减轻恐惧心理的目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3 加强学生身体素质训练。

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基本技能训练以及身体素质的综合训练, 它们能互相渗透, 又互相促进,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身体素质训练, 即“课课练”, 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实效, 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积累, 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逐渐消除恐惧心理。

3.4 做好充分准备, 创造安全氛围。

首先,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在内容安排上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逐渐增加难度。其次, 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在运用教学方法时, 各种诱导手段要合理采用。当学生出现或可能出现错误动作时, 还可采用变换练习条件。再次, 要做好器械安全检查工作, 从而营造一个可靠的安全的上课环境。

3.5 做好教学示范。

教师的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技术正确、动作规范、轻松优美, 使学生看完后能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但在示范过程中要注意:初次示范的动作幅度做的不宜太大, 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的掌握动作水平的提高逐渐加大示范动作的幅度。

3.6 充分应用保护与帮助。

保护与帮助时体育教学中一种教学的重要手段。首先, 教师要有责任心, 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保护与帮助上, 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其次, 正确应用保护与帮助的手段。如教师的站位、保护的方法。最后, 培养学生干部进行保护与帮助。同学之间的保护使他们更放松, 有利于消除恐惧心理。

4. 小结

恐惧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特征。虽然消除恐惧心理主要靠学生自身, 但是教师应对这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认真观察和研究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地措施, 积极有效地消除或减轻学生的恐惧心理,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尚润年.体育教学鼓励的时机与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0.4.

11.职高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与消除对策 篇十一

职高学生由于文化起点相对较低,可谓“先天不足”,因而作文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心理障碍尤为突出。本文试就职高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作一点粗浅的分析,并对如何消除这种障碍进行探讨。

一、职高学生作文心理障碍

1.畏惧心理

一提起写作文,有的学生就害怕起来,感到脑子里空空的,没有东西好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平常没有养成观察和阅读的习惯,对事物缺乏有意观察、了解,不注意积累作文的素材,因而一动笔不是想当然地写,便是想到一句写一句。久而久之,觉得作文很难写,是一种负担,因而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

2.厌倦心理

学生的作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作的,而且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可是在作文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由于空洞的说教,枯燥的指导,过多的指责,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厌倦心理。

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的关键是对作文学习缺乏兴趣,认为作文是枯燥乏味的艰苦劳动,感到作文学习困难大,没有意思。

3.失望心理

不少职高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偏差,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较多,特别是作文困难就更大。如果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厌倦心理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矫正,那么就会在做作文时失去写好文章的信心,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产生失望心理。

二、消除作文心理障碍的对策

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素材,为什么学生却没能利用起来呢?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认识事物和提取作文素材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从周围生活中提取作文素材,消除作文的心理障碍。

第一,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培养观察能力,获得作文材料,消除畏惧心理。

学生对作文有畏惧心理,主要是没材料好写。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学会观察,获得作文材料,让学生有话可说。

第二,引导学生从平常的闲谈中收集作文材料,激发写作兴趣,消除厌倦心理。

我们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课间休息时或在寝室里,一群学生叽叽喳喳、喋喋不休地说着,谈到高兴处还手舞足蹈起来,这就是闲谈。他们无拘无束地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伙伴交流,不但谈带来的饭菜,同时还谈社会的“新闻”。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类闲谈,并留意收集闲谈的话题,敏锐发现有新意的思想内容,并及时整理话题,把它作为作文材料来源的一个方面,这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是很有帮助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厌倦心理自然能逐步消除。

第三,指导学生从生活日记中发现新题材,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皆文章”,消除厌倦心理。

生活日记,是对日常生活进行经常性细致观察所做的记录。坚持写日记,可以了解生活,提高观察能力,丰富写作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写下生活中的见闻和感触,注意从中发现有新意的题材。如一个学生在日记里写到回村看到新盖的厕所地面墙面全用洁白的瓷砖铺砌,这是村里从未有过的事,他感到新奇。教师抓住这个“新意”,启发他认真回顾不同年代村里厕所的变化,思考这变化中的意义,指导他抓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中国农村带来巨大变化这一中心,通过小小的厕所来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变化。结果该学生以《厕所之变》为题写了一篇富有现实意义和生活气息的作文,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了大奖。

第四,指导学生从博览群书中积累作文素材,在作文中品味自己成功的快乐,克服失望心理。

职高学生没有普高学生那样的升学压力,理应有更宽裕的时间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书报杂志,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在博览群书中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

问题的关键是选择怎样的读物较为合适。我们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推荐或介绍一些浅近的学生读物,如《中学生之友》《课堂内外》等。有时我们也可统一安排阅读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和联想,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第五,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消除失望心理。

出现失望心理的学生,往往基础较差,作文困难较大,失去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即便只是发现其作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用得不错,我们也要加以表扬和鼓励。有个学生在一篇题为《大山情》的作文中,写到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写了这样一句话:“平时在城里看到的都是水泥洋房、高楼大厦,现在走进小山村,看见土墙石房东倒西歪,像是来到了类人猿的世界。”教师在“像是来到了类人猿的世界”一句上划了线并眉批这个比喻不错,并在讲评时给予表扬。对于作文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这一肯定无疑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职高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不是一时一日就可以消除的,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就像一句名言说的那样,学生要“从画蛋学起”。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常表现出惰性,因此教师只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才能让学生树立起写作信心。

(作者单位:丽水市职业高中)

12.消除学生厌作心理 篇十二

我们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与消除的目的是: (1) 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 以总结经验, 找准问题, 发扬成绩, 纠正错误; (2) 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 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 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 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 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 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 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 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 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 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 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 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 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 创造潜能遭到扼杀,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 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 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盲目下笔, 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 未认真读题、审题, 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 哪些是未知条件, 哪些是直接条件, 哪些是间接条件, 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 没有“从储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取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 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 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 是否最佳, 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 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 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

3. 定式心理

定式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式。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 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 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 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 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式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 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4. 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 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 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 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 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 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 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 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 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 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 知识理解不透彻, 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 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难以深刻领会结论, 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 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 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 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 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 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 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 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 (1) “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 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2) 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3) 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 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5) 教法单调死板, 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6) 学法指导不够, 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

二、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 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 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四重”, 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 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 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 突出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实际, 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 兴趣爱好, 特长优势, 学习策略和水平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 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 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 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 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 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 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 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 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 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 又不包办代替, 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 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 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 审题答题, 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 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 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三到”, 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 想学生所疑, 想学生所难, 想学生所错, 想学生所忘, 想学生所会, 想学生所乐, 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 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 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 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 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 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 使师生心心相印, 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 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八引导”, 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 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 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 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 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 征求、询问他们的意见, 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 “问题具有相当难度, 但并非高不可攀, 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 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境激趣, 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 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 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 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 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 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 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 给他们加油鼓劲儿。

5. 环境引导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 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 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 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 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 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 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 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 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 以人育人。

7. 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建立竞争机制, 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比、学、赶、帮争先进。

8. 方法引导

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 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

13.消除学生厌作心理 篇十三

关键词:职校生 英语学习 心理障碍 消除策略

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还取决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习者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而消极的情感,则令人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率。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职校英语教学中的情感障碍及消除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职校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成因

英语学习者的一般心理障碍主要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意志、性格、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而情感因素则包括动机、态度、自尊、自信、焦虑、移情等。当前,职校生在英语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

当前,职校生中的大部分人存在自卑心理,他们的学习基础在中学时代打得不好,单词量严重不足,课堂上听不懂、看不明白,即使努力也收效甚微,成绩难以提高。这种心理暗示导致了他们缺乏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采取逃避甚至放弃的方式。另外,还有一些技校生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往,英语课上被动消极。因为怕出错受人讥笑不敢大声跟读;全班齐读时,他们闭口不言;教师提问时,他们低头不语。他们不敢和别人用英语对话,也不敢多提问题。这些学生也想把英语学好,勤动笔、常默写,但终因学的是“哑巴”英语,成为学困生,有较强的自卑感。

2.矛盾心理

部分学生有提高英语成绩的愿望,也下过决心要努力学习英语,向老师和优秀的同学请教,自己也购买了不少学习辅助资料。但是,即使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他们的成绩仍然没有显著进步。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一旦短期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丧失了继续进取的信心,从而造成了心理的疑惑和矛盾。

3.害羞心理

部分学习者存在这种现象:他们学习成绩不错,但当被提问时却支支吾吾,或不愿回答,而回答的内容与其实际水平相差很远。存在这种现象的学习者,主要是他们知道自己在老师心中的期望值较高,因此形成了心理压力,加上性格内向,怕读错讲错,久而久之,即使英语成绩再好,也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

4.逆反心理

由于个别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关心,不尊重学生,或由于教师不能公正地处理某些事情而造成学生心理创伤,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厌恶感,并在心理和行为上采取反抗态度,转而对英语产生“反感”。另外,个别英语教师过分注重语法教学和英语应试教育,脱离了新形势下职校英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造成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所适从。

应该说,对于当前的职校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更应该凸显其应用性。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基础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上。如果一味追求语法和应试教育,显然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对于当前的英语教学,必须有新的思维和方法,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英语实践能力。

二、如何消除职校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

对教师来说,认真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采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技校英语教学中使教学双方、师生双方在心理上达到和谐一致,围绕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把教学与教育紧密结合为一体,都是至关重要的。消除技校生的英语学习障碍,其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1.坚持长期反复的思想工作,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人的任何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的,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学习也是一种活动,所以可以把学习过程理解为动机作用的过程。学习动机的产生与存在,不仅需要外部客观条件的激发,而且需要内部心理因素的转换。离开了激发与转化,也就无所谓学习的动机了。英语教师应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和激励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帮助其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作为老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要对其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从深层的心理健康、学习动机和日常经验等角度去关怀学生。上课时,多向学生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多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课后,给学生留一些适合他们做的题目,使其获得一些成就感,逐渐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余还要多找学生谈心,多辅导学差生,鼓励他们尝试一些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消除厌学、恐惧失败和退缩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

2.激活英语课堂,还学生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1)学习的兴趣是产生学习自觉性的最好动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备课要充足,大胆取舍教材内容,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增加其趣味性,也可以添加有趣的语言材料,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教师还可以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创造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参与的愿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旋律优美、积极向上的英文歌曲,在音乐美的熏陶中复习掌握新知识,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授学习策略。英语教师要教会技校生各种学习策略,如学习听力、口语的方法、考试技巧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事半功倍的感觉,从而克服各种消极心理,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3)探索教学方法。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技校生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即教法要多样化。教师应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4)加强文化背景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英语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应把英语教学和英语国家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在教学过程中同步并进。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观看优秀英文电影,或举办英语国家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等,让学生在语言文化的“综合利用”中强化跨文化意识,扩展语言和文化知识。

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毅力

学习英语一定要有毅力(willpower),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学不好英语。毅力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标的意志品质。学习英语,必须有惊人的毅力(amazing willpower)、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study perseveringly)的精神。若在语法复杂、单词量大、语音不好学等困难面前退缩,将永远学不好英语。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要乐观进取、知难而进,要让健康的情感激励意志。

职校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分层要求、因材施教;通过重视课堂教学的改进,增强技校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消除自卑感;帮助职校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价值观,激励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毅力,有效消除学生自卑、害羞、矛盾、逆反等心理障碍;强调人人参与,为他们积极创造表现的机会,改变他们作为课堂陪衬或局外人角色的状况,形成愉快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

一旦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心理优势,又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有了好的内因。这时,教师这一起引导作用的外因,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有权威性,学生有向师性”,这两种心理状态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源于对任课教师的人格、学识等方面的热爱和崇敬。英语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迁怒、急躁,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打击技校生的学习热情。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有正确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活动。知识不能像杯子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中去,相反,知识是学生在求知和探索动机驱动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获得的。

参考文献:

[1]Jane Arnold.Language Learning[M].北京: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王娟,乔修娟.智力因素对大学外语学习的影响及在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2(1).

[3]Ei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5]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尾市技工学校)

上一篇: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下一篇:六班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