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

2024-07-21

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10篇)

1.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 篇一

我国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创新

【摘要】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金融脱媒加剧和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发展小微金融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大契机。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融资困难成因,然后从对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提出了创新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小微金融;小微企业;商业银行

一、小微企业界定及市场分析

小微企业通常指比中小企业规模更小的小型或微型企业,是小型民营企业、个人合伙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统称,其融资要求大多在500万元以内。当前,我国小微企业数量非常多,成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其发展也愈发受到国家的重视。而在当前中国市场中生存的小微企业,绝大多数缺乏企业优势,很难受到风险投资和科技基金的青睐,而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

对商业银行而言,随着经济、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和逐步放开,我国的银行业外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加之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银行存贷利差缩小,银行业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能轻松盈利了。在此背景之下,银行业要想得到更多的潜在市场与客户,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不失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只有通过商业银行的参与,在充分了解小微企业客户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为小微企业设计个性化的产品,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才能有效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拓展小微金融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经营理念与系统支持不够到位,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银行在小微金融业务的发展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实现规模效益,还面临着运营机制、资源配置、风险控制、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的难题。一方面,商业银行当前能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小微企业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且所提供的业务多数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性规划和整体流程设计,风险评估体系等的建设也很不完善,且部分商业银行对小微金融业务营销和产品创新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仅将之作为传统业务的附属;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小微企业财务报表缺乏透明度,且大量企业存在偷税漏税、真实销售情况难以核实等情况,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对客户的资金实力、偿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可能会使得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过于谨慎。

三、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业务创新的建议

(一)了解客户需求,量身定做产品

各类商业银行应遵循“可行、便捷、实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加深产品创新力度,开发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小微企业的“定制”服务,应对其多层次的融资需求。针对成长初期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应控制信贷规模和贷款的期限,为其提供短期信贷产品,并对资金实时监控,避免挪用,加强风险控制。针对成熟期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可适当选择业绩优良、成长较快的小微企业作为客户对象,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融资需求,适当提供中长期信贷业务,并关注资金使用情况。同时,银行还可以开发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法人按揭贷款等各类质押产品。针对于衰退期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要压缩贷款,杜绝中长期信贷业务,并且有步骤的将已发放的信贷资产从企业退出。

(二)优化贷款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要想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效率,商业银行就必须优化服务流程,建立门槛低、覆盖广、可持续发展的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机制。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间可将小微企业贷款环节“流水化”,建立与小微企业无缝对接、零距离服务的贷款流程;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可提快小微贷款审批的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在该系统建成之后可自动区分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种类型,分别进入自动拒绝、转入人工、自动接受的审批流程,缩短贷款等待时间。

(三)开放担保方式,创新融资路径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提供担保品特别是不动产抵押物是很难的,这直接影响了其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的机会,所以商业银行需要创新担保方式。首先,创新质押担保。在保证银行风险管理的前提下,丰富推广诸如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利质押贷款、商标质押贷款、贵金属质押贷款等各类非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品种,满足小微企业客户融资需求。其次,拓展信用担保。商业银行可开发、使用以小微企业为客户群的信用体系,开发许多如组合贷、小额信用贷、电销网贷、POS贷等信用贷款类产品。最后,加强银保合作。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确定双方承担风险比例,并将风险审查进行分工,确认抵押担保物范围,保险产品费率等,将融资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

(四)设置专业机构,提升激励机制

对于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合理的机构组织架构对推动业务水平至关重要。第一,在总行管理层面,设立专门掌管小微金融的机构,单独管理、单独考核、单独核算,做好相关业务推动、产品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第二,成立一支专门经营小微金融业务的团队,促成财务、管理、投融资、法律等专业化金融服务人才的聚集,立足于本地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为小微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积极培育客户群体。第三,明确激励机制。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规模、资产质量和贡献度等多项指标量化,并与信贷职员的收入、提示、业绩量等挂钩,充分调动信贷专业人员营销小微金融的积极性,推动小微金融业务的全覆盖。

(五)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应强化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的模式,将服务整体打造成全方位、一条龙服务产业链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专门化、专业化的服务,培养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商业银行各分行可将目光聚集在本区域内小微企业的集中地,利用信息集中的优势,研发专门针对该区域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根据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为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提供策略指导;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可为小微企业供应包括融资、结算、财务顾问、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投资银行、企业并购重组等种种类型的综合型金融咨询服务,以及技术培训、市场推广等业务指导。

参考文献:

[1]郑九歌.积极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01)

[2]李月.论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必要性[J].时代金融,2012(08)

[3]尚福林.新时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J].中国金融,2012(16)

2.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 篇二

我国经济学家陈岱孙、厉以宁将金融创新定义为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内建立的新的生产函数, 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 是为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

一般对金融创新的理解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狭义的金融创新就是经济学家们关于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定义。“金融创新是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金融创新并不是金融业中一切新现象的泛称, 尤其不是传统金融体系从一个计划经济或商品经济中成长出来的过程。尽管金融创新可能甚至必然伴随金融组织的创新, 但是这种创新不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广义的金融创新不仅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 而且包括发达国家金融创新成果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及因此带来的金融制度的创新。

二、金融创新的条件

影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条件有很多,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可以得出许多具体的结论, 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扩展和变化。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仅归纳介绍几个比较具体的条件, 如下所示:

1、金融市场发育程度。

我们知道, 金融创新是创新主体为对不同环境而采取的一种应对行为, 这种行为只能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产生, 因此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 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 在这种环境下, 金融创新没有生长的土壤, 金融创新几乎是沉寂的。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 成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显著特点。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越高, 进行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金融创新的范围也就越宽, 金融创新的复杂程度也就越强。

2、客户成熟程度。

如果客户不够成熟, 商业银行也很难在金融创新上大有作为。一方面, 正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 客户需求是金融创新的直接动因之一。但成熟程度不同的客户群, 他们需求的层次、需求的可操作性、代表性以及潜力等是不同的, 成熟程度越高, 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启示性作用就越强。另一方面, 一个新产品的推出, 除了产品本身好坏外, 还需得到客户的认同和支持, 才能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客户越成熟, 他们就越注重产品本身, 越注重产品给自己带来的满足程度, 越不易受产品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费用因素、习惯因素等, 他们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也就越高, 也就越能推动商业银行不断开展金融创新。

3、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是一个软性因素, 它与商业银行领导层的创新策略及商业银行内部的创新文化密切相关, 这一因素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条件中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理念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应该注意的是, 消极保守与盲目激进同样属于落后的创新理念, 先进的理念应是从实际出发的包括银行自身的实际和社会大环境的实际, 是对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客观条件、自身优劣势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战略等一系列相关因素落实在金融创新上的理性的、综合的判断。勿庸置疑, 先进的创新理念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人力资源积累。

金融创新必须依靠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来进行, 人才是金融创新的智力源泉, 它体现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活力和潜力, 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 从金融创新来源的角度, 可将金融创新模式分为原创性金融创新和吸纳性金融创新两种, 相对而言, 原创性金融创新虽然风险较大, 但更易占领市场先机, 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独享市场, 获取金融创新的“第一桶金”,吸纳性创新则往往是对己有市场的争夺, 难度较大, 效果将受到一定影响。显然, 创新人才的缺失使商业银行只能更多地去模仿他人, 走吸纳性创新的路子, 这必然会影响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评价。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策略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服务行业, 市场与客户的需要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把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市场发展作为调整产品开发战略的依据和方向。同时, 商业银行要用市场需求来检验各种创新业务, 通过明确市场定位, 细分市场目标, 并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状况, 来推出适宜的金融创新产品,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2、收益原则。

商业银行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占领和巩固目标市场、提高盈利能力, 实现利润最大化,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创新过程中要遵循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如在新业务的开发过程中, 要考虑成本收益率, 不能盲目开发在新产品推广过程中, 要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按市场和商业原则收费。

3、收益与风险均衡原则。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点是通过业务创新, 贴近市场需求, 拓展业务范围, 增强竞争能力,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但在具体的实践中, 业务创新包含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营销风险、收益难以抵补成本的风险、信息技术系统风险等。这些风险会给商业银行自身造成财务、信誉等方面损失。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必须在法律法规框架内, 在有效控制风险和实现风险与收益均衡的条件下, 既规范稳健又大胆灵活的运行。

摘要:在我国, 金融业中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 而银行的创新能力是其发展的生命源泉, 商业银行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提供适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金融创新的含义和条件入手, 在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成都:西南财经人学出版社, 2001

[2]、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金融研究, 2000 (5)

[3]、王勇《金融深化与证券市场制度创新》四川大学学报, 2002 (3)

3.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 篇三

摘要:银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最好利器便是金融产品创新,文章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取得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具有解释性的因子后利用最小二乘估计对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创新规范性对创新绩效有显著作用,而领导的支持程度和创新的专业化程度对创新绩效没有明显的影响,是否是上市商业银行或者国有控股也对创新绩效没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金融创新;创新绩效;因子分析

创新是事物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同的创新文化、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模式等都可能会导致事物走上不同的发展方向,主动创新、自主创新更容易适应新环境以及应对新环境带来的挑战。一般来说,创新有利于事物稳健发展。金融体系快速发展、逐步完善的现实以及大量关于金融创新的文献已经证明,金融创新是整个金融体系健康运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金融创新有助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 数据收集与分析

1. 数据收集途径。本文用来进行金融创新绩效研究的数据均来自于调查问卷。具体编制和修改步骤如下:

(1)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了解有关金融创新、创新动因、创新绩效以及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参考其中权威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得到普遍推广的实证性研究文献中的量表。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在商业银行数年的从业经验形成问卷的题项,设计出问卷初稿。

(2)通过与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进行讨论,就所需要研究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测度题项的设计向研究团队中的各位教授征询意见。通过不断的推敲和改進,形成了问卷的第二稿。

(3)笔者运用业界的调查与访谈结果进一步完善问卷。笔者将问卷发给多位商业银行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以征求他们对该调查问卷的意见:所设计的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实际情况,相关变量的测度是否可以准确衡量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真实情况。根据各位管理人员的初步测试结果对调查问卷做最后的修改完善,形成问卷的终稿。

2. 问卷对象概况。整个问卷调查过程用时5个月,一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10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6份,问卷的实际回收率为36.3%。调查对象所在的银行主要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一共有78位;另外26位从业人员分别供职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包含邮政储蓄银行。

(1)调查对象在公司服务年限的分布特征。根据被调查者填写的公司服务年限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服务年限最长的为17年,最短的为1年,平均服务年限为5.85年。被调查者服务年限在3年以上的占94.3%,有40.6%的被调查者在自己公司服务了6年以上。这说明问卷填写人大部分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自己所在银行比较了解,因此答案的准备度相对可靠。

(2)调查对象工作职位及年龄分布特征。106位调查对象中基层管理人员有55位,所占比例为52%;中高层管理者有49位,所占比例为46%;还包含2个普通员工。我们发现问卷填写人的职位分布十分均匀,基层管理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几乎各占50%。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管理人员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看法,有利于提高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二、 实证研究

本部分主要使用因子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具有解释性的因子后利用最小二乘估计对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1. 变量设计。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设计,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特定问题给出若干定性陈述供选择或请问卷回答者填空;另一类是问卷回答者需根据自己所在银行的现实情况与问卷陈述的吻合程度进行选择。问卷共有三个我们想了解的关于创新的特征: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实施程度、创新的实施动因以及创新的微观绩效,分别对应于正式问卷中的一至三部分。每一个部分中设有若干问题从不同角度衡量每个特征的现实情况。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与控制变量相关的问题,被安排在第四部分的企业背景和第五部分的问卷填写人资料中。以下对各个构念及控制变量分别做出说明。

(1)产品创新的实施动因。正如前文所述,在利率市场化、客户需求多样化等新的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将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转型压力,产品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佳绩。本问卷从五个方面考察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创新的动力:交易成本、理财需要、规避监管、科技推动以及风险控制。显然,这些推动因素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压力,也包含自身的需求。

(2)产品创新的实施程度。本问卷考察产品创新在某一银行的实施程度时,考虑创新形成的整个过程,即从创意来源、创意讨论、创新决定、创新规则以及创新频率等创新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来衡量实施程度。

(3)产品创新的绩效。正如文献综述中所提到的,关于金融创新的微观绩效衡量有很多可用的指标。本问卷主要考察六个项目:成本降低比率、会计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增长、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管理层的满意度。

(4)控制变量。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绩效,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些问题用以提取控制变量,从而使定量分析更精确、更稳健。

①是否为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下属公司。这是一个虚拟变量,当公司为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下属公司时,设定变量值为1;否则为0。

②所有制性质。这同样是一个虚拟变量,当公司属于国有银行(国有独资银行或国有控股银行)时,设定其变量值为1;否则为0。

③企业规模。根据企业规模变量的性质为其选择了三个可替代变量,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上年末总资产和员工人数,统计分析中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呈报的基础,其他指标用于敏感性测试。

2. 因子分析结果。本节将会对银行产品创新实施程度以及创新绩效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判断这些问卷中的变量是否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对此我们将使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然后对因子分析的结果做出具体的解释,为后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银行产品创新实施程度分析。本问卷从创意来源、创意讨论、创新决定、创新规则以及创新频率等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特征出发,分析创新在银行部门的实施情况。对问卷中的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旋转,检验结果显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93.927,相应的概率p十分接近零,此时应拒绝零假设,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同时,KMO值约为0.7,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1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第1个因子反映了创新规范性(用D1表示),即我国商业银行对即将面世的正式的创新产品都会通过书面文件进行充分地信息传递并出台相关的管理规范;第2个因素可反映了领导支持程度(用D2表示),即领导对创新活动的支持会提高各个部门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各级员工积极思考,也会针对创新产品进行讨论。第3个因子反映了创新的专业化程度(用D3表示),即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指导思想是否深入,产生途径是否多样化。显然,我们不能只以创新频率这一个指标衡量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方面做出的努力,领导大力支持并且创新机制完善的商业银行的创新实施程度相对较高。

(2)银行产品创新绩效分析。本问卷中包含六个用以衡量银行产品创新绩效的项目,即成本降低比率、会计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增长、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管理层的满意度。对这些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旋转,检验结果显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32.047,相应的概率p十分接近零,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不太可能是单位矩阵,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同时,KMO值约为0.7,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2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第1个因子反映了客户占有率及管理层态度,可以视为非财务业绩(用P1表示);第2个因素可反映了各种会计指标,可以看作财务绩效(用P2表示)。这和前述文献中所提到的已有金融创新微观绩效的衡量指标相一致。

3. 回归分析结果。利用上一部分中因子分析所提取的因子对创新绩效和创新实施程度进行回归分析,主要考察创新的绩效,自变量为创新的实施程度和前述的控制变量。具体模型如下:

P1=a+bD1+cD2+dD3+control variable

P2=a+bD1+cD2+dD3+control variable

其中,控制变量如前文所述:我们设lis为虚拟变量,一个虚拟变量,当公司为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下属公司时,设定变量值为1,否则为0;设own为另一虚拟变量,当公司属于国有银行(国有独资银行或国有控股银行)时,设定变量值为1,否则为0。P1、P2以及D1、D2、D3分别是因子分析中提取得到。我们分别以P1和P2为因变量,D1、D2和D3加上虚拟变量lis和own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到,不论创新绩效使用财务指标还是非财务指标来衡量,对其有显著影响的只有D1,即创新规范性,由于书面的规范性文件出台之后一般预示着新金融产品的产生,因此也可以用创新频率来表示。而领导的支持程度和创新的专业化程度对创新绩效没有明显的影响,是否是上市商业银行或者国有控股也对创新绩效没有明显作用。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此做出相应的解释。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消费信贷覆盖了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以及装修等多个层次的消费;中间业务的品种也不断增加,如信用证、票据承兑、代客理财、信用卡以及代理保险等。这些微观层面的业务品种创新以及服务功能创新等给银行带来了活力,经济效益明显。微观层面创新的活跃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收益,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数量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关系。

我们认为领导支持程度与创新绩效关系不显著这一结论也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化进程是“市场主导型”模式,那么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化进程可以被称为“行政干预型”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领导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往往带有行政色彩,支持创新的行为可能是为了迎合国家政策,而不是以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领导支持程度和我国商业银行支持程度并无显著关系。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是否国有控股与创新绩效无显著关系。

对于创新的专业化程度并不会显著提高商业银行创新绩效的原因,我们也可以从我国银行业现状中找到答案。近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大多表现为引进或者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已有的业务和产品,可以被称为吸纳性创新;真正由我国商业银行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始性创新较少。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易被复制,也就是同质化现象,这也导致利用创新获取超额利润的"创新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因此,D3(创新的专业化程度)对P1(创新绩效的非财务因素)的影响为负也就合乎情理了。

另外,正如前面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日趋活跃的创新都是来自于微观层面,而在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因受到体制和经营模式等的制约并未取得实质性发展。尽管随着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股改上市,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革,也对独立审计、审贷分离、集约经营等管理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在法人治理结构、银行组织架构等深层次问题的改革方面并未取得突破性变革。因此,上市商业银行相对于非上市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并无明显优势,是否上市也就不是决定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但是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宏观层面的创新终会取得突破,这将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三、 小结

本文利用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金融创新的实施程度以及创新绩效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得到可以衡量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金融创新产品绩效的两个因子(非财务因素和财务因素)的得分,另外还得到用来衡量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实施程度的三个因子(创新规范性、领导的支持程度以及创新的专业化程度)的得分。结合问卷中问答题产生的控制变量,我们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这些结论也可以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进行金融创新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尹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金融研究,2005,(3):7-15.

2. 何德旭,王卉彤.金融创新效应的理论评述.财经问题研究,2008,(12):53-58.

3. 邱洪华.中国银行业创新绩效与专利活动的动态关联.金融论坛,2013,(2):50-56.

4. Blazevic, V.and Lievens, A.Learning dur- ing the new financial service innovation process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374-391.

5. De Brentani, U..The new product process in financial services:strategy for suc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1993,(11):15-22.

作者簡介:戴国强(1953-),男,汉族,上海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货币银行;罗宣东(1975-),男,汉族,安徽省庐江县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用管理。

4.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 篇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也逐渐深入,与国际金融接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使得传统会计理论的束缚得以突破,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得到了改变,尤其是公允价值方法的应用,会对商业银行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金融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就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探究。

当前,在我国的银行会计业务中,大多都是在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入,商业银行的会计规范也有了相应的发展,突破了以往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逐渐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然而,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会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就该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随着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势必会促使传统的金融资产分类方式以及负债分类方式发生重大的改变,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下几种:(1)交易性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贷款、(3)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以下几种:(1)交易性金融负债、(2)其他金融负载,资产与负债的分类一旦经过了最终的确定,那么就不得随意更改。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反映出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图,对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的帮助,有助于他们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金融会计的准则提到,当成为了金融合同条款的一方时,企业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对以下几方面进行确认,一个是金融资产,另一个是金融债。与此同时,在《金融资产转移》的准则中,对金融工具的终止条件进行了确认,即金融资产所有权的有关回报或者是有关风险是否发生了实质上的转移,而且未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从这些规定上看,商业银行要将各项权利、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者是负债,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丰富,所提供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全面。

再次,金融工具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部分,其价值会以公允价值为基础,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负债公允价值会发生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会计入到当期损益或者是当期权益之中,而这就使得权益的变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故此,在没有其他负债的变动情况下,若金融工具价值发生波动,那么势必会导致资产负债率发生波动。与此同时,准则对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其他的金融资产减值都一律运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而这种方法也对资产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促使资产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最后,对于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准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为了防止银行无节制的利用金融工具,通过金融工具来任意的调节利润,套期保值准则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要求在套期开始时,要对套期的关系进行规定。当前,我国衍生的金融工具品种还相对较少,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较差,难以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故此,在近期内,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方面,套期会计对其影响不会很大。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1.对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以现行会计框架为基础,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如果发生变动,那也仅仅是在它们实际实现时确认收益,如此一来,银行为了增加会计利润,就有较大的可能去进行某项交易。例如,通过对潜在的剩余价值的资产进行销售,以掩盖一些业务活动中的不良业绩。然而,准则对金融工具都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金融工具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并且要根据金融工具所持有的目的,来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所产生的利益得失计入到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将其直接计入到资本公积之中,从而阻止了银行通过金融工具,来对利润进行操作的行为。此外,对于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促使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来对利润进行操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对于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金融资产准则对其施加了一定的限制,这就表明了商业银行提前去进行确认的利得将会减少,促使银行的管理收益空间再次缩小。

2.对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随着金融会计的逐渐国际化,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损益表中,主要是根据实现原则来对收益、利得等进行确认,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內确认,势必会造成大量的未实现的利得或者损失存在,因此,以下面几种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1)历史成本原则、(2)实现原则、(3)配比原则、(4)稳健原则等,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准则制定结构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而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也会促使我国的损益表得到不断的改进。

三、对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公允价值的运用所带来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工具,有助于其在表内的反映,也符合当前的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对商业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有着更好的了解。与此同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削弱商业银行“摘樱桃”的动机,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操作空间大大减小,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到了提高。但是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有着不利的影响,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在财务表表中,公允值剂量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但是因为其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不确定性、(2)变动性、(3)集合性,故此,很难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公允价值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会在损益表中得到具体的呈现,会导致我国银行的财务报告发生波动。由于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非市场化资产价值确定就需要依赖于银行,需要银行所采用的估价模型较为科学。而最为关键的是,假使各金融结构以不同的假设为依据,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会不同,银行不同,对损益账户的影响也会不同,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所降低。

2.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上市商业银行的 金融资产减值,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其他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如果发生了减值,那么就要将其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减值,要将其减至可收回的金额,而对于可收回的金额,可以根据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进行确定。当前,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是“五级分类法,”与这个方法相比,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有着更大的优势,折现法也更符合银行监管的以下几种目标,(1)防范并化解银行风险、(2)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3)促进银行业的持续发展。此外,与五级分类法相比,折现法也显得更加客观公正,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四、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有助于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顺应金融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我国银行业要做好准备,要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管理,在银行内部建立起配套措施。此外,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一个过程,还是银行内部管理水平逐渐提升的一个过程。因此,需要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而这一工作就需要经过多方面的配合,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风险识别机制、(2)风险预警机制、(3)风险规避机制等,这些都能够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

2.促使银行监管资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接受外部会计监督,另一部分还要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在这当中,对监管资本的要求更加严格。当前,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其常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是通过设立一个特殊的目的机构,促使信贷资产发生转移,转移至表外来进行。从风险的角度上分析,银行仍然要对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所产生的风险进行承担,如,为了促使证券的发行得到有效的保证,商业银行会对证券化资产提供信用支持。因此,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会使银行监管资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银行只有提升监管资本的能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势必会对我国的商业影响产生重大的影响,对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会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会对商业银行的损益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就行要商业银行不断的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提升其信贷资产质量的能力,要不断的提升监督资本水平,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应对金融国际化所带来的影响。

5.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 篇五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直销银行 模式转型

一、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

当前,我国的经济处于结构性调整阶段,随着金融改革逐步深化和市场利率化的逐步推进,传统商业银行存在存款流失和存款搬家的担忧。同时,互联网金融凭借网络在生活中的强力渗透以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融资渠道,并借以极低的成本和时间优势,向传统银行发起了有力的冲击。

(一)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弱化

资产融合与流通的媒介作用是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中的的主要职能,但现在这一职能面临着网络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挑战,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地位弱化,金融脱趋势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支付脱媒、融资脱媒和中间业务脱媒。

支付脱媒的主要因素是第三方支付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在网络购物兴起的时代,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导致以实体网点或网银为主要交易渠道的银行支付逐渐减少。网络支付替代传统银行支付方式的原因:一是互联网支付可以通过广泛的网络终端资源,对银行的实体网点进行替代,降低支付业务对银行分支网络的依赖;二是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正在冲击传统银行的电子银行端。

融资脱媒主要归因于大数据的出现,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采集难度大幅降低,互联网金融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库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从而提高融资效率。而商业银行只能掌握客户资金支付的局部信息,不能掌握其网络行为和其他消费信息,因此无法基于大数据进行客户的精准定位和精准营销,使得银行业的创新能力受到巨大限制。

中间业务脱媒主要指的是互联网金融已经能够代理销售、缴费、充值及理财等中间业务,客户不再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来处理这些业务。大量的客户资金逐渐转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直接冲击了商业银行代销代理业务的销量。

(二)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收到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金融行业的大洗牌。部分互联网企业凭借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数据优势和平台资源,大举进军传统银行的中间业务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广泛性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优势,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客户群体,在对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方面,必然会冲击银行的业务,颠覆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冲击。主要表现为:利差收入收窄、收入结构改变。

互联网金融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市场供求价格偏好,开发符合自身条件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其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资金需求双方的信息沟通与对接,进而顺利完成交易,从而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从中间业务脱媒可以看出,以支付宝、财付通为首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拿到营业牌照之后,便涉足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业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银行手续费部分的收入,对银行业务形成了强劲的冲击。

利差收入为传统商业银行最核心的收入,绝大多数银行的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而互联网金融的爆发使得商业银行的核心收入变化,从而导致其收入结构也发生变化:净利息收益减少、成本收入比下降、中间业务收入比上升。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理财产品和信贷产品能有效的解决个人投资收益率不高、个人和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快速地集聚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这种与客户互利的商业模式,使得银行失去了巨大的利差额度,占据了个人和小微企业借贷领域的市场。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和信贷规模的约束,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有效满足资产规模增长和客户融资需求,风控能力低导致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逐渐重视中间业务收入,而近几年商业银行采取扩大中间业务的方法增加盈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模式

虽然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还不能成为大众办理金融业务的主要渠道。但是,我们也看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弱化,对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造成一定的冲击。面对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渗透,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加强业务转型予以应对,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网络对金融格局的改变,抓住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战略转型,以便更好、更快地融入互联网大潮中。

(一)创新经营方式,进军电商平台

目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以及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数十家银行都在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如中国银行的“中银易商”、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农业银行的“e商管家”、工商银行的“融e购”、交通银行的“交博汇”等,都有着各自的特色。银行系电商的出现不仅是银行对金融中介地位弱化的一种应对,更是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种探索。在浩大的电商交易中,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交易信息与支付结算信息都被第三方支付平台屏蔽,特别是快捷支付业务的推出,银行很难参与到交易核心业务,与消费者的接触仅局限在消费者付款的时候。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时代,谁掌握的有效数据越多,谁就能抢占市场制高点。

因此,如果传统商业银行想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博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掌握足够多的数据来源渠道。通过深入分析消费者行为和企业需求,银行可以对金融服务进行大胆创新,创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平台,将银行业务、客户消费和个体商户的融资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互利共赢的电子商圈营销体系以及综合平台系统和网络软环境,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

(二)加强跨届合作,谋求互惠共赢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面对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商业银行应懂得与竞争对手建立互助互惠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开发更加符合人们使用习惯的金融产品,在竞争发展中取得互利共赢。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合作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实现客户资源的信息共享。互联网企业通过购物网站、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取丰富的客户资源信息,而商业银行因为其多年的经营,累积了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的信息。双方可以增加资源共享的力度、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精准的交叉销售。二是共同打造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平台。由于中小企业较大型企业融资更困难,因此中小企业为了获得融资愿意付出较高的融资成本,而银行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得更多的利差收益。商业银行通过借助互联网企业积累的大量交易数据库,发挥自身对于风险管理的优势,共同打造在线融资平台,有效发掘新的客户群,从而提升经营收益。

如北京银行与腾讯公司在互联网金融及“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打造“全能智慧银行”;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推出中信百度贴吧认同信用卡,并同步在百度贴吧推出“3d金融服务大厅”,为数亿贴吧用户提供线上金融及支付服务。

(三)开辟业务新模式,建立直销银行

互联网企业做金融存在较高的交易风险和隐私安全问题,再加上央行征信体系仅对少数互联网企业开放,而商业银行具备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和机制,开展直销银行能避免互联网企业的问题,充分发挥银行业优势。直销银行打破了传统网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限制,实现为客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金融服务,满足了客户的各种使用需求。进入2014年下半年,直销银行开始密集地扎堆上线,我国直销银行数量急剧增加,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有民生银行和北京银行。

(四)建立一站式平台,提高综合服务

由于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知识与经营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目前互联网金融只能在金融业务的某个具体领域有所创新,增强客户粘性,在短期内还不足以能涉及到各类金融产品。互联网企业的这种缺陷恰好是商业银行长久以来积累的业务优势,但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不败之地不仅要向互联网企业学习如何增强客户粘性,而且还要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在“以用户为导向”的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可以网络上创建“一站式”的金融超市,方便客户根据自身需求自行选择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要建立“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布局:一是整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企业等多方资源,推进与战略伙伴在更深层次的合作和业务联盟;二是疏通全流程的金融业务链条,将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共赢关系。如平安银行的“万里通”积分平台和“一账通”账户平台就是典型的“一站式平台”的代表。

三、结论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和机遇。就挑战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逐步弱化,其收入来源也收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利差收窄、收入结构变化;就机遇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企业的一个新兴领域,在金融业务知识与经营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目前它只能在金融业务的某个具体领域有所创新,但在短期内还不足以能涉及到各类金融产品,这就给我国商业银行一个深化改革、加强转型的机会。而综合全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有四种转型模式可以借鉴:一是进军电商平台;二是加强跨届合作;三是建立直销银行;四是建立一站式平台。

参考文献

6.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服务承诺 篇六

服 务 承 诺

为提高农村各网点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增强员工服务意识,充分体现服务宗旨,增强服务工作的透明度,特向社会各界作如下承诺:

一、各营业网点必须按上级行社规定时间按时营业(营业时间:上午8:00—下午6:00),所有营业网点节假日均对外营业。

二、坚持“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凡不遵守职业道德,泄漏储户机密的,一经查实,对责任人作待岗三个月的处理,并扣发全年奖金;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

三、对客户的申诉(来函来信),做到有函有信必复,及时将处理情况反馈,且回函回信必须在一周内寄出。

四、在信贷业务受理过程中,各网点在审批权限范围内,资信卡贷款、质押贷款和符合条件的小额信贷及时办理,抵押贷款,营业部和基层社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七日内给予答复;信贷科在十日内给予答复;分管领导在十五日内给予答复;联社集体研究的,在三十日内给予答复。凡未按规定时间给予答复,如有客户反映或检举,经查证属实。将责令当事人写出书面检查。情节严重的给予相应的政纪处分。

十一、凡在接待客户服务过程中,服务态度恶劣,对客户有吵、闹行为,不自觉遵守服务承诺,有损害各网点形象和其他违规违纪行为的,经上级行社调查核实的。年内发生一次,责令当事人写出书面检查,并扣发当月岗位工资:发生第二次,对当事人给予下岗学习一个月,只发基本生活费;发生第三次的,调离原岗位,并取消全年奖金:发生第四次的,给予相应的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

十二、客户若对当地各网点的投诉处理结果不满意,可直接向上级行社投诉,上级行社将在七日内予以答复。

7.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 篇七

(一) 人员素质难以满足个人金融业务的需要

个人金融业务作为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 对金融以及相关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 需要的人才是集知识、技术、业务以及管理等各种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无论管理层还是基层的一线员工均应具备相关的能力, 精通各种专业知识以及拥有较高的业务素养,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储备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个人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从业人员需要在各种专业知识方面不断地巩固和加强。从银行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上看, 我国银行系统从业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文凭的只占所有从业人员的13.0%左右, 远低于西方一些发达市场。从所学专业上看, 金融学及相关专业毕业人员不足半数, 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二) 技术手段落后, 电子化及网络化程度低

目前, 由于收到技术水平的限制, 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在推行银行业务电子化方面仍然有着较大瓶颈, 一些技术含量高的自助服务仍然无法得到广泛应用。例如,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网银等一些自助型服务的发展时间仍然较短, 普及率仍然不高, 尤其是大龄人群对于此类服务更是十分谨慎。现阶段, 我国居民在办理大部分个人金融业务时仍倾向于到柜台办理, 这一比重超过了90%, 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反映了我国金融业落后的现状。这一现象直接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办理业务效率低下, 一方面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也延长客户办理业务的等待时间, 增加了等待成本。

(三) 个人金融业务类型单一, 数量有限

现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产品仍然主要以保值保本为主,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相差甚远, 难以适应目前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也应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在个人金融业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同西方发达金融市场相比, 在产品种类以及品质方面的差距仍然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通过个人金融业务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10%左右, 远低于西方发达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应致力于开发多元化个人金融业务品种, 努力提高个人金融业务收入,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质量。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策略建议

(一) 细分客户市场, 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在按照客户不同需求对客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商业银行便可以根据不同客户市场的不同特点提供有差别化的、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提高个人金融业务的运作效率, 从而满足不同种类客户的不同需求。在我国, 商业银行一般将客户分为三个层次: (1) 普通客户, 即需要通过银行获取各种存款、贷款、转账、结算、缴费、以及银行卡等一般性服务的客户。其特点是该类客户人数众多, 且普通客户所要求的服务多是快捷、简单、及时的, 比如银行24小时自助服务以及银行提供的柜台限时服务。 (2) 优质客户一般指的是介于普通客户与贵宾客户间的一类客户, 他们拥有一定的财富, 且文化水平一般较高, 属于社会的中产阶层。当前优质客户的人数正处于迅速增加的阶段。 (3) 贵宾客户, 即拥有雄厚的金融实力, 在银行有相当数量的存款或贷款, 结算、个人支票、银行卡等银行业务交易频繁, 或者在银行拥有一定数量的外汇业务, 是对银行的利润产生较大贡献的个人客户, 也称为高端客户。该类客户对银行的人员素质、服务环境、金融产品的品质等有很高的要求, 他们一般要求银行可以为他们提供特殊的个人金融服务, 比如个人综合理财、财产信托、投资顾问等服务。

(二) 加强产品整合创新, 建立以综合理财为核心的产品结构

商业银行应该对现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进行创新, 开创多样化的功能, 使其适应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的现状。商业银行可以将银行卡作为发展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对原有的个人金融品种进行进一步创新, 发展适应不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商业银行需要仔细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基本经验, 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开拓新型的个人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在加强个人金融产品研发的同时, 应该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工作, 使其不断保持市场竞争力。随着金融领域改革的不断进行, 金融业之间的融合将更加密切, 这就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应该注重品牌建设, 努力提升自身形象, 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

(三) 充分利用先进信息科学技术, 不断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个人金融业务是以居民个人为服务对象的经营活动, 因此其服务对象的人数十分庞大, 且其需求容易随时间发生较大变动。这就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 分析不同需求进而维持与老客户的关系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当今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先进的数据库技术也逐渐成熟起来。商业银行可利用动态的客户信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和在线处理方式实现对客户需求的自动跟踪调查, 对客户的贡献度进行自动评价, 并且利用该技术也可以实现对银行内部各部门、员工贡献度的自动评价。商业银行可以应用CRM (客户关系管理) 系统, 从而找出可真正给银行带来利润的客户, 对其进行重点营销, 从而为其创造长期利润。

三、结论

随着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以及金融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 商业银行均在积极开拓各种新型业务, 思考新的更有效的价值实现方式, 大多数商业银行在战略转型时, 均将目标锁定在个人金融业务上。外资银行的进入, 为我国商业银行在保持竞争力、获得国内客户青睐方面带来了更大的难题。我国商业银行应直面困难, 努力思考与尝试以改革为手段, 以创新为支持, 实现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新型化、多样化、专业化和电子化,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 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 明确市场定位, 个人金融业务就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芳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策略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151-152.

[2]王静怡.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J].现代商业, 2011 (5) :15-16.

[3]乌兰、张更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16) :18-20.

[4]王君.基于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经营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4.7 (上) :43-44.

[5]黄滨.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策略浅析[J].生产力研究, 2012 (1) :23-26.

[6]程未.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现状与对策[J].时代金融, 2011 (3) :14.

[7]杨海英.完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6) :10-13.

[8]靳立明.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J].天津经济, 2010 (12) :36-40.

8.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 篇八

关键词:金融创新;积极效应;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遇到了来自国内经济市场化和融入国际运行体系的双重压力。为了求得自身的利益和发展,继续推进和深化金融创新己成为经济金融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金融业全球一体化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在要求

从国际方面看,全球经济和金融活动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各国金融发展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相互竞争也更加尖锐化。这种国际之间的竞争,必然使金融创新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对外资银行准入条件和程序作了许多修改,降低了营运资金的数量,简化了营运资金的档次,减少了审批层次,对开展业务的范围和品种绝大多数采用了备案制。由于在华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经营性机构的扩张、服务对象的拓展,同时外资银行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先进的管理水平,势必对我国的银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二)国内金融需求多样化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收入快速增长,产生了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例如现代企业不仅需要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日常结算服务等还希望银行提供诸如保理业务、票据融资等新服务以加快其资金流转,提高经营效率。同时,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向多功能、高附加值、自助化、个性化转变。“多功能”要求银行在提供金融产品时不能只考虑一个产品能使客户实现单一目标,而是同时帮其灵活方便地实现多重目标的优化组合;“高附加值”则意味着客户寻求的不再是某些功能性的需要,而是包括各种附加价值在内的综合价值的实现。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效应分析

(一)金融创新是金融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二十多年的金融改革使我国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业务的全能化和金融工具多样化等方面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又促进了金融改革,在当代中国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使传统的金融制度成为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促使金融制度进行相应改革和调整,并鼓励和刺激新一轮的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是解决金融矛盾的关键

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使投资者的选择余地增大。交易手段和技术的创新增加了投资者防范风险的能力,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解决了金融矛盾。我国目前在金融业成长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诸如金融资源配置规模与实质部门贡献偏离的矛盾,金融开放与分业经营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解决必须有待于金融创新。

三、当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瓶颈

(一)制约金融创新的环境因素

金融环境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重大影响,我国金融发展中存在许多制约金融创新的环境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利率、汇率尚未市场化

由于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低,利率、汇率仍受到严格的管制,并不是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长期的资金价格管制,使商业银行形成了利率、汇率波动无风险的思维定式,对利率、汇率变动风险意识是浅层次的。限制了利率期货、期权,外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开发使用,也不可能进行与之有关的金融创新。

2.技术条件的软环境严重制约着金融创新的发展

现代金融创新很多是运用数学建模、网络图解等设计和开发出来的高科技产品。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金融技术还很落后,对金融创新造成了技术障碍,使得技术创新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最薄弱环节。

(二)宏观层面存在诸多的制度约束缺陷

1.分业经营制度约束

95年的《商业银行法》确立了分业经营的法律地位,分业经营体制下,信贷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融通性很弱,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间产生了一道制度的保护屏障,导致业务渗透异常困难,并产生市场分割,而金融创新需要这些市场连接的平台,因此限制了一些金融创新的进行。

2.金融监管制度的约束缺陷

金融监管采用分业监管模式造成监管重复与监管"真空"并存;在监管手段上,通常是事后监管,突出了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商业银行创新的积极性,极大地制约了创新的发展;在监管内容上,对银行创新业务没有合适的监管措施。对许多业务管得过严、过死,维护了金融安全却牺牲了金融效率,压缩了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空间。

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创造良好的适宜金融创新的环境

为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健康发展,一是在金融调控制度创新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管理与引导。二是注重培育和引导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政府相关部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要在不断研究与分析社会公众金融需求变化的基础上,通过促销手段引导公众向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方面转移,力求金融需求上档次。三是合理培育和完善竞争性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完善资金价格体制,奠定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基础。

(二)明确金融制度创新的发展目标和思路

为引导金融业从单纯的产品创新向产权制度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等方向发展。应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并分阶段组织实施。近期我国进行金融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创新监管模式,改变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的体制,实现多元化经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商业银行的立足之本是逐步引进银行业的综合经营模式,实现多元化经营。今后,随着银行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金融业应由分业经营走向综合经营,为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创造条件。第二,在金融组织创新方面,要建立以股份制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组织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创新的关键是产权制度改革,而股份制改革是产权制度创新的关键。

9.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篇九

汤瑞欣

发布时间:2014-07-2

3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银行传统的经营服务模式面临改革。商业银行如何进行改革创新,缓解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已成为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简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浅略分析其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以供大家探讨。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征

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词汇之一,在2013年发展尤其突出。顾名思义,互联网金融是数据处理技术与金融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信息时代大数据平台而构建的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除了具有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支付、交易中介等多种功能外,互联网金融服务还包括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网络搜索五种形式。与传统的金融服务相比,互联网金融信用数据更丰富、信息更透明、交易更便捷、用户参与更深入、资源配置效率更高。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是冲击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如第三方支付平台和P2P平台,冲击了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一方面,仅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交易笔数在2013年“双十一”就为1.7亿笔,总金额超过350亿元,大大分流了银行支付结算客户;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更可提供增值金融服务、信用支付等综合金融服务,由于具有门槛低、赎回快、风险收益稳定等特点,吸引了不少客户和资金的投入。从余额宝的相关数据来看,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其累计的用户数达到251.56万,上线仅18天就已经转入了66.01亿元的资金,并产生了12.04亿元的消费量。另一方面,根据相关统计,国内目前有300多家以P2P为平台的网络借贷公司,一是以有利网为代表的有担保的网络金融交易平台,二是以拍拍贷为代表的纯信用无担保网络借贷平台;此外,还有以点名时间为代表的众筹模式,不到两年的时间上线项目

就达到了近700个,项目成功率接近50%。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的应用,拓宽了客户贷款途径,对银行冲击甚大。

二是削弱商业银行的服务角色。与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相比,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客户的需求和体验更受到尊重,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客户追求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要求和快捷、方便、互动的体验诉求得到显现;互联网金融强调服务产品的灵活性,主张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对称,对银行的传统服务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战。互联网金融中发生的交易一般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客户没有跟银行发生接触,从而疏离了客户跟银行的关系,使得客户的忠诚度下降。在金融业务日益推进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没有针对客户多样化需求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价值创造和体现方式被彻底颠覆。

三是减少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互联网金融发展最直接的结果是减少银行的营业收入来源。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企业已具有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银行具有的业务功能。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非银行机构凭借其掌握的大规模客户入口、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使得商业银行在结算业务收入上分少一杯羹。随着互联网贷款平台的逐步优化完善,小微企业可在互联网上实现融资需求,因此银行流失了很大一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贷款客户,利息收入进一步收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更多的公司会依赖互联网金融,这都将严重影响到银行的利差收入来源。如今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渠道正在一步步被互联网金融所挤占。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推动大数据应用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成功,归功于他们在数据的深度挖掘应用方面。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技术,将现有数据体系进行整合,通过对信息系统数据架构的改造和数据资产的规范治理,加快手机银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业务环节的应用,提升信息综合处理、技术应用、增值服务、市场拓展等能力。

(二)重视客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了简便和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避免客户在办理业务时遇到的诸多麻烦。商业银行应要以此为鉴,以立足客户体验提升为根本,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一是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利用数据信息平台的优势,减少不必要的业务环节,高效配置资源。二是大力发展移动金融业务,创新移动理财、近场支付、网络贷款等手段,打破业务办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约束。

(三)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

商业银行在新员工招聘时既要引进熟悉金融业务以及新技术运用的复合型人才,也要注重在工作中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培养集金融业务知识、市场营销技能、网络信息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逐步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合作中寻求共赢

商业银行可以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多方面、多渠道寻求合作机会,充分利用商户资源和客户信息。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小额贷款、担保、租赁等金融服务商,形成金融服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交叉销售;另一方面,大力开发第三方支付方式或者与相关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提高自身移动支付渗透率,扩大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方面的业务。

参考文献

10.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 篇十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尤其是相关监管部门没有对新的衍生工具了解透彻并管理到位,在整个风险管理中,商业银行并未按照严格的信贷准入规则进行发放贷款,割裂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联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存在资产质量不高、资产重组率偏低等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及我国不完善的金融市场背景下,由于历史原因,其风险管理体系还很不健全,无论是风险的评估与防范还是内部控制的措施都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现状

由于受体制、技术、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金融创新的品种少、规模小,创新的业务范围涉及商业银行的各个层面,但大多是直接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始性创新较少。与西方国家以追求利润和规避管制为直接动机的金融创新不同的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金融、证券化程度较低,还没有完全建立创新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估机制,银行风险意识较差,导致我国金融创新倾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忽视了对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客观上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规避能力不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这种繁荣基本上是建立在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增加的基础上的。商业银行都倾向于向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和特定行业发放贷款,贷款过于集中导致风险无法被有效分散,同时由于中长期贷款比例较高,一旦某一行业出现经济滑坡,极易造成商业银行资金链的断裂。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在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贷款人资信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存贷款促销,为了满足竞争需要,存在放松信贷审核、忽视市场风险现象,致使信贷存在一定盲目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贷款人按期合理偿还贷款的风险,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呆账风险。由于我国缺乏严格的金融审查制度和个人评级制度、贷款前首付比例较低及虚假信用带来大量投机性借贷、超支能力贷款不断增加等问题的存在,不能确定住房按揭贷款就是“优良资产”,如果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个人按揭贷款在没有信用评级的情况下迅速扩张,其中的次级信用的比例到了一定程度,必将危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安全。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现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比较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标准不统一,风险管理分散在各部门,各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协调管理;风险评估方法过于简单,一般采用“打分法”,对于风险的定量揭示不足;风险评估局限于信用风险,缺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监控。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一套内部控制,但由于内部控制组织构架不完善、内部控制措施不足,导致内部控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只依靠几个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缺乏整体协调和配合,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自我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商业银行无法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出现超越经营原则发放贷款现象,导致资本金普遍不足、资本充足率低、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剧烈的市场动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我国银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应努力防范和化解由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应改变传统的业务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收付结算、担保、融资管理、咨询、衍生金融工具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优化负债结构。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也警示我们要审慎地进行金融创新,做好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管理使资金得到合理地运用,让更多的人得到便利的融资。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律,用市场需求来检验各种创新业务,商业银行应及时建立并调整其金融创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预防体系以及严格的后续监督机制,保证对创新的业务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避免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应通过完善其内部评级系统,充分揭示交易对手特定债务的信用风险,为此应对影响交易对手未来偿付能力和履约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以便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信用风险的程度,并根据不同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对其进行管理,实行产品多元化策略。

(二)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波动性较为宽裕的条件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商业银行应始终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1.设立合理的资本结构,扩大资本总量

我国商业银行应参照巴塞尔协议, 设立合理的资本结构,扩大资本总量,以增强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调整贷款和负债结构,改变重开发轻消费的倾向,扩大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从而减少筹资成本; 合理协调负债和资产的期限结构,做到短负债来源短资产运用,中长期负债中长期运用,避免搭配不当引起的风险。

2.积极推动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

抵押贷款债权证券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同证券公司紧密合作,根据抵押贷款的不同风险状况确定不同的证券化程度,鼓励开发抵押债券新品种,利用衍生产品或者证券化分散风险,避免抵押贷款风险高度集中于商业银行。在证券化的过程中,相关机构必须严格遵守信息披露制度,做到充分的信息披露,并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设立最低资本金储备。以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为例,通过抵押贷款证券化,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使原来集中在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资产变为资本市场上很多投资人持有的抵押债券,有效地分散和转移了风险。

3.尽快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尽快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集合各种重要的信用信息,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把握个人的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能够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通过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有助于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现象,有助于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对借款人能够进行有效地分割,这将使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规避和控制风险,从而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建立评级体系的同时,还应建立财务报表信息的甄别系统,对于变化比较大的需要进行审核,保障进入评级模型数据的准确性。为了控制信用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信用升级、净额结算协议等措施,通过要求交易方提供抵押、担保、信用证、保证金、第三方担保等方式,实现交易对手的信用升级。

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重视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

商业银行应改变陈旧观念,重视对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機制,加强对贷款者审查和监控。商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对资信情况进行审核,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模型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使市场参与者掌握有关风险和资本的最新信息,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5.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改革信贷管理体制。我国已将四级贷款分类法改为五级贷款分类法,这有助于把贷款质量和风险与借款人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环境、抵押品、信用记录等各种因素联系在一起,客观评价借款人清偿能力的高低和贷款的风险程度。

(三)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与计量水平,这离不开现金的理论、复杂的软件系统和强大的数据库作支撑。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下稳健经营;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设计合理的信用级别,区别不同层次的风险;商业银行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并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级方法,合理计量风险;随着世界金融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不仅仅局限于信用风险,还必须加强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监控,以及时针对市场变动调整策略、规避风险。

(四)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

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涵盖各项业务的全系统的风险管理系统,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估的方法和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

1.构造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构造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需要监事会针对全行进行监督,包括重要的业务管理情况、高级管理人员遵纪守法情况以及经营管理行为。同时建立独立于决策经营机构之外、直接对监事会负责的监督总部,对全行经营管理活动和经营风险进行控制。

2.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和网络管理

完善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管理可以降低内部控制交流成本,便于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流通和信息交流,使各部门及时掌握相关部门的最新动态、及时把握所有的重大业务活动,以便据此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发现其他部门存在的问题。

3.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商业银行应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针对不同的业务部门和岗位,明确工作任务,避免部门间扯皮,以有助于各部门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明确自身职责权限,使所有的雇员都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基层机构工作人员都应该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真正内涵,将其真正落实到行为上。

(五)提高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素质

世界经济环境的新变化需要有一只懂得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运用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加入,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对国际、国内市场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增强商业银行搜集、识别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风险。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当前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与国内金融存在潜在风险的条件下,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应在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银行监管实践和各自的管理实践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和规避。

参考文献:

[1] 欧阳金琼,蒋志辉.从“次贷”危机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J].管理观察2008.10

[2]戎锋.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4

[3]张伦锦,卫跃宗.再谈次级债危机的启示[J].保险与金融,2008,1.

上一篇:公司员工激励标语激励格言下一篇:初中语文学习资料:初中语文必考名著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