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

2024-12-01

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共13篇)(共13篇)

1.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及大学生就业建议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作为一名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大学生,我们也尤为关注大学生就业实际情况及就业选择的问题。因此,针对此问题我们做了完整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①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②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③大学生普遍期望能留在主城区工作。

一、调查分析: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②是否愿意留在西部地区工作?③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④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部分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

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6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

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同时 “党政机关”的吸引力更加强烈,不少地区掀起的“公务员热潮”也更加证实了这一点。究其原因,调查小组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一。

调查小组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调查小组认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3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调查小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调查小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因此,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考研、出国。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调查小组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调查小组在研究中发现,有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和网络媒体;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19.5%,而25.9%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由此调查小组得出结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在调查研究中,调查小组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但从全局来看,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政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我国已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5项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①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

②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

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④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⑤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就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如下具体性的建议: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调查小组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生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28.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45.8%认为应在三年级,11.6%和10.1%的学生分别认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56.7%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开始。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调查中,大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但仍有16%的“不知道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

知识结构。调查小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用人单位的老板公然声称:坚决不用大学刚毕业的人。在他看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毛病”太多,几乎不可用,以下是这位老板从应届毕业生身上挑出的主要问题,看法未免偏激,仅供参考:①期望值过高;②心理不稳定;③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④不愿踏实做事高骛远,不切实际。

这个事例说明大学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很小比例。

大学生应该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有人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

建议四: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

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建议五: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高校中,电子、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多年来持续热门的专业备受学生青睐,原因是它们的高就业率。据一些高校招生负责人分析,今年各高校新增的专业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仍然追逐热门专业,另外,就是专业进一步细化。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别跟热门专业“凑热闹”一段时间,部分高校相继传出将在今年“砍掉”一些就业不理想专业的消息,这其中包括一些往年招生火爆的专业。大多数的基础学科专业就业率都偏低,但不能说明它们不重要。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

高校应该正面面对来自就业和招生的双重压力,因此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将有助于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做到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任何一所高校都不愿意让一小部分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专业影响到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

调查取数

调查结果一:三成大学生愿意去外企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研究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此外,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而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65%。

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选择党政机关的将近20%,“高新技术企业”则排在了第三位。

调查结果二:期望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调查小组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

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对工作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另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

2.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 篇二

当前社会, “就业难”已经成为每位应届毕业生口中的热点话题, 许多大学生正面临着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困窘。

据数据显示, 2013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就业形势严峻。到2013年底, 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 2013年还有592万名大学生就业难, 形势非常严峻。{1}

就此, 笔者去了当地多所高校做了调查。归类汇总后发现, 有55%的应届毕业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18%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者去了家族企业, 剩下10%继续考研深造, 余下的大多待业在家或者从事一些自由职业。而55%找到工作的人中, 只有30%的人表示喜爱目前的工作, 是在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

国际金融局势动荡, 社会供需不平衡, 劳动力素质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及大学生的个人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导致这种现状的问题所在。

且多数毕业生由于不能给自己很好的定位, 在实习的过程中无法找到的一个合适的实习单位, 就加剧了就业的难度。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公司机密等问题不太重用实习生, 这对实习生来说也是一种阻碍。

二、实习与就业的关系

首先, 实习队就业有一定帮助。调查研究发现, 从2011年到2012年, 已签约毕业生与未签约毕业生相比, 签约毕业生“有专业相关实习”的比例高于未签约毕业生。不难看出, 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

找到一个好的实习单位能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也能学到许多的技巧。正式进入社会后, 用人单位也会根据个人的实习状况提供良好的待遇, 这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

其次, 学生的定位。每位毕业生都应端正心态, 摆正位置, 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知道自己实习是为了什么, 是把实习当成一个跳板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还是纯粹随波逐流, 没有目标。一旦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心态, 能够认真对待实习, 就会为以后的就业铺垫良好的道路。

不过, 也有许多大学生对实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实习是对找不到工作的人建立的, 因此对实习没有太大兴趣”, 也有人只选择大的企业去实习, 小公司一律不予考虑, 这样就会丧失许多好的机会。更有甚者, 凡是有实习的机会就一定会去, 觉得多参加一些总没有坏处, 这样的想法不完全正确。形形色色的职业里, 只有几个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而我们去实习也只能选择我们感兴趣的, 要有针对性。不能没有目的, 随大流式地去实习。

通过调查, 笔者还发现,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一个困扰, 专业和实习不对口怎么办。在这里笔者要告诉大家, 实习的单位和学的专业不对口也没有关系。我们要明确的是, 我们去实习主要是锻炼我们的工作能力, 积累社会经验, 培养我们的社会融入感。我们要把它当做一次宝贵的经历, 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它同样受用。

最后, 我们实习了就一定能成功就业吗?这是不少毕业生问的最多的问题。在这里, 笔者要告诉大家, 找到一个好的实习机会, 不一定意味着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实习会锻炼我们的能力, 为以后的就业铺垫道路, 但以后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主要还在于自己。

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个别高校开设了名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门课程, 里面有详细讲到实习与就业的关系, 这能对毕业生起到非常好的指引作用, 应大力推广实施。

三、给大学生实习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习机会是很难的, 因为企业往往不愿意浪费时间与精力培养一个只在公司工作几个月的人。这个时候, 就需要毕业生多多与老师或者身边已经工作和踏入社会的人多多交流, 因为他们手中或许就有一些企业用人的资源, 在沟通中, 就能扩展自己的消息渠道, 获得更为丰富的实习就业信息。

找到实习单位后, 实习生要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每个企业能够发展壮大, 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 这是一个企业的文化, 是他得以生存下去的根本, 是根基。因此, 实习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 应严格要求自身, 清楚明确企业与学校的根本不同, 严格艳按照企业的制度流程走, 不能做出有损企业利益和形象的事, 不然会对学校造成不好的影响, 对自身的发展也有不好的影响。

实习时, 实习生应主意多于企业内的工作人员交流, 他们从业时间比实习生长, 对公司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沟通, 能迅速增进与各员工之间的感情, 能为自己取得不少的帮助。

每位大学生都要不断明确个人的职业定位和目标, 在目标的指导下,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2}

最后有一点忠告, 每位实习生应注意协调实习与考研之间的关系, 不能因为过于投入专业实习, 而耽误了前程;也不能以前程为借口, 消极怠慢专业实习。{3}

结语

大学生的实习就像一座桥梁, 它沟通学校与社会。通过实习, 你能体验到不同于学校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需要你用全新的态度去迎接他。相信通过实习, 每位实习生能更透彻的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含义了。

本文通过调查, 详细讨论了大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关系, 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从目前的研究角度分析, 不同之处或遗留问题, 特殊情况或论文的存在仍然是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 欢迎提供建议, 使这个问题得以进一步研究。

摘要:在当代国际经济局势不稳定, 社会供需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 衍生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而谈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但大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有无重要关系?到目前为止两者间的关系状况如何?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详细探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实习

参考文献

[1]吕峰.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华章, 2014年第02期.

[2]实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人民论坛, 2013年第8期.

3.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社会保险缴费;就业;挤出效应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某些地区的社会保险缴费金额越来越高,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越来越好。但是,不同于社会保险的发展趋势,我国就业出现越来越艰难的状况。我国过高的劳动纳税是引起就业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我国员工在承担个人所得税的同时,还要承担其他保险的缴费,导致我国员工的社会保险缴费压力增大,从而为我国的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掌握并解决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社会保险缴纳对就业问题的影响

自从我国的社会保险缴费制度被建立实施以后,我国的就业增长速率一致保持着持续地下的趋势,这与我国劳动纳税过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我国劳动纳税法的相关政策规定,我国劳动员工在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基础上,还应对“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险进行缴纳。据计算,我国劳动员工只是缴纳社会保险的费用就占了劳动员工个人基本工资的30%以上,在全世界的社会保险缴费占收入的比例中,我国的比例相当高。此外,我国社会保险缴费下限基数规定的制定,使我国的低收入员工不得不缴纳更多的社会保险,加重我国低收入员工的经济压力,导致我国就业问题愈加突出。

三、社会保险缴费与我国就业问题之间的关系

经过我国的数据显示和我国相关部门的研究,显示出我国的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问题存在比较严重的挤出效应。从全国的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社会保险缴费对全国就业问题影响和我国社会保险缴费对城市就业影响的系数分别为-0.142和-0.05。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就业问题的影响中,假设其他影响因素相同,当社会保险缴费的总收入每提高1%,我国全国劳动就业率就会相应的下降0.142%,城市就业率在此因素的影响下会下降0.05%。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问题呈现出的挤出效应和相应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有着正比的关系。也可以说,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问题呈现出的挤出效应影响越大,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就越高。而这种挤出效应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影响较小。

四、解决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挤出效应的措施

1.社会保险缴费金额的减少

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必须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占其每月工资较高的比例,是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挤出效应存在的重要原因。而纵观国际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险缴费占收入比例,可知美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的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缴费占收入比例在20%以下;日本、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缴费占收入比例也低于25%。这些国家对社会保险缴费占收入比例的调整,是基于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缴费占收入比例过高引发的负面影响基础上,展开了反复多次的证明调整工作。因此,我国就需要关于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问题进行证明调整,从而使社会保险效率金额进行合理的降低。

2.修改我国社会保险缴费工资下限基数的有关规定

如果我国的某些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比我国规定的工资基数低,那么这些工作人员就需要在普通员工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金额的基础上,缴纳更高的社会保险金额,这是我国社会保险缴费工资下限基数的相关规定。社会保险缴费工资下限基数的规定,导致低收入工作人员的收入进一步减少,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雇佣低收入工作人员的用人成本,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难度。因此,我国应该修改工资基数下限的相关规定,并根据我国不同层次的收入水平制订不同的社会保险缴费制度。

3.我国保险制度改革进程的加快

当前,我国的保险制度规定,在我国的社会统筹账户中,加入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并将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用于我国各个保险项目中,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中,一些企业没有对社会保险费用进行缴纳,导致这部分的费用为零,造成一种“现收现付”的特殊保险制度。

五、结论

通过对社会保险缴纳对就业问题的影响和社会保险缴费与我国就业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保险缴纳与我国的就业问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社会保险缴费在给人们带来保障福利的同时,也给用人企业和劳动员工本人带来了更大的经济负担,从而导致我国劳动就业市场不断被压缩,增加了我国的事业率。因此,希望我国相关部门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挤出效应的影响,从而提高我国的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文娟,汪小勤,吕志明.中国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1:137-142.

[2]刘江涛.刍议中国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J].经营管理者,2014,34:60.

[3]王杰钊.我国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07:25-26.

4.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 篇四

社会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满足大众健身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而新设置的体育专业。国家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社会体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这就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工作。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应该了解本专业的就业的特点和方向。本文对他们的相关情况作出研究调查。

本次调查由体育专业教师指导下,大三年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完成。调查时间为2011年6月15日6月25日。通过对社会体育各个年级学生以及已毕业学生的情况的相关调查问卷。

—。调查方法及内容分析

在2007.2008.2009届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随即发放了调查卷107份,收集有效调查问卷98份。回收率为91.5%。调查采用问卷方式,设置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1,对所学专业等自身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2,就业期望值;3,就业意向以及择业范围。

1,对所学专业等自身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

a.对所在学校及所在专业等自身专业能力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在被调查学生中,对本专业在就业中的形式如何的回答:认为好的占16%,一般占45%,不好的占39%。

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目前就业的信心不是很足,这一方面是就业环境的影响,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b.他们在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的评价,自认为很强的占25%,自认为强的占37%,组认为一般的30%,自认为较弱的和很弱的占8%。

c.在回答你如何评价过去学校学习生活的价值时,认为很有帮助的占43%,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 54%,认为毫无帮助的只占3%。

d.在对你认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与其他体育专业毕业生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认为不是的只占10%,认为不一定,看个人实力如何的占57%,同时仍有33%的同学认为相比之下处于不利地位。

这就说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不足的另一方面原因就是毕业生们对专业的认同度不算很高。不能合理的发掘自身专业优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经过老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努力,无论在专业知识、道德修养、意志品格还是人际交往等知识能力培养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学到了专业知识并提高了综合素质,但在面临择业或择业过程中却又常常感到手中的毕业证牌子比不上其他专业,从而怀疑自身的实力。

2、就业期望值

在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中,对就业前所期望的工资标准的调查结果是:1000-1500元的占 21%;1500-2000元的占41%;2000-2500元的占23%;2500-3000元的占3%;2500以上的占12%。总体看来,我们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对工资标准的要求并不高,大多数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基本呈正态分布),只有少数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才有稍高一点的工资水平的要求。而在实际签约中,签约单位的工资标准则是1000-1500元的占50%;1000-1500元的占35%;1500-2000元的占 10%;2000-2500元的占3%;2500元以上的仅占2%。因此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的期望值变化是:期望值上升的占24%;期望值因本专业就业形势不好而降低的占31%;期望值因当初自己定位过高而降低的占18%;期望值基本没有变化的占26%。近50%的毕业生对工资标准的期望值是下降的,总而言之,当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呈总体下降趋势。而毕业生选择单位时最看重的因素主要是个人发展空间和工资、福利待遇这两个方面,各占了 41%和36%;其次是工作地点,占13%,因为社体毕业生80%~90%来自农村,其家庭经济状况都不算很好,近20%属于贫困生或特困生,许多毕业生在校学习了四年之后,已经花费了家里大多数的积蓄,甚至是债台高筑。毕业时不仅家里而且自己也希望马上能找到工作。因此在第一次择业时对找单位是慎之又慎,多方考虑,难下决心。

3、就业意向以及择业范围

就业范围方面

a.老师占40%。

b.俱乐部教练占30%

c.其他行业占20%

d.继续深造的占10%

就业意向

a.大型城市:(北京 上海 广州深圳等)占37%

b.中型城市占42%

c.西部占3%

d.其他占18%

由此看出体育生的择业范围和去向都比较窄小,而毕业生也日趋增多,这将是体育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问题。

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并不同于其他专业,例如医学、数学、机械等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欠发达,因此,社会体育并未在整个社会中生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对于社体毕业生而言,整个社会还没有给与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开通一条职业化渠道,现在要想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越来越困难。极少数在其知识结构范围内择业。因此,社体毕业生就业观念及就业定位如何往往成为能否及早顺利签约的关键,因此,毕业生自己拓展就业领域,不拘泥于专业对口岗位的就业生占85%以上。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择业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既憧憬又担心的。兴奋的是经过多年苦读,现在即将要学成毕业了,憧憬能够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设计属于自己的天空,与此同时,他们又紧张将要开始独自承受生活的压力。

二、对策研究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体育专业作为建立在经济发展平台之上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应规范就业市场,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调整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另外,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意识,改革教学环节中的计划模式,切实做好针对性指导服务工作。

1、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和完善就业法规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社会体育专业作为建立在经济水平发展平台之上的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就要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这是社会体育向整个社会输入人才的必然趋势,是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宏观手段,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现行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必要的监督和调控,减少学生择业和用人单位录用上的不规范行为,保证公平竞争,从而保护一些用人单位和新兴学科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创新就业思维,拓宽就业思路,鼓励毕业生在就业中敢为人先,现在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广大毕业生的就业思维方法也要与之相适应。伴随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也要发生转变,拓展就业领域,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可见,自主创业是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强化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的创业理念,加强对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从新生入校时就能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使他们及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范围,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全面的准备,积极增进职业适应,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3、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调整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新兴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要克服其与社会之间的脱轨,以减少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提高就业率。学校要不断拓宽知识口径,加强与其它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使学生具有较宽的适应面,同时开设辅修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与实用型人才。

4、改革教学环节中的计划模式

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和技能操作能力的训练,力争使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模式相接轨,完全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学生,并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所必需的扎实的基本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设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的需求,不断的完善其培养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结论

5.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什么惊奇的事了,大学生从原来的毕业就有金饭碗到现在的努力找工作变化之大可想而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在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抢抓机遇,争取找到适合的职业。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事可想而知的,但是是什么造成了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严重供过于求,随着大学的扩招,考上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企业招收的员工又是有限的,所以演功德是毕业生供过于求,从而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

二: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社会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不对其位,导致“位不得其人,人不知其位”

三: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用人单位招聘时更加强调工作经验,下岗企业白领进入市场,冲击着毕业生的就业。一部分毕业生涌向一些非主流渠道,竞争激烈,例如考研,公务员,出国等。

四:毕业生就业观念尚未改变:很多人认为毕业后作为大学生就应该有很好的工作,很多人大学期间不努力进修,从而使自己在求职的大潮中败下阵来。

根据大学生的就业,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帮助我们,主要政策如下: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二、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三、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

四、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五、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

六、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

七、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

提出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这就可以是用人单位直接和求职者见面,在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同时,大学生也可以挑选用人单位及职位,充分的是大学生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也体现了当前就业的人性化及合理性。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帮助,争取使更多的大学生找到合适的职业。

所以就就业前景来看,我们的未来也是很光明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做等工作来找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主动出击,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合适的工作,即要在就业的大潮中以主角的身份出现,积极努力,增强主观能动性和抢抓机遇。

那我们应如何准备才可以在竞争的大潮中争取和创造机遇呢?作为理工科的学生,以理工科为例,我认为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的准备:

一 具备“全面素质”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而仅有科学技术,没有文化素养,人类将失去一种精神。科技与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支柱。工科大学生应具有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全面素质,即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目前,大多数工科大学生表现出现代高科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不相融合,或是对现代高科技的认识肤浅、幼稚,或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认识欠缺、贫乏。在校学习应试化,工作之后也很难将二者相互运用。这样,就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承担起发展我国高新技术所赋予的重任。

二 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管、贸、经、法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大容量的新知识信息贮备。及时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

三 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从事工作的基础,充沛的工作精力来源于健康的体魄。新形势下,生活、工作节奏都不断加剧,要能适应这种节奏和变化。身体和体能既能紧张工作,又善于调节放松,使身体和体能始终处于和谐的最佳状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择业误区和心理准备工科大学生由于错误的择业心理和方式,再加上缺少择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常常导致他们走向择业误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误区和错误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以为是,期望值偏高。许多工科大学生因此认为,工作难找不是针对自己而言的。

2、互相攀比。少数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由于每个人自身素质、综合能力、社会背景及机遇时机把握程度不同,导致部分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

3、缺乏自信,错失良机。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工科大学生或因所在学校不知名,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缺乏自信心,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

4、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靠父母或动用关系网。有部分工科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几年的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受社会不良观念影响。有人为了留在大城市提出“要城市不要专业”,动用自己的关系网。

为了顺利地就业及事业上的成功,大学生必须对自己存在的心理误区进行调适,做好心理准备。

首先要认清形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人制度的双向选择,主动“推销”自己,而不能等、靠、要。再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不要把留在大城市、端着“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不要只选择外企、合资企业,而要面向基层、西部,自主创业。“先就业,再择业”。最后要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理想就业。我们要好好听老师讲解,对就业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认识,除了做好准备以外,我们要从网络,老师,同学,招聘会,公司,企业各个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一方面加大对企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广泛撒网重点捕鱼”,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除了主动搜集信息以外,我们还要学会各个方面的礼仪,这是很重要的,对于面试我们也要充分准备,要乐观自信,懂礼貌,最重要的是基础知识要扎实,者的平时我们在学习中自己下功夫了,相信做好了这些准备,我们一定可以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的。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一方面开就业指导课,使学生对当今的就业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向学生讲解就业中的各个事项,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同时召开专场招聘会,使大家可以和企业与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就业的可能性。对于建议,我觉得应该多开几场企业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会,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企业,从而使自己找到更能适合自己的岗位。

6.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就业分析 篇六

近年来,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形势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08级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已是大三的我们,就业问题不容回避。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西安市高校进行抽样调查,预计完成300份问卷,回收了288份,其中合格277份,合格率为96.4%。样本中男、女分别占62%和38%。文科生76人,理科生91人,工科生123人,其他音、体、美学生10人。对此次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1.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

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72.2%。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6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

在被调查者周围毕业的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上,46.47%认为就业率在50%以下;24.9%认为就业率在50%-70%;6.22%认为就业率在70%-90%。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60%以下。对于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7.35%选择1000-1500元,50.46%选择1500-2500元;33.06%选择2500-4000元;选择4000元以上的占9.13%。对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500-3500之间。

二、就业倾向分析

1.西安市高校毕业生七成人想到国企工作,实际却有八成以上在非公单位工作,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

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从百分比上看,在国企就业的占17%,在外资企业就业的占11%,到内资非公企业就业的占72%。也就是说,就业到非公有制性质单位的比率占总人数的83%,非公有制性质单位就业成为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调查发现,从就业意愿上来讲,选择到国有企业就业的占到了近70%,30%的毕业生想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28%的毕业生希望到外企工作,想进民营企业的仅占到14%。

但实际上,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招聘岗位有限,80%以上的毕业生最终还是选择了到非公有制性质的企业就业。

西安吸引西北及中南部地区生源。西安市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众多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调查显示:除西安外,陕西省内渭南、咸阳、宝鸡的毕业生在西安就业的人数位列前三位;省外生源中,河南、山西、甘肃、河北、湖北等西北、中南部地区的毕业生位列前五位。

市人才服务中心认为,西安市高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毕业生来西安就业,其中,西安对西北及中南部地区的生源毕业生更有吸引力,这与地域、地缘亲近关系以及西安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经济分不开,同时也与国家鼓励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就业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3.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

关于择业观调查数据显示,21.25%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55.83%希望先就业后择业;16.67%不打算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6.25%打算自主创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呈阶梯型的,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所以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经济收入因素,达55%;考虑自身兴趣和工作环境的分别占35%、32%;43%考虑对事业发展是否有利。58.13%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8.75%认为很重要。在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上,认为所学专业前景较有前途的占大多数,比例为65.15%;7.68%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质量最有帮助的因素分析

对应届高校毕业生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如图13所示),认为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较突出的问题是: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质量最有帮助的两大因素。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在对就业及就业质量有帮助的因素中,“个人能力”被赋予了最高的评价,占46.60%,说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价值,“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资本,同样作为重要的资源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质量。此外,所学专业、学校性质、应聘技巧等也不同程度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2.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专业知识

38.72%认为专业知识对工作影响最大,27.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9.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3.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在选择哪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这个问题上,选择社会交际能力的占75.52%,其次是心理素质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占71.16%、70.75%,也有49.38%认为组织管理能力很重要,46.47%选择创新能力。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75.3%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54.4%最需要的是就业信息的获取;41.7%最需要的是推荐就业岗位;40.7%最需要的是国家就业政策;18.9%最需要的是关于创业教育方面;17.2%需要的是就业派遣的程序;还有17%最需要的是就业指导材料的制作。

4.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5.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6.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专业求职网站

25.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7.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35.6%认为是专业求职网站;从辅导员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或其他渠道获得。

7.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

四、对策与建议

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相应的对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182人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占样本量的37.76%,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2.社会:加强政府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就业指导、就业推荐、毕业生推介、专场招聘会、自主创业等等,都是政府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推出的就业政策,这些政策是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和依据。需要在政策落实力度上下工夫,切实将好的政策宣传出去,组织更多形式多样的促进各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活动,提高毕业生就业政策知晓度,让就业政策落实到广大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身上。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五、总 结

本次调查仅局限于西安地区的个别高校,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2012年3月24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课“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实践调查报告

7.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 篇七

近年来, 随着未就业随军配偶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 解决了众多的随军家属的基本生活保障, 缓解了现役军人在家庭经济生活上面的困难, 提高了军人家庭的生活水平, 更进一步凝聚了军心。但在保险转移接续上, 由于存在理解和认识的偏差, 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保险人员范围扩大。

根据相关文件, 随军配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可按规定享受基本生活补贴和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补贴待遇:一是随军前未就业、经批准随军随队后未就业且无工作无收入的;二是随军前已就业但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经批准随军随队后未就业且无收入的;三是经批准随军随队后无收入, 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并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资金转入军队的。目前部队降低了配偶随军随队门槛, 充分考虑到军人及其配偶年龄较小, 或因某种特殊情况, 比如因为怀孕、生产和抚养孩子而短期内失去工作收入, 以及因意外事故造成残疾而难以工作等情况下, 军人家庭收入在减少的同时, 支出往往会大幅度增加。最大范围地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军人家庭负担, 更好地保障了军人家庭的生活水平。

2. 设置的险种较少。

地方的社会保险除了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之外, 还设置有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部分地方的企业还为职工投保了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而我军目前的未就业随军配偶只能享受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

3. 保险转移接续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军人未就业随军配偶的基本生活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均由军队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当军人退出现役时, 其配偶的保险关系随调到安置地的社会保险机构。在制度实施过程中, 笔者经常发现在接续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缴存月份上的不连续。在军人服役期间, 这个问题并不会凸显出来, 但是在退役转回地方时, 矛盾就会出现。二是由于对政策理解认识存在偏差, 存在一人多账户情况。在接转过程中, 由于部队入的只有两险, 随军家属在享受部队基本生活补贴和社会保险时同时在地方又以灵活就业人员形式建立账户, 或是不将已有账户转移到部队, 形成一人多账户现象。三是存在利益缺失现象。地方转移到部队的社会保险缴费是个人账户积累额的一部分, 转到部队后, 部队为其建立个人账户并将地方转移过来的资金计入其中, 此后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逐月计算, 进行养老保险的积累。在军人退出现役, 或军人配偶重新就业后, 部队将其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中的资金进行结算, 并转移给当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重新参加地方的养老保险。但在这样的转移过程中, 除了加大了军地双方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之外, 更重要的是造成军人配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积累金额凭空减少了一部分, 直接影响相关人员的经济利益, 造成利益缺失。

二、完善随军配偶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在确保未就业随军配偶现有待遇不变的情况下, 笔者建议实行随军未就业配偶社会保险“社会化”, 即通过实施军地共管, 由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未就业随军配偶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险账户, 让未就业随军配偶的社会保险真正实现社会化, 避免重复性工作, 最大可能地保障随军配偶的合法利益。

1. 社会保险账户由地方建立与管理。

在未就业随军配偶社会保险“社会化”的制度下, 军队财务部门不再负责为未就业随军配偶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军队财务部门将干部部门审核的未就业随军配偶基本生活补贴审批表和未就业随军配偶的社会保险标准交给部队驻地的地方保险机构, 由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复核后为其建立社会保险账户。杜绝一人多账户而产生的虚报冒领现象。同时, 也减少了部队财务部门的工作量, 有效缓解了人少事多的矛盾, 提高了工作效率。

2. 保险费由部队统一向地方缴纳。

未就业随军配偶基本生活补贴由军队财务部门按月发放, 并扣缴保险费, 比如对于已失业但仍由原单位负责缴纳社会保险的随军配偶, 如果本人不愿将保险转移到部队, 可以保留其在地方的社会保险, 并给予其基本生活补贴;对于未参加地方社会保险, 或虽参加了地方的社会保险但自愿将保险关系转移到部队的, 可由部队为其建立个人保险账户, 并按规定发放基本生活补贴;对于无工作收入但自费参加地方社会保险且不愿将保险关系转到部队的, 可以保留其在地方的社会保险关系, 并按规定发放基本生活补贴。保险费统一由军人所在的财务部门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银行汇款的方式缴纳。军队干部部门和地方社会保险机构可联合制定未就业随军配偶社会保险账户审查模式, 定期进行审查。在发现其保险账户缴费存在问题时, 可及时通知本人, 避免产生后续问题。既保证了未就业随军配偶社会保险关系的连续性和社会性, 又保证了其军事方面的严肃性。

3. 未就业随军配偶社会保险的转移。

一是配偶就业或军人退出现役在本地安置时保险关系的转移。未就业随军配偶实现就业后, 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部队政治部门和财务部门联合制发的有关通知书, 转为实行地方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二是配偶随迁时保险关系的转移。未就业随军配偶跟随军人调动或退出现役而迁移到异地时, 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部队有关通知, 将其保险关系直接转移至异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三是配偶没有随迁时保险关系的转移。如果未就业随军配偶没有随军人的调动而迁移, 其社会保险关系继续由配偶所在地的社保机构管理, 不办理转移手续。

4. 健全增加保障险种。

8.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就业质量 应届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一切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都会制约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从微观角度审视,大学生就业质量包括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就业率)和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从宏观层次上探析,大学生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不只是个体奋斗的结果,更是政府和社会努力的目标。通过刺激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相关劳动立法提高劳动标准、规范企业行为;通过发展社会事业、提供优良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这些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

基于对我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究心理,笔者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且针对特定人群发放。通过回收及筛选,收到有效问卷为15份,占发放问卷总量的50%。

一、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1.调查人群

本次问卷仅针对我校2014级应届毕业生中男生、具有本地户口且在本地就业的特定人群发放,指在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这是由于我校情况决定的,我校本地生占比大,且毕业后多在本地就业。同时,长时间以来,由于我校属文科院校,女多男少,对男生的关注度不够,故此,我选择他们为调查人群进行调查

2.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涉及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就业质量衡量指标重要性程度、就业后第一份工作的基本情况、专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重要性、方法能力对就业质量的重要性。

二、 调查分析

1. 对就业衡量指标重要性程度的调查分析

(1)被调查者认为就业率、就业地域选择、就业满意度、工作稳定性、获得培训的机会、职业晋升和就业单位的性质、规模、行业影响力较重要或非常重要,两项加总均达80%以上,可见这些指标是应届毕业生在首次就业时最看中的指标。

(2)与大家的想象有所不同,应届毕业生对收入水平的重视程度比上面提到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获得培训的机会等指标要低。由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应届毕业生更加看中职业前景和未来发展,将目光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

(3)在自主创业上,被调查者大多选择一般,达66.7%。可见应届毕业生对当前国家鼓励创业的政策并不感冒。虽然有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应届毕业生似乎更加理智,考虑到自己经验和能力的问题,很多人选择在有一定的资本、经验与人脉会再考虑创业。

(4)参考麦可思对2012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的调查,全国本科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相关度最高的专业(税务,药学)为86%,相关度最低的专业(社会学)仅为23%。本调查调查对象对于专业对口这一题大多选择较重要和一般(33.3%),可见应届毕业生对于当前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做好在工作中面临新的挑战的准备。

(5)和以往的应届毕业生或和其他低学历就业者相比,我们所调查的2014届应届毕业生认为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非常重要和较重要的占到93.3%,大家对于就业的权益与保护非常重视。这是当前就业者素质整体提高的一大表现。

2. 对专业能力重要性程度的调查分析

(1) “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三项的选择都分布得比较集中,均是60%及以上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非常重要”,剩下的均选择“重要”。可见在受访者看来,工作中的适应能力、效率、表达能力均对就业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笔者认为,这三项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均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

a) 应届毕业生刚步入职场,工作经验的不足容易使得其在工作中表现不理想。因而在新岗位、工作上的适应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适应能力越强,越能使其尽快的胜任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就业质量。

b) 工作效率指标,可以较为直观的体现应届毕业生作为职场新人的工作表现。

c) 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是受访者们在工作中经常需要用到的,因为沟通在职场中格外重要,而职场新人由于格外需要学习工作中的技能、流程等,使得表达能力格外重要。

(2) 其他专业能力方面,受访者的选择均比较分散。不过,其中“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有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均有近80%的受访者选择“重要”,即专业技能和工作中的创新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也比较重要。

(3) “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拥有多个专业技能证书、具备多种业务能力”,受访者均有60%及以上选择“一般”,甚至有7%的人认为拥有多个专业技能证书、具备多种业务能力对于就业质量的影响不重要。可见,大多数人认为学校学到的专业理论与考下的证书对于就业质量没什么影响。

多数大学生考证、学习理论,主要为了应付考试、方便找工作、为防止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留后路,并不是为了在工作中有很好表现,而数据正体现了这一情况。

3. 对方法能力重要性程度的调查分析

(1) 对于“学习能力”的描述,有高达80%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重要”,剩余20%均认为其重要,并无以下选项。可见在社会上,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受大家广泛认可。

(2) 对于“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三个内容,均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其非常重要,可见对问题或突发状况的处理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们非常重要。

(3) 用来表彰团队性与合作能力的“协调与整合能力”的重要性从问卷分析结果来看却不如想象中高。受访者们认为其对就业质量影响相对较小。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受访者们初入职场,团队意识仍待加强,在工作中尚没有发挥其重要性。

(4) “安全意识与防控能力”在所有内容中的重要程度相比之下略低,可见在校生与就业人员均没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应着重加以培训。且另一方面我校学生专业与安全方面相差较远,“安全意识和防控能力”对其职业的影响并不重要。

三、 结论

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的失业人口与大量的岗位空缺并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能以自身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素质能力,做到人岗匹配,使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既发挥自身的能力,又能发挥该岗位的作用。

通过笔者此次調查,我们可以发现应届毕业生对当前的形势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和适度的期望。同时,笔者认为当前的应届毕业生应全面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让自己有更大的竞争力。

但是,由于此次我们所调查的范围较小,所以本调查结论可能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07,(3).

[2]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

[3]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7).

9.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 篇九

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解读期末报告(218教室)

班级:14广告1班 姓名:林 奇

学号:20144397

2016年6月11日

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解读

《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分析》

在就业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如何定位自身,并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是我们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将面临的一个难题。此时,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基层,希望在那里寻找到能发挥一技之长的机会。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其中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政策包括“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大学生征兵入伍”等。

“基层”的范围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2013年《国 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及“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鼓励高校 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等地区就业,全面实施好中央和地方各类基层就业项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一系列的政策都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指明了方向和铺设了道路。

政策如此支持,就业条件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岗位。可是当许多毕业生来到基层,进入到各自的工作角色中之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发现了问题,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困惑,同时也感到了迷茫和忧虑。

一、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几大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为寻求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逐步转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他们认为基层发展空间大,可以给自己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从而建功立业,能有效实现青年人应有的志向和抱负。

(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毕业生们转变就业观念

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解读

沿海及内地大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毕业生们忙着奔赴各个招聘会,投递出绝大多数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而基层是一片广阔的空间,发展潜力巨大。

(三)基层的落后现状对于各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基层相对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障碍,急需有文化,有素质,有干劲的广大大学生去改变目前的落后面貌,给基层注入更多的活力,为基层带来更多的福音。

(四)有部分大学生怀有去基层“镀金”的思想

许多大学生及其家长仍然持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希望能在大学毕业后考取公务员,终身抱得一个“铁饭碗”。许多大学生不免会选择以基层工作为“跳板”,以期将来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尽管政策日渐具有引导作用也很有吸引力,国家促进基层就业的政策能够得到多数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且他们对基层就业的环境、发展空间、待遇等心理预期不高,但近年来具体就业的人才数量 和质量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大学生积极前往,但成功者确是少之又少,多数只是敷衍了事,并不能真正的做到在基层就业。仍有不少大学生对西部边远山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提不起兴趣。大学生集中于并不能发挥自己多大优势的城市和发达地区,浪费了不少人力资源。

在选择职业中,有些学生对目前的就业期望值低,愿意选择去基层就业只是为了应付找工作,盲目从众,跟随别人的步伐走,并不真正是自己的目标价值所在。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工作使人缺乏激情,还降低自己的自信心。这种做事的态度成功率低,哪怕最终成功了,自己也不会有多少成就感。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后遇到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与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关联。

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后容易遇到的问题

(一)工作热情的高涨与实际工作的清闲之间的矛盾

基层的现实状况比较复杂。不仅是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还有人际关系和各种存在已久的人事弊端,使得刚去工作且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感到无所适从。例如,选调生到基层乡镇政府工作,初到单位,并不被重视,每天忙于上传下达和打扫卫生等简单琐碎的小事。加之,基层固有的论资排辈的惯例,新来的年轻人就理所应当承担日常杂务。处于这种境地之下,这些青年人感到了困惑,3

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解读

理想和现状差距太大,使得很多人容易产生失落感,也使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逐渐消褪。

(二)自身竞争力与社会潜规则之间的矛盾

很多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一段时间后,经受各种锻炼和考验,确实表现突出,能得到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肯定。一些青年人工作一两年就获得了升迁的机会。例如,一些选调生,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方式,提拔为副科级干部,其他在服务期内的志愿者等,也有机会填补当地人事部门的空缺编制,从而成为“正式在编”职工。大学生们所具备的高学历和高素质在基层是有优势的,加之年轻人具有发展的潜力,在工作中可以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也使他们更具有竞争力。但是他们也担忧只具备这些硬实力是不够的,基层的民主制度还不完善,许多地方官员存在“官本位”思想,在官场中还存在“潜规则”。所以,一些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青年人同样为自己的前途而忧虑。

(三)追求时尚的个性与生活环境的恶劣之间的矛盾

基层的工作不仅艰苦,并且福利待遇较差,有些地方连基本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到位,文化生活更是极其匮乏。休息日一般比上班时间还难熬,身边没有家人和朋友,单位里也几乎没有多少同龄人,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办公室里度过。面对种种不适应,有些人产生了离开的念头。他们觉得这条路似乎走不通,他们当中最终能考上公务员和取得正式编制的毕竟是少数,很多人在服务期满后仍需要面临“二次就业”。

三、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难的一些措施

(一)各高校应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各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观及就业观,引导他们就业时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正确认清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懂得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同时,让他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基层的现状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

(二)毕业生要找准自身定位,不要盲目跟从

服务基层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这样的工作,这个过程具有复杂性、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首先,同 4

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解读

学们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卓绝的奋斗精神去面对可能出现的挫折和失败。其次,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是毕业生们走出校门迈入基层需要磨练自己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进一步完善对已到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培养管理机制

各级组织部门应切实抓好已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的培养教育。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训,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学习。

建立定期联系和年度考核制度,对于选调生,组织部门应多给予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的机会,大胆录取任用年轻干部和女干部;对于有服务期限的志愿者们,团委等部门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扎根基层,通过人事部门,提供一些事业单位空缺职位直接聘用这部分人。

(四)已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要努力适应环境,脚踏实地,锐意进取

面对基层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情况,毕业生们要尽快调整好心态,学会苦中思进、乐中思省。面对现实,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在艰苦的坏境中磨练意志、品德、信仰,在挫折中不断丰富自己。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在困难中不断进取,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面对成绩,要戒骄戒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到基层,使其快速发展,缩短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坚持创新,不断进取,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同时也要继续向书本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10.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十

系别:石油工程系

姓名:陈家强

班级: 09级4班

学号:0901140402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摘要: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进行了假期社会调查。

关键词:历届大学生 就业状况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短暂而又艰苦的15天暑期社会实践随着晚会幕布的缓缓落下而告了一个段落。在这段日子里,我有过沮丧、有过流泪;但是我相信,正如歌词中唱的一样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渡过那段黑暗的日子后,阳光会以最灿烂的姿态来迎接我们……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而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牵动着党和国家的心。“2007年,全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国家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面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据相关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但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仅占总人数的49.81%。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决定走进当地的大小民营企业,采访企业中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与企业老总,向他们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在15天的实践时间里我走访了大量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并且走访的企业基本包括了各个行业(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以及各种规模(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小型企业),共收回了大约3000份有效问卷。因此我有理由相信这次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我们的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现在工作情况设问

2.针对工作满意度的设问

3.是针对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的设问

4.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5.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问

6.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7.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8.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经过我的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一.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至目前我们统计所得出的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据我从3000份调查统计得

出: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二.工作满意程度

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只有约5%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其中,在对现在工作最满意的方面选择中被调查者大都选择了与同事的和睦相处这一项,而对现在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中我预先设计选项较高的薪水一项则出乎我的意料。

从中我不难发现现在对薪金的要求大学毕业生也趋于理智,能够对自己做出较为理智的判断,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没有过度的追求高工资。在我们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位学姐曾经这样说:最开始的时候希望自己的月薪有1500就满足了,500寄家里,500自己用,500存起来。经过这几年在社会的摸索,对工资已经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就行了。

三.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和自我期许以及对企业的期许

约97%的毕业生表示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实践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相应的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中最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晋升和出国深造总共只占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

从中我深深体会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

但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自己创造好的就业条件的重要条件。

四.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与招聘单位反映的情况一样),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而效仿国际的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亦占有一定的比重。

五. 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六.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5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人员最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另外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认为是学校现在最缺乏的方面(与上面可以互相印证),学校名气已不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唯文凭论”已向“用文凭论”转变,而“唯人才论”则逐渐兴起。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知识被认为是与他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优势所在,同时吃苦耐劳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一个优势因素。如今在职场上,个人的素质已成为影响求职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命运其实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七.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11.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往届毕业生;就业;择业观

1 调查情况说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伴随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市场人才供给大于求的严峻形势。我们特展开此次调查,以分析我校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优势与不足,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所需,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微薄之力。

①调查人:陈曦、郭慧荣

②调查时间:2015年1月16日至2015年2月22日

③调查方式:主要采取电话、短信、网络、微信等通讯方式

④调查对象:2012届、2013届、2014届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

⑤调查目的:掌握最真实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为在校大学生顺利就业,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亦或能给予一点帮助。

2 调查内容

2.1 就业现状及分析

根据我们历年统计,从2012年到2014年,室内设计专业本科大学生毕业人数、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如下表显示:

表1  2012年至201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就业情况

2.2 就业存在问题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社会大环境,我国高等教育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过程中,但很多家庭、大学生本人对就业期望值并未适应这个转变;另一方面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人过于渴求成功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②专业实践少,缺乏胜任力。

③就业心态,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2.3 给出的建议

①加强实践,培养灰领,实行学业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

②调整就业心态

③调整就业指导工作,从调查中发现就业指导工作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招聘信息发布、政策宣传、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就业工作应考虑覆盖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如:

对专业知识技能导航,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指导,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绩效,没能受到企业青睐,不具备相关工作胜任能力。

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制意识,学会保护自身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同时引导诚信意识,唤起契约精神。

健康心理导航,通过心理指南对大学生就业求职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难。

表2  2012年至201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比较

我们除了通过图表看到的一些信息外,就目前往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情况中存在一些这样的差异:

往届毕业生的择业观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往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较应届毕业生人数多,部分人群倾向于自己独立创业。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如果国家在这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如果院校能在这一方面多为毕业生提供一些渠道,将很大程度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在2015年的两会上孙维代表关注的就是大学就业问题,主要围绕的就是大学生创业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渴望在创业过程中得到政府或相关部门的资金扶持和简化相关审批手续。她介绍,针对3万多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9.96%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想法,但还没开始;有4.89%的在校大学生已在创业;20.73%目前没有创业想法,还有14.4%的人仍在犹豫不决。根据调查,大学生创业的困难主要是缺乏创业经验和资金匮乏、个人能力不足及缺乏有效创业指导等。孙维代表将在人大会上提交建议,建议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创业免费人工咨询平台和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让能力欠缺缺乏指导的大学生创业者们互相探讨学习,从成功者身上找差距,在失败者面前吸取教训避免走弯路。

另外一方面,往届毕业生的择业观变得理智、冷静,已不再把工作理想化。看到了中小企业具有更多的创新和个人成功的机会,而且这些企业的就业岗位成本比大企业低的多,发展空间广阔,求贤若渴,对人才需求量大。他们能去这片广阔天地开拓事业是明智的选择,利于自己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另外,还响应国家的政策,参加“三支一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认识到基层是年轻人经受锻炼、接受考验、磨练成才的重要场所,到基层是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从后期与毕业生的接触中了解到在工资待遇方面处于薄弱环节的主要集中在企业用人单位,月薪基本在2500元左右,能够签订劳动保障合同的单位少之又少,这样的薪酬待遇只能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成为他们频繁调换工作单位、人员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所在,这也将是我们后续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另一个工作重点则是少数自主创业的学生,虽然学院特别聘请专业老师、组织开展多期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培训班,以实战演习的形式结束课程并聘请专家进行点评指导,但他们所面对的生存压力相比较而言是最大的,所经受的挫折也是最多的,所以对他们心理上承受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我们面对的工作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12.农村大学生就业需要更多社会支持 篇十二

在分析就业现象时, 美国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创造性地提出了“弱关系”和“强关系”的概念。所谓弱关系, 是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强关系。实证研究表明, 在西方国家, 求职者更多地通过弱关系来实现工作匹配, 即弱关系的力量更强。而在我国,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强关系的力量更为强大, 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深刻影响就业质量。

大学生求职中的强关系, 说到底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熟人网络。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农村本科生所依靠的熟人网络在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中处于有心无力的被支配地位, 通过强关系帮助农村本科生就业的能力十分薄弱。缺乏社会支持的农村本科生, 得不到有力的强关系庇护和关照, 往往只能自力更生。

更为关键的是, 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本科生的就业困难。不论是户籍上的限本地户口、本地生源优先, 还是“学历泡沫”导致的就业门槛虚高、本科生遭受学历“门槛”, 那些或明或暗的制度“壁垒”和人为的“藩篱”, 建构了一道又一道的隔离带, 让农村本科生“望工作兴叹”。

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社会, 理应给农村本科生提供更多社会流动的机会和渠道。一方面, 在就业工作中, 要对农村本科生进行“弱势补偿”, 给予一定的倾斜和照顾性政策;另一方面, 要不断减少就业歧视, 为农村本科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只有将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 “农村本科生就业最困难”的无奈和艰辛才能得到改变。

13.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 篇十三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报告题目: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 班级: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调查地点: 上海市

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

调查时间: 2012年4月-5月中旬

被访者:即将就业以及已就业大学生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增大,大学生数量多,人才结构失衡,就业心理存在问题,给就业带来更多的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趋势不甚乐观,为此我们小组进行了如下的调查。

调查内容:

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心理,大学生的就业率,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趋势等。

调查结果:

(一)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由青年期向成年期发展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处于较低水平,属于心理疾患高发群体,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负、自卑两极心理现象。由于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能力的不完善和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反馈,导致自我评价往往不准确。自我评价过高产生自负心理,在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中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是,自认为找个好工作是理所应当,就业取向常常是脱离现实。自卑心理通常是由于遭受挫折后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产生的。也存在因自身的家庭经济情况、与同学的就业状况对比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2)沮丧失望心理。“郁闷”一词可以从某种角度显示大学生容易沮丧、失望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毕业生面对就业时,不少毕业生对于能够接收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满意,认为环境差、待遇低,产生沮丧失望的情绪,导致就业不积极,甚至待业在家情况的出现。

(3)依赖心理。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不能主动争取就业机会,依赖学校、依赖家庭 的心理突出。存在一部分毕业生甚至把自己的就业看作是

家长、学校理所应当的“义务”,一旦需要自己找工作,就会牢骚满腹。这部分学生通常是自立意识不强,缺乏独立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功利心理重。急功近利,渴望高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就业时往往希望自己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现实地期望自己获得此类工作。而对于需要奉献、踏实工作的职业则视而不见。

(二)调查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83.5%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5%的人自主创业;有9.9%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准备国内或国外读研,6.7%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2%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575.4万人,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在毕业半年后调查时有480万人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有8万余人自主创业,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2010届大学毕业生国内外读研的比例较2009届减少了1.1个百分点,而“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2010届比2009届减少了2.7个百分点。由于就业形势好转,2010届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人选择直接工作而不是一毕业就读研。尽管2010届研究生扩招了5.3%,但2010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得更多,应届毕业生人数增加较快也可能是读研比例下降的原因之一。

(三)调查显示,2010届本科毕业生最大的变化是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增加,2010届(82.6%)比2009届(77.8%)增加了4.8个百分点,而国内外读研的比例2010届(7.6%)比2009届(9.4%)减少了1.8个百分点,“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2010届(4.7%)比2009届(7.4%)减少了2.7个百分点;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最大的变化是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82.2%)比2009届(79.5%)增加2.7个百分点,“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8.8%)比2009届(11.8%)下降了3.0个百分点。

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可采取以下方式:

(1)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直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健康教育,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通过对于就业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体验,大大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通过“客观反馈 ”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

(2)提高大学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特别是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从简单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转变为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能较为全面的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摆脱原来就业指导工作“就事论事”的方式,注重从学生全面成长角度,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3)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面提高的过程,其中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尤其关键。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就业心理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因此,从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入手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可谓是治标治本特别是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2)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3)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4)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上一篇:描写春天赏花的成语下一篇:小学美术教案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