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构词特点看英汉词义对比(精选3篇)
1.从英汉构词特点看英汉词义对比 篇一
从英汉语言对比看当前大学英语学习的误区
因对英汉语言特点缺乏了解,不少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陷入了误区.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重视声音,以听、说带动读、写;在单词记忆中要注意词汇的语法功能;英语句子中的.连接手段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作 者:朱恒 ZHU Heng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年,卷(期):200818(1)分类号:H31关键词:英语学习英语 汉语 语言比较
2.从英汉构词特点看英汉词义对比 篇二
So far as my small experience goes, the most wonderful arrival in the world is at Venice;but you should time it after dark.Venice is so unlike anything else on earth that the first impact of itmust be a marvelous experience at any hour;but after dark it ismagical.You may have been reading books about Venice all yourlife;you may have seen innumerable pictures of the glories of thecity;but no book and no picture can prepare you for the enchantment of this arrival.To step out of the glitter and bustle of the station—rather weary and jaded with the long journey from Milan—straight on to the landing stage against which the water of theGrand Canal is lapping, to step on board a gondola and to go gliding down the dark, broad, silent highway, with dim -lit, ghostlypalaces on either hand;not till memory forsakes you will you forgetthis experience.The strange silence, broken only by the measureddip of the oar and the soft plashing of the water against your cleaving prow, and the occasional hoarsecries of the gondoliers as youpass another of these black, funeral barges;the few and feeblelamps, giving you momentary glimpses of balconies and finely carven arches;the sudden intensification of the silence and the darkness as you abruptly leave the Grand Canal and slip along one ofthe narrower waterways, always with tall houses on both sides ofyou, and above you a clear sky of stars, stars reflected tremblinglyon the black waters—thousands of tourists must have tried to describe all this, but the magic and the mystery and the beauty of itdefy human speech.And the spell is heightened by the consciousness that this is Venic;at the back of your mind is all that you haveread about the strange history of this city, once the richest andmost brilliant and most powerful in Europe, later fallen upon evildays of decay and subjection to a forein power, now beginning tolift her head again as one of the great seaports of Italy.
二、译文 (英译汉)
在有限的阅历当中, 我所到过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要数威尼斯了, 但是, 你应该选择在夜幕降临以后再去参观。威尼斯是如此与众不同, 任何时候她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都是奇妙无比的, 而到了晚上, 她更是充满了神秘。你一生中可能阅读过很多描写威尼斯的著作; 也可能欣赏过无数描绘这个城市辉煌美景的图画;然而, 任何一部著作, 任何一幅图画, 都不能让你感受到这种置身其中的心醉。从米兰启程到威尼斯, 一路的长途跋涉已经让人疲惫不堪了; 走出车站的喧闹与拥挤, 径直踏上威尼斯大运河, 海浪轻轻拍打着的栈桥, 登上冈多拉, 在漆黑、宽广、寂静的水面上滑行而过, 河岸两侧灯光昏暗的古代宫殿若隐若现;除非是记忆将你遗弃, 否则, 你将永远不会忘掉这样的经历。船桨缓慢而有节奏地拨动着水面, 抑或是船头划开水面轻溅起了水花, 再或是你们超过的另一艘黑色驳船不时传来了船夫低声的吆喝, 只有这些声音, 才能打破这种独特的静谧;星星点点的微弱灯光, 能让你在一瞬间瞥见岸上的楼群和雕刻精美的拱门; 当冈多拉载着你忽然驶出大运河继而拐进一条狭窄的水路时, 这种寂静和黑暗就愈加浓郁了, 水路两旁依旧矗立着高耸的楼群, 你的头顶上是清澈的星空, 星光点点闪烁, 倒映在黑色的水面上———成千上万的观光者一定都想试图描述这一切;然而, 她的魔力, 她的神秘, 她的美丽, 却让人难于言表。一想到这便是威尼斯, 人们所感受到的魔力与魅力就更浓了; 也许你还依稀记得这个城市神奇的经历:她曾经一度是欧洲最富有、最荣耀、最强大的城市, 后来在不幸的岁月里逐渐衰落, 屈从于外国势力, 现在, 作为意大利重要的港口之一, 她又开始昂起了头。
三、解析
著名学者于根元指出, 语言具有人文性, 人们的沟通是文化的沟通, 人们的交际是文化的交际。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 有着不同的语言。总的来说, 世界上有几大语系, 例如, 汉藏语系 (The Sino-Tibetan Family) ;印欧语系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The Ural-Altaic Family) ;闪含语系 (又称亚非语系The Hemito-Semitic Family) ;非洲语系 (The African Family) ;南岛语系 (The Austronesian Family) 等。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文化。翻译, 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信息转换过程和交际活动, 并不只是单纯的字面翻译, 其首要任务是语言形式转换和语义传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转换必然涉及它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表达。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The Sino-Tibetan Family) 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由于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不同,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语言表达及修辞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 在翻译时, 必须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在各方面的差异, 在做到忠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 运用必要的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使译文语言符合目的语的文化和修辞等习惯, 即在“信”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达”与“雅”。
第一遍阅读英语原文, 了解到这是一段描写威尼斯夜景的文字, 于是初步断定, 中文译文的文字应该选用适合描写优美景物的文字, 在此后的翻译过程中, 便涉及由于英语和汉语语言表达方式与修辞方式存在差异而需要进行的语言文字处理。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So far as my small experience goes”, 使用了英语中典型的物称句式, 用抽象名词作主语, 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谓语, 英语中喜欢使用这样的拟人表达, 使叙述显得客观。根据中文的使用习惯, 在与下文的配合中, 将它译成状语“在我有限的阅历忆当中”。“the mostwonderful arrival in the world is at Venice”中, “arrival”体现的是英语中的名词化 (nominalization) , 用抽象名词表达动作、行为、状态等概念。名词化表达可以使叙述比较简洁, 便于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但是中国人强调“事在人为”, 汉语的表达常常要指明施动者, 将英语的静态转译为动态。因此, 可以使用翻译中的“词类转换法”, 译文把名词转划为动词, 并将人称主语体现出来, 符合汉语表达, 译为“我所到过的……”。“...timeit after dark”中 , “it”根据上下文指的是参观游览威尼斯 , “time”作为动词时, 意思为选择做某事的时机, 将其译为汉语并不难, 即“你应该选择在夜幕降临以后再去参观”。
第二句话前半部分是英语中“so ... that”的惯用法,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 后半句“but after dark it is magical”, 把它译成“而到了晚上, 她更是充满了神秘”。原文并没有体现比较级, 我们都知道, 威尼斯很漂亮, 但是, 作为一个水上之城, 白天的美丽应该远远不及夜晚, 加之作者在前面提到“你应该在晚上去参观”, 说明夜景是更迷人的, 因此选用比较级来突出这一意图。
第三句话由三个分句组成。前面两个分句是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的排比修辞方法, 因此翻译时可以直译。第一分句的“阅读”与第二分句的“欣赏”对应, “著作”与“图画”对应。要注意的是“have seen ... pictures”如何翻译, 英汉在词的搭配上有所不同, 英语的一个单词, 在汉语中却有不同的翻译。比如“cut”一词 , 英语可以有“cut wheat”, “cut cake”, “cut fingernail”等 , 根据汉语表达习惯 , 就有不同的译法 , 分别为“割麦子”、“切蛋糕”、“剪指甲”。同样的道理, 汉语习惯搭配为“欣赏图画”。第三个分句较为难译。首先, 我认为“prepare”不能直译, 这样会失去语言的美感, 而应根据句子主语和上下文将其译为“让你感受到……”; 其次, “the enchantment of thisarrival”, 在对其进行翻译时 , 我用了处理第一句话中“arrival”相同的方法, 将其转译为动词“置身其中”, 体现出人的亲身感受。
第四句话, 作者想表达的是威尼斯之旅的经历让人难于忘怀。分号前的几个并列不定式描述了从米兰抵达威尼斯车站, 最后乘上冈多拉游览的过程。英语造句通常采用形合法, 句中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连接, 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常用的是关系词、连接词、介词、替补词等。除此之外, 为使表达更简洁, 英语常使用插入语表示状语等其他成分。句中破折号后的“rather weary and jaded with the long journey fromMilan”就是一个状语 , 在翻译时 , 把它提到句子的最前面 , 暗示是从米兰出发再到威尼斯的这样一个时间顺序。对于这几个并列不定式的译文处理, 采用无主语句和无关联词连接的方式。因为汉语造句采用意合法, 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 注重隐性连贯, 注重逻辑事理顺序、功能和意义。此外, 汉语主谓结构复杂得多, 主语不仅形式多样, 而且可有可无。译文中动词“踏上”、“登上”和“滑行”, 都是根据汉语的构词习惯而选用的。“with dim-lit, ghostly palaces on either hand”是英语形合句中用介词表示关联的体现, 翻译时, 我将它译为伴随状语, 并将“ghostly”进行词类转换, 译为动词“若隐若现”, 表现出夜色中古建筑的神秘。威尼斯是一座兴建于公元452年的古城, 在河道的两边, 散布各式各样的古老建筑, 有洛可可式的宫殿, 摩尔式的住宅, 以及众多的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和哥特式风格的教堂, 将“palaces”译为“古代宫殿”, 符合威尼斯的文化。
第五句话的主体部分在破折号后面“thousands of touristsmust have tried to describe all this, but the magic and the mysteryand the beauty of it defy human speech”。“all this”是破折号前面的部分, 主体分别为“silence”, “lamps”和“intensification”, 各有不同的修饰语。这些句子体现了英语造句的“繁复”, 即英语句子呈句首封闭、句尾开放, 修饰语可以后置, 句子可以不断向句尾扩展、延伸。第一分句“The strange silence, broken only bythe measured dip of the oar and the soft plashing of the water against your cleaving prow, and the occasional hoarse cries of thegondoliers as you pass another of these black, funeral barges”表现出了英语句子的“繁复”, 关键是找到主题词“silence”, 其后面的非谓语式“broken”是英语中常见的被动语法现象。当主语过于繁多时, 将受事提前使用被动式是英语形合句法结构的表达形式之一, 这样可以避免句子头重脚轻, 从而使句子平衡, 保持末端中心和末端重量, 符合主语简短的表达习惯。汉语虽然有时也使用被动式, 但通常受到意义和形式的限制, 汉语被动式有时还会破坏句子的美感。在处理原文长句时, 可以运用以下翻译技巧, 一是词类转换法, 把“broken”过去分词转译为动词“打破”;二是将繁复的句子破句重组之后意译;三是将被动转换为主动式, 按照汉语习惯将施事者先呈现。第二分句“the few and feeble lamps, giving you momentary glimpses of balconies and finely carven arches”中涉及两个方法 , 一是同前句一样的词类转换法, 把现在分词“giving”转换为动词;一是将句中的“balconies”译为“楼群”。英语表达喜欢用部分代替整体, 例如“This autumn we need more hands for the harvest.”的翻译应为“今秋的收成需要更多的人。”, 原句用“手”代替了“人”。第三分句中同样也使用了词类转换法和破句重组法。最后是主体句的翻译, 主要是对“defy”的翻译, 它的字面意思是“是某事不可能, 办不到”, 我将它译为“难于言表”, 使用汉语中广泛使用的四字格, 显得言简意赅。
原文最后一句话的第一分句“And the spell is heightenedby the consciousness that this is Venice”是英语中常用的物称主语句, 而“consciousness”这种“意识”是人发出的, 因此翻译时, 我按照汉语习惯进行了词类转换和人称代替物称法, 译为“想到这便是威尼斯, 人们所感受到的魔力与魅力就更浓了”, “更浓”体现了“is heightened”。第二分句中的“at the back of yourmind”的翻译有一定难度 , 一开始我将其译为“在你的内心深处”, 在查阅了其他资料后, 发现这一短语还有“隐约记得”之意, 于是将其修改为“你还依稀记得”。
无论怎样的翻译材料, 都必须经过“理解→表达→校核”三个翻译阶段, 也必须遵循“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 即忠实。在翻译时, 应该忠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不能任意篡改、歪曲、增减原文内容。但是, 由于英汉语言的 (下转第10页) (上接第24页) 表达和修辞差异, 翻译时, 可以对某些成分进行补充。比如这段翻译中, 有一些地方需要将原文中没有的人称主语补充完整, 符合目的语汉语的表达习惯。“达”, 即通顺, 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 符合规范。这一点也要根据英汉语言特点和搭配习惯, 对译文用语进行调整。“雅”, 即语言优美。就这段文章而言, 由于它是一段描写夜景的文字, 翻译时就会进入努力使用优美语言的误区。如果一味追求“雅”, 光顾选词的优美, 就容易忽略文章本来的逻辑关系, 结果违背了最重要的“信”。总之, 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其中以“信”、“达”更为重要。
除了遵循翻译的三原则外, 在翻译时, 还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理解语言现象、理解逻辑关系及原文所涉及的事物, 比如历史背景、典故等。理解语言现象和逻辑关系, 我们要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 翻译时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理解原文所涉及的事物, 我们要对英语文化或文章所涉及的文化有一定了解, 这样才能在翻译时忠实原文, 在意译时不背离原文。
总之, 翻译所需要的不仅是英语方面的知识掌握, 还包括本族语的灵活表达能力和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理解。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字对字及词对词的简单转换, 而是会受很多因素, 诸如上下文背景、文化背景、用语习惯等的影响。本文从一篇翻译实例入手, 分析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对比及翻译。
关键词:翻译实例,英汉对比,解析
参考文献
[1]李昌银, 崔晓霞.简明英汉互译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从英汉构词特点看英汉词义对比 篇三
摘 要:本文以《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所作《好了歌》及其两个权威译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以下称“杨译”)与David·Hawkes、John·Minford翁婿的译本(以下称“霍译”)为研究对象,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以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抽象与具体作为分析依据进行探讨,旨在得出杨与霍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注重的翻译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反映出母语思维对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影响。目的在于加深对原作和译本的理解,有助于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好了歌》 英译 英汉语言对比
一、引言
《红楼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典籍、中国文学等方面的地位和意义都无需赘述。《好了歌》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虽然《红楼梦》在传抄过程中衍生出多个版本,但《好了歌》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小说为跛足道人于甄家败落之际所作,暗示全书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是作者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郭锐、葛复庆,2007)。《好了歌》对于整部小说来说相当于文眼。多个《红楼梦》的译本,包括简短的节选译本,都保留了该段诗词。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译介《好了歌》的意义毋庸置疑。
目前已出版的《红楼梦》译本中,杨译和霍译是公认为最权威的。对于这两个译本的研究不计其数,所选取的角度和方向各自不同。本文以英汉语言作为研究依据,从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抽象与具体等方面。分析《好了歌》的两个译本符合英语语言特色的程度。需指出的是,此程度的高低并不能决定译文成功与否,而旨在尽力论证杨译本与霍译本各自注重的翻译目的、遵循的翻译原则。
杨与霍的语言背景不同,杨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译大师,霍则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汉学家,在两译本各自与原文进行语言对比的过程中,也能反映出母语思维对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影响。
二、《好了歌》及其两个译本
杨和霍都具备优秀翻译家的考证精神,皆非仅仅依靠《红楼梦》的某一原本进行翻译工作,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各个部分都经过大量的研究和筛选工作,总结出他们认为最为合适的汇集原本进行传达。两译本翻译过程中所注重的因素也有所区别,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也各有不同。
杨和霍翻译《好了歌》所根据的是同一版本,大大缩小了研究中的变量,减少了原文差异对于译本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原文的风格与特色固定不变,只需将两译本的语言分别与原文语言进行对比,同时适当进行两个译文之间的对比即可。
三、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吕叔湘认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得出来。英汉语言对比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就是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对比分析英汉语言有助于外语学习与翻译。(潘文国,1997)
将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做整体上的对比是不切实际的,对比研究一般是在两个语言系统中选择某一方面来加以对比。本文根据《好了歌》原文和两译本的语言特点,主要选择语法句子结构层面的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和思维方式层面的抽象与具体、直接与间接来进行对比。
1.形合与意合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汉英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与意合的区分(Nida,1982:16)。形合意合是语言的基本组织手段。形合是指通过形式(如词的形态变化、词汇的衔接等)将语言由“散”连接成“合”;意合则是指运用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英语重形合,词类的区别明确,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比较固定,注重形式接应,强调结构的完整性与严密性。而汉语重意合,词类界限模糊,句子结构比较松散,靠语序和内在逻辑关系来表达意义。
根据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掘原文中隐含的逻辑关系,在译成英语时加入相应的连接词,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的读者。
通过分析发现,两对翻译家均熟知汉英两种语言形合意合的特点,在《好了歌》的译文中得以体现,使得英语读者易于理解《好了歌》的思想内容。
原文八行,大致上可以分为四部分,每部分都先感叹“世人都晓神仙好”,后又笔锋一转,描述世人追名逐利,思前想后,难以割舍尘世种种,因而无法领略神仙之妙。其中暗含转折关系,但并有转折词在原文中出现。
杨译在每个部分都用了一个“Yet”(连词,相当于“但是、然而”)来明确体现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霍译在同样的地方选用另一个同义转折连词“But”来实现汉英两种语言各自特点之间的转换。两个译文都成功传达了嘲笑世人“看不透、太贪心、逃不脱”的讽刺意味。
2.繁复与简短
英语例句,句首封闭如树干,句尾开放,枝节再生枝节,如树木枝繁叶茂。因为从属结构(subordination)是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从句和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和从属成分。从句可以环环相扣,短语往往不短,书面语句常常显得长而复杂。现代英语虽不常用复杂的长句,但包孕式的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s with embedded clause)仍很常见。(连淑能,1993)
汉语书面语中也有长句,但常用标点切分成一个个小段。因此汉语句子显得简短、不拖沓,行文流畅自然。
汉译英过程中,必须依靠对原文的仔细阅读、深入理解来分清原文信息中的主次轻重,加以归纳整理,在传达成英语时将主要的重要的信息作为树干,成为句子的轴心,而次要的较为琐碎的信息则作为一个个分支,越不重要的便是越小的分支,用分句等手段加以实现。
在英汉语言繁复与简短的区别上,杨与霍同样处理得非常优秀,将《好了歌》原文中只有七个字的几个短句改写成了英译文中较为繁复的句子。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利用英语形合特点中所需的关系连词将汉语中的短句内容连接起来,形成英译文中的长句。
另一重要手段便是运用从句将汉语的简单句改写成英译文中的复合句。这一点在本文所选择的《好了歌》的两个译本中,只有杨译本得以体现。如原文第三部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句句七个字,简单明了,一气呵成。杨将其译为“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dote on the wives theyve wed, Who swear to love their husband evermore But remarry as soon as hes dead.”运用了“Yet”和“But”两个连词来实现句子的承接关系,用“Who”引导的从句来修饰“wives”,实现了较次要信息的分支。
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杨译略高一筹。因为《好了歌》是民谣体,其特点便是句式简短,不断重复。英语民谣也具有相同的特点。杨译适应英语语言特点,将原文译为复合句自然无可厚非。但霍身为英语母语使用者,不可能不知道英语的语言特点,他正是遵循了原文作为民谣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加以迁移,而不得不部分放弃英语语言的特点。同样,对于原文用词和句子重复的处理,杨遵循英语语言倾向替换的特点,淡化了原文“好”和“了”的不断重复,采用押尾韵的方式来传达中国诗词的音美特点;而霍用每部分重复的“won”传达“好”,“done”传达“了”,还有“one”传达每部分第二行的“了”,秉承了传达民谣特点的宗旨,也证明了霍确实并非忽视英汉语的区别,而是根据他所看重的翻译目的有所取舍。
有人简单地将霍译定义为归化,将杨译定义为异化,这是太过随意的说法,将两对译者所付出的努力看得太过简单。此节所举的例子便有力地打破了这种狭隘的局限。译文的处理能非常客观地传达译者所看重的因素,如该部分中,杨注重的是贴近英语读者,而霍则致力于传达原文的文体特点。从译文的效果来看,霍译本和杨译本都是非常出色的。
3.抽象与具体
传统的英语思维,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而汉语思维则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具体性(蒋樱,2011)。英语倾向于用笼统概括的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和客观现象,尤其喜欢用抽象的介词、名词、不定式短语等进行表达。抽象表达在英语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本中普遍使用。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这与汉语的象形文字有关。用词倾向于具体形象,通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在汉译英过程中,为了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有必要把原文中带有具体意义或者具体形象的单词、词组、成语或句子进行抽象化处理,从而消除或降低语言差别给翻译带来的损失,使译文产生与原文同样的效果。(冯庆华,2006)
原文中“神仙”“功名”“金银”等都为具体的名词,指向明确。霍译将这些具体名词分别译为“salvation(救赎)”“ambition(野心;追求)”和“riches(财富)”这几个相对抽象、笼统的词,使英语读者易于接受。而杨译将这三个词分别译为“immortals(不朽者;神仙)”“riches and rank(利禄与功名)”以及“silver and gold(金和银)”,采用的英语词依然是汉语特色的具体化。
4.直接与间接
英汉语言中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起到委婉、含蓄等作用。如对“死”的表达,英汉语言中都有根据不同情境所适用的大量的委婉说法。
总体来说,英语表达更倾向于间接、婉约,而汉语倾向于直接、明快。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迂回的陈述方式。
在《好了歌》的两个译本中,有间接肯定(litotes)的使用。原文中的“古来多”在霍译中表达为“there is no lack”,“no lack”理解为“没有不足”。用这样的双重否定来表达“足够、多”的含义,体现了英语语言的特点。杨译本中的“legion(众多的,大量的)”一词用来译“多”,以“直接”传达“直接”,不知译者出于什么考虑,或是非英语母语者在英语运用上有所局限使然。
四、结语
通过对《好了歌》的汉语原文与杨、霍两个英语译文进行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抽象以及直接与间接4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汉英语言的区别对汉英翻译的影响,母语思维对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影响。杨与霍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注重的翻译目的,打破了人们对其译文归化或异化的简单定义局限。加深了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a Chinese Novel
in Five Volumes[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3:63~64.
[2]Nida,Eugene A.Translating Meaning[M].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16.
[3][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杨宪益,戴乃迭译.大中华文库:红楼梦
(汉英对照)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29.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2.
[5]郭锐,葛复庆.中华国粹经典文库:红楼梦诗词赏析[M].湖北:
湖北辞书出版社,2007:10.
[6]蒋樱.抽象与具体表达法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
教学刊), 2011,(8).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从英汉构词特点看英汉词义对比】推荐阅读:
翻译论文英汉对比研究07-30
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06-19
90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10-23
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06-21
英汉比喻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09-25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11-02
英汉翻译教案12-30
英汉翻译辅导纲要07-31
英语英汉对照学习08-24
岗位名称英汉对照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