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2024-09-20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11篇)

1.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篇一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定量评价模型及应用作了介绍与分析.首先详细介绍三个一级指标、八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模型的要件与内涵,其次具体讨论了应用该评价模型如何评价地域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特征.

作 者:叶明 李君亮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科技经济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6刊 名:科学管理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年,卷(期):200119(6)分类号:F224.0关键词:企业 技术创新 定量评价

2.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篇二

一、创新能力范畴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J.A.Schumpter) 于1912年最早提出创新理论, 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的新的组合。也就是说,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以获取潜在利润。从那时起, 技术创新就一直是中外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实际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对于创新能力, Manu Parashar认为是“持续提出能带给企业短期和长期利润的新想法的能力”。有三种能力作为形成创新能力的支柱, 即知识能力、态度能力和创造能力 (见图1所示) 。

Romijn和Albaladejo提出了如下模型 (见图2所示) , 顶上的椭圆代表创新能力, 左右矩形代表各种输入。

参考Egbetokun等的研究, 并结合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研究的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系统, 他们将影响组织的创新能力分成5个关键方面:Leadership、Opportunistic Behavior、Culture & Cultural Change、Individual & Organizational Learning、Networking & Relationship Building。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的因素首先应包括企业主和企业职工通过已往经验带给企业的知识和技能, 企业应储存足够的技术人力资源尤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以消化和吸收新的技术, 并进行修改、创造和传递新的技术信息, 企业可以进一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内部职工培训以加强他们的人力资源。另一个主要内部活动是通过参与研发的实践学习,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OECD指出创新能力还应包括: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联接 (Linkages) 、信息与通讯技术 (ICT) 的结合与使用。

二、创新管理过程

John Tidd等认为, 组织的创新管理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 创新信息搜集:潜在的创新信息来源包括各种新的需求、其他研究活动带来的新的机会、新的立法带来的压力、竞争对手的行为模式变化。 (2) 评估潜在创新信息, 并作出战略选择, 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思想投入资源进行开发。 (3) 投入资源对项目进行开发。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研发或技术转移获取所需技术。 (4) 创新实践并最终推出产品。产品的最终商业化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市场内实现:推向外部市场和应用于组织内部。

由此可见, 企业或组织的创新能力应反映在这几个环节的能力方面, 这与温瑞珺等的分析相吻合。他们从创新过程模型来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需求识别、产品构思、研究开发、原型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六个阶段。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则从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

三、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原则

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量化是建立评价模型的基础, 也是决定评价结果优劣的关键一步。指标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 同时关系到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体现制造企业的内涵:李廉水和杜占元指出, 新型制造业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科技创新;三是环境友好;四是面向未来。因此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应很好地结合制造企业的特点, 并且体现出这些内涵。

2.科学性原则:为了能反映出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与规律, 指标选择要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应尽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以方便在建立评价模型时能得到直接的结果。当然影响创新能力存在很多软因素, 因此需要进行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基础上, 采用Likert方法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量化。

4.可比性原则: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应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对比、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 另外应尽量屏蔽不同类型制造企业之间的差别。

(二) 指标体系及其说明

通过对以上参考文献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 结合企业的创新管理过程、制造企业的特点、影响创新能力的本质因素, 可以分析得出评价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

(三) 指标说明

指标体系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衡量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即目前已有的创新实力和潜在的创新能力, 包括市场分析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销售能力, 以及信息获取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下面对体系中的二级指标进行分析, 确定其取值方法:

1.内部技术投入:包括两个方面即研发的投入与培训的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职工总数;研发资金=总的研发资金;人均研发资金=单位职工的研发资金投入;培训投入=用于培训的资金投入;培训人数=接受培训的职工人数;接受培训人数所占比重=培训人数/职工总数;平均职工培训投入=培训投入/职工总数;创新强度=培训费用/总的年销售额。

2.人力资源:包括专业资源、教育背景、工作年限。主要统计各类人员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在作为评价模型的输入时, 将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 取反映人力资源在创新能力作用的主要指标。

3.信息获取:主要包括企业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合作、市场分析研究以及ICT应用情况。信息获取来源是指包括客户企业、供应商、顾客、企业内部、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刊物/出版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咨询公司、交易会/展览会、政府部门获取的信息来源涵盖数目;信息类型是指包括: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生产过程信息、质量信息的数量;市场研究费用投入强度=市场研究投入费用/销售总收入;市场研究人员投入强度=市场研究人员/销售总人数;在ICT应用方面, 拥有个人电脑的职工数与连接Internet的职工数与职工总数的比得到相应的比例。

4.创新制造能力:设备先进水平程度=1×国际先进水平 (%) +0.8×国际一般水平 (%) +0.6×国内先进水平 (%) +0.4×国内一般水平 (%) +0.2×其他水平 (%) ;现代制造技术利用率=采用现代制造技术生产产品数/企业生产产品总数;劳动生产率=创新产品总值/工人人数。

5.产品销售能力:企业专职销售人员比例=专职销售人数/职工总数;营销投入强度=营销投入/产品销售收入。

6.创新管理:包括领导对创新的欲望程度, 职工参与创新的热情程度, 创新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 组织管理有效程度, 管理角色是否根据技术与能力来承担。

(四) 对指标的进一步分析

本指标体系的分析是建立自动评价模型的基础, 在下一步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评价模型之前需进行特征的选择与确定特征取值。有些指标显然存在着相关性, 如人力资源部分涉及的几个指标。另外创新管理的描述采用了定性指标, 但考虑到作为模型的输入, 因此在取值时将采用Likert等级方法, 按照指标含义从1~5表示其强度。

四、结论

3.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篇三

关键词: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评价模型;权重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451-03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农业技术的需求和获取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迅速涌现并发展起来。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有效载体,以其特有的产业组织功能把农业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完好地结合为一体。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创新,我国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逐步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其承担的主要的职能包括试验示范、精品生产、深入加工、企业孵化、辐射带动、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7个方面。根据熊彼特、弗里曼等对创新的界定,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既包括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也包括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更涉及到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更是结合了农业种业、农业安全投入品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应用创新。总体上,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能力突出地体现为其创新能力,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园区创新能力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进而找出园区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促使园区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目前研究进展

在1989—2014年间对园区进行评价的学术文章中,农业科技园区类的研究约占1/10。这些研究既有针对单个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也有针对园区群体的评价。总结2000年以来的针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的评价,评价内容大体集中在经营效益评价、综合发展评价、竞争力评价、规划评价与生态能值评价这几个方面;在评价方法方面,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DEA)、主成分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几类。

在经营效益评价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李文博等于2006年提出的以劳动年产值、 单位土地年产值、产值利润率、固定资产产值率、资金产值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资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投资效果系数等为指标的评价体系 [1]。在综合发展评价中,较有代表性的体系是翟虎渠等于2003年从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提出的综合评价体系 [2]。在竞争力评价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潘启龙等在2013年从基础建设和园区规模、区位优势和市场环境、产业链条和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园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扶持和政策优惠 6个方面构建的完整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对园区规划评价与生态能值评价本研究不再赘述。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贺明等在2010年基于DEA方法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并从创新投入与产出2个方面设立了科技活动人员数、研发R&D经费支出、技术开发减免税额、发明专利授权数、版权登记项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合同成交额等7个指标作为衡量依据 [4]。

整体上,各位学者从理论、实践的角度对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分析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对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存在着如下2个问题。一是没农业特色。虽然农业科技园区与高新技术园区都属于创新密集区,同有技术示范与企业孵化等特点,但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还应突出农业发展的特色。目前大部分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没有突出农业特色,甚至也可同时用于评价工业园区。二是实际操作较难。以区位优势等指标为例,在评价农业科技园区时,区位优势较为偏远的园区,可能恰恰是某种农产品的特定优势产区。同样还有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度这类指标,在测算时经过反复折合,可能难以反映农业科技园区的实际情况。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直接代表了园区整体发展水平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系统地提出一套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创新主体的角度看,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既涉及到区域创新能力,也涉及到企业创新能力;从创新链条的角度看,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既包括产业链创新,也包括科技价值链创新。其中,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基本可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5个方面着手 [5]。企业创新能力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从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这4个方面入手。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可以从影响产业链创新的工业基础、市场、生产要素、企业及政策等因素入手。科技价值链创新评价可以从创新来源、原创构想、技术设计、试验原型、技术孵化、技术商品、标准产品到市场开发等8类功能节点入手,并重点考虑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科技价值链系统中的关键成员。

在综合学界研究成果、调研园区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创新水平、创新支撑与创新绩效3个方面形成了针对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其中,创新水平通过I11 授权发明专利数、I12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新品种(系)数、I13科技推广能力等3个指标重点考察了农业科技园区的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和技术水平;创新支撑通过I21创新人才数、I22 园区企业R&D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I23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I24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I25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I26 园区信息化水平、I27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等7个11 授权发明专利数 本指标是园区企业得到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与园区自身得到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之和 园区授权发明专利数

nlc202309041718

12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新品种(系)数 统计园内企业以及园区自身培育的、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新品种数量 园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新品种数统计园内企业以及园区自身培育的、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数量园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数

13科技推广能力指年度园区内企业以及园区自身引(育)并示范推广的、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新品种、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总数;研发、引进并示范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数量推广新品种数、推广新品系数、推广新技术数、推广新产品数、推广新设施数

2创新支撑.

21创新人才数既包括科技特派员(含个人科特派与法人科特派),也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 人员园区个人科技特派员数量、园区法人科技特派员数量、园区试验发展人员数

22 园区企业R&D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该比例是衡量农业科技园在创新过程中财力支撑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园区企业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23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 该指标能够衡量农业科技园在创新过程中得到的财力支撑水平 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

24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 大型仪器设备指购买时市场价值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仪器设备 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

25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该比例是对园区创新支撑平台条件的重要衡量指标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

26 园区信息化水平对园区信息化投入、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情况等各指标进行考核 园区信息化建设情况

27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主要考察年度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对园区的政策支撑以及专项资金支持情况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在人才、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3 创新绩效 31近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主要考察园区企业创新取得的经济绩效近

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32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主要考察园区内企业的创新带动作用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33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是全球度量企业能耗的重要指标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34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年度孵化企业数用于反映园区企业产业化创新绩效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35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用于反映园区第一、第二、第三产融合程度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36 土地产出率 土地产出率指单位土地上的平均年产值 土地产出率

37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的农业产值增加值 劳动生产率

38 园区科普能力 园区科普能力的主要考察点为年参观人次与年培训人次 园区年度参观人次、园区年度培训人次

指标衡量了园区在人、财、物、组织、政策方面的创新投入与环境;创新绩效通过I31近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32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33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34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35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36土地产出率 37 劳动生产率、I38园区科普能力等8个指标评价了企业和园区创新产生的经济、生态与部分社会效益。

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3 1 赋权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a1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广泛应用于管理评价决策分析中,层次分析所用的指标体系需要有专家系统的支持,将层次分析法对专家调查法的修正结果,作为最终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增加指标权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实现科学评价。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包括构造判断矩阵、计算重要性排序、一致性检验、指标总排序等。

3 2 评价模型

在确定赋权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向32名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16名园区宏观管理人员以及11名农业园区创新领域研究人员发放层次调研问卷,得出各指标的权重见表2。

11 授权发明专利数 0 107 园区授权发明专利数 0 107

12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新品种(系)数 0 116 园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新品种数 0 058

13科技推广能力 0 127 推广新品种数 0 025 4

2创新支撑 0 3 21创新人才数 0 047 园区个人科技特派员数量 0 010

22园区企业R&D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0 051 园区企业R&D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0 051

23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 0 046 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 0 046

24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 0 031 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 0 031

25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 0 044 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 0 044

26 园区信息化水平 0 034 园区信息化建设情况 0 034

27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 0 047 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对园区在人才、土地、税收、资金、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 0 047

I3创新绩效 0 35 31近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0 062 近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0 062

32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0 058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0 058

33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0 042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0 042

34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0 031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0 031

35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0 026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0 026

36 土地产出率 0 048 土地产出率 0 048

37 劳动生产率 0 049 劳动生产率 0 049

I38 园区科普能力 0 034 园区年度参观人次 0 017

园区年度培训人次 0 017

4 结论与展望

在以上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后续评价可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式展开。其中定性指标只有I26 园区信息化水平、I27地方政府支持力度2个,可安排 “非常差、不太好、一般、比较好、非常好”5种李克特量表答案进行量化;定量评价可以m个样本、n个基本测评指标,建立基础评价矩阵后,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方法测算出农业科技园创新能力指数计算指数,最终实现评价目的。

今后可根据本研究成果,开展对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理论。

参考文献:

[1] 李文博,郑文哲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效益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06(1):72-75

[2]翟虎渠,曾希柏,沈贵银等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1):40-44

[3]潘启龙,刘合光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5-11

[4]贺 明,夏恩君,刘伊雯 基于DEA方法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9):106-109

[5]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篇四

我个人认为,成功沟通应该把握十四点要领。

一、分清对象。分清对象是成功沟通最重要的前提。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首先明确沟通对象的社会身份,对方是商人?还是官员?还是其它什么身份;其次要清晰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还是合作关系?还是亲情关系;再次要明确自己与沟通对象之间有没有利害冲突,有没有沟通的禁区;再次要明确对方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当然这有赖于对沟通对象的了解;最后要把握沟通对象喜欢的沟通方式,对方是喜欢开门见山、直言不讳;还是喜欢点到为止、心照不宣。

二、明确目标。在沟通之前明确沟通的目标非常重要。也就是通过沟通,期望达到怎样的结果。很多时候,往往沟通成为了一种闲扯,沟通了很久,结果什么问题都没解决,浪费了双方很多时间。这是典型的没有明确沟通目标造成的结果。

三、做好准备。分清沟通对象、明确沟通目标都是沟通前的准备。但是最重要的沟通准备是制定沟通方案,也就是明确如何去沟通;该说那些话;该以怎样的方式讲话;该如何应答对方可能提到的问题等。这些都要在沟通前做到心中有数。

四、尊重第一。无论是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沟通,还是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沟通,都要尊重对方。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而不是做样子。在沟通过程中,自己的肢体语言非常重要,也许自己一个不经意小动作、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自己的形象,影响对方的沟通情绪。

五、适当寒暄。在沟通正事前,适当寒暄是必需的,尤其是当双方还不够熟悉时。适当的寒暄是为沟通营造好的氛围,是为正式沟通热场,是让双方都进入正式沟通的状态。

六、控制语速。在沟通中,要做到有话好好说,有话慢慢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语速。语速太快,容易给对方造成压迫感,会给对方留下“不沉稳、心浮气躁”的印象。控制语速还可以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让自己做到边想边说,想好再说。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历练。要切记:要用脑袋指挥嘴巴,而不是想到那里讲到那里。真诚不等于说心里话。

七、语气、语调。语气、语调的掌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多时候,讲话的语气、语调体现了自己的身份。讲话能否做到有节奏感、有感染力,给人以信赖感,很多时候看语气、语调的掌握。在语气、语调的把握上要做到:语气、语调符合自己的身份;不娇柔做作;沉稳有底气。

八、注意互动。沟通是双方的事情,不是一个人演讲,要注意与沟通对象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是语言的互动、适当的赞美、沟通内容的确认,还包括眼神、肢体语言的交流与互动。没有高质量的互动,就没有成功的沟通。

九、不要轻易打断对方。不管沟通对象的身份如何,都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轻易打断对方显得自己很不礼貌。打断对方,会影响对方的讲话思路,也会影响对方讲话的积极性。如果对方觉得自己不受尊重,可能很多想讲的话都不讲了。有问题,有不同意见,完全可以在对方讲完后再说。即使对方有些言语是错误的,也要让对方讲,也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十、善于启发。那些沟通的高手,总是善于激发别人讲话,他们总是善于把握对方的闪光点,给对方以鼓励,调动对方的讲话热情。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自己的知识水平,也取决于自己对人情世故的把握程度。沟通的功夫也在“诗外”。

十一、多听少说。沟通是听的水平,然后才是说的艺术。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听,深入把握对方语言的内在含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另外,言多必失,不该说的一定不要说。该说的,也要想好再好。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十二、交浅不言深。“交浅不言深”是沟通的一条重要原则。说话要分对象,说话的分寸要看与沟通对方的关系到了什么份上。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往往却忽视了这一点。比如与关系不是很贴的人开过头的玩笑,直言不讳地指出别人的不足等,虽然是自己出于好心,结果反而引起对方的不快。

十三、懂得包容。由于大家的知识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也就造成了大家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理解,误解也就产生了。在沟通中,产生误解是很正常的事情。化解误解的方法惟有包容,要站在善意的角度来理解对方的语言,而不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来理解对方的语言。做到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这需要开阔的心胸、比较高的人生觉悟。

十四、完美收尾。对沟通而言,有一个好的收尾非常重要。沟通该结束的时候,一定要立刻结束,否则不仅浪费双方的时间,更会让双方很尴尬。一般沟通收尾时,会确认一下双方沟通的内容、达成的共识。另外,沟通收尾要礼貌、有礼节,有时甚至要向对方表达谢意。

5.浅谈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业绩评价问题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标准计量业绩。企业的出资人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着眼于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有:净收益和每股收益额、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这几种通常使用的业绩计量指标是从传统的历史会计系统中派生出来的,除此之外还应使用其他的定量及定性的业绩计量指标,从而能为管理当局提供有关企业业绩的更现实的信息。

关键词:业绩评价;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中图 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评价是指根据确定的目的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主管效用的行为。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首先要明确经营业绩的内涵。经营业绩也可称为经营成果,指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有限的资源从事资源活动取得的成果,一般表现为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经营业绩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如总产值、净产值、销售收入、净收益、产量、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等。

各种表现形式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作用。出资人投资于公司的目的就是在于取得令人满意的利润,因而,出资人评价公司经营业绩侧重于收入成果。据此,可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两方面来评价。

一、财务指标

(一)净收益和每股收益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净益越多越好,所做贡献越大,成就也越显著,这正是企业的根本目的所在。从表面上看,它受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实际上,它还反映公司产品产量及质量、品种结构、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质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更高。净收益作为评价指标有明显不足:1.净收益是一个总量绝对指标,不能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率,缺乏公司之间的可比性。2.净收益作为评价指标,容易使公司追求眼前利益,产生短期行为,不利于激励公司追求长期的、潜在的利益,特别是在如今循环经济下,如果作为唯一的业绩计量的指标使用,净收益肯呢过会被设法用于改善对长期净收益有潜在不利影响的短期成果。3.当企业经常过分强调这种计量指标时,其价值就会降低,因为它没有考虑资产管理或者在许多情况下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投资报酬率。投资报酬率是收益和投入资本之比,反映投资的有效性,是个效率指标。总资产报酬率计量资产的利用情况,但是它没有考虑短期负债,如应付款,减少资金需求的程度。经理们总是戋心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的回报,而且他们主要用总资本收益率,这与使用净资产收益率是一样的,权益收益率是和增加企业经济价值这一重要长期目标最相符的计量方法。虽然她能反映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具有横向可比性,并且可以作为选择投资机会的依据,避免短期行为,但它也并非尽善尽美,公司为了达到较高的投资报酬率,可能采取减少投资的方式,或者放弃其收益率虽低于企业平均收益率但高于企业资本成本的资产。

(三)经济增加值。在经济术语中,经济增加值是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对所有者产生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限制减去企业所有者的净投资后的差额。EVA认为,公司用于创造利润的资本价值总额既不是公司的还在那个面价值,也不是公司资产的经济价值,而是其市场价值。EVA=NOPAT-KW*(NA)其中KW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NA是公司资产起初的.经济价值,NOPAT是以报告期营业净利润为基础,经过一些调整得鲫的。在实务中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是不精确的,并且不易验证。因勾各企业有不同的资本结构、分配政策和其他的企业特有因素,所以在进行这种评价时应该谨慎从事。

二、客户评价指标

业绩评价体系的客户方面是各公司能够把自己的核心顾客结果评价标准——满意、忠诚、回头率、购买率和获利能力——同其所选中的顾客群体和市场部分想衔接。除了ruling是顾客满意外,经营单位的管理者们还必须在评价体系中将其使命和战略转变为以顾客和市场为依据的具体目标。

关于顾客方面的一般评价指标:

(一)市场份额。在确定顾客团体或市场领域之后,就可直截了当地评价市场顾客,工业团体、贸易协会和政府的统计数字以及其他公众组织通常可对市场的总体规模进行估计。

(二)留住顾客。显然,若想通过特定的顾客群体保持或增加市场份额,一种可取的方式是保持此案有的客户。除了留住顾客之外,许多公司都希望通过评价同现有客户进行的交易量来评价这些顾客的忠诚性。

(三)获得客户。公司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应制定一项在扩大市场中扩大客户来源的计划。争取客户的工作既可通过新顾客的数量来评价,也可通过统计项这些新客户销售的产品总额来评价。

三、过程评价指标

一个过程具有基本的绩效指标和综合的绩效指标。基本的绩效指标有时间周期、成本、品质等,综合指标有顾客满意度、柔性和服务水平等。在—个复杂的企业里,在战略和企业过程往往存在着一条鸿沟。企业战略是指贯穿于一个系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决策或活动中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作出的关系到全局发展的重大谋略。而所谓企业过程是指为了完成企业的某一目标或任务儿进行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有序集合,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企业过程创新。创新的原则如下所示:1.横向过程集成,淡化职能划分。2.纵向组织压缩,决策权力下放。3.过程多样,过程多变。4.减少检查、校对、实行总量、延迟控制。5.单点接触顾客。

四、总结

当然,以上文章提到的四种业绩评价指标是存在内部联系的,大多数公司在现阶段都是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但是单一的财务指标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要求,不能有效地为管理、决策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服务,同时人上文F述这种财务指标体系必将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影响企业对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以及客户和市场的开发研究等。因此在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的同时,我们需要采用其他非财务指标来帮助评价企业业绩,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蕊.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J】.当代财经,,4:68-73

6.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篇六

摘要:建设“两型”企业对于我国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两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估两型企业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试点企业的阶段性评估,依据相关原则,本文探讨了对于农机行业两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两型评价指标体系

“两型”企业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推动工业企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科技部在工业领域组织开展“两型”企业的创建工作。首批“两型”试点企业主要来自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石化、建材、轻工、纺织、电子信息通信、汽车、机械装备等行业,我们参与了机械装备行业中

家农机企业“两型”的评估工作,下面探讨下农机行业“两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农机行业在两型方面面临的问题

2007年我国每万元GDP火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吨钢综合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

2012年全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比2004年提高了21.83个百分点,全国总动力达到10.2亿千瓦,比2004年增长58.9%。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农业机械化动力消耗柴油总量平均约占全国柴油消耗总量的24%,但是我国农业机械科技含量低、机械化生产方式粗放、农业机械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等,导致农业生产能源浪费。

在我们今天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期,农机行业两型企业的建设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机行业“两型”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农用整机产品(如:拖拉机、收割机等)及动力机械(柴油发动机等)的科技水平,研制符合节油降耗要求的农机产品,减少制造过程的污染,走条以客户为导向,集研发环节、生

产环节、流通服务环节在内的全过程两型发展新模式。

而如何评价企业是否符合两型企业要求,构建农机行业两型评价指标体系就更为关键。

二、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农机行业两型标准体系建设的目的是能够公正、客观评价“两型”企业的创建情况。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定量和定性、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相结合,根据农机试点企业阶段性评估结果,采取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三、试点企业阶段性评估

根据要求在有代表性、基础较好、产品结构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单位产品能耗、污染物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选取了一家农机企业开展“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产出效率为目标,通过2-3年努力,成为行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先进典型。需要对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的企业进行评估验收,并对试点先进经验进行总结、评估和组织推广。

我们对农机行业试点企业进行了阶段性评估。通过核实“两型”企业实施方案、阶段性自查报告等书面材料,与被评估单位进行电话沟通,以及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调研等方式,对其各项举拮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了阶段性验收评价。

(一)研发设计重要举措及效果

试点企业在“十二五”期间,预计科研投入达到32亿元以上,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主要投资于重点产品研发、技术中心研发能力提升、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在2011~2013期间全面启动实施了研发设计举措,共包括5个重点项目,14个研发设计子项,其中8个子项现已完成,6个仍在进行中。截至评估时,项目总体完成率约80%,预计2013年底能达到87%。研发设计的举措使新的产品和技术在排放指标、油耗指标、噪声指标等方面有了显著改善,也使企业的研发设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二)生产制造重要举措及效果

试点企业生产制造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系统节能改造、设备节能改造、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资源节约”举措,系统减排改造、环境治理等“减少污染物排放”举措,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的“结构调整”举措。在2011~2013期间产制造举措共包括5个重点项目,约15个投资建设子项,其中7个子项已完成,8个仍在进行中。截至评估时,项目总体完成率约65.0%,预计201 3年底能达到73.9%。生产制造举措使生产制造环节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粉尘排放等方面有了显著改善,也使企业的生产工艺先进性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三)企业发展绩效重要举措及效果

试点企业发展绩效的举拮主要包括重点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节能减排专项管理措施,细化、落实非生产用能规定及监管考核措施。企业经过三年试点工作,在百名研究开发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重、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数据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四)综合评价结论

试点企业根据“两型”企业创建要求和实施方案的工作计划,在2011~2013年全面启动实施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发展等各项重大举措,这三年中,各项基础工作和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与员工的节能减排意识持续增强。

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研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排放、油耗及噪声指标得到显著优化,生产制造环节的节能降耗、污染物排放、粉尘排放等指标明显改善,企业提前完成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二氧化硫(SO2)排放量等综合指标的预期目标,“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的成效得到初步显现。

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原则:(1)突出重点。应有重点、分层次。(2)国际接轨。佶鉴国际和先进国家有关的两型的先进经验。(3)技术进步。使节能减排集成技术成为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4)开放扩展。应随着国家、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和标准的变化而变化。(5)可操作性。在评价两型企业时能够便于操作执行,避免繁琐。(6)产品的全寿命。从研发到回收利用贯穿产品的全寿命周期。

(二)指标构建内容

(1)研发设计评价指标

研发设计应该包括:研发整体水平指标和产品节能指标2个二级指标。

研发整体水平指标包括:研发平台的先进性和产品先进性2个三级指标。

产品节能指标包括:节油指标(功率相同)或节材指标、转化率指标(油耗相同)2个三级指标。

(2)生产制造评价指标

生产制造应该包括:资源节约指标和环境友好指标2个二级指标。

资源节约指标包括: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个三级指标。

环境友好指标包括: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外排废水量、企业厂界噪声5个三级指标。

(3)销售及再制造评价指标

销售及再制造评价指标应该包括:销售能力指标和再制造能力指标2个二级指标。

销售能力包括: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增长率2个三级指标。

再制造包括:核心再制造产品回收率、再制造产品销售增长率2个三级指标。

(4)支撑体系评价指标

支撑体系评价指标包括:管理支撑体系指标和技术支撑体系指标2个二级指标。

管理支撑体系包括:两型评价体系水平、环境管理体系水平2个三级指标。

技术支撑体系包括:标准规范参编水平指标、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2个三级指标。

(5)企业可持续发展及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可持续发展及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可持续发展指标和企业绩效指标2个二级指标。

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百名研究开发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重、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3个三级指标。

企业绩效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2个三级指标。

(三)权重的确定

通过对行业内专家的访谈,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其中,研发设计评价指标为0.3,生产制造指标为0.3,销售及再制造评价指标为0.1,支撑体系评价指标为0.2,可持续发展及绩效指标为0.1。

五、结语

7.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篇七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是指文化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开发新产品、新服务, 以创造和开发新需求的过程, 其实质是科技与文化的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和演进。新兴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融合, 不仅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培育和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而且带动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重组, 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 美国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创立新的销售渠道和运行模式, 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 同样百老汇音乐剧、好莱坞影视都依赖于现代科技实现了传统文化科技化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 文化底蕴通过科技手段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挖掘与传播。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二次革命的重要篇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运用高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构建新的文化传播体系。2009年8月, 文化部推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旨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 完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建立健全文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并认定了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0年6月, 文化部印发《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管理办法》, 提出了文化产业重大战略导向项目、前沿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等培育计划。2012年6月科技部颁布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 提出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等五项任务。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6, 412多亿元, 到2013年已经超过2.1万亿元左右,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7%, 年均增长率达到21.87%。

二、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内涵

(一)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作为文化产业创新的细胞, 文化企业是以文化、创意和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源作为投入要素, 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获取商业利益的组织。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而文化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也是文化创新的践行者。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不仅要推动创新环境、服务和平台建设, 更要推动创新产品、服务和市场的发展, 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升级、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从宏观来看, 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而科技是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微观来看,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是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 文化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内在需求者。因此,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目的是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 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文化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安全监管、文化诚信评价等服务能力, 以文化企业为核心, 加强文化领域战略性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研究, 开展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二)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内涵。

文化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主要是针对文化企业创新需求, 对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及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首先,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有助于政府、行业及相关机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了解, 并作为资助、合作、交易、贷款等的依据;其次, 有助于文化企业间进行创新能力的比较, 了解企业文化科技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帮助企业有针对性的改进技术创新;第三, 有助于企业衡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与内涵, 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保护, 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文化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主要从创新投入、运用和产出三个层面, 全面反映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但是, 国内文化企业受地域、企业规模、行区差异的影响, 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差异性较大, 因此,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兼顾可获得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开放性、代表性与可比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原则, 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 创新投入指标。

创新投入包括文化企业对人才、技术、设备及研发的投入情况, 反映了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愿意和投入力度。

1、创新人力投入指标。

主要反映文化企业对创新人才的投入情况, 包括对人才投入的数量与质量。数量指标主要包括企业高技术职称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高学历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等;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企业高技术职称人员工资薪金占全体员工工资薪金的比例、高学历人员工资薪金占全体员工工资薪金的比例、研发人员工资薪金占全体员工工资薪金的比例等。

2、创新技术、设备投入指标。

主要反映文化企业对创新技术及设备的投入情况, 是一种外源性的创新指标, 包括绝对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主要包括新设备的年投入额、设备的年技术改造支出额、专利技术的购买和使用的年支出额等;相对指标主要包括新设备的年投入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设备的年技术改造支出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专利技术的购买和使用的年支出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技术投入比率等。

3、创新研发投入指标。

主要反映文化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及研发投入情况, 是一种内源性的创新指标, 包括绝对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创新投入额、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研发投入额;相对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创新投入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研发投入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研发人员年人均研发费用等。

(二) 创新运用指标。

创新运用指标主要反映企业运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的指标。

1、合作创新指标。

用于反映企业与相关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能力。包括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产学研合作项目金额、新技术消化吸收费用、产学研合作项目数占企业研发项目数的比例、产学研合作项目金额占年度研发费用比例、新技术消化吸收费用占年度研发费用比例等。

2、自主创新指标。

用于反映文化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运用和保护的能力。包括企业知识产权总量、企业发明专利占知识产权总量的比例、每万元研发费用投入的知识产权获取量、知识产权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知识产权保护费用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等。

(三) 创新产出指标。

创新产出指标是用于反映文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 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增加市场份额, 提升竞争力的指标。

1、企业发展指标。

主要从财务角度反映文化科技创新后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资本积累率、可持续增长率, 上市公司还应考虑市盈率和每股收益等。

2、创新价值实现指标。

主要从企业和市场的角度, 反映科技创新对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提升的指标。包括新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份额、新产品和服务自主品牌数量及知名度、新产品和服务获得的荣誉称号和奖项数量。

四、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对策

(一) 明确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模式。

文化企业与传统科技企业是有本质区别的, 文化企业是依托现代科技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 以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文化企业创新模式一般分为“软件+硬件”、“平台+研发”、“服务+科技”三类。不同的企业及行业背景决定了文化企业创新模式的不同, 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对文化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创新模式的差异。

(二) 完善文化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评价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了解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帮助企业运用现代科技, 改进和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支持, 政府应用政策性和市场化双重引导的方式, 将技术研发、担保融资、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功能进行整合与共享, 为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2014年由科技部发起建立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在成都成立, 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集文化、科技、金融等资源的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 建设文化企业产权融资机制。

靠企业自身积累往往很难满足企业科技创新所需的大量资金, 多样化的资金支持是推动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首先, 政府要建立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专项基金, 用于鼓励和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文化载体和装备创新等, 以项目化的方式择优支持;其次, 鼓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创新能力强的知识产权开展形式多样的产权融资, 拓宽企业的创新资金来源;第三, 鼓励其他企业围绕文化知识产权开展合作开发、授权使用、产权交易等, 在解决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人、财、物需求的同时, 促进产权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五、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创新是文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也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国内文化企业的特征, 从投入、运用和产出三个角度, 构建了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文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全面测度文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剖析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计算技术创新的成效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摘要:科技创新是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手段。基于文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 从创新投入、运用、产出三个角度, 构建财务和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并从创新模式、服务平台、产权融资, 分析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应用与举措。

关键词: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评价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J].社会观察, 2005.23.

[2]Leidner E, Kayworth T.A Review of Cultur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Toward a Theo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lture Conflict[J].MIS Quarterly, 2006.30.2.

[3]毛牧然, 陈凡, 董雪林.论我国文化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的现状、不足及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 2014.3.

8.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篇八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AHP模型;轨道交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门课题,目前为止,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个案研究比较少,怎样结合不同类型院校特点,构建一套适合该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值得关注。

随着近年轨道交通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技术革新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轨道交通类专业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然而有关该类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当前还是空白,因此根据轨道交通院校特点,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从哪些方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明重点努力方向,这是值得探索的一门新课题。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在借鉴国内现有相关指标体系研究 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高校学生的特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一)明确问题,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轨道交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轨道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并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初步设计出评价指标,然后征询多位业内专家意见,对评价指标经过两轮反复筛选、整合,拟订出最终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准则层中6项指标呈现出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较全面地反映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内涵。

(二)各项指标评价标准

1.创新基础能力的评价标准

创新基础能力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含5个二级指标(见表1)。轨道交通管理人员需要常与人沟通交流,评价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看其是否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来评价。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要求行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可从较强的自学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自学方法等方面反映。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应熟悉轨道交通及相关专业的文献信息资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网络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轨道交通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可通过使用office软件和专业软件(如CAD、Matlab等) 的熟练程度、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如中级操作员证书等)等方面评定。写作能力可参照实训总结、社会调研报告与求职文书等应用文写作能力来评价。

2.创新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创新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轨道交通大学生要求具备较好的数学、电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能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专业各学科知识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会融会贯通,了解轨道交通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可通过课程考试成绩等级来评价。交叉学科知识可通过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情况,是否掌握丰富的各学科知识并会灵活应用来衡量。

3.创新意识的评价标准

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动力、主动性,对创新研究富有激情,关心轨道交通科技发展,关注铁路及地铁的技术变革,具有主动探索,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获取轨道交通专业的新知识及新技能。

4.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价标准

轨道交通类人才需熟悉监测设备的数据、波形分析,处理系统故障,有主见,善于发现问题,想法解决难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轨道交通人才创新思维可由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洞察能力3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逻辑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对已有知识总结归纳,再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发散思维体现在学生想像力丰富,破除惯性思维,对所学的知识有独立见解,在学习中标新立异、常涌现灵感的火花。洞察能力体现在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新事物能迅速的认知理解,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能够较快地判断事物本质规律。

5.创新品质的评价标准

轨道交通类人才要求具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轨道交通专业设备维护工作的基本生产组织、技术管理能力。创新品格包括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责任感可体现在遵守校纪班规,团队合作能力体现在团队意识、合作技巧,要求学生具有大局意识,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的表现、担任校内各级学生组织职务、参加实训实习和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来评判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6.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

根据轨道交通类专业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可通过参加的科技活动及取得的科技成果情况来评价。对轨道交通学生来说,参与课题研究、车站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各级竞赛(如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竞赛等)及取得相关奖项、参加专业能力资格考试获得的证书(比如CAD工程师认证证书、铁路客运员或货运员资格证书、铁路信号中级工资格证书等)可作为评价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

(三)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从第二层开始,把同一层级的指标因素用成对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直到最后一层。若同一层两个因素分别设为i,j,因素i与因素j对上一层因素的重要性之比用cij表示,则判断矩阵C=(cij)nxn,且cij = 1—cij(i,j=1,2L,n)对于cij的值,采用Satty提出的1~9标度法(如表2所示)。

针对轨道交通专业的特点,设计专家调查问卷,采用专家打分法,通过两两比较,对结果汇总分析后得到判断矩阵,其中准则层(B1、B2、B3、B4、B5、B6)对目标层(A)的成对比矩阵记为P,指标层(三级指标)对准则层中6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分别记为

P1,P2,P3,P4,P5,P6。

(四)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专家主观判断的差异,前面构建的判断矩阵无法保证完全的一致,只要做到接近一致性就可以,为保证评价结果合理,需对这些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由第二层的成对比矩阵P,计算出准则层(B1、B2、B3、B4、B5、B6)对目标层(A)的权重向量为:

wk

(2)=[0.0483,0.1892,0.1980,0.1584,0.1502,0.2558]

最大特征根λ=6.4203和一致性指标CI=0.0841,一致性比率CR=0.0678<0.1,可知矩阵P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若CR>0.1,则认为矩阵一致性程度不能接受, 需对矩阵中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调整, 直到矩阵满足CR<0.1标准为止。

(五)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即计算准则层指标对于总目标层A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计算出轨道交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权重系数,具体如表4中所示。层次总排序也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公式如下:

其中 是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权重,CIk、CRk分别是第三层对比矩阵的一致性比例、一致性比率。由CIz<0.1知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以进行层次总排序并加以运用。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中,创新实践能力最重要,其次是创新意识、创新知识结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品质、创新基础能力。在创新基础能力中,自我学习能力这一指标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在知识结构中,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其次是交叉学科知识;创新意识中,主动性中重要;创新思维能力中,认为逻辑思维最重要,其次是发散思维能力;创新品质中,责任感最重要,其次为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中,认为科技成果最重要,其次为科技活动。总体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科技成果、创新主动性、专业知识、逻辑思维是排在前四位的评价要素。这些结果可为轨道交通类专业重点从哪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三、轨道交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用实例

首先,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专业某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前面建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取指标要素的评价等级为:

{强(90),较强(80),一般(70),较差(60)}

请三位专业老师对该学生各项评价指标按照评价标准评定等级,取对应分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生该项评价指标的分值,整理出该生对应表1的18项二级指标的分值见表5:

将二级指标的分值乘以表3对应的权重系数,再求和,计算到该生创新能力评分为80.284。

从最终的结果80<80.284<90,说明该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为“较强”。利用以上综合评价方法,高校可以对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

四、结语

本研究在大量文献分析、专家调查并结合轨道交通类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利用AHP方法建立了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更趋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文中所采用的层次分析法虽具有一定科学性,但是评价指标是根据专家的意见给出的,不能完全避免主观随意性的影响,该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还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检验、修订。

参考文献

[1]蔡离离.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理工大学,2013.3.

[2]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8.3.

[3]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0.5.

[4]李淑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0.12.

[5]陈雷.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第二军医大学,2008.5.

[6]胡忠任.管理类专业高职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9).

9.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篇九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全面、深入地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开辟功能完备的途径,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多年来我中心校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始终思考探究的一个现实问题。开展“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我中心校扎实践行“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和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深入贯彻“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思想,着力创办现代化特色学校,倾心培养“思想开放、道德高尚、热爱学习、爱好广泛、特长突出、勤于实践、善于创新、长于交往、身体健康、意志坚强、心境坦荡、笑对生活”的合格加特长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

很多教师都在说,学生的成绩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他的学习态度要端正,要正确对待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可常常孩子们却做不到端正学习的态度。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评价而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的反应倾向。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是我中心校进行的一项旨在深化推进素质教育,创办现代化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创新型人才的一个课题。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不仅顺应时代对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我中心校办学的整体质量。

1、了解现行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现状。研究解 决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实问题,促进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和发展。

2、通过设计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和评价流程,构建合理的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操作层面的指导。

3、通过对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必要性的探讨,能够提高各教育机构对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4、提高对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内容、标准及相关概念的探讨,能够丰富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体系。

5、通过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方案的探讨,能够完善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机制,为今后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6、通过实施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让小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选题的价值

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不仅是教育实践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素质教育实施进程中一个突显的学术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为能科学地反映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的发展,指标体系建构的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客观的指标,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关注学生的发展趋势,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 价体系研究的价值:

(1)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

(2)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和评价观,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3)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引导家长和社会形成科学的成长观念,为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主要内容

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思路

建立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机制既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其解决思路:(1)建立科学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实践模式。(2)制定对本中心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标准。(3)选择实施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试点学校”“示范学校”。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既是教育常规管理的方向和目标,又是决定教育教学的标准,评价的实施不仅能够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且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对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师转变教育质量观,改进教学行为方式,促进学校教育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二)创新之处

1、涵盖全面,引领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 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与学业成绩评价一起,构成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

2、关注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共同基础”,是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鲜明特色。“共同基础”不仅仅在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智力水平,而是对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3、关注小学生强化养成教育,聚焦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叶圣陶说过:“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发展性指标的确立,不是随意想象的。而是基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联系社会发展、学生生活实际,提炼评价观测点。给学生现实的正确引导,避免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能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设计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4、课题组成员既有教育管理人员,又有基础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研究工作中既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能做到边研究、边实践,研究成果易推广和实施;在讨论辨析中既能找准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又能找到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

四、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一)基本思路

1、弄清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要素,建立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促进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的顺利实施。

3、建立科学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的实践模式。

(二)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梳理、提炼、消化和吸纳,为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2、调查研究法。对我中心校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进行调研,依据调研情况,整理出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相应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讨论,结合社会发展对人基本素养的要求和实际,提出适合于素质教育发展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3、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中心校所属的完小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4、选点实验。依据小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要素,选择3所完小进行试点研究。

五、实施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4年9月-2015年9月。第一阶段:(1)2014年9月—2015年3月课题启动阶段,确定实验学校,召开课题开题会,制定并公布研究方案。(2)各学校提供研究素材,并组织交流。

第二阶段:2015年4月—7月,课题实施阶段。(1)各学校提交研究报告,并进行交流。(2)课题主要负责人完成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5年8—9月,课题研究实证、推广阶段。(1)各学校在实践中验证、修订研究报告。(2)总结实验学校研究成果并进行推广。(3)编印论文集。

六、课题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专家组

组长:刘文美(县教科中心教研室主任)组员:田似兰(县教科中心教研员)

曹菊梅(县教科中心教研员)

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湛云富(中心校校长 课题负责人)副组长:付爱兵(中心校副校长)组员:实验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李贵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业务工作。

3、课题实施小组

组长:付爱兵(中心校副校长)副组长:李贵春(中心校教导主任)

施翠琴(中心校教研员)

组员: 高兴福(盛家田完小校长)

蒋志刚(高枧槽完小校长)

李家云(瓦仓完小教导主任)

王强贵(桃园完小教导主任)

徐万良(吴官田完小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李凤鸣(鸡头村小学五年级班主任)

马龙县鸡头村中心校

10.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篇十

GB/T 31081-2014 塑料箱式托盘

GB/T 31080-2014 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

GB/T 31078-2014 低温仓储作业规范

GB/T 31086-2014 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

《塑料箱式托盘》国家标准规定了塑料箱式托盘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运输和储存。适用于以高密度聚乙烯、共聚聚丙烯等塑料为主要原料,满足一定额定载荷、堆码载荷等性能要求的可重复使用的塑料箱式托盘。该标准的实施,将可以更好指导企业设计与生产符合共用要求的优质托盘,减少资源消耗。

《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规定了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的基本要求、接收地作业、运输、仓储作业、加工与配送、货物交接、包装与标志要求和服务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标准适用于鲜、活、冷冻和超低温动物性水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冷链物流服务,水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亦可参照执行,标准规范了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行为,对提高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低温仓储作业规范》规定了低温仓储的入库作业、储存作业、出库作业、环境控制、安全控制及信息处理的要求,适用于公共低温仓库的仓储作业活动。标准规范了低温仓储作业活动,对提升我国低温仓储企业的作业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评价

绪论

熊比特指出创新是指将新理念、新技术等新的生产要素组合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是一种突破性的破坏,是突破目前均衡状态而最终趋于均衡的产物,技术创新的发展与突破是社会经济周期运行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实力虽然没有国有企业雄厚,但它能根据市场和研究项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规避技术、市场、人文性的技术创新风险,迅速取得经济效果,表现出更高的技术创新效率。如何客科学、有效、定性定量地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在同行业中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拟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1. 评价指标的设置

笔者认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创新管理能力A1:包括创新目标A11和创新战略A12

1.1.1创新目标A11:分为产品创新目标和工艺创新目标。

(1)产品创新目标。产品创新目标主要有几下几种:增加产品品种、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改善产品性能、开拓国内市场、保持市场份额、开拓国际市场和完成上级指标。该排序说明了企业应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市场活动的主体,应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加强与国際合作,寻求在科学技术上与国际接轨,从而提高企业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工艺创新目标。工艺创新的经济目标主要设立以下几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企业除应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外,还应注意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

1.1.2创新战略A12:包括引进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

企业在创新战略上以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以模仿创新为辅。企业应注重通过引进创新或合作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引进国内外民营企业的先进技术,降低本企业产品的成本,同时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科研队伍水平,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1.2创新投入能力A2:包括R&D投入强度A21、R&D人员投入A22、非R&D投入强度A23

1.2.1 R&D投入强度A21:指R&D经费支出同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

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销售收入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培育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该指标越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越强。国际上该指标应达到2%,我国规定应达到1.5%。

1.2.2 R&D人员投入A22:R&D人员投入包括人员的数量投入和素质投入。数量投入为:从事R&D人员的数量;素质投入:用职称近似衡量企业R&D人员的能力。企业R&D人员的职称分为高水平专家、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人员、初级职称人员。

1.2.3 非R&D投入强度A23:指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同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

非R&D投入强度A23=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销售收入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该指标越高,则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越强。

1.3创新产出能力A3:包括新产品销售份额A31、新产品利润率A32、资本积累率A33、资产利润率A34、市场销售能力A35

1.3.1新产品销售份额A31:是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之一。它反映过去三年中引入市场的新产品销售额。

新产品销售份额A31=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1.3.2新产品利润率A32:是衡量由于技术创新带来新产品的创利能力的指标,体现了技术创新的价值。

新产品利润率A32=新产品利润/产品利润

1.3.3资本积累率A33:指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重。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是所有者权益年末数与所有者权益年初数的差。

资本积累率A33=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

资本积累率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积累情况,该指标越高,企业可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就越多。

1.3.4资产利润率A34: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资产利润率A34=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资产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该指标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投入技术创新的物力、财力越多。

1.3.5市场销售能力A35:是指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范围的能力。包括企业的专职销售人员数、专职销售人员数/职工总数、销售网点。

1.4创新激励机制A4:包括市场激励A41、企业激励A42、政府激励A43

市场激励是运用市场的力量,催促创新,它与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企业激励是在企业或创新小组内部,是否能激起员工的创新动机,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政府激励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无论是市场激励,还是企业激励,政府都可以运用种种手段,规定、调整与保障实施。

2. 评价方法的选用

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有许多种方法,如因子分析法、功效系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等。采用聚类分析法较为科学,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样本的某些指标进行归类整理,从而分层次、分类型来解剖一些对象,以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聚类分析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根据观测值或者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将最近似的对象结合在一起,通过逐次聚合,将观测值分类。聚类分析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分类,其依据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则较大。进行聚类分析有很多种方法,多元统计分析中有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分解法等。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主要又有两种, 一种是“快速聚类分析方法”(K-M eans ClusterAnalysis) ,另一种是“层次聚类分析方法”(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聚类分析的形式也分为两种,对样本进行分类,称为Q型聚类;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变量进行分类,称为R型聚类。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的Q型聚类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选用快速聚类对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类,对各企业原始指标进行数据预处理后作为聚类变量,选择欧氏距离,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而对选取的一定时间段内的样本公司进行评价。

根据样本公司评价得分情况,建立起一套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等级标准体系。见下表:

本文设计的理论框架可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实际操作时可根据评价目标、实施环境等因素,灵活地增减指标,在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可根据企业情况及客观数据的获取难易程度进行变更。

参考文献:

[1] 王咏梅.《民营企业创新战略案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2] 韦影.《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9)

[3] 余明桂、潘红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管理世界》,2008(8).

[4] 章刘成.《我国企业实施整体上市的对策研究 》,《 China's Foreign Trade》,2012(5).

上一篇:赤峰学院高考录取分数线下一篇:经典励志名言(俞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