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心得体会

2024-10-28

如何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心得体会(共10篇)

1.如何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心得体会 篇一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地 点:公司二楼会议室 时间:2017年3月30日 主持人:贾岳儒

一.确立党员主体地位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基础

1.【让党员有归属感】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治全党、全面治,也就是要让党要党、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名党员。而党的决策部署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广大党员能否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首先取决于能否让党员觉得党组织是他的“娘家”,有了强烈的归属感,而后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目前,少数基层党组织在设计党建工作方案、策划党建活动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党主体地位,不是从党员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按照以往的惯例或领导的个人意愿进行,如此一来,即便组织的活动再多、再频繁,也没有让党员觉得可信可亲可行只是被动地接受、应付式地参加,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各级各地党组织牢固确立“支部搭台、党员唱戏”的意识,针对党员的个性化、个体化差异设计或组织活动,让党员有归属感和参与感,自觉自愿地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2.【让党员有获得感】党章规定,党员既有义务,又有权利。推进党的建设工作,落实全党要求,既要让广大党员于部必须这样、不能那样,更要在体制机制方面为党员正确行使权利提供必要的保障,不让党员权利被概念化、形式化。无论是哪一层级的党组织都要为党员搭建成长、成才、成功的平台,让党员在组织中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要积极发现党员的优势,并切实加以运用,适时向上级党组织推荐,使普通党员获得更多被组织认可或提拔重用的机会。要让每一名党员都能在组织的意图下或制度的框架内为实现个人价值找到合适的机遇和平台,而不是命令式地要求党员这样那样,忽视或轻视党员的实际需求和个性价值体现。党组织在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损害广大党员的合法利益,导致党员出现消极怠工现象,从而使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3.【让党员有责任感】母庸置疑,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但是光有领导带头,没有或少有全体党员的积极响应、主动担当,还是不能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长征胜利,就是因为每一名党员乃至普通群众都能主动担责、勇往直前。改革开放,同样需要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固然离不开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但更需要广大党员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精神无私奉献、主动担责。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变命令为鼓励支持,让广大党员都能够自觉主动地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自觉用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切实做到“四讲四有”,自觉履行义务。要建立健全党员履职尽责的体制机制,让每一名党员都能够在责任的驱动下和价值的追求中实现自我、奉献自我、成就自我,切忌让党员的主体责任落空。当然,广大党员也不能只将自己当作服务的对象,要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和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上前、勇于担责,积极参加组织活动,融人党内政治生活,监督党的领导干部。

4.【让党员有担当意识】党章规定,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必须履行基本义务。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员牢固树立共产党员的责任意识,义不容辞地履行党员义务,旗帜鲜明地亮明共产党员的身份,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要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从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出发,说负责任的话,办负责任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绝不要以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党员,个别行为不足以影响大局,而是要自觉把自己的一言一行摆到全党大局中去,始终保持人党那一时刻的激情,牢记人党誓言,在担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担当中做一名真正 的共产党人,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二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对党员主体地位的尊重

1.【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针对实践中党员知情范围有限、知情渠道单一等问题,《准则》要求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推进党务公开,发展和用好党务公开新形式,使党员更好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保障党员的知情权,一要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根据党内事务的特点及各级党组织的实际情况,做到重要事件党内先通报、重要问题党内先讨论、重要决策实施党内先传达,从制度上保证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优先权。二要完善党务公开制度。树立“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理念,健全“重要决策必须公开、重大事项必须公开、党员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必须公开”的工作制度。三要创新党务公开的形式。既要充分利用党内会议、党内文件等传统形式,又要创新运用党建网站、党务微信微博、手机短信平台等现代信息手段,让党员能够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党内事务。

2.【切实保障党员的参与权】为保障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准则》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一是创造民主参与的有利条件。《准则》明确要求, “畅通党员参与讨论党内事务的途径,拓宽党员表达意见渠道,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特别指出, “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发表不同意见”。党的各级组织要创造发挥党员作用的载体和平台,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充分发表、平等讨论的制度环境。二是健全民主参与的制度。《准则》提出, “健全党内重大决策论证评估和征求意见等制度”。党的各级组织对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征求党员意见。建立上级组织在作出同下级组织有关重要决策前征求下级组织意见的制度。论证评估、征求意见,可以汇聚广大党员的智慧,不仅是民主决策的要求,而且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三是畅通平时民主参与的渠道。《准则》强调健全党内“情况反映制度”“畅通党员表达意见”的渠道。党的各级组织要健全党内信息沟通网络,使党员平时可以及时向党组织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做到下情及时上递,上情及时下达。四是完善党代表工作制度。《准则》要求“落实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行代表提案制,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于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保证党代表在任期内始终发挥参与决策、监督、示范和桥梁作用。

3.【切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的民主性,在于尊重选举人的意志。《准则》进一步重申, “党内选举必须体现选举人意志,规范和完善选举制度规则。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坚决反对和防止侵犯党员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现象,坚决防止和查处拉票贿选等行为。”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要充分尊重选举人的意志。由选举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被选举人作出选择,自主决定选什么人、投什么票。二要规范和完善选举制度规则。要把党章党规关于选举制度的规定具体化、规化、程序化,既有利于统一规范,也便于操作执行。三要防止选举中拉票贿选。在党内选举中严禁拉票贿选,是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对拉票贿选行为必须“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查办,问责到底,严肃处理。

4.【切实保障党员的监督权】监督权是党员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特别是监督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利。《准则》指出:营造党内民主监督环境,畅通党内民主监督渠道。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增强监督意识,既履行监督责任,又接受各方面监督。强调, “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有权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畅通党员“要求撤换不称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渠道”。保障党员的监督杈,一要创造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宽松环境。各级领导干部要允许不同意见碰撞和争论,敢于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同时勇于自我批评,坦诚接受别人的批评。事实表明,领导干部愿意接受批评,普通党员才敢于批评。二要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决不能拒绝监督、逃避监督。三要完善日常监督机制。畅通党员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各类监督的渠道,有效发挥广大党员的监督作用。四要完善对监督权人的保护制度。采取各种措施从根本上遏制打击报复现象,增强党员行使监督权的信心和勇气。

三 认清党员的主体地位是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统一

1.【注重党员权利和党员义务的统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党章规定党员享有八项基本权利,同时规定党员必须履行八项基本义务。在实践中,不能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既要避免“权利本位”倾向,防止有的领导干部成为“特殊党员”,又要防止“义务本位”问题,只要求普通党员履行义务,漠视党员的民主权利。其实,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密不可分,没有绝对的权利,也没有绝对的义务。例如,党章第四条规定的“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既是党员的权利,同时也是党章第三条规定的“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的义务。【注重权利保障与权利规范行使的统一】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必须遵守党章党规规定的基本原则和组织纪律。一是提出意见要,看场合。《准则》规定,“在党的会议上,党员有权发表不同意见、有权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这说明党员的民主权利只能在党内行使,要内外有别。二是讨论问题要守规矩。“党员在讨论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应当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得公开发表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相违背的观点和意见,党员不得公开发表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准则》指出,“涉及全党全国性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和解释。各部门各地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于部可以向党中央提出建议,但不得擅自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这是对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要求。三是批评监督要有根据。《准则》要求党员“有根据地”行使批评权,“批评必须出于公心,不主观武断,不发泄私愤”。党员在进行批评、揭发、检举以及提出处分或者罢免、撤换要求时,要“按照组织原则,符合有关程序,不得随意扩散、传播,不得夸大和歪曲事实,更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党员行使监督权必须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不能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四是揭发检举要重规范。《准则》“提倡实名举报”,要求"负责地揭发、检举”。实名举报可以避免匿名举报不负责任、不能反馈、无法核实等问题。党组织对于署真实姓名的揭发、检举人,应以适当方式回访或者回函并告知其处理结果,对揭发、检举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经查证属实的,给予表扬或者奖励。

3.【注重权利保障和权利救济的统一】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甲济行为的意义在于矫正侵害、保障权利。党员根据党章享有的各项权利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党的任何一级组织、任何党员都无权剥夺。要及时纠正损害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对任何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都应当予以追究。按照《准则》要求,“党组织既要严肃处理对举报者的歧视、刁难、压制行为特别是打击报复行为,又要严肃追查处理诬告陷害行为。对受到诽谤、诬告、严重失实举报的党员,党组织要及时为其澄清和正名”。要保障党员申辩、申诉等权利。对执纪中的过错或违纪行为,要依规及时纠正、消除影响井追究有关组织和人员的责任。救济党员的权利,一要严肃处理打击报复行为。对于在遵守党纪的前提下,对党内事务发表不同意见的党员,不得歧视、刁难,对于在党的会议上或在给党的组织的报告中,对党的组织和个人提出批评意见的党员,不得压制,对于打击报复的,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二要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党组织不仅要追查处理诬告者,而且要为受到错告、诽谤或者诬告的党员正名,澄清事实,井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三要保障党员申辩、申诉权利。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规定,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者作出鉴定时,保障本人申辩的权利,在党组织作出处分、鉴定、审查结论后,保障本人申诉的权利。对党员的申诉、申辩,党组织要及时有效地处理。四要建立执纪过错责任追究制。党组织对涉嫌违纪党员的检查和处理,必须既坚定又慎重,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依纪依法进行。对于在执纪过程中有违纪行为或者其他过错的,应当依规及时批评纠正、消除影响;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有关组织人员的责任。

2.对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思考 篇二

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发扬党内民主的本质要求

在党的事业发展中,党员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主体,是党内意志形成的主体、党内权利的主体、党的宗旨和任务推进的主体。党员的主体地位是权利、义务和作用的统一,是组织要求、党员追求、群众需求的统一。因此,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作用的发挥,对整个党的事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党员主体”反映了党内民主的本质含义。党内民主是对民主一般含义在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中的引伸。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主是指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政体形式和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按照这种理解,党内民主就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体现了党员民主权利和党内民主制度的统一。而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实质就是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党员主体”决定着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党内民主包括许多范畴,如党内平等原则、选举原则、参与原则、监督原则等,这些原则实际上都是党员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延伸和体现。具体表现为:(一)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在党内生活中,全体党员的地位是平等的,都享有参与权、选举权、讨论权、监督权和批评权。(二)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在党内权力关系中,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及其领导者是党内权力的受托者,其权力来源于相应范围的党员,党内权力的产生必须体现党员主体的意志,党内权力运行必须接受党员主体的监督。

“党员主体”规定着党内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必须在党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中得到体现,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制度体系构建和运行的内在依据。从党内政治制度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领导制度。作为党内最高权力机关和监督机关,党的代表大会是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体现,也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制度形式。从党的组织制度看,党的组织体系是党员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载体,党的组织结构是否按照党员主体的要求组织起来,是否真正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运行,是判断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党员主体地位在基层的表现

我们党的现行党章规定,党员享有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申诉权等八项基本权利,但现实情况与党章规定有较大差距。通过对卢湾区基层党员的调查发现,在一些党组织,党员民主权利被虚泛化,尤其是党员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党员在党内履行义务多、行使权利少,党员以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为主,普通党员相对于党组织来说事实上处于客体地位;党内选举制度还很不完善;党员在党内的意见表达渠道不畅,党员的知情权、决策权、选择权与监督权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党员权利受到侵犯时申诉困难;党员在党内主体地位的大小与党员本人在党内的职务高低相对应,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地位明显,普通党员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和被边缘化。

当前,党员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党员自身角度看:党员主体意识普遍不强。从党组织角度看:一些党的领导干部把党员仅仅作为党的工作对象和党的工作工具,片面地强调党员对组织、对领导的绝对服从,轻视、忽视党员的合理利益需求。从党的制度角度看:对党员特别是一般党员民主权利的落实,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必要的程序设计。从党员所处社会环境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加剧了党员之间的经济差距,也淡化了党员的政治敏感性,降低了对党组织的依靠性,自主择业党员、下岗党员和失业党员增多,党内关怀的机制又不健全,使党员的归属感不强,等等。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

但最重要的原因应从党组织的权力结构特性角度去思考。按照党内民主制度的要求,党的权力体系结构应该是,党的委员会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党员大会和党的代表大会权力大于党的委员会,党的委员会的权力大于党的常委会,党的常委会的权力大于党的书记处。这是由民主制的权力来源和授权方向决定的。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党的权力体系结构倒置的倾向,违背权力程序的事时有发生。因此,现有的党内体制及党的建设的若干具体机制运行的结果是,党员实际上主要是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即党内行使权力的客体而存在的,很少以党的主人身份即作为党的建设的权利主体出现。这使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领导本位”、“组织本位”的误区,尤其在发展党内民主上只强调组织的权威而不注重党员应有的主体地位。

三、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

1、重视培育党员主体意识,激发党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强化对普通党员的主体意识教育,提高其认知度。要改变各级党校只重视培训各级领导干部的传统做法,加强对普通党员的培训力度,定期对普通党员进行民主意识教育。组织部门要通过对普通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方针政策及党规党纪等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树立行使和保护民主权利的意识。其次,将党员主体地位意识的培养与党员的生产、工作、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与党员合法合理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与党员在党内的政治权利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党员的主体观念。再次,增强党员义务主体意识的严肃性,对那些党员主体意识尤其是义务主体意识一直淡薄的党员,应该加强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必要的组织处理。

2、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完善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体系。首先,要保障党员主体的知情权。完善党务公开制度,规范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开辟党员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的新途径。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反馈制度等,疏通党内信息渠道。其次,完善党员主体的参与机制。在选举权方面,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行规范的差额选举制度,完善罢免制与任期制;采取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等多种形式,扩大党员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的作用;一些地方在基层党内民主选举中引入适度竞争机制,在农村和部分城市社区、企业、学校、机关采取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试点。这些方法值得逐步推广。在讨论、建议权方面,应健全支部党员大会制度,确保党员借助该项制度参与讨论、提出建议的经常性和有效性。允许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自由地讨论交换,建立党员代表议事机制、征集党员意见的制度、党员参与讨论重大问题的制度。再次,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监督。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员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批评、质询制度等,切实保障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监督权。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除了专门的监督机构即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外,有必要在各基层党组织内部建立一个新的党员监督体,这个监督体由党员通过选举组成,领导干部不能成为监督体的成员,但可以参加选举。

3、加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载体建设,增强党的创新活力。首先,必须健全组织体系,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搭建有效的组织载体。基础牢固、运转有序的党支部(总支)是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最主要阵地,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地位不动摇,尤其要注重选好支部书记,加强支部建设。基层党建工作要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要坚持“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深入研究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群团组织的发展有助于延伸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居民区内可建立各类青年、妇女、老龄、侨台民、计划生育等群众组织和以志愿、兴趣结合的社团群众性组织和团队,使它们成为党员发挥作用、推动群众自治和丰富社区活动的重要舞台。其次,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创设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活动载体。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最主要的党内活动平台,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规范“三会一课”制度,提高其实效性。要因地制宜,创新活动载体。在农村,要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使每一名党员都能发挥作用;在城镇,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街道、社区和民营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上,根据不同党员对象的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党建活动,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目前上海多数居民区建立的活动机制已经成为党员党内民主活动的重要平台,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文体联谊活动,参观考察活动,慈善公益活动,咨询服务活动是党员服务社区的重要活动载体;在实践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不断创新活动平台,如建立策划设计活动平台、学习调研活动平台等。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卢湾区委党校

3.为何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篇三

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体现和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所谓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指广大党员通过行使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履行党员应尽的各种义务,在党内生活中能够以自己的意愿作出判断,并按照这一意见作出自己的选择。

承认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前提。民主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党内民主也就意味着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使党员能够对党内事务作主。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

从现实看,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发展还不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党员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还不够。随着党员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提供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要不断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的上传下达,保障党员的知情权。要完善党员意见表达机制,让普通党员有说话的机会和渠道,保障党员的表达权。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党员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集中广大党员的智慧,在民主讨论中达成共识。要创新党内监督机制,保障党员的监督权。

汇报人:xiexiebang

4.新课改下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篇四

学科主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地理

高中政治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地市主页

西安

宝鸡

榆林

咸阳

渭南

铜川

汉中

安康

商洛

延安

杨凌示范区

石油中心

新课改下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景家曜 发布时间: 2010-4-1 15:37:40 教学改革须从教学理念上发生质性改变,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是教改的必然之举,也是长期传统教学弊端的反省结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考虑学生,制定目标”——进行角色转换

把教学目标转成突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制定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时,都应考虑和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基础状况,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引用自己的智慧,意志,创造性的学习。具体来讲,在物理教学安排上要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优化必修课堂,落实选修,适宜开展活动课。在内容处理上,对于必修内容的教学设计,应该充实感性材料,设置情景提出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的着,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完成重点内容的教学任务;对于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多领略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感受物理的实际应用,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活动课,教师放宽,放松鼓励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多让学生自己填补发挥。

例如:在万有引力新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提出月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而树上的苹果在熟透之时,会从树上掉下来呢?以此激发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提出了各种原因,做一个用细线栓住小球,做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实验。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月球所以没有掉下来的原因,接着再进一步分析类比什么力作用下使月球能绕地球作圆周运动?这样的教学始于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教师的引导来展开,并使知识输入过程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选修课“黑洞”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与现代天体物理发生关系,然后针对黑洞概念提出黑洞是不是天空中黑色的洞,何为黑?何为洞?根据资料寻找答案,进一步解释黑洞的成因。使学生在整理资料过程中感受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视启发,循序渐进”——进行主体转变

“没有经过学生认真思考,出现矛盾和困难,然后自行克服困难,解决矛盾这样的过程,学生不可能真正学懂和掌握有关内容,更谈不到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教学过程应设置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并且有一定难度,当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再通过师生讨论给予引导与帮助,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困难,达到了一定的既定目标。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段沈克琦先生在全国首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开幕式的发言中指出了物理教学必须注意的两条原则: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善于创造疑问,启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维,引导其独立学习。并应注意:首先,做到丰富感性材料,凡是有演示实验的内容一定做实验,为概念,规律的建立打下基础;其次,还原物理学家的思维,通过找共性,对比,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第三,稚化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维稚化到学生的水平。回忆自己的理解,通过不断质疑找到规律。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为了纠正学生“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的错误认识,先做纸片和铁片下落的实验,证实学生们的认识;再做比铁片大的报纸和铁片一起下落的实验;激发认识的矛盾,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空气阻力是造成矛盾,引起下落有快慢的原因;进而提出消除空气阻力时,轻重物体下落的情况将会怎样?鼓励学生想象和猜想,反后用抽气机把牛顿管中的空气抽去,再做实验,结果下落的一样快——证实了学生的猜想。、循序渐进原则 中学物理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往往并不是一次就能讲深入,讲透彻的,逐步深入的讲解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加速度”的概念,先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中提出,初步建立“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曲线运动的学习,运动定律的学习和振动的学习,逐步达到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全面深入认识。

(三)"落实实验,学生操作"——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综观物理学史,物理大师们为了探求物理世界的奥秘,曾经运用科学实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真理,他们留给后人的启迪,不仅在于物理实验的结果,更在于实验思想。如散射实验。在处理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应该拓展他们的设计和操作过程,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换个方法行不行?”。

例如:“设计一种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新方法”这个测量性实验,可以开拓成一个研究性实验进行课题研究。首先预习实验目的,并探索设计思想,再次,在课堂上交流方案,最后列出器材,步骤进行实验。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实验,造就研究氛围,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动手动脑,学会在新情况下去创新和研究。

(四)“突出典型,注重思维”——巩固主体地位

突出习题的典型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分析过程还给学生,学生在典型题型的练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解答,通过错误—修正—错误—再修正,训练自己的思维技能;并且体会理解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实实在在地得到能力的培养。

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思维,思维的角度不是唯一,可多角度、多途径探索解决物理问题,这是发散思维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师在课堂习题教学中,可以组建题型范式,可拓展典型题型为一题多解或可据题目条件情境不断发生改变而纵深发展,挖掘隐含条件,分析物理过程,深化学生认识。

例如: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车在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甲车以10m/s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乙车从静止开始以1.0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问甲、乙两车再次相遇之前何时相距最远?

教学时可研究多种方法求解。⑴ 函数法: ⑵物理方法:⑶利用图象法:⑷相对运动原理:

通过对物理教学四个环节的转变,逐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是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的。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引导学生的学,两者互动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浏览: 73 评论: 1

相关评论

罗汉军 发表于:2010-5-7 9:23:07 不错。

5.如何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心得体会 篇五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摘 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意识是前提,良好学习习惯是前提,教师的点拨提供了工具,必要的交流促进了提高,真正使学生从数学学习获得乐趣。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低效的,所以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重教转向重学,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 自主意识;习惯;点拨;交流;乐趣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现在教学提倡的重要理念,教师课讲得再好,学生大脑没有动起来,不能主动学习,还是不能有好的效果。数学更是因为其学科特点使许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明知数学很重要也望而却步。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许多教师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数学本身特点和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是关键。俗语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学习的自主意识,被动地学习可以说是学习数学的大忌。著名教师魏书生说:“再聪明的人,被动时也就会变得十分愚蠢”.学生的学习不是无条件的,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导和他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但学习如果没有学生的思考和记忆,没有学生主动的努力,他们的认识就无法实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们学习。怎么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呢?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潜能,这些潜能是可以开发的。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想动,想主动去学习。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希望他人认可,让他人认可有很多方法,直接表扬是一种,会做题目体现自身能力也是其中一种,例如学习新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发下相关的简单预习练习,可以说每一个同学都会做,这样学生自然有了信心,然后再安排学生做一些较难题目,循序渐进。许多学生不想学习数学是没有信心,不敢去学,只要教师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从而有了信心。有了信心才能有兴趣去学,想去探究,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基础。好的习惯是解决问题前提,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数学更需要好的习惯。课前是否预习,基础题目是否真会做,会不会考虑相应的变式,课后是否反思总结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有这样的.习惯吗?许多学生因为没有好的习惯,从而没有能及时发现问题,上课时间毕竟有限,课上如果有没听明白的课后又不问,结果可想而知,最后当然没有兴趣了,没有兴趣就更不可能主动学习了。如何养成好习惯呢?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可以用任务的形式引导,也可以上课时引导。例如学新内容时的创设情境,举例说明,变式训练,课堂小结等都可以让学生做,自然成习惯,水到渠成。习惯一旦形成,为学生的学习打好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第三,让学生学会从学习数学中获得乐趣有促进作用。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兴趣和乐趣一样,其实是一种误解。有了兴趣才能发现乐趣,但有兴趣并不一定都能发现乐趣,也是需要条件的。有了兴趣后还可能又失去,比如说过程中遇到阻力时,再比如兴趣比较多时,难免出现问题。怎样能让兴趣持久?最好是让学生感到其中有乐趣。数学因其学科特点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但并不是完全枯燥无味的。

首先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比如说较难理解的函数,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变量的关系,如身高与年龄的关系、经验与实践的联系等,让学生从中感到与生活很近,从函数中有时可以预知一些未知的事情,从中找到乐趣。其次还可以从做题中找乐趣,机械性地做题显然不行,让学生会做一道题方法较多,可直接教给他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当然也可以师生互动,相互验证,把枯燥的解题变成一种游戏,学生自然高兴了。有了乐趣后兴趣更高了,这也是一节课为什么讲法不同的原因之一吧。

第四,教师的学法点拨给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有力工具。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很多,类比、数形结合、转化等等,但在具体做题时许多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运用。这在很多时侯限制了学生思维,不能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局限性很明显。其实数学问题很多地方思想方法是雷同的,适当的学习思想和方法效果显著。要想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掌握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必要的。因此教师的适当点拨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在这里发挥相应作用,这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工具,还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第五,及时的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现代课堂教学一个基本标准是看学生是否“动”起来,这好像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是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动又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回答问题,板书,讨论总结,像老师一样上黑板上讲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交流是必要的,只是一个学生讲,只是一部分学生板书回答是没有用的,要让学生交流,把不同的想法不同一问题出来。一个数学问题有时不仅包括一个知识点,还可以包括好多,还可以包括方法,还可以包括其他做法,还可以包括变式,甚至还包括错误想法。都拿出来,都挖出来。如果学生每一节课都适当讨论交流,那么对数学能力的提高是必然的,当然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

6.如何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心得体会 篇六

动机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着力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二是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期望。比如,教师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可用“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老师希望你能做到”等激励性语言表露自己对学生的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激励和鼓舞。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又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尽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气奋发向上的动机。教师还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指导,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要求等设计各种教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学生参与的面要广。

比如了解课文大意时让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某句、段、篇时,让全班学生自由练读;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让全班学生自由练讲;对于教师提出解决课文重、难点的问题时,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同位讨论等等。同时又要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教师采用各种教法,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如我教《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自学,然后以竞赛的形式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创造机会给学生大面积参与,并把学生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参与训练,就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7.如何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心得体会 篇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教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谈谈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是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灌输“的”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探究和发现知识,从而使学生享受真正的学习乐趣。教师应该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乐于求索、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展示自己的才能,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其次,要做到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处理教材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指导学生学好教材,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了解社会生活实际,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时,我经常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记得有一节课上,我请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都笑了,为什么呢?说她无论什么课上都是不回答问题的,那位学生低着头,我启发了好几遍,她终于开口回答了,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学生也激动地笑了。在以后的课上,她终于放开胆子发言讲话了。可见信任和鼓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进行评价,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如果老师什么都不是,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教会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沿着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去思考、研究事物,避免了思维的单一性,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每个观点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教师利用课本教材多角度地挖掘课本,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进行个体创造力的训练,把发散提问具体化,同样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总之,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能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培养创造能力。

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可以将教材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也可以通过讨论等方式进行思想和知识的交流,使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8.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继上周连续4天集中学习后,我镇继续推进“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按照学习计划,由镇党委副书记李军组织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保障党员权力,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力理论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党.我们的优越性体现在组织和制度上,就是坚持和实行民主集中制,就是每个党员都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切实监督党内事务。可以说,党的先进性也表现为党的民主性。有了党的民主性,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决策才能充分反映广大党员的意志、集中广大党员的智慧、汇集广大党员的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力量。

9.如何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心得体会 篇九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激发其投身到党的建设与事业中去,确保党员权利保障取得重要实效。党员作为党的肌体细胞,是党组织最基本的力量,要切实保障党员权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铸牢思想教育之“盾”,保障党员“听”的权利。“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组织要召开党的有关会议,并创造条件保障党员参加,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对党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当前,党员教育开展如火如荼,但仍有少数基层党组织不务实功、善造虚功,并未真正落实好主题党日、集中学习等基本教育制度,甚至利用“p图式教育”“一图n用式”等“数据编造法”来应对上级检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功利主义的泥潭。然而,党员教育从来都不是扯扯嘴皮子、耍耍花架子,要真真正正甩开膀子、迈开步子,落实“言传身教”,走“新”更走“心”,保障好党员“听”的权利,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党员教育暖人心、聚人心的功能,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要铸牢问政献策之“盾”,保障党员“说”的权利。当前,有的基层党组织会议开展“模板化”,常常是照本宣科一通讲,让党员们“来过、坐过、听过、走过”,而“忘记”留下交流发言、问政献策的时间。党章规定,党员有权“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要厚植畅所欲言的沃土,避免“群体失语”。“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回溯历史,王阳明曾主动“求民情”“闻己过”,齐威王亦听劝诫纳群言使齐国大治;

顾盼当今,广大党员就是人民群众的“传声筒”“扩音器”,拓宽党员建言献策的平台,悦纳党员批评建议的真言,就是在听民声、汇民意,就是在找差距、抓落实。因此,要守好政治责任,确保党员有言能发、有问能提、有计能献,筑牢基层干事创业的战斗堡垒。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要铸牢党内监督之“盾”,保障党员“视”的权利。会议强调,要引导党员开展民主监督,旗帜鲜明同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同一切可能动摇党的根基、阻碍党的事业的行为作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把党员监督权利保障到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舆论监督,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建立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织牢织密“监督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让“隐身人”无处躲藏、“微腐败”无所遁形。同时,要切实保障好广大党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盯紧监督举报中的风险点,严防严惩打击报复行为,使其能监督、畅监督、放心监督。只有充分发挥好这把“巡视利剑”的作用,扫清死角、不留盲区,才能推动党的事业行稳致远、砥砺向前,换来政治生态河清海晏、朗朗乾坤。

马克思曾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因此,广大党员在享受权利保障的同时,必须要正确履行义务,认识和处理好责任与担当、行使权利与遵守纪律的辩证统一关系,时刻体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只有让“主动作为”与“强力保障”各安其位、相得益彰,才能让党之肌体更加鲜活,党之土壤更加肥沃,赓续接力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二】

《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是我们党关于保障党员权利方面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是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生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便是“党员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党的任何一级组织、任何党员都无权剥夺”。关注到了党员个体权利保障,这让党员在工作与生活中能够做到有理有据。

《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第二部分为重点内容,要求党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要勇于担当,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站位,要坚决拥护党的政策与方针。要有“责任在心、责任在胸、责任在行”的意识,我们基层党群工作者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是政策传播者,是理论宣传员,是联通基层与上面的通讯员,要把责任作为约束自我、锤炼自我,增强政治定力、规矩定力的“紧箍咒”,切实让“责任”在纪律制度的“轨道”内运行。

《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这给了我们基层学习党相关理论知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日常带领党员学习的方式可以多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三会一课”,也可以通过“钉钉”、“抖音”等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如“钉钉”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课后作业,通过打卡课后习题等方式,调动党员学习的积极性,让党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学。也可以通过融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交流心得或者在提出生活上的困难,让党员队伍一起帮忙解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坚决摒弃“投机取巧”、玩心眼、耍聪明的错误思想,既要将履行责任看成检验个人能力水平的“试金石”,又要把责任作为约束自我、锤炼自我,增强政治定力、规矩定力的“紧箍咒”。

【篇三】

2020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其中一项议程是审议《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必须持之以恒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在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精神后,我意识到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只有切实保障党员权利,让其能够大胆说出好的意见和建议,汇集党员同志的智慧,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贯彻落实《条例》的理论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履行应尽的义务,勇于担当,在此基础上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提出好的意见建议,有效管理和切实监督党内事务的实施,为党的事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身处基层,做着基层党建工作,时刻告诉自己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防腐抗变的能力。树立纪律规矩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并且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时刻珍惜党员干部的名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继续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条例内容牢记于心,将条例精神一以贯之,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积极投身党的事业。

【篇四】

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会议强调,广大党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务与权利、责任与担当、行使权利与遵守纪律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力,切实履行党员义务,为党的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即权利与义务是一个统一体,这句话深刻的说明了党员的权力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因此,全体党员在维护自身权益,行使党员权利的同时也要自觉履行义务,要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广大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责任与担当相统一的原则。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任务,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新时代的广大党员需承担的责任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一方面要保证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责任使命可谓沉重繁巨,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扛起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鼓足担当之勇,以担当诠释初心,以责任践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坚持行使权力与遵守纪律相统一的原则。党的团结统一离不开严明的纪律和规矩,遵守纪律也是党员行使权利的前提之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广大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时要牢固树立纪律规矩意识,遵守规矩不含糊,守住底线不逾越,在工作和生活中对纪律规矩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面对权利不忘乎所以,不迷失自我,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篇五】

与时俱进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通过学习,使我们铁发支部党员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务与权利、责任与担当、行使权利与遵守纪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党员行使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担当责任、遵守纪律为前提。

一、履行义务

党员必须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不得侵犯其他党员的权利。坚持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党员享有特权。

二、担当责任

党员要开展民主监督,旗帜鲜明同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

三、遵守纪律

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执行条例各项规定,要做到以上率下。

四、行使权利

党员应当正确行使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是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生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保障党员积极、正确地行使建议和倡议权,有利于党组织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党员的真实意愿和要求,有利于我们党集思广益,不断改进工作。从而进一步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0.如何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心得体会 篇十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具备较好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要求。

主体性教育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如何理解、分析教育中主体性的特质,是进行主体教育的重要问题。北师大的教授通过实验构建了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三个维度,受到广泛认可。

当前人们在观念上一般并不反对学生是主体,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往往不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因而,课堂上如何真正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得到发挥,谈几点看法。

一、遵循主动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主动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把教学活动看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生过程及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过程。坚持主动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必须注意二点:

1、提供努力目标,增强主动参与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主动传授文化知识,在课堂上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实施传授。传授效果,即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只有通过大量的作业和习题加以强化和巩固,只有通过考试和测验加以检验。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课后被动地做大量的作业,为了日后考试的成功忍苦负重。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灌得辛苦,学生课后题海溺得难受,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低下就不足为奇了。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应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目标导学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通过过渡语或投影等形式使学生明确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识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

2、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主动参与学习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主动参与学习的优越性。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在讲“简单电现象”这一节内容时,教材的范例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就知道,而且比较熟悉,让同学们根据教材和教师的指导做这个实验,这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材和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有学生想到把实验改成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一小撮棉花后再将棉花甩出,就可以用橡胶棒控制棉花在空中运动的方向,即“棉花跳舞”。其他学生看到了感到非常“奇妙”。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在猜想棉花跳舞的原因,有的急着想自己动手做。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主动的探求愿望。为了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课堂上要允许和鼓励学生:

(1):好问。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特点。反映在课堂教学上,有不少学生常常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或不时举手发问。教师要善于鼓励,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他们敢于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事实追根究底、打破沙锅问到底、探究真相。

(2):不满足。不满足教师的讲授和物理课本上的现成的结论与方法,不满足现有手段和途径,乐于寻求捷径和佳途。

(3):好冒险。学会猜测,并有面对被批判的勇气,敢坚持已见来应付未知的情况。(4):爱动手。爱将头脑中的创意或见解构思出来,直到亲手自动使之具体化。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每个人都有一种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主动性。其实,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必须提供学生成功的机会。以课堂提问为例,在设疑点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时要因人而异。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可提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解答,答对了及时给予肯定;对基础差、反应慢的同学可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如还有困难再作提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战胜困难的欢乐,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品质化、人格化,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之目的。

二、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随着社会信息量日益增大,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使课堂上的“注入式”、“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指导式、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指导、启发、诱导的作用。学生要改变“死读书、读死书”,“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受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将课堂知识学懂、学活。

深圳市华侨城中学的方兴老师开了一堂全国公开课----《趣味发声》,本课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重视与评价,并预言其可能成为21世纪的优秀教学模式。本堂课的结构:

引入:诱导实验-----自主实验-------诱导归纳总结.深入:诱导实验-----自主实验-------自主归纳总结.提高:自主探索-----自主实验-------自主归纳总结。

本课时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总体教学策略是“发现即学习”策略。教师不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实验研究,然后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本课时“教”的主要策略是引导的“分层递进”。教师的引导源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又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从引入-实验探究-得出初步结论-验证-得出初步结论----,层层递进,步步紧扣,使学生的认知一步步深入,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时“学”的主要策略是“自主探究”,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教师对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生的问题应正确引导,切莫胡乱批评。整堂课以提供最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实施素教育的途径就是要打破以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如今,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二类:(1)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在观摹一些公开教学课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布置自学或讨论内容时,很多同学消极参与,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反正老师要讲的,又何必费尽心思想答案,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2)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首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连书都不会看,又谈何自学课本。多数同学的课前预习,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至于是否看懂,能不能进行一些模仿练习等从不考虑。当然,有些老师也曾布置过让学生预习的作业,可是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办法,结果布置与不布置完全没有两样。所以,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与强化。

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地说教师可以从如下二方面着手:

1、大胆改革课堂45分钟的时间分配,还学生自由。现在我们的教学课堂,虽然改革的意识人皆有之,教师们在展示课、研讨课上也能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安排一点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但由于学校教育仍受制于“升学率”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应试教学”仍然是许多学校的基本事实。有很多的课堂往往是这样的场面: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小心翼翼地回答。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够自由。

现在要求教师每堂课“灌输”知识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而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实验、去实践。学生的学习活动多了,教学时间不够怎么办?办法是“少讲”、“精讲”,将个体学习、小组讨论与集体听讲穿插进行。个体学习有利于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而4人一组的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在不变的教学时间内所提供的发言机会猛增了好几倍。因此,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采取讨论、引证、实验、参与、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学生自立自学,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要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初中物理》(苏科版)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基本改变了传统的“叙述式”的编写方式,用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一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看、做、读、想中进行学习,得出结论。教材对许多结论和公式作了提示,留下方框,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自己填写结论和推出公式。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自主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三、激发学生的个体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重要特征,也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要真正落实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个体创造动机,培养其创造能力。

所谓创造动机,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去创造的欲望,是推动人们去发明、去创造的“内趋力”,创造动机对青少年创造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很大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我主要在以下二方面做了努力。

1、使学生正确认识创造的含义,扬起创造理想的风帆

说起创造,学生都认为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其实不然。初二年级是学习物理的初始年级,在“现象篇”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参观前面几届学生的优秀小制作、小发明,例如:小孔成像、测力 计、浮沉子、变阻器、潜望镜、直流电动机、调光灯等。同时将这些小制作的功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告诉他们,创造并不神秘,这些小制作、小发明都是创造,甚至用不同他人的方法解题、撰写小论文等等都是创造。同时通过大量的创造发明事例让学生知道,人人都具有创造的天赋,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曰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物理问题时积极尝试创造,争当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2、使学生深刻认识创造的社会功能,志趣创造

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像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如:在学习光现象时,让学生知道城市中光的反射会造成光污染;在学习电磁波时,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等的使用会给环境造成电磁波污染;学习核能时,让学生了解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这样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些甚至危及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而能很有效地把物理、技术和社会三者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的爱心,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形成“治理环境”、“发明能源”等的创造动机。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物理素质得到提高。

浅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摘要:在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农村中学中学生物理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虽然现在中学教师开始打破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模式,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但这些手段只能是起外因的作用,我认为最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思考和实践也即是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一节物理课感兴趣进而发展到对物理这一学科感兴趣,这是我们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成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主要包括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这两个心理成分。学习自觉性是指学生对学习必要性与重要性有一定的或明确清楚的认识,并由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认识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也称求知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中下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我认为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可以尝试以下的措施。

一、启发性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1.指导学生预习新课。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 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使中下生能弥补前面基础知识的不足,而且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问与答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答对者,统计数,达到一定次数时,奖励他们一道题,或一个小小的礼物。在初二的物理教学中,有很大部分的内容是演示实验。教师在做演示实验中可以多给予中下生上讲台协助实验的机会。比如在讲《汽化和液化》这一节内容时,让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来做“观察塑料袋的变化”这个实验,一开始同学们对他不信任,认为他不可能把实验做好,那学生有点窘迫,我鼓励他:“你试一下,你肯定行。”那位同学树立了信心,把实验做的非常好,同学们对这位学生的印象也得到了改变,而且就因为这个简单的实验,他慢慢树立了学习物理的信心,成绩也逐步得到了提高。最后,作业要精,按层次布置作业,作业中基础题要占大部分,少量的拓宽题,中下生可以自由选择。在批改作业时,可以用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分,还可以适当用文字评述学生作业的情况,比如作业做得好的有哪些方面,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样的作业批改更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讲评作业和试卷时,要充分挖掘中下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甚至是适当的物质奖励。

二、科学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提问对中下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中学课堂提问中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价值,该提问的不提问,不该提问的却提问;问题没有启发性;没有在关键处设问;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不出来立刻换人回答,这无疑对前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是一次挫伤;繁问繁答浪费时间,不能引起学生高智力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提问的同时应掌握一个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的难度系数应该不同。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能力会慢慢培养起来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实验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中学物理教材上的“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些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制作小发明。对于班上一些好奇心较强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做水瓶琴、针孔照相机、水果电池、指南针、电动机等,通过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这些小制作并不受学生成绩水平的影响,甚至有一大部分中下生思维特别活跃,动手能力特别强,课外的小制作为他们才能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只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均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既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能大面积调动中下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

STS是现今中学物理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这部分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在教材的一些章节中,STS包含的内容丰富,有科学家的科学发现的历史故事,如《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有趣物理现象和知识的介绍,如《双耳效应》、《乐音和乐器》、《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凸面镜和凹面镜》、《海市蜃楼》„„这些课程资源虽然作为阅读材料,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会提前阅读这些资料,而且经常几个同学会热烈讨论物理现象的原因,争论后还积极向老师提问。这时,老师也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既要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又要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网络搜索相关资料并解答相应的问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切不可因为学生的问题古怪而打击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布置同学们搜索资料的作业,在课堂上给予中下生充分发挥的机会,让中下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物理学习的方法和物理知识的美,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通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五、良性竞争

学习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经常在教学中被采用。竞赛有个人间的竞赛、集体间的竞赛、自我的竞赛。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德认为,当竞争是在能力相当的各组之间进行,既要求合作,又要求竞争时,或者每个人都努力超过他自己以前的成绩时,竞争似乎最为有效。竞赛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课堂上,通过适当紧张的竞赛思维活动让同学们兴趣增强,思维大为开阔。由于竞争是在合作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他们在课余讨论,堂上争论得相当热烈。在这样的良性竞争环境下,他们会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参与和竞争中,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培养了竞争意识和不甘落后、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

六、心理激励

中下生普遍的心理比较脆弱,对挫折和失败较为敏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中下生进行心理激励。大多数中下生成绩并不理想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存在智力差异,更多是个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青春期的情绪问题。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找出并克服学习障碍,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中下生适当机会发挥其所长,让他们体验进步与成功。

在此情况下,在课堂上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困难的历程,历经了磨难,最终克服困难,有所成绩。暂时走在别人后面的人,只要有恒心,鼓起劲,迈大步,终究会后来居上的。鼓励了他们,故事鞭策着他们,他们的心中有了方向。

以上的只是阐述了调动中下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一些措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当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真正感受到知识的美,那么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出:物理课程应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其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过程,体现为教师为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从学的方面看,指的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而从教的方面来看,实质上是在教学活动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为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我的见解。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过程中带有情绪性的意向活动。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它和生活又紧密联系着。物理课改变过分知识传承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教师要注意用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语言或事例来说明课本理论,使课堂教学情趣横溢;教师也可以用巧妙的预设疑问,形成有价值的课堂冲突,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由此来吸引并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真理,真正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愉悦。

二、情感的交融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做出的一种中心理反映。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协调活动的统一过程,没有情感交流是上不好课的。情感的交融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表现。

情感具有迁移功能,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上,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即教师要尽力与学生建立起真挚、亲密的感情关系,以情育情,以情动人。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下轻轻的抚摸„„见缝插针地接近学生,从点点滴滴上关心学生,就和学生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在物理教学时,就能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将课堂效率发挥到最大,教学效果就极其明显。

而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神来鼓励。是师生情感交融的催化剂。常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教师的眼神是课堂上有效的、非语言信息传递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亲切的眼神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是调节学生情绪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用鼓励的眼神配以亲切的语言加以肯定,让教师和学生在目光中情感相融,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三、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教师应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使其有成功的喜悦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要善于自始至终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导”字上下功夫,即知识上导读导析,释疑上导引导议,矫正错漏重在导评,尽可能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参与性最为典型的是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对概念的分析理解,对教材的阅读分析;也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师生分工合作,互相答疑,互相启发;或是让学生参与命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思路。比如:在讲述“火箭”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小老师”法,首先布置学生查阅资料,科代表登台组织讲授,学生讨论,气氛活跃,课后和学生沟通反映这种方式相当好,经测试评价,学生知识点的接受率很高。

除此之外,还可用出“物理小报”、“今天我来问”、“天天告诉你”等知识传授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性、竞争性,他们因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而产生一种愉悦感,增加学习兴趣。

四、采用多种学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鱼”作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追求的目标;“渔”作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学法激励,通俗地说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有适应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辨别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要重视学习指导,在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学法指导,即备课要备学法,上课要指导学法,作业及其讲评习题的解法。我在课堂上指导学法的两点做法是:

1、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初步理清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教师可列出阅读提要,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题可以从教材的结构思路,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知识之间关联点等处设问,使之起到导读,导思的作用;教师也可安排一些启发性练习,以激发学生兴趣,检查阅读效果。

2、指导学生正确地整理知识,清晰地把握每课的基础上,理清脉络,找到线索,善于从纷繁的知识体系中抓住核心及重点内容,最常用的做法是指导学生编制知识结构图表,或编制框架图。先指导学生理清头绪,线索,把形似孤立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归类,浓缩学习内容,把知识由点到线进而到面贯穿起来,构成网络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最后用简单洁明了的框架群体现出来。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得好,鼓励学生把制成的图表互相交流,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然后提供几份比较好的编制思路和图表让学生参考,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这样既激励了典型又带动了全体。

教师的学法指导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所讲的方法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他们可以用发散性思维把书读“厚”,用集中性思维把书读“薄”,增强坚知识的记忆,加深对知识和知识结构的理解,这样长期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有利于学生由生动的直观进入抽象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综合、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等的抽象思维能力。

上一篇:请求区环保局帮助函下一篇:英语元旦手抄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