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打折销售(精选10篇)
1.七年级数学打折销售 篇一
七年级数学销售中的盈亏教学反思
一、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
本节课的所有题目均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合作独立的写出解题过程。让学生口语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探究方式灵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仅是探究成果的大小,而是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在探究的时候,适当掌握时间,能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引导。从而达到最优的探究效果。从以上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注重开发生活中蕴含的各种教育因素。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能更好调动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不足之处和注意事项
1、对基础弱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在加上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个问题一直难以平衡。
2、商品销售中的进价、售价、标价、折扣、利润、利润率等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够熟练,因此一些同学思考的速度不够快,影响课堂的效率,应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学生出现难点的时候,只是讲了讲,没抓住契机板书讲解,学生理解的难度没有效解决,也影响后面知识的解决和接受。
3、课中调侃的语言过度,显得很不严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应多学习规范的课堂语言,让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4、根据“实际售价=进价+利润”等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打折销售有关的实际问题。审清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一部分学生读题理解题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和课后应多关注这些学生。另外,商品经济问题的题型很多,让学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有关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改进措施
1、把例题问题做些修改,把问题中的原题变成小题,(1)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标价卖出一件衣服,盈利25%,问这件衣服的进价为多少元?(2)某商店在某一时间又以每件60元的标价卖出另一件衣服,亏损25%,问这件衣服的进价为多少元?(3)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通过这样逐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做题应该会更容易的。
2、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合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3、多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4、多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2.七年级数学打折销售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进价、售价、利润和利润率等概念;
2、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3、会从问题情境中探索等量关系,经历和体验运用一元一次方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是重点;打折和找相等关系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本节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进价、售价、利润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利润 = 售价 –进价 利润率=利润/进价
即: 利润 =进价×利润率
因此:售价 –进价=进价×利润率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
二、例题
例1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分析: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什么关系?什么是利润率? 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100%.本题看是否盈利还是亏损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是看卖出两件衣服盈利与亏损谁大。
现在我们来看卖出盈利25%的这件衣服盈利多少。
设盈利25%的这件衣服进价是x元,可得怎样的方程? 0.25x=60-x 解之,得x=48 所以这件衣服利润是60-48=12元。再来看亏损25%的这件衣服亏损多少元。
设亏损25%的这件衣服进价是y元,可得怎样的方程?
-0.25y=60-y 解之,得y=80 所以这件衣服的利润是60-80=-20元。因此,卖这两件衣服亏损了8元。
注意:盈利时利润率通常用正数表示,所以亏损时利润率是负数。
例2 某种商品零售价每件900元,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商店按零售价的9折降价并让利40元销售,仍可获利10%,则这种商品进货每件多少元?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实际售价-40-进价=利润。
设这种子商品进货每件x元,那么实际售价是多少?利润是多少? 实际售价是900×9/10,利润是10%x。由此可得方程为
900×9/10-40-x=10%x 1
解之,得 x=700 所以这种商品进货每件700元。三、五分钟测试,只列方程不解答
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2、某商品的进价为250元,按标价的9折销售时,利润率为15.2%,商品的标价是多少?
3、某商品的进价为200元,标价为300元,打折销售时的利润率为5%,此商品按几折销售的?)
四、课堂小结
1、商品销售问题中的基本等量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
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打x折的售价=原售价×x/10
2、恰当地运用商品销售问题中的基本等量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作业:
106面1题。补充题:
3.打折销售教学设计 篇三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打折销售问题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2)探索打折销售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2.数学思考
(1)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并能做出相应的选择。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解决问题
(1)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解决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现实问题。
4.情感与态度
(1)通过调查访问各种价格数据,分析数据资料,理清数据之间的关系,找出掩埋在数据表面下的价格规律,激发学生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积极追求成功的学习欲望。
(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出猜想,并用数学知识来验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1)理解销售问题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2)正确应用基本公式,找到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学会建立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能列方程解决销售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十一期间都做了些什么/ 生1:我一直都在学习。
生2:我先去了一趟奶奶家,回来后就在家学习。
生3:我和妈妈一起逛了逛商场,发现商场里人特别多,有很多东西都在打折。
师:(多媒体演示相关的画面)是的,打折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当我们走在街上,经常看到或听到“大放血”“清仓处理”“5折酬宾”“大亏本”等标识或叫卖声;当我们打开网络想放松一下时,扑面而来的还是各种各样的销售信息。正因为这样,打折销售问题也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销售的现实世界,用数学的知识来研究销售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际调查,总结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2.议一议: 商店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问: 七五折表示什么?五折表示什么?
(1)、把下面的“折扣数”化成百分数“六折” “七五折” “八八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六折”出售的? 想一想:假如你是商店老板你追求的是什么? 公 式:
利润=卖出价-成本价
(或者:利润=销售价-成本价)
利润率 = ×100%
(三)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 元,利润率是 ;
(4)、原价X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5)、原价X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6)、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P %后的价格为 元;
(7)、进价A元的商品以B元卖出,利润是 元,利润率是。
(四)例题讲解 例.一家商店将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想一想:15元利润是怎样产生的?
解: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 由此,列出方程: ; 解方程,得:X=。因此,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 元。
(五)随堂练习:练一练
一件夹克按成本价提高50%后标价,后因季节关系按标价的8折出售,每件以60元卖出,这种夹克每件的成本价是多少元? 解:设这件夹克的成本价为X元,那么:
这件夹克的标价为 元;
这件夹克的实际售价用X表示为 元;
由此,列出方程得:。
解方程,得X=。
答:这件夹克的成本价是 元。
(六)议一议 某服装商店以135元的价格售出两件衣服,按成本计算,第一件盈利25 %,第二件亏损25 %,则该商店卖这两件衣服总体上是赚了,还是亏了?这二件衣服的成本价会一样吗?算一算? 解:设第一件衣服的成本价是X元,则由题意得:X ·(1+25%)=135 解这个方程,得:X=108。则第一件衣服赢利:135-108=27。设第二件衣服的成本价是y元,由题意得:y ·(1-25%)=135 解这个方程,得:y=180。则第二件衣服亏损:180-135=45 总体上约亏损了:45-27=18(元)因此,总体上约亏损了:18元。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1)仔细审题。
(2)找等量关系。
(3)解方程并验证结果。
4.调查报告:对商品打折销售的调查 篇四
打折是最传统,也是最成功,最实惠的方式。因为这是在原有商品基础上,减免了一部分钱,又不改变商品本身,对促销来说很实用。
满减是在打折基础上有一些改动的方式,不同的是你需要买更多的商品来达到减价标准。因为这样,有时你需要去购买一些计划外的其他商品,这可能会让你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所以在满减折扣时,要量力而行,不要为了折扣而去买一堆不需要的商品,得不偿失。
买赠也是打折的一个变种,只不过是把折扣的那一部分钱变成了赠品。在这种折扣方式下,需要注意赠品是否对你有用,不要看到有赠品就盲目地购买,这样会让你买到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另外,也需要注意赠品质量,防止商家用过期,劣质产品充当赠品,以次充好,损害我们的利益。
5.七年级数学数学论文 篇五
大家知道,初中数学已被公认为一门基础性强、知识严谨的学科。随着数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变化,学生学数学的能力有时不适应,尽管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部分学生开始对数学产生害怕心理,随之产生厌学情绪。其中后进生所占比例较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探讨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和对策,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只要对它有了兴趣,便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习数学也是如此。
何谓兴趣?兴趣就是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寻求知识和参与学习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成绩就比较差,可见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知识面逐步拓宽,学习方法与教学方式也有较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也必须有相应的变化。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分化。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够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出现连续学习不能衔接的薄弱环节,跟不上整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松劲,成绩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明显,有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些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因而导致成绩分化。
二、逐步减少学习分化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初中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很多学生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在备课、授课上狠下功夫,努力创造学习的气氛,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教学第一章中“有理数的加法”时,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表演,同时提醒学生最终的方向和位置与规定的符号和绝对值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那样: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当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途径很多,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后进生学数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只有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起点要低;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一些后进生在数学上花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的表现之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初中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初中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我在讲解“平移”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问题:这些图案的形状、大小及边与边之间有什么特征?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初中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我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课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障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我们要特别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6.数学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六
数学七年级下册课件【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2、判断:
()①(a-2b)2= a2-2ab+b
2()②(2m+n)2= 2m2+4mn+n2
()③(-n-3m)2= n2-6mn+9m2
()④(5a+0.2b)2= 25a2+5ab+0.4b2
()⑤(5a-0.2b)2= 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3、小试牛刀
①(x+y)2 =______________;②(-y-x)2 =_______________;
③(2x+3)2 =_____________;④(3a-2)2 =_______________;
⑤(2x+3y)2 =____________;⑥(4x-5y)2 =______________;
⑦(0.5m+n)2 =___________;⑧(a-0.6b)2 =_____________.〈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P36习题
数学七年级下册课件【2】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负整数
负分数
正整数
正分数
正有理数
零
负有理数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7.七年级数学暑假作业 篇七
需准备内容:练习本,课本,练习册,纸张 一,复习
7.7-----7.14 第五章
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写在练习本上,看并做练习册中所画题目,最后自出一张测试卷,与合作学习的小伙伴交换互做,互评。写出成绩。
7.14---7.21 第六章
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写在练习本上,看并做练习册中所画题目,最后自出一张测试卷,与合作学习的小伙伴交换互做,互评。写出成绩。7.21---7.28 第七章
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写在练习本上,看并做练习册中所画题目,最后自出一张测试卷,与合作学习的小伙伴交换互做,互评。写出成绩。7.28---8.4
第八章
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写在练习本上,看并做练习册中所画题目,最后自出一张测试卷,与合作学习的小伙伴交换互做,互评。写出成绩。8.4---8.11 第八章
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写在练习本上,看并做练习册中所画题目,最后自出一张测试卷,与合作学习的小伙伴交换互做,互评。写出成绩。8.11---8.18 第九章
第十章
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写在练习本上,看并做练习册中所画题目,最后自出一张测试卷,与合作学习的小伙伴交换互做,互评。写出成绩。8.18---8.25 总复习
自出一张测试卷(课本,练习册,网上均可),与合作学习的小伙伴交换互做,互评。写出成绩。二,预习
8.25---开学
自行借八年级数学上册课本,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8.七年级数学综合测试 篇八
一、选择(每小题2分)
1.绝对值是2的数减去1所得的差是()3
3A、B、1C、或1D、或1 33
32.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9 600 000平方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96×105平方千米B.9.6×106平方千米C.0.96×107平方千米D.以上均不对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个
(1)小明用一枚均匀的硬币试验,前7次掷得的结果都是反面向上,第8次掷得反面向上的概率小于
(2)“熊猫有翅膀”是命题.(3)如果直线l1与l2相交,直线l3与l1相交,那么l1∥l3;
(4)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如果内错角相等,则同旁内角互补;
(5)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1.2A.2个B.3个C.4个D.5个
24.如图2是由几个小立方体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立方块的个数,111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ABCD
5.长方形的一边长为3a2b,另一边比它大ab,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A.14a6bB.7a3bC.10a10bD.12a8b
6.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A.(a+b)(-a-b)B.(a+b)(-a+b)
C.(a+b)(-a-b)D.(a-b)(b-a)
7.小亮截了四根长分别为5 cm、6 cm、12 cm、13 cm的木条,任选其中三条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拼成的三角形共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8.如果yx2x5,当x为任意的有理数,则y的值一定为()
A.大于5B.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C.不小于4D.负数
9.某人从甲地出发,骑摩托车去乙地,途中因车出现故障而停车修理,到达乙地时正好用了2 h.已知摩托车行驶的路程s(km)与行驶的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3所示.若这辆摩托车平均每行驶100 km的耗油量为L,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从甲地到乙地,这辆摩托车共耗油
43A O2 l2 C
l
1图3图
4A.0.45 LB.0.65 LC.0.9 LD.1 L
10.如图4所示,直线l1∥l2,AB⊥l1,垂足为O,BC与l2相交于点E,若∠1=43°,则∠2的度数是
A.43°B.47°C.120°D.133°
二、填空(每小题2分)
11.(-2a2b)3=________;(12xy
412
21xy)(xy2)________ 26
12.(x+2y)+︱y-1︱=0,则x+y=
13.已知a=1999x+2000,b=1999x+2001,c=1999x+2002,则多项式a+b+c﹣ac﹣bc的值. 14.若9ama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15.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1)如果∠B=30°,则∠A=,∠1=,∠2=.
(2)如果AC=3cm,BC=4cm,AB=5cm,则AC边上的高为,BC边上的高为.Rt∆ABC的面积为________,CD为______.
16.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40度,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为________.17.如果等式x23x2x1Bx1C恒成立,则B=,C=.
222
18.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且∠1=∠2,∠3=∠4,则图中有对全等三角形.
19.有一系列等式:
1×2×3×4+1=52=(12+3×1+1)2,2×3×4×5+1=112=(22+3×2+1)2,3×4×5×6+1=192=(32+3×3+1)2,4×5×6×7+1=292=(42+3×4+1)2,„„
(1)根据你的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写出8×9×10×11+1=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猜想n(n+1)(n+2)(n+3)+1 =____________________是哪一个数的平方?
20.一种商品按成本价提高30%后标价,又以8折销售,售价为208元,若设这种商品的成本价为x元,则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共32分)
21.计算:(1)(c-2b+3a)(2b+c-3a);(2)(π-3.14)+ 2
(3)
22.(1)先化简,再求值:
当m1,n时,求代数式4mn(2mn
(2)已知xy10,xy24,求x-y的值;
2
-(12)+︱-2010 ︱ 2
2x15x1
1(4)(2x-5)(2x+5)-(2x+1)(2x-3)36
5m2n)2(3m2mn2)的值
23.(本题满分6分)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
方向的长度DF相等,∠CBA=32°,求∠EFD的度数。
9.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九
第一章 有理数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夯实基础
(1)序号为几的零件最接近标准?
④-(-) 0.025.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思考:在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有哪些运算律?它们的内容是什么?能否举一两个例子来?那这些加法运算律还适用于有理数范围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计算:20+(-30)与(-30)+20两次得到的和相同吗?
得出结论:20+(-30)=(-30)+20
换几组数去试:得到加法交换律:a+b= (学生填).
其实,学生在小学中就已经接触到运算律,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小学中除了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还学习了加法的哪种运算律?(结合律)
计算:(1)[8+(-5)]+(-4);
(2)8+[(-5)+(-4)].
得出结论:加法结合律:(a+b)+c= .
【例1】计算:
16+(-25)+24+(-35)
【例2】课本P20例3
说明:把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结合起来相加,可以使运算简化,这种方法是使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总结:在进行多个有理数相加时,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简化运算:①有些加数相加后可以得到整数时,可以先行相加;②有相反数可以互相消去,和为0,可以先行相加;③有许多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可以先把符号相同的数相加,即正数和正数相加,负数和负数相加,再把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 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计算,使运算简便.
(1)(+9)+(-7)+(+10)+(-3)+(-9)
(2)(+0.36)+(-7.4)+(+0.03)+(-0.6)+(+0.64)
(3)(+1)+(-2)+(+3)+(-4)+…+(+20xx)+(-20xx)
【例4】某出租司机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人民大道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千米)+15,+14,-3,-11,+10,-12,+4,-15,+16,-18.
(1)他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该司机与下午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若汽车耗油量为a公升/千米,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公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相结合,同分母的分数相结合,能凑整数的数相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从而使计算简便.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计算(+6)+(-18)+(+4)+(-6.8)+18+(-3.2)最适当的是( )
A.[(+6)+(+4)+18]+[(-18)+(-6.8)+(-3.2)]
B.[(+6)+(-6.8)+(+4)]+[(-18)+18+(-3.2)]
C.[(+6)+(-18)]+[(+4)+(-6.8)]+[18+(-3.2)]
D.[(+6)+(+4)]+[(-3.2)+(-6.8)]+[(-18)+18)]
2.计算:(-2)+4+(-6)+8+…+(-98)+100.
提升能力
3.小李到银行共办理了四笔业务,第一笔存入了120元,第二笔支取了85元,第三笔支取了70元,第四笔存入了130元.如果将这四笔业务合并为一笔,请你替他策划一下这一笔业务该怎样做?
4.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自A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路线(单位:千米)为:+10,-3,+4,+2,-8,+13,-2,+12,+8,+5.
(1)问收工时距A地多远?
(2)若每千米路程耗油0.2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第3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2.会熟练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温度计:
你能从温度计看出4℃比-3℃高出多少度吗?
学生普遍能直观地看出4℃比-3℃高7℃,进一步地假定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那么温差(减最低气温,单位℃)如何用算式表示?
按照刚才观察到的结果,可知4-(-3)=7 ①,而4+(+3)=7 ②,∴由①②可知:4-(-3)=4+(+3) ③,上述结论的获得应放手让学生回答.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观察、探究、讨论:从③式能看出减-3相当于加哪个数吗?
结论:减去-3等于加上-3的相反数+3.
(三)类比探究,总结提高
如果将4换成-1,还有类似于上述的结论吗?
先让学生直观观察,然后教师再利用“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验算.
计算(-1)-(-3)就是要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得-1,因为2与-3相加得-1,所以x应是2,即(-1)-(-3)=2 ①,
又因为(-1)+(+3)=2 ②,
由①②有(-1)-(-3)=-1+(+3) ③,
即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试一试:如果把4换成0、-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0-(-3),(-5)-(-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加上+3的结果相同吗?
让学生利用“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得出结果,再与加法算式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的结论.
再试:把减数-3换成正数,结果又如何呢?
计算9-8与9+(-8);15-7与15+(-7)
从中又能有新发现吗?
让学生通过计算总结如下结论:减去一个正数等于加上这个正数的相反数.
归纳:由上述实验可发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字母表示:a-b=a+(-b).
(在上述实验中,逐步渗透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四)例题分析,运用法则
【例】计算:
(1)(-3)-(-5); (2)0-7;
(3)7.2-(-4.8);(4)-3-5.
(五)总结巩固,初步应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你能说一说吗?
10.数学小论文--商场打折的启示 篇十
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和数学息息相关。
今天下午,爸爸带我去常州玩,城里的人真多啊,好热闹啊!我们来到商场买衣服的地方,看到上面写着:“全场4-5折,满500元赠500元的现金券,千万不要错过哦。”这下我明白了,原来诱惑还真不小呢,只要花平时的一半价格就能买同样的商品了,此时不买更待何时呢,原来爸爸也是这样想的,这不,他马上就挑选好了一双皮鞋,一口价550元成交,然后送到了500元的现金券,紧接着,老爸开始精打细算了,因为500元的现金券不找零的,他再东转到西,西转到东,来回走了几个来回,最终帮我挑了一件198元的毛衣和一件288元的棉袄,总共486元,爸爸给了一张500元的现金券,没找零。
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拿着东西下电梯时,爸爸突然说要考我一个问题,他要我算算今天我们买的东西总共打了几折,我们帮商场验算一下是不是4-5折,我心里想,这可简单的很,难不倒我的,我们总共花了550元,买了550+198+288=1036元的商品,用1036-550再除以1036=0.469(用了计算机),这就是我们打的折扣啊,爸爸听了直夸我聪明。同时他还告诉我这其中还有两个玄机,折扣其实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要想花最少的钱买最多的东西,那么首先第一次买东西赠现金券时,一定要买最接近500元整数倍的价格的商品,这样才能花最少的钱得到现金券,其次就是用500元现金券买东西时,所选商品的总价要最接近500元,这样算下来的折扣才是最大的。我听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真是无处不在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郑陆中心小学 四(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