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固镇县农机化事业

2024-06-15

辉煌的固镇县农机化事业(精选3篇)

1.辉煌的固镇县农机化事业 篇一

安庆市菱湖南路201号(安庆二中隔壁)

安庆人事考试网:2014年蚌埠固镇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拟聘用人员名单公示(第一批,共54人)

根据招聘公告规定,现将固镇县2014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拟聘用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时间7天,自2014年9月23日至2014年9月29日。如有问题,请于公示期间及时向县纪委(监察局)、县人社局反映。

联系电话:0552-6022479(县纪委信访室)0552-6057292(县人社局纪检监察室)

点击下载:固镇县2014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拟聘用人员名单(第一批)

更多考试信息请关注:安庆人事考试网 安庆事业单位招聘网

安庆中公教育 祝您考试成功!

公务员考试辅导首先品牌

中公教育

安庆中公教育官网:anqing.offcn.com

2.“特色枕头”成就辉煌事业 篇二

1978年9月,崔志翔出生于湖北广水的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来到广州黄埔区一家台资厂打工。开始两年,他只是厂里的一个普通工人,1999年,他通过努力成为了厂里的业务员。为了今后有更大的发展,他还参加了成人自考。

由于经常看书很晚才睡觉,崔志翔怕第二天上班会迟到,就给自己买了个闹钟放在枕头边。2001年12月的一个清晨,工友们仍在睡觉,他的闹钟却按时铃声大作,忙乱中他一时又摸不到卷在被子里的小闹钟,清晨静谧的宿舍里,几个工友正睡得香呢!于是,他就被大家“群殴”了一番……

自那以后,崔志翔开始试着寻找一种既能叫醒自己又不干扰别人的方法,就像过去寻呼机上的那种震动设置一样。他当时就想:如果能造出一种带有定时震动设置的枕头就好了!因为这种枕头不仅适合爱睡懒觉的人,还适用于那些上夜班的工人,赶火车、飞机的出差人员。

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崔志翔几乎把广州所有的枕头专卖店跑遍了,都没有看到有“闹钟功能”的枕头!后来,他又专门跑到广州图书馆里去查资料,还真从一本书中看到,日本一家公司已开发研制出了一种类似的闹钟枕头,书中说它是将电子钟装进枕芯,在锁定的时间发出均匀轻柔的震动,既可唤醒使用人,又不干扰其他睡眠者。书中还说产品一经上市,立刻大受欢迎!崔志翔心想:这可是新鲜事物啊!如果自己能找到这种产品,再批发到大城市里卖,说不定还能大赚一笔呀!于是,脑子灵活的崔志翔开始四处打听这种产品。只可惜问遍了大江南北,这种闹钟枕头仍不见踪影!

崔志翔心想日本的那种产品肯定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所以找不到。但“众里寻她千百度”后,一只售价18元的玩具却让崔志翔得到了灵感!那天晚上,崔志翔在工厂附近的夜市地摊上,看到一只电动玩具娃娃,腹内装有一小块电动机芯,开关一打开,机芯就会均匀震动,洋娃娃的细腰还会有节奏有韵律地左右扭动,并跳起优美的“摇摆舞”。他顿时就想:这不正是自己想象的那种原理吗?于是,他立即买了两个电动玩具娃娃,回去后就拆开来研究。后来,他又找到广州黄埔大道的一家科技开发公司,在专业人士的协助下,将电动玩具娃娃的震动原理与钟表结合起来,经过多次的试验后,2002年春天,他的“闹钟枕头”终于问世了!

这时,崔志翔决定辞掉原来的工作了,他想和有关厂家联系合作生产“闹钟枕头”。他自信地认为:这种枕头利用机械震动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对于人体没有任何伤害,又不发出声响干扰别人;同时,这种枕头具有使用简便,不易损坏,价格也不昂贵的优点。估计每个闹钟枕头的生产成本价在二三十元左右,出售价可以卖到四五十元,这相当于一个普通枕头(约30元)加一个闹钟(约20元)的价格,所以它非常具有市场潜力!

大胆开拓:创业一年就掘到了第一桶金

2002年5月底,崔志翔正式辞工开始创业了!通过多方联系,他终于与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的一家床上用品厂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谈定:厂家负责生产闹钟枕头,崔志翔以厂家销售经理的身份负责开拓市场和营销业务,期间所有生产、销售的支出由厂家垫付。但崔志翔没有一分钱工资,半年后再根据该项目的总利润额分成,厂家占七成,崔志翔占三成。

一直盼望能够当老板的崔志翔,真正做起来时又常常苦于无从下手!最让他苦恼的是,“闹钟枕头”在市场上完全是一块空白,无经验可循。虽然自己前几年在台资厂里做过业务员,脑子里也有不少理论知识和创新的想法,但他毕竟是一个打工仔,力量单薄,所以他决定聘请两个懂业务的人来和自己一块干。但那些高素质的业务精英是很难请到的,因为人家一听说他是个只有高中文化的打工仔,还要由他“领导”就不来了,更重要的是该业务刚刚开始,厂家在给员工的福利待遇上也很保守。没办法,崔志翔最后只能招了两个普通的业务员,他希望通过他们3个“臭皮匠”穿街走巷的辛苦劳作,加上产品的魅力,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来!

接下来,崔志翔和两个业务员分别奔赴广州、佛山两地,只要看到有卖枕头或者闹钟的商场、店铺、柜台,他们就放一些样品在那里试销。开始的两个月,貌不惊人的“闹钟枕头”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这种东西如果售货员不提醒,顾客就以为是一个普通枕头,就很难激起顾客的购买欲。于是,为了开拓市场,让顾客看到“闹钟枕头”的优势所在,崔志翔让所有代理销售的商场和店铺都挂上宣传条幅,并在商标上注明具备“自动震动、无声唤醒”功能。起初,他还采用了最拙笨的“买一送一”促销方法,就是买一只“闹钟枕头”送一只工艺小闹钟,这种工艺小闹钟功能简单,造价低廉,但外形却十分漂亮,不过这一招并未奏效,而且有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后来,崔志翔想起了“麦氏”咖啡最初走向市场的方法:1892年,一位名叫奇克的贫穷推销员,研制出了一种速溶咖啡,但一时还无法为人们所接受,奇克便使出浑身的解数,说服本市最著名的麦氏旅店经理,请允许他在该酒店门前现场冲制咖啡供人们免费品尝,当这种速溶咖啡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很快便被接受了,为纪念麦氏旅店门口的推销经历,奇克为自己的咖啡取名为“麦氏咖啡”……崔志翔觉得,这个营销方法值得自己去试一试!

于是,崔志翔参照“麦氏”咖啡的经验,重新拟定了自己的销售计划,他又增加了几个业务员,然后让所有业务员兵分五路:第一路是学校,他以“培养孩子的独立,从早晨按时起床做起”作为卖点,把“闹钟枕头”摆在小学、中学门口,将它的用途、优点演示给学生和家长看,在大学校园,他就让业务员直接推销给大学生,或者发展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做代销员;第二路是生活小区,促销形式跟在学校门口差不多,主要是面对有小孩子上学的家庭;第三路是工厂,他找来全市电话号码簿,将一些大型工厂按有无夜班重新分类登记,找到厂部办公室或工会,将“闹钟枕头”推荐给他们,建议作为福利用品买来发放给要上夜班的工人;第四路是公司,他采取业务员直接上门推销的方式,或者在白领密集的地方摆路边摊、设店中店等;第五路就是联系超市、商店代销,虽说相对其他商品来说,代销“闹钟枕头”的量不大,但这种方式是属于细水长流稳定型的,与其他几种直接销售的流动促销方式,形成了一种百川汇海的互补作用。

半年后,他们苦心经营的“闹钟枕头”销售形势转旺,不仅产品开始热销,而且许多商家纷纷主动要货。2003年夏天,崔志翔在创业仅一年后,靠“闹钟枕头”赚了15万元,这是他创业的第一桶金!

勇于创新:“情爱枕头”唤醒了他的财富梦

崔志翔是个善于发现生活和勇于创新的年轻人。对于外形与普通枕头没有什么两样的“闹钟枕头”,崔志翔一直不是很满意,他总想让自己的产品首先在视觉上就吸引顾客。2004年情人节前夕,他手下一位具有大学学历的女员工,收到了在英国留学的男朋友寄来的一件新奇礼物——一个形状如男人胳膊的枕头,名字就叫“男朋友枕头”。据说这种枕头是一家外国公司针对“漫漫长夜,孤枕难眠”的单身女性,按照男性躯体某部分制作而成的模型,内充塑料泡沫,外罩衬衫,手臂还可以弯曲。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崔志翔赶紧让那位女员工的男朋友从英国又寄了几个“男朋友枕头”过来,然后他拿着样品来到佛山那家工厂,问能不能将原来的“闹钟枕头”的外形改成这种男人胳膊型的,厂里的设计师也眼前一亮地说:“这有什么难啊!其实这种枕头的制造原理和程序跟做传统枕头差不多,只不过以前我们的创新意识不够,并没有想出这么拟人化和情景化的产品而已。说实话,这个创意确实挺好的,女孩子一般都喜欢在床上放一些毛绒狗、玩具熊之类的装饰品,而这样的枕头,既能装饰她们的家居,又能给她们温暖的感觉,又非常实用,肯定好卖……”

2005年初,具有闹钟功能的“男友枕头”终于制造出来了!崔志翔立即将这种新产品投入到市场,果然很快就受到了女性消费者的喜爱!

“世界上没有哪个枕头能像人的臂弯那样舒服,但生活中总有那么多的人在漫漫长夜里孤枕难眠,所以我想我们的胳膊枕头一定能给您带去一份温暖的精神慰藉……”这是崔志翔为他的新产品特意写的一段广告词。产品畅销一段时间后,为了迎合女士们的不同需求,崔志翔又和厂家一起设计了“肌肉版”和“纤瘦版”的胳膊枕头,前者针对喜欢健壮“床伴”的顾客,后者则针对需要敏感“床伴”的顾客。同时,他还将男友枕头外罩的衬衫套做成蓝色、粉色、绿色等多种颜色款式,使用者可以脱下来反复更换。尽管这种枕头每个售价达几百元,但还是受到许多城市女性的青睐。

2006年春天,受“男友枕头”热销的鼓舞,崔志翔又推出一种针对单身男子的“女友枕头”——这种枕头以女子大腿为原型,外罩一条性感短裙作为枕套。由于那双“美腿”大小、颜色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所以使得这个造型新颖的枕头更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崔志翔认为,许多男人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喜欢枕在母亲的腿上睡觉,谈恋爱或结婚后又喜欢经常枕在女朋友或妻子的大腿上打盹休憩,所以这个产品不仅能够让男人有种亲切、亲密的感觉,而且可以作为情侣礼品送人,增加情侣间的爱意与情感。

“男友枕头”和“女友枕头”相继热销后,崔志翔心想:既然枕头已经分了男女,那就应该再分老少呀,因为以男人胳膊和女人大腿为造型的枕头,多少有点“情爱”色彩,属于“少儿不宜”,老年人也不太合适。所以不久后他又设计出了“妈妈枕头”、“老伴枕头”等,满足儿童和老人的需求。2006年11月,崔志翔觉得枕头这种产品既不会贬值,又投资比较小,所以干脆开起了枕头专卖店。由于他经营的枕头都比较稀奇、新颖,所以开张第一个月就开始赢利了!不久,他又陆续开了几家专卖店!

2007年,崔志翔又开始未雨绸缪了。他发现,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于生活用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对枕头的高度、材料、形状等方面要求也就不一样,所以人们会越来越强烈地追求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枕头。

2007年4月,他跟厂家商榷,推出了许多种不同尺寸、高度的枕头。而且,他在专卖店里还提供量身定做枕头的个性化服务。在造型、大小等方面改进之后,他又开始潜心琢磨枕芯(填充物)了,现在他采用各种各样的天然材料作为填充物,这样既有利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又体现了商品的人性化理念。

如今,崔志翔已经在商海里闯荡5年了,充满激情、不断进取、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的性格,不仅让他的枕头产品越来越完善,也让他的人生财富越来越厚实,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打工仔,而是佛山一家拥有200多名员工的老板了!年仅29岁的他,就已经拥有了房子车子,身家达到了两三百万元!

“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就不会亏待你!”这句话在崔志翔身上得到了实现。读完他的创业故事,你可能会说,创造一种产品原来这么简单啊?我曾经也想到!是的,我们每个打工仔打工妹,每天在别人的工厂里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也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灵感,但就是很少有人去真正地付诸实践,没有当老板、创造新产品的胆量和魄力,所以许多人只能年复一年地替别人打工!如果你也想成功,就赶快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努力付之于行动吧!

责 编:谢荔翔

3.辛勤耕耘五十载 蔬菜事业创辉煌 篇三

该中心下设9个研究室、4个跨学科综合实验室、4个实验农场以及北京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3个示范推广实体,一个以中心为依托的农业部蔬菜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瞄准世界蔬菜科技发展前沿,为我国蔬菜产业的高效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研究解决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性的技术问题,进行多学科的综合配套研究与集成,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开发。

改革开放,迎来科技发展的春天

该中心的前身是1958年底由原中国农科院蔬菜室和北京市农林局彰化农场合并成立的,隶属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双重领导的蔬菜研究所。由于历史原因,蔬菜所的建制先后历经四次大的调整与变迁,1978年后,机构稳定,科研工作得到稳步发展。

以国际合作为契机,快速发展,为增强科研实力奠定基础

1978年后,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心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将对外开放,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中心”立足发展的突破口。1980年,争取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粮农组织(FAO)的技术援助项目。1987年,又获得日本政府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的无偿援助和科技合作项目。这两项较大国际援助项目的实施,使“中心”在基础设施、设备条件、技术手段、队伍建设及研究水平等诸多方面进入国内外先进行列,部分仪器设备及附属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开创科研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装备的改良是中心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意义更为深远的是,通过“请进来、派出去”,引进和培养了人才:一方面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制定中心发展规划,邀请外国专家、教授来华讲学与指导。与此同时,先后派遣60多名科技业务骨干出国进修学习、进行合作研究。通过对外合作这个窗口,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研究手段及时运用到各自的科学研究项目中,将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

“工程中心”,跨世纪发展的桥梁

对外合作与交流,为“中心”的发展夯实了基础,而“工程中心”的建立,则起到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作用,成为起步腾飞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2年“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开始筹建。组建的目的在于利用依托单位现有的工作基础,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优越的设备条件及基础设施建设,将科研成果通过集成组装进一步推广应用,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1995年经科技部批准,“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为首批由地方管辖的国家队。

“九五”以来,“工程中心”用与依托单位融合的运行模式,一方面,加强应用技术和相关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蔬菜种质改良、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以及设施园艺、蔬菜保鲜、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形成强劲优势;另一方面,努力打造以蔬菜良种开发为重点的科技产业实体,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两者互为依存,共同发展,为推动蔬菜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生产和市场的需求,引领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彰显科技实力

该中心始终坚持科研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九十年代以前,从解决民众吃菜难,满足数量需求为主要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如今,研究工作正在推进蔬菜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致富农民的同时,不断满足人们对多样化、高营养、高品质蔬菜品种的需求,并进一步挖掘园艺和饮食文化的内涵。

抓住源头,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

蔬菜种质资源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从建所初始,对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创新及利用工作就从未间断过,当初在短短二三年内,就从国内外引进了43个种类,1043个蔬菜品种,通过引进、筛选、试种向首都市场提供蔬菜品种达27个,在此基础上编写的《北京市主要蔬菜品种介绍》一书,为日后开展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心”率先在国内建立了设施完备的蔬菜种质资源库。20多年来,共收集保存国内外种质资源3万余份,其中国内资源占总数70.2%,国外资源占29.8%,以此为基础,推动研究工作不断深化。针对市场需求与育种难题,对不同作物开展了抗逆性、抗病虫、抗抽薹、品种资源的搜集与评价以及品质性状的鉴定;成功完成了大白菜、黄瓜、西瓜等重要作物的分子检测技术,提升了种子纯度检测的准确度;广泛搜集国内外栽培种和野生种蔬菜种质资源,完成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蔬菜种质资源国际交换目录》的编制工作,为国际间合作交流作出了贡献。通过收集、引进和田间评价,把有发展前途的蔬菜品系应用于生产,成功推出了上百个“名特优新”蔬菜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北京乃至全国的蔬菜市场。

面对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向发掘优异基因源的深层次发展和种质资源的竞争更加白热化的新形势,1995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组建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蔬菜种质改良实验室。通过不断对蔬菜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无论在蔬菜种质资源库的建设、资源储备,还是在特色瓜菜优异资源评价、利用与创新研究等方面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十五”期间,“蔬菜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利用创新”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坚持遗传育种研究为主体,挖掘蔬菜作物的生物潜能

蔬菜遗传育种研究在蔬菜科学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心研究的重中之重,它的能量储备与释放,关系到中心的生存与发展。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与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合作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甘蓝杂种一代“京丰1号”,其后相继选育的报春、秋丰、庆丰、晚丰、双金、园春等7个甘蓝系列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项研究199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中心与日本专家合作选育的西瓜新品种“京欣一号”,具有早熟、质优、高产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20多年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我国优质西瓜的名牌品种,早已家喻户晓,此项成果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年来,“中心”先后选育并推广了春、夏、秋播、早中晚熟配套的“小杂”系列、北京新一、三号及“京春、京夏、京秋”系列大白菜一代杂种;“京绿、京冠”系列小白菜品种;“京丰1号”及“春甘、秋甘”系列甘兰品种;“碧绿”系列绿菜花;“佳粉、佳红、京丹、仙客”系列番茄品种等。

“中心”研究育成的一批适应不同生态类型和不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的优良自交系和重要育种材料,实现传统技术向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转化,以增强功能基因的追踪、聚合能力和加速纯化为重点,整体提高了遗传育种水平和优良品种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该学科真正成为中心发展的强劲动力,带动新一轮的蔬菜育种,促进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

生物技术的应用,开拓了蔬菜研究新领域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心”系统地开展了农业生物技术细胞工程的研究,为蔬菜作物的创新搭建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平台。1995年,完成了市科委下达的“芸苔属蔬菜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及其育种应用” 重点项目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大白菜、甘蓝等四种芸苔属蔬菜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胚及植株再生。它的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亲本自交系的选育周期,推动了蔬菜育种技术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20多年来,“中心”在种苗脱病毒技术,作物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以及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奠定了雄厚的研究基础,在育种技术创新及种质创新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运用细胞及基因工程技术挖掘、创新蔬菜新种质;在细胞杂交异缘优异基因转移及利用技术、转基因材料的环境安全性评价、生物反应器等领域有深厚的研究工作积累;分子标记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聚合抗病虫、抗逆和高营养等优良性状基因,提升了蔬菜育种水平。

以设施栽培研究为重点,推进蔬菜产业的现代化

六七十年代,通过对蔬菜塑料大棚及温室结构、性能、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其中参与的“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项目,1982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七五”期间,中心主持了蔬菜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研究,建起了我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化育苗场,开创了我国蔬菜种苗工厂化生产的先河,该项育苗技术辐射全国十余个省,填补了我国蔬菜轻基质穴盘育苗技术的空白。“八五”期间,主持完成的新型日光温室及果菜栽培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九五”、“十五”期间,中心先后主持并参与的科技部及北京市“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现代化园区总体规划,设施设计改进,蔬菜种苗工厂化生产,无土栽培,优质无公害生产及都市观光园艺等技术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

加强蔬菜采后保鲜与深加工研究,延伸蔬菜产业链

蔬菜贮藏与加工技术在减少蔬菜采后损失,保障均衡供应和增加市场蔬菜供应种类、提高质量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大白菜贮藏难的问题,“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研发出结球白菜强制通风贮藏新技术。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窖型码菜管理和方法,不仅省工省时,降低了贮藏损耗,还提高了贮菜品质。

“九五”以来,中心开展果蔬差压预冷设备及配套技术,提高蔬菜流通质量和蔬菜出口保鲜技术以及速冻蔬菜加工工艺技术的研究,引导着蔬菜现代流通配送的健康发展。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鲜切菜新品种开发和技术研究的工艺研究平台,促进了合作企业的技术革新,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蔬菜深加工是蔬菜产业链延伸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中心组织力量跟踪本学科基础研究的前沿,依据生产和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行高营养蔬菜资源研究利用、营养品质分析、活性物质提取等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形成独创性研究成果。先后研发出以胡萝卜为主要原料的“牵手”果蔬汁系列产品,以番茄为原料研发的“天之素”牌天然番茄红素软胶囊等产品,采用高新技术研发高端蔬菜深加工产品,已成为中心一个新的生长点。

自主启动的“2008年北京奥运蔬菜生产、配送及信息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将为奥运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强种子检测中心建设,为蔬菜生产和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七五”期间,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蔬菜种子保存与纯度检测技术的研究,以此为依托,1991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农业部质量标准司授权,成立了“农业部蔬菜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多年来,积极开展了蔬菜种子及产品质量的检测方法与标准化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种子引发促萌技术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确定了大白菜、番茄、黄瓜、西瓜等8种我国主要蔬菜的100多个主栽品种的纯度检测和品种鉴定的生化和分子鉴定技术和图谱;确立了商品种子纯度快速检测技术,强化检测体系的质量管理和检测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八五”以来,“利用生化技术快速检测蔬菜种子纯度”以及“蔬菜品种真伪快速鉴定技术”研究项目分别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为蔬菜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开发和成果推广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蔬菜种苗产业化发展

1988年,中心在原技术咨询服务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京研”)。“京研”充分利用和发挥蔬菜中心自身科技成果和技术优势,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新的运行机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50多个示范推广网点和近200个良种专营店,形成了遍及京内外的营销网络,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每年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举办技术培训、讲座和现场示范指导近百次,培训全国各地的蔬菜技术人员5000多人次,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开发推广的300多个蔬菜优良品种辐射全国750多个县市,部分品种已走出国门;每年推广面积达3000余万亩,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

“京研”不断努力,强化管理,从品种选育成功到形成商品种子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在国内打造蔬菜种业知名品牌的基础上,不断缩短与国外大型种子集团之间的差距,现已跻身于国内蔬菜新品种开发综合实力五强之列。

工程化示范与推广,带动行业科技进步

该中心根据农业科研单位公益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建立了以京郊和河北、山东、宁夏等省(自治区)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施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集成组装和推广应用,带动了相关地区蔬菜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积极参加了京郊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窗口。为解决行业技术难题,中心受重庆市政府委托,承担并完成了重庆市西瓜早熟高产技术攻关研究项目,改变了重庆市不能栽培早熟西瓜的历史,为支援西部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十五”以来,京郊百村蔬菜品种更新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成为北京市科技“涌泉行动”的典范。从2004年起,先后在京郊11个区县建立了38个蔬菜新品种综合展示基地,108个示范村,1734个科技示范户;推广蔬菜新品种100多个,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该项目2007年获北京市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在“百村工程”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在全国全面启动了良种推广的“十、百、千、万”计划,拟在全国建立十个蔬菜育种与示范工作站,在100个蔬菜重要生产区域建立良种推广与营销服务点,1000个县开展“千村蔬菜品种更新示范工程”,在全球拥有10000个销售客户,这一工程的实施将对中心良种示范推广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两年,以中心为技术牵头单位的项目专家组,依靠科技优势解决了西沙部队在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多台风,缺淡水、缺土壤恶劣环境下吃菜难的问题,受到了科技部的高度重视与肯定。

人才济济,成果累累,促进科技事业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振兴,而人才是科技之本,也是事业发展的基础。50年来,中心走过的辉煌路程,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为“三农”作出的贡献,是三代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中心一贯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选拔以及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深化改革,合理科学地调配人才资源,在国内外科技竞争和协作的环境中培养人才,营造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成果储备与自我创新能力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50年来,中心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4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600余篇,获得国家及省部、院级各类科技成果130余项。六七十年代,20多项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印证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光辉足迹,正是他们日积月累的付出,才为日后研究工作的传承和延续打下坚实基础。“六五”、“七五”期间所获的成果,主要以应用技术为主。而“八五”以来,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加速了成果的转化,而且拓宽了研究领域。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的成果也不断涌现,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格局,促进了科研机构从单纯科研型向科研开发型的转变,开辟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新领域。

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心5次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光荣称号;“八五”以来,先后三次在全国10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开发能力综合评估中,被评为百强研究所之一,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展望未来,再创辉煌

在新的历史征途上,中心将坚持“地方管辖的国家队”的基本定位,立足北京,服务全国,放眼世界。要全力竞争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其他研发项目,加强国际合作,在学科布局上注重长期和短期、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学科生长点的转化与嫁接;要优化整合科技资源,着力解决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用高新技术支撑蔬菜产业的升级与扩展延伸,增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科技优势;要加速和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应用率、普及率,引领并促进蔬菜种苗行业的持续发展,开拓新的科技产业领域;要以人为本,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培养造就一流的创新人才,多出成果,带动蔬菜行业科技进步。

上一篇:公司季度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幸福一直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