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舆情管理

2024-08-30

加强舆情管理(精选12篇)

1.加强舆情管理 篇一

加强舆情信息工作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袁宏珍

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这既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迅猛发展的网络“虚拟社会”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加强网上舆情引导工作,健全舆情工作机制,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创新之举。

一、深化认识,明确重要性。舆情信息是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维护稳定的“预警器”、“减压阀”和“晴雨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关乎全局、意义重大。

第一,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必然要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央反复强调,越是长期执政,越要防止脱离群众;只有解决了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重大课题,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视和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探访了解民情民意、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措施。我们要以神圣的使命感、更加负责的态度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好信息沟通的桥梁。

1第二,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当前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滞后于社会格局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呈多发高发态势,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不少地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各领域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和安全隐患呈现日益增多之势,及时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舆情信息工作,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关注改革发展中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深层次矛盾,高度关注经济发展中高平均数下掩盖着的不平衡状态,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提高统揽全局、谋划长远、协调各方、见微知著的能力,确保居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这是加强舆论引导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网”时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舆情信息是社会动态的直观反映,是社情民意的交汇聚集,是热点问题的分析把握,是独特的社会政治资源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对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发挥好舆情信息中心的作用,依托新兴媒体,重视加强舆情调研分析,建立舆情反馈机制,敏锐把握社会思想舆论动态,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优化服务,增强主动性。充分发挥舆情信息服务大局、服务决策、服务基层的重要作用,提升舆情信工作的整体水平。一要积极服务大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网络已经成为舆论传播的“制高点”,舆情信息工作只有紧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才能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发挥最大效益,提升整体工作水平。要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坚持顾全大局、服务中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方针,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先进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积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氛围、凝聚人心、汇集人气。二要主动服务决策。领导科学决策离不开准确全面地把握舆情。要善于突出发展、服务全局、心为帅谋,把舆情信息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主动关注广大干群的思想动态,积极探索重大决策部署引起的社会舆情反映,进而提出有重要价值的对策和建议,努力做到为科学决策服务。同时,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使舆情信息成为领导决策“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智囊团。三要切实服务群众。舆情信息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真实反映人们的思想状况,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要转变工作作风,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矛盾和困难多的地方去,摸情况、看现实、听真相、抓特色、找问题、析本质,实情实报,实话实说,准确地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和

社会生活的变化。要充分利用舆情信息工作这个服务基层的工作平台,把群众需求和领导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收集上报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前瞻性的问题,时刻不忘群众需求,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

三、把握规律,提高针对性。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全局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综合性和技术性要求很强。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其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一要突出重点。把握中宣部和省委、市委宣传部全年舆情信息需求要点,结合地方实际,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作中心和工作重心,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确保信息报得实、报得快、报得准。既要做好重点新闻发布,介绍重点工作,推介重大活动,阐明重大主张,报道重大事件等,又要跟踪本部门、单位密切相关的重要舆情以及网民的各类投诉、意见和建议。既要正面宣传亮点,构建良好形象,解答疑问,澄清事实,还要注重收集舆情,疏导情绪,引导舆论。

二要关注热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反映了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是舆情信息的重要集结点。舆情信息工作要紧扣当前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干部群众对拆迁安置、就业问题、公共安全和生产事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执法问题和社会治安、民族和宗教问题等的看法和态度,及时研究分析,加大收集报送力度,使舆情信息工作成为知民意、晓民情,察民心、解民忧的重要途径,为党委、政府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要充分发挥网络发言人的作用,正确引导网络热点,积极应对网络监督,搭建居民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沟通互动的新通道。要按照内紧外松的原则加强舆情调研,摸清群众思想状态,提出疏导情绪、引导舆论、活血化淤的对策预案。

三要抓住特点。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很少,重在实践,贵在创新。要以创新精神抓落实,以创新精神出举措,以创新精神求突破。要牢牢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抓住公共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的特点,保持信息的公开畅通,发挥好“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设置好相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四、强化落实,突出实效性。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确保舆情信息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各级宣传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领导、管理、协调、指导职能,特别注意加强分类指导。各单位要把舆情信息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关心过问,重要事项要进行提前研究;分管领导要认真把关,确保质量。各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要把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的同志安排到舆情信息工作岗位,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二要构建网络。要加强对内对外、对上对下的联系,努力形

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广泛、渠道畅通的舆情信息网络。要把网络触角伸向企业、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伸向新兴群体、新兴组织、新兴媒体等社会群体,伸向矛盾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要适应新的需要,综合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QQ群等各种数字化手段,构建灵敏高效、反映快捷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舆情信息工作的多元素集成、多亮点聚合和整体功能的最优化。三要完善机制。把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的制度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建立完善舆情信息协调委员会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流转会办制度、定期研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确保舆情信息工作的完整性、规范性、严谨性,使舆情信息成为掌握工作动态、了解工作情况、展示工作成果、交流工作经验、指导工作实践、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平台。要切实强化舆情信息工作的督促考评,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推动舆情信息工作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大局、服务决策。

2.加强舆情管理 篇二

关键词:网络舆情,企业,舆情监控

网络是继报纸、电视等媒介之后而产生的、以反映社会舆情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媒介,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呈现方式[1]。中国石油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要求必须要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控, 避免因网络舆情对石油企业发展造成的不稳定性因素的产生。

1 石油企业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分析

由于石油多产生于荒芜的地区, 因此石油企业发展具有自身特定的地理环境特点, 中国石油XX油田地处XX地区, 石油开采周边环境相对较差, 且发部分油区均远离居住区, 导致企业内员工常年处于奔波的状态, 出现了很多家庭问题。另外现阶段国家对石油有巨大的需求, 而油气的产量又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 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 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网络舆情。

从石油企业的网民角度分析可以发现, 石油企业的网民上网率相对较高, 因此具备一定的网络舆情发生的基础。据相关数据显示, 石油企业的网民通过网络诉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比率相对较高。同时石油企业受自身工作生产属性以及国家关于石油信息安全管理的规定等方面的影响, 企业内部很多网民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导致网络舆论的潜在诱发因素持续存在。

2 如何提高石油企业网络舆情监控

近些年以来, 中国石油发生了一系列的网络舆情事件, 使人们更加强烈且普遍的认识到网络舆情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 石油企业如何从根本上防范网络舆情的产生是现阶段石油企业需要重点分析和考虑的问题。

第一, 石油企业需要建立合适的网络舆情引导渠道。引导渠道的有效建立能够较好的预防网络舆情的产生与泛滥, 石油企业应重点搭建诉求平台, 开发多元诉求渠道, 不断丰富石油企业门户网站, 为网民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沟通平台, 以更好的了解民意。另外石油企业还需要深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突出管理的透明性与公平性, 比如可以建立网络发言机制, 架构起企业与网民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定期向网民发布企业的重大决定与热点事件、定期回复网民问题, 给网民足够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力[2]。

第二, 石油企业需要重点把握网络舆论的走向。石油企业要首先掌握网络宣传的主动权, 强化门户网站的管理, 围绕企业的重大事件与决策开设专栏, 主动发布重大公共事件的权威信息, 以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舆论环境。在此基础上, 石油企业还需要重点突出发展主旋律, 通过开辟网络平台与专栏, 来引导网民积极讨论, 将网民的关注点引入油气生产工作中, 使网民认识到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员工与企业的根本利益一致性关系。

第三, 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 包括建立企业内部石油地质信息库, 以为网民提供更加丰富完善的勘探开发、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信息, 充分发挥企业门户网站的功能, 满足网民对石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

第四, 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舆情监管体系。首先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内部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 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部门, 由相关人员来对企业门户网站搜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检测, 以为企业应对突发的舆情事件提供预测与参考数据, 并给网络舆情提供一定的引导性建议。其次还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机制, 定期对网民发布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 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要建立企业内部关于网络舆情的甄别制度, 比如建立特定的IP地址并分配使用, 进行用户实名制认证, 不断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与舆情发展动态, 甄别舆情类别并强化对网民网络活动方向与领域的关注。

第五, 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关于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引导机制的建立需要首先建设一支网络宣传队伍, 及时发布有关石油勘探开发与经营的状况, 围绕网民所关注的重点与热点, 主动撰写文章, 吸引网民分享, 以有效引导舆论发展走向, 将舆论所关注的热点引导到企业发展上来, 以形成正面良性的舆论形式。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关于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石油企业网络文明教育, 不断提高石油企业内部网民的网络道德层次, 引导网民自觉的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积极传播有利于石油企业发展的信息。

第六, 石油企业需要需要充分完善关于网民上网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 建立员工上网管理办法, 规范员工上网行为, 将上网行为与员工考核结合起来。另外还需要企业投入先进的监督控制网络体系, 强化硬件投入, 建立企业内部网络舆情监督与控制系统, 自动对话题进行采集、分类与统计[3], 以实现企业对热点话题与突发事件的实时跟踪, 以充分保障石油企业的稳定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 网络舆情作为影响石油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需要石油企业充分重视并引导, 积极发挥网络舆情的良性影响作用, 避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的产生, 以有效推动石油企业实现自身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占彬.企业应有效应对网络舆论[J].中国石油企业, 2010, (7) :93.[1]李占彬.企业应有效应对网络舆论[J].中国石油企业, 2010, (7) :93.

[2]于顺安.石油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信息界, 2012, (12) :83-84.[2]于顺安.石油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信息界, 2012, (12) :83-84.

3.加强检察网络舆情处理工作研究 篇三

一、新媒体时代媒体监督的特点和作用

媒体除了传统的大众媒体,在网络高度发达密集的今天,所有基于网络技术产生的媒介种类如网络、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媒介形式也都包括在内。媒体监督是借助于舆论为工具对社会中一切公共事务包括司法进行监督,是新闻媒体及网络媒体使用者,运用新闻报道或微博、微信、网上发帖、论坛讨论等方式,对不合乎法律、纪律、道德的行为进行报道或发表看法、意见,以促进其转变行为方式。

新媒体时代媒体监督趋向平民化、大众化,互动性强、民众参与热情高,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如“天价烟”事件就是在普通网民对原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宣称“将和物价部门一起对个别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楼盘进行查处”这一言论极度不满,直指周久耕对抗民意,为房地产商“托市”,并掀起了对其人肉搜索的大潮,数十万网民跟帖相继曝出其抽天价烟、戴名表、养情妇,强大的舆论压力和证据线索迫使纪检监察部门对其立案侦查。因一篇网帖而被查落网,“天价烟”事件被网友称为“2009 年网络反腐第一案”,同时拉开了网络反腐的序幕。近年的“房爷”、“房姐”、“微笑表哥”事件,网络反腐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和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倚重,人肉搜索的“蝴蝶效应”也在网络反腐过程中得到凸显。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监督,一方面,网络媒体具有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监督成本低、隐蔽性强等内在优势,不仅充分实现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因而具有坚实的权利基础;而且最大限度地为纪检监察和检察两反部门提供犯罪线索,拓宽了权力监督渠道,有效提高执法效能。如此,媒体监督的法治化价值得以显现。另一方面,媒体监督这种权力监督方式,在本质上有效整合了网络、民意和执法三方面的内容,通过网络载体的技术特征吸纳整合民意,利用舆论效应约束权力、监督执法,并将舆情反馈予执法司法监督机关,形成良性互动的民主环境从而发挥无所不在的制约作用,得以成为法律监督的有效补充。

二、法律内部监督与网络舆情监督互助

网络舆情监督,作为法律监督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监督作用。诸多网络舆情事件的最终得以迅速解决,网络舆情监督功不可没。然而,由于网络舆情监督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和非强制性等特点,致使其不能成为法律监督体系的主宰力量,依然只能通过营造网络舆情声势,产生舆论压力,敦促执法机关行使权力,从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的监督作用有其局限性,应该考虑将法律监督与网络舆情监督相结合,共同发挥监督权力的作用。法律监督,主要包括人大的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以及执法机关的自我监督。从本质上讲,法律监督是权力对权力的监督。而虽然网络媒体被誉为“第四种权力”,但其并不具有法律赋予的实质权力,网络舆情监督就其本质仍是权利对权力的监督。法律监督和网络舆情监督在监督机制上存在的差异,让二者在法律监督体系中各具特色和功用。法律监督是一种刚性监督机制,其监督往往具有威慑力,是法律监督体系的主力;然而监督权身为一种权力,其本身也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约。网络舆情监督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机制,是一种柔性监督,它通过形成舆论压力来制约权力的滥用,来达到监督的目的。二者一权力一权利,互为补充,刚柔相济。因此,应当充分运用法律监督与网络舆情的合力,法律监督对网络舆情监督予以权力后盾,网络舆情监督对法律监督予以权利支持,二者有效结合,必然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完善法律监督体系,有效保障权利,遏制权力,维护法律的良性运转,推进法治的实现。

三、提升检察机关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

“涉检网络舆情”是指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及检察人员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对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事或人有一定影响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总汇。在新媒体时代,一个极小的案件或者事件,通过网络这个平民化、自由化、广泛化的大麦克风的传播和放大,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面对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检察机关只能与时俱进地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新媒体时代检察机关工作规律的研究,着力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悉心体察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公众情绪,运用最有效的形式,把权威的声音及时传送到新媒体的各个角落,最大限度增加舆论的“正能量”。

一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程序依法、流程公开、实体公正是避免舆论危机发生的根本途径,要全面提升检察干警综合素质,做到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办好每一起案件,制好每一份法律文书,保证案件从程序到实体都不要出现瑕疵,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建立健全办案风险评估机制,重视办案安全,文明办案。

二要加强推进“阳光检察”工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完善检务公开制度,除法律规定保密的情况外,把执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通过官方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公之于众,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有效地进行监督,确保检察权只能公用、不能私用。新媒体时代,躲避新闻媒体、逃避舆论监督是不可能的。检察机关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强化检察机关自有媒体信息发布功能,建设好检察机关官方网站以及官方微博,加强与网民的互动,打造“阳光检察”新平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新载体,及时发布重要检察新闻和公开阶段性的工作成果及典型工作经验、推出的新举措、新机制、查办的重大典型的案件等,让社会各界了解、理解、支持检察工作。

三要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话语权决定主导权,检察机关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减少舆论炒作风险。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以开放的心态经常听取新媒体正反两方面意见,自觉接受新媒体和社会监督,不断提升自身形象,使负面的涉检舆情没有产生的土壤,将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使法律监督效果得以实现。新媒体时代逃避舆论监督是不可能的,要转变消极观念,正确对待涉检舆情危机,把握“黄金四小时”原则。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应该牢记及时性原则,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将事件真相、处理办法及早公布,满足公众知情权,谣言止于公开。同时要勇于摒弃官僚思维,告别官话、套话,通过新媒体和丰富的语言内容与民众平等的沟通互动,答疑释惑,将公众的冲动情绪转变为对事件本质及其解决之道的理性、法治思考。应学会“组合拳”的应用,在平息了公众的舆论后对事件的调查应继续进行并公开,将网络舆情危机化解于无形,不能让人感到其表态只是一种缓兵之计,只是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仅有承诺而无行动。

四要坚持能动司法,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司法能动作用,积极运用政策考量、利益衡平、柔性司法、和谐司法等司法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的因素,通过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坚持群众路线,走近群众、亲近群众、了解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要做好法律释明工作,针对当事人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期盼什么,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及时、妥善、圆满解开当事人的心结,促进矛盾化解。

4.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实施办法 篇四

为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网络舆情调控、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营造和谐机务段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根据京铁党【2009】48号文件要求,经研究决定,在段党委(宣传)设网络舆情监控机构,相关管理办法如下。

一、机构设置

1.成立网络舆情调控应急工作小组。由段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党办主任、宣传助理、团委书记及各车间、科室党总支(支部)书记为成员。负责监控互联网上恶意炒作,对网上各种敏感信息进行分析,对网络舆情提出处置措施意见,并上报局宣传部。

2.党委(宣传)设专职舆情调控员一名,要求掌握较强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同时,各部门通讯员要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实施者。

二、主要职责

1.负责组织、指导、规划和调控涉及我段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

2.负责互联网涉及我段舆情动态的研判工作,及时与路局宣传部沟通,提出网络舆情调控的对策建议。

3.负责互联网涉及我段宣传活动的组织协调,在上级宣传部门的领导下,组织、策划、实施网络评论工作。按照路局党委宣传部的统一组织,积极参与网络论坛中与我段有关主题的讨论。针对论坛中有关我段歪曲、失实、言论过激的帖子,要以普通网民的身份撰写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稿件和回帖,压缩谣言传播空间,引导社会公众的视线。

4.负责收集互联网涉及我段舆情信息,实时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向舆情调控负责人汇报不良信息和言论,并跟踪掌握、报告事件进展情况。

5.负责24小时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日实行两小时浏览制度,夜间分为零点和5点两个时段监控,节假日实行零汇报制度,各党总支、党支部将网络监控情况报宣传助理,重要信息要第一时间上报。

三、调控内容

1.互联网上散布涉及我段安全生产、经营建设和队伍稳定等方面未经核实、不宜公开、容易引起炒作,可能扰乱正常运输秩序、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信息和言论。

2.互联网上张贴或炒作我段发生的事件,可能对我段形象造成恶劣影响的信息或言论。

3.互联网上出现的攻击我段生产经营和容易引起**的敏感信息或言论。

四、工作要求

1.各车间、科室要高度重视,加强对网络舆情调控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网络舆情调控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明确党政正职的领导责任,明确专人,加强管理,严肃纪律、服从指挥,真正把网络舆情调控、处置工作落到实处。

2.网络舆情监控人员随时监控、及时发现、掌握网上恶意炒作的苗头和动态信息,汇总后立即报告党委(宣传)。

3.舆情调控情况,纳入党办每周碰头会、月度政工例会汇报内容的一部分。

5.加强舆情管理 篇五

XX区人民检察院

近年来,司法改革已初见成效,各种规范执法已形成制度,对化解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司法公信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检察院在司法过程中对各个环节执法的监督是司法公信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大众传媒方式,逐渐成为民众表达意见和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每一起重大涉检网络舆情事件,都会引来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面对网络舆情,合理应对,妥当处置,对于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起到积极作用;反之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这都对检察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一)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公信力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顺章推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就是指检察机关通过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回应和满足社会的司法需求,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从而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在社会公众中享有的信任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它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主观评价、心理反映及价值判断,是衡量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满意程度、信赖程度、认同程度的重要标尺。(二)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现实意义

一是从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看。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宪法定位体现了检察机关的国家性、公权性和法律监督属性,必然要求检察机关的司法执法活动要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使法律监督及各项执法行为和结果得到普遍的尊重、认可和信任。二是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依法治国根本方略的推进,一方面,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不稳定因素增多,社会矛盾叠加,大量的矛盾纠纷以诉讼方式进入司法层面,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增长明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在这一形势下,人民群众既要求我们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严肃查办侵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和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为社会营造安定的环境;又要求我们加强刑事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及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民生民利;与此同时,还期待我们执法要严格、公正、清廉、文明,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检察机关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才能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三是涉检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产生的影响非常大。网络时代在改变传统信息传播模式,转变社会交往形式,以及公民个人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同时,增大了检察公信力共识形成和引导的难度。在此背景下,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也越来越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网络力量的质疑甚至挑战。如何加强与新媒体社会的沟通,如何提升执法公信力,是我们检察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涉检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产生的影响 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多变性、敏感性和不易控制性,导致网络舆论对检察机关形象和公信力评价褒贬不一,尤其负面消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往往更快,给检察机关公信力提升带来难度。

(一)、网络传播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办理个案时的舆论压力,如杭州飙车案、药家鑫案,以及最近的杭州“叔侄杀人冤案”等,都是从网络开始演变成社会热点问题。网民对案件产生具有倾向性的评价,对办案人员形成舆论压力,进而影响司法公正与独立,导致“媒体审判”的现象出现。

(二)、网络监督渐趋常态化,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屡受质疑。据调查,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尤其是“表哥”杨达才挪用公款、受贿案、“噩梦死”、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等涉法涉检的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办案形成了很大的网络监督压力,个别案件甚至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三)、网络舆情有从虚拟空间向现实空间蔓延趋势,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易受干扰。大规模、全国性的舆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并演变为公共事件。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在缺乏必要自律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甚至演变为网络审判,肆意怀疑、诋毁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三、网络信息时代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虽然各级检察机关已经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开始把网络媒体作为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并积极利用网络与人民群众进行互动交流,为人民服务的同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但是,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利用网络提升执法公信力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公众认知与法律标准的冲突矛盾难以调和。社会大众对于法律的认知普遍停留在道德层面,他们不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思维。比如,在李天一强奸案发生并被曝光后,为其辩护的律师网站曾多次被黑,就连发表“不应舆论审判”的微博也被网友恐吓。更有男子因不满律师为其做无罪辩护扬言要炸掉公安局。“道德”不等同于“法律”,但人们习惯拿着道德的标尺去衡量法律。

(二)、对网络民意缺乏敏感性,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多数检察机关尚未形成完善的化解矛盾、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完善工作机制,在面对负面消息的时候,一方面指责“群众”“不明真相”,另一方面,又遮遮掩掩人为导致“群众”“不明真相”,使执法公信力受到质疑和责难。而多数检察干警习惯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对网络舆情缺乏敏感性,怀有“清者自清”的朴素心理,没有深刻了解到网络错误言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检察工作大局可能造成的破坏。

(三)、检察工作网络宣传不够公开透明,不能很好的接受群众监督。目前检察机关开展网络宣传的形式仍然比较传统,拘泥于原有的信息发布、新闻传播等模式,所依托的阵地往往也是正义网、人民网等网站,与论坛、贴吧等社会主流门户网站的沟通联系较少。加之我们主动发布的信息往往过于简短,不够全面,因此造成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不够信任。

(四)、缺乏专业化的网络宣传队伍。网络宣传人员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宣传干部的特点外,还应当具有引导公众情绪、驾驭复杂形势、策划新闻(事件)焦点等方面的才能。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已经组织了专门的网络宣传员,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指导。而多数检察院都没有专门的网络宣传员,即使有也都是临时兼任,缺乏有效的领导和专业的培训,这就使得检察院在对外网络宣传上显得非常乏力。

三、网络信息时代下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对策 涉检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利用得当也有助于增强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时代的各种传媒工具,既要树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又要积极做好群众的正面引导工作。

(一)搭建信息平台,做好网络舆论引导

检察机关要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提高自身正面引导能力,正确把握网络舆论的主要方向。

1、要深化“检务公开”,扩大知情权。依托互联网门户网站、案件信息查询系统等平台,把凡能公开的工作采取相应方式向群众公开,争取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减少公众质疑,增强检察工作的公开性和亲和力。

2、要树立抢占舆情阵地意识,掌握主动权。要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适时、规范地发布权威信息,让公众在第一时间正面了解涉检事件客观、真实的信息和检察机关的作为,牢牢掌握涉检事件正面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做好理性引导和疏通工作。

3、要积极转变思路,坚持“以网治网”,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宣传队伍。一是建立网评员队伍,随时掌握舆情动态。二是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引导网民的意见表达。

(二)加强检察队伍建设,通过廉洁高效树立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公生明、廉生威”、“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检察人员必须始终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才能让群众信服。

1、加强法律业务能力建设。加大培养选拔检察业务专家以及优秀公诉人、优秀侦查员等检察专门人才力度,不断提升检察队伍的法律素质。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以“忠诚、公正、清廉、文明”为核心,教育引导检察干警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崇高的职业使命和毕生的价值追求,努力提高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准。

3、加强廉政勤政建设。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纳入检察工作的整体格局,筑牢干警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狠抓廉政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制度,确保监督实效。

(三)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向群众满意度要公信力

检察公信力体现的是群众对检察机关执法能力的认可和满意度。检察公信力的提升自然离不开作为评价主体的群众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

1、引导群众树立法治思维。在联系群众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群众以法治的思维理性看待问题,以法治的方式合理解决问题。

2、坚持在执法办案中做好法制宣传教育。要在依法办好每一个案子的同时,注重做好以案释法工作,抓住时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6.加强舆情管理 篇六

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镇综治委、政法各部门,县直有关单位,各工业园区:

根据惠安县委、惠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维稳信息员、维稳群众工作队和网络舆情引导员“三支队伍”建设的意见》(惠委„2010‟44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提高我县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维护全县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全面稳定,现就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考察人民日报社和人民网时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统一构建、梯队管理、关口前移、全面监测、重在预警、主动引导”的原则,以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建设为根本,以队伍建设和技术建设为支撑,以适时适度引导为手段,以掌控网络话语权为核心,突出多方参与,综合施策,形成由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联合构建,县公安局牵头主抓,各级各部门和各行 业引导员为主体“面上巡、多层控、重点防、主动侦、适时引”的网络舆情综合防控体系,推进社情民意在第一时间掌控,矛盾纠纷在第一线化解,网络舆情在第一关口引导,努力营造良性互动的网络环境。

二、组织机构

县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担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第一副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和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县直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引导办”),挂靠县公安局政工科,主任由县公安局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县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兼任、县公安局政工科科长担任,成员由县公安局政工科、网安股、信通股、县委网络管理办公室和县电信、移动、联通等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引导员队伍管理、业务安排和协调事宜。网络舆情引导员主要分布在宣传、公安和县直机关单位、网络运营单位以及各乡镇和社会网民中。各单位网络舆情引导员人数不少于1名,其中引导员多于3名的单位成立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小组,设组长一名、联络员一名。网络舆情引导员应是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网络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另在群众中选建一批社会网络舆情引导员。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网络舆情巡查监测、信息研判、舆情引导、舆情预警、危机应对、2 在第一时间发现网络上的不稳定苗头,第一关口开展舆情引导,及时消除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引导员实行双重管理,日常工作由所在单位负责督促落实,业务上归“引导办”管理。“引导办”实行梯队管理的模式,将全县网络舆情引导员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核心成员梯队。以公安网安部门、宣传部网络科人员为主。其职责是:在做好日常巡查、舆情引导的同时,主要负责收集各单位引导员上报的信息并分析研判、发布预警通报、组织培训、编写网络舆情信息、发布引导指令、组织有针对性的专题宣传引导、考评引导员等。每个核心梯队成员还应联络挂钩若干热点部门,指导、督促相关单位落实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核心梯队工作人员配发3G上网手机,每月根据完成规定的网络发布信息任务给予100元的稿酬补贴。第二梯队为骨干成员梯队。人员组成主要为各单位引导员、工作小组负责人或联络员。主要职责是:在做好日常巡查、信息上报、舆情引导等工作的同时,负责上传下达预警通报、指导本单位引导员开展引导工作、参与涉及本单位本行业的舆情整理分析和研判处置。骨干梯队工作人员每月根据完成规定的网络发布信息任务给予80元的稿酬补贴。第三梯队为普通成员梯队。即核心梯队、骨干梯队除外的全部网络舆情引导员。主要职责是:在做好日常巡查、信息上报、舆情引导等工作的同时,接受本单位舆情引导负责人的管理,接到上级指令后及时登陆相关论坛主题进行引导,占据舆论主导、上报即时网情等。骨干梯队工作人员每月根据完成规定 3 的网络发布信息任务给予60元的稿酬补贴。第四梯队为社会网友梯队。由公安机关内部设立的网络舆情引导员在网民、论坛管理员、版主中物色发展一批社会网络舆情引导员,当发生重大的网络舆情危机时,由“引导办”指令他们上网开展正面引导。社会网友梯队按照发挥作用情况给予专项奖励。

三、机制建设

要制定危机应对预案。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在监测环节、预警环节、应对环节上制定详细周密的危机应对预案,从整体上形成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响应机制。要健全信息收集和通报制度。及时传递、沟通信息,加强协调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及早做好应对准备,确保危机有效化解。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优势来引导网络舆论,使传统媒体与“网声”功能互补,从而取得主流舆论占据强势地位的效果。要建立政府信息发布和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掌握舆情引导的先机和主动权。畅通网民访求渠道和网络监督通道,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对突发、敏感事件,要抢占先机,及时、准确、透明地发布权威信息,以占领网络舆论高地,防止信息误读,避免小道消息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要建立网上评论员制度,积极介入重大知名网站、论坛和群组参与评论,快速形成正面宣传、有效引导的工作局面。要建立网络舆情“统战”机制。在社会各阶层中不断培养壮大正面引导力量,营造形成网络舆情引导的“统战”效应。要建立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联合整治网上突出问题,4 切实维护好网络虚拟社会秩序。

四、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各级领导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认识网上斗争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加强网络引导的决策部署。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采取有效措施,从人员、装备、经费等方面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保障,由县财政按每年20万元网络舆情引导专项经费的标准拨付给“引导办”,由“引导办”统一管理,引导经费应随网络舆情走势逐年递增。

(二)强化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引导办”要牵头建立专门的QQ群平台、飞信平台、短信平台等工作平台,作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上报信息、发布预警、下达指令、开展培训和工作交流的便捷工具。要注重吸纳、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理论和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一线网络评论人才、掌握尖端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通过开展业务和网络技能的专业培训,使网络信息舆情引导队伍全面掌握各种网络技术手段,有效应对各种舆情信息,成为驾驭互联网的专业化、综合性战斗实体。

(三)强化工作考评和责任奖惩。“引导办”要制定完善网络舆情引导员考评奖惩办法,确保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落到实处。引导员每月稿酬与信息发布量相挂钩,信息上报量未完成的当月稿酬不予补贴。对上报信息发挥重要作用、引导 5 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等实行专项奖励。“引导办”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评选优秀网络舆情引导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各单位对网络专业人才要从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上给予倾斜,对成绩显著、表现突出的人员要列为后备干部予以培养使用。对故意在网上发表不适当的言论引发负面影响的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县综治委将把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列为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平时将加强跟踪督导检查,对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到位造成负面网络舆情滋生蔓延或漏管失控的,将组织责任倒查,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直至实行综治一票否决。

惠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2010年12月22日

主题词:维稳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 实施意见

抄送: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 管领导

7.加强舆情管理 篇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网络技术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迅速普及。在这种强势的信息交流技术的冲击中, 网络宣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的生产状态、交往空间以及发展条件, 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时代网络环境。人们在经过对网络的新奇、狂热以及迷茫之后, 开始重新思考网络宣传和网络舆论本身引起的混乱, 本文以此为根据, 展开讨论。

1 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爆发的特点

1.1 可控性和自由性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人们传输信息的方式日渐多样化。网络渠道的畅通, 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日渐顺畅。网络给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 但是, 网络也身处在社会中, 网络也有自身的游戏规则, 并非不受制度、纪律和条例的制约。可见, 网络的控制性和自由性是相伴而生的。

1.2 及时性和互动性

网络宣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宣传。在这种多渠道的途径表达中, 人们是大众信息的传播者, 信息得以交互式的传播。网络宣传在实现信息海量传播的基础上, 还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交流, 实现了网民和网络之间的互动[1]。

1.3 多元性和丰富性

网络宣传的多元性指的是网络的舆情信息包含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再加上传播途径的多元化, 实现了社会意识的自由流转。这种多元分散的状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使得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得到碰撞。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抵制不良网络宣传带来的问题, 是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大挑战。

1.4 外显性和隐匿性

外显性指的是网络宣传的过程中, 使用的不是人的真实信息, 在情绪和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人们在交往过程中, 能够将心中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与外显性相对的是, 是网络宣传的隐匿性, 人们通过隐匿自己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 能够起到一定隐匿作用。有人就曾经说过:“在网上, 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2 加强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必要性

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形成是社会公共事务在一定刺激下形成的。在网络舆情形成后, 人们的情绪不断高涨, 形成一定量度和强度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大范围内的人们群众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网络宣传的上述特点预示着在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具有必要性。

2.1 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

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社会,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 是处于信息社会下人们进行信息表达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 建立了健全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 但就目前而言, 对于网络等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还是存在着不足。首先, 网络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众多, 在权限的交叉中, 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同时, 地方政府设置的政府网站没有很好地实现舆论引导工作, 网站的设置形同虚设。

2.2 网络舆论管理手段落后

就网络宣传的管理手段而言, 网络技术的控制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保护进行网络信息系统和网站信息资源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 实现网络舆情的引导要利用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 利用这些正当的技术合理全面而长远地保障网络安全。因为信息技术本身是两面性的东西。新阶段, 就网络舆情的监管而言, 存在着众多的管理问题, 而这些问题存在, 是实现网络舆情合理引导的重大障碍[2]。

2.3 网络用户自律性不强

网络宣传在运行的过程中, 存在着一系列自律监管不周的情况。网络用户的自律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措施, 在缺乏执行手段和保障手段的工作中, 难以实现有效的自律监管。

比如, 网络环境中, 敌人自律组织代表着强大的利益集团意志, 网络宣传中出现了大量的灌水帖和删帖。为了争取一定的人气和知名度, 非法经营网络宣传。个人在进行言论的传播中, 没有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 使得网络舆论的整体水平不高。

2.4 网络立法不足

信息立法工作在我国一直得到重视, 从我国的立法质量和立法内容上可见一斑。但是, 现有的网络法律存在着立法层级低和主体缺陷的问题, 没有一部基本的网络立法保障网络工程的实施。另外, 网络立法还存在和兼容性不强, 网络空间是日益开放化的信息化工程, 兼容性的缺乏严重阻碍我国网络工程和世界网络的接轨。最后, 网络立法在内容上存在着缺陷, 如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广告行为等问题, 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加强网络宣传工作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对策

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随着网络媒体的高度发展, 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能够保证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网络舆情引导的客体是社会公众, 主要是指新闻受众。牢牢把握舆情工作的主动权, 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3.1 建立完善的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体系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 首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对网络舆情动态的掌控中, 实现舆情信息管理。海量的舆情信息中, 通过分析热点和敏感话题, 能够有效提升网络舆情的管理与领导能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与信息挖掘技术, 通过网页的自动采集与管理、敏感词的过滤, 实现相关单位的舆情监督管理。在一系列的分析管理中, 确保大众互联网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3.2 推进网络建设的法制化管理进程

依靠技术手段解决网络技术问题, 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的安全。防范技术的加强甚至会引起某些人的猎奇心态, 进行网络犯罪。通过借鉴国外的网络建设管理法律, 能实现我国网络发展建设的有效推进。首先, 加强非法舆论的监控, 设置网络警察进行相关内容的监管。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同时, 明确我国立法的目的, 完善相关网络法律体系, 做到有法可依。在制定基本法律的过程中, 注意法律的兼容性问题。另外, 通过建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 完善基本法律的可操作性,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3]。

3.3 用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网络舆情建设

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是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重视网络信息的宣传工作, 是实现现代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在不断加强的同时, 要和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 提升网络宣传教育的战斗力和感召力。首先。构建网络思想的道德教育工作, 首先网上和网下的结合, 加快政府“声音”的传播, 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建设。其次, 提升网络的思想工作水平, 强化网络建设的思想工作队伍, 提升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者的形象。

4 结语

网络宣传的力量巨大, 重视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 能够全面掌握社情民意。通过对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 能够有效实现思想工作的宣传。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通过严格的网络舆情监管, 实现政府和民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畅通人们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 发挥网络舆论对人们的正面影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宣传指的是通过各种事件的刺激产生的互联网传播对人们事件认知和情感态度的综合。网络舆论宣传和网络监管不到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 重视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工作, 是新时代加强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网络宣传,舆情监管,工作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情转换的影响[J].社会科学, 2010, 4 (16) :17-19.

[2]刘燕.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当代传播, 2012, 5 (19) :27-30.

8.加强舆情管理 篇八

关键词:高校;研判;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其表现形式主要为:BBS论坛、博客、播客、新闻跟帖及转帖等等。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以其独有的空间、形式、传播介质的特殊性、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等,受到网民的喜爱,尤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利导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了解网络舆情的特征:

1.网络舆情的特征

1.1网络舆论内容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在内容形式上的多样性、网络舆情主体的多元性和网络舆情传播途径的多渠道,构成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渠道相比、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和多样化的服务功能确实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实惠和便利,同时也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由于大学生在网上畅所欲言,目的性不强,导向性不明,就使得网络舆论的内容也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甚至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1.2网络舆论形成的迅速化及影响的广泛性

网络舆情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传播速度快、易扩散的特点。互联网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迅速地把网络信息传遍世界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和任何使用网络的人,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网上网下互动,相互影响,形成较大的声势。

1.3网络舆论影响的难控化

网络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网民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不受过多限制地发表意见、观点。大学生群体大都各有主张,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独立性强,再加上认知水平又不是特别成熟和完善,这就对网络舆论形成了或正或负的干扰,这些干扰因为难以控制,又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大学生网民的学习和生活。

2.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构成

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是对网络媒体上舆情的定性与定量给出的一种价值和趋向判断的过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性和持续性跟踪与搜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系统性的特点。二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某一特定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判工作,一旦该任务完成则舆情活动便随之结束,具有针对性、临时性、专题性的特点。

3.网络舆情的研判流程

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是综合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对获得材料的再创造。由于网上信息量十分巨大,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与研判,网络舆情分析流程是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测、收集、分析与处置、研判等,从而得出精与准的研判结论。

舆情监测是网络舆情研判的基础,贯穿整个工作流程始终,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工作的结果。开展舆情收集工作要及时预测和发现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并予以汇总。舆情的分析与处置就是对苗头性或突发性的舆情信息及时应对。而舆情研判是指在舆情处理完毕之后,对所有舆情信息进行专门化的系统化的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舆情分析与研判的结果与实际并不总是完全吻合,但对于错误的研判,要对舆情事件本身和舆情的分析研判实施“倒查”制度,这样既可以使舆情进一步臻于精确,更有助于提高舆情分析研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我们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工作,不是为了简单地平息突发事件,而是为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和方法,通过网络这个思政教育的新阵地,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

4.网络舆情的应对

4.1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方式

4.1.1网络舆情预测性研判

根据一定时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从而有效避免网络舆情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从源头上进行规范是网络舆情事件少发生的有效手段。

4.1.2网络舆情提示性研判

通过网络舆情以日通报、周研判、月分析和重大警情专题研判等形式,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层级研判。

4.1.3网络舆情动态性研判

根据网络规律和特点,对网络上的重大事件进行动态性地适时跟踪、及时研究和判断,及时准确地把握了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

4.1.4网络舆情反思性研判

根据网络舆情研判进行总结,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之后或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网络管理部门组织人员召开评析会,交流网络舆情研判决策的成败,这样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提升网络舆情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形式。

4.2科学研判网络舆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2.1树立主阵地意识,加强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建设

在高校舆情的引导中,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评判自然信息的道德标准。要应对网上消极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思政教育网站可以丰富自身传播展示的途径,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进行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

4.2.2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设置网络舆情分级监测。同时,培养一批以学生为主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利用其独特身份,在网络互动交流中针对学生关注的话题主动发表意见,回击偏激观点,解释说明国家、学校的有关政策与规定,引导大家进行理性的网上讨论,从而消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正面地看待突发事件,让一些不满的、质疑的声音和谣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平复,维护校园稳定和谐。

4.2.3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很多大学生感觉在网络发表言论可以随心所欲,不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高校可以利用网站、课堂、学校广播等多个途径进行正面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道德责任意识和慎独意识,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感。通过教育让广大学生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行,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增强网络信息的辨别判断能力,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

9.加强舆情管理 篇九

2010年是微博元年,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络舆情的价值就愈发凸现。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管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有可能会在一夜间风靡整个网络,若是负面消息,甚至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恶劣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舆情的控制难度愈发加大。到底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国内最早专注危机管理领域的专业机构之一,关键点传媒专注企业和机构危机管理的前沿理论研究和执行运用。关键点传媒资深舆情分析师李永刚先生,从舆情监测与分析角度做了分享。

李永刚认为,从舆情服务所反馈的信息看,各企事业机构对舆情咨询服务的理解还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一般来说,企业对舆情信息的理解可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管理”、“情报意识”、“科学决策”和“战略致胜”。一般情况来讲,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信息的理解仅处于前两个层次(“信息管理”和“情报意识”),有的甚至连“信息管理”都还谈不上。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做的很大,但从信息理解的角度看,整体上都还只是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具体地说,舆情监测作用主要是提供决策依据、收集竞争对手情报、评估公关整体表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危机预警等。

结合关键点传媒多年来在网络舆情监测到产品和服务的经验,他大致分了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舆情报告、舆情顾问咨询及危机公关培训三个方面来谈网络舆情监测。

一、舆情监测系统

关键点传媒舆情监测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能同时对数十万个综合门户、博客平台、微博平台、论坛社区、行业门户、地方站点、贴吧、股吧、空间等在内的中英文站点进行实时监测,并且拥有数字平媒挖掘技术,做到舆情监测的全网覆盖。同时辅以专业舆情分析人员的信息干预,能迅速监测并分析出网络、报刊和电视新闻等媒介中的重要信息,及时向客户提供服务。

二、舆情报告

舆情监测报告是由专业的舆情分析师根据舆情监测系统数据,运用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理论体系,根据规范的作业流程和框架格式,对传统媒体网络信息(如报纸、杂志、电视)、新媒体网络信息(如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全天候监测,得出的客观内容,形成的舆情报告。舆情监测报告根据不同多的分类方法可有多种分类。按性质可分为常规舆情监测报告和专项舆情监测报告。按时间分为即时预警报告、日信息梳理报告、周度信息研判报告、月度舆情分析报告等。

与此同时,他重点指出,除了常规地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外,关键点传媒加强网络舆情危机顾问咨询以及危机公关培训方面的研究与投入。

舆情监测的作用之一在于良好舆论环境的塑造、正面形象的传播、负面危机的应对。大多情况下,并非仅仅为第一时间负面信息的知晓,目的在于维护与修复。由于舆情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事件,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关键点集团在多年的危机公关中形成了科学的危机应对理论和完善的应对体系,在危机应对、媒体管理、信息传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顾问咨询服务,服务方面包括,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危机管理培训等。

关键点传媒董事长游昌乔同时也是著名的品牌传播专家、公关顾问专家、危机管理专家,他创导了“危机公关5S原则”、“公关传播5B原则”、“新闻发言人5度原则”、“危机管理体系6C原

则”,并带领团队推出建立“建立危机管理制度体系的方法、原则及模块”,这一系列理论对于政府、企业等传播与制度管理实践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10.关于舆情管理的规定 篇十

为进一步健全全院舆情管理,加强舆情监测,防止不良信息的危害,促进和保障医院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总体要求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律,把舆论信息管理工作作为文明单位创建和平安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牢牢掌握医院舆论的主动权,加强正面宣传,疏导消极情绪,有效控制负面信息传播扩散,树立医护教职员工良好形象,不断提高舆情研判、预警、处置能力和水平,构建职责明确、应对及时、处置稳妥、宣传有力、考核到位的全院舆论信息管理工作体系。

二、工作内容和程序

(一)加强舆情监测

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舆情管理工作,加强舆论阵地意识,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科室主任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对涉及本科室舆情要及时处置,有效抑制负面新闻炒作和蔓延扩大。对涉及我院的负面新闻或领导干部信息,短期内可能形成网上舆论热点的,要在第一时间展开全网搜索和动态监测。

(二)重大舆情汇报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医患暴力冲突、影响医院声誉和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其他突发事件;有关医院负面信息在短时间内增长迅速,转载、转发、评论数

(一)加强组织领导。院领导班子研究讨论重大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在分管领导直接领导下,信息科负责网络舆情管理,宣传科负责舆情监测和发布,支部办负责对违规责任人教育处理。各科室门负责人、科主任为舆论信息管理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亲自推动,使舆情监测处置不留死角。

11.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篇十一

摘 要: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湖北工业大学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引导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24-02

近几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社会矛盾正通过当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进行蔓延,其根本原因在于伴随着高校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不断增多,当代大学生选择网络这种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各类网络舆情危机就会呈现高发的趋势,这种情况会极大地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社会稳定也会构成严重威胁。如果网络舆情出现得不到正确引导,就很可能形成网络舆情危机甚至造成群体性恐慌。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成为最重要的课题和任务。

一、网络舆情危机的特征

网络舆情危机,是一种网络负面舆情的极端化形式,它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削弱政府公信力、影响政府决策、降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等[1]。一般来看,网络舆情危机具有以下特征。

1.爆发频率高

当今社会,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等民生问题激发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传统的参与方式与机制不能有效地安抚民众不满情绪的大背景之下,网络诞生了。它成为民众发泄心中不满的最好途径和方式。针对己所不满,可以随意在网络上大发牢骚或者大肆批判。网络舆情常受到“群体极化”机制的影响,负能量的范畴容易倍速放大[2],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是必然的。网络舆情危机的频发,一方面由于公众表达不满情绪的传统通道不给力、不直接、不通畅。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所导致的。

2.周期循环短

传统舆情危机因受到媒体信息发布内容和程序上的限制,以及受众面可控性等影响,其爆发周期相对较长,可以给政府部门留有足够的反映缓冲时间[3]。网络传播却具备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在互联网上的任何节点可以随时获取信息。因此,网络舆情危机较之于传统的舆情危机,发生周期缩短了很多,尤其是当今社交网络工具的广泛应用,舆情在网上的呈现与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效率。

3.影响范围广

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范围相对更广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链接超越时空,任何信息,无论真假,只要达到引爆点,就可能迅速在网络之中蔓延,从而体现一种“井喷效应”[4]。

4.后果危害深

网络舆情危机虽然只是表达意见,甚至有时仅仅是公众反映情绪,但危害无法从经济和实物层面加以重建,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舆情危机的深远程度是非常大的。

5.控制难度大

因互联网自身特点,任何人在网上都是信息权力的中心,都是信息传播者和新闻发布者。网络信息主导权被分散,没有谁可以成为固定的意见领袖或信息中心。因此,信息的主体不仅拥有权力,而且自然而然成为意见的领袖。

二、网络舆情危机的负面影响

1.加深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般而言,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谣言以及不确定的情绪化倾向。在网络环境中,公众情绪表达往往伴随谩骂和攻击,甚至会出现煽动性言辞,极易引发现实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2.削弱政府公信力

当前,我国部分政府部门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方式没有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对一些危机事件处置不当,为部分民众利用互联网大肆散布谣言,甚至故意捏造虚假信息提供可乘之机。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对于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敏感事件宁可信谣、传谣也不信官。一些政府部门信息不透明、漏报瞒报重要信息,甚至以“辟谣”方式进行封堵,这些都极易引发网友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客观上削弱了政府公信力。

3.颠覆社会主流价值观

网络舆情通常以“非主流”的形式表现出来,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跨越了时空限制,产生即时性效应。网络舆情危机如果处置不当,将直接导致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被怀疑、质问甚至是否定,从而产生认同危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通道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虚拟社区、主题论坛、博客、贴吧、移动互联、即时通讯等手段和工具结合在一起,致使网络舆情危机一旦发生,就势如破竹,不可阻挡。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策略分析

1.充分发挥“微博”作用

微博作为分享、传播和获取信息的新型平台,因其自主、互动、简洁、快捷特点而深受大学生欢迎。高校可利用“微博”强大的传播效力,把它作为学校管理的辅助手段之一。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除运用传统的纸媒、发布网站公告、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外,可通过“微博”及时发布准确信息,遏制谣言散布、掌握舆情主导权,将网络舆情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与此同时,还可利用“微博”有效参与学生互动,动态掌握各类舆情等。

2.科学疏导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出现后,往往会出现正反两面的评论,对此,高校应有宽容气度,允许不同声音,切忌强行封堵、刻意回避。同时,也要密切跟踪网络舆情动态,及时搜集代表性的信息,充分把握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过程及所处的阶段,一旦有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的前兆,应及时主动发起干预,必要时可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事实,以正视听。在情况尚不明朗时,切忌草率发布信息,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的“二次爆发”。

3.强化正面引导

涉世未深的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评论时,往往会无所适从、失去主见。此时,那些活跃在网络、具有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舆论领袖”的观点,往往会成为他们决策的依据。因此,高校要培养一批忠诚的“舆论领袖”,让他们在网络舆情的宣传中加强正面信息的宣传,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实践探索

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湖北工业大学在2009年12月成立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

我们以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为主体成立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小组,对学校网络舆情比较集中的地方如“湖工大在线(南胡呓语论坛)”、“紫竹林论坛”、“百度湖工大帖吧”进行全天候监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舆情动态。我们采取重点监测与广泛监测相结合、人工监测与计算机软件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在互联网中实施有效的监测,并且及时发现与收集涉及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信息。一方面,主流论坛、高校BBS、百度贴吧、微博、学生QQ群和QQ空间是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需要重点监测的区域。我们建立信息监测与收集队伍,密切关注上述重点监测区域[5]。同时,要采用网络搜索引擎技术和网络信息过滤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广泛监测。另一方面,对重点区域网络信息的监测,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但对整个网络信息的广泛监测,则需要计算机监测软件的配合。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中心环节。对于搜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高校要及时地进行分析研判[6]。

2.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

在完善有效的舆情监测收集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通过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做出相应的处置预案,从而防患于未然。由于很多负面舆情是被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盲目炒起来的,因此,对于负面舆情,高校要在有效监测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做出反应,尽快向网民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尽可能在舆情未激化之前化解纠纷和矛盾。我们对校园网用户实行实名注册制,这样可以让那些通过校园网散布或传播谣言者有所顾忌,也方便在必要时进行落地查证[7]。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因此,我们采用先进的技术,以提高网络监测与预警能力,例如,利用网络蜘蛛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测和信息收集,采用关联分析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分析判定事件之间的关联度,通过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技术能够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等等。

3.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做了如下工作:一是成立网络舆情引导小组。成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工部老师、政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为主体的网络舆情引导小组,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相关信息,解答网络舆情中的问题,起到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作用。二是建设“网络辅导员”队伍。“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从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中挑选了一些学生,对他们进行了相关培训,让他们成为网络辅导员。网络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在“湖工大在线(南湖呓语论坛)”、“紫竹林论坛”、“百度湖工大帖吧”浏览学生的发帖,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问题帖”以评论、跟帖等方式给予解答,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三是培育“网络舆论领袖”。网络舆论领袖是指经常在网络上发表有见地、有影响力的观点的网民。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网络舆论领袖”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研究了“网络舆论领袖”的特点和形成途径,从思想政治课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中,挑选一些人员,经过培训,将他们培育成“网络舆论领袖”,发挥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5).

[2]胡旭阳,阮俊华.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估[J].高等农业教育,2005,(5).

[3]杨丽英.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4]杨丽英.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分析[J].社科纵横,2008,(9).

[5]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与对应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7).

[6]张彦,赵靓.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J].消费导刊,2010,(4).

1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篇十二

1 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 1 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 2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2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 1 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 2 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 3 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 4 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3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 1 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 2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 3 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 4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4 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

[2]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马春来.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J].琼州学院学报,2009(4).

[4]冼季夏,顾慕娴,吴宏宇,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

上一篇:院感知识考核题下一篇:海洋公园游记小学作文五年级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