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尝试(精选15篇)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尝试 篇一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
关键词: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都引起了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到的那只最漂亮。于是孩子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我确实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
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课堂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
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三、情感.激荡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入其中,然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五、会用.用好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
生之路。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尝试 篇二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播放视频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 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 还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 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 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 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而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则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1.主题式阅读。
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 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 信息容量大、外延宽, 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 学生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 师生间还可以通过论坛交流心得。
2.选择性阅读。
它是指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 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 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需要强调的是,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 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 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能够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1.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 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 并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及鉴别, 对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计算机给阅读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 网上连通就能实现文本节点的跳跃, 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 学生驾驭了超文本的写作, 也就完成了“换笔” (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 , 形成网上获取、加工、反馈、整合知识的能力, 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之一。
2.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 开阔视野, 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1) 活用“电脑”语言
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的电子文本中, 除文字之外, 符号、声音及三维动画, 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有声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天室”中, 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 表情达意, 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 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 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
(2) 形成个性的语言风格
个性化的语言特征源于独立的人格特征和思维品质。因此, 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 有自己的观点。要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 标新立异, 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 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独特的词语等。
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 负有特殊的使命。随着国际间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 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信息技术将深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和社会, 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1) 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个创造性人才, 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 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 广博的视野, 以及对获取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和开拓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现代教育技术恰好具备了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 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 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 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探究过程, 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提高认知水平, 更能激发其创新意识, 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2)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力。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 互动性创造了社区并且联合社区内的使用者, 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电脑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兴起, 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学生置身其中, 可以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 随意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结局。人机对话的互动性, 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尝试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课程教育活动。让教材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与交融,放射出光亮的色彩,让师生在教学中拥有成就感,共同体会教学生活的丰富和富足,在学习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探索、研究的动机。
一、利用资源整合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开课时我由已学过的课文——《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等图片引入,并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调动了已有的情感基础,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断,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还有那配合着诗的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二、各科目有机融合点燃激情
重视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语文学科除了与学科内各知识发生联系外,还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思品与社会、自然、地理、音乐、美术等都有密切联系。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长征》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红军长征路线图,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数学知识使他们了解红军长征经历了哪些省、走了多少路程。课文的背景越来越大,当然烘托出的课文情感也就越丰满。就能自然而然的抒发激情,点燃激情,唤醒激情。
三、结合媒體运用想象再现意境
在教学中我选择重点句子进行媒体设计。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以文字媒体的形式把诗句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同时,本句诗句中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文字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四、利用资源优化学习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把课本内容和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课堂教学提供视觉的、听觉的、辅助的教学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无声语言有声化,把枯燥的东西形象化,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的目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长征的画面(影片剪揖),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看长征、说长征、议长征的活动中,领悟诗句的深刻内涵,体会毛主席的思想情怀。这不仅突出“活动”、“探究”、“生成”的新课程理念,优化了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让学生走上讲台,尽情畅谈,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改变了老师一讲到底、或是枯燥无味地解释诗句意思的弊病,体现了关注学生主体性的新课改精神。
五、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利用媒体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媒体与师生的交互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篇四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弥漫着喜悦、兴趣、困惑、成功等情感体验,能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做到因材施教。因些,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相整合,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要求教师本身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一方面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为现今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彻底改变老一套的“填鸭式教学法”,也就是说弄清“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变老师主动“教”为学生主动“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然后对学生“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去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的首选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光、动画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这一章的第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表面后,再归纳出面积的含义。于是我先让学生触摸桌面、书本面、文具盒的表面,而后用电脑出示一些物体,并让学生用鼠标点击这些物体的表面。点对的会得到电脑的夸奖:“真聪明,点对了!”,同时观察到物体的表面变成了另外一种颜色。而点错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再看看,再来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对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
由于已经创设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在电脑演示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答出面积的含义,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讨论、总结,然后归纳。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不但会顺理成章的接受而且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概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参与意识,同时也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现一条线段,并闪烁两次,线段下面出现“1厘米”几个字。然后由四个同样是1厘米的线段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下面显示一句话“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最后整个正方形的内部闪烁两次,并涂满颜色。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这句话的后面显示“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1厘米”是长度单位,是一条线.。而“1平方厘米”是一个面,是面积单位。这样的对比演示,使学生把旧知识“长度”和新知识“面积”既区分开来又建立相互间的联系,使之系统化。教学面积单位的重点与难点就在于面积单位是测量物体
表面的大小的尺子。学生往往会把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混淆在一起。经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和操作形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后往往在新知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盾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
例如:右图是一块草地。想一想,计算它的面积有几种算法?这是一个多边形。怎样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动手画一画。画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计算出这块草地的面积。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的不同,所以有的学生会想出一种做法,有的会想出几种做法。这时,利用电脑把不同的做法一一演示出来。每一位学生看过以后都会想到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没有想到的解法,学生会注重去看,产生求知欲望。这种多媒体直观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而且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提供多层次的练习,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并能加大练习密度。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掌握情况也从课堂练习中体现出来。教师对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习。在设计习题时,要照顾全体学生,就要把习题分成多层。一般来说,第一层是与所讲例题相仿的练习,目的照顾比较差一点的学生;第二层是基本知识的变式练习,目的解决重、难点知识问题,照顾中等学生;第三层是要稍微动脑筋的思考性练习,目的照顾优秀学生。这种多层次的练习,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学生在做题时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
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势。同时它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给孩子们一个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只有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纳入整体优化素质教育中,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育中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将会带来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进程的深刻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主体化。具有易于控制、交互性强,效果明显、直观性好、目的明确、信息量大,有针对性等特点。这种融图、文、音于一体的认知环境,加上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使学生学习能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能
力,达到开阔知识视野,拓展多技能的目的。
1、变静为动,激活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也是日后学习生涯和事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心理保证。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节数学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卡片、模型、图片和实物等,以静态的形象为主,不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媒体计算机走进课堂以后,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变静为动,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如在导入新课时,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以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时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应。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我将课本上的“野生动物园”图制成多媒体课件:湛蓝的天空,一轮红日高挂天空,远处飘来4朵白云,一位教师带着4名同学到动物园游玩,一头大象从左边徐徐走来,右边的大树旁,有两头犀牛在休息,3只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草丛中开放着5朵美丽的鲜花。学生看完这些后,将画面定格,让学生观察以上画面,说一说画面上有那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再如《观潮》一课,教学时配备多媒体播放潮来前、潮来时、潮退时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潮的气魄雄伟,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播放桂林的美景,让学生仿佛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欣赏桂林的山光水色。创设游漓江的情境,让学生对桂林的美景产生兴趣,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有兴趣的学习这篇课文,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这一最终目的。
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生动的呈现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机地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非常情绪高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我学习的主体意识。
2、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很勉强。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象画面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潜力,他们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望,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学会探索。能够完成教师的语言和常规教具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更易于解决问题。例如,当发现有个别学生开小差时,教师就可以发出一个小警告,但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警告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呢?试设想下面的情景:教师让画面上出现一个气得暴跳如雷同时砸着桌子的蓝灵鼠,大家一看都为之精神一爽,开怀大笑起来。开小差的同学也在这种幽默的气氛中意识到自已的错误。课堂气氛就这样在顷刻之间得到了改善。例如,在教学《认图形》一课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动物王国里举行了绘画大赛,要求参赛者自己设计各种美丽的图案。通过小动物们设计的各式各样的简单图形中,让学生找出相同的图形。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找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图形。之后,用多媒体技术将各个图形设计成各种轮胎的小车子,小马骑的是正方形轮子的独轮车,小牛骑的是三角形轮子的独轮车,小猴子骑的是圆形轮子的独轮车,小鹿骑的是长方形轮子的独轮车,小老鼠骑的是正方形轮子的独轮车。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先猜一猜,哪只小动物能获得比赛的冠军?为什么?其实小朋友的实际生活经验早就知道车轮是圆的,但可能从来没想过为什么,那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产生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为形成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小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3让信息技术来充实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地域差异生活经历更给理解课文造成一定局限性。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弥补课文空白,丰富课文内
涵。如在《黄山奇石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形态各异的古松图片,云海奇石的瑰丽景色,是学生更多的了解黄山风光,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由于我们生活在内地,对我国南海上的西沙群岛了解甚少。所以上课前,我首先要引导学生观看彩色纪录片《美丽的西沙》,展示了丰富的海底资源,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之中,让他们认识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等。通过观看,大家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海防前哨,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生动、优美、逼真的声音使学生仿佛走进了西沙群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富饶”二字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此来把握学生思路,引导其学习。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得非常轻松。
4、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透彻理解、体会。而录像恰当地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学生提问:“怎么横看庐山成岭,侧看庐山成峰呢?诗人为什么说远近高低各不同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庐山的样子一会儿横,一会儿侧,一会儿近,一会儿远,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动态画面中领悟到诗句的意思。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5利用电教媒体资料,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的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而每单元的作文指导课,尽管老师对写作要求进行了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仍然是“无话可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
明学生写作应该有与文章相关的感情表象,它主要包括学生生活中积累的材料及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亲身感受,他就要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清楚丰富的表象。然而由于学生社会阅历浅,社会生活体验少,因而造成无从下手的局面。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幻灯、录像、录音及课件等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真实、形象、直观的观察资料,创造观察的最佳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与平时亲身经历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打开学生感官的窗口、思维的闸门,那么学生写起相关作文就会得心应手,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5.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与创新 篇五
作者:朱东华
单位:河北省辛集市旧城镇第一中学
摘要: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大挑战。我们必须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诚恳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价值观点,合理有效的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异彩纷呈的学习情景,引导他们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我们处于课改洪流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到的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学生,建立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符号、语言、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进行最佳的课堂教学。在一系列交互作用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 整合 创新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描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烦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把传统意义下的“学习”数学改变为”研究”数学,把数学实验引进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新途径,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应用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结合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的。信息技术与创设情境的整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难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如:九年级《圆》这一章的第一节,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这时,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的,它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2.1 纵横变通,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例1 如图1,设点C为线段BD上的一点,在线段BD的同旁作正△ABC和正△ECD,连结BE,交AC于M,连结AD,交BE、CE于P、N。
(1)问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
(2)试证明:AD=BE,ND=ME,NC=MC。
这是一个极平常的题目,但如果我们从运动的观点进一步研究,问当△ECD绕点C旋转时,(1)中哪几对全等关系不变?(2)中哪些等量关系不变?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两个公共顶点为C的正△ABC和正△ECD,连结AD,BE。教师用鼠标拖动点D使正△ECD绕点C旋转,就能连续产生如下的图形。不难发现△ACD∽△BCE及AD=BE的关系在运动中保持不变。上述图(3)(5)是两个常见的问题,但不少书上都是以孤立的习题形式出现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并不一定能对解上图中(2)(4)题提供什么方便。而利用CAI来研究本题,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几个题目,而是一类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研究,就要分别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论证,这样花时多,难度大,又不易掌握。从这一思路出发,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诸如具有一个公共点的两个正方形等许多问题。
2.2 展现过程,发展能力,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
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例2 讲“弦切角定理”时,利用几何画板做如下设计,可展示过程,以发现规律。
首先,可用电脑演示:当弦切角一边经过圆心时,(1)弦切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2)∠CAB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D是多少度?为什么?
(3)此时,弦切角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有什么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直角。
接着,教师继续演示并提问:以A点为端点,旋转AC边,使弦切角增大或减少,观察它与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猜想:弦切角等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最后给出证明。这一展现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空间,使学生不仅值得发现过程,而且领会到规律成立的依据,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
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宜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即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注意事宜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明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减负增质,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采用优秀的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好的课件不仅可给学生多感官,多类型的刺激,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起来。而且多媒体CAI的交互性还使学生可依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换,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我认为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下述原则:1.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初中一年级有理数运算的训练课中,学生算对时给出一个笑睑动画,算错时给出一个哭脸动画,并要求学生重新计算。初二时,我们的课件设计就应该着重逐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在设计课件中加入演示几何分析证明过程。初三时,利用课件制作图表等手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所学知识的能力,如在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小结时,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将有关知识综合起来。2.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包括具备准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正确的空间观念、运用数学方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本身的特点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在运算能力的培养方面,利用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运算,使学生的运算在计算机的引导下得到提高烟过多媒体图片或动画演示,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各种几何体是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抽象而来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观念;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注意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离不开计算机的,如果我们在课件设计时,脱离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就会导致学生因计算机知识的障碍而不能完成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教学研究》
6.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篇六
[内容提要]:在人才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的启迪下,我转变观念,积极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复归学生主体性,对作文课进行改革,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耗时、费力、低效的局限,不仅让学生成为了习作的主人,充分参与其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还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找到了写作的感觉,提高了学生写作和欣赏的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人才发展观
复归
主体性
整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教育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肯定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不仅应面向21世纪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还应着眼于学生个性、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及精神世界的完美,要为学生的人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应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改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已初见成效,但作文教学的提高,尤其对中差生而言成效甚微,甚至费力而不讨好。语文教师都知道,一张语文中高考试卷,作文所需的空间和分值就占去了半壁江山,作文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方面。改变学生难写作、写作难的困境,在现有孩子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改变现状?我几年来深入实践与探索,发现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切入点,要教师在“主”字上下功夫,以人为本,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优化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转变观念,积极创新
在人才发展观的指导下,走进新课改,我深刻认识到师者应该做时代的弄潮儿,与僵化的教学体制彻底决裂,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的启迪下对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在教学思想上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文教学也应改变死板的给题---写作----讲评的陈旧教学模式,那种模式禁锢学生,只有产生让学生厌写的情绪.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灌输,而是靠学习者自主建构的,教师的主动作用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策略指导,并通过协作交流,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我把这种新思想和新理念成功的运用到作文教学上,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作文教学设计,回归学生主体性.运用信息技术,复归学生主体
初中作文中,说明文写作是难点.以七年级下册说明文教学为例,学生运用这种表达方式较困难,有时明明让写说明文很多学生写成了记叙文,即使写成了说明文也言之无物,空洞干瘪,从发展观的角度来讲说明文写作不容忽视,无论是写一份产品说明书、物品宣传、还是从事公关工作,都需要说明能力.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这就需要我在作“主”上下功夫,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优化作文教学的过程.为此我设计了一节以辨析说明与记叙表达方式为重点的写作课---以“校园”为话题。为了让作文提高成效,也为了让学生写作言之有物,我为这节课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先给学生题材再搞动员,最后进行实践活动.其中观察和收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再合作。先说分工分了四个组:
1、拍摄组。主要是有照相器材、有dv摄像机的,指导他们把校园大大小的景物进行拍摄、拍照如亭、楼、场、室、牌等,给学生的小型多样的课间活动和运动场上运动健儿的风采录相和校园全景拍摄。
2、采访组。以口才及社交能力较强的同学为主搜集资料,组织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访,要了解建校史和发展史就去采访学校的元老;要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就去找德育领导等;
3、短信组。开展“校园”往事回望征集活动,人人动脑动手将校园中发生过的事一句话概括出来,借手机、电子邮箱发送到规定的手机、电子邮箱中。
4、软件编辑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同学拍摄的作品,采集的资料,发送的帖子进行剪辑和整理,进行后期的制作和处理,每组成员都是优劣组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和帮助以扩大每个人的思维广度。再说合作,在他们单独完成各自的任务期间,教师搭台,创合作氛围,其中拍摄组建议从自己的组员中抽出一名跟踪采访组进行实地拍摄,这一有创意的举动所拍摄的作品被我运用到后面的欣赏教学中。这一前期的准备工作足足从四月中旬持续到五月初历时半个月之久,其中赶上了一个春季运动会和一个校园艺术节,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写作素材。这样一来,我在活动中让学生找到了主体的感觉,尝到了甜头,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动力。教师不仅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学生。
积极整合,提高语文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会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写作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对学生的语言熏陶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阿贝尔•梅拉别指出:信息总效果100%=文字27%+音调38%+表情35%。通过以上这种形式让学生欣赏作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把制作好的软件输入主机电脑中,让学生实现资源共享。课件流程内容如下:出示幻灯片一作文话题——校园
给出写作要求:
1、体裁:可以是说明文,也可以是记叙文;
2、材料在”校园’背景下选材
3、字数在600字左右
4、说明文的区别与联系
说明文的侧重点在“说明”,记叙文的侧重点在 “记叙”;说明文中可以有记叙的成分,记叙文中也可以有说明的因素,二者不可以决然分开。
5、拟题范围:记叙类:校园中发生的事——可以是事件和感悟也可以是师生情、生生情等。说明类:介绍我们的校园(管理体制,建筑物的外 形、结构、功用,校园文化等)或介绍校园一景。
6、归纳:本组的作文拟了哪些题目?还可以拟更有新意的题目吗?
7、说明文《我们的校园》解题思路:仔细观察——校园的环境
布局、功用及特点—— 抓住特征
——具体介绍
确定顺序、抓住主次、突出特征
8、小组归纳
说明文组:组内同学的作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该对象的特征是什么?//记叙文组:组内同学作文的事例、中心是什么?
9、特别提醒: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首先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说明事物准确。其次合理运用表示数量的词语,说明事物准确。最后词句的安排合理,表达准确又周密。
10、让同学帮你把把关好吗?(听/读——评——选)
11、大家共赏、共议。对于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一篇以“校园”为话题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避免学生写出“四不像”的文章即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说明文不像说明文,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大屏幕展示说明和记叙的区别与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示拟题的范围,让同学分组讨论,可以写校园中发生的事,用短信寄邮件,师生适时补充,有的同学说“记校园二三事”,有的同学说“我的校园生活”,还有的学生说“校园游记”等;其中有一名同学给“校园”拟题为“参观我们的校园”,这个题目引起了同学的争论:一些同学说这个题目更适合用在说明文中,这时老师出来解围说,这个题目既适合用在记叙文中也适合用在说明文中,关键看小作者是怎么给它定位的,是记叙的成分多还是说明的成分多。紧接着老师又让想写说明文的同学发言,同学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拟题范围给“校园”拟题为“校园的一角”、“我的校园’’、“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操场”等。与此同时软件组把学生的发言内容第一时间输入大屏幕中,对记叙文与说明文的题目进行梳理,以求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针对说明文的特点,教师出示了幻灯片,打出了友情提示的字样:抓住事物的特征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加油哇,老师相信你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老师的富于鼓动性的语言让学生们跃跃欲试想一显伸手。通过多媒体进行师机生互动的演示师生双方完成了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利用计算机及时反馈给了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研讨的结果,让学生品尝到了收获的滋味,调动了他们对于写作的欲望,开启了他们写作的大门;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愿意接受的情况下学习到了记叙与说明两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的巧妙运用,成功否定了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后面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埋下了伏笔。
学生拟完作文题目,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为“校园”对于学生来说还仅限于一个专有名词,如何让“校园”在学生的脑中活起来,让校园生活在学生的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充实起来呢,这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让大家通过点击鼠标所出示的校园的平面图、方位图、校园的实景、校园的一角、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实录及采访资料和短信内容等让学生的记忆的闸门就像瀑布之水一泻千里一样给打开了,他们回忆起了校园的布局及在这里生活的点滴因为此时的校园已印在他们的心中,他们每个人完全可以结合着自己要写的文体及所拟的题目撰写出别具一格的校园题材的文章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丰富的想象,从而引出源头活水来。媒体确实成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自助探究,自主建构意义的认知工具。教师的作用首先是相机指导,途径监控。
在批改此次学生作文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文章中体现出“真情实感”来,写出了自己与校园的非同一般的关系,这实属难能可贵的,为了能延伸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这次习作中挑选出了二篇特别优秀的文章让学生欣赏:一篇是说明文;一篇是记叙文。尤其是那篇说明文无论从构思、用词、主旨等多方面看,都不失为佳作。而文中所列举的一系列准确而翔实的数字,正来自于前期采访组收集的资料,只不过它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数字起到了很好的说明作用。我利用拍摄组和采访组的杰作即拍摄的历史的见证者与采访者在建筑物前的实景画面,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个演示课件。上课时,我让小作者站起来高声朗读这篇文章,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校园的图景,包括采访者与老校长谈话的画面,并配以比较舒缓的的乐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被深深感染了,产生了强烈的思想感情的共鸣。这时,我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可取之处,让学生懂得欣赏一篇文章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
7.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尝试 篇七
(1) 语文课件展示课。将网上下载或自己制作的课件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展示, 让学生对照课件自主地学习课文。如:在学习《过秦论》时, 学生直接在网上观赏课件并欣赏笔者给他们提供的课件, 他们自主学到了古文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文知识。为了使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 有时候, 笔者给学生提供的课件是一个压缩软件, 让学生自己解压;有时候课件的执行文件需要将其拷贝到D盘的根目录下才会正常运行, 这些事笔者有意交给学生完成,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能学习、巩固信息技术的应用。
(2) 背景知识检索课。这种课型主要运用在反映重大事件的课文学习时进行, 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 让学生在网上检索曹雪芹的生平知识, 学习《杜甫诗三首》则检索关于“安史之乱”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方案中所要求的“利用网络, 自觉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的习惯, 不断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知识丰厚、见多识广’的课堂教学模式”。
(3) 课件自主制作课。在学生查找大量的课文学习背景资料后, 笔者注意让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成课件, 变成自己的东西, 将信息技术课中学习的制作各种课件的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后, 学生制作了《我眼中的陶渊明》、《陶渊明的饮酒诗》等课件。学生制作的课件也许是简单的, 但他们都十分珍爱自己的作品, 全都拷贝到自己在网上建立的文件夹里, 有的还用邮箱或U盘拷回家去, 给自己的父母欣赏。学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课件制作方法后, 大有用武之地。今年的母亲节, 学校要求每班制作一份给母亲的电子贺卡, 笔者在班上布置后, 结果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制作了十分精美的贺卡, 我们班制作的贺卡多、构思巧、画面美。
(4) 基础知识训练课。在网络上也可以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 将训练题通过服务器发到每一台学生机上, 让学生自主地在计算机上做题, 既节省了时间, 又锻炼了学生打字的速度, 真正达到了“将两个半杯水倒在一起, 腾出一个空杯子”的目的, 实现了网络上的“无纸化”作业。有一次考试后, 笔者将质量分析也放在网络上做, 把题目发到学生机上,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答题思路自己纠正错误。这是在教室里进行试卷讲评怎么也达不到的效果。笔者还下载、制作了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课件, 如:修改病句、文言句式等形式的课件, 供学生自主学习, 以补充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方面的不足。
(5) 写作知识欣赏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 笔者把作文课也放到多媒体教室上, 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高中生写作的文章, 观赏网上发表的优秀习作,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以上尝试,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构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更提高了学习质量。
8.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篇八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首先,我们不能盲目运用信息技术,应该首先确定小学教材中的哪些环節、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就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小学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变式训练是能够训练孩子们思维灵活的好方法,但是传统的教学形式要在黑板上演练是非常麻烦并且会花很多时间来完成变式的书写,那么传统教学方式是要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课程整合后就方便很多,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就很容易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就做好课件,在教学中只需要点击鼠标就会完成传统教学形式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如果同一件事,让学生说过他会忘记,让学生看过他会忘记,但是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做过,那么做过的就不会忘记,所以要在教师的引导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感受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深刻的记忆知识的获得。信息技术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指导下学生会积极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寻找学习资料,提前预习学习内容,在青少年时期要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来完成,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并顺利完成课后联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索学习的好习惯。
四、利用电脑,学制统计图表。
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是制作统计图表。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在教师的帮助或一定基础上完成统计图。教学中我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果,提供统计资料,让学生学习制作。统计表的制作主要应用word制表功能;统计图的制作则应用word---插入对象---Microsoft graph 2000图表。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制表(图)的经验,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在学习完制作统计图表后,我要求学生再次回到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选择一个自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再根据所选择的内容去制作一个统计图或表。作为这一单元学习的成果。学生上交的作业,出乎我的意料,内容涉及面广且富有价值。如有个人书籍收藏分类统计,家庭一定时期用水量统计,个人成绩统计,家用电脑硬盘容量分布统计,私营企业月利润统计,空气质量各城市情况统计,某班学生早餐情况统计……最后,我把评价的权利也让给了学生。先分组各自展示制作好的统计图表,并由本人介绍统计图或表,指出它的特点。再以学习小组的名义推荐最佳作品进行课堂展示介绍。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借助于word这一办公软件载体,统计图表的功能和制作,通过电脑技术的链接、转换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这种优化整合,使学科资源充分被调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拓宽了看问题的角度。
数学学科元信息技术学科间整合,不仅是内容的整合,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整合。信息技术是大众化的通用工具,我们应当把此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能力展示的手段。对学生来说,只停留在单一的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制作图表,或许只是一个要掌握和测试的内容,只有与数学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其真正的功效才显露出来。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制作统计图表的技能,在这一知识块的学习中确实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它可使学生从一般繁琐的制图和计算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对统计思想和方法这些更实用更现实问题的学习和探索中去,使教学侧重点更明确。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效果好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9.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篇九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内容提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展示平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呢?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改变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创设现实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与计算的必要性,而不是纯粹的从计算到计算。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了不少的办法:或是绘声绘色,或是亦歌亦舞,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等。但这些方法难免容量少,手段单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情景生动逼真,能够使学生进入角色快,积极性高。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处理,具有典型性和理想化的题目模式;而生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纷繁复杂的现象,两者截然不同。我们进行的教学改革,正是要求我们从呆板的教科书中走出来,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亲切的生活氛围中进行知识的获取,才更真实,更能理解学以致用,“我需要我要学”。而作为教学主要参与者的教师在理解教材、驾驭教材的同时也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教材资源更贴近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信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如:教学《统计》时,事先拍下一段反映校门附近的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作业”、“零花钱”、“吃蔬菜”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像这样,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生活中引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就会学得主动,从而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三.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在教学“相遇问题”这课时。多媒体演示: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大卡车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甲乙两地相距70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80千米,大卡车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相遇?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了两辆车的行走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线段图的变化,展示了两辆车的行走过程,即形象又具体。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充分表现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有趣的搭配》时,课前先录制肯德基内热闹的用餐场景,以及丰盛的食物。教师提出为了节约,每人只能选一种汉堡和一种饮料,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在这样熟悉的情境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现代教育技术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出大量的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资源探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四.穿越时空,从课内到课外
目前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教学应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校内校外有机结合。有意识的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建立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10.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性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并能寻找到生活中的运用。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发现等活动,发展平面几何观念;
2、通过实践去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
2、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实验、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
四、教 法:
新的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践和猜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发现新知识。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及时点拨,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使学生思维逐步扩展。
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1、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模型教学;
2、实践式、讨论式教学;
3、评议结合教学。
五、学 法:
从实践中探索―――在讨论中发现―――到生活中对比。
六、教学设计
准备问题: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课件演示: 如果我们要从A地到B地,你会选择哪种走法呢?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回顾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进行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姚明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篮球明星,根据篮球明星姚明的有关资料,你能算出姚明的步幅有多大?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件演示:
(说明:设置悬念,从情境中营造可探索的环境,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用同学们感兴趣的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的讨论与探索中尽可能地展示学生丰富的资源、儿童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精彩,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2、自己实践,发现新知:
① 动手做一做:
用长度分别为7cm、2cm、5cm、4cm的四根小棒,同学们发挥想像,任意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搭成三角形。并思考以下问题:
(说明:学生有了好奇心,同时将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一步是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自己发挥创造力、发现各种可能的结果。学生进行分组实践,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这时引导学生实践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等实践到一定时机时,转入下一步。)
② 交流反馈
③ 形成性质
(说明:通过“做一做”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直观的推理,获得新知,并学会初步说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点评,并用课件总结各种可能。)
④ 作图验证
⑤ 再试一试(说明:既使得学生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三角形,又让学生在作图中更加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也为下面三角形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3、继续实践,继续发现: ① 再动一动手
(说明:通过“再动一动手”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 得出性质
通过展示教具三角形与四边形。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感性认识。课件演示
(说明:展示教具,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课件,带领同学们到生活实践中的去寻找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同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图形之美。)
4、重点内容,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找准学生困难在哪里,这就为后面教师讲解提供信息,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
5、针对困惑,教师讲解:
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对尝试题进行点评。
(说明: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教师讲解的火候已到。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学重点和难点地方进行讲解。这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关键一步。在“想一想”这一题的启发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6、会学数学,学会小结
在课堂小结前,问一问同学: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后,返回到本节课的开始,让同学讨论姚明步幅有多大的问题。
(说明:通过小结,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时学生已经能很轻松得回答姚明的步幅到底有多大了。)
7、推荐创新,布置作业
1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尝试 篇十一
关键词 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原因
由于学校受地域影响,学生的家庭环境、文化知识、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而各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不同,也是造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差异很大的原因。因此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施行切合实际的教育,使每一个体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实践任务,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即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教学。
2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及借鉴其它学科分层教学的模式,将信息教学的基本模式分为学生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任务的分层、课堂教学评价的分层。
(1)学生的分层: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是了解学生。在设计分层教学之前必须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只有明确学生的情况,才能确立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任务的分层、课堂教学评价的分层。
(2)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在教材的知识点,实践操作方面及能力目标上确立每个层面的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3)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同时课堂教学也是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即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4)课堂教学评价的分层:分层评价重在多元评价,要热情地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创造一种讲进步,讲成功,积极向上的氛围。分层评价重在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前进,力求有可比性,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有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3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教学分层教学经过不断的实践,课堂分层教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了解差异,学生分层→着眼差异,目标分层→面向差异,施教分层→针对差异,任务分层→根据差异,评价分层”的分层教学基本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與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在分层练习阶段实行的分层辅导,让每个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关爱、同学的情谊,分层评价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肯定自己的价值。
4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模式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是学生分层较难。信息技术每周只一次,与每个学生的接触时间较少,而每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由于每个班级之间学生存在的差异性程度又有一定的不同,这就给有效落实学生分层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次是课堂调控较难。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差异性程度也有所不同,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难度较大。再次是备课难度较大。对同一教学内容,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编制不同的练习,又要处理好各层习题与各层学生之间的关系,工作量非常大,且难度较大。所以分层教学模式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前做到即备教材也备学生,这种分层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同时也是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提升。
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薛卫香.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成才之路,2013(33).
[2] 张海军.信息技术课中的分层教学.学园,2013(30).
1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教学整合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 预伏诱因, 激发求知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创设现实情境, 使学生感受学习数与计算的必要性, 而不是纯粹的从计算到计算。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是绘声绘色, 或是载歌载舞, 或是实物展示, 或是幻灯辅助等, 可谓匠心良苦!但这些方法难免容量少, 手段单一。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 可有效实现教学内容的适时开放, 情境生动逼真, 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时, 上课伊始, 我设计屏幕上出现一些零乱散落的珍珠。教师问道:“为了便于珍藏这些珍珠, 你有什么办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当一位学生说用线把珍珠穿起来, 不仅便于保存, 而且可以更好地展示它的美丽时, 电脑动态呈现用一根线穿珠的过程。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出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因势利导:我们所学的知识就象这些散落的珍珠, 只有经过及时整理, 应用起来才得心应手。这一情境不仅为本课先罗列知识点, 再由点穿线, 最后形成知识网络的复习方法打下伏笔, 而且使学生产生愉悦心理, 诱发了学生感情、行为上的参与意识, 学生强烈的复习欲望油然而生。足见, 这种在校园模拟网络环境下的“人机互动”, 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教学式样。
二、围绕重点, 化静为动, 提高认知技能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 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围绕教学重难点, 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而多媒体技术就通过直观、生动的课件演示, 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 完成知识构建。例如教学“相遇问题”这课时, 重点是学会求相遇问题中的路程, 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中的相关术语的意思及弄清两个物体相向运动时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 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只能画出教材中静态的线段图或图象。这难以将其中隐含运动变化的情形直观、便捷地展示给学生。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动态演示, 则可把相遇问题的图形、图象动态化、直观化。再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 可以先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当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 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结合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情形, 很快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 受此现象的启发还列举出了不少轴对称的实例。在这种动画式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们学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 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 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贴近生活, 丰富内容, 扩大学生知识面
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现实的生活材料,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信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资源。因此, 应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材料进行学习, 以发挥材料的时效性。例如, 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 学生虽然在未读小学前已经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加法计算, 但对于加法所表示的意义, 以及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不是很了解, 因此, 我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了3个鱼缸, 其中两个鱼缸里有鱼, 鱼儿正在欢快地游来游去;另外一个是空的;接着两个鱼缸里的鱼同时倒入那个空的鱼缸,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这时再通过屏幕显示加法算式, 并且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变成红色, 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 做到了数形结合, 声情并茂。 (在认识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象这样,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出问题, 学生就会学得主动, 从而喜欢数学, 愿意学习数学。
四、激活思维, 鼓励求异, 培养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 小学生尤为突出, 当表现成功时, 越发激起再表现的欲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材料, 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 打破常规思维束缚,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主动探索,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培养创新精神。如录制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或将平时与数学相关的资料, 以多媒体形式存入电脑, 教学时, 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段, 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 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 参与问题的发现即问题的分析过程, 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 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意义, 提高认识水平, 更能促进其创造潜能的发掘。
五、自主探究, 合作研讨, 促进教学交流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研讨, 主动创新, 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 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 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解除困惑, 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 倾听、质疑、说明、推广, 甚至感到豁然开朗。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 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 (包括上网) , 搜集有关数据, 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 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 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 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13.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篇十三
成 果 目 录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课题组
一、方案报告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工作报告
二、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设计脚本 三、二千多个网络多媒体教学和学习课件
四、典型课例
1、语文:练春春老师执教的《春笋》;徐颖老师执教的《春雨的色彩》;吴影老师执教的《小熊住山洞》;陈小云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笋芽儿》;石禹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徐颖老师执教的《耳朵上的绿星星》;肖力老师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潘德梁老师执教的《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是小小推销员》。
2、数学:郭娅娟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设计包装箱》;王波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和复习》;张帝老师执教的《数学乐园》;杨玲老师执教的《巧妙测量》;王燕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
3、英语:陈建国老师执教的英语课《Chinatown》、何雨蓓老师执教的英语课《Teaching Plan》。
4、科学:刘莹老师执教的《健康需要新鲜空气》,《雨的观测》
5、美术:吴倩老师执教的《发现吊脚楼》、《小丑》,文娱老师执教的《对话校园设计》,练春春老师执教的《窗口》
6、音乐:邓勤老师执教的《草原就是我的家》、《小乌鸦爱妈妈》
7、体育:黄剑老师执教的《龋齿》
8、品德与社会:叶茂老师执教的《向谁学》
五、研究论文
1、令狐林老师撰写的《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网络——数字时代学校的动力系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软件创新设计和制作》、《宽带网络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优势互补分》
2、张帝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之行动研究》
3、王波老师撰写的《“试飞”后的几点思考》
4、练春春老师撰写的《浅谈一年级(苏教版)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发表在重庆教育2002年11期上)、《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发表在重庆教育2003年2期上)、《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网上咨询解心结》、《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与实践》
5、程吉富老师撰写的《浅谈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浅谈网络时代儿童科技素质培养》
6、陈建国老师撰写的《尝试合作学习,整合英语教学》、《借助网络手段,介绍英语背景知识》
7、杨桂林老师撰写的《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的结合》
8、吴梦老师撰写的《学科课程整合让英语教学活起来》
9、刘莹老师撰写的《谈改变促学生提高》、《关注科学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
10、叶茂老师撰写的《关于在德育课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11、邓勤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教学方法》
12、文娱老师撰写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
13、肖力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14、曾世勇老师撰写的《建构学生自主参与的数学课堂》
15、郭娅娟老师撰写的《谈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之——设计包装箱》
六、课题获奖成果
1、练春春老师的多媒体电子教案说课《春笋》获重庆市特等奖;教案《会走路的树》获重庆市二等奖;论文《谈网上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获渝中区一等奖;
2、何岚、徐颖、张晓春、卓樱岚等制作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视频案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对生命生成性的关注》获全国一等奖;杨玲、李启琼、李永强、张帝等制作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视频案例《老师请闭上你的嘴——新课程下的数学学习》获全国一等奖;刘莹、张超、程吉富等制作的《在探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三等奖;
3、刘景西老师的电子教案说课《葡萄沟》获重庆市一等奖;何岚老师的电子教案说 课《眼睛的苦恼》获重庆市二等奖;
4、令狐林老师的论文《宽带网络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优势互补分》获重庆市第四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论文《网络——数字时代学校的动力系统》获重庆市第三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并入选《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大会优秀论文集》;
5、王波、令狐林、程吉富、卓樱岚制作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和复习》获重庆市第四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
6、石禹老师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说课《只有一个地球》获重庆市二等奖;
7、邓勤老师执教的《草原就是我的家》获重庆市音乐新课程竞赛决赛一等奖;
8、程吉富老师的论文《浅谈网络时代儿童科技素质培养》获全国二等奖;论文《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信息技能培养》获重庆市一等奖;论文《浅谈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获重庆市二等奖;教案《竖排文本》获重庆市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小学课件集》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奖;
9、吴倩老师执教的美术录像课《发现吊脚楼》获全国一等奖;论文《美术教学与本土文化研究》获重庆市一等奖;论文《挖掘本土文化
挥动创造翅膀》获全国二等奖;
14.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初探 篇十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共享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会寻求知识、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多媒体网络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越性
多媒体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与化学的整合,可以解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建构障碍,尤其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微观反应、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将反应原理、错误操作后果展现,并可定位在某瞬间,化抽象为具体,也可变枯燥为生动,让学习难点顺利突破。网络资源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多渠道的信息,从网络上获得知识,可打破课本的局限,使知识向横向、纵向延伸,为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通过整合,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方式发生变革: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他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查寻知识、主动参与,处理信息,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导活动,教师辅助指导的过程。教师是一位服务者,为协助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二、整合方式
(一)制作课件
制作课件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整合方式之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可制作一些反映微观粒子间反应的课件;反映微观粒子的特点的课件;模拟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的课件等。利用这些课件,来解除学生的认知障碍。课件的制作可以积件的形式,交互性要好,重突破难点,减少没必要的声音和文字,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不断的尝试中,深感FLASH不失为化学课件制作中很好的软件之一,它简捷方便、功能强大、兼容性好。利用它,我在初中化学教学方面,设计了以下课件:
设计内容 设计目的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 展现氢分子夺取氧原子的过程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 展现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复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
(NaOH+HCl、Na2CO3+HCl、AgNO3+NaCl反应)展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反应中溶液离子间形成难电解物质(水、气体、沉淀)的过程
量筒使用中,俯视、仰视造成的后果 展现俯视、仰视读数造成所量液体体积与实际体积偏差的原因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展示溶液导电的原因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
从物质微观组成上展示宏观计算的依据和意义
几种错误操作的后果:
1、加热固体时,试管放置错误使试管破裂;
2、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完后,操作顺序错误,水槽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3、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可能使试管爆炸
4、反应后先撤气后撤灯,还原的铜又被氧化成氧化铜;
5、浓硫酸稀释时,水加入浓硫酸中,使硫酸沸腾,飞溅伤人 这五种错误操作,在实验中是不可做的,它会引起试管破裂或爆炸或硫酸飞溅等,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多媒体可很好的展示其错误的原因及后果。
1、某些原子(如氢、氦)的原子结构
2、氢的电子云;
3、部分物质(如:氧气、水、铜、银、硫酸、氯化钠等)的微观粒子的图片
微观结构学生难以想象,展示出后,可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更好理解微观世界。
(二)制作网页
网页制作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趋势之一,它通过网络的强大的功能,丰富的信息量,将使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网页的制作可以某个专题为目的,如初中化学中的《化学与生活》《环境污染》、《铁》,《初中化学学习资源》等,教师课前按照课程标准,对网上的资源进行整合。在网页中,设制与教学中的相关网站链接,使学生直接通过鼠标点击,了解相应的内容。然后,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并将成果展示出来,与同学共同交流。如在《铁》网页中,教师可根据对学生对铁的现有的认知程度而作了相关提问,对本课中应用的铁的生锈及防治、铁的冶炼等网站作简要介绍,然后让学生进入网站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中遨游,教师不作任何硬性规定,学生充分自主地浏览网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如有的学生对冶铁的过程感兴趣;有的学生对铁生锈及对策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冶铁的原料及成本感兴趣等。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入网站中相关的栏目,搜寻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个性化的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成果,然后写出相应的小论文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在网页上可设计BBS或聊天室,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在讨论区发布信息,协助学生发现新问题,对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及时给予评价和引导。教师也可通过BBS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同时,学生也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观点发布在网络上,可以署自己的姓名,也可以署自己的代号。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度来发布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展现自己,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15.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篇十五
例如:在数学中, 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而在计算机中, 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 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 算法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算法也是将数学应用到计算机中的最重要的步骤。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透彻的掌握数学课本中的“信息技术”知识, 把数学与计算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应当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敢于探索创新, 如:在学习算法与程序一章内容时, 通过亲自编写、运行、完善程序来解决数学问题, 让学生养成编写程序的良好习惯, 能够将自己所学和所想用计算机语言表达出来;而在学习函数图像和立体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中学习到的几何画板更清晰、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知识内容, 这样不仅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具体实施,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注重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这里的结合主要是指应当重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认识了算法、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此时, 我们应当在学生对算法尚存探究的同时, 让学生不断的编写程序、实践运行、完善算法, 用各种方法、各种思路来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教师则在学生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加以指导, 让学生养成有计划、有步骤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方法和技巧上有更大的创新探索, 从而为学生成为编写精炼完善的程序人才打下基础。如:在高中数学必修课本 (3) 中有一个给数据排序的题目, 书中讲了用冒泡法排序, 但在实际编程当中除冒泡法外还有数据交换法、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等等很多方法。我们不能让学生只拘泥于课本方法, 更重要的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创新方法, 给学生一些实践和思维的创新探索,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法自己来总结编写程序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真正把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转化到计算机实践应用中来。
而在学习函数图像、立体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这些章节时, 虽然数学课堂上已经讲了, 但如果能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用几何画板把对应的图像等再通过旋转、伸缩、变形等操作, 在不同的角度立体认识一下, 相信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几何画板是探索几何学奥秘的强有力的工具, 学习容易, 操作简单。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非。”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如:在讲数学必修 (2) 中“空间几何体”一章时, 学生很难理解空间体的结构和形状,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制作简单的3D立体图, 然后通过旋转来观察空间体的构成;又如在讲“直线、圆的位置关系”一章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电脑上绘制圆, 然后移动直线观察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这样,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 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 而且能真正体会到数学运动变化的教学, 体会到图形之间运动变化的美, 通过计算机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每年全国、省、市或者学校都会举行信息技术知识奥赛、电脑制作等竞赛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 程序算法编写、平面设计、机器人设计等都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 而且占到很大比例,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这不仅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 更能够锻炼学生将严谨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应用到实际当中。只有让学生经常编写算法程序、创新设计新方法, 老师重视培养和引导学生, 学校关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紧密联系, 才能够把信息技术真正深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三、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总结经验
目前高中数学课本中的程序算法是近几年才加入的, 而且只涉及了计算机程序算法的入门知识, 但是翻开每年的教材进行对比, 我们就会发现数学课本中的“信息技术”知识越来越多。这首先向我们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和重点: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的密切关系将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算法与程序编写、平面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将成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 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更是一个挑战, 我们应当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总结和积累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和技巧。
当然,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首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 教师不仅要掌握好本专业知识, 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所涉及;其次, 既然要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密切联系, 信息技术的课程量也就有所提高, 相应的教学资源就要有更多的准备;再次, 数学应用于计算机已经是发展的趋势, 但是在很多学校, 信息技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总之,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新起的领域, 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我们应当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总括以上来说,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有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到计算机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教师, 我们应当积极准备挑战新难点、主动探索教学方法、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在这个过程中, 困难与挑战肯定是有的, 但我们的目的是力求将所有能够利用的条件都发挥到极点, 充分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将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点内容, 我们应当做好准备, 不断学习、探索、发现新方法, 总结可鉴经验。
摘要:目前, 高中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知识与信息技术教学密不可分, 而且有些章节已经渗入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中常用到的算法和程序设计, 显然, 培养学生将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信息技术中, 通过算法和程序来实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 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综合素质才能够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联系
参考文献
[1]邓先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认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3) .
[2]吴志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 (6) .
[3]忻重义, 万福永.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绍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5]徐福荫, 李文郁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M].广东教育出版社.
[6]解月光, 董玉琦.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中小学电教.2002.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尝试】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08-26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09-27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施07-22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实施计划06-23
压题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11-02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的整合12-1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06-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07-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