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

2024-10-17

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精选8篇)

1.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 篇一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④乐府和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⑤题目和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⑦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 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3(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4.曹操,“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5.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四)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9.王之涣,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10.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

11.王昌龄,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善边塞诗。1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

1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天门山》《秋浦歌》等,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7.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19.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24.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2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锦瑟》《无题》等。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21.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五)宋

22.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苏幕遮》《渔家傲》等,属豪放派。23.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2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六)元

29.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30.王实甫,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1.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 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之一。

2.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 篇二

孔子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有文采的文章能够刺激人的大脑皮层, 给人带来阅读的兴趣。难怪有人说:“读有文采之作, 如饮醇酒, 令人陶醉;读无文采的篇章, 味同嚼蜡, 难于下咽。”因此, 学生的作文如果能在切合题意、内容充实的基础上, 在保证语言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前提下, 增加语言的文采魅力, 那他的文章就一定会出类拔萃。那么, 如何增加语言的文采呢?接下来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与体会。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 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 文化古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辈又一辈的中华儿女。诗歌的特点简练短小, 字字珠玑。精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一段精彩的叙述。中学生在求学的这些年中, 每年都要学习一定量的古诗, 所以, 他们的古诗积累量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丰富的。学生应该将这批财富很好地利用起来, 恰当地引用到作文写作中, 增加作文的文学底蕴。当然, 理解原诗文的含义是引用和改用的前提。学生作文中曾有这样的一些句子:

“晚自习时, 同学们都在低头认真地写作业, 钢笔的沙沙声充满教室, 有人戏曰:听取钢笔声一片。”

“美, 不仅是动人心魄的感人瞬间, 它常常在平凡中展现。四季是平常的, 也是美的,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无一不散发美的气息。”

可见行文时, 引用古诗词, 能起到鲜明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是一般的表述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北宋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认为:“古之能为文章者, 真能陶冶万物, 虽取古人之陈言, 入于翰墨, 如灵丹一粒, 点铁成金也。”并强调作诗如能做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就能达到“以腐朽为神奇”的效果。除了引用之外, 活化名句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由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很显然, 化用后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 无论从意境上, 还是气势上, 都远胜于原句。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就是化用李白的“青天有酒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其实, 生活中许多方面也在化用名句。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做歌名, 如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 等等。真正高明的应数《涛声依旧》, 歌名便是由古诗句而来, “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这些优美的歌词不都深得古典诗词名句的韵味吗?通俗的流行歌曲也借助古典诗词包括其中的名句, 从而增添了许多雅意。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借用这种活用的方式, 把精美的诗文、名言警句, 通过灵活化用, 化为自己的作文语言, 从而收到耳目一新的效果。真正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中学生写作化用名句当然也能使文章生辉, 比如:“我梦想, 驰骋于塞北辽阔苍远的大漠, 在猎猎的寒风中, 感受大漠孤烟的壮阔;我梦想, 徘徊于江南小桥流水的古镇, 在绵绵的微雨中, 体味水乡清丽的情调。”有了这“大漠孤烟”、有了这“小桥流水”, 语句优美不少, 既营造意境又传达感情, 更富有文学气息。还有一种化用是采用原名句的句式, 填入新内容, 表达新思想。如:

“山麓深深深几重, 抬眼风意柔。雨落凉初透。旧景重游, 路远谁与俦?”

“孔儒端凝月光流, 长阶九十九。木棉香盈袖, 花映人红, 东望清华虬。”醉花阴填词, 表达对学校的怀念之情。增添了文采, 丰富了内涵。在写作中灵活引用和改用古诗词, 能使文章文采熠熠, 让人感受到文学的美丽。

3.北城诗歌及文学观 篇三

方向

没有谁会为你指明

现实的方向

脚下又似乎没有了道路的延伸

干什么事情

快乐也总是如此短暂

莫名的苦痛在心底深埋

在众声喧哗的尘世里

你越来越像一个沉默的哑巴

找不到理由兜售自己

又不甘心被生活任意摆布

成了一张使用多年的钞票

陈旧而脏兮兮的身子

还在接受多少双手的揉搓

失去方向后,道路增多

可以任意去走

但没有一条可抵达风的尽头

抬头是同一片天空

却无法感受到,阳光的阳光

你四处突围

在清醒的夜晚辗转反侧

也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有时,一个又一个梦追赶着

你大汗淋漓,像在白天一样疲乏

而梦的尽头

黎明和方向

会不会一同苏醒

冷日子到来

太阳披上虚假的外衣

大地漫散着冷漠的光芒

冰块以冻结冬天的意志

把涌动的热情存封

雨点弓着腰献媚地

追随着雷的最后回声

流水以凝固的状态

保留了属于自由的一点点时光

美艳的花朵敌不过生命的轮回

塑料花趁虚而入

占上了季节的枝头

方向无法说服

道路以改变自己的方式延伸

冷日子就这样猛然到来

温暖变得珍贵而具体

我们强烈地思念火

思念与火有关的事物

挣扎着,烘暖日渐冷寂的心

让火舔干

霉暗的往事和身体的伤疤

站在火的中心

驱赶长夜黑色翅膀的围拢

外面涌动着巨大的寒流

正好可以使你关紧门窗,安静下来

悉心打点

走向春天的简单记忆和行囊

一地落叶

怎能躲得过秋风呢

就算冬风在不远的路口

板起伪善的面孔

这遍地艳丽的色泽

如大片衣着华美的人群

被生活迷失

被风吹送,被雨击打

悲哀的身子

似乎要抓住什么

又宿命地俯贴着

大地温暖的胸膛

如传说般的理想和爱情

已被季节封存在

遗忘的角落

找不到通往天空的道路

这一只只虚弱的翅膀

便无疑地跌落了

曾经的盎然嫩绿

阳光,无情地把它们蒸干

而脏肮的春天

还要再一次来

谎言和真诚的翠绿

还在同一枝头生长

那千万片叶子挣扎着争夺天空

千万双脚疲惫地抢占道路

而这一地落叶

化作梦的眼睛

趁着夜色

破土而出,悄悄诞生

在秋天对一棵树的言语

如果不是这枚叶子落在头上

我真的不会在意你这棵不起眼的树

我知道秋天来了,每天都路过这里

却从来没有认真寻问

这是一棵什么什么树

就在大街侧旁,你腰身有些弯曲

低低的,一伸手便探到了枝叶

难怪没有窝窠或鸟鸣什么的

叶子已不亮丽,不是秋天的原因

烟尘附上毛茸茸的叶掌

灰灰的,一如日子的暗淡

这些稠稠的叶子,就要一片接一片飘落了

一如静美的思想

展开在广阔的土地上

在春天,曾拥挤成一份温暖的颂词

或是为争夺阳光

无法说清,是哪片叶子把哪片叶子遮挡

一个又一个黑暗之夜

使你彻底回到了自己的内心

夏天那几场大雨,还有冰雹

折断了柔弱的几枝,砸掉了一些脆绿的叶脉

大风东西南北吹

哪棵树不在风中摇啊摇

离天空很远,你仍在向上生长

还有烈日发狠的炙烤

打卷了,绝望了,最终顶过来了

你曾作梦,把城市变成森林

但没有想过,要离开街道侧旁

因为那将会把自己移向,更大的荒原

这就是你的位置了

这就是你的姿态了

我不是你,向你十分的致敬

尽管这般

你从不收敛绿的叶黄的叶秃的枝

依然向天空白云热烈地抒情

文学观/北城

4.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 篇四

洛夫,台湾诗人,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诗坛誉为“诗魔”。他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代表作品有《灵河》、《石室之死亡》、《外外集》、《无岸之河》、《诗人之镜》、《时间之伤》等。

痖弦,台湾诗人。痖弦的作品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他的诗在1960年代台湾崛起的名家中,口语生动活泼、音乐性最强,并最能表现悲悯情怀、生命之甜美与现代人生命困境之探索。有诗集《深渊》、《痖弦诗抄》、《痖弦诗集》等。

5.文学创作杂谈诗歌 篇五

百家争鸣,敬若神仙。一夜成名,地动天翻。

家人喜庆,亲朋欢颜。名利双收,仰望蓝天。

社会发展,风云变幻。影视普及,娱乐万千。

人心浮躁,见书就烦。节奏紧凑,敲打键盘。

鼠标一点,世界尽览。名人名篇,淡若云烟。

今非昔比,大不如前。著书立传,自费出版。

千辛万苦,各处讨脸。费尽周折,最终赔钱。

文坛窘境,郁郁寡欢。雄心壮志,老生常谈。

没有稿费,举步维艰。外人嘲笑,老伴翻脸。

吾志所向,甘愿奉献。热爱文学,一往无前

冥思苦想,彻夜不眠。孤灯残影,寒酸苦禅。

感动苍天,灵感闪现。及时捕捉,拙作呈现。

欢乐孕育,痛苦分娩。孤芳自赏,夸夸其谈

情不自禁,老天有眼。欣赏佳作,滋润心田。

6.诗歌常识及练习、答案 篇六

1. 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 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 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4. 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5.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托物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

(二)古诗常用的一些技法

1. 比喻:用某物比喻美好的品质和情操,或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或小人的丑行 2. 对比:有今昔对比、远近对比、是非对比、善恶对比、精神与物质的对比 3. 衬托:有以动衬静、以暗衬明、以悲衬喜、以虚衬实 4. 比拟:或拟人、或拟物

(三)赏析古诗常用的词语

1.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2.反映诗人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闲适恬淡之情

3.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炼、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

4.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对仗工整、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5.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等

6.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诗歌赏析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楼 旧 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6、阅读唐代诗人刘*的两首小诗,完成题目

偶 书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一条古时水,向我心中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1)填空: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偶书》中,诗人以胸中“磨损”的刀比喻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则是以。前者,诗中有“刀”,手中无刀;后者,手中有剑,诗中无“剑”。

(2)简答:诗人赠予姚秀才的只是一柄熠熠闪光的宝剑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①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 义?

②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③ 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的手法。(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1分)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答案;

一、(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二、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三、答: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四、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五、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六、答:(1)①受到压抑的正义感 ②流水比喻古代传下来的宝剑(共3分。第①处,1分;第②处,2分,缺“古代传下来”扣1分。填写的文字意思对即可。)

(2)解答指要:末句“勿薄细碎仇”,是赠剑时的嘱咐;“薄”,迫近。(3分。抓住末句,言之成理即可。)

七、答:① 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 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③ 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八、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

7.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 篇七

一、学业有成素质高,英语舞台获好评

从小在风景秀美的古城苏州长大的赵萝蕤于十四岁那年踏上求学之路,由此开始了她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人生。赵萝蕤的父亲赵紫宸生于寒门,靠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考入东吴大学,后又赴美留学。当赵萝蕤到了入学的年龄时,赵紫宸已经回国在东吴大学担任教务长和神学教授了。即使有着深厚的美国教育和神学背景,赵紫宸依然是一位具有极高传统中国文化修养的儒雅之士。他担心教会学校本能地轻视中文教育,于是亲自在家教授女儿赵萝蕤《古文观止》及《唐诗三百首》。在很多学生看来,对古诗文的学习和背诵并不轻松,死记硬背是常有之事。但赵萝蕤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古诗文有一种唱歌般吟诵的感觉,学习起来非常轻松。在学校,赵萝蕤的语文科成绩一直名列第一,很快跳级至四年级就读。六年级时,赵萝蕤的语文素养达到甚至超过了中学生的水平。1926年,赵紫宸受邀担任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赵家因此举家迁往北京,而赵萝蕤也于同年如愿顺利考入燕京大学附属中学。

入读中学才两年,赵萝蕤便以优异的成绩表现直接升入燕京大学,在中文系受教于谢冰心、周作人、郭绍虞等文学大师。第二年,燕京大学外教、来自美国的伯嘉向赵萝蕤建议:“既然你那么热爱文学,就应该跳出中国文学的范畴,到更广阔的世界放眼其他国家的文学。以你的天资,中国文学完全可以自修。如果外国文学学好了,能帮助你的文学素养更上一层楼。”赵萝蕤觉得伯嘉说得很有道理,回家征求父亲的意见。赵紫宸对此也表示赞同,于是帮助她从中文系转到了英语系,专攻英国文学。这个决定和转变改变了赵萝蕤一生的生命与事业轨迹。就读期间,赵萝蕤参加过莎士比亚名著《皆大欢喜》的英语舞台剧表演,她所扮演的罗莎琳赢得了场下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在英语小说选修课上,赵萝蕤将老师布置的所有英文原著阅读作业都完成了,而其他同学都只是部分完成。她的英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让很多教授都惊叹不已。殊不知,赵萝蕤很早就在父亲的书房里读过哈代、狄更斯、萨克雷等人的名著,早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英国文学研究底蕴[2]19。

二、入读清华勤苦学,译著荒原难超越

由于读书早,又多次跳级,赵萝蕤年仅20岁就从燕京大学毕业了。如此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在面临择业时也曾遇到过选择的困惑。赵萝蕤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三十年代的女大学毕业生,能够选择的职业与生活的道路并不宽广,我也有过数次求职碰壁的经历。父亲后来建议我,还是继续在学校读书吧。在燕京大学的隔壁就是清华大学,那儿新成立了一个外国文学研究所,于是我去试一试、考一考。”按照当时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招生考试要求,除了英语是必考科目外,还有两门任选的外语也是必考项目。赵萝蕤的法语勉强及格,而德语只能交白卷。幸而她的英语令人惊讶地考出了满分,打动了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绝大多数老师。最后吴宓教授拍板说:“好吧,等入学之后再补德语吧。”赵萝蕤就这样被清华大学录取了,而且还获得了每年三百多元的高额奖学金。在清华就读三年期间,赵萝蕤认真聆听了吴宓的《中西诗歌文学比较》课程、温德的《法国文学》课程、叶公超的《文艺理论》课程以及司汤达、梵乐希等外教的多个西方文学课程,这些课程对于迅速提高赵萝蕤的外国文学修养和翻译理念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除了日常在课堂上接触外国文学之外,赵萝蕤还经常为《学文》杂志撰稿,而内容均是对已经公开出版的外国文艺理论文章的翻译。《学文》杂志的创办者是家喻户晓的民主斗士闻一多。正是在闻一多的要求下,杂志社才选中了英文水平和外国文学水平都有一定造诣的年轻才女赵萝蕤,请她译稿、撰稿。在清华读书的最后一年,已经在外国文学界和翻译界小有名气的赵萝蕤应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代表人物戴望舒的请求,开始翻译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荒原》是世界诗坛上公认的一首征引渊博、晦涩难懂的英美象征主义长诗。托马斯·艾略特为创作这部后来给他带来诺贝尔文学奖的长诗,引用了三十多位作家的数百部作品,引入了包括东方的梵文在内的二十余种语言文字,还隐喻了《圣经》中的很多故事,连英美文学界在品读这部作品时都颇费精力。但赵萝蕤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硬是啃下了这块难啃的翻译骨头。1937年,赵萝蕤的《荒原》译著由上海新诗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叶公超亲自为该译著写序。赵萝蕤的译文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原文的丰厚旨趣和晦涩意蕴[3]83。尽管后来又有几位翻译家触碰了这一颇具挑战性的翻译对象,但赵萝蕤的译著《荒原》自问世后数十年来一直难以超越。

三、美国史诗引译兴,重头再来若等闲

成功翻译完《荒原》之后,对于赵萝蕤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翻译难题了,而她的翻译实践也按部就班地进行着。1943年,赵萝蕤从英文转译了《死了的山村》,这是一部由意大利文学家西洛内所写的以反法西斯为题材的长篇小说。1957年,为纪念轰动一时的世界文化名人名作系列活动的举行,赵萝蕤翻译出版了《哈依瓦撒之歌》,这是一部由美国诗人郎费罗创作的长诗。1962年,应外国文学名著编辑委员会的请求,赵萝蕤开始翻译《草叶集》。被誉为“美国史诗”般作品的《草叶集》由美国诗人惠特曼创作。与此前二十年内的翻译实践有所不同,赵萝蕤决定不仅要认真翻译这部作品,还兴趣盎然地准备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当她花费数年时间搜集完翻译和研究所需的资料,准备正式开始动笔翻译时,遇到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让赵萝蕤和很多知识分子都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赵萝蕤的财产、译稿、书籍等在屡次抄家、批斗中丢失。丈夫陈梦家不堪折磨、饮恨自尽。这些都对赵萝蕤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她也无心开展自己所钟爱的文学翻译事业。

直到1978年,赵萝蕤及其丈夫被平反,外国文学名著编辑委员会再次向她发出了诚挚邀请,请她着手翻译《草叶集》。已年近古稀之年的赵萝蕤将自己遭遇的打击与不幸置之度外,重新焕发青春活力,以顽强毅力与极大热情接受并致力于这项翻译工作。此时的赵萝蕤依然坚持多年来养成的一条翻译习惯,即在开始进行翻译之前,要熟读原文,如果有必要、有兴趣,还要透彻地研究原文。由于此前搜集的资料被毁或遗失,赵萝蕤要重新开展资料搜集工作。为此,她自掏腰包,到美国尽可能多地寻找有关惠特曼及其《草叶集》的论著或原始资料。赵萝蕤当时的裸眼视力已经严重下降,但仍然宛若年轻人一样,全力以赴为研究翻译《草叶集》做准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赵萝蕤才开始动笔。翻译中途,还自感研究的不足暂停手中的译笔,待研究清楚之后再继续进行。如此前前后后共耗费了赵萝蕤十年光阴与心血,但换来的是《草叶集》译著的成功。惠特曼曾意味深长地谈及《草叶集》说:“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书,而是可以触碰得到的生命。”[4]33赵萝蕤的译著面世后,中国的读者和外国文学研究者公认,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射出生命的火焰。可以说,赵萝蕤不仅翻译了文本,更以译文表达出了原作者的创作初衷。如果没有在翻译之前对作品的深入研究,要达到这样的翻译效果是不可想象的。

四、始终如一荐直译,炉火纯青铸典范

在艰难的、翻译《草叶集》的过程中,赵萝蕤曾感叹道:“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创作的伟大的作品,翻译它比翻译詹姆斯或艾略特的作品要困难许多。”所以,如果将赵萝蕤的《草叶集》译文与惠特曼的《草叶集》原文进行比较对照,不难发现,赵萝蕤对此作品翻译所倾注的辛劳与智慧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有意思的是,赵萝蕤对《草叶集》的成功翻译也惊呆了美国人,不仅芝加哥大学在为赵萝蕤颁发专业成就奖时特意提到了这部译著,而且连《纽约时报》也刊发了专门文章,介绍赵萝蕤及其《草叶集》的翻译特色,还在文章中例举了惠特曼《草叶集》的一段原文和与之对应的赵萝蕤译文。原文自然以英文呈现,而译文则是以汉语拼音呈现[5]162。这段英文与拼音的对照,让美国读者直观感受到了赵萝蕤在诗歌节奏与诗歌韵律方面高超的翻译造诣,由此也不难看出,赵萝蕤的诗歌翻译是诗歌内容与诗歌形式完美统一的典范。

摘要:曾是芝加哥大学百年十大校友之一的赵萝蕤,在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领域做出过杰出的学术贡献。秀外慧中的她年轻时一直成绩优异,多次跳级升学,最后选择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为终身事业。

关键词:赵萝蕤,诗歌文学,翻译

参考文献

[1]赵萝蕤.读书生活散札[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赵萝蕤.我的读书生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刘树森.赵萝蕤与翻译[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

8.中国经典诗歌意境文学图式的调节 篇八

关键词 图式调节 世界图式 文学图式

图式的调节是指“对图式进行修改并对其成员的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调整”(Stockwell,2002:79)。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够重复地解释新的信息,即没有相同的背景信息存储在脑海中时,原有图式的某些特征就会被调节。例如,人们通常遵循自己脑海中的行为图式去做事情。根据已有的经验,人们在餐馆就餐时,通常是先就餐后买单。但是如今有很多餐馆要求先买单后就餐,这让很多人之前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很迷惑。这样一来,在餐馆消费的行为图式就需要加以调整。

在中国经典诗歌中,图式调节是指图式内部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和调整,从而导致同一个世界图式对应多个文学图式和意境的局面。其中,世界图式与文学图式、意象与意境都是不同的概念。世界图式是关于某个客体的百科知识,相当于物象。文学图式是关于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的客体的知识。意象是指被赋予了主观感受的客观物体,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产物,等同于文学图式。意境是指在诗歌中描绘的画面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情感。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正确理解依赖于诗歌中意象的文学图式。

根据对文学图式调节的不同程度,图式调节可分成“图式变迁”和“图式变异”。图式变迁是指新的文学图式与典型文学图式有稍许偏差。图式变异是指意象的文学图式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意象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

虽然通过文学图式变迁所形成的意境虽然有稍许不同,但是不会打破原先的经典文学图 式。譬如“月亮”在经典诗歌中通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思念之情,但是由于思念之情的来源不同,不同诗人所描写的“月亮”的文学图式是不同的。例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人民的关切; 李煜的“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表达了诗人的亡国愁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张继在秋夜漂泊他乡的孤单寂寞。由于诗人的背景不同,不同的诗人的个性和在写诗时的情境也不同,所以不同的诗人对同一意境产生不同的情感。虽然由于“月亮”形成的意境有稍许不同,但是并没有改变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同时,月亮的文学图式的变迁还丰富了“月亮”这个意象的涵义。

中国经典诗歌意境文学图式的变异的认知机制是在语境干预下的认知凸显转移,即从文学图式的一个特征转移到另外一个特征上从而导致图式本身发生变化,用来表达主观色彩的成分由一个变成了多个。譬如“柳树”文学图式的主观成分即可以是“离别”,又可以是“故乡”的象征,还可以是“遣愁”的凭借。

“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是用来表达“思念”情怀。例如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明月”这个词激活了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所以认知凸显这个认知加工环节没有发生作用,月亮的典型图式没有被修改或调整。但是由于月亮的物理特征,它还可以成为亘古不变的象征。因此,月亮的世界图式就衍生出两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文学图式来,一个是表达思之情的月亮,一个是表达亘古不变涵义的月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月”激活了月亮的世界图式,世界图式继而激活了有关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语境的干预下,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思念”上转到了“永恒不变”这个特征上。此时,“月亮”的文学图式的调节为另一个文学图式。

但是不管是图示变迁还是图式变异,文学图式的调节只是对原有文学图式进行了一些调整,而不是完全颠覆。这种调整只是增加了某些特征到原有的图式上,从而创造出了更多的意境。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图式调整是根据语境将一个文学图式中的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一个特征调整到另一个特征上,从而导致图式本身发生变化使凸显的新特征与诗歌的主旨一致以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文学图式的调整可以丰富文学图式的内涵,同时也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美感体验。

参考文献:

[1]Stockwell,P.CognitivePoetics:AnIntroduction[M],London: Routledge,2002.

[2] Semino,E.Language and World Creation in Poems and Other Texts[m]. London: Longman,1997.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常宗林.图式及其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2.

上一篇:教师社会实践论文范文3000字下一篇:预备党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