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中国风(精选9篇)
1.江南园林中国风 篇一
论壶天仙境景观模式在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演进
摘要:当最有历史的“葫芦”遇上最缱绻多思的文人,江南私家园林中经常出现的理想景观模式——壶天仙境,便粉墨登场了。此模式的具体运用有些相似的特点及要素构成,本文综合总结了贯穿其中的一般规律,并从社会、自然、文化、哲学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历史缘由,尤其是道家思想的深刻印痕。及对当今乃至后世园林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字:葫芦 壶天仙境 景观模式 江南私家园林
导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流派思想纷繁交错,相辅相成,继而逐步走向融合,比如中国古典园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量,它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构成手法,日益焕发新鲜光彩,处处闪烁人间智慧。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恐怕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们共同追求的两种选择。能光宗耀祖固然欢欣鼓舞,即使仕途不济,亦可循着一方园林,避世玩乐,同样快意人生。文人,始终有文人的格调和追求,也许,这只是积极进取过程中的一种退思、休憩和整顿心灵。是道家的心思,一种超脱的出世观。是文人墨客,尤其是那些得不到满足的帝王家和仕途不顺的骚人们的最爱。在道家精神蓬勃发展的同时,配套的象征物和景观也随之诞生。
当最有历史的“葫芦”遇上最缱绻多思的文人,江南私家园林中经常出现的理想景观模式——壶天仙境,便粉墨登场了。
一、追根溯源——“壶天仙境”的源起及特点
1、葫芦的文化宗教内涵浅析
葫芦在我国,历史久远。早在新石器遗址中就有古葫芦皮和众多的葫芦形陶器物的出土,而且有些葫芦陶器底部较尖,显然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成为蕴涵了某种宗教意识的祭祀器物。
《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其中的“瓜瓞”就是指葫芦。许多民族的创始传说中都离不开葫芦,比如汉族《独异志》载: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兄妹是从昆仑(葫芦)山中诞生的。远古人类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象征性和充满幻想的。因葫芦外形浑圆饱满,常见且极易生长,于是葫芦与母体的生殖能力便自然而然地嫁接在了一起。我国许多民族的先民,都曾崇拜过象征母
体的葫芦。在他们看来,多籽的葫芦便是人类祖先的化身。甚至在不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将葫芦作为始祖和保护神的习俗。
同时,葫芦作为收魂法器在古代广为应用。尤其在道教活动中,葫芦与灵药相关,并成为道教仙人最具特征的伴物。例如,“八仙”中的铁拐李,跨鲤渡海的琴高,寿星膝前的仙童等,身边均有药葫芦或酒葫芦的佩挂。仙人是长生之人,葫芦中的仙药为长生不死之药,因此葫芦又具有了攘死镇物的意义。
2、当葫芦演化成“壶天” 那么“壶天”呢?何为“壶天”,此物与葫芦又有什么关联?
据考证,葫芦古写为“匏”、“瓠”、“壶”。也就是说,“壶”即葫芦,在古代,葫芦是最常用的容器。道家之“壶天”原本为葫芦之内腔。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方士的神仙思想和神仙信仰以后,到东汉道教的产生,象征母体的葫芦也就因沾染上了仙气而受到崇拜。秦汉、晋、唐以来,葫芦被视为仙品、仙居、仙境,连行医卖药,也要借重葫芦的仙气,“悬壶济世”便成为灵丹妙药的标记。
《后汉书》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为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口候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乃毕,当去。’”此事后被葛弘记入《神仙传》,同一故事又见于《云笈七鉴》卷二八《云台治中录》(施存)学大丹之道„„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的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三洞珠囊》称“壶公谢元,卖仙药。”
尔后,道教便把仙人所居的仙境称为“壶天”,因而“壶天”也就成为道教中人大肆宣染和炫耀的仙境。在道教仙话中“壶天”仙境被描绘得神妙莫测,令人惊叹不已。从此,人们开始祀神求仙,以期羽化,幻想死后的灵魂进入“壶天”仙境。
3、“壶天仙境”对古代文人的救赎
大概仙家本领大,可伸缩自如的故事实在飘渺美好,让后世众多希图避世的文人不自觉地赋予“壶天”以新的意义,将它视作身在尘世却可摆脱尘世烦嚣的理想之境,借以休息身心、怡养情趣。
回到传说,我们发现“壶天”这种仙境模式,实际上是封闭式的小天地,它隐蔽,入口极其狭小,常人不能察觉,经过一番曲径探幽的旅程方能见内里的别有洞天,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大多作品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大如承德避暑山庄,小
瘦西湖宝葫芦门洞(园主祈望葫芦
这一吉祥物能带来好运)
如私家宅院,都由高高的围墙四面围合,具有安全性和私密性。中国宅园式园林的这个基本特点,实际上是受道教崇尚的自然隐逸观所影响的。主人在高高围墙环绕的园中,不下厅堂,尽享山林之乐,享受与自然交融的美感。人在其间,感到无限的惬意和酣足,和一种隐蔽于世的自我满足。
至此,葫芦以其巧夺天工的造型,神秘诱人的传说,和千百年来人们有意无意地渲染,逐渐演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壶天仙境”。小小的“葫芦”中蕴含了一个神仙世界,诗化家园。
“学成文武艺, 售与帝王家”,从而“ 封妻荫子,衣锦还乡”本是寻常士子普遍的心理追求。然而当满腔抱负随风而逝,满目苍夷时,人们不由想逃避,躲入“壶中”,那管它世事变迁。这最初只是一种理想,只是当人们固执地要将这种市井之中的隐逸之乐转化为现实时,中国古人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在文人士大夫中形成了兴建私家园林之风,且经久不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却一脉相承,试图构造这样一个“葫芦”般的理想家园,外面的纷繁喧嚣只因进了这个葫芦口,而果断地屏蔽,内外互不干扰,超凡脱俗。有记载的自王维的辋川别业始。历经金谷园等,直至明清鼎盛的江南私家园林,更是将这种理想画卷发挥到了极致。
二、意在笔先——景观模式特点及要素构成
1、景观模式特点分析
“壶天仙境”这种景观模式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迎合那些现实中失意的文人墨客们。这些人往往具备极高的文化艺术素养,既然俗世不能让他们满意,便花大量心力构造这样一个个巧夺天工的园林。在江南水乡,他们的灵魂得到浸染,与这湿润温和的空气相契合。
江南私家园林普遍具有“壶天仙境”的特质,围墙便是那“壶”。多处市井之中,用地狭小,周围可取之景甚少,故多采用围合内向的布局手法,即将主景布置在庭院的中间,周围沿墙布置各种建筑,其观赏视线均朝向内部。这样,既遮掩了“俗物”,又增添了景致。它们多为宅园,总体布局上一般采用前宅后园的形式,若要进到园林里需经过住宅部分将世外桃源与喧闹的城市隔绝,使深幽的景致藏而不漏。这种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方式,对规模不够大的私家园林尤其有效,前期冗长的铺垫是为了进入观景处的惊艳和豁然开朗。比如苏州的留园。
2、景观要素构成
留园平面图(下方红色入口
宛如“葫芦”的瓶颈)
景观要素指的是通过各种物象具体地表现出来的某种构成某种景观的元素。2.1、规模
多分布在城区近郊或者住宅旁,作为日常生活起居部分的延续和扩大。园林位置多处市井中,用地有限,规模较小,比起皇家园林的恢弘壮阔,江南私家园林则多是在平地上挖湖堆山,种植花木。以小见大,在渺小的空间里意图造出深远的意境。2.2、布局
多采用前宅后园的形式,整体也算是一种“风景构图”吧,将组成园林的物质材料——建筑、水体、山石、植物等按照地形、功能、自然条件、总体立意和个人需求进行组合布局。以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效果,追求的是一种发现式和体验式的人性游览模式,构成形式与内容完整统一的简约凝练的内向闭合式园林。2.3、建筑
私家园林在建筑上采用曲折灵活的布局方式,以厅堂作为主体建筑,周围穿插亭、廊、轩、榭等。按照园居生活需要。建筑布局的次序大体为:先定厅堂,次定楼阁,再定轩馆、亭榭,游廊则贯穿其中,使建筑连成一体。私家园林一般密度较高建筑布局讲究尽可能相对集中,以“密”托“疏”,保证自然山水景观在园林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内外空间在各种巧妙的借景、障景、隔景等手法中进行着相互间的连通、渗透。2.4、园路
为了实现园林的审美过程,就必须有路的通达;为了增加园林的意境,必须曲径通幽。园路,是联系园林各景点的纽带。路以曲为美,以幽而上的原则与山中的羊肠小路有关,有主路、支路、小路,追求自然意趣,迂回曲折,经常也会做一些回环和装饰。曲廊 2.5、水体
小径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私家园林素重理水,许多园林中水体所占面积颇大,形式多样:湖、池、河、溪、瀑、泉,应有尽有,再辅之以堤、岛、桥等小景观和各色植物,生动形象,宛若天然形成。私园多以水为全园灵魂。比如:苏州拙政园水面占3/5,大部分建筑临水而建,其间由曲折起伏的水廊相连,水多桥多,布局错落有致,景物互为映衬。2.6、山石
掇山、置石,这恐怕是中国园林特有的技艺吧。在中国,园必有山。自古文
人爱石,爱赏石,是雅好。宋徽宗大费周章只为花石纲;留园可以单为瘦皱透漏奇绝的冠云峰修葺一座院落来衬,可见一斑。甚至《园冶》作者计成也为自己的叠石造山能力颇为自得。且山石处理多借鉴绘画理论,使其具有更深内涵。的确是妙法自然。
拙政园小飞虹
(跨水而建,与周围景物相得益彰)
留园冠云峰
2.7、植物
花木,是有生命的,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变换其形态色彩,同周遭的山水建筑融合一体,互为映衬。植物造景以模拟大自然为基本特征,综合采用诗格、画理与“比德”兼备的植物配置模式,以植物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创造园林意境。气候环境不同,实时景物变幻,甚有野趣。2.8、色彩
道家本就飘渺若仙,江南私家园林,色彩以黑、白、灰、暗紫为主,黛瓦白墙,几乎都是朴素,淡雅的。不仅极易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等相协调,而且还能给人以优雅、宁静的感觉,恰似一副水墨山水画。2.9、景观装饰
景观装饰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色彩单纯,对空间起点缀作用。有些小品具实用功能,有些又具有精神功能,更多的是兼而有之。在一座座私家园林中更是不乏那些精巧的小景观,包括墙体装饰、室内陈设、铺地、雕塑、彩画、盆景、工艺品等,多用那些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花纹,纷纷表达出人们对于和美幸福生活的美好希冀。2.10、小结
追求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基本特征:以山水地形构成园林骨
荷风四面亭
(因环亭皆荷而命名,且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四季景皆佳,可堪玩味。)
狮子林“琴、棋、书、画”漏窗
架,因地制宜自然布局,该藏的时候又隐约着那曲径通幽般的飘渺气质。
三、源远流长——景观模式的形成(1440)
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定的历史和它的观念和目的。”如此说来,“壶天仙境”如此盛行于江南私家园林倒不奇怪了。
1、社会环境
江南地区,向来民风富庶,物华天宝,文采风流。比如苏州,远在春秋时就是吴国的首都,隋开运河后则变为重要商阜,长期以来幸免战祸,无论经济、文化仍可维持小康局面,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成为江南头等富庶繁华之地。且文风极盛,清时,状元数为全国之冠,这些人一旦官场失意或告老还乡,便大肆购买土地以修宅筑园,从而使苏州成为官僚地主高度集中的地方。
2、自然环境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温暖湿润的宜人气候。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湖泊罗布,即使城内也是水网交错,为庭院引水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加之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于花木滋长。同时盛产玲珑剔透的古怪湖石,便于叠山。
3、文化优势
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从封建社会行政中心衍生而来,有的是方正规整棋盘状路网的城市布局,在这种封建专制下的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窒息着一切生机,使得尚有灵性的文人士子们“常愿卜居幽僻,摒避喧尘”总想逃逸到自然中过一份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便是中国自然式山水园产生的初动力
中国古典园林滋生在东方文化的飞天沃土之中,并且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古代并无专门的造园家,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的感情色彩。尤其是绘画,山水画,甚至有一脉相承的各种理论,当笔尖下的神仙世界诉诸现实中时,想必无论设计还是建造,乃至完工,激情必定是贯穿始终的。以欣赏山水风景,陶冶情操为主,在江南,这块温润的土壤中,魏晋以来形成的道家隐逸思想隐士文化一直流行着。
为求得人格的独立,士人的反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崇尚清静无为、向往远离社会、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形式而表现的,他们以这种消极逃避的形式远离专制政治,在广阔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氛围中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求得身心上的相对自由。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将归隐境界描写得美妙无比,如诗如画。
4、哲学背景
中国哲学发展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其主干无非是儒家和道家,再加上个西来的佛家(主要应用于寺庙,在此不赘述)。儒家深研的是治世之道,提倡“学
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的入世观;道家,宣扬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是仙家福祉,表现为清静无为的隐逸态度,是一种超脱的出世观。虽然有些理论被解读为放任,无作为,其理念却能使人摒弃尘世的纷繁杂乱,获得心灵的宁静愉悦,这与营建中国传统园林这一人们心灵的栖居之所目的不约而同。
“壶天”观念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从而彻底抛弃一切羁绊。“壶天”思想规劝人们“返璞归真”,转入平静的世界, 达到无欲无求的状态,待一切都恢复自然了,再用礼乐重整秩序。他们为人们营造一个理想的王国。对于古代文人来说,终究是为了逃避现世的纷扰,选择一种避世隐逸的方法来对待人生。
神仙生活是道教信仰者神往的,在仙境“可以外生死、极虚静,超脱自在,不为物累”,人们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不了的,都可以在那里得到补足,道教提供了又一个理想乐园的意向。它同其他宗教相比,勇敢之处在于执著“追求今生幸福”,“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这样的仙境,他们在尘世中也找到了相对应的洞天福地,那么壶天也应该是道教仙境的又一个具象了。
“壶天”观念是将儒学精神与个人情感统一后所形成的一种世界观和处世哲学, 严格讲它缺乏系统的理论,更多带有感情色彩,这不是一种哲学, 而是一种外道内儒的复杂思想结合体。其中既有理性的平静, 又有情感的激荡。
四、现代园林难觅“壶天”妙法
也许是中国近现代革命进行得太彻底了吧,当一脉相承的古典文化遭到怀疑,被唾弃,被打倒,再慢慢开始复苏,重回我们身边时,会惊觉,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老祖宗的智慧需要一点点重拾。
比如园林学,这个系统理论或许是舶来品。其内容,对于国人,应该是很熟悉的,中国的造园活动,早在商周便已开始。然而,如今的我们经常会悲哀地发现,国内现在设计存在的园林很多是西方的复制品,或者是几种理念参杂在一起,生搬硬套而来。
不是说西方园林不好,也不是说不能复制。只是有时想起那曾令外人无限钦羡的独特的艺术园林,不由扼腕。从何时起,我们的园林艺术变得如此不伦不类。比如“壶天”,我们可能会在某些公园象征性地看到一些“葫芦”造型的景观或门洞之类装饰。只是
慕尼黑芳华园
(具有江南园林风格,深受好评)
“壶天仙境”这个模式,这个中国特有的儒道文化孕育出来的,神化的世外桃源,那种底蕴,那种巧思,那种方寸之间纵横深远的山水园林,却是不见许久了。
有时比较一下同宗的日本园林,他们虽然源自中国,却不断融合了他们民族
自身的特点,靠“枯山水”独步世界。其实,中国古典园林才是真正的集大成者。并且,在我看来,应更受推崇。毕竟,相比日本苦禅似的静默,中国古典园林中那种欢愉、怡然自得的感觉可能更得众人心吧。
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风景园林学”专业划归为国家一级学科,生态文明已被收入《党章》,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时,对生活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被越发看重。为避免中国现代园林也如中国城市一般“千城一面”地发展,我们理应海纳百川,外国的先进理论成果固然重要,古人传承下来的智慧更是必不可少的,何况是如此富有魅力的园林艺术。
五、对当今乃至后世的影响
空虚无形却独立存在,运转不止却永不改变。这是道家。
中国古典园林是抒情的,出世的,追求的是一方与世无争的“壶中天地”。人们在自然山水园中隐逸,连皇帝都要自比与世无争的樵夫渔翁。
壶天仙境,一直是古典园林模仿的永恒主题。它调和艺术与生活,创造出“美好的、诗一般的”梦幻境界,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西方人所说的方壶胜景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一)
“东方智慧”。
其实,江南私家园林的经典靠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式,“壶天仙境”与其说是一种景观模式,不如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境界,它同所有中国古典园林一样,追求的是道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这一方天地中,多了些心灵寄托般的闲适,少了几许现代人工打造的矫揉之气和刻意为之的别扭。
小小葫芦,犹如洞天,别有天地,在这葫芦世界里,洋溢着仙灵自然的气氛,透着非凡的想象力。这是一种超凡的人生意境,蕴涵了道教关于天地造化的宇宙意识。
一切,生动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一种优雅精致的生存智慧,温文内敛的精神气质。对现在浮躁的社会来说仿若一股甘泉,对于后世,更是享用不尽的文化宝藏和东方智慧。
2.江南园林中国风 篇二
中国的园林总体可分为两大类: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成就最为突出。笔者就江南园林的布局手法以及造园原理上来谈谈我的浅见。
一、自然式的布局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在江南园林中扬州、苏州园林的成就最高。这些园林的布局多自然式的,究其原因,要从园林性质和原主人说起:当时的江南园林是私家园林,多为宅院合一的;而园主人又多是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墨客。他们将自己的感情意志寄托于这些山水田园之中,借自然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或表达对某种高尚意境的追求,从而达到犹如陶源明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就形成了江南园林必然是自然式的布局。
以拙政园为例,拙政园是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被贬后,在大宏寺的部分遗址上修建的,以后又几经易主,发展到今天的景象。拙政园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夏日蕉廊,冬日梅影雪月,春日繁花丽日,秋日红蓼芦塘,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我想也正是这种模拟自然山水的布局格式以及园内匠人那高超的叠石以及理水的技艺才使得有今日的辉煌。所以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二、多种多样的造园方法
江南园林在造园手法上以其多种多样也成为一种不可不提的创举。江南的私家园林大多运用分景,隔景,借景,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传统的手法来进行造园的。粗浅分析一下有如下几种:
(一)内向与外向
这种手法在半园、鹤园中很多见。沧浪亭也是使用这种手法最明显的,它将内外结合起来,用借景的手法营造一种彼此都是风景的意境。使得内景外用、外景内用、内外互动、情景相映。这种造园手法使游人产生一种处处可观景、处处能动情的感觉。
(二)看与被看
即观景与景观的概念。如拙政园中的扇面亭,这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建筑,初看起来似乎可有可无,但从看与被看的角度来讲,点缀在这里的亭子起到一个视觉中心的作用,成为了一个焦点景观。让游客不会感觉到空洞或者无聊。景观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它的功能是审美的,而看与被看中的“看”也可以理解为“审美的看”。法国的凡尔赛宫,所有的道路呈现一个整齐的放射状,这样的布局很容易让游览者感觉到空旷以及无聊。但在凡尔赛宫中所有的景观接点均有可看的景观来供人们欣赏。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渐渐被人们习惯成为了自然。而美很多时候就是一种习惯。
(三)空间的对比
这种手法最典型的例子应该是留园的入口的处理。它运用抑扬先抑的手法将人们那种渴望美景的心情达到了极至。在异常曲折、狭长、封闭的空间当中,衔接的是一种让人顿时豁然开朗的天井的处理。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含蓄和内敛的特质,营造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
(四)露与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越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这里所说的“重旨”与“复意”都包含有言辞之外耐人寻味的意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正是我们平时所提倡的含蓄之美。也正是对比所用的妙处。
(五)引导与暗示
依然以留园的入口为例,江南的私家园林很强调引导手法的作用,这种引导或是置景来起一个提景的作用,还起到一个启示作用,所以古典园林中提倡的“曲径通幽”就把所有的道路处理的极其蜿蜒。
(六)疏与密
狮子林、拙政园以及怡园中的理山置水都运用了此法。在留园中也同样运用了这种对比的手法。以期借疏密的对比和变化形成某种韵律节奏感。
(七)起伏与层次
江南私家园林多依附于住宅的侧墙来建造亭,榭,游廊,而侧墙本身的外轮廓线就充满了起伏和变化,这样就产生了良好的烘托陪衬的效果。
(八)虚与实
虚与实是一对既抽象又概括的范畴。所谓虚,也可以说是空,或是清灵、空灵,或是就是说无。所谓实,就是实在,结实或质实,或者说就是有。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实的部分就是白粉墙,它在里面中占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虚的部分主要是门窗孔洞以及镂空的廊子,它与粉墙构成的虚实对比极为强烈。还有一些要素如隔扇,漏窗介于二者之间,可看作半虚半实的要素,可起强调与过渡的作用。如留园中部景观就采用着这一手法来造园。无锡的寄畅园也采用了虚实对比的手法使整体效果生动活泼。
(九)蜿蜒曲折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无论是道路还是小桥抑或是廊子基本上都是蜿蜒曲折的。廊的曲折,不仅以意味着流线的曲折,而且也意味着空间的曲折。因为廊本身作为一种狭长的带状空间,既起引导人流的作用,同时又起着分隔空间的作用。江南园林所具有的曲折多变的空间形式,多半也是借曲廊分隔形成的。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柳荫路曲一带以及西部景区的水廊,都因巧妙的借用了曲廊而赋予了空间组合的曲折性。可见蜿蜒曲折在空间的处理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渗透与层次
这种手法体现在步移景移上。在任何一个园林中设计者都想达到一种360度景观的效果。这就要求在任何一个立面上(下转第53页)都要有不一样的景观。需要我们的园林有层次感的体现,如在江南园林中的许多漏窗的运用。就让景观达到了最佳的效果。又如从在网师园东侧看月到风来亭,有一种“我在桥上看风景,而人在桥下看我”的互相营造景观的效果。
我国现在的许多建筑以及园林中也不乏对古典造园手法的运用。例如昆明世博园的东吴小筑,就成功运用了框景、对景、空间序列的处理等多种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又如美国的明轩、东园蒋园,也借鉴了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以及布局方法;昆明世博园中的中国馆中空间的处理也是对古典园林技法的运用。
纵观这些古典方法在现代园林中的使用,由于受到空间的局限性、工匠技艺的差别、人类知识,认识水平的差别,使得这些模拟的古典园林仍有欠缺了许多。所以我们的改进创新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江南园林中国风 篇三
关键词:苏州园林;造景艺术;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其独特的造园思想先后对日本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影响到现代景观。本文主要就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艺术主要分为借景艺术、叠山造景、理水艺术及花木造景等主要方面,本文主要就这几大方面中最主要的,也是现代景观这几种应用最多的几种造景艺术进行深入地讨论。
一 设计中的借景艺术
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造景中追求空间的无限外延的重要手段,《园冶》中有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借景艺术包含内借、外借、复借等手法,不仅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而且加强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
外借又称巧于因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 把山脊线、天际线或地平线等作为空间的参照,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比如华润置地开发的平门府项目,就将园外远处的古塔纳入到景观之中,正好顺承了平门府的古典园林风格,形成局部大环境的完美统一。
巧于因借需要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客观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内借这种造园方法在现代景观的应用更加广泛。
举例来说,框景是把园林中的精巧实景巧妙地收放到特殊的窗、门框、亭台楼阁门框内,让“画框”中的画鲜活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何园的月牙门 ,这种月形门已失去其原有的门的作用,主要作用就是在园中塑造一处月形画面,使不透气的隔断墙有了呼吸的地方,同时可以让让对面的景物若隐若现的展现在游者面前,起到空间的引导和指示作用,这种“引而不发,显而不露”的巧妙布置,也使得园林中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
现代景观中也常借用这种手法,如图1,苏州博物馆中有一面方形的落地玻璃窗,室内没有设置过多的灯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阴影画框,画面主体是室外栽种的竹林,窗前设置的座椅使游人常坐在这里休息,就不自觉地入到画中,成为一个人形剪影。小小的一处景观,却因为人们的驻足停留欣赏增加了游览时间,最后形成的感受量也与游览了一个大型景观基本平衡了,得到了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这就是中国园林能够做到小中见大的秘诀所在,被苏州博物馆很好的诠释了。
二 设计中的叠石造景
在园林中将山石零星布置,称为置石,是重要的造园素材,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之说。园林中常用置石创造意境,寓意人生哲理,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真实原野山林的空静之美。
苏州园林中常根据主人欣赏意境的不同,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建筑、山、水、花木所搭配成的物境来表现预定的主题。如苏州个园,设定了春夏秋冬四个主题的园子,在春园中栽植竹林,竹林中散置有石笋与太湖石,石笋掩映在竹林中象征竹笋破地而出,太湖石则在比喻一幅百兽争春的景象,小小一片竹林去传达出了各种春天的信息。上海世博中国园中的石笋园也是借用了这种置石方法(如图2),把石笋穿插于竹林之中,结合粉墙等设计元素,以现代简洁明快的设计语言,引申竹笋的美好寓意,来表达对世博园的美好祝愿。同样的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传递出了新的意义。
三 设计中的水石结合
庭园理水和山石一样, 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 园林无水则不活。“水随器而成其形”古代造园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而聚水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石。这就是为什么苏州园林中的水离不开石,这两者必然相伴而生。
现代景观设计中,只有水和石的景观未免显得过于单调,所以通常要有植物作为中间的过渡,荷花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留得残荷听雨声”这种宁静的意境,也只有荷花可以诠释出来。现代设计中的林间宅这处私人庭院就将这三者完美结合,(如图3)同时进行现代化变形,同样也是将原来的自然石转化为现代的几何石板,通过不规则的拼接使整个景观活跃起来,荷花与睡莲点缀其间,宁静雅致。
四 设计中的花木造景
花木造景中比较常用的是利用植物的光影美,制造粉墙花影的剪影效果。 粉墙花影具有黑白对比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常作为一个中心景观出现。
苏州博物馆中的一处粉墙花影山水画就是这种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成功应用。这处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境界,运用不同石材错落摆放,根据颜色的不同形成了虚实远近关系,将这宏大的画面融于这秀气的苏派园林之中,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五 设计中的材质的替换移位
古典园林中的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材质在现代设计中也被拿来广泛应用,只是使用的方式与位置发生了转变,材料已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和作用,更多地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传达设计的意义。又或者更为抽象的是对古典园林中的一些事物进行意向转化,是完成的作品看似具有古典意味,但实际上并没有采用任何古典材料,这种手法也更为巧妙。
材质的替换与移位这种设计手法更为被现代设计所接纳,因为其手法更具现代性。奥运公园地铁进站口的景观墙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将古典的瓦片移位到墙上和石凳上,古典建筑上的建筑材料与现代装饰手法相结合散发出别样的古典味道。
东湖九号会所运用的是意向替换的手法,将苏州园林中的竹林形象概念化,抽象成纵向的密集线条,运用于建筑的装饰中,同时点缀睡莲水景,塑造出一种竹林中水潭的古典景观意向。(如图4)
六 小结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 王雷,王建国.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4):73-74.
[2] 周伟,王佳,蔡平等.苏州古典园林漏窗之美[J].南方农业,2009,3(8):42-45.
[3] 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4.142-150.
[4] 李早.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J].中国园林,2004,12:33-36.
[5]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7-50.
4.江南古典园林综论 篇四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景、意义
正文:
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学科,是集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为一体的学科。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将审美情感体现出来,在设计风格中,应具备个性化的显现,同时形成视觉变化中的愉悦,创造出温馨的环境,从而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古典园林的产生与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当今社会已处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因而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与更新的。能否创造温馨的意境之美,是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主要原则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外部空间环境中的“精神家园”是否优雅的标准之一,其审美性显得日益重要。其中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苏州古典园林堪称我国园林艺术之典范。其造园数量之多、艺术成就之高为其他所不及,代表着我国古代园林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苏州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和艺术特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它很好的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同时它也是古代先民改善和打造良好生存环境的优秀典范,为现代社会构建天人合一、和谐家园的构思提供了灵感和借鉴。现代城市景观营建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居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过快的今天,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消失,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试图在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这一对立的问题上,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途径,从而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平衡统一。当我们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这一思想精神与中国古典园林所特有的源于自然、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天人合一”观点不谋而合。所以,符合生态和谐原则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思想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是与中国传统思想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园林构景,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运用多种构景手法表现自然之美,以求达到最佳境界。中国古代园林构景基本手法有障景、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其手法因园林性质、规模,因地而宜、因时而宜。那我们就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1、障景
障景是用假山、树木、建筑物等设置屏障,既遮挡不利于表现园林景观美的景物,同时又为
园林增加景致的设计性屏障景观。前方如有不雅
场地、建筑、器物等影响园林景致,多建造富有
韵味的遮挡性景物,用来遮挡视线,同时增加园
景。如园路前方的照壁、园路两侧栽种的密闭松
墙等。如拙政园中部原入口处,经过长长的夹道
进入腰门,迎面一座小型黄石假山,构成一个幽
闭的前导小空间,犹如臂章免使园景一览无余。
2、借景
借景是将园外之景巧妙地组合于园内,使景深增加、层次丰富,形成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景色,使园内、园外景观融为一体。借景有远借(如远山)、邻借(如大树)、仰借(如楼阁)、俯借(如池鱼)、应时而借(如花草)
。借景能使园林空间范围扩大、画面生动,景观层次丰富,因此在我国造园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建于拙政园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优美。
3、框景
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采收外部空间画面的一种构景方法。可采用门框、窗框、洞框、廊柱框、乔木枝干抱合框等,框景可将散漫的景色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步移景换达到画境,实属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集合。拙政园的“梧竹幽居”四面的月洞门就是最好的框景。
4、对景
对景是指两个彼此相对的景致,能够相互观赏的构景方法。如拙政园中部从枇杷园通过圆洞门“晚翠”望见池北雪香云蔚亭掩映于林木之中,又如自西部扇面亭望门洞外的到影楼等景物,都是对景的手法。
5、漏景
漏景是通过花墙、廊壁各种造型的花窗、漏屏风、树枝叶隙、林木间隙等,将院内外、廊壁内外、林隙内外的美景组合,构建一种若隐若现、雅致迷离景致的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时代不停地在前进,园林在不停的演变,纵观古今中外园林景观发展,不难发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环境和自身认识的深入,以及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然而,中国园林景观的形式也体现了这种变化。当今世界,为人们所喜爱的景观更多的是人与自然,与所处环境和谐相处,生态自然的亲和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园林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在于“艺术地再现自然”。因此,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石。现代园林的趋势走向也由“仿生”自然向自然发展,这恰恰是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的延续,在此基础上更适宜的顺应的当今的时代性,城市中自然式园林营造的根本任务,除了展示给人们自然形式的美,还有一点就是调节人居环境中的生态平衡,这同时也是自然美得以展示的前提。这是现代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的表现,并使园林更具有时代性、赋有创造力,有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更容易满足现在人们对园林的审美的追求和功能需求的适用性。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是园林环境和文化理想相互交融,经过漫漫历史的长河证明其给使用者带来适宜的生存空间。因此中国园林启示我们的园林设计应遵循文化主导和原则,要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深刻挖掘,使设计不仅满足美观和实用性,更能融入地方传统,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内容,创造出人们育闻乐见的,具有乡上文化特色的生活空间。在新的时代里,它不断地走向街头,走向室内,走向乡村„„它以其艺术实践证明自身不但有其灿烂辉煌的过去,而且有其蜚声中外的现在和几乎无限的未来!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创新。虽说中国古典时期已经结束,但其生命但未因此而终止,相反仍有其不可估量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景观的缩影,具有很强的自然生态性。21世纪是人类从非生态时代向生态时代的转变;是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时代。因此,生态景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为重要。而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完美的融入了自然美、人工美、静观美和动观美。中国古典园林可居、可游、可观、可赏,它以山水园林著称于世,是世界园林之母,是生态艺术的典范,其“天人合一”思想、“风水说”、季相生成等体现了中华先人的生态智慧。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古典园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方面,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范式和资源,对现代景观有着重大的生态启示。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世界性影响极大地扩展。特别是其中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生命拓展和未来走向的有关提法,更应该以社会实践特别是造园的具体事实进行检验。中国古典园林以其优越的自然生态与丰饶的精神文化生态之和谐结合辐射于当代,指向着未来。他除了具有生态学、文化学、未来学价值之外,还具有哲学、美学、艺术学、养生学、历史学、文博学、建筑学、园艺学、工艺学、技术学等多种价值。因此,我们不但应认真保护祖国这一文化遗产魁宝,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多种价值潜能,而且还应深入研究其多方面的价值意义及其结构、规律等等,使之上升为系统理论。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多元互济、交流对话的时代,世界已成为一个日益缩小的地球村,人类面临这一个共同的环境危机:环境生态与社会发展几乎呈对立态势。有识之士敏锐的感觉到,人类的生存面临着挑战,必须要进行“人文精神的反思”,进行“人的再度发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合乎人们那种期待的视野。而中国古典园林,将艺术、自然和哲理完美的结合,实化了环境、雅化了陈设,人们诗意的生活,这正是人类环境创作的典范,是人类共同的魁宝,它的意义远远地超过了造园学本身。中国古典园林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从未来学的视角向前看,它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严峻的社会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5.园林江南实习调研报告 篇五
————苏州古典园林调研有感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最为可贵的美学财富。其有意识的把园外景物“借”到园内视景空间中来,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在园林建筑规划设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借景的目的是把各种在形、色、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借景是为创造艺术意境服务的,对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提高园林艺术质量的作用很大。“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本次江南实习与调研就这个话题对苏州园林中借景的运用做了一番总结和归纳并设想了其与现代园林的融合与指导作用。
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其中直接借景又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
远借与邻借是视观赏距离远近而分。远借通常要有登高或临水的观赏条件,所观大多为色彩较暗淡、模糊的景物轮廓。李白有诗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景即为远借。苏州园林中最为经典的远借莫过于拙政园于北寺塔。由拙政园东部进入中园,从梧竹幽居亭西望,可见巍巍高耸的北寺塔影,掩映于翠绿丛中枝叶扶疏的远方,恰似屹立于园墙之内,大大丰富了中园园景,产生意境深远而优美的感受。(下图)
邻借指以矮墙、柱廊、门窗等,借取周围近距离景色。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谈到:“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昧。”沧浪亭园内缺水,故其在临水处设一复廊,中墙开窗,游人从内廊可借园外之波,外廊行之,园内之景亦收眼底。
拙政园梧竹幽居开空窗(下图),又称“月洞”,即在空白墙上做成满月形状。则外部景观如画一般镶嵌“画框”之中。观赏的角度不同,画框中的画与人也不同。
半窗,即将窗安装于半墙之上。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常常运用。如苏州沧浪亭内“翠玲珑”是以观翠竹为主题的建筑,小巧精雅,南面植竹挡围墙外不好看的风景,北面栽竹形成翠林。
而南北之墙,各布置一排半窗,白日满院鲜翠映入眼中使人爽心;月夜凉风微起“墨竹”轻舞,尤如动态的水墨画。(下图)
长窗,又称“隔扇”,通常落地,安装在上槛与下槛之间,既有窗的功能也有门的作用,故亦称它为“落地长窗”或“落地门窗”。在苏州园林中,长窗是最实用的窗之一。人可出入、通风、采光、保温,居室内能赏室外美景。长窗有四扇、六扇、八扇之分,扇数的多少一般依据建筑开间大小而定,一般多布置于厅、堂、馆、轩。
仰借与俯借是视园林所处位置,或观赏者视线高低而言。天空、飞鸟、青山、高塔等皆可为仰借的景物:而站在楼阁或山石上,居高临下所看到的景物则为俯借。俯借的观赏点一般设于高处,由上望下,景物越低则越小。杜甫登泰山而作《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即是表明此意。仰借与俯借可同时存在。沧浪亭位于其园制高点,身处其亭可俯视园外之景,但是却无园外之喧闹,仿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相反,路人于园外即可仰视沧浪亭之核心建筑,升起欲探究竟的愿望。(下图)
应时而借是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营造一种气氛和意境。如一日之间的晨曦夕霞,晓星夜月;一年之间的春天风光明媚,夏日浓绿深荫,秋天碧空丽云,冬日雪景冰挂。间接借景是一种借助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由于静止的水面能够反射物体的形象而产生倒影,镜面或光亮的反射性材料能映射出相对空间的景物,所以,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有助于丰富自身表象以及四周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而借景的内容则要从形、声、色、香来讲。分为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和借香组景。
园林建筑中主要采用对景、框景、渗透等构图手法,把有一定景效价值的远、近建筑物、建筑小品,以至山、石、花、木等自然景物纳入画面即称之为借形组景。此为最普遍的借景内容。
借声组景则是对声音的运用。自然界声音多种多样,园林建筑所需要的是能激发激情、怡情养性的声音。在古典园林中,远借寺庙的暮鼓晨钟,近借溪谷泉声、林中鸟语,秋夜借雨打芭蕉,春日借柳岸莺啼,凡此均可为园林建筑空间增添几分诗情画意。如拙政园枇杷园的雨打芭蕉,留听阁的借声等。(下图为留听阁旁的三十六鸳鸯馆)
夜景中对月色的因借在古典园林中受到十分的重视。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观秋月之景,杭州西湖三潭映月之景等等。皓月当空是赏景的最佳时刻。除月色之外,天空中的云霞也是极富色彩和变化的自然景色,所不同的是云霞没有一定的规律。另外,随季节变化的植被也是要被考虑在范围之内的。网师园的四季之景就是对植物的应用。
借香组景一般是对植物的应用。一般的芳香类植物有桂花、栀子等。在拙政园中,枇杷园广植桂花,人于亭中休憩,淡淡的桂花香味就会从外面飘来。
将苏州古典园林之借景之手法总结,则不外乎三点:一是提高视点之位置;二是借助空间外通之道;三是开辟透景线,以借远景或自然景观。而按感官特征来划分,有直接的视觉景物相互借景;或在不具备视觉景物的情况下,依靠自然创造一种自然的气氛,透过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而产生一种意境、情怀或趣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的内容不断充实和更新以满足园林开放性的需要,借景更是大有可为,如城际间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上的中、远景;城市绿地在满足传统的观赏功能时,还要作为人们相互交往的活动场所而必须重视借景手法的运用。但是必须做到“借景有因”,就是说由于外在某种使人触景生情的景物对象,可以用来创造某种艺术意境。以上所举的形、色、声、香,还不足以概括可资因借的对象,大自然中可资因借的对象还有待进一步的寻觅发觉,并尽量防止一些杂乱无章、索然无味的实像引入到景中来,所谓“嘉则收之、劣则摒之”。
这就得说到所借景物与设计空间的关系,必须重视设计前的相地、人流路线的组织,以及确定适当的得景时机和眺望视角。设计前的相地,需要顾及借景的可能性和效果,除认真考虑朝向、对组景效果的影响外,在空间收放上,还要注意结合人流路线的处理问题,或设门、窗、洞口、以收景;或置山石、花木以补景。建筑和广场的空间是人流活动的空间,静中观景,视点位置固定,从借景对象所得的画面来看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采用一般对象的处理手法。若是动中观景,由于视点不断移动,活动空间和借景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随之变化,画面也就出现多种构图上的变化,为能获得众多的优美画面,在借景时应该仔细推敲得景时机、视点位置及视角大小的关系。
现代化的城市建筑造型新颖,大量高层建筑兴起,使得人们更希望有美好的俯视景观。这就要求现代园林不仅要做到“因借体宜”,更要构图完美、曲线流畅、场面开阔以使人们在俯视时能够充分领略园林优美的平面构图,即做到被“借景”。园林与建筑相互借景,对比鲜明,形成视觉冲突,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6.江南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谈 篇六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对私家园林内外空间的理解以及空间的组织关系这个角度来阐明对江南私家园林的认识,同时也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发展的影响。关键词:私家园林 布局手法 空间理景
江南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山水园林的典型代表,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风景园林界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并且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探讨了对古典园林的不同理解,展开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为我们今后中国园林道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路和指导意义。
一、私家园林的历史背景
私家园林起源于两晋,是在世局动荡,文人才子们怀才不遇、宦途受挫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文人园林作为中国私家园林风格的主流,充分体现了人们当时矛盾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对一种收放自如的人生境界的把握和憧憬。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他们为了在居常生活中寻找一片天然净土供作调剂精神和寄托情赏之用,造园活动盛极一时。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私家园林不断完善,明末,江南园林之盛达于顶点。明清时期,园林风格也更为细腻、精致,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种种手法都日趋成熟。园林建筑也在匠师们不断改进下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品类。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使得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方式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法势不同的。中国传统建筑基本采用沿南北轴线纵深发展,创造出一系列院落,形成变化有度的空间序列。而中国私家园林小巧精致,为了在一个有限的人工环境里展现无限的大自然,其空间层次极富变化,时而虚实相渗, 时而既围又透,相互交错穿插从而形成曲折多变的空间序列。按照计成的话说是“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历代的造园师们在师法自然的观念指导下以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为源泉,创造了以山水为景观骨干的造园风格。
二、江南私家园林布局手法
通过对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的组织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对当时的政治思想,社会背景,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等构成的设计思想的影射。归结起来,其布局手法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主题多样――全园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区,每区各有主题:或为山水,或为奇石,或为名花,或为古木,力求内容多样。
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有分隔而又不闭塞,彼此空间渗透,似分似合,隐约可见,层次丰富,境界深邃,这是小空间园林的重要理景法则。
欲扬先抑――在进入主景区之前,先通过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沿园的基址作周边式环行布置游线式江南园林发挥小园特色的常用手法。
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轻盈空透,亭榭小巧,半亭半榭也常被运用。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石峰置于庭院,盆景置于室内,都是为了取得合宜的空间尺度与视觉效果。余意不尽――采用诱导联想的手法在意念上拓宽景的感受与想象;或把水面延伸于亭阁之下,或由桥下引出一弯水头,从而产生水势漫泛、源远流长的错觉;或使假山体势奔竞止于界墙,犹如截取了山脉一角,隐其主峰于墙外。用匾额楹联点景,可收到发人遐想、浮想联翩的效果,如“月到风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亭名等,都是绝妙手笔。
邻借远借――借园外景物供园内欣赏,这是最讨巧的扩大空间手法,《园冶》早就作出总结。
江南园林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对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水池不种荷莲,留作明月白云之俯借;芭蕉、残荷听雨声,则为应时而借;苏州拙政园之宜两亭,是为邻借;见山楼、塔影亭是远借。
三、以苏州留园为例谈空间理景方式
留园最可称道的是建筑空间处置手法的高超,也是它最具特色的地方。它不单单体现了以上介绍的私家园林传统的布局手法,更有独具特色的空间组织的处理方法。
其一,从入园一开始,以一系列暗小曲折的空间为前导,使人从喧闹的城市街道转入园门后经过一段情绪净化,再见到山水景色,宛如进入桃花源中与世隔绝的境界。这是江南诸园入口处理中最成功的一例。其空间序列安排是门厅-曲廊-小院与二门-曲廊与小院-山池。
其二,在主厅五峰仙馆周围,安排一系列建筑庭院作为辅助用房(包括揖峰轩、还读我书处及鹤所等处),这些庭院空间既相分隔,又相渗透,相互穿插,层次很多,景色丰富,面积虽不大,但无壅塞局促之感,可称是建筑空间处理的精品。
留园规模仅次于拙政园,面积约2公顷。在这个范围里,它是如何将不同群组的建筑空间与中部山池景色相结合起来的呢。通过分析,在留园中利用园中庭院作为建筑与园林主景的过渡与衔接的。园中庭院即园内附属于厅堂斋馆的各种庭院,它们是园林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园林的主景山池空间总是较为开朗,属于“旷”的境界,而庭院空间较为狭小,封闭,属于“奥”的境界(柳宗元把风景分为“旷”与“奥”两大类,园林理景必须有“旷”有“奥”,使之产生对比变化)。这样不但丰富了空间层次,也起着衬托山池主景的作用。
对于留园的各个独具特色的庭院理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园子不大,但理景的方式却是变化多样的。每个庭院会以不同的内容、主题作为庭院的核心,而且每个庭院与建筑的组合关系也是不径相同的,有的辅以建筑两侧,有的被柱廊相环,有的位于建筑一角。总之是呈现一派丰富多彩,层次有加的景象。另外,不同建筑群组通过廊、庭院、曲桥等连接起来,形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序列。传统私家园林的布局手法在这其中表现的是淋漓尽致,通过漏窗形成的借景扩大了建筑的审美空间,通过亭廊与建筑的相互组合形成步移景异的风貌,通过合理的比例与尺度来表现事物对人的视觉感等等。
四、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对传统园林的研究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传统园林的启示作用,即传统园林的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二是传统园林的警示作用,亦即传统园林中的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予警示。积极的一面:无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是景观设计中。对于空间布局的把握很多都蕴涵着传统园林的思想,例如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重复与再现、衔接与过渡、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以及空间程序的组织等。这些都是传统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值得提起注意的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主流思想的变迁,传统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封闭的小空间,人工形成的山池景色已不在是人们所追求的。因此,我们不能固守陈规,仅仅抱着园林的传统形式不放,以不变应万变,其实并不利于中国园林的发展。我们需要做的是借鉴,融合,找到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园林形式。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 《江南理景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4
2. 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10
3.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王少锐,韩怡 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中的空间美 重庆建筑 2005.10
5. 刘彦红,刘永东,龚志龙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收”与”放“分析 江苏林业科技 2004.8
7.江南园林中国风 篇七
中国山水画讲究虚实结合的空灵之美。水之远近, 云岫之变化, 笔之干湿, 墨之浓淡都是虚实的变化。一般来说, 有形为实, 无形为虚。“虚”即留白, 是山水画构图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法, 它可以表达画家所要表达的一切, 白可代表水、天、云以至于万物, 或云烟相生, 或水波浩渺, 所以中国画的空白也就成了想象中的空间。空白不是“什么也没有”, 在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里, 空白是以没有形象当有形象来理解的。空白强调“虚”, 实际却突出“实”。为使空白合理, 画面空灵、通气, 画中的主要形象, 主要情节正是由这些“虚”的空白衬托出来的。虚实相生使画面的意境更加深远, 收到“画在有笔墨处, 画之妙在无笔墨处” (戴熙《习苦斋画絮》) 的效果。清代画家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说:“凡布置要明虚实。……如一处聚密, 必间一处放疏, 以舒其气, 此虚实相生法也。”清人笪重光也说:“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图1)
中国山水画的虚实处理对江南园林的空间设计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园林艺术是一种空间的艺术, 空间就是“虚”, 是一种无形的、无法触及的微妙体验, 由于它的内容、范围的不确定性, 使人在感受它时便会产生丰富的主观联想, 不能一语道破, 似雾非雾, 若隐若现。
虚实在园林中, 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以山水来看, 山为实, 水为虚, 再就山本身来讲, 其突出的地方为实, 如峰、峦, 而凹进的地方就为虚, 如沟、壑、洞等。在江南私家园林中, 经常以水面作为全园的中心, 强化了“空”的意象, 又无所不包。如苏州网师园中部以水面为主, 强化了“空”的意象, 却又无所不包, 亭、台、楼、阁依水而建, 天光山色, 树影花容映于池中, 虚实结合, 丰富了视觉效果。 (图2)
园林建筑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更好地诠释着“虚与实”的妙处。以建筑来看, 实可以指建筑本身的形体, 而它所构成的空间, 则为虚了。老子曾说:“凿户书墉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对于内部空间以开放为主的私家园林来说, 其中的建筑物更是强调空灵、通透。“虽数间小筑, 必使门窗轩豁, 曲折得宜。” (钱泳《履园丛话》) 对于园林建筑物来说, 往往以粉墙为实, 廊或其它透空的部分如门窗、孔洞等为虚。而漏窗、隔扇等则属于半虚半实的要素, 往往起到调和与过渡的作用。园林建筑的里面处理常常使用虚、实及半虚半实这三种要素的巧妙组合形成虚实相生、妙趣无穷的效果。
如无锡寄畅园东部的廊院, (图3) 清响小院以粉墙所围合是实, 上开圆形月洞门及棱形门与外相通为虚, 西靠三面临水的知鱼槛, 以虚为主, 而郁盘廊由粉墙构成, 上有漏窗, 是实中有虚的佳例。
为了取得和谐的美, 虚实组合也应当有适当的比例, 应避免虚实各半、平分秋色的状况。要么以实为主, 穿插着虚, 要么以虚为主, 再辅以实, 如此方能抑扬顿挫、生动活泼。正如宋人李澄叟在《画山水诀》中所说的“稠叠而不崩塞, 实里求虚;简淡而恐成孤, 虚中求实。”
如杭州郭庄, 整个园子分为“静心居”和“一镜开天”两部分, 中间以“两宜轩”相隔, 前者为居家会客之所, 建筑高度集中, 主要建筑香雪分春厅、乘风邀月轩都汇于此, 后者是散步赏玩之地, 由空旷的方池为主。这二区一虚一实, 对比性很强, 但双方之间, 又有转化。在“静心居”区采用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实中有虚者, 开门于不通之院, 映以竹石, 如有实无也”的手法。如香雪分春宅院与很多亭廊曲折环抱, 组成许多天井、小院, 墙壁又被轩豁的门窗所占, 实中留虚, 院落间, 粉墙旁, 又点缀着竹石、芭蕉, 虚实交错, 意犹未尽。 (图4) 而“一镜开天”则相反, 为了不使这片水面产生空疏落寞之感, 方池西面用回廊环抱, 西北角点一扇亭, 又在池上添一曲桥, 使得虚中带实, 不至于分量过轻, 达到均衡。
同一个立面, 也可以按虚实处理不同而分为若干部分, 有的部分以实为主, 实中有虚;有的部分以虚为主, 虚中有实。例如无锡蠡园“层波叠影”景区中的伫月廊西立面的处理。 (图5) 它西侧临水, 北接半亭与千步长廊相通, 其中部是廊, 上有漏窗, 乃以虚为主, 虚中有实;两端则是白粉墙, 配以漏窗, 乃以实为主, 实中有虚, 加之北面紧贴着空灵的半亭, 丰富了虚实的层次, 既有对比变化, 又能协调统一。
由此可知, 有了虚, 才能显出实的自然生趣, 有了实, 才能体现虚的空灵有致, 这便是“虚实相生”的道理。虚实是相辅相成的, 处理得当, 便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如果处处实, 则僵硬, 处处虚则形神俱散, 只有虚实相生才气韵生动。
参考文献
[1]张同标.北派山水画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4
[2]俞剑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8
[3]童雋.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10
8.陈金根 收藏起江南园林 篇八
记者第一次见到陈金根是在一个酒会上,接过他递来的名片,上面头衔不是企业家也不是董事长,而是“静思园园主”。接触下来,记者发现陈金根就是这样一位爱石、爱园如命的商人。
其实在建园之初,陈金根仅仅是想为自己的工厂添置一个后花园,为发展中的企业注入一些文化元素。他开始满世界找寻造园的构件——古建筑与奇砖异石。渐渐地,他收集的奇石、古树、砖雕、盆景和古建筑越来越多,包括雕花长窗、砖雕门楼、斗拱梁柱,甚至是整座古宅。那时这些东西别人还不当一回事,而他却视如珍宝。收集的工作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直至1993年,他正式开始精心打造自己的园林。
如今我们在静思园里能看到许多古建筑和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都是陈金根一点一点收藏来的。
收藏各地的古建筑
1988年左右,一些城市的旧建筑被大肆拆除,陈金根从拆迁中看到了机会。他托朋友搜集动迁地块中古建筑和老房子的信息,要把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保存下来。
苏州、上海、安徽,只要朋友告知拆迁地块上有古建筑的消息,陈金根会立即赶往现场,并带着专家去做鉴定。陈金根将它们视为珍宝,仔细地拍下照片,绘制图纸,将每根梁柱,每扇门窗一一编号,再小心拆卸。然后运回吴江小镇,存放在那片空旷的农田上。有数不清的夜晚,陈金根在越堆越多的砖雕门楼、斗拱梁柱前踱步,思忖着它们日后的位置,与古老的文明一次次对话。
今天的静思园建筑,大部分砖雕门楼和厅堂结构都是明清遗作。从各地搜集来的古建筑材料,经过统一构思,被恰到好处地融入园内建筑,得到了最好的归宿。徜徉园中,犹如走进古意悠然的城池,不知今夕是何年。一个个风亭雨楼,一座座水榭月舫,一道道九曲回廊……移步换景,赏心悦目。如园中用来会客、议事的“嘉会堂”,用的是千年黄柏大料,梁柱斗拱上都有精美考究的木雕花样,这座乾隆年间的建筑,是从苏州城里整体移建过来的。而“花篮厅”属嘉靖年间的作品,也是从苏州城里一个大户人家宅院的动迁中被完整地保护而来。
静思园内还有一些古建筑是从上海直接搬过来的。其中一处原先位于城隍庙地区人民路丹凤街,陈金根得到消息,立即带上古建筑专家赶到现场。走进那座厅堂结构的老宅,但见原先的住户已将房子吊顶,陈金根拆去顶棚,看到了雕花斗拱和柚木梁柱。经查证,专家认定此建筑原名为“丹凤阁”,始建于道光年间。陈金根决定将这座古建筑完好保存,搬回静思园。经建造园林的香山工匠重新搭建,现在这座古建筑前厅成为园中的“拜石轩”,正对着镇园之宝“庆云峰”,后殿则搭成“弘雅堂”。
收藏奇石
在静思园,姿态各异的石头四处可见,这里的石头来自天南地北,安徽的灵璧石、新疆的木化石、广西的幽兰石、广东的英石、江苏的太湖石……园内奇石有3000余块,90%以上的石头都是灵璧石。“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在形形色色的石头中,陈金根尤其偏爱位列“四大名石”之首的灵璧石。
9.江南园林中国风 篇九
关键词:沧浪亭;漏窗;意境;形式;规划;
沧浪亭始建于宋代,是江南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园林之一。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曰:“沧浪亭”。沧浪亭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方式一样,运用地形、建筑、植物、水体、道路、园林小品等要素进行构园
1.选地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占地面积1.1 hm2。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4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水萦绕,遂以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取名“沧浪亭”。后园几经荒废。清康熙35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改建沧浪亭于土阜之上,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2.布局
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名
园中别树一帜。苏州的其他园林,往往以高墙围绕,自在丘壑。沧浪亭则不落同响,敢于破格,大胆借取
外景,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融园内园外为一体,具
有山林野趣,向以“崇阜广水”为其特色。以往这里
“积水弥数十亩”,船只可以自由航行,现在园前水面
仍很宽广,在苏州各园中尚属难得。布局以山为主,水绕园外,成为外景,建筑环山布置。因葑溪河绕园
而过,故未入其园先借河成景。沧浪亭则外临清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流经
园的一半。此布局融园内外景于一体,借助“积水弥
数十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远空灵的感觉。
3.漏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窗户的作用是通风、采光,而园林中的漏窗除了具有通风采光的作用外,还具有着与一般住宅的窗不同的特色,《园冶》中称漏窗为“漏砖墙”,亦称“漏明墙”。苏州、上海一带通称“花墙洞”。北方称“花砖墙”或“透空砖墙”。漏窗大多分布在园林建筑的分隔墙面上,以长廊和半通透的庭院为多,形式多样,位置灵活多变,使呆板的墙壁充满了生动的气息,使游人在穿过长廊的时候能够跟着漏窗的变化看到不同的景色,产生动观的意境。
3.1漏窗的装饰性
沧浪亭内曲廊壁上嵌有各式漏窗,共有108种式样,无一雷同,在苏州园林中独一无二。穿过走廊各式各样的漏窗让游人应接不暇,漏窗的外观各式各样,漏窗镂空的花纹也是绚烂多彩。
3.1.1漏窗的窗框形式
就沧浪亭内的漏窗框架的形状来看,可谓丰富多彩,应有尽有。有方形、多边形、圆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石榴形、如意形、秋叶形、宫殿形、桃形等,大部分的漏窗外形以方形和多边形居多。一般来说,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其形状尺寸、间隔多为相同或者相近,产生出一种和谐的节奏感。一些特殊的窗框形状,在沧浪亭内并不是很多,例如扇形、石榴形、秋叶形、桃形,数量单一,分布在廊道的转折处或者一扇洞门内,顿觉豁然开朗,感到与廊道上不同的窗框色彩,这样可以形成多重的视觉审美效果。3.1.2漏窗的窗芯图案
漏窗的窗芯图案丰富多彩,令人目眩神迷。图案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自然具象形和几何抽象形。自然具象形的图案在沧浪亭内有很多的类型。自然形状的图案取材范围较为广泛,有植物花卉的变形,例如桃、荷花、缠绕的树根形、芭蕉叶、梅花、秋叶、葵花等。还有一种是对古钱的变形,对圆形方孔钱的变形,放在窗芯的正中央,周围穿插缠绕的装饰纹样;还有用一种类似中国结的形状的变形,样式美观大方;还有折扇的变形图案以及棋盘的变形等。虫鱼鸟兽这种自然形体的变形在沧浪亭的窗芯图案中并不多见,有龟背纹和云龙纹等。几何抽象形的窗芯图案在沧浪亭的漏窗窗芯图案中占了绝大部分的篇章。几何形体图案多由直线、圆形、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组成,有单独使用一种形体的,也有混合使用的。图案常见的有方形、万字形、冰裂纹、多边形等。日本造园研究专家横山正盛赞中国江南园林的漏窗:“它千变万化,不知有多少复杂奇异的花样,犹如能工巧匠描绘而织成的光与影交相辉映的锦绣。从纵横交错的人字形、竹节形、菱花形与直线材料组成的各种花形,以及鱼鳞形、钱纹形、波纹形等弧线制成的花形,更有直线与弧线相结合的万字海棠形,还有中央装饰着琴棋书画图案的,也有动植物的生动造型,真是千姿万态,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如此复杂多变的花样,实在只是由简单的几种材料组合而成,以极少的素材创造出变幻自如的世界,这里生动地显示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3.2漏窗图案的象征性
沧浪亭内的漏窗图案象征意味颇多,工匠利用漏窗这种艺术的表现方式把美好的寓意表达出来,托物言志,给人们带来吉祥,表达了希望美好幸福的心愿。本文借几个实例来分析漏窗图案表达的寓意。3.2.1具象漏窗的寓意
沧浪亭内有一石榴形漏窗。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金庞、涂林等,为石榴科落叶灌木,有很高的实用和观赏价值。原产印度、波斯、缅甸等地,即古代的安息国。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常见的吉利画有《榴开百子》、《三多》、《华封三祝》、《多子多福》等。
3.2.2谐音寓意的吉祥
《周易•系辞》日:“吉事有祥。”丰富多姿的园林装饰图案,处处传达着吉祥。吉祥内涵的表达,广泛采用了谐音祈福的原理,即借助主题名称的同音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沧浪亭内的门洞内有一漏窗,漏窗外形为花瓶形,窗芯内图案为古代的戟,共有三支,一只花瓶内插三支戟,“平(瓶)升(生)三级(戟)”;,预示着园主人的官运亨通。这种谐音求福的文化现象,普遍的应用于园林的各个角落。3.3漏窗的空间美感
漏窗作为园林艺术的一种,它的存在必然是能够融入园林整体的氛围中,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展现给大家看,而且也是一种对空间的改造,对空间美感的提升。在园林里,门窗轩豁,廊墙留虚,就能打破封闭局促的格局,赋予开敞空灵的美感,体现“隔”与“透”、“亏”与“蔽”的统一,使整个空间具有内外交流的相互渗透性。而在廊墙上开窗,就能打破这种沉闷单调的现
状,使游人在穿越长廊的过程中感受到墙外不同的风景,而漏窗形式的不同也能让游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古人有云:“穷则变,变则通”。相信古代工匠正是借鉴了这样的思想,使看上去沉闷的墙壁变得灵动,变得富有生气。而通过大大小小的漏窗,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多了一份生气和活力,而且在分割景区时可以使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富于层次。而漏窗本身的图案,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产生富于变化的阴影,其本身也成为了点缀园景的活泼题材。使整个园林的空间美感得到了提升。3.4漏窗的艺术发散性
窗户作为屋宇的眼睛,也是游人了解窗外风景的媒介。通过门窗框架和其中的窗芯来实现对外部空问的借景或对景,这是漏窗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功能,也是漏窗这种艺术形式最 重要的艺术特色。3.4.1漏窗的借景
明代的张岱把门窗统统作为绘画取景框来欣赏框中之景,李渔从美学的角度对漏窗的借景进行了总结:“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由此可以看到,漏窗的作用把一个杂乱无边的美景分隔成众多的小块,漏窗在此充当了取景框的作用,而漏窗的不同外形也给被观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觉感受,一个正方形的取景框过后是一个扇形的取景框,顿时心旷神怡,一个小的漏窗过后又是一个大的漏窗,不断的变化,带给游人多重的视觉享受。
3.4.2漏窗与景物的对比
漏窗不仅仅是一个取景框,更能与窗外的景物形成多种多样的对比。首先,图案画是定型不变的,而作为底板的窗外风景由于天气、光源以及观者角度的不用而有可变性,这是一种对比;其次,不同的光照漏窗会产生不同的明暗对比,在漏窗上体现出斑驳迷离的景象,在暗处,漏窗呈现出暗色,而窗外却是格外的明亮;在阳光照射处,漏窗明亮,窗外由于阴影或者其它可能会呈现出阴暗的一面,这正是漏窗和景色对比的效果呈现出的美丽。再次,当阳光照射强烈时,会在长廊上留下漏窗的倒影,而这个倒影并不仅仅是漏窗的影子,有时候还会掺杂进窗外部分景物的倒影,使得光影的效果更加的丰富,同样是一幅图画。这一系列的对比,也是漏窗框格美的体现。
4.浅析沧浪亭的选址、营造理念、布局、空间序列、构景手法
建筑、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是建造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根据“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理念,运用“小中见大”缩移、再现咫尺山林的自然景观手法;追求诗情与画意相熔铸的情景;借鉴诗歌文学的立意与结构;遵循画理,画法造园,从而造出含蓄、凝练、隽永,犹如诗歌的情调与韵律以及绘画般的构图形式和笔墨意趣。沧浪亭中主要建筑物有:轩、堂、亭、榭、馆、祠、楼、室、廊,观等。在沧浪亭中也堆石成山,这也是沧浪亭著名的特征之一。充分用河水造景,加上园中挖池堆山,使得有限的空间变得开阔且丰富。沧浪亭在植物的运用上也体现了不同手法: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等。在沧浪亭的东南部运用孤植手法使的天空(背景)和园内空间形成图底关系,在入口大门的运用对植的手法形成呼应,不仅是对入口空间的强化,也是对此标识意义的恰当表达与呼应。在真山林上运用群植和丛植形成自然的山林野趣,不致使山林有虚假之感。在造园手法上也充分运用了卜筑相地、经营位置、步移景换、小中见大、虚实相生等。
在成景类型上也运用主景、借景、框景、对景、漏景、障景、影景等手法。看山楼的突兀出现,是一种主景的手法,突出这个制高点,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风景,也出于突出这个观看全园最好去处的考虑。运用门洞和漏窗的结合既加强了空间的联系,又丰富了空间的层次,而且产生一种层层叠叠相互衬托的景观效果。这样做丰富了园林的诗情画意的效果,又使得园林更有一种含蓄的美,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韵味。运用白墙,在墙上的光影变化可以创造类似水墨画的效果;在墙上开漏窗不仅沟通内外空间,而且具是一种漏景的手法创造一种虚实莫辨的景观效果。沧浪亭的漏窗式样颇多,无一雷同,分布在园内各条走廊上。花纹图案变化多端,含蓄精巧,使园内园外似隔非隔,苍山碧水欲断还连,造成面面成景,处处有情。正如李渔所说:“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移一步,变一象,转一眼,换一景,目不暇接,于微观中看大干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2] 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 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4]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5] 刘晓惠.文心画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东 南 大 学 考 试 卷(A卷)
自
觉遵守考场纪律如考试作弊此答卷无
效
名姓号学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学 考试学期
11-12-
3得分
适用专业 旅游管理 考试形式 开卷 考试时间长度
分钟(可
带
教
学
参
考
书
及
课
堂
笔
记)
1、江南园林艺术特色分析 ——以江苏境内沧浪亭园为例
要求:根据一个或若干个造园要素(相地、布局、山石、理水、植物、建筑及其装
饰)分析,附图片,4000字以上
2、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献综述
要求:不少于5篇 ,5000字以上
【江南园林中国风】推荐阅读:
浅谈园林建筑小品的种类及其在园林中的用途08-30
园林中的景观如何观赏?07-06
私家园林中的宗教现象探究10-31
忆江南旧居,忆江南旧居雍陶,忆江南旧居的意思,忆江南旧居赏析08-14
望江南/忆江南,望江南/忆江南韩琦,望江南/忆江南的意思,望江南/忆江南07-09
望江南/忆江南,望江南/忆江南陈朴,望江南/忆江南的意思,望江南/忆江南10-27
江南教学06-14
江南小镇教案06-30
相忆江南散文08-27
梦江南散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