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现状

2024-08-30

空巢老人现状(精选11篇)

1.空巢老人现状 篇一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建议

一、基本状况

截止年底,河口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3.9万人(包括油田和济南军区训练基地等),占常住户籍人口的18.5%,预计到,全区老年人口将达到4.7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老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河口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是:目前,我区农村老年人约1.5万人,有“空巢老人”4950人,(多数为子女进城居住或子女到外地打工),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33%,其中,失能老年人219人,占空巢老人的4.42%.

近年来,河口区在养老保障政策引领、设施建设、拓展服务等方面做了积极有益探索,全区老龄事业呈现出健康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制定出台了《中共河口区委、河口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了50万元的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最近,又起草制定了《河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将在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并逐步使全区各类养老机构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逐步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在建和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5处,养老床位1036张,其中,去年以来新增养老床位540张,新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处,农村五保供养机构1处,民办养老机构1处,农村幸福院8处,新建区级养老服务信息服务平台1个。

二、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养老保障网络初步建成

河口区老龄、民政、人保等部门区分不同老年群体,积极推动有关政策的制定实施。近3年来,全区面向不同层面老年群体分类制定政策措施,连续提高包括空巢老人在内的老年群体保障水平,使全区60岁以上非离退休老年人的现金保障水平每年提高了1000元以上。自20起,连续2年提高非离退休老年人生活救助金标准, 70-79岁老年人每人每年达到800元,80-99岁1200元;每年老年节前夕,还为80岁以上的非离退休老年人每人发放300元的慰问金;将老年人免费健康查体范围由65岁扩大到60岁以上,每年为1.6万多名老年人免费查体并建立完善健康档案;从今年开始,老年人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130元提高到150元,农村五保及70岁以上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参保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对重度残疾老年人(一至二级)区政府养老金补贴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领保人死亡正常注销的丧葬费补助提高到1000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90元提高到52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3600元;对80岁以上的城乡低保老年人在发放老年人基础养老金、生活救助金每人每年3000元的基础上,按照80至89周岁、90至99周岁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20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津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55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6300元,全区157名五保老人全部入住河口区中心敬老幸福园,住养条件大为改善,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五保对象区级集中供养。

实施“银龄安康”工程,全方位构筑关爱老年群体保障网络。河口区各级政府和村集体出资为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组合保险有效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从去年开始,区政府为全区60岁以上农村和城镇非离退休老年人每人投保一份10元组合保险,并被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各镇、街道也多将这项工作列入各自为民办实事项目,均由财政买单为辖区内老年人购买1-2份不等的组合保险,许多村集体也分别出资为老年人投保1-3份组合保险。同时,区直和各镇街道积极探索企业捐赠、包村帮扶和子女尽孝心等有效形式,为老年人集中投保和分散投保,各部门、单位为所包村和所联系村的老年人购买赠送意外伤害组合保险,并积极动员和鼓励干部职工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买保险,尽孝心。今年以来,河口区已完成投保总额50余万元,比去年全年超额完成17万余元,全区符合条件老年人的参保率100%,人均投保份数3.6份,两项指标均列东营市第一。

关注老年弱势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每年年初,()区乡两级老龄部门将534万元老年人生活救助金发送给70岁以上非离退老年人。按照70-79岁每人每年800元;80岁以上每人每年1200元标准发放。新春、老年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区四大班子领导和各部门、单位都走访慰问各类养老机构、贫困、空巢老人代表、老有所为、孝亲敬老先进典型以及老党员、老模范代表和百岁老人等,为他们送去慰问金、米面油、蛋、奶等,代表党和政府送上对老年人的温暖和关怀。同时,老龄部门经常联合区妇联、文联、文体、民政、卫生等部门,组织为老服务志愿者到敬老幸福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部分空巢贫困老年人家中送健康、送文化、送温暖。前不久(7月3日),区老龄办、区老干部局还专门邀请市老年健康管理协会负责同志为河安社区老年人举办了健康知识讲座,邀请金融部门的专家举办了老年金融理财知识讲座等,深受欢迎。

三、河口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由于河口区养老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县区,因此,河口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也明显好于周边其他县区。但是,由于农村“空巢老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他们生活状况较差、自理能力退化、感情缺少寄托、精神比较空虚、安全事故多发,再加之河口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任务十分繁重,有些方面的工作还仅仅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还很不乐观,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无人照料,生活不易。河口区老龄办通过今年年初组织的《河口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抽样显示,近20%空巢老人(主要是高龄老人)感觉生活无人照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他们来说,吃饭、洗澡、做简单家务已成为生活的最大困境。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高龄、失能空巢老人时常无招架之力。

(二)精神寂寞,郁郁寡欢。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通过对空巢老人精神状况调查显示: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个别空巢老人有时甚至想到了自杀。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高龄空巢老人都希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希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成为众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组织老年公益活动、建设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场所则是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诉求。

(三)疾病困扰,就医困难。“一个人在家,最怕的就是生病”是我区大多数“空巢老人”最担扰的问题。今年4月,区老龄办针对我区农村空巢老人为对象的一项调研显示,认为就医方便的仅占40.7%;面对疾病,有55.6%的受访老人选择“简单治疗”,16.2%的老人选择“间歇性治疗”,仅21.8%的老人选择“正规治疗”,另有6.4%为“放弃治疗”.在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进行调研时发现,超过90%的空巢老人选择需要提供医疗保健上门服务,包括常规体检、定时上门护理特别是应急救助等等。

四、“空巢老人”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购置日常生活用品等都成为难题,有的老人生病时,连饭都做不了,只有将就或干脆不吃饭。此外,老年病往往具有突发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二)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由于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老年人缺乏亲情慰藉,精神生活十分单调乏味。部分村基础设施差,村集体经济“空壳”,老年人活动设施缺少,老年文体活动处于自发状态、难以开展,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从前期调研情况看,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文体健身活动缺乏得力组织,缺少活动场地和必要的活动器械,活动方式单一。看电视成为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文化生活,少数贫困“空巢老人”甚至家中连电视也没有。

(三)“空巢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通过调查,部分“空巢老人”仍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及家务,但收入普遍较少。

(四)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加重了老年人的负担。从调查看,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并照顾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老人只能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也有带晚辈力不从心的问题,有的连照顾自己都成问题,大大地增加了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五)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9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近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承担困难。疾病困扰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五、农村“空巢老人”关爱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社会对“空巢老人”的保障制度和政策还不够完善,保障标准还不高,因此,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生活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加快农村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范围,不断提高标准,保证“空巢老人”的保障性收入分配及时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制定出台更多惠老政策,加大老龄事业投入,让空巢老人生活的更幸福。建议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救助金标准,自起,将现行的70至79岁每人每年800元,80岁以上1200元发放标准分别提高到1200和 1600元,进一步增强老年人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二)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根本。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是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根本。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组织当地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技术人员真正“下地、下乡”为农民送去农业知识,搞好知识与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为以后养老奠定坚实经济基础。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仍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费用。

(三)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目前,我区正在义和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试点工作,试点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标准是每人每月200元,范围是:60-80岁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80到90岁的城乡低保对象、重度残疾和重点优抚象;90岁以上的所有老年人。义和镇共和190人,下半年将在全区推开,全区符合条件的共有590人,建议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范围,将更多生活困难、身体条件差的“空巢老人”纳入,并不断提高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标准,增加服务项目,让更多农村空巢老人受益。

(四)提供及时周到的生活照料。“空巢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更好的照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要切实解决好的问题。对此,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从老年人实际出发,凝聚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力量为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个人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志愿者组织、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解决部分老年人的现实需要。

(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村居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让更多空巢老人老有所乐。20,市区两级老龄部门投入13万元对我区11个老年活动室进行了扶持。目前,我区大部分村都有文体活动室,活动的主体也是老年人。但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村级活动室一般都规模小、设施少而单一,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引起重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将各级各类老年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统一布局,积极推进。同时,积极支持现有老年活动场所升级转型,扩大规模,弥补场地、资金方面的不足。

(六)注重精神慰藉。老年人精神需要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确需高度关注。而这恰恰是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建议将各镇、街道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村居组织经常性地组织慰问“空巢老人”活动制度化,重视和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经常打问候电话;时常了解父母的身体和生活状况,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七)提供更加周到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区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部门要定期为“空巢老人”检查身体,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逐步提高“空巢老人”的医疗费报销比例,减少自费数额,减轻其经济压力。河口区政府为老年人发放的普惠性基础养老金、生活救助金、残疾人保障金等款项大多通过银行代发,各有关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开展送款上门,让行动不便、路途远的“空巢老人”在家领款等。

2.空巢老人现状 篇二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养老

自我国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 流动人口从1997年的389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6亿人, 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 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如今, 打工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 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 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 成为“空巢老人”。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 将面临怎样的困难?计划生育政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户均人数减少趋势明显, 传统家庭结构在慢慢消失, 农村“空巢老人”如何养老?因此, 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 探讨其养老的可行路径, 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生活艰难。

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对农村而言, 养儿防老依然是比较传统的观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 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增加了家庭赡养的难度。对“空巢”无子女老人讲, 由于他们能较顺利享受到社会福利, 也无养育下一代的劳苦, 后顾无忧;而有子女“空巢老人”的生活主要靠自己, 处于自养状态, 同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劳动, 他们自我经济收入预期下降, 其额外经济收入主要看儿女的收入状况或道德水准。相对无子女老人来讲, 他们经济保障不足, 生活更为困难。笔者曾对豫东部分农村做过调查, 发现大多“空巢老人”是自己养活自己, 活到老干到老, 一旦丧失劳动能力, 因无固定收入, 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均高于城镇老人, 生活较为艰难。

2. 社会地位下降。

当前, 农活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 而且收入少、不稳定, 这也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诱因之一。外出务工较农业劳作收入高而且稳定, 随着经济能力的增强, 相对仍停留在自然经济思维下的农村老人而言, 其家庭和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而熟悉耕作技术, 有丰富生产经验, 掌握传统家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老人则由优势地位沦为弱势群体, 也缺少了家庭中的话语权。尤其在当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传统养老观念受到挑战, 年轻一代行为上表现出敬老爱老意识的匮乏, 致使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淡化、丢失。

3. 缺乏情感慰藉。

传统的父慈子孝文化还深深影响着农村老人。在养育子女、盖房娶媳、抱孙子, 掏干了自己的财力和精力后, 期盼能与儿女共享天伦的老人们, 但是外出务工的子女, 工作忙, 没时间交流;毗邻而居并未外出的子女, 由于“代沟”等问题, 疏而不亲。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 农村“空巢”老人“冬天站墙根, 夏天找树荫”, 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极其贫乏。终日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 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 使许多老人产生孤独、空虚和自卑感。老人心理上存在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 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 是一种更大的伤害。笔者调查的一位老人说“过去是吃饱等饿, 现在是吃饱等死”, 一种深深地落寞和伤感溢于言表。

4. 有病要撑着。

当前, 绝大多数农村老人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 但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 “空巢老人”仍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 加之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 农村剩下的是“386199”人员, 家庭安全成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此, 要么有病撑着。外出就医, 因无人陪伴, 户里户外两牵挂。调查发现, “空巢老人”最怕的是生病卧床, 若卧床在家, 只能由老伴照顾, 毫无外援;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 则几乎无人照料, 更是艰难。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对策

1.进一步强化传统孝道教育宣传力度, 鼓励、奖励恪尽孝道的好儿媳、好女婿 (儿媳当家是农村的普遍现象) , 政府要鼓励, 社会要提倡, 引导子女“见贤思齐”。鉴于目前宣传尽孝、赡养、扶助老人的正面信息较少, 即便有, 也往往是常人所不及。改变宣传内容和形式是为当务之急。

2.注重家庭养老功能的挖掘。传统家庭养老是单一家庭为核心, 辅之以宗族亲友, 而此功能逐渐丧失的情形下, 农村养老服务业势必应当加快发展, 以弥补子女及宗族亲友力量之不足。农村养老服务业可以以行政村或农村社区为基础, 以邻里照料为纽带, 以村民自治组织为工作平台来发展, 使每个村庄都成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3.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设立农村老年人基金会, 强化个体防范风险能力。集体经济在农村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农村集体经济较好的村, 可建立以村集体经济资金投入为主体, 以社会募集、农村“空巢老人”入股资金及政府扶持资金为补充资金来源的“村集体”老年人基金。在农村集体经济较弱或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 基金资金来源可通过农村“空巢老人”土地部分转入基金责任田而获得入股资金为主体, 以政府投入、社会募集为补充的“责任田式”老年人基金。由村里威望较高或投资较多的老人组成基金管理委员会, 共同支配资金的使用。以提高个人防范风险的能力。

4.借鉴护理保险制度, 找回“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大创举, 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反观日本护理保险制度, 特别是近年来因福利设施中的老年人因心情忧郁而死亡的比率高于居家养老的老人, 医疗机构偏重于居家看护, 它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 还起到强化家庭内部的情感维系作用, 可谓日本的“赤脚医生”。

5.注重补充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食粮。目前, 关注老人, 多从经济收入、医疗保障等物质层面, 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保障, 要盘活农村闲置场所, 比如村文化大院、乡镇综合文化站。注重发挥老年人组织的自我服务能力, 形成“政府引导、集体协作、老人参与”的活动机制。通过聘请人民调解员、夕阳红护村队、护林队、道路维修队等多种形式发挥老年人余热, 增强老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缓解其精神方面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吴忠民.发展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桂世勋.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保障60年回顾及探讨[J].人口研究, 2009 (5)

3.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与特点 篇三

关键词:空巢老人;养老情感依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26-01

一、何为“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独自居住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这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二、“空巢老人”原因

(一)个人原因造成的“空巢老人”。一是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生活,得到更多自由。这部分老人大多是思想比较前卫,经济水平较高,而身体状况相对良好。二是老人不愿意换到新环境居住,因为对老宅有深厚感情,便选择了独立生活。

(二)家庭原因造成的“空巢老人”。一是因为社会观念,生活习惯的不同,老人与子女之间存在的代沟使得为了避免生活在一起产生问题而产生的空巢。二是子女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老人,老人无法从子女那里得到关怀,便只能独立生活。三是由于住房条件原因父母无法与子女同住导致的空巢。

(三)社会原因造成的“空巢老人”。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住房条件改善,大多数子女婚后都会出去买房,独自居住,这就造成了空巢现象。二是子女由于工作原因在外地上班造成的空巢。三是由于女儿结婚嫁到异地而导致的一些独生子女家庭造成的空巢。

(四)自然空巢造成的“空巢老人”。简而言之,自然空巢造成原因就是主要有三种情况,分别为终身未婚导致的空巢,结婚未育导致的空巢和已育子女,但是子女离世导致的空巢。

三、“空巢老人”现状

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无论是从身体状况还是心理状况出发,都不甚满意,总结出来,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空巢老人”独自在家,经常郁郁寡欢。“空巢老人”多半时间为自己在家,由于长时间与社会新鲜事物得不到接触,不懂得使用新兴沟通软件,并且由于年龄较大,不方便外出,造成的与外界长时间得不到沟通。居住在农村的“空巢老人”这种问题更加严重。

(二)“空巢老人”居住环境较差,收入较少。“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为其儿女所资助,其次为劳动所得包括养老金和打工所得,这导致了“空巢老人”物质生活的不够丰富。而且在社会知识和结构中处于弱势群体的“空巢老人”无论是身体方面还是知识层面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这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去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来丰富其日常生活,这也是导致其生理与心理发生问题的原因之一。

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降低了“空巢老人”的满意度。

政府虽然在经济方面对“空巢老人”进行了帮助,但是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由于“空巢老人”从其他社会组织的帮助不足,并且社会一些福利措施的不健全也并不能提高“空巢老人”的业余生活,这使得“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层面得不到满足。

四、“空巢老人”特点

(一)心理特点。“空巢老人”常伴随的是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因为独自在家,这些老人大多都有被遗忘感,失落感,孤独感与无助感,也会感到生活没有趣味,终日郁郁寡欢,同时也会经常感到自责,认为自己对子女关心不够。

而且目前由于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健身娱乐设施不足,也导致“空巢老人”在家无所事事,能能无聊的浪费时间。这就导致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容易发生疾病,而长时间的不外出,不与人沟通更是加重了这种现象。

(二)身体特点。由于“空巢老人”经济来源不足,医院费用又很昂贵,老人经常是因为怕浪费金钱而不去看病,导致最终疾病危及生命这一现象。而独自居住的老人大多身体不便,而这些老人大多为了不给自己子女造成经济负担,经常隐瞒自己的病情,空巢老人的饮食起居完全靠自己打理有的老人自理能力很差能吃一吃饭穿衣都很难解决,这就导致了“空巢老人”身体大多不好,所以更不容易外出。

五、解决措施

(一)努力探索新型养老,让老人在家也能得到照顾。虽然大多数“空巢老人”独自居住与人沟通不便,但依然喜欢独自居住在家而不选择养老院或者是其它相似的机构中心。所以说家庭养老依然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就现有情况来说,很难被其他方式代替。所以我们应该多与老人的子女进行沟通,让他们经常回家探望。

(二)建立互帮互助模式,帮助“空巢老人”解决问题。“空巢老人”家庭生活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帮助。建议在社区环境中,可以给“空巢老人”进行一对一的结对,既可以使“空巢老人”多与人交流又协助了“空巢老人”融入社区建设。让老年人在新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在同龄人的帮助下也能使老人得到快乐,这有利于恢复老年人正常的生活能力并且能够使他们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

(三)完善“空巢老人”医疗保障体系。“空巢老人”遇见的困难不单单是心理上的,在生理上也容易受到自己大的风险。当“空巢老人”生病时却没有很好的医疗保障,这就给帮助“空巢老人”提供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农村医疗设施不够完善,人员专业度较低。当“空巢老人”的身体发生问题时不容易被解决。所以要努力完善农村老年保障医疗体系,让经济困难的农村“空巢老人”也能够得到救治。

总而言之,对于家庭条件差,身体状况不理想的“空巢老人”,政府应该进行免费的救助,在医疗设施与制度上进行完善。对于大多数身体状况良好的“空巢老人”来说,国家应该多多修建有关的养老设施,比如可以多新建一些社区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这样可以让“空巢老人”多多与人沟通,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满足。

小结

4.空巢老人现状 篇四

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空巢老人逐渐增多。世界卫生组织将超过60周岁及以上的无子女陪伴的社会人群定义为空巢老人。空巢老人主要分为3大类。第一类是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第二类是有子女但是却分开居住的老人,第三类是儿女因为工作或学习远在外地的老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空巢老人的60以及以上的年龄界定来看,吉首市有14.67%的人群符合了老人的年龄界定。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吉首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现状及广场舞调控为研究对象,中国经验丰富前期以吉首市100名空巢老人为调查对象,后期以吉首市10名心理健康水平低的空巢老人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吉首大学图书馆期刊平台,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字资源,中国知网,读秀中文网内期刊数据库进行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学位论文数据检索,对最近之间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总结、综述。

1.2.2心理测量法

(1)心理测量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吉首市空巢老人进行测试,通过咨询专家、并综合考虑调查时问问题以及吉首市空巢老人的相关现状等因素,采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睡眠及饮食五个方面的分量表。量表使用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问,其评定结果拥有较高的信效度。

(2)心理测量程序:第一次发放测量表在开展广场舞调控活动前,统计相关数据并得出结果,筛选出实验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为94%,筛选出实验对象共10名占总抽样人数的20%;第二次发放问卷是在广场舞调控实验完成后现场发放,共发放10份,有效问卷10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

1.2.3实验法

(1)实验时问:6月29日到209月27日,为期105天,五周。(2)实验目的:通过广场舞调控实验促进空巢老人心理健康。(3)实验对象:吉首市心理健康水平低的空巢老人。)(4)实验方法:采用互动、示范、讲解的形式,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广场舞练习。(5)实验步骤:实验前的《症状自评量表

实验内容:前期通过现场观察空巢老人平时的娱乐活动,并讲解广场舞的基础常识;中期进行简单的广场舞练习,中国学科全面主要采用了健美操、扇子舞、摆手舞、交际舞这四大系列的舞蹈进行调控实验;后期开展一些简单可行并促进人际交往的广场舞,如:集体舞、五人舞等。

1.2.4数据统计法

对全部调查数据运用Snss 17.0对所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所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一些常规的统计处理。

1.2.5对比分析法

将实验前测试数据与试验后测试数据进行前后对比,说明广场舞调控实验效果。

1.2.6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调查材料运用归纳、判断、综合、分类、比较、推理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取得的各种信息进行较深入的研究,论证有关结论和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吉首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现状

表1显示,吉首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评分与常模比较,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恐怖、焦虑上有20人得分均高于常模,并出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吉首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研究确定将心理健康得分排在最后20名老年人作为实验对象,广场舞调控内容主要围绕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方而展开。

2.2实施广场舞调控的过程

2.2.1前期(.4-2013.3)

第一阶段:了解本研究20名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第二阶段:通过老师组织空巢老人进行广场舞教学以及练习。在跳广场舞结束时,会有相应的关于广场舞的随堂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对广场舞的兴趣。增进彼此之问的感情与信任。

2.2.2中期(2013.7-.4)

对有情绪焦虑、不安的空巢老人,开展竞赛式广场舞比赛,尤其能让他们发泄心中的焦虑情绪。在负面情绪得到适当宣泄后,再采用能体验温馨感受的放松运动,如相互按摩手脚等方式,让空巢老人体验不同的情感感受。

2.2.3后期(2014.5- 2014.6)

第一阶段: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单独谈话和强化物的使用。每一次广场舞练习的运用后都要与被研究对象进行个别谈话,主要是了解其感受和想法,对其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向行为进行表扬,对反复出现的不当行为委婉提醒。对于年纪较大的空巢老人可以使用代表进步的小礼物、印章等强化物,对开始形成的正向行为进行强化。

第二阶段:同时在广场舞练习当中多注意实验对象的变化,多多主动与他们交流,玩一些集体性的、语言思维类的游戏,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厂通过其语言动作来了解更多的信息,使他们向着健康的`生活方式走卜去。

2.3吉首市空巢老人实施广场舞调控后的效果评价

吉首市在广场舞调控实施前后躯体化、抑郁、焦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人际关系上有显著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心理健康测试,部分空巢老人在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恐怖上得分高于常模,并在抑郁,人际关系上出现显著差异,在抑郁,恐怖上出现非常显著差异。实施广场舞调控实验后,20名心理健康水平低的空巢老人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和焦虑在这五个因子的分都卜降了,说明广场舞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对空巢老人起到了积极影响,对他们的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2建议

5.关爱空巢老人 篇五

社会091 任梦娜 09451114近期,常州接连发生空巢老人在家中逝去,居然是在十多天之后才被发现的,这样的新闻让人震惊和心痛。这一连串的“意外”,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空巢老人”的安全问题,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中国老人及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目前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比例五倍,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其中49.7%老年人为空巢老人,农村孤独居住老人也已接近四成,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管问题成为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特别是由于缺少精神慰藉、心理关爱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身体羸弱、行动不便、乏人照料,众多独居家中的“空巢老人”,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危险和意外。谁来关心这些“空巢老人”?怎样关心?如何才能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安全问题?

有的人说,子女应该多给予老人们关爱。常回家看看,或是打打电话聊聊天,这有助于随时掌握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情况,避免危险和意外发生。

有的人说,有条件的子女在购房选择时,最好做到和老人分而不离。“居住空间上的„一碗汤‟距离,对照料老年人最有利。”

也有人认为,仅靠子女照顾,并不能解决“空巢老人”们在平日生活中遇到的不便,也很难避免危险情形出现。更有效的方法,还是建立健全社会的“居家养老”制度。针对独居老人,社区、居委会要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子女应该定期探望多打电话关爱老人

老人都已经上了岁数,行动不便,照顾自身多少会有些不便。但是子女需要在外奔波打拼,一个月下来能待在自家的时间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照顾老人都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平日上班时间常常忙得脚打后脑勺,同时又因为年轻人和老年人住一起会产生各种矛盾,所以很多子女和老人是分开住的。但是也不能因为距离的问题,而忽视对父母的探望。哪怕平常再忙,也要在每个周末去抽时间去探望自己的父母。陪父母说说闲话,拉拉家常,或者打扫屋子,修补一下平时老人没法弄好的日常生活设施。这样一来,老人很开心,子女也不会太累。同时子女要经常打电话给老人,随时保持联系。不管出差到哪里,一两天就打一个电话回家给父母已,聊聊出差见闻、民风民俗,这样老人也愿意与子女家里分享家事,甚至无话不谈。这样子女对老人家的生活起居情况也能随时掌握,从而避免因为照料不周带来种种问题。

老人自身也要关心自己

除了子女照顾,老年人也应该多关心自己,生活中处处都可能藏着危险,再贴心的儿女,再仔细的社区服务,也还是有可能忽略一些细节,造成危险和意外。所以,除了外来的帮助,老年人也要学会自我关心、自我照顾,一旦发现生活隐患,要及时告诉子女或是社区服务人员,避免意外发生。不能感觉到不好意思,因为子女是很想尽孝道的,只是因为时间忙,抽不出空。平时自己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去老年活动室与其他老人聊聊天,解解闷,同时发展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展示自我的才能。人固然需要别人关心,真正起作用还是自己,所以老年人要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学画画、学乐器或旅游之类的。退休后,做一些年轻时想做却没有机会做的事,让自己享受更多快乐。不要总以为子女还是小孩子,也不要总让他们对长辈存在依赖心理,那样对他们并没有好处。如今,社会观念和形势变化很大,做老人的也要接受一些新观念,多关爱自己,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不仅对自己的身心有好处,也会让儿女欣慰和放心。老人平常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心理,驱赶自身的孤独感,用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不愉快事件。

社区要关注空巢老人

如何更好地关心和照顾“空巢老人”,子女是照顾父母的第一责任人,社区也应该尽一份责任。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养老保障服务水平,特别是对那些子女在外地,没有办法获得照顾的老人。

第一,做好调查摸底。社区按照老人的居住区域情况进行分片分组,实行网格化登记管理,安排专人对辖区空巢老人进行认真摸底,建立了高龄空巢的信息,确定劳动能力程度,子女赡养情况,和老人自身的收入情况。

第二,精心筹建志愿者服务工作站。为了使志愿者活动取得实效,社区应该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可以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积极招募志愿者。建立高素质,多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根据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建立志愿者和空巢老人结对帮扶制度,将志愿者分为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等等的专业团队,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灵活开展照顾活动。

第三,实施爱心工程。空巢来人有些年纪偏大,行动不便等状况,成立医疗志愿服务小组,定期到老人家里开展量血压,测血糖,做按摩等诊疗活动,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动态观测,使老人的身体得到专业护理。针对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甚至患上家庭“空巢”综合症等心理疾病,需要专门开展讲座,教老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试,倡导和帮助老人多出门,多活动,多与人接触,融入社会大家庭。社区志愿者也应该深入老人家中,陪老人聊天,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用实际行动让空巢来人感受到人间的关爱,让老人心里感到温暖,贴心。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社区应该建立老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套齐全,多鼓励老年人学习生活娱乐活动,看戏,下棋等等,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整个社会应该发起号召

从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到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广覆盖,再到保障性住房和其它福利的大幅增长,整个社保制度从形式普惠走向了实质共享,彰显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保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弱化,失能、半失能老人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严重不足,养老机构、服务设施、护理人员等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民支持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社会投资不足。目前公办福利院一床难求,民间投资养老机构较冷。应该说,养老服务业是潜在的朝阳产业。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养老事业能创造数千万就业岗位,如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的信息化管理、医疗救助、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和商机。各地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政策优惠,如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等形式,鼓励企业、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发展福利性养老事业和营利性养老产业,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慰问“空巢老人”简报 篇六

XXXXXXX走访慰问“空巢老人”活动简报

值此元旦、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体现互帮互助精神,使空巢老人过上一个祥和、温暖的春节,按照市委、行党委的统一部署,我行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

xxxx年xx月xx日一早,xx党支部组织委员xx,团总支xx,xx,职工xx,xxx一行人在xx村委会x书记的陪同下,对xx村2户空巢老人进行节日慰问。上门送去了毛毯,热水壶等生活必须品及节日慰问,活动交谈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思想情况,为老人们送上了节日的祝福。慰问活动中气氛和谐,老人们都非常高兴,均发自内心的表达了对党对我行的感谢之情。此次活动让空巢老人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和厚爱,得到了老人们的真心拥护,获得了村委干部以及村民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7.空巢老人现状 篇七

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大省,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步伐加快, 青壮年外出就业比例增大, 每年有大量老年人被迫留在农村, 重庆农村的空巢现象日益加剧。2012年重庆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重庆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337.73万人, 占总人口11.57%, 成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 (自治区、直辖市) 。重庆作为一个老工业化城市, 集大城市、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的特色使其城乡之间老龄化程度差异明显, 2010年重庆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重庆乡村老龄化率达到了14.51%, 老龄化加深同时重庆市空巢化现象也日益加剧。重庆市65岁以上老年人空巢生活家庭在所有65岁老年人生活的家庭中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8.20%上升到2010年的34.21%, 独居空巢占上升幅度超过了10%, 空巢合计增加了16.01%,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增幅将近全国的两倍。重庆市老龄办相关数据显示, 2009年重庆市已有空巢老人180万, 据预测目前该数值早已超过200万, 其中大部分为农村空巢老人。重庆空巢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农村社会保障还不完善, 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堪忧。

2 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2.1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重庆市成为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

在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重庆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其经济发展有着“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打好“直辖市、库区牌”的发展战略, 规划了重庆市城乡人口转移及城乡空间布局, 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2006年, 劳务经济成为重庆市“第一大资源型产业”,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660多万, 占全市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6.5%。2009年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地域分布数据显示, 转移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约为53.6%, 转移到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例约为32.8%, 转移到中部地区的劳动力比例约为13.6%,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了向东、西部转移为主的多地域全方位转移格局。

2.2 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向小型化、核心化发展,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严重

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大约有60%的农村家庭严格执行该政策。计划生育的开展导致新生儿的出生率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人口死亡率也持续下降, 重庆市自实行计划生育三十多年以来, 减少生育人口近1800万,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基本维持在较低水平, 独生子女家庭数量迅速增多, 随着子女外出求学、工作或者安家, 留在父母身边的子女数也在减少, 家庭规模向小型化、核心化发展, 父母一代提前进入了空巢期。重庆市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 比全国提前5年进入老龄化城市的行列,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重庆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1.56%, 达到了333.41万人, 重庆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 两代人思想发生转变, 追求独立的生活空间, 自愿空巢

从老人的角度分析, 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水平提高, 许多老人追求独立的晚年生活, 子孙绕膝的传统观念渐渐淡薄, 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反而更加自由, 这部分老人自愿空巢, 晚年生活质量也较高。从子女角度分析, 一方面, 年轻子女与老人生活习惯差异大, 又不愿忍受与父母间思想代沟, 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 不愿意与老人同住, 形成了空巢家庭。另一方面, 子女外出求学、工作, 经济生活压力较大, 无暇顾及老人在家的空巢生活, 甚至将赡养老人当成一种累赘。在城市安家的部分子女没有能力或是不愿将老人接到身边同住, 由此产生了许多的农村空巢家庭。

3 重庆市城乡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的比较分析

对比分析调查样本重庆市城乡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可知, 城镇空巢老人在经济支持、健康医疗、生活照顾和精神生活方面的状况都要优于农村空巢老人。调查结果显示, 同样面临空巢期, 农村空巢老人子女均不在本市的比例要高于城镇地区, 子女照顾老人变得更加困难。子女离家原因类似, 外出务工是重庆市城乡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原因, 城乡子女探望空巢老人的频率均较低, 农村地区情况相比更加严峻。养老住房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目前仍没有自己的养老住房的人数比例约为城镇地区的两倍, 其中有些老人仍在租房, 或是暂时借住在临时养老中心。经济收入与支持方面, 城乡农村空巢老人均有部分仍在参加有酬劳动, 农村大部分老人仍下地干农活, 虽然劳动能带来微薄的经济收入, 但是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劳动负担远远大于城镇空巢老人。城乡空巢老人能享受低保待遇的人数并不多, 不少老人表示低保申请难度大, 门槛高, 手续也较繁琐。农村空巢老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较高, 达到81.95%, 然而, 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每月只能拿到80元的基础养老金, 相比城镇空巢老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较高的待遇, 其养老补助只是杯水车薪。另外, 农村空巢老人中有一部分完全没有任何保险金收入来源, 这一群体的比例也高于城镇地区, 农村空巢老人经济困难程度要远远高于城镇空巢老人。健康医疗方面, 城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均不容乐观, 年龄较小的老人健康状况要普遍优于年龄较大的老人, 多数城乡空巢老人看病时能享受医保优惠政策, 农村空巢老人的城乡居民合作医保待遇水平低于城镇老人参加的企业职工基本医保, 遇到大病时往往束手无策, 看病费用高是城乡空巢老人一致认为在看病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生活照顾方面, 城乡空巢老人大多数还能自理, 不能自理的老人有老伴或亲属照顾, 农村地区调查对象中有两位几乎无法自理的高龄老人没有亲属照顾, 长期卧病在床, 子女又不在身边, 只能依赖邻里朋友的好心帮助, 生活状况堪忧。精神文化生活方面, 空巢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多数为一般, 也存在矛盾较多的家庭。老人习惯和熟悉的朋友来往娱乐或是自娱自乐, 但是城镇空巢老人集体活动的参与度要高于农村空巢老人, 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许多老人表示子女不在身边, 时常感到孤独寂寞, 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的电话问候上。尽管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不容乐观, 但无论是城镇或是农村地区的老人均对未来养老持积极的态度, 主观上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依靠的主要养老资源中, 子女和储蓄或自己的劳动收入排在前两位, 而城镇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养老退休金以及子女养老, 由此可见, 农村空巢老人晚年生活比城镇空巢老人更加缺乏保障。

4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要问题

4.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待遇城乡差异大, 养老保障力度小

重庆市现存两类养老保险, 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据调查, 53.96%城镇空巢老人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9.43%的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其中只有少数城镇空巢老人每月领取80元基础养老金, 然而在农村空巢老人群体中,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81.95%%, 而其中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领取每月仅80元的基础养老金, 老人普遍反映基础养老金太低, 保障力度小。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未实现城乡统筹, 报销力度小

重庆市现有医保体系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构成。调查显示, 城镇空巢老人多数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还有部分参加了商业医疗保险, 而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医保对养老支持的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力度上, 各个区县对医疗过程中的用药、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办法均有不同的规定。医保全市统筹尚未实现, 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未来养老缺乏医疗保障。

4.3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 低保户申请困难

空巢老人在外务工的子女虽不与老人共同居住, 仍属共同生活, 只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情况下才能申请低保待遇, 子女务工收入尚可, 但是老人的经济状况却非常差, 这部分弱势群体却被排除在低保制度以外。调查显示, 重庆市城镇与农村低保户比例差别不大, 农村城镇低保门槛不同, 调查中有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反映申请低保救助困难重重, 社会救助制度仍需完善。

4.4 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不到位, 机构发展不平衡

调查显示, 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认为没有合适的养老机构导致无法实现机构养老的人数要多于城镇地区。虽然重庆市机构养老福利事业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仍不到位, 无法满足养老需求。另外, 也有阻碍其入住养老机构养老的原因, 例如养老机构的条件太差, 经济条件不允许, 不符合养老机构收住对象要求, 子女反对, 甚至当地根本没有合适的养老机构等等。由此反映了重庆市对空巢老人提供的机构养老保障存在突出的问题, 如城乡之间机构养老事业在规模、设施、提供的服务方面专业化发展不平衡, 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机构养老需求, 农村空巢老人中一部分急需农村敬老院提供养老服务的群体由于受到经济落后的制约无法入住养老机构, 无法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

4.5 村委社区养老服务不完善, 专业化水平低

调查数据显示, 38.4%的重庆农村空巢老人曾经受到过村集体关心和照顾, 重庆市村委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仍需完善。目前重庆市社区村委提供的养老服务还不完善, 专业化水平低, 多数社区仅提供简单的护理和照料, 并不能为需要长时间照料的高龄老人带来实质性的养老帮助。另外, 重庆市农村地区社区组织建设不完善, 没有配备专业护理人员和医疗保健人员, 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无法很好地开展, 社区养老服务范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另外, 邻里朋友也能给空巢老人提供一些生活照料和养老帮助, 但是绝大多数不能自理或是半自理的空巢老人依然依靠老伴或是亲属照料。

4.6 家庭养老功能严重缺失, 子女照顾缺位

调查显示, 农村空巢老人多数有两个以上的子女, 外出求学、打工或是已经在外安家的子女通常无法给予老人生活照料。重庆农村空巢老人子女外出务工地区分布在全国各地, 调查数据显示半年之内来看望老人的占比32.38%, 子女半年至一年才看望老人的占比41.26%, 子女一年以上才来看望老人的占比26.36%, 子女回家探望老人的频率非常低, 根本无法满足空巢老人漫长晚年生活的需求。

4.7 子女重老意识薄弱, 老人缺乏精神关爱

子女由于打工、求学等长期离家在外, 与父母缺乏交流沟通, 感情疏离, 敬老爱老的意识薄弱, 不主动打电话关心老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状况, 另一方面, 老人体谅子女在外工作繁忙, 生存压力大很少联系子女, 怕给子女增加负担而不愿将困难向子女倾诉。调查显示, 58.74%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与子女的关系为一般, 部分比较融洽, 也存在与子女矛盾较多的情况。另外, 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中只有34.96%表示晚年主要依靠子女养老, 而8.02%的老人目前仍没有自己的养老住房。老人将晚年的精神寄托放在子女身上, 子女却不能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 无法为老人提供老有所依的精神保障。

4.8 晚年劳动负担大, 可依靠的养老资源少

调查数据显示, 重庆市城镇空巢老人中仍有18.49%正在从事有酬劳动, 绝大多数城镇空巢老人没有继续参加有酬劳动, 并且参加有酬劳动的老人几乎都是70岁以下的老人, 城镇空巢老人经济条件较好, 晚年的劳动负担较小。而在349名被调查的农村空巢老人中53.01%仍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其中有近一半的空巢老人是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老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可以得到一些经济收入与支持, 增加了养老的个人保障, 但是也加重了老人晚年的劳动负担, 农村空巢老人晚年的劳动负担比城镇空巢老人更加繁重。重庆市城镇空巢老人依靠的主要养老资源中, 退休金占了较大的比例, 主要依靠储蓄或自己的劳动收入养老的空巢老人为23.07%, 而农村空巢老人则达到了32.38%, 农村空巢老人可依靠的养老资源少。

5 完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待遇, 加大制度保障力度

养老保险方面, 在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 对农村空巢老人群体作出政策倾斜, 增加政府对其养老金账户的财政补贴, 取消养老金领取门槛, 在子女不参保的情况下, 老人依然能够领取基础养老金。调查中有85.1%的空巢老人希望政府增发养老补贴, 根据各区县财政实力, 应适当增加基础养老金标准, 增设高龄补贴和独生子女补贴等养老补偿,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待遇, 缩小地区差异, 加大制度养老保障力度, 让农村空巢老人得到真正的养老实惠。

5.2 统筹建设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提高报销比例

医疗保险方面, 完善城乡统筹的医保制度, 将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纳入报销范围, 提高医疗保险比例, 设立大病医保制度。加大乡镇医院、卫生院的建设, 增加医疗设施, 改善医疗环境, 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提高医疗水平, 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 避免乱开药、乱收费的现象, 相关卫生部门定期对农村医疗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开设空巢老人医疗绿色通道, 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医疗补偿机制, 重点对乡镇医院、村卫生院的医疗补偿, 引导空巢老人选择基层就近的医疗单位。

5.3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降低低保户门槛

社会救助方面, 提高最低保障水平, 降低低保户门槛, 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空巢老人纳入低保范围。建立有效的帮扶制度, 各村委干部深入走访每户空巢家庭, 了解每户具体的养老状况, 对孤寡老人、长期患病、丧失自理能力等老人给予及时的帮扶照顾, 解决养老困难。集体可以加大对农村土地的投入,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生产率, 有土地的农村空巢老人可以以土地养老, 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基本的温饱问题。将因病致贫的空巢老人及时纳入临时救助对象, 提供社会救助。

5.4 发展农村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 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政府应建设广覆盖的乡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应配备专业的医疗服务人员、专业护理员、心理咨询师等养老服务人员, 为每位空巢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检查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一旦老人有服务需求, 老人可以自己前往养老服务中心寻求帮助, 也可以要求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另外, 农村空巢老人单独居住往往会遭遇意外事件, 比如意外摔倒、生病, 甚至其他恶性伤害事件, 可以为每户空巢老人家庭安装连接到养老中心的报警铃, 当意外发生时, 老人只需按响警铃, 就可以获得及时的帮助。

5.5 鼓励子女返乡务工, 依法保障家庭养老功能

有条件的区县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鼓励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提高乡镇经济发展水平, 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 吸引劳动力回流, 让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 不仅提高乡镇农村的整体经济实力, 间接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而且能够让子女回归家庭, 更好的照顾父母, 给予农村空巢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在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同时, 设立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权益的法律条例, 依法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 将经济赡养、定期探视纳入法律条例保障范围, 对歧视、虐待老人等行为依法追究, 依法保障家庭养老功能。

5.6 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健康, 弘扬敬老文化

社会各界要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 组织学生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定期探望农村空巢老人, 照顾老人的生活, 尤其是孤寡、高龄的空巢老人, 为他们提供日常帮助, 陪他们聊天解闷, 给孤独寂寞的老人精神安慰。充分发挥邻里熟人的帮扶, 增强邻里交流, 组织低龄空巢老人和高龄空巢老人“拼家养老”, 老人们既可以相互作伴, 低龄老人也可以帮助照顾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由社会各种协会志愿者组织在农村开展文化活动, 举办广场书画展、摄影展、博览会等文化艺术活动, 弘扬我国的“孝”文化, 宣传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5.7 增加晚年可依靠的养老资源, 减轻劳动负担

社会经济组织、公益组织、有条件的个人应积极为困难的农村空巢老人增加晚年可依靠的养老资源, 减轻其劳动负担, 为其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缴费提供资助, 对无法参保的困难户提供帮助, 适当资助日常生活用品, 解决养老实际问题。商业保险机构可以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一份意外伤害保险, 让有条件的老人缴纳较低的保险费用就能提高抗风险能力, 获得更有保障的老年生活。从农村空巢老人自身角度来看, 首先应为家庭生命周期必经的“空巢”这个阶段做好早期准备, 积极调整心态, 减少对子女过度的依赖, 从根本上扭转“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摘要:伴随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 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高龄化、失能化的境况, 未来养老保障令人堪忧。阐述了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以及空巢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从经济、医疗、生活照顾和精神生活方面分析了重庆城乡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 在对比分析重庆市城乡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养老问题, 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晨昭.中国社会老龄化挑战及应对措施[J].学理论, 2012 (13) :51.

[2]张连杰.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26-28.

[3]毕士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重庆机构养老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 2013:28-30.

[4]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J].人口研究, 2006 (11) :3.

[5]柏云端.关于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几点分析[J].甘肃农业, 2006 (06) :85.

[6]刘庚常.我国农村新空巢家庭[J].人口研究, 2004 (06) :48-52.

8.空巢老人求领养 篇八

如今,距离求领养启事刊出已经大半年了,郇崎老人是否如愿,他的做法在养老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又有着怎样的示范意义呢?

空巢10年孤寂难耐,

77岁老汉登报求领养

郇崎现年78岁,曾担任过江苏常州市戚墅堰区委组织部长等领导职务。1999年,他在戚墅堰区老龄办主任的位置上退休。没想到的是,退休当年,感情甚笃的老伴因病离世。第二年,长子不幸病故。

接连失去两位亲人,给郇崎的晚年生活蒙上了巨大阴影。二儿子家境一般,又住在城市的另一头,来一趟不容易,郇崎一个月和儿子也难见上几面。家里只剩下他和保姆小云。2005年端午节,小云回老家结婚,婚后不再回来了。

小云在的时候,郇崎还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家里只剩他一个人后,郇崎再没心情开火了,一日三餐都在楼下饭馆解决。

一个人独居,郇崎最发愁的是大把时间无法打发。住在城市另一头的二儿子每周会过来看望父亲一次,儿子每天为生计奔忙,说不了几句话就匆匆走了。有时,孙女也会过来看看爷爷。

平时,郇崎和邻居任老伯说得较多一些,任老伯是位退休工程师,住在郇崎隔壁单元。他们约定,只要两人活着,都不找老伴。

2013年春节后的一天上午,郇崎突然发现,任工家来了很多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甚至还有两名记者。他下楼一打听,惊悉任工过年在家中突发疾病去世,也没人陪在身边。

任工的突然离世给了郇崎很大刺激,他不想自己的日子这么苦下去,有了换个活法的打算。

一天,郇崎在电视里看到一对外国夫妇在中国儿童福利院领养孩子的新闻,不由得眼前一亮:对呀,儿童福利院的孩子能被领养,空巢老人怎么就不能被领养呢!于是,郇崎萌生了登报求领养的念头。

求领养启事引发热议,

上百热心家庭伸援手

慎重考虑之后,郇崎征得了儿子、孙女的同意,做好这些准备后,郇崎向常州晚报求助。空巢老人求领养,这在资讯发达的现在还是个新鲜事物。于是,2015年4月7日,常州晚报登出了一则特殊的领养启事:

谁来领养我这个孤单的老头?

本老头刚过了77岁的生日。因儿子、孙女没有居家养老的条件,本人又不适合敬老院养老,经与儿、孙商量,除现居房死后留给儿子外,本老头每月6000多元的工资收入、生年房屋处理权和本人“打包”,愿社会有条件的家庭和个人领养或给老者做终生保姆。条件是:双向选择、互利共赢,有诚意者请拨打常州晚报的热线电话:866333××。

报纸刊出后,这则特殊的“求领养”启事顿时引发热议。很多人并不赞同郇崎这种方式,认为他这种求领养的方式,是在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也有人觉得他是在推动国内空巢老人养老方式革命性的改变。不过,不少人觉得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不能仅仅靠儿女以及社会上一些养老机构,方式应该多元化,并积极探寻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人养老的方式。

求领养启事刊出后,先后有一百多个电话打进报社热线,报社把对方家庭情况登记下来后,提供给郇崎供他挑选。

郇崎从中挑选出自认为合适的家庭,然后一一和领养人见面。郇崎选定的第一户领养人家是对中年夫妇,他们家里的房子很大,对郇崎热情而又诚恳。

晚报负责跟踪此事的记者问郇崎感觉如何,郇崎摇摇头说,那对夫妻的家挺宽敞,被子却没叠,这说明他们要么太忙,要么卫生习惯不好,这样的家庭不适合他。

随后,郇崎又考查了另一户家庭,认为那对夫妇虽然朴实善良,但文化层次不高,他最看重精神层面,所以也不适合。

与领养人相互悦纳,

孤独老汉开启美好生活

2015年5月中旬的一天,郇崎突然看到防盗门缝里塞了张字条,上面写着:

郇老先生:您好,最近才了解到您的事情,想和您谈谈,如有意请打电话:135876×××××。

吴梅

郇崎拨通了字条上的电话,双方聊了几分钟,约定第二天在郇崎家里见面。吴梅如约而至,她衣饰得体,端庄大方,看上去从容干练。吴梅自我介绍,她47岁,离异,大专文化,买断工龄后一直从事自由职业,偶然看了郇崎的启事后,觉得老人很无助,就想帮助一下老人。

聊了两个多小时后,眼看午饭时间快到了,吴梅下厨给郇崎做了鸡蛋捞面条,还挺合他的口味儿。吃完饭,吴梅收拾好碗筷,帮郇崎整理起房间来,吴梅手脚利索,一会儿就让房间变了个样儿,郇崎很是满意,最重要的是家里有个能干的女子,屋子重新又有了生气。

吴梅帮老人收拾好房间,就要告辞离开。郇崎主动提出和她谈谈领养的事情,吴梅建议,毕竟两人刚认识,生活习惯不同,彼此要有个适应、选择的过程,不如她先试用一个月,如果彼此能接受,到时再谈长期领养的事情。吴梅的建议正合郇崎的心意。

此后的日子,郇崎和吴梅相处融洽。只要吴梅在,家里永远都是干净整洁的,这一点让郇崎十分满意。为了测试吴梅的品质,有几天,郇崎还故意把家里的钱乱放,抽屉也不锁,结果发现一切如常。

一个月下来,郇崎对吴梅相当满意。在他的提议下,两人签署了一份《遗赠领养协议》,协议内容大致为:吴梅要像对父亲一样对待郇崎,如尽到扶养义务,郇崎每月6000多元的退休金以及所住房屋生年的使用权归吴梅所有,其百年之后的丧葬费也将赠予吴梅。被领养人郇崎离世后,其所居住的房屋归儿子所有。双方签订《遗赠领养协议》后,还到公证处做了公证。

一晃大半年过去了,在吴梅的精心照管下,郇崎的生活非常舒心,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郇崎庆幸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他说,虽然自己的经历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可以给那些和他一样面临着养老困境的老年朋友一些有益的启示。他呼吁,在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的今天,养老方式也应该多元化、人性化,只要是适合老年朋友养老的方式,都应被社会接纳和推广。

(责编:辛娅)

9.空巢老人调查问卷 篇九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子女外出打工或与子女分居单独居住的老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份问卷的目的在于调查我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以及推动社会对这类弱势群体的帮助与关爱。问卷调查过程中如有涉及个人隐私,我们承诺会为您保密,请您放心填写。

1、您的年龄:

2、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3、您的文化程度?

A、文盲 B、小学 C、高中或中专 D、大学 E、其他

4、您是否有子女? A、有 B、无

5、您之前了解什么是“空巢老人”吗?

A、了解 B、不了解 C、了解一点点

6、子女多大的时候开始不与子女一起居住? A、18岁以下 B、18—25岁 C、25岁以上

7、什么原因不和子女一起居住?

A、子女上学 B、子女在外打工 C、子女结婚 D、自己希望独居 E、其他

8、您是否希望和儿女一起生活?

A、希望 B、不希望 C、无所谓

9、您的子女平均多久回来一次?

A、一周一次 B、一月一次 C、一年一次 D、一年两次 E、从不

10、每次回家停留多久?

A、一顿饭时间 B、一天 C、一个假期 D、其他

11、您主要的经济来源是?

A、子女供养 B、社会救助 C、退休金或养老金 D、其他

12、子女是如何照顾您的生活的? A、寄钱回家 B、托亲戚照顾 C、请保姆 D、其他

13、您的生活是否能自理?

A、能 B、基本上能 C、不能

14、您现在的健康状况如何?

A、非常健康 B、较好 C、一般 D、不太好 E、很差

15、您有病时会怎么办?

A、主动求医问药 B、听之任之

17、生病了,就医是否方便?

A、方便 B、比较方便 C、一般 D、不太方便

18、看病有无医疗保障或优惠政策? A、有 B、没有 C、很少

19、您生活中最担心的事是?

A、生病没钱治疗 B、没有生活来源 C、生活无人照料” 20、您平常的生活中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是?

A、看电视 B、散步 C、打牌 D、出去旅游 E、无娱乐方式 F21、家附近是否有老年人活动中心?

A、有 B、没有

22、您对当前生活的是否满意?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太满意 D、很不满意

23、作为“空巢老人”,您最希望?

10.所谓空巢老人 篇十

经调查,75%的子女在外务工,2%的受访者的子女在外求学,13%的受访者子女在外经商,10%的受访者子女在外居住。总体来说,有88%的老人因子女追求经济收入而成为空巢老人。

子女看望“空巢”父母的频率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子女多在外务工,所以很少有时间回家,有将近60%的子女都是过年回家同父母团聚,一般回家的时间也只有10到15天左右,春节期间除了消耗在往返路程上、走亲访友等时间外,真正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有3天左右。也有不少老人表示,春节回家一趟让子女的开销过大,有些心疼。

父母认为子女的家庭情况

在父母看来,95%的子女家庭不好,他们的子女大都因为孙辈上学、家庭成员生病、家庭环境不好、子女没有一技之长、子女将来婚嫁等原因而使家庭陷入困难。对于子女外出,父母虽然有所不舍但还是持支持态度。仅有3%的父母认为子女家境较好,而这3%的人群则主要分布于在外定居的人群。

“空巢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

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依赖子女、政府和社会救济等其他外在因素,老年人经济自主的能力也随之下降。每年有5%的老人获得的赡养费用低于500元,25%的处于500元到1000元之间,65%的老人每年获得的赡养费位于1000至2000 元之间,有5%的老人每年从子女处获得的赡养费高于2000元。“空巢老人”的日常开销比例 “空巢老人”的大部分费用都用在日常生活和疾病医治上,有部分生活宽裕的老人也会拿出部分钱贴补经济条件不算好的子女。有60%的空巢老人认为生活紧张,日子过得节省,15%的老年人认为生活过得一般或者是比较充裕,25%的老年人则认为生活艰难,难以维持正常开销。

“空巢老人”的主要困难

对于身体的担忧和对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苦闷、孤独,是空巢老人遇到的最大问题。

生病照料

当老人生病需要照料时,有65%的受访者表示是依靠老伴照料,有30%的子女会轮流回家照料,有5%的子女不回家,采取请人照顾的方法。在调查中发现,有能力照料生病的老伴的时候,都采用老伴照料的方式。

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健康状况差的占27.2%,患慢性病的占65.5 %,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很多人还是多病缠身。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57.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并且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面临“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两难境地,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空巢老人”的休闲娱乐方式

通过调查,有45%的老人主要把照看孙辈作为休闲娱乐方式,认为孙辈是自己的精神寄托,40%的老人选择与人交流、打小牌的方式休闲放松,10%的老人表示自己没有精神慰藉。

“空巢老人”照顾孙辈存在的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由空巢父母照顾的孙辈中,学龄前的孩童占40%,正在上小学的孙辈占35%,上初中的孙辈占20%,初中以上的占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老农保主要是建立农民的账户,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设计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将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农民六十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

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 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地方政府要搭建平台,发展县域经济、镇域经济,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既增加经济收入,又能兼顾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深入持久地进行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通过宣传努力提高全民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意识,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认真总结养老敬老以及老年事业发展的经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大力表彰孝敬老人的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新风尚。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

农民农忙过后只能把赶集、聊天、打牌等当作消遣,充其量再有一台电视机,抑或听听广播,甚至报纸都不经常读,至于体育健身设备、老年活动室、电影院更无处可寻。加上农村老人那一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自身知识贮备有限,许多如读书、看报、写字、作画等娱乐活动并不适合他们,这也是造成他们晚年生活单调的一个主要原因。

社区和村(居)委会应针对老年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并可以尝试兴办老年大学、老年健身和文化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活动场所,引导他们参加各类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还应该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老年人,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为他们排解忧愁,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在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的社会隔离感。

图为在山东省日照市城阳街道岳家村幸福公寓居住的老年人正在用午餐。山东省日照市城阳街道岳家村

11.“空巢”老人应怎样理财 篇十一

退休前,在锦州任教的老王和老伴操持完小儿子的婚礼之后。一下子进入了“空巢”期。看着儿子、女儿每天盯着股票、基金,为家庭理财忙碌,老两口也想为自己的理财生活充充电。笔者把他们的实际情况和理财需求,向理财师进行了咨询。根据这一阶段理财的需要和特点,理财师分析之后认为,老王一家应该制订以保值为主或追求固定收益的投资理财计划。

目前老王拥有的金融资产全部为银行定期与活期存款,虽然很稳定、安全,但收益很少,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夫妻二人都有医疗和养老保险,但还应注重意外伤害保险和意外伤害医疗补偿方面的风险保障。

对“空巢”老人的理财建议:

1、确定活期存款额度:根据老年人特点,可多留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应急,可留1万元活期存款,另外的3万元可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因为这种基金流动性强,同时可以获取相当于定期存款的收益,是家庭理财组合里活期存款的最佳替代品。4万元活期存款半年的税后收益为115.2元,而货币市场基金按收益率3%计算,其收益为600元,为活期存款的5.2倍。

2、投资策略以保值为主:可将定期存款中的2万元仍定期持有;将存款中的2.5万元购买国债,如前阶段发行的三年期电子式国债,年收益率为3.39%,每年支付一次利息;用1万元购买银行的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除了有较高的投资收益外还可以免征利息税,半年期的收益率在2.43%左右;用剩余的1.5万元可以购买2~3只债券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这类基金的投资风险较小,年收益率在5%~8%,既满足了老年家庭资产稳定、保值的需要,也在风险承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扩大了家庭资产规模。

3、补充保险金比例:随着年龄一年比一年大,老王一家可再购买一份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每年保费支出500元,在购买健康保险特别是重大疾病保险时会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难度较大,因此可以购买意外伤害医疗保险。

上一篇:质量统计员工作职责下一篇:批评与自我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