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物理考点分析

2024-09-02

上海高考物理考点分析(精选5篇)

1.上海高考物理考点分析 篇一

2012上海高考物理试卷分析心得

一、试卷分析

试卷以2011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为依据,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注重对中学物理教学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以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在考查学生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物理实验能力、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试卷结构与2010年相同。总题数为33题,约4900字,阅读量、计算量与去年相当。试卷注重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考查,所涉及的知识点占《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点的72%,试卷估计总体难度为0.69(103.04分),且有一定的梯度。难度适中的题目(在0.6―0.8之间)共90分(占60%),难度系数大于0.8的题目共34分(占22%),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概念与方法的基础性考题共114分(占76%)。

二、试卷知识点应用技巧

试卷重点关注试题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主题的结合,关注新教材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特点,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试卷中。

试卷的单选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布较广,有力学、静电学、直流电、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在思维和分析能力的要求上也略高于去年。而填空题的难度略低于去年。今年的实验题仍然注意了对规定实验的考察,并且重点考察了学生是否亲手做过相应的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实验的重视,而非为应付考试而纸上谈兵。

为了对今后中学物理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进一步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今年物理试题继续保持了前两年对课本的重视程度。如第1、2、3、6、8、17、21、26、27、28等题均来源于高中物理试用本教材的内容,其目的是希望高中物理教学或复习不要抛开课本而沉湎于题海之中。

试卷中有相当一部分试题体现了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考察,如第20、25、32题。在学习高中物理时要求学生把物理模型、物理过程、物理规律以物理图象的形式,简单、直观、正确地展现出来,并能通过从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还原、理解简单的甚至比较复杂的物理模型及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有关这方面的能力在今年的试卷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如第19、24、28、33题。命制这些试题的目的,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教材,重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上海高考物理考点分析 篇二

一、理综物理试题考点分布

二、理综物理各模块分值分布

从以上模块分值分布上看,五年来稳中有变,各模块所占总分百分比如下表:

从表中所列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物理部分的命题重点主要集中在必修1、选修3-1这两个模块中。鉴于高中物理知识结构及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命题特点,在2012年新课标理综物理部分的命题重点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三、理综物理部分命题特点

从近几年新课标理科综合物理试卷不难看出,高考理综物理试题有以下特点:

1. 试题结构相对稳定,常考知识点

特别是近三年,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试题的数量、分值都是相对稳定的。不同的是2011年物理试题选考部分的选择(填空)题由原来的5分调整为6分,计算题由10分调整为9分。但选考题总分15分仍不变。

2. 试题对理解能力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更加突出

从近几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的内容上看,试卷把能力及重点知识的考查放在了首位,没有一味追求考点分布的均衡性。而必修1、选修3-1试题的分值所占的比重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在高考大纲对物理学科考查的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中,理解能力是基础,是其它能力发展的前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几乎每道题都涉及有关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的理解,只有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物理实验考查推陈出新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因此实验能力在理综物理考试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考生要突破的一个复习难点。如2010年23题电学实验实物连线、由已知数据做出R-t(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图像。2011年22题测微安表头的内阻及23题用图像处理物理问题都是对实验能力的较高要求。学生只有对相关的实验原理、基本方法和常规实验仪器比较熟悉,有扎实的实验基本功,有较强的实验迁移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才能得出结论。

四、对2012年复习备考建议

1.抓住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对能力的考查毋庸置疑,但并不意味着忽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因为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与知识的积累密切相关。高中物理的知识体系比较系统,尤其是力学、电学部分的构成比较完整。在复习中要强化对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通过梳理,从点到线、从线到网,建立起知识的网络框架,从整体地位上、从相互联系上重新认识,进而体会各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抓住主干知识及核心知识,为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多向性,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做充分的铺垫。知识成网既能帮助学生们理解记忆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冲破单向思维定势,在解题时把与一个物理过程相关的知识都调动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准确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2. 全面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理解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基础。要对综合问题进行分析综合、逻辑推理,都必须首先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要了解概念及规律提出和建立的背景,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内容及各种表述形式,要理解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不能乱套公式。例如力的概念,既要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还要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就是对力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定量描述。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就是根据力的概念的这两个方面进行的。如果是一个可以测量的物理量,要了解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去测量,与这个概念相关的物理概念有哪些等。再如,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两个重要的规律,这两个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系统不受外力作用”可推广到“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的情况,高中物理中在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内力远大于外力时也适用”。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材上讲“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但把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为“只有重力做功”是不全面的。对于一个系统来说可理解为“没有外力做功,内力中没有摩擦力做功”。

3.提升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物理与数学的关系相当密切,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总要进行数学运算或推理。随着高中物理处理问题的不断深入,应用的数学知识也随着增多。所以,熟练运用数学手段处理物理问题是考生必备的能力之一。这一能力要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根据题目中已知和未知条件列方程,定量推导或求解;二是寻找题目涉及的几何关系;三是图像识别与分析。高中物理常常运用图像描述和表达物理规律,不少学生对这一重要方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识图能力不强。对图像的各种信息,如图像中所描述的物理规律、图线的形状特征、图线的斜率、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两图线的交点、图线包围的面积、图线的拐点或极值点等缺乏足够的认识。

4.正确处理习题训练与能力提高的关系

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不容置疑的,但能力的培养不能靠题海战术。备考中习题的训练尽管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但绝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计算、轻分析,重定量、轻定性”。习题训练要做到:(1)以近几年的高考题为主,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加强变式训练,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多题归一。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增强应变能力。(2)规范化做题。规范化包括学科用语、解题格式、计量单位、实验操作等的规范化。(3)及时改错。对平时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进行错因分析,减少错误在头脑里存留的时间,避免重复出错。(4)提高审题能力。审题的目的是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它包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等,从而建立起所熟知的物理模型。

5.注重联系实际、关注科技发展

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学以致用是学习物理的基本准则。但是,由于我们所学到的规律都是经过简化的物理模型所对应的规律,平常所见到的是以物理语言给出的、以理想化的现象或过程出现的题目,即物理模型题。因而对于在实际应用中运用物理知识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经验。当用物理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实际问题模型化,只有找到实际问题所对应的模型,才能运用所学到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6.从实际出发,处理好模块的选择

新高考考试内容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试题的呈现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设计供学生选择的选考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体现了新课程的选择性。因此,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选考模块的选择是必要的。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特长决定复习哪个选考模块,以有利于应对高考。从近五年新高考试题看,尽管考试说明中提出不同选考模块试题力求难度等值,但由于命题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很难做到等值。所以,关于选考,不能把宝押在某一个模块上。其次,处理好选考模块的学习,从新课程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看,物理选考模块考查内容的要求相对较低。高三复习时,应选取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模块,在难度和时间上要把握好,不宜过度深挖和耗时过多。

3.上海高考物理考点分析 篇三

[考点方向]

1、光的干涉、衍射现象

2、光谱及其分析、电磁波谱、激光、光的偏振现象

3、光电效应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动物夜视。②红外遥感。③纳米科技。④增透膜。⑤太阳能电池。⑥太阳辐射能量。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易

⑵双缝干涉

nλ=2n(λ/2)处加强→亮纹

a.到双缝距离差Δr=

2n+1)λ/2 处减弱→暗纹

b.双缝干涉条纹间距Δx(Δx=Lλ/d)

Δx∝λ

λ红>λ绿(λ红>λ橙…>λ紫)

实验得Δx红>Δx绿

⑶彩色条纹现象

干涉:双缝干涉、肥皂泡(膜)、蝉翼、雨天公路上汽油等呈彩色

衍射:单缝衍射、眯眼看灯、隔并齐笔缝看灯、隔羽毛(纱布)缝看灯等呈彩色色散:露珠、彩虹、隔三棱镜(或后玻璃边缘)看物体呈彩色

⑷光谱

①分类

连续光谱:一切炽热的固体、液体、高压气体可发出

发射光谱线状谱(原子光谱):稀薄气体等游离态原子发出

吸收光谱(暗线光谱):——与线状谱一样可以作为特征谱线

②太阳光谱是吸收光谱,表明太阳大气层含有暗线对应的物质

⑸电磁波谱的微观机理和主要作用:(略)

从无线电波、红外线、红…紫、紫外线、X射线到γ射线,依次增大的有:频率、光子能量、同一介质中折射率,减小的有:同一介质中波速、波长、全反射临界角、同一透镜焦距 ⑹光电效应规律:①频率足够大才能发生,与光强、光照时间无关;②最大初动能随入射 光频率增大而增大,但与频率不成正比;③在极短时间内(10-9s以内)迅速发生;④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子数与该入射光(频率一定)的强度成正比

4.上海高考物理考点分析 篇四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树祥

2016年是3+1高考的最后一年,物理试题明显变易,从而为新旧高考的衔接做好了铺垫。2017年是3+3高考改革的元年,新的高考内容减少,难度降低。但新旧高考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对运用数学、语言、图像有逻辑的推理、演算、陈述,对实验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是相同的,特别是今年将“说明、计算、逻辑推理、结论描述”计入分值,对学生的文字叙述和做题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试卷评析

1、回归基础,注重理解。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物理知识的基石,所以今年的高考着重于对基础的考查。考题中识记类题目和简单基础类题目明显增多。好几道考题直接源于教材,如第3题电磁波按照频率的排列顺序就来自于高二第二学期基础性教材的第17页,第10题研究放射性元素射线性质的实验装置题目来自于高二第二学期基础性教材的第28页,还有第1题、第13题、第21题也是直接来自于教材;另外2、4、5、6、8、9、11、22等题目,只要掌握了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就很容易得出答案。另外,试题注重对概念和规律理解的考查,而不是考查通过题海战术顺练出来的所谓解题能力。如第17题,如果没有对阿伏伽德罗常数和物质的量的准确理解而只是死记老师总结的关于摩尔质量、分子质量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几个公式是不可能选出全部正确答案的。第18题如果不能准确地掌握电路的串并联知识、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而套用一些老师给出的所谓“串反并同”的解题口诀,很容易会出现错选A的结果。

2、考察全面,突出重点

考试手册物理科要求对各块知识内容分布为:力学部分约占40%,电磁学部分约占35%,热学、光学、原子物理部分约占25%,上述三部分内容包含相应的实验,实验部分分值约占整卷的20%。选做题为“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或“人造地球卫星”,分值为4分。今年高考,基本符合要求,其中力学题有4、7、14、15、16、20、22、23、25、26、31,热学题有12、17、29、30,电学题有3、5、8、11、13、18、19、21、27、28,光学题有2、9,原子物理题有1、6、10,力电综合有24、32、33,大部分物理知识点都有涉及,但分值上,也是按照要求重点放在力和电上,约占总分的75%,热学、光学、原子物理部分约占25%。在力和电中,又把着力点放在了功和能上了,第7题涉及风力做功,及功能关系,第13题涉及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问题,第24题要运用动能定理计算带电小球运动到最高点过程中受到的电场力,第25题要应用动能定理计算出变力,第26题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最后三道大题31、32、33都要涉及做功和动能定理,使功和能的题目能明显偏多!

3、分析综合,数理结合

高考不仅考查物理核心概念的内容,而且要考察这些概念的联系,特别是考查综合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高考中,在问题情境设计上,有些题目设计了多个物理过程的组合,如第23、24、32题,有些在试题呈现方式上又综合运用文字、数据、图像等形式来增加信息的广度,考查学生从丰富的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物理思考或推理的能力。如第15、19、25、29、32、33。如对第32题,首先你要通过图线1找出位置0.3m处的库仑力,然后再根据题中数据和库仑定律计算小球B带电量;再根据图像分析0.3m处合力向左,库仑力向右,可以计算出该位置外加电场的电场力,进而计算外加电场电场强度;在0.4到0.6m出合电场是匀强电场,电场力做功的公式计算两位置电势差;最后一问,必须进行过程分析,它既有第一次的从0.2m到0.4m的减速直线运动,又有第二次的从0.16m处开始的先非匀变加速直线运动,到后面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解题时必须求出每个过程电场力做的功,最后再通过动能定理得到结果。另外,由于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所以每年的高考都要考查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今年第8、15、19、20、25、29、32、33涉及函数图像,第15、25、31、33涉及函数方程,第23、24涉及几何图形,第18涉及极值问题,第24题涉及正弦定理等等

二、复习教学建议

1、针对考纲,回归课本 要认真研读《上海市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要对五本课本(四本基础课本和一本拓展课本)全面看书不留死角。要做到胸中有要求,心中有教材。教学中,要使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对物理概念应该从定义式、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定理、定律的理解应从其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适用条件等做全面的分析。同时要注意对知识的类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在电场和磁场复习中,要对电场线和磁感线,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电场力和磁场力进行类比学习。另外,既要让学生看书,也要让学生把配套的练习部分再做一做。

2、提出问题,梳理知识

在复习时可根据高考要求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和前阶段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拟定一些启发性较强的思考题,使学生重读课本时重点明确,重点突出。如分析分子动理论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分子非常微小,我们如何来测量分子直径?怎样测量?测量油膜的面积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类似的例子你还能举出什么?(2)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那么在已知物质质量m,密度ρ,摩尔质量M,物体体积V和阿伏伽德罗常数时如何求分子质量,分子体积,分子直径和分子数?(3)组成物质的分子处于怎样的状态?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是什么?是不是温度升高了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变大?对单个分子说内能和温度有意义吗?(4)分子势能在宏观上与什么有关?在微观上呢?怎样改变分子的势能?在宏观上物体的内能与什么有关?等

另外,引导学生注意建立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应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基本思维方法、以及与双基相联系的典型题目。建立知识网络可采用(1)分析目录法:课本上每一张目录可以构成本章基础知识的框架,目录的自然节可以合并成几个知识点,每一张的标题往往就是这一章知识的总纲;(2)尝试回忆法:复习前先不看书,试着回忆这一章的内容,看这一章讲了哪些基础知识,有哪些基本思维方法,有哪些技能技巧的要求,有哪些典型题目,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最终形成一个知识网络;(3)画知识网络法,对每章内容的梳理总结不能只停留在尝试回忆上,而应结合尝试回忆用各种形式的图表画出知识网络图.很多复习资料在每章内容前后都有一个知识网络图,一般这个图都比较简单,可以参考但不可照搬,要使自己独立的画出

3、实验复习,重在原理

对物理实验,我们只要明确了原理,就可以说成功了一半,因此一定要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原理。如学生实验“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本实验的原理就是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由单摆周期计算公式可得 g42lT2lg得出的,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很容易就得出器材:需要有单摆及挂单摆的铁架台,需要测摆长的米尺,需要测周期的秒表。也很容易想出实验步骤,即先安装仪器,再测量摆长和周期,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得出g,理解了原理,知道了摆长是什么,自然注意事项中就知道摆长的测量必须为摆线的长度加摆球半径,为了减小误差要多测几组取平均值等等。当然,在复习时,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把每一章中的实验先随本章内容一起复习,但在复习的后期最好从不同的角度把分散在各个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知识进行归类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如根据实验要求,可将实验分为基本仪器使用类、验证性实验类,测量性实验类、研究性实验类,在进行归类后,要注意总结出每一类的共同点及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加深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也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在练习题中要注重实验原理的拓展整合与方法的迁移、数据处理、注意事项、基本仪器的使用等;还要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对应着一个实验要求可设想多种方法等等。另外还需要再到实验室,用一节课来熟练几个实验的方法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5.高考小说阅读考点题型及分析 篇五

一、环境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易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常见的命题方式:1、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3、小说几次写到“某某景物”,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自然环境,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社会环境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3、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一些套话):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某种气氛;⑤推动情节发展。

二、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常式题型

(1)全篇情节分为哪几部分,试简要概括。如安徽卷《茶垢》第8题:“这篇小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请简要归纳。”

解题思路:

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如08年浙江卷《乌米》:“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情节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推进小说矛盾冲突、表现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三点交织起来考虑,才能更好的把握情节。

情节的作用一般为四点:首先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一就开头部分来说有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二就全文来说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三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引起读者思考和回味的作用;四是线索作用。其次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再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人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题型: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②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意义)。

解题思路: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特别是那些“以小见大”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四,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四、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常见的命题方式: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那样的主题,你怎么看?4、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5、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情节与环境追问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原因。

五、品味语言特色

1、解答这类题的方法:①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2、语言描写的作用:有表现力、感染力,凸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①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②作品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六、鉴赏写作技巧

几种常见的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出人意料的结尾、模式大致相同的结构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上一篇:2021集福攻略和福字图片下一篇: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