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精选13篇)
1.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 篇一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最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题:创设 情境 优化 教学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基础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做铺垫,使学生在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例如,在讲授“北非”内容时,为了创设“北非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一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非洲经济落后,为什么埃及经济却很发达?”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苏伊士运河”、“沙漠奇幻”、“尼罗河上水坝”等相关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这些材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就自觉地置身于这一“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展开,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使学校既认识到在落后的地区有发达的国家,又认识到埃及经济发达是有原因的。让学生积极思考因地制宜原则在这里的应用。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优化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的材料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难点。选择的材料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选择的材料应具有时代气息
只有具有时代意义,现实意义的内容,学生才会感到兴趣。只有紧扣时代脉搏的内容,才能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他们思考问题时才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选择材料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
材料选择应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例如,我在讲到中国西北地区时,就联系了现在的“一路一带”经济实事。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有话题。
二、科学创设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使问题情境创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情境创设,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要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往往能产生问题,但从问题的产生到提出,学生会受到各种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制约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久之学生就会无疑可问,再也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民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求真理。教师还可以转换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整个课堂教学应优化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组织“我们周围的资源”这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出我们周围的资源有哪些,有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SARS算资源吗?虽然这是个调皮生,是想闹出点“小故事”,但是,他提出的问题与教师所提问题有关,我于是因势利导,我说细菌就是生物资源的一部分,但作为资源,同学们都知道应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来自于自然界,另一个是必须对人有用。病毒自然不是资源,但是,我们要知道有的食用菌如蘑菇就是资源。
2.改革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媒体,拓宽教学思路,丰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缺乏思考,形成思维惰性,往往与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教学手段落后单一,教学思路狭隘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形象性。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教学环境,以拓宽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还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废弃物”时,引导学生调查周围的废弃物,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空间大大开阔,思维大大加深与激化,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注意“存疑”,设置“空白”,培养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蕴藏在情境中,让学生“惊喜”地发现问题,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不应独占课堂,也不必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让学生“不假思索”;而应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设疑、去体会。课堂教学中的“空白”,其本身就是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吧!”
综上所述,要创设“问题情境”,往往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既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又要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维,活跃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教育科学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北潞园学校 刘莲香 地理 学课教学 中学高级教师 89391225
2.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 篇二
一、在课文的重难点处设疑,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课文的精髓
如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当讲到无名战士把卢进勇招呼到近前,伸出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时,我提问:“无名战士为什么小心翼翼的、一根一根地拨弄着火柴,口里还要小声数着‘一、二、三、四……’呢?因为奄奄一息的他,要抓紧自己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向战友倾诉自己的心愿。可是,此时他已经没有力气把这些话说出来了。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位无名战士,此时此刻,你要对战友说些什么呢?请你把要说的话说出来。”
这番话把学生引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他们积极而迅速地思考着并一个接一个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对这样一个并非简单的问题获得如此的认识?这是因为我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设置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准确深入地把握课文的精髓。
二、在学生熟视无睹、没有问题的地方设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懂文章。教师若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教师应在看似无疑之中巧设难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理解课文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如《死海不死》的结尾处指出:“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数百年后,死海可能会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学生似乎对这部分内容没有疑问。我要求学生细读并作进一步思考“死海真的会死吗?”时,大部分学生给出了否定的结论。他们认为:“如果约旦河不干涸,死海也不会干涸。因为死海海水蒸发量大于约旦河河水的流入量这是暂时的现象,随着死海面积的减少,海水的蒸发量也会减少,到一定的时候,海水的蒸发量与约旦河河水的流入量会趋于平衡。”我通过巧设疑问,使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了出来,从而改变了学生“不务精思”的不良习惯,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例如,在教《项链》时,我提问:“作者刻画的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此问题一提出,学生默然。这时,我随机应变,问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我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
三、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从答案中领悟一般原理并进而推论出其他道理
如《故乡》一课中提到“我”,我就此提问:“《故乡》、《社戏》中的‘我’,还有鲁迅其他作品中的‘我’,是不是鲁迅本人?”我接着提问:“鲁迅写《孔乙己》中的‘我’是酒店伙计,鲁迅卖过酒吗?”同学们都说没有。由此我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总结:“小说中的‘我’是虚拟的艺术形象。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类回忆性的散文中的‘我’指的就是作者本人。”通过这些极富启发性的提问,学生解决了问题,并学会了通过推理得出一般规律。
四、选准一个适当的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
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那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提问的切入点。例如教《孔乙己》一文,就可抓住“笑”这一“文眼”为切入点,提出一系列问题:(1)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2)课文中那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3)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4)孔乙己在讥笑悲惨中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5)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笑”设计的,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深刻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语文教学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充满着浪漫精神的境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去体悟、去解读。教师在评价学生答案的过程中就要避免一刀切、一把尺,拒绝唯一答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把握度,以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益。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难点、重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钻研、思考,并能准确解答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是激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使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把握问题的尺度,方能打造有效课堂。
3.优化问题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篇三
[关键词]问题设计 简洁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01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问什么、怎样问、何时问、何处问,都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问题过于琐碎凌乱,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问题过于直白浅显,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得不够透彻。这两种情况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综观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其问题设计往往别具匠心——既有统揽全局的“线索”问题,又有和“线索”紧密联系的“枝叶”问题,这使得整个教学流程脉络分明、简洁流畅。可见,优化问题设计,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洁高效。实践证明,以下几种设计问题的教学策略对构建高效课堂有很大的帮助。
一、用“牛鼻型”问题统领全文
“牛鼻型”问题指的是通过关键线索或某个关键点设计的主要问题(一个或几个)。这样的问题就像一条统领全文的线,把文本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说是解读文本的“牛鼻子”,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设计“牛鼻型”问题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1.从标题切入。很多课文的标题往往是文章中心的体现,因此,围绕文章标题来提问能解决文章的核心问题。以《可贵的沉默》一文为例,“可贵”即题眼,理解了“可贵”的含义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据此,教师可依次提出这样的问题:谁在沉默?为什么而沉默?沉默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沉默是可贵的?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直抵文章中心,串联起整篇文章,方便学生整体把握。
2.从关键词句切入。文章中往往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这些词句通常揭示文章中心或暗示文章结构,以此切入往往能直击文本核心,带动全篇文章的教学。以二年级课文《我为你骄傲》为例,它的结尾是老奶奶给知错就改的小男孩一张纸条“我为你骄傲!”。一位教师在执教时正是抓住纸条上的这一句话来组织教学,第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段落说出小男孩有哪些地方值得骄傲;第二步,引导学生继续深究段落中的哪些词语最让你为他骄傲?(依次在屏幕出示三个预设段落);第三步,回忆自己有没有犯过错误,然后做出哪些让别人为你骄傲的事?先小组交流,再动笔写一写。这样的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形散而神不散,围绕着结尾的一句话,既有开放性的讨论又紧密结合课文,使得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发挥。
3.从矛盾冲突点切入。窦桂梅老师在执教《魅力》一课时,让学生围绕“为什么买?”和“为什么卖(汤姆叔叔)?”这一矛盾冲突依次展开激烈争论,通过交流讨论、品味文本,学生充分理解了内容,体验了情感,体会到小说文字的魅力、童年的魅力、汤姆叔叔的魅力......这样的问题设计可谓高屋建瓴、独具慧眼。
4.从情感变化切入。很多叙事性文章人物的情感往往有明显的变化。如《画杨桃》一文老师的神情从“严肃”到“和颜悦色”;《争吵》一文中“我”的心情由“嫉妒、生气”到“后悔、高兴”,教师在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这些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去探究原因、品读文本,同时穿插语言文字训练,使教学流程高效流畅。
二、用“深究型”问题解决疑难
一篇课文总有一些疑难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比如词句的背后是否有深层的含义?课文语言的表达有什么特点?“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只有将文章的疑点读明白,文章的写法弄清楚,才能真正把课文读懂。“深究型”问题正是从深究词句与表达两方面入手:
1.深究词句背后的含义。弄懂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最基本的要求,教学时可结合课文的预习提示让学生自主质疑。例如《检阅》一文的第一部分有这样一个句子: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但是谁都不愿意开口。这里“重要的事情”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课文并没有写清楚,教师在教学时可抓住这两个疑点让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获得答案:“重要的事情”指的是国庆游行检阅时,左腿截肢的博莱克怎么办;“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是因为每个人都很为难,谁也没有勇气提出来。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可进一步抓住学生为难的心理进行表达训练:此时大家都保持沉默,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你能把他们的心里话说出来吗?通过想象补白,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语言表达的能力更上一层。
2.咬住表达不放松。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除了要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我们还要进一步琢磨: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以三年级课文《燕子》结尾为例: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在这里作者为什么用“几痕”而不用“几条”?把燕子比作电线杆上的音符只是因为“形似”吗?句子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在指导时,可以让学生联想“泪痕”“伤痕”“指痕”的共同点,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痕”表示看起来很轻浅,模糊不清。“几痕”表现了远远望去电线杆上若有若无的样子,用词准确,耐人寻味;把燕子比作音符形象生动,不只因为形似更是为下半句“谱写春天的赞歌”做好铺垫;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燕子和春天的赞美之情。可见,品词析句在我们领会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用“对比型”问题深化认识
“对比型”问题,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问题,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阅读教学中,用“对比型”问题来设疑常常能深化认识。如在执教《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我注意到沉默前的“热闹”与沉默后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两处“热闹”的不同含义,我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提问:两次“热闹”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因为大家都在谈论父母怎样给自己庆祝生日,大家都感到很兴奋、很骄傲;沉默后的“热闹”是因为大家在讨论怎样知道父母的生日,想着怎样回报父母。在语文教材中,这样可比较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掌声》一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有何不同?”《争吵》一文里“我和克莱谛吵架以后两人的表现有何不同?”“我和克莱谛都说‘我在外面等着你,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等。
对比不仅可用于单篇文章的理解,还可通过“逆向思维”与作者思路比较来深化认识。例如《画杨桃》一文,当老师发现同学们嘲笑我的错误时,为什么没有直接批评同学,而是让一个嘲笑我的同学亲自来到我的座位看了再问他?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老师如果直接批评学生,学生虽然表面会认错,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来认识自己的错误,不仅给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也给了学生足够的面子,学生心悦诚服,自然能更好地理解“这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这一句话。
总的来说,一个构思巧妙的问题设计就像课堂教学的一把钥匙,它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简洁、高效!
4.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篇四
什邡市七一中学宋娟
随着英语学习难度不断加大,给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出了以下英语课堂七步教学法。
1.预学。在教学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借助词典单词表或有关资料,能对文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能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不懂的字词句让学生在预习时划出来,留到课堂上或课后解决。把这一课前预习,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不无原因,学生要有一定的预习能力,且学生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坚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预习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课的效率。
2.导学。导学是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学部分,教师不能忽视,教师应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3.听读。学生在初步感知整篇文章内容后,让学生进行听的练习,在听之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问题要有代表性,要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后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如果文章比较长,可以选择部分重点段落给学生听。听完后,核对答案,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可视学生理解情况作不同的要求,可以是模仿性跟读,也可以是学生集体朗读或分组阅读,或个体练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口、眼、耳、脑同时并用,提高记忆能力。另外,还应注意语气、神态,要通过朗读做到心领神会。
4.设疑。学生听读后,已经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要求学生默读文章,解决教师精心设计或练习册中设计的T/F判断题或问答题。在设计问题是应注意这几点:①先易后难;②先理解后拓展;③先浅后深,兼顾两头。通过设疑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是否把握文章的中心、重点。
5.复述。复述课文是阅读课堂教学的升华,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连贯表达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通过复述对所学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变文章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会说才会写,坚持复述,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解难。所谓解难,就是指英语课堂教学中排忧解难的过程,是强化重点,突破重点的必经之路。解难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提出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语言点,由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解答;另一种是学生将预先是或经过课堂教学后还疑惑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讨论解答。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查测。这一步骤主要是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查测得内容一般式课文教学中的重点语言点,也可以是拓展性问题。查测得形式可以是口答、也可以是笔试。用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没有完善需要补充或提高,进而尽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5.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篇五
内容摘要: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主,课堂氛围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便对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策略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优化 教学设计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散思维,培养能力的主阵地。然而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课堂感受,往往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营造出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造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下面对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出个人看法。
一.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现实意义
语文作为高中的基础性科目,对学生培养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它还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成绩为主要教学目的,严重忽视学生的课堂感受,教学方式单一而又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优化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培养正确的三观。
二.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1.利用多媒体技术巧创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多媒体技术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借此来营造出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具体情境与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以及适时性,防止出现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而无心学习的情况。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荷花的图片,在制作教学PPT时以悲伤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出悲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设定的感情场景中,诱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控,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结合教学内容多角度提问,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高中生普遍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课堂上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提问,加强学生对文章理解,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深度发掘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思考力、创新力等全面发展。
3.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被逐渐提出。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忽视学生的课堂感受,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构建高效课堂也会产生了不利影响。而新形式下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便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完成课堂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同时对学生思维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各项基本能力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化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教师便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来对这首诗进行赏析。首先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诗中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当所有小组展示完成后,教师对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小组进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手段,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同时还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巩固学生之间的感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高效化的高中语文课堂。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健全的人格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化的发展。
6.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篇六
灵宝市秦岭学校 马维阳 2011-4-21
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加成功、高效。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界定
1.教学目标的达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任务定位准确、目标具体完整;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使80%以上的学生达到80%以上的具体目标,即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来看,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
2.学生的学习愿望能受到持续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 在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并且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时进一步被激发起继续学习的渴望。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学得怎么样。
二、教学设计的不足致使课堂低效的表现
课前的精心预设和课堂高效的生成是辨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很多课堂因为预设不足而产生了低效的表现:
1.课堂教学目标重点不够突出
新课程目标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做到协调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目标的预设中必须做到重点突出,不能因偏离主题而浪费时间。
SEFC 1B Reading部分的课文Alone in Antarctica中描述了一位50岁的woman独闯南极洲的经历。为了要衬托她独闯南极洲时客观条件的恶劣,一位教师首先用了十分钟的时间介绍南极的地理、气候,接着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十分钟的理解,然后又安排学生进行Discussion:“Suppose we are in Antarctica, and unfortunately we are in danger, what can we do to rescue ourselves?” 要求学生讨论在南极遇险后如何自救。
高中阅读课的教学重心在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从时间上来看教师对课文的处理比较仓促,重点不够突出。
2.兴趣激发中“度”的偏离
一堂有效的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并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时间和内容的把握上一定要做到合理。
SEFC Book 1B Unit 20 Reading 部分Laughing Matter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喜剧的各种形式以及幽默的表现技能。有一位教师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他在阅读导入环节给学生播放了三段喜剧和相声片段;然后安排学生阅读文本和对课文进行梳理(事实上这篇文章的理解并不容易);随后给学生一个任务:Make up a short comedy and act it out in class.几分钟后,学生被要求表演他们的喜剧,结果很多学生编不出来,会的学生也只编了没几句话,教师只能草草收场。
教师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加教学的“亮点”而创设情景,这堂课表面上生趣盎然,但学生不能很好地静下心来品位和思考所学语言,课堂教学效果很低。
3.任务活动设计中的不足
新课程提倡“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组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意义的活动任务,使学生在“做中学”,以活动为载体学会“用语言做事”,其初衷是让学生“动”起来。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任务的设计不当使课堂活动显得低效,表现如下:
(1)任务活动在设计上缺乏可操作性
教师们常有这样的感慨:在精心设计了一些任务活动后却发现响应者寥寥无几,这些学生通常是班上英语较好的几个“活跃分子”,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
(2)任务设计缺乏探究性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大班授课的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担心任务型活动会影响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因此,所设计的不少任务型活动还是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应付,活动成了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
例如在教学NSEFC Module 4 Unit 2 poems的speaking时,教师布置任务:Why would you not like to read a poem? 随后先与成绩较好的同学做示范对话,然后把已设计好的对话通过PowerPoint呈现,最后布置二人小组练习对话,因为有PowerPoint上的Example 可模仿,小组对话练习时,很多学生都是在朗读Example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对句式的操练(drilling)。这样的任务活动表面上学生能参与进来,但在另一方面活动却陷入了低效重复,也不能培养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概念上,任务(TBL)与操练(drilling)是不同的,区别如下:
三、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一堂成功、高效的英语课,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精心的准备、设计,才能在课堂上有灵感的激发和有丰富的生成。
1.教学设计时要突出重点,做到主次分明
新课程目标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教师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过渡。在继续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在设计教案时教师也需要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但是也不能过度拓展,应该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
2.教学设计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投入出发
高中英语课程难度很大,尤其是对于二、三类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师更是提出了挑战,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投入恰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使用的建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学会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例如在Alone in Antarctica中有关南极的气候、地理、动物等的课外知识,教师如果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的阅读、查找,一方面使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为课文的阅读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也在课堂上为课文的文本教学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情感上,课文主人公在南极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探险成功的故事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追求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熏陶,进一步懂得了成功离不开勤奋和努力。
3.课堂任务活动在设计上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任务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在设计任务型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到活动的可操作性,要考虑活动的难度和所需要的时间长度;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灵活机动地调整。
(1)把握任务活动的难度,在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活动的支架
任务型教学并不意味着给了学生任务,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交际。对于缺乏英语环境、以课堂学习方式为主的学生而言,外语教学应遵循外语学习的认知规律,即以“知”为先、从“知”到“做”的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先对任务的难度进行预测,要确保任务的切实可行。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与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必须的暂时性支持。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地、积极地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则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建构自己,不断形成新的能力。
教师在任务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介入的时空,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创设情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
(2)设计的任务要有探究性并能激发课堂兴奋点
任务型教学活动应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策略,做到根据学生实际来实施教学。
四、结束语
7.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 篇七
一、问题串设计要目的明确, 难易适中
针对问题串设计, 在教学时选择一些繁简得当, 难度适中的问题, 这类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所谓“跳一跳, 摘得到”。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通过设计如下的问题串, 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探究:1.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 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 2. 你有多少种办法求出来? 3. 请你用类似的方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从不同多边形用不同的分割方法 (分成三角形个数不同) 归纳探究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二、 问题串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面向全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老师应该是尊重差异, 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因此在教学中, 问题串的设计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避免问题设计得太简单或太难,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就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出不同难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 又要让成绩一般和后进的学生回答, 这样以点带面, 共同提高。
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 设置了如下的问题串:1. 等腰三角形顶角为50°时, 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2. 等腰三角形底角为50°时, 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3. 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50°时, 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50°内角改为150°呢?4. 从前面几个问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度数为n, 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四个问题从易到难, 一环扣一环, 可以面向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的设计既顾及了全体, 又对中等生和优等生是一种挑战, 让他们“吃得饱”和“吃得好”, 使课堂教学达到“百花齐放”。
三、问题串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启发思维, 提高能力
数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解法多样, 结果不是唯一, 所以在教学中,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过于具体、单一, 对于能够用一题多解方法来解的题目 (开放性问题) , 在设置问题时就应避免设置成单一或封闭式问题, 也就是不能设置成常说的“封闭型问题”, 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主动建构, 积极参与, 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日历中的方程》时, 设置了如下的问题串:1.对日历游戏中相邻3 个数的“和60”进行变换 (40、75、21) , 你有什么发现? 2. 对日历游戏中“一竖列”进行变换 (横行、斜行) , 会有什么不同? 3.对日历游戏中的“3个数” 进行变换 (4 个、5 个、6 个……) , 又有哪些不同情况?
四、问题串设计要具有关联性, 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
问题设计要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 将新知识
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特别是在对概念的讲授课上, 更要巧妙地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去理解掌握新知识,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处理。在教学《圆的对称性》时, 可以创设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串: (1) 你有什么办法找出一张圆形纸片的圆心呢? (学生凭借经验易知两次折叠的方法) ; (2) 圆形纸片改为圆形硬币, 你又有办法找出一个圆形硬币的圆心吗? ( 不能折叠, 那怎么办?有同学提议把硬币的圆形画在纸上, 利用刚才折叠的办法就可以) (3) 圆形硬币改为校园的圆形花坛, 你怎么找出花坛的圆心呢?这样的问题情境简单明了, 没有做过多的修饰铺垫, 而是直接指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感知。在动手操作中既复习圆的意义, 又体验了圆的对称性及应用。本节课一开始就安排了找“圆心”的问题串, 通过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不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又能很自然地导出课题, 而且让学生迅速地参与到教学双向活动中来, 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折叠圆形纸片找圆心、测量验证各种结论,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从“做数学”中“学数学”。
8.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 篇八
所谓“主问题”,即核心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即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着眼于全课内容的主要问题,是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分析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大问题,它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品析、理解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提问.“主问题”与一般性问题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第三,“主问题”能构建课堂上教学活动的“板块”.本文就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主问题”的设计达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对问题设计主要运用“多问题”式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弊端:问题设计重点不够突出,问题指向不明,缺乏生成性;教师提出一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时,又匆匆忙忙提出一些较深奥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然的境地,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由于以上原因,教师对课堂的结构无法进行掌控,教学结构紊乱,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状态.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现状,必须强化“主问题”的提出.
一、“主问题”设计的意义
首先,“主问题”设计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主问题”指的是在本节课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它在课堂教学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品析和思维的牵引力,具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支撑力,“主问题”设计是用少而精的关键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能有效地保证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例如我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时,将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的探究设计为主问题,提供给学生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实验探究、讨论总结,再进行交流、提炼和归纳,最后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是固液不加热装置.这样既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其次,“主问题”设计有利于单元知识体系的形成.《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化学知识网络的形成.“主问题”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主要问题,设计到位的“主问题”总是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的感知、整体理解和知识的灵活运用.用“主问题”带动对整个单元的整体解读,有“四两拨千斤”的轻巧与从容.用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来带动一个单元的教学,形成整体的化学知识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在教学《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将“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设计为主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得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进而通过破坏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得出灭火的方法有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三种方法.
最后,“主问题”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学生为繁琐的分析所苦,为零碎的提问所累,为预设的板书所困,很少有时间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观察、自主分析、自主概括.在用“主问题”设计的课堂中,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改变为围绕几个“主问题”进行充分的阅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能够在读、做、探、看、思等大量实践活动中培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化学素养.
二、“主问题”设计的要求
1.运用于某节课的“主问题”必须能统帅该节课的关键内容和重点内容,与该节教学内容中呈现的各种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2.“主问题”必须摆脱传统的以知识为教学思维起点的惯性,将其改变为以“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教学思维的起点,使学生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伴随着自己的体验展开,使学生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且相互融合,使学生有更为自主的学习活动.
3.“主问题”必须使现行教学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能有效整合,从而比现行教学具有更高的和更全面的教学目标达成度.
三、“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既有的知识和能力,保证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究等活动.
1.结合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设计思考性问题
例如在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教学时,我设计的“主问题”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与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导学生通过自我回顾原子的概念、结构、性质,自学元素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再通过组间的交流、总结,使学生理解了元素的概念,掌握了元素与原子在描述物质组成和物质构成时的不同使用方法.
2.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设计探究性问题
例如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时,关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我们学过的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指导学生回顾碳的燃烧、蜡烛燃烧、碳与氧化铜或氧化铁、稀盐酸与碳酸钠、稀盐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等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哪些反应能生成纯净的二氧化碳,哪些反应的速率较为适中,从而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该用稀盐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的结论.
3.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归纳性问题
例如在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复习时,关于酸的通性的归纳总结,我设计了“主问题”“稀盐酸和稀硫酸有什么相似的化学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回顾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出“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酸可以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酸可以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可以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等通性.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强化“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验技能、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放到化学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化学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其次,它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克服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再次,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避免教师课堂上的“无所事事”现象,从而真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9.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 篇九
—浅谈如何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多种教学技巧开始在众多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但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时常发生。要提升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从课堂导入、课堂提问、合作学习、语法教学、单词、句型教学、课堂交际、活动的安排和学法的指导上入手,多维思考,优化设计,各个击破,从而营造和谐教学氛围,锻造高效英语课堂,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关键词】启发引导;主体地位; 多维思考; 合作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多种教学技巧开始在众多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但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时常发生。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领略成功的喜悦,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而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必须多维思考,各个击破,优化教学设计。
结合前人的教学经验和现实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
一、课堂导入应“转轴拨弦三两声”。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让学生轻松进入学英语的状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因此老师们都已习惯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以求得开场彩。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编一个儿歌: 老师: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everybody , 学生: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dear Ms Chen.老师:OK, OK,is everybody here? 学生:Yes,Yes, everybody
here.(No,No, Lily isn’t
here.)
这样就刺激了孩子们大脑的神经兴奋点,对接下来开展教学有一定的效果。但导入用时、用情应有度,不易过度渲染,否则不仅会“喧宾夺主”而且容易制造课堂垃圾时间,而且课堂前面时间显得很重要,应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尤其是新授内容上,因此导入用时间尽量简短有效,一般不应超过3分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转轴拨弦三两声”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即可。
二、课堂提问应“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应启发思维,让学生能主动学习。所以问题的提出,应基于学生学的实际掌握情况上,要有层次,有梯度。为保证提问的技巧性,应做到:(1)计划所要提出的问题。(2)问题应清楚具体。(3)若学生的回答过于简单,应追问并鼓励学生多说。(4)运用学生明白的词汇。(5)注意提问的节奏、顺序。(6)注意问题的层次。教师课堂提问应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为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即“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要注重经常安排合作学习活动,让孩子从中锻炼表达、聆听、记忆、理解、与人合作等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彼此提高,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能学会分享别人的成功,从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包容与吸纳。故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合作学习前的准备,认真科学地分组,让学生先收集资料,并做好分工,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且掌握好时机,给予充足的时间,以便学生能在合作中有的放矢,发挥充足,以达到合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构建高效课堂。
四、语法教学应“千呼万唤始出来”。语法教学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占主要地位,但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小学阶段语法一定要教,但关键是how to teach(怎么教)的问题。小学英语的语法教学应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指的是教师可以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就能使语法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 犹抱琵琶半遮面”指的就是讲解语法应点到为止,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段,要严格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接受程度,课本出现什么,就归纳什么,不要无限拓展,也不宜过多分析,以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总结,并运用于具体语言环境,习得比教得更深刻。
五、单词、句型教学应“左右逢源,四通八达”。在单词教学中,应让学生造句,在句中理解单词。单词、句型教学,体现教师主导的同时也应倡导让儿童自己去提问、思考,去实践、感悟,去创造、应用。
比如在教动作类单词:walking,singing,dancing 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这 三个单词的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就看出它们都是以-ing结尾的,引导学生得出这类以-
ing
结
尾的单
词都是表达动作正在进行的意义 的结论,并引导学生在学过的单词中找有哪些也是表达动作进行的单词,既让学生思考理解了,又总结引申了,如此“左右逢源,四通八达”,使之印象深刻,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堂交际应“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英语的学习,当然不仅让学生是学习书本上知识,还要让 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而且后者更为重要。因此,英语课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语言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呢?切忌:两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因此,课堂交际应有主题,有主要句型,有关键词,学生间要有信息上、语言积累上和本身经历的差异,老师可事先有准备让学生去积累,以防交际起来,无从谈起,或是乱谈,导致交际受挫或失败。
七、活动的安排应“浮华落尽见真淳”。一些英语课上的活动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看起来热闹,课堂气氛活跃,却不一定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堂上,活动的安排一定要注重有效性,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比如,我在听一位老师在教学“left ”和“right ”时,学生很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尽快区分这两个词,采用孩子们冬天常做的游戏“跳脚开开闭闭,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把这个游戏变成英文说法:
“Open—close, open—close, open, open, open!Close—open, close—open, close, close, close!Front, front, front!Back, back, back!Left, left, left!Right, right, right!”同时让学生边念边做相应的动作:打开、关上、跳前、跳后、跳左、跳右。老师 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读了一下,既没有让学生注意某些地方的发音要点,也没有给学生有自由练习强化记忆的机会,就突兀地让安排了学生听口令做动作这个活动,但因学生对词组掌握不够,听口令时,大部分学生都听不懂,只是跟着老师的动作或少数听得懂的学生一起做,课堂气氛虽顿时热闹起来,却导致此活动低效,甚至无效。课堂活动应该达到的两个目的: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⑵更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必须“浮华落尽见真淳”,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八、学法的指导应“千树万树梨花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例如:记住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前提,单词的学法指导有:(1)据音 拼写法。指导学生根据发音规律、语音规则拼写单词,而不是机械地背单词字母的顺序。(2)谐音记忆法。(3)归类法。(4)“四动”法。即 边看、边读(大声朗读)、边记、边写,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强化单词的记忆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多进行自学,实践、感悟、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学习方法千千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性,找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方法上的“千树万树梨花开”。
总之,要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必须多维思考,精心设计,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爱学习,敢于探究钻研。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更是现今我们课改的主阵地,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要我们勇敢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终会取得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锻造出高效的英语课堂。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官步芳,卢焕玲.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6).[3]任 洁.浅析小学英语合作学习中的无效现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3)[4]秦益锋.《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J].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2006(10).多维思考优化设计,锻造高效英语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10.高效课堂的优化设计探究鱼宁珍 篇十
昭仁中学 鱼宁珍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的生成,课堂因为生成而更为精彩。但是没有预设的课堂就成为不负责的课堂。设计科学合理的、适应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课堂,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九年级第六课第二节《讲述春天的故事》一课时,解读课程标准是:“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确认识基本路线的正确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此确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对改革开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学生能积极支持改革开放事业,为将来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学问题的设计要努力做到生活化
例如:我在教学鲁教版八年级《交往讲艺术》一课教学实践时,为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表达,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我使用的一个事例是“某人过生日,邀请朋友到家做客吃饭的事例”,由于这个人的语言表达不准确、不合理、不恰当结果所邀请的客人都走光了,通过这一生活化的事例,学生很自然地明白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表达,注意自己的言行。当然老师设计的问题有没有效度,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无效,学生思维没有得到启迪;问题设计过于深奥,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就不可能产生思维的火花。高效的问题是不可能只用Yes或No就能回答的,也不是一看就很明了的,而是通过阅读和思考才能想到的、通过讨论或教师启发才能悟出的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享受思考的成功感,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如我在讲鲁教版九年级《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闭关自守为什么会导致落后呢?这个问题仅凭书中邓小平同志的那段话是不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的,如果能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中国的近代史,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较好地基础,使学生更能理解、支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教学结果的设计不仅仅在课堂上的落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实
例如:在教学完鲁教版八年级《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一课后,我布臵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回家养一条金鱼”。学生通过养金鱼,从中真心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从而明白要珍惜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激发起创造有意义人生的热情,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11.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提问 现状分析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6-01
(一)研读文本教材,有效预设提问。
1.根据教学目标,预设课堂提问。
在教学《九加几》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养成合作意识。那么,课堂提问一定是仅仅围绕这个目标预设的,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你是怎么算的?有不同方法吗?”或“只有这样一种方法吗?”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通过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么多的方法的?”来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意义,逐步养成合作的意识。
2.围绕教学重难点,预设课堂提问。
一堂课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把问题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引入时的片段:
教师板书两个算式12+8=和20÷4=,学生口算得到两个算式12+8=20和20÷4=5。教师开始提问:
提问1: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是有联系的。)
提问2:那你能把这两个有联系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板书:12+8÷4)
提问3:这个算式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提问4:合并前、后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那你有办法能使这个算式先算12+8吗?
有一两个学生说:加小括号。
师:……(等待)怎么加啊?
(生上台指着板书说,师改为:是在12+8的两边添上小括号。)
《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片段中的这位教师设计的4个提问都是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预设的。提问1、2是作为铺垫而设计的,提问3复习了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提问4引导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了小括号,初步理解了小括号的必要性的作用,初步掌握了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教师的提问少而精,把问题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3.针对知识联系点,预设课堂提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是没有全新的和绝对孤立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通过课堂提问,巧妙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之中,为学生架起由旧知通向新知的桥梁,使学生顺利达到知识的彼岸。
如,上述的《带小括号的题:两步计算》教学片段中,教师就是针对旧知识的联系点设计问题“这个算式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既复习了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合并前、后的运算顺序一样吗?”,得出不一样,这样合并成的算式是不对的,紧接着追问“那你有办法能使这个算式先算12+8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从而展开新课的教学。
因此,我们要做到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教师设计每一节课的课堂提问。“懂”就是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做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化为一体。
(二)选择应对方式,有效调控提问。
1.调控侯答的时间,确保学生思考的空间。
侯答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前的时间(也称侯答时间Ⅰ)和学生回答后到教师对回答作出反应之前的时间(也称侯答时间Ⅱ)。
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的发问,侯答时间通常在1秒-3秒之内,有的甚至不足一秒。有一项实验证明,教师的侯答时间Ⅰ增加至3秒以上,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原因首先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其次是创造了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更为宽松的课堂气氛。当侯答时间Ⅱ调整到3秒以上,师生之间的问答性质就会由“质问式”变成“对话式”。这种变化有益于学生集中注意,提高成绩。
如,上述的《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提问“那你有办法能使这个算式先算12+8吗?”出现了“有一两个学生说:加小括号。”的情况后,教师没有直接评价,而是等待了几秒,再问“怎么加啊?”这位教师就很好地调控了侯答的时间,确保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
2.调控叫答的方式和范围,增强有效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叫答集中表现在叫答的方式和叫答的范围这两方面。
研究表明,依次请学生回答,学生可预知的规则叫答方式要比教师随机叫答方式效果好。因为规则叫答方式使学生有心里上的准备,有利于集中注意。随机叫答往往倾向于个别好生,这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3.耐心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回答,有效调控生成性提问。
(1)主动倾听,调控信息。
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状态,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场景,不光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同样,把教师的主动倾听提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广东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指出:教师要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那么教师在课堂提问后要倾听什么呢?①倾听学生的妙想。②倾听学生的错误信息。③倾听学生的一字之差。④倾听“弱势”学生的声音。所以,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时候,我们都要用心地、认真仔细地倾听,并作出回应。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也让其他的学生有个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会逐渐引导学生像老师一样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2)耐心等待,精彩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教学完成不了,总是急着评价学生的回答,缺少的是耐心的等待,因此,课堂就失去了生成的精彩。其实,只要教师稍微等待一下,学生就能走向成功;只要学生的思维在进行,大脑在思考,情感在撞击,就是对话的潜形式存在。
因此,课堂需要“等待”的场景,“等待”的品质。“等待”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前提。教师学会耐心等待,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笔者认为,“研读文本教材,有效预设提问”和“选择应对方式,有效调控提问”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如果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课堂提问的精心预设和合理选择应对的方式来调控课堂提问,那么就可以改变本文所提出的课堂提问现状,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更精彩,我们的人生也将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对话教学》、《问题教学》和《互动教学》,郑金洲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2.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 篇十二
目前, 一些思想品德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重视程度不够。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 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 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 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和学生特点分析, 使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例如《平等尊重你我他》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人人平等是指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并懂得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 尊重社会, 尊重自然。
能力目标: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平等和尊重他人的公民意识, 体会平等重在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这个教学目标, 第二条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框题。教案所设定的总的教学目标, 没有衡量学生现有知识状况与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仅仅依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 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习惯、原有能力。不分析学习需要, 就难免在课堂上做重复工作, 甚至抑制学生的积极性, 自然会使教学目标落空。
(二)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例如某教师设计的《严也是一种爱》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应让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 正确看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 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情感目标, 实为教师灌输的内容, 而非学生学习此文产生的情感升华。因而也不是建构, 而只是“填鸭”。
由此可见, 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应该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执导下, 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注重内外因素的结合去设计教学目标, 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缺乏理论指导的学生活动往往会走向形式主义, 不注重学生活动就只能局限在灌输教学的低级状态。
(三) 没有把握目标的可操作性, 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教学成果难以考查
例1:《做情绪的主人》
(1) 了解情绪是可以调适的, 认识到情绪与个人的人生态度是紧密相连的。
(2)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例2:《维护消费者权益》
(1) 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消费者享有哪些合法权益, 知道什么是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依法结社权、获得知识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是符合要求的, 案例2则存在“认知目标”过多的问题, 几乎把教材中的内容都罗列进来, 未能突出重点;“能力目标”有些抽象, 缺乏针对性, 修改为“培养学生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就比较具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得不恰当,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这节课的内容不符合, 不是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三、解决的策略
为避免和减少上述问题, 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 应该要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首先, 要依据课程标准, 对全课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和教学目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其次, 在这个前提下, 再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 合理地制定课时的教学目标, 具体操作步骤为:
(1)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弄清本课时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基本要求是什么;
(2) 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结合点;
(3) 分析、思考、挖掘蕴含在教材内容中的基本观点, 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素是什么;
(4) 把上述内容按照认知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整理和概括, 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5) 适当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参考书) 中对全课教学目标的表述, 纠正、充实、完善自己所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
据此, 以下为笔者对《生命需要彼此尊重》一框的教学目标设计, 仅供参考:
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存状况, 了解环境恶化的现实, 懂得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 珍爱自然生命, 保护自然环境, 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地的观察与探究或者上网查找资料, 感悟生命世界的多彩;知道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状况, 通过讨论与分享, 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引导的“社会环境综合分析”懂得生命是彼此联系的, 需要彼此尊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加深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了解生命个体间的相互依赖性, 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建立起对生命的责任意识;从小养成爱护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达到他人、社会、自然的良好互动关系。
1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五种策略 篇十三
作者:翟新民 来源:摘自:《天津教研网》
【摘要】最佳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还是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具体可通过指向策略、组合策略、有序策略、优选策略和推进策略来落实。
最佳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一是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即认真学习和研究课标、教材和教参;二是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即贴近学生实际,找准教学起点;三是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即思考自己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四是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即把专家、学生、自我的思维活动进行整合,创设具体的实践情境。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还是选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五种设计策略来实现。
一、指向策略----确定具体可行、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障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必不可少的设计。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单纯地考虑认知性目标,也不能将发展性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既不能将三维目标简单叠加,也不能将整体目标机械分割,而要在分析教学内容、学生状态和学生可能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统整三维目标。
例如,“硫酸”一节教学目标,若是简单确定为“掌握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硫酸的用途”,那只注重了知识技能目标,缺少对学生认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思考。另外“掌握„„性质”中的“掌握”,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一般情况下必须描述学生具有这种能力行为表现的例子,才能使“掌握”变成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目标。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1)能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分析浓H2S04的氧化性,能举出三个表现出硫酸强氧化性的实例,并熟练写出化学方程式。(2)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等,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初步理解“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上述目标指向,从知识体系上看打破了“就性质学性质”的单一被动模式,充分发挥了理论、实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目标维度上看,已将原来的单一目标变为了多元目标。但目标(3)“树立„„世界观”是化学学科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它需要长期的教育影响,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内化的过程,通过一节课乃至几节课的教学,学生无法也不可能达到上述要求。这类教学目标的设计通常只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不规定应从活动中获得什么结果。目标(3)应调整为“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这样就处理好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二、组合策略----安排立足课标、合理精确的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也是提供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但由于教材内容是一个个静止的“知识端点”,与学生接受、生成新知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教师对教材不能简单地执行与传递,而要充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所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调整和重组,安排出立足课标、合理精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
例如,“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必修模块的重要内容,教材按照氧化铁、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铁离子氧化性和铁离子检验的思路组织材料,教学时间只有1课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解决的办法只有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围绕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与还原性,通过实验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既学习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巩固和深化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更获得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新思路(过程与方法),实现了单一教学内容的多种教育功能。这种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而是需要更深人地研究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方法和情感价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安排教学内容,还须思考如何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题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学化学。如在“铝的性质”教学设计中,在起始阶段展示图片:铁在空气中生锈腐蚀(铁门窗锈迹斑斑,锈蚀严重,表皮脱落,裸露出来的内层铁也被腐蚀了),铝合金门窗表面平整光滑,无生锈腐蚀现象。提出问题:铝是较活泼金属,活动性强于铁,为什么铁在空气中被腐蚀而铝却没有被腐蚀呢?铝难道不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知识的引入、问题的形成与解决中逐步建构新知,感悟化学知识的价值。
三、有序策略----构思清晰流畅、逻辑适用的教学程序
构思教学程序,既要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关注教学内容的背景化和呈现上的情景化,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又要遵循学生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等,从而使教学过程不仅能展示知识体系固的逻辑结构、学生认识体系的心理结构,而且能显示教学的有序性和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概念多,且抽象难懂,如何上好这节课,需要精心构思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我刚才喝了160mL水,请猜一猜,我喝了多少个水分子?你们知道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吗?
2.巧妙过渡,指引认知目标。通过“物质的量”的学习,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定质量的某物质中含有多少个组成它的微粒呢?
3.联系类比,同化新的知识。SI制有7个基本物理量,我们熟悉的有时间、长度和质量„„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秒、米和千克„„“物质的量”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摩尔。
4.以旧引新,架设认知桥梁。物理量的单位都是有基准的,SI制规定长度的单位是米。同样,SI制规定“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是摩尔,1摩尔物质中所包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的原子数相等。
5.启发提问,激发探究兴趣。那么,O.012kg12C中有多少个原子呢?
最后通过具体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对“摩尔”的认识,深化理解“物质的量”的意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培养应用意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而全面、系统地建构起新知的模型。当然“有序”并非指单一化的教学流程和线性化的教学路径,它强调的是在设计时要有序地抓住教学过程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个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展开的逻辑环,有力保障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互动和动态生成,促进新知的形成与建构。
四、优选策略----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
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例如,对概念、理论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掌握其本质属性,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应特别重视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尽可能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实验或事实,提供充分的材料让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建立表象,引导概括出相应的概念和理论,要突出概念或理论的关键特征,重视其具体运用,在教法选用上主要是讨论法、实验法和讲解法等。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要培养学生观察、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不断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等学科思想,在教法选用上主要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如揭示铁生锈的原因,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铁生锈的可能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可能的原因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最后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扎实地掌握了这一知识,而且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但现在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探究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克服长期过于强调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所带来的不足,并非贬低“接受学习”的价值。要不要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关键看你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没有探究价值,凡事要有个度,不能厚此薄彼,要扬长避短,要善于把探究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五、推进策略----创设开放互动、促进思维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推进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
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师生、生生能否有效互动,都取决于这两方面问题设计的质量。
例如,在“盐类水解”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主实验发现问题(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与原认知产生冲突。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以CH3COONa溶液为例,设计了三个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有哪些电离平衡?(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到底是何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c(OH一)>c(H+)?
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而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学生自主探究后,又根据互动信息再生成四个问题:(1)质疑:Na离子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2)建构:根据实验和分析,界定什么是盐类水解?(3)归纳: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4)拓展:盐溶液呈中性,该盐一定未发生水解吗?
这些问题,既强化了“有效信息”,又利用了“错误信息”,开发了学生的原资源,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从而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当然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即时情境,有针对性地发问,绝不能生硬照搬预设的问题。
【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推荐阅读:
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09-21
课堂有效问题设计07-30
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设计问题的策略12-19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06-25
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07-14
优化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气氛09-19
植树问题课堂实录06-16
优化教学设计_提高课堂的有效性11-28
高中政治课堂的问题设置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