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

2024-08-14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12篇)

1.《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 篇一

物流管理——中国古代运输路线的辉煌史

物流史上有许多的奇迹,而我们华夏文明在这方面曾经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因为我们华夏文明有着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及文明都没有的辉煌史。四大发明、秦兵马俑、万里长城等等。而在物流的运输路线开通上,我们曾经一直也一样引领着世界的方向。下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些举世之作。

一, 汉代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条商业交流路线。它是在汉武大帝时代开通的,当时为了政治需求,汉武帝派遣张骞去西域联络其他当地各部落如大月氏等共同夹击匈奴。可是当匈奴击退后,成为了中原之地与西域之间交流的通道,并且还促进了名族间的交流。当时中亚、波斯帝国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也通过这条大道来与汉人交易丝绸、陶瓷等。渐渐地成为了商业交流的重要路线。后来只要是和平年代就有商人利用这条道路来换取双方所需要的商品。由于在这些商品中丝绸最多从而史上称之为:丝绸之路。

二,隋朝大运河。隋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由当时知名的建筑学家主持所修。将通济渠、广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相连组成一条连接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运河,为了管理国家以及开发南方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开始只是隋炀帝到扬州等游玩的渠道,渐渐地许多的商人利用这条通道运输大宗的商品,例如当时江南的苏锦绫罗、岭南名药、以及盐鱼等。这条贯通中国南北的水上通道成为当时的重要运粮重道,尤其到了大唐帝国,商业交流的广泛发展,以及南方大发展,在运河边上修建了许多的大型粮仓,成为国家的重要物流储藏基地。这条水上长龙一直到清朝仍旧被用,因此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三,海上丝绸之路。由于在大唐时期我国的商业得到大发展,政治清明,国家和平稳定,再加之南方的开发发展,以及外国的商人对外宣传:大唐处处是黄金,因此当时许多的东南亚,南亚国家纷纷向往中国,而到来的同样有许多的商品,我们国家当时政府就在沿海设立许多的外商交流城市,例如广州、杭州、苏州、福州、南京等地。因此海上通道渐渐也得到发展,而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中国的丝绸纷纷外销,慢慢的就在海上通道,直到大唐覆灭宋朝兴起,由于宋朝偏安一隅,造成陆上丝绸之路中断,至此海上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而到了南宋更加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彻底开通。最远到达红海沿岸以及地中海,成为沟通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北非的海上商业渠道。这成为当时的世界航海线路以及商业道路的最长渠道。是物流史上的伟大创举。四,郑和下西洋航道。郑和是明朝初期的一位宦官,他是明成祖朱棣非常信任的人。由于明成祖当皇帝是从其侄子手上夺得,而靖难之役后,朱允炆逃走,当时有人传到朱允炆逃到东南亚,这样明成祖为了能找到其,因此派遣郑和去东南亚寻找,于是这就成为郑和下西洋的起始。当时明政府带领许多的丝绸珠宝以及陶瓷等南下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当时的船犹如现在的战舰,在东南亚、南亚,当地土著异常震惊,许多的小国甚至追随到明朝进贡。许多的商人也利用这条航道经商,尤其是郑和利用当时的火炮消灭海盗,更加的宣扬了国威。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大肆宣传造成国库空虚,最后被迫停止。但是其航海的长度又一次的扩大至东非沿岸,为当时的商业道路做出重要贡献,更加是航海上的伟大之举,比哥伦布发现的新航道早了400多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辉煌。

历史总是在前进,当西方国家进入封建国家,并且利用中国的发明去开创新的文明时,我们却做出了最愚蠢的错误的举措:闭关锁国。这样盲目自大脱离世界,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商业运输方式也渐渐落后,商业发展缓慢,未能与世界接轨,最后走入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之路。而外国则是利用商业间接地发展自我,最后走上强国之路。辉煌就这样随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只有遗憾。而世界的物流运输则一直在向前发展。

一切都已经随着旧时代的结束而告终,而我们华夏文明也在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下重新又将屹立与世界文明之林。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下,商业发展迅速而与其同步的商业物流则更加的快速,陆上的火车、汽车以及专业的物流运输;海上的货轮,空中的飞机等。而我们中国则从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以来,内陆交通更是发展迅猛,各种的高铁,高速公路,海上通往沿海的各个港口以及世界各大港口的航道,空中也建立通往全国的空中航线以及全球的各大支线。去次全方位的物流线路,为我国的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物流事业也会如古代的一样辉煌。而我们的民族崛起也将不久实现。

2.《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 篇二

一、中国古代诗画

中国古代美术是指中国明清社会以前的绘画作品。研究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就一定要提到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自古就是诗画一体。

1.意境是中国古代诗画创作的灵魂。所谓意境, 也就是境界, 是中国古代绘画与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是中国的古典诗词, 还是中国古代美术, 都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 并把情景交融作为意境的最高要求。古代文人创作对意境的追求可谓痴迷, 常常对诗词是字斟句酌, 就是为了追求诗词的意境完美。意境是看似缥缈又确实存在的, 是作品思想感情与生活景象融合的一种自然性情, 是一种美的情调和高尚的境界。通常诗词创作中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等手法来表现。诗词创作中意境的表现手法给了古代文人绘画创作很好的启发, 古代画家将诗词创作意境再现的手法很好地应用在绘画作品中, 在绘画的空间布局、色彩搭配等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花鸟画、山水写意画就是非常成功的意境美术作品。

2.中国古代诗画创作同源。诗词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早是用来传唱和记录当时人们生活的, 例如:《诗经》。通过《诗经》我们仍可以感受古代社会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绘画最早也是记录人们生活的, 例如一些早期墓葬的壁画, 很多都是记录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和功绩。虽然诗词和绘画在后来不断经过衍生发展, 形成了诗词艺术和绘画艺术, 形成了很多支派。但总的来说, 反应当时社会生活现状是永恒不变的。中国古代美术发展比较有影响力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唐宋元时期。受这个时期政治文化的影响, 文人们越发希望借助绘画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抱负和挣扎。含蓄委婉的诗画写意适应了这个时期文人宣泄情感的需要, 也是在这个时期中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画家和作品。例如:最著名的是东晋顾恺之, 被称为“画圣”,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 唐代韩滉的《文苑图》, 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 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 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等。

二、中国古代美术的诗画意境

诗画之美, 美在意境。流传下来的古代美术作品, 都是研究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依据。古代美术的诗画意境表现手法对现代美术创作也有重要意义。重视和做好古代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 对现代从事美术创作的艺术工作者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本人就以《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为代表, 分析古代绘画艺术家作品的诗画意境。

1.《韩熙载夜宴图》的诗画意境赏析。《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的作品。人物画是古代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人物画主要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 通过线条变化达到“传神”和“形神兼备”艺术人物刻画。《韩熙载夜宴图》的作画背景是顾闳中受皇帝之命, 夜察韩熙载, 做出的这幅作品。顾闳中的高明之处在于看画之人感觉不到绘画之人是旁观者, 相反顾闳中是以韩熙载的视角来构思和再现画的内容。不同时间进行的活动展现在同一个画面上, 每个画面又具有独立性, 整幅作品连贯流畅。之所以能有这样成功的布局, 顾闳中只是巧妙的应用了几道屏风分切画面。尽管如此, 画中却宾主有序, 繁简得当, 各个人物清晰可辨。一场夜宴被跃然纸上, 仿佛活灵活现。该幅作品是古代工笔重猜画的杰出代表作, 也是宫廷画师作品的代表作。顾闳中为了表现当时夜宴的境况, 再现夜宴喜庆庄重的意境, 采用大量工笔重彩刻画人物形象, 尤其是对衣服文饰、道具的刻画可谓别有一凡用心。

2.《溪山行旅图》的诗画意境赏析。《溪山行旅图》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另一个成功的分支, 不同于以宫廷画师为代表的绘画风格, 山水画主要山水为主要描绘对象, 重写实, 忽略时间、光线的表现, 多采用散点透视处理方法作画。《溪山行旅图》是北宋画家范宽的代表作。该幅作品是作者生活周边环境的再现, 内容主要是描绘北方山水。《溪山行旅图》是一副成功的虚实写意的山水画作品。首先, 从整幅作品我们很难判断作者作画山水所在的地区, 季节、时间、天气, 但我们却能真实感受到北方山川的雄奇险峻, 气势磅礡之美。之所以会有这样成功的表现手法, 关键就在于作者很好应用了诗画意境的构图手法。画面是全景式构图, 但前景与中景之间一片空濛, 造成雄浑逼人的气势, 前景刻意雕塑了种种不同的山石和树木, 中景山以“雨点皴”或“芝麻皴”手法处理, 山下溪涧曲折, 半山腰一道飞瀑直泻而下, 还有路口的几乘车马。这样的构图是画中静栩栩如生, 震撼之感悠然而生。正幅作品写实, 也是写意, 正是意境相容, 所以才有了完美的情境再现。

三、结束语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我们看到祖先非凡的智慧。同时我们从一幅幅古代美术作品中, 也看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古代祖先智慧结晶的美术作品同样也给我们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好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发。继承和传承中国古代优秀艺术作品的智慧是当代美术艺术家的重要历史责任和使命。

摘要:中国古代美术在诗画意境表现方面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绩, 开创了别具一格中国画风。本文先简单介绍了中国古代诗画在意境表现上的共通之处, 再以《韩熙载夜宴图》和《溪山行旅图》两幅为代表, 对中国古代美术的诗画意境做了简单分析鉴赏。

关键词:古代美术,诗画,意境

参考文献

[1]刘庆庆.诗画一体意为境先——浅析中国画和古典诗词的意境[J].艺术理论, 2008 (10) .

3.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篇三

[关键词]青铜器;铸造工艺;块范法;制范;失蜡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失蜡法。

一、块范法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1、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

(1)制模

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种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适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因为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谨、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起稿而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减少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

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

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单来说分以下几点:

①在翻范以前,首先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何处分界。

②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③对于心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从其腹腔中脱出芯,并使拖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耳,此钟方法适用于大型器。三是利用外范制芯。

(3)浇注

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可趁热浇注,不然需在临浇注前进行预热。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窑烧烤。预热的温度以400-500度为佳。焙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湿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伤害,并在外加木条箍紧,也是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

范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之所以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同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晰。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于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銅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去范、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或“一次浑铸”,或者“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

(4)修整

铸件去陶范后还要进行修整,其经过锤击、锯挫、錾凿几打磨,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这样才算制造完毕。

除浑铸法之外还有分铸法,即器物的歌部位不是一次浇铸完成的,而是分别铸成的,并用连接方法使之连为一体。而连接则主要有铸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绍了。

二、失蜡法

4.《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这一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近现代美术欣赏与评述课,时间跨度大,期间派生的美术作品也随时代的变换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这几个时期美术作品的理解,要建立在对其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欣赏活动,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作品、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其辉煌成就,初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美术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隋唐、宋元明清的美术作品。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特点,学会分析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表现特点。

教学难点: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

教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讲述、引导等多种方法 学法:欣赏、讨论、评述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作品摹本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历史资料和图片等,组织学生分组坐好。

二、教学导入

教师播放“秦始皇兵马俑”的视频资料,教师提问: 为什么“秦始皇兵马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之一”

在它身上体现了哪些方面的价值?(图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局部)学生从美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历史价值等方面分析 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和本课知识点衔接起来。(课件展示时间段)

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

隋唐前文化(170万年前—公元589年)隋唐文化(公元589年—公元907年)五代两宋(公元907年—1368年)明清(1368年—1840年)

三、讲授新课

(一)、隋唐文化(公元589年—公元907年)

中国绘画史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是华夏文明永久的标签。播放课件并深入欣赏作品,了解隋唐绘画的特征(中国绘画走向成熟)视频播放阎立本《步辇图》,教师提问: 里边主要人物是谁?神态又如何?

主次人物的关系各自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

学生分析里面人物身份地位特征,神态等得出结论。(课件展示)

中国传统美术中最主要的审美评价标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南朝)谢赫:“气韵生动”

(二)、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07年—1840年)

1、中国绘画百花齐放:五代两宋

技巧成熟创作繁荣中国画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 欣赏作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教师手中展示实物摹本《清明上河图》找两名同学近距离观察,下边同学对照课本和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比较分析,找同学回答感受,尝试解释作品的审美意蕴和文化价值。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作品,为什么《清明上河图》有着经久不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幅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让学生注意看,教师适当给学生以提示,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体会和认识。

2、课件展示文人画作品(山水和花鸟)

和学生一起概括归纳文人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找一位学生代表发表意见,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也可提问

历史背景:宋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繁荣,导致了社会对绘画作品的需求量增大,是在特定历史与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演变并逐渐成熟起来的

发展:文人画是宋代绘画中极富特色又在绘画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画派,到明代形成重个性、重独创的一代文人画家

3、课件展示(明)徐渭《杂花图卷》

笔墨关系怎样?你能感觉到徐渭作画的风格吗?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试着分析一下 学生分析作品特点:笔墨淋漓,独抒个性

4、播放周杰伦歌曲《青花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课件展示)

“青花瓷”美术作品:古朴典雅,清新流畅,釉色晶莹厚润

实际生活中“青花瓷”的应用:书籍装帧和奥运会礼仪小姐的礼服以及青花瓷拍卖纪录 “青花瓷”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让学生感受青花瓷艺术对于现代生活的影响,意义深远,人们对这一美术的珍视

四、流连忘返

课件中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再根据时间的顺序欣赏一组优秀的美术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作品 《灵岩寺罗汉彩塑》:体现了宋代雕塑高度写实水平《搜尽奇峰图》: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 宋瓷:典雅含蓄高贵朴实 明清建筑:沉雄深远

明清家具:款式简洁,大为线条式,清式家具,注重雕刻

五、小试身手

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来描述以“竹子”、“菊花”、“荷花”等题材的作品

视频播放教师的作画过程,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修养,并初步了解怎样画国画

六、学生练习,课件展示不同的美术作品

七、简单点评,欣赏教师的国画作品

八、总结中国美术特征

极为丰富和品类繁多的美术文化遗产,是体现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所创造的,蕴含着人的本质力量、智慧、情感和志趣的精神产品。中国美术,追求一种象征意义和意境的表达,主张以形写神,以象表意;在造型上,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讲究气韵生动。这种美术文化既具有民族的共性特征,又具有不同时代、地区与个人的个性特征,从而构成中国美术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厚重的审美文化价值。

九、介绍当地文化:莒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并称齐鲁三大文化(课件展示)莒州博物馆和馆藏文物,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十、结束本课(课件)

珍视民族艺术 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反思:

1.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深层意蕴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有什么样的关系?

5.中国古代美术鉴赏论文 篇五

——评魏晋大家顾恺之

学号:09104086

学院:管理学院

姓名:宋齐佳

顾恺之(348— 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概述

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顾恺之头像

[1]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曾为醒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地朝宋际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所作。

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二.职业生涯

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顾恺之相

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顾恺之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三. 艺术特色

顾恺之的《论画》一文,象他另外两篇关于绘画艺术的文字一样,都因相传错脱,《洛神赋图》

不易通读,只能揣其大意。其中谈到前人所画的: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夏殷与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竹林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等作品,都是评论这些画中人物形象和神情表现的优劣。而全篇最前段,特别谈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指出理解对象的深入的程度以人物画要求最高,对于山水画也很重要。东晋兴宁年间(公元三六三—三六五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这些就都是顾恺之作为一个人物画家,企图细致地描绘微妙的心理变化时,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界限。

另外,他也曾明白地谈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提出了描绘眼睛是人物画艺术中的最重要的技巧。以上都说明顾恺之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艺术的新发展。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都很能说明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女史箴图》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几段插图。《女史箴》一文是西晋张华所作,他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据说是用以讽刺放荡而堕落的皇后贾氏。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们如何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经验和道德箴条。顾恺之这一《女史箴图》画卷,描绘一系列的动人形象,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画家的笔墨是“简澹”的。

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洛神赋图》,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诗篇《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画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卷,人物形象基本上类似,只在构图上有景物繁简的不同。那一景物较简的,在风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时代的特点。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那寄寓着他的苦恋的、美丽的洛水女神,出现在平静的水上。画面上远水泛流,洛神含情脉脉,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意。这样的景象正是诗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见。曹植在原来的诗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两句充满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诗句,成为长期传颂的名句,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中的诗意。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写了人的感情活动,所以在古代绘画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列女图》(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摹本)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作,服装构图及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的。宋代版画插图本的《列女传》曾经清代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卷相似,但增加了背景。也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印证,至少可以看出,魏晋之际(或汉魏之间)的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而助有于了解南北朝绘画的历史渊源。

顾恺之的著作:《魏晋胜流画赞》一向被标作为顾恺之的文章,此篇讲临摹的方法,以及选绢、着色、布局、画山、画人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保存了一些作画的经验。他又一著作《画云台山记》,是一篇有历史价值的文章。但文字中有很多错乱,但大致可以看出是描述一幅分为三段的云台山图。云台山是道教的祖师张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这幅图描绘天师张道陵以跳到深谷中取桃子来考察其弟子们,其中唯赵升、王长二人信心最坚。文章中又描述了画中的山石涧流的险峭之势,山峰上有孤松,山中穿插着凤鸟“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白虎“匍石饮水”等。这篇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山水画的内容和风格。早期山水画是包含了神仙怪异的因素的。

南北朝的道教徒宗炳、王微的论述山水画的文章也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出也是从求仙访道的思想出发的。早期山水画的古拙的风格,我们从南北朝一些石刻以及敦煌壁画中都可以得到相似的,进一步的认识顾恺之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饶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南朝陆探微、唐代吴道子等皆临摹过他的画迹。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歌颂曹植与甄氏爱情的《洛神赋图》,和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6.中国古代美术史史前至隋唐) 篇六

复习思考题 一.史前美术

(一)名词解释:

1.人面鱼纹盆

2.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3.舞蹈纹彩陶盆 4.薄胎蛋壳黑陶

(二)简答:

1.简述抑韶彩陶各个分期的造型,纹饰特征及代表作品。

二.夏商周美术

(一)名词解释: 1.饕餮纹

(二)简答:

1.简述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2.举例说明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雕塑的艺术特点。

三.战国,秦汉美术

(一)名词解释:

1.长信宫灯

2.铜铸马铸飞燕

3.马踏匈奴石雕

4.四川说唱俑

5.羽人骑天马玉雕

(二)简答:

1.简述三处具有地区代表的画像石内容及艺术特点。

2.简述秦陵兵马俑的艺术风格。

3.简述《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内容,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4.简述西汉马王维“T”形帛画的艺术特点。

5.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体现在那些方面?

6.汉代墓室绘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什么? 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一)名词解释:

1.《女史葴图》

2.《洛神赋图》

3.《画云台山记》

(二)简答:

1.何谓“六朝三杰”?“三杰”各自的绘画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2.宗炳的山水画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实践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艺术风格。

5.“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五.隋唐美术

(一)名词解释:

1.《步辇图》

2.《游春图》

3.《明皇幸蜀图》 4.《送子天王图》

5.《虢国夫人游春图》

6.昭陵六骏

7.《历代名画记》

(二)简答:

1.简述阎立本人物画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点。

2.简述吴道子的艺术成就。

3.简述张萱和周昉仕女人物画的内容和形式。

4.简述佛画四家样的代表画家和各家样的艺术风格。

5.李思训父子在山水画方面有何贡献?

6.简述王维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7.简述唐代花鸟画发展的基本概况。

8.简述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7.《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 篇七

《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以雕塑、工艺、建筑为契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艺术。

2、技能目标: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向学生展开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的辉煌画卷。

3、情感目标:让学生欣赏艺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不同朝代及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难点:对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背景、审美及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出去旅游过吗?见到过一些文物古迹和艺术品吗?它们来自于哪个朝代?都有哪些特色?你知道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学生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想法进行发言和讨论。如果自己的经历与同学介绍的相似可以进行补充或纠正。先入为主的导入方式,抛出多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思考,并结合自己旅游的经历可以迅速使学生进入课程情境中,并有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二、课堂发展

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过程:

1、中国艺术的起源——新石器时期(距今6500年前)(1)雕塑代表:半山人首器盖、陶人头。(2)工艺代表:玉鹰、舞蹈纹彩陶盆。

教师通过课件图片的播放向学生展示了远古文化的魅力。学生通过欣赏来思考,在这些精美的作品有哪些艺术特点?作品的背后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有怎样的文化?你能从这些作品背后能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吗?除了老师展示的作品之外,你还知道其他新石器时期的艺术品吗?他们的有哪些艺术特色?

一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是这段时期历史背景发展的缩影,它浓缩了那个时代的经济、文化、信仰和审美。但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讲解作品时要从历史背景入手对作品进行剖析,然后再对艺术形式与特点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为了学生尽快的理解作品的含义。并为学生对下一阶段作品的欣赏打下基础。

2、中国艺术的发展时期——夏商、先秦、两汉时期:(1)雕塑代表:

夏商时期作品:三星堆青铜面具、四羊方尊。秦汉时期作品:秦始皇兵马俑、汉代仕女俑。

(2)工艺代表:错金银云纹青铜犀牛尊(西汉)、击鼓说唱俑(东汉)。(3)建筑代表:秦长城、阿房宫。

夏商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石器渐渐被历史淘汰,青铜器的广泛使用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青铜器不光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效率,它的可溶性和塑造性也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夏商的青铜时代打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诠释着人类文明的辉煌。

秦汉时期是中国艺术大发展时期,艺术表现手法日益成熟、多样、细腻。大量优秀作品涌现,为后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使几段时期的作品相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出不同,并通过作品的区别来诠释文明的进步,并通过文明的进步引出艺术在历史中的价值。

3、中国艺术鼎盛时期——唐宋时期:

(1)雕塑代表:龙门石窟(唐石窟)、昭陵六骏、侍女彩雕。(2)工艺代表:唐三彩、玫瑰紫釉花盆。

(3)建筑代表:唐式建筑:包括魏晋和宋代早期。建筑本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下建筑,也就是陵墓。其代表有唐代的乾陵。二类是地面建筑分为砖石建筑,比如塔寺等,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和大雁塔等。宋代建筑代表有晋祠、保国寺、开元寺塔等。

设问:大家知道唐宋的审美观吗?两个朝代的审美观有所不同吗?是什么造成了两个朝代审美的差别?唐宋时期的艺术品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唐宋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

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对唐宋时期艺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唐宋时期能够使中国艺术达到鼎盛?艺术的发展由什么决定?(可以留作课题,由小组讨论完成)通过对唐宋作品的欣赏引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对艺术的发展进一步了解,并尝试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得到艺术的发展是得益于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的结果,而强大的政治和经济的支持以及对外的交流都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这一阶段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使课程内容得到升华。可作为重点讲解。

4、中国艺术中兴时期——元明清:

(1)雕塑代表:襄汾县普净寺的华严三圣、华表、九龙壁。(2)工艺代表:元青花龙纹大盘、明清珐琅彩盒。(3)建筑代表:北岳庙德宁殿、故宫、天坛、颐和园。

提问:你们都知道哪些元明清时期的艺术品?它们都有哪些特色?和唐宋相比又有哪些不同?

元明清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中兴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艺术创作在继承了唐宋艺术的精华的基础上又进门行了创新发展.尤其是元、清两个朝代,虽然是由少数民族建立,但是他们却对汉文化和艺术非常推崇,在元代他们不光继承了汉代艺术的特色还对西亚文化倍加青睐,所以很多元代作品都有西亚艺术的影子,为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清中期由于受到欧洲艺术的影响,中国艺术渐渐向西方靠拢,在很多艺术作品和建筑中都能够看到(如圆明园)。但由于清中晚期封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使得艺术发展一度发展缓慢,欧洲艺术的影响如昙花一现。通过与唐宋的对比讲解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对元明清的艺术特点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知识链接自然清晰。

通过对元、清两个朝代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尤其是在清晚期特殊历史背景下,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德育上进行升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课堂总结

8.《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了解在美术史上“礼仪与教化”这一要求的出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了解围绕这一主题在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以及这些作品产生的具体社会背景。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灵活的安排。这三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特别要让他们理解这种要求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阶级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规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些要求也必然反映在美术创作中,因为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直观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这些思想,甚至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中国人提出了美术作品要“成教化,助人伦”这一观点。

第一个活动主要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社会政治与文化观念的变化对青铜器的影响,让学生打破原有的比较粗略的观察美术品的方法,学会较为细致的分析作品的变化。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且与教材中所列举的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

观察内容: 器物名称:时代:器形:四足的形状:花纹:铭文: 社会观念: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通过对作品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礼仪与教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很具体的社会要求,它渗透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生活中。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为了规劝女性要遵守女性应有的道德,而南北朝时期的孝子棺线刻所宣扬的“孝子故事”是强调对父母乃至祖先的恭敬,这在当时已经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纳等等。教师在组织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所讲的内容,让学生按照活动建议逐一分析。

第三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风格”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对特定的风格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使学生对古埃及时期的独特艺术风格能够有所了解。这个活动建议用表格的形式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结合教材内容对观察的结果加以分析。观察内容 形体 空间关系 轮廓 色彩 风格 总结

《美杜姆群鹅图》 比较写实,正侧面 无透视、平面化处理 用线条勾勒平涂,用纯色 较细腻(结合教材内容)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而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印第安文明的情况。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作品的功能、形式和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与国家以及阶级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教材围绕着这一主题,分析了这些观念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在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方面,教材中分析了从中国商朝直至魏晋时期美术现象。在商代,最典型的美术作品就是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不是普通的生活器皿,而是权力的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征,从纹饰上来看有着一定的威慑力。并且根据贵族的等级,还确定了青铜器拥有的数量和形式。这显然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力。而这一要求随着统治阶级权力的分散而逐步消失,所以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纹饰和器物的造型方面不再显得恐怖,而是华丽和繁琐。而到了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为帝王守灵的雕塑,它体现的就是权力和威严。

[教案]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 ■教具与学具

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附:作业纸设计

时代或地区 典型的美术品 形式特征 所体现的观念 如何为统治者服务 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 导致变化的原因

中国商代 青铜器 纹饰、器形 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1、区分社会等级。

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权力分散,衰落。

秦代 雕塑 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 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守卫陵墓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秦代的灭亡。

汉代 雕塑 循石造像 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画像石 在石头上雕刻形象 对祖先的恭敬,儒家思想中的孝。维护社会的稳定

用心

爱心

专心 石棺刻画 在石棺上雕刻形象 对父母的孝心,儒家思想中的孝。维护社会的稳定 魏晋时期 绘画 线描(高古游丝描)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道德要求。维护社会的稳定 古巴比伦 石柱 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

古埃及 建筑 金字塔 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 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

雕塑 狮身人面像

绘画墓室中的壁画

古印度

印第安文明 ■教学流程图: 第一节课:

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比较内容可以参考下表。作品名称 秦始皇兵马俑 古埃及的金字塔

作品形式 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 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 作品的功能 守卫秦始皇的陵墓 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服务的对象 皇帝 法老

共同点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

4、学生思考并回答。

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一些答案。

6、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7、教师总结。

8、阅读并分析教材:教师建议学生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答案去阅读教材的第20、21用心

爱心

专心 页,并且将阅读的结果填写到作业纸的中国商代时期(导致变化的原因这一栏可以先不填)。教师组织学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9、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

10、完成“活动建议一。”

11、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秦始皇兵马俑”并完成作业纸的秦代部分。教师可以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第二节课:

1、复习导入: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作品展示与比较:展示汉代重要的雕塑作品《马踏匈奴》,教师提问:这件作品与秦始皇兵马俑有什么异同之处? ◆注意:

①教师对这件作品的背景要尽量介绍的清楚、详尽一点。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

②比较的内容可以按照下面的表格进行。

作品名称 :秦始皇兵马俑 霍去病墓雕塑

作品形式 :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 石雕

作品的功能 :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地下)纪念霍去病的功绩(地上)作品的意义: 显示权力,为死后的生活服务 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 共同点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为统治者服务

不同点: 直接 间接

3、教师总结(按照上述参考分析),并指出,汉代统治者对“教化与礼仪”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仅仅起到威慑的作用,而是用来宣扬一些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

4、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2页、23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并填写在作业纸的汉代部分。

◆注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① 在汉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是什么思想?

②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宣扬了什么思想?

用心

爱心

9.第1课 辉煌的古埃及美术 篇九

一 教材分析

本教材主要分为欣赏与表现两大块,它通过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系列科学与幻想相结合的有趣活动,使孩子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建设美好未来的情感。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幻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并能按自己的意图简单绘制一幅科幻作品。

2,引导学生能从科幻、美术等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提高艺术修养。

3,使学生们通过和小伙伴的交流,提高语言交流能力。4,古埃及美术部分介绍古埃及在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古埃及美术成就与古埃及人们的信仰和宗教观念有关,本课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了解也对古埃及的历史有所了解。三 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古埃及的资料,同时,搜集一些科学幻想图片或观看一些影像资料,组织大家相互交流。

2、导入: a.教师问:谜语: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师生共同简单解释)迷底是人。将人的婴儿时期比喻成早晨,不能直立行走,需要用手来协助走路,如同四条腿;人的青壮年时期比喻成中午,这时人能够直立行走,使用两条腿;人的晚年时期比喻成晚上,这时人需要依靠拐杖行走,如同三条腿。如此,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人”。

b.师问:这个谜语的来源?请简单介绍

学答: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话故事。

(老师简单讲述)天后赫拉派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用缪斯所传授的谜语难人:“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正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谁猜不中就要被她吃掉。忒拜人猜不出这个谜语,常受其害。俄狄浦斯在经忒拜城时与斯芬克斯相遇,他猜中的这个谜语:这是人。斯芬克斯听罢,十分羞愧,就跳崖而死(一说为俄狄浦斯所杀)。忒拜人感谢俄狄浦斯为他们除害,就让他当了忒拜国王。

c.问:世界上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现在那里?

答:埃及

今天我们就做一位游客走进神秘的埃及了解一下古埃及的美术。

3、授新课:

欣赏动画片《埃及王子》中的片段,让学生们回答对于埃及的印象: a.提问猜一猜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首的金字塔是怎么建成的?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分散在尼罗河下游西岸可耕地以西的沙漠地带,大小共八十多座。

胡夫金字塔

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2760年,被列为世界7大奇观的首位。该塔原高146.5米,现高138米。是由约230万块石块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约16吨。

①据希洛多德记载胡夫为建金字塔轮流役使10万民工每期服役3个月,从尼罗河东岸往西岸搬运巨石,经过30年才建成。

②然而一位叫戴维杜维斯法国化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见解,他认为古埃及人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出一块一块的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据他估计,当时在工地上劳动的人仅有1500人。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头发。上述这些说法都还是一些推测。

b.提问思考为什么制作木乃建造伊金字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埃及人认为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也就是古埃及人相信人的灵魂不灭,认为只要保存好死者的肉体,人的灵魂便可返回人的躯体得以永生。于是古埃及奴隶主把人的尸体做成木乃伊,大造法老死后“永久的住所”--金字塔。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

3【过渡】师:古埃及的建筑独特,它的雕塑和工艺也别具匠心,非常写实。

雕刻工艺

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这是从埃及美杜姆拉荷特普王子陵墓的地道里出土的保存最完整的人像雕刻,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都是着色的。这两尊雕像也不例外。因男人常在室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保持了皮肤的洁白,故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尤其是公主优美的身躯,虽有长衣遮盖,仍透露出女性的健美。为了追求人像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例如,这两尊雕像用铜作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出光辉。以致当人们初次在墓中发现这一雕像时,因人像眼睛炯炯发光,竟把发掘者吓跑了。

3、欣赏关于埃及的科幻片片段与科幻画,让学生对”史前——现代——未来“这一不同时空对比欣赏不同时代的特点,形成时空概念。

4、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们扮演一个时空穿梭者,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贴画、手工制作、绘画等。四 评价建议

1、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及时予以肯定,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来评价作品。

10.《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 篇十

辉煌的美术历程

——第7课

新的实验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新的实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这一课时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七课《新的实验》。

本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从宗教、或从不同审美视角,来说明世界美术的发展历程。由于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的实验性艺术涉及的科技、社会、历史、宗教和思想等各方面因素的知识较多,本课教学切入点也将立足于艺术本身,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现代主义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实验性、反叛性特点,及其因此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手法、材料等,并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创新的快乐。

教材地位和作用:《新的实验》是这二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关键在于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实验性、反叛性特点,及其因此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手法、手段、材料、媒介等,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特别将其作为单独一课介绍,较好地突出了它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现当代艺术的丰富内容;了解世界多元文化。

2、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3、教学重难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创新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

说教法主要是说出本节课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理论依据。

1、启发式、问题法、对比法、实验法等。

2、体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本学科的特点,着眼于世界美术发展历程,让学生从自己视角联系文化的情境、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去认识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认识到这一时代的艺术家们的思想创举。针对高中生具有较好的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在欣赏的同时必须渗透鉴赏,并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去思维、去创新。为此从视觉创新入手,以“打散重构”为突破口,可望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例如:从现代高中生感兴趣的漫画中得到启示,进而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尊重和理解现代艺术。

再例如:为了在课堂中展示了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展示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眼界,并让学生分组用有限的材料完成一个作品,表达想法,激发思维。)

三、说学法

说学法主要是说出本节课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如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 的学习的积极性。

高一年级学生,学生知识面广,获取新事物,新信息能力强,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讨论,练习,总结,落实本课重点—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对现代实验艺术的“求新”深刻理解,并树立理性的态度对待现代实验艺术。

本课教给学生一种“逆向的”、“反传统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从美术鉴赏与现代视觉设计进行横向联系,促使学生在大“艺术观”的基础上,进行对现代设计艺术的理解、学习;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考虑,帮助学生学会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同时也是利用高中生“反叛”的心理和“反传统”的精神,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是说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等内容。

教学思路: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它与生活的界限正在不断的模糊。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创新之处,同时也要保留我们评价的权利。课堂结构:导入——授课——总结

这样安排课堂结构的理论依据:为了不因为在评判试验性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强烈反差下引起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作品产生质疑与反感,用“赏析”做为转折,正确的引导学生客观的体会、理解和思考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作品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

课时:1课时

1、导入:初识现代实验艺术,简单理解其意义 多媒体展示作品:中国草书、波洛克行动绘画

①老师提问:提问通过画面对比,想想传统的艺术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老师总结

②老师投影仪展示作品:展示一些现代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欣赏,问同学们能否接受?为什么接受?或为什么不接受?(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③老师提问:这些我们觉得不能接受的作品有没有独特价值?(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

④老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50-52页,并将内容填写纸上。(老师引导)⑤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六、老师总结,对一些观念进行具体分析。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直接展出,并采用了文字与图片相配合的方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作品的记忆。

11.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篇十一

一、中国古代史(全册)分期

实验稿分七个主题、两个专题。

1、中华文明的起源、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统一国家的建立、4、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1科学技术

2、思想文化。

修订稿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史前时期、夏商周时、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40个学习要点虽然分布在七个历史时期,但贯穿着几千年中国历史一以贯之的时空线索。

二、重点问题。

1、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对后世影响:儒家思想兴于春秋战国,遭受打击于秦朝,成为正统于汉武帝时期(太学),隋唐科举制使其进一步强化。

道家思想:(八卦图)兴于春秋战国,东汉末张道陵创立道教、随着炼丹术进一步得发展,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过程:初步开发于三国-大规模开发于东晋-开始赶上北方于南朝末—开始南移于隋唐—继续南移于五代——超过北方于南宋—南粮北调于元——继续巩固于明清——延续到近现代。经历了东晋、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期得以完成,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到近、现代甚至当代。

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是在北方;东汉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情况;自东晋后期以来,江南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到唐朝中期以后开始了十分明显的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加之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使得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长江以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和最发达的地区。经济重心南移至南宋时最后完成。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原因:

1、南方少经历战火,相对和平稳定(稳定环境)

2、北方南口南移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经济——技术、劳动力)。

3、南方统治者为了发展实力,注重发展经济采取兴修水利等措施(政治或政策)

4、自然环境优越(经济——自然条件)5劳动人民勤劳(劳动力)

3.对科举制认识:

如果说中国古代在制度创新方面对世界历史做出过什么贡献,我想科举考试为社会建立的阶层流通建立了渠道

科举制,简单地说,就是用考试的形式选官的制度。这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兴于隋,盛于唐宋,废于清末1905年,历1300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长期有一种误解是以为实行科举制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就成为做官的惟一途径。实际上,隋唐至于明清,科举制一直与其他的选任方式并行。比如,按军功大小授官、皇帝征招有名望的人直接授官、门荫授官(就是给功臣后代授官以示皇家恩泽)、捐官(就是花钱买官,《让子弹飞》里边县太爷的官是捐来的)、吏进(就是官员提拔自己的幕僚或帐下的办事人员做官,左宗棠原来是师爷,是曾国藩、肃顺等提拔的)。很多时候,从数量上说,由科举的途径做官的人还不到一半。

第二个误解是认为进士及第后就会立即被授予官职。实际上从刚刚实行科举制的唐代开始,人们就认识到背诵经典吟诗作赋与处理实际政务之间还有很大距离,所以对考取的进士还要进行行政能力一类的考察或实习考察。比如,唐代新科进士要经过吏部的复试和挑选,明朝规定及第进士先得到政府机关去‚观政‛一段时期(相当现在预备期、考察期),然后再根据各人能力才气委任官职。

纵观科举制以前的选官制度,可以概括为‚三代以上出于世卿(世世代代做高官,父死子继,一般指西周的诸侯或贵族),战国至秦出于士,汉以后出于征辟察举,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归纳起

来就是世袭和推荐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有难以克服的弊病。从科举制来看,选拔范围来看得到扩大,即便是布衣百姓亦能通过考试,踏入仕途。

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皇帝下诏指名征聘,往往是由于被征聘者在社会上颇负声望;或是出于大臣的推荐。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yuàn shǔ 掾属 佐治的官吏),汉时人也称为辟召、辟除。辟召制在东汉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

皇帝下诏征聘或官府辟召,对被征辟的人并不具有强制力,而是一种礼请,故被征辟者可以应聘,也可托辞不就。征辟不就的人,有的是因为不愿出仕,有的是借此博取声誉。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特别在东汉时,由于政治腐败,官僚利用辟召以徇私;又因被辟召者对辟主的感戴,形成两者间的隶属关系,助长了官僚中私人权势的增长。

魏晋南北朝主要以九品中正制取士,但征辟制并未废止,仍是士人特别是士族名士入仕的重要途径。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 4

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4.对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

这种政策始于明初。是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基本态度。主要目的是为了整顿沿海治安,清理走私,保障社会安定。主要就是禁阻民间人士,私自出洋从事海外贸易。

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防范日本的需要和经济上重商主义的考量杜绝贵金属外流,在对外贸易上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郑和下西洋带动了民间的下南洋,明中叶倭寇活动剧烈,又开始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

满族贵族入关伊始,承袭了明末的贸易制度,对沿海人民出海经商,并无明文规定。后来,为了对付占据东南沿海的南明的反清势力,迫使据守台湾的郑成功就范,于顺治十二年(1665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先后五次颁布禁海令、三次下达‚迁海令‛,企图断绝大陆人民对台湾郑成功的支援,禁止沿海居民出海经商。但对于外国商船来中国贸易,则不在禁止之列。

康熙平息了三藩之乱,统一了台湾,为废除海禁创造了条件。鉴于主张开海贸易的人越来越多,康熙帝顺乎时势,于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废止海禁。乾隆二十年(1755年)发生了英国殖民者驾

船闯入宁波、定海和天津事件,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之海关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口对外开放。这就是人们所认为的‚标志着全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代的开始‛。

但是确切地说,清政府也不是完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为:第一,中国海商已经形成强大经济势力,并在南洋一带开拓了事业;对于西方国家和友邻国家的来华贸易,清政府无法做到完全杜绝。一般情况下,清政府限制的只是出口货物种类,如粮食、铁器等,而对于丝、茶之类,则不在限制范围。长期以来,清政府对进口货物并无多大限制,以至对后来的鸦片进口失去警惕。第二,清政府规定海外贸易在当时中国最大的港口广州进行,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只不过没有全面开放全国的港口而已。第三,当时所谓的只开放广州,主要是针对欧美殖民国家而言,尤其是英国和荷兰等国。至于东洋、南洋地区的国家,仍允许到闽、浙、江海关贸易。‚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断绝与海外的贸易联系,中外贸易仍在进行,清政府实行的只是集中贸易和限制贸易而已。

12.《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 篇十二

第六课

中国古代雕塑(1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点。陵墓雕塑重点是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和秦始皇兵马俑(陶俑),宗教雕塑重点是四大石窟艺术。教学难点:分析雕塑艺术的艺术成就。教学过程:引入:说起雕塑人们都会如数家珍的说出《大卫》P90、《维纳斯》P78、古希腊米隆的《掷铁饼者》、《思想者》P104、等等西方雕塑作品。但同时也让我想起一句话,现代很多中国雕塑系学生去西方学习雕塑艺术,一位美国雕塑家这样说:“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这句话说明什么呢?说名中国古代雕塑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有西方雕塑不可及的地方。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成就,到底好在哪里,美国雕塑家为什么那么说?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雕塑?

一、雕塑:用可雕性可塑性物质材料为媒介,通过雕塑等个种手段,塑造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具有三维实体的一种造型艺术。(参考美术的定义说明)⊙雕塑的基本形式:圆雕(又称立体雕)、浮雕(附在另一平面上)、透雕(镂空其背景)。

二、古代雕塑:

1、陵墓雕塑(地上陵地下墓)(1)陶俑:表现为秦始皇兵马俑(地下替代活人陪葬的偶人)P33~34◎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因为秦始皇时期是一种法家思想,以法治国,所以当时的人们非常严谨,艺术家们也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追求一种写实的手法,所以秦始皇兵马俑具有以下的艺术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禁;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各异;在总体布局上,陶俑面向东方,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2)石刻造像:表现为霍去病墓雕刻(立于神道两侧的石刻)P35◎霍去病墓石刻即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期,遵循一种道家思想,只要不偷不抢不杀人,什么都可以。这就使艺术家们的思想得道空前的放松。而雕塑艺术上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特点,即保留着石头的那种天然美,天然造型,循石造型,因材施艺。霍去病墓雕刻用的全部是花岗岩材料。◎唐代雕塑:(1)唐三彩P36(2)昭陵六骏P35◎宋代雕塑:因为宋代不比唐代强盛,国力衰败,艺术家们经受挫折,对个种人情世故认识更为深刻,所以雕塑作品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人性的刻画非常深刻。P40◎明代雕塑:毛泽东说,明朝只有两个会当皇帝,一个是朱元璋,一个就是朱棣。如,朱棣建立故宫、武当山,里边就有很多雕塑,也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P392、宗教雕塑(1)中国的四大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2)四大石窟的艺术特点: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是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容壁画、雕塑、建筑于一体,以壁画、泥塑著称。甘肃的麦积山石窟:也是以泥塑著称。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以壮观的石刻闻名。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家贵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皇窟”的美誉。也以壮观的石刻闻名。补充:四川重庆的大足石窟也非常有名,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小结

1、陵墓雕刻产生的社会原因:是帝王贵族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盛行厚葬而产生的。

2、佛教石窟产生的原因:佛教大约在东汉时代从印度传入我国,为了利于将难懂的宗教教义变成通俗易懂,易于人们接受的东西,随着佛教的传播,从南北朝起,佛教壁画和佛像便大量产生。

四、练习

1、认识陵墓雕塑与其代表作

上一篇:村党支部委员竞选演讲稿下一篇:审计人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