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共13篇)
1.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一
《中国新闻网》曾有过这样的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道德每况愈下。”如震惊一时的“三聚氰胺奶粉”“毒饺子”“有色馒头”“塑化剂”“瘦肉精”等一系列事件背后都折射出利字当头、诚信缺失、漠视生命等道德问题。因此有关学者在呼吁,要把“道德危机”的拯救当作文明大国崛起的头等大事。
一、挖掘教材,自然渗透
1.数据渗透
数学是一门数据科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据渗透德育。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发现的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欧洲数学家要早一千多年,从而对学生进行祖国灿烂的文明史教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自豪感。又如,在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 年 月 日,到 年 月 日正好成立100周年。教学时,教师适当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学生好好学习,为祖国发展而努力。
2.数学应用题的渗透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应用题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在教学利息问题时,我让学生通过解题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是用来支援国家建设,从小培养纳税意识。又如,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1)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你们全班学生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2)如果照一个班级的学生一年回收1吨废纸计算,你们全校学生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多少棵大树?通过计算,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节约木材、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而这效果却远非空泛的语言说教所能达到的。
二、自创资源,适时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反应我国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让学生从数学实际应用中了解祖国发展的巨大成就,认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和任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
我们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工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数据,编成应用题。如:
(1)我国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000多万人,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是20的2.4倍,20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多少人?
(2)末,一个城市储蓄存款余额达347亿元,比年末增加62亿元,增长百分之几?
此外,我们数学教师平时要对有关德育素材积极积累,做数学德育的有心人,要注意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发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相机引申文本资料,补充课外数学德育资源。如,在教学利息问题时,我让学生通过解题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是用来支援国家建设,从小培养纳税意识。而这效果却远非空泛的语言说教所能达到的。
三、拓展活动,有机渗透
思想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
1.推荐数学课外阅读书目
推荐数学课外阅读书目,这些书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课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学段,《数学帮帮忙》(全25册)《我是数学迷》(全22册)《数学故事专辑》;第二学段,《可怕的科学 经典数学系列》(全12册)《奥德赛数学大冒险》(全4册)《数学真好玩》(全2册)等等。
2.办数学小报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编数学小报活动。数学小报制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手,绘制一份“我的数学小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搜集资料,采集信息,运用各种形式,将报纸作为载体,将自己所知所晓的数学有关内容呈现出来。学生用一张张精致的.小报展示出童真,并通过办数学小报来改变以往单一的作业评价模式,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真正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3.玩数学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玩数学游戏,使学生充分了解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既好玩、又有挑战的数学游戏活动有古典智力游戏,如,《智过华容道》《巧拼七巧板》等,此外,还有《观面成型》《数字走方格》等现代数学游戏,让孩子们在玩游戏中体验那种美好的神秘玄妙感。“数学游戏”就是让儿童玩数学,感受着数学的无穷魅力。“数学游戏直通车”还将一路前行,开入更多更远的校园里,为孩子们带去智慧和欢乐及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德育的策略性,不要喧宾夺主,而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古诗写得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好的德育教育就应该是这润物无声的细雨。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小学)
2.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二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
根据初中数学的知识分布我们可以初步体会到,很多的思想教育内容是隐藏在数学知识的背后的,数学教师需要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德育因素的渗透,使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勾股定理”的发现,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二、在课堂中利用数学史渗透德育
我国现代化的科技发展及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紧迫感与使命感,我国古代数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光辉璀璨的成就,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数学研究的困难和数学家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例子可教育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创新,数学家在真理面前坚贞不屈的事迹,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等,这些都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新课标中指出:“在德育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最早由魏晋时期的刘徽开始,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大大早于欧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成就,这些我国数学史上典型的数学故事不仅使学生强烈的爱国自豪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解析数论、自守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做出了卓越贡献。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史,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课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德育落到了实处。
三、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渗透德育
3.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三
【关键词】德育的主阵地 德育渗透 回归生活
一、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适合学生生活经历和认知实际的情境,许多情境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德育教材。
其实在教材中有许多情境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的德育影响,并不需要老师的刻意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的德育已经在潜移默化地进行。苏教版的第一册的准备课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为学生提供了校园内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美丽的鲜花、宽阔的操场以及校园外飞翔的鸽子、整齐的大雁、葱郁的树木等计数资源外,给初入学的小学生展现了校园生活,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小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以名小学生了,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同时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巧抓情境图如在教材的第6页创设了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此,以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此时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第40页“浇花”的主题图,进行爱劳动的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结合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另外就拿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教学课外活动是建立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数学活动课非常注重求异、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非常苛刻地要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更加浓厚的色彩。课外活动强调以自读、自学为主,讨论、释疑为辅,赋予了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更为浓重的色彩,无疑对学生自主、终身学习意愿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我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要求学生统计出全班同学的体重,并让他们画出表格,学生对来自身边的数学问题很感兴趣,他们热心地调查,称体重。同时,他们从收集到亲手称一称到的体重中学会了比较数的大小,他们也通过实践活动知道了饮食要合理分配,营养才会均衡,身体才会健康。在学完“时、分、秒”这一课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方案,这样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提出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教育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珍惜劳动成果,引发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兴趣。
4.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四
澧县码头铺镇中学
陈云
摘要: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有强烈的德育意识,数学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的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这样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双丰收。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教学、德育教育
“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德育是五育之首。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而是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这在教育理论上称之为“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规律”,“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枯燥,其德育功能相对于一些文科来讲是隐性的,潜在的。因此,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做好德育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去努力钻研、探究。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 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著名学者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德育过程即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适时以情动人,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
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辅导“后进生”有耐心,让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总之,“身教重于言传”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学生,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教学采用口头传授往往收效甚微,这个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集体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在教学中通过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的素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内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应用归纳法,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探讨一般性的结论,大胆假设、猜想,冲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三、充分发挥教材功能,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定理表述的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任何修饰性的词汇都是多余的。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严密。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精神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在对知识的分析讲解中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认真仔细、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教育要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不能偏重形式,牵强附会,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适量的有机的渗透,将世界观、品格、修养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完备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利用我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渗透德育教育
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例如,在讲授无理数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我国魏晋数学家刘徽建立了计算圆周率π的两个近似值和,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出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π的两个分数近似值约率和密率;学生们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发展时,告诉学生陈景润证明了“1+2”,激励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真理。数学史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数学教学中,适当增加数学史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五、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 努力创造德育氛围,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并深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调查家里每月水、电使用情况并制成统计表、然后算出自己家平均每月用了几吨水和每人每天用水量,和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节约能源的真正重要性,并觉悟出节约能源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又如,也可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并结合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数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五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以空前的规模改造着自然创造出史无前例的人间奇迹和物质文明。但与此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日益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全人类刻不容缓的任务和义务。开展环境教育课题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时时刻刻接受保护环境的教育,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而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中学环保教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是教育工作者,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是我们的责任。
中学数学是一门以描述数量关系为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学科。在中学数学中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帮助学生从小掌握环境知识,培养正确的环境态度,树立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展环保技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管是介绍环境知识还是做出环境决策,都离不开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以及其他的数学方法,例如,绘制统计图表、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等等。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数学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污染已严重地影响人类生存,制约着社会的进步。所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数学教学看起来与环境保护关系不大,不象有些学科如化学、地理等涉及的环保问题多,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科本身特点,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地球只有一个,需要我们全人类的爱护。
一、挖掘教材,精心设计
根据现行中学数学学科的特点,首先我从教材中找出蕴含有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为了把环境教育自然适度地渗透到教学中去,我主要从应用题中挖掘可渗透的内容,并找贴切的结合点,融于教学设计。教学时可近十年环境绿化面积的一些具体数字(包括校园绿化),出示相应的录像和挂图,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关系,了解环保的作用。从而唤起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一些有关植树造林内容的应用题后,我专门上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植树与生活》。我先创设了问题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份有什么节吗?为什么要大量地植树造林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植树对于我们有哪些益处?学生汇报资料:(1)制造氧气;(2)保持水土;(3)消除噪声;(4)净化空气;(5)调节气候。这时教师就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环保科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培养学生养成“爱绿护绿”的良好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爱护花草树木,不采摘花草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道德。
二、利用废物,制作学具
在教学中,我还十分注重让环境教育的内容尽量贴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使学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如:让学生了解我们每天产生多少废物,如何减少废物;让学生知道我们产生的废物哪些是可再利用的,哪些是不可再利用的,可再利用的应反复使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利用废弃物制作一些学具,变废为宝。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寓环境教育于数学课中。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废
弃的各种长方体药盒、牙膏盒、饮料盒、火柴盒等作为学具使用;其次还可开展“环保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的讨论,使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在制造着污染,破坏环境,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减少垃圾,防止废弃物污染环境。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必然提高了教学教育的质量。
三、参加实践,发展才能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在教学中我还十注意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努力创造环保教育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应用,据此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学“统计表”后,可让学生利用自己家里的2007年上半年每月水、电、煤气费的数据制成统计表,从节约资源、能源这个角度启发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我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资料,让学生根据同学们实际调查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并能根据所绘制的表说出有关问题,分析有关问题。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总之,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也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形势需要。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善于捕捉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渗透环境教育,脚踏实地地践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使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鲜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喜爱上数学,使其终身受益,也为培养有良好环保意识的社会公民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西宁市二十五中学保吉菊
6.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六
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个人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方法。
1、利用数学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讲正负数的时候引入个人或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温度的升降,河水的起落,股票的涨跌;讲数据的统计可结合学生的零花钱、校服型号、年龄;讲方程、不等式更是可以以生活中的买卖问题、行程问题为实际模型,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磨练并提高数学思维。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河流的宽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并让他们对生活事例建立函数模型。让学生秉弃数学是空中楼阁的思想,学习实实在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之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追求完美的思想。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同时,圆也隐含完满、团结的力量,圆的终点也是起点,让我们深深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它激励学生们不懈的奋发向上,追求完美的自我。
当然,每个几何图形都有它的教育意义。三角形让我们学会沉稳,四边形让我们学会灵活应变,矩形帮我们塑造个性,圆帮我们打磨棱角,一次函数为我们指明方向,二次函数带我们冲击人生的高峰,三角函数指导我们穿越人生的起起落落„„
再比如黄金分割,让我们以一种完美的比例去欣赏世界、创造世界,迸发了模特行业,巴农门神庙,还帮我们制造出新型的农药、医疗药品、化学制剂,也让学生们在熏陶中以一种全新的心情投入到追求完美之中。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5、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6、利用课题学习,让学生正确应对生活。
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的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调查吸烟的危害》等让学生们在研究或调查过程中受到磨练或浅尝挫折,通过他们的小组分工、协作、合作,会让他们在探究中自学到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生活的社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会培养他们遇败不馁,在逆境中成长的思想。
7.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七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 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 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 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 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 讲普通话, 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 板书要整齐, 书写要规范, 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 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 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还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若教师在教学中, 老绷着面孔, 不苟言笑, 则教室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严肃, 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 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 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 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 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 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 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 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 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 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 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 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 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共同思考, 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 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 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 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 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 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总结出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数学知识, 又能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 比如知识竞赛, 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 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五、培养学生敏捷、严谨的学风和刻苦钻研的坚强毅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 更须培养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 即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无疑在生活上表现为敏捷、迅速、严谨、缜密和有条不紊.另一方面, 通过一些智力性强、难度大的题型训练, 在对智力锻炼的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坚强毅力, 养成生活上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
8.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八
1.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I)“对立统一”观念的培养。圆锥曲线部分提出了解析几何中的两大基本问题:即由曲线求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并作出曲线的图形。众所周知,方程和曲线分别是代数和几何学中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本质上毫不相干,是对立的。解析几何的研究手段是在采用坐标法的基础上,运用代数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使原本毫无联系的两个概念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笔者在讲解“曲线和方程”这一节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介绍了曲线方程的概念,作了如下小结: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点都有坐标与之对应。点的运动形成曲线,曲线上点的坐标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即曲线的方程。通过小结,实现了“曲线”与“方程”的对立统一,向学生揭示了解析几何中“数”与“形”的本质联系,培养了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教授“充分、必要条件”一节时,给出了同一命题四种不同表述后,向学生阐明:这四种表述无论是形式,还是侧重点都有区别,是对立的。但所揭示的是同一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问的内在联系,反映的实质是相同的,因而又是统一的。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对“对立统一”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再如,讲授直线方程后,笔者作了如下小结: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这些特殊形式的方程与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说“对立”,是因为它们各自的定义式不同;说“统一”,是因为它们可通过正确的代数变换,特殊形式与一般形式的方程能够相互转化。因此,这些不同形式的直线方程在具有对立性的同时,也具有统一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指导思想。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逐渐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不但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树立认识问题“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教材中经常渗透这种认识问题的规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质的因素,不失时机地渗透这种观念。如这样一道题:“过抛物线y2=2ρ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ρ2”该题无论是题意的理解还是思考方法,都具有一定深度。笔者根据学生的特点,将该题作为例题讲授。按照多数学生的理解,往往把题中的直线看成过焦点F与x轴垂直(图1),这样使该题难度大大降低,而且结论也带有偶然性。即特殊性。但从题目条件看,该题的结论对直线又具有一般性。所以上面的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为此,笔者将该题做了如下处理:过抛物线y2=2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在下列情况下,求y1y2的值:①直线与x轴垂直,②直线的斜率为2,③斜率为k,④斜率为-6。这样变化使求证题改为求解题,结果具有一定的探求性。虽然题目难度增大了,但各问之间形成了阶梯,潜在地发生了某种必然的联系,即蕴含了“由特殊到一般,在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笔者带领学生完成①、②问,然后启发学生比较①、②两种情况的结果。学生答:“相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解答问③,结果仍然是-p2,此时有学生领悟到:原来这条直线不一定与x轴垂直,只要它过焦点与抛物线即可(图2)。笔者因势利导立即给予肯定,阐明了①、②、③问结论间的内在联系,再提出问④时,学生自然地用问③的结论迅速地作出正确结果。
通过该题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审题、联想和分析能力,使他们了解“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给他们树立了运用唯物辩证法学习知识的观念。从而发展了其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观念。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多数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而对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却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不断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因而它体现的规律可用于实践,从而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使学生明确学习不仅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其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3.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椭圆的几何性质”一节时,教材例举了用解析法研究椭圆的一个实际应用题——求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结合例题,向学生介绍了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他们了解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发射、回收技术的国家之一,并已将这些高科技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生听完后精神振奋,为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又如,教材中有一道关于圆的方程的习题:“我国古代名桥赵州桥的圆拱跨度37.4米,拱高7.2米,求这座圆拱桥的拱圆的方程。”笔者结合题目,向学生介绍: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保存至今,是一座无墩单孔弧拱券形石桥,全长50.82米,宽89.6米,大拱的净跨度长达37.4米,桥高7.23米。在大券背上各有两个空腔小券。说到这里,笔者问学生:“这座桥在设计上新颖、独特。它具备哪些优点呢?”有的学生说无桥墩便于船只通过;有的说大券上有小券可减轻桥的荷重,节约材料;有的说有小券可泄洪,减少洪水对桥的冲击;还的说弧形圆拱可增加美观……通过讨论,使学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掌握了知识。当然,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篇九
三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数据世界》课堂教学课例
韦 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了解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并尝试收集一些数据。
(3)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目标:
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
(2)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做环境保护的小小宣传员,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
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根据要求收集、整理、概括资料的能力。
2.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关键: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体会估算方法。
三、教学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大家好,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师出示自己看过的一条新闻(师出大屏幕——关于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的强烈地震,并引发的海啸的图片资料)。
师:指大屏幕在这条新闻中出现的数字,我们把它叫做数据。师:数据也有数据的世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数据世界——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到这样的新闻和这些庞大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思考)谁来谈一谈?(生谈)
师:不但说的好,而且还很有爱心,老师真的很喜欢你们,在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爱心。是啊,为遇难者们的生存而担心,他们吃什么呢?师出示大屏幕,假如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的大米,这500万灾民每天大约需要250万千克大米,250万千克大米到底是多少呢?怎样来说明这个较大的数据呢?老师可以给你个提示(我们平时买的一袋米是25千克)(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桌子?„„)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小结:理解较大数据应把整体分成部分或与身边的事物去比较,这样你理解的会更好。
师;这些灾民每天要吃250万千克的大米,(板书250万)光有吃的不行,还需要„„生答(水)呀。
师:水是生命之源吗?师板书水。你如何得到这个数据?(没有告诉你一人一天要喝多少水?)你怎么办,通过什么方法收集?
师:请你来说一说(指生说)查资料、访问他人、做调查等。师:说的非常好,有这么多收集数据的方法,你打算如何得到每人每
天喝多少水的数据呢?(生答)。
师:我们已经知道每人每天需要2.5升水,那么500万人每天大约需要(1250万)升水。生答。
师: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水龙头没有拧紧,水一滴滴的往下滴(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如果每分漏30滴,10分钟大约是1毫升,那么1小时会浪费(180)毫升水,大约(14)时浪费的水就够一个人一天维持生命的用水。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浪费(130)升水或供一个人维持生命约(52)天。
师:我国北方相对南方是缺水的,因此,我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南水北调,有的同学对南水北调不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大屏幕)指生读。
师:太了不起了,可见我国的科技现在是多么的发达,所以说好好学习是可以让我们心想事成的。同时我们要节约用水,要珍惜每一滴水,要保护环境。
师;如果让你把这250万千克大米运往灾区的话,你还应考虑哪些问题?谁来说一说。(1.装多少箱 2.用多少辆车 3.需要多少仓库。)
师:这么大的一个数据是非常精确的吗?(生:不是,估计的)师:是用什么方法估计得到的,(小组讨论)
师:非常好,同学们的方法还真的很多,不论你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要去开动脑筋,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解决,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巩固拓展 激发情感
1.树木就像空调机一样,每平方米的树木每天向空中散发6千克的水分,这样水分吸热而降低气温,那么100平方米的树木可向空中散发(600)千克的水分。
2.你们知道一平方米树木每天可以释放多少氧气,吸收多少二氧化碳?(700克氧气,900克二氧化碳)
3.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消耗250克氧气,呼出900克二氧化碳。假设一
个人一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是由植物提供的。那么,一个人一天大约需要1平方米的树木来提供氧气? 按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幢楼有居民120人。那么,大约需要120平方米的树木。
4.制造1吨纸需要砍伐17棵树,如果12亿人每人浪费一张纸(150张纸约重500克),需要毁掉多少棵参天大树?(68000棵)
5.谈一谈周围的绿化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节约用水)
(四)全课小结 升华情感
师:数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它能够把要说明的事物表述的更准确。
师:通过这节课的交流,谈谈你的感受?(生谈)
师:大家的思维很活跃,表现得不错。老师感到非常的幸福,因为遇到了你们,你们一个个是充满朝气,充满憧憬,充满爱心的你,保护绿色的你,节约用水的你,保护环境的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植树造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愿我们都是环保守护者、宣传员!
10.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
万城小学
黄茂雄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大纲指出:“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说明,做为一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德育教学呢?下面谈谈我自己 的一些做法。
一、与教材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因此,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
1.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挖掘、拓展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
准备课 ”、“ 5的认识 ”、“10的认识”时,我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实行爱学校、爱祖国、团结同学的教育。教学圆周率时,我又向学生介绍这一数据是我国南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第一个推算出来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确定的七位数为圆周率数据,比西方国家早了近三百年的时间。通过这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渗透了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
数学课不同于语文,没有一个固定的思想教育点,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 ” 适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的全过程中,还要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教学一年级“方向与位置——前后”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六个小朋友排队卖进入卡钉车赛场的票。华华排在第二位,这时我请学生说出华华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忽然华华的好朋友闹闹气喘虚虚的跑来。他说他是赛场的小记者,马上就要迟到了。请求站在华华的前面。华华答应了闹闹的请求,同时她自觉的站到了队伍的最后。这时我又请同学们说华华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她前面有几个人了,其他人的位置发生变了吗?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其他小朋友的位置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小小的改变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使学生明白了华华是个爱帮助人、热心又守秩序的好孩子。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在教学 “认识人民币”
时,我让每一个学生说出自己家的钱是怎么来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钱币是劳动换来的。体会到爱护人民币就是对父母劳动的尊重,不乱花钱的就对父母劳动的珍惜。
二、挖掘教材的辩证因素 进行启蒙,渗透教育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1、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 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数、形、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
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以“10以内数”的概念教学为例,为了使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我采用电教手段,配上儿童最为喜欢的故事来揭开数字之谜。首先显示一幅原始人类生产、生活、打猎的画面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几万年前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以原始方法计数的情境,加上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在很早很早以前,咱们的祖先靠打猎、放牧为生,他们为了知道自己捕了多少野兽,放了多少牲口„„想出了好多好多得法子,我边讲边演示用石子„„绳子打结、刀刻木头计数的原始方法,让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个初步的认识,再展示书的符号演变,抽象、统一过程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实物数数,形象数字到抽象符号表示数的大概过程,初步具有了数的感性认识.再此基础上就可顺理成章的进入“1——10数的认识”的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基数、序数及数的组成与分解,加法与减法等概念,完成10以内数概念从感性道理性的认识过程。
2、在观察比较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矛盾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核心观点。小学数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对立的概念。如加与减,乘法与除法,相等与不相等,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等。这些概念的特性如同任何事物的矛盾特性一样,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斗争性,又有统一性。教学时我充分运用这种特性,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渗透。
1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75-01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榜样的力量,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首先,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带领学生大扫除时,与学生一道擦窗子,抹电扇,重活我领头做,有危险的工作我单独干,这样大家个个积极干,总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场面。锻炼时与学生一同打球,做游戏,赛跳绳,人人都会积极参加锻炼。升国旗时要求学生站正行礼,教师首先严肃认真,站在队伍里我就端端正正,学生也就自然照样守纪律了。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要学生守的规矩,我们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有效运用资源,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乡镇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教材中,还有许多象“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里的小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第八册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就有一段小知识是这样的:“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这个小知识就能起到既让学生学到有关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为有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三、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四、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数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们谈谈我们该怎么办。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又如,学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开支情况,用一个表把每天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记完一个星期后,让大家计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照这样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其必要性,同时我们也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任海芬.德育教育渗透初探[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12.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二
一、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功能没有语文、政治学科中德育教育那么明显, 因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课本中潜在的德育材料,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材料《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到在使用负数和运算方面, 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与国外相比, 印度大约在公元7世纪才开始认识负数, 在欧洲, 直到12、13世纪才有负数, 而实际进行运算还要在几百年之后.而在中国, 两千年前, 中国人已经使用了负数, 并且对负数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这在世界上是首创.除此之外, 还有杨辉“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洲”的发现早5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运算得出的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这些杰出的数学成就, 对学生们具有极大的鼓舞力和教育作用, 无疑是进行爱祖国, 爱民族, 爱科学教育的最好题材.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意义, 并立志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学好数学.
二、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而又服务于生活.这说明了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 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数学中许多法则、定理、公式、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而产生, 如数学中的加和减, 乘和除, 乘方与开方是一对矛盾.通过理解这些运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 是发展变化的, 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提高德育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 采用探究式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研究问题,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深入探索的钻研精神.分组讨论式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他人, 为自己负责的责任感.目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为实现既定目标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懈努力地坚强意志.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名人故事, 以先辈们的数学事迹和辉煌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之树立崇高的理想.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的作用对青少年学生有着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 华罗庚幼年未受到正规教育, 可才华横溢, 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 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中遥遥领先……在数学发展的历程中, 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 向学生们介绍古今数学家们的崇高理想和光辉业绩,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树立振兴中华, 培养为祖国、为民族开创未来的远大理想, 勇于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境界.
四、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后, 让学生自己统计班级中每天使用食品包装塑料袋的数量, 然后计算全校同学一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塑料袋的数量, 再结合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以身作则, 做好学生的表率
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则体现在与学生接触的点点滴滴, 教师文明的谈吐, 幽默的语言, 端庄的仪表, 整洁的板书等等都在无形中给予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而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 精心的批改则使学生体会到对待工作的一种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总之, 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以自己的语言鞭策, 激励学生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对待学生, 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3.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三
德育教育 学校:洱源县中所初级中学 姓名:初志平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我国古今著名的数学家的成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数学需要的严谨态度和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既培养了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国民德育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并且都在积极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因此,努力探讨学科德育的特点、规律,充分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我国前任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的的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
一、用我国古今数学家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数学教师上第一节课时,不要急着讲课本的内容,而是要抓住刚入学的这些初中学生对什么都觉得新鲜的特点,用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的数学成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对初中生学习数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期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
家,为之艰苦的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祖冲之写的数学专著《缀术》到唐宋时被定为学校的课本,中世纪时日本、朝鲜也用它作为学校的教材。从我国出土的文物看,有的呈一定的几何形体,例如,球体、圆柱体等,有的上面刻有精美的几何图案,这表明我国很早就有了几何知识,这些知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从丈量土地、测量容积、测量太阳的高远等实际活动中产生的,在我国,有关几何的一些成果要早于其他国家。《墨经》(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90年)中记述了平行线和圆的十分准确的定义,“平,同高也”、“圜,一中同长也”,这比欧几里德下的定义早一百多年。《九章算术》中记述了大量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公式,勾股定理是关于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的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式,在《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都有记载,还记述了如何用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讲数学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以及数学的学习兴趣。
组织专门讲座或在课堂上抓住时机进行题为《如何自学成才》的专题讲座学习积极性的教育。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只是“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通过讲座,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发奋学习,努力钻研将来为祖国的繁荣、腾飞作贡献。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数学教师要从自己做起,言传身教。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教师首先要有严谨的、负责的态度。在概念的讲解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讲、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板书要规范,决不能出现“圆”和“园”的混淆;“连接”和“连结”的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数学教师还要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在批改作
业时,要认真,不要用简单地对结果的的错与对来了断。而是要对出现的一个错别字、一个小数点的偏离、一个理解性错误都要指出并让学生修改、纠正。让学生清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错误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如:在航天领域、军事领域等。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学生介绍航天领域、军事领域、经济领域中的数学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我国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能“遨游太空”并成功返回,在幕后研制者中就有许多优秀的数学家,同时通过了数以亿次的“计算”的结果。未来战争是名副其实的“数学战”,这不仅是指装备,同时也指战前的预测,而在预测过程中伴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今日之数学,不但是科学,也能产生直接效益的技术。“大哉,数学之为用”,这是早在1959年,华罗庚教授发出的赞叹和感慨。在讲授初三数学“三角函数”的相应应用时,如:计算距离、判断航海中的有关问题等;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如:求增长率等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然后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一道逐一解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采用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门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如:讲授“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教学的实践性)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通过讲授,培养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采用辩证观点。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
观点的教育。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矛盾的普遍性),连初等代数也充满着矛盾。”如:概念“正数”和“负数”、“常量”和“变量”等,都表现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又如: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当两圆的圆心距大于两圆的半径之和时,两圆没有交点(外离);当两圆的圆心距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和时,发生质变,两圆有一个交点(外切);当两圆的圆心距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差时,两圆有一个交点(内切),当两圆的圆心距小于两圆的半径之和时,再次发生质变,两圆有两个交点或没交点(相交或内含)。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由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质变规律)。数学中充满了辩证关系,教师应及时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采用发展观。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它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数学也是这样,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虚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在这一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超越自我、冲破束缚、敢于挑战的精神。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应该结合时代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渗透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等方面的德育教育。但我们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帖,切忌生搬硬套,不喧兵夺主,使所学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无声地滋润万物。这样的德育渗透才是理想的、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以林·《世纪新人知识读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4
【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24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07-06
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 论文09-18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精神与思想论文06-2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09-11
高三数学德育渗透案例06-17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方案12-19
二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总结07-23
六上数学渗透德育教案07-30
数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