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管理学课件

2024-06-30

社会体育管理学课件(共10篇)

1.社会体育管理学课件 篇一

第一讲 学校体育概论

一、体育的起源

“体育”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类学问题。同时体育的起源也是体育史研究必须解决的首要课题。但是许多体育史著作对体育起源问题略而不谈,包括由著名的美国史学家哈亨·史密斯(Hacken Smith.C.W)著的《西洋体育史》。

许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体育学家做了许多的田野调查、考古发掘、资料整理。总结一下,大概有下面的一些说法:生存说、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余力论、精力过剩论、宗教祭祀说、生理舒展说、战争说等。

由于人所具备的自然和文化的双重属性,注定了体育的起源是复杂的、是多元的。

二、“体育”词语的出现

翻开我国的古代的典籍,“体育”这样的一个词汇是没有的。

在西方出现的也比较晚,“体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760年的法国报刊上,1762年,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1712—1778)用“体育”一词在《爱弥儿》中描述关于儿童身体教育的内容,他认为身体训练应该是整个儿童发展的组成部分。

三、体育的概念

我们这里所讲的体育是什么?Sports、Physical Education、Game、Play、Recreation……我们经常比较的困惑,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体育”到底是什么?

四、体育存在意义

罗伯特·麦基考夫先生所著的《体育史与体育哲学》:强调人类的身体运动能力、健身、竞技和游戏从其存在之日起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本性中所固有的运动特点和相互竞争以求生存的天性,是人类产生身体运动文化愿望的生理心理基础。随着人类的进化,为了生存和荣誉的身体运动就成了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形式表现出来。另外,参与体育运动带来的无限乐趣也是人们喜欢的重要原因。

五、体育的组成

国内,目前普遍认为体育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三部分组成。

六、当代体育的功能

目前很多学者主张用本质和非本质来划分体育的功能。

七、体育功能的异化

(一)政治化的痕迹严重

德国体育史学家莱默尔先生说:“运动和政治永远分不开,运动最有兴趣的地方,也是政治家最有兴趣的地方。谁要从事育运动,谁就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否则,就别参加运动。”

有社会学者这样描述奥林匹克运动,它是“和平时期的战争”、“温和民族主义的舞台”。

(二)过渡的商业化开发

随着国际奥委会“TOP”计划的实施,奥运会得到的商业赞助成倍的增长,同时,缠绕在奥林匹克运动身上的枷锁也越来越重。奥林匹克运动的自由受到了“商业条款”的限制,许多非人性的、不合理的事件和现象困扰着我们。

(三)锦标主义的盛行

偶然间看到了CCTV—5录播的2006体育风云人物颁奖典礼。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也就有意无意的关心了一下。期间摘取了两个片段。

•片段一中,嘉宾有些辞不达意,但是对北京奥运兵团的期望、对金牌的渴望了然若是。也不知道,他是否参与过那些项目,是否会站在10米台上,纵身一跳,以达到身心锻炼的目的。

锦标至上主义带来了许多的严重后果,竞技体育的毒瘤兴奋剂

兴奋剂:为了提高运动成绩,所采用的各种药物或技术。

1、新陈代谢型类固醇(睾丸酮、康复龙、大力补等)

2、肽类激素(目前采用最多)

3、β——阻断剂(心得安、心得舒、心得怡等)

4、刺激剂(咖啡因、麻黄素等)

5、麻醉剂(可卡因等)

6、利尿剂(速尿、利尿酸等)

7、血液回输技术

八、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我国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体魄健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体育任务:

(一)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和卫生知识,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和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为终身受益奠定基础

(三)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四)发展大学生的体育才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适应国际大学生比赛和交往的需要。

复习题

1、体育的起源,有哪几种学说?

2、体育的概念及其组成?

3、体育的功能?

4、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5、从哲学意义上如何体育存在意义和价值?

6、如何正确的对待体育功能的异化?

7、如何将“阳光体育运动”贯穿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

一、对身体形态发育的评价

身高什么来决定呢?

人体之所以能够长高长大,那是因为骨的两端和骨干之间的骼软骨在没有结束骨化之前不断增生,使骨长长;同时骨膜内的造骨细胞不断繁殖,使骨长粗。

二、对生理功能水平的评价

(一)心血管系统

它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是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不停地流动,实现血液功能的动力。因此心脏的舒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1.心率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安静时心率平均为75次/分。

心率超过10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速;慢于6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缓。2.心肌

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动使74%的运动员心横径增大,两侧的心壁增厚,增加了心脏的容积,提高了心脏功能。心重与体重的比值增加。运动性心脏肥大,在功能上有极显著的差别。3.动脉血管弹性

经常运动锻炼的人的血管机能有所变化,动脉的弹性得到改善,毛细血管增多。

5.血压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在心缩期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称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称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6.台阶试验:

台阶试验是一项测试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有效方法。

通过完成定量负荷的方法,测试身体的适应能力和潜力。

(二)呼吸系统

运动锻炼能够使呼吸器官的形态和机能发生变化,呼吸器官功能的良好变化是保证吸氧量充分的重要条件之一。

1.肺活量

尽量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量为肺活量。2.呼吸差

呼吸差是深吸气胸围和深呼气胸围的差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形态和呼吸器官的发育情况。

安静时,经常运动锻炼的人不超过10~14次/分,呼吸的深度达到700~800ml。

4.肺通气量

肺通气量指每分钟呼出或吸入肺内的气体总量。肺通气量等于呼吸深度(即每次呼出和吸入的气体量)与呼吸频率(即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的乘积。5.憋气时间

憋气时间长短可以判断组织呼吸的强度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

(三)运动系统 1.骨骼

运动锻炼能使运动器官各部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如骨干变粗,骨密质加厚,骨的嵴、结节和骨凸部分都变粗糙等。2.肌肉

运动锻炼能使肌肉产生营养性肥大,静力性运动的肌肉肥大比动力性的运动更加明显。3.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

在大强度的刺激时,从事速度、力量训练者,肌肉朝着快肌纤维型的白肌纤维方面转化。红肌纤维需在强度低、持续时间长的耐力训练中得到训练。

(四)血液系统 1.红细胞

红细胞的功能由血红蛋白完成,而血红蛋白必须存在于红细胞中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红细胞破裂或溶解,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它的作用就丧失。

经常进行运动锻炼的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他们血液缓冲能力提高,PH值向酸性方面偏移,某些酶的活性提高。血液中的的硷储备也提高。2.白细胞

白细胞具有免疫的功能,使肌体免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在生病、进食后、白细胞会增高。运动中后,白细胞也有所增高。3.血小板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的过程,它还具有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作用。如果血小板过低,损伤出血时,血液就难以凝固。

三、对身体素质水平的评价

身体素质的评价: 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体现人走、跑、跳、投、攀爬等身体运动的能力。

四、对心理发展水平的评价

五、对人的自然适应能力的评价

六、影响体质各因素间的关系 相关性

身体形态发育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生理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生理与人的适应能力:

心理对身体素质、生理功能、人的适应能力的作用关系: 祝你拥有健康的体质!

科学体育锻炼

一、人体的运动系统

(一)人体的骨骼结构

正常成人的骨共有206块,多数成对分布,约有177块骨在肌肉的作用下直接参与运动 人的运动虽然复杂,但基本上都是遵循杠杆原理进行的。对于人体来说,骨在力的作用下绕关节运动轴转动,并克服阻力做功称为骨杠杆。在运动实践中,可以利用骨杠杆,通过合理的技术动作获得更大的速度。

合理的体育锻炼给骨以适宜的负荷刺激,促使骺软骨细胞正常增殖,骨盐增加,加快骨的血液循环,使骨得到充分的营养,可以促进骨的生长发育。

长期坚持锻炼,可使骨密质增厚、骨变粗、骨表面的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根据张力和压力的方向排列更为整齐而有规律;骨的新陈代谢加强;从而对骨的形态结构产生良好的影响。由于骨形态结构的良好变化,骨变得粗壮坚实,提高了骨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的能力。

(二)人体关节的运动

人体有三种相互垂直的基本面和基本轴。关节的运动是指运动环节在人体基本面上绕某基本轴转动实现的。所谓运动环节,则指人体上能以关节为支点进行运动的某—部分,如前臂、大腿等。

坚持系统的体育锻炼可使骨关节面的骨密质和关节面软骨增厚,能承受更大的负荷。体育锻炼使关节韧带和肌腱增粗,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增强,提高关节的稳固性。

有计划地坚持柔韧性训练,还可以使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和肌腱的伸展性提高,对抗肌的协调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增大关节运动幅度。

关节运动幅度大、柔韧性好,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对减少伤害事故和预防损伤都有重要作用。

(三)人体的肌肉

锻炼不但可使肌原纤维、肌纤维增粗,肌肉的体积增大,而且不同的训练将使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系统锻炼可使肌肉中的结缔组织增厚,这种改变使肌肉中弹性成分的力学性能提高;肌腱、韧带中细胞增殖变得坚实.因而抗断能力增强。此外,系统训练还使肌肉收缩时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增加。

四维健康观念 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指人体的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的正常。人体生理功能指以结构为基础,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为目的,协调一致、复杂而高级的运动形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发展。人的健康应包括心理健康,即性格、情绪、智力、心理年龄、心理活动等都处于一种正常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特征: 1.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2.对于外界的刺激有良好的应激能力。3.心理经常处于平衡和满足状态。良好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2.有自知之明。

3.善于平衡人际关系。4.正视现实。

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6.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7.善于学习,努力进取。

8.适应一定环境条件并发挥个性。9.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10.在现实社会条件下,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就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适应,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以及在工作、家庭、学习、娱乐、社交中的角色转换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达到自我成就和自我实现。缺乏角色意识、发生角色错位是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

道德健康

WHO把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强调健康的人或者希望自己健康的人,要注重白身道德的修养。它强调道德健康者应有以下特征:不采取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等能力,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与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节

科学锻炼的基本原理

身体素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人体身体形态、机能和各种能力在身体练习活动时的一种综合体现。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五大类素质,这些素质是由机体的形态结构、机能水平、能量物质贮备和代谢水平,以及健康状况所决定的。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就是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改善其形态和机能,增进其健康和提高各种活动能力。

1、力量素质的概念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或身体某部位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2、力量素质的分类

力量素质包括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最大力量”(又称绝对力量)是指排除体重因素,身体或身体某部位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是指肌肉工作时快速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体育锻炼提高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肌肉肥大

(2)神经调节机能

(3)骨杠杆的机械效率 力量的发挥仅仅依靠肌肉的粗壮是不够的,没有合理的技术,即不能发挥出肌肉的力量,同时也难以达到肌肉力量锻炼的最大化。(4)肌纤维的组成

肌纤维按照收缩特性可分为快肌和慢肌纤维。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而且产生的张力也大,而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产生的张力也小。

力量练习的方法:PIRTS方案

 从力量增长看,隔天训练效果更好。

 研究表明力量急速地增加,消退也快;力量缓慢地增进时,力量保持时间较长。实验证实,力量增长后若每两周训练一次,力量就能基本保持原来增长后的水平。

 如果每周练1至2次,必然要延长锻炼时间和增加强度,才能保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如果每周锻炼6~7天(次),锻炼效果与每周练3次非常近似,而又易疲劳且损伤多,那就不值得了。为此,锻炼时间每周安排3—5次效果最佳。

速度素质练习

1、速度素质的概念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速度素质的分类:

速度在运动中表现为三种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的起动时间。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如器械出手速度。

位移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如跑速、游速等。

体育锻炼提高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1)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高低);2)中枢延搁 ;3)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性。

(2)动作速度的快慢取决于:1)肌纤维的百分比组成及其面积。快肌纤维%越大且快肌纤维越粗,肌收缩速度越快;2)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地克服阻力(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工作;3)肌纤维兴奋性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在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运动时也随条件反射的逐渐巩固、而日益缩短)。

(3)位移速度主要决定干步频、步长两个变量。

步频的加快有赖于下面几个因素:1)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即神经过程的灵活性;2)肌肉中快肌纤维比例及其肥大程度;3)提高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能增快有关动作的速度,也能加大肌肉收缩的力量。

速度素质练习的方法

速度素质的训练主要是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肌肉协调放松能力。

步频的提高有赖于神经系统灵活性的改善;从供能系统来看,主要发展ATP—CP系统。其训练方法有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等。—般是以10s以内的最大强度练习,如30~ 60m行进间跑、30~60m起跑、篮球训练中的折返跑,运球跑、曲线变速等,但组间的休息间歇一般不应小于30s。速度素质的训练还应重视肌肉力量相关节柔韧性的练习般认为,发展快肌纤维的练习负荷应大些,动作速度要快些。

耐力素质练习

1、耐力素质的概念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2、耐力素质的分类

从生理学角度讲,耐力素质可分为心血管耐力和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包括了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有氧与无氧混合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有机体在氢气供应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无氧耐力“是指有机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能坚持在较长时间内工作的能力。无氧氧化供能包括在无氧或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由ATP和CP分解供能(称非乳酸能)和糖原无氧分解供能(称乳酸能)两种形式。

体育锻炼提高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有氧氧化系指糖(脂肪、蛋白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二磷酸腺苷再合成三磷酸腺苷。供氧充足是实现有氧氧化的先决条件。

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绝大部分是有氧代谢供能。耐力训练可使肌肉内各种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从而提高利用糖和脂肪作为能源合成ATP的能力提高,即提高有氧代谢供能的能力。在长时间耐力练习中,随着肌糖原、肝糖原逐渐消耗,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提高了动用脂肪供能能力。

(2)非乳酸能供能 在肌肉运动刚开始时,所有的能量都是内ATP、CP分解供给的。这时,糖的有氧氧化尚未参加。因为ATP、CP分解供能时不需要氧气,也不产生乳酸,故称非乳酸能。随工作强度的不同,这一时期一般可持续儿秒钟。例如,在30~60米疾跑时,体内的能量供应就靠ATP、CP保证。60~400米以内的短跑,在开始阶段也是靠ATP、CP的分解供能的。

(3)糖酵解供能

糖原酵解供能(乳酸能)是指由肌糖原分解为乳酸时释放的能量。此能量由ADP接受再合成ATP,这是在人体供氧不足时产生的。在进行剧烈运动时,需氧量量大大超过摄氧量,肌肉进行无氧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生成的乳酸暂时积存在体内,留待供氧充足时再继续氧化,因而欠下了氧债,称为乳酸氧债。

耐力训练的方法

有氧耐力为目的的训练方法常采用以有氧供能的练习为主,通常是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的匀速持续性练习(长跑、游泳等)及长段落的间歇训练。

有氧耐力训练中,强度控制一般常用心率作为指标。可按公式制定:安静时心率+(最高心率-安静心率)×60%。公式中60%可因人而异,训练水平较高者可以乘以70%训练水平较低者则乘以50%。最高心率可按“220一年龄”估算。

每次训练的持续时间对训练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一般认为耐力训练产生效果的最低限度时间为5min。训练频率一般则为每周3次左右。

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是无氧供能能力的基础。高度的无氧能力应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有氧过程的基础上。因为高度的有氧能力不仅有助于更有效地进行氧化过程,最快地消除无氧过程中积累的乳酸,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肌肉中糖原的储藏量。而提高肌糖原的储藏量,就能扩大糖酵解的潜力。因此,即使是以速度耐力为主的中距离运动员,也应该在发展有氧能力的基础上再过渡到发展无氧训练。

灵敏素质练习

1、灵敏素质的概念

“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化条件下,运动员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

体育锻炼提高灵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各感觉器官功能的改善和提高

(2)运动技能数量及其巩固程度

掌握的运动技能愈多愈熟练,大脑皮层中神经联系的接通愈迅速、准确。(3)大脑皮层的可塑性

(4)其它素质水平

灵敏素质发挥还需要一定水平的力量、速度、柔韧及耐力为基础,才能真正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灵敏素质的练习方法

让运动员在跑跳中迅速、准确、协调的完成各种动作,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练习,各种变换方向追逐性游戏和对各种信号刺激做出正反应答动作反应的练习等。

柔韧素质锻炼

1、柔韧素质的概念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关节活动的幅度或范围的能力。体育锻炼提高灵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跨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2)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

灵敏素质的练习方法

柔韧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是拉伸法。拉伸法又可分为动力拉伸法和静力拉伸法两种。

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过程

1、泛化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这是因为学习动作的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的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部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在此过程,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动作掌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改进,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

2、分化过程

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人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

这时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在此过程,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准确。

3、巩固过程

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时,不仅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去控制而能做出动作来,完成练习时也感到省力自如。

运动技术学习实例分析:正脚背踢球(足球)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及道德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建立良好地人际关系 2.改善情绪状态 3.辅助治疗心理疾病 4.培养良好地心理品质

体育锻炼对道德健康的影响

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升华。道德健康的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已利他”;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已”或“损人又不利已”,这样的结果自然也就无健康可言了。

运动处方的定义

可以说运动处方是目的性、针对性更强的一种特殊的运动计划。运动处方的内容

(一)运动种类的选择

在运动处方中,选择最适宜的运动项目是非常重要的。

1、考虑的因素

(1)经过医学检查已许可;(2)运动强度、运动量符合本人的体力;(3)过去的运动经验、本人喜爱的项目;(4)进行运动的环境、有相应场所;(5)运动设备、用具齐全;(6)有同伴;(7)有指导。

2、运动处方的运动种类 包括三种运动种类。

有氧运动的耐力性运动项目: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车、滑冰、跳绳、上下楼梯及室内功率自行车、步行车、活动跑台等。

伸展运动及健身操:广播体操、太极拳、健身迪斯科、跳舞等。

力量性锻炼:采取中等强度的,足以发展和维持去脂体重的力量训练,必须成为成人身体素质训练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的力量训练主要有肌群参与,每次8~10组,每组重复8~12次,每周至少2次。

(二)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确定运动强度的简易方法就是通过心率来计算。

运动适宜心率=180(或170)-年龄。如果60岁以上或体质较差的中老年人则用170威年龄。此法是用于身体健康的人。

心率160次/分的锻炼强度大约是80%;

心率140次/分的锻炼强度大约是70%;

心率120次/分的锻炼强度大约是60%;

心率110次/分的锻炼强度大约是50%。

(三)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根据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目的、年龄及身体条件等而不同。

大学生每次进行20~60分钟的耐力性运动是比较适宜的。从运动生理来说,5分钟是全身耐力运动所需的最短时间,60分钟对于坚持正常工作的人是最大限度的时间。研究认为,心率达到150次/分以上时,最少持续5分钟即可开始收到效果,如果心率在150次/分以下,那就需要5分钟以上才会有效果。

(四)锻炼频率

研究结果是:一周运动一次时,肌肉痛和疲劳每次都发生,运动后l~3天身体不适且易发生伤害事故;一周运动2次,疼痛和疲劳减轻,效果一点一点蓄积,但不显著;一周运动3次,基本上是隔日运动,不仅效果可充分蓄积,也不产生疲劳,如果增加频率为每周4次或5次,效果也相应提高。

运动处方的制定步骤

运动损伤

第一节

体育锻炼中常见问题概述

一、常见问题种类

在体育锻炼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性问题可归纳两类,其一运动性疾病(亦称运动生理反应),它是指由于运动而造成的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暂时破坏,而出现的反应,如腹痛、肌肉痉挛、运动性昏阙和极点等。其二运动性损伤,它是指体育运动中机体的内部或外部所发生的损伤,如开放性软组织损伤、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骨折等。

二 常见问题发生原因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预防

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能,促进身心健康,而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会使锻炼者的身心都受到一定的损害,因此,预防于未然就显得特别重要。锻炼者应采取一些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从而使体育锻炼健康安全而富有成效。

第三节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

一、生命急救

在体育锻炼和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遇到一些意外甚至危及人体生命的事故发生,而生命科学研究表明:人能活还是死去,关键是进入濒死后在四分钟内的抢救。通常医学界把这个起到生死分水岭作用的时间称为“黄金时限”。

(一)处理步骤

(二)处理方法

1.鉴别生命特征

(1)有无意识

急救者在被救者的耳旁呼唤他的名字,如果有反应的话,再用“握住我的手”等容易了解的动作指令试验。如果对此没有反应,那就是很危险了。必须保持被救者呼吸道畅通,把患者头放在向后仰的位置。

(2)有无呼吸

急救者贴近被救者嘴部听呼吸,也可以将手放在胸口或腹部试试。正常人呼吸次数,大人每分钟20次,小孩每分钟30次左右。如果没有呼吸,则必须立即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

(3)有无脉搏

检查腕部的桡动脉、颈部的颈动脉或腹股沟的股动脉。正常人的脉搏数,成人每分钟60—80次,如果脉搏慢到50次以下,或快到120次以上,或者不规则,此时应注意。如果摸不到脉搏时,一般认为心脏停止了跳动,必须马上进行心脏按摩。

(4)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检查出血处时不要强行移动被急救者身体。可采取止血法对被急救者进行止血。

2.保持呼吸道畅通

(1)无意识,但有呼吸时,稍侧向俯卧,头向后仰;

(2)既无意识,又无呼吸时,仰卧,一只手按在额部使头后仰,用毛毯、枕头等垫在颈后固定。

(3)颈椎骨折时不要向后仰头而要把下颌向前拉。

3.人工呼吸 方法:

(1)让被急救者仰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畅通;(2)用右手捏住鼻子,对准被急救者的嘴用劲猛吹;

(3)被急救者胸部一鼓,嘴就离开,让他脸向一侧,呼出;(4)每5秒钟重复2、3步骤一次,反复操作。要点:

(1)如果人工呼吸过程中,被急救者呕吐的话,将脸偏向一侧,用手指伸到其嘴中将呕吐物清除;

(2)呼吸动作大人每5秒一次,一分钟12次,小孩3秒一次,一分钟20次;(3)要规律地、正确地反复进行;

(4)开始时,吹气的气量和压力宜稍大些,吹气10—20次后应逐渐减少,以维持上胸部轻度升起为度。

4.心脏按摩 方法:

(1)正确的位置是胸骨中央下1/3处;

(2)完全确定脉搏停止时,让被急救者睡在硬板床上,双手重叠压迫;

(3)手腕伸直用力加压,使胸骨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每秒一次,反复进行。放松时手不要离开胸壁。

要点:

(1)要确定被急救者脉搏是否完全停止;

(2)不能在软床上进行心脏按摩;(3)心脏不在胸腔左侧而在正中;

(4)挤压心脏时手腕挺直,慢慢地把体重加上,减压时手不离开胸壁;(5)压迫心脏频率是每秒一次。

5.局部止血 方法 :

(1)抬高伤肢法:

用于四肢出血。其方法是将肢体抬高,使出血部位高于心脏,从而使出血部位的血压降低,减少出血。这种方法对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很有效。

(2)绷带加压包扎法:

用数层无菌敷料复盖创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以压住出血的血管而达到止血效果,同时抬高伤肢。它适用于小动脉、上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3)加垫屈肢法:

用于前臂、手和小腿、足出血。其方法是将棉垫放在肘窝或腘窝,把肘关节或膝关节尽量屈起来,再用绷带作“8”字形缠绕。(4)指压法:

在动脉行走中最容易被压住的部位称为压迫点。在出血部位的上方,相应的压迫点上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把该动脉管压迫在邻近的骨面上,以阻断血液的来源而达到止血的效果。要点:

在遇到外伤出血时, 要冷静判断出血量大小。如出血量较大, 估计在将伤员送至医院救治过程中失血量大于800毫升, 应将止血作为首要任务。

二、骨损伤 1.症状: 2.急救要点

1、切勿随意移动患肢。

2、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挤压进行休克抢救;同时,对患者进行止血处理。

3、用夹板、树枝和木棍固定伤肢。辅助物的长度和宽度要与骨折的肢体相称,其长度必须超过骨折部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的松紧要适度。

4、及时送医院进行检查治疗。3.骨折固定方法:

三、关节损伤

由于暴力的作用会使关节面之间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造成关节损伤。一般来说关节损伤时都伴随着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腱的损伤。其特点是受伤关节剧烈疼痛,并有明显压痛;关节功能丧失,受伤关节不能活动。值得注意是关节受伤后,有时会出现畸形,与健肢对比不对称,因软组织损伤而出现炎症反应,局部疼痛、压痛和关节肿胀,并失去正常活动功能,甚至发生肌肉痉挛等现象。

处理原则:固定伤肢,及时送医院。处理方法:

(1)立即用夹板和细绳在脱位所形 成的姿势下固定伤肢。可采用包扎法、悬挂法进行处理;(2)及时送医院治疗

四、肌肉损伤

肌肉猛烈的主动收缩,超过了它的负担能力,或突然被动拉长,超过了它的伸展性时,都可发生拉伤。其特点是伤部疼痛、肿胀、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触之发硬,皮下淤血严重,功能障碍。

处理原则:先冷处理,24小时后可按摩;严重损伤可局部加压包扎,固定伤肢。处理方法:

(1)及时进行冷敷和加压包扎;(2)受伤肌肉应置于放松位置;

(3)24小时以后在受伤部位轻推拿、按摩,同时,可点压伤部周围的穴位;(4)肌肉完全断裂者,可局部加压包扎,固定患肢后,立即送医院。

五、软组织损伤

(一)软组织开放性损伤

软组织开放性损伤,其伤口与外界相通,较易引起出血和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伤口的卫生,如擦伤、刺伤和撕裂伤等。处理原则:清淤、止血、送医院。处理方法:

(1)小面积的损伤,只需红药水涂伤口即可;

(2)大面积的损伤,必须严格消毒,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再用消毒纱布覆盖伤口,最后用纱布包扎。若无医疗条件,可取干净的代用品覆盖伤口,以防感染,然后送医院进一步地处理治疗;

(3)伤及深层肌肉组织或裂口较大则需清创止血,甚至进行缝合术,口服抗菌素,必要时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二)软组织闭合性损伤

1.急性损伤

急性损伤是指人体某部受到较大外力作用后,局部组织细胞受损,发生组织撕裂或断裂,组织内的小血管破裂出血,组织内血肿等现象。其特点:损伤部位出现血肿和水肿,发生创伤性炎症;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处理原则:制动防肿、先冷后热、活血化瘀、敲捶振动。处理方法:

(1)伤后立即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局部休息;

(2)24—48小时后,拆除包扎固定,根据伤情再做进一步处理。若损伤较轻,也可外敷新伤药,能收到止痛、减轻炎症的效果。若损伤较重,可内服镇静、止痛剂。

2.慢性损伤

慢性损伤是由急性损伤 因处理不当或长期局部负荷过 度,引起组织劳损,由微细损 伤逐渐积累所致。其特点:局 部疼痛,功能障碍。

处理原则:改善伤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合理安排局部负担量。处理方法:

(1)理疗、按摩、针灸、药物痛点注射;(2)外贴活血膏、外敷活血的中草药。

六、运动中腹痛

七、运动性昏厥

八.肌肉痉挛

九、极点

十、运动中暑

十一、撕裂伤

十二、挫伤

十三、肌肉拉伤

十四、肩关节扭伤

十五、踝关节扭伤

十六、关节脱位

十七、急性腰扭伤

十八、脑震荡

原因和症状

当头部受到外力打击后,使大脑管理平衡的感受器机能失调,直至引起意识和机能的一时性障碍。在体育锻炼时,两人头部相撞,或撞击硬物,或从高处跌下时头部撞地,都可造成脑震荡。其表现为神志不清,脉搏徐缓,肌肉松弛,瞳孔稍大但能对称;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清醒后,患者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感;平时情绪烦躁,注意力不易集中,耳鸣、心悸、多汗、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处置方法

立即让患者平卧,头部冷敷;若有昏迷,即指压人中、内关、合谷穴;若呼吸发生障碍,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上述处理后,出现反复昏迷或耳鼻出血,两瞳孔放大,又不对称时,表明病情严重,应立即护送医院治疗。在运送途中,要让患者平卧,头部固定,避免颠簸。一般说脑震荡都可自愈,无须住院治疗,但要注意休息和必要的药物治疗,保持情绪安定,减少脑力劳动。在恢复期内,可定期做脑震荡痊愈平衡试验,以检查病况进展。如通过闭目、单腿站立、两臂平举,若能保持平衡,表明脑震荡已基本治愈。这时可参加体育锻炼,但要避免滚翻和旋转性动作。

十九、癫痫

二十、溺水 原因和症状

人落水后,由于水、泥沙等阻塞呼吸道,或因呼吸道痉挛而引起缺氧、窒息、死亡。落水被淹后一般4—6分钟即可致死。轻者,落水时间短,口唇四肢末端易青紫,面肿,四肢发硬,呼吸浅表,吸入水量2ml/kg时出现轻度缺氧现象。重者,如吸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钟内即出现低血氧症。落水时间长,面色青紫,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或泥沙,四肢冰冷,昏睡不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

处置方法

(1)发现溺水者后应尽快将其救出水面,但施救者如不懂得水中施救和不了解现场水情,不可轻易下水,可充分利用现场器材,如绳、竿、救生圈等救人。

(2)将溺水者平放在地面,迅速撬开其口腔,清除其口腔和鼻腔异物,如淤泥、杂草等,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

(3)倒出腹腔内吸入物,但要注意不可一味倒水而延误抢救时间。倒水方法:将溺水者置于抢救者屈膝的大腿上,头部朝下,按压其背部迫使呼吸道和胃里的吸入物排出。

(4)当溺水者呼吸停止或极为微弱时,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法,必要时施行

胸外脏按压法。

(5)进行现场抢救的同时,尽快拨打 120急救电话。

第五节

常见运动损伤的康复练习

康复练习是指锻炼者遭受损伤后进行有利于恢复或改善功能的身体活动。对锻炼者来说,除严重的损伤需要休息治疗外,一般的损伤是不必绝对停止身体练习的。而且,通过适当的、有目的的身体练习和功能锻炼,对于损伤的迅速愈合和促进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康复练习意义

二、康复练习原则

三、康复练习内容和方法

思考题

1、生命急救处理步骤与方法?

2、软组织闭合性损伤处理原则与方法? •

3、解释极点现象,如何克服极点? •

4、肌肉痉挛的现场急救? •

5、骨折的现场处理?

6、曾经某大学校园举办一次篮球比赛,在半决赛中由于双方实力相当,比赛异常激烈。就在这次比赛中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双方运动员在篮下争夺篮板球时,突然从观众人群中滚出一只篮球,一名运动员抢球落地时正好脚踩在球上,造成人后仰倒下,后脑着地,头部流血,意识出现模糊,呼吸困难,前臂骨出现开放性骨折,踝关节扭伤,并伴随颈、背部疼痛不适的感觉。请问假如你在当时的比赛现场,让你对这名运动员实施急救,你应该如何进行现场处理?

2.社会体育管理学课件 篇二

一、体育课件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电化教学对当前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了跳跃式发展的机遇。电化教学的运用, 对体育技战术的传播、运用和开发, 对学生整体水平和个人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要。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而电教化则在这种情况下就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教师可以通过录像慢放、倒放、停放和快放等手段对整套技术动作进行分解说明。这种讲解示范看得清, 记得牢, 效果好, 而且重点突出, 便于学生模仿和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和要领。

二、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优点

(一) 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可以弥补教师示范的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 讲解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学习新的基本技能的第一步。但有一些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示范中常因动作速度过快而会让学生目不暇接;而速度减慢, 又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示范动作的节奏性和准确性。体育运动是最讲究体位感觉的运动项目, 当学生明白了整个动作的来龙去脉后再进行技能课教学, 他们就能够自觉的去理解和体会老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的模仿, 体位感觉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整个技能课的授课质量也会得到质的突破。

(二)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对其所要学的技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根据教学需要把零散分布在不同影视、录象、VCD以及网上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采集起来, 合理地加入到课件中去, 并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时可暂停、慢放或多次播放所需影音材料, 或加以文字说明, 形成动静结合的多位一体的多容量的教学内容。

(三) 多媒体课件在体育课中运用, 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只有对其所要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成绩或“达标”而学, 并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在体育课中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课件, 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练习中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体育教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正确合理地处理好体育课中多媒体教学的不利因素,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所以, 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 多媒体教学最好在体育馆里进行, 因为户外的光线强, 大大限制了如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 等的使用。

(二) 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应放在理论课上进行, 也可在进行实践课之前, 但要注意在时间上的控制, 因为体育课主要还是在户外进行实践。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要在学生最需要获得大量技术、技能信息的时候来进行。

(三) 让学生知道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意义。它只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学生不能只顾欣赏多媒体课件上的精彩内容, 而忽略了对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

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条件是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要高, 所以体育教师要加强对自己信息素质的培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就暴露无遗, 因此, 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互补作用更显重要。

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 计算机技术已走进了校门, 进入了课堂。我们体育教学也应该尽早结束那种"师傅手把手教徒弟"的传统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师也应该积极地掌握多媒体制作技能, 来互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 从而真正进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时代。

参考文献

[1]徐庆等.运用电教提高排球教学训练水平.新体育杂志社出版, 1999, 4;

[2]童保红等.多媒体教学实用教程.科学出版社, 2004;

3.浅谈FLASH体育课件制作 篇三

课件毕竟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制作要科学实用

评价一个课件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只是看其制作时的难度和技巧的运用,更重要的是看这个课件在教学中的实际作用,是否能够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科学实用是多媒体课件创作中必须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多媒体课件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搞错了方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课件做得再精美也是一个失败的课件。这种课件一般在“1+1”制作模式(即体育教师写教案,计算机教师去做)中最容易出现,这种课件只要试上,就会发觉并不适合我们的体育教学,以至于变了味道。

二、素材要精选

在制作体育课件时,引入录像剪辑和图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何时引入,该引入何段内容,导入的内容应该有多少是一个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课件中,录像和图片的引用必须紧密围绕主题,能够对主题起到很好的诠释作用;或者能让学生感觉到主题似乎就在眼前,呼之欲出。这样的引用才可以说是确切地引用、必要地引用、合理地引用,对教学效果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如果为了引用而引用的话,非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我听过一堂“体育美”的多媒体课,这位教师在解释“健康美”时,他引用的是一幅日本著名歌手的写真照片。因此,他无法从体育的角度来阐述“健康美”,但是如果选择健美先生的体型图,我想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画面要和谐

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在制作时要注意文本、图形、动画、音像、视频等各种媒体使用合理,搭配得当,层次分明,屏幕设计清晰高雅,色调搭配适中,生动活泼而又不失严肃。 图形、图像一定要清晰完整。若将图形、图像作为学习的内容时,图形、图像要尽可能大些,并要放于屏幕中心位置。作为背景的图像则要简洁明了,颜色淡雅,整体设计要突出主体,有利于减轻眼睛的疲劳和学生对主体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把课件制作得精美一点,但是要分清主次,切不可喧宾夺主,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平常利用课件上课的机会并不多,学生本身就对这样的教学感到很新鲜,思绪非常活跃,注意力也相对比平时要集中的多,如果多媒体课件的动画、视频太多,变幻效果太丰富,表面上看起来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学生注意力的焦点,不是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上,而是被那些生动的媒体对象和复杂的变幻方式所吸引,转移了学生注意力的焦点。因此,我在制作课件时,一般使课件的序幕和尾声的动态变幻效果多一些,丰富一些,而中间主要教学内容则朴素一些。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焦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技术水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文字要统一

课件的文字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文字会使画面失去魅力,使观众厌烦,所以文字内容应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文字的属性要与界面的整体风格,主题内容,和谐统一起来。标题和结论性文字的字号要大些;标题宜采用庄重的粗黑体,文字与背景的色彩对比要明显,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

我在制作时,对于那些实在舍不去的文字材料,采用了热字、热区的交互形式跳转到下一个场景中去呈现的方法,阅读完后可让它们自行消失,返回到上一界面,这样既可以保证内容的完整,同时又能使我们的课件界面简洁,明了。

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迅速发展,追求新颖的独特因素,追求个性的色彩,所以汉字量可适当增加,同时要避免字体单一,为此可插入一些艺术字,多选择能产生更多遐想空间的颜色,如白色、粉红色。文字以特技效果、热字的形式呈现为佳。

五、操作要方便

在课件页面的设计上要注意整体构图和色彩搭配等,尽量给使用者一个友善悦目、操作方便的界面。课件设计的各个链接与按钮一定要符合大众习惯,操作键的定义要明确、专一,杜绝二义性, 特别是按钮的定位要统一,热区响应一定要强,否则操作起来十分的不便,从而影响你的课件使用的价值。

六、色彩搭配要实用

大多数课件制作和预演都是在台式机上完成的,一些课件制作者为了使自己的课件更漂亮,给观者以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在制作的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精美的图案和艳丽的色彩作为背景或前景,预演课件时,还在为自己的艺术天赋而倍感骄傲,可当把课件拿到课堂上使用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由于数码投影机的亮度、对比度、色彩数、分辨率都远不及台式机的显示器,学生与大屏幕的距离更是比课件制作者与台式的距离远(十数)倍,所以,那些颜色稍暗的图案和颜色相近的色彩学生就无法看清楚,收到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制作课件前就应该考虑到课件的最终使用环境。如教室的光亮度,投影机的亮度、对比度、分辨率等因素。一般情况下,不宜用太花的图案和较深的颜色做背景,前景和背景的颜色反差要尽量大一些,有助于各个角度与远度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视力不好或辨色能力不强的学生,能看清楚课件中的内容。

综上所述,教学要求是基础,设计原则是核心,制作过程是关键。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好各个环节,以制作原则来指导我们具体的制作过程,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出一个十分精美成功的体育课件。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整合》.江苏省电教出版社.2001.5.

[2]《课堂教学理论概述》.华夏教育出版社.1998.12.

[3]《体育教学心理学生》.神洲教育出版社.1994.11.

4.品德与社会教案课件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保护未成年人的根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知道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能就法律条款中的有关规定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评论。

3、在成长过程中,知道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身边的事情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就法律条款中的有关规定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评论,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难点: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时间:二课时

自学提纲

学生自学 教师补充、修改

课堂流程

师生互动 教师补充、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最近,有一位同学露露遇到了一件烦恼的事,你想听一听他的烦恼,帮助他解决烦恼吗?(愿意!)

让我们来听一听他的心声吧!

我无法原谅母亲偷看了我的信。

“妈,你过来,这是什么。” 我抓起一叠信狠狠地问,“妈,你真的太令我失望了。”妈妈有点不知所措,“小枫,妈也是为了你好啊,你看你都上初中了,妈不想你分心啊,妈本来打算等你考完了再给你的。”“为我好?为我好就不应该把信藏起来。”这是的我已经完全丧失理智了,“你不但藏我的信还看我的信……”“妈没看啊。”“没看?那这是什么。”我举起手中的一封信,显然这已经被拆开过的。“你以为你是我妈妈就可以管我的一切吗?我也是人,我也需要自由,你为什么私自拆看我的信件,你不知道私自拆人信件是犯法的吗?作为一个母亲,你就不能认识到这件事的错误性和严重性吗?!”

同学们,你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吗?

(侵犯了隐私权)

同学们,法律是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第三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的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在这花样的年华里,我们的未成年人却受到很多的伤害。这伤害犹如航船时的暗礁,可能产生致命的打击,一切不及挽回。我们自己应该学会自我保护,要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保护自己。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你知道维护少年权益该用什么法律武器吗?

二、初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一)、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公布、施行的日期以及相关条款。(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1991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0号公布 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学生自主阅读,并再次进行评论。

(二)、课件出示: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三、了解法律保护的权益

1、父母可以带未成年人子女到歌厅唱歌吗?

案例:一天晚上吃过饭,小强的爸爸说:“没什么事情做,带你歌厅唱歌吧”。结果到了歌厅门口,门卫却说:“大人可以进去,小孩不能进,看见这牌子了吗‘未成年人禁止入内’”。小强的爸爸不理解:“我们花钱进去唱歌,凭啥不让我儿子进?”

2、儿童的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吗?

案例:小明是个聪明爱动手的孩子,经常自己做一些小发明,他只有14岁,还没成年,他的发明能申请专利得到保护吗?

3、谁是孩子的监护人?

案例:李某夫妇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双双身亡,留下一对双胞胎兄弟。兄弟俩由于没有父母管教,经常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来往,最近因参与盗窃活动,被公安收审。但由于兄弟俩年龄还小,被免除刑事责任。公安通知他们的监护人来派出所领人,但亲戚们对兄弟俩已经头疼至极,都不愿意去。

4、未成年可以进游戏厅吗?

案例:育新小学附近有个游戏厅,尽管门前立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牌子”,却仍有很多同学放不后到游戏厅玩游戏,游戏厅这种做法对吗?

四、请你出招

同学们,我们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当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课文中的其他案例,进行评论。)

五、小结

5.幼儿园大班社会课件 篇五

1.了解中国地图的外形轮廓,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2.尝试在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和自己的家乡,大胆介绍自己的家乡。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北京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一、中国在哪里。

1.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幼儿寻找中国在哪里。

师:小朋友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把一个地方缩小画在纸上就成了地图。请你找找中国在哪里。(让幼儿在地图上指出地图的位置。)

2.观察中国地图的轮廓。

师:中国地图的外形轮廓像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地图,说出中国地图就像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

二、中国真大。

1.找找中国的邻居。

师:请找一找,中国的邻居有哪些国家?(请幼儿用手指出,教师用彩笔将边上的国家的轮廓勾勒出来。)

2.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大小。

师:请你将中国和周围的国家比一比,说说自己的看法。(引导幼儿说出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

三、首都北京。

1.引导幼儿观察中国地图。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中国的首都在哪里?请你指出。你是怎么找到的?(引导幼儿在地图上找北京。)

师: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办公的地方。

2.请幼儿看北京资料图片。

师:你知道北京有什么吗?(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分别出示相关的图片,如:天安门、长城、鸟巢、水立方等。)

教师小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许多雄伟的建筑和美丽的风景,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四、我的家乡。

1.请幼儿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

师:你的家乡在哪里?请你在地图上找出来。

2.师幼讨论。

6.体育教学说课课件 篇六

一、说课的内容

省编教材高中二年级篮球中的反弹传接球(主教材)与耐久跑(辅教材)。

二、指导思想

本课以山东省高级中学试用课本为依据,结合我校上课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在教案的设计上本着求实、拓宽、创新、教改的思路展开。注意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的优良品质,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材分析

篮球反弹传接球技术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传接球技术,重点是手控制球的能力,时间、空间的判断能力。难点是传接球的准确性、成功率。耐久跑重点是耐久跑的呼吸节奏和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跑,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四、学情分析

1、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篮球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有一定基础,但对单个技术的学习并不满足,而对学习对抗性练习特别感兴趣。

2、通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耐久跑是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枯燥乏味、周期性强的耐久跑却心存畏惧,在跑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呼吸与跑的节奏不相一致的状态,从而影响耐久跑的成绩。

本节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创造性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反弹传接球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耐久跑中的一些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反弹传接球中反弹点的位置;90%以上的学生掌握正确的耐久跑呼吸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

六、教法设想

1、反弹传接球采用比较、尝试教学法,使学生在与双手胸前传接球比较、尝试过程中得出反弹传接球的要点,再结合以往所学技术,进行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耐久跑采用绕障碍物跑(树)的方法,使内容丰富,增加趣味性。

3、采用练习法,使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掌握技术;用演示法,使学生的创造成果得到表现和肯定(让部分完成动作较好的同学做演示,教师点评后学生再练习)。

七、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观察---比较---讨论----练习----评价---巩固”的学练流程,同时渗透德育和保健内容,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和多向交流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

八、教学流程

一、准备部分:10分钟

1、热身→小游戏:反弹传球打猎(时间:7分钟)

教:提出要求、组织指导。

具体做法:全班男女同学各分成两组,一组围成一个圆圈,一组在中间。个面这一组同学利用反弹传接球,尽量使球打到里面这一组学生的身体上。里面这一组同学利用闪转腾挪,想办法躲开球。凡被球打到的同学即被猎杀出局。直到全部被杀出局,然后两组交换。

这个练习既让学生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尽快进入课堂角色,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情绪,同时让学生在正式接触反弹传接球之前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2、徒手操练习:使学生的身体各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时间:3分钟)

二、基本部分:30分钟

(一)主教材--反弹传接球。(时间:15分钟)

示范采用实例演示。(找两个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同学配合示范)提问:以前老师讲过,在身前有防守人的时候,传球可以分哪几种?回答:上三路和下三路。师:完全正确。以前我们学过上三路的传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反弹传接球,就是下三路的传球。道理和上三路的传球一样,以撕破对方的防守完成进攻为最终目的。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你的进攻不被对手打断和破坏呢?这就需要你去选择适当的传球时机、选择适当的传球路线、选择适当的传球方法。反弹传接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杀伤力极强的一种方法。

一、反弹点的选择(两脚外侧);

二、反弹路线的选择(要错开一定的角度);

三、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学:听、看、论、练、演(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下面示范,老师指导纠正)、再练习。

练习:三人一组,进行练习。

(二)辅教材--耐久跑(时间:15分钟)

教:传授知识、线路指令、讲评练习。

讲解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其它注意事项:

口鼻同时呼吸,吸气时用舌尖抵住上腭,使进入呼吸道的较冷空气得到升温和润化。采用三步一吸三步一呼或两步一吸两步一呼的呼吸节奏。另外身体重心起伏不要过大。跑动路线:绕篮球场地,穿越树木和体育器械跑动。男生:300米×5圈。女生:300米×4圈。

学:障碍跑练习、反馈评价。

整理---→ 放松---→小结---→ 回收器材。(时间:5分钟)

1、走跳练习:四步跳;目的是放松学生的肢体。

2、意念放松。诱导语:闭上双眼,想像--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你坐在草地上,闻着花草的芳香,听着轻松的音乐,舒适极了,身心放松,放松,再放松……。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

九、学生身心状态预计

整堂课练习密度约为:28--32%,练习强度中上,耐久跑时强度达最高峰。

十、场地器材设计

7.社会体育管理学课件 篇七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的原因, 有三个不利因素影响体育教学。

一、教师的喜好和特长影响教材的选择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 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的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运动技能形成, 必须通过教师用精练的言语讲解技术要领, 示范动作过程学生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过程, 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 否则很难把示范动作做的很规范, 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一个失败的示范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因此每个体育教师在具体安排教材时, 总是把自己喜欢的、善长的内容安排的较多。时间一长, 势必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这种现象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是普遍存在的。

二、教师的年龄影响教材的选择

人们常说:"体育不养老", 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 完成动作能力一定会下降的,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 就会回避那些难以示范, 技术性强的动作, 最终的后果也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 随着目前经济条件的改善, 物质生活的提高, 有许多中青年体育教师虽然年纪不大, 但已是大腹便便, 行动上有一定的障碍, 这样, 实际上也妨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 造成教材选择上的单一化、简单化。以上现象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克服的。

三、动作技术难示范影响教学进程

大家都知道, 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 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教师放慢速度又影响动作的完整性及效果。这时教师只能反复示范, 重复讲解, 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教学进程, 而且, 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这也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难题。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虽然众多体育人士都在努力探索改革途径, 但由于教师的原因, 效果甚差, 随着课堂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 多媒体的出现, 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新的教学手段, 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以其鲜明的图像, 生动的画面, 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成品课件或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 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或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示范给学生看, 这样就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技术细节, 更快、更全面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 缩短了泛化过程, 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例如:在教学一套完整的单杠联合动作时, 可以说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 很多体育教师已很难自如地完成动作, 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 弥补了教师的自身缺点或条件的限制, 从而为教学的全面打下了扎实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提高了教学质量, 缩短了教学过程, 学生也乐于接受。尤其是在示范快速、复杂、腾空等动作时效果更显著。更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能够把老师做不好或帮不清的动作环节表达清楚。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的时候, 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 滚翻时容易塌身, 而教师在示范时也只能一气呵成, 一放慢, 动作就容易失误, 所以, 如果运用多媒体制作就简单多了。我利用制作了一个"鱼跃前滚翻"的动画片, 分成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四个连贯的动作, 并在每一步中都加入了失败的动作动画, 并加入了一些特别的音乐, 一听就知道动作行不行。于是, 当教学时先请学生们观看该动画片, 并逐步演示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动作, 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在脑子中形成动作的概念。同时产生在实践中一试的欲望。当在实践时, 教师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 较之传统教学相对而言, 便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这样一来, 教师就不用"扬长避短"了,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会从全面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的角度出发, 而不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制作课件的过程也加深了教师对各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讲解技术要领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解决传统教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

8.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体育教学 运用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教育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最大的不同点是体育课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中学阶段的许多体育项目是需要在室外进行的,中学体育课的大部分授课时间是必须在户外完成的。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于一身,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将教学过程与娱乐引为一体,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播系统突破了校园、教室、区域乃至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虽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它确确实实改变了教育过程的模式和分析教学问题的思路。教育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基本组成要素。体育课中可运用的软件有Microsoft PowerPoint、Macromedia Flash、Macromedia Dreamweaver、方正奥思等。我们可运用这些软件把它制作成精美的课件,通过多媒体运用到体育课中进行教学。这样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他具有很多的优点。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可以弥补教师示范的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新的基本技能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技能在大脑里形成一个表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让学生来得到相关的信息。但是,有一些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示范中常因动作速度过快而会让学生目不暇接。而速度减慢,又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示范动作的节奏性和准确性。例如,教师在讲解示范跳高、跳远动作要领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观看一些资料和图片,使他们了解到高水平运动员的正确技术,了解肌肉构造和动作的生理原理,让学生了解在腾空过程中,各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是多少,为什么这样的运动角度才是最佳角度?它在整个运动的技术动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体育运动是最讲究体位感觉的运动项目,当学生明白了整个动作的来龙去脉后再进行技能课教学,他们就能够自觉的去理解和体会老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体位感觉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整个技能课的授课质量也会得到质的突破。

2.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对其所要学的技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根据教学需要把零散分布在不同影视、录像、VCD以及网上有關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采集起来,再把它们合理加入到课件中去,并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或学生在自学中可暂停、慢放或多次播放所需影音材料,或加以文字说明同视频画面同步运行形成动静结合的多位一体的多容量的教学内容,达到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直观形象、便于观察和模仿的目的。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授篮球技战术理论时,通过播发大量的CBA或NBA比赛片段让学生了解战术配合的形式和变化;通过慢放或反复播放让学生看清楚战术配合中场上队员跑动的路线、起动的时机、采用的技术动作等。

3.多媒体课件在体育课中运用,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对其所要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成绩或“达标”而学,并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在体育课中适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练习中去。这样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运动,设计的课件不能仅仅围绕知识目标,要让学生面对知识和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努力探索,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时候培养创新能力。

(2)实践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学生把从各种渠道所学来的理论知识,通过体育课上的实践,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变成自己的技能,技巧,才能真正体会到其运动的乐趣,并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合理、正确的处理好体育课中多媒体教学的不利因素,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所以,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多媒体教学最好在体育馆里进行,因为户外的光线强,大大限制了如Microsoft PowerPoint(幻灯片)等的使用。

(2)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应放在理论课上进行,也可在进行实践课之前,但要注意在时间上的控制,因为体育课主要还是在户外进行实践,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要在学生最需要获得大量技术、技能信息的时候来进行。

(3)让学生知道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意义。它只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不能只顾欣赏多媒体课件上的精彩内容,而忽略了对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

三、结论

9.我和图书交朋友社会课件 篇九

1、能克服困难,坚持步行到各目的地。

2、知道书店是卖书的地方,少儿图书馆是看书、借书的地方,有喜欢图书的情感。

3、能主动热情地与工作人员交往,会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

重难点提示:

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大胆交往。

活动方法:

成功体验法、情景激励法。

活动准备:

1、拟出步行的路线:黄花园→一号桥→临江门→较场口(少儿图书馆)→解放碑。

2、教师去少儿图书馆、新华书店联系,希望工作人员热情接待,配合我们搞好这次交往活动。

3、邀请家长参加本次活动;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活动的意图及具体配合要求;请每位家长为幼儿准备好购书的零钱。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猜谜语“新华书店”,引出活动的目的地。

2、讨论:交往的方法?

二、幼儿与家长步行到少儿图书馆。

1、鼓励幼儿独立行走,克服困难到少儿图书馆。

2、沿途指导幼儿观察标志、景色,进行相似联想并讲述。

三、参观“少儿图书馆”。

1、少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概况。

2、幼儿与工作人员交往,主动询问图书馆的有关情况。

3、幼儿挑选图书阅读。

家长指导幼儿听好听的词并组句。

四、参观“新华书店”。

1、幼儿与工作人员交往,了解新华书店的有关情况。

2、教师和家长共同帮助幼儿选购图书。

3、幼儿用自己的零花钱自己去购买一本喜欢的图书。

活动结束:

10.社会体育管理学课件 篇十

一、公共关系实施的意义与要求

1、什么是公共关系实施

所谓公共关系实施,就是社会组织为了实现既定公共关系目标,充分依据和利用现实公共关系实施条件,按照公共关系创意策划方案,进行公共关系实施策略、手段、方法设计并据此进行实际操作与管理的过程。通过公共关系实施,经由选定的传播渠道,把必须、应该向公众传播的信息传递给公众,进行必要的反馈调整,加强与公众的联络、联系、沟通,影响或改变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创造对社会组织有利的舆论环境,在公众中树立起社会组织的美好形象。

2、公共关系实施的意义

公共关系计划的制定是为了实施。再好的计划如果制定出来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去实施,那只能是毫无价值的“纸上谈兵”,就没有任何实践层面的意义。况且,实施的计划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还有待于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检验。而且,由于人的认识不可能完全同客观相一致,因此,制定出来的计划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有待于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修改甚至改变。所以,公共关系实施构成了整个公共关系活动的中心环节。

3、公共关系实施的基本要求(1)要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公共关系工作自始至终不能脱离公众,否则就没有公共关系工作可言了。当然公共关系实施的过程也离不开这个基本原则。公共关系实施过程中,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①要选择公众所喜欢的传播媒介或渠道。公共关系活动实质上是针对公众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要想使这种传播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使发出去的信息全部至少大部分为公众所接受,这就需要选用公众所习惯使用的传播媒介或渠道来传播信息。社会组织可以根据公众的人员情况、年龄结构、职业状况、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习惯的行为方式等特征来选定他们所喜欢的传播媒介或渠道。可供选择的传播媒介或渠道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个体传播渠道。个体传播渠道是社会组织公关人员通过个别面谈、访问、邮寄、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公众保持联系和交流信息。这种传播的特点是:传播面小,传播速度慢,但对象明确,交流充分,反馈及时,信息真实,在传播过程中便于深入,便于注入感情。在实施过程中对解决个别问题以及对公众中的某些重要人物或有影响的人物,可以使用这种传播方式进行信息沟通。

第二,群体传播渠道。群体传播渠道是社会组织通过举办座谈会、专题报告会、讨论会、信息发布会、演讲会等形式向部分公众群体传播和交流信息。这种传播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大,反馈及时,易于创造热烈的气氛,形成轰动性的传播效果,还可针对受传者的特殊要求、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

第三,大众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是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新闻传播媒介,将大量信息大规模地向全社会进行传播。这种传播的特点是:传播迅速,辐射面广,影响力巨大,适宜于解决带共同性的、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公共关系工作中最常用的最现代化的传播渠道。

以上几种传播方式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但不能相互替代。它们在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范围、效果上相互补充和渗透。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目标公众的爱好、兴趣等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方式,从而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②在设计制作信息时要考虑公众的特点和兴趣。公关人员在设计制作信息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在调查研究和制定计划过程中所了解到的公众的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并参照这些特点,编写出适合公众口味的新闻稿件、广告词、展览说明、宣传小册子等等,这样才能引起公众的兴趣,才能使传播 1 取得良好的效果。

(2)要选择最佳的活动时机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各项计划的实施都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选择以下几种时机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在组织开业或更名时隆重“亮相”。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抓住社会组织开业或更名的大好时机开展各种刻意创新的公共关系活动,将社会组织的宗旨、经营方针、业务范围、技术力量、产品质量等向公众做详细介绍,这样做既显得十分自然,又能从一开始就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在组织转产或开拓新产品、新业务时推销形象。社会组织改变经营方向,开拓新的业务,推出新的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屡见不鲜的。这正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大好时机。社会组织在向公众大力介绍新的经营项目、新的产品、新的业务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组织的形象,让新的经营项目、新的产品、新的业务和社会组织一起在公众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和美好的印象。

③在组织知名度不高或下降时加强组织形象的宣扬和彰显工作。如果一个社会组织的知名度不高或下降时,其产品的销售量和经济效益也会不高或下降。常有这样的情况,企业原有生产规模小,不为人所知,或原来的产品质量有某些问题,美誉度不高,后来通过努力,在规模、产量、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但公众并不知情,还是以原来的老眼光看待这家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组织必须抓住时机,开展有效的公关活动,制造轰动的新闻事件,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提高组织的知名度,使公众对企业“刮目相看”。

④在组织出现失误或被公众误解时维护形象。突发的危机事件对社会组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将使社会组织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甚至有可能危及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对此,社会组织不能消极对待,必须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矫正性公共关系活动,以挽回声誉,重塑形象。

(3)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实行计划控制

所谓计划控制,就是社会组织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纠正计划中所出现的偏差。或者,根据信息反馈的结果,对原有的计划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修正。没有计划就没有控制。反之,没有控制或者控制不好,计划就不能顺利地实施。计划是控制的基础,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两者从计划实施开始直至终结,始终联系在一起。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实施计划的结果就必然良好。计划控制的程序主要有:设定控制标准;将计划实施情况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分析原因;采取纠偏措施,保证实施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公共关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公共关系实施的特点

1、实施过程的动态性

公共关系实施是整个公共关系活动的中心环节,是计划付诸实行的过程。从理论上说,实施的过程是应该比较顺利的,因为计划的制定是经过充分周密调查研究的结果,但从实际的操作过程来看,实施的过程不可能“照葫芦画瓢”,对计划方案机械式地、一成不变地照搬照抄。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而不断地修正、补充、完善计划。这就是实施过程的动态性。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一般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基本上同预定目标和实施计划的方向、途径相一致,只是局部或者个别问题上有偏差,可能会对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社会组织就要采用局部调整的方式弥补不足和偏差,使实施计划得以顺利进行,并实现预定目标。

第二,由于在制定实施计划时没有掌握或者没有完全掌握某些重要信息,实施计划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问题,因而暴露出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实施计划的途径不能完全地相一致。这时,如果仍然坚持原来的实施计划,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社会组织就必须对方案进行重大修正,按照修订后的方案实施,以实现预定目标。

第三,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特别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主观力量不能控制的重大事件,因而改变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使实施计划不能继续执行。这些不断变化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反 2 馈上来,就有可能给社会组织带来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社会组织必须立即终止原有计划的实施,并及时根据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重新制订目标和计划,实施符合新情况的计划,实现重新制订的公关目标。

2、实施主体的创造性

公共关系工作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公众,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众的情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作为实施的主体——社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使实施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1)媒介的选择要合适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说,计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媒介来传播。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媒介,很有讲究。媒介选择合适,就能以最低的代价达到社会组织最高的目标;反之,就可能以极大的投入而收效甚微。

媒介的选择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完全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公众,进行不同的媒介选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创造性。信息传播的媒介,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电子媒介,包括电视、广播、电影、网络等;另一类是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

社会组织可根据传播对象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生活和工作习惯以及他们的经济状况,又要根据社会组织自身的经济负担能力,选择比较适宜的传媒,以争取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2)传播的技巧要新奇

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让公众吸收、接纳社会组织发出的信息和观点,改变公众原来的观点或观念。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改变公众的态度,我们有必要了解美国公关心理学专家卡尔·霍夫兰的说服模式。卡尔·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三点,即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他说:“一个某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在这儿,说服者的条件(地位、声誉、权威、专家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关键性的作用。卡尔·霍夫兰指出:在试图说服对方时,“如果对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那么只要讲正面理由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如果对方原先或当时反对说服者的主张,那就要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如果对方教育程度较高,说一方面理由较好;如果对方的教育程度较低,并且原来就赞同说服者的立场,则一定要讲正面的理由,如说出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反而可能导致他犹豫不定。”卡尔·霍夫兰还认为:在传播信息时,“首先提出宣传论点可以引起公众的注意,易形成有利的气氛。最后提出的论点有利于公众的记忆。如果传播内容是受众赞同的或可能接受的,那么把它们首先提出来比较有利;如果首先唤起公众的需求然后再提出问题,则更易于被公众接受。”

卡尔·霍夫兰的说服模式理论给我们很大启发,社会组织在实施计划时,为使传播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注重传播的技巧。只有设计新奇的推广方式才能吸引公众,新奇的推广方式强调这样几个字:新颖、奇特、绝妙。

新颖 社会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为此,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也必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组织必须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广泛地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到公众中去发现和探索,创作出新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使公众耳目一新,必然能够赢得公众。

奇特 所谓奇特,就是社会组织以独家特有的活动方式开展传播活动,调动公众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以奇制胜,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绝妙 所谓绝妙,就是当别人尚未想到时,你先想到了;别人尚未看到时,你先看到了;别人尚未行动时,你先捷足先登了;别人已经有的,你却独树一帜。

总之,社会组织在公共关系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创造新奇的活动方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如果总能高人一筹,就能使公共关系实施计划得以圆满完成,并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活动的方式要得体

公共关系实施,是围绕一定的公关目标、任务,依据公关策划方案,按照实施计划,逐步展开的。3 但公共关系活动没有包医百病的处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或同一社会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或同一阶段中针对不同的公众对象,都需要有不同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日常维系型。日常维系型活动方式是指社会组织在日常运行中,始终如一地贯彻公共关系工作目标,以一种持续不断的传播方式对公众施以不留痕迹、润物无声的影响,保持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力,维系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例如:保持一定的见报率,或者在电视屏幕上经常亮相;长期树立在高大建筑物上的企业名称、标志或商标,巨型户外广告;逢年过节的专访、慰问,给公众适当的优惠或奖励等等。

②宣传服务型。宣传服务型活动方式是指两个方面:其一主要是运用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宣传手段,传递社会组织的信息,引导公众舆论,迅速扩大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其二是以实际的服务行为,作为特殊媒介,吸引公众、感化公众,获得信任,争取合作,使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为社会组织提高良好的信誉。例如:开展消费指导、消费培训、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家庭式服务等等。

③交际活动型。交际活动型活动方式主要是运用各种交际手段和沟通意识,通过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环保卫生、文化教育、文艺体育等活动形式,广交朋友、协调关系、缓和矛盾、化解冲突,为社会组织创造“人和”的社会环境。例如:举办宴会、招待会、舞会、恳谈会,赞助福利、慈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参与国家、社区重大活动并提供赞助等等。

④征询矫正型。征询矫正型活动方式主要是运用收集信息、社会调查、民意测验、舆论分析等信息反馈手段了解民情民意,把握社会动态,监测投资环境,为社会组织决策提供咨询;或者当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严重失调,形象严重受损的时候,为了尽快挽回信誉、平息**、重塑组织形象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例如:建立信访制度,设立热线电话,开展民意调查,举办信息交流会、恳谈会等等。

3、实施影响的广泛性

实施影响实际上就是传播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有必要从公关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公众对传播效果的认知层次。一般说来,公众对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认知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感觉层次效果

感觉层次效果是指公众通过感觉(含视、听、触、摸、嗅等)获得了社会组织所发布的信息,公众获得的信息越多、越正确、越全面越好。这一层次是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最低层次,也是基础。因为,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各种感觉的复合。因此,只有在这一层次获得了效果,才有可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2)思维层次效果

思维层次效果是指当公众接收社会组织发布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产生了知觉,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而思维又对感觉信息加工处理,进行深层次的判断、分析、取舍。

(3)态度层次效果

态度层次效果是指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思维产生了一定的态度。例如: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没用、喜好还是厌恶、热爱还是仇恨、支持还是反对、该做还是不该做等。但态度并非行为,态度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4)行为层次效果

行为层次效果是指社会组织通过信息的传播,引发公众的相应行为,而且是产生了对社会组织有利的行为。这是公共关系传播活动效果的最高层次,也是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的最佳效果。这一层次的实现,必须有前面三个层次的实现作为基础。

上述四个层次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只有这四个层次的传播效果都实现了,才可以说获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效果有正效果和负效果之分。我们上面分析的是正效果,也就是说最佳效果。如果是负效果的话,那么给社会组织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广泛的。

美国有一家公共关系机构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每有一名投诉的顾客就有约26名保持沉默的、4 感到不满意的顾客。这26名顾客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对另外10名亲朋好友产生消极影响。而这10名亲朋好友中又有33%的人极有可能把这个信息传给另外20个人。因此,只要有一名顾客不满,1+(26×10)+(10×33%×20)=327,就有可能有327人有类似的不满。

对于这一调查研究结果,我们暂且不评论它是否确实,是否有科学性,但至少我们应该意识到实施影响确实具有广泛性。

三、公共关系实施障碍的排除

公共关系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又由于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实施起来肯定会遇到不少障碍,出现不少问题或困难。这就需要不断地排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障碍,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1、沟通障碍的排除

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基础和手段之一,广泛而有效的传播沟通是促成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重要过程。因而,也构成公共关系实施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公共关系实施过程可以简化为传递者、媒介与接受者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首先由传递者将信息通过媒介传递到接受者那里;接受者的信息再通过媒介反馈到传递者那里。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的难题,会出现一些传播沟通障碍。有问题就要解决,有障碍就要排除。在传播沟通方面的障碍如何排除,社会组织要努力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要切实了解和掌握公众的“优势需要”

传播沟通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就必须满足公众的需要。按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在这里,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属于低级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中间阶层,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高级需要。因此,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然后才能逐级上升。而在现实生活中,公众的行为往往受多种需要的支配。在一定的条件下,多种需要中,总有一种是最为迫切并起主要支配作用的优势需要。而优势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因此,只有切实了解和掌握公众的优势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才有可能与公众产生共鸣,才能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

(2)要选择和运用好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

面对众多的传播媒介,应该如何选择和应用,才更加有效和更加经济;面对繁多的沟通方法,应该如何选择和应用才能使公众更乐意参与和更乐意接受,这是社会组织必须要考虑的。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经费一般都很有限,即使那些经济效益较好的社会组织也应该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成功的传播沟通应该是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去争取尽可能大的社会传播效应。如何做到这一点,有几条基本原则是要注意的。

①必须联系具体的目标。即根据公共关系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来选择传播媒介和使用沟通方法。也就是说,选择的媒介和使用的方法必须符合公共关系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才可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例如:要提高社会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要消除、缓解社会组织与公众的紧张关系,可以通过对话、座谈会、信访等形式;要与社会名流沟通,可采用招待会、茶话会等方式。

②必须适应不同的对象。即根据公共关系对象的特征来选择传播媒介和使用沟通方法。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以使信息快捷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公众,并被目标公众所接受。例如: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公众应采用广播、电视广播;对于喜欢阅读思考的知识分子应采用报纸、杂志传播;对于行踪不定的出租车司机最好用广播电台传播。

③必须区别传播的内容。即根据传播内容的特点来选择传播媒介和使用沟通方法。也就是说,根据传播的内容来决定传播的形式,使传播形式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例如:报道的内容涉及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采用电影或电视容易产生诱人的效果;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思索考虑才能明白,就应该采用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而不宜采用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为扩大商标徽记的影响,向社会征求设计稿件,可用新闻和广告的形式。

④必须本着节约的原则。即根据具体的经济实力和最经济的条件来选择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也就是说,根据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预算和传播投资能力,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力争在最节约、最经济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传播效应。例如:人际传播在经费开支的绝对预算来说比较节省,而大众传播(如广告)的作用范围广泛,因此它的单位平均成本可能更低。

2、组织管理障碍的排除

公共关系活动说到底是组织行为,是社会组织精心策划、具体实施的公关活动。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出现组织管理方面的障碍。如果这些障碍不排除也有可能使公共关系实施受损。

组织管理方面的障碍主要有:第一,由于组织机构重叠,使得信息传递的层次过多;第二,由于组织机构分工混乱,使得信息传递通道不畅通;第三,由于组织机构内部协调不够,使得信息传递过于单向。

当社会组织在进行公共关系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组织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出现障碍,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运用组织内部机构不断自我完善的机制,排除障碍。具体排除障碍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针对组织机构重叠的现象,要精简机构。精简机构的要义并不在于“减”,而在于“精”,而在于强有力地发挥出组织管理的职能。这样可以减少层次,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保证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二,针对组织机构分工混乱现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要着力健全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并使之畅通无阻。

第三,针对组织机构内部协调不够的现象,要加强内部公关,增强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上级与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亲密合作,分工不分家。上级要善于听取下级的意见和建议,下级要敢于向上级发表意见和建议。上下一致,同心协力,使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目标一致化,效果最佳化。

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关系实施?其意义何在?

2、公共关系实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公共关系实施有哪些特点?

4、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大致有哪几种类型?

5、公共关系实施过程中,沟通障碍应该如何排除?

上一篇:学联学习部评分细则表下一篇:工程管理专业求职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