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眼睛歌词

2024-07-08

的眼睛歌词(精选6篇)

1.的眼睛歌词 篇一

夜来的太晚太晚了

错过了我思念起飞的航程

夜又细又长

起伏在我的.眉间

我等得太久太久了

那穿梭于黎明的鸟儿 逆与风的方向(我的思念是她御风的双翼)

啊 那第十三双眼睛被用于哀伤

被用于失落我在夜里想着你铺满花瓣的窗子

却不知道 我在你的梦中睁开了第十三双眼睛

你的梦是无声的,我在你的梦里种下了莲子

我知道是 你在梦里唱着鸟儿的歌

我还知道 你就是离别时的泪水

可是那第十三双眼睛升起于麦地

照亮失望划破了夜的伤口

我只愿听你的歌

到破晓鸟儿知晓了花开的季节

我在梦中告诉了你请原谅我的姗姗

因为夜将熄

我要你知道 我的红莲开在你的梦里

我要你知道 我是你的守梦人

我要你知道 我是夜的君王

2.的眼睛歌词 篇二

粤方言地区学生经济条件优越, 听歌已成为一种潮流。很多同学对流行歌曲不仅能够开口就唱, 而且对歌词更是倒背如流、信手拈来, 这为歌词成功引入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比缺乏个性、乏味、不鲜活的传统作文素材, 鲜活、有趣味、有真情实感、有时代性、押韵的歌词更能吸引我们的学生。

歌词在作文中的引入, 将打破传统素材的束缚, 为作文吹进新风、注入新鲜的血液, 给阅卷老师一种新的视觉享受。那么, 我们该如何将歌词引入作文、为作文增色添彩呢?

一、用作题目, 打造明眸

“文题善, 佳篇成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内容和读者心理之间的接触点。好的题目能先声夺人, 有画龙点睛之妙用。引用歌词做题目, 大概有两种形式:

1.直接引用。在流行歌曲中, 有不少歌词的语言准确、生动、精炼, 并且富有文采, 很适合做文章的标题。如果用得好, 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2001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一句话, 一辈子》, 就引自周华健主唱的《朋友》, 赞美了朋友之间“一诺千金”式的诚信可贵;又如2009年北京语文高考作文就是以台湾歌手张韶涵的歌曲名“隐形的翅膀”为话题, 使人耳目一新, 非常具有吸引力, 一经传开, 立即成为作文考题佳话。这类标题, 或深情款款, 或含蓄清新, 极富吸引力和张力, 能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思, 强烈的共鸣。

2.间接引用。引用歌词作为文章的标题, 既可借用原句, 还可根据作文的内容需要, 视情况而变动。如1991年第6期《作文成功之路》所载该年度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作品《失落的草帽》, 就是从日本歌手乔山中的《草帽歌》巧妙变化得来;2001年高考作文《人世间有百媚千红, 我独爱诚信这一种》也是间接引用了屠洪纲《霸王别姬》中的歌词。

新鲜活泼的流行歌曲, 歌星的影响力, 巧妙的借用, 使我们的标题如明眸般善睐, 向读者展示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二、巧借修辞, 摇曳生姿

诗人艾青说:“诗和词是孪生兄弟。”从我国文学发展史来看, 诗歌和歌词属于同一渊源, 最早为一体。歌词和诗歌一样都是语言的艺术, 不仅有押韵的特点, 更是修辞的精彩展示。如果我们能将具有修辞特点的歌词引入到我们的写作之中, 无疑是锦上添花。

一次, 在写“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时, 我班一位同学在写名为《我的父亲》的作文时引用阎维文所唱《父亲》中的歌词:“想想你的背影, 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 我摸到了艰辛。”父亲的勤劳形象和伟大人格在对偶中高耸而出, 使人读来既有节奏韵律感, 又能感受真挚亲情。另一同学在写母亲时用了周杰伦《甜甜的》中的“我轻轻尝一口你说的爱我”, 运用通感的手法, 将听觉上的愉悦换成味觉上的享受。寥寥几字, 让我们如同亲身感受到“我”在母亲的慈爱呵护下的幸福和甜蜜, 为文章增色不少。

三、刻画形象, 文情并茂

我们的文章中很多时候会刻画人物形象, 有亲情友情的, 有爱国思乡的, 有坚定信念理想的, 不胜枚举。如果我们能在刻画这些形象的时候, 准确而巧妙地运用歌词, 就能收到既彰显文采, 又突出情感的效果。如在写亲情母爱时, 可以引用周杰伦《听妈妈的话》中的“妈妈的辛苦, 不让你看见, 温暖的食谱在她心里面”来刻画一位母爱含蓄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还可以用其中“美丽的白发, 幸福中发芽, 天使的魔法, 幸福中慈祥”这样诗意般的语言来刻画一位头发斑白、面容慈爱的母亲形象。写思乡, 可以用费翔《故乡的云》中的“我已厌倦漂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刻画长期羁旅在外、极度思乡的游子形象;用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中“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向我们展示一位深情爱国的华裔形象;用已故著名香港词人黄沾《沧海一声笑》中的“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来刻画不论胜负、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可以用周杰伦《蜗牛》中的“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 来刻画一位负重前行、披荆斩棘追求理想和自由的追梦者形象。这些精准歌词的恰当引入, 既贴切新颖、使文章有说服力, 又能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跃然纸上, 使人读来如在眼前。

四、点缀哲思, 韵味无穷

我们写作文, 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们的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还可以, 但是感受和体验能力较差。如果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表现出较好的感受和体验能力, 将富有哲理的语言溢于笔端, 点缀文章, 那必将使自己的作文“秀外慧中”, 使人读来齿颊留香, 韵味无穷。如在写名为“我为东莞喝彩”的主题征文时, 我们可以引用黄家驹《光辉岁月》中的“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 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这两句是黄家驹写给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 通过述说缤纷色彩之所以闪出美丽, 是因为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 来隐喻应该公正地对待黑人。只有不同肤色的人聚在一起, 世界才更美丽, 更和谐。用这两句来肯定东莞政府为促进和谐发展对新东莞人采取的一系列兼容并蓄的有力政策。这两句细细品来, 委婉中肯, 哲思无限, 韵味无穷。又如, 我们在写与“社会”或“道德”有关的话题作文时, 可以引入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中的“苹果的价钱卖得比以前高, 味道却不见得比以前的好;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哨, 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用生活中的小例来控诉现代人丧失诚信, 黑白不分, 这样既生动形象, 颇有趣味, 又深含生活哲思, 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深度。又如周杰伦《逆鳞》中“我只有一种咆哮, 我要让他们都知道, 我生命再怎么粗糙, 我都要活得很骄傲”;《稻香》中“为自己的人生鲜艳上色, 先把爱涂上喜欢的颜色。笑一个吧!功成名就不是目的, 让自己快乐快乐, 这才叫做意义”等, 都深含哲思。如果能够适当引入作文之中, 一定能将文章点石成金。

生活中有了歌声, 我们越唱越响亮;作文中有了歌词, 我们越写越精彩。如果我们能善借巧化, 追新求深, 创新利用, 定能打造作文的亮点, 既让学生重拾写作的信心, 又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还能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开辟新天地, 书写新华章。让我们一起用歌词来催开作文的锦绣之花!

参考文献

[1].七格等《爱在西元前》,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马树春《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 《文学论坛》2004年第2期。

3.乘着歌词的翅膀 篇三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流行歌词;写作教学

一、认知心理学背景下的写作教学策略

2001年,八位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课程与教学专家、测量评价专家共同修订了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提炼出四个最重要的教学问题,其中之一是“怎样计划和传递教学内容才能让大多数学生产生高水平的学习?”这个问题指向“怎么教”,也就是有效教学策略。

流行歌曲贴近生活,词意清晰晓畅,特别能引起青少年学生情感的共鸣,打动他们的心灵。可以通过多学多唱健康向上的流行歌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充实他们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歌词中字词句的学习积累语文基本技能;可以通过阅读反思把阅读和创作结合起来,提高作文能力。

浙师大有位教授说,流行歌词这块阵地,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占领,就要被别人占领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流行歌曲”这一另类资源,将其引入写作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笔者做了如下的实践探索。

二、歌词介入写作教学的步骤

(一)收集、整理流行歌词阶段

引导学生分小组,按照流行歌曲的内容,分类别收集、整理歌词。大致分成爱国类的、爱乡类的、亲情类的、爱情类的、友情类的、立志类的、品质类的、哲理类的等等。给每首歌词写评点、感悟,赏析句子,纠正语法错误。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阅读歌词,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还能活跃思维,扩展想象,这些都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条件。

(二)赏析借鉴歌词的写作技巧阶段

1.学歌词的修辞手法

修辞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如果你想要更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歌词的主题,使你的作品更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你就得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复、顶真,还有对比、设问、反问、夸张、双关、通感、拈连等等,流行歌曲的修辞现象极为普遍,几乎所有的流行歌曲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修辞手法。教师借助歌词,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流行歌曲中的修辞方法,可以让学生兴致盎然,轻松快乐地学到知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学歌词的创作手法

歌词创作看似平常简单,实则格外艰辛。歌词比较简短,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准确到位地表情达意,需要词作者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丰厚的艺术素养和积淀,以及高超的创作技巧,一部优秀的歌词作品一定饱含着词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不妨大胆学习歌词的创作手法。

除了托物起兴、衬托、细节描写、叠字、用典等创作手法,歌词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结构上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比如布局上的前后对比、先叙后议、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等。这些技巧和手法都是我们在欣赏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吸收的大量养分,对我们的作文不无裨益。

(三)将流行歌词引进作文阶段

1.引作题记,新颖别致

有些学生喜欢在作文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意味隽永的题记或后记。比如有个学生写《青春如花》,用朴树的《生如夏花》的歌词“像夏花一样绚烂,开放在你眼前”做题记,表达了在灿烂如夏花的中学时光,努力创造辉煌的主题。

2.引作文题,耳目一新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文章标题,能使读者眼前一亮。要找到简洁凝练而又有暗示意味歌名或歌词做题目也非难事,它会让作文充满诗情画意,文采倍增。比如,当年的满分作文《问世间情为何物》《我的未来不是梦》《明明白白我的心》都是用歌名做文题的。写宽容的用《一笑而过》,写理想的用《男儿当自强》,写同学的用《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记事件的用《让我轻轻地告诉你》等等。还有用歌词入题的《等你回来啊》(《歌曲<千年等一回>》)。用歌名歌词入题,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富有哲理,具有无穷的魅力。

3.引作小标题,别具匠心

把作文分成几部分,每个部分都用歌名或歌词为小标题,既可以当作线索串起全文,又可以让文章看起来新意盎然,别具一格。比如,有个学生写一篇《我的歌》的作文,把全文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分别用《回到过去》《年轻就是现在》《我的未来不是梦》三首歌名作三个小标题,脉络清晰,贴切自然。

4.引作开头,回味无穷

引导学生翻翻平时积累的歌词,把那些记忆深刻,富有浓郁诗情的歌词,引作行文的开头,使文章颇具吸引力。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恰切地引用歌词开头,让读者批文入情,产生共鸣。比如,有个学生写回忆性的文章《母亲》,用“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开头,把读者悄然引入了怀念母亲的情境之中,真切感人。有个学生写自己难忘的故事,用了这样的开头:“‘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这是我最喜欢的歌曲,因为在这首歌的背后,有那么多美好而令我难忘的故事。”妙引歌词开头,引出下文,回味无穷。

5.引作过渡,自然别致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常会有写不下去的时候,要想使文章结构紧凑,行文流畅,可以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引用熟悉的歌词作过渡,习作无疑会显得自然别致,摇曳多姿。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引用歌词作过渡。比如,写挫折逆境,可以用《水手》“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转承,过渡自然,别致有魅力。有个学生写一件事未结束,又遇到一件事时,用《伤心太平洋》“一波尚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贴切自然。

6.引作正文,诗情画意

在作文的过程中,如果能适时引用歌词,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使你的文章看起来充满诗情画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比如,有位学生写战胜了困难之后,听到《飞越迷雾》“飞越迷雾把生命看清楚,明明白白掌握你的路,经过跋涉之后你总能够,拨云见日,重回到最初”,听到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词,让人越加有了迎难而上的信心。

7.引作结尾,魅力无穷

结尾是点睛之处。好的结尾,会使读者觉得如饮醇酒。因此,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时时要求学生应慎重结尾,并时常引导学生引用精彩纷呈、注满深情的歌词结尾,这样就能扣紧读者的心弦,收到别出心裁的效果。比如,写不怕失败,就用刘欢的歌《从头再来》里的“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妙引歌词结尾,既照应了标题,又深化升华了主题,让人如听仙乐,有余音绕梁之感。

(四)学生仿写、创作阶段

1.填词

填词就是保持歌曲原来的旋律不变,选自己喜欢的语文课本上的诗词填上去,或把贴近自己生活的内容写下来,填上去。如,一个学生就用张震岳的《爱的初体验》“如果说你要离开我,请诚实点来告诉我。不要偷偷摸摸地走,像上次一样等半年。什么天长地久,只是随便说说,你爱我那一点,你也说不出口。想要买酒来浇忧愁,却懒懒不想出去走,想要来一包长寿烟,发现我未满十八岁”的曲调,来吟唱我们语文课本中的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悲伤和心急,忧郁的日子里要镇静,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改动了几个字后,这首诗很符合《爱的初体验》的调子,改唱后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班级里流行一时,连班级里面成绩最落后的一个都把这首诗唱得滚瓜烂熟,在愉悦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2.仿写

仿照原歌词的格式样式,进行改写,变成新的内容、新的情趣。比如,汪峰有首歌叫《怒放的生命》,歌词是“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有个学生仿写成一首《追梦的人》:“曾经多少次寻找着方向/曾经多少次徘徊在路上/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想追逐我美丽的梦想/我想要灿烂地绽放/就像花开在荒山之巅/就像星亮在北极之远/热烈灿烂一次就足够。”写出了一个追梦人不停追逐梦想的执着,跟原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仿写,运用到作文中,既意蕴深刻,又朗朗上口,不愧为提高写作的好途径。

3.翻用

改写翻用原来的歌词,推陈出新。有位教师用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翻作出了《新教师醉酒》“这些年的补课加班白发长满头/这些年的工资单啊看着泪直流/不要说谁是谁非学生错与对/只为分数与你一起再拼一回”。学生也可以用歌词来翻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情。比如,有个学生翻用《世上只有妈妈好》写出了《世上只有试卷好》《世上只有分数好》,“世上只有分数好,有分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分数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写出了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无奈处境。比如,有学生把《心太软》的歌词翻用为《心太黑》“你总是心太黑,心太黑,没完没了欺骗大家。”讽刺社会上制假售假的人。

4.演绎

好的歌词本身就是有情感意蕴的诗歌。学习歌词中的古典诗词入词的写法,用一首或者多首古典诗词,演绎出新的歌词作品。

“无言独上西楼,那明月如钩。寂寞似梧桐,深院锁住清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周子寒唱的这首《相见欢》,就化用了李煜的两首《相见欢》的词,合并成为一首歌词,基本没什么改动。它的意象美,意境美,让现代的歌词有了古典的意蕴美。还有毛宁的《涛声依旧》这首歌词,就是借鉴了唐诗《枫桥夜泊》的意境而写出了现代人的心境。潘越云的一首《浮生千山路》的歌词竟然全是古典诗词中的句子组合而成的。方文山为周杰伦写的歌词中,化用古典诗词的例子就更多了。这些用典化用对于我们作文写作来说,实在是很好的借鉴。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廖百威的《白云深处》、安雯的《月满西楼》、朱晓玲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创作演绎、朗读、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程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遣词用字,品味诗词情感,这样,学生在享受流行歌曲所带来的身心愉悦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进取向上的审美取向,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灵感,充实创作素材,拓展创作思路,挖掘语言表达潜能,最终达到大幅提升创作水平的目的。

三、喜悦与反思

几年的实践研究表明,流行歌词介入写作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显著的效果。从2006年至今,已经有数百人次在全国各类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省级一二三等奖。我们品尝到了流行歌词走进作文,带给我们的欣喜和成功。

在将歌词介入写作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发现了不少不足之处,尤其是后阶段仿写、翻用阶段,难度大,收效不明显。歌词创作,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的词坛泰斗乔羽先生说过:“歌词最容易写,也是最不容易写好的。百把来字要写出一个东西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对大千世界独特的观察能力,没有对生活形象的捕捉和塑造的本领,没有对音乐律动与节奏的感觉和悟性是万万办不到的。”愿用此话来勉励自己,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感人的歌曲留给人的记忆和美感是长久的,而借鉴学习优美的歌词对于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意义深远。将流行歌词引入作文教学,是一个大有可为、值得开拓的领地和空间。让我们乘着歌词的翅膀,通过歌词阅读着生活,阅读着青春,阅读着感动,阅读着少男少女的心。

参考文献:

[1]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蔡伟.流行歌曲介入作文教学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1(4).

[3]陈啸文.流行歌词的诗意化写作[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8(10).

[4]李望成.流行歌曲与作文教学[J].作文教学,2010(9).

[5]李玲.浅谈流行歌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3).

[6]杨益佳.让中国风流行歌词进入中学语文教学[J].师道教研,2011(2).

[7]马树春.论流行歌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引用艺术[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

[8]刘春香.让歌词走进作文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4).

4.的眼睛歌词 篇四

班级:

组长:

组员:

指导老师:

一、研究背景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人类的物质文化交往也不断密切。随着物质文化的日益增长,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也从原来的足够就好转为现在的精益求精。当今社会,在酒足饭饱后的空闲时间里,人们也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遣。近些年来,英文歌曲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英文歌曲已成为人们休闲时的好伙伴。

二、研究目的

了解英文歌曲中的英文歌词与中文歌词有哪些差异。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 中英文歌曲的起源 ② 中英文歌词的差异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方法:文献法,上网搜索法,问卷调查法 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方案。(3)收集整理资料。

(4)分析资料,得出结论。(5)撰写研究报告。(6)表达与交流。(7)评价反思。

研究成果

(一)对中西声乐文化的比较

声乐的功能和挣陛与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紧密联系。东西方不同思维特性决定着中西声乐的文化特性。华夏先民依赖陆地生存环境,生存方式以农耕为主,思维意识没有明确的主客体之分,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模糊性、直观性的特征,在一个长期较为封闭的自我发展生存环境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声乐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注重对群体的认同,强调内心的自省和中庸的态度,注重和谐的“中和之美”。相反,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精神和个性需求,强调深入的理性分析和思辨。西方早期文明生活方式以狩猎、游牧为主,草原、海洋等自然生存环境造就了西方民族开放的个性和崇尚自由的精神。思维判断方式是理性推理超过感性经验;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规约手段是宗教,胜过亲缘、地缘关系。东西方文化差异下形成的中西声乐,对于声乐不同功能的体现和需求,决定了其不同的历史衍化和发展历程。虽然中西声乐均具有信号功能、信息功能、仪式功能、宗教道德的教化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但具体功能的表现形式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场合下有所不同,中西声乐对于以上七种基本功能亦各有侧蕈。中国古代声乐作为边缘文化服务于各种实际的功用,如庙堂的礼仪和祭祀、道德和宗教的说教、贵族和臣民的享乐等,大致分为雅乐、俗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声乐主要是艺人谋生的手段,难以形成为审美服务的独立的学科。而现代观念上的西方声乐,主要起源于基督教文明的艺术音乐,最初是为了满足宗教仪式和宣传基督教义的需要,以教会为演唱和培训的中心,使西方声乐较早地具备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征。除了宗教热情,西方人很注重听觉审美价值,推动世俗声乐不断壮大,直到20世纪流行歌曲风靡全球。

一般来说,中国声乐注重情韵,而西方声乐注重和谐。虽然中国声乐也讲究和谐,但一切要服从于韵味,服从于“情”,情韵始终是中国声乐的指导思想之一;而西方声乐,形式美是首要的,“摹仿自然”和“形式美”本身也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中心。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思想推崇“虚”,强调虚是最实的,虚胜过实,虚是实的升华,表现在音乐上就是不刻意于音响,而力求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境。相比之下,西方声乐更注重充实,注重科学,在音域、音色的融合和音响的平衡上,甚为精细。西方人看世界采取科学的、数理的态度,突出“物我对立”。西方哲人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和谐而回避冲突的思想相对,从根本上而言,这也决定了中西艺术风格乃至声乐表现风格的迥异。中国声乐以含蓄为美,偏重抒情,强调绵延、流畅和飘逸,讲求的是连贯性、和谐性和统一性的“线”性思维模式。而西方声乐通过和声、复调、配器等手段,追求音响的厚重、丰满和对人心的震撼,形成纷繁复杂的纵向立体的多声部音乐。中国声乐以简淡的风格与清雅的神韵为主,决定了其以意境美为最高境界,以简约的音乐语言唤起人们对善的向往和人生的感悟。而西方声乐则注重美与真的和谐,并把它具体化为和谐形式的创造,以瑰丽的形式美化人们对真的理解和对善的认识。中国声乐以价值观为基础,探求意境美,完善了以文艺美学为特征的歌唱审美理论体系。而西方声乐以认识论为基础,追求形式美,健全了以自然科学为依据的歌唱技术理论体系。将中西声乐的文化内涵差异概括起来,就是线性与网状思维模式的对立、美善相乐与美真统一的对立、心理和谐与形式和谐的对立、简淡清雅与华彩流丽的对立。

(二)对中西歌词翻译的文化研究

歌曲是可以歌唱的诗歌。翻译歌词既要符合原作诗歌的韵律,又要配合音乐,因此比一般形式的翻译增加了双重难度。清朝末年时,开始有了对外国歌曲的歌词翻译,当时为了便于配合音乐,译词常采用格律比较自由、句法富于变化的古“歌行”体。辛亥革命后,译者喜用五言、七言或长短句翻译歌词,即用中国诗歌的格律来处理外国诗歌。“五四”以后.改用白话译歌词。由于白话文词句冗长,配谱比较难。故常遇到词曲不协调的困难。最常见的是译词的轻重律与歌曲的节律相矛盾。西方译者大多严格按照原诗的韵律用韵,中国文学界译诗也是如此,而音乐界翻译歌曲的歌词则大都不注意原诗的韵律,甚至把格律诗译成没有韵律的自由诗。但在诗歌的韵律和音乐的韵律结合得很紧密的情况下,译词就不注意原诗的韵律而难以被人理解。所以,翻译歌词既要忠实原作歌词和韵律,又要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和韵律,还要能配上歌曲的节律,表达出原曲的形式和意蕴,使译曲听众产生如原曲听众相同的审美感受,这是歌词配译比文学翻译、诗歌翻译还要难一些的地方。歌词翻译要兼顾词句的对等、韵律的对等、音效的对等、节奏的对等以及风格的对等,此外还要再加—个文化层面的考虑,即歌词翻译是否要兼顾文化的对等。是以原语文化为导向,还是以译语文化为导向,即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处理歌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在歌词中的具体表现可分为语音层面、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篇层面和语用层面等文化因素的表现往往不是停留在某个单一层面,而且对于不同层面蕴涵的文化因素的处理也应区别对待。如电影《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插曲Do Re Mi,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层面,翻译的难点也在于英汉语音的差异。鉴于这种差异在歌词翻译中的不可协调性和歌曲本身对语音层面文化特质的依赖,一般选择归化法进行译配。其中虽然丢失了语义层面的忠实,却保留了整体情趣和听觉上的审美感受。语法层面上文化特征的翻译与此相似。和语音一样,英汉语法规则一般差别较大,刻意应用于歌曲中的语法表达一般独具特色,英汉之间很少能互替互换,一般采用归化法,以不同手段求得一致效果,达到殊途同归。语篇层面和语用层面上文化因素的翻译,一般以归化法为主。当中西文化特征在语篇或语用层面上无法通融,使用异化法不易被译语文化接受,而采用归化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时,多以归化法赢得听众。歌曲翻译最终应服务于听众的需求,以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取向。

在歌词翻译中,中西文化因素往往存在于多个层面,有的相同或相近,有的则差别较大。翻译时,应先作区分,相似相通的文化特征较好处理,可直接翻译。对于相异的文化特征要作选择、调整,在各种不同的译法(如音译、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释译等)间选择合适的方法。但因歌词翻译的自身特点,上述过程往往困难重重,难以实现。因为歌曲旋律是既定的,受节奏、旋律、用韵的影响,字数、字音、押韵等均受到限制。多重限制下再兼顾文化因素的译介,往往不能选择一般文本翻译首选的译法,因歌词翻译中英汉用韵的对应、音节和汉字的对应、旋律和声调的对应是首要的,否则译出的词合不上曲,不能唱。这就要求译者灵活应变,必要时可逐“本”舍“末”。对歌词翻译的文化研究除探索歌词中文化因素的特点、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外,还应包括歌词翻译与文化的互动研究,歌词翻译与文化交流、文化传承的研究以及歌词翻译文化史的研究等。歌词翻译与文化的互动研究可以探讨歌词翻译与文化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将文化的动态变化纳入研究范畴,研究文化的互通和融合、排斥和敌对对歌词翻译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化因素的译介的影响。歌词翻译与文化交流的研究可以具体研究各语种、各文化间的歌词互译和文化互动的关系。如中英文歌词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英文歌曲汉译对中国文化(歌曲)的影响,以及中文歌曲英译对西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歌词翻译与文化传承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在歌曲译介方面保持文化特色和底蕴,如何通过歌曲翻译弘扬民族文化,是否应以英文歌曲的标准评判中文歌曲;如何保持中文歌曲的民族特色,防止传统文化遗失等等。歌词翻译文化史的研究,应追溯歌词翻译在本文化与他文化间交流、碰撞的历史和发展情况。

(三)歌词翻译的文化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将歌词翻译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既丰富了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拓宽了研究领域,又为两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文化研究的理论探索对歌词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均有指导意义。一直以来,无论翻译理论还是翻译实践的研究都极少涉及歌词翻译领域,对歌词翻译的文化研究也很粗浅。究其原因,是受学科界限的阻碍,听觉较视觉的短暂位轻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翻译研究虽力求包罗各种翻译文本和类型,但终因歌词翻译附属于歌曲演唱的听觉产品,其附属地位和瞬息而逝的听觉形式决定了它不易得到文本等视觉形式翻译产品所享有的关注。同时,歌曲演唱追求的是艺术表现和审美效果,歌词翻译属于翻译实践,具有鲜明的实效性,对其理论的研究,尤其是文化的研究不易被音乐界所重视。另一方面,翻译界兼备乐理知识和作曲、配译能力的研究者为数不多,而音乐界具有配译实践能力的作词、作曲家又少有人通晓翻译理论和文化研究方法。因此,歌词翻译的文化研究尚是一块处女地,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

歌词翻译以其独特的音乐属性和艺术特点,填补了翻译理论和实践在艺术和其他感官形式的翻译研究中的空白,充实了传统的翻译研究,在扩大了研究对象的同时亦拓宽了研究领域,扩展了研究思路和方法。中西文化艺术成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以往研究较多的视觉产品,也有众多有待研究的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产品等,其中不乏同歌词翻译一样与翻译文化研究紧密联系的翻译实体和翻译形式。

所以,中国翻译界应拓宽研究视野,展开对处于边缘地位、应用范围有限、特殊类型的翻译实践的研究,挖掘翻译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具体应用,即重视具有独特性、混合性、实用性的具体翻译形式的研究。

上述研究对象大多属于特定文化孕育下承载文化特性的文化产品,对其翻译的研究可以与文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结合,揭示特定翻译形式的文化属性、文化作用和文化意义。这样的探讨同样有益于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文化研究不应只关注普遍的、纯种的、中心地位的文化产品,还应重视个别的、混血的、边缘地位的文化产品,这样才能构成更全面的文化研究,亦可得出有益的启示和整体的理解。

另外,翻译实践无法回避文化问题。任何由文化催生的翻译产品,其翻译过程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不同文化的冲击、不同文化的抉择乃至文化价值观的引导。译者持何种文化价值观,是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策略,直接决定了直译还是意译等具体翻译方法的运用,决定了翻译产品的最后形式。对特殊翻译对象的文化研究可以指导译者对相应文化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但是,只有方向正确,才能达至理想的翻译效果,而相关研究可以帮助译者提升宏观的理论认识,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

五、心得体会

5.擦亮文章的“眼睛” 篇五

一、命题要多元

俗话说:“花香蜂自来, 题好文一半。”我们为学生出的题目要能让学生一看便觉得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在实践中我发现, 最了解孩子的是他们自己, 往往他们自己命的题目写起来得心应手, 教师只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 当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即可。

开学初, 为迎接卫生大检查, 高年级的学生集体清除操场上的杂草。经过一个暑假的养精蓄锐, 孩子们个个干得热火朝天。回到教室, 看着一张张意犹未尽的小脸, 我决定不讲课了, 改写作文。今天的劳动不就是现成的材料吗?于是我让孩子们谈谈今天劳动后最深刻的感受。李媛当即站起来说:“我觉得团结就是力量, 没有我们小组同学的团结, 我们小组就不可能这么快完成任务。”话音刚落, 一部分同学就点头表示赞同。于是我让学生用简短的话来概括李媛的发言, 学生随即概括出“团结就是力量”, 我也在黑板上写下“团结就是力量”。小个子刘辉说:“我觉得在今天的劳动中, 男生特别能干, 尤其是王志彬, 不怕脏, 不怕累, 拔草、背草都冲在最前面, 值得人敬佩。”于是我又写下“我敬佩他”。没想到刘辉的发言使女生不乐意了, 朱丽猛地站起来有点激动地说:“我们女生也不比男生差, 别看我们劲儿小, 可我们干的活儿一点都不比他们少。”于是我又写下“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出乎意料的是一次劳动给孩子们带来的感受居然千差万别。有的学生认为这次劳动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的学生说在劳动中品尝到了乐趣;也有的学生认为劳动充满了滋味儿。结合学生的不同感受, 我在黑板上相机又板书了不同的题目, 如“挑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劳动的滋味”“除草三部曲”“劳动的乐趣”等, 并让他们从中任选一个题目 (也可自命题) 写一篇作文。学生兴趣盎然。我知道, 这几个不同角度的命题已打开了学生作文的思路。

二、命题要“小”

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把宽题变成能够加以具体化的窄题。几年前东风乡组织学生到内黄县春游踏青, 回来后要求学生以此为话题进行作文。不少老师以“春游”为题布置学生写作, 结果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把一天的游览过程记成了流水账。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当作文内容太多时, 孩子们不会选材, 就会出现贪多贪全、面面俱到的情况, 反倒不如指导学生“抓一点”来写, 写出春游的真实感受。于是我把这次作文的主标题命为“春游散记”, 副标题命了五个, 结合那天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春游途中的经历分别为“唉, 我们来早了”“桃园野餐”“游二帝陵”“晕车”“抢‘鱼’”。学生可从这五个副标题中任选一个来写, 更提倡他们自己来命副标题, 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果然, 这几个副标题往黑板上一写, 孩子们就面露喜色, 情不自禁地开始围绕感兴趣的题目议论起来, 边说边指指画画的。随后的全班交流中, 孩子们热情高涨, 一个人的发言就能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 春游的场景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不断浮现。

我把学生的作文装订成一本作文集《春游散记》, 我校教师争相传阅, 好评如潮。仔细想想, 若要论功行赏的话, 这次的命题功不可没。几个副标题不但能激情激趣, 而且起到了帮助学生选材的作用。化大为小, 化整为零, 自然也就化难为易了。

6.论歌词的文学主流地位 篇六

关键词:歌词 文学 主流地位

中图分类号:J614.9 文献标识码:A

文学的本质是艺术,文学艺术的终极目的是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诠释人类的情感。衡量文学形式是否是主流的标准,就要看民众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人类情感阐释的深度及广度。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歌词都一直居于文学的主流地位。

一 中国文学史上顽强的“咏唱现象”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草灰蛇线般贯穿着顽强而耐人寻味的“咏唱现象”。

《诗经》是采诗官记录和整理的民歌总集,是对唱出来的歌词的记录,当时民间那些率性歌唱的村夫村妇不会想到《诗经》被后世的大儒归入“六经”,一度成为高不可攀、不可撼动的金科玉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

被称为“乐府双璧”的《木兰辞》(北朝民歌)和《孔雀东南飞》(汉乐府)都是对民间广泛传唱歌词的记录和整理,作品中刚烈传奇的花木兰和隐忍决绝的刘兰芝早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形象。

《史记·高祖本纪》载:“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显然《大风歌》是刘邦酒后率性唱出来的,这竟成了衡量历代帝王诗词气韵和胸襟的标尺。

宋人放达,于唐诗迟暮中,率性咏唱成宋词。

元人文盲,在宋词式微后,全赖歌喉为元曲。

二 从《诗经·国风》到当代歌词——王者归来

文学的韵文体裁远远先于文字的运用,和所有的文学形式一样伴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淮南子·道应训》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邪许”是最早的歌词)。”传达宣泄情感是文学韵文体裁作为语言艺术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对其形式的理性限制必须控制在不阻碍情感流畅表达的范围内,否则就会遏制其生命力,使其逐渐僵化乃至死亡。从《诗经·国风》到当代歌词,一部中国韵文体裁史正是一部一次次挣脱僵化束缚的历史,一部歌词咏唱于夹缝中不断顽强回归的历史。

《诗经·国风》的时代(春秋到西周以及更早的时期),小国林立、国界藩篱,人们生存的空间窄闭、视野狭小,对广泛传播的欲求不高——阡陌高歌,几个村子都能听到;市井怒吼,整个城邑都会震动。那个时代,歌词是用来唱、用来听的——或许少了修饰,但粗朴中激情奔涌;或许少了章法,但率性中生机盎然。没有中间环节的牵绊,自然俊朗如少年王者——情景交融、气韵流畅。

西周春秋之后,世间交流增强,人们的生存空间和视野急剧拓展,对传播的欲求也急于增强,想超越时空广泛传播自己的情感,这就必须借助当时的传媒——刻在竹简上或写在绢上(后来的纸上)的文字,于是口头咏唱的歌词被整理成了书面观赏的诗歌,并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和万千诗人的打磨锤炼后,在唐代前后趋于成熟,其标志是:理性化的规范格式、专业化的辞藻修饰、去平民化的难懂典故。歌词鲜活的生命力被紧紧禁锢,如同本来壮硕的躯体远离了健与力的磨练,在日积月累无休止的涂脂抹粉、华服装扮后,虽表面光鲜,但终难掩脂粉华服下日渐孱弱的内在,在逐渐耗尽了歌词祖先的飒爽英武和万千风韵后,唐诗颓像已现。

唐宋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发展养育了数量庞大的市井娱乐大军——青楼歌妓,她们鼓瑟弄琴,为歌词的传播开辟了纸质传媒以外的另一条新途径,于是诗向歌词返祖回归,再次从“唱”的率性中汲取了鲜活的生命力,并以“词”的形式繁荣蔓延开来。可惜的是,当时的传播技术还不能使词的传播超越时空的限制。尽管采用了固定词牌(曲调)以利传唱等一些不得已的方法,但是时光流转中人们对词牌曲调的遗忘再次把歌词扭曲禁锢在了纸上。另外,深具“程朱”理学修养的文人自虐自恋式地无休止雕饰,又使宋词再次如唐诗般走向了呆板和僵化。

元代文化粗陋,再次阴错阳差地将歌词的发展导入了迷失几百年的正途。以文盲为主流的文化氛围以“曲”和“唱”的形式引领着歌词找回了远古祖先的光荣。让人扼腕的是元朝粗短的国祚只给了元曲不足百年的主流舞台。

明清文化在“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理念的打压下,言必称圣贤、论必尊经典,已不可能给率性歌唱者留下丝毫生存的空间。难怪启功大师精辟而形象地说,宋代之后的诗是仿出来的。“仿”势必矫揉造作,“仿”势必味如嚼蜡,一个“仿”字让“诗”成了“尸”。期间尽管有地方戏曲和京剧传承了元曲的些许神韵,但迅速僵化的条框格式又严重地遏制了其发展进步的生命活力。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用“白话自由诗”豁然撕去了封建礼教禁锢自由歌唱的封条,同时电台、广播、电影等崭新的传媒手段也为“白话自由诗”的自由歌唱插上了翩然欲飞的翅膀。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光碟、電脑、互联网的相继普及,“地球村”的概念被普遍接受,传媒手段的发达真正让歌词的咏唱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世界再次变“小”,人们恍然又回到了“村口一声吼,世界抖一抖”的上古岁月——“春晚”一曲,全国传唱;网上一哼,万人空巷。

歌词咏唱在历尽五千年风霜坎坷、委屈形变后,终于彻底挣脱了纸张和文字的禁锢,反本回真,慨然如王者归来。

三 当代歌词文学广泛而深入地阐释了人类的情感

1 歌词的广泛流行为情感的阐释搭建了舞台

与当代其它文学形式小说、戏剧、影视等相比较,中国当代歌词文学受众的广泛性、作品本身的流行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洪钟大吕的《义勇军进行曲》到细腻隽永的《小城故事》,从奔放热烈的《One Night In北京》到婉约恬静的《青花瓷》,市井商场旋律悠扬、乡野集市歌潮涌动,电视剧多以歌开篇,以歌收尾,任何一个大型文艺晚会如果离开了歌曲都难以想象。

2 歌词的文化包容为情感的阐释拓展了空间

当代歌词内容的绚丽多彩源于当代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多元交织的文化形态。80年代以前大众生活闭塞单调、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逐渐被打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流文化、儒家文化、欧美文化、草根文化等纷纷攻城掠地,当代歌词的创作在和谐的春风中争奇斗艳。

洪钟大吕的主流文化坚持。中国大陆文艺创作主流文化的精髓是体现国家意识、咏唱革命精神、服务政治实践。改革开放前,主流文化指导下的歌词创作保持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东方红》、《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颂歌》等大批主流的政治抒情歌曲唱遍大江南北,成为时代永恒的记忆。改革开放后,尽管主流文化的地位被打破,但主流歌曲还是借助于优质的传播渠道坚持着自己不易撼动的地位,《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十五的月亮》、《为了谁》等依然集合了相当数量的受众群体。

同根同源的儒家文化演绎。鉴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歌词创作没有过多受到大陆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是更多地传承和演绎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因而《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青花瓷》等许多港台歌曲轻松地融入到了大陆受众的文化生活中。

海风劲吹的欧美文化抢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欧美电影如《魂断蓝桥》、《音乐之声》等解禁公映,英文歌曲《Auld Lang Syne》、《Edelweiss》等也悄然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特别是1995年开始引进的美国大片《廊桥遗梦》、《阿甘正传》等更是吹响了欧美文化抢滩中国大陆文化市场的号角,伴随着大片电影强劲的攻势,欧美文化风情的歌曲歌词也开始在歌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My Heart Will Go On》、《Love Story》、《Scarborough Fair》、《The Sound Of Silence》等不仅以原文的形式广为传唱,而且歌词承载的平等、博爱等充满基督教意蕴的文化元素也开始深刻地影响着华语歌词创作,大批具有普世情怀的歌词创作,如《让世界充满爱》、《明天会更好》等开始受到大众的喜爱。

网络草根文化的怒放。网络的普及为大众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宣泄情绪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批网络歌曲《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让爱化作相思雨》等裹胁着质朴的草根文化情怀纷纷从网络的虚拟走进了生活的真实,成为当代歌词创作最具生命活力的元素。

3 歌词精当地阐释了社会文化的心理历程

(1)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源于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儒家文化传统和建设新中国的自豪感,国家意识和国家情感的弘扬成为共和国建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表征。在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倡导下,大批歌词的创作,如:《歌唱祖国》、《北京颂歌》、《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星照我去战斗》等将个人的情感和自然人固有的喜怒哀乐置于了“螺丝钉”的隶属地位。

(2) “我曾经问个不休……”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在真理问题大讨论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批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红旗下的蛋》等为代表的反思和追问的歌词作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标志着社会个体情感强力复苏和回归的开始。

(3) “我曾经为你种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随着改革开放涌入的《甜蜜蜜》、《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冬天里的一把火》等大量港台歌曲成为社会个体情感宣泄的有力推手。在港台歌曲审美情趣的引领下,歌词文学的创作一时情丝缠绕、爱如潮水,在数量上,情歌逐渐成为当代歌词创作的主体。其间,有写意咏唱的《乡恋》、《知音》、《思念》;有直言告白的《迟来的爱》、《女人是老虎》、《枕着你的名字入眠》;有独自伤感的《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让我欢喜让我忧》、《心太软》、《迟来的爱》;有执着决绝的《一路上有你》、《千年等一回》、《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爱你一万年》。

(4)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对婉约情调审美的集体疲劳,爱家乡、爱祖国等宏阔的情感表述再次进入歌词的创作,在《大中国》、《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精忠报国》、《北京欢迎你》等作品中,个体情感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存在着,而不再是附属的“螺丝钉”。

四 公众的广泛参与是衡量文学形式是否主流的标尺

毛泽东曾指出,先进的文化应当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先进的文学形式也应该是深深根植于人民大众的文学形式,民生大众才能决定哪一种文学形式是当代文学的主流和正宗。离开了民生大众广泛地参与(创作和欣赏),再精致的文学形式都只能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那些固执地认为广为传唱的歌词不是文学正宗,乏人问津晦涩难懂的格律平仄才是文学庙堂的观点,正好比认为汽车没有马拉就绝不是车一样迂腐可笑。当今的网络和广场正是远古的乡野和市井,“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并无贵贱之分;“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和“长长的站台,寂寞地等待”一样涌动着缠绵的情愫。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类情感的表达和欣赏是避繁就简、去难求易的。在当代,很多人或许一生都没有读过一首诗,但他绝不可能没听过歌。无论是从创作的深度广度上讲,或者从欣賞者的数量和积极性上讲,亦或从欣赏方式的多样性上讲,当代的歌词都堪称当代文学的主体。民生大众广泛地参与是文学全方位多层面反映现实生活的前提,只有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形式才是富有朝气的文学形式,才是文学的主流和正宗。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译著:《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3] 顾迁译著:《淮南子·道应训》,中华书局,2009年版。

[4] 启功,柴剑虹整理:《启功讲唐代诗文》,中华书局,2009年版。

[5] 廖楠:《浅论中国当代歌词文学》,《山花》(下半月),2011年第8期。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上一篇:潜力激活与创造力开发2,3,4,5,8,9,10,13,14,15,18,19,351-19套题题库含答案下一篇:平台使用权授权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