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未来简史》心得体会

2024-08-17

读《未来简史》心得体会(精选4篇)

1.读《未来简史》心得体会 篇一

读《未来简史》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未来简史》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未来简史》有感1

看了《未来简史》这本书,笔者想到一个小品的名字——《昨天、今天、明天》。不过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对应的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本书侧重于人类的未来。作者以超然的视角,强大的逻辑思维,为人类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好消息就是人类短时间不会毁灭,科技的发展会让人类越来越舒服;坏消息就是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可能会被淘汰。

这本书总体是悲观的,其中不乏表达出对人类未来的矛盾。例如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作为医生诊断率会高于人类医生,医疗水准普遍提高是必然的,但是智能机器抢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很有可能失业导致没钱看病。又比如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基因,导致天才的下一代人类越来越强大,甚至达到想象中的“神人”,然而“神人”或许已经不把自己当作人类,甚至反过来奴役没有改造自己的普通人类。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可以改造自己让自己及后代始终保持竞争优势,贫穷的人不仅穷而且会和上流阶级的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公平被打破,社会文明轰然崩塌。

看过很多书,大体都是人类在追问“我是怎么来的”,但是这本书是反过来问“我是怎么没的”,这是看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想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未来是个通过逻辑搭建出来的世界,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未来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可能比现在更差。

很多人寄希望于未来,希望科技的发展,让自己能够躺在床上就能工作。也有一些人觉得,科技发展到最后,我们不用工作可以好吃懒做,成为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白日梦”都是无法实现的。只要稍微思考,就能知道未来自然有未来的问题,而咸鱼则是代表无用,在任何一个时代,一旦成为无用之人,下场只有惨遭淘汰。

对未来的浪漫幻想,一旦加入了理性思维,一下子就千疮百孔了。这让笔者忍不住想到了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从未来的幻想回到现实,让人不禁想到现在社会上很多的“精日”分子和“精美”分子,也就是精神上的日本人和精神上的美国人。近年来,随着网上不正确的言论或者恶意言论的诱导,很多人就如同畅想未来一样,畅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平等,甚至将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挂在嘴边,张口闭口的自由平等。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就是高福利的、安全绿色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乌托邦”。

正如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人对发达国家的畅想,也同样的让人觉得可笑。那些想象出来的美好,稍加理性思考,就成了一层随时可以戳破的窗户纸。

近几个月的国际新闻中,经常能够出现关于难民的新闻,一些难民想要进入美国,然后遭受各种冷漠甚至冷酷的对待。最让我感慨的一条新闻是一个母亲拉着自己的儿子,跪在边警面前哭泣,想要进入美国,然而边警不为所动。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就算他们进入美国,因为不法身份,也会被抓起来的。之前的叙利亚难民也是同等情况,逃离自己的国家,结果欧洲那些所谓文明的国家一个个关闭了对难民的大门。

事实证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并非就能带来更高等的文明。更高等的文明,还需要一代代人怀揣着崇高理想去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正如那些难民一样,他们幻想着前往发达国家就能享受到快乐的生活,他们却没有想到,他们最应该做的是转过头去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去抵制暴力和残酷,幸福只能靠自己双手来获得。

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对未来不着边际的畅想,就如同做了一场游戏,开阔了一下思维,稍做了一下休息,如何过好今天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如何奋斗在当下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

读《未来简史》有感2

序言

有次微信上聊天,我问大雄对未来一百年的世界发展大势有什么看法,因为我们这代人就大致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十分推荐我看《未来简史》这本书。

看了之后确实挺有启发,作者所想的很多问题,也是我十多年来一直在想的问题,但是作者的思考更加成体系,表达更清楚。在读书之余,我另外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像赫拉利这样的人,实际上就是“专业思考者”.我们一般人在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杂事,或懒惰,或无方向,而赫拉利这样的专业思考者,正好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互补。

作者提到一个词组,华尔街上的尼安德特猎人,用它描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真是非常恰当的。如今的我们,对于周遭的世界,已经越来越难以获得充分的理解。技术变得无比复杂,搞清楚背后的原理逐渐变得不可能,组织结构、流程也繁琐得难以把握,要厘清各种大小事件之间的联系,更是难上加难。最后很可能就干脆放弃,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一样过日子。

但作者没有放弃,虽然微观的社会现象已经复杂到无法把握,他寻找到了一种宏观上的框架,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解读,《未来简史》就是他对现在的观察和对未来的预测,提供了非常宏大的视角,帮助读者来理解世界的运作。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有四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印象很深,下面简单介绍。

(一)意义之网

作者提出了“意义之网”这个概念,人类几千年有记录的历史,就是这个意义之网在发生变化。

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来传播一个设定好的故事,这个故事会决定所有人的人生意义,好坏、美丑、对错都将在这个意义之网中被判断。

从最早的各类宗教,到社会主义,到人文主义,不同的时代讲着不同的故事,相信同一个故事的人,就在同一个网中互动。

有了这种理解,我们对于许多常见的社会概念,将会获得一个稍微不同的看法。

(二)叙事自我作者将自我分为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

当下的感受即是体验自我,可以感受愉悦和痛苦。

而生活中的长期决定,则依赖于叙事自我。每个人为自己编织一个故事,按照这个故事来过自己的人生。我们在编写自己的故事时,会参考我们周围人的故事,还有专家、成功人士们的故事,于是我们加入意义之网。

当我们说起“我”时,实际上指的是这个故事中的我。

(三)知识公式

作者总结了三个时代的知识公式:

1.中世纪:知识=经义X逻辑

2.现在:知识=实证数据X数学

3.新人文主义(未来):知识=体验X敏感性

这是一个很有颠覆性的说法,让我们看到,()知识本身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在我们的社会中,以经验观察和数学统计为基础的知识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个人体验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强。

在诸如各类设计、艺术创作等活动中,体验和敏感性越来越具有特殊的价值,实际上也可以将它们看作一种知识。

(四)数据和算法

市场,政府,甚至人本身,都是处理数据的方式。

作者说现在科学界在逐渐形成一种共识,生物只是一种算法,它对各类数据进行处理。制造出超越人类的算法,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人存储、处理数据的能力远远不不上大型计算机。

我们其实已经身处算法的世界,而且社会算法正在不断进化。今年我们国家开始在很多大学开设“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

在未来所有人可能面临的威胁:少数人经过升级后变成超人类,他们超越了算法,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和创造力,所以能够作出世界上最重要的决定,算法系统无法了解也无法管控这些人。但大多数人并不会升级,于是也就成了低等动物,同时受到算法和超人类的控制主导。

小结

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在未来可能会逐渐结合,发展出超越现在人类的“新人类”,也许会实现永生,实际上有些人已经在做相关的研究。《未来简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小结,我们人最本质的欲望,比如永葆青春,长生不死,千万年来并没有变化,以往我们只能在宗教仪式中幻想一下,但科技的发展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也让人类看到了新的希望。

读《未来简史》有感3

今天早上读了隆兴发群里的一篇情感文章,说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当时他们3个坐下来谈谁更爱林徽因,结果是梁思成,林与梁便选择结婚,可笑的后来林徽因死了,梁思成马上再娶,而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谁更爱。看了我其实觉得有点可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发表的文字也是毋庸置疑的态度,也许每个人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子非鱼又焉知鱼。或许金岳霖就与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剩男剩女一样,当时错过了一份感情,后面左突右击,就再难得寻找到那个互相喜欢的人了呢?而并非不娶就是为了林徽因。

这就印证了我们群里一起发起读书会要读的书里的话,这本书就是《未来简史》,它里面写到“意义的网”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人觉得现实只有两类: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殊不知还有一种情况:互为主体。我们给很多东西赋予了一种意义,其实都是虚构的,人类会为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会让意义这张网收的越近。所以很多并非存在的东西,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那么它就是这样的。很多东西并不存在,但是我们都认为它是存在的,那就存在了,就如上面林梁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看所有的文章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因此一般的人深信不疑,但是谁知道结果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这只是一个例子,或许你认为他们的感情与我无关,我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就够了,但是那只是一个例子,放到很多事情中皆准。所以在评判想象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总认为自己有那么的正确,不要对自己一贯以来的思想那么深信不疑。

读《未来简史》,读书会要分享,对于这种类型的看法我想我暂时表达还有点困难,我比较擅长把它写下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无宗教信仰之人。因为我确实不信教啊,我也认为没有上帝,也许大部分人都与我一样。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宗教主义信仰者。为什么呢?因为我总是相信destiny,在美剧大片中,总是在结尾的时候会让你相信这是destiny。平时我也相信冥冥之中,很多事情总觉得是冥冥之中发生的,相信很多事情是命运,就比如婚姻,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找到合适的人结婚,我就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事情,冥冥之中总会安排那么一个人在等待。但是看完《未来简史》之后,我不免有点绝望了,因为这本书里面根本没有destiny,一切都是算法,连意识感觉都是算法,可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虚无的,哪里还会有destiny呢?

又比如我喜欢说随缘,按《未来简史》说的意思,是没有缘这一字的,一切都是意识中的虚幻,哪有缘可以随,不过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刘滔,我们认识也好多年了,从高中开始的朋友,他之前没结婚的时候要我介绍女友,我与他说“这么急干什么,随缘吧”,他当时是这么回答我的:“如果听你的随缘,这辈子我估计就娶不到老婆”,现在他已经结婚很久了。有点搞笑,确实有时候真的不要太过于相信随缘,或许这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缘。

其次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因为未来的某一天,全世界都是数据化时代,什么都是算法,你的思维,你的感知都只是算法,我不免觉得那是一个冷冰冰的时代,因为连情感与体验都是可以花钱买到,就像买一支雪糕一样。每个人都不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买艺术家的才华,科学家的智慧,你能想象得到的,都可以买。都可以像芯片一样存储于你的身体,你可以变成万能,升级为神。那么我想我还是不愿当神,我还是愿意活在这个世界当一个普通的人,体验普普通通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

以前我大部分就是读读红楼梦,张爱玲,世界名著,中国名著这类型的文学作品,托群里一大咖的福,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看了一些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看的书,比如《三体》《世界通史》《未来简史》《道德经》等等,这些书放以前或许从来不会进入我的世界,现在我却会为之入迷,读书对我的生活或许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它不能帮我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或者让我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它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的思想从只关注自身的一点小情小爱突然开阔起来。我会明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站在宇宙的高度,我真的连一粒沙子都不是。所以很多时候不必那么纠结自己的一点郁郁寡欢。尽管最终我还是回到我的小小世界中来,写着一些我自己的小小情绪的文字。但是至少我明白了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站在人类的高度在奋斗的人。

最后再送大家一首诗:

《 惑 》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难道 难道不是

在爱着那不复返的青春

那一朵

还没开过就枯萎了的花

和那样仓促的一个夏季

那一张

还没着色就废弃了的`画

和那样不经心的一次别离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不然 不然怎么会

爱上

那样不堪的青春

读《未来简史》有感4

虽然很难以启齿,但我也要诚实的说,断断续续,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草草读了一遍《未来简史》,而且是跳跃的读,应该说并没有以一而贯之的通读,更不用说读懂、读通了。在培训期间所有推荐书目中,我最先看的是这本书,是“史”字吸引了我,应该说我是一个表象主义者、形象思维者,喜欢历史性的传记、历史性题材的故事,不太喜欢学术性太强的书籍、大部头,那些精深的理论、想破头也难以知其所以然的模型、公式和辗转腾挪的论证令我头疼不已,只能止步不前、望洋兴叹。

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读译著,是因为喜欢翻译过来文章的这种文风,语句常有倒桩、排比长句常见,比喻、拟人等幽默的气息都吸引我,有一种杂文的感觉。但《未来简史》读下来,我错了。因为《未来简史》不仅是“史”更是“推演未来”的“史”;它是史学,还是哲学和科学、未来学。这部译著我读起来感觉有点难,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国外的史书,引证的事例大部分是世界的,并不是我熟知的;二是未来的技术、信息和概念,由于孤陋寡闻,也难以共鸣,往往还要查一些资料来学习,比如说信息和生物技术、人文主义特征、宗教和历史事件等等,有些梗过不去,就要反复几遍的读;三是不同于我们熟悉的纪传体、编年体和断代史等体例,这个“史”以人为核心,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又有预测,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分类、分块阐述和记叙,是基于过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指向未来。四是近几年抱着手机看短评、聊八卦,没有静心读大部头、学术性著作的心境、毅力和习惯了。

但不得不说《未来简史》既震撼人心,又趣味盎然,既告知了我们熟知不熟知、经历未经历的过去,也以各种残酷无情或者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修正、或颠覆我们对现在的思考、思索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将历史呈现给我们的同时,让我们试图感觉、看到、认识未来,以及人类终将走向何方。所以说,博大精深的《未来简史》,截止写这个体会,我还未窥其一斑,未能登堂入室。

基本判断是:人类基本解决了几千年来长期困扰并为之不断改革、创新和斗争的“饥荒、瘟疫和战争”等三大问题。为什么说是基本解决,是因为这三个问题局部小范围内还依然存在,并有时时发生的概率。但是我们有能力控制其蔓延,也就是风险可控的意思。不久的将来,甚至是今天,永不满足的人类面临三大命题:长生不老、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这篇体会只能就“长生不老”来提出几个疑惑和思考,看看小伙伴们有没有同感,也算是从数据主义的角度收集点信息吧…

我们渴望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是想延伸我们生存价值的广度和深度,是想要不断的追求和更加完美。物质不灭,那作为同为物质体的人类本身也是有多个部件、零件(专业叫法是器官、组织和神经)组成的,往微观了说也是由原子、分子等组成,也将永生、永存。关键是寻找到一种技术,避免这个物质被腐蚀,避免一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近年来生物基因技术的重大发展使我们掌握了对抗死亡有力武器,解读生命密码、掌握长生不死之术,我们将不再慨叹去日苦多,也无需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将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我们的兴趣与爱好、专研于我们的工作及事业,将一切做到极致,那是怎样的惬意和快乐。

但“长生不老”给了我们希望,也让我们恐惧;给了我们笃定,也让我们失落。生命的乐趣和意义在于成就感和有事可为,如果生命长到无所事事、生无可恋死亦无所惧的地步,是不是人类下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寻找怎样幸福、快速又不违反道德的终结生命的方法了。

《未来简史》说: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我们也许会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这是幸事,但也很残酷无情,以前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生存。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我们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

不推陈哪能出新,没有前浪死在沙滩上,哪能后浪一浪又一浪。我们如何应对繁衍和传承?原来的认知是死亡是自然规律,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今天我们为避免人满为患、失业率50%甚至更高导致新一轮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为了永生要掐断新生吗?这个问题我想不出来,作者好像也没有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欢迎小伙伴们告诉我。

《未来简史》是作者的预言,乐观与悲观各参半。但整体目的是为了引发思考。对此,我等屌丝也不过是害怕不能适应未来,难于驾驭未来,被未来所抛弃而聊发一感,美其名曰读书体会,实为完成邹群主爱护、关心我们所下发的阅读任务…不怕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无论乐观还是悲观,未来终将到来,趁还有时间和机会,多思考一下各种可能性、了解些未来的趋势、多学些新知识、让自己多掌握些技能,成为一个兼具各种能力的多面手,总没坏处。

最后来一句警句名言煲个汤:活到老,学到老。

读《未来简史》有感5

竟然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赫拉利《未来简史》读完。不是因为这本书晦涩难懂、部头巨大,而是因为自己内心浮躁、私欲膨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作为一个文科生,科学素养实在欠缺。然而,读这本书竟然深深被吸引,被作者犀利的思想、渊博的知识、海量的信息、辩证的思维所折服。

顾名思义,《未来简史》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依据近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地覆天翻一日千里的变化,对未来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做了诸多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推测和想象,尽管这些推测和想象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关于未来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或其他什么制度的安排,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由此推演出可能的未来社会。而且,赫拉利一再强调,这种结果只是一种可能性,进而启发我们思考怎样达到这种可能性或避免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是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文版扉页上的亲笔书写:当我们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的终极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中国读者贡献智慧。

活在当下,我们是幸福的。当大约6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迈向世界各地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磨难呀!6万年,对于地球42亿的年龄,实在算不上什么。然而,就是在这6万年里,人类征服了地球,成为地球的最高统治者,万物惟我独尊!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万物互联,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财富,有物质,满足我们的物欲;有精神,满足我们的神性;有制度,无论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都使得我们人类强大有力量。这一切都奠定了我们人类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拍摄了60张照片,其中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图中那个亮点。天体物理学家、著名科学作家卡尔·萨根就上面照片说了这段著名的话—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应该说,今天的我们拥有了人类以来最舒适的生活了。大快朵颐的美食,安全便利快捷的交通,宽大漂亮的房子,舒适开心的工作,开放平安的社会,民主自由的政治,核威慑下的和平,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用了6万年的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

活在当下,我们是痛苦的。也许真的如赫拉利所说,人类一下子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如同暴发户没有心理、文化的准备一样,我们给这个地球带来的灾难也是前无历史的。物种的灭绝,气候的变暖,人口的爆炸,山洪、地震、瘟疫、战争等等,一直以来困扰着人类。人类在无穷尽的追求物质享受的进程中也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

赫拉利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石器时代的体验:第一天,在原始深林徒步旅行10小时,在河边开阔的空地搭营过夜;第二天,独木舟顺流而下10小时,在小河旁露营;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在湖里钓鱼、在附近的树林里采蘑菇。

现代无产阶级体验: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纺织厂工作10小时,在拥挤的公寓大楼过夜;第二天,在当地百货公司收银员10小时,回到同一栋公寓大楼睡觉;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开立银行账户、填写贷款表格。

你会选择哪一个?答案显而易见。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类到底怎么了?人性,物性,亦或是神性?

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是我的断言,也是我的坚信。尽管赫拉利说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尽管他把未来的宗教归结为数据主义而不是人文主义。数据主义可能是未来的宗教,人们可以把一切都归于数据,但是,人,人类,一定会在这个新宗教里起到决定作用。离开了人的宗教,无论这个宗教信仰的是上帝,人自身,还是无处不在的数据,都将是毫无意义且没有价值。数据的力量再强大,如同无所不能的上帝,那都是人赋予他们的。人类追求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把自己埋葬。人类因为是人类,所以不断在犯错。但是人类一直在修正错误,不断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编者后记:以色列的赫拉利简直是一位“奇人”,1976年出生的他,年纪轻轻就写下了让全球学术界瞩目的世界史书,这位“旷世罕见的天才历史学家”一下子结合那么多的“硬科学”,写出了一本完整的“人类未来史”,他的非同寻常的想象力有些匪夷所思。正如我们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样,不亲身体会,怎会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篇读后感的作者是一位哲学系文科生,与工作百忙之中抽点滴碎片时间看完赫拉利的巨作,实属不易,也贵有持之以恒之心,在当今网络电子横行时代肯花时间看书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也可称为“奇人”了,“奇人”看“奇人”,碰撞出几多共性火花,又产生出几多逆向思维,但共同点都是一样的:我们人类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虽然之前有众多的“世界末日论”,人类只有把握好拥有的科技,正确运用科技,遵循自然法则,让人成为或者接近更智慧的神,在“宇宙大爆炸”之前,让我们这个“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上的人类在谢幕之前,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过好共同存在的每一天。

读《未来简史》有感6

《未来简史》是由以色列社会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科技理论类著作,是作者大型社会学三部曲中的收官之作。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和饥荒、瘟疫和战争斗争了上千年。进入现在社会后,死于饥荒、瘟疫和战争的总人数在不断的降低。400年前,暂时的和平带来了西方文明中重要的文艺复兴时代,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正朝着向二元世界大步前行。

《未来简史》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哲学问题:作为智人的我们所拥有的的意识究竟是不是必要的呢?因为那些不必要的意识,让我们更容易犯错。未来,会不会进化出一个没有意识的人类,从此人类从智人进化为“神人”呢?这章内容让我感触颇深。记得很早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极度理智的蠢驴,在两堆完全相同的干草中思考应该先吃那一堆才是最佳的方案,最后因为极度理智而饿死。现在看来,这个蠢驴应该很快就要横空出世了,因为我们迎来了AI时代。那个极度理智的蠢驴应该最有可能就是赫拉利笔下没有意识的“神人”,不过它应该不至于饿死,最多只是没有电量等待救援吧。

二元世界究竟能不能真实还原我们感官中世界呢?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其实模仿了人类的神经树突工作机制,通过增加上下层之间的权重与联系,深度学习后的模型能对事物作出预知判断,结果还极为准确。比如以下的图1,通过模型,机器能识别出不同位置的猫,甚至遮挡了大部分的猫,而且还能识别出图2中经过伪装的猫。但是现在的机器学习远远没有到科幻大片中的程度。比如,图2里吃着香蕉伪装成猴子的猫能被机器识别为猫,但是猴子的相似度丢失了,机器识别结果中找不到任何猴子的痕迹,但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几张很简单的照片就能快速的分辨哪个是猫,哪个是伪装的猴子。

二元世界的漫长道路仅仅是一个开端,谷歌Alpha-Zero的出现标志了未来可能研究在某一个技能上超越人类的机器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人类是一个平均体,从现阶段看,人类轻松就能实现的事情,比如迅速感知周围环境、和谐平衡的活动四肢。20xx年MIT研究员Lex Fridman在《机器学习》课程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表述了人类能做的最简单的事情机器人是多么的困难和可笑(详见压缩文件中的视频文件)。他指出,人工智能现阶段无法替代人类进行工作,现阶段的智能应用更多是帮助人类做到“人机协作”,Lex Fridman在他和特斯拉合作的智能汽车系统中也体现出:人类可以随时接管汽车,汽车也能时刻协助人类规避风险的设计理念。

赫拉利对未来人类的发展的假想可能比较遥远,但是他对人类“人文主义新宗教”的说法让我们认识到——未来,“人”的意识和情感肯定超越一切,“上帝已死”,我们比任何时候活的都更像原来的我们。

读《未来简史》有感7

前段时间的培训,刚经过了关于互联网的“原住民”、“移民”和“难民”配对感悟,赫拉利《未来简史》再次引发我的震撼和思考。面对未来,我将会怎样,我还能怎样?

作者真是个奇人,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嫁接了历史与未来。全书近400页,以人类告别疾病和战争之后的未来时代为时间线,提出了人类幸福、永生和神性的目标社会,通过重温智人进化的历史,并与其他动物比较,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及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宗教。书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比马克思表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更为具体清晰的未来社会: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并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我们正常的积淀和积累已经入不敷出,正如傅局那天提出的,我们已近慢不得,更等不得。

《未来简史》告诉我们,我们这代人有可能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生命力。可是,合上书本,发现还真的没有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40岁生日那天,写了篇随感发表在《今日浦江》,给自己80岁的人生做了个定性,发现已经过了半辈子。转眼,步入50年龄层,或许还有半辈子要过,那接下去就不是准备退休的年龄了——这还真有点如何应对的茫然了。

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面对的职业,面对的生活,何以应付和转型?真的自已由人升格为“神”,或许不只是一种期许,生理的适应缺无法面对心理的适应,成为一个未来时代或社会的“难民”,即使有幸逃难到那个时代,只是成为一个让智能设备摆布的无用阶层,人生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这或许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人生际遇。

面对一个如此美好和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我们一条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表述,其实这也不是简史所该解读的,这正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我们渴望未来,但我们必须立足现在,完善好自我,离这个社会不要太远,不要让社会抛弃我们。或许我们渴望的那个未来我们不能等到,无法进化成为神,但至少我们可以让自己充实与快乐。50岁,或许真的又只是一个人生的开头!

2.读《未来简史》心得体会 篇二

——读《未来简史》有感

非洲梦

赫拉利尤瓦尔写的《人类简史》给过我极大的震撼,所以当得知他的新书《未来简史》出版之后,我在第一时间就在网上购买了该书。

书到手之后,我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可完全没有读《人类简史》那种“翻开任何一页都可以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不断地感受到原有思想被冲击和颠覆”的快感。

这本叫《未来简史》的书很大篇幅竟然都在写历史,并且一些内容在《人类简史》中还似乎看到过。我觉得无法理解,一本描写未来的书,怎么一直在写过去呢?会不会是赫拉利尤瓦尔江郎才尽了,只是接着《人类简史》的知名度和热度捞金?我随意翻了几十页后,特别失望,就将书扔在一边了。

近日,和朋友聊天,对方聊起《未来简史》中的内容眉飞色舞,由衷地赞叹《未来简史》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我说了对该书的看法,对方觉得不可思议。我想我肯定错过了一些什么东西,于是将《未来简史》重新找出来,再次认真阅读。

这时,我才发现《未来简史》确实是一本好书,其中给我冲击最大的一个观点是:

我们无不活在历史的枷锁当中,只有深入研究历史,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样子,才有可能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

书中举例说:很多现代人希望在家门口有一块漂亮的草坪,为什么呢?

究其根源,原来是因为在古代,粮食非常稀缺,土地合理用途应该是种植粮食、养家糊口,但如果你特别有钱,能空出大片的地来种植不会有任何产出的草,并且请不少员工,花极大的精力去灌溉、修剪和维护草坪,就能展示草地的主人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草坪是贵族用于炫耀的东西,是奢侈品。

而到了现代,工业革命以后,我们早已发明了自动洒水装置和割草机,维护草坪根本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草坪自然失去了炫耀的功能和作用,平整漂亮的草坪也就从贵族的奢侈品转变成了中产阶级的必须品。

但现代的绝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己家门口能有一片草坪,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生活在历史的枷锁当中,过去的我们认为草坪是一件值得崇拜和追求的东西。当我们现在知道了这段关于草坪的历史,在将来购买或装修新房的时候,或许就会认真的考虑草坪的必要性。

看到草坪的故事,我想起近些年大家经常取笑的“凤凰男”: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学习非常刻苦、非常努力,考上不错的大学,毕业后在城市里找了不错的工作,非常努力也小有所成,但他们身上有一些诸如过分敏感、过分节约等“城市人”看起来相对猥琐的特质,这些“凤凰男”往往会非常痛苦,甚至憎恨自己的父母。

但是如果他能好好想想家族的历史,就会知道自己身上这些猥琐的气质只不过是历史的产物,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完全没有必要继续如此,理解了父母,他反而可能冲出身份的牢笼,从此不再猥琐。

我们身上还有无数的枷锁,赫拉利尤瓦尔在开篇几十页的地方就讲到,数万年来一直困扰人类发展的三大问题是饥荒、瘟疫和战争,《论语》也说过“子之所慎:齐、战、疾”,因为无论是饥荒、瘟疫还是战争,一旦爆发就能让一个国家人口死亡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几十,而这些东西都不可预测,谁也保不准哪天就会发生,所以生活在古代的很多人生活都非常艰苦,也不敢想象和追求太遥远和美好的未来。

而发展到现代,因为科技、经济和政治的进步,这三个问题都基本被控制住了,如果再发生这些问题,大家不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会觉得某个政府或者国际机构没有尽到责任。

在远古农业社会,人类暴力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15%,而在20世纪,这一比例降至5%;到了21世纪初,更是只占全球死亡总数的1%.令人闻风丧胆、在世界各地到处制造和传播恐惧的极端恐怖分子,2010年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数是7697人,而在同一时间,因肥胖及相关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300万人。

对美国人或欧洲人(对我们又何尝不是)来说,可口可乐对生命造成的威胁,远比基地组织要大。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这句话几乎可以应用于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期。

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困扰智人的饥荒、瘟疫、战争三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今天,在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据说现代社会一个中等收入的普通人,所享受的生活比过去的帝王将相还要好;然而,我们却并没有因此而活得更快乐,而是更加痛苦、更加焦虑……

我们都站在一个叫 “现在”的十字路口,在我们的面前有无数条路,无数个未来,沿着任何一条路走下去可能会遇见完全不同的未来。

3.读《人类简史》心得体会 篇三

人之初是野蛮的,也是淳朴的,后来树大分叉,各民族都发展出自己的文化,华夏人,在不叫汉族前,和匈奴鲜卑等胡人一样的高大,是北方人种,而且没有宋亡以后汉族的奴性和媚骨。大家想想,五胡乱华期间,仅存的两百万汉人能将数量更多的胡人赶出中土,不是因野性仍存?经元丶清,汉人没了野性,一个日本人便可管一个县城,几个小分队可押上万战俘上刑场在首都南京,旷世罕见,对外驯良并不妨碍他们对内的狠。阴险,奴性,是狠的变种。

智人,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最狠的,所到之处,生态破坏殆尽。汉人也不例外,其祖华夏诸部,与北方其他民族是没区别的。后来有了区别,是因为他不再是游牧民族,专事农耕,生活也更有保障,安居安业,不像原先一样逐水草而居。生活安定下来,人和气得多,也有时间研究儒学了,但骨子里的阴险,是改不了的。奴才对主子恭顺的另一面,是执行主子指示对他人的狠劲。所以,这片土地上,吃人,被吃,几千年!

不能歧视其他民族,都一样的,各民族都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文化,汉文化并不高端。在几千年里,汉人多数时间过得并不比欧洲好,不仅指物质上,其他方面亦如此,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流毒贻误至今,更多表现在民间,专制阴险文化制造人际的隔阂和仇恨。智人驱赶直立人,当代社会不也到处是歧视和排斥?你我祖先天南海北,现都归化汉族,都信马,井冈山方寸之地,不也分客籍本籍龙争虎斗?人与人是不同的,这不同便是人际仇恨的理由。你有的我没有,所以满清便抢掠明朝,后来干脆一口吞下,谁叫你富有,这就是罪。有知识的臭老九没权,大老粗当权,可神气了,把你整得死去活来。这不只是“”中的景象,现在你去看看国企四大银行那些世家子弟的嘴脸,便知“”还在,几千年如此。

4.读中国哲学简史心得体会 篇四

写史易,写简史难。一部《中国哲学简史》,那就是一种成竹在胸的从容不迫,一本小小的册子后面有冯友兰先生多少年的学问和人生经验垫底。本书不枯燥,不高深,细细品味,心中那几分迷茫渐渐拨开了云雾,透出了些许的曙光,平添了几分理智。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前面说过的“哲学达理”。

这本书的最后,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了四个阶段: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从其解释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哲理,给人以无穷的人生启示,对于人的修身养性、达理明智有着积极的启发。虽然不能说读了此书就可以将个人的人生境界提高到“天地境界”,但是,当沉浸于此书时,恍惚间有时似乎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天地境界了。“无所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太一”、“在形象之外”,所有的一切都萦绕脑海中。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王国维先生是在研究古代文献之后的感悟,与此相同的,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也是以古代文献为基础的。对于这本书,喜欢思索人生的,喜欢禅、道、儒家道理的,可以作为哲学来研究,并有所收获。对于那些累于哲学之人,本书也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品读。本书语言简洁而不失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因而完全可以当成一部研究文化史实的书来读。

上一篇:梦想与收获作文下一篇:数学复习资料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