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放教育的理解(精选16篇)
1.对开放教育的理解 篇一
我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上课的时候老师给了一个素质教育的定义,之后我又在网页上找到一个素质教育的定义。
老师给的定义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素质教育。我想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的达到上述所定义的那样。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有侧重,首先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再是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不再是应试教育过分关注学生成绩,也不是只关注文化成绩,而是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强调的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
我在网络中搜索到的另一个定义是: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网络中的定义更加明确的说明了素质教育应该重视的地方,同时指出他是和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是和应试教育对立的一种新教育方式。
然而现在,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仍然在继续,仍然没有达到定义中的样子,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是缓慢的,成效也是不够明显。
在我看来素质教育是不再以考试定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它是多样的。它可以是有书面考试,答辩,实验考查,社会实践作业等来衡量。记得我看的一部电影,美国的一部电影,名字叫《把爱传出去》,主人公是一名初中生,他生活的家庭是个父母祖上都酗酒的家庭,然而他在上社会课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完成一个改变他人的事,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这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作业。但是他做到了,他想帮助一个人,然后让这个人再帮助三个人,这样就可以改变一个人,让一个人变得乐于助人。他做到了,虽然最后他被混混杀害,但是他改变了周围,温暖了世界。这个实践作业,放在一个成年人身上,他可能都不能像个初中生一样完成得好。然而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这样的人。
以我自己所受的教育来说,仍然是陷于应试教育这个泥潭中的,尽管有众多优秀教师在这个十几年的教育实践里,不断的强调素质教育,或是想着办法实现素质教育。然而我还是比较适应考试这个选拔人才的方式,其关键是大部分学校还是看学习成绩,不看有没有专长。现在我所在的学校,开始了一个新的学分制——实践积分,我虽不太喜欢这个东西,我觉得实践加分的东西太少,但是这个的确是个促进我们参与实践,不拘泥与考试的好办法。也督促我在大学四年里做一些实事,真正的提升自己,而不是空泛的度过。
素质教育改革的路程很长,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重视知识传授,还要重视思想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我不愿看到我们的素质教育没有成效,没有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哪怕培养不出改变世界的人,只要他个性善良,诚实肯干,生活得生动活泼,能够为自己,为家人,为周遭做有意义的事,那都是成功的素质教育。
2.对开放教育的理解 篇二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在对改革开放历史背景、目的和性质作出概括的基础上, 又鲜明的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十七大报告中的这段话, 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地位和巨大之义的高度概括和精炼表述, 其含义十分深刻。也是我们深刻理解、评价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最基本的依据。本文是就此阐述几点认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概括的这句话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深刻内涵。其中, 是“命运”与“关键”两个词。决定命运, 是最大最根本的事情, 而关键抉择是说明了在决定当代中国命运中面临许多问题, 需要做出许多抉择。而抉择时需要行为主体面临多种选择其中包含着必然相反相悖选择方案或道路;要求选择出一种决定性作用, 称为关键。这种选择是对行为主体智慧、眼光、勇气、胆识等多方面的严峻考验。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生死存亡, 命运的好坏。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共这样一种带有关键性的决定命运的伟大抉择。
在做出这种抉择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 中国正是面临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当时的情况是:国际上一个以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增强竞争力的核心与重点的时代到来了, 以科技与创新为发展经济的关键点与核心推动力的时代已经来临。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已近末期, 国际关系两级为特征的时代已经初显出前苏联冷战中的发展内力不足、体制僵化端倪。许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及中国周边一些国家, 在这一时期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积极参与国际联系, 加强改革, 制定相应政策, 使本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增强。
从国内方面看,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极其艰苦的选择发展道路时期。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后不久, 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综合国力薄弱, 人民生活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甚称悬殊, 与几十年前的发展水平相近, 这支高于对应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也明显落后, 差距拉大了。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将选择奋起直追、改变现状。这是一个摆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最现实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然而, 认识到落后只是一个要发展的前提条件, 想要发展也是一个愿望和动力。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是如何才能实现发展问题。而恰恰是如何才能实现发展, 是最具难度、最富有考验性的问题。在如何抉择问题上, 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对待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实践状况问题。
我们知道,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内在矛盾运动的基础上,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产生后, 就显示出其指导社会革命运动实践的巨大作用。因此这个理论作为指导, 在俄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并在其后的很短的时间里, 在世界上先后出现多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作为与俄国毗邻的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 近代史上积贫积弱。在当时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都试图努力找到解决中国命运出路的道路经历一次次的失败证明不能解决问题之后, 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良方来挽救中国命运成了一种现实选择, 唯一正确的选择。
3.对“教育走向生本”的理解 篇三
一、一切为了学生
1.一切为了学生,必须承认学生是发展的人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新课标强调“我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者,更应是研究者,要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命运掌握在学校和教师手里,教师是学生幸福生活的缔造者,学生的人生能否幸福,需要教师引导、激励、唤醒其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发展性评价观,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具多元智慧的学生。
2.一切为了学生,必须承认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教育的体验者和丰富者。因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品质、性格、智能、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的独特性而更需要激情和创造。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是一种财富,教育因此而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各异,因此应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由、充分、尽可能地发展。所以,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重建“以人为本”“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3.一切为了学生,必须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性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知识和思想基础及行动规律,这些都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也包括知识。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需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组织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学生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二、高度尊重学生
1.充分信任并真正尊重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赢得学生的爱戴。信任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教育教学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和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沟通。
2.赏识学生
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为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赏识,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赏识。
3.放下架子,主动接近学生
要了解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
三、全面依靠学生
依靠学生应该做到五多三少。
1.五多
(1)多谋划,交代任务后可渗透一些成功经验,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实施完成。(2)多诱导,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3)多沟通,弱化学生对上一代人的不同程度的“警惕”与“抵触”,让学生能敞开胸怀。(4)多关心,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5)多做表率,既要言传,更要身教。
2.三少
(1)少空话。三思而后“说”,说后必行,行后必果。(2)少批评。面对问题,尽量疏导、诱导学生。(3)少包办。不当“保姆”,尽量让学生自己干。
总之,教师只有对“教育走向生本”透彻理解、具体落实并长久坚持,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走向成功。
4.关于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解 篇四
现代职业教育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各级各娄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实现适应需求、有机銜接、多元立交.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现代职业教育实现“更快发展”应该是2013年的重要特征。现代职业教肓的现代性表现在:
一、职业教育理念:服务面向从传统产业体系转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人人成、多样化成才观;服务人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的教育观;以素质能力资格替代唯文凭学历的评价观;校企合作、工学融合的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观等现代职业教育观。
二、职业教育体系:是指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以包括技工教育在內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筹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肓和专业学位斫究生教育为主体,相互銜接、协调发展、开放兼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以实现中、高职“十个衔接”为突破口,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体糸架枸,十年內建成具有中围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职业教育制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多渠道投资制度、职业院校质量评价制度等
四、职业教肓标准: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职校师资准入标准、羔训基地建设标准等。标准的完善和功能发挥是现代职教的重要体现
五、专业设置与专业內涵建设:专业动态调整与教育内容调整肌制的建立,专业目录的发布,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等。
六、职业教育条件: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设备设施、师资队伍、教学手段等要有显著的变化和改善。
七、职业教肓质量:突出体现在培养人才的结构、规格、素质等,要能滿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要求,要能满足就业市场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总之,职校学生含金量的提高,社会认可度的提升,是职业教育现代性的根本标志。
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而户生与兴起的,要深刻理解十八大精神,必须要深剂理解现代户业体系以及它与国家的2位一体、建设布局、新四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关于此向题下次再说。望你们把已经做过的和将要做的项目,放到以上七条中去理解,可能会有新的认识,起码足从本源上加深认识,再用十八大精神来检查,更易看到差距。
5.对开放教育的理解 篇五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探寻教育活动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与教育研究相比,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更为具体: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教育技术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与心理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较大的相似,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它们的最核心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还不成熟,需要借鉴心理和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教育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5个基本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课题是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任何研究都是有一定的课题的,都是对一定的课题进行的研究,因此,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确定研究的课题,只有确定了研究课题,研究活动才是有的放矢。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研究的设计。在研究课题确定之后,有必要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系统的构思,设计好研究方案,以保证教育研究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条不紊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的设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它包括查阅文献资料、提出研究假设、明确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等具体工作。第三个环节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科学研究是以充足的论据为基础的,只有在具备充足可靠的论据的前提下才能得出研究结论。科学研究的论据主要存在于各种资料之中,以各种资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资料代表了基本的科学事实。确定好研究课题和作好研究设计之后,就要根据
研究课题及其设计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在教育研究中,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通过自然观察、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和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收集。第四个环节是资料的分析处理。在教育研究中,作好研究资料的收集工作之后,还有必要对所收集来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发现资料中所体现的规律,以此作为作出研究结论的基础。第五个环节是研究成果的表述。在教育研究中,在分析处理资料的基础上,就可以作出研究的结论,并将研究结论以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表述出来,这就完成一项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以上5个基本环节是就完整的教育研究而言的基本的研究过程。并不是每一项教育研究工作都包含上述5个基本环节。有时,教育研究在上述5个环节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上还会有反复。广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表现出较强的层次性,最高层次的方法是方法论和认识论,它是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第二层次的方法是指一般科学方法,它是能够独立应用于教育科研过程中的主要的、具体的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第三层次的方法是为上两层次方法提供服务的那些技术性或辅助性的具体方法,如图示法、列表法等。这里简要列举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文献检索概述
(1)概述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人类已有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而认识教育领域内规律性问题的方法。主要手段是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研究者通过对古今中外有关教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借鉴
和比较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以及不同个体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与教育措施,从而为当前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2)实施步骤
历史文献法研究的步骤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即拟订文献研究计划,收集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撰写论文或文献综述。
2、观察法
(1)概述
观察法是人们在自然常态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所取得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有直接观察、间接观察之分,直接观察是指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获取资料,间接观察是指运用科学的仪器装置而进行的观察。
(2)观察法的基本特点
观察法可以当时当地观察到行为发生的过程,而非像测量法那样仅限于对行为结果的考察。但有时不能立即保证观察者观察到预定的内容。观察法能够获得不能直接报告或不便报告对象的资料。例如,幼儿受自身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报告他们的内在体验,精神异常的人所报告的资料也不能全部采用,这时我们就必须借助于观察去获得资料。
观察法可以直接了解并客观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观察对象的反映性小,能够保持行为的真实、自然。但不能对影响行为的因素加以控制,难以探讨因果关系。
观察法通常不要求观察对象的合作,易于实施和操作,所获资料也较少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实施较其他方法更费时。
3、调查法
(1)概述
所谓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调查法是通过被试来收集资料与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方法来获取资料。调查法是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方法。
步骤:
(1)确定调查对象、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与方式
(2)拟定调查计划
(3)做好技术、事务及组织准备,试探性调查、修改调查提纲及工
作方案
(5)制定调查表、问卷及访谈提纲
(6)实施调查
(7)写出调查报告
(8)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并做出结论
当研究者采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之后,就要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工作,分析资料的实质是发现研究的主题和结果。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教育研究资料的分析既要把握教育现象量的规定性,又要探讨其质的规定性。定量分析就是对研究结果进行数量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依靠归纳,对结果进行描述、说明、解释,教育研究中要善于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教育研究成果是研究者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脑力劳动——智力加工而产生出来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增值知识。其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教育研究报告,也可以通过音像制品、CD-ROM和其它实物成果来表达。一般来讲,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会产生什么类型的研究报告。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就撰写实证性的研究报告,采用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就撰写理论性研究报告。前者具有比较固定的写作结构,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等;后者主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来证明和解释问题,主要包括经验总结、综述、述评、理论性的论文等。
学完本课程后我能 基本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和步骤。基本掌握教育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能从教育实践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新颖的、可行的研究课题。可以能按规范格式独立撰写论文。
6.对开放教育的理解 篇六
一、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普遍不强,尤其是在理解隐喻等非字面语言形式上表现得力不从心。Sperber 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有关交际的理论,阐释了话语理解过程,但未涉及隐喻的理解。本文用关联理论来阐释隐喻理解,期望能对理解非字面表达带来一定的启发。
从认知功能看,明喻、借喻与隐喻都是认知方式,因而本文把它们都作为隐喻表达进行分析。
二、隐喻的理解
以下从三个层次具体阐述如何借助关联理论来理解隐喻。
1、词汇型隐喻
此类隐喻的喻体由词或词组充当,根据喻体有无修饰词分为两类。修饰词可缩小喻体的语域,减少听者为寻找语境假设与话语的最佳关联而付出的努力。
Beauty is summer fruit, and for the most part 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 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
喻体fruit为读者提供了认知环境。修饰词summer加强了fruit的含义,把认知语境缩小为 Fruit is not easy to store in summer;Fruit in summer is fresh.并作为进一步推理的语境假设。明示中的youth和age暗含时间的流逝,与语境假设fruit is not easy to store.具有最佳关联,进而推理出Beauty does not last long.喻体无修饰词的词汇型隐喻也可借助这一模式来理解。
He’d been a pig about money.听者会在认知语境中构建假设:The pig is lazy;The pig is greedy……句中的money使读者获得语境信息It is about his attitude to money.,结合之前的语境假设作为推理前提,进而得出语境暗含He is greedy for money.2、句子型隐喻
此类隐喻是指整个句子为隐喻表达。
I bet John will spend all his money in a few days, because the money burns a hole in his pocket.前句的信息使读者获得语境假设: John does not live a frugal life.若把隐喻表达直译为“钱在他口袋里烧了一个洞”会让人费解。听者需在之前的语境假设上进行推理,可获得John’s pocket can not hold money.进而推出暗含意义John could not save money.此类隐喻中,习语、谚语出现的频率较高,常被用来描述相关情形。由于其意义是约定俗成的,我们很少会注意到这些隐喻用法。其意义的规约性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John hasn’t got a mind of his own on any matter of importance;he just goes with the tide.在句中新信息相关性的作用下,可得出语境假设:
a.John does not decide important matters by himself.b.The tide has more power to force people to follow.读者会在新信息go with与语境假设的关联中获得信息意图John just follows other people.取得语境效果John is easily influenced by others.3、超句子型隐喻
说者会用整个句群作为一个隐喻来传达交际意图,此类句群即为超句子型隐喻。例如:
考试时,Ann因不适影响了正常发挥,而Paul 却嘲笑她。Jessie 给Paul 讲了一个故事:
Some dogs found the skin of a lion and began to tear it to pieces with their teeth.A fox, seeing them, said “If this lion were alive, you would soon find out that the claws were stronger than your teeth.”
Jessie用故事包含的道理来映射Paul 的行为。从故事提供的认知语境中, 可获得下面的语境假设及暗含前提:
a.Ann didn’t get a good mark because she was ill.b.It is easy to knock down any being that is not in good condition.语境假设和暗含前提经过推理,最后得出暗含结论。
It is not acceptable to laugh at Ann.在清楚Jessie的意图后,Paul会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妥。如果Jessie直接示意,会使Paul感到尴尬。相反,此隐喻表达能在避免Paul尴尬的前提下起到劝诫效果。
三、结语
隐喻的理解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是复杂多变的。本文用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来解析这一过程,希望会对理解非字面语言形式有所帮助。同时,期望能把这种语言理解的方式运用到日常交际中。隐喻的理解也表明,学好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渗透在语言中的文化,语言是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语言的习得。
【参考文献】
7.对开放教育的理解 篇七
一、基于学生个体的课程解读力
教师需要对国家课程方案、地方课程方案、学校课程方案有比较深入的解读。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作为基层教师,不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国家课程方案、地方课程方案,把学校课程方案看清楚、想明白就可以了。我认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说,仅仅吃透学校课程方案还是不够的。一般来说,学校课程方案偏重于操作层面,理性层面的阐述比较少,而理性的阐述在国家课程方案和地方课程方案里体现得比较透彻,这样,如果仅仅囿于学校课程方案,就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嫌,视野就不够开阔。当然,对于教师,解读课程方案既要有宏观视野,登高望远,又要有微观视野,着眼于学生个体,要基于学生个体对方案进行解读。学校课程方案是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地方课程方案的精神,并基于全校学生和教师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但具体到学生个体,就不仅仅是落实问题了,必然有一个基于学生个体的再设计过程。要进行基于学生个体的再设计,首先就要教师基于学生个体对课程方案进行个性化解读,这种解读是一种将教育理性运用于教育实践的思考,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储备。
二、基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课程设计力
现在,有一个提法,叫做“生本课程”,也就是基于学生个体而设计的课程。“生本课程”由谁来设计?由学校来设计?不太现实。由学生来设计?也不太可能。只有教师来主导进行设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心智发展是有差异的,个性特征是唯一的,而每一位教师承担的又基本上是某一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课程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活动载体,承载着许多教育信息,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综合反映,所以个性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大事。谁最了解学生?除了家长,当然就是教师了。在某种程度上,有的教师比家长更了解学生。要进行基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课程的设计,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教师组成研发设计团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倾向性和个性,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家庭背景等因素进行设计。一般来说,由班主任和教研组长牵头,组织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对班级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比较有操作性,必要时可以聘请学科学习领域、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参与研讨,增强设计的专业性。
三、基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课程实施力
课程设计好了,接下来就是实施,在目前情况下,班级授课制仍然是中小学占主导地位的授课模式。在班级授课制模式下能否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如果可以又要如何实现呢?课程是由教师来实施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我们基本上还是采用比较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班级授课模式一般来说是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殊需求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对班级授课模式进行变革?现在有的学校在尝试小班化教学模式,无疑,小班化教学模式是对班级授课制模式的改进,但是,再小的班级也会有20人左右,还是无法比较充分地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能否在班级授课时间内,教师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学习?学习共同体一般是同质化程度比较高的,当然也可以进行异质化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尝试。学习共同体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而动态变化。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组织、释疑。当然,现在有些学校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教室,打造智能化课堂,探索在班级授课制模式下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尝试。
应该说,个性化教学和个别教学还是有区别的,个别教学指的是一对一的教学,个性化教学可以是一对一的教学,也可以是一对多的教学,只是这个“多”是具备某种特质的“群体”。这个群体应该是动态的,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群,同一学科不同的主题也可以有不同的群,群的组合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不同的授课模式虽然只是授课形式的差异,但是反映的都是教师对课程的实施能力,不同的授课模式对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不管是班级授课制还是其他授课模式,教师都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到学生个体的特质,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受益最多的或许是真正能针对其特质而实施的教育。
四、基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课程实施的评价力
对于学生个性化课程学习情况,学校可以组织评价分析,教师也可以组织评价分析,从学生个体发展来说,我认为教师的分析可能更有针对性,更具诊断功能。评价是为了什么?除了中考、高考,我认为评价就是为了诊断学生学业情况,诊断学生成长情况。教师应根据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当然,我们这里的评价并不仅仅指一两次的学业考试,要真正全面、客观地对一位学生做出比较科学的评价,仅仅根据学业考试的情况还是不全面的。教师更要关注学业成绩背后的因素。学业成绩的取得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心理因素,也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适切度因素,家庭环境的支撑因素等诸多方面,每一种因素对不同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力往往也不同,要具体分析到每一个学生,对我们教师来说,确实是莫大的挑战,要做许多细致的工作。比如要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体成长档案,对学生个体成长的连续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跟踪分析,根据分析做出专业化的诊断,根据诊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效益评估等。可以说,目前这些工作要求单个教师来完成还是比较困难的,学校可以为教师创设哪些条件,提供哪些支持,以促使教师能对基于学生个体的个别化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是校方需要思考的问题。
8.浅谈我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和实施 篇八
什么是赏识教育?实施赏识教育有何意义?针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如何实施赏识教育?下面笔者就以上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师长!”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和指责庄稼;而孩子成长有缺陷时,父母或教师却更多的是抱怨、指责和惩罚孩子,很少反思自己的错误。也正是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促成了孩子成长中的许多缺陷。赏识教育是一种与抱怨、惩罚相反的教育方式,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而赏识教育的操作原则就是信任、尊重、激励、理解、适度宽容和提醒或温柔惩罚。其特点是以孩子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并给以肯定和鼓励,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以实现孩子在有效激励的作用下的“正强化”教育。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附属内驱力理论等。
二、实施赏识教育有何意义
赏识教育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必要性,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和班主任,肩负着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教育义务。近几年,我针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实践和运用了赏识教育法,深深地体会到了在小学实施赏识教育法的重大意义。主要有:一是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二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三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五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六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七是学风、班风、纪律性等相对来说要好些。
三、如何实施赏识教育
1.明确几个相关问题
1)谁是赏识教育者?孩子不只是成长在课堂里、学校里,更多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里、社会上和自然界里,因此,实施赏识教育者不只是教师,还应该包括父母和社会相关成员。
2)赏识什么?赏识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人的素质要素包括品德、价值观、性格、兴趣、体能、智力和能力等, 因此, 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实施赏识,而应该是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教育者针对人的素质的各要素在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闪光点”施以赏识。这里的“闪光点”,指的是孩子的行为结果,是孩子通过劳动或努力所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父母所给的、先天的优越条件。如:相貌漂亮;衣服好看;生来聪明;个子过人等。
3)对赏识教育者有何要求?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门艺术。教育者的素质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要求教育者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和遵循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实施赏识教育法的技巧,做到既有育人的爱心又有育人的本领。
2.实施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
1)赏识孩子同时也要对孩子提出要求。“赏识”实际上是改变了孩子的心理感觉。如果只是赏识而不同时对其提出合理要求,也就是努力的目标,那么我们赏识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了,如果告诉其哪个地方能够再改进一下,那么,孩子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觉下向着目标迈进,这样我们赏识的目的就达到了。杨小军,对车、船、飞机之类的玩具非常感兴趣。在一次小作品展览中,小军用泡沫材料制作的舰船,外形非常逼真,受到同学的好平。老师特别赞扬了小军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说,遗憾的是船只是静静地浮在水上,要是能动就好了。这一赏识和要求,大大地增强了小军的内驱力。第二次在全区的小作品大赛中,他的作品荣获了一等奖。他将遥控玩具车的部件改装到泡沫舰船里,将小车轮改成螺旋叶,可通过遥控器控制舰船在水中的行动,将螺旋叶还原后,舰船又可以在地面上行驶,这就是他制作的水陆两用舰船。老师的提示和要求,激发了小军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使赏识教育的效用倍增。
2)表扬要具体,不要太泛化。当孩子出现了我们期望的行为时,一定要表扬其行为,而且越具体越好,不应含糊其辞地表扬其整个人,把表扬太泛化了,也不要太庸俗化。表扬太泛化,一方面对具体的优质行为起不了强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会以为自己全部很棒,这样对别人对他提出来应该改进的就不容易接受。表扬太庸俗化,会使被赏识者感觉被讽刺。
3)不要无意中奖励了不良行为,爱的赏识一定要有原则。大人说,“该睡觉了”,孩子抱怨或哭闹,大人让步。这样,大人无意中奖励了孩子的抱怨和哭闹。鼓励不良行为和鼓励优良行为是一样的,都会使这些行为得到强化。孩子的任性往往是老师、父母或他人无意中奖励了这种不良行为造成的,一次又一次的强化,任性的习惯就形成了。这种任性在家有表现,在学校有表现,将来成人后在单位会固执、要强、难以与人合作,其实这些个性都是小时候养成的。
4)赏识,并不排除提醒和温柔的惩罚。不用恐吓、讥讽、打骂等方法,而是用让孩子看到他错误行为的自然结果,或必然逻辑结果来警示。许多孩子玩带彩灯和音乐的玩具枪,老师规定只能在课堂外玩,如有违规者,收缴玩具,一周后退还。有一次,李睿在课堂上把玩具枪弄响了,全班大笑,老师不能继续教课。这时,老师必须执行规定,让孩子心理感觉到,社会生活是有规则的,而且要学会自律和遵守规则乃至法律。奖励和惩罚是相互作用的,都是教育方法,但运用时必须有原则。赏罚标准关系着孩子人格发展,所以老师或家长在赏罚时必须谨慎。一般来说:多奖少罚,大胆奖谨慎罚,公开奖私下罚,生气时或高兴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赏罚不当。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抚慰,都可能让被赏识者铭记终生,改变人生轨迹。
5)鼓励孩子要有技巧,少用物质手段,少与他人比较。杜文同学把倒在地上的椅子竖了起来,同时把地上的一片纸屑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这一行为被刚进教室的老师撞见了,老师既没有责怪其他同学没把椅子竖起来,也没奖给杜文写字本,而是将杜文带到自己身边,贴近自己的膝下,欢欣而又温馨地抚摸他的头说,“真乖,做得好!”此时,杜文的心情怎样,我们可想而知。老师的一句简单的评价,足以认可杜文的这一普通之举,足以激励杜文同学继续努力,也足以使其他同学意识到杜文同学的行为是良好品德的表现并决心向杜文学习。老师之所以没有加大表扬和渲染,其一是老师的言行已经达到了目的;其二是以免打击杜文身边的同学。
9.对成功的理解 篇九
对成功的理解之二、成功不是今天用了一个策略或者一个项目或者你听了一节西装课你就成功了,不要徒劳的想走捷径,真正的捷径是努力去经营,真正的成功是对困难的淡定,对未来的从容,对自己所有优点和缺点的把握。
对成功的理解之三、成功有时候甚至大多数时候可以用钱来衡量,但有些时候钱不能解决的东西很多,就比如说半夜醒来你的泪为谁流?为谁伤心所以在求财的时候要兼顾着自己的亲情,爱情,友情。
对成功的理解之四、成功不是前呼后拥的团队,他们大多数终会离你远去,真正爱你的人会在你没落的时候分一半食物给你,所以不要被假像迷惑,有钱的时候更要维护好那此真正爱你的人。这样才是最大的成功。
对成功的理解之五、成功不是爆发户,你越成功越要低调,不要跟别人说你有多少多少钱,这样别人会跟你借钱的,虽然人家不缺钱,至于为什么就烦您想想吧。做人要绅士!要会为自己的员工挡门,要学会为自己年迈的双亲洗脚,不要企图用钱砸死别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10.我对差生的理解 篇十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就不一样。另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班内出现部分学习落后的学生,情况纯属必然,作为教师首先应正确对待。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越是差生,越需要我们加倍呵护。所谓差生也有不同的具体行为和心理表现。一般来说,中规中矩的差生在心理上都有较脆弱的一面,他们遵循的仍然是向好学生学习和努力的行为标准,但因知识基础、群体关系、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无法摆脱差生的标签,因而内心常较为压抑,故心理创伤感也较多。有些玩世不恭,放弃好学生评价标准观念束缚的学生则相对较轻松,他们不再只认定学习这一条路,但对家长、老师的强迫其认真学好知识,则会有抵触甚至对抗心理。一提起他们,一直令老师束手无策,有的老师干脆置之不理,任其发展。这样就导致部分差生,通过上课破坏纪律等,寻求老师的关注,以求得受到关注的心理满足感。
分析“差生”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原因:
(一)没有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原因非智力因素构成了学习的内驱力,包括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意志等。虽然这些不能像智力因素一样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它也属于动力系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差生的智力水平一般都在中等以上,造成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学习动机,认为学习是学校老师的事,是父母的事,和自己无关,自己的学习活动是被迫的行为。他们对学习也没有兴趣,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有的孩子学习不好,玩电脑游戏却是高手,因为感兴趣,所以他们会投入其中,而学习不能。意志力表现薄弱,他们在学习上畏难,爱玩,因为玩的过程不需要意志力的维持。
(二)学习方法欠缺随着年级上升,对孩子的要求不同,各学科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果孩子缺乏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的应对学习上的问题,就会出现成绩落后的现象。在高中阶段,要求孩子自主学习的水平越来越高,如果孩子还只是一味的依赖老师,没有自己的方法,那么当这种依赖关系变得稀松时,孩子就无所适从。所以有的孩子表面上看并没有调皮捣蛋,但成绩也总是上不去。学习成绩落后,不爱学习,但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并非智力因素引起的。
(三)学习基础差,跟不上步伐。学习过程是有着连续性和继承性的,教学中的知识也是有一定的系统性,如果刚开始没有学好,很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会很明显的影响后续的学习。
分析差生心理特点,我们应该认识到:
(一)自卑心理在传统观念中,差生被当作坏孩子,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或家长的训斥,感到在班级里抬不起头来,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学习没有信心,消极,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形成后,会影响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习、同伴交往、亲子关系等。
(二)戒备心理差生因为成绩不如意而受到的批评较多,这样人们容易在心目中将这点不足扩大化,认为差生喜欢做坏事。即使他们做了一些好事,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周围环境的信任缺乏使得孩子将委屈感慢慢转化成戒备,表现对关爱的不理会与漠视,不轻易的接受别人也不向别人示好,这其实正表明他们需要关爱,需要理解和信任。
(三)逆反心理孩子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有上进心的,差生也是如此,但取得了不理想成绩后,由于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成绩缺乏理性的思考,武断的将一些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理解与情感需要被忽视了,他们从心底里开始“抱怨”老师和家长的不理解,处处对着干。
(四)惰性心理差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但他们很少能获得学习成功的经验,学习成了无趣的事情。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的丧失,是差生惰性心理的根本原因,他们变得贪玩,偷懒,害怕学习。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应该理解和鼓励差生,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帮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给他们更多理解,帮他们建立自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才是当务之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感情的教师能做好学生的工作。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对心灵上有过创伤的差生真挚地关心、体贴,才能帮助其解除身心痛苦,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落后状态,赶上或超过先进。
第二,要相信差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差生无非是消极落后方面的因素多一些,但再差的学生也有积极因素。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做他们的益友。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得好:“差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因此,他号召全校教师对差生要“以柔克刚”,用精神和物质力量感化差生,让差生得到尊重、理解、帮助和关怀。差生在心灵上虽然受到了创伤,但是他们仍然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尽管这种心理需要有时是微弱的,但它确实是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动力。
第三,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差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才能取得实效。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11.对开放教育的理解 篇十一
关键词:哲学解释学 理解 成见 教育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241-01
解释学,又称为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由于不同的人对理解有不同的看法,就有了一般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的区别。一般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认为理解是意义的复原,理解就是消除误解,揭示作品的原意。而哲学解释学家认为理解一种意义不断创造和生成的过程,其理解观是主张本体论的,从存在的意义出发,来重新审视一切,在不断加深我们对“理解”理解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看世界的视域。因而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史研究文本,教育史研究者和研究方法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 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
哲学解释学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作为理解对象,一方面表现为符号系统,另一方面表现为意义,理解的实质则是把握文本的意义。具体来说就是一下几方面。
第一,理解是意义生成。
海德格尔对“理解”的诠释如下:“作为理解,此在在可能性的基础上筹划它的存在。……理解的筹划有它自己的可能性——发展自身的可能性,理解的这种发展我们称之为‘解释。在这个发展中,解释理解地同化了被它所理解的东西。在解释中,理解并没有成为不同的东西,它正为自己。”这就是说此在的意义就是整个世界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被理解后才呈现在理解者面前,而是随着理解者的理解而展开生成的意义。这个生成的意义只是一个可能的世界,作品有它自己的世界,解释者也有他自己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解释者的理解中发生了接触后,融合生成了一个新的可能的世界——意义。
第二,理解是主体性的自我理解。
哲学解释学认为一切解释都是自我解释。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在理解中存在,在存在中理解,海德格尔把理解和人的存在牢牢捆绑在一起,因而人“在解释中,理解并没有成为不同的东西,他成为自己”。至于如何达到自我理解,在伽达默尔看来,“解释学过程的真正现实依我看来不仅包容了被解释的对象,而且包容了解释者的自我理解”,自我理解发展着自我“可能”的经验世界,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第三,理解是历史的、相对的过程。
哲学解释学对于一般解释学所一贯拒绝的“先见”和“偏见”进行了系统地辩护。对哲学解释学来说,“先见”和“偏见”不仅不是障碍,相反,它们恰恰是解释和理解得以可能的条件和前提。现代哲学解释学强调:理解者无法摆脱历史和传统的制约。因而理解是历史的、相对的,也是过程的。在伽达默尔看来, “我们在理解活动时,不可能不带有理解的意图”。由此“先见”不再是需要着力加以克服的障碍,而是为丰富的理解创造“积极的、建设性”的可能性。
第四,理解是效果历史意识
伽达默尔在对已有解释学循环的分析中,提出只有时间距离才使解释学的真正批判性问题得以解决,所以“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因此解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伽达默尔称为效果历史),并且理解从本质上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第五,理解是辩证的、超越性的“视界融合”。
“视界”在哲学解释学中具有特殊的哲学意义,是指一个人在其中进行领会或理解的构架或视野。哲学解释学认为,每个人作为一个历史的存在者都处于某种传统和文化之中,历史、传统及语言从一开始就形成了理解者的一个意向性的视野,也就是“视界”,而人也因此而居于某个视界之中,在“视界”中生活和理解,不存在与人的特殊视界无关的理解。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遭遇、交融和沟通,不断生成、扩大和丰富,向一种向更高的视界提升,于是新的意义不断产生和获得,这种不同视界不断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称之为“视界融合”。
2 哲学解释学对教育史研究的启示
(1)呼唤“理解”的教育史文本研究
在教育中,“理解”被认为是某种认知方式的派生,存在于某种具体的认知过程中,是和“学会”,“懂了”,“掌握”等具有同等意义的此,或者是等同于“情感”上的沟通和一致。对于教育史的研究就停留在“懂了”的阶段,并没有深入探讨。哲学解释学强调从人的存在、文本的存在来“理解”,是一种生成的意思,进行教育史的研究要对教育史文本(即教育史料)作自我理解,肯定其存在的价值,确定我们研究它的意义,进而明确教育史研究的目的。
(2)正确对待“成见”的教育史研究者
哲学解释学认为,任何理解都是带着成见的理解。教育史的研究也不例外,各个史学家对史料的理解都带有他们的“成见”,因为所处时代、背景、价值观等的不同形成他们对史料理解的前理解,就出现在对同一个史实有不同的理解。 “成见”作为人的历史存在,不仅是理解的前提,而且在时间中通过理解展示出人将来存在的可能性。所以,在教育史研究中,就必然考虑其他史学家的“成见”,其研究者要明确一点所有的史料都带有前人的“成见”,在史料的陈述中不免带有个人的主观情感,因而在研究中要用辩证的、客观的态度对待成见。
(3)教育史研究者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意识
研究方法是教育史研究者正确认识教育史料的手段,可以说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教育史料)构成了研究理解的效果历史事件,研究方法就是这个事件的呈现。研究者对整个教育史研究过程这一效果历史事件的认识,首先决定于他自身对于这一事件的效果历史意识。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必须具有较强的研究方法意识,这是研究者研究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史研究中,研究者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效果历史事件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任何研究方法都是一个特定的效果历史事件,历史性中的时间性、地域性和情境性构成了它的特殊性,那么呈现这一事件的研究方法自然而然要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又会造成了教育史研究的不足,所以在研究教育史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研究方法的不同。
3 结语
哲学解释学为我们教育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眼光。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出发,教育史的研究首先要对教育史料进行理解,同时对教育史自身存在进行解释;其次,教育史研究者应该在“视界融合”的过程中认可“成见”;最后教育史研究方法应该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陈海飞.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J].高校理论战线,2005,02.
[2] 王爱玲.基于解释学哲学的关于“理解”的教育主张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9.
[3] 李兵.解释学研究范式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12.对胡克定律的理解 篇十二
理解1:弹簧秤的示数应是弹簧秤自身弹簧弹力的大小。
例题1:如图1所示,两个质量分别为m1=2kg、m2=3kg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用轻质弹簧秤连接。两个大小分别为F1=30N、F2=20N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在m1、m2上,则()。
A.弹簧秤的示数是10N
B.弹簧秤的示数是50N
C.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弹簧秤的示数不变
D.在突然撤去F1的瞬间,m1的加速度不变
这个例题涉及到弹簧称的示数问题。有些同学有疑问:弹簧秤是测力的工具,可弹簧秤指示的是哪个力的大小,是F1的大小,还是F2的大小?是A选项F1-F2=10N对,还是B选项F1+F2=30N对呢?
我们再看弹簧秤的原理———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和弹簧的形变量(伸长或压缩值)成正比。写作F=k·x,其中:“F”表示弹簧的弹力。看来,弹簧秤的示数应是弹簧的弹力而不是F1的大小,也不是F2的大小。不是A选项F1-F2=10N,也不是B选项F1+F2=30N。
当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必须是静止状态(匀速状态很难做到),这时物体受到的弹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弹簧秤的示数才等于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当物体有加速度时,弹簧秤的示数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会出现超重、失重的现象。
解析:以m1、m2为整体受力分析得:F1-F2=(m1+m2) a,求得a=2m/s2;再以m1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得:F1-F=m1a,则F=26N(弹簧秤示数),故A、B错;突然撤去F2的瞬间,弹簧不会发生突变,仍保持原有的形变量,弹簧秤的示数不变,故C正确;突然撤去F1的瞬间,F1消失,m1只受弹簧的弹力F=m1a1,得a1=13m/s2,故D错。
答案:C。
理解2:轻质弹簧上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
例题2: (2004全国理综Ⅱ卷)如图2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 (1) 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 (2) 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 (3) 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 (4) 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l1、l2、l3、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
一些同学之所以做错是因为忽视了很关键的一句话: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在高中物理阶段,所有的弹簧都是“轻弹簧”,也就是忽略其质量的,即m=0。取弹簧中一小段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如果m=0,则有F合=ma=0。因此,无论弹簧做何种运动,加速度是多少,它受到的合力都是0。也就是,弹簧上的弹力是处处相等的。
解析:在题目所给的四幅图里面,不管弹簧做什么运动,只要右端给出的力的大小都是F,以弹簧的右端点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可知弹簧弹力等于F,其伸长量也自然是相等的。
答案:D。
理解3:弹簧的弹力只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例题3:将金属块m用压缩的轻弹簧卡在一个矩形的箱中,如图3所示。在箱的上顶板和下顶底板装有压力传感器,箱可以沿竖直轨道运动,当箱以a=2.0m/s2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上顶板的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6.0N,下底板的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10.0N。若上顶板传感器的示数是下底板传感器示数的一半,试判断箱的运动情况。
该题有一隐含条件:弹簧长度没有改变,弹力不变。
解析:下底板传感器的示数等于轻弹簧的弹力F,金属块受力如图4所示,上顶板的压力为N=6.0N,弹簧的弹力F=10.0N和重力mg,加速度为a,方向向下。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N-F=ma,求得金属块的质量m=0.5kg。
13.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篇十三
杨庆银
工匠精神是一种信念、执著和信仰,是一种对工作的坚持,是一种修炼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同时也是提升个人价值的双赢。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想。
一、怎样才能具备工匠精神?
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近百年来的历史演进,外族入侵,内战纷争等各 种动荡因素,中国所存留下来老的企业所剩无几,没有能够很好的延续和传承其优良的传统。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心中只有一个观点,无论你使用什么办法,只要能赚到钱,那就是成功。对于产品,只要能卖出去,能赚钱,就是本事。
工匠精神应该是精益求精,对每一件产品都要精雕细琢。把自己的产品视作有生命的,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几近苛刻,能做到99.99%,绝对不会做到99.9%。使自己的产品能达到最大的寿命极限,能留芳百世。有一个严谨的工作态度,不考虑利益的得失,这才是工匠精神。
国人在金钱的诱惑下,许多人变得浮躁,一心只为赚钱,这就是目前中国的现实状况。首先,应从改变大家的观念入手,使大家都能沉下心来,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不但是为企业创造利润,同时也是做自己的事业,做自己的业绩,做自己的作品。这才是工匠精神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前提。
二、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
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对每一个产品,每件事情都能有严谨的工作态 度,才能精益求精地、精雕细琢地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工匠精神,往小的说,可以使自己的事业做好,做精,多而使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得以提高,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得到更大的改善。往大了说,可以振兴我们的民族企业和品牌,能让我们的产吕在世界上能有一下精品的好口碑,才能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强国,才能真正的复兴。
中国的玉器雕刻家,从选料开始,能选到一块能够适合雕刻的毛石,是多么的不容易,选好料还要精心设计,光是设计就需要好长时间,需根据玉石质地和纹路,来设计雕刻题材。如翘色,还需设计的精巧,让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件大的作品需几年,或者十几年才能完成。每件作品都是艺术家赋予了它生命,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三、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信仰
14.我对内核的理解 篇十四
今天开始进入了linux内核本质的讲解,对于内核,以前我的感性认识就是觉得是个大的程序,组成了一个操作系统,通通过学习我才明白,以前的看法是片面的。
1.内核本质:其实内核就是一段可执行的二进制代码,也可以说是一段可以执行的C代码,与一般代码不一样,一旦内核开始运行,就会无限执行,除非用户关机。那么内核有什么用呢?在硬件角度看来,内核就是用来管理硬件和维护硬件的基本功能。在应用程序的角度看来,内核就是为应用程序服务和管理应用程序的工具。不知道这样说对内核的理解是不是完整,我们学习内核,也是从宏观角度来感性认识内核。
2.内核是怎么运行的?要回答这个问题真是不怎么该怎么写。我从我的理解开始,从简单应用层来看内核运行机理:首先,内核启动的时候有一段汇编代码首先执行,然后才是跳转到一个main.c函数中,这样才真正进行内核启动,而main.c就是我们的C代码而已,只不过这段代码很大,二百多万行,需要我们管理、引导、编译而已。这里不得不提linux内核源码组成机制。
15.对“一事不再审”的理解 篇十五
我国民事诉讼法为体现效率和公平, 引进了“一事不再审”原则, 因对该原则的规定过于概括, 以致于在审判实践中对该原则的把握或认识出现不一致。期望对该原则有权威的解释或说明, 以便对该原则适用的统一。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 (五) 项规定, 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 当事人又起诉的, 告知原告按照申诉处理, 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除外。我们一般认为民事诉讼法的该条规定视为“一事不再审”原则的体现, 该概括性的规定, 如何理解, 在司法实践中又如何操作。笔者从代理的一民事案件中作简单的剖析:
洪某诉江苏某电器有限公司代位权纠纷一案, 洪某对南京某担保公司享有到期债权并经法院判决, 南京某担保公司对江苏某电器有限公司享有到期债权但未主张, 洪某遂向南京某区人民法院诉江苏某电器有限公司及第三人南京某担保公司主张代位权, 诉求中洪某主张本金及部分利息, 法院判决江苏某电器有限公司履行相应义务。江苏某电器有限公司不服一审法院判决, 提起上诉, 该案在二审达成调解协议, 即:一、某年某月某日前, 江苏某电器有限公司给付洪某人民币多少元;二、双方之间再无任何争议。该案因江苏某电器有限公司未主动履行, 该案在执行阶段达成执行和解协议, 确认双方之间再无任何争议。随后, 洪某再次向向南京某区人民法院诉江苏某电器有限公司及第三人南京某担保公司主张代位权。诉求中主张在上一次诉讼中未主张的利息。
对该案有如下不同的理解, 主要观点归纳为:
一、该代位权纠纷案件, 洪某曾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已经做出实体判决并生效且履行完毕。
现洪某再次就该诉求提起诉讼, 属于重复起诉, 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 (五) 项规定, 属“一事不再审”, 应裁定驳回洪某的诉讼。
二、该案虽为同一案由、同一原被告, 但诉求不同, 且与上一
次诉讼不具有重复性, 不属于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事不再审”的情形, 据此, 法院应当立案受理。
三、该案表面上虽属于同一原告、被告及第三人, 对该案中的诉求与已经生效判决的诉求不同。
且在二审及执行阶段解决的问题均属于上一案件的事由, 同时也只能解决上一案件, 不能影响其他案件的审理。
我们认为, 从上述截然不同的观点, 是对“一事不再审”的原则的理解的不一致, 结合民事诉讼法规定及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民事送诉法 (实用版) 》第52页, 对“一事不再审”的解释是:“一事不再审”指的是相同当事人就同一争议基于相同事实以及相同目的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法院进行诉讼的情形, 法院不应审理已经经过法院判决的诉讼请求。
基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及上述解释, 对本案的分析为:
1、当事人相同
第一次起诉原、被告及第三人与第二次起诉相同, 而非不同当事人。
2、诉求或目的
第一次诉求为代位主张未到期的债权及利息, 第二次为主债权的利息部分。诉求或目的基本相同, 只是表述的名称略有差别。
3、事实相同
均是基于代位权诉讼, 只是在事实部分的描述中表述为本金已经付清, 尚有利息未付清, 可以说事实相同。
4、法院相同
第一次起诉与第二次诉讼均在南京某区人民法院, 案件管辖法院相同。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1、当事人不得就已向法院起诉的案件再重新起诉;2、判决生效后, 就产生既判力, 当事人不得就双方争议的法律关系, 向本法院或其他法院再行起诉。
综上, 我们认同第一种观点, 即该案属于“一事不再审”案件, 应裁定驳回原告洪某诉讼。
16.对“有效”课堂的理解 篇十六
笔者仅就“有效”的理解做一些自我的阐述。
1.何谓有效的课
关于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说法,笔者以为:有效的课应该是有效益的课,也即高效益的课是有效的课,但高效益的课最终需要落实到学生的有效的学习上,因此,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就看学生是否有效性的学习,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习是有效性学习呢?
(1)有效性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高效益的引导下,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的活动过程。
(2)有效性数学学习:不仅教师要具有高效益的教的过程,学生也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认知学习,而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激活学生“理解、沟通、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等活性因素,从而进入高认知、高参与、高情意的学习境地,这里的“三高”也是有效性数学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高认知”的课是有效的。
[教学讨论]无理数概念如何引入?
法一:从比较旧知识中引入。
从复习有理数概念开始,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而整数和分数都可以化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但有些数,像π这样的数,小学里就知道是一个无限的不循环小数,这样的数就是无理数。
[评价]这完全是由教师主宰课堂,理性地阐述、灌输,让学生消极接受,是一种同化的方法,显然对极大多数学生来说,对无理数这个抽象的概念是难以接受的,如果能接受,也是低认知的,只有靠课外大量的题型来强化理解,自然谈不上是有效学习。
法二:从归纳的感受中引入。
教师先出示课件,呈现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提问学生边长是多少?然后建立无理数模型,通过计算机描述,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评价]表面上看,这种方法是一种逐步的归纳思想,让学生有一个感受的过程,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仅烦琐,而且,学生难以适应和理解,在课堂上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认知程度也是不高的,因此,也不能说是很有效的。
法三:从感知中引入。
教学中我们不妨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从感知着手:
上课开始,教师手拿一个骰子提问学生:“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学生感到诧异:“老师怎么把赌具拿到教室里来,这不是搓麻将用的吗!”接着教师把一位学生请到讲台前抛骰子,教师作好记录,黑板上跳出一串数:2.25361554261……,这时,教师问学生:“无限地投下去,结果出现的数能循环出现吗?”由于这是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又贴近实际,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了无理数的概念。
[评价]这是一种巧妙的知识联结,是对大多数学生是行之有效的适合的策略,由此可见,要使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让学生适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再延伸一点说,一个数学基础很差的学生,一定要进入奥赛班学习,肯定是不适合的,也就是无效的,因此,我们要评价一堂好课,是否适合学生是很重要的。
第二:“高参与”的课是有效的,
一看学生是否能很投入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看是否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另一方面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好的课。
三看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是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
有的教学非常热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十分贴近生活、能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然而,许多这样的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显然,这样的课也是无效的。
第三:“高情意”的课是有效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下现代数学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要达到此目标,教学应注重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要求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把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群体工作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的培养也作为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处理好智能培养与心理发展内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先生50多年前就指出: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去教育学生,才能满足他们的真实感,”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中主要观察点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应主要考察以下六个方面:
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②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③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④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
⑤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⑥师生之间的共同情感体验。
教无定法,个师个法,数学课堂就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谨以此文,与各位同仁共勉加油!
【对开放教育的理解】推荐阅读:
开放式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很重要07-13
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06-22
关于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06-22
浅谈高校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论文11-10
北京电大开放教育专科09-30
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指南》学习心得10-13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09-09
对教育的意义的感悟07-29
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影响09-05
对教育理论的看法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