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

2024-09-26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精选7篇)

1.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 篇一

二、儒家礼节原则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敬让

《礼记·聘义》说:“敬让之道,君子之所以相接也。”《礼记·曲礼》开篇便说:“毋不敬。”孔子也曾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些都鲜明地点出了敬让是礼之本质。

有了敬让的原则,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自然能处理得比较妥贴。这些细节在《礼记·曲礼》中随处可见。如在家里,“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到人家作客,“户开亦开,户阖亦阖”。送人礼物时,“赐人者不日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遇到丧事,应是“临丧不笑。望柩不歌。送丧不由径”。

(二)礼不妄悦人

梁漱溟先生曾说:“所谓礼者,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与人交往量力而行,不可言过其实。孔子曾批判过这种没有行动,仅用语言讨好人的做法。他说:“巧言令色,鲜以仁。”所以《礼记·曲礼》这样规定:“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贫者不以财货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其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真实无妄的仁爱之心。

(三)不苛求于人

《礼记·曲礼》说:“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正因为君子不要求他人全心喜欢自己,也不要求他人全力为自己尽忠,所以才能使得交情完美地保持下来。同时,孔子也满怀信心地告诫我们:“德不孤,必有邻。”精力放在完善自己的品德上。

(四)群居有则

人们在交往中难免会群居。群居应注意什么呢?孔子曾感叹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非常反对不以善道相切磋,终日言而不及于正义,却专好耍小聪明的群居的。此外,群居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要“群而不党”。只要是以道相处,以和相聚,一定不会结党营私的。

人际交往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难题,因为未能真正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或者行动力不够。如敬人,初次相见很敬,但在一起久了,就不敬了。渴望有好的人缘,希望自己在困难之时有人能伸出援助的手,但常常事与愿违。其根本还是语言的花架子太多,而助人的行动太少。

此外,大学生的群居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即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有的甚至打群架;还有的拉帮结派,影响团结。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问题,重温儒家经典中的日常交往的重要原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三、儒家男女之间的规范与当代大学生爱情婚姻

《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段话解释了人类社会文明产生的过程。不难看出,儒家十分重视男女之间的关系。

这一思想在《礼记》中还有论述,如《礼记·郊特牲》有言:“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礼记·昏义》说:“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日:‘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由于先人把婚姻看作是为了结两性之好,而不仅仅是为了两个人结合为伴侣。因此,男女之间一旦缔结关系,所要承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更强烈些,因此,对婚礼也更看重,即“昏礼者,礼之本也”。

今天,高校恋爱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少一种“敬慎、重正”之心,选择恋人随意,更换恋人轻率。没能深入了解对方,就开始租房、找旅馆同居。带着这样的心态选择恋人,未来很难有幸福的婚姻。所以,要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敬慎、尊重之情,使他们在恋爱时就应自觉地承担起对家族、对社会的责任,而不要看成仅仅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

四、儒家道德修养论与当代大学生自律精神

(一)成德由己

一个人要想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最主要的是自身应有好德之心,成德之愿。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说明好德之心得需要人用力才能具备,不像好色之心那样天然自成。孔子还说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就告诉我们:成德,自己是起关键作用的。否则,别人再帮忙,自己没行动,也不会有任何收获。

(二)成德需内省

孔子学生曾子这样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也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师生二人都强调内省,是因为一个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善与不善,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真实动机。如果自己不内省很容易变成沽名钓誉,这就完全走向了道德修养的反向。由此可见,内省是发现过错,提高道德修养的最基础性的工作。

(三)成德必改过

人的道德境界的提升实际就是一个改过迁善的过程。那么找到过错后应持怎样的态度呢?儒家先哲早就给了我们答案。首先,要敢于批判自己的过错。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孔子不满意当时多数人对过错的态度,曾这样感叹过:“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小人之过也必文。”它表达的是人们明明知道自己有过失,不但不责备自己,反而还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加以掩饰。孔子从反面告诉我们对待过失的正确立场。其次,改错要有行动。因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才是过错的真正实质。所以应该有“过则勿惮改”的精神和勇气。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师表,是因为孔子时刻担忧自己的是“不善不能改”。

当今时代,许多人把金钱做为评价人的价值尺度,把成德、内省、改过等做人的必要程序大多省略了。把做人的自律精神消解,就等于把人之所以为人的溶质稀释了,这就是虽然物质水平提高了,可仍旧感觉不到快乐的最主要原因。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如果能深深体会儒家先哲的思想,那么他们一定会把修身当做要务来做,去体会做人的价值和乐趣,如此一定会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及时内省找错,然后再改过迁善。当大学生的“自律”成分真的增加了,学校、教师的“他律”工作就会减少很多,对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会十分有益。

2.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 篇二

近年来,在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尤其是在学术期刊上,“教育理念”一词频频闪现,屡见不鲜。然而,笔者在查阅了《教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和《教育管理词典》等权威辞书后发现,截至目前,上述辞书并未收录该词条,这意味着:“教育理念”是一个被人们广泛使用但无准确定义且语义不详甚至十分模糊的概念。思想、观点和理论的建构依赖正确的逻辑推理和演绎,逻辑推理和演绎需要判断的支撑,构成判断的最基本要素是概念。易言之,概念是思想、观点和理论建构的“阿基米德点”。如若未准确把握“教育理念”的内涵,下文的铺陈、理论运思无异于筑基在松软沙土之上的亭台楼阁。由此,“教育理念”内涵释义是本文的基点与肇始。

为了准确把握“教育理念”的内涵,笔者将从“教育”和“理念”的基本含义入手进行解析。广义层面上,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层面上,是指由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开展的学校教学活动。它是以既定的培养目标为指引,促使受教育者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是基于当前的“缺乏”而通达未来相对“完满”的教化历程,是趋向理想状态或价值的过程。理念的含义极为宽泛,在希腊语中的原意是“肉眼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将其引申为“心灵看到的东西”,还用来指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万物的本原、不完美的世间万物无限趋近的最完美的鹄的以及一种理想的、永恒的、完善的型相。尽管目前在日常语用中,人们习惯将“理念”和“观念”混为一谈,泛指看法、思想和思维活动的成果,但是,柏拉图哲学赋予它的理想性与教育具有的理想性是相同的。

虽然“教育理念”至今未获最具权威的肯认,但并不妨碍学者们对其本质的追索,从某种意义上,更加激发了人们对其内涵进行诠释和眷注的激情与斗志。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教授认为:“教育理念指的是主体对未来教育发展或教育面貌的一种理想期望,这种期望常受认识主体‘应然判断’的限制与制衡。……任何现代的教育理念都是基于教育事实又超越教育事实的。”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桂生教授在论及教育概念和教育理念的区别时,曾表示:教育理念是熔铸了人们心中最理想、最期待的教育价值倾向的观念,是教育活动的应然表现。临沂大学韩延明教授提出:教育理念是某个民族无数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形塑的教育价值趋向的具体映现和期待,是兼具规范性、指导性、前瞻性等特点的针对教育发展前景和未来的规划、设计和范式。由此,笔者认为:首先,教育理念是一个极具本原性的始基概念,教育主张、教育要求、教育目的等概念均导源或发轫于此。其次,教育理念来源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但又超拔于教育实践,是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和应然表现。再次,教育理念有其时代阀限。作为教育领域的价值趋向,教育理念无法超脱时代精神的宰制,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时代特征与精神。综上所述,教育理念是人们对应然教育和理想教育达成的一种共识,是在较长时间内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前瞻性的谋划,是教育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的辩证统一,是“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和“怎样进行教育”的有机统合,是特定历史背景下教育实践最终指向和追求的“理想国”。

依据目前学术界的基本共识,当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理念有:终身教育理念、全纳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和谐教育理念等。那么,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二、我国当代主流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1、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

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指出:教育应当是架构于学校、家庭与社会等领域之间的桥梁,也应当是贯穿于人生各个阶段的纽带,满足社会与个人对必要知识与技能的迫切需求。这是“终身教育理念”的首次提出。从空间上看,它主张打破教育的“学校”限囿,进一步拓展教育的外延;从时间上看,它主张摆脱“学生时代”或“求学时代”的束厄,使之绵延生命的始终。多年来,随着众多专家和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积极探索,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也愈发清晰、准确。狭义地讲,它指在线性时间维度上教育活动的持续性,教育不会随着校园生活和学生时代的终结而中断,它将盘桓于人们由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广义地讲,它还指称除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各类教育,例如:职业教育、公德教育、艺术教育、公民教育等,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辩证统一。总之,“终身教育理念打破了教育仅限于学校和青少年阶段的传统观念,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的现代观念,其核心是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适当的教育,使人们的潜能得以发挥、素质得到提升。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整体性、教育目标的人文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等基本特点。

2、全纳教育理念的内涵

“全纳教育”是和“特殊教育”相对的概念,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西方兴起。1994年,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该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和“全纳学校”的概念,明确表示:普通学校应当接受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并在教育活动中满足其需要。200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中将全纳教育定义为:“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努力使所有的人受到同样的教育,特别是帮助那些由于身体、智力、经济、环境等原因可能被边缘化和遭歧视的孩子受到同样的教育。”由此可见,让所有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享有平等的权利是全纳教育理念的根本诉求。全纳教育理念与各种带有排斥和歧视性色彩的观念针锋相对,它提倡人们彼此间应竭力做到和平相处,在友好、平等的氛围下进行学习与生活。所以,全纳教育理念以承认先天的差别、个性的差异等为先决条件,力求使所有受教育者公平地享有各种教育机会,在互助合作中最大程度地促成他们的全面发展。

3、个性教育理念的内涵

二十世纪至今,在以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宣扬下,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种共识反映在教育领域则是个性教育。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名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所以,重视和开展个性教育,藉此推动受教育者个性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的关注焦点。个性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整齐划一式的培养范式,旧有的、传统的培养范式不仅没有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而且采取模式化的教育,造就了千人一面,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在笔者看来,所谓个性教育理念,是一种以个性的培养为核心,尊重、鼓励和开发受教育者自身独特性与先天优势的教育理念。还需注意:首先,个性教育理念鼓励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受教育者的“比较优势”,力求实现个人潜能最大化。其次,个性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不冲突,反而是促成道德品质、个人智力、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全面、协调发展的催化剂。最后,依据受教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式,这是个性教育理念的应有之义。

4、和谐教育理念的内涵

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该文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和谐社会伟大战略思想的首次正式提出。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途径之一,和谐社会也对我国当代教育理念提出了新要求,由此,和谐教育理念逐步进入教育研究者的视域。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尚未对“和谐教育理念”的准确定义达成一致,也没有给出颇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诠释。笔者较为认同此种定义,“和谐教育理念就是以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强调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和谐发展,积极调动各种教育因素,通过各种教育载体,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受教育者在求知、做人、健体、创新的成长中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方面,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在教育过程方面,注重教和学、规范和自由、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和谐;在教育内容方面,注重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受教育者的整体和谐。

三、结束语

在笔者看来,掌握上述几种主流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其他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理念是熔铸了最理想、最期待的教育价值倾向的观念,是结合教学活动构建和演绎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的、规范性指导。正确的、合理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内蕴了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和目标,另一方面又决定以此为根基的教育理论应当合乎实际、合乎逻辑地对教育活动进行阐释。换言之,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特殊化,掌握主流教育理念的内涵是深入、准确理解其他教育、教学理论的必要认知前提之一。

此外,它有助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承载和彰显教育理念的重要平台,同时,教育理念是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南针”和“灯塔”,教育者是在某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也就是说,缺少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理念是空洞的、虚幻的,同样,缺少教育理念的教育实践活动是盲目的、无序的。因此,掌握主流教育理念的内涵对各种教育实践活动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先导与指引,其中终身教育理念、全纳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和谐教育理念是我国当代主流的教育理念。掌握这几种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有助于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其他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篇三

摘 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国际争夺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和谐和祖国的未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这种复杂、多元的社会大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诸如社会分化加剧、贫富悬殊扩大、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与此同时,全球化步伐加快,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成为时代特征,在苏东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和平演变”,种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1.1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历史过程,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特性。随着我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正经受着来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首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交往与交流日益频繁,这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更多通道。其次,我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部分体制进行改革,是对具体制度的改变。有些当代大学生因为涉世不深,缺乏深入分析的能力,很容易模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界限。再次,“全球化本质上是时空的延伸过程,发生在此地和异地的社会形式和事件之间的关系都相应地延伸开来”。全球化使得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于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发展优势”更直接、更迅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些人包括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比较态度和标准而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所表达的观点产生怀疑。

1.2信息网络化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增加,有些消极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大学生,减弱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外,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在逐步丧失。这就使得施教者很难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在施教内容、方式和途径上处于被动地位。如此一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的权威自然受到影响,其工作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信息网络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社会意识分化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文化意识不断产生和演变,各种中外价值观念和新旧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社会意识不断趋于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在我国理论和实践层面广泛传播,意味着当前我国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这种分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

2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回顾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走过的历程,可以肯定,在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体系中,积极理性的元素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式、途径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育内容僵化

首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一般来说,任何意识形态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对于社会现实而言,就显得陈旧和过于理论化,因此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就缺少有说服力的解释或有效的说明。如果教育者本身缺乏足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他们就只能固守教科书的内容,或者脱离实际地从一般原理作抽象推论,对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解决他们思想认识上的疑惑。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并未对此表达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在操作中往往以抽象的理论代替对现实的具体分析,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把社会现实排斥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外,致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

2.2 教育方法单一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们的接受模式。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积极探索,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仍然存在着由上到下的命令方式,在方法手段上还是传统的“灌输”模式,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相对传统单一的总体状况并没有改变。传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将大学生看做是被动的被加工对象,忽视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过度功利化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只是强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绝对服从,大学生成为教育者根据自己意愿塑造的客体,观念的说教和规范的灌输,成为传统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特征。于是,这就客观上造成了片面强调 “灌输”,而不愿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性的需要努力探索新时期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教育为主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已越来越引起学生们的不满,其至抵触,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而言也是收效甚微。

2.3教育途径复杂

目前,我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由高校相关部门来承担,很少有来自学校之外的其他力量的配合。即使是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有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它们之间往往又缺乏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上的违法乱纪、贪污腐化、暴力、色情等消极负面,甚至是灰色的现象,不断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产生冲击,对于这样一种复杂的教育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改革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重要,又比较难做,要收到实效,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上进行创新,并且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3.1 贴近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正确的理论必然来源于实践。一方面,理论教育对于受教育者认识和思想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实践教育对于人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推动和检验作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理论教育能够提供知识,而实践教育则是运用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能够使受教育者进—步体会和理解知识,从而完成对理论教育内容的认同和内化。因此,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不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不能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也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作为教育内容的源泉,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按照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律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促进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和实践上“知行统一,知行转化”。

3.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公开性、多渠道性和大规模性等特点和优点。然而,传统的显性教育由于具有集体灌输的特点,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使得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而不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因此这种方式不适应大学生心理上的诉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变成陈词乱调,变得象一个懒散匠人手中的工具那样拙钝。假如一遇困难就去用这一脆弱而精细的工具,那将使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庸俗化。”相比较而言,隐性教育则是利用人们的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从而达到显性教育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总之,在大學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取得良好成效。我们应该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络。需要指出的是,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还需要加强对各种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扩大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应紧密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路径和模式来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完成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 [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56

4.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论文 篇四

摘要:黄友葵是我国著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声乐界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在声乐教学中,她不断探索将“美声学派”同中华民族唱法相结合,寻求实践声乐民族化的途径。她创造了一种能深刻而真切的表达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的民族特色,民族气派,民族风格的中国学派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黄友葵;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黄友葵是我国第一批海归声乐表演艺术家之一,她带回来了美声唱法,又尝试探寻改革西洋唱法民族化,当之无愧是近现代声乐教育理论、声乐教育模式和声乐教育体系的先驱。在她教学生涯的60年以来,总是将学生放在第一位。黄友葵在老年时著成了《论歌唱艺术》一书,此书在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

一、黄友葵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

黄友葵从小受音乐熏陶学习了箫、笛、月琴、扬琴等民族乐器,在童年时期就萌芽了她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同时她也接触了民族歌唱艺术,这无疑为她后期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一)声乐民族化的教学思想

黄友葵用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要求学生做到声乐艺术民族化,“第一,要研究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民族本地的语言,并把他们相结合,进而美化它;第二,继承发展民族音乐传统以及吸收外来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两者相辅相成是建立民族声乐学派的关键;第三,必须重视中国演唱曲目的积累,就算演唱外国的歌曲和歌剧也要用自己本国的语言来唱。”[1]黄友葵的教学主张是党提出的“洋为中用”,中西艺术文化需要完美结合,在使用美声唱法的时候要切合中国的发音、语言的规律,还要不断地继承民族声乐多年的传统,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西洋民族化。她十分赞同欣赏中国传统唱论中的“字正腔圆”美学原则。而且她认为,民族唱法中的“韵味”需要多加推崇。黄友葵一直坚持要学生用本国的语言来演唱所有的歌曲或者歌剧,一定要让学生们积累大量的`中国歌曲,重视中国歌曲的演唱。黄友葵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风格、民族情感的处理。她一直告诉学生情感的表达在歌唱中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一笔是要带有民族性的。“民族化”的概念是模糊狭隘的,但是黄友葵认为“民族化的概念和范围很大,不会被限制,它不只局限于作品里有多少种民族传统表现手法,也不仅仅看它有无民族乐器参与演奏,更不是说演唱时是否运用了民族传统的歌唱方法,最重要的是它要拥有中华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而首先在于它是否能够真切而又深刻地表现出我们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2]

(二)发展民族传统以及民族音乐学

“我们是中国人民,我们的音乐要面向民族传统。我国历史悠久,音乐的历史传统亦是如此,从作品采用的表演形式、曲调、乐器从中提取的生活内容等都是形式多样的。”[3]中国有着丰富的音乐遗产,加上时代的催化便使每个时代的音乐演出都赋有新鲜感。因而,我们要清楚我们中国人民在创作音乐或者进行演出的时候,要应尽可能采用民族的音乐形式,就像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民歌、地方戏曲,具有民族性的独特曲调,当然还有各种音色丰富的民族乐器,我们音乐民族化就可以在这样一种拥有雄厚的基础并且还能从内容上、形式上有大量的空间提高之上来发展它,珍视它,重视它。民族的内容和民族的形式是一定要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演出放在第一位的。1980年在南京召开了民族音乐学会讨论会。黄友葵在讨论会开幕词中曾经说到民族音乐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但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之后发展的并不乐观,我国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与社会主义一样还处于初级阶段。1980年南京会议将“民族音乐学”确立,这就标志着民族音乐学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我们要积极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继续沿着前辈学者开创的对民族音乐学的点滴研究之路,勇往直前地探索研究下去。

二、当代民族发展的启示

(一)振兴民族传统戏曲

民族传统戏曲一直是我国艺术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代表,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是最具影响力和亲和力的表演形式之一,学习戏曲对于我们音乐学习者也是至关重要的,黄友葵也肯定戏曲对学习声乐的学生是非常关键的。1958年,黄友葵被调到南京艺术学院当音乐系主任的时候,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时刻在民族民间中学习,音乐方面要走民族化的道路,至此她开始学了评弹、京戏、京韵大鼓等戏曲曲艺。1970年黄友葵又被调去戏校教学生唱京剧,她担任的角色是京剧老旦,与孙玉祥老师合作。她开始琢磨京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联系与区别,用心向前辈请教,对她探索声乐民族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无论是民族传统戏曲还是民族声乐都特别重视韵味。除了韵味之外,“字正”对戏曲演唱优秀的演员的来说是一门不小的功课。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唱出各种独特的花样,来表现此戏曲的民族风格特色,抒发演唱者见解独到的个人情感。除了声乐之外,音乐表演者也可借鉴戏曲艺术人物精湛的表演神情、面部语言,肢体动作。民族传统戏曲无疑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我们不能让戏曲艺术没落,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它是一脉相承优秀传统文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也能得到满足的同时也维系了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

20世纪初期,我国学习西方和日本先进的体制和经验,就连传统音乐也被统统认为是旧文化要被改掉,很多知识分子认为西方音乐才能真正的好音乐。学堂乐歌的盛行造成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了危机感。1930年,把爱国放在第一位的黄友葵抱着“振兴民族实业”的伟大理想去美国留学,她在放假期间曾教过孩子们唱歌和绘画等艺术课程,周末的时候她也常常被邀请到青年会或慈善机构作,做关于中国文化习俗的演讲,还不时地被邀到电台为各种节目配乐伴奏,吹箫、笛、弹月琴等,黄友葵一点一滴地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不得不说,黄友葵在那时就已经有了要传播和推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在音乐界,20世纪50年代才有人提出将中华民族音乐推向世界的想法,90年代以后随着国外对中国音乐文化的需求以及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意愿日益迫切,我国与别国的音乐交流才越来越密切,我国也加大程度地寻找国际传播与推广的道路与策略。在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方面,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代表团体经常登上国外著名的音乐殿堂演出;众多的中国音乐家在世界性的音乐厅也屡屡举办属于个人的演奏会或演唱会;还有一些研讨会不仅为世界音乐提供民族音乐交流的学术平台,还建构了一座世界了解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桥梁。我国举办全世界的音乐节,也参加别国的音乐节。在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上,我国优秀音乐人士去国外担任高校客座教授,做一些音乐讲座、巡演,同时也向感兴趣的华侨、外国人开设民族音乐班。虽然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与推广在各方面都获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有上升的空间,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今我国正在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电影电视、动漫、体育等方面都在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国家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在音乐文化对外贸易方面却很少,我国的音乐文化企业不仅要擅长创作音乐文化精品,还需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开发消费市场、培养消费习惯。”[4]我国政府应适当地给予帮助给中国移民、留学生,帮助他们创立我国的民族音乐培训品牌,让更多外国人学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我国在对外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还一直运用传统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运用网络教育远程民族音乐教育;开发多语言的、专门针对民族音乐的共享软件;提供国外读者使用的民族音乐电子图书馆、电子杂志;开办民族音乐文化网络商店等充分利用和开发大众媒体在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潜力,加大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对外宣传、传播的力度。

三、结语

黄友葵曾说过,“只有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和民族需要的新作品新形势,才能使我们的音乐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使我国民族音乐宝库更加充实并放出异彩。”在这个科技与信息不断发展,时刻需要创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得不忘初心,发展民族传统,保护、传承我国丰富的戏曲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多渠道和多种方式“走出去”,向世界传播展示的我们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运用创新的现代音乐语言进行民族音乐的演绎和推广。让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古老音乐以新的面貌,更好地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武俊达.诲人不倦辛勤耕耘―访问黄友葵教授[J].人民音乐,1982,05:21.

[2]冒蓉.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探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3]刘伟冬,黄.南京艺术学院早期校刊校报研究专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426-427.

5.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五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上呈现出一些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阻碍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本文在阐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措施.

作 者:刘少荧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20xx “”(35) 分类号:G641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

6.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 篇六

心得体会

保基乡中心小学

张兴明

2011-12-10 魏书生老师近三个小时的专题报告转瞬就过去了,但他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了许多回味。也许,也会给许多同仁留下许多研讨的话题。

三个守住:首先要守住中华民族的传统常识,特别是作为教师,要守住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教育常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

1、为什么教。为人和社会全面发展而教。

2、教什么。教人做人,教人做事。

3、怎样教。第一,有教无类,第二,因材施教,第三,寓教于乐,要做到寓教于乐,首先要修好身,许多教育家之所以能做到寓教于乐,关健在于他们能把教育这项事业,作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去做,不求财,不图富。他人是物质的贫者,却是精神的富翁。现实中,要有宽广的胸怀,因为胸怀什么都能装,别扭能装,流言蜚语能装,讽刺能装,误会能装„„

第四,教学相长。学的常识:

1、学以致用。

2、学而实习。

3、循序渐进。

4、持之以恒。比如:写日记,练演讲,自学等。

以上这些是第一个守住,第二个守住是守住新中国的经验。我们国家虽然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但我们的教育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中国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的教育有许多问题,但也有许多了不起。我们不能搞什么精英教育,否则,一幢幢高楼大厦谁来抹灰,一条条高速公路谁来铺油?

第三个守住是守住自已的长处。只有给自己的课堂找出长处,守住它,任何创新、改革,任何进口才有土壤。一堂课要有51℅时间的正思、正思、正思,49℅的反思时间就够了。

转变执教的理念。爱执教这一行的情感有多有少,越少越要守住,不能扩大倦怠感,否则,到了一分也不爱的时候,自己将更加痛苦。

转变爱学生的理念,变换角度看孩子,即转变评价观念,爱每一名学生,特别是那些后进生。

“这个破孩子,咋这么讨厌!”受到你的痛骂,二话不说,多有耐性哪!“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你看,多顽强啊!

“你这破孩子,„„!你这个闷包,„„!”语文课上你这样讽刺,数学课她这样挖苦。你瞧,这孩子意志多坚强啊!

“第二天,又一步一步地来上学了。”这孩子心胸多开阔呀!

当下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主席、总理,而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摆摊、开店需要用外吗?需要用物理、化学吗?

因此,我们要善待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因为善待学生最受益的还是我们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快乐!指导学生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的„„要指导到位,否则,又要自寻烦恼。任何一件事,只要我们钻进去,就会有乐趣。

守住这些根本才能根繁叶茂,不创新也憋回去。要知道全世界的老师都是一样地教,没有什么了不起,他有他的长处,也有不足。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不得不提魏老师的课堂教学六步骤: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操作性强。以学生为主,凡是“百姓”能做的事,从不让组长干;凡是组长能干的事,从不让班长干;凡班长能干的事,我从来不自己干,懒教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

“七个一分钟”。

每天做一分钟家务,不爱家说爱国不是瞎话吗?不做一件家务说爱父母不是瞎扯吗?改变人那有在天上改变的。

每天写一分钟日记,有话就长,无话则短。先浅后深,最后写得乐起来。每天唱一分钟军歌,健康向上,唱时看黑板,中缝,想像画面,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

„„

每天读一分钟经典,看看封面也行,只少能给学生以性情上熏陶。每天练一分钟演讲,可以是临时话题,也可以是人生话题,身边的、热门的话题„„

八个习惯。

自已定计划的习惯;学会预习,厚书读薄的习惯;培养学生适应老师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习惯;培养学生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培养学生互相出考试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习惯;培养学生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找到微快乐。

„„

7.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 篇七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它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效果, 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效益。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上, 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 高校招生规模扩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扩招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是不容忽视的。 高校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化成大众化教育, 这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他们毕业后面向就业市场时, 已不再是传统的包分配、好就业的就业模式, 而是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就业模式。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下, 他们不能够正视现实的残酷, 变得无所适从、措手不及。

(二) 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 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父母长辈的宠爱, 一路走来几乎都是顺风顺水, 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 这就会导致他们适应能力弱、依赖性强。加之人际交往、 情感问题和竞争压力日趋严重, 以及拜金主义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盛行, 导致他们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同时, 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 市场运作规章秩序尚不健全, 导致了他们功利化、自我化的心理趋向。

(三) 校园亚文化发展迅速

由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校园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依托着兴趣、利益、宗教信仰等载体, 各种校园非正式组织在校园内迅速发展,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非主流的亚文化, 给校园主流文化带来了不利的冲击和影响。同时, 多数当代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 每日以网游为生活重心, 活在虚拟的世界里难以自拔, 这些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均带来了不可小视的障碍。

三、如何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大胆创新, 要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我们应改变过去惯性的、从众的和被动的思维方式,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积极的方向发展, 鼓励他们在切身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形势, 正确看待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 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制订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只有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他们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和积极向上的优良品格, 提高他们面对竞争压力时的调适和适应能力, 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开展。

(三) 构建高校、社会和家庭的有机体系

高校是进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应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 为大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和优质的环境。家庭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培养的重要场所, 父母家人应当以身作则,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树立榜样。社会是当代大学生进行实践的外界场所, 应当形成起公正有序的社会风气, 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

四、结束语

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课题。只有有效合理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将他们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 我们应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教育的创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而开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5) .

上一篇:微信授权委托书下一篇:怀揣理想作文初三议论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