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国家政策

2024-06-18

装配式建筑国家政策(精选7篇)

1.装配式建筑国家政策 篇一

装配式建筑与混凝土建筑经济研究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现在装配式建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装配式建筑主要指的是使用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完成装配的建筑,装配式建筑具有节省劳动力、可以有效摆脱气候条件限制的优势,并且建筑的墙体可以进行反复的拆卸,有效实现墙体的重复利用,避免产生多余的建筑垃圾。

关键词: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

1、引言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也逐渐提升,住宅建筑工程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混凝土装配式施工技术作为住宅建筑说过程当中经常使用的一项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也面临着新的压力,所以需要不断对该技术进行完善。

2、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特点

通常情况下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来讲,主要指的是在住宅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搭配使用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是将混凝土构件在工厂使用加工的方式对其进行工业化的加工以及制作,在这个环节当中,主要是对混凝土构件的梁、板等部分进行生产与制作,尽可能地结合实际情况装配好建筑的阳台或者是楼梯的部分结构。

3、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的优势

3.1绿色节能优势。因为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所以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源。同时因为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在具体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于能源的节省以及对环境的保护。虽然人们节能环保的意识在不断地增强,但是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仍然没有办法做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就目前的情况看,建筑企业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对于钢筋以及水泥等施工材料的需求量比较大。同时在时光的过程当中对于一些不可再生的水泥等特殊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多,这样就间接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3.2性能优势。装配式建筑在具体使用的过程当中具有非常强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保障居住者的`安全。构件在实际加工的过程当中主要是采用大量的保温材料,并且具备非常好的密封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保障建筑工程的保温性能,使建筑工程能够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装配式建筑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主要的构建就是钢筋混凝土,所以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会使用刚柔合并的施工原则,有效增强施工构件对于外界环境的时候能力,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问题及解决措施

装配时混凝土构件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对于建筑工程的标准化以及模式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房屋建设工程自身的特点以及经济效益要求装配时混凝土构件在具体使用的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标准以及科学化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房屋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此,政府的相关部门以及行业机构都应该加大对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标准化以及模块化的研究。另外,我国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比较单一,对于新技术的研究以及改进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加强同各方面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实现多项技术、工作人员以及行业的融合,对此相关企业应该加强合作,结合实际情况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研发出具有良好性能的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5、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分析

5.1安装技术要点。建筑工程在安装施工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设备比较多,比如:楼梯板、阳台、预制墙板等等。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如果是安装PC板,就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固定架,这样可以为后期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奠定基础。如果是安装飘窗,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就需要保证螺栓以及螺母之间的连接位置,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飘窗安装的施工质量。如果是安装楼梯,需要有效保证楼梯的支撑强度,这样才能够保证楼梯在安装施工完成之后能够有效投入到使用过程当中。如果是安装阳台,就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叠合阳台的高度,同时还需要落实好叠合阳台的固定工作。

5.2预制构件的吊装操作。通常情况下,预制构件在具体吊装施工的过程当中主要分成两个系统:(1)湿式系统。湿式系统的吊装环节主要为:进行放样→预制柱的吊装→预制大梁的吊装→预制小梁的吊装→楼板的吊装→相关外墙的吊装→阳台板的吊装→楼梯的吊装→现浇的环节以及对于机电的配置→最后一步就是楼板的灌浆工作。对于湿式墙板来讲,具体安装方式主要是:在墙板的上部进行预留锚筋施工,锚筋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插入到叠合浇筑层。在对楼板进行浇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将墙板上部与其结构体使用合理的混凝土浇筑方式进行施工,在墙板的下部需要使用铁件合理地进行连接,需要流出一定的滑动空间,这样能够子啊发生地震的时候可以跟着进行晃动。(2)干式系统。对于干式系统来讲,其主要的吊装施工工序是:选取放样→预制柱的吊装→预制大梁的吊装→预制小梁的吊装→楼板的吊装→阳台板的吊装→楼梯的吊装→现浇的环节以及对于机电的配置→楼板的灌浆→完成相应的结构体→最后进行外墙的吊装工作。

5.3PC、PCF技术。PC技术主要指的是在建筑楼梯、阳台、内隔热板等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制作过程中,而PCF技术主要指的是使用在以叠合楼板预制板作为代表的预制混凝土模板制造的过程中,在电梯井、内部剪力墙与部分内隔墙结构建设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支模现浇的方式进行施工。通过对PC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全预制构件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安装问题,并且还能有效地解决窗框以及墙板、保温等预制构件施工的相关要求,有利于改善窗框渗漏的情况,降低工程现场施工的作业量,并且避免繁杂的后期施工。

6、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体系在具体什么过程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装配时混凝土构件符合工业化生产的发展方向。建筑行业在具体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创新精神,在原有的技术支持之下,创造新的施工技术,在工程街上的过程当中不能一味的青睐现浇混凝土,在这装配式结构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需要加大投入力量,就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的污染,促进建筑工程工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兰,宋萍萍,杨震卿,等.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5(3).

[2]赵金海.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发展及前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3)

2.装配式建筑国家政策 篇二

一、出台支持政策的必要性

装配式建筑由于采用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质量和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空鼓、裂缝、渗漏、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得到了根治,再加上实现装配式装修,能够为业主提供完整的建筑成品,总体的建筑品质有了质的提高。

在现在的人工工资和技术条件下,在标准化程度不高,规模化尚难以发挥优势的情况下,装配式建筑与现场现浇的建筑相比,必然带来造价的上涨,建安成本约增加200元~500元。

导致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预制构件成本增加。拿预制三明治外墙来说,如在现场浇筑混凝土每立方米约需1400元~1700元,在工厂生产预制构件每立方米约需2000元~3000元。

二是重复征税。传统建筑业只缴纳3.3%的营业税。在实施营改增之前,预制部分由于增加了工厂制造过程须缴纳17%的增值税,而且砂石料不能抵扣,构件出厂的最终税率达到13%左右,预制构件每立方米约需多纳税300多元,按每平方米建筑使用0.4立方米混凝土来计算,建安成本增加约120元,是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增量成本,预制率越高,税赋越大。

三是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还跟技术体系有关。我国装配式建筑所采用的结构体系,以住宅为例,大体上分为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体系(主流技术体系)和内浇外挂体系(主体结构现浇,外挂墙板,主要在香港及广东、深圳等地使用),其中预制装配式剪力墙体系增量成本大约为200元~500元每平方米左右,内浇外挂体系增量成本大约为200元以内。

四是“学习成本”。在装配式建筑推进初期,作为一种建造方式的转型与探索,无论是政府和企业都不可避免地付出“学习成本”,实际的增量成本会比上述分析的理论值更高。

但是,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规模效应的形成,并且工人短缺和工资的不断上涨,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施工建筑的成本必然会呈现逐渐缩小趋势。

由于增量成本的客观存在,企业在开展装配式建筑实践时,长期的收益是不确定的,而短期的成本增加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加以鼓励。

目前,各地陆续采用的经济政策与措施多以鼓励、激励目的为主,主要包含把装配式建筑项目要求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建筑面积奖励、商品房提前预售、保障房增量成本政府承担、财税政策等,对以上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分析如下。

二、土地方面政策

(一)各地政策

山东省多年来实施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其中在土地出让环节,将住宅装配式建筑的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前置条件。北京、上海、深圳、沈阳、济南等城市都已出台相关政策,将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前置条件。实践证明,将装配式建筑要求纳入土地招拍挂是现阶段推进装配式建筑较为有效的政策之一。

(二)实施效果评估

1. 可操作性强,企业接受度高

目前多个城市实践表明,此项措施在操作层面具备较强可行性,且实际上隐含了用地价补贴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由于地价高企,容易被政府、企业和社会接受。

2. 合理协调,避免机械执行

有些城市提出装配式建筑的比例或预制率要求不小于30%。在将此比例落实到单个地块中,出现现浇与预制两种作业方式在现场并存的状况,造成成本上升,难以管理等问题。应向上海政策学习,按照《关于落实本市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指导意见》(沪建管联〔2014〕480号)、《<关于本市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沪建交联〔2013〕1243号)等文件要求,鼓励集中建设,鼓励在落实地块上所有建筑单体均采用装配式技术,以达到体现装配式建筑规模化效应优势的目的。避免在土地出让时,机械执行装配式面积比例。

(三)政策建议

1. 研究探索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

在土地供应等环节明确装配式建筑规模、比例等要求。加强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用地保障,在土地出让时,可把装配式建筑要求作为建设条件意见书内容之一。

2. 分期交纳土地出让金

建议对于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可通过设置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条件,分期交纳土地出让金。

3. 提升政策高度,加强部门协同

在执行过程中,如何确保项目按照规划条件中的要求落实到位,发改、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要充分发挥作用。建议将此措施上升至较高层面的政策文件,有利于更大程度发挥实效,提高政策颁布的协同度和政策的作用力度。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增强各部门的配合度以及响应程度。

4. 强化指导,提高企业参与度

开发企业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体,但除较早投身装配式住宅的企业外,不少获得土地的开发企业对装配式建筑技术还不熟悉,缺乏相应经验,管理部门应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并帮助企业尽早对接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施工、监理、构配件制作等产业链企业。

5. 扩大宣传,加强监管

在业内和社会扩大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建立市场诚信,在审批流程中加大把关,加大监管、检查。

三、规划方面政策

(一)各地政策

2010年3月,北京市政府率先出台了建筑面积奖励政策,规定以装配式建造的项目可以给予3%建筑面积奖励。此后,上海、沈阳、深圳、济南、长沙等地陆续出台了建筑面积奖励或豁免政策,从企业、市场积极性激发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激励效果。

(二)实施效果评估和建议

1. 以北京市为例评估政策实施效果

面积奖励政策自2010年实施至2015年底,5年间北京市共有9个商品房项目和1个保障房项目享受了此项政策,开发企业包括北京万科、中国铁建、北京城建、首开住总。政策实施初期,受现有工作程序与实施面积奖励调整规划的冲突影响的制约,一度执行困难。经过各部门的多次沟通协调,从各环节中寻找突破口,终于形成了面积奖励的工作流程,至今已能畅通地完成项目的各项手续。

面积奖励政策在北京乃至全国有着重要影响。自北京2010年率先发布面积奖励政策以来,全国有多个城市效仿跟进,深圳、上海、沈阳等多地出台奖励政策。由于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在标准化缺失、产业链条不完善、企业能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配套的情况下,实施装配式建筑必将带来成本增加。面积奖励政策制定的初衷旨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努力平衡由于实施装配式建筑带来的增量成本,进而激发开发企业实施装配式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从政策实施效果看,在北京市,万科共有7个项目约50万平方米,获得面积奖励1.35余万平方米,其余三家企业各有1个项目共约12万平方米,获得面积奖励0.36余万平方米。目前已竣工交付6个项目。按照目前计价模式,装配式建筑项目较常规现浇结构成本增加约每平方米200元~500元,其中构件费和措施费各占一半,在北京房价稳中有涨的形势下,综合成本基本能与常规现浇结构持平,甚至略有盈利。

因此,面积奖励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开发企业继续开展装配式建筑试点的信心,加快了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相关标准的出台,带动了北京市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另一方面,从实施情况来看,面积奖励政策实施五年,只有四家企业申请,过程中多家企业咨询但并未行动,反映出市场仍以观望为主,企业信心不足,内升动力不足,综合分析产业化增量成本过高仍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

经验表明,该项措施对激励开发企业作用明显。从香港、深圳等地的实践来看,正是因为有了建筑面积奖励,开发商才有了实行装配式建筑的动力。特别是香港自上世纪对商品房采用建筑面积奖励以来,激发了一批发展商积极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房屋,并以此作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政策建议

(1)城市区域内房价水平对该项措施平衡产业化增量成果的效用起决定性作用

建筑面积奖励的核心,是要弥补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按3%计算,需要在每平方米楼面地价达到1.8万元以上时,才能弥补每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元的增量成本。该政策对于房价较高的大城市比较有吸引力,在三、四线城市,由于房价低,增加的面积带来的效益还无法弥补增量成本。

(2)实操层面效用有限,现行行政体制对该项政策的落地起较大制约影响

建筑面积奖励的另外一个弊端是操作困难,容积率修改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北京、上海等地在出台建筑面积奖励政策之后,往往也很难操作。经过对此政策的深入分析,建筑面积奖励政策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对开发商而言。

从操作层面看,由建设主管部门出台政策,规定开发单位在方案报建时向主管部门提出产业化建设方案,经批准后在工程规划许可证上备注奖励的建筑面积,不视为修改容积率,不变更法定图则,不纳入预售。等到装配式建筑项目完成,由主管部门对装配式建筑验收合格,出具文件,规划国土部门可以签订土地出让补充合同,将奖励的面积登记到开发商名下,即可进行商品房现售;如未完成装配式建筑内容,政府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将增加的面积收归国有。这种操作模式虽然行政成本较高,但是可以操作的,各地可根据情况制定相关政策。

在调研中,规划、国土部门往往提出,希望财政予以直接补贴。如果财政直接补贴装配式方式建设的商品房每平米300元~400元,支出金额巨大,财政难以承担。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2025年装配式建筑项目比例达到30%的目标,如果以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每年需要补贴的住宅达数亿平方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3)注意有效防范该项措施带来的机械追求预制率等行为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一些开发企业为了享受“预制外墙建筑面积豁免”政策,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为使预制率等要求达到奖励标准,未经过系统研究和科学论证,盲目增加预制部位,或企业从成本角度出发,只愿意贴着政策规定的预制率下限进行开发,有违采用装配式技术的初衷。香港在建筑面积奖励政策实施初期也遭遇了“发水楼”等市场行为冲击。

(4)提前思考该项措施的阶段性作用安排及实施与退出机制

虽然企业在面积奖励政策中有所获益,但实施过程行政成本过高,且有突破规划容积率的嫌疑。在发展初期不具备成本优势,建议采取其它经济财税激励政策,鼓励大型集团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培育产业链条等市场手段建立先行优势并获益,进而通过这些大型集团企业把适用的技术模式快速推广,实现该模式在奖励政策取消后还能自主持续健康发展、并最终取代传统模式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主流模式。

面积奖励政策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可以极大地调动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对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有着很大帮助。随着土地出让环节的落实,装配式要求地块比例的不断增加,如上海规定2016年起外环线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新建民用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应超过50%并应于2017年起在50%的基础上逐年增加,面积奖励类政策将分阶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四、财政方面政策

(1)各地政策

财政方面的扶持政策包括:一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增量成本纳入建设成本;二是设立专项资金补贴项目;三是利用原有建筑节能资金等优惠政策,将项目纳入资金补贴使用范围;四是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支持装配式建筑相关研究工作;五是给予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财政补助;六是给予装配式建筑购房者直接补贴,如长沙市直接给予购房者60元/平方米的补贴;七是在社保费、安全措施费、质量保证金、城市建设配套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实施效果评估

部分省市的财政政策极大鼓舞了企业积极性,有利于缓解企业因增量成本带来的畏难情绪,但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1. 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进度时间紧

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存在动迁腾地工作尚未完成、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尚未落实、建设主体意向确定较晚等客观情况,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建设存在一定困难。

2. 补贴标准难以统一

实施装配式建筑而增加建设成本的主要原因,是建筑技术体系的改变,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成熟的过程中,目前保障性住房中选用的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及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的不断增加,应针对不同的建筑技术体系设置多样化的补贴标准。

3. 不同项目差异性较大。

在前期立项阶段只能估算项目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该估算是基于已完成项目的测算结果。由于实际项目增量受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对于实施装配式建筑引起的增项内容也有不同理解,导致不同项目差异性较大,增量成本如何科学确定是一个难题。

4. 行业认知度不高。

由于现阶段装配式建造方式仍会带来实际成本增加,加上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开发企业更乐于采用传统建造方式而对工业化装配式建造方式持观望态度。部分保障性住房的相关开发建设单位,对这项工作的认知度则更低。

(三)政策建议

1. 设立专项资金开展装配式建筑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

2. 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对符合《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的装配式建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3. 制定和完善装配式建筑定额,作为调整政府投资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投资预算额度的依据。

4. 装配式建筑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或返回部分土地出让金)。

5. 将装配式建筑列入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扶持范围。

6. 对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的培训和技能鉴定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

五、税收方面政策

(一)各地政策

纵观各地的政策,在税收方面优惠的较少。涉及到的有三类:一是将装配式建筑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享受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及相关财税优惠政策;二是对部品生产和施工环节分别核算税收;三是将装配式建筑纳入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范围。

(二)实施效果评估

河北省、济南、长沙、重庆等地探索推行了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企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许多企业反映,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享受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及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政策效果很明显。但在上述税收政策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与科技、税收等部门协商、沟通的时间成本还是很高的,也有相当的难度。

少数地方对于全装修住宅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推广全装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政策建议

建议将符合条件的建筑(住宅)产业现代化园区、装配式建筑企业享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性企业扶持政策。

建议对于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企业,符合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依法按减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鼓励企业走出去,把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产品纳入出口退税名录。

六、金融方面政策

(一)各地政策梳理

金融政策主要有两类:一是对装配式建筑项目、企业优先放贷;二是对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贷款贴息;三是对装配式住宅建筑项目的消费者增加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

(二)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

宁夏、河北等地发布了有关金融优先放贷、贷款贴息等政策,对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的融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与金融部门进行大量的沟通协调,确保政策落地。

(三)政策建议

1. 金融机构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开发贷款利率、消费贷款利率可予以适当优惠。

2. 对于购买装配式住宅的购房者,可享受贷款额度、优先放贷、降低首付比例等优惠。

七、建设环节的支持政策

(一)各地政策

各试点城市,在先行先试中,已经想方设法地推行了大量建设行业自己能够用到的鼓励政策,本文分类梳理如下:

(二)提前预售政策

上海和深圳等地相继出台了关于“放宽采用装配式技术的商品房预售条件”政策,提前预售政策对于降低开发企业资金成本效果明显,且操作性强,对企业吸引力较强。放宽商品房预售条件,主要是对商品房预售工程进度调整,操作性强,对开发企业吸引力尤为明显。建筑业的特点是资金需求量大,建造周期长,目前我国商品房中大都采用预售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跟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成本上还不能达到规模效应,资金需求相对来说高于现浇式建筑,另一方面,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所需构配件必须在进行现场组装前到位,也就是说在项目建设前期,就需要向部品生产企业下订单,因此建设资金很大一部分需要在项目现场装配前到位。新建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预售工程进度调整的规定,放宽了使用装配式建筑的新建商品住房预售标准,降低了开发企业的财务成本,提高了工程进度,大大激发了开发商的积极性。

采用装配式施工技术建造的商品房预售条件适当放宽,区别于普通住宅,可凸显出装配式建筑在工期方面的优势。上部结构施工的同时,下部进行二次结构或安装工程施工。进行分期验收,能将结构中间验收的频率加密,每施工3层~6层左右就能进行一次验收,能有效缩短总体工期。

根据上海万科、上海宝业、深圳万科等企业的经验,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配合全装修,下层建筑还在装配,上层就可以开始内装,结合工程验收采用分批多次验收的方式,使项目开发周期大大缩短,减少开发商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

深圳曾在2015年5月20日举行的“建筑产业化座谈会”上进行现场调研,对比建筑面积奖励,由于现阶段后者实际操作起来复杂,难度较大,开发企业更欢迎“1/3提前预售”措施,认为缩短周期、加大资金周转、减小资金成本等收益具有极强吸引力。目前,深圳已有数个项目享受到该项措施。鹿丹村项目,2015年2月6日中标,12月26日满足条件后便开盘预售,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完成了拍—建—售全过程,对开发商的激励作用很大。

建议加大对装配式建筑项目销售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生产投资可作为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依据,可提前办理预售,同时在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上给予支持。

(三)招投标倾斜政策

河北、重庆、济南、长沙等地,都有明确的投标倾斜政策,也都有一定的倾斜条件。对于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很有效果,如长沙市对唯一供应商(承包商)采购的,可依据《政府采购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按照《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4号)规定的程序,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选择供应商。

明确提出对装配式建筑项目采取邀请招标方式的政策,力度是很大的。如河北省提出在施工当地没有或只有少数几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生产施工企业的,国有资产投资项目招标时可以采用邀请招标方式进行。又如重庆市对保障性住房和预制装配率达到15%的城市道桥、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试点项目,可以采用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标。

比较稳妥的招投标倾斜政策是“加分”方式。重庆市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企业在诚信评价中予以加分。济南市对具有构件生产能力且总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在招投标时给予加分奖励;工程建设按照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一体化的总承包企业,工程招投标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中标;设计、施工、安装、监理等企业参与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在招投标时给予加分奖励。对通过终审和验收的国家3A级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国家“广厦奖”的两型住宅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单位,在工程招投标、资质升级、信用评级等中予以加分。

总之,招投标倾斜政策为试点示范过程中的装配式建筑提供了项目资源,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下一步要在现有的招投标法框架内,制定一些有助于“加分”等激励作用的标准和办法,使沟通协调成本更低一些,从而进一步强化招投标倾斜政策的效果。

(四)优先返还或缓缴墙改基金、散装水泥基金政策

大多数地方的优惠政策,都有返还或缓缴墙改基金和散装水泥基金政策,实施效果很好。沈阳、合肥等地有质量保证金优惠政策,齐齐哈尔、衡阳等城市还有基础设施配套费优惠政策等等。可以说,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城市,已经尽可能将建设行业可以实施的优惠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促进和激励效果。

建议:

1. 装配式建筑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并符合现行规定要求的,对墙改基金、散装水泥基金实行免征或即征即退。

2. 装配式施工企业缴纳的质量保证金以合同总价扣除预制构件总价作为基数计取。

3. 装配式施工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工程总造价扣除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成本作为基数计取,首付比例为所支付社会保障费的20%。

4. 装配式施工企业缴纳的安全措施费按照工程总造价的1%缴纳。

5. 相关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依照相关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落实加计扣除的政策。

6. 装配式住宅装修成本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五)开辟绿色通道

对于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开辟绿色通道,可以为相关市场主体节约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随着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将对所有的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审批形成技术支撑。建议装配式建筑工程可参照重点工程报建流程纳入行政审批绿色通道。

(六)其他支持政策

构配件管理相关支持政策、鼓励科技创新与评奖评优、为构配件运输提供交通支持等其他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各地想方设法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努力,也切实对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具体政策如下:

在保障性住房中,优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

在城镇化的推进中,鼓励乡镇和村庄的住房建设优先选用装配式建筑;

优先安排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配套工程;

可适当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将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纳入建设工程材料目录管理;

装配式建筑优先参与评奖评优。

参考文献

[1]文林峰、刘美霞、岑岩、刘洪娥等《“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执行情况评估研究》,2010年;

[2]文林峰、刘美霞、武振、刘洪娥、王洁凝、王广明等,《绿色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15年;

[3]文林峰、刘美霞、武振、刘洪娥、王洁凝、王广明等《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实施产业化的激励政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15年;

[4]刘美霞、王广明《促进农村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以广安市推进农村住宅产业化为例》,《住宅产业》2015年05期;

3.低碳节能装配式建筑技术浅析 篇三

摘 要:建筑节能应树立全局节能的观念,它包括构成建筑产品的原材料是节能的;建筑全寿命周期是节能的;建筑功能的使用是合理、节约的。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达到建筑全局节能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节能;产品原材料;节能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并且节能已经逐渐的成为建筑创设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理念,被很多建筑行业所重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处于一个转折点,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建筑师也应该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作为自己应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在节能建筑的设计、实践和普及中肩负起神圣的使命。本文对建筑方案创设中的节能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给有关的建筑行业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低碳节能建筑的概念分析

建筑原材料生产、制造往往消耗大量的能源,例如钢材、水泥的生产。一个建筑如果不合理使用了建筑原材料,就可能导致能源的浪费。将建筑从全寿命周期来看,它的各个阶段,规划,设计,建造,使用、拆除回收全过程,都应是节能或为节能服务的,同时,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能源的浪费应该是最优化的。单独考察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可能是节能的,但有时它是靠牺牲其它阶段节能效果或消费太多高耗能原材料来获取的,这样的建筑从全局来看也是不节能的。为了在使用阶段节约能源,而在建造阶段消耗太多的能源,或者为在建造时消耗能源量节约,但在使用中却消耗大量能源,在拆除回收是也消耗太多的能源,权衡下来,虽然某阶段节能,但从整个建筑寿命周期来考虑,却没有节能,或节能效果并不明显。这样的建筑并不能达到建筑节能的。

二、建筑形态的节能设计方法

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表面面积越大,通过它与外界环境交换的热量就越多,因此,从节能的角度出发,通常要求建筑形体越简单规整越好。“体形系数S”就是用来衡量建筑外表面积相对大小的一个参数,它等于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我国公布的各种节能设计标准中对此均有明确的规定。对体形系数的深入研究表明,在各朝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情况均相同,建筑物高度也相同的情况下,平面形式为圆形时S最小,依次为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其它组合形式;如果每层建筑面积相同,则建筑层数越多,体量越大,S越小。高层建筑的体形系数通常远小于规范规定的0.3的界限。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到,建筑物获取太阳辐射的大小与朝向密切相关。正南朝向时,长宽比为5:1的长方形获得的太阳辐射是正方形的1.87倍,偏东或偏西450时为1.56倍,东西向时正方形的得热稍多。这些规定和变化增加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而建筑师必须在功能、造型及节能目标中权衡,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

三、低碳节能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

一般,装配式建筑在混凝土的墙面外侧都会装上一个挂板,这个挂板是用来装配钢筋混凝土的,在挂柱的内侧还设置了一个XPS板,这个XPS板的厚度一般为21毫米,用射钉固定在建筑外墙板内侧,此外,在墙面外侧与间层之间还填充了一块具有保温效果的棉保温板。

(一)建筑节能应用

装配式房屋建筑的屋面可以根据不同气候特征和室外温度状况,构建出不同形式墙体构造,一般,这种装配式建筑的节能效果往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至少可以比一般的建筑节省58%的能耗。具体节能方式是在温度较高的地区,建筑墙面内安装的保温隔热板会和挂板共同构成具有通风效果的墙体结构,并且墙体之间会形成热对流,因此,可以使建筑室内的温度达到舒适效果;而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墙面内的保温层是由有导热功能的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具有保温性能和隔热性能,是一种复合式墙体,因此可以随着室内温度变化适当升温或降温。

(二)屋面及外窗的节能应用

一般,装配式房屋屋面结构为EPS-复合保温面板、防水面板、保温层面板以及屋面瓦面板。这种复合层保温屋面板可以直接固定在建筑墙面上,在面板夹层填充完成后,就可以实施处理,屋面可以涂抹约25毫米的泥浆保护层,并且屋面传热功率不能超过0.3瓦。外窗一般应用塑钢窗,玻璃为双层中空式的,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装配式建筑地面处理一般都是从上而下操作的,如果建筑地面面层厚度为20毫米,就可以应用水泥砂浆找平层,如果地面面层厚度超过了60毫米,就可以应用复合式保温面层,地面面层超过70毫米可应用细石混凝土铺设,如果超过100毫米,热阻值要大于1.6瓦。

(三)抗震性能及防火性能

装配式建筑外墙一般都应用混凝土制成的建筑挂板,在建筑内墙面应用的混凝土墙板是由物理发泡形成的泡沫式条板。其具有一定的隔热功能,可以提高板面耐火性能;建筑挂板应用钢制挂件,还有钢梁安置在建筑墙面内,有效避免了建筑构件因高温而产生的断裂和燃烧,大大提高了建筑整体的防火性能。装配式建筑还具有一定的抗震、抗强风能力。建筑施工人员会在建筑墙面内安装钢柱和钢梁,使建筑墙面整体的硬度和稳固性提高,可以使墙面围护和承重的结构形成统一的整体,可大大提高建筑的抗震和抗风能力。以某建筑抗震试验为例,在震台上开展试验,以一个尺寸统一的房屋为抗震试验的房屋,按照震台的标准,模拟的面墙分为两层,在对结构模型实施不同强度的震动时,屋面各层结构没有发生剧烈震动,模型一直保持原状。而因为震动产生的损坏主要集中在周围前面裂缝处或者是固定铆钉松动处,在输入的地震波达到了0.3g以后才出现建筑外挂松动现象,在地震波达到0.5g时,建筑顶面的外挂结构出现了部分脱落,一层建筑外墙挂件出现局部缝隙,但是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外挂板脱落滑移现象。

四、结束语

从以上论述的内容来看,本文主要对低碳节能的装配式建筑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例子对这种具有节能效果建筑类型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综上所述,这种建筑类型无论是在构造上还是在材料的应用上都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是值得推广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杨梅兰.民用建筑技术发展趋势探讨[J].建筑技术,2014.

4.装配式建筑培训学习心得 篇四

郑丁才

近期,由房产事业部组织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培训在溧阳宾馆如期举行,根据领导安排,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培训。现将自己培训心得体会作一下分享:

一、在听取业内专家张方老师对国家及各地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相关政策的解读后,切实感觉到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政策对装配率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发展装配式建筑将是建筑业的一个趋势,哪家企业能够在这次产业改革中走在前面,就占据了发展的优势。要想很好的发展,就要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智能化应用,提高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做为成本岗位上的一名员工,经过这次培训和张老师所讲所学,我对成本控制上再说一说自己理解的一点毛皮:预制率越高,成本付出越高,按各专家实际分析统计,预制率每增加10%,成本增量在170元/平方左右。EPC管理是成本管理控制的关键,这样可以整个使工程有一个完整有序的管理。首先,针对合同中关于装配面积的要求,可以通过分期开发,来平衡项目周期。由于预制构件要提前和工厂配合,且这些工厂的产能有限,对首期开发的时间成本造成很大的压力。其次,需要对结构构件进行拆分,选择预制构件重复率高的单体,一般构件重复率大于100件以上最好,重复越多越划算。最后,施工技术成熟的施工队也是缩短工期,减少成本的关键。

三、通过听取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关介绍,对不同的结构体系、各种结构体系的优缺点及施工工艺有了深入的了解。不同结构体系实现装配化施工的关键是构件拆分,合理的拆分及施工方法是提高施工效率和保证工程质量的控制要点,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在设计阶段进行深化,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将构件进行合理拆分和吊点布置,方便构件的工厂化预制及吊装。不同构件安装就位后的连接及节点现浇部位的质量控制也是施工的关键。

四、我再学习BIM建模时,老师讲过的BIM模拟管理,现在想想绝对是装配式建筑吊装、设计、施工的好工具。因为要考虑装配式构件预留钢筋与现浇部位钢筋的位置关系和连接,运用BIM就可以大大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构件的错位和碰撞。科学的运用管理工具也是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5.“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 篇五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进一步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落实重点任务,强化保障措施,突出抓规划、抓标准、抓产业、抓队伍,促进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确定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鼓励各地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规划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监管体系,形成一批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形成装配式建筑专业化队伍,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效益和品质,实现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

到2020年,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明确重点任务

(一)编制发展规划。

各省(区、市)和重点城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抓紧编制完成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细化阶段性工作安排,提出保障措施。重点做好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基地,实现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制定全国木结构建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确定重点发展地区,开展试点示范。具备木结构建筑发展条件的地区可编制专项规划。

(二)健全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支持地方、社会团体和企业编制装配式建筑相关配套标准,促进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编制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标准图集、工法、手册、指南等。

强化建筑材料标准、部品部件标准、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的衔接。建立统一的部品部件产品标准和认证、标识等体系,制定相关评价通则,健全部品部件设计、生产和施工工艺标准。严格执行《建筑模数协调标准》、部品部件公差标准,健全功能空间与部品部件之间的协调标准。

积极开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以及《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交流活动。

(三)完善技术体系。

建立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关键技术、配套部品部件评估机制,梳理先进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定期发布装配式建筑技术和产品公告。

加大研发力度。研究装配率较高的多高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和施工工艺工法,研究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消能减震、预应力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突破钢结构建筑在围护体系、材料性能、连接工艺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推进中国特色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及中高层木结构建筑研究。推动“钢-混”“钢-木”“木-混”等装配式组合结构的研发应用。

(四)提高设计能力。

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水平。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强化装配式建筑设计对部品部件生产、安装施工、装饰装修等环节的统筹。推进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提高标准化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装配式建筑设计深度要达到相关要求。

提升设计人员装配式建筑设计理论水平和全产业链统筹把握能力,发挥设计人员主导作用,为装配式建筑提供全过程指导。提倡装配式建筑在方案策划阶段进行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促进各参与主体形成协同合作机制。

建立适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装配式建筑工 程管理模式,推进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装修、运行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

(五)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统筹发展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及设备制造、运输、装修和运行维护等全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库,编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装配化装修的标准化部品部件目录,促进部品部件社会化生产。采用植入芯片或标注二维码等方式,实现部品部件生产、安装、维护全过程质量可追溯。建立统一的部品部件标准、认证与标识信息平台,公开发布相关政策、标准、规则程序、认证结果及采信信息。建立部品部件质量验收机制,确保产品质量。

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和工法,研发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生产设备、施工设备、机具和配套产品,提高装配施工、安全防护、质量检验、组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提升部品部件的施工质量和整体安全性能。

培育一批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骨干企业,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发展。发挥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加强产学研用等各种市场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六)推行工程总承包。各省(区、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可按照技术复杂类工程项目招投标”的要求,制定具体措施,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企业要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负总责。

装配式建筑项目可采用“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或“设计-施工”(D-B)总承包等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政府投资工程应带头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设计、施工、开发、生产企业可单独或组成联合体承接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项目,实施具体的设计、施工任务时应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七)推进建筑全装修。

推行装配式建筑全装修成品交房。各省(区、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措施,明确装配式建筑全装修的目标和要求。推行装配式建筑全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一体化设计和协同施工。全装修要提供大空间灵活分隔及不同档次和风格的菜单式装修方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完善《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文本关于装修的相关内容。

加快推进装配化装修,提倡干法施工,减少现场湿作业。推广集成厨房和卫生间、预制隔墙、主体结构与管线相分离等技术体系。建设装配化装修试点示范工程,通过示范项目的现场观摩与交流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全装修综合水平。

(八)促进绿色发展。

积极推进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编制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产品目录。推广绿色多功能复合材料,发展环保型木质复合、金属复合、优质化学建材及新型建筑陶瓷等绿色建材。到2020年,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达到50%以上。

装配式建筑要与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相结合,鼓励建设综合示范工程。装配式建筑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在绿色建筑评价中逐步加大装配式建筑的权重。推动太阳能光热光伏、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与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应用。

(九)提高工程质量安全。

加强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控制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强化质量安全责任。

加强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检查,重点检查连接节点施工质量、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等,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各方责任主体履行责任情况。

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提升适应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十)培育产业队伍。

开展装配式建筑人才和产业队伍专题研究,摸清行业人才基数及需求规模,制定装配式建筑人才培育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建立有利于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效机 制。

加快培养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包括行业管理人才、企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开展装配式建筑工人技能评价,引导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培养自有专业人才队伍,促进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技术工人。促进建筑劳务企业转型创新发展,建设专业化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队伍。

依托相关的院校、骨干企业、职业培训机构和公共实训基地,设置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建立若干装配式建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在建筑行业相关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中增加装配式建筑相关内容。推动装配式建筑企业开展企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保障措施

(十一)落实支持政策。

各省(区、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制定贯彻国办发[2016]71号文件的实施方案,逐项提出落实政策和措施。鼓励各地创新支持政策,加强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支持力度,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特别是要积极协调国土部门在土地出让或划拨时,将装配式建筑作为建设条件内容,在土地出让合同或土地划拨决定书中明确具体要求。装配式建筑工程可参照重点工程报建流程纳入工程审批绿色通道。各地可将装配率水平作为支持鼓励政策的依据。强化项目落地,要在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工程中落实装配式建筑要求,将装配式建筑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工程项目,建立装配式建筑项目库,于每年第一季度向社会发布当年项目的名称、位置、类型、规模、开工竣工时间等信息。

在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估、绿色建筑等工作中增加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指标要求,并不断完善。

(十二)创新工程管理。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改革现行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和模式,在招标投标、施工许可、部品部件生产、工程计价、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等环节进行建设管理制度改革,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建立装配式建筑全过程信息追溯机制,把生产、施工、装修、运行维护等全过程纳入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即时上传、汇总、监测及电子归档管理等,增强行业监管能力。

(十三)建立统计上报制度。

建立装配式建筑信息统计制度,搭建全国装配式建筑信息统计平台。要重点统计装配式建筑总体情况和项目进展、部品部件生产状况及其产能、市场供需情况、产业队伍等信息,并定期上报。按照《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规定,用装配率作为装配式建筑认定指标。

(十四)强化考核监督。

住房城乡建设部每年4月底前对各地进行建筑节能与装配 式建筑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各地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产业发展情况、政策出台情况、标准规范编制情况、质量安全情况等,并通报考核结果。

各省(区、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将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列入重点考核督查项目,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十五)加强宣传推广。

各省(区、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广泛宣传推广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产业基地、示范工程的经验。充分发挥相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学协会的作用,开展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经济政策解读和宣传贯彻活动。鼓励各地举办或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展览会、交流会等活动,加强行业交流。

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和售楼处等多种场所,以及宣传手册、专家解读文章、典型案例等各种形式普及装配式建筑相关知识,宣传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和装配式建筑的优越性,提高公众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度,营造各方共同关注、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良好氛围。

6.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研究论文 篇六

2.1构配件的影响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会用到各类构配件,这些构配件的质量对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服务具有直接关联。当前,国内的构配件生产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包括:经验、规模和质量等存在一定的不足。此外,构配件均是由制造商的统一生产,再借助运送设备,输送到现场。但是,这一过程中,输送距离和输送车辆等均会对构配件造成影响,导致构配件发生损坏的情况,则造成构配件后续施工问题。

2.2施工准备的影响

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需要实施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效果。如果,施工准备阶段,没有预先对施工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且没有指定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则导致装配式建筑施工出现施工随意、施工科学性不足等情况,则导致后续施工问题。另外,施工现场的构配件也应做好存储管理,如果存储管理中,没有注重对构件的保护,则导致构件出现损坏,最终导致施工质量问题。

2.3人员因素的影响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人员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巨大,其中,如果施工人员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了解不够充足,则导致后续施工不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展开施工。施工人员对构件的功能了解不足,则引起位置安装错误、参数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产生,威胁建筑安全。另外,如果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则严重影响施工管理效果,体现在管理人员未按照工程需求,进行施工管控,诱发施工整体质量,最终造成质量隐患发生。

2.4施工设备的影响

7.装配式建筑:建筑业转型的突破口 篇七

第一, 要适应市场需求, 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 推进集成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 支持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完善品种和规格, 引导企业研发适用技术、设备和机具, 提高装配式建材应用比例, 促进建造方式现代化。

第二, 要健全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发包承包、施工许可、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制度, 实现工程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及采购统一管理和深度融合。强化全过程监管,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 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将发展装配式建筑列入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规划审批、基础设施配套、财政税收等支持政策, 在供地方案中明确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比例要求。用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装配式建筑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其中, 第三个要求格外引人注意, 会议决定, 将发展装配式建筑列入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 并鼓励各地方结合实际出台相关的政策。这说明中央政府切实希望装配式建筑要在全国各地全面发展, 而不单单只是作为发展方向的指导。

今年十一前夕, 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于9月27日印发执行 (国办发[2016]71号) 。

9月30日,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 住房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介绍我国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关情况, 对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必要性、优越性、主要任务、实施步骤、需要注意和研究解决的问题等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

住房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介绍说:去年12月份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之后, 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6]6号) 。《若干意见》指出,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今年3月份的两会,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 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 加快标准化建设, 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

为了贯彻这些要求, 从今年年初开始, 住房城乡建设部集中力量, 深入调研, 广泛了解情况, 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目前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并印发执行。

《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 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 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国家最高领导层对装配式建筑的倡导, 以及高规格政策的出台, 预示着以装配式建筑为突破口的中国建筑业供给侧改革将拉开帷幕, 以装配式建筑为核心的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要开始加速。这项改革的推进将为我们建筑钢结构行业和以门窗幕墙为主导的建筑部品构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在9月30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化生产的部品部件, 在施工现场通过组装和连接而成的建筑。相对于现在仍然在施工当中占主流的现浇建筑来说, 基本上是把建筑材料运到工地之后, 对模板进行现浇。现在改变了这种方式, 就是把一部分原来通过现浇成型的构配件, 比如梁、柱、板, 拿到工厂去生产, 生产之后再运到工地来组装, 把它的节点做好, 然后采用一部分的现场浇筑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 我们把这个叫做装配式建筑。衡量装配式建筑的水平, 还有个装配率的问题, 到底有多少构件拿到工厂组装了, 现场的湿作业量减少了多少, 都代表了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水平。

为什么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总体上讲, 它是建造方式的一种改革, 更是在我们这个行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的建筑产品, 基本上是以现浇为主, 形式单一, 可供选择的方式不多, 一定会影响产品的建造速度、产品质量和使用功能。从国际上的情况来看, 装配式建筑已经是比较成熟的, 二战以后, 欧洲一些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他们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背景是基于三个条件:第一, 工业化的基础比较好。第二, 二战以后劳动力短缺。第三, 二战以后需要建造大量房屋。而这三个条件, 也正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客观因素。所以, 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从国际上看已经成熟了。而我们近几年来虽然在积极努力地探索发展装配式建筑, 但是从总体上讲, 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和规模还不尽如人意, 这也正是在当前的形势下, 为什么我们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一个基本考虑。

发展装配式建筑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 它节约了资源和能源。现在现场浇筑生产过程中的建筑垃圾量比较大。第二, 它减少了污染。建筑工地的污染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扬尘, 一部分是噪音。每年到了学生高考的时候, 基本上各个城市的建设管理部门都限制夜间施工, 担心噪音影响孩子复习, 影响孩子考试期间的休息。可以看出来, 传统的建造方式有很多不适合于现代城市生活需要的地方。第三, 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第四, 它对提高工程质量有很积极的作用。

再进一步说, 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 把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尽如人意的融合。另外, 它也能够催生一些新的产业, 使经济发展产生一些新的动能。特别是发展钢结构, 对于化解当前过剩的钢产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发展装配式建筑对工程质量的促进作用和保障作用, 主要是因为很多构件的生产在工厂做, 是完全按照工厂的管理体制、按照工厂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来选择生产构件的原料, 对构件出厂前的质量检验进行把关。所以, 对构件生产这一部分质量, 增加了一些把关的环节, 总体上说, 对建筑的质量安全是有很好的保障作用的。现场施工这一部分, 因为已经建立相应的适合于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责任体系, 还要开发一系列相应的机具和工具, 所以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从整体上会高于现浇。

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 在发达国家已是行业标准。瑞典80%的住宅采用“通用部件”;法国住宅基本采用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厂里生产住宅的国家, 轻钢结构的工业化住宅约占工业化住宅的80%左右;美国住宅建筑市场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几乎达到100%。

装配式建筑在性价比方面颇具优势:从单方造价来讲, 不同的结构体系, 比如说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的造价是不一样的。总的来看, 如果是在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 它比现在的现浇混凝土这种常规的体系略贵一些。但就已有的一部分示范工程看, 达到一定规模之后, 造价持平。也有一部分示范工程, 造价比现浇混凝土还低。随着技术的成熟、产业化的形成, 特别是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 这个成本肯定要比现在低的。比如有些国家的装配式住宅成本, 大大低于传统建造方式, 成本优势明显。

从施工周期上讲, 一些企业提供了一些数据, 有些项目可以缩短工期1/3, 另外因为企业、工程项目、所在地客观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别, 总体上材料、水泥、水、木材消耗等方面都能够明显节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庆向表示:“工厂化的装配式建造方式, 是弥补现阶段建筑业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通过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不但缩短了建造周期, 而且减少了对手工劳动和劳动技能的依赖, 这是中国建筑行业施工工艺的一大进步。”

而在谈及国务院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义时, 房地产问题研究专家韩世同认为, 这将对中国建造业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中国建筑业体量非常大,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帮助中国建筑业在节能、效率以及环保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

“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表示。

装配式建筑在各地的实践

近年来, 装配式建筑逐步热了起来, 全国各地出台很多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特别是最近这两年中建和中铁这些大的央企强势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 还有万科这样的大型房企在各地积极实践, 使这两年装配式建筑成为房地产和建筑业的热点。装配式建筑从技术层面看, 这几年已经很成熟, 尤其是2014年相关国家规范在全国推出, 使这项工作有了基础, 北京、上海和深圳、辽宁都出台了自己的标准。只是过去把这项工作称为住宅产业化, 现在改了名字, 住宅产业化基地也改成了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住建部也在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的试点城市。

北京发展装配式建筑, 实际上是以2010年发的125号文《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为起点的。2014年北京市政府发布315号文, 在保障性住房中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2015年, 北京市要求在保障性住房中, 全面实施全装修交房, 开了全国的先河。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面积奖励政策, 到2015年底累计的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工程奖励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通州的马驹桥项目, 地上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全部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北京市还开展了钢结构的试点, 在内装工业化方面也做了很多试点, 在农村低层建筑中, 包括北新房屋也有技术试点。

北京在十二五期间编制八本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地方标准, 同时也起草《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北京在十三五期间, 将响应国家的号召, 从民用建筑到保障性住房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鼓励采用装配式装修。在新立项的政府投资新建建筑中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其中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建筑。

北京市推行装配式建筑主要的工作措施:一是加大项目落实力度。以土地供应为抓手, 在规划审批和土地供应项目立项, 施工图审查和施工许可, 工程验收, 竣工备案环节强化监督和指导, 确保装配式项目的落实。二是创新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部品生产监督管理, 工程分包管理, 质量安全监管, 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制度。三是强化生产的配套能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 专业配套, 管理规范的骨干企业, 建设一批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部品生产基地。四是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学校、医院优先采用装配式建筑。五是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 建立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标准, 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六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技术集成创新, 开展互联网+建筑行动, 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各方面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六是加快人才队伍培养教育和培训。

上海市在2014年就制定了《关于本市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若干意见》 (简称《上海意见》) , 并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开始推广装配式建筑。《上海意见》提出了上海市推行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目标:“其住宅单体预制装配率 (墙体、梁柱、楼板、楼梯、阳台等住宅结构中预制构件所占的比重) 应不低于15% (其中外环线以内区域的项目应不低于25%) , 住宅外墙采用预制墙体或叠合墙体的面积应不低于50%, 并宜采用预制夹芯保温墙体。本市装配式商业、办公建筑为混凝土结构的, 其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应不低于装配式住宅预制装配率, 建筑外墙、梁柱、楼板等混凝土主要构件宜采用预制方式。”“2013年下半年, 各区 (县) 政府应在本区域住宅供地面积总量中, 落实建筑面积不少于20%的装配式住宅, 2014年应不少于25%, 2015年应不少于30%。”同时《上海意见》还指出:“凡符合本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有关规定的装配式建筑, 可申请建筑节能专项扶持资金。”

对比传统建筑方式, 用机械化方式建设房子, 究竟有哪些好处?近几年装配式在中国各地的实践, 正在给出答案。

数据显示, 工业化方式不仅可以使工期缩短50%以上, 减少建筑垃圾80%以上, 还可减少90%以上的外墙渗漏事件。因此, 杭州市建委直接把这种新型建筑工业化称为:是“改革”更是“革命”。

“更快、更安全、更健康、质量更好、成本更可控。”浙江省杭州市三墩北地块经济适用房工程项目负责人用这五个“更”做出总结。

“传统建筑常出现的渗漏、空鼓、开裂等质量顽疾, 装配式建筑都可以避免。而预制构件生产过程, 节水节能达20%左右, 减少了建筑垃圾、扬尘、污水、噪音, 将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的破坏降到了最低。”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道。

同样实现“低能耗、低污染、高质量”的, 还有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的“名流世家”在建小区。据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吴俊雄介绍, 该装配式项目已取得二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抹灰、浇筑等湿作业大大减少。

钢筋混凝土建筑可以变身“拼插住宅”, 整栋房子可以在工厂流水线上“生产”。近几年, 装配式建筑正在全国各地加快兴起。

据悉, 湖北省武汉市从去年开始试点推广装配式建筑, 计划到明年完成新开工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 装配式建筑比例不低于20%。

而在辽宁省, 位于沈阳市铁西区赞工街10号的工人新村三期项目已竣工。这个保障房项目使用了上海宝钢钢结构技术, 这在东北地区还是首次。

日前召开的广东省城市工作会议则指出, 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 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到2025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提升城市建筑水平和建设水平。

而在江苏, 也有诸多实践。“该地块要求装配式建筑面积的比例为100%, 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今年6月中旬, 南京市国土部门发布2016年第05号土地出让公告, 出让的10幅地块有6幅标注这一特殊出让条件。“装配式建筑”首次强制写进土地出让合同, 并于7月8日面向房企拍卖。

装配式建筑此前在南京已有试水, 南京万科上坊保障房是“首吃螃蟹者”。随后, 南京万科又在其部分商品房项目中采用这一新型造房方式, 预制率分别达65%、15%。今年, 新城地产在其仙林湖项目香悦澜山的建造中, 也尝试采用预制装配式手法。

自今年以来, 各地方也先后出台了很多推进装配式发展的政策, 如: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进程中, 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和立法保障, 目前已完成《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的立法工作, 并于2016年5月1日正式实施;南京在土地出让时强制要求采用“装配式建筑”;河北加大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支持, 对购买建筑产业化项目或全装修住房且属于首套普通商品住房的家庭, 按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积极给予支持;上海市研究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的奖励、补贴政策, 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重庆市则要求单体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 将全面应用“钢结构”。

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普及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指出:目前, 我国装配式建筑有一定的基础, 积累了一些在建造技术和示范工程的经验, 但进展还是比较缓慢, 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的比例也不高。目前行业上有一个粗略的统计, 大概在5%左右。从市场占有率来说, 装配式建筑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应该说和国外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目前装配式建筑市场占有率不高的原因, 业内分析人士是这样认为的:

“主要是装配式建筑的规模效应、带动效应尚未形成, 建设成本高, 钢结构、全装修、整体厨卫等建筑部品和配套产品应用相对滞后。”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管理办公室主任居理宏认为。

“现在的困难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成本, 二是税负。”亚泰集团沈阳现代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郑勇分析道。由于应用规模相对较小, 企业产能不能充分释放, 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我们每立方米价格在3600元, 比房地产开发商使用传统的现场浇筑方法高10%左右。在现场施工, 企业只有一个建安税大概3%左右, 而在车间当作工业半成品来生产, 我们必须缴纳17%的增值税, 这就造成了重复收税。以1000万元的货计算, 我们要多交八九十万元的税。”

这或许意味着, 要推动这一市场的发展, 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调整, 对市场进行有效培育。

一些参与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深圳丝科环境科技集团董事长刘韬认为, 政府应当扮演制定标准的角色, 并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可以通过调整税收等方式, 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进来, 扩大优质供给。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周天勇则提醒说, 装配式建筑的推动, 需考虑观念、流程以及规模等各方面的因素。他认为, 首先, 建筑队伍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和熟悉程度有待提高;其次, 发展装配式建筑定位的消费层需要明确;第三, 地方政府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时, 从顶层设计到监管落实, 都需要根据本地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尽管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尚处起步阶段, 但分析人士很看好这一新兴事物的未来。

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专业学位学院院长牛占文看来, 使“房子部件”在流水线上流动起来, 形成“搭积木式”建造房子的过程, 是精益管理模式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

住建部总工陈宜明认为, 发展装配式建筑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要培育市场需求。现在的工程量很大, 但是业主或者开发单位自己愿意主动采用装配式建筑这种方式来建造的意愿还不是很强烈, 因此需要培育市场的需求。

二是要保障市场的供给。用装配式方式来建造, 从行业内部的生产、构配件的供应, 能不能满足需要, 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 一方面要培养需求, 一方面要保障供给。

三是现场的施工人员要掌握相关技能。这既是推动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也是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所以, 从市场供需、企业能力、施工人员操作技能上, 目前还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陈总说:目前, 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现在社会上投入使用和在建的一些工程, 已经有一部分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建造, 这些建筑分布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 分布在其他一些区域, 我觉得对发展装配式建筑建造的项目也有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在我们调研的过程当中, 装配式建筑由于生产过程的变化和调整, 比如说原来都是在一个现场工地进行施工, 现在分出来了, 有一部分到工厂施工, 有些直接成本是增加了, 但调研发现, 如果企业管理规范, 有一支自己的建筑工人队伍, 掌握了良好的技能, 由此产生的一些成本, 完全可以在企业内部消化。当然, 它承接的工程也要达到一定的规模, 加上企业的规范管理和有一支比较过硬的工人队伍, 完全能够在企业内部化解生产过程变更带来的影响。

苏蕴山司长强调:《意见》提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基本原则, 就是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也体现在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上, 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 但是在发展上应该有所侧重, 要根据产业基础、技术条件来决定。从推进工作角度来说, 也不能一刀切、一哄而上。提出这样三个地区的划分, 主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基础, 包括它的现实条件。从规模上看, 三大城市群,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 加在一起, 建筑业总产值占一半左右。三大城市群都在东部地区, 现实条件比较好, 如果能够先行起步, 全面推进, 带动宣传装配式建筑发展, 作用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其他鼓励推进地区, 完成的十年达到30%的目标, 从总量上是能够实现的。

据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岩介绍, 现代建筑产业不仅是装配房子, 还包括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化、产业化工程施工等, 不仅涵盖钢材、陶瓷等建材领域, 还包括集成式墙体 (幕墙) 、电梯制造、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 也将带来相关行业的巨大变革。

试想如果完成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的目标, 那么装配式建筑将逐渐成为主流的建筑建造方式, 随之其成本也会越来越低, 其优势也将更加凸显, 相信在装配式建筑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 公众对于它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多, 最后成为市场的首要选择。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海外版:《装配式建筑驶入“快车道”》

上一篇:市教育局局长在2009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下一篇:赞美太阳的诗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