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2024-06-21

六年级数学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共10篇)

1.六年级数学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4页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一、漫步金沙滩——自主研学,情益起航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课前呀大家对本课内容已经进行了预习,(投出预习单)那下面呢请你把所有的预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先别着急,在开始之前先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你来读一下。

生: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组织,按照④号→③号→②号→①号的顺序依次发表看法。

2、当一位组员发言时,请把自己的预习单放在中间,其他组员边看边听,记录员做好笔记。

3、组长进行总结,并做好汇报准备。学生交流时间,教师巡视搜集信息

二、扬帆月亮湾——合作研讨,情益激扬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哪个小组愿意先说一说你们组的想法? 生上讲台介绍各部分名称

生:我先来汇报我的预习情况,大家看,这是我根据比例的意义举出的比例(),在这个比例中,组成比例的这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在这个比例中是()和();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在这个比例中是()和()。

通过预习我还知道,这个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是(),在分数形式中,()和()仍然是外项,()和()仍然是内项。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如果没有疑问,谁还愿意交流你的想法?

(再找一个同学,按照上面的说法汇报,如果没有写分数形式)师:哎,你能不能把你写的这个比例的分数形式写在黑板上? 生写分数形式

师:那你给大家说一下他的内项和外项好吗?

生:在分数形式中,()和()仍然是内项,()和()仍然是外项。

师:同学们,他说的对吗? 生:对

师:非常正确,请回。掌声感谢刚才两位同学勇敢而又精彩的发言。这两位同学表现的非常大方得体,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看来同学们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ppt 师:大家注意看,在这个比例里,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位于两端的2.4和40是(外项),位于中间的1.6和60是(内项)。这个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在这个比例的分数形式中,内项和外项是交叉相对的,2.4和40依然是(外项),1.6和60依然是(内项),也就是说,虽然表示形式不一样,但各项的位置都是一样的。现在明确了吗? 师:好了,这里还有两个比例谁会填? 生:。。。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非常正确,请坐。现在呀大家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那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预习单的第二题。(屏幕出示预习单)哪位同学愿意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我来汇报一下我的想法。我的比例是 1:2=2:4,在这个比例里,外项1×4=4,内项2×2=4,4=4,所以我的发现是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为了验证这一发现,我又举了一个比例3:6=4:8,在这个比例里,3×8=24,6×4=24,24=24,所以内项之积也等于外项之积,这是我的想法,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那谁再来说说你的发现,你的发现很重要。

师:老师,我有一个疑问,你能帮我解决一下吗?如果是比例的分数形式,规律相同吗?你们有这样的疑问吗?干嘛不问?

生:在分数形式中,内外项是交叉相乘的,也就是说(再找两个同学上黑板说发现,形式一样)

生3:。。这就是我的发现,大家的发现和我一样的举手? 生都举手

生3:某某某,你说说你的发现是?某某某,你的发现是?看来我们都得出了一样的结论,就是比例的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谢谢大家

师:掌声感谢刚才三位同学,大家看,在我们的共同交流中又获得了知识,说明团结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老师喜欢这样一个团结的班级。既然每个人的结论都相同,那每个人都加一分。哎,大家想一想,虽然每个人的比例不同,却得出了一样的规律,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那同学们知道这个重要规律叫什么吗?

生: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大家知道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请同学拿出课内探究,想一想,填写。谁来说一说?

生1:生2:

3、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非常准确,请坐。看来大家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的不错,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大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先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猜想,接着又通过举例来验证了这个猜想,最后呢才形成这样的一个结论,其实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问题的过程,同学们真的是太厉害了,我们共同为自己点个

赞!(板书:猜想——验证——结论)下面呢我们就应用这个结论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拿出课内练习,做这样的两道题。

师:可以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 学生汇报,投影回答

生:第一个题,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7×=1,外项0.25×4=1,内项积等于外项积,所以可以组成比例为0.25:7=:4。第二道题,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外项1.2×5=6,内项积不等于外项积,所以不可以组成比例。大家同意我的做法吗?谁还有疑问?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1:我来说一点我的想法,这两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来做,也就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第一道0.25÷7=

1,***8÷4=,比值相等,所以可以组成比例。第二道1.2÷=,7284544÷5=,比值不相等,所以不能组成比例。大家听明白了吗?这就是525我的想法。

生: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请坐。大家觉得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生2:我更喜欢。。因为。。

生: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如果你和我的答案不一样的话请更正过来,谢谢大家。

师:好,感谢这位同学,汇报的非常详细,看来有做老师的潜力。这两道题全对的举手,好,组长给加分。同学们,刚才的两种方法呀都可以用来解决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邓小平爷爷不是说过嘛,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三、探索欢乐谷——拓展延伸,情益深长

师:好了,同学们,对于刚刚我们所探讨的这些问题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要是没有的话就到了证明自己的时候了。请同学们完成达标检测。

师:做完的小组,先小组内互评,把有分歧的题目画出来,待会我们再来交流。

师:请同学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这里来,仔细观察黑板上的8个比例,认真思考像这种告诉我们一个乘法算式,让我们找出所有的比例,我们应该怎样有规律的将他们写出?给大家一点时间,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生:24和3作为外项时,可以写出四个;8和9作为外项时,又可以写出四个

师:谁还能再说得具体些?

生:24和3作为外项时,8和9作为内项,8和9交换组成两个比例;24和3互相交换又可以组成两个比例;24和3作为内项时,8和9作为外项,8和9交换组成两个比例,24和3交换又可以组成两个比例,一共8个比例。

师:根据刚才同学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每个乘法等式中,等号同边的两个因数既可以同时做——外项,也可以同时做——内项,结果——不变

师: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又解决了一个难题。组长赶快给全对的同学再加一分。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题你会吗?0.4 :()= 12 : 3(有时间就说,没时间就不说)

生:0.4×3÷1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它转化成乘法算式,就变成了我们以前学过的方程

师:(看来大家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的非常透彻了)(同意吗?)其实呀,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另一个应用——解比例,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预习课本42页的内容。

四、回顾反思

师:好了,不知不觉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老师真舍不得你们,(你能告诉老师你收获了什么吗?)

师:数学其实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学,只要你愿意走近它,他就会来靠近你。希望你们学习数学时一定要学会经历这种先猜想、再验证、最后总结的过程,好吗? 生:好

师:课下组长把每组的分数统计好找老师兑换相应分值的礼品。非常感谢同学们陪伴老师上这一堂课,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了,下课,对台下的老师说一声,老师你们辛苦了。

2.六年级数学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 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 出示小红、小明在超市购买练习本的一组信息。

(1) 根据表中信息, 你能选出其中两个量写出有意义的比吗?

(学生思考片刻, 说出了1.2∶3、2∶5、1.2∶2、3∶5等多个比, 并说出每个比表示的意义。教师适时板书。)

(2) 算算这些比的比值,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用“=”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3) 说说什么叫比例。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归纳后板书:比例的意义)

评析:比的意义、求比值是这节课所学新知的“生长点”。对此, 教师将教材例题后 (相当于练习) 的一组信息“前置”, 这样设计与处理, 一是使题材鲜活, 导入更为自然;二是把“一组信息”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 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 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激活旧知”后,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发现、归纳, 最终实现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2.即时训练。

A.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 依据是什么?

小结:通过这一组题的练习, 提醒我们什么?

B.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哪一个比能与51∶4组成比例。

a.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进而说明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b.剩下的 (1) (2) (4) 三个比中有没有能组成比例的?

c.上面几个比有没有能和5∶4组成比例的, 你能不能帮它找一个“朋友”并组成比例?它的朋友有多少个?这些朋友有什么相同点?

评析: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 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 上例中教师设计了“即时训练”这一环节。即时训练既有运用新知的直接判断, 又有变式和一题多用, 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它对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新知, 灵活运用新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引导学生读教材 (相关内容) , 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2) 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3) 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指出它的内、外项。

(4) 任意写一个比例, 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 填数。

(1) 出示比例8∶ () = () ∶3。想一想, 这两个空可能是哪两个数。

[刚开始时, 学生可能从比例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 所以填数相对费时, 慢慢地, 学生似乎发现了“规律”, 填数速度加快。教师将学生的发现 (如1和24、2和12、0.5和48……) 板书在括号下面, 与学生一起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2) 观察思考:在填这些数的过程中, 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发现每次所填的两个内项之积相等, 进而发现“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3) 再次设问:在这些比例中, “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意见不一, 自发产生验证的需求。)

A.先验证黑板上的比例式, 再验证自己写的比例式。

B.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4) 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作答。产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验证能否组成比例的需要。)

评析:“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教学环节正是基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先由开放性问题引入, 给予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以各自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过程。通过“你有什么发现”, “这是一种巧合, 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两个问题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 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 使学生人人体验到“发现者”的快乐。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 教师还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些“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2. 即时训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6∶1.8和4∶24∶9和5∶10

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其实我们是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如果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假设成立, 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 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新知, 解决问题

1. 猜数游戏。

在下面每个比例中, 有一个或两个数被遮掉了, 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把它猜出来吗?

3∶5=6∶ () () ∶5=6∶ ()

3∶5= () ∶ ()

2. 你能用3、5、6、10这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吗?把它们都写出来。 (学生探索后交流。)

利用这四个数最多能写出几组比例?怎样写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根据时间来安排讨论, 也可留作课后进一步探讨。)

评析: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练习内容, 注意练习的梯度、层次和思维含量。特别是最后的挑战性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欲罢不能”的境界, 学生思维活跃, 讨论热烈。

3.六年级数学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三

知识点来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课程名称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知识点描述

全面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探索、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核心内容:详细讲授如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适用对象[来源:学科网ZXXK]

六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体验探索中的数学乐趣,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来源:Zxxk.Com]

内容

导入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填空:15:()=5:3

预设: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比例中,两个的比值相等。

我们知道,5:3=5/3,根据分数的意义,把5/3化成分子为15的分数,得到15/9,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5/9=15:9,所以,15:(9)=5:3。你们做对了吗?同学们真棒!

设计意图:简单的问答,既复习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又为这节课做了铺垫。尤其是第2题,先利用比例的意义求出有一个未知项的比例,为后面的猜一猜做伏笔,能让本节课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顺利的进行。

探究新知

二、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比例:2.4

:

1.6

=

:

师:在2.4:1.6=60:40这个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2.4、1.6、60、40”,叫做比例的项。中间的两项“1.6”和“60”叫做比例的内项。两端的两项“2.4”和“40”叫做比例的外项。

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

2.4:1.6=60:40→2.4/1.6=60/40,1.6和60仍然是内项,2.4和40仍然是外项。

提问:你记住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了吗?

三、牛刀小试

1.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1/2:1/3=12:8

师:在比例4.5:2.7=10:6中,2.7和10是它的内项,4.5和6是它的外项;

在比例1/2:1/3=12:8中,1/3和12是它的内项,1/2和8是它的外项。

2.填空。

在3:8=0.6:1.6中,()和()是内项,()和()是外项。

师:在3:8=0.6:1.6中,8和0.6是内项,3和1.6是外项。同学们,你们都写对了吗?同学们真聪明!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的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先准确的定位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形式的比例,明确四个项及每个项的位置都相同,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因而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是不变的。[来源:Z。xx。k.Com]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出示:猜一猜

24:()=():1

师: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这个比例的外项是什么?

预设:这个比例的外项是24和1。

师:那么,它的内项是多少呢?你们知道吗?它有多少种写法?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猜一猜,填一填,写一写。

预设: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1,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24;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2,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12;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3,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8;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4,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6;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比例有无数种填法。

思考:观察上面的内项,你有什么发现?

内项:1×24=24,2×12=24,3×8=24,4×6=24。

外项:24×1=24。

猜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2.验证猜想。

4.5

:

2.7

=

:

内项:2.7×10=27,外项:4.5×6=27.1/2

:

1/3

=

:

内项:1/3×12=4,外项:1/2×8=4.3.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通过举例验证,你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这句话呀,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

a:b=c:d(b、d≠0),则ad

=

bc.或

设计意图:设计“猜一猜”,这个问题简单而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让学生经历“计算——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用不同的对这个猜想进行验证,抓住关键词“积”。

巩固练习

五、练一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1/3:1/6和1/2:1/4

1.2:3/4和4/5:5

预设1:6×5=30,3×8=24,30≠24,不能组成比例。

预设2:0.2×50=10,2.5×4=10,能组成比例。[来源:学#科#网]

预设3:1/3×1/4=1/12,1/6×1/2=1/12,能组成比例。

预设4:1.2×5=6,3/4×4/5=3/5,6≠3/5,不能组成比例。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4.六年级数学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四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说教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教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说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发思考

通过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制作有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 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p33的做一做)。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也可以是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在这里的时候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揭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及时进行练习(p34的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4的比,并组成比例;写出两个比值是1/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6×16 = 8×12 3×40=8×15)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 a:b=():()这个练习意图是让学生在有未知数的方程中学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回归目标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设计]

5.六年级数学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五

亢北小学 张艳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科书p55例

9、例10和“练一练”及第57页“练习九”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填空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9 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

4:5 16:20 50:40 40:50(4)∶(5)=(16)∶(20)=(40)∶(50)观察上面的等式中的三个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这几个比的前项、后项都变了,而比值却不变呢?前后项的变化有没有规律?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会有什么性质?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1)分组讨论。(2)全班交流。(3)教师提问

谁能用一句话把其中的规律表达出来? 其中相同的数是不是什么数都可以?为什么?(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

变.

(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10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2:18

1.8:0.09

(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2)化简(2)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4)化简(3)1.8: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第一步,把不是整数比化成整数比。

第二步,同除以前后项的最大公因数,就得到最简整数比。

3、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

三、巩固反馈

1、练习九第5---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板书

6.六年级《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六

学校:贺堡小学

姓名:田宗花

第二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学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课件出示)

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三、自学指导:(课件出示)

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50页,认真看书50—51页,重点看彩色部分的内容,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

思考:

1、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看例1,想:这道题用了什么性质?怎样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4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看书(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认真地自学(根据学生自身需要掌握不好的话可以小组讨论)。

(二)自学检测(做一做):

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老师抽3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要求:大家要把字写得大小适中、字体端正。比赛开始!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更正或补充,订正时用红色粉笔。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根据实际情况,备学生、估错,小组讨论集体订正错题)(1)思考:怎样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2)生1:….生2:….生3:….(3)师总结:(课件出示)

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小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变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变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4)化简比的依据是什么?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生回答、师板书)

六、全课总结: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知道了化简比的依据就是比的基本性质。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也可根据需要让学生总结说出来)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1、(课件出示)

2、(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

八、作业布置(课件出示)

作业:练习十二第4---6题。练习:第7、8题写在练习本上

九、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1、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变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3、小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变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7.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七

临河九小

杜凤霞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这四幅图上都有什么呀? 师:五星红旗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每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国家还专门制订了《国旗法》,同学们知道吗?老师从国旗法中摘录了一些和数学有关的内容,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出示数据)国旗通用尺寸定为如下五种:

甲:长288 cm,宽192 cm。

乙:长240 cm,宽160 cm。

丙:长192 cm,宽128 cm。

丁:长144 cm,宽96 cm。戊:长 96 cm,宽64 cm。

2.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什么疑问吗?

3.前一阶段,我们刚刚学习了比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从比的角度来研究长和宽的关系,可以吗?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比例的意义 出示长和宽的五个比 要求:

1.组内交流先确定研究方向,写在第一个格中。

2.组长分工,合作完成表格,并说说你的发现。长和宽的比

288 : 192 240 : 160 192 : 128 144 : 96 96 :64 1.这是这五面国旗长和宽的比,下面咱们就在小组中进行研究。注意看好要求。1.小组讨论先确定研究方向,写在第一个格中。2.组长分工合作完成表格,并交流你们的发现。(小组讨论交流)2.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有发现了是不是?哪个组愿意先来给大家汇报?(学生汇报:1.这些比的比值都相等

2.这些比化简后都是3:2)师:大家从求比值和化简比这两个角度都有所发现,实际上你们的发现都是对的。在国旗法中明文规定了每一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必须是3:2,也就是比值是1.5。既然这五个比都是相等的,那同学们能不能任意选择两个比,组成一个等式?(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3.实际上如果我们时间再多点还能继续写,观察这些算式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1.都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2.都是等式)3.刚才同学们的观察是对的,我把这两个比写下来: 240:160=192:128(板书)

4.像这样的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叫它比例。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呀?

5.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看看课本是怎么定义的。(课件出示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列,学生齐读)

6.我先来说一个比:2:1,谁来说一个比跟他配成一个比例?(板书出来)

7.谁再来说一个比,让大家来配成比例(板书出来)

8.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列,想想跟以前学习的比有什么不同?(将比和比例的区别展示给学生:1.意义上的区别 2.构成上的区别)

(二)生活中比例的应用

1.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比例,其实生活当中比例的应用非常广泛,谁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比例的知识?(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比例:1.模型的制作 2.国旗长与宽的规定 3.电脑上图片的放大与缩小)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例子,大家来看一看 1.人体中的比例:一般来说人的臂展与身高的比是1:1 2.黄金比: 0.618:1,和黄金比成比例的事物往往最具美感。如果我们人体下半身与身高的比,越接近黄金比就越给人美感。

(三)比例的基本性质

1.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比例还非常多,这说明比例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的密切。咱们有必要再深入的学习和比例有关的知识和内容。请大家自学下面的这一块。课件出示: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向。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比例各部分名称(以黑板上一个比例为例子),再让学生说出其他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比例是两个比相等的式子,除此之外,比例里还藏着哪些奥秘呢?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交流)(学生反馈)

3.从这里,咱们就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啊? 生:内项两个数乘积和外项两个数的乘积一样。

4.同学们的发现真是特别的有价值。这里边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学到现在,咱们这节课已经认识了比例的意义,还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下面我要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了,你敢接受挑战吗?

1.选择合适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成立

(1)6:10=9:15()

(2)20:5=1:4()(3)()(4)6:2=2.4:0.8()

师: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有什么方法?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

2.试一试 0.5×2=()×()

×=()×()

: 25 = 40 : 125()×()=()×()

3.用下面的四个数组成比例,比一比谁写得又对又多。(限时1分钟)2、3、4和6 4.柯南在案发现场看到一个脚印是25cm,并由此推断出这个人的身高大约是175cm,你能联系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解释出柯南是怎么推断出来的吗?

8.《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出示小红、小明在超市购买练习本的一组信息。

(1)根据表中信息,你能选出其中两个量写出有意义的比吗?

(学生思考片刻,说出了1.2∶3、2∶5、1.2∶2、3∶5等多个比,并说出每个比表示的意义。教师适时板书。)

(2)算算这些比的比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用“=”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3)说说什么叫比例。

(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归纳后板书:比例的意义)

评析:比的意义、求比值是这节课所学新知的“生长点”。对此,教师将教材例题后(相当于练习)的一组信息“前置”,这样设计与处理,一是使题材鲜活,导入更为自然;二是把“一组信息”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激活旧知”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发现、归纳,最终实现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2.即时训练。

A.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依据是什么?

(1)10∶11(2)15∶3=10∶2

a.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是怎样判断的,进而说明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b.剩下的(1)(2)(4)三个比中有没有能组成比例的?

c.上面几个比有没有能和5∶4组成比例的,你能不能帮它找一个“朋友”并组成比例?它的朋友有多少个?这些朋友有什么相同点?

评析: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上例中教师设计了“即时训练”这一环节。即时训练既有运用新知的直接判断,又有变式和一题多用,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对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灵活运用新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读教材(相关内容),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2)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3)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指出它的内、外项。

(4)任意写一个比例,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填数。

(1)出示比例8∶( )=( )∶3。想一想,这两个空可能是哪两个数。

〔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从比例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填数相对费时,慢慢地,学生似乎发现了“规律”,填数速度加快。教师将学生的发现(如1和24、2和12、0.5和48……)板书在括号下面,与学生一起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2)观察思考:在填这些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发现每次所填的两个内项之积相等,进而发现“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3)再次设问:在这些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意见不一,自发产生验证的需求。)

A.先验证黑板上的比例式,再验证自己写的比例式。

B.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4)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作答。产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验证能否组成比例的需要。)

评析:“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教学环节正是基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先由开放性问题引入,给予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以各自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过程。通过“你有什么发现”,“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两个问题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使学生人人体验到“发现者”的快乐。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些“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2.即时训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6∶1.8和4∶24∶9和5∶10

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其实我们是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假设成立,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猜数游戏。

在下面每个比例中,有一个或两个数被遮掉了,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把它猜出来吗?

3∶5=6∶( )( )∶5=6∶( )3∶5=( )∶( )

2.你能用3、5、6、10这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吗?把它们都写出来。(学生探索后交流。)

利用这四个数最多能写出几组比例?怎样写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根据时间来安排讨论,也可留作课后进一步探讨。)

评析: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练习内容,注意练习的梯度、层次和思维含量。特别是最后的挑战性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欲罢不能”的境界,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9.《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九

一、因为这部分内容不多,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学,后小组交流,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在自学进都能自学,基本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

二、全班交流时,大部分小组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个别小组有困难。然后我提出质疑。学生在汇报时,不太能清楚明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觉得可能是由于平时的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发言习惯,我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引导,也没有给学生锻炼机会,以致没有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水平有限,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改进。

三、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针对每一自学提示都设计了相应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说概念、说方法、独立说、同桌说、小组说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么做,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合理有序地组织本组成员交流或完成练习,这一环节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符合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0.六年级数学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十

9、例10和练一练,第56~57页练习九第5~8题。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填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3÷18=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

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9 比的基本性质。(1)学生填表

(2)体温: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 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10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 : 18(2)(3)1.8 : 0.09(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2)化简(2)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4)化简(3)1.8 :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师:把55页练一练第1题填完整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一练第2题。独立化简,指名板演。

追问:分数比化简,可以怎样变成整数比?小数比化简呢? 3.做练习九第5题

指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选择 1、1千米∶20千米=()

(1)1∶20(2)1000∶20(3)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1)20∶21(2)21∶20(3)7∶10

5、练习九第7题

6、完成练习九第8题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爱在旅途观后感300字下一篇:校学生会科技创新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