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15篇)
1.项脊轩志 篇一
马新桥
个性 实用 诵读品赏兼顾基础知识
项脊轩志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理解并背诵第一段。
能力要求:能利用所学知识、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背诵课文,教师可依据文段的内容和句式的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学法指导:在背诵中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2-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命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来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无奈,后来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学生称之为震川先生。到60岁他才中了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三 解题: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四 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解决字音问题。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J( )冥然( )老妪( )先妣( )
呱呱( )象笏( )长号( )扃牖( )凭几( )偃仰( )瞻顾( )
五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点拨个别字音及断句。
六 结合注释自读自译课文第一段。
找学生翻译第一段,教师点拨,强调相关知识点。
下 名次作状语 向下 上 名次作状语 从上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旧时栏J,亦遂增胜( )
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胜 沛公不胜杯杓 (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何可胜道也哉 (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
方丈:一丈见方 垣墙:名次作动词,砌上垣墙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 )
七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
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J,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最后一句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诵。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背诵中首先要抓住修葺前后”轩“的特点,即由”小、破、暗“到”亮、雅、静“,因为这六个字串起了几乎整个第一段。
另外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教师可作示范背诵。)
八 小结
第一段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段用”喜"字贯穿。
2.项脊轩志 篇二
修葺后的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 充满了诗情画意。屈原以兰桂譬喻美德, 后人以竹子象征志节, 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之脊梁的人间告白。
先是, 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 门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 凡再变矣。把一个好端端的“南北为一”的“中通”之庭瓜分豆剖, 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的那种崩解速度;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骨肉同胞之间心灵交通断绝的无限悲情, 让我们体会到曾经的亲人之间那种由灵犀相通而终于默契阻隔的心路历程, 这种骨肉相残、窝里争斗的场面怎不让人心生悲戚之慨呢?一轩之内, 我们不只看到了作者的温情与悲情, 更看到了一个屡试不第的明代寒儒“屡败屡战”的豪情。
一.祖母——宠爱与敬爱
写祖母时, 作者用了三次语言描写和两个动作描写:“何竟日默默于此, 大类女郎也?”比去, 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 则可待乎!”顷之,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他日汝当用之!”把祖母对自已的牵挂、赞许、鞭策、期盼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生动感人。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明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 (太常寺卿) , 而如今, “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辈们科举无望, 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衰落时出来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 而这个希望便落在孙子归有光身上了, 祖母对自己千斤担子系于一身的宠爱, 不言自明。想到年事已高挪动颤巍巍的脚步喃喃自语, 捧着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的祖母, 一种敬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母亲———慈爱与深爱
作者因八岁丧母, 过早的失去母爱, 对慈母的音容笑貌不甚了了, 但作者却巧妙的通过哺育过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口中睹物思母, 感人至深的道出了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心。老妪回忆说:“姊姊呱呱而泣,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 极平常的生活话语, 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一站一扣一问”的细节描写反映出作者对母亲的深爱之情。
三.妻子———恩爱与怜爱
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妻子早逝是他一生中最悲切的事情。怀念妻子, 平实的语言中字字含情, 突出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情深。“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字里行间仿佛就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来了欢声笑语, 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 恩恩爱爱, 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其后六年, 吾妻死, 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 但我们从文章的前后对比中, 自然能体会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怜爱之情。尽管后来, 作者又重修旧室, 但心中是落寞的, 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 有的只是无尽的伤感。
文末, 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 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 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 表明时光在推移, 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 人亡!物是, 人非!光阴易逝, 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 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 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 物我交融, 进一步把怜爱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 不说人在思念, 产生了“不言情而情无限,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我教《项脊轩志》 篇三
归有光以一间老屋的兴废为线索,记叙了一家三代的人世变迁。文字质朴,家事琐碎,但其情却悱恻动人。想想我们的学生也经常以家庭琐事入文,但大多索然无味。若能取法于此,说不定也能生出动人感人甚至引人入胜的文字。于是我又在想《项脊轩志》这样至性至情的文字,到底有没有方法可循呢?人常说情到深处是不讲究方法的,但不讲究方法不代表没有方法。思来想去,我还是想总结几点,让孩子们写作为文时常常记得此文,时时念及它的好。
一.以情感统摄全文
文章无论描绘景物时抒发的那种悠然自得的情怀,还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时抒发的那种物在人亡的无限悲戚都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者笔下的项脊轩,原本是又小又漏的,虽经修葺,也不过是“室始洞然”,但作者却描绘出“万籁有声、明月珊珊、桂影弄姿”的书斋环境;写自己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生活情趣,是那样悠闲自得。掩卷沉思,我们发现,这些景物虽平凡,但都隐含了作者不随世俗,悠然自得的无限情怀。
再如“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平静而不露声色的叙事中说明了亲人离心离德,隐现出作者内心对大家庭分裂的伤感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文章结尾看似信手拈来,一颗枇杷树,本来极平凡,但却是亡妻亲手所植,而今又“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那随着时光的推移,天人永隔而积聚的无限相思瞬间淹没读者:千载以下,更有何人!
二.以细节点缀全文
寂寂的庭阶上,“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种细小的生活一经作者写出,便具有无限韵味,作者恬淡的情志,对生活的热爱都跃然纸上。
伯叔分家本也平常,但作者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也”的细节渲染,那种兄弟间的隔膜,亲人间的疏离,都变得如此清晰而无奈了。那一声“东犬西吠”,更是仿若让我们听出了多少辛酸的故事。
作者幼年丧母,记忆中对母亲的印象已然相当模糊,但对慈母的思念之情却片刻也不曾停止,文中正是借乳母之口感受母爱的点点滴滴。“某所,尔母立于兹”,“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儿寒乎?欲食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母亲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在眼前浮现、耳边响起,这唤醒的记忆不正是作者多年渴盼的母爱吗?怎不让人落泪啊!
追忆亡妻,便想到她初嫁时的生活琐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看似简单的细节,却勾勒了无限幸福甜蜜的往事记忆:一边是丈夫吟诗为文,一边是妻子凭几练字,时而问问答答,时而写写画画,夫唱妇随,同学共读,小夫妻的恩爱与欢乐,溢于言表。可妻子的早逝,使作者心中所有的温馨与柔情都化成了无尽的悲哭。每读至此,我总会想到“千古悼亡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小轩窗,正梳妆”苏子的这一句,不知赚了后人多少眼泪。与“或凭几学书”一样,都是让人无限揣想,而又无限悲戚的极致之语吧。
三.以线索贯穿全文
苏教版教材上作文专题有几句话笔者特别欣赏,“文章的感情就像衣服,必须要有衣服架子撑着才好看”,我想线索就是一把好的衣服架子吧,本文就是有“衣服架子”的。《项脊轩志》写景叙事,表面看似乎随手拈来,散漫无章,实际都与项脊轩有关。可以说项脊轩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主线。文章可分四个部分。作者从小时候对项脊轩的修葺写起,深情的回忆了那一段在项脊轩中忘我的读书生活,继而谈到诸父分家,项脊轩的变化,“我”与祖母、母亲在项脊轩的情感往事。最后两段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和轩后来的变迁。这些个个不同的人物,各各不同的情感都因“项脊轩”这“穿珠”的一线,脉络自然清晰。
怎样写生活,怎样把生活写出味道,这篇文章很好地告诉了我们。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平淡的生活里有很多的素材,只要我们用饱满的感情去观察,用多情的心灵去感悟,仿一句名言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感情,缺少抒发感情的好方法”。
4.《项脊轩志》教案 篇四
归有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2.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④超过
④至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二.分析最后两段。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六.作业
5.《项脊轩志》教案 篇五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延伸
一、自主学习
㈠、回顾检测
1、译。翻译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翻译)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㈡、激情导入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
浓深情。
㈢、自学感悟(解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诵读思考。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
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2、写一写 (抒情)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顾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
亲情 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 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 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 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4、作业布置
6.《项脊轩志》评课稿 篇六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中学语文组 王学春
《项脊轩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本文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感情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在教学中王学春老师充分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这篇课文讲得很成功。
首先是语文组教学组长邱艳红老师评价:
一、紧扣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导语和结束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落实课前预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项脊轩志》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要求学生反复读,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范读确实感染了学生,对课堂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积淀显示功力,巧引拓宽视野
课堂上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博得学生的心,用实力和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崇拜老师,从而喜欢老师的课,提高课堂效率!
五、洞悉学情,为备准重、难点导航。
(一)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二)研习课文内容
六、巧设问题——“多问”不如“巧问”
1、提问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
2、提问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提问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邱艳红老师指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课堂互动时,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接下来是全体同仁评价
1、评教学目标(朱季光老师)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全面、具体、适宜。全面,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很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2、评教材处理(魏艳玲老师)
教师知识教授得准确、科学,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
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目的的确定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教材的组织、处理精心。
3、评教学程序(包淑芬老师)
(1)看教学思路设计
一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二是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清晰;四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很好。
(2)看课堂结构安排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子江老师)
(1)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教学方法创新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评教师教学基本功(蒋宏建老师)
(1)看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看语言:首先,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6、评学法指导(郑宝凤老师)
(1)学法指导的目的明确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法指导的内容熟悉并付诸实施
7、评能力培养(吴艳涛老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平时,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8、评师生关系(苑广平老师)
(1)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9、评教学效果(邱艳红老师)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这些老师指出了我的不足:
课堂驾驭: 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经验不足: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同行是良师。
7.《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之美 篇七
一.先讲细节描写的精练美
《项脊轩志》没有复杂的情节, 有的只是貌似琐碎、实则经过精心提炼和严密构思的细节。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精品,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细节描写的精练美。
叙事细节精练。如对于大家庭的“三世变迁”, 作者并未做过多的叙述, 只是一句“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待诸父异爨, ……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 凡再变矣”。这是多么高度浓缩的家庭版《战争与和平》, 原来是一个“庭中通南北为一”的和谐兴旺的偌大家族;“待诸父异爨”后, 先是竖起了隔阂的“篱笆”阻断往来;继而干脆筑起一堵堵战争的“墙”, 而且“往往而是”, 一派四分五裂之状!几句话, 将三世变迁浓缩其中。又如, 在回顾往昔夫妻生活情景时, 只说“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寥寥数笔, 勾画出小夫妻之间的和睦、情深。叙事细节何等精练!
写人细节精练。在短短千字文里, 归有光分别描写了母亲、祖母、妻子三代亲人。写母亲只抓住一个扣人心弦的小动作, 即“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写祖母也不过是抓住三句刻骨铭心的话语。“吾儿, 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 则可待乎!”“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他日汝当用之!”一句比一句急切。由于细节选取的精练, 三代亲人都写得栩栩如生, 母爱的细腻、祖母的期盼、妻子的温柔情态各别。三个细节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三种不同的亲情, “琐琐细细, 却令人百读不厌”, 细节的选取和提炼已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场面细节精练。对归家这个大家族零乱离析、衰败, 归有光选取三个极为经典的场面细节来“摹状”:“东犬西吠”——兄弟不睦, 连各家的狗也“交恶”了, 一副闹哄哄的样子;“客逾庖而宴”——“君子远庖厨”, 归家是读书人家, 客人却要穿过乱糟糟的厨房才能去吃饭, 可见诗书礼仪的架子也难以讲究, 名门望族早已是“过去时”;更令人唏嘘感叹的是“鸡栖于厅”——厅堂是一个大家族的门面, 重要客人都是在厅堂会面, 但现在厅堂是鸡的栖息之处, 鸡屎也拉得到处都是, 归家连最起码的门面也装不出来了, 的的确确是在走向衰败!寥寥几笔, 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再说细节描写的情韵美
《项脊轩志》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 就在于一个“情”字。文中洒泪泣血, 一字一咽, 一句一啼, 处处关情, 语语动情, 它的细节描写充满了情韵美。
言语细节吐真情。如写祖母语, “吾儿, 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 祖母似乎更加疼爱、怜惜, 她担忧、牵挂的似乎格外的多。等到她看到孙子整天呆在这里是为了“闭门苦读”, 便喃喃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 则可待乎!”这怜惜疼爱中更饱含了希望与期待, 她由衷地希望归家能在家道中衰的时候出来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以振兴全族。“倾之, 持一象笏至, 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他日汝当用之!’”, 这期待又是何等殷切和急切!三句话, 其情真, 其意切, 一句比一句沉重、凄切, 以至于作者“瞻顾遗迹”, 觉得一切如昨, 于是乎“长号不自禁”。
动作细节含深情。如写母亲的举止, 姊在乳母怀呱呱而泣时,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笔者曾和学生探讨:“叩”这个动作能不能换成“推”、“拍”、“打”?几乎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能!”他们认为:“推”, 太急, 门若猛地推开, 怕是冷风会吹着小孩子;“拍”、“打”, 太过用力了又太大声, 半夜三更, 可能会吓着小孩子。唯有鸡啄米似的频频“叩”门, 才能体现出母亲听到孩子哭时那种深深关切, 又温柔细腻的母爱, 只有母亲的心才会如此细腻!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叩”, 使学生重温一次母爱;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叩”, 使得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令人读来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倍感真切, 其动作细节饱含着深情。于是“语未毕, 余泣, 妪亦泣”。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 至琐细, 至无关紧要, 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
神色细节传浓情。如写祖母神色, “比去, 以手阖门”, 喃喃自语的神态, 包含着多少期待与慈爱。“顷之, 持一象笏至”, 想到年事已高的祖母挪动颤巍巍的脚步, 捧来了那曾经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 那虔诚的动作、那期盼的眼神, 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一两个神态细节的描写, 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 描绘得惟妙惟肖。
三.简单说说细节描写的诗意美
8.《项脊轩志》探微两题 篇八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中收录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文章被姚鼐誉为“太仆最胜之文”。作者从“项脊轩”的修葺说起,围绕自家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通过追忆相关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寄托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抒发了人亡物存的感叹。
“借书满架”考辨
文章首段“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一句中的“借书满架”令人费解。人教版教材第三册和苏教版教材必修五对此均“付之阙如”,未作解释。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倒都有译文,人教版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苏教版译为“借来的书籍插满书架”,基本一致。但这样的解释未免牵强。
虽说归家这时已然家道中落,但其祖上曾经做过官;从文章第二段祖母说的“吾家读书久不效”看,归家至少算得上是书香门第。这样的家庭熏陶出来的读书人,自然也可能向他人“借书”(毕竟也有“书非借不能读也”一说),但绝不可能只借不还以致“借书满架”。
又,文章首段是文中着意描写轩室环境的部分,百年老屋破旧不堪,但经过作者的改造后,成为优雅的书斋。从“借书满架”开始到段末,讲的都是书斋可爱的景象,表达作者身在其中的喜悦之情。如果“借”是“借来”的意思,作者写“借书满架”又想表达什么呢?
把“借”理解为“借来”,恐怕于情、于理都很难说通。所以,“借”应作别解。
大家知道,从汉字的发展看,“藉”是“借”的繁体字。所以,我们不妨从研究“藉”的意义入手来解决这个“借”的问题。
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中有“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句,唐代李善注曰:“以草荐地而坐曰藉。”而《周易》中有“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语,《辞海》释其中的“藉”为“以物衬垫”之意。窃以为,这“以物衬垫”已然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中的“借”的意义非常接近了。
查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不作“借书满架”,而作“积书满架”。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原文到底是“积”还是“借”,但从意义上看,“借”和“积”应该是接近的。
综上,笔者以为“借书满架”的“借”通“藉”,意为“堆放”。
“大母过余”释义
关于“大母过余”,苏教版注释为“到我这里”,人教版注释为“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比较而言,人教版的注释更合理、更到位,更贴近文本的原意。但是,这两个注释其实都犯有一个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对“过”字的理解。
我们发现,两个版本对“过”字的理解高度一致,都解释为“到”。人教版编者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过”应该解释为“到”,这里引申为“看”,“到”是直译,“看”是意译。
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
在古汉语中,“过”的义项很丰富,其中自然有“走过,经过”的义项,但亦有“访,探望”的义项。笔者以为,“大母过余”的“过”应属于后者。因为,“走过,经过”是顺便,“访,探望”是特意。用“走过,经过”来解释“大母过余”,太过平淡,不足以表现祖母对孙儿的眷眷之情。说“祖母来看望我”,表明祖母心中有孙儿,“久不见若影”就想念,就要特意来探望。
其实,在文言文中“过”解释为“访,探望”的现象很普遍。《辞海》举《史记·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为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举《史记·田叔列传》“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为例,都极为典型。我们的教材中,《五人墓碑记》“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中的“过”亦作“访,探望”讲。
9.《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篇九
读:研读文本,赏析品味是教读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下载了视频朗读,在和课文内容相符合的视频带动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十分浓厚,从这次教学中,我发现朗读也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应该结合分析贯穿始终。
通:对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由于我们已经经过必修的训练,所以针对选修文言文,我采取了请同学自读自释,相互交流的处理方式。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明清散文比较简单,学生阅读困难相对较小,针对高考文言阅读为课外篇目,必须加强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需要而设计的。从课堂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练:在疏通了文意之后,我设计了当堂练习,由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点是同学自读自释的,这个环节就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发现缺漏并及时的补充上,以练代讲。
析:由于本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本的赏析上时间分配的较短,我计划是从散文的文眼入手,向前后延展。“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学生找到并不困难,而且能够很容易的得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以此为线索,首先向上延展。体现“可喜”之情的其实这里有三小层:。分析“可悲”之情,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写了几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
最后的布置一小断仿写练习,对于这项作业,文科的学生兴趣更高一些。理科的学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
10.项脊轩志――话题式 篇十
江西汪官金
话题一: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学生查找课文)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学生查找课文)
??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像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学生查找课文)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学生查找课文)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令他伤心呢?
??另外,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还有一段读来令人伤心的自我解嘲的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中之蛙何异!”
??这里说明了归有光对世俗观念的深深的漠视。(教师增补并作分析)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学生查找课文)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学生查找课文)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5.相应练习。
??学生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完成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真正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路,并进而熟悉原文。
??话题二: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1..写作目的: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
??2.凭借之物:项脊轩。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具体分析。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侧之思溢于言之外”。
??5.课堂练习。
??演板完成课后“练习”四,理解托物寄情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生活细节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11.《陈情表》与《项脊轩志》赏析 篇十一
感人心者,情为首也。古人在动笔伊始,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显至情于君子。因此,大凡仁君在读了《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之后,没有不被这两篇传情佳作所感动。故古人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我谓:读《项脊轩志》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善。我诵读之时,情自心起;掩卷之余,慨叹万端。挥笔写下:至诚至真“陈情表 ”, 又悲又苦 “项脊轩”。
《陈情表》是蜀汉降臣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家境的孤苦和祖母对孙子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天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武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同时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理由。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言:“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本文随事曲折,不事雕琢,情景俱出,感人肺腑。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篇典范抒情散文。它通过有关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简洁生动,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品味。记事绘声绘色,项脊轩如在眼前,人物声容笑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明代王锡爵评其道:“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陈情表》和《项脊轩志》的成功之处很多,本文究其两点——传情的差异展开讨论:
传情艺术的不同:
《陈情表》以叙事来传情。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李密本是蜀汉降臣,侍蜀时,出使东吴,立下赫赫大功。西晋初立,正是用人之时,故司马炎多次征招,而李密又不仕。在封建时代,“士不为王者所用,死。”李密是如何处理这两难之事的?
出于情,归于理,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母与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祖母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打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项脊轩志》以状物来传情。罗列物事,睹物思人。归有光写本篇的目的是追忆亲人,表达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绵绵深情。文以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迁为经,以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为纬。善于运用细节场面,以景忖情。如:状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幽雅静谧的气氛,衬出今日的凄凉。生活琐事,凸现人物,把“亡人”写活。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枇杷,秋来暑往,睹物思人,怎不黯然消魂!
传情方式的不同:
《陈情表》以无声传情(文字)暗忖有声(对话)传情。通观全文,无一句对话语言,但真情就在这无声的叙述之中,奔涌而出。无声胜似有声。但《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惧怕……;你还可听到少年无助的叹息,老人痛苦的呻吟,孙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项脊轩志》以有声传情彰显无声传情。如: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母慈儿孝,跃然纸上。又如写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
当然:《陈情表》和《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还有很多差异。如:角度的不同,语言的不同,人物的不同……但这两篇文章读来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通篇彰显一个“情”字。
读罢所思,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2.品人于细节处读《项脊轩志》 篇十二
归有光对“志”和“记”是有严格区分的, 他的文集中《双鹤轩记》《沧浪亭记》等, 都用以记“事”, 而如《兰圹志》《寒花葬志》等, 则以“志”为篇名, 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因此, 《项脊轩志》这篇文章记事或物是辅, 记人是主。抓住人物———文中的三个女人, 分析“她是个怎样的女人”以及作者对她们的情感, 就可以将这篇文章的细节串起, 比之分析屋子和屋子里发生的事情更能抓住文章的内核。
一、母亲和“我”
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母亲是个好人。“妪, 先大母婢也, 乳二世, 先妣抚之甚厚。”这句话是直接写母亲待下人很好, 很宽厚。而一个下人在主人过世那么多年后依然能记得主人生前的一些极为微小的细节———“先妣尝一至”, 也可见主人———母亲对她的厚待。
母亲是个好母亲。母亲一生短暂、凄恻。17 岁成婚, 26 岁时为节育而吞食生海螺, 结果中毒不治而亡。早婚, 多子, 早逝, 是母亲的人生三部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语未毕, 余泣, 妪亦泣”句写母亲, 短短几句话, 21 个字, 没有高深的哲学, 没有华丽的词藻, 寻常问话, 语言朴实犹如家乡的泉水, 所表达的情意却是缠绵悱恻, 委婉深沉, 其感人力量之深, 胜过千言万语。母亲对姐姐的关爱从“叩”这个动作和关注姐姐的温饱饥寒可见一斑, 在重男轻女的古代, 母亲能这么关爱姐姐, 必能更加疼爱“我”。其实母亲在“我”8岁时就去世了, “我”对她的直接记忆可能不是很深, 但听到老妪说起母亲的往事时, 不禁落泪, 为母亲短暂的一生, 为自己经历人生之大不幸———“幼年丧母”。
清代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时有这样一段话:“震川之述老妪语, 至琐细, 至无关紧要, 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由其情景逼真, 人人以为决有此状。震川既丧母, 而又悼亡, 无可寄托, 寄之于一小轩。先叙其母, 悲极矣……此文与其《先妣事略》同一机轴, 而又不相复沓, 所以为佳。”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的, 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动作, 而是那些细得不能再细的细节、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生活小事和日常话语。
二、祖母和“我”
祖母是个怎样的女人?
祖母是个亲切而风趣的老太太。祖母至轩中, “吾儿, 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称孙子为“若”, 非常亲切, “大类女郎也”可见这老太太的幽默风趣。
祖母既慈爱又对“我”有着殷殷期盼, 既希望“我”能多关注身体, 做到劳逸结合, 又非常欣慰“我”能这么上进。尤其是祖母阖门自语的细节, “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 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 分明是多年忧虑中真切的盼望。丈夫官至太常寺卿, 儿辈科举无望, 反以分家为能事, 闹得钟鸣鼎食之家乌烟瘴气。今见小小孙儿, 一反诸孙顽皮常态, 静若处子, 埋头读书, 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看惯事态冷暖的老人, 怎能不满怀欣喜而喃喃自语呢?接着是第三个细节, “顷之, 持一象笏至, 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建执此以朝, 他日汝当用之!’”祖母迈着她的三寸金莲, 能“顷之”便回, 足见祖母的急迫与重视, 然其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 爱怜之情催人泪下, 怎能不使“我”“瞻顾遗迹, 如在昨日, 令人长号不自禁”呢?
作者何以想起“母亲”是“泣”, 而想起祖母却是“长号不自禁”呢?这里便要联系作者生平了。作者自幼苦读, 9 岁能文, 20 岁通读五经和三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 加《三国志》称“四史”) , 但科考不利, 35 岁才中举, 后8 次考进士落第, 其生平如下:
1岁:生于江苏昆山。
5岁:开始读书。
8岁:丧母。
23岁:娶妻魏氏。
28岁:丧妻。
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66岁:病逝。
文章后面说“后五年, 吾妻来归”, 根据作者生平我们知道这篇志的正文是在作者18 岁时写的, 而这会儿祖母已经不在。母亲早逝, 8 岁到18 岁前这段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是祖母陪伴“我”度过的, 祖母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祖母的爱, 更是母亲的爱, “我”对祖母的记忆更直接更深刻, 故而一想起祖母便“长号不自禁”。其实“长号不自禁”还有另一个原因, 就是“我”觉得愧对了祖母对我的殷殷期盼:直至祖母去世, “我”还“一事无成”。作者寥寥数语, 将祖母这个可爱的老太太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自责。
三、妻子和“我”
妻子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妻子是一个和“我”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妻子“凭几学书”, 这显然是对我学业的支持, 这不仅是红袖添香, 更是小楼陪读, 足见一种不慕富贵的真爱和风雨同舟的支持。
妻子是一个深爱丈夫也被丈夫深爱的幸福女人。“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一个能将闺中密语与丈夫分享的妻子定是与丈夫心灵契合的, 一个能让丈夫把这些闲言碎语记忆长久的妻子必是深受丈夫喜爱的, 由此足见他们伉俪情深。其实, 诸小妹为何会对姐姐家的阁子如此感兴趣呢?肯定是姐姐经常提及。为何经常提及这阁子呢?因为这阁子承载了太多甜蜜的欢声、美好的回忆。
为什么母亲去世是“泣”, 祖母去世是“长号不自禁”, 而妻子去世的时候却没有眼泪了?因为眼泪早在心里流干了, 已经欲哭无泪了。“其后六年, 吾妻死, 室坏不修。”妻子死了, 这小轩对于“我”的意义就大不如前了。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本是无情之物, 然它是妻子去世那年种的, 移情于物。“今已”揭示了时间的流转, 使景物显示出动态, 然而似水流年却带不走“我”悠悠的情意。树依旧, 人已故, 伊人那姣好的容颜似乎已经化成了树的精魂, 树声是伊人的窃窃私语, “亭亭”树形不正是当年亭亭玉立的伊人身姿吗?树已然化身为伊人的形象, 永远陪伴在“我”身边, 这是多么彻骨的思念啊!此情此景, 虽金石也流泪, 土木也伤心。睹物思人, 物是人非, 面对这棵亭亭的树, 唯有孤独地迎送春秋, 斯人独憔悴!这里没有泪, 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词, 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枇杷树延续了“我”对妻子的爱, “亭亭如盖”的树正是“我”对妻子无时无刻不在的怀念。不俟修饰, 却能直指人心, 这就是归有光文字的力量。
13.《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十三
管飞燕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很多年前在读高中时,我就读过这篇文章。一晃多年过去了,又一次在课堂上读到这篇文章,文字依旧,却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作者那朴实不事雕饰的文字里流露出的深沉的真挚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往事的追忆,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这些情感,年少时很难有切身体会,如今经过时光的打磨洗礼,才能引起我真正的共鸣。
归有光(1507~1571)是明代昆山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他出身于一个并不太富裕的读书家庭,而项脊轩就是他给自己的书房取的名字。在文中,作者记述了项脊轩整修的经过,房前屋后的景致,又记述了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前面这些应该是作于作者20岁左右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项脊轩,承载了作者对母亲和祖母的思念。而最后两段,是作者在35岁后又增补的。10年间,项脊轩又经历了爱妻的到来与不幸早逝,作者心中的那份情感,也更加的沉重。整篇文章,表面上是记述的项脊轩的变迁,其实写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惆怅心情。整篇文章,作者对往事都只是轻轻提过,并没有过度渲染,而字里行间,偏又满溢着真挚的情感,读来心情沉重。
作者的仕途确实非常坎坷。他家几代读书,却一直无人出仕。如他祖母所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然后祖母又把祖上传下来的象笏赠予作者,殷切之心,溢于言表。作者写作此文的时候,祖母已逝,作者睹物思人,回忆起祖母对自己的期待和爱护,不禁潸然泪下。而我的祖母,对我的期盼和爱护不也是一样的吗?
作者又借家中老保姆的话,回忆起自己的过世母亲。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母亲如何如何,或许是因为他母亲去世的太早,以致作者并没有太多机会感受到母亲的关爱。他对母亲的想象,也只能通过老保姆的回忆才能变得清晰完整。这尤其让人感觉心痛。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让慈母的形象清晰出现在作者面前。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也无法自抑。
而最后两段,作者回忆了自己过世的妻子。妻子来到他家只过了6年就过世了。作者没有明写自己受到的打击之大,但是他颓唐的心情却表露无遗,就如项脊轩一样,逐渐破败,也不再修理。直到两年之后,才重新修葺。作者又说之后便长期在外,不常回去项脊轩。不常回去,恐怕也是不愿回去,以免睹物思人,黯然神伤吧。
14.《项脊轩志》练习题 篇十四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lù)
老妪(ōu)
珊珊可爱(shān)
B.修葺(qì)
栏楯(dùn)
万籁有声(lài)
C.先妣(pǐ)
阖门(hé)
冥然兀坐(wù)
D.垣墙(yuán)
偃仰(yǎn)
呱呱而泣(gū)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一丈见方)
B.墙往往而是(到处)
C.余久卧病无聊(精神空虚)
D.大类女郎也(太像)
3、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雨泽下注
②东犬西吠
③乳二世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执此以朝
⑥使不上漏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②⑥∕③④⑤
4、下列各句与“垣墙周庭”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妪,先大母婢也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其制稍异于前
5、下列各组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妪每谓余曰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执此以朝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6、下列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借书满架
或凭几学书
C.日过午已昏
一日,大母过余曰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归有光号震川,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震川文集》,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B.“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C.《项脊轩志》借写项脊轩的兴废,着重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D.“五柳先生”“樊川先生”“临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大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北宋文豪欧阳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二、语段阅读
(一)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稍为修葺()
②室始洞然()
③亦遂增胜()
④珊珊可爱()
10、翻译文中划线句: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1、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二)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迨诸父异爨()
②凡再变矣()
③先妣抚之甚厚()
④而母立于兹()
⑤何竟日默默在此()
⑥以手阖门()
⑦瞻顾遗迹()
⑧令人长号不自禁()
13、翻译文中划线句: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4、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5、本段文字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项脊轩志》练习参考答案
1、D 【A妪yù、B楯shǔn、C妣bǐ】
2、C 【清闲烦闷,无事可做】
3、B 【①②④⑥名作状∕③⑤名作动】
4、A 【A是省略句,B是判断句,C、D是状语后置句】
5、C 【A:每次∕常常;B:才∕起初;C: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D:环顾∕只是】
6、A 【A:等到;B:书籍∕写字;C:经过∕看望:D:后来,接着∕已经】
7、C 【束发指十五岁,非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20岁才是】
8、D 【“临川先生”指北宋王安石】
9、①葺(修补);②洞然(明亮);③胜(美景);④珊珊(美好)
10、(略)
11、承上文喜,启下文悲。
12、①迨(等到),②凡(总共),③抚(对待),④兹(这里),⑤竟日(整天),⑥阖(关上),⑦瞻顾(瞻仰,回顾),⑧号(哭泣)
13、(略)
14、三世变迁、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
15、示例:如“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句以一个小小的细节和一句朴素的话,写尽天下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切和期待之情,感人至深。
《项脊轩志》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 .旧时栏楯(shǔn)
冥然兀坐(wù)
B .垣墙周庭(yuán)
先大母婢也(bēi)
C .余扃牖而居(jiǒng)
呱呱而泣(gū)
D .家有老妪(ōu)
万籁无声(lài)2.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 .往往而是(到处)
亦遂增胜(美)
B .而母立于兹(你的)
顷之(音节助词)
C .大类女郎也(像)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D .大母过余(过问)
逾庖而宴(厨房)3.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家有老妪,尝居()此。妪,先大 母婢(),乳二世,先妣抚()甚厚。
A.已
矣
于
也
彼
B.已
也
于
矣
其C.已
矣
于
也
之
D.已
也
于
也
之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句不同类的()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译:轩跟西边的内室相接,过世的母亲曾经来过一次。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等到诸位伯父(分家)别起炉灶,里里外外装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C.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我的妻子从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南阁子,那么阁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保护神吧。
二、填空题 7.《项脊轩志》选自
代后期著名散文家的《
》,项脊轩是
名,“志”是
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
、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
、和
的思想感情。8.文中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月夜之景的语句是
,。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9.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人一炬
②四海一
③一肌一容
④用心一也
⑤庭中通南北为一
⑥先妣尝 一至
⑦一室之中
⑧初一交战
A.①⑥ / ② / ③⑤/④/⑦/⑧
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C.①⑥② / 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10.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②先妣尝一至
④他日汝当用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 .轩东故尝为厨
C .庭中始为篱
D .余既为此志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燕赵之收藏
D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13.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不霁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4.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参考答案
一、1.A
2.D
3.D 4.C
5.D
6.C
二、7.明
归有光
《震川文集》
书斋
记
人亡物在、三世变迁
祖母、母亲、妻子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三、9.A
10.C
11.B
12.D
13.B
14.D
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可能喜欢
项脊轩志练习项脊轩志答案 陈情表练习项脊轩志课件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整理 阿房宫赋练习项脊轩志复习项脊轩志同步练习2 5页 免费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Microsoft...《项脊轩志》练习
4页 免费 《项脊轩志》阅读练习
3页 1财富值 项脊轩志练习
2页 2财富值 更多与“项脊轩志练习”相关的文档>> 今日推荐
34221份文档
又是一年复试时
考研复试经验,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更好
谈谈人大的复试经验
30几个复试英语面试常见问题
3781份文档
冬季饮食注意事项
21页
免费 婴儿冬季饮食注意事项
冬季面部皮肤瘙痒的饮食注意事项 冬季健康饮食常识
15.项脊轩志 篇十五
归有光八岁丧母,所以,关于母亲的回忆,文中是借家中一个老妪的回忆来写的。老妪只说了两句话:“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可就是这简单的两句话,一个温柔可亲的母亲形象便跃然纸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也溢于言表。“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有诗句说:“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母亲早已不在人世,这里只留着母亲曾经的足迹。睹物则思人,触景则生情,看着母亲曾经站过的地方,怎能不勾起对母亲的怀念呢?更何况,这位母亲如此慈祥,对子女关怀备至,作者用一个“以指叩门扉”的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儿寒乎?欲食乎”的朴素的问话,展现出一位慈母对孩子细腻的关怀。她对孩子那么关心,听到孩子哭,就赶紧扣门询问,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这样一位慈爱的母亲,在幼年丧母、缺少母爱的作者心中,是多么令人神往。难怪“语未毕”就“余泣,妪亦泣”了。
二、殷殷期盼犹在耳——祖母
借老妪之口回忆了母亲之后,归有光又回忆了自己的祖母。作者从记忆里撷取了祖母说过的三句话:“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其中,第一句话表现了祖母对“我”的关心,“久不见若影”,很是牵挂,也可看出祖母的慈爱、亲切,带着调侃的口吻说“我”像个女孩子似的。后两句话则着重表现祖母对“我”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这份期望,以“吾家读书久不效”为背景,以“他日汝当用”“吾祖”执以上朝的象笏为方向,以“儿之成,则可待乎”的直白喷薄而出。何其诚挚,何其厚重!归有光对祖母形象的刻画除了语言还有一个“比去,以手阖门”的动作,这个动作体现出祖母对孙子的细心体贴,用手把门阖上,怕影响孙子的学习。祖母对作者亲切和蔼、满怀期待而又细心体贴,可惜归有光一生不顺,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六十岁才终于成功,所以“瞻顾遗迹”,深觉自己辜负了祖母殷切的期望,不由得“长号不自禁”。
三、深深情意隔天人——妻子
这篇《项脊轩志》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在补记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妻子,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伉俪情深。生前,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有光是杰出的古文家,自幼苦读的文人,妻子问古事、学写字,可见妻子也是一个文雅的人,夫妻二人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妻子归宁后“述诸小妹语”,连这样一句简单平常的话都告诉丈夫,别的一定还说了很多,夫妻二人无话不说、亲密无间。
作者通过“问古事”和“学书”以及“转诸小妹语”几件小事,于细节处表现自己和妻子感情的深厚,语言平淡而情意深沉。然而情深不寿,转眼天人永隔。妻子过世之后,归有光的怀念之情该有多么强烈?文章再次以淡淡的笔墨列出了“吾妻死,室坏不修”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两个细节。妻子死后,房子坏了,作者也没心情去修葺,这个屋子里有太多回忆,让痛失爱妻的归有光无法面对。
归有光悼念亡妻最动人、最得后人赞赏的还是写枇杷树的那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句为何如此动人心弦竟能千古流传?
传统分析认为,这一句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如今树在人亡,睹物思人,自是十分伤感。正如李清照在为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所作的后序里写到:“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看到丈夫编写的书好像见到了丈夫的人一样,他亲手写的字墨泽好像还是新的,可是他坟墓上的树已经长得很粗,合拱而抱了,物是人非,令人悲痛难抑。归有光看到枇杷树,也好像看到妻子一样,忍不住悲伤。
其实,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除了物是人非之感,亦有“物非人更非”之意。我们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也就是说人有情而草木无情。宋代词人姜夔在一首《长亭怨慢》的词中写道:“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然而树是无情的,它不管人的伤悲,自顾自地生长着,青青翠翠,郁郁葱葱。项脊轩中的枇杷树也不顾归有光的伤悲,自顾自地长成了“亭亭如盖”。可是在这“亭亭如盖”的光阴里,作者徘徊树下,度过了多少孤独凄凉寂寞冷清的日子,埋藏了多少对妻子的深情和怀念。树还是那棵树,“妻死之年所手植”;树又不是那棵树,“今已亭亭如盖”。是与不是之间,是作者无限的辛酸与悼念。一棵果树,琐事细节,却蕴含深深情意,令人再三回味,叹惋不已。
【项脊轩志】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