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建设全国生态(12篇)
1.贵阳建设全国生态 篇一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
一、友好的自然生态
人是自然之子,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好水、森林、空气、土地,使生态优势更明显,发展后劲大幅提升。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唯一“中国避暑之都”等荣誉,是对贵阳人尊重自然、感恩自然、呵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特别礼赞。--图片
二、宜居的城镇生态
人是城镇的主角。城镇因人而建,城镇让生活更美好。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着眼于人的需求,坚持人本理念、优化人居环境、推行人性措施,建设宜居的生态城镇。五年来,建成区面积扩大了一百平方公里,老城区不断“稀化”,新城区加速崛起,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一批特色城镇和村寨尽显迷人风貌……--图片
三、绿色的经济生态
发展必须绿色,绿色推动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贵阳选择了一条超常规的绿色崛起之路。通过园区、企业、个人三大主题,发挥政府、市场、科技三大作用,发展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三大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转型升级。贵阳的实践诠释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推进工业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双赢。--图片
四、自强的文化生态
发展是硬道理,文化是软实力。贵阳汲取明代大儒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精髓,牢记周恩来总理“后来居上”的寄语、胡锦涛同志在贵州工作时“作表率、走前列”的嘱托,凝练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成为不断战胜困难、创造出奇迹的强大力量。成果、圆满、精彩协办全国第九届少数名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桂冠,贵阳实现了“文明转身”。--图片
五、和谐的社会生态。
和谐,是共生共赢、各得其所的状态。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办,着力改善心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高质量改善民生,探究贵阳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路子,最大限度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运转有序。对此,贵阳孜孜以求。--图片
2.贵阳建设全国生态 篇二
近年来,游客对于生态、人文景观的诉求日益增强,国内乡村生态休闲游备受青睐。我国广阔的疆域内拥有种类丰富、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休闲游憩资源,正成为我国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开发的重要基石。然而,快速开发的旅游业也引发了乡村生态休闲游憩资源过度商业化和城市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试图在借鉴传统小镇休闲游憩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保护性的开发模式,实现区域生态资源保护与休闲游憩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
1 我国古镇建设开发误区及开发原则
自20世纪末以来,国内古镇旅游逐渐兴起,首先是江南古镇周庄,率先提出打造“中国水乡”的口号,紧接着江浙沪一带的古镇,如同里、乌镇等纷纷效仿,云南省的丽江也因其壮丽的山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在这波古镇建设浪潮中独占鳌头。
目前我国在古镇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存在误区,如将保护古镇理解为恢复古镇的历史风貌、对现存的古建筑进行修复或重建,同时为提升旅游业而新建传统特色的商业街。还有一些地方为了振兴当地经济,一味追求经济回报,大肆破坏自然环境资源,修酒店、盖高楼,将古镇特有的人文传承及生态可持续性置之不顾。
由于部分古镇开发者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古镇建设开发的方式和方法相对落后,引发不少问题,也付出了惨重代价:①主题干篇一律,同质化严重,古镇开发建设只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政府业绩,在开发时未对古镇资源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并以此制定具有当地特色的开发规划,从而造成大批古镇开发建设缺乏特色;②旅游资源保护缺乏力度,古镇的传统文化、自然风光和古建筑等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地传统文化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荡然无存,民族风情变味,古风古韵不存;③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雨污水管线、生活垃圾处置、游客住宿等条件制约了古镇开发。
在国家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新一波浪潮中,尤其需要注意保护与合理利用古镇历史遗产及生态资源;在开发建设时应注重保护古镇的整体性及其周围的环境,其中包括山林、水体、大气、珍稀动植物等;坚持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将古镇保护与开发和现代人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相结合,适度引进新的业态,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2 班阳龙凤湿地古镇概况
2.1 优越的区域开发环境
贵阳龙凤湿地古镇地处贵州省清镇市,西侧毗邻贵阳市,位于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百花湖和红枫湖之间,古镇项目总体规划面积12hm2,一期建筑面积近6万m2,东邻10万职教园区,北接百花生态新城(见图1)。优越的区位条件使之成为“贵阳一黄果树”黄金旅游线的重要节点以及贵阳环城游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2,3)。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提倡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把贵州建设成为“东方瑞士”的背景下,龙凤湿地古镇定位于“东方瑞士”的“因特拉肯”(拉丁语:两湖之间的小镇),以清凉度假为主题,滨水亲水为特色,传统文化为内核,打造集旅游设施、配套服务业于一体的滨水休闲度假旅游天堂。
2.2 厚重的古镇文化底蕴
清镇历史源远流长、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据相关文献记载,该地出过王阳明、杨龙友等诸多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始建于元代的文明书院是贵阳地区最早的书院,也是“行知合一”的王学流传天下的发源地。百花湖百花公主与南海九龙子的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廻龙古寺作为珍贵的神话传说载体保留至今,具有宝贵的旅游开发价值。同时,贵阳少数民族众多,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增加了古镇的魅力。在清镇市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指引下,龙凤湿地古镇具有良好的打造特色旅游小镇的文化资源。
2.3 新颖的古镇开发定位
龙凤湿地古镇以生态保护和文化创新为出发点,依托稀缺性超大型景观湿地资源,突破贵州传统商业形态,引进风靡世界的休闲旅游度假主题商业模式,设置精品温泉度假酒店、民族文化博物馆、主题婚纱广场、时尚摄影基地、产品发布基地等项目,创造一个融合传统与时尚、地域与民族文化元素于一身的魅力新景观,成为一个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滨水休闲旅游度假区,成为贵阳城市休闲旅游的一·张新名片(见图4,5)。
3 龙凤湿地古镇保护的应对策略
3.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先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龙凤湿地古镇利用技术创新、新能源等手段,构建低碳社区,保证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保护现状自然生态山林,建立开放式自然生态公园;利用河流水系、山塘、生态渠、湿地组织排洪和滞洪,保证场地免受洪涝影响;通过划定防洪淹没区,区内限制开发建设。
为避免污染,保护水质,划定3道防线:第1道防线位于外围边界,通过治源、截污、构建生态屏障等手段,抵御外部污染;第2道防线位于开发区内部,设置人工湿地,通过生态技术手段处理雨水和生活污水,建立中水循环使用系统;第3道防线在开发区下游边界,改造和利用已有滨河湿地,塑造集防洪、生态、景观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景观带。
3.2 建筑风貌保护——还原、融合和创新
特色鲜明的古建筑是古镇休闲游憩开发的物质形态基础。贵州古建筑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可观赏性,例如古民居(大屯土司庄园、高坡云顶苗寨、国苏苗寨、虎山彝寨、麦格布依寨等)、宗教建筑(廻龙古寺等)和公共建筑(鼓楼、风雨桥等)。龙凤湿地古镇在建设时对廻龙寺等古建筑采取了“修旧如旧”原则,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节点,同时吸取贵州建筑文化的精髓,将传统建筑元素加以提炼和创新,创造出和山水及文化相融合的整体建筑风貌。
3.3 人文传承保护——保护与挖掘非物质形态
古镇休闲游憩资源的存在价值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态出现。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古建筑、诸多文物遗存、世代生活在古镇中的传奇人物等,还包括隐含于内的深厚的人文内涵等非物质形态表现形式。龙凤湿地古镇在开发建设时充分考虑对当地民俗、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专门设置场所让游客欣赏手工土纸制作、苗族剪纸、石砚雕刻等当地手工艺术,用以纪念游客的旅游经历,同时推广反映古镇独一无二的“三月三”民间艺术节、苗族四月八节、六月六歌节等传统民俗节日。另外,还可在古镇中领略代表性的恋爱豆腐果、花溪牛肉粉、雷家豆腐园子、丝娃娃、肠旺面、糕粑稀饭、一品锅、特色阳明宣等美食文化。
3.4 原住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的安置与就业
一个没有原住居民的古镇是没有灵魂的古镇。为满足古镇保护开发需求同时安置景区内居民,古镇开发单位采用对合法产权的房屋征收实施异地产权调换或货币补偿2种方式进行安置或补偿。古镇的开发和建设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创造出多样的就业岗位和不同层)次的就业机会。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引导下,失地农民采取直接转换、培训上岗、职业教育等方式实现再就业,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古镇的和谐发展,从而保护古镇各项人文传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游憩。
4 贵阳龙凤湿地古镇开发建设应对策略
4.1 道路交通系统
遵循健康、安全、环保的原则,组织具有山地特色的道路交通系统。整合现状路网,规划“三横一纵”的骨干路网和树枝状的组团道路体系。结合滨水空间、生态林地等优质自然资源,打造滨水步道、山地有氧步道等特色慢行系统。倡导步行交通和公共交通。设置旅游专线车,接驳贵阳市区主要交通枢纽和龙凤湿地古镇。景区内部采用环保电动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达到便捷、环保和安全的目的。设置游艇码头,便于游客游览美丽湖光山色的同时,作为公共交通的有力补充(见图6)。
4.2 游览线路组织
结合现有自然及人文资源,倾力打造4条游览线路:以国画、西画、诗书、琴音及棋院会所为载体,并结合部分商业公共设施打造的人文艺术游览线路;以龙吟古镇、凤栖古镇与尚河城古镇为载体,形成特色鲜明的古镇风情游览线路;以现有生态湿地为载体,打造生态湿地游览线路;以风情渔家、农家果园、乡村俱乐部以及极限运动场、野外拓展基地等为主要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园运动旅游线路。将景区与红枫湖旅游区、百花湖旅游区等联动发展,创造贵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见图7)。
4.3 历史文化
龙凤湿地古镇将文化线索融入整体规划格局,打造热闹的滨水商业、宁静的山地住宅、繁华的市井街道、自然的郊野风光等4大功能片区(见图8,9)。
1)热闹的滨水商业片区演绎和讲解“龙文化”,将“九龙山与百花湖”“龙生九子”等历史传说融入旅游中,设置迥龙寺、龙文化博物馆、龙花园、龙吟大戏台、雕塑、音乐广场等,提高龙文化体验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2)宁静的山地住宅片区挖掘“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的涵义,设置“琴、棋、书、画”四大主题会所,打造“龙隐山居”主题住宅区,体味充满情趣、雅趣的生活方式。
3)繁华的市井街道片区以麒麟广场为核心,设置演艺中心、工艺品展览中心、土特产商场、风情水街、风情客栈、民俗博物馆,塑造以民俗文化为特色、充满乐趣与闲趣的第三大古镇。
4)自然的郊野风光片区以野趣、奇趣为特色,设置户外运动、野外拓展、乡村休闲基地。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相结合,展现一幅令人向往的生态山水度假画卷。
4.4 休闲游憩功能
休闲游憩是以休闲为最终目的的游憩,是人们逃离都市喧闹生活、追求心灵放松的产物,其节奏相对舒缓与随性,有别传统旅游“赶集式”做法。贵阳龙凤湿地古镇针对上述问题,在游客休闲游憩需求上下足了功夫,各类设施的规划布局充分满足了游客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参与娱乐、享受美食、文化熏陶等需要。例如,利用现有的洪水淹没区与百花湖、红枫湖共同打造集观光、科考、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将现有的山林野趣和田园风光开发成特色农家生态休闲场所;利用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着力营造自然摄影、动植物及地质科探活动基地。同时,规划区内设置特色美食街、酒吧街、茶馆、画廊等独具特色的滨水休闲场所,丰富的亲水开放空间如小广场、亲水栈道、风雨廊桥、码头等增添古镇的“古趣”与“妙趣”。具有良好视野的标志性五星级酒店及会议中心,满足高端度假和会议需求。
5 结语
龙凤湿地古镇已于2014年完成一期工程6万m2配套旅游商业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功。2016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发起的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龙凤湿地古镇保护与建设开发的新契机。只有通过特色小镇建设,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传承与彰显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宜居的美丽景象,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将古镇发展融入整个区域城镇发展战略中,才能追求更为长效和逐步释放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生态休闲游憩的诉求日益增强。以贵阳龙凤湿地古镇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为例,探索出一条以清凉度假为主题,滨水亲水为特色,传统文化为内核,集旅游设施、配套服务业于一体的滨水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雪梅.论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保护与利用[J].中华文化论坛,2004(3):38-42.
[2]田喜洲.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03(2):90-93.
[3]阮仪三.迈向新江南水乡时代——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0(2):35-40.
[4]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1):1-4,79-84.
[5]阮仪三,刘浩.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战略思想及理论探索[J].规划师,1999(1):47-53.
[6]阮仪三.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J].住宅科技,2004(5):3-6.
3.贵阳建设全国生态 篇三
绿得流油,绿得有生气的贵阳,在七月份迎来了一场盛会。
2100多位来处世界各地的政商领袖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生产方式和生活式的绿色变革与转型。7月20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召开。在这个全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上,《小康》杂志成为战略合作媒体之一,《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在会中与众嘉宾共同探讨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中国生态小康指数甫一亮相便倍受关注。
生态文明是“全球梦”
“绿色经济确实是全面发展不可忽缺的一部分,中国和世界都有同样的梦想,就是要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环境。所以,中国梦和世界梦是完全兼容的。”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的话引发全场共鸣。
瑞士在1876年就在法律里规定,国土的五分之一必须要由森林覆盖。“我们感到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的前辈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着手在解决这个问题。”瑞士联邦委员会主席于利·毛雷尔希望,能把100多年前的这个经验传递给生态文明贵阳论坛的创建者。而贵阳,正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东方瑞士”。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论坛发来的贺信中说,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態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两天半时间里,前后举行了50余场分论坛与各类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联合国主要机构、各相关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等汇聚一堂,探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焦点、难点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论坛发表讲话时说:“各方首脑、政要、专家、学者、企业家就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充分交换意见,取得了宝贵的共识。”
此次论坛通过了“贵阳共识”,把建设生态文明凝聚在四大支柱上:绿色经济、公平包容性社会、生态安全和环境治理、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价值体系。
“中国在生态文明领域中不仅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转型。”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说。
“生态小康指数”倍受关注
在7月20日晚举行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讨会上,欧洲环境署生态-经济统计方面的前特别顾问杰·路易斯·韦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城市中国计划研究总监张耕田、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以及《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等就如何构建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次研讨会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领导委员会联合主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主持,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可持续发展情况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用量化的方式探索改善人民生活但不危害环境和耗尽资源的经济增长、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环境信息”。
《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在演讲中分享了中国生态小康指数的评价方法,他介绍说,中国小康指数是中国唯一一份由媒体发布的关于全面小康指数的调查报告,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发布了9年。从2005年起,《小康》杂志每年推出一期当年度的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迄今已连续第九年推出,数据逐年提升。“2005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仅为56,甚至没有达到“及格”的分数,而“2013中国生态小康指数”已经上升至69.1,比2005年提高了13.1。
中国生态小康指数是从公众的真实感受出发,包括公众对周围环境的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的评价,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与参与度的自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景预期等五个方面建立中国生态小康指数。
在过去九年的数据监测中,各项测评量数值稳步提升,大众对于“美丽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对于公众的威胁与影响依旧,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九年来,中国生态小康指数已成为衡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风向标。
与会中外专家对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表示赞赏,同时也认为生态文明指标建设有必要达成国际统一标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王子林在发言中指出,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建立起一个评价体系,要把改善生态的意识和愿望落到实处,一个适当的可操作的生态指标评价体系必不可少。欧盟环境署环境经济核算前特别顾问Weber Jean-Louis对王子林的观点表示认同,他指出,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不仅能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能为决策者提供一些有效信息,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定。
而目前,世界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如欧盟广泛实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ECA)、中国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以及中国部分省(市、区)建立的地方标准等。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看来,生态文明目标体系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全国生态建设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篇四
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推荐材料
湖南省东安县大庙口国有林场始建于1956年11月,1982年在林场基础之上建立了舜皇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建立了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场因处于越城岭中段舜皇山而闻名省内外,总面积146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1%,辖8个工区,代管林农2993人。舜皇山作为一个大自然绿色宝库,东安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对舜皇山的保护与生态建设十分重视,社会各界对此也十分关注和支持。近几年来,林场党委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多元化
一是积极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积极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2001年和2004年,根据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区位,对林业用地进行了分类区划界定,区划国家级公益林17.02万亩,对公益林实行分级保护和管理,年争取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85万元。通过十余年的封山育林,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
二是大力发展舜皇山生态旅游业,做活山水文章。
通过自筹和招商引资等方式投资5000多万元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发了杨江源景区、舜皇岩等景区,开辟了女英溪、娥皇溪两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了阳江漂流、重走红军路、森林探险等旅游亮点,1 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近两年来,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800万元,充分展现了中华大地山水丰姿,激发爱国热情和保护好山好水的意识,有效地促进了林场经济发展,减缓了采伐森林资源的压力。
三是加强舜皇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晋级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舜皇山中亚热带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建立了舜皇山省级自然保护区。30年来,保护区制订了一系列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为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不断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稳定护林队伍,加强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34个护林哨所,安排了70名护林员巡视保护森林,实现了建场5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目标管理,多次被评为湘桂两省(区)护林联防先进单位。2006年和2010年两次组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专家、学者深入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查清了保护区资源本底,制定了保护区总体规划。2010年正式申报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先后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环保部组织的评审。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迅速发展
一是大办商品林基地,调整林业结构。
围绕林种和树种结构调整,以发展杉木无节良材、银杏、毛竹等为重点,加快基地建设步伐。目前,已建立无节良材杉木基地3000亩,银杏示范基地2150亩,毛竹低改基地10000亩。2010—2011年,争取国家中幼林抚育资金130万元,实施中幼林抚育13000亩。基地建设迅猛发展,促进了森林资源快速发展。
二是招商引资,促进毛竹产业发展。
为了提高毛竹产品附加值,在八十年代初就筹建了竹木加工厂。多年来,加工生产了竹制工艺品、竹帘席、竹筷等十多种新产品,逐步适应了市场,提高了产品的应变力和竞争力,解决了100多名职工就业问题。2011年林场党委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兴加工、山外拓市场、科技创高效”工作思路,积极争取“法国开发署贷款实施湖南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今年2月,东安县人民政府和财政局向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厅行文提交了《东安县利用法国开发署贷款实施湖南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还贷承诺书》,争取该项目资金约500万欧元。经过立项申请,成功引进浙江投资商创办了舜皇峰竹木有限公司,对3.4万亩国有毛竹林推行统筹经营综合开发,项目投资5000万元。通过引进竹林培育、新兴加工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了林区群众致富,大大促进了林场经济和带动了东安县28万亩毛竹产业发展。
三是开展林区多种经营,发展林下经济。
积极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开辟兴林富民新思路。充分发挥国有统一经营的优势,引进恒康药业集团等知名企业,坚持走“基地联企业”的现代经营模式,创建了3000亩金鸡岭药材和特殊树种培育基地、西岭银杏和绿化大苗培育基地;因林场森林覆盖率高,相对高差大,水力资源蕴藏量大,在立足良性保护的基础上,先后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舜皇山、金鸡岭、舜皇源、紫云四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620千瓦,年发电量1500万度,年收入330万元。发电收入已成为林场重要的经济支柱,近二十年来,每年为国家减少森林采伐蓄积量7000立方米。
关注民生共建和谐林区
生态保护和建设归根结底是一个民生工程。林场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让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广大林农群众。一是创造性地推行“三创一规一理念”基本工作方针,即:全场干部职工要有创新的思想,创优的精神,创业的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倡导企业化经营理念。针对机关管理和林业生产等,制定了上班、营林生产、财务管理等十五项制度,强化督查机制,使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夯实了坚定的社会基础;二是2002—2005年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造林3572亩,实现了林农增收愿望。三是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解矛盾纠纷,为代管的1.4万亩集体林发放林权证238本。四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民办实事,修建林区通村公路25公里,改善了林区交通运输条件;2012年结合全县“四深入两结对一测评”活动,发展种养殖大户21户,拓宽了林农就业和增收门路。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重要标志。今后,我们要打破过去“一根木头”撑天下的陈旧观念,确定“以保护资源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围绕生态旅游这一主题,制定“一切着眼于自然”总体规划,为尽早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加快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为生态林业建设作出贡献。
5.贵阳建设全国生态 篇五
关键字:生态青海省示范区先行建设
核心提示:
加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近日,我省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于10月29日获国家发改委
加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近日,我省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于10月29日获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正式批复。青海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意义何在?《方案》提出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制度建设、保障措施具体是怎样的?在记者的独家采访中,省发展改革委的有关负责人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解读。
问:我省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国土面积72.2万平方公里,90%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提供着长江25%、黄河49%、澜沧江17%的径流量,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我国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加快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处理好生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完善生态保护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夯实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基础;加快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决策、评价、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符合青海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激发各类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问:《方案》在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主要目标等方面提出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方案》主要提出了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高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五着力、两促进”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制度建设改革试点区的“三大”战略定位。
关于主要目标,《方案》明确,到2015年,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总体布局、基本框架,实现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出率显著提高,循环经济成为发展主导模式,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先行先试取得重大成果,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问:实施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主要有八大任务。第一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包括构建“一屏两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即构建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带、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为骨架,以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六大区域”农牧业发展格局,即构建以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绿洲农业区、青海湖周边农业区为主的种植业“三大区域”,以青南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地区为主的畜牧业“三大区域”;构建“一轴两群(区)”为主体的城镇化工业化格局,即构建以兰青、青藏铁路线为主轴,以西宁为中心、海东为重要组成的东部城市群,以格尔木、德令哈为重心的柴达木城乡一体化地区,以玉树、共和、同仁、海晏、玛沁等城镇为重要节点的城镇化格局。
第二是加大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力度。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要落实《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建设,要推进《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实施,统筹加大投入力度;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建设,要推进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青海湖流域草地、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和鱼鸟共生的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要加快编制《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统筹人口、产业、城镇化布局,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工程建设,努力保护原生态和地质地貌,为柴达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和安全支撑。
第三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其中包括: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循环型农牧业和服务业;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电子信息为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水平为重点,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太阳能利用,促进水光互补、水风互补和风光互补,到2020年,形成水能、太阳能、风能等为主体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加快淘汰铁合金、铜铅锌冶炼、水泥、碳化硅等行业落后产能。
第四是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包括推进节能降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绿色矿业等。
第五是加强环境治理,包括加强水环境治理、综合治理大气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严格环境准入管理等。
第六是改善人居环境,包括推进绿色城镇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改善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环境等。
第七是建立生态文化体系,着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大力培育生态文明伦理道德观,保护弘扬生态文化,推行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第八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包括:加强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国家及省上的各项法律法规,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清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法制基础;完善标准体系,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水耗、地耗、物耗和环境标准;夯实执法能力,加强环保执法机构、节能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开展部门和地区联动执法,建立环保部门与公安、司法部门共同打击环境污染协调机制;加强监测检测,完善跨州市县便捷河流水量水质、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土壤环境质量、水土保持、地下水资源、大气复合污染、重点污染源等生态环境因子监控检测预警系统等;推动信息公开,建立起全面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人才培育等。
问:《方案》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大胆探索?
答: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大胆探索:
一是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加快健全与主体功能区制度相配套的综合政策体系,建立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和监管体制。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力争“十三五”期间,在试点地区形成“两个统一行使”的管理模式。
三是完善和强化生态补偿制度,激发各类主体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结合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和各项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生态补偿政策,着力强化制度、工程和技术补偿的综合效应。
四是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动市场主体保护生态环境。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好资源税及其他税费改革政策。
五是积极探索国家公园制度,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及国家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区域,研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六是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和责任追究。
问: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方案》提出,要强化政策支持。中央财政继续支持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引进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市场化运作。
要加强组织协调。由青海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负责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方案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要强化监督考核。青海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各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政务公开、项目公示等公告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6.贵阳建设全国生态 篇六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发展生态水利,实现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的必要基础和重要标志,对于强化生态之基、促进人水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对于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贵阳市花溪区生态型区域治理探讨 篇七
一、现状分析———成绩及问题
花溪位于黔中腹地,在贵阳市南郊,是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县级区,距离市中心17公里,下辖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65个行政村,1 044个村民组,17个社区居委会。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地总面积957.6平方公里,有森林面积464 778亩,是重要的生态区;处于长江、珠江分水岭,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有大小河流55条,总长390公里;有两个中型水库,即松柏山水库和花溪水库,是贵阳市的重要饮用水源。为各民族杂居地区,有苗、汉、布衣等38个民族,全区总人口32.87万,少数民族人口占34.38%。有花溪公园等景物景观81个,景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23%,是贵州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和传统旅游区,被誉为“高原明珠”。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生存形势越来越严峻,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科学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执政理念。花溪区委、区政府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立足本区域实际考虑发展问题,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化建设作为发展方向。早在2002年6月,花溪区就申报并被列为全国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之后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住贵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机遇,高质量、高标准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确立了“生态立区、旅游兴区、工业强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致力于本地的生态型区域治理。2009年初,花溪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要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医院、进学校,走出了一条符合花溪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主要体现在:
1.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花溪区委、区政府围绕发展定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为10.86∶43.16∶45.98。农业生产整体状况良好,全年粮食产量达到8.08万吨,比上年增长3.8%;蔬菜总产量26.5万吨,比上年增长9.1%。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肉类总产量1.52万吨,比上年增长0.7%。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8 712万元,同比增长8.2%。工业经济在克服困难中增长。重点工业行业和重点工业企业发挥主力拉动作用,推动全区工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72 989万元,同比增长17.5%。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09年旅游总收入39.62亿元,同比增长79.3%;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仓储物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其他服务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90 896万元,同比增长14.5%。
2. 生态环境整治初显成效。
花溪区委、区政府近年来积极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一是大力实施生态林业建设。2003年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10余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3万余亩,义务植树200余万株,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1.53%,实现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的目标。二是切实加强全区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03年以来,累计实施松柏山水库、青岩河、陈亮河等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100余平方公里。三是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采取严格控制新增污染项目、继续加强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现场监察、积极支持集中式废水生活污染源治理等措施,实现全区减排控制目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等节能降耗指标均控制在市下达目标范围内,城市生活污水截留处理率达到95%,2009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 190吨,比2008年消减61吨。四是实施花溪河环境治理工程,开展拆违还绿、植被恢复、河岸整治、河道保洁等工作,使“十里河滩”的污染不仅得到治理,而且已经成为花溪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五是实施城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补充完善城区道路交通标识、标牌、标线,依法严格规范行路、行车、停车行为,整治取缔“两的”非法运营,城区交通拥堵混乱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3.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花溪区委、区政府把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中,大力开发传统农业,积极培育都市观光农业、生态特色农业和科技高效农业,把农业与乡村旅游、拓宽就业渠道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焕发了活力,土地焕发了青春。一是积极推动党武茅草、果落等涉及7个乡镇29村的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二是采取“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协会租地,统一建棚,配套设施,反包农户,带动发展”的方式,建设了大棚草莓示范基地。三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核心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开展辣椒提纯复壮等措施,有力地提高了辣椒的品质、产量和品牌效应,促进了辣椒的良性发展。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关闭“黑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大规模种植经果林,许多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4. 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
按照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花溪区委、区政府以南环线经济圈为核心,科学规划,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体系。比如完成了《花溪城市发展规划》,启动了《花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花溪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完成了湖潮乡、黔陶乡和青岩镇3个乡镇规划编制和10个村规划编制。城乡建设依据规划进行;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村庄串户路改造、通村公路建设等一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正加快实施;民生问题得到重视,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卫生、住房保障、社会治安、维护稳定、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9年,花溪区成功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花溪城市湿地公园获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32 597万元,同比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68 824.1万元,同比增长17.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791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5 318元,同比增长10.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花溪区的生态型区域治理成绩显著,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和突出。主要问题是:城建规划滞后,使得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城镇建设和村寨整治存在品位不高,功能不全和乱搭乱建的现象;基础设施欠账,使得道路建设、管网布局、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等难以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产业结构不优,工业不强,全区近2 000户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不到3%;传统农业多,优质、生态、高效农业少;三产不显,旅游散小弱,地产档次低,服务层次差;广大城乡居民生态素质不高,违法违章、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河道污染、垃圾遍地的地方不少等等。这表明花溪区距离名副其实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尚有一定差距。
二、继续推进生态型区域治理的思路
“生态型区域治理”的提法,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生存焦虑与发展关怀,它实际上提出了地方政府治理转型的重大任务,涉及治理的理念、主体、客体、方法以及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花溪区的生态型区域治理才刚刚起步,要继续推进,解决存在的问题,取得更大的成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从众多方面进行努力。
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生态型区域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于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有整体安排,而能做出整体安排的主要主体是地方政府。因此,一个地区生态型区域治理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对于治理责任之担当是否适度与有效。这就要求花溪区委、区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在重构政府与市场、企业与公民关系基础上,实现政府职能针对性的强化、弱化和转化,克服以往存在的职能错位、越位与缺位现象,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和根本内容,经济社会的发展一般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来完成。花溪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当率先强化生态理念,把节能、环保、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纳入公共政策范畴,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的各种规划,始终带头坚持建设的生态化方向,不断提升治理水平,以有效实现政府的生态职能。
2. 实现治理理念与方式的根本转变。
生态型区域治理面临的根本性冲突是———发展是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物为本,忘却了自然生态有效承载和动态循环的增长,持续地破坏了人类存续的自然基础,使得人们的生存成本和发展代价极其高昂。生态型区域治理要求花溪区委、区政府吸取这一深刻的经验教训,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摈弃传统的发展方式,不再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而低附加值和不可持续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坚决杜绝引进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破坏大的工程项目,抑制对快速工业化的热衷给生态文明带来的可怕后果。坚持在环境保护和优化关照下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协同发展,以宁愿少些、但要好些的发展质量、分配公正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来获得渐进的进步。
3. 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生态型区域治理的重点是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向生态化转变,关键是解决生态支持、环境承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张与矛盾,核心是实现利益均衡调节下的发展和生存方式集约化与可持续性。为此,花溪区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一要发展生态农业。紧紧围绕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主体功能,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为目标,以巩固提升菜、畜、果、林为基础,以发展观光农业为重点,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突破,以引进龙头企业为抓手,发挥驻区高校优势,创品牌,增效益,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新功能,通过城乡互动发展和产业融合,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创新与升级。二要推进工业强区战略。按照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布局规划,以生态园区建设、生态产业培育、生态企业创建、生态项目引进为重点,通过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跟进,重点鼓励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绿色食品、高新技术、旅游商品制造等生态产业,逐步建立起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废物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的生态工业体系。三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旅游资源、生态资源、高校人才集聚三大优势,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科技文化为支撑,创品牌、聚产业、强服务、促转型,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会议会展、房地产开发、金融保险等产业,助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实现全区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4. 强化环境治理。
要以贵阳市开展“三创一办”活动为契机和载体,纵深推进环境治理,保护花溪的青山绿水。一要继续开展拆违攻坚战,进一步完善拆违工作机制,保持依法打击违法建筑的高压态势,强力推进拆违工作,严禁新增违法建筑。二要以建设花溪城市湿地公园为载体,积极申报中央扩大内需项目,争取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切实抓好花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等饮用水源的管理和保护,确保饮水安全。继续抓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严厉打击乱采滥挖、乱捕滥猎、乱征滥占、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三要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本区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攻坚实施方案,立足创建标准,细化工作措施,持续开展市容卫生、报刊摊亭、街招广告、违法搭建、河流污染、交通秩序、城市绿化、市政设施、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等整治专项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水平。
5. 建立科学的治理绩效考评体系。传统的绩效考评选取
的是一般指标,主要看GDP。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时刻提示着执政者GDP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拥有经济发展的效率业绩,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重心。这种考核指标助推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其结果是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却付出了沉重代价。与此不一样,生态型区域治理重规划、讲效益、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反对以物质增长为衡量政绩的基本标尺,倡导节能与环保基础上的经济成果获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制性的生存理性和发展理性。因而,花溪区要实现生态型区域治理目标,必须改造以GDP为中心的绩效评价,加大生态技术、民生幸福指数与环境改善的评估权重,发展绿色GDP的综合考评体系,形成基于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生产力综合评价,实现现代物质文明与自然界之间的整体和谐。
6. 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态素质。
生态型区域治理主张分权化与多中心治理,地方政府是核心主体,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群体也是责任主体。花溪区委、区政府既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核心和协调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其他多元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政府主导下的民主协商与合作,实现生态型区域治理决策、执行与监督的科学化、法制化与民主化,实现由以行政管理方法为主逐步向以市场、工商管理与社会技术优化组合的转变,实现由行政区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的转变,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广大城乡居民在区域治理中的作用,采取宣传、教育、培训、处罚等多种措施,帮助广大居民抛弃落后的生产生活观念,培育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生态素质。有花溪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各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的积极行动,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花溪的生态型区域治理一定会达到预期目标。
摘要:生态型区域治理是现代社会新型的治理模式,贵阳市花溪区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治理理念与方式的根本转变,调动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态素质。
关键词:花溪区,生态型区域治理,现状,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建洪.生态型区域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J].社会科学,2010,(4).
[2]向虹祥.花溪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R].花溪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010-03-24.
[3]贵阳市花溪区人民政府信息网.
8.贵阳:创新实践建设大数据之都 篇八
把权力关进“数据铁笼”
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作为贵阳市两家试点单位之一,2015年2月全面启动“数据铁笼”行动计划,该计划涵盖路面执法、车辆上牌等多个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业务环节,实践中权力监督效能凸显。
“数据铁笼”系统信息实时录入的特点,让酒驾执法全程处于监管中,有效堵住了人情“漏洞”。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理化室负责人唐晖介绍说,酒驾当事人从吹气开始,检测结果就实现秒级的3G传输,数据第一时间回传至贵州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不能更改或删除。执法民警陪同当事人在县级以上人民医院验血后,血样送交该局理化室分析。检测数据入库的同时,系统将短信发送至执法民警手机,若民警取报告不及时,即视为异常信息发出警告。
负责酒驾鉴定的民警王延也表示,不仅数据采集环节受到监督,在血样检测环节,鉴定人员也必须穿戴执法记录仪,并接受检测室摄像头无死角监督。
从事多年酒驾鉴定工作的唐晖坦言,过去有的鉴定人员接到过来自亲朋、同事的“求情电话”,因为酒驾证据从收集到鉴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操作空间”。而现在不可能了,每一次鉴定结果都能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贵阳市是全国实行摇号购车的6个城市之一,“数据铁笼”系统每周将公安部业务系统办理的号牌与贵阳本地专段号牌系统中摇中的号牌进行双向核对,一旦无法对应,即视为异常进行提醒。“有效防范了倒卖号牌事件。”贵阳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俞洋介绍。
此外,“数据铁笼”系统在规范民警执法行为的同时,也有效保护了民警的合法权利。据介绍,2015年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共发生袭警案26起,全部能够提供证据信息并依法进行处理,而2014年前此类案件由于缺乏关键证据,处罚比例不足50%。
“人在干、云在算”
一方面,“数据铁笼”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的融合和分析,变人为监督为数据监督、事后监督为过程监督,使权力运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风险能够被及时发现、预警和分层次推送,有效防控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现象。
目前,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数据铁笼”系统已初步建成酒驾案件办理、小客车专段号牌管理、涉案车辆管理、三公经费等制约模型,这些模型在自动运行中,融合不同系统的数据,及时发现各类异常行为。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受理违法违纪案件比2015年同期下降了50%。“系统基本实现对重点环节的动态监督和适时预警功能,极大压缩了过去存在的权力腐败空间。”俞洋说。
另一方面,系统通过移动设备监管日常工作,把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管理行为,变得直观和具体,实现了“人在干、云在算”,倒逼行政权力部门认真履职,提升行政机关工作效能。
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没有路面执法任务的其他人员需每日撰写电子日志上传系统,外出、请假都需通过移动设备汇报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明。以请病假为例,即使部门内部想“开绿灯”,但所有信息即时共享至上一级主管领导,在证明不充分的情况下,仍然会被上一级领导发现、否决。“‘不作为’和‘懒作为’的公职人员基本无处遁身。”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宣教处处长龙宇说。
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副局长李昂介绍,“数据铁笼”系统数据量已经累计近2.7亿条,其中包括民警考核评价体系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初步展现下属每个单位、每个民警工作任务和工作强度,实现精准化考评。相关数据还可与年度考核、立功受奖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绩效评价管理机制,做到科学统筹警力调配、知人善任等,提升工作效能。
数据开放需科技支持
据了解,“数据铁笼”行动计划下一步将在贵州省部分机关单位推广应用。基层人员和专家表示,推广中需加强部门合作、科研支持等,以释放更大的监督效能。
“需加强部门间配合协作。”俞洋认为,“数据铁笼”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数据开放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应用范围越广,牵涉部门越多,需要各部门上下同心完成数据开发和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影响大数据应用效果。
相关人员表示,还需加强大数据应用技术科研。目前能够承担大数据分析任务的科研团队较少,易造成“尽管数据开放了但利用率低”的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大数据应用技术的科研支持和开发探索,将政府数据进行有条件的开放尝试,吸引研发团队合作、推广。
9.贵阳建设全国生态 篇九
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2013年07月22日10:23 来源:人民日报
新华社贵阳7月20日电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
值此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会议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国元首、政府首脑、联合国机构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各方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次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以“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凝聚了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关注。相信通过与会嘉宾共同努力,会议的成果必将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2013年7月18日
10.贵阳教师师德建设学习体会 篇十
为师德为先,师德乃教师的灵魂,具有良好的师德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启蒙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初始启蒙教育,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师魂的核心是师德,强烈的责任感在鞭策着我们要具备良好的师德。
师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爱学生。师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民族性。祖国的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已注入了新的内涵,即: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同时师德已提高到很高的位置。国力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呼唤崇尚师德。
在做好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到关心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对他们的体贴入微,照顾好每一位。在接收新班级时先对学生的家庭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掌握他们的性格和脾气,爱好和特长,努力寻找出因人而宜的灵活的教育方式。
以身作则,不令则行。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一个值得可信的人,是一个值得可敬的人。你的言谈举止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强调师德不是强调理论说教,更重要是要塑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形象。我平时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陶冶情操,让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识社会,了解自然,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严于律已,为人师表是师德的具体表现。我平时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从不因自己的过错而迁怒学生,去打骂学生,去污辱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学生友好相处是我的长期保持的优良传统。
11.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法 篇十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轨道交通建设,是指本市区域内由市人民政府主导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包括新建、改扩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辅助工程、与城市轨道交通相连的地下和地上工程,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沿线车辆段、停车场、车站的地下、周边及上盖的资源综合开发。
12.贵阳建设全国生态 篇十二
专项规划
贵阳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
2010年10月
贵阳市“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
项规划
第一章 前言
1.1 规划背景及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为继续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决定、实施中心城区 “畅通工程”目标要求,为完成“十二五”期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文明城市整体服务水平,建设宜居贵阳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不断完善以路网、慢行系统、公共停车场、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使贵阳市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指导贵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规划编制的依据
编制主要依据为:《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贵阳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各区(县、市)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相关课题及相关专项规划。
1.3 规划范畴
本专项规划包括贵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起南明区永乐乡,西至清镇市红枫湖镇,南起花溪区青岩镇,北至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含金阳新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高新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及清镇市青龙办事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开阳、修文、息烽、清镇(三县一市)的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东起小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至朱昌镇、金华镇、久安乡、石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至麦架镇、沙文镇、都拉乡,总面积为1230平方公里。
1.4 规划领域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道路、排水、供水、综合管网(电力、电讯、燃气)、公共交通(停车场、轨道交通)、慢行系统、垃圾处理、防灾减灾、园林绿化等设施。
1.5 规划期限:2011 ~2015年。
第二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评价
2.1 城市基础设施现状
近十几年来,贵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市面貌有较大的改观,人民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得到较大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根据贵阳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贵阳市大力紧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贵阳市中心城区,金阳新区,以及各区(县、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城市道路骨架网基本建成
贵阳市城区“三环十六射”的骨架路网大部分已建成通车,形成骨架路网。中心城区与金阳新区之间建成黔灵山路、北京西路、中心环北线三条快速路,以及百花大道一条主干道,南北部均可快速到达,行驶时间仅需十几分钟,以老中心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的城市核心已基本形成。中心区与各区之间联系主通道基本建成,包括连接花溪区的花溪大道,新建的甲秀南路;连接龙洞堡片区及机场新建的机场路,汤巴关路(原机场高速);连接新添寨片区的贵开路,新建的水东路;连接白云、金阳的云峰大道;在建的白云至高新区的金苏大道等;连接小河区的沙冲路、黔江路、珠江路;连接贵阳市各片区的三环路已建成通车,二环路正在建设中;打通了贯穿中心城区东西的北京路,北京西路至金阳已建成通车,北京东路至三环在建;甲秀南路继续向北延伸,与正在开工建设的甲秀中路、甲秀北路贯穿贵阳市南北向,北京路与甲秀路形成“一纵一横”的主骨架结构。至2009年底,贵阳市城区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全市已建市政道路913.2
2公里,道路面积1684.8万平方米。
金阳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区域,作为市委、市政府行政办公属地,经过十年来的建设,近期规划的17平方公里范围的路网建设已基本完成,“三纵六横”主干道已建成通车,内部服务功能为主的次干道、支路网在进一步完善中,4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铺开。
其他各区根据各自的区域情况,加大片区路网建设力度。小河区依托小河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区内五纵四横道路交通网络构架正在加快形成,新建和改造了黄河路、长江路、盘江路、清水江路等一批城市道路。白云区在金阳新区建设的带动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近几年来建设的主次干道有云峰大道、白云中路、云环路、金大路、白云北路、建设路等,区域路网格局形成。新天片区随着贵开路、航天大道的建成通车,与中心区联系紧密,交通十分便捷,同时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位于南明河下游河畔,区域温泉资源丰富,区域城市化进程较快。龙洞堡片区长期受交通瓶颈制约,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于其他片区,现机场路、油小线已建成通车。三桥马王庙片区近年新建改茶路、三桥南路、北京西路、金西大道延伸段等道路,逐步改善片区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的现状。花溪区随着甲秀南路、南环线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道路路网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进程较快。高新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于2009年正式启动建设,金苏大道和麦沙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正在抓紧施工。
连接三县一市的道路,目前主要通过已建成的贵黄、贵遵高速公路,贵开二级公路等到达,交通十分便利。贵阳市“三县一市”依托便利的对外交通,城镇化进程取得较大的发展,但相对贵阳市各区,城镇内部路网密度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贵阳市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老城区和金阳新区较为健全。老中心区城市人口密集,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供排水、综合管网(电力、电讯、燃气)等覆盖中心城区。为解决人车混行,贵阳市在老中心城区加大了慢性系统的建设力度,近几年来在主干道人口密集处修建了大量的人行立体过街天桥,过街地道等设施,加设无障碍坡道,完善交通指挥系统。金阳新区绿化、景观、路灯、公交设施、环卫设施、交通指挥等城市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较为完善,城市绿化率高,城市环境美观,打造了宜居环境。各区(县、市)供排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需加大建设力度。至2009年底,贵阳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16.5万立方米/日,排水管道长度1798公里,煤气(人工)供气总量22851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844.26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925.79 3
公顷。
为实现污染减排,近年来我市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力度,确保了我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到2010年6月底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已达到15座,实现各县均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从1999年日处理污水2万吨提升至日处理污水65.1万吨,其中城区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污水处理能力为58.05万吨。同时,配套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污水管网建设147.91公里。城区通过对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小黄河、松溪河等河道治理,逐步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2.2“十一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以来,贵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城市道路交通路网的通行能力、给水系统的供给能力、污水及垃圾的处理能力等以及行业管理的组织调控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为贵阳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全力以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建成了“一横一纵一环”、“三环十六射线”的城市道路交通主骨架路网,道路面积率达为
%,人均道路面积为
平方米;大力完善慢行系统,营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环境,老城区人均拥有人行道面积4.24平方米,共设置人行过街设施257处,其中人行天桥25座,人行横道185处,地下通道47处;全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共有15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5.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逐步完善,垃圾处理率达到32.45%;雨污分流系统正在完善;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开始起步;;实施了饮水安全应急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2079立方米/天,同时,新建、改扩建了部分乡镇供水工程,基本满足了我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先后有7项煤气工程和液化石油气工程建成投产使用,有效提高了我市燃气供应和保障能力;每年新增绿地30万平方米以上的速度完善我市绿地系统,生态恢复面积7266平方米;启动实施将军山物流中心、改貌集装箱物流中心、龙洞堡物流中心;启动金阳客运站、贵阳客运东站、贵阳客运西站、贵阳客运南站;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4
监测预报等工作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工作,开阳县、息烽县的“十有县”创建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推进信息化建设。组织开发了矿产资源开发及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已通过测试和验收并正式应用。城市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金阳新区开发建设是贵阳市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强市升位的重要举措。金阳新区新型现代化城区雏形初步显现,“十一五”以来,金阳新区认真按照“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完成17平方公里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向40平方公里延伸”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任务,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结构优化布局,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云岩区“十一·五”以来,主要完成了黔灵东西路、飞山街、松山路等拓宽改造工程;黔春路及排洪大沟等改造工程、雅关截污沟改造工程,水东路及南明河截污建设工程、金工路(云岩段)建设工程。道路建设改造投资21.86亿元,建设改造总里程25.58公里;大沟整治投资2.24亿元,建设规模全长5.27公里。同时,协助“三马”片区改造开发指挥部推进“三马”片区开发建设工作;北京东路、北二环、东二环、甲秀北路建设拆迁工作正在有条不絮地进行中。
南明区“十一五”期间,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总体水平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龙洞堡新区开发步伐,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城市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配合贵阳市顺利完成了机场路建设,实施完成了南明区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项目。龙洞片区整体开发方面,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支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龙洞堡片区开发建设,积极推进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龙洞堡片区排污综合治理一期(排污隧洞)工程顺利完成。龙水路、兴业西路、兴业南路、十号路及党校排水大沟、鱼梁河截污沟、龙水路1号大沟、龙水路2号大沟等“四路四沟”项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
乌当区“十一五”期间,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围绕“黔中秘境,自然乌当”城市品牌,城市道路网络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水东路(乌当段)、四光路、新添大道(乌当段)、北衙路、观溪路、环溪路 5
等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松溪河、环溪河流域污水收集市政工程。新庄污水处理厂乌当段南明河截污沟工程全面完成。
花溪区“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将军路、河滨路、民主路等城区多条道路的改造,为开展“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白云区“十一五”期间,完成了白云北路、刚玉街、建设路等三条道路的改造,总投资额为7668万元。迎宾路(白云南路)、金大路二期、建安路、长山路等四条道路因规划调整、财政资金紧缺等原因未进行建设。
小河区“十一五”期间,根据已经确定的贵阳市骨干路网总体框架,谋划域内路网规划建设。着眼处理好打通“大动脉”和疏通“毛细血管”的关系,高度重视与环城高速公路、花溪二道、二环路西南段的有机衔接。区内规划建设的“五纵四横” 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到2010年初全区道路总里程74.1千米,道路总面积167.4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7.3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建设实施了道路交通、给排水、污水处理、能源、水利、邮政通信等一批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
高新区实际管辖范围为金阳园区2平方公里和新拓区的17平方公里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十一五”以来,高新区紧紧围绕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的战略目标,以实施城市形象建设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金阳科技产业园规划道路基本建设完成;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于2009年正式启动建设,金苏大道和麦沙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正在抓紧施工。加强以水、电、燃气、通讯、垃圾处理、停车场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长岭变电站、金阳LNG燃气站等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完成金阳园区基础设施。
开阳县“十一五”期间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及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按照“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优美乡镇”三轮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建开州大道、污水处理厂一期、环湖新区绿地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项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市政道路44公里。
修文县“十一五”期间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绩,完成了县城翠微路、6
河滨路长征路口至新客车站段等道路建设工程、县城区城市主干道白改黑工程、综合管网入地约10公里、县城污水处理厂及县城截污干管建设工程、河道整治二、三、四期工程、阳明广场及河滨广场、河道绿化建设工程、阳明大道两侧绿化工程,完成慢行系统人行道彩板及青石板铺装工程。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市政道路12.2公里。
息烽县“十一五”以来,围绕建设“经济活跃,城乡和谐,交通便利,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目标,实现贵阳一小时都市圈重要节点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条件,扩大县城的经济规模总量,提升县城经济实力及综合竞争力,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4个绿化广场等工程。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市政道路11.9公里。
清镇市把清镇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城连水、水连城、依山傍湖的园林式、生态型、数字化,最适宜于人居住、最适宜于企业家创业、最适宜于科学家思维的避暑之都休闲湖城绿色家园”作为城市发展定位和城市发展思路,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以上,重点用于市政道路、垃圾处理、公共厕所、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先后建成云岭西路、云岭中路、云岭东路、红旗路等城市主干道13条,次干道12条,小区道路19条,城区道路总面积54万平方米。新建了人民广场、东门桥广场。实施城市“亮丽工程”,城区路灯覆盖率达95%以上。铺设红枫街等主次干道人行道彩砖6万余平方米。在市场、商业街道、居民小区、广场等重点地段建设水冲式公厕19座,新建垃圾中转站1座,并积极争取建设清镇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市政道路32.1公里。
2.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使贵阳以日新月异的姿态屹立于西南高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的同时,由于历史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使得经济、建设、人口、资源、环境等之间的矛盾在局部地区反而更加尖锐。
由于贵阳市城市建设起点低,城市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城市基础设施存在一定不足,7
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设施缺口大、历史欠账多,发展缓慢、公共设施落后。
由于贵阳市过去经济条件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使得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各项城市基础设施有很大的不完善,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求;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已发展缓慢,公共设施落后;需待解决问题多。
二、老城区与各组团通道建设明显不足。
现状城区路网结构为“方格网+对外放射”形式,三环十六放射主路网骨架只不过完成的2/3,一环线道路已成形,但尚未达到环路应有的快速路标准;二环路中东二环、北二环正在建设中;三环路为高速路已建成。但老城区与各组团的通道建设不足,射线建设还有待补充。
三、路网系统与交通枢纽的协调不足,集疏通道建设不足。
现状市域公路网主要由贵遵、贵新、清黄以及东北绕城高速公路和贵黄、贵毕、贵开和102省道等高等级公路构成以贵阳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人字形公路主骨架,在市域内公路网技术等级的总体水平较低,高等级公路网络化程度不高,网络连通性有待加强,而城市道路与交通枢纽的连接道路处较低水平,功能转换不高。
四、人口密度大,交通量过分集中,现状路网级配不合理,道路交通功能不协调。老城区与各组团人口密度大,并交通都集中在主要的道路上,交通功能与服务功能不明确,道路面积率9.66%,与国家指标相比处于较低水平,道路密度2.86公里/平方公里,低于规范要求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的级配构成为0.9:1:0.85:1.63,特别在老城区次干路、支路明显不足。
五、停车场地严重不足等问题。
至2007年末,贵阳市全市拥有机动车32.48万辆,老城区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57.8%。贵阳市现状城区范围内共有路外停车泊位6.02万个,路内停车泊位1.56万个;路内、路外停车车位比例为20.6%:79.4%,城区平均每辆机动车摇篮有停车位0.58个,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其中,老城区内各种停车场744处,泊位34395个;路内停车泊位7187个,停车泊位总量占全市63%,但因交通需求集中,老城区停车仍是全高停车供需 8
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
六、城市排污、雨水不完善、污水处理率不高。
老城区各种历史原因、排污、雨水系统不完善,雨污收集管网建设滞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不够。
七、在发展的大环境下某些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严重干扰甚至是阻碍了城市建设发展,例如征用土地和农房拆迁问题。
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市交通道路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并且基础设施建设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资,融资渠道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金筹措,使一些需要立即上马并能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不得不暂缓实施。
九、综合管网部分、垃圾处理系统等需进一步完善。
十、我市在“十一五”后,城市园林绿地覆盖率达到了42.3%,但各片区间差距大,中心城区由于老城区发展限制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城郊结合部绿地较少是我市绿化建设的盲点。可供市民进入的游憩、健身的开放性公共绿地较少,且绿地服务半径不尽合理,致使现有公园负荷量加重。
十一、防灾减灾工作包括防洪排涝、消防、抗震、地灾防治、人防、气象灾害防治等。近年来中国城市重大灾害频发,各种灾害种类俱全。总体看来,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大,抗灾能力低,减灾任务重是贵阳市防灾减灾的真实写照。我市应对突发灾害的设施不够完善,并且,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新建的道路、桥梁、隧道也在增多,对建筑的检测及加固工作量也在增多,并且在城乡区域有多个灾害隐患点需要搬迁。
第三章 环境条件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站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3.1机遇和有利条件
贵阳市被列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黔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交汇地带,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铁路穿区而过,加之高速公路的建设,整个区域将逐步形成较完善的交通路网。此外,经济区内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工企业基础较好,在全省生产力布局中居重要战略地位。贵州将力争把黔中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烟草工业基地和南方绿色食品基地,西南连接华南、华东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和全国的商贸物流中心。地处核心圈的贵阳市将建设成为西南区重要交通枢纽及物流集散基地、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贵州省委十届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加强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按照以贵阳为中心、迅速培育黔中经济区的原则,不断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大,省委、省政府也将大力推进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建设,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贵阳地处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是川渝南下最便捷的通道。这个给贵阳带来了莫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全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布局,贵阳作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省域向心积聚特征将得到强化。目前,随着沪昆高铁,贵广高铁以及厦蓉高速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贵阳在西南地区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涌入贵阳,为贵阳的发展添砖加瓦。贵阳的发展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
3.2挑战和不利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不利因素:一是随着城市规模 10 的扩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河流水体质量日益恶化,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土地、水、天燃气等资源的约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更加艰巨。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群众对道路交通、园林生态、环境卫生、城市供热、燃气等生活设施的要求日益提高,使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完善的任务更加繁重。三是随着新一轮城市规划的实施,新、老城区的加快发展,统筹考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均衡区域发展水平的任务艰巨。四是建设资金瓶颈问题。随着我市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要解决城市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与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必须大胆改革和创新投融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实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使政府有限的财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四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4.1 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来指导城市建设,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根本,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城市运行的综合功能,加强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整体服务功能,以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火车头”作用,牵引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十二五”贵阳市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做大做强,并以此提升一产,带动三产,解决好投资和产业发展的问题,实现贵阳市“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城市建设将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夯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较高水平的工业园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我们将积极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的城市发展策略,加快城市道路骨干路网系统建设,同步完善水、电、气、综合管网配套,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强工业经济区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4.2 规划原则
4.2.1 以人为本,生态建设
发挥贵阳市在区位、交通、生态环境、气候、地理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适度开发资源,节约资源,建立有利于资源统一调配与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科学合理地规划各类城市基础设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4.2.2 重点突出,统筹兼顾
以城市远期发展战略为指导,协调近、远期利益,明确近期发展目标,突出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旧城提升与新区开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区域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合理并相对集中布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提高配套建设水平。
4.2.3适度超前,适应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建设适度超前,既满足当前需要,又适应未来几年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聚集和辐射作用,引导城市发展。
4.2.4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调整和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科学优化布局,形成规模合理、等级有序、联系密切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
4.3 规划目标
根据贵阳市总体规划,至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460万,城镇人口345万,城镇化水平达到75%,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其中中心城区城镇人口约275万,市域外围城镇人口约70万。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35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280平方公里,其他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70平方公里。至2015年,贵阳市基本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初步建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城区面积由495平方公里扩大至12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战略,在路网骨架建设的同时完善市政配套设施,重点推进金阳新区、三桥马王庙片区、龙洞堡东部新城、沙文高新区、小河~孟关产业带、大学园区建设,调控城市人口和产业布局,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大力实施“稀化”战略,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和调和老城区用地布局结构,提升老城区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建设发展清镇、扎佐、修文、息烽、开阳等重点城镇,促进市域城镇体系布局更加合理;
4.3.1城市道路
完成中心城区“一横、一纵、一环”路网主骨架和“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道路网系统建设,建设一批关键截面上的快速通道,完善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加强规划近期建设的重点地区城市路网及交通设施建设,完成火车新客站、龙洞堡机场扩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功能路网建设。至2015年新建快速路60公里,新、改建主 13
次干道687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平方米/人。
4.3.2供水工程
到2015年,优化调整现有供水工程的服务功能,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质优、面广、量足、安全的城市供水体系。至2015年,全市城镇人均综合用水量450~500升/人.日,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165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100%,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8%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
4.3.3排水工程
至2015年,全市污废水排放总量5.98亿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区3.8亿立方米。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4.3.4综合管网
至2015年,全市用电量约为380亿千瓦时,最高供电负荷约为5842兆瓦。加快输变电项目的建设,全市需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7座,110千伏变电站54座,实现中心城区220千伏电网全覆盖,构建安全高效的电力网络体系。新建金阳电信、金阳移动2座大型通信枢纽及一批目标交换局、移动通信基站。贵阳市中心城区燃气气化率达到95%,一市三县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85%以上。
4.3.5公共交通设施
努力构筑“安全、便捷、高效、生态、多元”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公共停车系统,引导城市形成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结合老城区改造,以实施“畅通工程”的区域为中心,重点解决一环线内停车需求特别大、停车设施少的公共停车场建设,同时在中心区二环线附近建设大型货运以及交通转乘停车场以解决重要交通枢纽点的大量货流、客流的转运、换乘需求。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优化公交线路,建设一批公交换乘枢纽。
4.3.6 慢行系统
至2015年,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5%左右,其中以步行方式为最主要的慢行交通方式,非机动车作为部分有条件地域的补充发展方式。至2015年,中心城区人 14
均拥有人行道面积达到5平方米。
4.3.7垃圾处理系统
实行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努力推进城市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三化目标。至2015年,贵阳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
4.3.8 园林绿地
进一步改善南明河周边景观环境,加强城市自然山体的绿化和改造,建设一批具有山林河湖生态特色的城市公园,构建“一河、二环、三带、七点”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至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3㎡。加强园林绿地重点工程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4.3.9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轻轨重点服务中心城区,城市轻轨线网由4条主线构成。至2015年建设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
4.3.10 防灾减灾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贵阳市需要逐步建立完善城市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以城市安全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防洪排涝、消防、抗震、地灾防治、人防、气象灾害防治等。至2015年,初步建立起贵阳市的防灾体系,完善城市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确保城市安全。至2015年,防灾设施要求覆盖中心城区人口15%以上。
第五章
重点建设任务
在“十二五”期间,以“十一五”建设为基础,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主线,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行重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将贵阳建成西南交通枢纽的机遇,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统筹城乡发展。
5.1 城市道路部分
根据贵阳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贵阳市中心城区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城:以老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城市核心,连片发展小河、二戈寨、三桥马王庙、白云等区域。多组团:在主城周边布局4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即主城北部的高新区组团,南部的花溪组团,东部的龙洞堡组团,东北部的新添组团。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我们将积极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的城市发展策略,加快城市道路骨干路网系统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强工业经济区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中心城区需要提高路网密度指标,改善路网结构。按照“大贵阳”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贵阳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以及卫星城镇联系的放射道路。
(一)建设完成“一横、一纵、一环”的路网主骨架和“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骨干路网系统。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中心城区继续建设完善“一横、一纵、一环”的路网主骨架和“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骨架路网系统。其中,一横为北京西路——北京路——北京东路,现北京西路、北京路已建成,北京东路正在建设中,北京西路需向西延伸与清金高速连接,北京东路向东延伸至龙洞堡永乐;“一纵”为贵遵路——甲秀北路(金工路)——甲秀中路——甲秀南路(花二道)——花磊路,甲秀南路、花磊路已建成,甲秀北路、甲秀中路正在建设中,需继续完善甲秀北路延伸至贵遵路,花磊路至南环线,与惠水高速路相连;“一环”为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已建成通车。“三条环路十六射线”,一环路为老城区主干道,需对主要交通节点实施改造,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二环路:三桥——改茶路——贵黄路东段——南二环——富源路——东二环——北二环——贵遵路南段——三桥,南二环、东二环及北二环正在建设,;三环路为环城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十六条射线”道路,已建成北京西路、观山路、黔灵山路、金朱路、新添大道、机场路、花溪大道、花溪二道,在建道路有北京东路,拟建道路有盐沙线、富源路延伸段、东站路延伸段、桐荫路。
(二)按照“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布局结构,加强中心城区与各区域联系道路建设。
建设一批关键截面上的快速通道,逐步解决城市空间扩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包括延伸北京东路、北京西路、甲秀北路;西北片区内部加强纵向联系,主要有云环路、210国道等;南部片区完善小河与花溪区、花溪区与环线的联系,主要有花孟大道、珠江路二期、开发大道四期、清溪路延伸段;东部新建龙洞堡大外环路,将龙洞堡机场服务区与北京东路、新添寨相连;西部建设金清线,将金阳新区与清镇市快速连接。
(三)结合各片区产业结构调整、集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金阳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金阳新区改革发展的意见》,至2020年,要基本完成金阳新区198平方公里管辖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配套建设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努力把金阳打造成为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新城区。金阳新区将在5年内形成快捷、高效的现代交通道路网络,重点建设文化山路网、金阳火车站功能区路网、宾阳大道、龙潭路等。
云岩区快速推进三马片区开发进程,配套物流商贸建设,将三马片区开发建设引向高潮。以水东路及南明河截污沟的建成为契机,全面推开东线片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盐沙路沿线城市规划调整,增加建设用地储备,为北线片区开发和招商奠定基础。确保新马王街、太金线、白云大道、百花大道、金阳环线等道路建设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贵黄路、贵遵路的改造。重点建设马王路、金阳大道延伸段、金阳环线、百花大道、长岭南路延伸段等。
南明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味为重点,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努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培育三个新的增长极,包括以新区开发为支撑的龙洞堡片区、以物流产业聚集为支撑的二戈寨片区、以都市工业为支撑的上下坝片区。大力实施区域“南延北接、东扩西进”城市发展举措,重点配合省市建设好以二戈寨为主体、以改毛和龙洞堡机场为空间结构区域、以航空、铁路、公路枢
纽相连接的贵阳市综合物流园区。龙洞堡区域配套空港物流中心、东部新城、食品工业园建设,重点建设“四路”(龙水路、十号路、兴业西路、兴业南路)、龙腾路、兴龙路、中兴路、建设路、见龙洞路、食品工业园园区路网等。完成二戈寨片“二纵三横”,配套国际性综合物流园建设,打通老城区与龙洞堡片区的联系通道,重点建设富源二路、二戈北路、南路等。
小河区“十二·五”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目标,按照“规划科学化、建设最优化、机制市场化、管理法制化”的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构筑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网络,真正把小河区建设成为贵阳市的开发区、开放区、中心区、生态区、示范区。到2015年,建成“五纵四横”(五纵:花溪二道、花溪大道、黔江路(黄河路、开发大道)、珠江路、桐荫路;四横:长江路、甘平路、金戈路、西南环线),的交通框架体系,大力实施南延北接、东扩西进的城市建设发展举措,道路总面积增加到22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5平方米,西部工业园、贵航军转民高新技术产业园、小河-孟关准备制造产业生态示范园区均初具规模。配套小河-孟关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珠江路延伸段道路工程、翁岩路道路工程、小孟园区道路、烟厂路二期、金戈路二期、甘平路、开发大道至王武道路、清水江路延伸段等。
白云区“十二五”期间,结合高新区入驻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将以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为着力点,全力打造“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新格局。结合白云片区控制性详规和白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谋划建设以旧城区为“体”,以南湖新区和都拉黑石头片区为“翼”的“一体两翼”城市新格局,进一步提升白云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区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加快南湖新区功能配套设施建设,以完善商业街区及功能性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旧城区人居环境。配套铝工业基地、东西部合作产业园、粑粑坳工业区以及新区建设,重点建设云环东路、白云南路、南湖东路、朝晖路延伸段、建安路等。
乌当区结合贵阳市的总体规划接乌当区总体规划,以“拓空间、强基础”为方针,18
着力推进城市化建设。配套高新园区、体育公园的建设,重点建设乌当区食品工业园区路网、高新北路、马百路、乌当奶牛场及保利体育公园路网等。
花溪区“十二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行重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结合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全力打造旅游城市发展新格局。谋划建设以旧城区为主,以洛平新区为辅的城市新格局,进一步提升花溪区作为省会城市旅游区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旅游新城。配套大学城、国家湿地公园、小河-孟关工业走廊建设,重点建设大学城主干路网、花孟西路、陈孟路等。
高新区以创新为原则,全力加快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提高金阳园区城市化水平,提升园区品位,增强园区功能,为企业进区创造优越的条件。到2015年底完成61条园区道路,道路总长度105.09 千米, 城市道路总面积318.2万平方米。在金苏大道与麦沙大道十字纵横主轴为主骨架的基础上,尽快完成“四纵五横”的园区主干道路体系建设,沙文区域以贵遵高速公路、贵修高等级公路为发展轴线,建设“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生态产业经济带”、工业产业走廊。重点建设金苏大道、麦沙大道、青龙路、青山路、麦苏路、马南路、金干南路、干田路、苏庄路等。
开阳县以构筑功能清晰、等级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促进老城区和新城区的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目标。至2015年,逐步形成 “三横五纵”(三横:县城北环线、开州大道-顶方大道、县城南环线;五纵:环城北路、胜利东、西路、环湖西路、环湖东路、迎宾路)的道路网结构。配套顶方新区及老城区建设,重点建设顶方新区路网、县城道路综合整治等。
修文县以改善旧城、拓展新区、突出特色为原则,实施龙场城区“一心两组团”(一心即旧城综合服务中心,两组团即城北阳明文化旅游服务区和城南居住综合区)、扎佐城区“一心双轴四组团”(一心即老城综合服务中心,双轴即沿凤阳路和磷铵大道形成的南北向发展轴,四组团即老城综合组团、万江工业组团、贵钢组团以及城北物流组团)的城市发展策略,旧城以结合阳明洞国家文物古迹景点,配套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功能为主,带动城区发展。新区依托贵钢工业园、万江医药工业园区建设。配套重点建设龙
扎快速路,完善城区主次干道网。
息烽县“十二五”以“融入贵阳都市圈,打造新息烽”的总体发展战略,根据贵阳都市圈的总体发展要求,融入贵阳的产业分工和发展一体化,县城和中心城镇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贵阳、遵义地区的新兴经济增长极,完善县城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县城总体框架,配合贵遵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建设柿花坪连接线,加强西山、永靖的联系。改造老贵遵路,增加出入口,打造县城向南发展的交通轴线。近期打通县城—柿花坪—西山柏香山村的城市道路,在西山柏香山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县城主干道—息烽大道的向南拓展
清镇市至2015年,完成清镇市城北区一号路、城北新区三号、星坡路一期路、金清线干道、百花大道延伸段、星坡路、物流园区三号路建设。
(四)继续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结合城片改造、棚户区改造,打通断头路,完善路网。对老城区主要交通节点实施改造,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建设完善城市主次干道、支路。形成布局合理、联系顺畅的道路网络体系。
重点建设太慈桥片区路网、红岩路延伸段、贵沙路、延安路延伸段、贵黄路城区段改造、贵遵路城区段改造、彭家湾路网改造、青年路、渔安安井片区路网、四方河西路等。
5.2 排水部分
结合城区拓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力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约4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日处理110万吨。全面完善城区雨污分流系统,提高城区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和中水回用工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结合城镇污水处理量的不断提高,按照“三创一办”工作目标要求,对污泥和中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完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并结合贵阳城区河道景观用水和市政用水需求,积极组织推进中水回用系统建设。综合做好河道防洪工作,提高河道防洪标准,统筹考虑河道截污、污水处理、拓宽清淤、景观和防洪功能。
重点建设二桥污水处理厂二期、新庄污水处理厂二期、花溪南部污水处理厂、新庄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都拉片区污水处理厂、白云污水处理厂二期、金百污水处理厂、修文县城污水厂扩建工程、息烽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南明区四条大沟改造(党校排水大沟、龙水路Ⅰ、Ⅱ号排水大沟、鱼梁河截污沟二期)、清镇市东门河治理工程、开阳县城污水收集管网工程、麦架河河道整治、松溪河及环溪河河道整治工程等。
5.3 给水部分
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整合优化水资源配置,规划开发和合理使用优质地下水资源全面提高饮用水水质。不断完善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覆盖率,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水压,保证供水安全可靠。优化供水调度,改善供水服务,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形成应急保障管理机制。
重点建设东郊二水厂、孟关水厂、麦架水厂、修文水厂、扩建开阳大坡水厂、息烽永靖水厂、修文扎佐水厂等一批城乡供水水厂,同时结合水厂建设新建或改造三桥马王庙、二戈寨、龙洞褒、孟关等地区供水管网等。
5.4 综合管网部分
进一步提高城区各管线(电力、电讯、燃气)的安全、可靠性和覆盖率,对老城区道路下的管网继续加大管线入地的范围。
1)燃气:加快天然气引进和项目工程的建设,加快天然气进入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原有燃气管网的改造、改建工作;加快燃气汽车加气站建设规划工作;加快市区原有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搬迁改造工作。
2)广电网络:重点新建两路两环管道;城区管网入地;贵阳轻轨迁改;贵铁迁改;双向城域网改造;村村通工程。
3)电信:重点实施宽带语音端口设备新建或扩容;WLAN无线宽带设备新建或扩容;CDMA移动网络基站设备新建或扩容;通信管道新建或扩建;光缆新建或扩容;电缆新建或扩容;机房新建或扩建;营业场所新建或扩建;平安贵阳、数字交警等新建或扩建。
4)电力:高新区“十二五”期间为电力供应满足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发展需要,新建220KV三河变1座,新建刘庄变、高山变110KV变电站2座;规划范围内大部分110KV、220KV、500KV架空电力线路保留现状架空敷设方式及路径,为更好优化规划用地,对220KV
干东I、II回作局部迁改。
5.5 慢行系统部分
结合贵阳山地城市用地发展特征,优化行人过街设施布局,建立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慢性交通系统,营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环境,引导城市绿色出行方式结构的发展。
5.6 垃圾处理系统部分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发展方向,提高生活垃圾密闭运输率、无害化处理率。
主要任务:采用变废为宝的先进技术进行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进行综合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重点:生活垃圾中型转运站;生活垃圾处置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改造;餐厨垃圾处理厂。
5.7 园林绿地部分
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努力方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人居环境。增加绿地总量,改善公共绿地布局。主城区以恢复和强化林城特色风貌,改善和提升主城区生态环境为重点,使我市成为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园林城市。
重点建设公园步道建设;贵阳市森林公园大门建设;贵阳市长坡岭森林公园建设;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环卫设施及导游牌设计、公园排污系统建设;城市生活污泥园林资源化生产营养土;城市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绿地建设项目;花溪湿地公园建设;山体公园建设项目。
5.8 公共交通设施部分
努力构筑“安全、便捷、高效、生态、多元”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公共停车系统,引导城市形成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结合老城区改造,以实施“畅通工程”的区域为中心,重点解决一环线内停车需求特别大、停车设施少的公共停车场建设,同时在中心区二环线附近建设大型货运以及交通转乘停车场以解决重要交通枢纽点的大量货流、客流的转运、换乘需求。重点建设都拉营货运站;竹 22
林货运站;金阳客运站;贵阳客运东站;贵阳客运西站;贵阳客运北站;贵阳客运南站。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的轨道交通将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阶段本着量力而行、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强化组团间联系,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压力。按照《建设规划》近期项目建设时序要求,2015年建成1号线及2号线(一期工程)。
5.9防灾减灾设施部分
近年来中国城市重大灾害频发,各种灾害种类俱全。总体看来,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大,抗灾能力低,减灾任务重是贵阳市防灾减灾的真实写照。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贵阳市需要逐步建立城市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以城市安全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防洪排涝、消防、抗震、地灾防治、人防、气象灾害防治等。
5.9.1防洪排涝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强化管理;以泄为主、蓄泄结合、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分区设防”的原则,合理确定防洪标准,有效控制常遇洪涝,在遇较大洪涝时,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不受影响;在遇超标准洪涝时,有预定方案和切实措施,确保社会稳定,不致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不影响全市长远规划的实施。
重点是编制措施防洪规划,确定合理的防洪标准,制定科学的措施防洪方案,实施贵阳市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工程。
5.9.2地灾防治
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同时还要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与宣传培训工作。
重点是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实施信息系统维护与完善;地质灾害点185处的治理与137处搬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
5.9.3抗震防灾
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贵阳市为大城市,位于6度区,应逐步建立健全措施抗震防灾体系,提高贵阳市城市综合抗震能力。
重点是完成《贵阳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的修编;规划一批避震疏散场地;保障城市对外疏散道路畅通,加强贵阳市城市桥梁检测及加固;对电力、供水、供气、交通等生命线系统,制定抗震防灾的对策和措施;防止和减轻地震次生灾害;严格建成区内新建建筑抗震审查,对已建建筑制定改造措施。
5.9.4城市消防
建立健全消防法规和严格的监督制度,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加强消防队伍建设,配备先进的灭火、救火装备,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避灾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增强城市抗御火灾和处置特种灾害事故的能力,逐步形成现代化消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贵阳市城市气象灾害应急移动(车载)服务系统。
重点建设贵阳市公安消防支队“贵阳消防站”。5.9.5城市人防
贵阳市是国家一类防空重点城市,必须建立防空工程体系,保证城市战时基本功能的运转;同时建立人防救灾体系,提高城市的防灾救灾能力。全市逐步建立健全省、市、区、街四级人防指挥、防护和生活保障体系。按照《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2003)国动字第8号】,到2020年人防工程人均面积达到1平方米。
重点建设市人防基本指挥所、市人防预备指挥所、云岩区人防指挥所、小河区人防指挥所、金阳新区人防指 挥所、枣山路地下人防停车场工程、贵阳北站站前广场大型公用人防工程、轻轨一期地下部分兼人防工程等。
5.9.6气象灾害防治
建立健全贵阳城市气象灾害应急移动(车载)服务系统,为防灾减灾作基础保障工作。
第六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6.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以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组建重大项目指挥部统筹协调,项目业主规范运作,各职能部门做好服务,区市县征地拆迁,市民积极参与,职责分明的建设体系,充分调动各方主观能动性,整合资源,综合协调,推动项目建设。
6.2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加快项目前期工作
根据规划确定的建设计划,分时序、有步骤地深入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相关部门落实前期工作经费,确保项目有序实施。
6.3改善建设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对建设项目手续办理,市政府出台相关简化审批程序的政策,规范项目管理,促进项目顺利建设。
6.4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建设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推荐阅读:
贵阳城市建设用地11-03
贵阳市简介08-18
贵阳项目招商运营07-24
贵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06-16
贵阳健身教练培训学校06-23
贵阳市创建文明城市07-08
贵阳电信工程验收规范10-24
贵阳开工奠基仪式策划方案07-15
点评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07-23
贵阳居住区调研报告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