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岩石教案(精选8篇)
1.认识岩石教案 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四年级科学《认识常见岩石》。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3、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提问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组织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组织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关于岩石的话题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后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会产生疑问:这些美丽石头哪来的?
出示另一幅图告诉大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石头都是岩石。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岩石
2、了解学生对岩石的已有认识
学生欣赏自己搜集到的石头
提问:(1)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调节、调整教学预设的方案。
(2)关于岩石,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3、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板书
二、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先对岩石的特征进行研究。
2、你们打算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研究呢?
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水、土壤的研究方法,让他们自己说出观察岩石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深化三年级下册所提出的用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的手段。学生会提出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用刀刻,把岩石放入水中等方法,这些方法我们以前都已接触过,不必作详细指导,只要提醒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2.认识岩石教案 篇二
一、关于教案模式问题
走进许多学校, 我们通常发现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用的教案都有统一的模式, 但是“文无定法”, 教学也一样, 要从实际出发。教学上的每一个具体内容或每一具体情况都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同时, 教材内容不同, 特点不同, 难易不同, 教法当然也不相同。一名合格的教师, 只要他深谙教学之道, 对不同教材的处理当然会富于变化, 而不会囿于某种固定的框框。同时, 同一教材, 教师不同, 知识结构与擅长不同, 教学也自会有别, 而反映不同的教案设计也必会各不相同。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 而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教学方案相同有时是必要的, 有时不同也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本身应允许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创造, 有所创新。这不仅不会妨碍教学, 反而能有效刺激和促进教学。
当然, 这并非是对教案怎么写不需要提出规范要求, 而是说这种要求应该是一些原则性的东西, 而不是包教一切的具体模式。我们的目的是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 因此, 教案采取何种形式应不拘一格。那种把复杂的教学程式化的思想是一种只承认一般, 不承认个别;只承认共性, 不承认个性的僵化思想的反映。而教学设计恰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因生制宜, 因材设计, 灵活施教。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言:“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所以, 那些以模式作为评价教案, 尤其是评价教学水平的做法是不妥的。
二、关于教案的详略问题
教案的详略同样也要依具体情况而定, 即当详则详, 当略则略, 而非越详越好。当详而略, 则略中流于疏漏;当略而详, 则详中不免繁琐。所谓“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 在同样能说明问题的前提下, 总是以扼要为好。因为同是一定的内容, 当其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以后, 从结果看, 学生总是很难记住缺乏概括的苛细的分析, 倒是那些精要而醒目的东西才会让学生经久难忘。如有的老师讲鲁迅的《药》, 最后围绕“药”这一贯穿全文四部分的线索概括为四个字:“买”“吃”“谈”“果”;将 《项链》 一课的情节总结为“借”“失”“还”三个字等。此类教案在反映对教材的分析上虽寥寥数字, 却能以简驭繁, 将复杂的课文揭示得一清二楚, 谁能说这样的教案不是好教案呢?试想如果换成大量的文字说明, 结果必会是另一番情景。何况对教材分析扼要的教案, 不仅有利于理解与记忆, 也能为学生活动 (动手、动脑、动口) 赢得足够的时间, 使“少讲多练”变为现实。而那种对教材不分轻重、逐层解析的教案只能导致“满堂灌”, 使学生置于被听讲的地位, 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从教案的设计方面, 精要远胜于详尽, 从这个意义上说, 盲目地提倡和称道分析苛细的教案也是不妥的。
当然, 这需要建立在对课文作全面、透彻的分析基础上, 需要教师对课文有高度的认识与概括能力, 并不是随便可以做到的。教学贵在胸有成竹, 当一个老师对教材的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 即使他的构思不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同样可以在教学中稳操胜券, 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教师教学中都可以完全不要教案, 而是说有无文字教案, 特别是分析偏细的教案远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是熟悉教材和教法, 提升自身的功底。如果不是这样, 即使再详尽的教案也难以在教学中达到预期效果。据此, 那种以文字多寡来判定教案和教学态度优劣的做法是不符合语文教学实际的, 也是缺乏说服力的。
3.太阳、岩石和雨 篇三
我的朋友说我是太阳。我自己也以为我会有足够的阳光。但是,他们不知道太阳是由气体组成的。我也不知道。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样的句子——太阳是由白热气体组成的,超过地球直径百倍的巨大星球——的时候,我流了一脸的泪水。我没有想到金子一般的太阳居然只是一堆气体。它甚至比不上地球,地球还有水,石头和土地。而太阳呢,它只有一堆气体,它几乎什么都没有。你见过这么大的无辜吗?
来自太阳的光似乎是没有颜色的,它通常被称为白光。人们不知道,其实太阳的光有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靛、紫。只有在棱镜的折射下,它们才一一不情愿地轻轻洒在透明的玻璃上面。而谁也摸不得,哪怕是最温柔的一根手指的轻触,也会让它们逃得无影无踪。谁是我的棱镜呢?谁会有和水晶一样透明的心肠?在谁的面前,我愿意把我的红橙黄绿青靛紫一一舒展开来?我会不会永远都碰不到那个人?是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有这么多藏起来的颜色?那些不认识我的人,或者那些认识我却不了解我,或者不愿意了解我的人,他们看到的我也是没有颜色的吧,就像表面上太阳的光一样?
也有的人认为太阳的光是金色的。金色给所有的生物带来了幸福。叶子变绿了,蜻蜓飞起来了,猫儿打起盹来了,人的心暖起来了。爱我的人认为我也是金色的吧?爱了一个人,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定要给他带去温暖?爱一个人,是不是意味着一定要做一枚太阳,这样才会有足够的阳光?而人肯定是要爱另外的人的吧,至少一个?那么,人人都应该是一个太阳?我身边的人他们中间有几个认为我是金色的呢?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金色?如果是的话,那么,太阳自己是不是也需要?我找了好多地理书,书上从来不说太阳自己需不需要温暖,它只说太阳给地球带来巨大的能量,没有这些能量,地球上就不可能有生命。太阳的热量温暖了地球表面,使动植物可以生存。
所以,最大的问题是太阳的温暖从哪里来。
虽然这样说,我还是愿意做一个太阳。因为,人的心可以很大很大,它是万物的源泉。它从来不问为什么。
岩石
我小的时候,很喜欢捡石头。所以我走路的时候,常常是低着头的,这样才方便我及时发现好看的石头,然后抢在别人前面把路上的石头占为己有。好看的石头有好多,有的像宝石一样会在阳光里闪闪发光,但也有的看上去不大好看,要放在水里才会把它的美丽显现出来。我的家里有一只碗是专门让我放石头的。爸爸妈妈高兴的时候,我会向他们现我的宝。他们笑呵呵地说,又不是什么宝石。要宝石干什么呢?我捡的石头已经够好看了。他们可真不明白。
等我读了高中,我才知道宝石也不过是一种石头,只不过是没有被我捡到罢了。其实,真的不需要宝石,石头就已经够好。你听听它们的名字吧:紫水晶,花岗岩,石英,云母,长石,黑曜岩,玄武岩,布丁石,蛇纹岩,菊石,海绿石,石榴石,大理石……
我小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么多好听的名字。现在,我知道是应该有这些好听的名字的,因为每一块躺在我手心里的石头,都是美丽的,有生命的,都是配得上这些名字的。
人们都以为石头是非常坚硬的,而且没有生命。当人们形容一个硬心肠的人时,会说他的心肠像石头一样。而实际上,人们错了。石头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般坚硬,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死的。地理书上说,岩石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坚硬、永恒。它们总是在不断变化。不仅在古代,即使在今天,每天都有岩石被击碎,新的岩石在形成。这是一个永不间断的、缓慢的过程。
因此石头根本就不是没有生命,它一直默默无语地生长着。甚至,它的身上也会有生命在生长。花岗岩上可以覆盖几种不同的地衣,而石缝中可以长出蕨类植物。人们在纳米布沙漠中的石英鹅卵石上发现了一种橘黄色的地衣,这里常年无雨,夜晚从海面吹来的雾凝结在鹅卵石上,为植物提供了水分。生命往往是会发生奇迹的。当坚硬的石头上爬满了绿色的小东西的时候,石头温柔的心肠就流露出来了。
有很多很多东西在侵蚀着看上去非常强大的石头。雨水,阳光,海浪,暴风,霜雪,植物都会侵蚀石头,让它们变成沙砾。
我想知道的是,你的身边有没有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人?如果有的话,那他是哪一种石头呢?石英,云母还是花岗岩?现在你知道了,他们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坚硬和强大。
就像有的石头一定要放在水里才好看一样,有时候他们或许不会吸引你的目光,但是你把他放在水里,他就不一样了。
我们谁都会碰上石头一样的人,你千万不能相信他的表面。他根本不可能永恒不变。
但是,石头仍然可以作为永恒不变的象征。所以,会有“君当如磐石,妾当如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句子。我记得小时候,一个我喜欢的老师走了,我到办公室里去,他不在了。但是桌上留下了几块石头,那是我们和他一起磨的。我把石头拿回家,养在碗里,现在还在。一点没有要变成沙砾的样子。
雨
生命中仅仅有太阳是不够的。雨至关重要。
有很多女孩子很爱哭。医生来打针,针还没扎下去,就已经先哭起来了。和男生吵架,骂起人来很厉害的,但稍微被男生一推,眼泪马上掉下来了。然后,女孩子长大了,谈起恋爱来,那就更会哭了,原来不大会哭的也会轻易就哭出来了。还有谁不怕女孩子的眼泪的吗?所以,不知不觉中女孩子的眼泪成了武器。但是,就像雨对生命不可缺少一样,女孩子的眼泪也不可缺少。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我就很喜欢雨了。夜晚,听着窗外雨水滴滴答答的声音,想到到处都是湿湿的、凉凉的,而我的被窝里是多么干燥温暖,我的心里就都是幸福的感觉。白天起来,哎哟,不得了,门前的丝瓜棚上到处都挂满了雨珠。还有什么比碧绿的叶子,嫩黄的花朵,透明的雨珠放在一起更美的吗?我是想不出来了。雨让世界一下子就变了模样呀。
女孩子的眼泪也会让世界变了模样吗?真是很神奇呀。
听说,有的男生会特别害怕女生的眼泪。如果你恰恰就是这样的男生的话,我给你一个小小的建议,你向酢浆草学习吧。酢浆草是这样一种植物,它在干燥的天气中叶子尽情展开,而过量的雨水可能会伤害娇嫩的叶子,所以一下雨,叶子就开始合拢,大雨不会对合拢的叶子造成伤害。我想,世界上的男人都有酢浆草的本领,他们需要适量的雨水,但又能抵挡过多的雨水。所以,世界上有跟女性完全区别开来的阳刚之美,同时,阳刚之美中又有温柔的气息。在这点上,男生女生世界合为了一体,彼此可以关照。
但是,也有男生爱哭的呢。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从雨的角度来说吧,事实上,水是循环的——从海洋到空气,到雨,到河流又回到海洋。这就是为什么成雨过程叫做水循环。当你看着滴在窗户上的雨点时,想像一下这些水在一两天前或许还是海洋的一部分,鱼甚至是鲸正在这些水的分子之间游动呢。所以,千万别以为你只是你自己,你从来就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就像海明威在书里所说的,你别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一体。所以,哭着的女孩子,你的眼泪或许一两天前,还在眼前这个惹你哭的人的眼眶里呢。这样显得很公平,是吗?
人们说,太阳和雨同时出现是形成彩虹所必需的。而你看到过破涕为笑的女孩子吗?人们说这时的女孩子最美。真是有点道理。因为,这个时候彩虹出现了。
4.认识岩石教案 篇四
许多同学在课外都喜欢玩石头,但对于岩石的观察和研究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局部,没有系统全面的去观察一块岩石,没有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岩石中隐藏的奥秘,因此,探究岩石的奥秘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天性。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一开课我给学生展示了来本地山区的各种各样的奇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观察岩石时,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有意识地按顺序观察从而发现更多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二是观察岩石,通过记录,把发现多理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三是汇报时鼓励和表扬学生描述的现象,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
五、合理地拓展探究空间
学生对岩石的外在特征进行深入观察后分类,没有统一标准。只要学生能说出分类的理由就行,这样学生的主题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探究,思维才是自由的。
不足之处: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如果把“给岩石分类”的活动放到第二课时,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基本特征,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5.《岩石的风化》教案 篇五
一、教学内容
6岩石的风化
时安排
二、教材分析
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岩石的特点,来推想大自然的岩石风化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原因,并且通过实验对于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推想。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在生活中,在各种影视资料,图片资料等各种途径中已经获得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但是对于岩石一直是这个样子的吗?他们有没有变化?这些问题学生们进行思考,而岩石的变化是一个漫长而且又是细微的过程,学生在平时很难认真的进行观察,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推想岩石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
2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能对岩石的最终变化结果进行合理推想,愿意合作与交流。
五、重点难点
喜欢大胆想象,能对岩石的最终变化结果进行合理推想,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
六、学法
活动探究
七、教学准备
酒精灯、岩石、水槽、镊子、火柴、带盖的塑料瓶、水、石膏、绿豆等。
八、教学过程
主体完善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认识岩石的模样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三)寻找岩石变化的原因
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3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4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四)自主探究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
研究一:水流对岩石的作用。学生设计:水流对岩石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谈话:你们有办法模拟水流吗?怎么来研究水流对岩石的作用呢?有需要注意的吗?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并及时记录。
交流:实验中,你观察到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瓶中的岩石有没有变得像这块鹅卵石一样光滑圆整呢?为什么呢?
研究二:冷热对岩石的作用。
学生讨论:刚才同学们还假设冷热作用对岩石变化有影响,你们有办法来模拟研究吗?
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谈话:我们怎么来研究呢?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谈话:同学们,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注意安全方面指导。
谈话: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的发现。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小结。
第二时
研究三:生物对岩石的作用。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发现很多因素能使岩石发生改变了。前几天,老师做了一个实验———向杯子里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绿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盘子。同学们认为几天以后会有变化吗?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你认为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并设计出种植方案,开始在石膏里动手种种子,教师巡视指导。
谈话:现在能看到结果吗?为了让大家亲眼看到结果,我们可一定要照顾好种子呀。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使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岩石在自然界当中,会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就叫做风化。
六)拓展活动
谈话:想象一下,岩石不断地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谈话:下请查阅资料了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防风化措施。
板书设计
6岩石的风化
6.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篇六
【课题名称】第四章第三节第三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2.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课文内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1.分析每种岩石形成原因,并举例常见的岩石类型。
3.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1、岩石圈的范围。
2、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1、岩石圈的范围。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是从一个吸收了日精月华的石头里蹦出来的。我们今天学习的学习内容也正是和石头密切相关的─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二、讲授新课
1、岩石圈的概念:包括地壳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3、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
小结: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由于形成过程中的冷却速度不一致,它们的特点和用途也不一样(用途举例侵入岩: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喷出岩: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2)沉积岩
小结:由于沉积岩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生成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岩层。正常情况下,岩层由上至下形成年代由新到老,在岩层中常常能找到已经变成岩石的古生物遗体(如贝壳、骨骼)或遗迹(如足迹、虫穴),即化石。而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这样就可以根据岩层中的化石来推测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了。(3)变质岩
小结: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与其他类岩石一样也在人类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浆,向上涌出,根据是否喷出地面分为为喷出型岩浆岩和侵入型岩浆岩;
2、喷出地表的浆浆经过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
3、侵入型岩浆岩岩岩与沉积岩浆浆相遇,后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
4、变质岩岩岩后来出露地表,受外力作用,最终成为沉积岩;变质岩浆浆重回地底深处,重熔再生为新岩浆。
5、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它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循环图见板书设计)
总结:所有的岩石都是在不停的循环,它们的人生没有句号只有逗号。那么同学们的人生应该如何呢?希望你能有所体会。【板书设计】
7.水库岩石坝基防渗设计 篇七
1 工程简介
某水库大坝坝基截渗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截渗范围:坝段为防渗墙桩号0+000~桩号4+5700。本次大坝坝基截渗设计分为两期:第一期防渗墙距坝轴线18.55m处,防渗墙顶高程78.0m,墙顶设高1m的高塑性黏土区,墙厚0.4m,最大墙身高度为31.45m,其中,墙下部为C10混凝土防渗墙,上部为塑性混凝土防渗墙,C10混凝土防渗墙与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分界线位于第一层卵砾石层顶高程以上2m;第二期防渗墙轴线位于副坝上游坡,距上游坝肩13m,墙顶高程75.0m~79.0m,墙顶设高lm的高塑性黏土区,墙厚0.4m或0.6m,最大墙身高度为49.50m,其中墙下部为C10混凝土防渗墙,上部为塑性混凝土防渗墙,C10混凝土防渗墙与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分界线位于第一层卵砾石层顶高程以上2m。施工平台到墙顶高程79.5m。
2 混凝土防渗墙设计
2.1 混凝土防渗墙厚度确定
混凝土防渗墙厚度取决于其承受的水头、防渗材料、使用年限和投资经济性。另外,槽孔垂直度对防渗墙的有效厚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1)作用水头控制
取混凝土防渗墙允许渗透坡降60,作用水头9.5m,则墙厚15.8cm。
2)强度控制
混凝土防渗墙的应力不大于材料的设计强度,变形应与周围介质相适应。
3)使用年限控制
根据混凝土的耐久性,即混凝土防渗墙的使用年限确定墙体的厚度,一般考虑混凝土渗水使石灰质淋蚀而丧失强度50%所需时间,应不小于50a。应用梯比里斯建筑物与水能科学研究所公式计算。
式中,T为强度损失50%所需的时间,a;L为渗径长度,m;J为水力坡度,J=H/L,其中H为上下游水头差,m;K为渗透系数,m/a;C为水泥用量,kg/m3;α为使强度减低50%时淋洗石灰(CaO)所需的水量,取α=1.54m3/kg~2.20m3/kg;β为安全系数,β=8~12。
经计算,墙厚为40cm或60cm,T均不小于50a。
4)槽孔垂直度控制
目前,造孔不一垂直度控制一般为0.5%,按此计算混凝土防渗墙最深处其单侧偏离轴线最大允许值,由此推出混凝土防渗墙满足搭接厚度的要求所需的墙厚。本工程防渗墙深度在30m~50m,则防渗墙最深处其单侧偏离轴线最大允许值为15m~25cm。满足搭接厚度的要求所需的墙厚为30.8cm~40.8cm。
5)厚度确定
通过以上计算和分析,结合已建工程经验,初步选用的混凝土防渗墙厚见表1所示。
2.2 墙体设计
1)防渗墙桩号0+000~0+800混凝土防渗墙设计
自防渗墙桩号0+000~0+800范围内做长800m的混凝土防渗墙,其轴线位于坝顶上游坡78.0m高程处。墙厚40cm,墙底插入强风化基岩深1.0m,墙顶高程78.0m。基岩至坝基卵砾石层顶部以上2.0m范围内防渗墙为C10混凝土,以保证墙体有足够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坝基卵砾石层顶部2.0m以上防渗墙为I型塑性混凝土,以充分适应心墙变形。防渗墙最大深度31.57m。
2)防渗墙号0+800~2+732混凝土防渗墙设计
自防渗墙桩号0+800~2+732范围内做长1932m的混凝土防渗墙,其轴线位于坝顶上游坡79.0m高程处。墙厚分别为60cm、40cm,墙顶高程79.0m。墙底插入强风化基岩深1.0m,如遇全风化层厚超过2m,入岩以全风化层计算不少于2m,如遇弱风化层,入岩以弱风化层计算不少于0.8m。基岩至坝基卵砾石层顶部以上2.0m范围内防渗端为C10混凝土,以保证墙体有足够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坝基卵砾石层顶部2.0m以上防渗墙为I型塑性混凝土,以充分适应心墙变形。防渗墙最大深度34.55m。
3)防渗墙号2+732以南混凝土防渗墙设计
自防渗墙桩号2+732~4+570范围内做长1838m的混凝土防渗墙。该段防渗墙中,桩号2+800~3+800墙厚60cm,其他段墙厚40cm,防渗墙材料为II型塑性混凝土,插入强风化基岩深1.0m,如遇全风化层厚超过2m,入岩以全风化层计算不少于2m,如遇弱风化层,入岩以弱风化层计算不少于0.8m。防渗墙最大深度49.5m.墙顶高程79.0m.墙顶设0.2m的黏土保护。
3 防渗墙附属设计
3.1 顶部塑性黏土区设计
为满足防渗需要并改善墙顶周围土、墙体的受力条件,在防渗墙顶部填筑lm厚高塑性黏土,底宽3.2 m,顶部至护坡反滤层。
高塑性黏土应满足以下要求:
渗透系数≤1×10-7cm/s:
压实度≥0.97;
干容重≥16.5kN/m3;
含水量:最优含水量2%范围内。
3.2 观测设计
为了便于了解混凝土防渗墙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效果,对混凝土防渗墙进行观测设计。
1)应力应变观测,选择两个断面安装应力应变观测设备。0+750、1+700断面各埋设应变计10支,埋设无应力计3支。观测房位于水库管理所内,观测电缆顺坝坡埋设。
2)大坝的渗流监测方面,选择四个断面布置测压管,桩号分别为0+300、0+750、1+700,3+000,每个断面设2根坝体测压管和3根坝基测压管,坝体与坝基测压管顺坝轴线之间距离3.0m。每个断面测点布置,1#,3#测压管位于坝上游侧,距坝顶轴线8m,其余测压管位于大坝下游,4#管距坝顶轴线5.5m,2#、5#管距坝顶轴线22.0m。坝体测压管管底座于坝体壤土底部,距坝基覆盖层0.2m,(1)层壤土、(2)层卵砾石层、(4)层卵砾石层坝基测压管管底座于距该层层顶以下1.5m处。观测房和观测电缆埋设同应力应变观测一起进行。
应变计和测压管埋设后,通过观测房内的观测设备及时进行观测,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确定混凝土防渗墙的工作状态运行效果。
4 结语
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在坝基防渗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方面已有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防渗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还是渠道防渗衬砌结构形式方面,以及防渗施工新技术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考虑本工程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点、防渗加固部位和以往的防渗加固经验,经多方案比较,确定了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和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相结合的防渗加固方案,以适应下部承受荷载大上部变形大及防渗的要求。
摘要:结合某水库存在大坝渗漏严重的病险隐患,通过工程特点的分析,研究了塑性混凝土防渗加固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对类似工程的补强加固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水库大坝,防渗加固,防渗墙
参考文献
[1]骆永发.论水库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C]//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10):38-47.
[2]宋汉周,等.新安江水电站坝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成因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2007(7):54-60.
[3]马晓辉,等.新安江大坝坝基岩石性状变化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2005(4):101-106.
[4]李茂芳,孙钊.大坝基础灌浆[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3.
8.会生长的岩石 篇八
“我觉得还是会的。”
法国设计师阿里克?李维(Arik Levy)借助“岩石”的形态,将之幻化成自己的设计语言。在他的创作中,岩石可以“生长”成任何东西:雕塑、装置、家具、灯具、汽车、镜子……任何材料,无论木头、抛光钢材、青铜、红铜、纤维等又都能经由阿里克的创作,“生长”变成“岩石”。
这就像是光头泼皮找到了方力钧代言,草间弥生与波点的死磕。在外界看来,创作语言的确立对于设计师来说就是傲立武林的独门秘笈,一旦找到了它,天地万物是它,它就是天地万物。
阿里克的独门秘笈正是岩石。
“大自然中的岩石一旦与人有了联系,比如对它进行雕琢、修剪、切割等等,就会展现出不同理念,不断变化。”阿里克用各种人工材料模拟出岩石在大自然生根以后多层次多切面生长的过程,象征着自然与人之间的联系,“自然会改变人,而人也会改变自然。”
他认为无论一个人还是一把椅子,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表象,并非真实的。如果把岩石作品放在室内的话,好像觉得是把自然搬到了房间里;而如果放在室外的话,你又觉得它其实不是自然,因为自然界有真实的岩石,而不像人造的材质做出来的岩石。你就会觉得这块岩石像是外星球落下来的陨石,跟周围的物体不相同。
“其实它就是它,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心里想到的一种表象。”
阿里克希望借助这样的创作引发出人们内心更多的思考。
和许多身心灵大师不谋而合,阿里克特别强调往内心寻求答案,“世间所有的一切,原创性的、表达内心的东西都是有互相联系的”。
采访现场,他甚至呼吁大家跟他一起闭上眼睛让心静下来。“因为现在有太多的视觉冲击、视觉图像,当我们在今天想要思考什么、感觉什么的时候,常常会选择闭上眼睛”。
第一次到中国,来到北京,阿里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城市的最中心、故宫的最中央闭上眼睛:“我觉得闭上眼睛能最强烈地感觉到周围的一切,我感受到的就是北京甚至是中国的能量,非常强大的能量。”
快问快答
阿里克?李维(Arik Levy),1963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现居法国。以“岩石”系列作品最负盛名。曾获红点、杰纳斯工业设计、EDIDA国际设计大奖。
1. 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
我的内心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演奏音乐
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恐惧本身
4.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和家人共度的时光。
5.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爱
6.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发明创造
7.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自然
8.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诚实
9.你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者是词语是什么?
谢谢
10.你的创作灵感来自哪儿?
大脑是一间不可思议的银行,其中充满许多可取的情感与视觉记忆。自然、人及社会结构,都是能引起我反应,为我带来无穷的灵感。
11.工作在生活中的比重?
【认识岩石教案】推荐阅读: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07-04
《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6-23
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教案01-08
教案大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01-18
认识建筑教案08-13
《认识钟表》教案08-27
《认识方向》教案09-08
《认识时钟》教案09-29
认识时间-教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