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动物王国》有感600字

2025-02-16

读《动物王国》有感600字(9篇)

1.读《动物王国》有感600字 篇一

我最喜欢看《西顿动物小说全集》,打开它,你会被生命的力量感动;阅读它,你将与动物的尊严相通。

这里面有幸运的小浣熊、聪明的狐狸、飞毛腿的小野马、自由的小公马,还有拥有悲伤眼神的公鹿和无法飞往南方的公雁、强壮的公牛和一只英勇的小老鼠。

在这本书中,我最爱看《小狗比利》。比利是一只既开朗又很天真的小狗,即使失败了也不气馁。它最大的本领就是扭头就会忘记了失败,依旧欢天喜地继续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它从来就没有不高兴过,是一个十足的乐天派。

在最后关头,小比利却通过自己的智慧,成功地从凶悍的狗熊手下救下了自己的主人,比真正的猎狗还勇敢。

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应该像小比利一样积极乐观,学习上会有很多挫折,可是我们不能害怕,遇到难题,要先认真思考,还可以问问老师,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因为办法要比困难多!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动物内心世界也是富有情感的,只是我们人类不懂它们的语言,无法和它们沟通,才忽略了这一重要事实。我们要保护大自然,让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有一个安全美好的家园。

2.读《动物王国》有感600字 篇二

这是一本让人惊奇、让人心生悲痛、让人为之感动的书,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动物世界。

暑假里,我读完了《西顿野生动物故事》,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如今地球上,野生动物越来越稀少,已近濒临边缘,当今的地球上,野生动物越来越少了,正因为如此,我们人类也比以往更容易认识到动物的爱恨情仇和内心。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吧!

这本书主要以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为主题,向我们讲述了重情重义的狼王罗伯、热爱自由的野马飞毛腿、机灵好学的大白兔烂耳朵、忠心不仁的爱犬宾果、机智勇敢的公鸡红颈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他用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描述了野生动物们的生活。仿佛作者笔下的动物是活生生的,是有生命力的。让我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仿佛已经步入大自然,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感受着他们的爱恨情仇。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阅读着作者笔下的文字,我如痴如醉;尽管这些动物故事不是专为孩子而写,却让更多如我一样的孩子一次次选择去感受它们的内心。我喜欢书中的狼王罗伯,它有情有义,为了爱人布兰卡,不惜身陷险境,最后被活活饿死。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但它的精神品质是令人赞赏的。而坚强的公鸡红颈毛也让我为之震撼。它一次又一次

远离了亲人,自己独自坚强的活着;小熊约尼被妈妈抛弃后,被一个小女孩所救,最后却也死在了小女孩的双腿上……更多的故事不仅激发了我们的丰富想象力,同时,也让我们受到了心灵上的洗涤。

看到眼前的一个个极具生命力的小动物,我突然觉得人类是如此渺小。学习上遇到困难了,习惯性的等待老师和同学的答案,自己从不愿尝试解决,而在这些动物身上,我却看到了它们的坚强毅力!有时候也会埋怨家人的不体贴、不理解,在生活中忽略了家人的爱。但是从罗伯、宾果身上却让我看到了爱的伟大。我是无知的,一直不懂得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3.读童年有感600字 篇三

我在家读了《童年》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前苏联的高尔基。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城。

这本书从阿廖沙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到阿廖沙到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沙皇时期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状况。

《童年》这本书主要写了作者阿廖沙的父亲早早过世了,三岁的他跟外祖母和外祖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人,她的爱丰富了作者的心灵,可外祖父脾气暴躁,这给阿辽沙沉重的打击。阿辽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点甜,可他的母亲却把她儿子的这一点甜一同带进了坟墓。阿辽沙读完三年级,就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课堂,不久就走向人间,到人间去谋生。

在文中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和非常敏感的孩子,能辨别好坏,他在外祖母的影响下,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但是逐渐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阿廖沙的外祖母勤劳、乐观、善良、慈祥、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而敏感的心;阿廖沙的外祖父的内心有着善良的一面,但对金钱的贪婪腐蚀了他的灵魂。他专横、残暴、吝啬、贪婪。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大部分的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在家中就像小少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是,还有少数的孩子没有幸福的家庭,失去了父母过着灰暗的童年。

如果我们现在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我们就要好好地珍惜;如果我们的童年中有许许多多的挫折,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并努力地去克服。

4.读《乌塔》有感600字 篇四

我是从这段话看出乌塔自主能力非常强的: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都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自己一个人出远门。可是乌塔却对这番解释很不同意,反驳道:我也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都很爱我。只是我们的兴趣不同,所以有时候一起去玩,有时候单独去玩,所以在乌塔的角度看,作者的话很不附合罗辑。

你看乌塔才14岁,在中国18岁的孩子们,需要什么或做什么事情,都是让妈妈爸爸来帮忙或提醒。如果我和乌塔比,就更不行了,我穿衣服还让妈妈帮着穿,春游去这么近的地方,妈妈还千叮咛万嘱咐,更不用说自己一个人去欧洲了。

5.读蜗牛有感600字 篇五

看完全书,我既失望又惊叹。失望于没有想象中惊天动地、跌宕起伏的情节;惊叹于笔端流露出的那份真实从容、云淡风轻。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对任何一个家庭而言都不啻像一场灾难,但作者以母性的博爱、专业的支持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路成长,直至推已及人,成立专业机构,为广大的自闭症患儿家庭带去一线曙光。

养育自闭症患儿是一个放慢节奏、拉长过程的行为。由于自闭症患儿的特殊性,他们在言语表达、理解能力、行为、社交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的障碍,要克服这些障碍,让孩子较好地实现社会融入,往往需要付出经年累月的耐心与时间。普通孩子只要几遍就能学会的话语,对自闭症孩子而言就是几个月都未必能达到的目标。

普通孩子只需一个指令就能完成的动作,对自闭症孩子而言就是需要分解成若干小指令、小步骤,不断训练才有可能完成。自闭症患儿有着自己的成长节奏,这种节奏缓慢而耗时,敏感而脆弱,容不得半点的急躁与拔苗助长。家长只有顺应孩子的这种成长节奏,陪着孩子慢慢来,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带来改变。

养育自闭症患儿是一段自我修炼、不断提升的经历。要为孩子打开一片天,家长首先要实现自我成长。在经历了最初的焦虑迷茫与痛苦后,作者没有沉溺其中,或灰心绝望,或不知所措,或病急乱投医,而是转向了对自闭症的学习与研究、投身于对自闭症患儿康复的观察与实践。在养育自家孩子的过程中,作者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总结、改进。于是,伴随着孩子不断出现新问题的是作为母亲的作者在不断地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因此,最终她的孩子能够顺利地实现社会融入,除了社会各界给予的支持帮助外,最重要的是她已经完成了自我蜕变,凭借着自我学习,从一位不知所措的母亲成长为了一位专家型的母亲。

养育自闭症患儿是一种共同成长、长情陪伴的体验。在自闭症患儿家庭中,亲子关系绝不应该变成医患关系,也不应该变成师生关系。自闭症孩子首先是“孩子”,自闭症患儿的家长首要的角色是“家长”。即使是自闭症患儿,也同样有基本的教育原则。只有把自家孩子看成是普通却又特殊的孩子,把自己看成相同又不同的家长,才能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出一个恰当的环境。养育自闭症患儿的过程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没有亲情的互动与陪伴,只有训练和康复是无法实现“让孩子融入社会”这一美好愿望的。家长只有做好自己的角色,用爱与专业倾情守护陪伴,与孩子一同前进、一同成长,才能收获意外惊喜。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这书名真是妙不可言。小小的“蜗牛”正是那弱小不经事的自闭症患儿。他们脆弱敏感,发育迟缓,稍有风吹草动他们便退缩回了自己的“壳”中,就像自然界中的蜗牛,是那样的弱小无助。但自然界是不能缺少蜗牛的,蜗牛虽小虽弱,却同样有其独特珍贵之处,就像每一个自闭症患儿,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存在,有着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他们理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去体味、去享有这多彩大千的世界。

6.读《目送》有感600字 篇六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龙应台的这本《目送》,主要讲述的是人生旅途中父母,兄弟的陪伴,就像是蜡烛,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总会衰老,慢慢被燃尽,以致到最后,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行。

我记得,父亲的背影总是那么匆忙,步伐总是那么坚定,因为父亲说要让我们幸福平安。

我记得,父亲的脾气不是特别好,对于事情很固执,但是我更记得的是父亲的温暖,还有他的仁厚。

我记得,父亲的眼神会在你遇到困难时毫不迟疑的告诉你:父亲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

读完《目送》,内心会泛起一丝波动,感觉特别心酸,我害怕父母的皱纹和白发,害怕父母渐渐老去,害怕父母还没有感受到儿女的孝心……这在我看是一件特别令人悲怆的事情,所以,现在我们能做的仅仅是不断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再优秀。

文中的每个小故事都无一不体现了“父母与儿女”,当子女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时,父母总是害怕孩子摔跤,希望自己的孩子早点长大,成为有用的人。夕阳西下,孩子望着父母工作回来的满身疲惫,心里早已疼痛不已,真心的想要父母永远年轻,不长白发,没有皱纹,一直陪在自己身边。

《无常经》里写道:

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

这三者,我们无力改变,但可以使他们来我们身边的速度慢一些,这样就可以陪父母的时间更长些。

最后,我想说:珍惜现在拥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后悔。

7.读史记有感600字 篇七

翻开书籍,如同乘上了一列时空快车,穿越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个朝代,目睹了各个王朝的兴亡盛衰。在这列时空快车上,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汉朝这一站,最敬佩的人仍然是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

在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中,经受了风霜艰辛。有一次,由于司马迁替李陵辩护,说了一些对汉武帝不利的真实言论,竟然被关入监狱。后来司马迁忍辱负重,终于写成了这部历史名著。

司马迁为了他所追求的事业,他无私地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合上书,我陷入了沉思,想想自己遇到一点儿挫折就打退堂鼓,比起司马迁来真是相差太远了。就拿上周做奥数题来说吧,老师放学前布置了几道稍有难度的数学题,说是让我们回去挑战挑战,我一到家就拿笔做了起来,可是有一道题我左思右想还是想不出,于是我便放弃了。谁知第二天,其他很多同学都做出来了,其实我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做出来。我想,司马迁在那样的环境中仍然能坚持写书,我的学习条件这么好,还有什么条件不认真学习呢?

8.读《神秘岛》有感600字 篇八

刘博雅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手无寸铁从家乡乘坐热气球一路漂泊,他们再遇打击,遭遇风暴,落入黄岛,他们无所依靠,只有双手和智慧的大闹,他们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有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岛屿——林肯岛,虽最终被火山岩浆掩埋,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湮灭。

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曾带给我一个又一个绚烂瑰丽的世界,《海底两万里》的魔幻神奇,《无边灯塔》的壮丽,可唯这一本,让我震撼,那是对人类智慧的赞扬,对团结、奉献的高歌,对现代工业科学的体现。

没有容器,使用陶土,制作瓦罐。没有光亮,便用优良的脂肪提取灯油;没有巨著空间,便提取炸药,烧制石砖;不能通讯,便制出电线,甚至自己发电:让我沉醉在一个物理、化学的世界中,对自然地转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影响了我的求学之路,对自然科学热爱沉醉。

外国的许多文学作品,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这本书发扬的却是一个团队的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他们不同于同样落入荒岛的鲁滨逊,鲁滨逊能存活,我觉得更靠运气、富饶的小岛、失事的货船,而这个无人的团队却完全不同,他们有智慧有奉献精神,有合作精神,才使一切变成现实,这一点更值得赞扬。

这本书也包含一些人生哲理,在他们捕猎时,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将鲸鱼的胡须在水中弯折定形,然后冻成冰,并在上面涂上猪油。当饥饿的动物吞食后,冰便会在体内融化,弯折的鲸须便恢复形状,将动物刺穿。当我们面对困境饥不择食的时候,丧失理智,去选择那些外表亮丽的东西时,也许它并不能解决你此刻的困状,更甚者有可能将你推入更危险的境地,所以保持理智和辨别力,对我们的人生大有益处。

9.读乡愁有感600字 篇九

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如果按照诗歌的真正的质地来比较的话,洛夫的《边界望乡》要比《乡愁》高出很多,无论意境和语言。

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只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

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还有《风铃》、《等你,在雨中》、《连环》、《算命瞎》等都只能说是及格水平。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人洛夫、郑愁予、商禽还是要逊色许多。老余的诗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音韵和节奏了,这样大概容易害义,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余更适合当一个出色的词作家,真的那样,台湾的庄奴怕是要掉饭碗了。余光中还有一点和南朝的谢眺类似,就是诗中的佳句很多,而整体的效果平平,像“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满月下》),“黑蟠蟠的松树林的背后/那一截断霞是它的签名/从艳红到烬紫。有效期是黄昏。”(《山中传奇》)等等,很多。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估计与老余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从炼字到铸境都是那样的雅致,古风浩荡。

如果这样的古典修养,加上西学的穿凿,用之于散文的写作上,必定会自成一家。

因此,我一直认为,余光中的散文创作成就远远高于他的诗歌,高于他的其他“两度”(翻译和评论)。早期的《逍遥游》、《听听那冷雨》、《南半球的冬天》、《山盟》等,八、九十年代的《催魂铃》、《我的四个假想敌》、《山色满城》、《日不落家》、《何以解忧》等一些,文情挥洒,琼思玉想,妙语天成。特别是在新世纪,余氏的如掾之笔更是炉火纯青,像《萤火山庄》、《思蜀》、《金陵弟江湖客》成了散文的终结篇章。如此厚学,至情至性的文字,估计能与之比肩者寥寥。大概香港的董桥还有点可比性,但董桥过份的掉书袋,占故纸堆,显得性情不足,旧文人的痕迹太重。董桥的学识绝对不输老余,只是他们走的路线不同罢了。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像余光中、董桥一类的文人好像在慢慢消匿,一种轻佻颓废的文风正在养成,散文也能写得读不懂,只知道“诗无达诂”,没想到散文也要去诂,祸兮?福兮?

上一篇:差生转化工作案例下一篇:大学生资助工作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