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2024-07-09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7篇)

1.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

农村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策略

【摘要】家长不关注古诗词,则不闻不问,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对于初中生,很多教师和家长仍然停留在小学的要求上,只是单纯地让孩子背诵和默写,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想要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就要另辟蹊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贴近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扩写诗词时想象并完善诗词所描述的情境,并恰当地利用音乐来丰富诗词教学情境。

【关键词】农村初中;诗词;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古诗词教学始终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对小学和初中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关注古诗词,就会自觉地为孩子购买相关读物;如果家长不关注古诗词,则不闻不问,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对于初中生,很多教师和家长仍然停留在小学的要求上,只是单纯地让孩子背诵和默写,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当中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古诗、记作者,学生只会感到索然无味,认为古诗词只不过是一些文字符号而已,不会产生丝毫的兴趣。想要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就要另辟蹊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注意情境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贴近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创设教学情境,就会将学生从课堂带到自然和社会当中,使之结合自身的观察和体验,配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将诗歌所描述的内容转化成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浮现在自己的脑海当中。

如在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听说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说法吧?试想,一个人出门在外,远离了故乡和家人,每到传统佳节就会更加地思念自己的父母兄弟。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团聚之日,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着瓜果、赏着明月,这是何等的幸福。但是,如果恰好这一天,你的爸爸或者妈妈因为有事出门在外,你会是什么感觉?会产生哪些想法?”这样导入,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思念、失落、惆怅等词语。我们再顺势介绍苏轼的坎坷经历:兄弟二人同年中了进士,虽心怀天下之志,但生不逢时,始终未得以重用,满心踌躇,再赶上中秋节,其内心感受自然非比寻常。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诗词的了解也变得更加自然、方便了。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讲解,就应该围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寒冷的塞外,北风肆虐,大雪纷飞,第二天起来树上挂满了雪花,好像是春天桃花盛开一般,让人欣喜。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梨花并非新鲜事物,教师通过对诗词中描绘情景的再现,可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塞外的寒冷与壮美,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感受,主动地完成了对诗词的理解,参与了诗词的赏析过程。

二、扩写诗词想象并完善诗词所描述的情境

诗词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凝炼是其最大的特征。相比城市初中生,农村初中生的语言积累要少得多,阅读面也明显偏窄。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寻身边的材料,主动整理诗词创作背景、作者的社会经历、艺术创作特点等,并在此基础上,对诗词进行扩写,使诗词―诗人―学生形成有机的整体,实现学生与诗人、诗词的对话。

如在唐后主李煜的作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联系李煜从国君沦落为阶下囚的人生经历,并想象作者当时的复杂心境,先在课堂上口头表达,而后形成文字。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地理解诗词,体会得到亡国之君正在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突然听到兵临城下的消息,内心惊恐万分;亡国之后,妻妾受辱,国民流散……学生将这些往事写入对诗词的解读当中,更加体会到了诗词的真谛所在。如此教学,其效果比单纯地字词讲解要有效得多,而且还会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书写整理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锻炼。

三、配合音乐丰富诗词教学情境

音乐与诗词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微妙的,许多诗词配上音乐都是极其优美的艺术伤口。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将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配合乐曲的节奏来体会诗词的音律之美,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农村生活相对贫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比较单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音乐赏析能力,但并不影响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果将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会使许多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开始想象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音乐,使其内心更多了一份对语文课的期待。

如在讲解苏东坡的代表作《水调歌头》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听当红歌后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在讲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听徐小凤的《别亦难》;在学习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之前,可以先播放邓丽君的《独上西楼》。从教学实践来看,将音乐引入到诗词教学当中来,可以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感觉满意。为了更好地引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当中,还经常要求他们帮助教师思考该选用哪首音乐来配合教学。这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听得更认真,思考和回答问题更加积极。笔者感觉,借助音乐,学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精神层面的遨游,真正与诗词的作者完成了对话。

参考文献

[1]陈萍.初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策略例谈[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2).[2]田雪杰.7-9年级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4.[3]朱玉霞.初中语文诗词的情境教学[J].华夏教师,2014(10).[4]王霞.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化难为易[J].新课程学习(下),2012(11).(编辑:龙贤东)

2.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二

一、美读引景

古人作诗作词一般都讲究格式韵律,其遣词造句方式与现代流行的白话文表达相差甚多,所以,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学功底,中学生需要靠“读”而非“看”去试图明白作者的意思。要知道,读书应该是脑口合一的动作,而“美读”更是指“抑扬顿挫“”感情到位”的读书动作。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反复“美读”中把握到全文的感情基调,体会到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象,才能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诗词意象挖掘,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借“美读”引出作者笔下所描之景是学生学好诗歌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次,熟悉课文,然后让学生划分节奏,例如明月∕别枝∕惊鹊,让学生注意把握节奏,最好做到抑扬顿挫,然后一边读一边体会词中所描述的那个有月有鹊有枝叶有蝉有清风等多种景象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

二、想象入情

诗词如同文章一样,是作家抒发自身感情的载体,因含情,所以作者笔下诗词内所描都有着独特的情韵,所以在“美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试图让学生入情,让学生与作者建立心灵的对话,这才称得上是触摸到诗词的灵魂内核。而入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感同身受入情,另一种是设身处地入情,但两种方法的核心都是想象入情,前者是让学生想象作者可能抒发的情感,后者是代入角色,想象一下如果学生是作者自己,面对如此景色又会有怎样的感情要抒发呢。

例如,在教学《西江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代入角色,问:“如果你们是作者,面对这样一幅优美动人的景象,你们会想要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感呢?“”美色当前,丰收在望,我们会产生一种愉快喜悦的情感。”又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浣溪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领略作者在词中的感情:“苏轼才高八斗,一心报效国家,可惜官场腐败,看透官场的他毅然自请外任,不与贪官浊流同流合污,所以被下派到黄州出任地方官,那试想想,苏轼处于这样一个人生转折点,那当他立足清泉寺,看山脚下的兰草嫩芽,踏松林小路,听杜鹃阵啼时,他心底会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感?”“是看到希望的乐观奋发的情感。”

三、情景再现

经过引景入情教学步骤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对诗词有着独特的见解,但肯定不会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古诗词的真正内涵,而对于理解有所偏差的学生,教师不应该直接否定,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误差,自行更正,这样才能培养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真正能力。而如何让学生自行发现误差呢?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再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图画再现”(让学生试图带着所悟之情画出诗中之境)“即兴表演”(邀请学生以所悟感情为基调,诗词之景为背景自行筹划一场表演)“吟唱表情”(带着情感唱出诗词)等教学活动来达到“情景再现”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浣溪沙》时,可能有学生会觉得苏轼所描之景不是代表希望,只是反衬出心中的失落颓废之情,面对两种观点,教师可以设计“图画再现”教学活动来让学生找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分别带着所悟之情描画出诗中之境。描画后学生自然会懂得如果心中充满悲观,是不能发现到新生的嫩芽,如果心不静,无法听到雨中那杜鹃的啼叫声,这样的“情景再现”后真正的答案自然浮出水面,而学生判断诗歌感情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意象相生

意象是指作者在诗词中所创造的一种带有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意指情,象指一般事物景物,当学生悟到诗词的意象,就完成了一首诗词的学习。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意和象分别做好总结和串联,并且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何透过意象这层语言外壳,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锻炼借诗歌表衷情的写诗能力。

例如在《浣溪沙》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令学生自行领悟到作者是通过描写山川景物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追求,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那学生自然能达到解读课外诗歌这能力的迁移和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总结作者借景抒情,意象相生的写作手法,例如用“唱黄鸡”来表示时光飞逝的绝妙写作手法,让学生鉴诗词和写作文这两方面能力都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古诗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三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把握主旨

在教学古诗文时,要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因为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培养了语感,也能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当然,反复诵读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背诵名篇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把握内容梗概。这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才会理解文章的主题与内涵。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先是向学生介绍了陶渊明的生平及个性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边读边理解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诵读,读出了感情,更读出了内涵;等到学生读熟读之后,几乎不用教师做太多的提示引导,他们就能比较准确地说出文章的主旨,对文中的重点也能心领神会。可以说,反复诵读是理解古诗文,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

那么,怎样才能读懂读好古诗文呢?首先,创设想象情境,品读诗文的意境。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文章的意境想象出来,让诗文的意境立体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这样的情境下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我就让学生想象小石潭的美景:清澈见底的潭水、往来嬉戏的游鱼、青翠摇曳的竹树、悠长蜿蜒的小溪……这样想象,让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意境就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对文章主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其次,选择语感的“节点”,品读佳句。语感的“节点”就是指文章中的主旨句或关键句,这往往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也在这里体现。因此在诵读古诗文时,应选准语感节点,反复诵读品味。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負。第三,揣摩作者心理感受,诵读领悟主题。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揣摩作者在写文章时的心理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品味文章的主题。例如学习《出师表》一文时,学生如果揣摩到诸葛亮在出师前对蜀汉内政及军事方面的忧虑,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就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与“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志向。

二、运用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古诗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因离我们年代久远,要想真正读懂读透它却绝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而多媒体课件就会很好地发挥这样的作用。首先,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动态的音像,图文并举、声像并茂,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学习古诗文时,运用课件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如学习《观沧海》时,一开始,我就用课件《大海》引入,让学生看到大海的波澜壮阔,听到海浪惊天动地的咆哮……这样很快就将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过来,让学生迅速对课文产生兴趣。其次,课件范读,激发竞争,训练诵读。利用多媒体课件范读,感染力强,学生也爱听,也乐于模仿。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再学着课件反复读,读得优秀的学生可以为大家示范。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诵读,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第三,再现语言情境。例如教学《木兰诗》时,我播放了经典动画片《花木兰》中的几个片段,将木兰从军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情节的整体把握。

三、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指导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讲。并且根据课文注释口译或笔译全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同时,对于课文的理解,要允许学生之间有争议,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提倡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强行压制。另外,每篇课文学完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包括:由文章内容产生的感想,由语言技巧产生的感想,由作者产生的感想,由历史背景产生的感想,对现实意义的感想等等。如学习《伤仲永》时,学生在谈方仲永成为“常人”的原因时,有的学生说是因为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这时我就追问一句“方仲永变为常人,‘泯然众人矣’仅仅是他父亲造成的吗?”仅此一问,就能点醒学生,让他们明确要深入地阅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章中心和作者意图。在学生各抒己见时,教师可提醒学生“你的这些分析从何而来,请讲一讲根据”,以确保学生的探究方向,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在实践中摸索,就一定会找到更多更好的古诗文教学方法。

4.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四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5.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篇五

上周五我去参加了县教育局主办的“秦晋两地,智慧联动”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在这场研讨会上,我有幸倾听了山西省蒲县教研室席泽民老师和陕西西安小学刘婷老师的古诗文课,以及两位来自临汾教研室的李老师和常老师关于学习古诗文的教学方法的见解,受益匪浅,就这次培训学习到的关于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

1.提倡不求甚解。

按《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古诗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只要会朗读和背诵,重点词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

中小学生学习古诗文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在学习中重在读,而不在于“懂”,教师在课堂上重于指导,而不在于“讲”。学生会背不一定理解得准确,但在脑子里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终生受益。 2.读好古诗文。

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注意眼到、口到、心到。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熟读而成诵,也有利于记忆、积累和培养语感。

相对于现代文,古诗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古诗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古诗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古诗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古诗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要反复读,用不同的方法去读(范读、引读、赛读、对读等),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悟情。 3.读懂古诗文。

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了解写作背景,想象画面将自己代入情境,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4.举一反三,类比学习。

我国古典古诗文灿若繁星,数不胜数,如果一首一首的慢慢学习,这样耗费的精力太多,而且不利于记忆。其实,我们可以把描写同种题材、表达同样情感或使用相同表达方式的诗歌放到一起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我们的记忆,还可以在比较中更好的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5.在生活中去学习。

6.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篇六

我比较喜欢古诗词,也希望班里的孩子也都能爱上这个传统文化的精粹。于是,本学期,我从教室的布置到对古诗词的教学都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们在古典诗词的浸染下,学习兴趣浓厚,创造力和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表达和写话能力也有了逐步的提高。

首先,我对班级环境重新布置,教室里的玻璃、前后墙壁、包括教室外的墙壁我都张贴了经典古诗文,让每一块墙壁、橱窗都有诗词,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间,低头抬头都能看见诗词的影子,让学生在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也让文化墙真正的充满了文化。

为了更好、更系统的引导学生诵读和记忆,我除了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背诵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诵读》一书里的经典诗文,还借鉴了人民日报整理出来的《春日诗词100首》,在春季学段,诵读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词是再适合不过了。为了方便学生携带,能随时拿出来诵读,我把100首诗词设计成口袋书的样子,前面配上前言,加上目录,配上插图,一本小巧精致的诗词小本就出炉了。自己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样子也就不觉得累了。精心整理出来之后,我就开始了每天课前5分钟的“日有所诵”。具体做法是:我先领读,然后小老师再领读,学生再自由读,再齐读,一首诗词反复读几遍之后,学生就能读得琅琅上口。在读下一篇之前我们还会复习前面读过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熟能成诵,不用再刻意的布置背诵。因为古诗文里有些字音和现代音有些不同,诵读每一首之前我都会详细地查阅资料,听音频,以此确定正确的读音。整理的诗词里还有一些不是很适合这个年龄段诵读的,我也进行了删减。每节课前5分钟的“日有所诵”,已经让孩子们养成了自觉的习惯,在琅琅的诵读诗词声中,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自己的效果,我还鼓励他们配上音乐往微信里发音频,就连篇幅较长的《春江花月夜》也让孩子们诵读的韵味悠长,还有几个都能背下来了,真是让我兴奋不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们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诗词擂台赛、诗词手抄报等。总之,时时处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古诗词诵读环境。

7.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七

一、创设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 而不同于偏向分析的西方文化。”古诗词虽言简意赅, 却极其深远含蕴, 或是美景山水, 或是风俗人情。只有将这种意境在学生脑海中唤醒,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理解诗人作诗时的情怀。

下面以学习小学语文《枫桥夜泊》这一课为例, 多媒体音乐《枫桥夜泊》响起, 创设出情境:

师:同学们, 如果你远离父母, 到很远的地方读书?久久不能回家, 你会怎么想?

生1:我会很想家, 想我的爸爸妈妈。

生2:我会哭, 看不到亲人, 会很难过。

生3:我会每天都思念爸爸妈妈。

教师将古诗内容做成PPT展示, 启发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觉怎么样?谁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

学生通过看PPT, 在创设的情境中读诗, 就容易理解诗的内容了。接着教师让学生变成“诗人”, 在那个时间, 在那个夜晚, 在那个场景, 读起这首诗来, 会是怎么样的心情。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夜景的宁静、清冷与作者的愁怀。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就是巧妙地创设情意, 展示古诗内容, 逐渐理解诗人情感, 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美好的内心体验, 激发阅读兴趣。

二、设置疑问, 激发多向思维

古诗词有着“鲜活”的生命, 需要学生用心灵去体味。教师需要通过设置疑问, 启发想象, 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学会与文体“对话”, 体会妙不可言的古诗意境, 这同样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这一古诗中有一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为了让学生理解“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教师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古诗中, “遥看”一词, 能够说明作者观察瀑布的距离吗?

生1:可以, “遥看”说明诗人离瀑布很远。

生2:因为瀑布又高又大, 远远地看, 才能看到瀑布的全部。

师:诗人远远地看到了瀑布, 感觉它像什么呢?

生:像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师:从哪些字看得出来?

生:挂前川。

师:“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生: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师: (继续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通过设置疑问, 让学生融入古诗情境中思考 “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 进而引导学生弄懂“挂”、“前”、“川”的含义。可见, 一个个小问题的设置, 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 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三、读写结合, 体验创作快乐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古诗词不仅有画面感, 还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听众”。教师逐一对古诗词解释, 学生被动地接受古诗内容, 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心体验。因此,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变 “主体”为“主导”,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与理解,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的时候, 教师通过设计问题, 小组讨论, 代表回答等方式, 让学生合作、探究、互动起来, 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朗读环节, 教师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 朗诵完后将思考的答案写在笔记本上, 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在启发环节, 教师提出问题:“诗人并没有进园, 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请小组根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并且通过想象将园中的景象用文字描绘出来。”然后教师挑出优秀的作品展示,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的听、说、读、写得到全方面锻炼, 并通过读与写的结合, 让学生进行二次创作, 在学习中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 加深了对作者、古诗的理解与感悟。

古诗词, 不仅是艺术珍品, 更是诗人精神品格的再现。所以,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寻找科学的教学策略, 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古诗词的美, 最终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爱上中国的优秀文化。

摘要:古诗词具有节奏美、韵律美、色彩美、意境美、语言含蓄美的艺术特点。因此,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需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注重阅读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有限的古诗词教材内容变得丰富, 使书面语言转变成学生脑海中具体可感的形象,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并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彰显学生个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注重阅读

参考文献

[1]齐丽艳.试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J].鸭绿江 (下半月版) , 2014 (10) .

8.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八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诵读;韵味意境;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71-01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诵读教学占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份量偏低,且古诗词诵读却被排斥在中考之外。以致古诗词诵读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古诗词诵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特色之一。初中教学涉及的古诗词,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语言精炼、哲理深刻、启迪思维等特点。学习古诗词诵读,可以开拓学生眼界、提高修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古诗词基础。诵读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启迪思维,准确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情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古诗词教学强调诵读,就是要提倡一面读、一面诵,边读边诵。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学习一篇古诗词时,如果只是看,即使看几遍也不一定记得住,而如果引入声音教学,让学生边读边诵,反复诵读,很快就把这首古诗词记住了。学生一旦对所学古诗词倒背如流,将蕴含在古诗词中的词语、佳句、韵律等装进了自己的头脑中,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必将大大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诗词诵读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就在于它把声、形、意熔为一体,使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如何更好的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呢?

一、明确古诗词诵读的教学目标

在制订学期、学年教学目标时,备课组把古诗词诵读列入教学内容,确立每周二首,一学期40首,3年200首的教学目标。采取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布置作业,安排集体讨论等方法,同时,把一学期40首古诗词默写,纳入单元、期初、期中、期末测试试题内容。在集体备课时,针对古诗词诵读教学,注重探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研究重点、难点、疑点;落实课堂诵读与课后学生自读的措施,同时,利用青年教师熟悉计算机的特点,鼓励青年教师制作古诗词诵读课件,把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于课堂诵读教学,追求声情并茂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参与诵读的兴趣。

二、形成语文古诗词诵读的二步教学法

即:以“读”为本,追求“精”的效果,围绕通读课文、精读积累二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一步,通读课文。上课时,教师先把古诗词通读一遍,认真讲解生字、难句,诗词创作背景等知识后,要求学生跟读、齐读。我要求学生诵读时要做到整齐、热烈。从而达到正确通读古诗词,初步掌握古诗词内容的教学目标。第二步,精读积累。所谓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围绕古诗词的句子、内容,带着问题进行深读、细读。同时,启发学生尽情投入,带着感情大声诵读,读出感情、引发感悟。在精读中,要善于抓住古诗词中的精彩词句反复诵读,通过诵读,达到“滚瓜烂熟”的水平,做到一提到一首古诗词,学生就会琅琅上口,熟练诵读,只有达到了这种倒背如流的地步,才能真正掌握古诗词精湛的内容,精美的写作技巧,从而把古诗词的佳句、语言熟记于心,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诵读,逐渐积累,把古诗词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为初中学生打下良好的古诗词功底和基础。

三、把“背诵”作为古诗词诵读教学的重点

古诗词诵读教学中,除了诵读之外,还要把背诵作为教学重点。初中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记忆力强的特点。在学生通读、精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必须背诵,不但要背、而且要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读和背同样重要。读就是: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掌握语调、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背就是:学生从“要我背”转向“我要背”,通过引导,使学生自觉背诵、喜欢背诵。由于古诗词背诵一般都是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背诵环境。我在布置诵读作业时,常常诱导学生到学校的池塘、花丛、亭廊边上背诵,可以达到背诵课文和触景生情的双重效果。培养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感觉。一个语文老师,置身于这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学习氛围中,感到万分欣慰,久而久之,营造了浓厚的古诗词学习气氛,陶醉了学生的身心,成为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独特一景。

四、开设古代诗词鉴赏课

9.七言古诗[范文模版] 篇九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三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

陆游《游山西村》(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蜂——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二

杜甫《客至》(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浪淘沙——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六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丁元珍(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长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十一

渝州寄放王道矩

苏轼

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

舟经故国岁时改,霜落寒江波浪收。归梦不成冬夜永,厌闻船上报更筹。

十三

初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

白居易

紫微今日烟霄地,赤岭前年泥土身。

得水鱼还动鳞鬣,乘轩鹤亦长精神。

且惭身忝官阶贵,未敢家嫌活计贫。

柱国勋成私自问,有何功德及生人。

宫词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十四

咏史

白居易

秦磨利刀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

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

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为鸾皇天外飞。

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

十六

自咏(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十八

见于给事暇日上直寄南省诸郎官诗

白居易

倚作天仙弄地仙,夸张一日抵千年。

黄麻敕胜长生箓,白纻词嫌内景篇。

云彩误居青琐地,风流合在紫微天。

东曹渐去西垣近,鹤驾无妨更著鞭。

十九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十五

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

白居易

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

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

惊人卷轴须知有,随事文章不道无。

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

二十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十一

遣悲怀(其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二十二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二十三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二十四

宫词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二十五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敛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10.小学古诗教学心得 篇十

郝高灵

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的古诗教学,简单谈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小儿垂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是怎样钓鱼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钓鱼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胡令能看见一个天真的孩子在钓鱼,你想知道这个孩子是怎样钓鱼的吗?” 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次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就和开始的感兴趣分不开。所以,我认为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在教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耘田”、“绩

麻”、“未解”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让学生模仿古人摇头晃脑诵读古诗,或模仿诗歌当中的人物的动作,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在教学《小儿垂钓》时,我让学生配上小儿垂钓的动作、表情等来诵读,使学生融入诗境,诗歌所表现出的孩子的天真可爱跃然其中。

四、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四时田园杂兴》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夏天农村大人小孩共同劳动的繁忙场景,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农村劳动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繁忙热闹的劳动场景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农村劳动的场景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11.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十一

一、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学生只有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发自内心的喜欢,才会使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才会不断产生积极的情感、强烈的行为,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1.用画面烘托。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起枯燥静止的文字,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图片更加富有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等来将古诗转换成画面,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古诗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春晓》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展现相关的图片,这样更能使学生从画面中获得直观信息,使教学更加富有活力,而且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2.用音乐渲染。音乐是一门诉诸于听觉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更能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用音乐来渲染氛围,将古诗所包含的特定情感诉诸于学生的听觉,使学生“未读其文先悟其情”,从而使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参与教学,这样的学习更加富有激情与动力。

二、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读懂文意、体验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读是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意境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是讲解与分析,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1.让学生学会朗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富有感情。小学生年纪小,在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此时就需要教师亲身示范。通过教师的亲身示范,把握好节奏、韵律,读出音韵美、节奏美,体会语言美,这样通过学生的模仿,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模仿,从而真正地走进古诗所描述的意境。

2.让学生学会思考。古诗所包含的情感与意境,并不是简单的读就可以体会的,同时还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与充分想象。因此,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指导,让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以此来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情感,从而达对古诗的深刻理解。在学生读春晓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这样学生身临其境,入其境、观其形、闻其声、感其情,浮现在学生眼前的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幅幅形象的画面、逼真的场景,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古诗的掌握,而且可以让学生领会古诗的精练,体会文字的魅力,这更加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12.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十二

一、比较读: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初读诗文, 认识生字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古代诗文的朗读讲究节奏, 因此教师的范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朗读的方法。然而, 仅仅让学生听着老师读, 照着老师的样子读, 这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 教学效果势必低下。换个方式, 让学生主动来构建“正确朗读”的方法:听老师读, 请你比比看, 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学生们的探知欲、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镜头回放】

师:真好, 题目读得既正确又清晰。那么今天我们的学习从倾听开始。听老师读, 请你比一比, 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生:老师读得很慢。

师:是的, 读诗就得边读边思考意思。你来试试。

(学生慢速有节奏地读诗。教师纠正“振林樾”三字读音)

生:老师“意欲捕鸣蝉”这一句读得很流利, 我读不好。

师:这句话的确不好读。跟着老师读读。 (教师慢速范读, 学生跟读, 其他同学同桌对读, 要求读正确) 其实你已经很了不起了。这句诗中的“鸣蝉”是个新词, 前后鼻音都读正确了。见过“鸣蝉”吗?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蝉停留在柳枝上, 并配上清脆的蝉声, 学生纷纷表现出喜爱的神情)

师:看着它, 你心里真想干什么?

生 (露出激动的神情) :我真想抓住它。

生 (做出捉蝉的动作) :我真想抓到它。

师:心里真想抓到这鸣蝉, 是哪句诗的意思?

生 (齐) :意欲捕鸣蝉。

(之后教师随机指导“忽然”“闭口”等生字新词的读音)

整个“初读感知”的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同桌练读、个别朗读、全班齐读等平时常用的教学形式, 也显得更有实效。笔者以为, 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上下之分, 关键要看学生是否乐意接受, 还要看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同桌互读这样巧妙的组合, 学生的学习劲头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二、表演读:让我们边读边想象, 也来当一回牧童

“诗有境”, 读诗不入境, 重复读个三两遍自然就味同嚼蜡了。这首诗歌的意境恰恰都是围绕着“牧童”这一人物形象构建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走入诗歌的意境, 笔者引导学生三步走。 (1) 呈现画面:通过朗读, 将学生“所见”的人和物运用多媒体一一呈现出来; (2) 回到诗歌:将这些人和物在诗歌中找到对应的词, 画下来读一读, 边读边联想; (3) 想象意境:让一个个孤立的“东西”, 通过教师的伴乐读, 学生闭眼想象, 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动画片”。

【镜头回放】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读这首诗, 你看到的画面有些什么人、事和景物呢?

(学生分别回答:牧童、黄牛、林樾、鸣蝉,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贴画)

生:老师, 还有歌声!

师:真了不起啊!读着诗, 你不仅能看见画面, 还能听见声音。 (教师随机播放《快乐牧童》)

师:这些人和事物, 诗歌中是用了什么词呢?画出来。对于文章中的关键词, 我们要学会圈画。读读看, 能否边读边在脑中想出它们来? (学生自由朗读)

师:在你脑海中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牧童骑在牛背上, 很开心。

生:我看到牧童想抓蝉。

生:我还看到牧童在唱歌。

师:真好。现在闭上眼睛, 老师慢慢读, 你在脑海中展现看到的画面、听到的歌声。 (师伴乐朗读, 学生闭眼想象。朗读完毕, 学生睁开眼, 大屏幕出示一幅完整的画面)

师:你刚才仿佛不是在读诗, 而是在看什么?

生:我在看电视。

生:我像在看一部动画片。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这部动画片中的牧童?那就让我们边读诗, 边把自己放进诗歌动画片里去。 (学生兴奋地齐读, 教师指名学生读, 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如果我们能边读边演牧童, 那就更棒了。 (教师让学生学着牧童的样子放松地坐着)

生: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师:注意下面一句动作要变了。

(学生有的手捂嘴巴读, 有的站直了读———忽然闭口立, 俨然一副小牧童的样子)

本环节笔者创设了“你们想不想成为这部动画片中的牧童”这一情境, 引导学生表演读, 全班同学边表演边读, 想象诗歌意境。其间笔者随机采访几位学生:“你为什么不继续唱歌?”学生回答:“我想抓住鸣蝉, 我再唱, 它要跑了。”“我真想抓住鸣蝉, 我望着鸣蝉就发呆了。”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回答, 显然与学生全然进入诗歌意境是分不开的。

诗歌要读懂, 但对于低段学生来说, 枯燥的字词理解, 显然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明白诗歌意思, 更不敢妄谈体会诗歌的情趣了。如《所见》这一类很有趣味性的诗歌, 仅仅通过想象恐怕很难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妙趣, 看画面读、表演读, 让诗歌成为自己亲身体验的写照, 学生自然读得情趣盎然。

三、交互读:其实古诗还有更有趣的读法

在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表演, 有情有趣地读懂了这首诗之后, 笔者就引导学生自个儿拍着手带着节奏来读。之后, 他们发现这样自得其乐的朗读还不够带劲, 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 学生开始和同桌运用交互拍手的方式来读。学生个个小脸通红, 乐乎所以地读着这首五言绝句。最后, 大部分学生都能自然而然地对这首小诗熟读成诵了。

【镜头回放】

师:其实, 读诗还可以有很多种办法。

生:就像上课之前一样, 拍着手来读。 (课前小朋友已经会拍手读诗)

师:那就让我们拍着手读读看。

(全体学生有节奏地拍着手读)

师:其实, 我们还可以同桌互相拍手读。

(同桌学生运用“你拍一我拍一”的形式拍着手读, 之后请一对同桌展示读给大家看)

师:如果拍着手, 能够你一句我一句背下来就更棒了。 (学生进行“背诗接龙”)

师:老师发现有位同学能够一个人全都背下来了。

(一生边拍手边背诗, 背完之后, 其他学生纷纷表示:我也会这样背)

其实, 《所见》一诗看似语言通俗实则情趣盎然, 读之令人不禁失声一笑。如何让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自由多读, 然后背诵, 当然是一条捷径。然而对于低段学生而言, 显然这条“捷径”会让学生对古诗越来越失去应有的兴趣, 最终即便积累了也是枉然。

古诗, 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经典元素自然不必赘言, 其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 同样大有裨益。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这样的文学形式, 多读、熟读、背诵是必经之路。既要让学生“读好”, 还要让学生“好读”, 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在低段古诗教学中, 教师只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情境中阅读, 把听、说、读、演、唱等相互结合, 相互渗透, 就会相得益彰, 再给以多种评价方式, 一定会使学生对古诗、对语文产生兴趣, 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他们受益一生。

13.关于腊八的古诗[范文] 篇十三

关于腊八的古诗: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关于腊八的古诗:《腊节》——(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关于腊八的古诗:《腊八》——(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关于腊八的古诗:《腊日》——(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关于腊八的古诗:《腊八粥》——(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14.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十四

昭通市巧家县新华小学平绍燕

和着教改的春风,跟随着我校开展“有效教学”模式的步履,我们又迎来了新的阶段——有效教学的实施与改进。“主动教育”、“赏识教育”等教学模式的结合与运用,使学生们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很好地展现了出来。这学期,令我感受颇深的是,学校组织老师观看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中心小学的青年教师戴建荣的《静夜思》、《回乡偶书》教学视频及视频讲座。戴老师的“古诗吟唱教学法”,让我们倍感新颖。

说真的,一直以来,古诗教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讲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被拆解,不讲,年幼的孩子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从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的方法,到创设情景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来欣赏古诗等方法,总体上感觉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但实际却只留于形式,而未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美的鉴赏能力。

说实话,刚开始观看时,我真有点担心,因为刚开始戴老师就给同学们讲平仄的知识,平仄是古代汉语里的一个语法知识,小学生能听懂吗?第二点是老师这种手舞足蹈的吟诵教学法能否行得通。是否会影响课堂纪律。

当我看了近二十几分钟,感觉就不一样了。学生的感情投入了,随着老师的思绪到了李白的故乡,到了李白的梦中,到了李白的心中。看到了李白所见到的,想到了李白所想到 的。最主要是让学生联想到了李白自从十几岁离开家乡后从来没有回过家,每当看到月亮就想到自己的家乡。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他非常想念家乡。

听了戴老师别具一格的小学古诗“吟唱”教学法后,对如何把古诗的美呈现在当代小学生的面前,如何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了一点初浅的掌握。对戴老师的“古诗吟唱教学法”有了具体的认识:

戴老师的“古诗吟唱教学法”,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一、“吟唱”教学法的第一步是“读” 如何“读”?把音律引入诵读。

正如戴老师所说的一样,现今的古诗教学中,老师们大多数按照“两字一顿”这样一种单一的模式来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这种“千篇一律”的朗读,单调乏味,没有情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文诵读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他由此想到,中国古诗十分讲究音律,“平上去入”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变化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如果把音律引入诵读,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古诗,就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戴老师教学时,是这样向学生介绍的:古人读诗有平仄,“平”指平声字,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一、二声;“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读法是: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

这是他在借鉴古法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平仄音律简化,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读音为一声、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声、四声的归入仄声。这样一来,虽然同样是“两字一顿”,但因为诵读的节奏变化丰富、长短交替,古诗内在的音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在教学中,戴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边体会诗意,边读出节奏韵味。例如: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句,读到“家”的时候,戴老师提醒孩子们:“你们想想,诗人离家有多远,你的声音就可以延长多久。”当读到“回”时,他又说:“离家有多远,回家就有多久。终于回到故乡,你又有了什么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深切品味着“家”,细嚼着“回”,情不自禁地跟着他摇头晃脑,不仅读出了诗的韵味,更读出了诗的意境。

二、何为吟,如何吟

让吟唱走进课堂,充分诵读之后,就是唱和吟 戴老师认为: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诵,以昌其气”,在高声朗读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借鉴。

吟,是中国古诗特有的一种诵读方式。吟,不同于唱,讲究“无腔无调,随意而出”。意在通过吟诗,心中复现情景,领会诗情,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对诗意的个性化表达”。

唱,最能打动孩子的心。唱诗需要音乐的配合,更多的古诗需要老师自己选曲配唱。但选曲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准确理解诗意,曲子要和诗歌的情调吻合;②弦律要简单,易于吟唱;③弦律应高雅古朴,一般不宜选流行歌曲。

三、怎样舞 即借手语表达情意

在教学中,戴老师习惯性地用手势指挥学生吟诵。每到动情处,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学着他的样儿,和他一起舞动起来。戴老师把手语融进读、唱、吟之中,让孩子们能更酣畅更有情趣地抒情;吟唱中再结合手语,还有助于巩固理解,积累内化。另外,在打手语环节中,学生展现即兴发挥的体态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鼓励个性发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四、教——让学生喜欢

戴老师认为: “不管怎样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童心就是诗心,孩子们喜欢,古诗才会有生命”。目的就是唤起孩子对古诗的情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我们当老师的,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喜欢学习,那学习不就成了和游戏、玩耍一样快乐的事了吗?这让我想起简•豪斯顿在《教育可能的人类》中曾说的话:“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偿、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到一切东西”。

有人说,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是人的生命中那个最美、最真的化身。戴老师是用自己的真挚唤醒了诗的灵魂,让她为孩子们绽放出最动人的笑颜。诗如生命,生命如诗,戴老师以一颗如诗的心,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一条古诗教学的成功之路。

听完,学完,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要如何才能真正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呢?怎样才能使古诗的教学在学生那儿实现传承呢?……我觉得,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只有在老师对古诗及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下,才能更好地教学古诗。因此,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我会借鉴戴老师的古诗“吟唱“教学法,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探索教学方法,让古诗教学沐浴在教改的春风中,不断地呈现新的诗篇。让学生们真正喜欢上古诗,并能主动学习,继续传承和发扬我们悠久的诗文化。

15.当前古诗教学漫谈 篇十五

一、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在讲台上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思想, 有感情, 有独立的人格,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教学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放开自己, 放开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究, 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由于古诗短小精悍, 有好些诗学生在孩提时代已会背诵, 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 加以引导, 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 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 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背诗的积极性等。

二、诗意个性化理解

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诵读古诗, 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读, 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古诗意境深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 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 再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 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 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 他们就能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学生通过品读理解, 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 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 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 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 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 抑扬顿挫, 韵味无穷, 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 诗文的意境之美、形象之美, 还可以积累语言, 受到熏陶感染。

三、培养诗趣, 收获成效

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 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 教师要让学生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 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 触发学生的美感, 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 对古诗进行改写。

16.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十六

关键词:鉴赏;感悟;诗词;思考;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57-01

一、古诗词教学目标:

1、提升学生古诗诵读的兴趣,使学生爱读,乐读,读美,读出情感。

2、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够把自己积累的古诗词,运用到平日的作文中,增添作文的色彩。

3、进一步研究古诗词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二、问题解决的主要方法及过程:

1、文献资料法: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和分析,我们通过了解基本的诗意之后,进行思想情感的了解和分析,将其重点思想进行有效的表达和分析,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将诗意和内容有效的结合到古诗词当中去。

文献资料法能够通过历史文献和记载,来研究古诗词当中的背景故事,这样可以透过诗词内容,发现事物本质之后的故事。例如古诗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本诗句是历史的一首名诗,贾岛的诗词风格奇秀,幽静奇特,一番景物的背景中透露出一种闲居野外的心情和情境,让我们感觉到一种背后的自然氛围,我们要考究的历史著名的典故就是关于“推”和“敲”的用法,这个历史故事虽然众所周知,但是对于初次接触古诗词的我们,需要我们去有效的思考和全面掌握其历史背景。我们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的方式去探究,我们可以去了解古典诗词背后的故事,我们翻阅的资料就是《唐诗鉴赏词典》和《西京杂记》,一部正史,一部小说野史类著作,我们将其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去,去探究贾岛本人的性格,他喜欢出去巡游,将所获得灵感有效的融入到对于古诗词的经典当中去,我们体会到了当时时间很深,夜晚很久,周围特别安静,而且诗人将自己的情思融入到了当时的场景当中去,有效的提升了我们对于古诗词的有效感悟。

“推”字是一种主动性的动作,是作者知道和了解了大门未关,所以很兴趣盎然的去推动,也同时说明了寺庙之内的和尚知道寺庙之内少一个人,我们需要等待他回来,夜晚已经很深了,而且门还开着,作者自信门未关,所以可以主动的去推门,去打开自己的心理的愿望,而“敲”是大门已关,僧人无法进门,可能这之前他已经推了一下,但是大门没有打开,所以我们又去敲动,希望人来开门,这就显示了夜晚太深,故事更加有趣,诗意更加耐人寻味。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去,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去研究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提升我们的个人情感和思考,行动研究法的目的就是通过理论和实践行动有效的结合思考,提升自己的个人感悟,更加有效的分析和感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种千年传颂的经典,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佳节时候对亲人的怀念,这是一种思乡之情,也是一种对家人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惋惜等, 如果我们单纯的去理解这种情感,我们无法体会到对于家人和故乡的怀念,也不能有效的体会到对于离开家人和故乡的心情,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有效的去结合实际行动去体会,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接下来,教师就要给学生讲“离别”时的心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那种难以割舍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时离别,感情不同,有积极的在里面,也有低沉的在里面,可无论哪种,里面都潜含着“不舍”二字,这时学生就会意识到,也会将作者感情完全同化到自身中——原来诗人离别时的心境是如此的凄苦!而我们应该如何去珍惜现在呢?

以上就是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运用行动主义学习观的“顺应和同化”去领悟作者情感的全过程,其中学生本身的积极主动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得到的情感和思想就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3、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的目的,就是将古诗词中类似的情感通过有效的表达展现出来,体现我们的一种传统意义上认为的情感,将这种情感投之于以前的古诗词当中去,同时又投之于以后的古诗词当中去,有效的经验能够激发类似的感悟。

《赤壁怀古》是基调是豪迈和奔放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这些词语首先让我们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气势雄浑和宏大画面,豪放派的诗词格调如此豪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带有哀伤色彩的句子,将我们带向一个凄冷与缠绵的情境之中,这两种情感的表达,都是我们通过相关的词汇,进行有效的感悟和凝聚进行表达和展现的,这种经验来自于文字,更来自于对于生活的思考,进行自我的感悟和融汇,同时在创设的情境当中,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平台,将诗歌鉴赏不断的进行深化和升华。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通过课题研究,让小学生接受中华古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李明新 《构建语文主体性课堂教学》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2-03

[2] 内蒙古大学 《古诗词课堂教师教学设计使用手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

[3] 张 磊 《新课程成功教师管理实用手册》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4

17.微课教案:重阳古诗范文 篇十七

谭添媛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尊老敬老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2.了解并积累有关重阳节的诗词。

教学重:积累有关重阳节的诗词。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尊老敬老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有许多传统节日从古代延续至今。你们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2.老师这有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的一首诗,你们看看这首诗指的是哪个节日?(白板出示古诗: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诗里哪一句能让我们看出是重阳节?(出示:日历)

3.重阳节是我们中国很重要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重阳节。(板书:重阳节)

4.你们知道今年的重阳节是哪天吗?(出示:2017年新历10月日历)你们找一找今年的重阳节是哪一天?

二、新授部分

活动一:学习重阳节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同学们,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对重阳节远比现代人更重视,也更感伤,重阳节古人留下了很多诗词,下面我们就来读读有关重阳节的经典古诗。

2.出示诗歌,生有感情的朗读。

3.认识作者王维: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因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王维介绍)

4.理解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5.从诗中你了解了哪些重阳节习俗? 6.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重阳节哪些习俗? 活动二:尊老敬老过重阳

1.刚才我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重阳节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了,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在你们家庭生活中有哪些老年人?(生答: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2.你和你的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关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自由说:经常打电话、周末去看望他们、节日送礼物、节日吃大餐、我给他们捶捶背、捶捶腿、和他们多聊天、一起外出旅游等等)

师小结:听了同学们所说的,让我也感受到了你们家庭生活的和睦温馨。那我们还能为老人们做什么呢?看看屏幕上的图片,看看对你们有没有启示。3.同学们,我们平时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爷爷、奶奶,应该经常地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多听听老人们的劝告,这样我们的爷爷、奶奶会更加高兴,你们说是吗?

在家里,你们经常和爷爷、奶奶在一起,那你们知道爷爷、奶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听听几位老人说了什么?(课件:小采访)有什么感受?

是呀,老人们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他们就希望我们能常回家看看,享受那份天伦之乐。

三、布置作业:回家继续搜集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写到A4纸上,并配上插图。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重阳节的很多知识,增长了见识,还积累了很多有关重阳节的古诗词,老师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每一名同学都能争做一名尊老敬老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节 菊花节 老年节 尊老敬老

上一篇:立白母亲节下一篇:病历检查分科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