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精选17篇)
1.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篇一
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体现
作者:网友提供 文章来源:本站收集 点击数:166 更新时间:2009-4-20 0:27:11 【字体:小 大】
化学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而化学科学素质则由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态度和化学科学品质五要素构成。此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化学内容还应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身心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因此,化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质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背景,辅之以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身心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弄清化学科学素质内涵及基本构成之后,本文将谈一谈有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些尝试。
一、实验教学中的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面广,但难度适中或倾向简单,化学实验教学即有得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习学生形成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得比较熟悉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课标语)。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选择演示实验时,应以 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前提,以符合直观、简单、安全、可靠为基本条件,以规范操作为保障,以帮助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及获取化学知识为目的。如在利用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分析提示原子这一概念之前,如果演示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有利于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原子这一概念。
在演示实验观察过程中,应以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为主。一是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以免学生把化学实验当作“好玩儿”,克服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盲目性;二是指导学生即全面观察,同时又要分清主次。如镁带燃烧,要让学生既观察镁带燃烧发出的强光,同时主要要求学生观察生成物的颜色,以便为后面化学变化这一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最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更重要的是将观察与思维联系起来。如铁钉生锈的实验,实际上是给出了三种假设:
1、铁钉的一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
2、铁钉全部浸没在植物油里;
3、铁钉置放于干燥的空气中。通过观察:
1、中铁钉生锈;
2、3中铁钉未生锈。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铁钉在水和空气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这样,有利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生实验和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是学生实验技能形成很好的途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技能是近乎自动化的动作,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因此,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机会。而且每次实验课要让学生认真准备、参与及总结。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那么,学生实验必须以化学基础知识为基础。因此,应尽可能随教学进度拟好循序渐进训练计划。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要求更高,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设计方案或解题途径适应尽可能让学生拓宽思路,寻找多渠道解决途径,再引导学生从环保、经济等多角度考虑,从而选择最佳方案或途径。这方面的训练阶段的知识或化学实验结束之后进行,同时难度要适中。如学完氧气有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总结鉴别氧气的方法,学生可以列出以下方法:
1、带火星的木条;
2、燃着的木条;
3、点燃的硫等。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方法3不用,因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对人体有害。
1、2理论上都可以用,但1比2更简单、方便,因此,方法1为最佳。可以提醒学生,如果同时鉴别几种气体,通常用方法2。
最后,学生实验规范化也很重要。对学生操作不正确,应给予及时纠正,以防止学生形成错误操作习惯。因此,对学生的规范操作必须严格要求。特别学生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时,应鼓励学生按规范操作多练习几次。相互监督,相互纠错。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
学生实验结束之后,总结很有必要。以便让学生改正错误,发扬优点。另外,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有利于实验技能及化学知识的内化。
二、实验教学中的思想品质素质教育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结合实验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爱护公物,热爱劳动、节约药品,水等教育。通过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化学家的故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科学及爱国主义等教育。如利用道尔顿幼年家境贫寒,12岁便挑起了生活重担,但他坚持自学最后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的故事,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怕挫折、不断努力。
三、实验教学中的身心素质教育
在演示实验中,通过教师从容不迫,紧张有序的示范,可以教育并帮助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实验提供的氛围以及围绕对实验浓厚兴趣,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受限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独立操作实验,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共同完成和讨论实验现象、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验的成功,特别是简单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就感会使他们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反之,失败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失败的原因而重获成功,会带给学生更大的喜悦,使他们对战胜挫折充满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抜的性格。
四、化学实验中的审美素质能力
化学实验是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千变万化的化学变化及多姿多彩的实验仪器分不开的。在实验教学中,装置的整体性会带给学生以整体美,这种美感也有利于实验的规范化。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除了带给学生色彩上的美感,还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遐想。化学变化本身是一种动态的美——由一物质到另一物质的变化,可以说也具有创造美,反应过程的实验现象,除了带给学生视觉上的美感,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在美的感受中去思维。还有实验仪器本身也蕴藏着美,有直线美、曲线美及造型美。甚至我们可以利用一种美的心理去赋予它们无穷无尽的美。
五、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劳动技术素质教育
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本身也是一种对劳动技术的掌握。化学教学目的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日后工作,生活的帮助不言而喻。如学生学会一定浓度的溶液配制,对于我们的农村中学生来说,他们以后回到农村要配制农药肯定有帮助的,甚至可以结合环保知识及农业知识去寻找最佳浓度,学会土壤及水样酸碱性的测定,对于日后学生自己测定土壤、水质的酸碱性,从而合理施肥、合理种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一个有知识的现代化农民不能说没有帮助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主题,如何搞素质教育,在教学的第一线的教师应肩挑重担。本文仅就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提出一些拙见,望广大同仁指导。
2.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篇二
(一)“圆”的基本概念
从“圆”的基本定义来说:一条线段围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行面内旋转三百六十度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圆是一个几何图形,是点和线的一种延伸。中国人对“圆”有特殊的情感,“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丰富的词汇。道家的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中的“圆”,体现了自然及符合规律的运动与主体审美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使其产生了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显著特点,即稳定性、融合性、延续性的特点。
(二)蒙古族舞蹈中的“圆”
蒙古族民间舞蹈与“圆”的结合处处都体现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圆”的特色。蒙古民族对天、地、日、月、四季轮回、循环永恒的圆形运动的象征性表达,是蒙古人民“崇尚圆”的民族心理的呈现。因而,由此为源头发展出的蒙古族舞蹈艺术也多与“圆”结合体现,此类舞蹈刚柔并济、内敛而奔放、高贵而自然,为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蒙古族舞蹈打下基础。每种民族文化的艺术形态,都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对蒙古族舞蹈“圆”的形成进行探讨,也需要结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质加以研究。蒙古族舞蹈中处处有着“圆”的运动轨迹,万变不离其宗。
二、“圆”在蒙古族舞蹈中的体现
(一)“圆”在蒙古族舞蹈舞姿中的体现
蒙古族牧民体魄健硕,脚踏草地,步伐稳重而有力,动作自然而且舒展洒脱,形成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舞姿。比如:蒙古族舞蹈的站姿是重心后倾、身姿矫健,这种沉稳、矫健的体态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以及与“圆”结合体现的结果。“圆”在蒙古族舞蹈舞姿中主要是由手、腰、胸、背、胯来体现的,例如手臂配合着胸背完成的舞姿“拉背”,重心直立后倾,头看斜上方四十五度,大臂与小臂略微弯曲呈两个半圆形,给人沉稳、庄重、稳而有力的感觉,“拉背”舞姿整体就呈现出了与“圆”的密切结合。在舞姿中,上身手臂在身体两侧略微靠前,手臂与身体间处处都体现出了“圆”,让人充分感受到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心胸开阔、热情好客。舞姿组合训练中的勒马手势,两个手臂在胸前,头看向斜上方四十五度,展开胸腔,双手与身体之间体现出了“圆”。在挥鞭舞姿中,上身前倾,左手作勒马手势,右手在身后拉直,舞姿正面手与身体之间就体现出了“圆”。起势中左手回弯放置胯上,右手在身体一侧略微弯曲,脚下打开右腿也略微弯曲,手与身体和脚都体现出了“圆”。
(二)“圆”在蒙古族舞蹈动作中体现
蒙古族舞蹈的动作风格独特,种类繁多,变化多样,手腕、手臂、步伐等动作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柔美、刚强的蒙古族民间舞蹈。在舞蹈过程中肩部动作随着身体的运动与手臂、手腕相互配合衍生出了包括柔臂、硬腕等在内的多种上肢动作。
在肩部动作中,绕肩主要分为双前绕肩、后绕肩、单绕肩和交替绕肩。双前绕肩和后绕肩的动作过程就是一个“立圆”的体现,单绕肩和交替绕肩是在双绕肩的基础上完成的,舞蹈中肩与“圆”的结合体现于“绕”,表达了蒙古族舞蹈的含蓄之美,这类舞蹈动作表现了蒙古女子的温柔以及草原儿女之间的情怀。
在上肢训练中,手腕与手臂体现“圆”的动作主要有绕腕、拉背等,手腕中结合了“圆”产生了绕腕,上下绕圆的运动产生一个“立圆”,给人一种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感觉。绕圆动律是手臂、肩膀、腰部和胯部在不同的音乐节奏里连贯且协调地在各自部位上依照自己的运行路线做弧线运动。这种动作经过变化然后放大,感染力立刻就大大提升了,世人仿佛看到一群来自大草原的骏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放肆奔跑。蒙古族独特的舞蹈动作加上与“圆”的完美结合,使舞蹈动作惟妙惟肖地表现了生命的奔流不息和草原骏马的洒脱与狂野。在蒙古族民间舞蹈中,往往是多种绕圆动律结合起来使用。每一种动律都可以单一地表现在一个舞蹈组合中,而一个舞蹈组合中又可以有多个动律并存。它所展示的形象则更内在含蓄、惟妙惟肖,其独特的韵味也油然而生。
三、结语
3.民俗文化于民族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篇三
1 前言
民族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种类繁多的舞蹈形式,集文化因素、遗存于一体,展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文章试论述民俗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今后舞蹈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指导,以供参考和借鉴。
2 民俗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
2.1 民俗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中国民族舞蹈种类繁多,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考虑,是一种传统文化心态和样式的集合体。不同的舞蹈派系,有着不同的舞蹈语汇系统。鉴于此,在民族舞蹈教学過程中,必须要从内容上保证民族舞蹈渗透这种民俗文化的心态和样式,并将这些内在的东西疑舞蹈语汇的形式分解到课堂教学元素,向学生们讲解,进行训练。此外,民族舞蹈作为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还要兼顾内在民族精神、文化精髓等文化内涵的再传承,讲述民族舞蹈素材的文化渊源,内在民族心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更好地用语言去表现他们。比如:比如,藏族民族舞蹈由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藏族舞蹈独特的体态动律特征,重心偏前,身体微前送或90度的前倾,这是漫长的封建农奴制、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以及喇嘛教迎合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结果。因为地域的辽阔,藏族舞蹈色彩斑斓、风格各异。在表演风格上,“堆谐”朴实自如,踢、踏、悠、摆、跳、翻甩,柔韧多变,稳沉有力。但无论怎样变异,藏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膝部上分别有连续不断的或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不断柔韧的屈伸。连绵不断的颤动或屈伸,在步伐上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其中的“踢踏”和“弦子”、“锅庄”表现最为突出,不同性质的颤动和屈伸是我们在教授时的核心,也是训练展开的着眼点。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强调了对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的把握。
2.2 民俗文化在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体现
在民族舞蹈课堂教学中,教育者通过口传身教的方法,训练学生身体的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舞蹈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舞蹈的动作美感。中国舞蹈是五十六个民族心灵的感应、智慧的结晶、情感的体现,其内涵的民俗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同时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中国民族正是集大成文化于动作表现于一体,以此为元素基础,触类旁通,在新文化形式的演变中构塑新的舞蹈形式,这既符合了文化历史轨迹,同时又体现在对文化的再造。由此,在课堂教学教法中,我们必须要体现出对民俗文化的再造作用,从内容到形式体现时代变迁群众对审美情趣和艺术个性的影响,体现历史、宗教、理论乃至语言因素的时代变化。朱熹曾经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由此,教法的重要性是可见一斑。
第一,语言氛围。在舞蹈教学中,民俗文化形式常常以语言的形式体现在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藏舞中的“拉索”、“呀”,东北秧歌中的“嘿嘿”等等,都是不同地域文化于舞蹈教学中的特殊应用,具有提劲、提神、抒发情感等作用。第二,情境氛围。舞蹈教学中,有用语言难以表达民俗氛围的,此时课借助现代教具——投影仪、电视、电脑等等,通过生动情境的再现,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比如:藏舞学习中,用投影仪投视唐古拉山山脉、民族特有服饰等等,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独到的文化内涵,体味民族舞蹈的真实魅力所在,进而产生对舞蹈内涵的认同度。第三,生活体验。在教授学生民俗舞蹈的时候,条件允许的可携带学生深入民间,体现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生活,加深对舞蹈内涵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4. 创造法。引导学生从模仿阶段进入到创造阶段,是发展舞蹈教学的创造所在,只有去创造美,才能更好地去体现美。让学生自己组合音乐,自主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再由老师去指导、加工、修改,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创作和表现能力。中国民族舞的教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舞蹈文化教育,只有渗透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去把握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舞姿韵律。
2.3 民俗文化在民族舞蹈服饰上的体现
服饰是舞蹈形式的重要体现形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舞蹈的形式和表现。同时,不可置否的是,这些服饰也是中国名俗文化于舞蹈形式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地方风尚习俗和结令性风俗。可以说,在古往今来的漫长岁月中,民俗文化正逐渐以服饰的形式与舞蹈相融一体形成统一的文化品位。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服饰作为民俗文化的代表,在不同的民族舞蹈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像是傣族的筒裙、藏族的长袖袍子、维族的小上衣和大摆裙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舞蹈的韵味及丰厚的文化内涵,必须让学生穿戴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比如在教藏族舞蹈时,可以让学生穿上藏袍,去感受双臂的松弛下垂,感受袖子对指尖的影响,感受脚撩袍子时“似绷非绷”的细腻动作,等等;以此,加深学生对动作规格的掌握。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服饰风格的训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使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民族审美心理自然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深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引发出高昂的学习情趣,并以之为元素,创新、重构一种带有典型意义的民族舞蹈。
3 结论
总之,民族舞蹈作为中国舞蹈系列的一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种类繁多的舞蹈形式,集文化因素、遗存于一体,展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作为一个舞蹈教育者,必须要深刻认识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同时,要以敏锐的眼光,去适应舞蹈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内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精髓所在,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渗透到教学每个环节之中,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玉玲. 浅谈舞蹈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2] 肖梅梅. 提高舞蹈教学质量——非智力因素培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09)
[3] 吕婷. 合作学习及其在幼师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导刊. 2005(08)
[4] 向本涛. 浅议高校舞蹈教学的愉悦式方法[J]. 美与时代. 2005(07)
4.浅谈环境教育在品社教学中的体现 篇四
摘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环境问题的一再出现给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对于环境问题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并在教学中有所体现。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们的道德习惯与伦理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对此,将环境教育纳入品社教学是较为适宜的。在品社教学中,我们要以课本为依托,做到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环境教育、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各种资源来加强环境教育以及通过同学们的身体力行来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环保理念和环境意识,唯其如此,人类和世界的明天才有光明和希望。关键词:环境教育品社教学体现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层出不穷,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森林大量砍伐、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等等,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长江江豚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导致物种危机和某些不良厂家向地下偷排废水等事件更是将环境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环境问题再不能等闲视之,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让孩子们知道当今世界发展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同时我们有责任将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目前,在小学的某些学科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如鄂教版品社二下的“爱护我们的家园”、四上的“家乡的变化”、六下的“只有一个地球”等章节中均有一些关于环境教育的题材,这些内容的开展对于孩子们环境意识的启蒙、强化和提高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作为一名品社老师,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深和拓宽,让孩子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并引导他们以理践行,这样,可让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
一、教学设计中要体现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要以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为前提,学生能否很好地接受并形成良好的环境观念,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精心地进行创造性设计。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板块,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和灵活的体验感悟能力。小学品社教学分为三大模块:基础课程部分、拓展延伸部分、研究性实践部分。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基础课程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延伸,同时研究性实践学习也应贯穿始终。如,我们在教授四下“家乡的水怎么了”这一小节内容时,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家乡的水会受到污染?水资源为什么会减少?水污染和水减少有何危害?并由这些问题联系到我国及整个世界在工农业、居民用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可满足学生对更高层次探索的需求。在研究性实践操作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如针对水质恶化、耕地大量减少、白色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林木资源遭到破坏等效应,寻找原因并撰写成实验报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观察、思维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品社新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新教材中的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是以文字讲解、图片说明并结合活动探究来进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根据小学生的性格、认知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我们在讲授四下“我的发现与担心”一节中的“一幅画引起的思考”这一小节内容之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家乡存在哪些污染状况,这样在讲解这一课时学生有了准备,上课时的效果就比简单的讲述要好许多。再如,当我们给二年级同学讲解“节约水和电”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在讲完课后带领学生们到用水处去观察水龙头关好没有,若没有关好,则叫同学们关好,并教育他们以后用完水要及时关好水龙头,以免造成水的浪费;在节约用电方面,我们可教育学生在天气晴好、中午就餐和放学时要随手关灯并组织学生对此进行检查,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学生们提高了对有关环境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养成了节约水和电的良好习惯。同样,在二年级讲解“变废为宝”这一课时,我们可开展一节动手课,让同学们进行手工制作,将易拉罐制成笔筒,将旧鞋盒做成置物架,将一次性筷子做成相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又减少了浪费,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加强环境教育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涉及到每一个单位、家庭、社会成员,也必然涉及到教育。落实到品社学科上,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
(一)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
在学校里,要加强对与教学有关的环境内容的宣传与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爱护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情感。如,通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教育学生爱护我们的家园、节约水电、爱惜每一张纸、不往江河湖泊中扔倒垃圾、少用塑料袋等等,这些事简单易行,通过课堂讲解学生一般很容易接受,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做到。再者,在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来临之际,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墙、宣传栏、黑板报进行宣传,利用班会时间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观看与环境相关的影视资料等形式来对学生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通过这些视听措施,学生们可加强对环境现状的了解,并在头脑中形成保护环境的相关思想和意识。
(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行动之中,让学生们在活学活用中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观念
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我们要注意指导和督促学生将其所学的有关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让他们通过具体行动来进一步加深、强化保护好环境的思想观念。如,在学习“爱惜每一张纸”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纸是怎样制成的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学生们要爱惜、节约每一张用纸。联系到实际,我们可以教育同学们在教室里不要乱扔纸屑、每一张纸要把它用完、没有用完的本子可集中订起来再用、平时积攒的废纸可送到回收站再加以利用等等,这样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孩子们的节约用纸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用纸方面比以前节约很多。再如,在学习了“保护水资源”这一节之后,我们可以教育并给学生们演示一水多用,即擦洗桌椅的水用来涮洗拖把,然后用来浇花或冲洗厕所;平时用完水龙头即时关掉,遇见有人浪费水时进行制止;洗衣时不用含磷洗衣粉等等,这样同学们的爱水节水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在学习了“爱护小动物”这一节后,我们可在实际中教育同学们要爱护小鸟、小动物,在春天小鸟繁育之时我们在校内给小鸟做窝,遇见有人伤害动物时要及时进行制止、劝说或报警求助;在学习了“人们为地球母亲过节日”这一小节内容之后,在植树节前夕,我们可购进一些小树苗让同学们在校园进行栽种;在保护母亲河日,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家乡的河流情况进行调查并反馈,通过这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学们做到了将书本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同时自己也在具体行动之中养成了关爱环境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和教学相关的环境建设社会活动中去
当今社会,环境建设的成效如何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他们的移风易俗,现行的《品社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之中去,因此,我们的环境教育不应当只局限在校园之内,我们要设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周边、乡村和集镇社区的环境文明建设活动之中,以此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早日实现。
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措施,如,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保护日,在这一天,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晓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再如,现在倡导“低碳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让学生自制一些与低碳生活相关的宣传手册和宣传画报,然后组织他们深入到社区、企业、乡镇等场所,开展节约资源的宣传活动,让更多人来响应和支持这项行动。在节假日,我们还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和污染治理等环保服务和生态建设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提高认识,经受熏陶和锻炼,从而养成积极参与环境文明建设社会活动的情趣和理念。
四、引导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在点滴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细微影响并成就习惯”,要想让同学们将课本所学内化为自身所得,并影响、感染和带动更多人参与环境保护建设行动中来,还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以促其通过平时的点点滴滴来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行动和习惯。
在品社的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和细微之处做起。如,在学校,除前面所提到的节约水电和纸张外,我们还可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不攀折树木、不损坏学校公物等。在外面就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在野外游玩,不燃放鞭炮,不焚烧垃圾、树叶,保护大气环境。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和废弃物,不随地吐痰。在家中,倒垃圾时要做好分类处理,废旧电
池要放入废旧电池回收箱中等等。通过从这些细小方面着手,长期坚持下去,同学们一定会养成热爱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
5.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篇五
论文题目: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系别:软件学院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12网络工程(升)三班学号:1215134046 姓名:谢昊天 任课教师:丁甜甜
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下,由于发展文化和社会的需求,需要培养具有科学与艺术双翼的人才。同时由于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和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的紧密结合,予以美术教育以重要地位。美术教育通过传递美术文化和育人相统一的方式,运用美术手段传达对世界的认识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美的观念。在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和繁荣的今天,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人们在提示美术教育的价值时,往往先通过提示美术的价值来进行。肯定了美术于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地位,也即定立了美术教育于其中的价值地位。
【关键字】
美术教育
美术技能
创造力
心理教育
【正文】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与公民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并受其制约。社会总是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要求,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美术作为造型艺术,因其以一种非语言的通过视觉形象传达信息、感情与观念的行为方式,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由于发展文化和经济的需要,需要继承和发展美术文化的后备人才和美术消费者,社会快速完美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科学与艺术双翼的人。由于人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是现代社会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为了培养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许多发达国家将美术学科列入12年制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中,给予艺术教育以重要地位。社会对美术教育的需求尤为重要。
当今世界,美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普通学校中所具有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传授美术文化,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精神需要,这是美术教育的目的。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美术教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传授人类以美术的方式进行造物的经验,传递应用美术美化生活和以美术的审美眼光观察世界的方法,传授以美术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认识、主观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的方法,使人接受美术的传达。其次,是传递对人类美术文化遗存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和精神的内涵。现代生活离不开美术,培养人接受美术能力,可使美术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进而更好地创造新的美的世界。而且美术知识与美术能力,是现代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受到美术教育的教育是缺憾的不完全的教育。具有美育和智育等一般的教学意义的美术教育思想正逐渐深入人心。美术课的地位迅速提高,美术教育普遍受到重视。美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根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概括地说美术教育就是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它可以让学生理解美术所负载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又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美术手段传达对世界的认识和他们的思想情感、美的观念。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美术教育是具有“传递美术文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做好美术教育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经济模式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工作的机械、零碎和被动。人格被分裂、创造性和主动性被压抑等负面效应,刺激了人们的物欲。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出现通俗化、实用化的倾向。“如何在教育上寻找出一种方法,使我们可以利用西方的科学教育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免去极端物质的流弊呢?”(杜威的演讲)很明显,美术教育具有这样的价值,它能陶冶情操,丰富人性,提高审美情趣,因为美术既可以表现世俗情感,也可以表达人类普遍情感;既可唤起人的生活亲切感,又能激发人的神圣使命感。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造,是一种可感知的、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能领悟到一种符号语言无法企及的异常微妙、深幽、独特和崇高的情感氛围,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整个器官协调活动,身心得到充分发展,而且享受着一种主宰和驾驭事物的自由感和自豪感。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在选题、选材等方面都由自己决定。特别是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从内在需要出发,以强烈的爱、憎等情感对表现对象进行价值选择,同时对活动本身也灌注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情感得以宣泄,正常和高尚的情感得到发展。所以,美术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智育和体育。正如王国维所说,“美育一方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其他教育的手段”。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人能根据自己的意愿从事创造性的活动,而动物只能按生物种属的本能模式活动。但过于强调规范的绝对性、结果的惟一正确性、教学指导的强制性,都对学生的创造性具有极大的危害。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美术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这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
从美术本身的特性来看,创造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而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马蒂斯曾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
美术在特性上是自由的,这是因为比之于社会生活,它更少受到规范的制约,人的很多愿望在社会生活中难以付诸实现,却能在美术创造的虚幻体中得以“实现”。因此,在美术创作中,人能拥有更多更大的自由,获得更多的新价值、新方法的发现。另外,美术创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个体是这一过程的主宰,因而具有较大的能动性,这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而且,这一过程的推进,还必须创造性地解决和运用技术问题。这样,超越自我,追求自由和能动性,就可以使从事美术创作的人获得强烈的创造意识。
三、美术教育的心理教育作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的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良心理受到疗治和矫正,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人侵洞开了门户。”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习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美国小说家欧·享利,构思一画家的墙上画的绿藤叶,支撑着病中少女的生命„„
6.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篇六
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
杨玠玠
语文教学中寓于语言文字训练的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是极其丰富的,有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有反对剥削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无私忘我献身于人民的高尚情操;有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和观点。我们进行教育时不能倾盆大雨,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而是要紧紧扣住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细水长流似的滴灌、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如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渗透的途径,我们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在授课时,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进行思想情操的陶冶,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渗透的方法很多,笔者探索的方法如下:
第一、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会的深意
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都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寓于表现力,这样的富含思想性的文章,在文言文中很多。孔子的《论语》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刘禹锡的《陋室铭》告诉了我们读书人高洁的志趣。周敦颐的《爱莲说》告诉了我们人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境界再高一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我们了解了古人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一千多年后的炎黄子孙更应具备这样的境界,从而更加明确我们今天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近代鲁迅的《藤野先生》让我们充分理解了青年鲁迅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让学生充分认识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的忧国、爱国不只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而是很早就印在了鲁迅的思想深处。
第二、重点分析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注意分析它们,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还记得初中课本上的《荔枝蜜》中的两段话:“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显然,作者写这段话是动了情的,重点抓住“颤”这个词进行分析。“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联系老梁的话“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采花酿蜜,不辞辛劳,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作者被老梁的话猛然一击,情不自禁地做出反应,故是“不禁一颤”,这个“颤”是对辛勤酿就的花蜜,留得香甜在人间的小蜜蜂的赞颂,是对蜜蜂短暂的生命所显示的意义和价值的领悟,所以,紧接着是发自肺腑的赞美,评述蜜蜂对美好人类生活所做出的贡献。
第三、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教学中创设与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历其境之感。如教《士兵突击》那篇小说节选的内容,让一位学生朗读作品有关内容,其他学生想象英雄许三多等的形象、声音和图象结合,分组表演他们训练的三个场面,体现“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展示当代士兵的不畏艰险的特质,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表演得也很投入,对课文内容也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语文课堂既是传播知识又是陶冶情操的阵地,用丰富多样的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吃苦耐劳精神在21世纪中职学生中发杨光大。
7.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篇七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学校体育合作者和设计者, 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无论是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 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最后教育的成果, 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育的能力, 因此, 作为体育教师, 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中要把政治教育之德转化为体育品德贯穿到教学中去, 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和生动的教育形式, 铸造高尚的体育道德, 构成社会正统的人性结构。
1.教师要身体力行体育品德教育, 以教师文雅的谈吐、娴熟优美的体育示范动作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 以及教育的延伸, 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动作作风。
3.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和创新性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展现优秀的教育道德。
4.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的训练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爱国主义品德。
三、要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体育亦然。因此,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 应充分倾听学生的呼声, 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 灵活使用教材内容, 创新教学形式,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良好的爱好, 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 使学生学有所得, 受益终身。
四、加强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是学校的教育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因此, 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友好合作的心理品质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 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两操、两活动, 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 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且根据地区和民族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开展特色体育活动, 提倡小型多样, 注意生动活泼, 讲求实效, 持之以恒, 形成体育素质教育的合力, 造就新一代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
摘要:体育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 应结合体育学科教学,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8.人文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篇八
一、通过历史人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知识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如果离开了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来讲人文精神,那只会造成空洞乏味的说教后果,没有任何意义。如:教学《孔子及其儒家文化》一课时,我首先讲述孔子的生平,然后介绍他的“仁爱”思想,引用《论语》中的记载:有一次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归来,问:“伤人乎?”而不问马,其话语中不正体现出了孔子对人的关怀,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吗?又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的岳飞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明天勤奋学习的目的。从中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学会了求知、学会了与人共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通过悠久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千百年来,这些丰富的遗产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奋勇前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如:教学“古代服饰”时,我让学生了解:服饰能表现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进程,反映每一个时代的特征。通过启发、诱导,可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审美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如:唐代妇女多彩多变的服饰,处处显示出靓丽、浓艳的色彩,各种造型都很丰满,雍容之中显示着富庶,这些,无一不说明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妇女的服饰呈现出包容、开放、自由、进取的文化精神。又如:精美的青铜器、世界奇迹万里长城以及神奇的敦煌飞天……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象征。通过研讨,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了学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无限创造力的民族,在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中国古代的都江堰和大运河的修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是民族创新的表现。在近现代,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毛泽东的“探索”,邓小平的“改革”……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落后的面貌勇于开拓创新的举措。新时期,江泽民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国家就会落后,历史就会倒退。我们还要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精神、展现创新思想,这都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总之,新世纪应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历史教育工作者应牢牢抓住这个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以人为本,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教育学生如何去大胆创新,如何去竞争;教育学生如何诚实守信,如何与他人、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这都是新时期教育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铁力市职业高中)
9.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篇九
亳州市谯城区双沟完全中学 孙敬敬
【摘要】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渐广泛,从而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各校都积极推行多媒体教学,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各种教学课件。通过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表明,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多媒体对感官的作用,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中抽象的、微观的概念或过程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以更加新颖独特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发挥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字】 多媒体 教学 辅助 信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改变了以往简单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更易于学习,加深理解课文,拓宽学习天地,降低学习难度,能有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地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多媒体的出现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更能引
双沟完全中学 孙敬敬
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认为教学中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很好的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运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媒体来创设情景,唤醒学生注意,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讨论,真正把课堂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对学生的质疑给予支持、重视和谅解,从中起到纠正、导航的作用,为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巩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双沟完全中学 孙敬敬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做什么事也做不好。学生学习也是一样,没有兴趣就算坐在教室里,思想也在教室外。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他们求知的内在力量,有兴趣才会引起追求。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特点,有利于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运用多媒体可以将原本固定、呆板、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逼真、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病毒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动画、视频演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计算机中熊猫烧香等病毒的情况,以此来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对计算机病毒的知识的掌握,并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这就很好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很好讲解基本概念更好的落
双沟完全中学 孙敬敬
实课堂训练点,提高教学效果
在以往教学中都是靠老师一笔一画地写出每一个字,即使老师想多给学生一些练习的机会也不可能实现,因为用手写字实在是太慢了,一节课仅有四十分钟,除去讲书本上的内容还剩下多少时间呢?但现在有了多媒体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出示练习题,还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学生也能从练习中巩固新知,这样便大大的提高了我们教学的效果,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
五、多媒体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作为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平时很少到外面去旅游,他们所活动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学校和家乡,当然看到的听到的就比城里的孩子少得多。多媒体可以带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课件制作不当、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的。诸如:课件所显示的文字资料,内容过多且字号过小,密密麻麻充满了整个界面,学生在下面读起来既费时又费力,甚至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预设动画”未进行静音,使文字显示时带有声响,如发出打字声、刹车声等,对学生的观看产生干扰。对更好发挥多媒体课件作用的几点看法 1.加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方法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
双沟完全中学 孙敬敬
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支撑的现代教学观念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简单地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并不是现代教学。现代教学认为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学习源之间交互活动而展开的,因此积极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办法,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关键。
2.过分依赖课件 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不少教师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甚至有很多教师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看成是“镇堂法宝”,将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列为评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致使许多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忽视了对教材的研究。教学中把预先设计好的课件提前输入电脑,然后严格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上课成了执行既定程序,整节课只要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了事。他们忽视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简,讲究实效。
在教学原则中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形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恰当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效,比如:使用传统的教具如挂图、模具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自制课件,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那我们就选择恰当的媒体工具做简单有效的课件。课件制作前要
双沟完全中学 孙敬敬
对课堂教学内容作全面深入的把握,正确定位,抓住切入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着课的需要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随时都可以以各种形态展示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教学。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现在已进入我们每个人的课堂,也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但现在的老师们都知道用多媒体来教学,但在制作中,有的老师完全没有考虑到它只是辅助我们教学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制作中做得很复杂,在课堂上就出现使用率太高,反而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教学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我们要正确合理地运用它,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参考文献:
【1】 王志英:《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效果的调查及分析》 【2】 《中国电化教育》 【3】 《走进信息科学》
10.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篇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按照这一精神,我们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品德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总结自己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的讲授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使纷繁复杂的现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识,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理的指挥调度下,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讲给学生,促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二、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在物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有选择地引入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我国物理学家(包括外籍华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我国物理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学内容。如在讲物体重心时,可以先介绍六千年前的半坡氏族所用的“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明当时我国人民对物体的重心已有认识;在讲光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三、在物理实践课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
物理教学应根据需要,安排好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和不脱离工农群众的思想作风的任务。在物理实践课中,教师要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比如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研究物理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不仅学会物理基本原理,而且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释和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三是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建设的本领。物理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实习,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从事经济工作的本领和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教育环节。
物理教学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建设新貌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特别是充分利用教材介绍我国科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对世界文化史的巨大贡献,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讲经典物理学时,结合介绍古代墨翟和沈括在力学和光学力面的贡献;讲近代物理学时,介绍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等物理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的贡献,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当然也应承认在某些方面由于历史等原因与其他国家还存在一些差距,要适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感,使他们能把目前的学习与将来的四化建设密切联系起来。又如,把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结合到物理教学中去,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他们树立为祖国献
用心 爱心 专心
身的远大理想。再如,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多次遭迫害,监禁在孤岛上达五年,在一切书籍被没收的情况下,他把资料强记在脑子里,终于胜利地回到祖国。在我国西部,一大批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奉献一生,终于使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等等。这些事迹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的崇高感情。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和思想实际,确定德育对教学的要求。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日益成熟,思维能力日益增强,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深度,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实验教学、课外物理兴趣小组活动,甚至是学习环境中,都可以进行德育。如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物理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现念、道德品质,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还有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学态度、对待事业的感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时,不论是讲新课还是复习课,分析实验还是讲解习题,都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讲到祖国的成就要有自豪感,处处表现出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强烈爱国热情。课堂讲授,实验操作时的科学态度,负责精神都是无声的教育,只有教师自己言行一致,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1.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篇十一
一、语文课创新教学要以更新观念为前提
创新是“人类文明之源钱,是新世界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前进之动力,是个人成才之基础。”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而创新的思想观念,又是创新的最初动力,有了坚定明确的创新思想,创新才有动力,才有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革掉以往陈旧的思想意识、不断输入新的思想理念,高度重视创新,并倾注大量的心血,投身到语文课的创新教学中。
1.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教学创新的价值,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的价值,才能不断提高创新教学的能力,并积极的实施创新。一方面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大胆改革图新;另一方面,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坦然面对各方压力。新生事物一开始往往不一定为众人所接受,有时甚至还会遭到多数人的反对。我们应保持宠辱不惊,看大海潮起潮落之心态,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我们要有动态的知识观。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量也在急剧增加;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知识内涵也在不断扩大;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周期日渐缩短…….这种种变化都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随着教改的深入,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和时代韵律,谐改革之节拍。
3.我们要有积极的人才观。当今世界是知识技术竞争的时代。俗话说得好,时代造就人才,而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衡量人才的标准,不仅要看他的学分多少,学历高低,而且更注重他面对新问题的迅速反应和他驾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他对社会的贡献。鉴于此,我们老师肩上的担子就更重,责任会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时,必须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方面,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点,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型人才。
4.我们要有现代化的教学观。拥有现代的教学观以及上文提到的积极人才观都是现代的迫切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我们尊敬的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为我们新时代的教师也应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我们要大胆的改革,摒弃以往“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也要兼顾能力的培养;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力求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语文课教学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
1.教学过程民主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变教师"一言堂"为讲堂和学堂结合,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才与教学活动,自己主动地学习知识。其次,老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思考,敢于质疑,不能以老师为中心一味的讲尊严,不允许学生发表有异于自己的看法。结果,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他们的头脑,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教学方法多样化。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灵活多变的采用多种教学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常用的方法,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开导和思维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个方法的实质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仍要坚持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问题教学法、社会调查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无选择哪种教学法,只要本着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目的,都是可取的。
3.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创新教学的需要,也根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语文课教学仍然只局限在课堂和校内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拓宽教学途径,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份量,让学生抽出时间走出校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充實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识教学与实践并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并举,如果有条件的话搞些研究,就更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法国教育家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因此,发展研究性学习,就在于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不只是只是本身。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也要看思维过程,不能只看结果。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并让学生学会运用自身的能力,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增强学生自身实践的体验。
采用多媒体教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老师也不能仅凭借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生硬的授课,枯燥的讲解,而要和科技高度发展的外界接轨,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老师的聪明才智,掘取更多的知识信息,讲授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打破时空界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这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也让学生多接触一些高科技产品。并学会亲手操作,让他们对一些高科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三.语文课创新教学要以提高老师素质为保证
实施语文课创新教学的关键在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老师是搞好创新教学的关键。
首先,老师要有高尚的情操,要有敬业精神,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刻苦钻研业务,锐意进取,而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把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讨教学的新路子。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角色,把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不是一台电脑,能把"敲"进去的东西机械地存储起来。他们是有头脑、会思维的人,要主宰这个世界,单凭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并不能满足他们一生发展的需要,还有更多的知识技能等着他们以后在工作中去继续学习、掌握。因此,著名教育家培根说过,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总之,语文教学的创新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新的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时代已把创新教学这个课题摆在了每位老师的案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不甘落后。我们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一如既往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我们不仅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还要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使他们能在新世纪喷发自我,创造未来。
12.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篇十二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课堂,审美观念,语言美,审美意识
美意识
一、用一双慧眼去发现课文中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大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从而引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切美好的情感。正如朱光潜所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就着重从父亲的形象和父子情深的主旨来进行审美教育。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先让学生归纳父亲的形象:身体微胖,走路蹒跚,衣着简朴,深爱儿子……我问学生: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父亲爬月台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我接着问:为什么会让你感动?怎么会触动你的灵魂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甚至有的学生眼含泪花,深深感动于父亲的舐犊之情。趁热打铁,为了让学生记忆犹新,我找了两个比较胖的男生上台把文中的情景模拟出来,他们就像文中描写的那样,双手抓住门框,双脚往上缩,身体向左微倾。表演结束后,我让表演的学生谈感受,他们说:很艰难,很费力。我顺势就问全班同学,我们尚且年轻,而作者的父亲是一个老人,这里边又包含了哪些东西呢?学生再一次地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溢于言表:背影凝聚的是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在这里,同学们都能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课文中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父亲深爱儿子,儿子感恩父亲,此情此景,何尝不时时刻刻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都回忆起自己从小到大所受到的父母关爱的事情并动情地把它说出来。在一次次声情并茂的诉说中,学生都感动不已,有的甚至泪流满面,唏嘘不已。那些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生活画面像电影一样闪现在大家眼前:早餐时的一碗热汤,上学路上的一声叮咛,放学门口的一个拥抱,深夜睡前的一句关心———学生在这个课堂上一下子明白了父母的含辛茹苦,良苦用心。可见,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要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美、情感美、人文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触动学生内心的灵魂,让学生将心比心,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学会做人,学会鉴赏真正的美,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这个伟大的社会。
二、用朗读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说,诵读是对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景,体会作者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朗读中亲近文本、理解文意,尤其是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愫,这是最具审美意义的做法。要让学生读进去,走出来,读出言外之意,领会诗文美妙的意境,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心理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如我在教学生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朗读:自由朗读、抽生示范朗读、全班齐读、选择朗读、诵读全文……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作者以清幽宁远的笔调映衬游历的闲适随兴之情,并随作者的描述进入到优美旷远的胜境中。那水的绿、深、清、急之特点和山的高、险、奇、密之景象,动静结合的手法,视觉、听觉的交替运用,描物摹声淋漓尽致,使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水势,形象的绘画与动听的万籁之声融合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尤其是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些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增添了青山绿水的妙趣,而且给了学生以无尽的美好感受。
三、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用审美的意识驰骋自己的思绪,为语文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
读优美的文章,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唯美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情景和形象的感知、感受,就是发挥审美的联想和想象,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被还原成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其中的画面、情景、意向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如在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通过想象,学生似乎感受到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让学生在读中联想作者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运用生活中自己的体验来体悟作者想象中的情景,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尤其是东京留学生赏樱花,盘辫子、学跳舞的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丑态,更让我们想象到当时满腔热忱深爱祖国的鲁迅的气愤之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民族精神,爱国之情荡涤心胸。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感染,引起了内心的震动,净化了心灵,从而激起了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丰富了自己的审美体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13.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篇十三
表象教学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人脑表象机能,运用有效的表象教学法,对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借鉴表象教学的优点,把它运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对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加速了教学进度.
作 者:谭鹏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北京,100088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表象教学 体育舞蹈 作用 影响因素 应用
14.计算机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四
【摘 要】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在舞蹈艺术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能促进舞蹈伴奏音乐的数字化发展,有利于现代数字舞蹈艺术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所以,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探索一条舞蹈教学的思路,使其更适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而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怎样培养健康的未来幼儿教育工作者,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舞蹈;教学;数字化
一、多媒体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指出的:“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他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着明日的社会。”在今天这个高科技的社会里,我们的舞蹈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在这当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并能够适合这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的舞蹈人才。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口头讲解、动作示范来教授舞蹈动作。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多媒体的一些特点和优点是常规教法所没有的,多媒体技术是把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它有着其他媒体无法代替的优越性与科学性,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调用教学所需的各种媒体,使学生同时接受视听等多方位信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观念的改变。利用多媒体的大存储容量、直观性、交互性和共享性来辅助舞蹈教学,对学生掌握舞蹈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促进全面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学习民族舞蹈之前,先放一段介绍各民族风土人情的短片让学生欣赏,学生通过观摩多媒体课件,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不但对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韵律舞姿获得了丰富的感知,而且对各民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服饰等等有了具体的了解。这样一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加深了,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多媒体在舞蹈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利用多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舞蹈教学活动,以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获取新知识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优化资源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精炼、自由、方便控制,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分析以及掌握。对于舞蹈教师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舞蹈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同时可以提高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影像技术,可以让学生自主的观摩舞蹈视频,也可以自我的检查自学后的效果。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中的影像技术可以从多个角度展示不同的舞蹈类型及其文化背景,使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同时,准确的把握舞蹈艺术肢体语言的情感语义和形态构成。
(二)创新舞蹈音乐伴奏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在舞蹈教学中,利用MIDI等现代音乐技术进行舞蹈伴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模式参与到舞蹈基训课的音乐伴奏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基训内容在音乐的渲染下,启发学生对肢体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这样就改变了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成功的艺术体验中增强自信心、激发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之情。声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舞蹈伴奏音乐形象、新颖的音乐内容、丰富的音乐意境和多样的音乐风格等方面的感受和体验的机会,能够加强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同时,对姊妹艺术的欣赏也促进了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深层理解,不同类型音乐的导入和舞蹈形式的结合,增强了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5.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篇十五
良好的开端便是事业成功的一半。教师如能为每一篇课文设计精彩的导人和知识铺垫,那就为教学和思想教育定下了基调。
首先,教者在导人阶段,需要联系课文,翻阅资料,认真设计导语,并发掘其蕴含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讲《雨中登泰山》,教者饱含激情,开启学生的心扉:“同学们,你们游过泰山吗?祖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而以五岳为最,巍巍泰山却是五岳之最,‘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势’便是对它的描绘。而游泰山最令人神往的境界,莫过于克服险境,登上绝顶,领略那‘一览众山小’的壮美、雄奇的风光。”寥寥数语,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由于内心受到感动,情绪被调动,使之初步认识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攀登的凌云壮志的可贵。学习说明文,比较枯燥。但如果引导得法,同样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强烈的学习动力。如学习《巨伞下的城市》,我曾这样导人:“前不久上海召开99科技博览会。在会上,展示了人们运用高新技术制造的各种产品,品种之多,手段之新,令人惊叹。新科技正起着造福人类的巨大作用。今天学习的《巨伞下的城市》中的巨伞,就是运用高科技的结果。那么,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几句开场白,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再枯燥的内容也会使人兴趣无穷。
《荷塘月色》教学之前,介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故事;讲《风景谈》介绍茅盾一生追求进步,病危中不忘申请加人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藤野先生》介绍鲁迅怎样弃医从文,唤起民众的故事,并点明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高尚人格的典范;讲《廉颇蔺相如列传》,介绍司马迁自幼博览群书,后遭宫刑而发愤著书的故事。这些融思想、知识、趣味于一体的故事,可帮助学生树立坚贞果敢、顽强进取、勤奋学习的信心。也为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感情自觉接受人格教育作了很好的铺垫。
同时,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其反映的时代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现了困难。而这些作品同情人民疾苦,针贬时弊,关心祖国的命运,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师对背景的分析介绍,也有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
如韩愈的《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当时社会上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存在着以“从师学习”为耻的不良风气。韩愈却提倡古文运动,热情激励后学,他的标新立异招来了非议。韩愈针对当时的弊病,写了《师说》,阐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针砭了当时的“相师为耻”的风气,告诉人们要端正态度。文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文章所流露的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蔑,这是应该摒弃的。如此介绍写作背景,既让学生学习历史,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懂得正确的学习态度,知道对古代文化遗产应怎样地“拿来”,还帮助学生明白对劳动人民应持的态度。作为教者是不能放弃这个教育学生的机会的。
二、在课文精读阶段中渗透思想教育
其一,对名句理解中渗透思想教育。文章的名句是文章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是文道结合的最佳点之一。让学生理解、记住名言,将大有裨益。学习《松树的风格》把握住“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名言,列举具有松树风格的人的事迹,学生就自然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再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教学中先扣住“先”、“后”、“忧”、“乐”两组反义词,让学生分析、理解、挖掘名言所反映的作者的人格和政治抱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在我们的吟诵中渗人我们的灵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表现了诗人伟大的品格,以此激励学生,心系他人,心忧天下。学会关心他人,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定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名言有助于帮助学生转变教师观。在今天,教师不必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再不要把学生看作被动的等待“灌”的容器。而学生们不必对先生仰视,不敢违半点师命。在尊重教师人格、劳动的前提下,把教师看成一个学习上的顾问、助手,甚至于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这样一来,更有利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使之充满活力和灵性。
其二,在情景创设中的思想教育。情景创设法是指执教者有意识地创造与本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气氛。从心理学上讲,就是让学生在心里形成积极有利的定势。就如同在看一幅生动感人的画一样。可使人思想上受到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教师在分析文章内容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情景创设法。或作绘声绘色的描绘,或穿插有表情的朗读,或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或引导学生回忆旧有的生活感受,以此将学生带如创设的情景中,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自觉受到教育。
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准备好总理的遗像,充满激情讲述总理为新中国鞠躬尽瘁、奋斗终身的事迹,让学生进人情景,教师用充沛的语言渲染气氛,让学生未读文章泪先流,激发学生热爱、怀念总理的感情。学习《枣核》一文,可朗读李白的《静夜思》,吟唱思乡名曲《月之故乡》,把学生自然带人到一种浓浓的思乡气氛中,从而品味出美籍华人思乡之切、思乡之苦、叶落归根的强烈的民族感情。浓郁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流淌在游子的心中,流淌在教师心中,流淌在学生心中,汇成一支动人的心曲。其实,有时候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点然思维的火种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将相和”部分,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热烈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矛盾转化转化双方的心理和态度,从而对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对廉颇从大局出发,勇于认错、勇于改过德尔高尚人格有深刻的认识,并受到教育与感染。
三、在写作指导中渗透思想教育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细想的载体,他们的个性气质、审美情趣、理想追求,无不在作文中流露出来。因此,面对纷繁的社会想象,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学生求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作文教学中,树立“塑魂”的思想,既教书又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文先做人。首先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与祟尚的人格。”让学生做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养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先决条件之一。
其次,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指导学生作文。学完《最后一课》同学们除了被小弗朗士爱国热情感动之外,还会对他没学好法语深切懊恼有所感悟,这时向学生补充有关张海迪、美国作家海伦的故事。让学生写《假如我是海迪》、《假如我只剩三天》,学生能驰骋想象,把“我”将失去光明前对自己过去浪费时光的懊悔,对书籍、对老师、对同学、对亲人的眷恋表露无遗。对理想的追求,不再是苍白无力的表述.而是情真意切的袒露。
第三,让社会上的热点、焦点成为教育学生的材料。抓住热点、焦点,使之成为学生笔下取之不尽的生活材料,并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高中生看新闻,看“焦点访谈”教者也时时介绍社会时事。诸如:党风问题、希望工程问题、语文教育热点等都在学生的讨论之列。让学生勤记、勤看、勤听,有了第一手材料,便会畅所欲言,写出鲜活的文章来。而每写一篇文章,便会受到一次教育,得到一分进步。
第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张孝感先生在《“大语文教育”争议》中指出:“中学语文只有施行‘大语文教育’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文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要真正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这需要面向社会、贴近生活,让学生认识人生、体味人生、了解他人,反思自我。教者曾带学生去工厂参观,看革新的工人们怎样工作,思自我。教者曾带学生去工厂参观,看革新的工人们怎样工作,从而树立创新思想;去农村实践,看农村新貌,自觉接受“吃苦”教育;去商店调查,看经济大潮下商店的繁忙景象,了解新时代人的观念变化。在这以前,他们只是浅显地感受着生活,缺少较为深人的思考,通过实践,他们的思维就变得成熟,更能深切体会人生的滋味。因此,写出的文章立意和内容别开生面。
实践证明,语文确实是一门融语言的工具性、思想的教育性、艺术的陶冶性为一体的育人学科。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就能有效发挥语文教学“以文育人”的优势,深入贯彻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延明.管理新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6.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教育;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53-01
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改进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1、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習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英语学习中的“难记易忘”现象是师生双方都极为头痛的事情语音、词汇、语言点的记忆积累,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经过“初次识记—遗忘—再识记一再遗忘—最后巩固记忆”的记忆过程来完成。教师就须站在学习者的立场耐心地向学生“导”之以“法”,帮助学生找到最佳记忆诀窍如:从点到块记忆法、愉快白信记忆法、瞬间强化记忆法、集中注意专注记忆法、比较归纳记忆法、找最佳时刻加强记忆法、运用遗忘周期反复记忆法等、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了自信,怀着成功感,激发了浓厚的热情,消除了英语学习中的畏怯心理。
三、优化教学设计
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几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地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难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7.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篇十七
竞男女子专修学院音舞组
朱晖
2007年12月12日,对竞男女子学院而言,是一个注定应该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我们酝酿和筹备了几个月的竞男女子学院小草艺术社团终于在这一天成了。那天,对于我这个刚刚北漂而归的舞者而言,更是一个应该感动终身的日子——因为,我被任命为竞男女子学院小草艺术社团首任团长了。那天鲜花盛开,彩旗飘扬,音乐激昂,礼仪庄严……我们尊敬的院长陈竞男女士亲自为艺术社团剪彩,宣布竞男女子学院小草艺术社团成立,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给予我们艺术社团热情的鼓励和殷切的希望。因此,通过在这艺术社团活动当中,我觉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大学校园人文、文化精神缺失的问题,不仅使其成为展示学生才艺的秀场,更要赋予其弥补基础艺术和素质教育薄弱环节的重要意义。现结合我的工作实践,加以整理,以期得到行家的指正。
一、通过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情商;
艺术,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主要是通过音乐、舞蹈、美术或其他一些艺术创造过程,表达同学们内心的感受,交流相互的情感。在此过程中,语言已经次要,各种艺术形式成为学生们交流的主要手段,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在社团中的地位。令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在参加2008年的毕业晚会上的一个现代舞《海那边》,在舞蹈当中有个非常关键的动作,那就是:演员分别从舞台两侧向对方奔过去拥抱,表现亲人久别重逢,抱头痛哭的感人场面,也是舞蹈的高潮部分,可学生拥抱的动作没有表现出重逢的强烈情感,怎么办?于是我耐心地启发同学们,让她们回想:父母千里迢迢送我们来上学,临走时的依依不舍;月圆之夜不能与父母团聚的相思之情……,指导同学们用心体会,并用身体语言去表现,甚至在陈院长的大胆提示下,让同学们在最后的造型中发自内心地喊出:“回来吧!回来吧!回来吧……”顿时,大家仿佛茅塞顿开,找到了那种身心合一的感觉!登上湖南大剧院舞台的那一天,站在舞台的边幕,我们都相当紧张,可当拍岸的海潮声响起,我们用眼神一个接一个传递着鼓励和信心。舞台上我们热切的目光中透露着焦虑,我们用身体动作如泣如诉地讲述骨肉情深与两岸分隔的故事,全场的观众被我们感染了,当我与陈晓玲老师表演的一对相思难见,悲痛欲绝的姐妹那种亲情浓到无法化解时,全场观众的呼吸顿时跟我们一起凝固了,都情不自禁的为我们鼓起了掌。而其他的演员从舞台两侧面对面轮番飞奔交叉拥抱,此时,画外音渐次渐强——“本来就是血脉相连为什么亲情难现/本来就是美好家园为什么隔海难圆/我也盼望你也盼望早日大团圆/为了我们同一个祖先。”观众的掌声再次响起,终于,那种骨肉亲情的相思、生死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渴望以及久别重逢的欣喜被我们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舞台上,观众热泪盈眶,不停地擦拭着泪水,掌声,经久不息。由此可见,我们通过舞蹈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细细欣赏、认真模仿,用心体会,使其内心情感倾注到舞蹈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中去,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下,身心愉悦,灵魂升华,从而不断提高情商水平,培养高尚情操。
二、通过社团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审美品位;
在社团活动中,我们不但需要学生有舞蹈的肢体,更需要有会欣赏的眼睛。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几段舞蹈或者几种技巧,而是擦亮学生鉴赏舞蹈之美的眼睛,提高她们的审美品位。什么是舞蹈鉴赏呢?就其本质来说,舞蹈鉴赏是人们观看舞蹈表演时对人体动态美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具体地说,它是鉴赏者通过作品中所展现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动作、构图、技巧、韵味、表情、音乐所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舞蹈鉴赏的能力,是应该而且必须先于舞蹈动作和技巧的。记得有次我们社团代表学院去参加2007年中国商标节的晚会,为了配合晚会的主题,我们选了一个技术难度很高,感情细腻,以风格柔美而著称的古典群舞《桃夭》,这个舞蹈有汉唐舞蹈的风格,依稀几分踏歌的味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舞蹈需要表演传神,把之子于归的小女子神情刻画得十分深入。因此特别要求舞蹈演员的身段、神韵及舞台表现力要完美的结合,才能充分的诠释舞蹈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表现古典舞,我从身韵入手,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于是我分别细致地训练了学生的“身韵”,学生一开始就立即投入到舞蹈的训练当中,为了加强内在的修养,同学们自觉的在业余的时间进行古典文学的学习。同时对于训练,学生没有丝毫的怨言,在训练中我指导,纠正着每一个演员的动作和表情,一丝不苟的反复示范、反复纠正,在她们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她们毫不保留的对艺术的热爱,一次次高难度的训练,丝毫没有让年轻的舞者动摇,相反,她们每一次都带着十分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个成员对排练十分认真,争取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从她们专注的神情里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们的勤奋与毅力,从单一的动作到连接成一个舞蹈片段,再到完整的舞蹈,经历了一次次的审视,一遍遍的重复,大家在我精心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领悟与技巧,将肢体的律动与音乐的节奏相结合,将情感凝结在手舞足蹈之中。演出获得成功,同学们相互拥抱、喜极而泣。正是同学们在意识上重视,在平常多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逐步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同时在平常生活中注意多观察,并在观察中善于用眼用心用脑,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逐步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通过社团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现在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平时生活中,她们多以自我为中心,从小的家庭养成使他们很少有机会从他人角度考虑、因而个体服从大局等意识淡薄。参加艺术社团活动后,她们不拿工资没有名利,为着共同的特长或者兴趣爱好,为了提高艺术水准获得更好的演出效果,为了一个节目进行分工、合作、训练。记得我曾经编排了一个反映奥运精神的群舞《欢呼祖国奥运年》以及《从头再来》,为了表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以及中国人民面对任何灾难时那种坚毅和不屈的精神,并能勇敢地从头再来,我们设计了一组压杆、顶杆,支撑演员在空中飞旋的动作。压杆、顶杆对于男生来说不是特别的难事,但是在我们女子学院的演员中,硬是全靠女生来完成,而且硬是排练得十分出彩。在学习舞蹈时,鼓励并培养学生有好的学习态度,有刻苦锻炼的意识,也增强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排练开展一段时间后,练基本功成为一种习惯,绝大部分同学不但学会了一些技巧动作, 而且同学们的乐感和协调性都普遍提高,意志更坚定了,更有朝气了,有信心了。因此大家聚在一起跳舞, 精神面貌有所改进,没有同学愿意掉队,在共同配合协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得到提高。
四、通过社团活动可以能够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我们学院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艺术社团,本身即出于对艺术的向往、寄托了自己某种理想。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量得到释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与困惑,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宣泄。并且在这一释放和宣泄的过程,达到精神境界和人格精神的超越和升华。所以我经常会要求同学们闭眼端坐,感受音乐,心情要放松,感受音乐里面传达出来的情感和信息量,同时肢体状态和情绪可以略微自然地流露。我把这种方式叫“舞自心灵”,我认为:“动”是舞蹈表现聪敏的一个形式而已,能不能“智慧”,就要看他们是否“静”得下来,“静”是稳,是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学会思考,才能由内而外的真正的去表现。这次参加天心区首届高校艺术节的舞蹈作品《六月清荷》,我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来排练的。排练当中我反复放着舞蹈作品的音乐,同时启发她们想象六月荷塘的美景:“六月清荷,不施粉黛的天生丽质,无与伦比的脱俗气质;六月清荷,金玉不足喻其贵,冰雪不足喻其洁;六月清荷,花月不足喻其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让她们把自己想象成亭亭玉立的荷花,“有风故作飘摇之态,无风也呈袅娜之姿”的圣洁感觉,在优雅的古典美的音乐伴奏下,姑娘们手中的扇子被纤纤玉手舞动着,真像片片荷叶随风飘动着;反过来红色一面,又像是牵动了瓣瓣荷花。舞台上一群灵动妩媚的女子,一串缓缓流动的音符,在粉荷绿影间,把观众的思绪带到六月荷塘的景致深处,因此在这次比赛中我们获得了银奖,并代表天心区政府参加湖南省2010年元宵晚会,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力争使学生在艺术的社团活动中去体会旋律之美、肢体之美、思想之美,从而感悟人生之美、心灵之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
【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推荐阅读:
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论文10-09
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07-05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体现品德教育10-21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11-12
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11-12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09-12
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7-06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06-20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1-11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