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采集工作室

2024-06-15

文物采集工作室(15篇)

1.文物采集工作室 篇一

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和为规划提供依据,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和闵行区《关于本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一、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

文物普查是国情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物保护的范畴不断扩大,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没有被发现、登记和公布为相应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从而在城乡建设中遭到不合理的拆改,甚至拆除、毁坏。因此,开展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我们要在思想上深刻理解文物普查的重要性,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和重视文物普查工作。

二、文物普查的目标任务

按照闵行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总体目标,将对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具体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等。这次文物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

我镇这次文物普查的对象主要是传统民居、优秀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同时对镇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作一次全面的复查,了解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包括不可移动文物的量化指标、保存与环境现状及其变化情况等。

三、文物普查的实施时间

按照闵行区《关于本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年3月至4月,主要任务是制定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建立文物普查机构,组织动员、培训文物普查工作人员。

第二阶段:年5月至10月,主要任务是分三个工作小组,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展开文物普查,信息采集、资料登录,同时完成已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查工作。

第三阶段:年11月至12月,主要任务是整理汇总普查成果,上报普查成果;同时建立镇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

四,文物普查的组织机构

根据闵行区《关于本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和要求,我镇成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文化管理站,办公室全面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方案实施及普查情况信息的汇总上报。

五,文物普查的队伍建设

提高文物普查的质量,确保普查第一手资料的准确、全面、规范、科学,提高普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关键。具体落实以下措施:

1、挑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落实普查工作,同时抽调文化站工作人员充实到普查工作小组。

2、积极参加区级普查工作培训,同时组织我镇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全面学习文物普查的基本知识,掌握文物普查的基本方法和先进的普查技术。

六,文物普查的经费保障

根据闵行区《关于本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落实好文物普查的专项经费,配备好所需的普查工具。

七,文物普查的宣传工作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工程。要充分利用《之声》报、政务网和会议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文物普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使文物普查家喻户晓,努力开创我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局面。

镇文化站

年三月二十三日

2.文物采集工作室 篇二

关键词:重视,保护,宣传

一、加强领导, 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把文物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作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的通知》精神, 党政一二把手要树立“保护文物, 守土有责”的意识, 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同时对文物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提高和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文物保护意识, 这是搞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使领导干部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增加他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换而言之, 只有领导认识提高了, 意识到了文物的重要性, 他才会大力支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部门的工作才会变得更加顺畅。其次, 建立政府与职能部门领导下的各方面齐抓共管的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 统一运作, 分工负责, 加强协调, 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也要充分发挥市文物管理所的作用, 使之成为协调全市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的权威机构, 特别是规划、城建、公安、海关、工商等成员单位要各尽其职, 各尽所能, 消除“有法而无法依法办事”的怪现象, 更好地作好我市的文物工作。再次, 要加强文物保护队伍的自身建设, 将文物保护队伍打造成一支有组织、有战斗力经得起考验的队伍。逐步探索出一些好的做法, 解决好文物保护过程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协调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关系,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增强法律意识, 不断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合力。总之, 在领导的重视下, 齐抓共管是搞好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保证。

二、加大保护工作力度, 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网络, 完善文物保护措施

为了搞好保护保护工作, 只依靠文物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要充分发挥当地政府领导和普通群众的积极性, 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文物保护网络, 即:横向有各部门的协作, 如文保部门-公安-土地等等, 纵向有政府-文保部门-乡镇文体站-村屯文保员, 从这个横纵立体网络中, 不难看出, 文保部门处在中枢位置, 起到上传下达, 左呼右应的作用。利用文物保护网络, 宣传文物保护。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要重视对文物保护员的培养, 使他成为既是文物保护员, 又是文物保护宣传员, 要建立这样一支长期战斗在一线的队伍就要在政策上、资金上加以扶持, 使文物保护网络体系有一个牢固的基座。

三、文物部门要从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关系出发, 努力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得好, 博物馆建设得好, 直接刺激旅游、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而这些行业发展, 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反过来, 经济发展, 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促进, 为此, 文物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坚决贯彻执行“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 想方设法, 将文物开发利用好, 尽可能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 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用文物的开发利用来招揽各行业顾客, 刺激经济的发展, 在取得经济效益后, 政府再拿出一部分所得来反哺文保部门, 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 加强博物馆场所建设, 政府应加大投入, 使得文物有一个较好的存放点和展出环境, 只有这样, 才能使“合理利用”成为可能。从而为文物创造效益提供更大的便利。

四、适应新形势,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工作, 拓宽渠道, 多管齐下, 齐抓共管

要抓好城市、乡村双条线:在城市中要利用各种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例如:文物部门要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与时俱进, 适应新形势需要, 利用互联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宣传。还要在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上下功夫, 利用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 把各类革命旧址和纪念馆办成教育基地, 既要发挥革命文物场所的旅游作用, 又要发挥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 在旅游活动中加深文物保护的意识。抓好文物市场管理, 做到管放适度, 把宣传文物法作为规范文物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政法职能部门召开专场法制宣传报告会, 编撰各种宣传材料, 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法律常识考试, 知识问答等。共青团部门在青少年中把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同革命历史文物教育相结合, 使青少年在进一步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广播电视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播放专题片、电视系列剧、专题演出、讲座等, 使广大的电视观众在寓教于乐中学到文物法律法规知识。报刊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 大张旗鼓地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揭露违背文物保护法、破坏损坏历史文物遗产的行为, 积极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文化部门要利用各种文艺活动开展宣传, 如专场演出、放映电影、演讲、故事会、通讯、黑板报一条街, 出宣传车, 张贴各种宣传标语口号、散发传单等。街道在开展“五好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市民”等活动中与文物保护法宣传相结合, 深入到每个社区, 每个家庭, 每个市民当中, 起到人人懂法、学法、遵法、用法的目的;在农村要利用“三节”活动、农村大集、村屯文化室、村有线电视网络、村广播、村民集会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 特别是在有文物遗址的周边地区更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文物保护扎实有效。

五、健全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馆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

为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 确保文物的安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结合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现状, 应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馆藏文物管理和使用应做到健全下列制度:馆藏文物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档案制度;库房管理制度;文物出入库、注销和统计制度;文物保养、修复和复制制度;文物安全检查制度;其他文物收藏保管制度。使制度健全、帐目清楚、档案完善、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操作规范。

六、建立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协作联动机制

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是不能再生产资源, 一旦破坏不能挽回, 为保证免费开放的正常运行, 文物所制订了安防、消防、中心控制室、保安、公安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责任制和处理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协作联动机制。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建立防火、防盗保卫包保合同书, 安全防犯工作包保责任合同书等。提高对安全保护工作的认识, 做到居安思危, 以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 实际操作培训, 防患于未然。

3.浅谈文物保护工作 篇三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明确告诉我们,保护和利用文物工作两项根本任务保护是基础,是前提,保护是为了利用,利用是目的、合理利用才能实现有效保护,只有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才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中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贯彻好、落实好。

一、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1、政府工作要到位,政府要把文物保护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和领导,加大维护和经费投入的力度,全面实施“五纳入”工作才能确保文物的安全。

2、政府相关部门要形成统一协作的联动机制。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密切协作和配合,使这种联动机制形成制度,做到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协同作战,共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3、加强文博单位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严格用制度管人管事。文博单位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做到岗位明确,责任明确,责权分明,才能消除混岗、脱岗现象的发生,确保文物的安全。

4、规划好收藏渠道,打击不法收藏。文物部门要跟当地公安部门密切配合,对收藏人员及收藏文物进行登记、造册。组织收藏爱好者交流收藏经验,定期举办文物法制培训班,明确收藏规则,依法进行收藏,对个别不法收藏者依法打击,保护文物的安全。

5、加强文物意识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文物意识。我们始终要将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作为文物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利用各种方式宣传、普及文物法律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二、关于做好文物保护的几点基础性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种条件的制约,玛曲县的文物保护工作存在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滞后,困难和问题多等特点。文物的利用工作尚在起步阶段,许多文物景点“藏在深闺人未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促使文物利用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这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1、加强博物馆建设,提高陈列展览水平。博物馆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是对外宣传的窗口,博物馆通过举办突出地方特色的文物陈列展览,利用现代化的声、光、视频等宣传媒体,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使这些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2、加强文博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首先要加强基础文保单位领导的培训,改变他们看门、守摊子的陈旧的管理理念,让他们的思想观念新起来、活起来,带动职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要加强各类专业人员的培训,如陈列设计人员理念的培训,员工的业务培训、服务人员的礼仪培训等;第三要畅通文博人员流动的渠道,定期使基层文博单位专业人员进高校学习深造,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基层文博单位工作,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当然,文物利用是有前提、有条件的,文物利用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由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决定的,各级各类博物馆的免费开发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次文物利用还必须把保护放在首位,这是由文物不能再生所决定的,任何形式的利用都有可能造成对文物本体直接或间接的损坏,所以文物利用必须把保护放在首位,做到先保护后利用,不保护的利用是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不合理利用,这种不合理的利用,将加速文物遗存的迅速破坏、直至消亡,最后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样的利用要坚决杜绝。

4.文物安全工作自查报告 篇四

XXX区文物管理所安全工作自查报告XX市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根据文体新局会议传达区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及安排布置,结合我所第一季度文物安全自查、巡查情况,现将安全检查情况报告于后:

1、地面文保单位基本情况目前,我区辖区内计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翔**摩崖造像;云霞古刹牌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圣水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东林寺摩崖造像;柳家洞摩崖造像;雷氏百岁牌坊;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钟楼。

2、地面文物检查情况并针对我区地面文保单位实际,结合安全工作计划和业务工作实际,我所组织人员对辖区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点)进行了逐处检查巡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翔**摩崖造像现已完成一期保护配套工程,并已启动《翔**摩崖造像抢险加固保护工程—工程地质勘查及方案设计》工作,目前该处保护情况正常。云霞古刹牌坊保存基本良好,尚待实施规划保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圣水寺,使用单位圣水寺管委会2011年对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厢房修缮工程现已完工,保护状况良好。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钟楼由文物使用单位区府办于2003年5月完成修缮保护,现处于正常保护状态。喻培伦纪念馆于2001年5月由使用单位市人民公园完成排危修缮,保护情况基本良好。

5.文物管理工作年度工作计划 篇五

一、常规性工作狠抓不懈。

1、充分利用节假日、“文化遗产日”、“12.4”法制宣传日、文物普查等大好时机,做好文物法规的宣传工作,全年开展宣传活动不少于5次。

2、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经费,认真完成招商引资工作任务。

3、强化单位“创新”和文物景点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好创建优美环境示范县街道文明劝导和单位软件建议工作,为一举创建达标展劲出力。

4、继续做好文物信息报送工作,力争局网站月均采用信息五条,部分信息报送省市文物网站采用。建成单位站。

5、继续做好东青镇、文昌镇、元坝镇、中土乡等乡镇文体旅游联挂工作。

6、做好地面文物资源点的升级申报工作,从“三普”文物资源点中升级申报一批文保单位。力争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7、配合县内重点项目工程,切实做好现场考古、发掘、清理、调查工作,确保各项重点工程实施文物保护科学决策。

8、做好文物保护“四防”工作(防火、防盗、防毒、防事故的发生),加强地面文物和馆藏文物的安全保护管理,确保实现第21个文物安全年。

9、做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灾后重建完成后的.合理开发利用工作,做好全县文保资源统筹利用,壮大文化产业,让其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完成

根据国家、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安排布置,全面完成我县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崇霞宝塔、红军渡口遗址、中土观音寺、临江寺、寻乐书岩、馆藏文物修复及设备购置,子项目:阳岳寺、紫云宫、云台观)的灾后重建扫尾任务。

1、3月底前完成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灾后重建工程的主体建设工作;

2、8月底前完成各项目竣工验收、决算、审计、环境打造治理等系列工作。

3、12月底前完成文物救灾志、重建志和灾后重建档案的规范建设工作。

三、“三普”第三阶段工作扎实推进

按照国家、省、市统一布置,我县“三普”工作现进入第三阶段,将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成软件装备、查验、数据录入,科学分析分类工作;

2、按照规范要求形成普查工作的各项成果,分类汇总,编写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普查档案资料;

3、编制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按照文物类别、编撰全县文物普查成果一书;

4、建立文物编码、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电子地图系统、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大纲;

6.文化文物旅游工作总结 篇六

半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我局全面贯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实施“文化兴耀”战略,扎实开展“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作表率”活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住机遇,扎实开展“抓创比作”活动。

今年,是区委、区政府实施“文化兴耀”战略的关键一年。我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落实区委、区政府相关会议精神,积极实施“文化兴耀”战略,围绕中心工作,建立了领导包抓联点负责制和检查监督机制,把“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作表率”活动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和动力。一是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结合文化文物旅游工作实际,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文化文物旅游系统“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作表率”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了我局2012年“抓创比作”工作的思路,确定今年各单位的大事实事、重点项目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并就开展“抓创比作”活动进行动员和安排部署。二是围绕“文化兴耀”战略,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系列学习讨论活动,制订了学习制度,为每个干部职工配发了笔记本,指定了学习篇目,要求各单位和全体干部职工要从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事关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以及“文化兴耀”战略的高度,扎实的开展学习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写学习心得体会186篇,共举办学习专栏6处22期,特别是近期组

馆举办元宵节灯谜晚会和元宵节社区广场表演,在区宣传文化中心举办元宵节电影晚会。把我区春节文化活动掀向了高潮。二是《周末群众小舞台》创特色。我局在文化馆综合活动室设立了“周末群众小舞台”固定演出场地,由文化馆负责组织报名,群众自发组织文艺节目开展演出活动,周周评奖,月月评奖,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一方面活动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发现培养我区文艺人才和文艺骨干,壮大文艺队伍。现已演出“五月秦韵”、“六一少儿文艺”等专场10余场,并录制一期在电视台播放。三是文化活动促宣传。通过文化活动来宣传耀州,提高知名度,3月20日,我区组织陕西省美术家协会20多位省内著名美术家来耀采风创作,王西京、吕俊涛和、范华、刁呈健等纷纷为耀州泼墨留作;3月23-24日,中宣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黄永生一行10余人来耀视察调研,我局举办大型综艺原创节目进行汇报演出,制作文化工作PPT专题影像片,印制《耀州铸辉煌》宣传册及原创文艺作品集锦,扩大耀州宣传;3月9日-15日,举办了耀州区“华原杯”群众秦腔大赛,每晚观看群众达3000多人。围绕二月二古庙会,区华原演艺中心在药王故里组织大型演出活动5场;区文化馆组织我区书画作家,民间民俗艺人30多,在文化馆广场进行非遗技能展示,展出作品100余,幅(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为打造全国著名休闲养生旅游胜地加大宣传。

2、特色文化精品打造增添亮点。一是由区华原演艺中心创编的大型红色秦腔剧《照金这片天》在中央电视台记者随剧组下乡采访后,于1月25日(正月初三)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

(二)文物工作

一是把文物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加大田野文物安全检查力度,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半年来全区未发生文物安全事故。二是成功举办了“铜川市5.18国际博物馆日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全市4个区县及8个文博单位参加了启动仪式,共展出展牌60余块,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3000于份,参观群众达5000余人。通过举办这次活动提高了广大市民对博物馆的认识增强了广大市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三是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文物系统内的普查工作已接近尾声。四是按照《耀州古城古民居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我局组织文物专业人员,利用一个月时间,对耀州古城现存的古民居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目前,我区城内现存古民居10家,古树3棵、古城墙现仅存5处遗迹。经区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胜利巷3号等12户保存较好、价值较高的古民居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委托咸阳三木文保古建公司对古民居的现状进行了前期考察,并进行了实地测量,正在制定维修方案。五是文物抢救工程进展顺利,柳公权墓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目前已完成墓冢加大加固,铺设游览道路及广场1800平方米,建成仿古式管理用房及接待用房120平方米,栽植中槐、雪松等大型景观树160颗;安装景观灯24盏,种植草坪900平方米,安装石香案及香炉各一座,建设内容基本完成,项目总投资350万元。整治后柳公权墓综合环境大为改善,环境更加优美。六是文庙大成殿布展项目目前已全面竣工,5月18日举行了隆重的揭像仪式,并对外

工建设秀房沟薛家寨景观桥、薛家寨服务区、香山假日酒店、薛家寨游客服务区、薛家寨客运索道等工程20多个;孙塬镇、照金镇开工建设了养生馆及药王食府、药王广场二期工程、陈家坡红色景观工程、金光大道绿化及亮化、环卫综合整治、子长路路网及排水等工程,使我区重点景区旅游设施条件、环境面貌有了大幅度提升。

(四)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半年来,我区加大了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强化了措施,首先结合我区文化市场工作实际,开展了网吧接纳未成年人整治行动、出版物市场整治行动、华原药市联合整治行动等专项整治活动,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二是加强了二月二古庙会等特殊时期管理,确保药王山二月二庙会等特殊活动安全、健康、有序的进行,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三是完善机了构设施,投资30万元,建立了全省首个文化市场网络监控平台,通过“净网先锋网络文化管理系统”和“全球眼网络视频服务平台”对全区30余家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二十四小时实时监控,提升了全区文化市场技术监管水平和文化行政执法效能,对维护我区文化市场安全、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和保障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帮扶社区(村)近期进展情况

(一)对于包抓的塔坡社区

一是深入塔坡社区摸底调研。我局抽调人员集中一个多月时间深入塔坡社区进行调研摸底。塔坡社区辖区内人口2699人,其中文艺骨干20余人,文艺爱好120人。现有一个三十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二是2月28日协助塔坡社区搞好社区院子硬化工程启动

7.浅析文物管理所管理工作 篇七

现在的管理所在进行知识传递的时候大多通过如下的一些措施进行, 比如放置实物, 展示图画等等。理解特定的文物管理所学术性质, 按一定的文化秩序组织编排, 灵活的分寸把握装饰语言、客观独特的视角阐述, 寓教于乐, 从而满足当代人对知识的渴望、往事的回顾、情感的抚慰、信仰的寄托之需要从而达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和对话这已经成为当代文物管理所建设的时尚标准。

1 不断的健全体制, 将实际方法细致分析

目前对于许多管理所都是实行不收费的方式来供人们使用, 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假如不能有效地管理的话, 就会导致其最初的本意无法实现, 反倒是朝着相反地层面发展。深入的分析, 发现制度不健全是非常关键的内容, 很多机构的制度本身存在弊端, 一些管理机构几乎连最起码的应急方法都没有考虑到, 而过于频繁的参观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参展品质以及保护力度。然而当发生紧急问题的时候, 假如不能有效地处理, 可想而知其带来的影响会有多恶劣。

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预想到各种紧急事件, 然后根据其设定应对方法, 要设置专岗用来解决发生的紧急问题。

在实际开展应对方法的时候, 目前有许多优秀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可以通过限制人数的方法来有效地控制总量, 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维护参观者以及文物和场地装置等相关要素的安全。在避免观众过于集中的同时, 各文物管理所在实施免费开放之后仍然可接受团体预定, 各机构或旅行社可以提前预约, 以便文物管理所方面及时进行调控。为观众提供一个宁静、高雅的参观环境, 同时为观众参观提供全方位服务。

2 确保组织队伍具有优秀的综合素养

从大的层面上来看, 目前, 我们国家在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是, 绝大部分的管理者因为其自身的知识呢里以及专业水平不是很高, 确切的说只能算作是文物的保管人, 只是进行技术含量非常低的物体放置等活动, 不但无法对其进行鉴赏, 同时更没有高效的研究以及使用的能力,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工作的实际收效, 而且也不利于其外在形象的维护。为了顺应文物管理所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 就必须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物管理队伍。其办法无非是两种。

一是邀请文物专家来馆, 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文物鉴定与鉴赏、文物研究和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或者是委派文保部的工作人员到国内文物管理工作搞得好的文物管理所学习考察, 与同行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借鉴与吸收人家的文物管理先进经验, 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是今后文物管理所对外招聘工作人员时, 要重点吸收一些具备文物研究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 充实到文保部工作, 从而增强与壮大文物管理队伍的力量。

3 通过创新思想高效开展机构革新

积极的对文物以管理所开展革新工作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我们需要明确的是, 只有认真的开展改革工作才可以确保管理机构能够更加的富有活力, 进而带动管理事业朝着更加积极高效的方向发展迈进。

一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物文物管理所工作的领导, 理顺政府与文物、文物管理所及世界遗产地等事业单位的关系, 健全和规范文博行业组织。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和要求, 建立适合文博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有利于中国文博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二是深化文物文物管理所等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要调整人员规模和结构, 形成专业门类齐全、梯次结合合理的各类专业人队伍;要构筑和完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完善文物文物管理所事业单位内部领导体制, 建立健全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推行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 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要加大分配制度分配形式和办法。

三是要以《文物保护法》为指导, 加强文物文物管理所事业的法制建设, 健全监督机制, 提高执法水平。

4 认真做好安全思想教育工作

积极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 确保人人都有一种安全意识。要结合具体的时代特征以及发生的不利现象, 要认真地对广大的职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活动, 要确保他们意识到安全保卫活动的意义, 规定所有的员工都要具备最基础的安全思想。结合当前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文物失窃现象, 要通过看电视等等的多项措施来对员工进行积极地教育工作。每年的“全国消防日”, 我们都要制作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板报, 在办公楼和保安营房进行宣传教育, 我们还不定期请消防专家给全院职工进行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和消防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 专家们结合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火灾事故案例, 点评沉痛教训, 确保员工有足够的消防安全思想。

除此之外, 还要对专门的消防工作者进行积极地技能培训工作, 而且保卫科要定期的组织员工对法律制度等进行深入的学习探讨。

8.当前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策略探究 篇八

关键词:文件保护;新形势;问题;策略

最近几年,文物保护事业在国家政策的监督下正逐渐的踏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是文化保护领域的一个好形式。与固有的文物保护工作相比,当今的文物保护工作,无论是保护技术还是保护思想都吸收了全新的科学技术及观点。在进行文物保护的工作过程中,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当今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

1.公众缺乏对文物的保护思想

文物代表了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之所以可以在世界民族中处于不败的地位,首先是我们的民族精神鼓励我们不害怕强权,敢于斗争,逐步的迈向今天的繁荣,我们需要保护好文物,从而给后人提供学习的榜样。让人心寒的是,当今大众对国家文物的保护意识较为欠缺,即使找到文物也不合理的对其进行保护,比如把古碑作为垒墙,更严重的甚至因为自身的利益而破坏文物,损坏保护措施。引起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国家对找到文物者的奖励方法还不够具体完善,使得大众不愿意对其加以保护;二是国家未建立法律法规来宣传文物的保护。

2.保护与开发的不和谐

保护文物的核心价值是文物保护的宗旨,只有关注文物的保护才能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倡导经济的快速进步,常常不注重很多别的方面,文物保护也时常被我们忽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张贴广告、古墙被涂鸦等各种各样的新闻,可见政府对文物保护的忽视;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进步,大面积的征地建楼盘、建立商场,因此把古宅古屋进行拆迁,而还把这种行为称作“破旧立新”。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在保护及开发之间寻找衔接点,不能顾此失彼。

二、新时期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

1.增强群众的文物保护思想

针对群众目前对文物保护思想较为欠缺这一问题,我们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唤醒并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首先是要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从法律的层面上向群众普及文物保护的价值。宣传工作不应只注重普法,教育民众,更应该把实际实例作为指引,比如给群众讲授案例,既能起到鼓励或震慑的作用还能实现比法律条文更加的生动;另外是要建立人人保护文物的社会环境,增强大家的自律意识。这一点要充分使用文化遗产日,以这个为出发点实行各种活动的开展,比如文物展示、讲座及文艺演出,在大家娱乐的同时给大家普及保护文物的思想,并把这些活动通过网络等相关媒体进一步的扩大宣讲。

2.由轻利用重保护向利用保护并重转化

文物保护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程,并不是政府的某一个机构可以掌控及管理的,这需要上级的关注及下级的协作配合才能实现。我们不能很好的开展文物的保护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落后的保护思想,我国以往是轻利用重保护,这引起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不但是执法者的问题,更是很多百姓的疑惑。因为不了解保护的核心意义所在。所以,我们在经济利益面前十分渺小,需给它让道。许多文物保护人员的认识误区是片面的理解文物保护的含义,总认为保护是职责,而利用是别的机构掌管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保护是为了进一步的利用,文物得以全面保存是用好文物的基础,恢复其固有的面貌。既然我们以往轻利用而重保护,那么我们现在应加强对文物利用的關注度,让其给社会提供价值,然而不能过度的进行利用,否则会达到相反的效果。总而言之,利用与保护应是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只有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文物的保护。

3.深入贯彻实施“五纳入”

我们都知道,社会的最终保障是法律,在文物保护领域作为其他方法的后盾,首先应具备健全的文物保护法规法律。只有具备合理的法律,中央根据文化保护提出的“五纳入”才能不仅仅作为会议精神的传达,而具备执行能力。我们应完全遵守“五纳入”的要求,从本质上注重对文物的保护,“五纳入”根本上来说是在各级政府的各种议程中融入文物保护工作,提醒管理人员文物保护与别的建设价值是一样的。

4.注重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自身建设

文物保护工作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人民群众对文物的保护,包括保护已发现的文物并提交给文物机构,这是文物保护的一个关键内容;但更关键的一方面是要对已开发的各种文物进行保护,这是文物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具备保护文物的技术及专业知识,如果不能培养一批高技能、高水平的工作人员,那么文物保护仅仅是纸上谈兵。要构建这样一支队伍,一要吸收人才;二要增强内部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吸收人才就是要给予所有人透明、公平的竞争平台,完善用人机制;同等状况同等待遇,完善分配体系。注重内部人员的自身构建,先要尽全力的供给良好的学习机会,投入一定的财力、人力及物力,从而增强业务水平,从中择优担任关键职务;还要注重文物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及职业道德意识,时刻把文物保护作为核心,主动执法,不徇私枉法。

三、结语

文物是全社会共同具备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不能再生的,我们对其有保护的职责。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阶段,文物保护工作还面临着很多难题,其他方面也是苦难重重,然而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更应看到发展的时机,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突破陈规,勇敢探索。文物保护的每个阶段都有新问题,我们要把利用与保护结合,综合使用法律手段及其他手段,相信文物保护工作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任璐. 刍议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立统一[J]. 青春岁月. 2015(23).

[2] 安静. 浅谈如何打造文物保护标准体系[J]. 才智. 2015(03).

[3] 袁方. 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 科技展望. 2015(18).

[4] 彭山. 浅谈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和要求[J]. 大众文艺. 2015(15).

9.文物工作座谈会简报 篇九

会议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文博机构、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代表汇报近几年在文物保护援外工程和联合考古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外交 部、文化部、教育部、商务部代表分别从外交布局、文化外交、援外体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合作、经费保障等多角度介绍了最新的政策走向。北京、河北、内蒙古、吉林、浙江、湖南、广东、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市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或代表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敦煌研 究院代表就国内文保和考古机构“走出去”的组织方式、经费渠道、学术研究、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刘曙光在总结讲话中指 出,国家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战略,是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的生动体现,文物、考古和历史工作者必须主 动跟上国家战略的节奏,不能缺席。全国文物系统要深入学习国家主席8月17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一带一路”倡议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本内容,进一步统一对于文物保护援外工程与联合考古工作的认识,更加自觉地增强服从国家利益、服务 外交大局的意识,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新起点上把文物保护援外工程与联合考古工作做出新的成绩。

10.文物科科室主要工作职责 篇十

2.负责组织文物法规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工作。

3.负责指导、组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实“四有”流散文物征集、馆藏建档建卡、文物安全、文物鉴定、考古发掘、基建勘探、文物维修工作。

4.负责文物行政执法人员和文博干部的业务培训工作。

5.负责管理文物市场。

6.打击文物犯罪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对文物走私、盗窃活动和各种破坏文物的行为依法查处。

11.关于文物科技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一、文物科技鉴定的必要性

近代历史学家王国维注重新发现,开拓学术研究方法,把乾嘉学派的传统考据和出土新材料结合起来,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成就现代学人治学新境界。当今考古界推崇三重证据法,即实物遗存、文献材料加实验室数据(科技手段)。文物鉴定界有识之士也提出科学鉴定这一概念,即“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科学鉴定”。传统鉴定应是多人组成的鉴定小组共同鉴定,科技鉴定应是联合多种科技方法共同鉴定,这是将失误减少到最小的根本办法。

近年,文物艺术品作为兴趣收藏和理财投资标的,受到社会较多的关注。市场对文物艺术品的需求很大,文物造假应运而生。为了能够以假当真,新近的考古成果和眼学鉴定经验被应用到文物造假行业,新技术新设备也应用到文物复仿制过程,复仿制手段日新月异,文物和其复仿制品的相似特征越来越多,真品和仿品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这种造假是人类技术手段的进步,对文物市场、收藏者、鉴定者而言,却是地雷炸弹。诚然,仿品终究不是真品,仿品也无法代替真品,笔者本人相信,也很羡慕大师、大宗师级鉴定大家的敏锐洞察力和超人感觉,但是对于大多数职业鉴定人员和业余鉴藏家来说,传统的眼学鉴定——即依赖人的感官,眼观为主,辅以鼻嗅、耳闻、手掂,甚至舌舔——其鉴定风险将越来越大。毫不讳言,文物鉴定,可能会成为一门高危职业。科技手段已经介入文物造假过程,科技手段也应当加入到文物鉴定领域,即科技造假,故科技鉴定。科技鉴定是必要的,科学鉴定的理念正获得行内越来越多的认可。

二、科技鉴定和传统鉴定的关系

首先,认识到传统鉴定与科技鉴定各有优缺点。前者,无损、快速便捷;主要依赖鉴定人员鉴定经验的长期累积,鉴定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鉴定人才培养周期长。后者,检测结果客观;有些检测方法需要取样,对器物有一定的损伤;有些方法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有些检测分析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无论传统鉴定还是单一的科技鉴定,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两者应该互补互证,合作发展。传统目鉴和科技鉴定结果不尽相同,有时会有冲突,这种碰撞是好事,至少说明有一方研究得不够,矛盾可以促进双方靠近真相。如,在传统目鉴结论非常统一的情况下,科技鉴定研究人员可以借此检查自己的测试过程,检讨问题所在,修正自己的测试方法,甚至从理论上研究新的解决办法。再如,在科技数据非常完美,多次无误,目鉴中有争议的鉴定人员应该再多找几个同行探讨,以提升自己的鉴定水平。双方合作互补,多些“+”、少一些“-”。双方多沟通,勇于自我检讨、修正、调整,甚至否定再重建。关注最新田野考古报告和技术应用突破的文献都可以帮助双方提高认知水平。

笔者认为,科技鉴定不会取代传统目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科技鉴定只是目鉴的辅助手段,科技鉴定将为目鉴提供越来越多的数据支撑;科技应用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等科技鉴定发展成为完善体系时,才能获得更高的地位。

三、科技鉴定的作用和适用性

文物鉴定主要有年代、材质、作者、产地、工艺、艺术审美、人文历史、社会风俗、价值等方面内涵,其中年代、材质、作者、产地、工艺可归为通常所说的文物真伪鉴定内容,其余属于较高层次的文物鉴赏范畴。文物科技分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主要集中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但从方法原理上看,这些方法均可以辅助文物真伪鉴定。按实际应用效果看,可分为直接测年、综合分析两大类。

顾名思义,直接测年即直接判断出其年龄,现有树木年轮断代法、加速器质谱碳14断代方法、释光测年技术、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古地磁学测年法、铀系同位素断代法、钾一氩断代法、裂变径迹法断代等。目前,文物鉴定领域应用比较成熟的是加速器质谱碳14和释光测年技术。碳14的适用范围是骨头、木材等含碳材质,释光测年技术适用范围是陶瓷器。

综合分析,即通过多种物理、化学方法检测分析,有针对性地获取对象的特征信息,达到判断其属性或范围的目的,如材质分析、成分分析、微观形貌分析、金相分析、结构分析等。材质分析,因某一材质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物理参数是确定的,可针对其中一项或多项进行检测,如物理学中的密度、硬度、折射率三个参数基本可以区分各种宝石、玉石、矿物。成分分析,如陶瓷器通过对胎、釉、彩中常量、微量、痕量元素的分析,经数据库比对,判断其可能的产地和时代;通过对书画颜料、墨、印成分的分析,获取年代和作者相关信息。微观形貌分析,如通过显微镜观察铜器表面,可根据铜锈的结晶形态及生长状态鉴定其真伪,可根据锈蚀状况判断器物埋藏环境;可根据玉石加工微痕判断其加工工艺。金相分析,分析器物热处理过程中发生的相变,判断器物经过的锻炼、淬火、回火等工艺特征。结构分析,如书画载体纸绢结构隐含的年代、产地相关信息。

这两大类科技鉴定方法,直接测年的结果是明确的,误差的存在也是必然的。综合分析方法中,材质鉴定是明确的,应是没有争议的,如激光拉曼技术和红外光谱技术,凭指纹光谱可快速鉴定材质。其余的方法,“否定”的结果是必然的,“肯定”的结果或只是“可能”,如瓷器釉中有氧化锌、氧化锆的含量较高,可以判断釉料中添加了消光剂,是瓷器作伪证据,完全可以凭此“否定”;如在早期书画中发现了晚期合成颜料,考虑是仿品或经修复;再如,某件瓷器胎、釉的成分和某个历史时期某地(窑口)的瓷器接近或基本吻合,这种“肯定”只是可能。

nlc202309012035

对于鉴定方法来说,科技不是万能,每一种方法都有优点和不足,有适用范围和限制。技术方法建立在理论模型上,理论模型往往针对特定对象,如碳14,对于金属器、瓷器、玉器是无能为力的。多种方法联合起来检测分析,尽可能多地获取、解读这些信息,我们就会离真相越来越近。

对于器物而言,除基础研究外,如果明显属于真品或仿品,即行内称之为“开门见山”的,通常没有必要进行科技鉴定分析。同一来源的大量器物只需要挑选若干件不同类型的标本进行检测分析。毕竟,测试可能会对器物产生一定的损伤,测试也需要成本。

四、误差的问题

误差按来源分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物理上定义与实验者主观操作无关的误差为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不精确,或实验方法粗略,或实验原理不完善而产生的,涉及到方法原理、仪器结构等基础技术层面,要减小系统误差,须改良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在原理上更为完善的实验,相对于传统的文博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更新速度大于应用需要。偶然误差是由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的。偶然误差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偏小的概率相同,可以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少,次数越多,这个平均值越接近于真实值。绝对误差是实验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数,绝对误差与真实值的比值为相对误差,因真实值不可知,可用平均实验值代替。

对于直接测年方法,加速器质谱碳14断代方法误差很小,有文献称不超过0.3%±18年,但有人质疑地球大气层碳14的均衡假设。相比碳14,热释光测年误差更大,200年到2000年的标本,理想条件下相对误差5%,相对误差10% - 20%也是正常的。对于新仿品来说,相对误差会更大,如真实年龄为1年,测试结果为3年,绝对误差是2年,相对误差是200%。热释光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有些矿物会出现令人麻烦的“异常衰退”,这些衰退没有规律,其稳定性比理论上计算的差;样品不一定是单一矿物,不能保证有坪,这时只能测一个非常粗糙的古剂量,估计一下样品的新旧;有的样品如陶器之类,古人在烧制时火候不足,温度不够,致使烧好后“热释光时钟”并没有被古人拨回零点;样品可能被热释光灵敏度高的矿物污染。很多时候是样品本身决定了误差。总体来看,热释光方法用来分辨陶瓷新旧、真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断代还需要结合传统的眼学鉴定。

在综合分析中,定性分析一般不存在误差,即便存在也不影响分析结果,如光谱分析中,指纹光谱是唯一的,微小的偏离可以忽略不计。在定量、半定量分析中,很多是统筹考虑多个参数,存在的误差通常也不会影响结论。综合分析中材质鉴别是可靠的,否定结论多是可信的。

五、取样损伤的问题

首先,我们认识到在器物上取样是对器物的一种伤害。相对于取样损伤文物,人们更愿意用新技术、新方法修复、加固文物,或延迟文物老化、衰败进程。笔者认为,如果一件器物存疑,真假难辨,而某种科技手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适当的取样是可以考虑的。以热释光测年技术为例,根据笔者取样案例来看,存在几点有趣的经验:①对于修复品、陶瓷残件或陶瓷碎片,委托人都可以接受;对于完整器,在上面钻取一个绿豆大小的孔洞,多数人需要考虑。②如果同类或相同来源的器物有多件,委托人愿意选择其中一件来取样测试。③如果送鉴物属于仿品的可能性很大,委托人多能承担取样的损伤。④中青年易于接受取样损伤。⑤如果检测结果表明是真品,委托人不会修复取样痕迹,反之,委托人可能会寻求修补损伤。随着文物修复技术的普及,人们对待取样损伤的观念也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承受取样损伤。

基于文物保护的原则,笔者认为,检测结果出来之前,所有送鉴物品都应当以文物待之,工作人员应当尽量减少取样损伤,取样量应止于够用,还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取样不影响器物使用功能,对器物而言,可小残不可废,如盛水器,取样不能影响储水功能。②取样损伤应是封闭的,不能形成开放式伤口,所渭封闭式伤口,即损伤当时定型,不会再扩大、加深,如图一;而开放式伤口,如冲、裂等,随着时间的延长,伤口不断扩大,如图二。③取样应考虑到尽量不影响美观,不影响展陈效果,不减损艺术价值。如人物塑像,应选择底部和背面、侧面不显眼处,当避开正面、头部和重要彩绘、纹饰部位。

六、小仪器、小工具

也能起大作用

谈到科技鉴定,容易使人联想到几十万、数百万的高尖端专用设备,其实几百、几千元的小工具有时也能起大作用。对于人员编制较少、经费不多的鉴定机构,可以选择一些物美价廉的小仪器、小工具。放大镜和聚光小电筒就不必多说,工作人员可能都有。如硬度计,可以很容易让某些合成材料仿制品显形。密度计几分钟就可以把冒充翡翠的B货翡翠、染色马来玉、大理岩等打回原形。查尔斯滤镜、荧光灯对人工染色、注胶的鉴别大有帮助。通过折射仪、偏光镜、分光镜可以了解宝石、矿石的折射率、消光性、吸收光谱等物理参数,辅助真伪鉴定。便携式显微镜,是高仿书画印刷品的克星,是鉴定人员寻找蛛丝马迹的神器。这些小仪器、工具的配置成本很低,或几百、几千元,相对贵的也就万元左右,实用经济,操作简便,维护简单,不需要专门的理科背景,适合小型机构和个人爱好者。

七、科技鉴定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基础研究的积累,科技应用越来越普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1.微损、无损。取样损伤妨碍文物科技鉴定工作的开展。随着光电、电子、光谱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损、无损将成为技术、仪器发展的目标,如X荧光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无损探伤仪等原本就可以无损检测,仪器厂家为了迎合文物领域的特殊需要,增大仪器样品仓空间,或增大有效工作距离,或配置立体支架,其目的就是为了在不用取样的提前下完成科学检测。

2.原位。现场检测的需求越来越多,便携式仪器的研发速度在加快,近年诸如便携式红外光谱仪、便携式拉曼光谱仪、手持X荧光光谱仪等便携式仪器越来越多地用于文物检测分析领域。相对而言,便携式仪器性能(分析精度)不如实验室用固定装备,但也在逐渐提高。

3.快速检测。快速检测也将成为仪器的重要指标,一个费时太多的检测方法或改进或淘汰,如碳14测年,从Beta粒子法改进到加速器质谱技术。材质分析领域,红外光谱和激光拉曼光谱仪检测一个样品只需几分钟时间。

4.多学科交叉、联用。在技术基本原理不变的情况下,仪器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在改进,集多学科多专业于一体,或多种仪器设备联用,如傅立叶红外一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等。仪器设备一机多能、一样多测能够降低购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仪器和样品使用效率。考虑到单一手段的风险和局限性,多学科交叉、仪器联用,多种方法共同分析、同时分析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5.科技鉴定系统分级运作平台的建立。“互联网+”已处风口,考虑全国各地小型单位发展成本以及运行效率,科技鉴定系统分级运作模式可能出现,如国有大型文博单位或科研机构承担大量基础性研究、构建并维护数据库共享平台、完成数据综合分析,地方机构负责数据采集交换、数据初步分析。

作为一名从业者,笔者切身体会到社会各界对文物科技鉴定工作与日俱增的需求,也充分感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近两年我们业内不少文博单位已积极关注或启动这项工作,以全国文物鉴定站系统为例,十年前广东站孤军作战,近两年内蒙、河北、陕西、海南等鉴定站已开展或筹备开展科技鉴定工作,文物科技鉴定队伍在壮大发展,趋势喜人。我国历史悠久,作为灿烂文明的物质载体——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时间跨度长,材质、原料复杂,工艺技术变化多,保存环境差异大,单一的鉴定方法和规律只能解决很少量的现实问题。我们只能从某一点,如某一区域、某种材质、某段时期、某种工艺等,逐渐寻求突破,进而汇集成体系。文物科技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定是一项浩大的、不断完善的工程,需要大量社会资源和多种学科力量共同参与。当今社会,技术快速发展,从实验室研究到广泛应用的时间间隔大为缩短,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对于文物科技鉴定工作,适逢天时地利人和,需求和技术一定能够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12.文物采集工作室 篇十二

一、藏品档案的由来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从材质上来讲, 一般是指写在纸上的文件。这些文件对于今后的实际工作或者某项科研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将这些有价值的文件进行归档、保存, 便形成档案。藏品档案是档案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

从某些角度上来讲, 有些文物藏品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档案。如果要追溯档案的形成, 甲骨文应该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档案雏形, 而纸张的出现是档案发展的飞跃。一路走来, 藏品档案有两种表现形式: (1) 器物上的铭文。档案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石刻, 到书写在简牍和丝织品上的文字, 均记载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是人类社会出现纸之前, 记录信息的一种方式。 (2) 纸张上的文字。自从汉代发明了纸, 便被人们用来写文件, 如信札、手稿、拓片、书籍等, 其本身就是一种档案。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档案。由于它便于整理, 现在被我们广泛运用。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藏品和藏品档案兼有双重性的特点。这些原始的档案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真实记录, 它们本身既是文物, 也是记录历史的档案, 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宝贵材料。

二、藏品档案的重要性

1.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藏品

档案的记录对于我们保护文物安全、复原文物、发挥文物的潜能有着重要作用。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 一旦损坏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而藏品档案就是对藏品的安全提供备查的证据资料。一旦藏品被盗或受损则有案可查, 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而且可以减少提取藏品的次数。古人对文物的研究也是通过记载和实物来进行的, 因此也留下了不少笔记。在万历《神宗实录》中就记载:“神宗时尚食, 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 值钱十万。”此记载虽文字简单, 但却证实了成化斗彩鸡杯的存在。这也说明文字记载对于我们还原历史、研究文物十分有价值。

2. 藏品档案使我们对院藏文物心中有数, 确保文物生命永存。

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是全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8年, 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78处, 其中文化遗产679处, 自然遗产174处,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5处, 分布在145个国家。自2007年11月起, 已经有18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世界遗产公约, 这也说明了有更多的国家重视文物的保护。而这些世界遗产单位所藏文物不计其数, 如沈阳故宫博物院, 是历经380年沧桑的古代建筑, 藏有异彩纷呈的万件文物藏品, 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有完整的档案才能让我们更加了解院藏文物的基本情况, 起到为文物的管理、保护、利用提供参考的作用, 使古老文物永远焕发青春。

3. 藏品档案可以为博物馆各项工作提供依据。

作为真实历史记录集中保管起来的文件材料, 它提供了原始凭证、科学依据和完备真实的信息, 因此它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立足点。科学地利用藏品档案可以为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社会咨询、对外交流等服务, 从而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价值。近些年来, 沈阳故宫博物院凭借藏品档案提供的资料及丰富的文物藏品, 举办了清宫史迹复原陈列、清代帝后生活文物特展、清代宫廷历史文物陈列和多种类型的专题展览, 并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 受到中外观众的赞誉。

4. 藏品档案可以为社会各有关部门开

展多学科理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使历史学术研究不断升华。仅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例, 先后举办“沈阳故宫与世界遗产论坛”、“沈阳故宫建立380年学术研讨会”、“现代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明清之际的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从兴京到盛京”学术研讨会等。藏品档案为系统、便捷、全面地查阅文物提供了方便, 为深化“故宫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5. 藏品档案可以为藏品的保管、养护、修复提供参考。

当文物因为某种原因丢失或者损坏时, 我们可以根据藏品档案对其进行修复。平时保管、养护时, 藏品档案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础信息。近年来, 沈阳故宫博物院根据藏品的材质、特征、现状等情况, 对其进行科学的保管与养护、修复。如我们根据藏品档案对院藏清帝御制匾联、库房内家具陈设、陈列室内损毁文物和古建筑装饰构件、损毁的珍贵书画进行了修复, 使这些稀世文物继续得以保存和利用。

6. 藏品档案可以作为特殊情况和意外事故查考、处理的依据。

藏品档案还起到凭证的作用。藏品若失窃, 藏品档案可以作为追缴藏品的凭证。

三、怎样管好藏品档案

做好藏品档案工作任重而道远。由于其涉及面广、耗时长、任务重、工作琐碎, 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 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1. 制度健全, 是管理好藏品档案的基础。

藏品档案是藏品在征集、鉴定、登记、管理、保护、研究、使用等一系列活动中的真实记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明文规定:“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馆藏文物的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档案制度, 库房管理制度, 出入库、注销和统计制度, 保养、修复和复制制度。”档案工作需要保管、修复、摄影等工作的配合。只有制度健全, 才能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有关文物的信息, 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掌握文物的保护、利用情况, 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管方案。我院制定了《沈阳故宫博物院地下文物库房安全管理制度》、《沈阳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及文物库房内部管理制度》、《沈阳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提取出入库制度》、《沈阳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院外展览管理制度》、《沈阳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档案及文物图片使用、借用制度》、《沈阳故宫博物院保管部文物保管员工作守则》、《沈阳故宫博物院保管部文物编目员工作守则》、《沈阳故宫博物院保管部书画装裱及文物修复人员工作守则》、《保管部定岗定责标准》等。这些制度长期以来行之有效, 是管理好藏品档案的基础。

2. 加强岗位责任制, 确保藏品档案的安全。

13.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工作汇报 篇十三

为了加强我镇不可移动文物点的安全保护,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和市人民政府的要求,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淳口镇已有不可移动文物点十一处,其中市级三处、县级八处,根据我镇不可移动文物分布情况,保护和管理好我镇不可移动文物,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社会事业,现将本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机构

镇人民政府的行政首长为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组长:胡汉堂

副组长:罗昌华

成员:朱书先吴信兰庆华姚良微

二、宣传造势

1、做好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召开专题会议,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人员专门抓,并与文物保护员签订了责任保证书。

2、对文物点周边群众进行文物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为文物点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

三、文物工作开展情况

1、聘请文物保护员(4人),文物安全督查员(3人),对各文物点的安全进行巡查。

2、举办文物保护员法律和文物知识培训,增强保护员的法律意识和文物常识。

3、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工作,特别是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日做好宣传。

4、办公室按合同建立乡镇文物安全检查台账,采取实地巡查、电话巡查的方式,每个月实地巡查一次,电话巡查两次。切实把我镇各个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好,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做到了文物保护纳入政府预算,实行奖惩兑现。

14.文物普查工作汇报11.27 篇十四

调查阶段工作情况报告

(2009年11月 27日)

尊敬的各级领导,文物工作领域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红山区委、区政府对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红山区检查指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级领导和专家多年以来关心和支持红山区文物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红山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是赤峰市的中心城区,也是赤峰市工业、商贸和科教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50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面积202平方公里,总人口43.5万人,辖2镇、11个街道。红山区因城区东北部有一个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史称红山,蒙语为“乌兰哈达”,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的发现地、命名地。悠久的历史衍生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截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前,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单位3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26处。

红山区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历时2年多,在市文化局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圆满完成了普查、复查和数据整理录入工作。现将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强化组织,切实保障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对于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一)健全组织机构。

2006年,红山区被列为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地区,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红山区文物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协调文物普查工作,使第三次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并在技术标准、工作方法、经费管理、组织保障、新技术运用等方面为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开展后,红山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文物普查工作更是高度重视,多次批示,要求各有关部门全力配合文物部门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此次普查任务。

2008年4月,红山区政府下发了《赤峰市红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通知》(赤红政字〔2008〕5号),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正式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的红山区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文化局(以下简称三普办),同时,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方案》(内文物普查〔2007〕1号)的要求,制定了切合红山区实际情况的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对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壮大普查队伍。

红山区境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普查任务繁重。为了更好地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任务,经红山区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赤峰学院研究决定,由赤峰学院历史系和红山区文物管理所组建联合普查队,共同开展红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2008年5月20日,红山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培训暨赤峰学院历史系与红山区文物管理所合作启动仪式在赤峰学院召开。赤峰学院、赤峰市文化局、红山区政府有关领导、红山区文物管理所全体工作人员、赤峰学院历史系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的全体师生和新闻媒体的60余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阐述了国家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意义,对普查工作提出了要求,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我区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普查培训。

为确保普查资料详实无误,红山区三普办在普查队正式进入田野前,对普查队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强化培训,为了使队员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三普办还带领队员们到西水 泉遗址进行实地演练,并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指导。通过室内外相结合的普查培训方式,使队员们对文物普查中的相关标准规范有了细致的领会,夯实了他们的业务知识,保障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大资金投入。

为确保普查工作能够扎实有效的推进,红山区财政对普查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先后投入资金20余万元购臵所需设备。普查办公室为每个普查小组配备了对讲机、GPS定位仪、数码照相机、1:5万地图、指北针等普查设备,改善了普查工作条件,确保了普查结果真实准确。

二、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圆满完成各阶段的普查任务

我区的普查工作分田野调查、复查和室内整理三个阶段进行,在完成前两个阶段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了四个“精心”,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做好普查前期的准备工作。

为了使我区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少走弯路,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红山区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制定了详细的普查计划和工作方案。普查队还查阅了大量现有文史材料,为文物普查工作准备了第一手资料。

(二)精心编制普查工作方案。

为了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红山区政府组织文物部门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在上级文物部门和有关专 家的指导下,详细具体的安排了普查任务、普查路线及工作模式。对红山区全部27个行政村进行了拉网式普查,在普查中,我们坚持实现了“四个不漏”即:不漏一个自然村、不漏一个山头、不漏一个自然河沟、不漏一个台地,做到了“四勤”,即:手勤(多记)、腿勤(多跑)、嘴勤(多问)、脑勤(多思考),确保了普查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三)注重舆论宣传,营造普查氛围。

为了使社会各界了解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红山区文化局精心制作了文物普查宣传策划方案,通过制作板面、图片、印刷文物普查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普查期间,红山区三普办通过内蒙古晨报、赤峰日报、红山晚报、赤峰市广播电台、赤峰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向广大群众介绍文物普查的意义、目的、指导思想和普查对象等。这些宣传,不仅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对文物普查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对文物普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为文物普查工作创造了良好氛围。

(四)做好重点遗址的田野复查工作。

2008年底,红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基本完成,转入到室内资料整理阶段。2009年3月,针对室内整理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普查队再次进入田野进行复查,由于复查任务繁重而人员严重不足,红山区文物管理所再次 和赤峰学院进行联合,对27个行政村中的重点遗址进行复查,并按照相关要求,完成了所有复查项目的文字撰写、GPS测点、平面图及位臵图绘制、登记表填写等。复查工作的顺利完成,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获得了较为翔实的资料。

三、实地调查初见成效,文物普查结硕果

红山区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一直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三普办抢时间、争实效,合理安排,周密部署,在各镇(办)和各有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下,文物普查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普查工作显成效。

红山区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182处,其中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150处,复查遗址点32处,包括古墓葬8处、古建筑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处。全部采集了准确的信息数据,包括文物内涵、图纸、照片、标本等,并制作了电子文本。这次普查,不仅基本摸清了我区文化遗产家底,而且还发现了一处保存较好的、具有重大学术研究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的红山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

(二)野外调查取得重大成果。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发现,可以说是此次野外调查所发现的重要成果。魏家窝铺村位于赤峰市红山区南部,距市区不足20公里,遗址位于魏家窝铺村东北1公里 的山坡上,属于近山坡顶部的三级台地。经专家确认,魏家窝铺遗址是典型的文化性质相对单纯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此遗址规模大、布局完整,对研究红山文化时期居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8年10月,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对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进行了勘测钻探。2009年7月,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部分师生联合组成了考古队对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9月末,完成了今年的发掘和后期整理任务。试发掘区域虽由于曾用作耕地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遗址格局保存完好,对研究红山文化遗址聚落形态,布局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形态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红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规划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自治区三普办、市三普办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并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等重点文物进行重新规划、保护并开发利用。

两年来,在自治区三普办和市三普办领导、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在全体普查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三普工作通过合理调度,科学组织安排,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夯实了基础,摸清了文物家底,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完整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今后保护利用研究文 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提高了文物队伍整体素质,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和知识面,对文物保护理念有了更新更好的理解和实践。

15.文物采集工作室 篇十五

中华民族经历了5000年的发展历程, 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和文明, 在中华大地上拥有大量的历史文物, 保护这些文物, 是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要积极承担的责任, 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文物保护是一项复杂、繁琐、技术含量高的工作, 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国家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团结合作。在经济一体化与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下, 文物保护、利用与管理工作也更加多元化, 研究其工作现状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

一、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在法律法规, 专项资金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保护工作的进行, 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 文物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层文物工作队伍庞大, 人员结构复杂, 并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专业技能上也存在显著区别, 这样就会导致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 一部分的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和机构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教育与培训力度不足, 文物管理缺乏专业性, 管理者参与学习和深造的机会非常少, 从而导致文物保护工作根本适应新时期文物保护的需要。

2. 工作环境不够完善。

一部分的基层文物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落后, 在经费上也无法长时间供给, 缺乏资金支持, 从而导致通讯工具以及交通工具都不够完善, 文物储藏条件很差, 安全预防措施不够, 文物管理安全隐患多。

3. 缺乏完整的管理体制。

从我国各个地区的文物管理工作现状来看,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差异, 从而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机构工作水平也参差不齐, 并且文物管理者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也存在区别。而这些差异导致目前我国文物管理工作依旧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 以及完整地管理体制, 基层单位内部人员繁多, 冗余, 人员管理难度大, 在区域文物调查、资料整理以及文物保护法则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4. 经费短缺。

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和支持, 但是受到管理体制的制约, 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经费主要是通过政府支持获得的, 在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一部分地区政府在文物方面重视力度不够, 从而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效果并不尽人意, 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 文物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导致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开展难度更大。

5. 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

宣传力度不够, 导致文物管理部门内部的工作者重视程度不足, 《文物保护法》落实效果并不尽人意, 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不足, 在文物管理中无法更好的配合管理者, 建议形成一个规范的网络体系, 很多文物被破坏, 被侵占, 司法部门打击犯罪行为的力度不够, 犯罪行为屡禁不止。

二、强化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措施

从以上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看,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改革与完善, 已经迫在眉睫。下面针对强化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1. 强化管理意识, 健全法律体系。

首先, 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必须要认识到文物管理的重要性, 要看到自己的责任, 将其纳入到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中, 要深度宣传《文物保护法》, 将保护法彻底贯彻落实下去, 并且要有目的、有规划的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当地政府要给予文物保护工作大力支持, 要制定可行性的管理策略, 要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以土地、工商、公安等内容的管理体系, 全面杜绝文物破坏, 文物丢失的问题, 制止一切文物破坏行为, 真正做到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2. 文物部门要积极主动适时应变。

文物部门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 要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对策, 要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建立“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的保护原则, 积极主动的配合当地政府的各项政策落实, 关注基层工作者的思想变化与教育培新工作。定期开展文物检查与维修工作, 在重大挖掘项目的建设上, 需要率先进行文物勘探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反映给上级部门, 获得批准之后, 在进行深入挖掘。

3. 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

首先, 我们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 合理利用文物, 做好保护和利用的完美结合。其次, 为了把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多、更好的展示出来, 在坚持有效保护文物的基础上, 将目前尚且分散、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的文物旅游点连成线, 形成片, 形成整体资源优势, 既吸引游客又利于保护管理, 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做到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有机统一。再次, 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 那么, 旅游区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 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 这对国家、企业来说都是一件有益的事。

结束语

文物保护工作并不是一个部门, 一个政府的事情, 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合作。尤其是基层文物保护工作, 受到经济与科技条件的制约,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难度更大, 文物保护观念普及更难, 本文从现阶段我国基层文物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具体保护对策, 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也能够更好的促进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挥。

摘要: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会遗留下来大量的历史文物和遗迹,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 也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历史的见证, 是一个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文物的珍贵不仅仅是他们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主要是因为它们承载了丰富的人类历史, 是人们掌握自己国家发展命脉, 研究国家历史的重要资料。保护文化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也是文物保管机构以及工作作人员的使命。

关键词:基层文物,文物保护,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孙桂花.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史志, 2015 (02) .

[2]段灿英.浅谈怎样做好新时期文物保护管理工作[J].神州, 2013 (32) .

上一篇:如何创作基于产品的广告词下一篇:有关新年的英语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