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共17篇)(共17篇)
1.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 篇一
“主体”的英语单词是 “subject” ,来源于拉丁词 “ subjectus ”,《辞海》对它的解释之一为:哲学术语,同“客体”相对,构成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指认识者(人),客体指作为主体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客观事物。主体具有意识性、自觉能动性等基本特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明确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说,如何确立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是我们当前转变教学观念的一个基本点。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
长期以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常常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明显的主体行为),学生的任务是学(似乎带有某种被动性质)。所以,教师们往往热衷于“满堂灌”,采取“填鸭式”,搞“一言堂”,形成了一个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在这以教师为中心,课文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支配下,教师研究的是教法,而忽略了学法的研究。即使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许多人往往还只是注重研究如何“教”。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备课,认认真真上课,语法规则一条条,课文讲解一句句,课后练习一堆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讲到底,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收效甚微。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说:“外语教学要在观念、方法上进行更新、改变,以适应我国进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了改变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建立以“Learning-centeredness”、“Learner-centeredness”、“Self-directed teaching”、“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立足点转换为以“学”为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英语教学的成效,不是单由教师决定的,主要在于学生的学。David Nunan 在 The Self-directed Teacher一书中运用了这句话: “ I dunno” Jimmy said, “ I forget what I was taught. I only remember what I’ve learnt.” ( Patrick White ) 全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北外刘润清教授说:“English can’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 例如, 在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法上,我们要将数十年单一的 T → Ss 模式转换为 T → Ss ;T → S ;Ss → T ; S → T ; S → S ; S → Ss ; Ss → S ;Ss → Ss 立体的、多方位的、网络式的课堂英语交际型结构,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所,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与学是学习行为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是为了学。教学活动的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作用。英语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的角色和作用结合起来才构成教学整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加的,是英语学科实践活动和英语知识认识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内容,理解和熟悉教材,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交际,吸收学生参与,以保证课堂教学交际化,开展师生之间的多向交际,帮助学生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uglas Brown在1983年就为外语教学下了定义:“Teaching is guiding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enabling the learner to learn, setting the condition for learning.”作为教师 ( teacher ) 的解释词“facilitator”已为我国外语界广泛认同,教师是“引导者”,是“助学者”,是帮助学生学,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英语教学氛围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五层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所重视,并已经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是一些期待着教师把他们当作“大人”的青少年,如果教师一直认为,学生是“小孩”,学生的期待就得不到满足,教师也会产生“居高临下”的态度,如果教师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那就看不到学生的潜能和主动精神,也就不会把学生看成值得尊重的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并对他们充满关心和期待,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期待通过言词交际和非言词交际传达给学生,会使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因而提高学习效益,重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是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我们英语学科深化教改的重点。罗森塔尔效应( Rosenthal Effect ) 和霍桑效应 ( Hawthorne Effect ) 都证明了人是需要关心和尊重的。确立学生是英语学习主体的意识,就要求我们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人”,是有自觉能动性的人,是有一定认识能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四、不断探索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的认识规律
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识规律,在研究“学” 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均符合英语学科的认识规律。教师的教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法,学习方法正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不正确不仅费时费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教师的教法应当符合学生的学法。教师应当根据英语学习的规律研究教法。例如,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应当按照量力性原则安排每节授课内容;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听、说、读、写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果,教师要有效地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根据记忆规律,教师不仅在讲新课时要有计划地以新带旧,使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还要指导学生平时如何进行复习,达到温故知新,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注重学生英语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还受到“情感智商”的制约与影响。“情商”( EQ )是相对于“智商”( IQ )而言的。过去,人们仅依据“智商”测试来判断人的素质。但事实证明“智商”高低与人的成功与否难以划上等号。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还应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学习过程的真正动力。他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主张围绕学习兴趣组织学生的学习,在成功地探索未知中,获得满足感和愉快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部动机,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入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乐于学习,刻苦钻研,并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负担。同时我们应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巧妙地运用鼓励性、激励性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树立自信心,从而转入进一步学好英语的新的动机。这种方法可以用下图表示:
我们认为,教师应着眼于从生命内部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学生的情意力量,从而使教学进入学生善于自我管理和高效自学的良性循环中。
当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全球化,使英语教学有了特殊的重要地位。为此,我们中学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 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必要的反思。多年来,我们学校英语高考成绩名列苏州市乃至江苏省前茅,为全国重点外语院校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外语人才,这些成绩取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这不仅仅是提高了英语教学成绩,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之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需要。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泽诞)
2.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 篇二
也许是现在科技进步了, 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没有为了资料去图书馆或书店查询的热情, 坐在电脑前, 登录网络搜索就得到了。由于方法越来越简单, 学生们就变得越来越慵懒, 不再看书, 不再去书店买书, 更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了。
对于丰富的媒介, 教师应对学生正确引导, 让学生在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的同时具有目的性, 并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紧密结合,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一门学科开始前, 第一节课教师先不要急于讲授教学内容, 而是应对学生分析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所学专业, 或者知之甚少。教师应当从专业内容、教学目标、社会应用领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有宏观认识, 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在介绍完成之后, 教师要留作业, 作业就是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专业资料, 通过学生自主寻找资料的过程, 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的了解, 进一步深入理解教学目的。只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学习中来, 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才能让即将展开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 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质, 采用全员参与的探究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懒惰, 缺少主动性, 只愿意等现成的。现在的学生不愿去思考, 急于得到答案, 然后去记住答案。由于缺少思维过程, 这样即使得到答案, 但很快又忘记了。限于模仿, 创意能力越来越缺乏。不能将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 这样学知识是不能牢固的。
专业课程, 涵盖了多种学科。除了要在专业技术方面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之外, 更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 既要有好的创意, 又要通过技术手段呈现, 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专业。
实现创意的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在这里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要求结果精彩。不像1加1等于2, 一种结果是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实现的。一个人每次做的不尽相同, 几个人做一个案例, 结果也不尽相同。评判标准是只要具有好的创意, 完美的构图、色彩等美术要素, 同时具备完整性即是好作品。完成好的作品, 技术的实现并不是最难的, 难就难在创意上。创意从哪里来呢? 他来自知识的积累, 也是在个体智慧的碰撞中得以产生。
在制作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由5、6名成员组成, 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作品, 大家一起探讨, 在探讨过程中, 对每一个建议或想法深入研究, 最后敲定一个可行性方案。这个方案由于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并通过的, 比教师硬性的规定更符合学生的制作心理, 制作起来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热情。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都争着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出来。通过探究, 学生们会发现一些问题, 由于他们的想法海阔天空,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到, 怎么办? 首先, 学生们自己研究解决方法, 看看用老师讲到的知识是否可以触类旁通。其次, 有的学生自己就去查找相关资源来进行解决, 这也正是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如果以上两种方法还没有解决, 这时, 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过程评价了。
三、过程性评价是通过对各种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成果的评价, 最后给出正确结论
通常的讲授法, 填压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了。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出人出耳朵, 好像讲的知识都听进去了, 懂了, 但其实没走心, 回头问一下, 什么都不知。教师在前面讲得非常辛苦, 但结果远不尽人意, 达不到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不好。一名好的教师, 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那怎样学生才能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记忆深刻呢, 那就是课堂一定要互动起来。学生自己参与进来, 那么不论是讨论的过程, 哪怕是学生错误的结论, 都会使学生记忆深刻, 教师再实时地进行评价, 进而给出正确结果, 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 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 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 找到解决方案。学生在困扰时, 通过查找也不能得以解决的问题, 被老师一语道破, 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会豁然开朗, 原来还可以这样, 问什么我们没想到呢。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 学生学习到了思考的技巧, 不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是没有找对方法。从而,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激发了再创作的欲望。使得学习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拓展分析, 将知识延伸, 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 又拓展了思维。这是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由于问题是在思考中出现, 并得以解决, 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环节印象深刻, 不必死记硬背就牢记于心了, 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2013年国家技能大赛的集训中, 我对于参加集训的学生应用了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我为参加集训的学生制定好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目标的实现靠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 学生通过探究学习, 将阶段成果反馈, 我给出评价, 指出优缺点, 学生再完善。这样反复进行, 最终学生通过市赛选拔, 省赛选拔, 获得代表全省参加国赛的资格, 并在国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获奖的学生都去北京的中国知名企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深造。我为他们的成绩自豪, 更让我欣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帮助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探究中拓展了思维, 在获得成就中树立了自信心, 明确了什么是自己要的, 并为之去努力。
综上,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过程性评价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手段, 他以坚实的专业技术, 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 使学习者主动参与, 教师实时进行评价拓展, 能够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 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形成和职业生涯发展,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探究学习、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 获得成就感。
关键词:自主,探究,评价,激发,自信,人生观,成就感
参考文献
[1]高强.影视动画实例详解:3ds Max和After Effects综合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06.
3.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 篇三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兴趣;器乐;想象力;创造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可见,学习动机反映着个人某些需求,它通常表现为渴求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浓厚的求学欲望,以及探究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激发其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从“受体”向“主体”转变,是构建中学音乐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
一、给学生广阔的音乐视野,以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认为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唱”。一个好的音乐教师是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教会学生唱会一首歌。而应在音乐这个圣殿的教学活动中,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孩子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只有插了上音乐翅膀的孩子才能心随乐动。才会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雪绒花》是美国音乐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歌曲优美、舒缓、轻柔。它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主人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唱《雪绒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就是指导学生用恬静、优美的声音唱好这首歌。为此,我一开始就设计了课前欣赏《do re mi 》以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兴趣。随后我从电影《音乐之声》入手,让学生对影片产生好奇感,这时在播放《雪绒花》这首歌的片断时,学生欣赏起来就显得十分关注。在欣赏电影片断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注重歌曲的表现形式,并对《音乐之声》中的三首插曲《孤独的牧羊人》、《do re mi》和《雪绒花》的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以拓展学生思维。由于一开始就拓宽了孩子们的音乐视野,激发了他们对作品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也就能很快地把握了音乐作品、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意境、领略到音乐作品的无穷魅力。
二、给学生广泛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让孩子成为音乐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表现的机会,被动听讲,造成学生发展的片面性。一提及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有些音乐教师就有两个担忧:一是怕“不唱”,课堂上一遍“寂静”,形成不了彼此交流的教学对话;二是怕“乱唱”,课堂变成了“菜市场”,个别学生趁机调皮捣乱而浪费时间。但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着丰富个性和不断发展的主体。压抑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叶澜教授倡导“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有了生命活力,学生就能在课堂上体验积极的人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因此,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在构建中学音乐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时,我们根据音乐课堂教学的特点,把每一堂音乐课设计为“听”、“唱”、“练”三大环节,“听”——把歌唱家的原唱引进课堂,让学生产生美的愉悦,以唤醒他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以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参与感;“唱”——引导学生从“我欲”心理走向“我能”的行为,以满足其DIY的参与感;“练”——给学生一个完善自我的空间,正如学生对这一阶段形容的那样,“我的地盘,我作主。”在“练”中发现问题,在“练”中产生PK,以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完成从“受体”向“主体”转变。
《青春舞曲》是新疆风格的民歌。四四拍子,曲调活泼、跳跃,表现了新疆人民欢乐的心情。本课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为主要形式。教学中,安排了“唱谱、唱词、电子琴弹奏、舞蹈”的系列实践活动。各个环节学生都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体验的趋向,较好地完成了歌曲的学唱、表现、创作等教学目标。
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他们的主动参与感也随之就增强。这种参与感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同时也表现在课余中。在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我体会到了,学生收集音乐资料的乐趣。有的同学把流行一时的F4音乐播放器拿出来,了解演唱者的背景,他们的星路。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期间,一部又一部的催人泪下、撼人心弦、励志向上音乐作品运世而生。那感人的画面,那牵动每个人心灵的歌词,那激昂向上的旋律,写出了人们的真情实感。我及时地把这一新的信息、新的主题、新的歌曲引进了课堂。由于在现实中学生受到大地震的强烈冲击,加之我在课堂上的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情感,他们纷纷主动的去采集在电视中看到的和听到的关于“汶川大地震”时期的音乐作品。并将它们带入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学习。这样以来,学生不仅从中得到了一次新的爱心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对音乐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给学生充分的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孩子们享受到做学习主人的成功和欢乐
卡尔·奥尔夫认为:“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人们的亲身参与,自发地、自然地获得。” “音乐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把人人皆原本具有的潜能唤醒、诱发出来。”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任何成功都是一种无尽的情趣力量,是一种情感满足和享受。在教学时,应时时让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成功的欢乐。
《北京的金山上》一课的舞蹈创编环节,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进行的音乐创造活动。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在学生的眼里是美好、可爱的。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丰富的联想结合在一起,创作出精彩的舞蹈。让他们在课堂上作了充分的展示,从而在“激励、唤醒、鼓励”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主导,更好的贯彻学校艺术教育理念, 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将乐器“口琴”融入其中,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以口琴的学习、表演和交流为实践。口琴社团成立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具有娱乐性的活动,填补了学校音乐活动偏少的空缺,同时,社团正在着力培养优秀的口琴表演者,社团文化气氛颇为活跃。
社团成员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大大小小的才艺表演、演出,经常活跃在学校文艺舞台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与喜爱。社团自身开展的各项活动也都受到广大师生的关心和支持,活动成效受到一致好评。社团将继续努力,为更多喜欢口琴的同学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为各项社团活动增添音乐的活力。
4.如何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篇四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重师评、轻自评,重科学知识、轻实践创新,重共性、轻个体,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新的教学评价与此不同,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用有效的评价方式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客观公正地评价对学生具有重要作用。新的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把评价融进日常生活,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
体作用
2.1 课堂教学评价: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评课
上完每节课,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对课谈谈感受,他们说的虽然深浅不一,也不是完全正确,但说出的却是他们的心声。在评课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评价教师的教,还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使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评价的主体。
2.2 学生作业评价:多多鼓励,自主开放
为班里的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小小评价本。这个本子的评价功能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每天自评一次,自评的主要项目是纪律、卫生、听、说、读、写、算等7项。每天根据自己的表现给7个项目涂上不同颜色的星。主要有3个等级,分别为真棒——红星,真行——黄星,加油——绿星。每周数一次红星多少,黄星多少,绿星多少,在全班评出红星最多的,发给一颗周冠军的星级标志。一个月4个星期下来再评选出月冠军。所以,得到了周冠军的并不意味着就能拿到月冠军,要保住冠军位置,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要努力。小本子上专门留出“老师的话”“家长的期盼”“同学的鼓励”几个板块。一周统一收上来一次,教师做完一个简单的评价后,同学之间可以写上些鼓励性的话语,然后由学生把本子带回家去再由家长来完成他们的工作。
语文作业形式多样,批改时写一两句简单的评语,和学生聊聊天,比简单的ABCD要有效得多。例如在批改作文时写好恰当的评语,再留给学生一个写评语的空间,学生在作业本发回来以后,对照评语重新阅读自己的作文,写出自己的评语,就是通过这个小小的评价本给老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它像一本通讯录及时传递信息,同时也记载喜、怒、哀、乐,承载希望与收获。
2.3 应试:灵活多样
甄别选拔是传统教学评价的表征。只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的教学评价不仅给学生身心发展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同时也违背了教育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评价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更要注重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是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手段。
灵活处理考试结果,尊重学生。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改进建议,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不用百分制量化、表示评价结果,不排名次,而是用“你真棒”“学得不错”“加把劲”等短语表示评价结果。这样就把学生始终看做一个有多种需要的鲜活的个体,让他们成为试卷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承受者,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主体放在自律和他律的评价环境当中,使之产生内在要求进步的愿望,提高其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其发展。
“只要教育得法,即便是一般禀赋的孩子,也能成为非凡之人。”卡尔·威特的话表明,无论哪一种教育法都要适应所教的学生,即“得法”,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方能真正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改革考试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通过改变考试形式、精心设计考卷、灵活处理考试结果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试卷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承受者。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主体放在自律和他律的评价环境当中,使之产生内在的要求进步的愿望,提高其
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其发展。
5.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 篇五
一、绪论
教师,学生,教材都是各种教学活动所共有的最基本要素。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就意味着教师在学校环境中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内容和进程,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①]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以往的语文学习中教师总是针对教材中各种所谓的“知识点”通过让学生大量机械性的练习让他们掌握“标准答案”,然而语文能力不可能只通过记忆“标准答案”,只依靠教师的讲解而得到本质的提高。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只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这种被逼无奈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只有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另外,虽然新课改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根本上扭转了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式学习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完全突显。教师单一形式的评价语让原本积极思考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如何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在课堂上,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才能发展其主体性呢?我决定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小学部分教师和学生。采取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
法。
二、概念界定
探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首先涉及到人们对主体及主体性的认识。
(一)主体
主体指认识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进入主体认识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对象。[②]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最本质的根本属性,是指人在一切对象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马克思认为,人在自觉的能动实践活动中,就成了主体,也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性。[③]
(三)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要是课程和教材)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
创造性。[④]
三、教师评价语对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
(一)不利于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师评价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小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课堂上,批评的声音减少了,赞扬的声音增多了,语文课堂逐渐“活”起来了。仔
细去听,却发现有许多问题。1 不要千篇一律的赞扬
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几乎每节课都存在:不论学生回答得正确、恰当与否,教师总是堆起笑容,赞扬道:“你真棒!”“你真聪明!”“回答得不错!”“……”这是许多教师会出现的问题,课堂上的赞扬声不绝于耳。有的教师的评价语经常是“挺好,不错”,要不然就什么都不说,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地评价,使得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知道自己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当学生的答案不能与教师预想的完全相同时,有的教师就会对其过多地引导,不自觉地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再比如朗读课上,当学生朗读后,老师便给予赞扬:“读得不错”、“读得真好”,缺乏针对性。学生感觉处理得很好的地方得不到肯定,而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或者处理不好的地方却又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其朗读能力如何提高?这种赞扬只会成为
一种形式,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不要过分强调学生个性,而疏忽了对其正确引导的赞扬
一位老师在上《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有的同学表达了对扬科遭遇的同情,有的同学则表达了对统治者残暴的愤恨。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扬科也是罪有应得,他不应该随便进别人的屋子;地主和管家也是情有可原,他们以为扬科要偷他们家东西,当然要管了。”老师一愣,但马上微笑着评价道:“你很有创新意识,观点与众不同,这是你独特的体验。谁还想谈?”这就是老师的评价吗?虽然新课标提倡“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这并不是代表教师对学生就只能表扬,而完全不顾其见解和体验是否合情合理。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的引导并不矛盾,当孩子对文章的理解有些偏差或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的正确引导将会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比如上面这个课例,教师如果能在学生回答后加以引导:“看来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见解与众不同。能不能再想想扬科为什么走进了地主的房间?”……这样,既充分肯定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能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从而认识到扬科对音乐极端热爱,已经达到了全然忘我的境界。一个如此可爱的音乐天才却因为摸了一下小提琴就被活活打死,多么令人惋惜、同情,多么令人
气愤呀!
因此,强调个性并不代表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会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
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地发展”。不要不负责任的赞扬 新课改后许多教师的学生观有了很大的改进,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阅读课上,教师让学生在文章中查找一个信息,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只要读就能找到。学生迅速找到后,老师便大惊小怪地赞扬道:“你真会发现!”这时被赞扬的同学开始飘飘然了。这种赞扬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教师这样做似乎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对学生错误的赞扬。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出生字,把课文的生字读准了。(学生自由读)
师: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课件出示拼音)
(学生大声地读)师:你们听出什么问题了吗?
生:XX同学把塑料的“塑”读成了“sù”,应该是“suò”。(实际上,这个孩子把正确的音给改错了,而老师当
时有些紧张,没有听出这个错误)
师:下面老师想请几个同学分自然段读一读课文。(指名读)(读完后,老师只是用手示意学生坐下,什么评价语都没有。)
整节课中,这位教师赞赏性的评价极少,而更多的是让学生当面挑别人的毛病,慢慢的,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少,积极性也越来越低落。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要尽量有针对性,突出学生的个性,特别是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为有了来自他人的不断鼓励、赞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不断高
涨,从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不能够认真地倾听,有时学生错误的回答都没有留意到,还依然对其赞扬有佳。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这种错误的赞扬很有可能在思想上影响其一辈子。所以,教师的评价语一定不能盲目、随意,也不能含糊其辞、糊弄学生,而是应该有针对性,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教师评价语对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新课程之所以“新”,在评价方面也有所体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⑤]评价就是要不断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跳一跳,摘果子”,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从而勇攀高峰。学生身处在班集体中,他们喜欢受到表扬,需要鼓励,希望看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还想要和同学比一比,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有着很强的竞争欲望。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则能够在教学中抓住他们的心态特点,组织教学。对学生的表现,多以鼓励、称赞等积极的评价为主,表扬的话绝不吝啬,而批评的话则要委婉地去说。要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当孩子犯错了,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或者是简单地让孩子承认错误了事,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还会多次犯同样的错误。记得有一次中午自习的时候,两个男生打了起来。我分别找他们谈话,问明原因后,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其中一个同学的错误,并让他向另一个同学道歉。但是,同样的错误他依然时不时地在犯着,过了几天,他又和班上其他同学产生了矛盾。究其原因,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认为这个同学有着与同学相处的热情,但是却缺乏了与同学相处的能力。这时候,如果教师能给他提供一些建议和具体的方法,我想他会真
正明白该怎样与同学相处。2 要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在一次课上,有个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特别高,总是高高地把手举起来,就是读课文时常常漏字、添字。老师每次都表扬他:“你读得很好,只是要认真一些,不要让字宝宝从你嘴边溜走!”“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读得真有感情!看来你是用心在读呀!”教师不断地鼓励着,这个同学读得越来越好,不断进步着。还有的学生活泼好动,嘴巴总是说个不停,上课的时候经常插嘴,还会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思维相当活跃。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你真爱动脑筋!”“你问到点子上了,能再想一想怎么回答吗?”“想发言很好,不过你得先坐正,看看其他同学都是怎么做的,然后把手举好,行吗?”像这样激励性的评价语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绝对不可以忽视教师评价语的作用。要讲究对策,有针对性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备课的时候多用些心思,设计好每一句教学语言,课就能上好。其实,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因为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有教师在备课时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这时是需要教师凭着教学经验将计就计,想出应对之策的。比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调皮捣蛋,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拉下脸来,对其声色俱厉地批评,那么肯定会挫伤他的自尊心,也会影响他以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好还会导致他的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但如果不批评他,又会给其他同学造成不好的影响。这时,教师的评价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漫无目的毫无针对性地瞎评,恰如其分的准确的评价语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这么一个
教学片断:
师:去掉拼音,你们还会读吗?让我们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学生大声地读)
师:你们真了不起,瞧,智慧的火花在空中为你们绽放!(课件展示礼花绽开,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师:生字宝宝回到了课文中,你们还能读吗?
(学生又把课文读了一遍)
师:你们真能干!感谢你们正确、流利地朗读。
这节课从始至终,课堂都被活跃的学习氛围所包围着。教师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评价语,并且能结合学生的实
际特点,针对性较强。要运用教学机智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果想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通过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当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评价,这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该如何评价,如何将
朗读指导落到实处呢?
朗读有三个层次:一是读准确;二是读流利;三是要读出感情。一般情况,当学生朗读出现错误或者不流利时,教师很容易听出来并及时纠正。而读得是不是有感情就很难把握、很难判断了,因为感情本身有一定的直觉,心里感觉得到,嘴上却未必能说出来。而且,不同的人对文章地把握也会有不同。因此,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如果在学生朗读后,只是凭着教师的直觉去判断“真好”“不错”,我想学生在朗读上是很难有提高的。
比如《海底世界》一课,在这课中有一段是写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一个同学声音很高,读得过于响亮了,教师听出来了,评价道:“你这么读,小动物都被你吓跑了。”教师的这句评价语颇为幽默,这种幽默的评价语是在语文教学中,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朗读这一部分的方法。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新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其发展。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探究创新精神。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一面,教师绝对不能用统一的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更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因此评价时,一定要激励学生,使其进步。但是,如果教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管其见解和体验是否合情合理,只是一味地加以赞扬,那么我想对其今后的成长是不利的。还有像“真好!”“真棒!”“不错!”之类概括的评价语,教师最好不要轻易说出口,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说出这个学生他到底真好、真棒在哪里了,这样比较有针对性,才会让学生保持着上课的激情。在上课时,对于那些爱调皮和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的同学,教师最好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具体的方法。这样既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还能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综上所述,语文学习中,教师的评价语对小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教师的评价语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漫无目的的瞎评。一定是能激励学生,并有针对性的评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进师生距离,创造出课堂教学艺术的佳境。
参考文献: 著作
1.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龚春燕:《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之课堂教学》,漓江出版社,2000.4
3.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 4.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5.沈龙明:《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6.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论文
1.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教育研究,2004.8 2.吴栋良:《把握“三性”实施语文自主学习》,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3 3.谢利民、夏剑:《现代学习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育科学研究,2003.10 4.刘春花:《主体性:当代教育的人文关怀》,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5.施文龙:《试论主体发展性语文教学》,教育科学研究,2002.5
[①]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教育研究,2004年8月
[②]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第89页 [③]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第90页 [④]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第90页
6.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 篇六
————思想政治课“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前,学生主体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决定了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把教案变成学案,把课堂变成学堂,这有利于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个性得以飞扬。作为课堂教学基础工程的备课工作就必须从以备课为主改为以备学为主,教学结合。提出和重视学案的设计,顺就了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政治课“学案教学”的初步尝试。
“教案”是教师在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以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则转为学生,客观存在是为了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而设计的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引导下完成的一系列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的要义在于如何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求得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课学案应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问题导学、达标练习和检测作业等基本构件。学案教学的设计应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设计学案的着力点放在思路引导上,具体落实在学习活动及学习目标的问题设计上,使学习内容提纲化、问题化,学法指导上具体化,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学案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这里以“犯罪及其制裁”学案教学实施过程说明为例加以说明。
1.教师示案导学,学生依案明标
分发学案,学生依案明标,教师据案导学。教师下发学案后,可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在学案上明确自读的知识目标,交代清楚读书的方法和注意问题,了解学习重点、难点,为研读课文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索心态。
通过学习,学生要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知道我国刑法的任务和打击重点;我国刑法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2.学生依案自学,教师巡视学况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和学案设计的问题导学,进行自读。自读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依据学案,读书思考,按照要求对知识进行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形成新的知识网络。自读分为:第一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步,根据学案中的问题导学,理出知识和问题的脉络,形成知识结构;第三步,加强对学案中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标出自己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
3.学生互研,教师采集问题
学生对自读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进行重点自解和讨论互研。要求是:有疑必质,自研互研,寻求解答,在质疑解疑中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步骤可采取三种形式:一是自我重点讨论;二是同位讨论,前后左右小组讨论,邻组互补讨论;三是向老师求教。在讨论中,教师巡视发现并筛选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
学生自学互研,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三大问题进行导学。
(1)究竟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何特征?
(2)违法与犯罪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
(3)怎样惩治犯罪?我国刑法的特点和种类?
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谈、自学、互议、互评,找出自己尚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收集这些问题,组织集体讨论。
4.教师串讲点拨,学生释疑解疑
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进行总结性串讲点拨,解答问题,重点弄清学生的疑点、难点,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既可让已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去讲评,教师点拨,也可师生讨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须对教材重点、难点、易混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常见的思想误区加以点拨疏通,扶正纠误。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违法和犯罪关系时,按教材结合案例,归纳总结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制成表格加以明朗化。通过刑罚与民事制裁、行政制裁相比较,从中看出刑罚的特点。通过列表、比较,学生把各个知识点加以综合分析,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5.学生归纳整合,教师巡回指导
这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本课知识。整合的过程,也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6.学生达标练习,教师评价检测。
利用学案提供的定向达标标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达标练习,教师巡回观察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答题信息。练习结束后,学生可讨论互对答案,也可教师出示答案,但讲评一定要有针对性,展示解题思维过程。本节学案提供的达标检测题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学会用列表、比较法掌握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分析不够的地方或对重点分析不透彻的地方,以及应该要注意问题,根据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掌握认识的实际情况,布置典型性的练习。
7.浅析学生的主体性评价 篇七
关键词:主体性评价,原则,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特别是在教育评价的构建上,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切实把教育评价问题作为教育改革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重点研讨、突破, 提出了很多评价方案, 形成了很多评价体系, 起到了对教育评价和调控的作用, 如等级评价、激励性评价、“等级+特长”评价、量化与质性相结合评价等,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需要指出的是, 在各种评价体系中, 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性评价的重要性, 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评价作用, 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 作为构建教育评价机制的主体机构, 加以研究、实践。笔者想就学生的主体性评价问题, 阐述一下自己的意见。
一、学生主体性评价的含义及作用
所谓评价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 使评价者对人或事物所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美国学者格朗兰德认为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 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学生主体性评价是指学生对人和事物 (教学、教师、教育环境) 的评价。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没有了学生主体性的评价是一个不完整的评价, 也就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地评价。有了学生的主体性评价, 或说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教育评价才完整。因为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学生的发展是个性化的, 是在对周围客观事物的不断适应中发展的。为了适应环境, 每个学生都将对周围客观事物进行不断地判断, 不断地评价, 在判断、评价中不断地调整自己, 学生才能适应环境, 才能发展。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才能逐步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相协调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并逐步形成一种巨大的内驱力, 推动着学生向着人生远大的目标勇往直前, 阔步前进, 否则,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评价作用,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主体性评价的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中来, 充分展现其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知的过程中, 对每一环节进行真切、有效地评价, 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把时间、权力还给学生。学生是评价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在评价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的同时, 生理与心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成为自律学习者, 形成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评价他人的共同作用下前进。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二) 客观性原则
要求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 尊重事物的客观性, 排除任何主观因素, 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评价人和客观事物的良好习惯。摒弃那种主观臆断的心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 深刻挖掘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获得符合实际的结论。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被评价者的点滴进步, 使之充满信心, 哪怕是暂时的退步也要把它作为进步的起点, 才会带来不断上进的勇气和动力。
(三) 全面性原则
一是学生主体评价的内容要具有全面性。课内的、课外的、学校的、家里的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评价的内容;二是学生主体评价的范围应具有全面性。可以是对自己的评价, 可以是对同学、教师的评价, 可以是对班内、校内、校外到整个社会的人或事物的评价。评价者要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创新性原则
要求学生在主体性评价时要敢于创新, 评价的形式和方法新颖别致。但应注意评价的内容和目的, 要注意“度”, 不能天马行空, 随心所欲。学生在评价中有意使用创新性原则,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主体性评价的方法
8.让学生成为作文评价的主体 篇八
我们应该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作文评改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教师授“渔”
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绝不是不加调控放任自流,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评改之前,教师应对平时水平不同的学生作文进行“抽样调查”,对该次作文的整体情况有一个了解。然后,和学生一起重新审视和分析作文的材料及话题,关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在民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讨出作文评判标准。另外,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使评改更具有针对性,可以组织学生学习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具体细则,使之掌握评分的四个等级,明白评分标准的精髓,以便在自主评改时有据可循。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学生评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改作文,四个同学分为一组,各小组交叉评改。评改中要求学生做到:
1.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赋分,每篇文章从“内容、表达、发展”三个方面打分;
2.错别字、标点错误、字数不足及书写潦草另扣分,并在相应位置做出标记;
3.评语中要写出“值得借鉴之处”、“需要改进之处“,这既是对别人负责,又可以相应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鉴赏能力,进而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文章;
4.打完分数、写完评语,要在旁边写上评改者的姓名,以方便教师最终的审阅;
5.各小组在评改完之后,要推选出一两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供全班交流,推选的文章可以是比较精彩、优秀的,也可以是有瑕疵、有问题的。
三、取长补短
各组推荐例文,小组发言人首先要阐明推荐的理由:好,好在哪里(可以从整体把握,也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不好,问题在哪里(大的方面可以是题意、中心方面的,小的方面可以是修辞、句式、词语等细节)。此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异议。如果引起争论,有重大的分歧,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指导、评价。
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之学会沟通和宽容,尝试协作与分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前三个环节,学生扩大了眼界和思路,对本次作文有了更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回过头能更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文章及相关评语,能更理智地发现缺点和不足。因此,要求学生每次作文后都要写一写“回头看“,找出自己的得与失,特别是在不足之处要多体会体会,参悟参悟,然后找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教师总评
让学生成为评改作文的主体,不是仅仅为了解除教师繁重的批阅任务,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学会了多少,提高了多少。所以,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再次翻阅学生作文,根据学生的赋分、评语及“回头看”这三个方面,观察和分析学生目前的鉴赏水平和进步程度,找出写作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有重点的讲评,并有针对性地安排以后的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
9.尊重学生主体引导主动学习 篇九
尊重学生主体引导主动学习
英语课堂教学应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在教与学的.矛盾运动中,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学生是主动还是被动,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也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作 者:章伟珠 作者单位:兰溪市实验中学,浙江兰溪3211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分类号:H3关键词:
10.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 篇十
1.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对个人进行评价时的首要意识是: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为此,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实践表明,及时有效地呈现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个人的评价包括个人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
2.对合作状况的评价。《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想发展的水平等方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考核成绩和创新精神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合作状况,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即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合作状况包括组内合作状况和组间合作状况。
3.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产物,它通过学习相互合作,小组成员达到预期的目标,小组合作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其他同学互助的良性制约机制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对合作效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评价的着力点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比,只要比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效果良好。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预、练、教、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阶段,是我校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学习形式之一,是落实我校“学案导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课堂教学理念的重要手段。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一、要真正落实由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向对学习小组评价的转变。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讲究的是双赢,大家一起赢,利人又利己,小组成员间应积极互赖,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
法,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更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从而产生更大的成功、更积极的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要求在评价时必须要有小组(团队)意识,一定要体现小组的作用,要能充分调动小组的积极性。
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小组成员在全班展示时,很多时候体现的都是个人的水平,个人的能力,而教师的评价如果也是针对学生个体来进行,那么就会淡化小组的作用,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谈不上照顾弱势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那么这样的合作学习就一定是假合作,就没有完全树立起小组意识,就没有真正做到由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向对学习小组评价的转变。
评价,一定要体现它的导向功能和有效性。教师要切实做到向学习小组评价的转变。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情况纳入评价范围外,还将小组成员展示的内容必须是小组共同完成的结果纳入评价范围,在展示时要有“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不赞成他们小组的观点”“我们小组认为该这样做”等话语。在评价语言上,要多一些像“这一小组的同学真团结,合作学习后很快就弄懂了”、“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全都能顺利通过”、“这小组非常爱动脑筋,解法相当新颖”一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评价小组的语言。每节课教师除了给
各学习小组打上评价分数外,还要注重评价的人文性——给合作学习稍差的小组提出建议或希望。
二、要注重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参与过程的评价
在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参与过程的评价时,要求教师既要注意小组成员个人责任的落实情况,尤其是弱势学生责任的落实情况,又要注意小组内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情况;既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又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搜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指导小组的合作学习。全程、全方位的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科学、有效、公平的对各小组合作学习参与过程进行评价。为了达到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要求教师按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1、组员课前准备充分,物品放置齐整,安静等待上课。
2、自主预习:主动、认真、投入地完成预习要求的内容,并保持组内安静。
3、交流讨论:组内分工明确,讨论积极主动、热烈有序,发言面广,有礼有节;达到了解决问题或产生新问题的目的;无乱扯捣蛋、高声喊叫等不良现象发生。
4、展示:参与积极主动,一周内组内各成员至少应有一次展示;板演规范清楚,讲述或发言响亮、清晰,条理清楚,见解或方法独特、有新意;展示形式多样。
5、组内各成员尊重他人发言,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思考,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6、善于思考,能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
7、组内“兵教兵”结队明确,成员间互相帮助,主动为学习有困难的组员解惑答疑,达到共同进步。
8、每次课堂检测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评改,并及时做好记载。
9、组长认真组织安排组内学习活动,组内成员服从组长和教师的指导,听从组长和教师的指挥。
10、做到入室即静,进入教室,不管上课还是下课,学习风气浓厚,无追打、乱扯、闲聊等不良现象。
三、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渗透到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想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对学习小组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外;不只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还应对小组成员、整个小组的学习习惯、风采进行评价;不只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也要关注小组学业成绩的发展。
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要明确评价内容、要求及占分比例,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严格参照执行。
1、小组平时学习习惯和课堂合作学习表现占30%。
2、小组学生风采或行为习惯,占20%。
3、小组学业成绩增量发展,占50%。
四、建立小组评价的管理网络和长效机制
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小组评价管理网络。在学校管理层面,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具体职责;在班级层面,建立了以班主任为组长,科任教师为副组长,各小组组长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在具体操作上,建立长效机制:
1、建立班级符合班级特点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机制,积极开展小组评价工作,要注重小组评价过程的有效性,要建立好小组评价材料的记录和收集工作,每周进行小结,每月进行总结,每月将各小组的评价结果报年级组。年级组要加强小组评价的过程管理,要做好各班小组评价的领导和督察工作,每月对各班小组评价结果进行收取分析,并进行总结表彰,每学期将年级小组评价资料交教务处。教务处每学期收取分析年级组小组评价资料,并进行总结表彰。
2、小组平时学习习惯和课堂合作学习表现,严格按“学习小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各班要建立小组课堂学习评价统计表,指定专
人进行统计,每节课要请上课教师填写小组评价情况。上课教师要本着公正、公平的态度,认真填写各班小组评价记载表。
3、小组学生风采或行为习惯评价,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以及学校、班上的相关要求进行评价。在班上建立行为习惯监督岗或学生风采检查站,制定违规日常行为记载表和好人好事记载表,指派专人进行记载,及时进行违纪扣分或好人好事加分。
4、小组学业成绩评价,每月月考成绩出来后,进行一次评价。采用增量评价(计算发展分)的方法进行评价。各班要确定好各小组的基础分。
5、每月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分别按比例算出“学习表现”、“行为习惯”和“学业成绩”所得分,将三方面所得分按比例折算加起来,就是该小组的评价得分。
11.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 篇十一
仿宋教育的本质在课堂,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也在课堂。而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如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呢?作为践行者,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高效课堂的方方面面,感触也很深。对如何认识、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深思。
课堂是教学生存的载体,是教师、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以备教材为基础,提升到备学生、备教法等环节。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弄清本节课内容的深度、广度及重点、难点,从而合理地安排师生互动。
活跃的课堂是最佳的授课形式。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跟随老师遨游知识的海洋。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一堂课的主体是学生,只要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手动起来了,嘴动起来了,就能成为高效课堂。这就要适当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合作学习,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解放学生是关键,即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放开、学生的思维要放开、学生的交流要放开、学生的学习结果要放开。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率。课堂上学生的思考、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12.重视主体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十二
一、主体评价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我国的教育, 长期以来偏重于文化教养功能的发挥, 并且不恰当地将此功能异化成围绕着考试而运作的“应试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趋于规范, 中考和高考要求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随之出现了对考试 (或测验) 客观化和定量化的研究。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传入, 对化学教与学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学教育建立起了“以目标为导向、以客观性试题和标准化测验为基本方法”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人们对现行的标准化考试测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依赖, 即使学生在其他的活动表现评价中表现很好, 比如: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强、能较好地完成研究性课题, 教师和学生都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表现, 只相信在纸笔测验中获得的好成绩才算是好成绩。标准化考试测评的是课堂教学的结果, 组织评价的是课堂教学以外的选拔机构, 是化学教学的客体,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甄别少数优秀的尖子学生, 大多数学生会成为淘汰的对象。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被人称为是培养失败者的教育。课堂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 用“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应付考试, 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行。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体验”,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 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 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同样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 同样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开发课程的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师生的交往是平等的,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得到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下, 师生是化学教学的主体。主体评价是与化学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学习和评价就像同一艘船的两支桨, 齐头并进。”化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完成某种任务, 而是一种保持学习持续动力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学, 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 贯穿于化学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评价可以为被评价者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指导, 能够促进被评价者发展。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表现, 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 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只有树立新的化学课程理念, 主体评价才能走进化学课堂, 成为促进学生成才的翅膀。
评价与考试有着根本的区别。教学实践证明,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往中的一言一行都会鼓励或打击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会从教学活动的交往中获取评价信息, 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期望和要求。非规范的评价其实从来都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当中。当化学教学的组织者有意识地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改进功能与日常化学教学行为结合起来, 把评价日常化, 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二、主体评价的教育心理学意义
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需要、自我提高需要和附属需要三个方面构成。
认知需要以求知为目标, 是自身学习任务的动机。也就是说, 认知需要是学生想了解与理解要掌握知识、要阐明与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对学生的观察中我们发现, 学生对新的知识特别敏感, 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通过探究获得成功, 就必定会进一步刺激其求知欲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成功与不成功都会自然得到评价, 这种评价来自学生自己的体会和同伴的鼓励。
自我提高需要是指个体因为具有能够胜任工作的能力而在群体中赢得尊重的需要。是指学生为了保持自己的荣誉、学业水平、获得毕业文凭而产生的需要。这种需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显得重要。这种动机的产生需要班级中教师和同伴的鼓励。在学校里, 教师的表扬、批评, 期中期末考试、各种学科比赛, 都是满足学生自我提高需要的活动。
附属需要是指学生为了保持长期的良好评价, 而把工作做好的需要。
从以上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可以看出, 学习动机的产生离不开科学评价的正确引导,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动机是否强烈、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决定于他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同学对他的评价。外界评价与自我评价相比, 自我评价是决定因素。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自我评价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他们的发展关系重大。
三、主体评价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建立主体评价体系,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观, 大胆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 对课程的设计提出挑战, 将探究课题、开放性教学内容引入课堂。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设计评价过程, 使学习和评价同时进行, 积极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正功能。
整体设计教学与评价的各个环节, 进行评价改革。比如: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见左下面图表)
通过整体设计, 我们就能完整地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的教育任务。在教学设计的同时设计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完成课程任务的动力。
13.谈聋校数学课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篇十三
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
王文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聋校数学课上,同样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让课堂始终充满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懂得知识,更主要的是掌握方法,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掌握只有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要使学生的参与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最基本的一条是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感到:老师也和我一样一起在探索。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回答一周有几天?这一周7天是按什么规律出现的?引导学生体会一周7天总是从星期日到星期六重复出现,循环不断。再和学生一起找一找四季变化、太阳东升西落等,在学生对一系列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的感受中,轻松理解了“循环”这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和学生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的兴趣会更浓,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教师首先应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和满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成绩及时予以表扬,小学生的好胜心强,求知欲高,总想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实现自我。所以在分析讨论时,尽可能让学生说,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自学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沿着他们的思维创造性的学习。例如我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因为前面已学过了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且学生对公式掌握的比较牢固。当老师给了他们自由的空间后,学生就能主动驾驭自己的思维,大家积极思考,有的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解决了问题,而且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这时,老师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赞赏他们的成绩,让他们能以更高的热情主动的投入到进一步的学习中,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他们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法,脑子就会越用越活,智力一步步得到提高、发展。
14.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 篇十四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小学英语课堂,正显示它无与伦比的优势。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各种教学资源将得以更有效的应用,有利于创设一个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高度互动、个性化的智能学习环境适应,探索以自我教育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的新的学习模式。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多种情景,沟通英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设置一个近似真实或虚拟仿真的语言环境,提供给他们充分进行英语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多媒体能将录像、图片、动画、声音、文字等展现出来,使原本陌生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鲜活,以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3B Shopping一课。用多媒体把米老鼠到蓝猫商店“购物”的情境制成动画,播放购物时的录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英语。当学生通过操练,建购了语言知识后,再给学生提供几组不同的购物情境,要求学生运用课文对话自由购物Can I help you?I’d like… ,please. How much is it? … yuan, please. Here you are. 在鼠标的点击之下,一件件商品被买走,通过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学习英语的欲望,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对教学起到了前所未有的辅助作用,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又如:一位英语教师在教学“I like…”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学生到教师家做客地实况录像Would you like some apples? I like some milk.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达到未学先知的效果。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学习新内容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这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学习课文时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地发言,情绪高涨。此时此刻,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活动,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运用多媒体通过形象化策略,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化抽象为形象,还可创设出丰富多彩、活泼融洽的教学气氛,将难以表达的语言文字通过模仿仿真手段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积极
比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B How are you?一课,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课件,把表示人的心情、状态的三个词Fine, Not bad , Not so good , 与各种卡通人物结合起来,给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的面部表情、动作,加以不同的声音并打出单词。在这样的环境下,抽象的次变的具体了,形象了,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新授clock, pencil-box, cup等词时,运用多媒体点击一下,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画面:小闹钟摇摇摆摆地走上台说道I’m a clock. tick-tock tick-tock.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这时,教师就趁机教学What’s this? It’s a clock..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掌握单词拼读,理解了词义,还掌握了What’s this? It’s…的句型。通过多媒体教学,学习由抽象到具体,由枯燥到形象直观,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听说水平。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英语活动情景,激发情趣,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多媒体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视听形象,激发情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多角度轻松舒畅地接受内容,并使其记忆长久。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往往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包括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联系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而通过计算机,我们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
比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Can I help you?” 时,我通过计算机设计了几个情景:(1)一个学生帮助一位老爷爷过马路。(2)小猴子到小猪的水果店去买香蕉。(3)一位外国游客到香格里拉饭店登记住宿。学生在这些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中边看边说,不仅熟悉了“Can I help you?”而且知道使用这句话的具体环境(什么时候说),它所表达的意思(怎么说),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句子的用法。基于情景的教学中,学生既要考虑所处的场合,又要使所表达的内容前后连贯,也就是要把符合环境要求的一些句子组织在上下连贯、前后呼应的语篇中。在学习“Can I help you?”句型时根据前面设计的情景,我们可采用对话的形式,使学生自动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如“Thank you.” 和“You are welcome./My pleasure.”等句型和单词,用到现在情景对话中。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还复习了原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知识整合、灵活运用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将基于相同主题的学生现场表演与计算机虚拟环境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唱起来。使课堂成为真实的语言交际的“社会性”场所。调动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他们投入自然、自由的语言交际氛围,是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在多媒体环境下,由于呈现了大量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学到不同的内容,对同一个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协商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性地组织和教练信息,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如:在完成主题为 Go to Hangzhou Zoo时。根据多媒体软件创设的情景,每个小组成员扮演一个或两个角色,互相帮助,最后通过小组的协同合作完成情景对话,共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有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协作精神,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都有所提高。
又如,学完颜色词后,我们做成一个教学网页,把Listen and colour,Listen and circle,Listen and number, Match, Answer the questions等几类习题做成衔接,学生可自由地按各自的需要充分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完全依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选定。这种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教多的发展可能性,体现了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理念。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
实行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放一段录象,教师讲解其主要含义后,让学生自己想象着进行表演,这样学生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随之得到提高。
运用多媒体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将会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解决传统教学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能更有效地把抽象、静态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为新的英语课程实施提供支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5.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 篇十五
事实上, “学生课堂提问是课堂参与形式中比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更高层次的认知卷入”。[1]据此,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水平, 成为学生主体性教学的一个研究视阈。本文以高中政治课为例, 就学生提问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生因何少问
当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滔滔不绝, 学生默不作声”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提问”已成为众多学者努力求解的难题。在笔者看来, 学生提问遭遇了三个方面的障碍。
1. 学生方面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要么满堂讲, 要么满堂问, 学生没有机会提问, 时间久了, 在学生心里会形成课堂提问与我无关的想法。学生习惯于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 体现了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对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主体意识不强的因素影响下, 学生不会问问题, 缺乏提问的技巧, 会加重学生不想问的被动想法。在不敢问、不会问两种想法的共同作用下,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无从谈起。
2. 教师方面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年, 各种新理念冲击着课堂教学, 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和控制地位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着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在年龄、认知等方面的差距使得学生与教师的地位难以实现平等, “师道尊严”在现实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3. 传统思想方面
中国传统中有“枪打出头鸟”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 学生不愿意做“出头鸟”, 宁可躲起来与同学一起听老师讲。虽然教师一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但是学生认为会有其他同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自己也能听到, 并进行积极思考, 同样可以收到效果。“提问前, 每个学生都会有意无意间地预先评估提问潜在的‘社会’成本和风险。对西方文化中的学生来讲是如此, 对‘好面子’的东方文化中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2]
二、学生向谁提问
一般认为, 学生进行课堂提问, 对象多是教师。学生对教师提问, 较早地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之内。而学生对学生提问, 也是另一个重要方式, 不应被忽视。
1. 学生
学生问, 学生答, 学生可以通过问答形式加深对文体的熟悉与理解。提问的学生为了找到有质量的问题要努力阅读教材, 找到认知冲突点进行提问。而被问的学生要对之进行回答, 也要进行同样的工作。
一次, 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就共产党的相关知识提一个问题, 并点名某些同学进行解答。提问的学生提出:“‘十二五’规划是如何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共请五位同学进行回答, 把五位同学的答案综合成一份“标准”答案。在问与答中, 生与生的关系拉近了, 课堂也变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了,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教师
学生问, 教师答, 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向教师请教, 能及时解决知识理解上的障碍。研究表明, 学生以能问得住教师而体会到成就感, 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学生通过钻研教材而问出问题, 教师同样要通过钻研教材来回答学生的问题, “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在问答中共同进步。
笔者为了解决高一政治中过于抽象、学生难理解的问题, 请科代表在教室中弄一个本子, 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写在上面;结果学生把初高中教材中不同的表述、教材中不理解的陌生概念、教材中不理解的知识点等很多问题, 都写在上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 还与其他政治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学生问得很起劲, 教师研究得很深入, 这样互相推动着进步, 效果非常不错。
三、学生提问什么
在日常学习中, 学生通常会感觉没有什么好问, 似乎什么都懂了。然而经考试检测, 发现的确有许多不懂之处。学生这种似乎懂了而发现不了问题的状态, 降低了他们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问题资源。
1. 教材中的知识点
(1) 教材中相近的概念。弄清楚概念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在很多文科类知识中, 把握概念对于进行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在学习中占着重要地位。教材中出现的相近的概念, 为了能够很好区分, 要弄清楚概念之间的关系, 使之成为学生问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政治生活中“公民”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等。
(2) 看似矛盾的提法。问题的提出, 关键在于发现认知矛盾, 在教材的行文表述中发现相互矛盾的提法, 进行提问, 解决认知冲突, 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例如, 人教版2010年3月版第43页“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由法律授予的”两段表述中, 政府权力到底来源于什么?人民和法律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两种提法看似矛盾, 可以挖掘成为问题资源。
(3) 复杂结构的梳理。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 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尤其是文科类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 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整体结构的把握,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认识特点等方面的原因, 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往往不是很完美, 需要外界的帮助。学生可以向同学寻求帮助, 共同探讨、构建;也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结构构建。如经济生活中关于“生产”这一主题, 牵涉的知识点特别多, 学生整理时难免会出现偏差, 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帮助来构建知识结构;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寻求帮助。
2. 题目中的错误点
(1) 做错的题目。题目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 而且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这些错误就成为可利用的问题资源。如果一位学生能够把每个做错的题目都弄清楚, 并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他的成绩肯定会有很快的提高与进步。但在现实中, 学生并不愿意提出问题, 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教师要在教学中把这部分问题资源充分开发利用,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如做的作业中, 学生由于马虎、审题不清、表述不恰当等原因, 有些题目做错了。学生通过自己翻书, 能够把一部分问题解决, 还有的问题, 就可以向同学、教师提问加以解决。
(2) 深度开发的题目。学生对所做的题目加以变化, 进行深度挖掘。如政治生活中有如下判断题:“公民可以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书, 教材中关于公民监督权的表述:“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权利”, 发现“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不同的, 加深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3. 生活中的疑惑点
新课程背景下, 强调知识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贴近学生生活。而现实与知识之间毕竟会有差距, 这个差距就成为很好的问题资源。能把这个差距找到, 说明学生动了脑筋, 而通过与同学讨论或者求助教师, 把问题解决, 从另一个层面来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信心。如生活与哲学中“物质”概念与生活中学生对物质的理解存在着差距, 把这个差距找出来:共性与个性的差距。学生找到这个差距的过程, 就是动脑筋的过程, 就是创新的过程。
四、学生怎么提问
学生怎么问,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教师对学生提问积极性不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提出应对的方法, 就会收到很好效果。
1. 战略上,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无力改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力量, 但是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营造勤学好问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明晰提问的意义。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这些都说明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学习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和思考发现问题, 说明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对教材的解读是深刻的, 也是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把能提出问题与考试成绩联系起来, 虽然表面看是功利主义思想, 但对启发学生提问,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2) 培养质疑的兴趣。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 疑是条件, 问是结果。因此, 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当然, 在培养学生质疑兴趣的同时, 更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 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在政治课教学中, 笔者经常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来配合知识点的讲解, 引发了学生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
(3) 建立提问的机制。竞争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活性物质”。[3]学生生活在群体中, 他们之间自然会形成某种竞争关系。如果把“善问”作为一种竞争机制在全班推广, 那么这种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竞争关系会把整个集体的学习氛围营造好;否则集体的学习氛围不浓, 学生会把竞争的焦点放在服饰、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项目上。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提问, 并在学生中间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 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有帮助。
2. 战术上, 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
(1) 典型示范。一是问题的设计。问题呈现恰当, 被问者能很好领会提问者的意图, 有利于交流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问题设置规范的指导, 主要包括:问题要简捷、问题的指向要明确、问题的难度方面起点要低、问题的序列要有梯度等。二是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很重要, 但不表示解决问题不重要,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能增加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例如“怎么办”一类的问题, 经济生活要从国家、企业、个人等几个角度进行说明, 政治生活则应关注不同的行为主体, 按照行为主体来思考角度、组织答案。
(2) 做好支架。为了让学生有题可问, 教师要提供、设置承载很多信息点的情境材料, 然后对材料所能设置的问题进行预测, 估计出设问的大致方向。在提问与交流中, 教师要加强引导, 防止无效问题对课堂进程的干扰。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与解答进行及时评价, 发现学生优点进行表扬, 维持其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 指出学生提问与回答中的不足, 为其更好地进行课堂提问做好准备。
(3) 内外结合。学生的性格对参与课堂提问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更加容易参与到课堂提问与交流中, 而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则参与的程度与积极性不高。为了让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参与进来, 可以把课堂提问与课后提问结合起来。部分学生不愿意提问, 并不说明他们不能发现问题, 只是在课堂上不愿意表达出来, 那么可以鼓励他们课后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毕竟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把课堂提问所体现的精神带到课后, 学生的学习风气会更好, 学习兴趣会更加高涨, 同样也会推动课堂提问更好地发展。
学生课堂提问,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思想到行动, 从战略到战术, 从社会到个人, 牵涉很多内容。我们一线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实践, 不断反思、总结出更好的模式和策略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堂提问, 践行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魏兆波.学生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优化对策[J].科教文汇, 2008 (07) .
[2]杨宁.学生课堂提问的心理学研究及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01) .
16.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 篇十六
一、合理考虑学生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个性
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比如,学生到了二、三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各人都有自己的道德需要,我们认为只要符合道德的我们都应给予支持与肯定,学生有特长的要让他尽情发挥,让他个性张扬,促进道德行为的完善;学生有表现欲的就让干部轮流竞争上岗。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发展学生主体性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感受进行教育,很少用单调的说教来我来完成,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来教育,使教育从学生的情感入手,不让思想教育走向过过场的怪圈里。
三、重视道德修养培育,发展个性意志
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活动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几点:
1.自愿选择。教师把选择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但不指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可以多项多次选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2.独立自主。教师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3.实践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
17.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 篇十七
从XX年9月1日至XX年1月15日我在肇东市尚家镇红光小学就学生体现进行实习。主要通过课堂数学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通过课堂数学让学生主动发展即怎样通过课堂数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当前小学英语课在数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英语的兴趣,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法上力求多样性,并能够从视听方面入手,进行说话训练,在数学过程中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阶段性等等。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比如说,教师不能把握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层次性,教学一味地要求“齐步走”使一小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掉队,出现过早的两极分化;在组织教学活动方面注重形式化,学生参与的深度不够,效益不高等。教师在数学过程中更进一步更新观念把英语教学的基点转移到人的素质培养上来,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learning to be ”.即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在课堂上更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主体性焕发出来提高教学实效。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围绕下面几方面开展教学。1. 强化学生主题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主观上产生动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即是“I”也是“me”。教师帮助学生强化“I”的意识,帮助“I”对自己的对自己英语学习提出新的适当的要求,督促自己努力学习,以发展他们的主动性。2.激发学生主体情感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快,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要创造上述情绪饱满,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充满信心,多看学生优点,当学生出现发音,拼读错误,当他们由于胆小,害羞不敢开口,当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错语句时,教师要给他们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说他们太笨,太不聪明,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在成功的遗言中增加信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是强大的动力,布鲁纳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件事你只有感兴趣了才乐于去做,那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哪些呢?我认识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方法,利用电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小学英语中《Rabbit wants to make an apple pie》一课时,教师就选择了五张适当大小和厚度的纸,将课文中五幅插图画在纸上并配有文字,然后把五张图画发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喜好给画涂上颜色,并告诉学生这些图画是用来讲故事的.这样一来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有所了解,便于下一环节说的教学.另外,在教学中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板书,实物,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像.录音,计算机等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受,尽量做到能听的叫他们听到,能看的叫他们看到.能摸的叫他们摸,充分发挥各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地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实现教学目标.另外一方面,要想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还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会的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做到“小环节,大台阶,多样化,勤鼓励。”即将每个环节化解为几个小环节,且做到易精易小,每个小环节都紧扣教学内容,且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接近,为学生搭好学会的平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会的愉悦心情。同时教学环节的处理易多变化,做到教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求新”“求异”的心里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教师鼓励的语言会让学生充满自信,调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主动活动。3. 精心设计主体活动。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主体情况指学生认知水平,英语基础;客体情况指英语特征,教学目的和内容;环境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结合点。按英语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每一种活动又有许多方式,并且活动又是交差进行的。设计活动时,有几方面也应注意;① ①呈现活动设计要以旧带新,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② ②练习活动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层面学生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③ ③交际活动要从头抓起,从培养交际意识到焦急能力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是师生活动,生生活动,使交际能力在模拟的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按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一般过程,还可以把活动分解为理解—操练—表达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教材特点,要抓住学生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恰当地选择教法,让学上有效地参与时要兼顾以下几点;④ ①情景中引出内容降低学生理解语言的难度⑤ ②操叫时从视听入手,处理好仿说,替换,服用的关系,做到逐层递进,激发学生表达情绪,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话题,表达思想。通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教学中要把学生主体性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学习指导。
【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推荐阅读: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08-05
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06-16
观摩课的评价应以学生为主体12-12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自我评价07-24
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10-11
浅谈学生主体性德育的学校实践论文01-05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9-29
高等数学上学生论文11-17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