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024-11-15

画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共10篇)(共10篇)

1.画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篇一

《对称画》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利用儿歌《插秧》,这个现象对于现在孩子是一个农民伯伯比较遥远的劳动。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上下、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运用镜子照一照,知道水田变成了大镜子。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

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2.画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篇二

精彩片段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电脑逐一出示奖杯、窗户、蜻蜓、运动场、平行四边形等图片,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意见)

生:“是!”“不是!”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请起立。

(这时一大半同学站了起来)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动手折。

(这时好多学生动手折起了平行四边形。折着折着就有二十来个学生陆陆续续地坐了下去, 还有十来个学生站着不动)

师:通过折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有自己的看法, 下面就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 你们看, 我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过来折, 不管怎么折, 两侧的图形都不能重合, 所以, 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六七个学生坐了下去, 还有3个学生站着不动)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沿着它的高剪开,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所以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你说得不对,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是对折, 不能用剪刀剪。

生:我是对折, 也不用剪刀剪, 你们看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以后再对折, 两侧的图形就能完全重合了, 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 坐着的学生都皱起了眉头, 站着的学生看到坐着的同学无话可说, 显得特别高兴)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好多同学点点头, 就在这时, 一个学生理直气壮地站了起来。你听)

生:我认为折两次是错的, 你们看老师黑板上写的: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既然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就只能折一次, 不能折两次。 (这时站着的学生都坐了下去)

师: (我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 我欣赏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也欣赏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更加欣赏大家给我们带来的一场精彩的辩论。正是由于大家的辩论, 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才会理解得这么清晰, 这么深刻。我们应把掌声送给他们。

话音刚落,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学反思

一、为学生构建争辩的平台

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上述教学片段中,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有意识地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争辩的平台。开始让学生判断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类似于轴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时, 形成了认知的冲突, 这时老师及时地抓住这一契机, 以一句“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激起千层浪, 拉开了课堂争辩的序幕。

二、给学生提供争辩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当预设与生成产生分歧时, 教师应及时、机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当学生通过折并清楚表达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 课堂上就有3个同学持反对意见。这时, 教师并没有急于求成, 而是果断地丢下预设的教案, 不吝啬时间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学生也更加珍惜这一次机会, 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 演绎出了课堂的精彩。

三、让学生品尝争辩的成果

3.“轴对称图形” 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9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手工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游戏,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咱们一起来玩一个“小眼睛找位置”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1名同学到前面来,蒙上他的眼睛,其他同学给他当小指挥,一起合作把小眼睛贴到合适的位置上。谁愿意来贴?

师:看来我们的五官要长在恰当的位置上,这个人看起来才舒服。那么这里到底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与对称有关的知识。(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使学生体会到人体的对称美,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拼图游戏——体验对称。

师: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拼图游戏,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这些不完整的图形拼起来,看看能拼出什么。

(小组汇报。课件出示:树叶、蝴蝶、天安门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案,看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但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们不能仅凭眼睛看就下结论,我们还要动手操作验证一下。

师:小组同学任意选择一种图案,动手对折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演示讲解。学生会得出“左右两边一样”的结论。)

师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完全重合。谁还想说说你的发现?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发现了树叶、蝴蝶、天安门对折后两边都完全重合了。(教师演示对折树叶、蝴蝶、天安门)。像这样,沿着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原型”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在多样化活动中进行的。)

2.剪对称图形——认识对称轴。

师:下面老师就运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新知识来变一个小魔术,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猜一猜老师变的是什么?想一想老师是怎么变出来的?(教师操作后提问:变的是什么?怎么变的?)

师小结:像同学们说的这样,我们只要将一张纸对折,在其中一面画出想剪的图案的一半,然后沿着所画的线剪下来,就能得到完整的图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也按照这种方法剪一剪,看看谁能剪出一个和老师不一样的对称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看看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师小结:这条折痕所在的线,我们就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对称轴要用虚线表示。

师:谁能指一指其他图形的对称轴?(学生指一条,教师画一条。)

(教师选取三种不同方向的对称轴 —— 横着画的对称轴、竖着画的对称轴、斜着画的对称轴。)

师:像这样通过对折,再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变魔术的方式,呈现了折纸、画图、剪纸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展现了形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活动使学生明确了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并通过折痕认识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29页“做一做”。

2.猜一猜。

师:这里还有一些轴对称图形朋友和同学们玩起了捉迷藏,同学们知道它们都是谁吗?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吗?

(出示一些一半的印刷体的汉字和英文字母。)

3.找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

师:这还有几个图形迫不及待地想与同学们见面,你们看看都是谁?这三种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呢?请你们拿出这三种图形动手折一折。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实物展台。)

(课件出示:圆的对称轴。)

师:有的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而有的图形却有多条对称轴,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

(设计意图: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练习设计上要体现思考性、趣味性、综合性,力求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

4.联系生活。

师: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谁能说一说我们周围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四、全课总结

师: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把我们生活装扮得更美丽、更精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最后请同学们做一个表扬自己或他人的对称的姿势。

4.《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四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称图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让学生在观察中让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反思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利用多媒体引入,激发兴趣本课利用多媒体出示的一张娃娃脸引入,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起矛盾,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实践操作、激活思维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

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在解决难点的环节处理上,教师让引导学生画对称图形时,不是一步步地告诉学生怎么画,而是让学生先看着给定的图形,先观察对称轴在哪里,然后再思考对称的点在哪里,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和深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丰富情感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中国剪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汽车标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古建筑和中国剪纸的展示渗透到数学中,这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而且还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2

站在并不陌生的讲台上,讲述着异界很陌生的课,心情很复杂,突然不知道怎么去说话,生搬硬套的啰嗦完。通过这次讲课,我主要从备课这个角度谈谈我的想法。

(1)必须跟老教师请教。

上述的学情该用什么方式去引导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小孩儿的心理很奇妙,思维方式跟大人不同,好奇心很强,但怎么样才能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学习知识呢?这很关键。用有趣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是快乐的,大多数孩子都会喜欢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心理研究很深奥,对于我这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来说很难掌控,所以必须跟老教师请教,间接经验是提升自己的一条捷径。

(2)找素材。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第一,方便学生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有所感知但生活经验不是特别丰富,学习当中如果出现一些罕见的教具,他们就会观察这个教具是什么用的,为什么长这个样?教师如果在此时再去解释这个问题,尽管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但是会偏离用它引导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所以,找的素材最好是生活中常见的,那些罕见的可以放在课外拓展里面,延伸一下知识。

第二,教师准备起来也比较容易寻找。我觉得最牛的教师就使用最简单的方式教给学生解决困难的方法,常见的物品容易找到,这也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去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

(3)根据老教师传授的教法,制作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往往也通过课件展示来进行,课件做得精彩有趣,就会达到吸引他们的目的。可是这里面存在技巧性,不光要有趣,还要做到不能抢了“教学”这一主要目的,要防止孩子光在那里看热闹而忘记思考。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3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在用新教材教学的这些日子里,我对课堂中情境的创设和课程标准的落实有了些新的体验。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轴对称图形》这内容时,我发现班里很多学生喜欢剪纸,我想:如果从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剪纸引入他们一定会感兴趣的。于是我在课余剪了许多简单、美观又有对称特点的图案,有“裙子”“天安门”“灯笼”“松树”“金鱼”……,带着这些作品,我充满信心地进入课堂。

课一开始,我故意制造悬念:“小朋友们,前几天老师刚学了一招绝活,现在给我们班小朋友露一手,想不想看?”“想!”洪亮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教室,每个学生好奇地盯着我,此时,他们可是迫切想知道老师到底有什么绝活?我不慌不忙地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又故意在对折的痕迹处多按了几下,“学生注意力那么高,一定都看到我有心设计的细节吧。”我这样自以为是地美美的想着,接着我沿着事先画的线快速地剪出了“裙子”图案,还没等我展开,几个眼尖的小家伙早就忍不住抢着喊:“裙子!裙子!”“是不是呢?”我展开了作品。“耶!……”小家伙们发出了胜利的喊声。为了让学生在更多具体形象的图形基础上充分感知轴对称的特点,我把课前准备的作品一一向学生展示,我接着说:“老师还带了自己在课余时间剪的许多作品,想让小朋友们当评委给老师的作品打打分怎么样?”“好啊!好啊!”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从来都是老师给学生打分,这次让他们给老师打分,对他们来说是多么新奇的事啊!这时我扫视了一下教室,瞧!全班五十六个学生个个坐得笔直的!于是我一一展示对折后的作品:松树、天安门、灯笼……,还没等我发问,他们迫不及待地叫着,喊着:“松树、天安门、灯笼……。”在学生的抢答中,我展开作品贴在黑板上。“现在该是听听评委的意见了。”我笑着说。学生表现更踊跃了,好多同学“我我我的”叫喊一片,有的说:“这些作品剪的很好看,我打100分。”有的说:“我打98分,因为老师的天安门这个图案好像剪的小了点看不清楚。”也有的说:“这些图案五颜六色的很漂亮,我也打100分”……此时,班里的气氛非常活跃,每张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心中洋洋得意,一切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

“这么多作品,虽然它们的图案都不相同,但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呢?”我抛出了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满怀信心地等待着学生做精彩的回答,没想到那些小家伙有的深锁眉头,有的挠挠小脑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眼神充满了迷惑和不解。怎么回事?刚才不是很容易猜出那些图案吗?我故意多按几下的折痕应该也有人看到啊!我心理充满了疑惑,此时的教室里是那样的安静,每个小朋友都求助似的望着我,看来学生很难有所发现,引导一下吧!“小朋友们看,这些作品虽然图案都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指了指每个作品对折后的两边。

“老师,都有颜色吧!”突然冒出了一个不很确定的答案,那可是我们班的“聪明王”,现在连他都回答不到点子上,我的心更急了。

“没有相同颜色的啊!”爱思考的朱梦安立刻反驳。

“都有角吧。”“还有线段。”……

哎呀!不好,学生陷入盲目的瞎猜中去了,我赶紧来救场,索性拿下一个作品把它对折:“小朋友看,刚才我们把每个图形……”我又演示了一边对折,“对折后你有没有发现两边怎么样呢?”我提示着指了指对折后的两边。

“两边都一样吧”一个轻微的、不敢确定的声音从教室左边传过来,原来是一向沉稳的田文茜。

“对了。”每个图案两边都是一样大小的,这样的图形在我们数学王国里给它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对称图形。”好不容易冒出的一个答案被我牢牢地抓住再也不给其他学生发言的机会,一口气出示了对称的概念,接着我课件动态演示蝴蝶、蜻蜓、枫叶、天平秤等生活中对称的东西……。

这节课在那么艰难的引导下过去了,我的心理始终充满了困惑:按理说,情境创设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啊!《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剪纸是学生熟悉并喜欢的活动,让学生猜一猜、当评委给老师打分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整个过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全部学生都非常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他们的兴趣是那么浓厚!为何思维却在原地打转?为何不能从数学角度去发现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而只停留在对图形色彩等方面的认识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无意中看到美术教材中也有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忙对它们进行对比,原来美术教材中注重培养学生欣赏对称的美,那么数学课呢?应该注重“对称”的基本特征即左右两边相等吧!再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才发觉自己的导语:看老师水平如何?给老师打分,这些话语把学生引到对图形的外观美感上去观察评价,缺少了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的过程,难怪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看来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情境创设的失误所致,找到症结,我就进行了二次改造后的教学。

在二次教学中,课开始的情境引入和上次一样,当学生很兴奋地喊出答案“裙子”时,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创设了问题情境:“你们是怎么知道?老师给你们看的只是作品的一半啊?”

活泼好胜的刘静怡自豪地说:“老师,我是自己猜出来的。”

“噢!有那么厉害,一猜就中,你们运气真好!”我故意赞扬他们运气好。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4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来设计教学过程。在引入中的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初步感知对称,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在新课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的形象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老师的适时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到北京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欣赏美,也很自然,但总觉有些平淡。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5

《图形的对称》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把一个图形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认识了对称轴。

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在上课的开始我先提问学生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认识哪些轴对称图形,发现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不能完整准确地说出来,而对于认识的轴对称图形,确实说了很多,连菱形都说了出来。学生说完以后,我很快就引入了新课,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就提问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很快就回答是,下面我安排了学生进行动手活动,折一折找出对称轴并画出来,在画之前先提醒学生对称轴用点划线表示,学生在动手活动的时候浪费了一些时间,我走下去看学生操作的时候发现,几个孩子还对折后没有完成重合,所以就相机提问其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才发现其根本不知道怎么表达,出现这样问题的这个孩子是一个后进生,学习上很不主动,我就赶紧让他前面一位同学教他。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画对称轴的时候浪费了一些时间。汇报后,我接着让学生在书上的长方形中画出它的对称轴,这里的教学出现了较多的意外情况,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去画对称轴,没有想到可以用长方形各边的中点,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只能去一点一点地提示,让学生量出各边的长,并标出中点,再根据中点来确定对称轴,这一部分的教学完全没有达到效果,一直是我在牵着学生的思路走,课后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他们想过了以后肯定会有收获的,而我这样的提示或许只能让学生按我的思路完成这个题目。

在练习的时候,我也发现了问题,比如说在想想做做第三题的时候,担心学生不会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我直接让学生跟着我找出关键点再画图,一部分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操作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似懂非懂的。练习的效果没有达到。

今天的课上完后感觉很累,我累,学生也累,想想原因其实有几点确实是要注意的,比如在动手的时候应先让学生说说对折的方法再画对称轴,那样学生应该就能更好地理解对称轴就是折痕所在的直线了;再比如说在正方形画对称轴的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再汇报;在练习的时候也应让学生自己找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或者说一两次找不出来就多找几次,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索尝试的过程才能探索出新的知识,也能掌握画法。这些问题希望能慢慢克服,在《图形的平移》中一定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自己探索的过程非常重要。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6

按照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对称这节课内容较多,而后面一节关于镜子的内容相对较少而且简单,我变把内容做了调整,把两节课的内容合一起用两个课时上。第一节课的重点是解决认识和理解问题,也就是会识别和判断,第二节课的重点在运用,也就是会画对称图形。这样分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学生来说理解并不难,很多学生一眼就能判断出它是对称图形。但对于一个物体的细部特征是不是也要作为判断特征,学生产生了争议。比如一片叶子,左右两边的纹络有点差异,叶柄不是完全对称等,能不能判断它是对称图形。在此,我要表扬那些观察仔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要用辩证客观的看问题,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对称,一幅作品,看它是不是对称,要看其主要特征,可以忽略一些细节的特征,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给学生正确引导,促进了学生正真发展。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7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概念课。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基本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双基训练要求是

1、初步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2、学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曾经何时,我们数学老师们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老不爱学数学?上海市1998年的一份调查揭示:92%的学生不爱学数学。即使数学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爱数学。我们曾经都把这归纳于数学学科是抽象的,知识是枯燥的。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昭示下,我们恍然大悟,我们过去苦苦追求的让所有学生都爱上数学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让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原本就没有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学习内容根本就是为了培养数学家的东西。这就决定让学生喜爱数学只能是空中楼阁。记得荷兰的教育家拂雷登塔尔提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新制定的数学课标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结合以上理论,也简要谈谈本人对数学课课改理念的粗浅理解,我觉得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

1、让学生觉得课堂上他是快乐的。

2、让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应用数学。

3、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着眼于追求单一的分数,应该追求一种更高一层次的对学生的发展有所作用的东西。所以,本节课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偿试,在把握教材双基要求的同时,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生活数学”、“美与快乐数学”这二条基本理念,力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数学是美的、数学是快乐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力求让学生用快乐的方式去做数学,用快乐的方式去用数学。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猜——折——画——摆——展五个环节。对于概念的揭示摒弃了过去概念课繁琐的推理过程,改之为游戏、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对概念的应用,也改变已往简单的作业本练习方式,改之为轻松活泼的活动。这样的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活泼的动手实践中发展思维,丰富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美与数学的快乐,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不再把数学学习当成是老师要他学的东西。

本节课中,第一个环节中的游戏的设计,在为创设情境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生活记忆,初步感知数学概念的生活原形。为猜测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搭路铺桥。第二个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的折与画,用手指比划,既是对概念的进一步感知,也是概念的初步应用。对新知起巩固作用。练习中用学生喜爱的“爱心”置换课本练习题毫无意义的图形以提高兴趣。“爱心”后面“抽象的眼睛”的对称轴学生不容易画,是让学生明白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乃至思考问题要着眼于整体,同时也是为了下面摆轴对称图形来点启发。第四个环节介绍轴对称图形的应用与摆轴对称图形,在使本课的学习内容得以综合应用,拓展提高的同时,同时体现一些人文的东西和学科综合的东西在里头,也使数学学习与艺术创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数学回归于生活,就用于生活。第五个环节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攻感受,同时也为了在交流中从他人的成攻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启示,实现不断创新。最后,对学生课后提的二点要求,是作业的生活形式化。让学生用最乐意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延伸。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8

一、一段题外话

4月4日清明,许多学校都组织了学生去春游。后来老同学讲了一个笑话。她说清明节那天她们学校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回来后让学生写作文。要求写出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就行了。有一大半的学生写道:“清明节,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来到了烈士陵园。”

无语,不知道怎么说。

二、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过,感觉不是太难。书本上的题目我事先做了一下,觉得学生应该也是能够做的。

1、操作之后的语言

今天一上课我就出示了各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很快地就把轴对称图形找出来了。我让学生拿了长方形到黑板前对折而后自己再画了对称轴,顺便规范了一下对称轴的画法。再让学生先想一下,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了一下什么叫对称轴,哎,我发现,经过操作学生就是能够说,而且说得是自己的理解,也还蛮到位。

2、探究部分的难度。

原题为:试一试找出正方形的对称轴。

正方形图案简单,学生对正方形的感知很多,找出正方形并画出对称轴并不是难事,可以说,没有探究的价值。

所以,我把题目变了一下,改为让学生探究想想做做4.小组合作: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完成下表。

正三角形

正四边形

正五边形

正六边形

边数

对称轴的条数。

你们的发现。

学生一填,马上找出了规律。那就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这一步,还是处理得很满意的。

3、练习的问题。

既然是新授的第一课时,练习中就肯定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有些在预设之中,有些在预设之外。

譬如第2题。学生的对称轴找不全。

譬如第5题,学生的图形设计流于简单,缺乏美感。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9

本课主要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知道对称轴,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会制作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在课上,我首先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感知对称,然后通过让学生把图片对折,体会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感受图形特征,并认识对称轴;接着从实物图片上升到平面图形,再通过让学生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一系列练习,巩固认识。

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我出示了一系列美丽的对称的图片,包含自然界的美丽景象以及古今中外的一些雄伟建筑,配上背景音乐,这些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赞叹声连连,学生自己观察,教师适当介绍,课堂氛围活跃。

二、实践操作中探索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课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在其中。

首先让学生折一折蝴蝶、天坛、飞机图形,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图片对折后都是两边大小、形状一样,两边一模一样的,感知完全重合。接着,要求学生独立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手脑并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完全重合的特征,再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些美丽的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后面的试一试以及练习中,碰到学生有分歧的地方,也鼓励学生动手去验证。学生在丰富的动手操作中,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这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对课堂的流程加以控制,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整节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在引入新知,欣赏图片的时候,就把中国的伟大建筑放在最后,介绍的时候也是重点介绍。在通过对折,感知完全重合时,再次指出天坛是我国著名的建筑,雄伟壮观。练习题,将书本上判断一串英文字母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题目,改为判断China这个英文单词中,哪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询问China的中文意思,当学生说出中国时,我用激昂的语调指出:噢,是伟大的祖国!我们都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学生瞬间也被我的热情所感染。接着,要求学生判断中国这两个汉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然后组织学生判断我们的国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最后出示了咱们的国宝:熊猫,一方面展示中国地大物博,另一方面提升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这一系列的设计不仅仅仅围绕今天的主题:认识轴对称图形,会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渗透民族文化,也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一个升华。

四、对学生回答,及时给予评价

关注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立即给予肯定,对出彩的答案,带头送上掌声。如判断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交流方法时,有同学说到可以将下面的纸片展开,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而且很少有学生会提到,因此,在他回答后,我立马对他的答案进行了肯定,鼓励其他孩子把掌声送给他,并用多媒体出示他的想法。及时对孩子的回答进行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感到自己被老师期待着,肯定着,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进而享受课堂。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对学生给出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处理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缺乏处理问题的敏锐性以及果断性,有些犹豫不决。如引入新知时,要求学生给6张图片分类,有学生说到按对称和不对称来分,我追问:你说的对称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两边一模一样。此时,我可以适时的带领大家一起观察蝴蝶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蝴蝶两边是一样的,大小、形状是相同的,让学生对对称的含义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回想当时处理的过程,显得很拖沓,浪费了不少时间。

此外,在处理试一试时,我预设第二个三角形学生会说不是轴对称图形,但在上课时,学生产生了分歧,因此,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想个办法,他们说可以折一折,通过对折孩子们发现这一个三角形,两边不能完全重合,不是轴对称图形。得到我要的答案后,我就直接去处理平行四边形了。课后反思,我觉得我可以立马追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呀?只有什么样的三角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将三角形的知识点夯实,然后再去处理平行四边形,我觉得会更恰当。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0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节学科整合课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活动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初步感性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发现、创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笑脸引入,从一张扭曲的笑脸让学生感到好笑,接着通过问题“如何把笑脸变得漂亮?”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课件配合演示,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

在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最后设计提高发展题,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节课按“初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这一环节出示的太早,学生对称图形才有了一些了解,还不是太清楚的时候,就放手让学生去剪有点太早,这之前应该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认识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但我在这节课中出现的图形对称的情况比较单一,都是左右对称为主,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

3.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4.我在各个环节中所提的问题顺序比较随意,主次不明显,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个别语言组织得不够严密。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1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开课伊始,我便拿了剪子和彩纸,告诉学生们:“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些礼物,只有细心观察,发现秘密的孩子才能得到礼物。”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后,我快速地开始剪纸,不一会见出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孩子们很兴奋,我让孩子们说说老师这怎样剪出来的,因为孩子们观察细致,所以说得准确。由此便引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相继,我又剪了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这样一节好的教学内容,我当然不会让学生错过动手操作的机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撕或剪出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然后我又让孩子们找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这一节课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2

《轴对称图形》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学生平时没有过多的留意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用于拓展学生认识的范围。

本课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察中也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学生的注意不够,并且运用多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3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我通过复习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画图,使学生顺利的找到了要学的新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观察顺利得到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理解的很准确。

(2)通过欣赏图片,比如奥迪、现代等车标,精美的地毯、风车、电风扇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练习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判断扑克牌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探究活动中,师生的相互沟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思维的火花。

(4)通过4道小练习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不足之处:

(1)拓展延伸没有进行,因为时间把握得不很理想。

(2)创设情境方面做得还不足,应在这方面继续加强,更加重视创设情境的作用。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4

一、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开展有序、有效的活动。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习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平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三、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5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本教材是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人是轴对称图形,知道其基本特征,绘画其对称轴。本节课非常生动有趣,是以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编排的,是一节动手、想象能力强的课。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符合儿童特点,动手较多,使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孩子们在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较容易,也能很容易看出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学中的几何图形就相对较难,找不全,看的不太明白;在优化规则图形的对称轴,找不到合适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教育学生如何找图形的中心,从而能从图形中自如的画出对称轴,而且画的恰到好处。

5.《认识对称图形》教案设计 篇五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了解对称的一些简单特点,对称图形的认识。

2、认识对称轴,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利用对称的性质完成对称图形的绘制。能力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够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5、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教学重点感知对称,识别对称图形。

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彩纸;直尺;水彩笔。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听吗?

2、小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2、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小朋友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3、除了观察,你还可以怎样证明呢?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形,请打开老师给你们的信封,拿出这些图片,亲自动手折一折,看一看。你们对折过后,你发现了什么?

4、揭示课题:像这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对称图形。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图形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欣赏了这么多的对称图形,你觉得这些图形怎么样呀?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手中的作品,打开,你发现了什么?你们知道数学家们给这条线取个什么名字吗?这条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请你摸一摸你的图形的对称轴,看一看,再用虚线把它画出来。

3、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4、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可真多呀,你能用剪刀剪一个对称图形吗?请同方的同学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谁来说一说,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5、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你想剪什么?说一说吧。试一试吧,比一比谁剪的对称图形最美。剪好后把对称轴画出来,再展示在黑板上。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请同学们来找一找,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是对称图形的找出它的对称轴。

2、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圆都是对称图形,请你们折一折,找一找,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3、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些图形有很多条对称轴。

4、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朋友,想认识它们吗?它们还不好意思,把脸藏起来了一半,你们能猜出它们吗?

6.画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篇六

安义县龙津学校

熊国兰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开是学生在初步学习了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内容较为独立教材在设计上富有美感,是一堂培养学生具有数学审美情趣的概念课。要据上述分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以及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感受数学的美。

3.思想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两者差异 教学难点:找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面图形纸片,剪刀及彩纸。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贺形纸片各一张。

二、教法:

本课同于是节概念课,比较抽象,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具辅助,以引导发现法为主,设颖激趣法、讨论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全过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三、学法: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有效交往,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探索学习方法,既突出主体地位,又培养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我首先对教材作了处理结合本课要达成的目标,设计多个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课件,形象、生动、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概念,形成能力。

(一)创设情景

1、猜字迷“湖中倒影”既让学生知道倒影是轴对称,又能从猜迷中体会到猜迷的乐趣。

2、观察规律(注:美术字1、2、3、4、5、6对称图形,问第7个图形是什么)

(二)给出轴对称的概念,并从上例中观察对称轴。

轴对称:

(三)通过操作,促进对概念的认识

让学生拿出收集的图片,通过观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知道折纸是对称轴。

(四)练习

画线段、三角形的轴对称图形,并由此知道点的对称点。

(五)用电脑演练:如下

对于上述图形,我们可以说甲和甲‘关于直线L轴对称;

也可以说整个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特别是第三个图形,我们可以说等腰三角形的左边和右边关于 轴对称; 也可以说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六)给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它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上的区别。

同:

异:

(七)练习: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是:(并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1普通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

3线段 4角

5圆 6长方形 7正方形 8平形四边形

收获与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2、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3、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适应个性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7.画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篇七

笔者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作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电子白板的几何功能及交互功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题引入。

利用白板展示生活中与轴对称现象有关的美丽图案(剪纸、轴对称图案、轴对称建筑等)。

欣赏美丽图案,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点拨引导,激发学生探讨新知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学目标出示许多图形或图片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等的感官认知。交互性电子白板就以多种形式为教师或学生提供了图形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放进图库以便上课时调用,还可以利用画图工具直接拖出三角形、圆形或四边形等组合成轴对称图案。

二、教学目标(利用白板出示)。

认知目标:1.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2.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能力目标:1.从轴对称的角度去认识和构建几何图形,发展形象思维,并尝试用轴对称去从事推理活动。2.通过利用轴对称作图和图案设计,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欣赏轴对称图案,学生形成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正确态度。渗透美育教育。2.通过作轴对称图形、设计图案,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创新精神。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及所要达到的程度,这样学生在后面的学习活动中就有了一定的导向性。

三、探讨新知。

活动一:

问题1: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中间夹上复写纸在纸上画出你喜欢的图案,展开并画出折痕,观察图形思考如下问题: (1) 两个图形之间有何关系? (2) 你能找出原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对称点吗? (3) 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与对称轴有何关系?

通过作图,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一系列设问,让学生探索作出的轴对称图形的一些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问题2:观察所给图形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画出它吗?(白板出示)

观察作对称图形,寻找对称轴,理解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图案的形成过程有不同的方法。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利用对称性可以作出美丽的图案,你也来试试吧。

交互式电子白板恰好利用了计算机和“黑板”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即写即画,而且有大量的素材可供选择,还可以对图形或图片进行克隆、旋转、放大、缩小等,从而很轻松地完成图案的创作,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3:观察所给图形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画出它吗?(利用白板出示)

观察对称轴方向和位置的变化对图形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学生讨论,教师耐心倾听)

你能利用你发现的规律创作一个图案吗?(学生“再创造”活动)

利用电子白板中素材库中的图片,或者教师在教学准备中事先放入素材库中的图片让学生利用白板中画直线工具,以及旋转、移动、变形、删除和截取等功能再创作一个图案。教师同时让学生思考:当对称轴的位置和方向改变时,作出的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变化(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

问题4:你能归纳出作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吗?

作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1) 由一个平面图形可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成轴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 新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3) 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在经历了实践、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后,学生能主动、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对作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彩色笔或者特殊笔的书写功能对一些重要的特征或字句加以强调。

活动二:

问题1:给出一个图形和一条直线,如何作出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呢?讲解课本第40页例1提出的引导性问题:△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是什么形状?△ABC的轴对称图形可以由哪几个点确定?如何作出一个已知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如何作出整个轴对称图形?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找出作图方法及步骤。教师规范的作图示例,让学生体验作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讲解例题时教师可以先调出事先准备好的例题及图形。然后利用电子白板提供的贴近真实情境的数学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画笔等在白板上进行测量、作垂线和截取等操作,利用感应笔极其方便地标出顶点字母等。作图中如有操作失误还可以用橡皮进行擦除或者利用删除功能对线段或图形进行删除。如果白板上版面不够还可以随意扩展。对所做的图形可以进行保存和回放。

最后让学生归纳出作一般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找关键点、画对称点、连线。

通过归纳让学生掌握作一般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同时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练习:课本41页练习1。

活动三:

欣赏和设计(播放flash影片)。学生通过看动画欣赏轴对称图案。让学生在欣赏美中去感受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灵感。

练习:自己设计轴对称图案。为学生创造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谈谈你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笔者通过《作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利用黑板呈现的单一方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手段。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在数学课堂中加以应用,就能增加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各种工具对知识进行探究,或者让学生对图形直接操作,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及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8.“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及思考 篇八

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130—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的含义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尽可能多地发现

2.通过分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发展。

3.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的丰富的文化价值,从而使学生深切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欣赏:那花丛中翩翩起飞的蝴蝶;那天空翱翔的飞机是那样的美丽,把它们画在平面也是一样的美丽,请大家欣赏。(树叶、蝴蝶、飞机图片)。

提问:看了这些平面图形,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思考: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带着独特的生活学习经验走向课堂,合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中的“对称”概念,引导学生从自我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数学建构。』

二、 玩中探究,建立概念

1.师演示:将树叶、蝴蝶、飞机图形对折。( 这些图形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板书:对称

『思考:从学生所认识的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导进入主题学习——轴对称图形,自然流畅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了数学的简洁美。』

师实验: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用剪刀剪下来;再把纸打开,看一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师问:像松树这样的图形,你用手中的长方形纸能做出来吗?应该怎样做?

3.学生操作,展示作品。比一比,谁的作品最好!

4.揭示概念。

刚才同学们剪出的作品大小、形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们发现了没有?可以把你的作品沿着刚才的折痕再对折起来看看。(像这样的对称图形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轴对称图形)

指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我们用点画线来表示。师示范画,并强调,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请你也在你的作品画下对称轴。

简单的折一折,撕一撕,剪一剪就创造出轴对称图形了,数学就这么简单。

『思考:教师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同伴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到数学和创造的美。』

三、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2.探讨研究:请同学们先根据经验大胆猜想。然后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你的猜想。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结: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思考:引导学生把研究的视野从生活转向数学,并且在个性的思考中演绎不同的精彩,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给你一片精彩。对于图形地思辩与争议则作为与预设一致的生成性资源给了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下面常见的交通标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把序号写在纸上)

『思考:小学数学应该把严谨的数学知识与轻松的儿童游戏融合起来。在练习游戏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付出的努力也感受到了他们的雀跃惊喜。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体验了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广泛应用。』

3.欣赏。同学们,仰望苍天,俯瞰大地,到处都有对称的足迹,给人以美的力量。那花丛中翩翩的蝴蝶、蜜蜂;那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那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那宏伟壮丽、金碧辉煌、呈对称的建筑物,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课件配乐欣赏)

『思考:数学是一种文化,摈弃了文化的数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为数学文化的代表,轴对称图形承载了中华的悠久历史,记刻了自然的美妙和谐,展示了世界的美丽与精彩,而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感悟数学的文化特质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刻意追求。』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第三中学)

9.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1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发现、探究的方法,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通过学生动手、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性质;会判断哪些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一、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分为6个环节:

第一环节:呈现素材,情境引入 第二环节:类比思考,归纳定义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寻找性质 第四环节:互动游戏,巩固提高 第五环节:总结新知,再现重点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呈现素材,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通过多媒体呈现五幅图片,有正六边形的地砖、风车、太阳、风扇及紫荆花。让学生回忆有关图形旋转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回答前三幅图的共同特征,再与后两幅图比较。

活动目的:由于这些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学生在上一章已经学过了图形的旋转的内容,因此,很容易说出这些图形都是绕着某一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仍与原图形重合,进而追问,这几幅图能否都旋转一个相同角度后与原图形重合,经学生讨论得出前三幅图都可以旋转180后与原图形重合,从而引出课题——中心对称图形。

注意问题:对于提问这几幅图能否都旋转一个相同角度后与原图形重合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风扇和地砖都可以旋转120与原图形重合,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继续进行引导。

第二环节 类比思考,归纳定义 活动内容:

(1)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风车,通过旋转自己做的风车来归纳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能够指出对称中心在哪里,并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2)通过多媒体呈现三幅图片,提出问题:下面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中心,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第三环节 合作交流,寻找性质 活动内容:

(1)通过多媒体呈现平行四边形ABCD。提出问题:判断平行四边形ABCD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你又是如何判断的?如果是,它的对称中心在哪?通过旋转180后,点A将与那个点重合,点B呢?如果把对称中心记为点O,那AO、BO、(2)通过多媒体再次呈现飞机的双叶螺旋桨。提出问题:点A绕对称中心OCO、DO四条线段中,又有那些相等的量呢?

旋转将与哪个点重合?AO、BO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3)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用一句最简洁的语言将中心对称图形的一对对应点与对称中心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

第四环节 互动游戏,巩固提高

活动内容:通过多媒体呈现26个英文字母,找出其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第五环节 总结新知,再现重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课本上的议一议,并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

(1)必做题:第134页,1,2(2)选做题: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请你找出至少5个字是中心对称的。

二、教学设计反思

10.《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68。教材、学生分析:

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人类创建的文明史中,具有多种变换形式。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但并不要求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名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会设计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等能力。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2.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生活数学”理念。3.将数学欣赏融入教学中,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轴对称图形。设计流程:

一、理解感知“对称”

1.首次探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图形王国中的一种现象──“对称”。你听说过对称吗?说说你印象中的对称。2.再次探底:出示组图(蝴蝶、狮子脸、椰树、枫叶),这些图形你觉得哪些是对称的?跟同桌说说为什么。

3.交流反馈: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理由?(预设①:多数学生能判断正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预设②:少数学生能判断正确──展开生生交流,可分成正反两方争辩,陈述理由)

4.引出验证:你能想个办法来证明蝴蝶、狮子脸、枫叶的两边一样,只有椰树的两边不一样吗?(预设:学生代表上台分别折一折蝴蝶、狮子脸、椰树、枫叶)

5.师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刚才同学们把图形对折后留下的这条折痕,我们把它叫做这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黑板上用点划线范画对称轴)你能找出剩下图形的对称轴吗?你觉得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6.即时生成资源并共享:在教室里找找有没有对称图形,指指它们的对称轴。全班互动交流评价。7.欣赏生活中的这些物体的形状,指指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

(意图:教学伊始,开门见山地结合课题进行探底,把握学生认知起点,以四幅色彩鲜艳的图片为纽带,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以“动手折一折”为依托,引出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并及时拓展到生活中去寻觅与欣赏,以学生现场找到的对称图形为资源,利用这些生成资源进行对称概念和对称轴概念的巩固。在这样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资源和数学实践无处不在。细想之下,整个教学过程不就是一个从“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原型”的过程吗?而这样的过程又是在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和学生多样化活动中进行的。)

二、实践深化“对称”

1.讨论:刚才我们找出了很多对称图形,也欣赏了很多对称图形,老师也想来动手制作一个对称图形,你觉得我可以制作一个什么图形?„„

2.探究方法:师从学生回答中采纳一条意见,“大家能指挥老师做一做吗?”„„(预设①:多数同学会──集体指挥教师后请学生小结方法;预设②:个别同学会──请同学上来演示,师生共同小结方法。)3.你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吗?学生个体独立活动,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制作的对称图形最有创意、最漂亮。

4.展示生成资源:把你的作品先露一半让大家想想可能是什么图形?再全部展开贴在黑板上,指指它们的对称轴(生生互动交流、评价)。

(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借助给老师出主意、动手做一做、互动评评议议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不着痕迹地得出了制作对称图形的方法,主张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展思维。这里将教学的重点圈定于学生自主探求制作方法、创造对称图形之中,并对这些生成资源加以利用,感悟数学的应用性和数学美。)

三、练习内化“对称”。

1.出示常见图案。判断,如果是对称图形的,画出对称轴。(独立完成,反馈)

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折出对称轴(动手之前先进行猜想:你觉得他们可能有几条对称轴?动手实践验证)。

(意图:这里主要借助于画一画的方法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提升。如此,不但培养了学生实践应用的意识,而且有助于“猜测、验证”及感受“无限”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学了对称图形后有什么用处呢?其实,对称还有很多种类型,以后我们将继续去学习。

2.数学百花园:欣赏中国的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进一步感受对称美。

上一篇:的中国国际非织造布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大四实践心得体会